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十岁男人的回忆(续)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这辈子总有几个赌局不得不参与,比如生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找一个什么样的老公、过一种什么样的日子、以什么样的结局降下帷幕。。。偏偏这几样还都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东西,所以你得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度过这光怪陆离的几十年,否则的话,不是屈死就是急死。
两个生长环境不同、生活习惯相左的男女相伴数年或者数十年,怎么可能不磕磕碰碰?
用水乳交融这个词来形容男女关系,也不过是比较文艺比较富有想象力而已,千万信它不得。真的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你们俩的性别差异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跟好姐妹或者好兄弟似的。

二三十岁的时候,一闹矛盾就风声大作、雷电交加,动不动就分手或者离婚;三四十岁的时候已经不喜欢大声张扬,拌几句嘴就各自生闷气,少则几天多则经月互不搭理;到了四十以后,才彻底死了那条试图改变对方的心,明白一切征服对方的战争,最佳结果也不过是杀人一千自损八百。

男女之间的 争执往往从“先救你妈还是先救我”这种无聊的问题开始,经过一番离题万里的周旋,转回来落点竟然是“你跟那女人是什么关系”。
看他那副左右为难的样子,你以为他在紧急评估老妈重要还是你重要?
你真是想多了,这当口他多半在想:我这会儿跑厕所里这败家娘们会不会跟进去追问答案?
都不了解男人你也敢问这样的问题!
你要知道,在物质层面的选择,男人快速而坚定,而到了精神层面,他们往往含糊其词,倒不是应付你,是因为他们压根不愿把这事整明白。
比如迎面走过一性感女郎,他瞟了一眼后装出一副心无旁骛的样子,你心里笑他假正经,嘴上训斥他:眼睛往哪儿看呢?
你可能永远也想不到,就在这一瞬间,他已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且只有一次机会,摸她那个部位比较上算?并且还能忙里偷闲为得出的答案点个大大的赞。
不过你不用生气,这跟爱不爱你没关系,他也没拿你跟对方来比,因为他思想能去到的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闪过一个意淫的念头。
如果你连这个也容不得的话,恐怕适合陪伴你的只能是古佛青灯了。

良好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秉持的观念。
年轻情侣和夫妻为什么容易起矛盾,而且往往将小打小闹演变成流血事件?原因无非就是争强好胜。
在外面好勇斗狠,打死不肯服输,回到家里也这样的话就行不通了。
年轻人不懂一个道理,两个人之间从来不需要一场必须分出胜负的战争。
在起争执的时候退一步,并不意味着你站在错误的立场上或者是软弱的一方,它恰好是感情的稳定剂。
家里不是讲道理而是讲感情的地方,这话说得极是。一栋完全靠感情建立起来的私家小屋,固然容不得他人闯入,也不能由着理性反客为主。

易导致矛盾的还有一点,就是双方常常处于竞争状态。权威性、正确性以及家庭地位,都是竞争的焦点。
为一句话争得面红耳赤、为一件事辩个水落石出,甚至为某个家务活该谁做都要弄个清楚明白,否则就会觉得矮对方一头。
情侣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万万不可将社会上、职场里的习惯带回家,要面子、争胜负、追求一言九鼎,这都是家里不需要的。
男人温厚大度,女人柔和包容,这才是两个人能融洽相处的根本。

以我二十年的婚姻经历,确能够总结出不少有益之道。
年轻时一言不合就吵得不可开交,到后来几个月不拌一次嘴,一方面固然是彼此磨合到默契的地步,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双方都能尽可能避免容易导致矛盾的语言和行为。
年轻时稍有不满就提嗓门、瞪眼睛,慢慢地双方都会觉得这样做太没修养,不高兴了最多嘀咕几句,对方听到听不到都无所谓。
年轻时吵一架大伤元气,往往很长时间互相赌气不说话,认定谁先主动谁认输,矜持到最后还得找个合适的台阶才磨磨蹭蹭下来,到后来吵完半小时该说话说话、该办事办事,根本不介意谁对谁错、谁先理对方。

当然咯,这些的确需要时间磨合,不过如果年纪尚轻的男女能早点明白这些道理的话,自然能比其他人生活得更惬意更融洽。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7-11-03 18:34:15 +0800 CST  
男女之情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性。
这个话题极其敏感,它是专属于两个人的隐私,提及它也是对个人心理的极大冲击,对中国人尤其如此。
柏拉图式的爱情并不是没有,但忠实的奉行者少之又少,远不足以否认性对于一对男女的重要性,隔壁家公鸡下了一只蛋,你当然不会指望自己家的也可以。
可能有不少女性并不认同这一点,以她们的切身体会而言,它的重要性似乎很可以质疑一下。这让我想起不知从哪儿看来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中国女生与老外恋爱,几次亲密接触后老外提出分手,女生不愿意,伤心地说:我们都那样了,你怎么能说分手?老外大吃一惊:啊!难道这个过程你不快乐不享受吗?
女生立马张口结舌,因为她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坑里:如果说否,那么就是自己一直在欺骗对方;如果说是,这个事实似乎很难成为不分手的理由。

在性观念上,除了与西方人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也有很大不同。
通常情况下,女人会将感情和性紧密结合,对她们来说,性是感情深厚到一定程度的附属物,她们往往将性当成礼物甚至祭品献给喜欢的男人,即使她们也能从中获得快乐。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上述故事中女生的想法了。
男人们则习惯于将二者分而治之,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跟谁上床取决于对方能否让自己的感官获得足够的刺激。
所以男人出轨源于生理需要,而女人出轨往往是因为报复心理。

无论男女,中国人对于性的态度都差不多,将之视为阴暗的、肮脏的、被人耻笑的行为,所以在秩序正常的家庭里,男人和女人因为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都一样拘谨而矜持,但换到一个秩序混乱的场合,大多数人(无论男女)往往会一改常态,变得恣意、大胆甚至狂放。这好比在会议室里人人稳重肃穆,而到了酒吧全都成了大呼小叫的豪客。
直白点说,在中国的家庭里,夫妻二人在床上的表现用相敬如宾来形容简直恰如其分,男人循规蹈矩,女人矜持羞涩。一旦成了别人的情人,个个热情似火、玩得花样百出。
呃,我想说的是,这种传统文化上的束缚真的会损害夫妻关系,而大多数人(尤其是女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找不出解决之道,更有可能的是,即使明知解决之道,自己也做不出来。
我相信这不是少数夫妻的困惑。

老实说,以过去二十多年比较混乱的经历,我在这方面挺有发言权的,然而我也是一个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中国男人,是以并不愿意一边扒自己那并不怎么见得光的私生活,一边洋洋得意地传经送宝。
我想起了金庸小说《鹿鼎记》里的韦小宝,这个混账的小流氓一辈子不学无术,却不仅享尽人间富贵,还拥有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
他这七个老婆各有特点,我觉得金庸先生在塑造她们的形象时,在文字上固然呕心沥血,而且也竭尽他的人生经验对不同的女性进行了总结归类。
好吧,我就以对韦小宝与这七个女子关系的分析作为整篇文字的最后陈述,从而避免赤裸裸的谈性,以免给人留下一个自恋的老不正经的形象。
考虑到女性观众可能没读过这部小说,我会大概介绍一下每个人的基本情况,以利理解。

苏荃,前神龙教教主夫人,在八个人中(包括韦小宝)年龄最大,最有智谋。此女性格活泼、热情,见过世面、享过崇高地位,在大事的决策上韦小宝对她很是依赖。
韦小宝好比一个土财主,而她则是海归出身的女企业家。她始终是前者仰慕甚至敬畏的对象,好在此女美貌而娇媚,风格极其开放,所以韦小宝会很喜欢与她共享闺房之乐,不过决计不会太频繁。
对于一个地位较高、令人敬畏的女人,男人们会对这种亲密关系感到自豪并乐于炫耀,但一般不会太流连,在床上也像个面对将军的下士,严肃而认真,但私下里他们一定会另觅芳枝来弥补,以确立男人的自信和自尊。

方怡,此女原另有心上人,因欠韦小宝的大人情而勉强相从。她并不爱韦小宝但又有着从一而终的传统思想,所以她从不对韦的家庭和事业做贡献(甚至还被迫骗过他几次),但也不拒绝给他做老婆。
她有着浓厚的传统观念,无意从男女之间寻找幸福和快乐。她是激发韦小宝性意识的第一个女性,所以后者对她也念念不忘,但以她这种心态,在卧室内必然毫无激情,将两性之事当任务来完成,自己固然体会不到其中乐趣,也不太可能吸引对方。
这样一个把婚姻当工作的女人,通常会在短时间内被厌恶、背叛乃至被抛弃。

公主,康熙的妹妹(后来被证实是假的,不过她自己并不知道),来自皇家的尊贵人物,一向将韦小宝当玩伴。行为任性荒唐,在嫁人之前与韦小宝成就露水姻缘并因此珠胎暗结。
此女言行不羁、胆大妄为,性格德行都不讨人喜欢,在人前爱摆公主架子,但一到内室就花样百出,不仅可以扮奴做小,甚至有被虐的爱好。
以性为乐,百无禁忌,公主在七个女子中长相身材最普通,但在男女之事上她是最有诱惑力的,所以韦小宝在白天可能很不喜欢她,但到了晚上一定最爱去她的闺房。


阿珂,是韦小宝一见钟情、拼死追求的对象,最漂亮的女子。她原有自己喜欢的男子,但被韦小宝死缠烂打、最后霸王硬上弓得手。感情上如何转换过来,金庸先生在这一点上没有交代,这是他少有的败笔。
她对韦小宝很难说得上有什么感情,从了他只不过是为情势所迫。此女固然貌美如花,却没有什么头脑,急躁、傲慢、固执己见,德行并不讨人喜欢。
阿珂是个典型的塑料花瓶,除了长相几无长处,在床上也必定形如僵尸、索然无味,韦小宝在短期内或者会百般讨好,时间长了很有可能第一个嫌弃她。
纵使貌比天仙,也经不起长时间近距离的审视。没有内涵做辅佐,再漂亮的女人也难维持长久的魅力。

曾柔,人如其名,性格温柔、少言寡语,但她用情很深又极有原则,她爱韦小宝,但在他做出没品格的事的时候敢明确表示鄙视并予以阻止。
她的感情是通过行动而不是语言或者表情来表达,这需要一个同样深情而且细腻的男子才能体会并予以回应,这让我很难理解她会爱上韦小宝这个三心二意的小流氓。
就夫妻关系而言,她实在是一个家庭可以托付的对象,也是丈夫的好帮手,但她在两人单独相处时也必然是一个不肯越雷池半步的伴侣,以满足对方的欲望为目的,但严守一个“正经”女人的底线,绝不接受一切令人羞耻的花样。

双儿,一个可爱、娇俏、善良、忠诚的小丫头,她陪着韦小宝出生入死,并且数次救他于危难,是他生死与共的女子。
她崇拜韦小宝,一切以他的利益和意愿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了他可以委屈自己甚至可以以命相搏,因是之故,她也是唯一一个韦小宝敢以身家性命相托的女子,如果只能在七个老婆中留下一个,双儿是韦小宝毫不犹豫的选择对象。
双儿在两性关系上完全是个懵懂少女,性格也比较羞怯,不是大多数男人喜欢的那种热情奔放、百无禁忌的成熟女子,但她的好处是不会拒绝自己的男人,她可能不懂得主动,但会很乐意配合、顺从男人并且从中体会到乐趣。她以满足丈夫为最高目标,又能从中收获快乐和幸福,这能给男人更多的满足感。
所以在大多数男人眼里,她可能是最理想的女子,无论做情人还是做老婆---呃,吃软饭的男人例外,因为这个小丫头自己就是个没主意的人。

小郡主,没落贵族家庭出身,天真纯洁、温柔体贴,虽然很受娇宠,却没有养成坏德行。
她还是一个幼稚的小女孩儿,对男女之情知之甚少,在两性关系上完全是一张白纸。
郡主对韦小宝来说更像一个招人怜爱的小妹妹,他对她没有太多非分之想,而她也只将对方视为可以提供安慰和保护的好朋友。
这样的一对男女,其感情绝对称得上纯真,但却一定极不稳定。
作为人妻,小郡主是待开发的那一方,闺房之乐对她来说完全是陌生的领域,这需要另一方耐心地寻找合适的方法和途径,而男人是否肯费这个功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方的观念和态度,这给两个人的关系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从少年到成年,这个过程有时缓慢,有时又会突然跳跃前行,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在年轻时候并不一定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伴侣,也不明白什么样的伴侣才适合自己,而这两个答案要同时满足双方,则寻求起来难上加难。
真正解开这个二元方程的男女,实在不多。
值得庆幸的是,在一对夫妻间,除了男女之情、之性,还有很多能让我们寄托的东西,比如亲情和友情,虽然它们无法代替前者,但总是能成为双方矛盾的缓冲。
极端地说,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式的家庭其实是亲情占主导地位的三人组合,但在共同抚育后代的统一愿望下,即使缺乏爱情也能长期维系,这是中国人才能做到的。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话也只有西方人才相信,中国人压根不会理它。
我并不推崇没有爱情的婚姻,只是无奈地承认它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如果这篇 又臭又长的文字能给一些人以启发和警醒的话,那么我也会小小地开心一下。
(全文终了)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7-11-04 16:28:11 +0800 CST  
家母住院,楼主时间不自由,等找到空闲再写。抱歉抱歉!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7-11-17 22:44:23 +0800 CST  
上路2016: 黑名单 举报 2017-11-13 19:44:29 评论
评论 龙甲山:有几个人能走到你的内心?

----------------------------------------------------------------------------
关于上路这个问题,我本来只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词:没有!
后来想了想觉得这看似干净利落的回答仿佛有些不对味,于是准备长篇大论专门写一写,及至将老母亲接回家,再回过头来兑现承诺。
写了一段突然发现写这些东西太过艰难险恶,不是词不达意就是言不由衷,所以决定暂时放弃,先去学习学习再说。
食言而肥,对不住了!
呃,楼主买了一堆心理学方面的书来读,还准备报一个心理咨询方面的班去当老学生。

不过楼主会天天来看这个帖子,各位随意,有话题要说的尽管提,楼主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7-11-30 16:13:49 +0800 CST  
老母亲的出院手续还没了结,老岳母又住进去了,这俩老太太轮着来,我跟老婆疲于奔命。。。
所以今年的互联网大会没时间没心情关注,不过我猜新东西新想法大概不会太多,一则因为现在互联网大佬们已经平安度过高速发展的危机阶段,是时候享受一下簇拥拱卫的优越感了,二则近年流行玩资本游戏,创新这个词离他们越来越远---可以用钱解决的事,为什么要费力?三来如今的创业团队最高目标通常是让巨头们收购他们的创意,从而可以轻松拿钱走人,既规避竞争打压,又逃脱创业风险,何乐不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科技大佬还是传统巨头,在过去的一两年都有向政府靠拢的强烈趋势,我不知道这是出于他们的本意还是收到了某种暗示,总之他们正在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企发展之路:一方面依附于权力,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权力揽获更多特权。
在这种状况下,曾经成就了他们的创新,就变成了费钱耗时的鸡肋。接下来,大佬们更愿意选择的方式,就是同时挥舞着资本和特权两根大棒纵横捭阖,一方面继续捞取财富,一方面享受人间至福。
我想特别推崇一下埃隆马斯克,至少他不想被困在地球这颗银河系边陲的小行星上,他在尝试着飞出地球----即使他这辈子去到火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霍金想探索另一个恒星系,一个俄罗斯大佬就掏钱了,我想马云绝不肯为这种不可能吹糠见米的事出资,而马化腾在拼命制作手游,因为那是下一个掘金的好去处。
人有什么样的境界,资本也就有什么样的方向。所有的财富只是在地球上从一个人的兜里转到另一个人的兜里,真是令人扼腕。。。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7-12-07 13:46:48 +0800 CST  
我最近沉迷于心理学的研究,不,说研究未免太抬举自己,应该说正在试图了解。
客观原因是,我自己的老婆得了抑郁症,而母亲在两个月前也被诊断为焦虑症,周围的亲朋好友又大多存在各种心理和情绪上的强烈波动,像我这种心如死灰的人少之又少---呃,问题是,我怀疑我自己的这种状态也属于某种心理疾病。
主观上说,我曾经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黑洞、超新星、量子物理、弦理论、平行宇宙。。。这让我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基本上得以满足,剩下就只等着天文物理学家、NASA和马斯克他们带来新消息了。
浩如烟海的世界有两个,一是前述的宇宙世界,另一个是深不见底的内心世界,关于后者我完全一无所知,这是我最近行动的动力来源。

最近一周已读完《心理学史》、《心理学入门》、《心理学与生活》,重读《梦的解析》,并订购了另外十几本相关书籍,相信不出一个月我就能成为一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了,然后。。。
然后我要去考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牌照(这大概是我在该领域能走到的最高点了),再然后,也许可以帮助身边的人---对于一个坐吃等死的老家伙来说,几乎算得上唯一有价值的善行。
这就是一个五十岁大爷的近期规划。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7-12-07 14:09:59 +0800 CST  
去年七月某日,我给刘颖打电话,问她家公主打算去哪所大学读书---我知道她那个学霸女儿的选择几乎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伊说:已经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
恭喜完后我问:要不要师兄弟姐妹来朝贺一下?
伊停顿了一下说:行啊,回头我安排好通知你们。
我顺口问了一句:子建最近在做什么?
伊干脆利落地答道:不清楚。
这话语中的调子和情绪可不是刘颖的风格,我心里一沉,立时升起一种不祥预感。

看过原帖开始部分的人大约还记得,刘颖是我在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师妹,她老公就是当年曾经给过我帮助的郭子建。
同时进厂的大学毕业生有好几十人,跟我关系好的有五个,当中数我年龄最大,所以我有四个师妹、一个师弟。
午休只有一个半小时,不能同时满足吃饭和睡觉的双重需要,所以我们几个总是一起吃午餐然后在某个办公室里聊天或者打牌混到下午开工。
刘颖被排成小师妹,并非因她年龄最小,是因为她长得娇小玲珑,而且性格活泼可爱,有点孩子气。
她再三抗议,对年龄最小的师弟尤其不服气,却也无可奈何----毕竟谁也不能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伸手去扭人家的舌头。
身为小师妹,当时的刘颖却是我们中唯一一个有明确恋爱对象的人。
她的热烈的追求者就是郭子建。

子建个头不高,一张圆脸上还星星点点地分布着雀斑,要给个帅的评价的确有些勉强,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刘颖起初并不接受他。
但是子建性格开朗,长于各种娱乐活动,除了相貌平平,实在是一个站在潮流浪尖上的有为青年。
子建从高中二年级开始追求刘颖,直到大学毕业才喜获美人一诺,这令熟悉他的人暗自称奇。
据我的观察,像这种锲而不舍的事,他这半辈子大概只干了这么一次。

公允地说,刘颖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姑娘。她的五官尚属精巧,但皮肤有点黑,加上身高欠缺,这让她很难立足于美女行列。
伊还有点公主病,爱撒娇发脾气,但是活泼伶俐的性格为她加分不少,在喜欢她的人们看来,足以称得上娇俏可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师弟师妹中,刘颖跟我最投契,除了父母,她完全把我当成子建之外的第二个撒娇对象,当然,承担此重任的副产品是,我也是她第二个撒气对象---每当跟子建闹矛盾的时候,我就得充当她宣泄不满的垃圾桶。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1-17 13:28:09 +0800 CST  
我一向是聚会活动的消极分子,但是自那天跟刘颖通完电话后却一反常态数次催促她抓紧安排,当然不是垂涎于一顿饭,我急切地想知道她和子建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须知这两个人跟我都有深厚的情谊。
地点在刘颖家所在小区外面的一个普通餐馆里,这充分反映出她那种迫于无奈的心境,以至于我有点后悔逼她太紧。以刘颖的习惯,这种饭局起码也要找一家上档次的海鲜酒楼。

六个人全部聚齐还是七八年以前的事了---毕竟大家上有老下有小还夹在工作单位的中层,每次相邀,总有一两个人不能赴约。
本该作为主角的女儿和她自豪的父亲如我猜想的那样,没有出席。这让我更加确信小师妹夫妻俩一定出了问题。
女儿出去旅游,老公在工地上不能回来,刘颖用这样的理由搪塞,并且强调今天只是兄弟姐妹聚会,没有别的事,至于女儿读大学,只接受祝福不接受红包。
虽然甚感意外,但大家还是很快沉浸在难得一聚的快乐和兴奋之中,一边吃饭一边聊起近些年彼此的情况。
我这几个师弟师妹,都是聪明能干的角色,但在婚姻家庭方面却也都颇多不顺,每个人的经历收集起来足以写一部令人唏嘘的小说。

大师妹珂长一张方脸,身材也是长方形的,体重数十年来不增不减,始终卡在丰满与肥胖之间,令人钦佩的是,她对此毫无压力,对亲友祛脂减肥的忠告不屑一顾。
好在她皮肤白皙细腻,笑起来双颊还有两个好看的酒窝,很容易让人忽略她那不符合时尚潮流的身材。
珂虽然不重视穿着打扮,但总是能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大方得体。她说话慢条斯理、待人处事稳重温和,像一个平易近人的女干部。
呃,事实上,她早已是一个副处级女干部了。

珂当时的恋爱对象是烟厂一个技术干部,据说仕途一片光明。
颇具戏剧性的是,他们俩与我那个拜把兄弟张小华是初中同学,并且张与男方关系极好。
据张小华说,珂和男友他们两家是世交,很早就订了一个口头上的娃娃亲,而他们俩一直相处融洽,家人固然认定,外人面前似乎也默认了彼此的身份。
大约在96年,这对在恋爱道路上长跑十年的男女终于让双方父母舒了一口气、也让我们这些耐着性子等待多年的吃瓜群众盼来了喝他们喜酒的机会。
我这个不爱动嘴却特喜欢瞎琢磨的好事者,在婚礼现场有种令人不安的观感:两位主角眼角眉梢上的喜悦之情,似乎还不如吆五喝六的观众来得浓烈。
悲观的猜测很快就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证实。

自我冲冠一怒把职辞之后,师弟和三个师妹一个接一个以各种方式离开那个厂。
刘颖去了广东找郭子建,珂调到市里的外事部门工作,三师妹方下海经商,二师妹孟成了唯一留下的人,这几个人后面都会提到。

珂新婚不久就在电话里跟我们告辞,她申请去了太平洋上某岛国工作,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珂在六个人里年龄排序仅次于我,却比我更威严,师弟师妹们对她很是敬重,所以对她的决定不敢多问,只是叮嘱她注意安全。
一去三年,珂甚至都没有回来过一次,据说在异国工作异常勤奋,深得好评,这倒跟她一向的风格很相符。
此后跟我们几个的联系渐少,只隐约听说回国以后,珂仍然回到原单位,职务得到提升,之后很快离了婚。这些事在后来相聚时她只字不提,我们也没问。
又过了几年,我和张小华聊天时无意中提起珂,他才将这个离奇的故事原原本本讲给我听。

珂一直爱着她那个订了娃娃亲的男友,这一点从高中起就没变过,但是男方在工作以后就有了另外的想法,他渐渐感到并不爱珂,他对她的感情更像兄妹情。
作为一个并不粗糙的女性,珂自然早就察觉到了,她一直试图将双方的关系往婚姻的道路上拖拽;男方也不是无情无义的人,很配合珂的努力。
“最终他还是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把她当成女朋友。”张小华感慨地说,“一个男人无论对女人多好,如果没有占有对方身体的想法,那就不是爱情。”
话糙理不糙,我觉得张小华的话相当有道理,但是我的脑子里仍然有一种或许很小人的想法,这是不是嫌弃珂身材不佳的借口?
但是纯洁的珂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或者她即使懂得也会坚持自己的想法。

“先结婚,过一段时间以后再离,咱们俩就互不相欠!”
这就是珂当时对男友的要求。
对张小华来说,这个要求简直匪夷所思,我却能够理解。
珂是个极要面子的人,在亲友面前扮了多年的璧人,男方突然变卦,这在她是无法承受的。她要的是一次完整的过程,对结果却并不在乎。
珂表面温和,骨子里却极其坚韧强硬,连我都有些忌惮。我甚至怀疑这种性格是不是男方打退堂鼓的另一个原因。

男朋友一如既往地答应了,他已经习惯事事照顾她的感受、包容她保护她,或者正如张小华所说,这是一个哥哥对妹妹的宠溺,而不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正常反应。
珂以她严谨的风格早已安排妥当,婚后没多久就出国工作,以此避免这段并不由衷的婚姻给双方带来的尴尬,也能减少他人说三道四。
三年后她回国,离婚。一个完整的周期于焉画上句号。

“珂离婚的时候还是处女。”
张小华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带着促狭的表情。
这也符合珂的性格,她只要过程,而把身体交付给并不爱她的男人这样的结果,一定不在她考虑的范围内。
但是我的专注点也不在此,我盯着张小华看了半天,断喝道:“你还有什么瞒着我?”
张小华回过神来,笑着对我说:“段文,也就是珂的前老公,曾经说过,如果珂愿意,他会将这段婚姻维持下去。”
我摇头道:“珂是一个另类的女子,对她来说,形式比实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手臂上长了个瘤子,她宁愿用纱布层层包裹,也绝不允许因为做手术而留下一个难看的疤----即使这样可能会导致一个更大的疤。”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1-17 20:09:40 +0800 CST  
人类真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对于精神和物质需求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排序。有的将优越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而将各种感情当成用以炫耀的饰品甚至可有可无的摆设;有的终生追求情感的满足,却常常忘记面包也是每日的必需品。
师弟健就是后面这一类的典型代表。

健的年龄在我们中其实是最小的,因此经常与刘颖发生师姐师弟之争。
健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为人圆润通透,不仅深得领导欢心,还是车间里未婚女工们眼里的白马王子。
他也是感情至上主义的忠实信徒,读大学初期就开始追求比他高一级的师姐,这个准校花师姐并不拒绝他,却始终将两人的亲密程度控制在朋友和女友之间,比如可以和他看电影,但不能拉手;可以在操场上溜达到半夜,却不允许彼此的距离小于一尺。
无论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再也无法将双方的关系拉近一公分,直到某天吃饭时间准校花挽着校团委副书记的胳膊走进食堂,健才明白自己这一年扮演了个什么样的角色,他连备胎都不是,最多只能算钓鱼人为了吸引鱼儿撒下去“打窝子”的一团酒糟。

健的一个深情的人,也是个潇洒的人,度过痛不欲生一个月后,他就对本系的一个美女学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师弟时常让我想起《天龙八部》里的段正淳,爱上一个女人很容易也很投入,离开她们似乎也不是难事,但是他比段王爷有节操,那就是每产生一段新恋情,都会很绅士地告别前一段。
健相貌堂堂、能说会道、写一手好文章还精细乖巧,对他来说,追求女子用易如反掌来形容也不为过。他不太看得起厂里的女工,所以女朋友都来自其他渠道,比如舞厅(那时流行在舞厅跳舞)、笔会和各种团组织的活动。
在我辞职之后不久他也离开了工厂开了自己的公司做通讯设备,经营状况如何倒不是很清楚,但人气想必是极旺的,反正我们每次聚会他基本都会带不同的女孩子参加。

健在三十岁的时候终于想安定下来让自己的情感有个归宿,他最终选定的对象是我老婆的同学,而且这俩人还是在我们结婚的过程中勾搭上的---他是接亲队伍中的一员,而她是伴娘。
我老婆自始至终都很担心自己的闺蜜被换女友如换衣服的健耍了,不时地对好友提出警告,甚至要求我选队站边。我倒没敢多事,只提醒健不要玩过头了。
健这次似乎立意要证明我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一点都不介意女友年龄比他大,如胶似漆地谈了几年恋爱后,俩人突然宣布要结婚了。

婚后两个人依然黏黏腻腻、热情不减,还不时地跑到我家来秀恩爱。
成了家的健一改往日作风,摒弃了沾花惹草的习性,除了做生意就是回家陪老婆,而且宣布正在实施造人计划,准备营造一个健全的家庭。
世事往往难尽如人意,一心一意要生个胖小子的迫切愿望很快被现实击得粉碎。
两年不见响动,夫妻俩到医院一查,男方没问题,女方卵巢有很严重的病必须切除(听老婆说的,记不住专业名词)。

不能生育对这个家庭是致命的一击,健开始还安慰自己的老婆,说丁克家庭也可以幸福,但是过了一年他们俩似乎都不再相信这个说法。
健开始以生意应酬为借口晚回家甚至不归家,然后故态复萌,再次游走于花丛,这一次他甚至不挑剔对象,年轻的、年长的、未婚的、已婚的,总之来者不拒。
他老婆本来也不是个软弱可欺的女子,但因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对他的种种行为无可奈何,甚至不敢劝阻,只是偶尔到我家来找老婆诉苦。
再后来女方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先是搬回自己房子住,算是正式分居,后来也开始结交各种异性朋友,没事就泡舞厅,跟男人们眉来眼去打情骂俏,进一步的行为虽然无从证实,大约也不会脱离正常逻辑。
我和老婆实在看不下去,分别找了他们两个谈,建议他们离婚,与其这样互相伤害,不如放了对方。
这话他们听进去了,或者其实他们早有此想法只是缺一个启齿的机会,总之三个月之后去民政局办了手续。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1-25 19:02:29 +0800 CST  
今天上来本欲续写未完成的故事,却被上面这篇言论吸引了注意力,好吧,那个按下不表,我就来歪论一下这个被宗教神圣化了的死亡好了。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1-31 14:46:34 +0800 CST  
我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段时间很令人生厌:不爱说话、不搭理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神情木然,魂不附体。
白天我站在窗前看着一拨一拨的同龄人敲着饭盆饿鬼转世一样急匆匆地往食堂赶,或者一对对情侣挽手搭肩甜蜜腻人地在笔直的道上走出正弦波曲线,心里充满不解甚至厌恶。
嗯,我在思考一个无比重大的问题:死亡。

那一年我参加了一个亲戚的十八岁儿子的葬礼,焚烧炉门关闭的那一刻,死亡这个平时熟视无睹的词突然从脑海中跳出来,然后重重地击中了我的心脏。
我读了那么多的史书,看惯了杀戮和毁灭,庞涓被乱箭射杀我替孙膑出了口恶气、四十万赵军被坑杀我感佩白起的谋略。。。死亡,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那么遥远而且事不关己的、甚至是虚无的存在----直到亲眼看着那个同样年轻的躯体化为一堆白色的灰烬。
年轻生命的凋零带给我无以言表的恐惧,它突然就变得那么真实,而且像动画片里的妖精一样,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掐住你那瘦伶伶的脖子。
我开始大量地阅读,试图找到一个能让我信服的、安心的答案。

首先让我失望的是科学。
科学告诉我,生命起源于一堆有机物的随机组合,人是演化过程里万中无一的巧合。最终这堆有机物会坍塌,重新变成无机物,而寄生于其上的生命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一句话,来也匆匆,去也空空。
真是太扫兴了!

宗教就不这么傻呵呵直愣愣地给出一个让人绝望的答案。
世界三大宗教都许了人类一个生命可以延续的愿,基督教(无论天主教、东正教还是新教)说,人死了还有灵魂;伊斯兰教说,人死了会复活。佛教比较婉转,它说人死了会进入轮回,下辈子你不一定能成人,搞不好会变猪,但也许能成佛。
科学讲求实证,即一切理论都必须具备可证伪性。然而宗教似乎不需要遵循这个规则。
这世界,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多了去,你不能要求一定要有人证明观音用慈爱的手抚摸过他的头顶,也不能指望看到天使扑棱着翅膀出现在你家窗前。
但是我有个巨大的疑惑:上帝、安拉和佛祖,您三位我该信谁?

死亡最令人恐惧的地方在于,你的肉体从世界里消失,而世界从你的意识中消失。
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百姓、巨星大咖还是废柴屌丝,谁都惧怕香消玉殒的那一刻。这跟贫富无关,也与地位无关,即使满身疮疥在街边讨食的乞丐,也不愿永远离开这个令他痛苦万分的世界。
没有人能给我们带来死亡以后的消息:我们将面临什么,还是一切成空?
宗教解决了这个终极问题,告诉人们:身体死亡你们还有灵魂。
所有宗教都告诉我们,肉体只是个有使用年限的空屋子,租住于其内的灵魂是永恒的。
死去的人摆脱了对身体的依附,仍然有知觉有意识,只不过灵魂去的地方略有不同,有的去天国有的去地狱;另一种说法是附着在猪身上,或者证三藐三菩提。
人们立刻就同意追随了,倒不是他们对自己能毫无障碍地进入天堂或者变成金身罗汉充满自信,至关重要的是,信奉上帝、安拉或者佛就意味着死亡只是房子倒塌但人获救了。只要一切并没有终结,即使下地狱或者投生到猪身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对中国人来说,搞不好还可以跟管事的打个商量:先不忙上天堂,放我回去再做一辈子富翁如何?

在我看来,宗教只能算是一种精神上的麻醉剂。说到底,宗教是因人类的需要应运而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真理。
姑且不论那些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就算让它们把自己林立的学说和流派统一起来也是不可能的事----连你们自己都无法说服彼此,遑论教外人士。
当然,即使笃信宗教也很少听说有人不怕死,可见宗教只能给人们一点缓冲和安慰,这个我能理解----毕竟没有人活过来告诉我们天堂或地狱的情形,自然更没有一头猪开口谈起它的上一世。

缘何勘不破生死,佛祖倒是说到点子上了,佛说:须得六根清净、五蕴皆空。
然而就算真的有人做到,也不过是个会呼吸的木头人,活着跟死去区别并不大。
在大多数人的生命里,充满艰难和不如意,快乐和痛苦往往不成比例,这让我想起席慕蓉的诗句:
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人之一生,眼耳口鼻舌身意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只要其中一项功能还在,就没人愿意放弃生命。

我们懂得生命结束是一种必然,是自然规律,是人人难逃的法则,可是我们没有想过,生命的得来却是一种偶然。
科学告诉我们,于成千上万的可能性中才能诞生一条生命,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奇迹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看,我始终觉得自己这条小命(现在叫老命)得来侥幸,之后活的几十年全是白捡的。病痛、失意这类东西都是随之而来的附属品,好比买紧俏货的搭售,愿不愿意都得带上。
四十岁以后,我突然想明白了这一节,从此像一个逃脱惩戒的小偷,时时从心里蹦出窃喜,即使面对扛着大镰刀的死神也不再畏惧,甚至依稀还有那么一点点期待。
无论如何,我这便宜占得够大,即便命运之神明天就掐断我的生命线,也无法阻止今夜我捂嘴偷笑。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2-05 22:34:34 +0800 CST  
关于上路提到的虚拟数据,本拟在楼层里回复的,结果字数超限,只好再建一层回复。

虚拟货币?如果你是指比特币的话,我几乎可以肯定它将会作为一种投机产品继续存在,好比古董,本身并无丝毫价值,但如果大众承认它值钱,那就值得收藏。
目前一部分国家限制它,一部分国家提防它,一部分承认它,这是一个相当诡异的现象,这也反映出各国政府对这样一种网络产品(其本质是一种数字加密技术)认知上的矛盾和困惑。
几乎可以肯定,各国不会承认它具有主权货币的属性,因为这将给本国的金融秩序带来麻烦甚至灾难。
但是这不妨碍它成为一种有价值变化预期的产品在一定范围内流通,最浅显的例子就是游戏里的装备,玩家们可以买卖、收藏。

其实还有一种虚拟货币值得期待,那就是数字货币(我自己给它起了这个名),与现行的货币具有相同的功能,差别仅限于不是纸币、硬币这样的实体。
移动支付其实已经开启了这个可能性,甚至已经部分实现。
手机实名化和身份手机化这两项一旦得以确立,数字化货币就完全具备了运行环境,并且将表现出远远超越实体货币的优越性。
这是一种包含了持有者属性的货币,不仅可以避免偷盗、遗失的风险,而且可以追溯其流通的全过程,对国家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都能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参考,至于监控资金流向、预防金融犯罪等等简直是小菜一碟。
当然,贪污受贿这样的事也就失去了操作的可能,特权阶层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关于这一点就不是我考虑的范围了。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数字货币几乎毫无疑问将逐渐成为现实,而且为期不会太远,我觉得应该能有幸活着体验它。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2-08 13:48:00 +0800 CST  
据我的观察所得,特别有个性的人往往都不乏追求者,好比臭豆腐,很多人闻之掩鼻而逃,另一些人则提起来就流口水。
师妹孟肤色黝黑、个头矮小还长了一个塌鼻子,如果不是一对清澈的大眼睛撑着,就算在师兄弟眼里也只能归为丑女那一拨。
但是,孟有一个热烈的、持久的追求者,就是她的初中同学石头。

石头中等身材,长了个圆圆的大脑袋,虽然说不上多帅,但在形象上配孟应该不算高攀。
大脑袋并没有造就智商上的优势,此君高中都没考上就流入社会。石头是个老实本分又吃苦耐劳的人,当了几年学徒之后自己开了个修车铺子,生意似乎还不错。
石头追求意中人的方法古板陈旧,换去换来无非就是:请孟吃饭或者请孟的师兄弟姐妹吃饭,所以我们是跟着蹭了不少。

孟对于石头的热情无动于衷,有时还表现出明显的厌恶,以至于我们几个陪吃的时候,经常陷入拿起筷子不知道该伸出去夹菜还是放下来跑掉的尴尬境况里。
孟最大的特点是她那张嘴,声音清脆、口舌便给,无论怼人还是吵架都所向披靡,说起话来口齿清伶俐、声如潮涌,像极了相声演员练贯口。
孟的另一个特点是性子随和,她很少有自己的主张,对别人的主张则从无反对意见。石头在请不动她的时候就会请我们几个吃饭或者看电影,孟就会不情不愿地跟着。
无论吃饭还是看电影或者逛夜市,石头都专注于做一个优秀的服务生,迎宾倒酒、引路拎包,佳肴之香、情节之美他完全无视,他的眼里只有孟的脸色和动作。

我们毕竟脸皮没那么厚,便宜占多了,总想着帮石头说些好话或者给他创造点机会。
孟不为所动,她嫌石头笨拙、学历低、家庭条件不好,这些东西都是石头的致命弱点且无法改变,所以我们听了以后只好息了作伐的念想。
我曾经婉转地提醒石头放弃,一向对我这个大师兄毕恭毕敬的他却没吱声,也不知道是没听懂还是不认同。
我以为这个苦情剧要等到另一个男人揽着孟的腰从石头面前走过才会落幕,没想到婚礼举行的时候,孟的新郎竟然真的是石头。
这个反转的过程大概只有刘颖和方清楚,我即使满脑子的问号也没去打听,只是不住感慨世事变幻,无迹可寻。

孟生了个女儿,盼望儿子的石头没有流露出一丝不快,仍然像过去的所有日子一样,勤勤恳恳地做服务生。
刘颖不无羡慕地说:小孟的日子那叫一个幸福,生孩子之前做公主,生了孩子升格为太后。
鞍前马后周到伺候,我相信石头能做得比任何男人都好,但是一个初中生与一个大学生在思想和文化上能有多少共通的地方,我持有巨大的疑问。
当我吞吞吐吐地表达了这种担忧之后,孟以她惯有的爽脆笑说道:大师兄,以前我也很羡慕你一肚子墨水、也崇拜你开口引经据典,闭口道德文章,甚至在我答应石头的时候也依然有你那样的担忧,但是我后来才明白,这些东西只是一件华丽的外套,是在外人面前穿的。
孟笑着附身对我说:在自己家里最适合我的衣服是围裙。
她环视一圈又带着促狭的表情压低声音说道:有时甚至不需要衣服。。。
我老脸微红,师弟和师妹们大笑。

性情古板如我,谈恋爱的时候也做过些看起来浪漫实则是卖弄的事,比如朗读散文,录音后送给女朋友;比如爬到小山顶上唱一堆情歌;还因为自诩钢笔字不错,抄写唐诗宋词送给人,还特别嘱咐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
呃,后来散文让儿子读,情歌免了,咱唱“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钢笔字?算了吧,如今捉笔的手如鸡爪。
没错,跟柴米油盐相比,琴棋书画根本就是一袋味精,可有可无,加多了还有害。所谓精神世界的和谐和统一,也许不过是无谓的矜持和自负。
想了再想,我这个从来没主张的师妹居然是活得最有主见的人,人家的幸福实在不是没来由的。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2-19 17:09:07 +0800 CST  
方师妹是这一帮子中唯一让我有些戒备的人,倒不是说她有什么坏心眼,我只能说,她与人打交道的方式异于常人。
她在几个师妹里相貌最出众,但也没到倾国倾城的地步,她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在于傲人的胸围,可以聚集几乎每一个对面闯过的男人的目光。
或者会暗自引以为傲,但并不卖弄,方不是风骚的女子。

熟识之后,方对我特别亲近,帮忙买饭、把菜里的肉挑到我碗里、打牌总要跟我做一家、有时甚至还挽着我的手,以至于其他人都怀疑我跟她有某种特殊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我可能也会这么认为,不过当时我还沉浸在失恋的阴影中没有走出来,无法拨出心情去体会师妹的殷勤。
一段时间以后刘颖无意中说起,方师妹心目中理想的男朋友形象是高大英俊而且多金。以我的条件,就算爬到巴别塔的顶端也够不着其中任何一条,不禁暗自庆幸之前没有自作多情。
方师妹的令人疑惑的行为半年以后才有了解释:刚进厂就有领导的儿子追求她,而那小子自身具备的,除了多金尚未确认以外,与高大英俊的距离比我还远。
既不肯接受追求,又不愿得罪领导,所以我就成了信手拈来的挡箭牌。
我倒是并不介意为师妹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但自此后我对她就多了三分小心。

她在我辞职之后一段时间里也辞去了国有企业的工作,而那个时候她已经开始得到管理层的重用,甚至还被送到美国去进修过。
彼时我似乎已经到了深圳,正挣扎在窘境之中,对她何以抛却看起来很是光明的前途、义无反顾地做出这样莫测的新选择毫无了解,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选择,完全符合她那很有头脑并且有着很强行动力的性格特点。

我,和师弟师妹们都没有受邀参加方师妹的结婚大典,因为婚礼是在温州举行的,以那时的交通条件来说,毕竟是太过遥远了。
再见到方师妹,是在她的女儿已经五六岁的时候,几个师妹把零星的信息凑在一块才让我们大致弄清了她这一段历程。
方师妹辞职后去了浙江打工(我估计应该是先接受了这家企业的高薪聘请),后来嫁给了自己的老板,随后就成了养尊处优的全职太太。
此后每年她都会带着孩子回本市住一段时间,她那个富豪老公始终不曾露面。跟她接触最多的刘颖猜测,方的老公似乎形象不佳,年龄比她大了不少,所以她不愿带回来。
我想起当年方师妹对男朋友的要求,不厚道地暗笑:在多金的前提下,高大英俊这些条件完全是一个倔强系数并不高的弹簧,想怎么压低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大约在两年以后,方师妹离婚了,前因后果我们一概不清楚,一如她的结婚。
她并未回到本地,而是带着七八岁的女儿去了南京。
仍然偶尔回来住一段日子,据刘颖说,她似乎并没有受到伤害的迹象,甚至都没听到她有任何抱怨不满,对未来倒是充满热情和期待。
再过一段时间,方师妹又结婚了,依然是充满低调和神秘。
刘颖跟我说这个事的时候,我并不意外:既然离了婚,总有再婚的时候。
刘颖对我的愚钝表示不屑,伊说:你不觉得这也太快了吗?
我想了想说:方师妹魅力无穷,追求的人多呗。
伊翻了个白眼说:你笨死了!以她的风格,怎么可能在离婚这么短时间里又再嫁?
我问:那依你的意思。。。?
她笑着做了个鬼脸,说:自己想去。
我懒得想,这种八卦事一向不在我的注意力范围之内。不过以方师妹的眼光,新姑爷绝不会是普通人,这就很好了,我替她高兴。
后来刘颖在电话里告诉我,她见到方师妹的老公了,高大英俊而且多金,是做进出口贸易的。
我的第一反应是:方师妹终于找到满足全部条件的男人了。

三年还是四年前,方师妹随老公去了美国,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女儿。
在她们安顿下来之后,刘颖还带着孩子去玩了一趟,就住她家。
据说她老公对大女儿(也就是继女)视如己出,利用工作便利将妻女送出国,长期的打算是全家移民。
方师妹在席间用尽可能平淡的语调宣告:大女儿已经被哈弗录取,全家移民的事也基本完成。

这才是我那个头脑、谋略过人的师妹,真正的人生赢家。
她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规划自己的未来:短期的或者长期的。
她的每一次行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而且不会受普通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所摆布---这些东西对她来说,是一堵厚实的墙,她知道不可逾越,但是她会在墙脚打个洞钻过去。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3-20 13:39:24 +0800 CST  
@水墨桃园 2018-03-26 21:01:56
就这些了,网上还有楼主2009年的帖子内容,拼拼凑凑,楼主散落的文字也不多了。
-----------------------------
这么有心,多谢多谢!刚打开帖子还吓了一跳,以为有什么突发事件。。。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3-28 11:15:04 +0800 CST  
自去年央视一系列豪情满怀的电视片播出以来,作为退休老人,我也感觉甚是欢欣鼓舞,可是头脑里始终在不断地冒出些不合时宜的想法来,真的这么顺利?中国真的就准备这么一帆风顺地登上世界之巅了?
及至中美贸易战开打,突然爆出中兴被封杀的事,心中的疑惑顿消:呃,这下符合逻辑了。
我不懂经济、不懂政治,更不懂国际关系,但因闲来无事,对近些年国内国际的各种情况和变化颇为关注,面对一片大好的形势始终难以保持激情和乐观,并且日积月累存下了一些片面的想法。
我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名人,想说点啥可也没有其他地方表达,因此就写在这里吧。
没有目的,也没有当多大的事去研究推敲,拉拉杂杂随便写,不爱看的略过就是。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4-25 16:12:49 +0800 CST  
自从央视的《厉害了我的国》、《大国重器》等系列电视片播出,本就暗自感觉良好的国人的情绪突然被点爆:合着咱国家不仅是大国,而且是强国了!超越!不断超越!把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拉下马指日可待!
按照官方的宣传,有这个看法真不是另类,我们是真的感觉到中国在武力、经济和影响力上超过美国似乎只需要十年二十年而已。官员、专家开口闭口都是这样中国第一、那样中国领先,连某些西方学者或机构似乎都在附和中国人的雄心壮志。
这架势,想不当第一世界人民都不答应。

封杀中兴这件事说白了不过是美国政府伸手掐住了一个中国企业的脖子,即使它明天就破产也完全不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这个事情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像一盆哇凉哇凉的冰水浇到中国人头上,让人从热血沸腾直接变成打摆子。
我们绝对想象不到,支撑起无数世界第一的机器、电脑、手机乃至家电中那些个小小的芯片竟然都得靠老外提供,一旦人家翻脸咱就得停工!原来搞出那么多领先世界的大项目的中国人竟然造不出跟指甲盖差不多大小的玩意儿!原来最先进的技术仍然在美国手里而聪明无比的中国人竟然连追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躲在屋子里当然暖和,走出门来你才知道外面是冰冷刺骨的现实。
这个现实对我而言,实在是清晰不过:86年我在大学使用的CPU是8086芯片,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已经是奔腾,中间经历了80286、386、486、586。。。操作系统则从DOS换成了Windows,期间还出现过苹果公司的麦金塔和IBM公司的OS2与之争斗,当然,后二者至少在主要市场上是败下阵来。
面对这个冰冷的现实,大众疾呼:没见识的中国企业,努把力啊你们!赶紧奋起直追,别忙着造房子了!
专家说:技术上不是问题,关键的企业要投入、政府要投入!
企业说:我们有先见之明,早就开始投入,很快就会有成果了!
官员说:政府早已布局,一大批相关企业会迅速成长起来!

不怕得罪各位说,官员、企业家和专家都很有见识,没见识的其实是普通大众,因为只有他们才清楚,无论怎么努力,自己造芯片这事根本不现实。
我得替近来挨骂的中兴说句公道话,作为一个通讯企业,它真的没必要也没理由要自己造芯片,更不用说它就算把全部资产投入去做芯片,也一定会以惨败告终。
你也别把上述企业家、专家和官员的话当真,他们其实自己也很没谱,只能说点囫囵话忽悠人。
硬件的制造和软件开发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老外手里,咱连学都无从学起----人家干嘛要教你?自己留着挣大钱不行?你看看中美贸易战,人家从哪里下手,咱又从哪里应对?
关于这个,我下面再往细里说(主要讲美国和中国之间吧)。

就高技术领域而言,这几十年美国人在干什么呢?标准,他们在不断地发布标准。
他们在各个方面做出平台,然后慈眉善目地告诉你:我在平台上开放了哪些哪些接口,你的应用只需要对接一下就可以用了。
打个比方吧。好比美国人在世界各地搭建舞台,其他人只需要上台表演就行。等大家都习惯了这个舞台的灯光、背景,他就要开始收钱了。
你说:不用你的,我自己搭一个。
现实是,首先,你得先去学习建造技术,而拥有核心技术的人都在他那里;其次,你不能搭得跟他一样,否则就是侵权;第三,这个舞台在本地区位置最好,顾客最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他的舞台才是公认的标准,换个地方或者换个其他样式的舞台顾客都不买账。
这就是美国人最厉害的地方,也是我们最无奈的地方。

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
继续遵循他们的标准?核心技术不给你,你只能买他的产品或者在此之上进行二次开发。
你说,好吧,我去研究。那也不行,人家都申请专利了,研究出来也是侵权。
所以你看到美国人(包括欧洲人)一直在不停地拿知识产权说事、说我们剽窃人家的技术、不断给中国政府施压。呃,其实有些技术我们的确也是偷来的。。。
另外一条路,就重起炉灶咱自己搞一套。
且不说是不是搞得出来,就算行,接下来怎么办?软硬件通换?时间要多长、代价有多大,以我们的国力是否承受得起还是一说,单说咱从此不买老外的设备和技术就得引发全球贸易战,到时候要对付的就不只是美国了,这根本就是要再来一次闭关锁国嘛。
(未完)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4-25 18:09:56 +0800 CST  
豪情万丈的国人被呛住以后,媒体马上跳出来打鸡血,列举国内有多少先进的芯片制造企业,力证中国赶超美国仍然指日可待。
这些话基本上听听就好,当真你就太青春无敌了。

你知道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浸淫了几十年,这可是实打实的,一点浮夸都没有。从研究、设计、制造到应用,他们的技术和产品被全世界采用并成为公认的标准,这就是先发优势,后来者几乎无法撼动。
追赶的难度有多大咱们暂且按下不表,单说中国的企业有几家能沉下心来先搞它个十年二十年研究的?就算有,这期间企业的生存如何保障?再退一步说,即使有带着情怀和使命感的资本愿意支持,谁又知道等你研究明白后别人又发展到什么地步、技术是不是已经转向?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包括BAT这些风头正劲的企业,他们能不能承载国人的期待?

首先我得说一句大多数人不爱听的话,BAT这样的企业其实根本算不上高科技企业,他们充其量不过是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当然也包括手机)应用得非常好的企业。
无论阿里、腾讯还是百度,以及打着共享、独角兽旗号的形形色色的企业,都不会研究和使用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如果有这个能力的话),因为最好的应用是建立在成熟的技术基础之上,使用超前技术风险太大、不可控因素太多、市场接受太慢。所以阿里学习的是亚马逊、百度效仿的是谷歌,而腾讯的起步干脆就是模仿OICQ。

搞高科技,需要时间、人才和资金的长期、大量投入,而产出却往往未必能如人所愿,这几十年美国倒下的科技公司数以万计就是明证。
但是中国的企业不会做这样的“傻”事,我们一门心思要赚快钱、要暴富,别说十年二十年,就算五年八年才能出成效的事都少有人干---即使你愿意资本也等不了。
就最近十年而言,资本和创业者都找到了成功的捷径,那就是上市:找准一个市场空档、发明几个新词汇、烧钱撑起规模和知名度,再在报表上下足功夫,一旦上市就可以翻上几十上百倍,这都成了套路。
(我实在想举例为证:我家小区外面就有一个“神州租车”的店铺,面积约二十多平,简单装修、摆了两张工作台,常年关门闭户,就别提有没有顾客上门了,也没看到有车供租,总之唯一名副其实的就算那块牌匾,是实打实花了钱做的。我偶然注意到牌子不知什么时候拆了,透过玻璃门看到里面已经清空,上网一查,人家上市了,一算时间,真是恰到好处,那边开市这边关门,一开一关,妙到毫巅。)
两年前共享单车开始热炒,我就说了句不入耳的话:没有盈利计划的共享都是耍流氓。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KTV甚至共享雨伞,一段时间后,奋不顾身投入进去的企业纷纷倒闭,还能喘气的,也都靠风投支撑着。可以预见,如果资金无法坚持到上市,这些所谓共享企业最终都会倒下,只会给城管留一地鸡毛--哦,是一地自行车--的麻烦;如果上市成功,会给股民留一地鸡毛。

国内从事高科技的成功企业中的大多数(我不敢说全部,因为不够了解)之所以成功,并非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特别的创造或者创意,而应归功于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OICQ在美国没玩出名堂,腾讯靠一个仿品拥有数亿用户、阿里左冲右突在软银提供的资金耗尽之前终于找到一个被中国人认可的方法从而一举成功,都是靠拥有十多亿人口和幅员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市场把它们养大乃至养肥。
美国的很多企业也是如此成长起来的(国土面积差不多,人口数虽然差很多,但是老外的消费高),为什么欧洲出不了亚马逊或阿里巴巴?道理很简单,它一个国家无论人口还是面积甚至没有咱一个省大,开几个小时车就出国了,很难想象市场需要一个如此大的平台还顺带催生出繁荣的物流产业。

话说回来,马云或者李彦宏就有必要研究制造芯片吗?没有。
我想说的是,大多数中国的所谓高科技企业,他们从一开始就走在应用层面这条相对容易成功的道路上,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以最快的速度逐利,绝无可能把精力和金钱投入到底层的研究上。面包店生意兴隆,凭什么要去买地种麦子?
那么真正从事芯片技术专业的企业呢?这个可以有,但短期真指望不上。
首先人才和核心技术被欧美卡住了脖子;其次资金供应不足;第三没有产业群支撑;第四社会的价值取向不支持。
因此,纯靠市场机制起作用,我敢说再过一百年,在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咱们也得腆着脸求美国人。

这是不是说追赶美国就没希望了呢?
我觉得不是,这事情的关键有两点,一靠策略,二靠体制。
前者由我来说有点托大,姑且厚着老脸妄言一通吧。
而后者似乎向来为欧美人甚至国人所诟病和质疑,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种体制还是有它独特的作用和功效的。咱们下面再说。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4-27 15:37:25 +0800 CST  
@上路2016 2018-04-28 18:45:40
三年为人的一小周期,五年就有了质的不同。行业亦是如此。
格局和阅历决定你该怎么去做,智商情商可以辅助你做的更快,更好。
智慧和格局决定机遇创造机遇。

-----------------------------
上路一向使用如此的简练风格,想了很多,说得很少,阅读的人需要细嚼慢咽才能懂得。
关于格局、智慧、阅历的阐述,就算写一本书大概也只能概括出这些内容,我是极之赞同的。
依据我个人的观点,有些东西想提出来商榷一下:
1、格局通常决定了做事的态度和取向,并影响到整个过程。
2、机遇不是被创造,而是被发现的。
3、老板并不是只驱使别人干活,其实他们干的活难度之大、风险之高一般人干不了,比如天天陪人喝酒搓澡,还有倾家荡产。

关于阶层,上路的说法很有理而且很有趣。其实不值得奇怪,自从出现私有社会,阶层就从来没有从人类社会里淡出过,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更迭,只不过是一种不公平换成另一种,或者一个人的公平换成另一个人。
话说回来,阶层本身也是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已经吃饱穿暖,为什么还要奋斗?原因无非两个:1、你想吃得更好穿得更好;2、有人比你吃得更好穿得更好。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5-20 00:28:19 +0800 CST  
楼主最近致力于扯皮打官司,时间、精力消耗甚巨,故此久未更贴。

有一天跟美国一老友感慨:想当年看着同学们纷纷移民,我偏不动心,还说不想去国外当无法进入主流社会的二等公民----呃,这是没什么麻烦的时候说的话,是真心的。但是当你被不法侵害又不知谁可以保护你的时候,这才发现真正的法治社会那无比的优越性,这也是真心的。
一向散漫的楼主终于下了不惜与加害者一战的决心,举报、投诉、信访整整玩了一圈,分别与六七个部门打了交道,终于昨日从官方得到一个比较靠谱的回复,这才稍安,但是仍然惴惴于对方会不会继续捅关系。。。

这件事,我走的是政府流程而非法律渠道(后者的繁琐以及对专业的要求估计大家即使没有经历也有所耳闻),利用的是官员和部门还没被人搞定的时间差,甚至厚着脸皮抬出省政法委的人际关系来施压。
这是典型的中国人的行事方法:遇事不管有理无理,先找熟人再说。
好吧,大家都不想去法院,也就意味着这事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操作,对方也有运作的办法,所以鹿死谁手犹未可知,这是我依然不能完全释怀的原因。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个故事:好像是在英国吧,一户人家在自己院子里种了一排树,结果没多久被法院通知限期移走,原因令中国人匪夷所思:因为它们挡住了邻居观景的视线。。。

我们面临这样的的困境,其根源在于,中国人其实并不要求法治,即使商鞅李斯也不过是打着这个幌子实施人治。
与欧美人不同,从祖先到吾辈,我们从来没有要求立法,只是寄希望于清官,这个四维定式延续了数千年,跟体制无关。
问题在于:别说绝对的清官只存在于传说中,就算有,也是偶尔出一个反人性的家伙。
所以,真正的法治,不是需要几个黑脸的包公,而是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
当然喽,作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换了我是高位者,我也希望守法只是别人的事---这是一个困局。

最后,苗苗同学催的是什么?
如果是指上面未收尾的文字,我这几天尽快写完。
楼主 龙甲山  发布于 2018-05-20 01:20:31 +0800 CST  

楼主:龙甲山

字数:168706

发表时间:2017-10-10 19:57:4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2 10:03:16 +0800 CST

评论数:15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