一个四十岁男人的回忆(续)

水墨桃园: 黑名单 举报 2019-03-05 22:17:57 评论
那段时间,我反复跟我女儿讲:孩子啊,不管遇到什么事,学习上的、生活上的,都可以跟爸妈讲,爸妈会充分尊重你的意见,什么事情都可以圆满解决,坚决不能瞒着不讲,知道不?把我女儿烦的呦,后来只要感觉我要讲,就赶紧摆手:知道了知道了,我对你早就没有秘密了。现在想起来也是好笑。
---------------------------------------------------------------------------------------
水墨这个问题我家教训甚多,一句话说不完,另起一楼。

与同龄人相比,我家属于晚育的少数,之前已经对孩子的叛逆屡有耳闻,所以儿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立誓要做开明的父母,做孩子的朋友,尽量不打不骂,和颜悦色讲道理。
然而实际的情况跟水墨家类似,我因为不苟言笑有些威严,跟儿子谈话时他最多不吭气,看似老实听着,其实神游天外;妈妈一开口他要么拔腿就走,要么45度斜视天花板,总之就是一副懒得跟你们这些落伍的老家伙废话的嘴脸,说得重了索性开吵。

有的家庭可以叫“有养无育”,把孩子养大成人就算完成人生使命,孩子就像野草,胡乱扎根、肆意生长,父母对他们没什么要求,只要小时能活下来长大能养活自己就行。这种家庭以农村或者城市底层为主---我必须说明,这是我个人无法掩饰的一种歧视,因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只能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解决生存问题,很少能顾及到上层建筑和远期规划(也有例外的极少数)。这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数只能延续他们父辈的命运,继续为生存奋斗,他们通常都表现出内向和不善交流的特点,跟父母几乎没有稳定的交谈通道,极易出现心理疾病,严重的会成为犯罪高发人群的主力。

有的家庭,只要孩子不犯错,父母唯一关心的就是考试成绩,其余部分随他自由生长;一旦孩子犯错误或者不按自己预想的来,排头就是一顿骂甚至一顿揍。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心理有一定程度的扭曲,自然不敢也不愿跟父母说话,更不会说心里话了。

爱与父母交流的孩子,其家庭通常有这样的特点,即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的性格开朗并始终陪伴在侧,经济条件不富也不穷、社会地位不高也不低、重视孩子读书但又没有设定必达的目标、家庭关系(尤其是父母关系)和谐。

最后一点其实是大前提,即一个和谐的家庭会减少孩子的困扰和顾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一个小小的争吵,对敏感的孩子不啻于一场灾难,如果争吵还是由孩子自己引发的话,则更加令孩子恐惧。
所以我建议父母们,如果实在克制不住吵闹,事后一定要给孩子做正确的引导,包括婉转地解释争吵的原因及明确的自我批评。

交流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关于这一点我体会很深,花了十多年略有小成,对儿子来说,这未免太过迟滞。
首先,我一直以为一个家庭应该以严父慈母为标准配置,所以我们家理想的组织结构就是父亲管教育、母亲管生活。
不苟言笑本来也是我的表情特征,扮严父这个角色简直是浑然天成。孩子有好的表现,只是严肃地颔首表示欣慰,一旦有错则拉着晚娘脸讲大道理。
讲道理是我的拿手好戏,无论儿子出现什么样的言行错误,我都可以从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找出恰当的例子来佐证,旁征博引轻松完成一篇篇动辄万言的口头论文。
事实证明这不仅是我的一厢情愿,甚至可能根本就是一种自我陶醉。后来我才想起我那个博览群书的父亲黑着脸训斥的时候,看起来低头受训的我在致力于将地上一滩水渍想象成不同的动物。。。
粗浅的道理孩子早就明白,他(她)只是不一定能遵循而已;太深奥的呢?人家第一听不明白,第二不想明白。所以你说到口吐白沫,孩子无动于衷,这是父母的第一个误区。

其次,我们太自以为是:父母的权威不可撼动、父母的判断准确无误、父母的经验无比宝贵。
做父母的真没理由要这么自信,就算你的人生很成功,也不意味着你的方式可以在孩子身上复制。
但凡发现一点孩子的不好,立马拉着脸开始教训,只管后果不问前因是堵塞孩子交流愿望最大的杀手。
轻易下判断是激怒孩子的有效手段,这事我们没少干。事实证明,在大多数时候它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冤屈感,从而激起他们反抗的意志,最低限度他们也会一边沉默不语一边腹诽不已。
我们还擅长一件事,就是高喊那句父母名言:“我们都是为你好!”,尤其在我们理屈词穷的时候。您可能不知道,这是孩子最反感的语言,没有之一。
你是不是为他们好,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只对自己被冤屈、被误解、被训斥充满痛苦和愤恨,甚至会把过去遭受的所有不公平待遇在脑子里翻出来,从而加深对面目可憎的父母的痛恨。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父母通常是更容易被激怒的一方,尤其在尊严被无视和理屈词穷的时候。
顶撞、翻白眼甚至摔门而去,所有父母都会觉得颜面扫地,于是更加怒不可遏。
有的时候父母没弄清来龙去脉就开始教训,等孩子说出道理来才发现自己竟然理亏,很多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耍横、耍无赖,只要能维持尊严,什么混话都敢说。这无疑会导致孩子低看甚至鄙视。

好了,我来说说自己感觉比较恰当的做法吧。
第一,不要先入为主,尤其注意语气和面部表情,不要让孩子从你的眼睛和脸上读出任何倾向。
第二,善于倾听。无论孩子做了什么样让你无法接受的事,一定要鼓励他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包括他在此过程中的想法。
第三,不轻易下判断。回忆事件的全过程,发现不够清晰的细节并要求孩子补充说明,分别站在孩子和成人两个角度去思考,还要结合当前社会潮流和习惯与传统文化的不一致性,最后才下判断。
第四,交谈的语气和顺序。如果做父母的无法冷静,那么你不能也没有资格要求孩子冷静。切忌冷嘲热讽,更不宜狂吼乱叫,一定要用正面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在一个事件中,孩子可能同时存在正确和错误,先表达理解、夸奖,后提出批评,这个顺序很重要。
第五,父母的颜面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允许孩子在怒气冲天的时候发泄,这时候父母最好不要做声,否则很容易引火烧身,那会更没有尊严。更坏的结果是父母强力镇压,孩子凶猛地反抗,局面就完全失控了(前面我说过这类事可作例证)。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比父母更有理,这时候做父母的最好坦诚地道歉,别以为死不认错能保住面子,其实一定会更糟。
第六,时机和策略。大多数事件并不需要父母紧急处置,或者不具短期严重性和危害性的,父母不要逮着一件说一次,那会让孩子觉得你们太唠叨,甚至觉得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从而引起反感甚至叛逆。观察一段时间,总结孩子犯错的类别和动机,分析以后找恰当的时机集中谈一次,要条理化、准确化,有理有据,并且一次只解决一两类问题,不可贪多,切忌将问题扩大化,更不宜旁敲侧击、离题万里。如果最后再就其最近好的表现予以嘉勉,则效果更好。

前面说过很多次,关于孩子的教育我本人做得并不好,正因如此,才有了更多教训,更多反思。请各位借鉴。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3-06 17:50:11 +0800 CST  
今天无意中看到马未都先生的一段短视频,内容是关于赌博的。他说:中国人赌性极强,所以历朝历代都禁止赌博,乾隆为此不惜禁绝了流传千年的双陆棋。
马先生是我极为尊重的一位长者,学识渊博,最关键的是他会从一些具体的事件中归纳总结出渊源和道理,听起来有趣而且颇具启发意味。除了观复博物馆馆长一职,比起很多所谓专家,他似乎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职称,我不知道该如何准确地称呼他,姑且就叫学问家吧,我觉得他当得起。

我自己没有赌博的爱好,别说赌场,连麻将、扑克乃至彩票都全无兴趣,做生意也是老老实实做产品,绝不干高风险投资,所以对赌博这两个字没什么体会。
马先生的视频引发了我一系列的联想,竟然有些小小的发现,于是赶紧记录以此,以免忘却----才疏学浅,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早有论述,特此说明。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3-08 13:35:23 +0800 CST  
中国人嗜赌,不仅举世公认,大概国人也有这样的自我认识。
去赌场玩的是小众行为,多数是富豪阶层,普通百姓则以打麻将为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千门万户,麻将声声。
几乎没有人承认这是赌博,众口一词就是咬定:娱乐娱乐。
我信了你个鬼!一分钱不赌你试试看还有没有人玩?
中国人在闲暇时间的娱乐项目少,这是事实,但远不足以说明赌博如此吸引我们。
这里面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

赌博这件事,从表面来看,其特征是以小博大,从本质来说,就是无视科学规律。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赌博是一个没有任何增值效果的活动,即在这个过程中财富不会增加,只是在参与者之间进行流动。
从数学原理上说,数理逻辑掌握得好的一方(即牌技)获胜的概率更高。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心理稳定的人不容易犯错误,赢得最后胜利的可能性更大。
从军事学的理论看,同时与三个敌人战斗,获胜的概率极低。
从哲学的高度来说,这是一种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前提之下的盲目行动。
但是,我们有一个碾压各种科学理论的武器来支持我们的行为,那就是运气!

西方人崇尚自然,凡事一定要弄清楚起因、过程和结果并总结出严格的规律,所以现代科学理论大部分都来自于他们的发现;中国人擅长人文,所以有特别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我们对大多数事物不太去寻根究底,习惯用一种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方式去解释,运气就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概念。
运气这个词看起来大概意思就是发生符合预期的小概率事件。中国人认为运气有好坏之分,是一种微妙的际遇,不容易发生,又必然会发生。
运气来自哪里?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中国人的回答异常有趣:
菩萨保佑,我上个月去庙里烧香了。
嘿嘿,我今天打麻将的钱是专门去借的。。。
我脖子上挂的这块玉!开了光的哦。
谁带来好运我不知道,但我昨晚踩到狗屎了,这算不算?

在逻辑思维上,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著名的三段论,双方都会运用,但是中国人通常不追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菩萨保佑就能赢钱,我拜过菩萨,所以我就能赢。
踩狗屎能带来好运,我昨晚踩了狗屎,所以今天我赢了。
在老外看来,这都什么混账逻辑?但是你如果跟中国人讲,大多数人会一脸恍然大悟:难怪。。。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3-12 16:36:45 +0800 CST  
孔子倡导“中庸”,本意是指做人做事要有上下限,尽可能居中而行,保持不偏不倚,但是被后人解释为折中调和,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现在的很多人甚至把中国人的一些坏德行归罪于孔夫子。
我们是一个奉行现实主义的民族,说得严重点,中国人多数是马其维利主义的信徒----虽然这个名词对我们太过陌生。
对中国人来说,是和非在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一条完全清晰的界限、是可以折中调和的,至于这条区分之线可以往哪个方向靠,取决于有利和不利这个原则。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有违规律甚至不合逻辑的东西,不仅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留存下来,甚至被广为传播。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不胜枚举的例子。
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是修来世甚至多世,而中国人把它改成了“现世报”,因为不这样就没人信教了。施舍是修行积德的一种方式,但到了咱这里就成了祈求保佑、获取好运的手段,烧香、磕头、捐香油钱目的是要佛祖菩萨保佑升官、发财、生子、高中,本质上与行贿无异----这倒很符合中国人的特点。
中医的起源尚无定论(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源于上古时期的“巫”),但是很显然它来自于数千年生活的经验积累,即以自然之物或自然之术来治病。多种动植物组合可以治疗某些病症已被无数次证明,但是原理究竟是什么?几千年来并没有被研究明白。中医先生下药通常是根据传下来的方子开单,如果不见效则凭感觉调整种类和数量再试。无法精确定性定量,药方的效果取决于经验、感觉甚至医生的个人能力,这导致中医在现代社会频遭质疑(反正我个人不太信中医)。
在接触西方教育之前,三千年里我们几乎只限于学习祖先留下来的诗文,在自然科学上毫无建树,学生学的都是人文知识,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没有一样是表述得清楚明白毫无歧义的。经史讲悟性、诗词讲意境,严格遵循逻辑推理的理论非常少见。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社会里几乎随处可见,足以体现中国人那种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的人生哲学和民族特性。
我们佩服德国人的严谨认真,相信日本制造的品质,骂国人不负责任、官员草率轻忽,殊不知归根到底其实是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粗疏随意的血液。
好比脚趾头上生个疮,不去研究病根所在、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治疗,解决办法就是把那个脚趾头切掉。前几年闹得最凶的校车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全国多地出现接送孩子的车祸,全社会对校车、幼儿园接送车(或私人运营的交通车)群起发难,咒骂对象不一而足:超载、无客运资质甚至面包车不够结实。。。,最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对校车的规格和荷载进行大整改,搞得很多学校、幼儿园难以为继,不得不放弃校车接送。
然而如果注意到两个事实,你就会对公众和政府的反应感到啼笑皆非:
首先,校车出车祸的概率远低于社会车辆,只是因为影响太大而成为焦点。
其次,几乎所有的这类灾难都是因为交通违法,而不是公众责难的那些原因。
对于政府来说,这次的三段论是这样的:公众说美国校车几乎不出事,如果我们采用美国式的校车,那么公众对政府应该都没什么好指责的,所以我们用美国的标准来要求学校就能解决问题----于是新规定就出台了。
这就是我们的行事特点:不是通过详实可靠的调查研究找出解决办法,而是选一个最容易实施的方式让其他人不容易挑刺。至于我们有没有人家那样的财力予以实施以及是否有相应的法律保障,这个暂时不放在议事日程上。
几乎所有城市在学校路段的拥堵,都是因为家长自己开车接送孩子,这一点与美国的情况不相符,无论公众还是政府都默契地忽略了。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3-13 15:02:39 +0800 CST  
我花了很多时间来认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起初觉得难以理解,后来似乎明白了点,最后表示基本认同。
就中国人来说,我们的骨子里有两种遗传千年的文化倾向,一是对规律认识的模糊,二是对规则解读的摇摆。大到国事、小到家务。

政府对国际上的各种事件一向含糊暧昧,很少有明确的态度,即使有,采取的对策也是说一套做一套。
前一种就不必多说了,每天听听外交部的各种发言都能证实,后者比如任晚舟事件,你抓我的人,我就抓你的人,嘴上说两件事毫无关联,其实谁都明白是啥意思。
人与人相处也是采取类似策略,关系不好的,表面笑语盈盈,肚里嘀嘀咕咕;当面不辩是非曲直,私下里净搞小动作。
关系好的话就更复杂了,拿借钱这件事打个比方。
不借,你这朋友靠不住,咱俩关系算完了。借,说明你有这个能力,不缺这仨瓜俩枣,实在还不起估计你也不会介意,要是催我还钱的话,就是你不地道,咱俩关系也完了。
从规律来说,朋友关系甚至亲戚关系与经济关系没有必然联系,本来对方借你是情分,不借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从规则的角度看,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按时归还是必须的,如果不能,应该心怀内疚与对方协商解决办法。理直气壮地谴责帮助你的人,这是怎么做到的?
更令人不解的是,如果双方交换地位,每一方马上就会确立相反的态度。为说明这一点我再举个例子:
比如俩小学生打架,双方家长来理论。一方说谁让你家孩子先骂人,另一个说谁让你家孩子先动手。前者的意思是骂人活该挨揍,而后者则认为谁先动手谁的错。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确实不好断案。
这时候来了第三个家长,对第二个家长说:你家孩子打我家孩子了!
你猜这个家长会是什么反应?他肯定会说:谁让你家孩子先骂我孩子的!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事不关己的时候人人都是正义的天使,一旦牵扯到自己,立马就变身诡辩家,规则必须重新解释。

顺便说个前几天发生的事情:
儿子租的房五月份到期,届时又要经历租房搬家的烦恼,于是就买房的事咨询房地产经纪人。
把加拿大规定的一系列程序弄明白后,他妈妈开始就其中的各个环节发问,包括对合同、房屋质量、钱款交接等方面严谨性的质疑,连珠炮般的数十个问题打得经纪人招架不住,最后他气急败坏地反问:你的这些问题在加拿大不存在!那些行为都是犯法的,难道会有人蠢到想去坐牢吗?
我在旁边笑得稀里哗啦,等妻挂了电话,我说:老外自以为他们的法律完备,哪里知道他们这些流程在咱们眼里简直是漏洞百出。
西方人建立了规则就予以遵行,数百年来已经养成习惯,而中国人轻而易举就能从中找到可钻的空子。难怪我很多移民的朋友都爱说一句话:老外笨死了!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3-17 16:34:39 +0800 CST  
中国人模糊的、摇摆不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得我们在思维和行为上趋向于非严谨的、非理性的状态,我们不认错、不认真、不守规矩,拿手的是狡辩、找借口。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正确的理论加上正确的方法必然产生好的结果,中国人不是这样,我们会加上“天意”或者“运气”这种让人无法捉摸的成分,在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认为这种成分所起的作用更大。这可能是导致中国人散漫作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奇妙得很,我发现这并不完全是坏事。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全世界应该没有人会质疑这个命题的正确性。
很显然,我们并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我们也会感到疲惫、痛苦、心力交瘁,但是只要喘出几口气,又会开始新一轮的劳作;有了收获,中国人会开心几天,然后再次开始新征程,父母、子女甚至孙辈,都是我们为之努力的对象。
永远不满足,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
中国人很少有一旦实现就别无所求的成功标志,比如吃饱穿暖是一个贫寒家庭的愿望,但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毕竟穷人的吃饱穿暖和富豪的吃饱穿暖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东西,所以在中国人的赛道上,终点总是在不断向前移动,永远无法抵达。

非洲人干一周结了工资就辞职,因为这钱已经够他花一阵子,等钱包瘪了,又来应聘上班。
常听美国、加拿大的朋友说,南美洲人,比如老墨,只要能吃饱饭就行,一家子载歌载舞乐翻天。
再说欧美人,通常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做运动员、教师或者天文学家,一旦实现即人生完美,剩下就是享受家庭生活或人生乐趣。
在这些族类眼里,奋斗是为了享受,如果我很享受,为什么还需要奋斗?
中国人不同,我们有永远无法实现的终极目标。上有父母需颐养天年、下有儿孙要幸福生活,有了轿车想豪车、住着楼房盼别墅,即使成了富豪还想天下皆知,所以我们只能一直在路上,别说休息,连驻足的时间都没有。

另一个特点也是世所公认,那就是中国人有超级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是耐旱耐寒耐热耐一切困苦、随处可以扎根生长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民族。
只要具备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没有中国人不能生存和繁衍的地方,这种能力别的民族望尘莫及。
无论土地贫瘠还是气候恶劣,中国人都能找到应对的办法,我们是那种只要还有一线生机都会努力挣扎求活的民族,同样的状况换别的族类多半已经放弃。
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我们一样,几乎散播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语言不通、习俗迥异、文化相左,对我们都不是问题,只要给点机会就能扎根,甚至能保持文化的延续。
与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着强悍的心理堤坝:命!
我们相信人的一生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或者全部)是注定的,既然如此,我落到这样的田地不仅是有原因的,而且是不可抗拒的。
我们还相信运气这个东西时好时坏,所以眼前遇到的是坏运气,那么接踵而来的可能是好运气。
也就是说,中国人强烈的求生欲望来自于我们始终在心中保留着希望----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种希望从何而来。

顺着这个话题说几句犯忌的话。
中国这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并不认为是因为谁有多英明,只不过是执行的政策释放了中国人被压抑多年的勤奋精神和求生欲。
普通的中国大众(比如农民工)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虽然他们从中只获得了极少的一部分。即使面对这样的不公平,中国人依然勤勤恳恳地拼命努力干,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抱怨或者争取什么,只要能看到一点收获就会不余遗力----这符合中国人的特性:掠夺我认了,只要多少给我留点儿别让我活不下去就行。

只要不再在体制上折腾,我对中国的前景抱着极大的信心。
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自然科学的引入,教育方式和治学态度的改变,必将影响后人。
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加上欧美人的严谨缜密,我相信今后的几代人将逐渐超越西方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这样的结果。
我并不喜欢“复兴”这样带有蛊惑性的字眼,但我相信历史的轮回。每一个大的民族或国家都会轮番登上巅峰再滑落到深谷,汉唐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是这样,美国也不会例外。
只要让中国人的创造力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中国重新登顶只是时间问题,我强烈地期待着!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3-18 15:48:56 +0800 CST  
游戏人生还是人生游戏?
------写在央视早新闻为电竞行业“正名”之后

关于电脑游戏(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很多年前我就有话想说,但我很担心自己的想法是在传统思想主导之下的偏见、是逐渐退出社会主流的失意者对新生事物的拒绝、是酸葡萄心理。
这些年我一直留心关注各种媒体、尤其是号称权威的官方媒体的相关报道,尽可能去了解各种游戏的内容和参与者的特征,在脑子里反复地思考和推演,最后仍然得出了一个令我极其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结论:日渐盛行的电脑游戏正在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毒瘤!把它当成一个产业来发展是国家层级上的错误、是政府饮鸩止渴的投机行为!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4-13 09:50:24 +0800 CST  
作为一个计算机软件专业出身的人,我了解整个游戏行业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清晰地观察到各国公众和政府针对游戏在观念上、政策上的巨大转变,这使我自认为有相当的发言权。

八十年代进入大学计算机系,我们成为最早接触电脑以及后来的互联网的一代人。在对那些现在看起来落后不堪的IBM PC几乎毫无概念的时候,我们就在师兄学姐的指导下偷偷装上“吃豆子”、“抓小偷”这样的游戏,只要得到上机(使用电脑)的机会,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拼命玩(这种机会很少,因为系里就只有几台,大家得轮着来)。
大约是大二的时候,CPU升级到80286,前述两款游戏已经没法玩了,因为电脑速度大大加快,人已经无法操控,于是有了“吃豆子”和“俄罗斯方块”这样的玩意儿。
再后来开始出现一些比较大型的游戏,我玩过的包括“三国”、“仙剑”以及“英雄联盟”。
我们这一代受游戏影响不大,因为在好玩的那个年龄段里,流行的基本上都是单机游戏,熟练之后,通关耗时不长,最关键的是可以保存进度,这使我们可以在有事的时候随时中断,过后再捡起来继续,很少会沉迷其中。

在我的记忆里,改变这种状况的罪魁祸首当数陈天桥和他的“盛大公司”,2002年引进韩国的网络游戏《传奇》,一举改变了中国电脑游戏的格局,据称注册用户达到7000万(相当于那时候的网络用户几乎人手一个账户),从此开启了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高潮,从引进国外游戏到自主开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奇”。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4-13 10:43:39 +0800 CST  
游戏没有分类标准,网络上倾向于分为:角色扮演、冒险、竞技(包括格斗、射击、竞速等)、策略、益智等数类。
我个人觉得,从心理需要的角度来分类比较简单:意淫类、暴力类和宣泄类。
意淫类是指人们可以扮演刀头舐血的大侠、美女环绕的花美男、纵横捭阖的统帅、家财万贯的富翁。。。,从中获得难以名状的心理满足。
暴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原始本能,大至战争、中到斗殴、小到路怒,都是我们暴力本能难以控制的表现,游戏里的暴力不会伤及身体而且不触犯法律,其实是发泄暴力的上上之选。
每一个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发展极之不易,我们心里长期郁积着各种情绪需要宣泄出来,有的选择烟酒、有的选择美食、有的选择旅游,某些游戏就具备这样的功能,比如飙车。

我并不想简单地用“玩物丧志”这样的传统观念来评判游戏,但又确实很难从中找到什么积极的意义。
它们对人的身体有害无益,长期困坐于电脑前会如何伤害健康,仅仅从近些年媒体的报道就可见一斑,毋须赘言。
在心理方面呢?我刚才说到有些游戏能让人宣泄郁积的压力、痛苦,但在戕害身体的前提下,这个好处也变得毫无意义。
另一个严重的事实是,沉迷于游戏的主要人群正是少年和青年人,他们是整个世界的未来,如果人类的未来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那可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你就能发现,天天泡在游戏上的孩子或者年轻人,几乎都是学业荒废、无心工作那一类,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或正在成为犯罪的预备队。
按照上面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游戏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而来,比如虚荣、不劳而获、逃避不利现实等等。年轻人自控能力本就有限,有这样一个不用太多付出却可以极大满足各种心理需要的空间,他们怎么可能不趋之若鹜?
吸毒为什么屡禁不止,根本原因与此类似,那就是凭空获得快感,而且还是现实几乎无法提供的快感。从这个角度说,游戏与毒品在本质上有多大不同?
获取毒品需要付出高昂的费用,甚至冒着犯罪的风险,而游戏花不了那么多钱,还是合法的行为,这是不是会让我们不敢想象?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4-16 13:10:52 +0800 CST  
游戏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好处还是有的,比如赚钱。
请注意,我说的是赚钱,但不是说它有价值。事实上,游戏与娱乐、职业体育等行业一样,本身不创造一分钱的价值,它们只促进货币流通。
看清这一点,一切就容易解释了。
这些职业最重要的功能是给人带来刺激,然后导致财富流动,比如从屌丝口袋里流到明星口袋里、从玩家手中流到运营商账户上。。。
当然不止明星和运营商获益,除了与他们以及他们的利益相关方,还有一个重要的获益者,那就是政府。
由此带来的产业链的兴盛,足以令政府欣喜若狂,源源不断的税收从此也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大批无业游民吃着方便面蹲在网吧里,是不是比在街上晃荡更令人心安?
好吧,现在我们是不是明白了点什么?

鼓励那些不创造价值却给政府带来额外收入的行业发展,不仅是一种短视行为,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极大危害。
这种国家层面的错误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古代全世界盛行的卖春业、罗马时期的角斗业、鸦片业、现在依然被许可的烟草业等等。
卖春合法导致了性病的流行,决斗令罗马共和国元气大伤,鸦片成了毒品流行的源头,而烟草成了人类健康的心腹大患。
这些行业都曾经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娱乐和税收来源,最终又成了屡禁不绝的祸害,如果政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游戏将成为下一个国家肿瘤。

娱乐业虽然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却也危害不大,近些年仍然被公众诟病,而游戏业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娱乐项目,它非但不创造价值,而且会把一大批青少年拖进去,消耗他们的时间、精力和钱财,阻止他们为自己也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可能会应了那句话“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为这个产业摇旗呐喊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只要看看金钱的流向就明白了。
说到底,是某些资本在作恶----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挺而走险,这才是那些游戏运营商和他们后面的支持者的动力。

我希望看到这篇文字的父母们深思,尽可能让你们的孩子离游戏远一点,也许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沉迷上瘾,但你家出 了一个就是百分之百的中毒,而且无解。
我更希望政府高层能看清这个产业的本质,阻止这个恶行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但我也知道,这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因此,我终归只能长叹一声。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4-16 14:02:22 +0800 CST  
最近连续出了两个感兴趣的话题,姑妄一言。

第一个是连日爆炒的996,起初我并不关注,因为关于工作时长的问题在中国其实已经或明或暗地争吵了至少二十年,引发我兴趣的是昨晚,妻说儿子对马云的说法很是不满,认为这不公平,对IT行业尤其如此,所以将来他绝不会加入那种996的企业。
我笑对妻说:回头你问他一个问题,如果将来他自己创业做老板,想法会不会不一样?

瞬间回忆起当年经营公司的过往,长期在办公室睡沙发,工作时间是一周六天(有时甚至是七天)、每天从上午九点到第二天上午九点,我这也是996。
我的员工也经常加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上班的时间中没有一个比我长。
紧跟着的就是一个令劳资双方都不甚愉快的说法:你是老板,干多久都是应该的,我们是苦力,多干的都被你们剥削走了!
作为曾经的老板,我真的无力吐槽,我就想弱弱地回一句:需要员工996的老板,哪一个又不是从996的灰烬中站起来的苦逼?
打着老爹旗号就能拿到大工程大项目的老板,谁稀罕你996?

从个人的角度看,996或者955,都不是老板的选择,迫使大家这么做的,是市场。
市场决定了你的工作价值,员工创造的价值不足,就无法支撑一个企业,而一个业绩不好的企业是无法提供足够报酬的----无论你干得多辛苦。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是为一定的工作量付出报酬,而这个报酬也是市场决定的。老板关注的焦点在于每个人是否能完成足够的工作量而非时长。对员工来说,你要是足够牛逼,可以选择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后扬长而去,也可以选择跟老板讨要加班费,或者唾弃这家企业。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绝大多数嘈声不断的员工,都跟上述三种选择无缘,他们的做法最终也就是一边骂老板,一边不得不靠着老板给的薪水过活。

其实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不过大众通常不感兴趣,那就是国家实力的增强,与其国民的勤劳程度密切相关。
中国有今天的经济地位,靠的就是中国人在过去几十年疯狂的苦干,正如美国靠着美国人过去一百年的勤奋成为超级大国。
再看看曾经是地球文明中心的欧洲,无论经济、军事还是科技都已经从领头羊位置一路退下来,从被追赶到被超越。究其原因,人们可以从政策、金融、战争等各方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我个人认为欧洲人被高福利惯坏了这个事实一定是罪魁祸首。
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财富是创造出来的(只要肯努力,甚至掠夺也行),当一个国家的国民趋向于选择轻松工作却要求高额报酬、看重享受而拒绝勤奋的时候,它离衰退甚至没落就不远了。

事实上,我相信人们并非不能接受加班,真正在意的其实是加班的报酬,比如今天看到华为员工说起六天加班费14000元的消息,下面的评论者里羡慕流口水的占了绝大多数。
我坚持认为,员工的待遇是只能紧随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状况而变化,企业赚钱在先、提升福利在后;国家富强在先,国民富裕在后。先满足个人利益的愿望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这让我想起许多例子,比如当年东部兴盛的制造业,完全是靠着农民工低收入高产出来维系,在工资大幅提升的今天已经难以为继。
比如早年被严重诟病的《新劳动法》,我个人并不认为它是一部恶法,保护劳动者的动机完全没有错,它的问题在于出台过早,想通过政府的强力介入提升劳动者的福利待遇、杜绝企业对员工的过度盘剥,却忽略了企业需要足够的技术和资金积累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这导致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支付不起更高工资和福利而纷纷倒闭。
不可否认,有些企业老板恶意压榨员工,但是在市场竞争相对比较充分的当下,这种思想陈旧的老板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大大地压缩,信息传播和择业自由决定了他们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跟随其他企业提升福利的脚步,二是走向末路。
从另一个角度看,想要获得更好的收入和福利,包括拒绝加班,每个打工者都必须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说到底也就是提升自己的议价能力,如果除了接受加班或者较低收入的工作别无他途,说真的,你其实没什么抱怨的资格。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4-18 19:09:03 +0800 CST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四月本应是莺飞草长、轻吟徐行的季节,但是我过得一点也不轻松,各种计划外的活动纷纭,及至月底还来了一场考验我耐性的陪同工作:接待早年移民加拿大的大学同学父子。这位同学在旧贴里曾经提到过,就是那个引诱我吸烟的家伙魏。
老实说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性格偏激、说话做事不在意他人感受的曾经的舍友,但是妻早早就定下了基调:此次接待非同小可,请君打起精神、整备耐心,务必做到宾主尽欢,不可任性开罪贵客。
妻与此君不是旧交好友,高规格接待我同学也不是她的爱好,她这样做,无非是感念去年魏同学一家主动邀请儿子到他多伦多的家中共度圣诞假期。

历时一周的接待令我身心俱疲,到了二十九日总算迎来最后的收官:我邀请了八个大学同学作陪,备了两瓶茅台两瓶庄园红酒,在一个高档酒楼摆下晚宴为他送行。
在以往,我一点都不喜欢饮酒作乐的过程,倒是对站在酒楼门口跟所有人道别的那一刻充满期待----我马上就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坐下喝茶了。。。
这个晚上在大多数时候跟过去几十年的酒席并无多大不同,鸡鸭鱼虾蟹满桌、两瓶白酒喝完连瓶嘴都敲了、红酒喝掉一瓶,一屋子口若悬河的人各说各话。。。
当我一遍遍来回打量我这帮大学同学、听着他们或激昂或焦虑地述说各自经历或趣事的时候,再联系到他们的过往,竟然从中发现了许多戏剧化的东西。
第二天我很认真地核实了一下,然后决定写下来,各位权当闲话。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5-06 11:14:58 +0800 CST  
冬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但是人长得高大帅气,成绩也在前列。
冬在大学时候一直像个小弟弟,班上的男生女生都爱逗他玩,跟女同学说话还会脸红。
那时候男生寝室喜欢找女生寝室结对,称为友好寝室,两边不时搞点互动,大家的潜意识里应该是给彼此一个找对象的机会。
冬这种时候总想躲在角落,但实力不允许啊,外形俊朗再加上羞怯的表情,令他每次都成为姐姐们调戏甚至耍流氓的对象。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冬是全班男生中唯一一个再娶的(到目前为止),也就是说,其他人全是从一而终,而他娶了两个老婆,生了三个女儿---这女人缘,啧啧。。。

冬在大学三年级以后开始展露出他成熟的一面,实习的时候选择了一个经商的老师,跟着学习做生意。
毕业以后仍然选择跟随老师,开了本省第一家民营的计算机公司,一路顺风顺水,第二年已经拿着大哥大行走江湖。
赚到第一桶金后,冬转战深圳,继续他的人生宏图,然后继续成功,很快买了房子开上豪车。
当时有同学出差去拜访了他,回来以后感慨:我们一个班的同学,一辈子都不会有人能赶上他了!
我在深圳为一份工作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冬正出入高档场所,谈大笔的进出口生意,令人无比艳羡。

冬是个温和有礼的人,不刻意炫耀,但举手投足之间就会流露出豪气,他做事稳重,一点都不张扬,但人生起伏之大,连我都自叹不如。
他曾经在广西北海搞房地产,因政策原因失败;在深圳搞进出口,据说涉嫌走私被抓了起来;两三年后再次崛起,在上海买了房、搞了一个盛大的婚庆仪式娶了老婆,再将老婆孩子送到加拿大。
在我们以为会多一个外国友人同学的时候,他居然又回到了深圳,似乎是又摔了跟头。

冬四十岁后开始踏踏实实搞实业,从老本行出发,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开发一套很有前途的平台软件,并且再次获得成功,得到了资本的关注,但是隐患也由此埋下。
为了获得资金以便快速发展,冬与资本签了个对赌协议,结果他输了。
估值三个亿的公司转手,冬被扫地出门。

冬回来了,回到老家开始新的奋斗。
随他而来的,还有一个十岁的小女儿-----身在香港的第二任妻子决意远离失败的他,连亲生的孩子也甩给了冬。
看起来冬势必还会娶第三个老婆-----以他的条件,这倒是没有多大问题。
冬对我有一饭之恩----我当年去深圳的时候就是在他家里落脚(旧贴里说过),所以自他回来以后,我比较关注,不时去他公司拜访,出点主意想点办法。
冬现在租住在一个大型小区里,条件不是太好,但是他始终充满乐观精神,虽然年近五十,仍然斗志昂扬,从不抱怨,也不提过去的辉煌,一心一意经营他那个跟过去无法相提并论的小公司。
除了公司业务,他也很乐意谈他的小女儿,满脸都是幸福。

冬的人生像坐过山车,每每在抵达巅峰之后就迅速跌落谷底,对普通人来说,其中任何一次都足以致命,但是他往往是衣服上的灰尘都顾不上拍打干净就投入了下一场战斗,这是最令我佩服的特质。
我认为冬的问题出在太过急于求成,他的性格里“赌”的成分多了点,需要放缓脚步的时候仍然选择狂奔;他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成功的定义标准太高,或许高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上限在哪里,这是我这类胸无大志的人无法理解的。

那天的晚宴上我说,五十岁的我们,已经能隐约看到自己的墓碑,虽然前往的那条道上还有鸟语花香,但是冬这样依然在努力的人,人生还有许多选择,他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5-06 12:47:49 +0800 CST  
剑锋是我在大学时期最投缘的同学,在旧贴里也曾经说到他。
这是个才气十足的人,爱读书、写一手好字,还会篆刻,踢足球的水平堪比职业球员,到现在还能踢全场。
剑锋个头不高,但是敦实,做事极其稳重。他的话不多,并不擅长应酬,但是现在已是副厅级,正厅指日可待,是从政的同学中行政级别最高的人。
当年毕业后到了省政府工作,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好的前途,因为那时候计算机还是新鲜事物,专业人士去到任何单位就只能伺候计算机,换句话说,我们更像某种特殊工具,基本上与单位业务无缘,只能走技术这条道,升迁机会极微。
剑锋凭着文科方面的底蕴,甩开了专业羁绊,从普通科员稳步上升,终于走到现在的高位。

与他那个奔放的妹妹不同,剑锋属于认准了就一条道走到黑的那一类,工作如此,婚姻也是。
大学同学纷纷结婚的时候,剑锋喜欢上一个还在读大专的女孩子,女生比他小七八岁。
他就那么不紧不慢地、温文尔雅地追求着,耐心地等她毕业、工作,在大多数同学孩子都能打酱油的时候,他们终于结婚了。
我们对这场婚姻一直持悲观态度,起初是担心人家甩他,因为女孩子比他小那么多,而且个子比他还高;后来随着他的升迁,又怀疑他会不会甩了她----据说他老婆懒惰而且跋扈,关于这一点我和妻都有感觉,因为很多次碰到聊起来,似乎家里从做菜做饭到送孩子上学补课都是他一力承担,看不到他老婆的存在。

剑锋一点也没有官架子,每周都会有年轻人约他踢球,他们大概都不知道自己在跟一个四十多岁的厅官拼脚力。
同学聚会他总是微笑着听别人高谈阔论,偶尔很认真地插一句。他经常被拿来开涮,笑着或是涨红了脸辩解,然后以碰杯结束。
剑锋稳稳地走着,他不贪、不嗔,做自己该做的事,每一任上司都会注意到这个老老实实干活的下属,然后等位子空出来的时候就会想到他。
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他周围那些原本比他有优势的人,在官场中纷纷落马,而他则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靠工资养活自己和家人。

在二十九日那天的晚宴上,波(后面会说到此人)一个劲找他的茬子,跟他拼酒、鼓动其他人闹他。
我感觉有些诧异,暗地拉了波好几次,让他不要老针对剑锋。
波趁剑锋跟别人缠斗的时候附在我耳边说道:我故意的!
见我不解,又说:他妈和老婆最近双双查出癌症,而且都是晚期,他心里很苦。
我突然明白了波的用意:遇上这样的事谁都无能为力,闹一闹也许能让剑锋短暂地放松一下。
心里陡然如压上一块大石头,原来官场上顺风顺水、看起来风风光光的剑锋,竟也有这样的不幸。

我想起张爱玲那句名言: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里面爬满虱子。
母亲和妻子都在癌症晚期,还有个读初中的女儿,这就是剑锋面临的困境,虽然从他脸上丝毫看不出悲切,但我知道他的内心填满何等的苦楚。
波悄悄说:回头我们商量一下,看有什么能帮他的。
我点点头,却心知我们毕竟无能为力。
人生并非一场盛宴,而是一段苦旅,无论愿意与否,我们最终都得孤独地走向终点。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5-07 13:52:43 +0800 CST  
小兵是一个前后反差过大的人,大到四年同学的我们都难以置信这是同一个人。

在学校的时候,小兵是个风云人物,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系学生会的文艺委员。
这是一个话多如水的家伙,但凡有他在的场合,能盖过他嘹亮嗓音的寥寥无几。
我是班长,但是班上的活动多数都是在他的竭力鼓动之下开展的。他不厌其烦地动员、组织、打前站、搬运奖品,总之只要他在,一群懒洋洋的春蚕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去跳舞。

这个精力旺盛的家伙,从二年级开始,他最热衷的就是找女朋友,而且他看中的都是中文系的女孩子,虽然他自己基本不看教材以外的书。
我曾经陪他去过一次,到寝室去找一个文静秀气的女生,他说他已经观察了她三个月,实在是个完美的女朋友人选。
跟文科生聊天?
这是我擅长的好不好?
所以那天晚上女孩儿跟我聊得天高云淡天马行空天花乱坠天外飞仙,他只觉天旋地转天年不遂。
据说回到寝室他赌咒发誓:以后再也不跟姓陆的走一路了。
这个四处出动誓要在小黄楼(住中文和历史系女生)里觅得人生良伴的家伙,最后娶的是自己班上的女同学。

小兵天性热情、口舌便给,往往是各种公众活动理所当然的主持人,连同学生日宴他都是那个给父母敬酒添菜的带头人,说一堆诸如“儿子的生日是母亲的难日”这样的话,常常把一对老人感动得稀里哗啦。
小兵很仗义,同学跟其他班的人有争执,他是第一个拿拖把冲出去的。
我们班一个女同学被男友甩了,他义愤填膺地找男生摆事实讲道理。
呃,最后这个女同学成了他老婆,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一点----女同学高挑漂亮、成绩优异,小兵成绩不好,身高一米六、长着一个硕大的脑袋、而且满脸痤疮。。。

随时端起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的小兵,毕业去了工商银行,坐进了安静的、连空气都被过滤了的电脑机房,成了一名足登软底鞋、身披防尘衣的工程师。
这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后来的变化更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有多久没见过小兵了?
少说也有三五年了吧。这是一帮同学共同回忆的结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兵再也没有出现在任何一次同学聚会上,甚至老同学家里的婚丧嫁娶也一概不亲自参加,都由他老婆全权代表。
好事者多次打探小兵的情况,我这个女同学都含糊其辞、讳莫如深。
于是,对于藏身深宅不肯露面的小兵,被不知哪个家伙起了个外号:东方不败!
前两年终于传出重磅消息:小兵家儿子都读初中了,但是。。。
这个但是后面的东西往往不那么鼓舞人心:孩子是试管婴儿。
孩子的母亲应该没问题,因为是她自己怀上并生下来的,那么问题出在。。。?

小兵是不是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心理方面的决堤?
这个问题不宜深究,否则就成了好事者的道德问题。
躲进小楼成一统,我这个疑似自闭症患者也差不多,但我这是一贯性的,小兵则前后反差过于巨大,所以成了众人胡乱猜测的主要对象。
我一直认为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影响甚微,但是小兵是我的观察对象里唯一一个不合常理的。

花开花谢寻常事,未必皆因一夜风。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5-08 14:45:22 +0800 CST  
波和源是不得不写在一起的两个人,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实在很像。

在学校的时候,他们俩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属于不起眼的那一类,成绩平平、表现平平,什么样的活动都只是个热情或者不热情的参与者,连配角都算不上。
有趣的是,他们出了学校却是同学中混得最好的:地位、收入都比其他人高一截。
这里面有特殊的因素,波在本省算得上官二代,父亲是副省级高官;源的父亲则是电视机厂的厂长,官职算不上多高,但在电视机还属于紧俏商品的那个年代,这个职务的含金量相当高。
毕业后,波去了武警部队,源到银行。前者从敲着饭盆去食堂打饭的学生哥摇身一变就成了袜子都有勤务兵洗的军官,而后者在我们月薪108元的时候,他每个月花在赌水果机上的钱就过了千,并且这些钱都来自于他的工资和奖金。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是有顾虑的,我一点都不想贬损这两个人,因为他们恰好是我大学同学中关系最好的哥们之二。
好在他们和相识的其他人都看不到,我也会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叙述和评价,这算是比较充分的理由吧。
呃,不好听的话来了: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志大才疏、言不践行。

说起来,这两个人都是很有头脑的人,蠢材我是不肯交往的----虽然我自己也不过尔尔。
波和源有一个相当高的起点,对工作也很有想法,但是最终几乎没有一样按计划完成。归结起来,就是他们俩都只会想和说,但就是不肯动手去做。

那时我正在搞软件公司,波是某区科长,在电脑还不普及的时候他就想到了把自己这一摊子业务用计算机软件管起来,包括档案管理、申报程序、法律法规库等等(就是后来流行的OA系统),在政府部门很有推广价值。
于公于私这都是个好想法,我也抱着极大的兴趣,很乐意跟他合作,在开发部安排了精兵强将配合他。
这哥们热情只持续了两个星期,然后就开始以工作繁忙为理由拖拖踏踏,兴致来的时候不停地催我,过不了几天又连人都找不到了。
软件历时一年半总算开发完成,即使这样,在当时也算先进的。
按那时的操作手段,由他以部门名义申报科技成果,然后我和他联手向政府各部门推广,我们俩都可以名利双收,实在是一笔划算的好买卖。
结果呢?
呃,就没结果了。

源也有个令人羡慕的开头,专业出身的他进到银行的科技处就很得老大信任。源细心周到,深得处长欢心,把他当儿子一样爱护有加、言听计从,连副处长的地位都没他高。
源的问题在于,他的专业能力实在是太弱,这不奇怪,因为在学校的时候这哥们是以及格为最高目标,有空都在追他一个学霸女同学,再有时间就追张学友和张国荣。
这些爱好其实不算什么错误,但如果已经工作还不肯花功夫去学习和提高,把搞好人际关系当成爬升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成了致命弱点。
源在工作中既没有新的或者好的思路,又对应用技术毫无兴趣,在处里渐渐失去威信,及至偏爱他的处长退休,源彻底失去了升迁机会。
跟他联系紧密的我就眼睁睁看着我们下面一届以及再下一届的学弟学妹超越他,最后成了他的领导。

波后来专业到地方,进了省级机关,源则彻底放弃专业,申请到下面的支行去当行长。
这本来是一个新起点,善加经营未必不能重新找到个人发展的好路子。
两个人分别都跟我聊起新的工作,都很有想法,听起来头头是道,我作为旁观者都不能不大加赞赏。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身在官场的波,不去理顺上下左右的关系、学习新的业务和技能,反而一头扎进计算机系统里,想把自己培养成专业人士;而投身金融业务的源,对参加行里或者政府的各种会议十分热衷,却忘了自己应该如计划那样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本区域的知名企业,以更优质的服务来争取这些重要客户。
到了今年,我这俩哥们的情况是这样:波成功地确立了自己在单位里的专家地位,经常被同事请去修理电脑,诸如换键盘、打水晶头;源因为业绩迟迟无法提升,被调到另一个支行任副行长。

我必须说明,波现在的级别是正处级,但是没有任实职;而源虽然仕途平平,只是个科级干部,但生活舒适安逸。他们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相较其他同学而言,他们可以说比较成功。
我之所以把他们提出来八卦,实在是因为这二人当初起点很高,最后的结果有点出乎预料。
总结下来,意外之中似乎也包含着某种必然。
波和源的父亲在自己儿子解决工作的事情上是帮了忙的,但两个老干部又都是比较自律的人,在之后,父亲们都没有再插手儿子们的事业,由着他们去自我奋斗,尤其是波那个身为高官的父亲,此后在仕途上竟再也没帮过他,否则波应该如大多数官二代一样前途无量。
我想,我这俩哥们后来没能走得足够高,也许跟这一点有直接关系。

聪明人很多,他们的聪明往往体现在毫不费力地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笨拙的人也不少,他们会去做那些别人觉得不值得做的事。
但是如果聪明人始终想不费力去干,而笨人始终不分对错地蛮干,这世界大概就没有多少能成功的人了吧?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5-09 16:06:34 +0800 CST  
大维身高一米八几,长一张方正的脸,鼻若悬胆,目如朗星,穿一套那时候流行的藏青色中山装,帅得要不得。
但是外形如此出众的大维,在学校里却不怎么有名,即使在一群一米七左右的同学中,他也不能给人以鹤立鸡群的印象,这大概是拜他那温和的性格所赐。
性格温和是一种褒义的说法,如果站在对立面的话,对他的评价应该是被动、缺乏进取心。
在我的记忆中,大维唯一的一次主动出击,是追求法律系的系花。
系花是他钦慕已久的高中同学,一直到大二他才鼓起勇气发动攻击,最后当然是以失败告终----漂亮的系花眼高于顶,正在享受校团委副书记的追求,大维这种前景未卜的普通学生哥不在她眼里。
他那俊朗的外形非但没有在追求系花的过程中帮上一点忙,整个大学期间竟然也没让他吸引到一个女生,这真是令人意外。

大维是个非常随和的人,感觉他似乎从来没什么自己的主张,大高个儿总是跟在一群男生背后晃荡,唱歌跳舞以及男生最爱的足球这类活动,他从来都只能做个观众。
追求未果的大维在大学的后半期再也没有去寻找谈恋爱的机会,课余时间不是跟着寝室那帮家伙玩,就是跑到围棋协会去下棋。
围棋下得很好,这几乎是他大学生涯唯一的亮点,可惜女生们并不关注这个。
论实力他能排到系里的前三,但每次比赛他最多到第二轮就被刷下来。
内行的同学评论说,大维下棋遵循棋理,实力不凡,但缺乏求胜心,常常在局面大好的情况下仍然不紧不慢,往往在对手一通胡搅蛮缠之后翻盘,这是他的阿喀琉斯之踵。
读大学的时候,我跟大维的交情泛泛,除了对他英俊外表多少有点嫉妒外,我找不出他给我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毕业后大维去了省证监委,这是当时的我们甚至没怎么听说的一个单位。大维在那里管一堆电脑和网络设备。
两年后的某天,源约了大维中午吃饭,顺便邀我一起。
菜上桌的时候,我听明白了,银行工作的源与证监委电脑管理员讨论的是股市问题,做电脑生意的我一头雾水。
再往下听,才知道大维已经在单位做一些证券管理方面的业务,电脑只是其中不算重要的部分。
大维在说起证券法规以及相关知识的时候,俨然是一副专家派头,就像他当年在寝室里给我们讲解围棋一样。
严谨、自信、侃侃而谈,我才发现大维已经不是学校里那个只会重复别人观点的老好人了。
大维说,进了证监委,他意识到作为计算机中心的管理员,他永远只能起保障动能,不能成为管理业务的核心,前途有限,所以通过自学拿到了相关的证书,开始涉足证券行业。
对所有爱思考、有自己想法的人,我向来保持足够的敬意,也是从那天起,我和大维的关系逐渐走近。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妻跟大维当年追求的系花熟识,美若天仙的系花后来情路不顺,先是跟一个有妇之夫纠缠多年,后来嫁去了广东,对象是她当年学校的男朋友,那男人又是甩了老婆来娶的她,然后两个人又各种矛盾。关系和过程之复杂,妻虽然说得很完整,但是我缺乏整理这种狗血剧情的能力和意愿,到了也没弄明白。
毕业三年后,大维娶了一个大学老师,相貌身高跟他非常般配。
他这个老婆是个学霸,职称一路攀升,现在已经是博导,令我们这群本科生高山仰止,但是人家在大维面前十足的小鸟依人,什么时候都像个恋爱中的小姑娘,把大维弄得三迷五道的。
源、大维、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四家人每到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长假都会找时间聚一聚。
五月四号是在大维家别墅汇合,走在湖边的栈道上,很自然地聊起学校的各种糗事,我突然问了一个八卦问题:如果在你老婆和当年的系花中选一个,你怎么决定?
大维楞了一下,很认真地说道:以那时候的阅历,我会选后者,现在我仍然会坚持我老婆。
我想了想才明白他的意思,点头道:年轻时候喜欢热血沸腾,年长之后更愿意让体内的血液温温地流动。

大维现在是证券公司的副总,收入地位都很高,这让很多同学意想不到,大家很难把从前那个没什么主见和性格的大维跟现在的他联系起来。
但是我知道,大维是个有判断力和行动力的人,只是平时没有显现出来,或者说,同学们都看走眼了。
大维喜欢轻松随意,不愿成为焦点人物,但是当他明白此处不是久留之地的时候,就会竭力寻找一条通往光明的路子,即使要学习另一个专业也在所不惜,并且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然后他站到了一个更有希望的平台上。
客观地说,我怀疑他那个要强上进的老婆也是他奋斗的动力----毕竟要配得上大学博士生导师,自己也不能太差劲。

现在的大维,又开始了他舒适随性的生活:他不参与公司的各种斗争、不觊觎更高的职位,只是稳稳地坐在属于他的交椅上。
每天坚持锻炼、假日携妻旅游,不时在群里撒点狗粮招来女人们的笑骂。。。
大维就像一只很容易知足的蜘蛛,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勤奋地织一张网,然后一边放松地打着瞌睡,一边耐心地等待收获。
工有百业,人有百类,有的人愿意一路狂奔,有的人则走走停停,谁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你高兴就好。
那些令行走在路上的人困惑和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往往像被宠坏的孩子,拿在手中的都不是我心所愿。
生理科学告诉我们:大脑有一种奖励机制,当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它就分泌多巴胺让我们快乐,但是下次要让大脑分泌多巴胺,则需要更强烈的刺激。
不断提升目标,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但对个人而言,这更像一个成瘾的过程。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5-15 14:26:54 +0800 CST  
好吧,女同学。。。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5-25 09:22:32 +0800 CST  
据说有一次大学同学聚会(我没有参加)之后,某男同学发出一声感慨:除了小兵,咱们班三十几个男生当年都瞎了眼!
这声感慨的背景,是四十多岁的淳身段婀娜、肤若凝脂,宛然三十多岁的美丽少妇。。。

在大学里,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班上女寡男多,四十人的班,六个女生。
好吧,这几个珍稀动物般的女生并没有得到传说中的公主待遇。除了淳,其他女生竟然都没有在就读期间谈过恋爱,后来的老公都是别人介绍的,其直接的原因其实就是外型。
淳是其中相对好一点的,就是人比较胖,身材固然因这一胖而毁,本来尚算精致的五官也因为一张满月般的大脸而被忽略殆尽。
二十年后,不知用了什么方法,人到中年的淳从胖姑娘变成了令一帮秃头挺肚的男同学惊艳的美丽女子,这种反向操作引发的震撼不亚于她那个被取笑为“东方不败”的老公。

淳有一段时间跟我走得比较近,我们俩经常在晚自 们纷纷离开教室后放开了聊天,有时甚至聊到后半夜。
这是一个被“数据结构”和“PASCAL”耽误了的文艺女青年,跟我一样爱读书,尤其在古典诗词上有共同爱好。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我那个时候正在除是佳人、百味如同嚼蜡的孤寂期,而伊被一群理科生团团围住,一肚子才情无处发挥。两个人虽然各怀心事,一应一答竟然很是合拍。
纯洁的学术交流很快被同学们,尤其是她的舍友们强抹了一层儿女私情的色彩。她当笑话讲给我听,说昨晚被舍友们挑灯夜审来着。我唯唯以应,但深恐缠夹不清,从此不敢在教室久留。

淳有着文艺女青年们共同的一切特征,对浪漫唯美的爱情充满期待。除了这个执念,她在其他方面没有太多主见和定性。
在我知道的范围内,淳有四段恋爱经历,第一段是跟她中学同学的异地恋,相隔上千公里的爱情给了她美好的想象空间,却抚不平心上的褶皱,据说持续几个月以后分了。
后来的三段都是跟班上的男同学,这让我无法理解,呃,我说的是那三个男同学。
恋爱中的淳柔顺细心周到,总之无论跟哪一个男生在一起,都表现得像一个温柔贤淑的小媳妇。课间经常看到她为男朋友递保温杯的感人画面----这可是她每天在宿舍冲好为男友准备的。
最后一个享受此待遇的当然是小兵,在全班同学的认识里,如果感情能维持到结婚的话,这个家伙大概就能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妙生活了。

小兵有没有过上这种生活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但是小绵羊一样的淳后来变成了言出必行的领导却是事实。
毕业后的淳去了省医药管理局(后来叫药监局),她并没有循着既定路线成为一名计算机管理员,而是通过自学考了相关的证书(还是牌照?因为后来几乎没接触我没弄明白),完全换了专业。
再后来淳当上了大权在握的处长,在医药行业影响力非凡。
说来我有些汗颜,妻跟我这几个女同学的关系非常好,经常约局吃饭打麻将,我倒成了外人。
妻说,现在的淳在人前一派强硬领导风范,医院药厂的人都得看她脸色。有次岳母住院没床位,淳一个电话打过去,住院部主任亲自跑来接待安排。。。
我有时阴暗地想:小兵是不是被淳巨大的变化所震慑才变成现在这样?

生活总是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每一个人,令软弱者变得坚强,让强悍者变得柔和,但我始终相信,外在的变化只是生存的策略或者手段,那些掩藏在深处的天性,只怕香魂断绝也依然顽固地蛰伏着。
只是在淳这里,我无法证实。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5-25 11:44:43 +0800 CST  
昨天友人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出自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的一篇文章:《中国教育不转型,就只能培养最低端劳动力》。
我既不认识这位教授,也对这种老生常谈式的言论不太在意,但是他言语之中那种带着强烈的优越感指点江山的态度多少有点令我不爽,冲动之下我在群里说了句要反驳名校教授的话,为了表明自己并非言而无信之徒,于是有了下列文字。

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主要论述了三个观点:1、美国教育培养通才,让孩子学会思辨;2、中国式教育培养专才,其结果是:中国学生专业突出,但思维僵化偏执,社交能力弱;3、不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国人最多只能做技术民工,永远无法出人头地。

说句不敬的话,教授的观点完全没有新意:思维僵化、方法单调、扼杀天性、唯分数论。。。,国内教育的这些问题早成了全社会吐槽的主要对象,教授的话其实还算温和克制的。
如果撇开陈先生从一个湖南农民子弟爬到美国教授这个人生巅峰所形成的优越感,我相信他的出发点还是善意的,只不过,对中国历史、现实、民族特性缺乏足够了解(或者已经遗忘),令他的观点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就算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起码也会留下“何不食肉糜”的印象。

事实上,即使写到这里,我也不确定是要反驳教授先生,还是试图做一点无可奈何的辩解,姑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吧。

一、历史和文化
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实施的都是精英教育和专才教育,每一个学生都被当成精英预备队的成员来培养,学习的内容只有文史哲,而成才的标志是做官----如果按教室的说法,我们这个才是真正的高大上,技术民工?不存在的。
中国教育的历史中,自然科学连一席之地都没有,也就是最近一百多年才从西方引进,我们才有幸接触到数理化,否则,通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于思辨,这个真没有。中国人有祖先崇拜情结,所以无论观点还是行为,辈分越高,正确性越不容质疑,于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就一直在老子和孔子这两个著名的老人家设下的金钟罩里翻跟头,思辨的最佳成果,也就是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这点东西,还被后人奉为圭臬。外头的东西好不容易弄点进来,还给阉得不成样子。

因此,中国的历史虽长,但受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影响的历史很短,如果通才和思辨这两方面的教育至关重要,那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社会分工

中国是一个什么现状?即使身在美国,教授也应该很清楚,毕竟他是成年以后才从中国走出去的。
在过去的两百年里,中国人就像掉在河水中央的溺水者,将口鼻伸出水面喘口气的机会都十分宝贵。现在的中国,也不过是拼命挣扎后爬上岸,刚刚解决生存问题而已。
食能果腹、衣能蔽体,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情况。对中国人来说,养活自己和家人就是脑子里思考得最多的东西,能做到的,都是人才,技术民工已是相当了得,大多数还只是农民工呢。

美国呢?如教授文中所言,制造业向中国等其他国家转移,而美国主要靠服务业。
把话说直白了,傻大黑粗的活美国人不屑干,转而提供技术、金融等服务,利润高而费力少,当然也就不需要干这些活的专业人员了。
中国人既然接下了这些粗活,可不就得照此要求培养专才?
这不是很符合逻辑吗?
咱也想搞几个更大的硅谷、咱也想人民币一统江湖,从此只输出技术和服务,可是实力不允许啊,就算实力允许,你们美国也不允许不是?

三、社会结构
科举制经常被中国人诟病、被外国人嘲笑,而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本质上就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着人所共知的弊端,却也有它不得不存在的理由。

美国是一个扁平的社会,社会阶层关系相对简单,阶层间的流动性要求不是太高,也不容易因此激发社会矛盾。
中国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层级众多而关系复杂。这样的社会形态要保持健康的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处于金字塔尖的阶层避免近亲繁殖,保证塔基阶层有上升通道,一方面给上层带来不同的基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无论科举还是高考,都是为达成此目标而形成的重要手段,相对公平而且高效。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读书学习远不止是获取知识、锻炼思辨的手段,更是实现阶层跃升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办法。
西方世界基于尊重个人意愿、着力于促进思考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体制无疑是更成熟更合理的,但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往往被认为是缺乏竞争性的,这使得提倡思辨和宽泛的教育缺乏社会根基,说白了,一个善于质疑权威、爱好广泛却不把所学的那几门功课弄得滚瓜烂熟的的孩子,在中国是没有前途的。

四、现实环境
教授说,美国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有自由、宽泛的学习空间和条件,涉足面广、老师会照顾到每个人的个性和爱好。
据我所知,确然如此,这无疑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展现天性和学习内容方面的选择自由,不仅更人性化,也大大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现实是完全不可能做到,因为我们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也还没有完全解决,这里面有师资力量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经济问题。
中国的学生有多少我没有统计数据,但是我知道每年有近千万学生参加高考。由此可以推算(十二个年级),在校中小学生至少不低于一亿,初中以下应该接近八千万。
教授没有说的是,美国低年级学生一个班不超过二十人,幼儿园人数更少,而中国的现实是一个班往往超过五十人。
我们这么来说吧,让美国老师试试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还能不能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和喜好并予以特殊的引导?
无论我们怎么牛哄哄地说中国如何赶超美国了、奔着第一经济体去了,说到底了我们根本养不起足够的教师、供不起孩子们每年“绕着五大洲兜一圈”。

总结

中国教育的缺陷、西方教育的优点,都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这一点,中国人可能比西方人看得更清楚,这从相当一部分中国父母把孩子送出国读书就能体现得很明显。
教授关于思辨的观点应该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从个体上来说,一部分中国人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意识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条件还大有不足,这需要时间和持续的经济发展。
通才这个观点我个人表示不赞同,或者不完全赞同。社会发展是阶段性的,对于人才的需要也是如此,往往专才和通才各有所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才的需求通才大于通才,而专才也并不一定只能做技术民工而通才大小通吃。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如今中美两国的著名企业家中,出身专才的人居多。

最后一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包容和学习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以改变自身来改变世界的民族。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基础,如今再辅以西方的自然科学,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基础之上,必将涌现出无数有强大思辨能力的专才和通才。
我们只需要时间,届时指点江山的,还还不一定是谁。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9-06-04 15:08:22 +0800 CST  

楼主:龙甲山

字数:168706

发表时间:2017-10-10 19:57:4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2 10:03:16 +0800 CST

评论数:15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