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魏东亭、伪小宝还是《红楼梦》里的假宝玉?正说康熙帝基情

@以前都用公用马甲 2015-05-10 18:00:10
你的意思是康熙和曹寅其实是一对相爱的基佬?
纳兰其实小三?
文绉绉的话太多,看不明白
-----------------------------
看不懂就别说话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18:02:54 +0800 CST  
@以前都用公用马甲 2015-05-10 18:07:06
写的一点趣味性都没有
好心帮忙盖楼,免得你一个人独角戏,还怪上人了
得不看了
反正也就是书画那边的大片大片的掉书袋子而已
-----------------------------
拜拜呐您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18:07:43 +0800 CST  
回头看看这件事,皇帝问曹寅的儿子谁是好官,小孩就正好回答陈鹏年,这事未免有些过于巧了吧?更不用说后来还有太子师傅帮腔。我觉得连推理都不用推理,这是康熙和曹寅早就排练好的一出戏。

康熙本来就不想杀陈鹏年,但是也不好驳太子的面子,不管怎么说也是太子嘛!就演这么一出戏,给太子个台阶下,正常人就顺坡下驴说我不杀陈鹏年,这事就过去了。可是没想到太子这人软硬不吃,还是要杀人。这可咋办好呢?总不能让老陈就随便死了呀,所以曹寅临场发挥,软的不行我也来硬的,就磕起头来了。他这个事干的可是很不给太子面子。

这个阿山其实是太子的人,曹寅参阿山的时候,康熙回复说”生一事不如省一事......遗累后人,亦非久远可行”,他的意思可能是:为后代着想,不要得罪储君的人。但曹寅为了救人还是得罪了太子。

跟刘心武的看法不同,我不认为曹家是太子党,其实说他是太子的对头也不为过。
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曹寅就立刻把他卖了。曹寅的家仆告诉康熙,太子拿了他主人八万两。

四十四年这次南巡,因为接驾做得好,李煦与曹寅,分别被授光禄寺卿和通政使司。

曹寅的品级也很奇特,他是正三品加六级,一般情况下两级等于一品,所以曹寅等于比一品官再高一品。但是他不是有功名的正经官员,内务府是三品衙门,再高也高不过三品去。

这次归途上康熙有作诗三首:

其一:
风雨中河阻,
心旌北望遥。
归舟吴越远,
不必忆溪桥。

说自己离吴越越来越远了,不要再思念回忆江南的溪桥,其实这是反话,越说不要,正好证明了自己忍不住想。

其二:
江南苦雨多,
冀北少灵雨。
此念未尝忘,
此心鉴万古。

就是指天发誓的这首。

其三:
锦缆牵舟远,
蒲帆逐浪深。
回看旧跸处,
不竞自澄心。

最后一首情绪又平静下来了,坐着船远航北去,回头看看南方,自己明白自己的心。

三首连着看,是皇帝在江中遇到大雨,忍不住思念江南,然后开始情绪泛滥,指天发誓,最后又归于平静的一个过程,一波三折很有意思。

回京以后写了《咏画梨花》,简直直白得可爱“惟此画图中,冬夏长美好。不令风雨催,且无蜂蝶娆。”画里的东西不会老也不会变,怎么感觉他有点更年期综合征了呢……

秋天的时候写了《新秋》“何处寻高山,知音再一会。”结合之前的“危坐待知音”来看,这是想老曹了。根据密折看,这年秋天他还给曹寅寄了旧扇子。过不久又送了鹿肉。估计老曹也感觉出他不大对劲,秋天带着编的《全唐诗》进京去了,之前第一版校对曹寅只是差人送进京城的,所以这个书其实不用他亲自去送,估计还是找借口去看看康熙。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22:11:43 +0800 CST  
书里的“神瑛”和“绛珠”这一对儿,乍一看宝玉是石头,黛玉是木头。
但其实黛玉也是石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宝玉也是木头:“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

所以木非木,石非石,男不男,女不女,你也是我,我也是你。




这是康熙在戒台寺题的联,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舞风,篁字的意思是竹子,松竹不分你我。

电视剧《康熙秘史》里曹寅评价纳兰:“生就一副奴才的命,却长了一颗做人的心“,其实这句话形容曹寅自己更合适。

曹寅身份是包衣,可谓终身奴隶,是实打实的奴才。但是,我发现个细节,曹寅一直在折子里自称“臣”,包括废太子那次他都还是自称臣:“奏事存住口传上旨,臣闻谕之下,不胜痛苦垂涕。”

只有一个文件是自称奴才,不过那个折子是内务府转奏的,不一定是他自己的语气。包括和康熙讨论嫁女那次,算是私事,也还是称臣。临死了求药那次也没称奴才,说的是“必得主子圣药救我”,自称还是用“我”。在这方面异常顽固。

而后来他的儿子和侄子都自称“奴才”。

曹颙:“奴才于四月二十五日已至江宁……”

曹頫:“奴才若少有欺隐,难逃万岁圣鉴。”

李煦摇摆不定,前期跟着曹寅称臣:“而臣与曹寅佐助有人,从此得免溺职之罪”

后期跟着小辈儿们称奴才:“奴才与曹寅父子谊属至亲而又同事多年”

这性格特色还真是明显的不能再明显了啊!

奴性的人虽然跪得容易,却从来没有几分真心。曹寅这种人一旦对人真心相待,是可以豁出命去的。所以我认为玄烨为了追他做低姿态是很值得的。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22:19:59 +0800 CST  
司农,是上古时候的官名,指春秋战国以前负责教导人民耕作的官员。
清代没有这个职务,曹寅也没真的挂过这个头衔,不过曹寅的师友、幕僚、门客们在馈赠诗文题款中,都习称他为“户部”或“大司农”。
因为他实际上就做着相当于“大司农”的工作,保证朝廷的粮食安全,物价平稳。

史料记载康熙三十六年,长江沿岸发生了灾害。

此年十月曹寅在奏折里说:他按照内务府安排,找到船只,花两天装满四千一百二十三石米,亲自督押出江,计划十八日到淮,然后同漕臣桑格一起,在淮扬等处根据灾荒轻重发放米粮。江都等十三个地方的官员将会听凭安排,将他带去的米粮分载,各自分发。

这是有记载的曹寅第一次去放粮赈灾,四千多石米是由内务府直接安排好,后来的工作就没有这么好干了。

这些米并不是免费发放,其实也是收钱的。老曹说当时的市价熟米八钱,糙米七钱,赈灾的米每石四钱八分五厘,是他和其他官员商议后定的价,相当于一种政府定价保护市场的行为。
曹寅认为针对放粮这件事,向灾民每次只能分发定量的米,如果发放的太快,恐怕有人会囤积倒卖。

这件事曹寅从十月一直干到隆冬。在此公干期间,曹寅与宋荦一起合作,宋荦曾作诗说“二三文士成高会,独有麤官愧左司 ”,意指内务府乃旁门左道,隶属于内务府的曹寅乃是一粗官,配不起大司马的身份。但是我前文说了,宋荦后来对曹寅的态度有很大改变。

两年后康熙三十八年有记载“截漕粮十万石,发高邮、宝应等十二州县赈灾。”

这年五月的时候曹寅写奏折解释他买米的事情,因为缺少前文,我结合信的内容推测康熙可能问他为什么还没买储备米。曹寅说他其实已经计划去湖广、江西米贱处买新鲜米,但因白露以前的米不容易收藏,所以现在才开始动手。

十二月的时候他又写信说自己十一月底才回到自己衙署,江宁冬至后,雨雪连绵,物流不通顺,导致米价比较贵,等天气好转,米价一贱,他就立刻购买储备粮用于赈灾。

如此看来曹寅长期在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在粮价便宜的时候大量购入,然后在需要赈灾的时候贱价卖出,起到一个调解粮价的作用。这是个亏本买卖,越干越赔钱。我觉得以康熙的一贯做法,恐怕不会完全从内务府和国库支钱给他,曹寅大部分的钱是自己筹的。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从盐税挪用,还有向各地小官员摊派,或者搞点文化活动让江南商人表现表现割点肉。

各位读者如果在基层政府工作过,就会知道地方财政资金往往不够,而且限制颇多,有钱也不能花。上级下达任务又必须完成,往往要签署“军令状”责任书。当官,能运作倒腾资金是一项关键的素质,在周转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触雷,所以官不好当。

看奏折,曹寅也用过提前预购,炒作棉花丝线等期货的方法挣钱,也从内务府贷过款。这个人的运作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他死后,康熙为了保曹家,让曹寅的儿子和侄子在20岁和16岁就做江宁织造,搞这些复杂的项目恐怕真的会周转不过来。

康熙四十二年,曹寅在奏折里写“江宁为各省水旱通行马头,皆访之米客行商,应无差谬”,说明他是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各地粮价的。江宁这个地方位置非常关键,也是经济信息的集散地。

康熙四十三年,又有记载“免直隶、江南、山东、湖广、广东等省一百九受灾州县赋税。”

三月二十日,康熙动银一万两,着曹寅会同总督阿山,遣人往湖广、江西等米贱之处采买米石。曹寅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先与阿山商议,找人前往湖广、江西等处访问真实的米价,再决定是不是采购。

然后他给皇帝分析了一下各处米价的成因,江南去年丰收,山东受灾的人都来江南买粮,正逢青黄不接之际,导致江南米价上涨。他问来往商人后,发现湖广、江西此时的米价也不一定便宜。等到六月湖广、江西首季稻熟,米价应该会大幅下跌。这方面他会看着办的,让康熙不要着急。

五月二十日的时候曹寅又写一封信,说现在江南大麦小麦已经收成。他考虑非常细致,算到五月初九大雨至十三日方晴,麦子收了没法晒,会有损失,今年收成估计只有七分。曹寅写自己前往苏州开会途中看见麦只割得一半,其余因下雨没割尚在田中。“臣寅取麦看视,麦尚无恙。”这种办事态度和杭州织造孙文成“九月看见江边麦田里江米都结穗了”的风格显然有很大差异。

到十月曹寅上奏当年湖北、湖南收成都好,他在汉口买米一万五千八百余担。问康熙怎么用?结果朱批说:“朕体安。此米原欲为山东之计,今东省大熟,无处可用,到明春再奏。”年底各处都丰收,这个米没用上,于是留到明年春天,到时候青黄不接,应该就可以用来投放市场了。

我又查得记载“康熙四十七年,运漕粮四十万石救济江南。”

结合曹寅的奏折看:三月十四日曹寅说他和桑格自浙回至扬州,截留河运的大米,和商人议价,准备储备粮。原文用了“平籴” “平粜”两个词。这是《汉书?食货志》的词,平籴是丰年由官府收购农民的粮食,平粜是荒年低价出售储备量。

可见曹寅的这个工作十几年来已经成为常规业务了,到这个时候他已经比早期的做法更有改进,不是出去外地买米,而是在漕运上截留商船,然后和商人坐下来议价,就是现在政府采购中使用的竞争性谈判,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三月十九日,曹寅说桑格已经截留湖广漕米十万石,其余江西三十万石,也将陆续交付。所以史书记载的康熙四十七年运往济南的四十万石米,应该就是曹寅筹集的这些米。而且五日内就基本搞定,真是相当厉害!

到了五月,曹寅说两淮商人江楚吉、秦晋兴等为了报答皇帝,愿意到江西、湖广产大米的地方,用卖了盐的收入买米,再原价运回江南出售,不收工本费。曹寅开会后讨论认为,多买则江西、湖广之米必贵,彼此必生事端。所以盐贩的收入只拿出十分之一用来平衡米价即可,他与运道李斯佺,同捐出银二万两,以鼓励众心。

这事不能只看字面,实际就是他把买米卖米这个活儿摊派给商人干了,让他们来往贩盐的时候同时运输一部分大米,保证了粮食平衡工作的长期延续性。曹寅干活不是出死力气的,很会动脑子搞创新,一直在进步,政府主导和市场贸易相结合,我不能不说一句佩服佩服!

康熙四十八年:“免直隶、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广等省五十三受灾州县赋税。”

五月初六日,曹寅奏报说“旧年灾荒今年水涝,百姓病者甚众。(旁边有康熙的朱批:什么病?)他已经动员众商人出发,买米平粜,湖广早稻,指日可得。另外还劝商捐贷、施粥、施药,眼下达到了维稳效果,百姓不致逃亡。

曹寅这个赈灾放粮的工作渐渐由政府主导去干,演变成了政府摊派给企业去干。

放在现在这种业务应该是发改委和农业部的主要工作,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立国之本,事关重大。而曹寅这个织造只是三品官,隶属于内务府,是家臣而不是国臣,干的却是部长级的业务,康熙这种出于个人意气的安排,雍正初期曾继续执行,后来大概他也感觉到这种人事职务安排不妥当,于雍正十三年将这个职务废除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22:44:25 +0800 CST  
插播一则主要跟康熙他爹顺治有关的

就像脂砚斋所说的“《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我相信这部书中的剧情人物,不是和现实一一对应。作者将现实中的经历和事件拆解开来,重新打碎组合,有了新的人物和剧情,但是又在这个故事里重现着现实发生过的场景。

比如苏州的林黛玉父亲林如海其实是曹寅,都是钦点的巡盐御史,探花是对现实中他没能实现科举功名的补偿。

贾政还是曹寅,我前面提过,论常理不该做家长的人当了家长,子侄都跟着他混,喜欢豢养清客,大观园建成后带着门客逛园子题字写对联一场戏,对应的是现实中曹寅去扬州东园题字的故事。

薛宝钗那个没有出场,连名字也没有的皇商父亲,还是曹寅,曹织造就是皇家采办。

曹寅是红书中三主角的爸爸,书中人都是他的孩子。

然后他也可能是妙玉,曹寅有个号叫紫雪庵主人,他还有个号叫西堂扫花行者,那么就对应着林黛玉。

曹寅甚至有可能是皇家已经文化届饭局上的王熙凤、鸳鸯和刘姥姥,起着给在座宾客安排节目、讲笑话调节气氛的作用,甚至故意安排些段子逗皇帝一笑。

各位读过书的朋友肯定发现了,书中是“石头”先记载了这个故事,后来被空空道人抄走才得以传世。

而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这就是《石头记》一书的来历。曹雪芹可没说过自己是原创作者。

曹寅自己有个号叫曹雪樵,曹雪芹和曹雪樵可能正是一脉相承来的。

作者在书中说:“因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意思是说,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亲身经历过的一段生活,这样一段生活,如梦幻般地消逝了,现在借石头的故事,用“假语村言”叙述出来,演绎成一段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只拣秦可卿的葬礼这一出来看,我个人感觉很有可能是写的董鄂妃的葬礼。

根据顺治自己的文章所写,“当后生王时,免身甚艰。朕因念夫妇之谊,即同老友,何必接夕乃称好合,且朕夙耽清静,每喜独处小室。自兹遂异床席”因为董鄂妃生四阿哥时候是难产,身体虚弱,恐怕已经不能承受行房了,所以两个人一直是分居状态,各睡各的。顺治当然也不会守身如玉,他这段时间还和别的后妃生了5678号皇子。

而秦可卿死的时候,宝玉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甲戌侧批: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

这一段的脂砚斋批注完全讲不通的,宝玉一个富贵闲人,从来不关心家务经济,而且当时又很小,怎么会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我怀疑这个场景里的宝玉其实不是“赤瑛”康熙,而是他爹顺治。

我和朋友讨论过,通灵宝玉应该代表着玉玺(通灵宝玉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传国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显然是一个东西),有玉的人就是皇帝。金玉之说,是这个“通灵宝玉”必须要跟“金”配成一对儿(满语爱新觉罗就是金的意思)。

顺治皇帝本来将生出王储嗣君的希望放在董鄂妃身上,结果她死了,所以大失所望,急火攻心,急的吐血。康熙有记载吐血的毛病,小时候读书吐过,孝庄死的时候吐过。雍正也是在老十三死的时候吐血了。还有《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七记载,崇德六年八月十一日,皇太极刚要出征,不料鼻子出血不止只好暂缓3天。然而3天后出征后,途中皇太极突然鼻子流血不止,必须用小碗承接。3天后,皇太极才止住鼻血。可能是遗传病,顺治很有可能也在董鄂妃死的时候吐血过。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10:29:17 +0800 CST  
秦可卿死了,宁国府的场景是:只见府门洞开,两边灯笼照如白昼,乱烘烘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振岳。哭声摇山振岳,这绝不是一般的哭。

据记载:皇贵妃董鄂氏薨。是日、传谕亲王以下、满汉四品官员以上、并公主、王妃以下命妇等俱于景运门内外齐集哭临辍朝五日。

当时满宫里的娘娘大臣在景运门那里,开着大门大哭,场景和宁国府哭声震天是一样的。

接着秦可卿的这场葬礼办的如贾珍所说,“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首先是“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什么样的人物葬礼要请钦天监来测算?必然是皇家的要紧人物,康熙的一些儿子女儿很小的时候死了,也不过是草草掩埋,贾家的儿媳妇死,更用不到这么大阵仗。顺治时期,传教士汤若望是当时的钦天监监正,与顺治帝关系比较密切,康熙能够继位,也跟他的力保有关。董鄂妃的葬礼安排,顺治不可能不请教他的意见。

秦可卿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

秦可卿做的是七七,董鄂妃做的是三七,二者场面可以比较一下:景山启建大道场,忏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陆坛,一百八员僧,日里铙钵喧天,黄昏烧钱施食……一直到“断七”,顺治事必躬亲。按说到十月初八过了“断七”丧事也就结束了,但余哀未尽的皇帝在十月十六日及二十七日又在景山两次建陟天道场,十一月初八还在西苑及广济寺同时举办仙驭道场。

这里有个重点,小说里重复了几次“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亡者有什么大罪要这样超度?这就得从董鄂妃身上说起。

董鄂氏是在1653年秋参加朝廷的选秀女,落选。当时,清廷有“命妇更番入侍后妃”的制度,所以,顺治与董鄂见上面了,擦出了火花。后来,孝庄于1654年4月下令停止“命妇更番入侍后妃”的制度,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但当爱情之火点燃后想熄灭它是不容易的。

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回忆:顺治帝对一位满籍军人之妻产生热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竟被闻知的顺治打了一个耳光。这位军人因此与1656年7月怨愤而死。

顺治在27天守丧期满后,将这个18岁的“未亡人”以“德”接入宫中,立为贤妃,11月晋为皇贵妃。但是,在12月正式册立时,是按册封皇后的大礼“颁诏天下”。“贤德妃”这个封号小说后面也出现过,扣在元春头上了。

董鄂妃死后,顺治用蓝字写奏折批复长达4个多月,但是按照规定,皇帝、太后之丧也不过以27日为限。

顺治追封董鄂妃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用字达12个之多(孝惠皇后只有10个字),并写出四千余字的《端敬皇后行状》,纸上布满泪痕。第二年初顺治就死了。(我们姑且当他是死了吧,要再讨论顺治出家一说就更扯不完了。)

董鄂妃自己逼死前夫再嫁此一罪,葬礼逾越此二罪,捎带走皇帝此三罪。不过作者的判词也说了“宿孽总因情”,其情可恕,也是不得已。



再看看送殡的官员级别。秦可卿是:一时只见贾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庚辰眉批:数字道尽声势。】。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庚辰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十二生肖都全了,此无非就是表示廷臣齐聚于此的意思,这个葬礼级别用在秦可卿头上也太奇怪了。

相对应的,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奉命肩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太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董鄂妃薨,就有宫人触棺陪殉。是顺治自己写的:故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殉葬者数人

秦可卿有一个级别很高的葬礼,她死时用的棺材原是给忠义亲王老千岁准备的,来祭奠的都是公、侯、伯、子、男及其堂客(太奇怪了,谁让他们来的?!)且相见时还要“以国礼相见”。整个葬礼场庙描写,重点就是两个字“逾礼”。顺治死的时候写了罪己诏,里面就把这个超规格葬礼作为自己的罪过之一。“及上崩,遗诏以后丧祭逾礼为罪己之一。”

雪芹开篇明义就交代的很清楚,“只取其事体情理”,“不过实录其事”,写故事只写本质,事是真的,但剧情和现实是不一样的。发生这件事的时候,康熙有7岁了,应该有记忆,估计也被顺治要求大哭来着,他后来很有可能把这段公案讲给曹寅听过。而且曹寅久在宫中,“早入龙楼儤,还观中秘书”,看了一些档案记载也正常。








顺便再说一句:我觉得“老太太”这人的人设,可能有孝庄的成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10:42:23 +0800 CST  
曹寅的诗里常见一个“莲匣”的典故,缘由是我朋友树考证的。我们顺便欣赏一下曹寅的诗词,感受一下他的情痴。

康熙二十五年,江苏人收录的曹寅词中有一首《念奴娇 隔帐听雨》,他自己当然不会留着这些艳词传世。

《念奴娇》既然作于康熙二十五年之前,当时曹寅还是京中二等侍卫。这首词可以看出,是他扈从皇帝外出时所作。


《念奴娇 隔帐听雨》

浓烟肥草,怕春晴不稳,动迷巫峡。敲枕淋铃浑莫厌,还有鸣驼嘈杂。六尺毡墙,一枝红烛,怎觅销魂法。

和衣展轻,南归竞阻蝴蝶。忽忆细洒从焦,软飘竹尾,唼喋萍池鸭。入手繁弦凄义紧,戍鼓朦胧寒压。昨日歌楼,今宵沙塞,前世鸳摩榻。茫茫哀乐,夜中独抱莲匣。

这个词写得很大胆,涉及风月,春晴(情)不稳,又沉迷在巫峡之中。“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峡也是曹寅常用的,应该不是实际的地名。今宵独自宿在帐篷里,守着一只红烛,没有销魂的办法。昨夜的酒宴歌舞已经感觉有些不真实,之前的榻上鸳鸯颠鸾倒凤现在想来简直就像前世一样,只能一个人抱着莲匣郁闷。

莲匣为什么重要?曹寅的《咏红书事》和《满江红 登白塔小梵天楼怀古》都曾提及,而且用意颇惊心动魄。

《咏红书事》中有“莲匣鱼肠跃,龙沙汗马盘。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仙。”,《满江红》中有“惟世间情种,且狂且放。热酒浇残莲匣剑,寒鸟叫彻芙蓉帐。”。

莲匣总是和令人疑惑的悱恻浓情一起出现,而且前后总会有帝王相关各种意向。既然现在知道莲匣是曹寅自己的物品,那这些诗词中莲匣的指代就不言而喻了,就是曹寅自己,莲匣既是他深埋内心未曾得以施展的理想抱负,也是他甘愿为知己驱使一生无怨尤的化身。

《满江红 登白塔小梵天楼怀古》
血洗长空,看山色,模糊一状。冷然处,飞楼飘渺,湖光簸荡。转眼金风吹月下,倒涵人影青天上。听寥寥,万籁总无垠,因秋响。

尘网密,愁乡广,穷旧迹,延新赏。惟世间情种,且狂且放。热酒浇残莲匣剑,寒鸟叫彻芙蓉帐。笑英雄,千古不回头,沉黄壤。

在这首词里,曹寅自斟自饮,从“血洗长空”一直坐到“金风吹月下”,从傍晚到凌晨,一直陷在沉思里,他在思考问题。最后他决定就这么做一个情种,且狂且放,什么也不管了。而且他不是一个一般的情种,他是个英雄的英雄,千古不回头,最后只求一个土馒头。这样的爱情放在哪家姑娘身上都是不合适的,唯有放在玄烨身上,才真正受得起。


《唐多令-登边楼作》
无处觅封侯,西南战马收。抚危楼,万里边愁,碧草黄花春一片,望不到,海东头。
天尽水还流,安期今在否。叹浮生,负却扁舟。莲匣无光衣有垢,千古下,我来游。

这首应该是葛尔丹之战胜利后所作,有大好春光征人不归的边愁,有不能建功立业的遗憾。
由于康熙写过“此心若清泉”,水是他俩感情的喻体。天尽头江水还在流,但我已经不敢期待这份情今天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安好。
感叹我这漂泊的一生,就像一叶扁舟,可能对不起你给我的这么多情(水)。黯淡无光的我,千古之后,其实只想沉浸游荡在情水之中。

康熙有一首《秋日咏刀》,正好和曹寅“莲匣”的意向遥相呼应:
《秋日咏刀》
七宝刀光耀斗牛,
建章佩带向初秋。
清流越砥方知力,
截兕剸鲸断不愁。

皇帝的意思是,宝刀天生光彩照人,历经磨砺发挥出来的实力让我也很惊讶啊,所以我很放心,截兕剸鲸都不是什么难事。联想元春的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玄子还是太乐观了,兕终于没有被截住,悲剧无可奈何的发生了。

关于“莲匣”这个意象,我朋友“月”查遍网上能下载到的《全唐诗》《全宋词》《诗经》《乐府诗集》的txt文档,都没有搜到有人用过。
后来“树经”人提醒,去康熙自己出版的《佩文韵府》里查莲匣和芙蓉匣。

搜索后成果很壮观。莲匣和芙蓉匣,确凿无疑都是指剑匣,而且明朝人用的很多。芙蓉是莲的别称,青萍宝剑是放在芙蓉匣里的,佩戴青萍宝剑之人,则是皇帝非常信任、恩宠备至、委以重任的人。

曹寅因为死的突然,没来得及删硬盘,门客把他的小情诗都编辑出版了。玄烨自己出的书,又正好可以拿来解曹寅诗里的梗,不知道这俩人在天有灵的话会作何感想。

图为康熙战刀复刻品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11:53:33 +0800 CST  
一开始我说到,作为皇帝,康熙不可能有什么忠诚可言。曹寅难道格调比一般人高,有精神之恋就够了吗?其实不是,他还是跟正常人是一样的,也明确写过“我会吃醋”的诗文。

曹寅《旋马台》

晚风吹树动苍凉,揽辔当时抚八荒。

辇迹不知春草绿,人衣空染菜花香。

蛟螭势屈皆迷眼,莺燕声酣总断肠。

惟有多情北山色,翠屏依旧映西廊。

曹寅写到曾经跟皇帝一起“抚八荒”,让我想起康熙写的 《夏日登景山同翰林张英、高士奇作》

日暮登山览八荒,翰林随辇进辞章。

君臣同乐松阴下,时雨将来入未央。

高士奇是康熙和曹寅的老师,有高士奇未必没有曹寅,景山就是皇宫的北山。
当年和皇帝一起游历过的地方,现在曹寅独自一人牵着马走过,沾染了一身菜花香味。

蛟是角不分叉的龙,螭是没有角的龙,二者都不是完美的龙,但能让蛟螭势屈的也只有真龙了。曹寅不直接写天子,其实还是写了天子。何况还有莺莺燕燕围着他,这些人的欢声笑语在子清听来便是断肠之音。

曹子清这是明着说,男人的醋我吃,女人的醋我也吃。

我以前当他是不会吃醋呢,原来也不过如此,还吃得这么厉害。



相比之下康熙写“不令风雨催,且无蜂蝶娆……恶紫嫌夺朱,素体物难搅。”我就不知道他是在吃谁的飞醋了。(陈鹏年摇着小手绢:荔轩先生又去京城了,相念甚切嘤嘤嘤)
康熙的这首《咏画梨花》是四十四年南巡回来写的,这一年曹寅救了陈鹏年,陈鹏年于是对救命恩人感情很深,写了《楝亭诗二十五韵呈曹银台子清先生》:“楝花春雨细,亭屋紫烟笼”。

后来还写了《重游虎丘》“楝花风后游人歇,一任鸥盟数往还。”楝花应给就是指曹楝亭,陈鹏年觉得他们有鹭约鸥盟,虽然曹寅南北两地跑,但是他俩能惺惺相惜。

玄子这边就写“恶紫嫌夺朱”,紫色这种杂色也妄想取代朱红的正位,不可能的!“素体物难搅”他不会被这些外物迷惑,肯定不会变心!哈哈哈,要不要这么巧啊,我要笑死了。

对于陈鹏年的处理方法,小玄子对此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皇帝们谈恋爱时学习:

四十七年陈鹏年复出做苏州知府,陈鹏年被清官张伯行倚重,张伯行和噶礼有矛盾,所以噶礼忌恨陈鹏年,弹劾布政使宜思恭、粮道贾朴的时候,连坐说陈鹏年年报不实,应该发配去黑龙江戍边。

这时候作为讨厌陈鹏年跟曹寅做好盆友的皇帝,小玄子应该怎么做呢?很高兴地答应噶礼,就让这个讨厌的家伙去吹吹西北风冷静一下吗?不,怎么可以这样。这样会导致子清不开心的,小玄子要维护自己在子清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他说,那就让陈鹏年来北京修书吧(因为他太刚介啦我先把他保护起来远离复杂的江南官场)。

噶礼很蠢,他没有懂皇帝的意思,复密奏陈所作《虎丘》中“楝花风后游人歇,一任鸥盟数往还”句中“鸥盟”一词对朝廷有怨意。(噶礼告的到底是陈鹏年对朝廷有怨意还是他想挖康熙墙角啊…

总之,康熙这时对这个说法置之不理。

后来噶礼和张伯行又因为科场案掐起来时,玄烨拿出陈鹏年的诗对大臣们说:“噶礼曾奏陈鹏年诗语悖谬,宵人伎俩,大率如此。朕岂受若辈欺耶?”

老曹心里肯定觉得我家皇帝棒棒哒!

而康熙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情敌从老曹身边弄走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12:45:02 +0800 CST  
在康熙和曹寅关于粮食问题的折子里,我发现一个很让人心软的地方。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的一封奏折里,曹寅正文都是说公务的,大家随便看看:“……两淮商人江楚吉、秦晋兴等,感沐皇仁,俱被圣化,无可报答天恩,情愿于江西、湖广二处出米之处,卖盐买米,即照彼处价值,载回平粜,以广我皇上好生之德。臣等公同会议:多买则江西、湖广之米必贵,彼此必生事端,许共卖盐银内,每十两用一两买米载归,则江、广无米贵之病,而江南缓急接济,不为无益。臣等与运道李斯佺,亦同捐出银二万两,往来买米平粜,以鼓励众心。俟买米既至,臣等设法平粜,务使贫民仰沾皇恩。俟米价一贱,即行停止。臣等已一面知会督抚,共力襄事。因关地方事宜,又商人感戴之诚,谨具摺上闻,伏乞圣鉴。 ”

皇帝的朱批是:此法甚善。惟恐有一图利之意,即反为不美矣!
然后后面来了一句“今夏北方雨旸时若,似有秋之景。”

说今年夏天京城里风调雨顺,有点秋天的感觉。和正文完全不搭,但是这种突然想和远方的某人分享一下好天气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

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曹寅上褶子说麦子快要丰收了,又提到他自己的眼病“臣因病目始愈,今方手书,理合一并声明,谨具摺奏陈,伏乞睿鉴。”
朱批说:朕安。今春北方麦秋甚有可望,雨水颇调,朕心宽慰。尔南方住久,虚胖气弱,今又目疾,万不可用补药;最当用者,六味地黄汤,不必加减,多服自有大效。

一个月后五月初二日曹寅又奏报江南丰收,康熙朱批说“朕览此摺,自觉精神百倍。况畿内雨旸时若,麦秋已熟,人民安乐。特命尔知之,无复挂念也。 ”

我看不懂康熙是要他不要挂念什么,是不要挂念自己呢,还是不要挂念粮食收成,总之还是要他好好养病的意思。

结果把老曹感动得不行,马上回信说“臣虽粉身碎骨,难报万一。今臣现在日服地黄汤,诚如圣谕,大觉轻健胜常”

曹寅吃了康熙的药方是真的有效,还是撒谎哄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康熙朱批回复说:“朕安。今岁北方麦秋大收,雨旸时若,所以心神少宽些。”

看得出来,玄烨也是在向曹寅汇报身体状况的 ,说因为丰收了,所以心神少宽。粮食产量好你我就都感觉快乐点。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12:57:29 +0800 CST  
那么我们今天回来接着说曹寅的工作,下一项是盐务。

曹寅赴扬州就任巡盐御史前,曾在给康熙帝的奏折中说道:“盐政虽系税差,但上关国计,下济民生”责任重大,自己一定全力以赴。

他到任以后展开调研,向康熙汇报了两淮盐政的乱象,揭发前任巡盐御史留下许多“陋规”,例如收盐时每次要多收二十斤,一年下来,光这一项就多搂了三十万两银子。盐商除了要纳税,一年中还要给盐政衙门送各种礼金,包括“寿礼”、“灯节”、“代笔”、“后司”等。另外还有“省费”,是送给省内督抚司道各衙门的;又有“司费”,是给运道衙门的;更有“杂费”,是用于官场交际、招待“过往士夫”的……总之,朝廷正式税款一文未收,光这些礼尚往来的包袱已把盐商压弯了腰。当然,这一切最终都被转嫁到吃盐的百姓身上。在曹寅看来,所有这些“浮费”,应一律革除。

曹寅还查实,眼下盐课已亏空二百八十六万二千两。此外朝廷借给两淮商人的一百万两库银专款,也被克扣了二十万两,不知去向。

各位注意看了,盐课虽然是个肥差,但曹寅到任的时候,这里是亏空的,他不至于要在刚到任的时候,就在奏折里蒙骗皇上,是真的亏空。所以我和历来学者们有个很不同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皇帝优待曹寅,让他巡盐是为了方便老曹捞钱,我反而觉得曹寅是来补亏空的。盐税是税收大头,曹寅在盐务上捞钱,既补他自己在国库里挪用资金接驾的亏空,也补盐务的亏空。

曹寅正是“补天之石”,可惜到死也没补完,所谓“无才可去补苍天”是也。

面对曹寅向他揭露的各种官场黑幕,康熙倒是十分淡定。他在奏折上用朱笔批示:“生一事不如省一事,只管为目前之计,恐后尾大难收,遗累后人,亦非久远可行,再留心细议。”

同年十月,曹寅又有奏议,提出具体改革方案,要革除“院费”“省费”。康熙没有全驳,但在“省费”一条下批示:“此一款去不得!必深得罪于督、抚,银数无多,何苦积害?”

曹寅的满腔改革热情,就这样被康熙皇帝兜头泼了一瓢冷水。此后,再也看不到曹寅直接向皇帝汇报关于整顿盐务、革除弊政的意见了。

清朝国库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盐税,盐税主要来自江南盐商,江南富庶,皇帝希望通过安排曹寅到这个位置上把更多的权力和金钱集中到自己的手里。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曹寅整顿盐务可谓举步维艰。他的老合作伙伴李煦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曹寅和他可以说是在争执中合作。

李煦长曹寅三岁,但却在官场上娴熟老练,处理问题懂得宽严相济,相时而动,往往还哗众取宠,粉饰自己。这些与李煦平生复杂的为官经历有关,李煦不同于曹寅,他是先做地方官,又回到中央,最后任苏州织造。所以他深谙为官之道,所到之处无不“颂声大作”,立碑建祠,甚至有“李佛”的称号。相比之下曹寅就显得秉性耿直,处事不够圆滑。李煦在给李运司的信中抱怨曹寅“性情行事,每多孩气”。可见在李煦的眼中,曹寅是一个做事依着自己的性格,同时孩子气很重的一个人。在陈鹏年那件事上可以看出来,李煦关键时候明哲保身,不像曹寅那么冲动。

康熙四十四年李煦与曹寅调换工作,这次轮到他做盐科老爷。曹寅对李煦的工作方法有不满,李煦任其唠叨。看到唠叨不管用,曹寅后来直接对他开骂,“用人行政”“历诋其非”,李煦仍然“未尝一词置辩”。分别之后,曹寅竟形诸纸笔,指责他“以不用其所用之人,不行其所行之政”,说李煦接管盐务后没有延续他的规矩,另搞一套。终于李煦忍不住回信,两人书札往还,争论不休,从四五月持续到□□月。

当时李煦的幕僚李果在文章中评价:“曹以明察,李以宽和。”争辩中曹寅多采取攻势,有“火药味”。李煦则取守势,抱定“教我即以爱我”的信念,两次提示曹寅“投鼠须当忌器”,不要借收拾盐商而扩大危及面!就在曹寅、李煦争辩激烈、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康熙四十五年六月,孙文成成为杭州新任织造,康熙帝命他向曹寅传达口谕:“三处织造,视同一体,须要和气,若有一人行事不端,两个人说他,改过便罢;若不悛改,就会参他。不可学敖福合妄为。”(就是叫曹寅不要闹了。)查已知史料文献,没有发现命李煦接旨的记载,口谕只传达给曹寅,耐人寻味。

之后曹寅写信求和“明示肺腑”。李煦借坡下驴,在信中他一口一个“老妹丈”,叫得非常亲密,掐架这一页立刻翻过去不提。他们有分歧,却终于没有分裂。

在我看来,李煦自己虽然心里明白,他是靠绑定曹寅上位的,但明面上他和曹寅官职毕竟一样,两个人没有高低之分。就算是现在的领导换届,各自有自己的一套班底和行政方略,也很正常。曹寅直接指责李煦不听他指挥,这让老李很没面子,难免要怀恨在心。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李煦就在奏折里暗搓搓告了曹寅一状。他说:“惟是盐法成规,纳课在先,行盐在后,故定例六月奏销,为期甚迫……向来盐臣顾瞻定例,多属权宜虚报……伏乞俞旨准将奏销宽至十月……与其六月中循例虚报以欺皇上,不如代为乞恩于皇上也。”

大舅子絮絮叨叨的半天,主要说了一个事,交盐税这个事是交钱在先,商人实际销售在后,每年六月上报盐的销售额,其实是个虚报的估计值,时间过于紧迫,李煦请求皇帝给他宽限时间到十月。“若仍前虚报欺罔皇上”。大舅子这人不厚道,说前任虚报数据欺君罔上,前任是谁啊?不就是曹寅吗?

结果康熙朱批:去岁曹寅不曾展限,尔同曹寅商定再摺请旨。说去年曹寅干盐务没有延期交钱上来,(所以你是怎么回事?)去和曹寅商量了再回我话!然后八月初四又把曹寅调回去兼职巡盐,“八月初四日接邸抄,蒙恩复点曹寅巡视两淮盐课”大舅子这次因为多嘴一共没干满三个月……

在这种上头和下头都不怎么理想的环境下曹寅还是做了几件工作:首先除了“省费”以外的杂费,二是积极打击走私,三是积极筹措款项弥补亏空旧欠,四向康熙建议在两淮盐税征收中实施各种优惠政策。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曹寅在康熙四十九年的奏折,在这篇奏折中曹寅在康熙四十二年已经“蒙敕借帑一百万两”的基础上,又一口气向康熙建议了提税带征、延展奏销日期两项优惠政策,都得到了康熙的首肯。

《鹿鼎记》中韦小宝在五台山劝诫康熙,对扬州百姓永不加赋,不知是不是从这里来的。其实他不仅没加赋,还减税了,提高了盐商的收益。

曹寅在他最后的任期干得不是太坏,他留给李煦最多六十九万两赤字,但是不要忘记他是从他宣称的二百八十六万二千两白银的赤字开始的。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14:58:02 +0800 CST  
@帆布鞋女王 2015-05-11 19:52:29
康熙第二次南巡莫名其妙闹风湿起不来,吃什么都没胃口,曹寅用重金从苏州“得月楼”酒家请来了名厨张东宫。要求他做出清淡、爽口、有苏州特色的菜,让皇帝吃了高兴。张东宫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最后做出一道色、香、味诱人的佳肴,就是八宝豆腐啦。现在也叫康熙豆腐。不知道曹寅干了什么好事才让皇帝吃流食?
=============================================================
小玄子是受?
......
-----------------------------
我哪里会知道呢?他俩就算留下的各种破绽再多,也不可能明白白的把这种事告诉人啊!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20:30:29 +0800 CST  
说到李煦,就把他讲完吧。

曹寅去世后,李煦就成为曹家的保护人,是他带着曹寅的儿子进京见皇帝,处理曹家后事,康熙安排二十岁的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曹家从此上面是靠康熙,下面是靠李煦。

可是在大舅哥的人生经历上,特别能看出皇帝喜怒无常的人情冷暖变化,真是人一走茶就凉。曹寅去世后没多久,李煦有《请代管盐差一年以盐余偿其亏欠折》,康熙朱批曰:“曹寅与尔同事一体,此所奏甚是。惟恐日久尔若变了,只为自己,即犬马不如矣!”

这句话好生奇怪啊!李煦明明什么也没做,皇帝先抓着他话里的漏洞,把他敲打了一顿,逼迫他一定要照顾着曹家,不然就犬马不如。

一年后李煦上奏说已经替曹寅将亏空补完。曹颙也说亏空真的补完了,还多出来三万六千两银子。“尚馀银三万六千馀两,俱曹颙收受。”

曹颙表现的很乖,剩下的这些钱,他说自己不敢留,要送给皇帝。“奴才仰赖天恩,可以过活,所有盐差任内馀剩银三万六千两,奴才无有费用之处……将此所得馀银,恭进主子,添备养马之需,或备赏人之用……奴才父寅九泉之下,亦得瞑目。”

朱批说:“当日曹寅在日,惟恐亏空银两,不能完近〔进〕;身没之后,得以清了,此母子一家之幸。馀剩之银,尔当留心,况织造费用不少,家中私债,想是还有,朕只要六千两养马。”

玄烨觉得,曹寅公家的亏空虽然补上了,但是家里的私人债务可能还有,他意思意思拿了六千两,剩下的三万两就让小曹自己装起来好了。由此可见,曹寅本人其实不会很干净,以前这种“剩下钱就自己装起来”的情况也是有的。

第二年七月初一,李煦盐差任期已满,但是他说“惟陈洲织造衙门向有亏空”,“臣别无指望,虽粉身碎骨,终不得弥补陈洲织造亏空”

不知怎么回事又出现了新的亏空。一种可能是曹寅以前的亏空漏掉了没有查出来,第二种可能是他死后,别人造成了新亏空。

李煦想恳求皇帝赏他继续做盐差,而此刻的康熙帝态度则十分严厉:“此件事甚有关系,轻易许不得,况亏空不知用在何处?若再添三四年,益有亏空了。”

康熙有三个织造,苏州织造李煦和杭州织造孙文成常年见到江宁织造曹寅从盐差上拿钱,知道这是个大肥差。曹寅一死,两个人都想揽到这个活儿。

根据十月十四日内务府的口谕记录:“……孙文成所说,欲在两淮盆差上一年,撙节银两修庙之事,断不可行。孙文成年纪已老,对曹寅、李煦也很无益。朕降旨说的是修庙之事,即以三织造处所馀钱粮修建,如有不足,著向李煦取用数千两,如此很可完成工程。至其略估之处,著内务府总管议奏。”

曹寅活着的时候,织造们的共识就是谁缺钱谁上盐政上去捞,但是曹寅一死这个办法就行不通了。康熙这时候的口谕其实是一句胡话,他说“孙文成年纪已老,对曹寅、李煦也很无益”,但其实曹寅这时候已经死了一年多,又何谈对曹寅有益无益呢?

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李煦因未能据实启奏太监得银一案被革职留任。李煦当时被吓得“战栗恐惧、愧汗雨下”。后来虽得复职,但感情上已有裂痕。康熙六十一年,李煦再次恳请赏浒墅关盐差,康熙帝仍未批准。

或许是感觉到了皇帝对他的冷漠,为拉近与皇帝间的关系,李煦还不时推出他那位曾给皇帝做过保姆的年迈老母。如康熙五十九年李煦在《谢召见李鼎折》中有“蒙温旨下询及奴才,兼及奴才之母,天颜开霁,宛若家人父子……”;同年又有《李鼎蒙允追随哨鹿谢恩折》,其中说“奴才九十二岁之老母,复蒙万岁垂慈讯及,一家老幼叠受圣主天恩……”;直至同年底的《生母病逝遵遗命代具谢恩折》,而出乎意料的是,康熙帝闻此噩耗,却未有只字朱批。相反,曹寅之子曹颙亡故之时,康熙非常惋惜,说:“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希望……”于是便命李煦在曹荃诸子中选定曹頫过继曹寅,目的是使其继承江宁织造之任,皇帝到底不想让曹家就这么散了。

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情形下,李煦不得不参与到皇子夺嫡的站队活动中,他把宝压在了八皇子胤祀身上。 但是他手气很差,压错了,真正上台的是四皇子。

雍正上台后要求收回老皇帝的密折,而李煦在交回密折不久,便遭到雍正的严厉惩处,被废官、革职、抄家!雍正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李煦“奏请欲替王修德挖参”。既是“奏请”,当然并没有形成事实,挖个人参有什么大不了?就算有什么不妥,不予准允也就罢了,何至于大动斧钺,兴师问罪!然而雍正,恰恰以此为借口,抄了李煦的家。真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后来,当李煦被正式“起诉”时,没提“挖参”一事,又说他“亏空银三十八万两”, 然而到了该年的七月二十二日,隆科多奏折称:“查出李煦亏空银内,商人少给担赔银额及短秤银共三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两,应由商人头目等追赔。”商人首领陈哲功等也情愿担赔,所以除去“应收未收款”,他其实只 “亏欠”一千一百六十两,不是什么大钱,根本就完全可以用家产补上。就为了这点钱,雍正没收了李家的房产,将其子女家仆男童幼女共二百余口,悉数逮捕,送至市场标价拍卖。当时在人口市场上,大家知道是李家的人,都没有人敢买这些人,后来就送到内务府等处做奴隶……就这样,一个钟鸣鼎食的簪缨望族,轰轰烈烈将及百载,转眼间便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可悲的是,李家的噩运并没有就此结束。雍正五年二月,查抄曹家的时候,又查出李煦在康熙五十二年,曾买了五个苏州女子送给八皇子。于是,李煦因此立刻从“经济犯”变成了彻底的“政治犯”,罪名是“奸党”。“议以斩监候,秋后斩决。”只不过随后雍正又“法外施恩”,批了个:“李煦着宽免处斩,发往打牲乌拉,钦此。”(今由吉林市西北郊达乌拉街满族镇)

实际上,这是当权者的惯用伎俩,以示自己慈悲为怀宽宏大量,跟当年康熙对鳌拜一样。虽然死罪改成了活罪,对李煦而言,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因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翁,被贬到北国苦寒之地,还不是死路一条?果然,不到两年,即到了雍正七年二月,李煦便在吉林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冻饿而死,终年七十五岁。

这简直就是87版《红楼梦》的结局部分再现,因为87版不是按照高鹗续书拍的,而是根据红学家推测出的结局重新编剧的剧情。这部书前面积蓄了很大的能量,就等最后一口气彻底崩溃,结果高鹗版结局不够惨烈,阅读感受就不够爽。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21:32:59 +0800 CST  
说回曹寅的本职工作内务府。

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机构,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主要工作人员是包衣,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内部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七司,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 、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事。另有上驷院管理御用马匹,武备院负责制造兵器,奉宸苑掌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统称“七司三院”。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初为三品,雍正十三年升为正二品。此外负责管理太监、宫女及宫内一切事务的敬事房也隶属总管内务府大臣管辖。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30多个附属机构。

内务府就像个小朝廷,一切围着皇帝一家子转,内务府的一些官员,权力很大,捞好处也很方便,所以他们就在皇帝鼻子底下做手脚。好比《红楼梦》中的鸳鸯一家,管着老太太的小金库和衣食住行,结果已经肥得不得了。

还记得我开始提到过的八宝豆腐吗?康熙很喜欢这道菜,后来回宫也经常让御膳房做来吃,后来还把它作为宫廷珍品赏赐给告老还乡的大臣。御膳房专门印制了“八宝豆腐羹”的配方,受到赏赐的大臣,都要到御膳房去领取配方。高高在上的皇帝自以为皇恩浩荡,殊不知去领取配方的王公大臣为此必须孝敬御膳房一笔不少的“小费”,叫苦不迭。

孟亭太守云“此圣祖赐徐健庵尚书方也。尚书取方时,御膳房费一千两。”一道菜谱卖一千两,真是太黑了!

两相对照也能看出“康熙豆腐”是真有其事,我没骗你们。

经过我朋友“树”考证,三个织造分工不同,江宁织造负责上用(皇帝所用)的纺织品、而苏州织造和杭州织造负责官用(官员所用)、赏赐以及祭祀礼仪等所需纺织品。这个很容易解释,因为只有南京能生产龙袍凤袍所用的特殊布料“云锦”,在南京的江宁织造博物馆里我看到过清内务府画师绘并交江宁织造置办的帝后朝袍图、朝褂图、披肩领图的分解图样。

还记得红楼梦中对衣服布料的描写吗?王熙凤一出场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一般人说衣服只会说“我那件蓝色的褂子”,你会给你的每件衣服起个名字吗?

但《红》书中不一样,连丫鬟的衣服也都是有名字的,因为这是织造一家的职业病,给皇帝上贡产品的时候就是这么写明细。

宝玉的出场就更奇:“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二龙抢珠金抹额”“长穗宫绦”“小朝靴”,一个“中等人家”的公子哥儿,敢这么穿戴,有意思不?
其中的“倭缎”是日本产的缎子,曹寅的奏折里有一封写到,他和另外两个织造选了一个人去日本搞调研,康熙还嘱咐千万不要走漏消息。他甚至还用日语给康熙写过一出戏,叫《太平乐事》,为了哄他高兴。

宝玉穿的“大红箭袖”在清朝满人的服装里就是这种袖口,窄袖有护手,方便射箭。

在汉服里,是扎起来的窄袖口,电视剧里都是按照汉服拍的,到底应该是哪个大家自己想。


宝玉外罩的“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我看名字,认为应该类似这种外罩的褂子

它叫做“石青缎织四团金龙纹夹褂”,当然是康熙的,只是康熙这件就是一般的边缘裁剪,没有排穗。
这种二龙戏珠的圆补纹样在清代非常少见,现知的仅见于康熙期。正好对应那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我前面贴的康熙的袜子上也一样有二龙戏珠图案。

三织造除了做衣服,还要为皇帝四出采办贡品,举凡彝鼎古玩、秘籍珍本、山珍海味乃至名优特产,都在他们搜罗进贡之列:曹玺曾经一次就进呈轿子、铁梨案、博古围屏、名人字画、淳化阁帖、秦镜汉唐鼎、太极图端砚、程君房墨以及各种名玉笔架等无价之宝;李煦进呈名贵西洋漆器30余件,进献过苏州戏班女孩、丝竹技师;康熙嗜好的鲥鱼、冬笋、火腿、茶叶、腐乳、卤蛋、糟鹅蛋、小瓶卤菜、茭白、新鲜佛手、洞庭桔子等,曹寅和李煦也会不断地进贡。这就是他们身为“皇商”的一面,跟宝钗的薛家一样是皇家采办。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21:53:11 +0800 CST  
写着写着又叫我发现一处地方,一并说了。
曹雪芹在描写小宝玉时这样说到:“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
首先这公子是梳辫子的,然后重点描写了他头上戴的珍珠。
对于他这个发型和珍珠,曹公写了一次还不够,又写了一次“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
这个打扮有点怪啊,10版新红楼梦照着做了辫子发型,结果惹来骂声一片。宝玉梳辫子,其实只不过因为他是清朝人罢了。



至于他头上那几个大东珠……康熙的帽子我没找到照片,只找到乾隆的,但规制总差不了很多吧?




最后是“大红猩猩毡”

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

清康熙,身长127cm,两袖通长194cm,袖口宽23cm,下摆宽136cm,左右裾长56cm,前后裾长54cm,小掩襟长59cm,宽16cm。清宫旧藏。
看这个袖长康熙其实不矮,我统计过他衣服的长度,加上脖子头还有脚脖子到地面的一截,应该在180CM左右。
红色雨服是清朝早期皇帝雨服中唯一的一件。
档案上墨书:“圣祖”;“圣祖红羽纱单大褂一件”。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22:40:12 +0800 CST  
@帆布鞋女王 2015-05-11 19:52:29
康熙第二次南巡莫名其妙闹风湿起不来,吃什么都没胃口,曹寅用重金从苏州“得月楼”酒家请来了名厨张东宫。要求他做出清淡、爽口、有苏州特色的菜,让皇帝吃了高兴。张东宫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最后做出一道色、香、味诱人的佳肴,就是八宝豆腐啦。现在也叫康熙豆腐。不知道曹寅干了什么好事才让皇帝吃流食?
=============================================================
小玄子是受?
......
-----------------------------
@光头风月 2015-05-11 20:30:29
我哪里会知道呢?他俩就算留下的各种破绽再多,也不可能明白白的把这种事告诉人啊!
-----------------------------
@帆布鞋女王 2015-05-11 20:47:02
这个具体当然不可考证了
就是想说大致的猜想
掩面
-----------------------------
这一回合看起来是曹X康……也许他们换着来也不一定呢……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1 22:58:34 +0800 CST  
@谜之大猩猩 185楼 2015-05-12 08:12
楼主,我觉得我可能在撸否见过你,追过你的文章#^_^#
-----------------------------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2 09:24:40 +0800 CST  
@谜之大猩猩 185楼 2015-05-12 08:12
楼主,我觉得我可能在撸否见过你,追过你的文章#^_^#
-----------------------------
对啊就是我,但是最近上班纪委查的很严,我只能回家更新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2 09:25:45 +0800 CST  
@百叶窗i青草地 2015-05-12 11:23:56
敢不敢把撸否ID交粗来!
-----------------------------
SAUCE沙司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2 11:39:17 +0800 CST  
宝玉出场衣服的问题,还剩点尾巴,我快点一口气说完。
贾宝玉里头穿的那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按照字面意思对照,很像是这件“康熙 大红色寸蟒妆花缎绵行服袍”。



更正一处地方,这是马蹄袖,满族的马蹄袖是在传统的箭袖基础上发展而来,还是有区别的


贾宝玉第一次出场的外套“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玄烨真正的男装是4个圆形图案。
据清末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八团的位置是:“前后胸各一,左右角各一,前后襟各二。”衣服上的“八团”(就是八个圆形图案),凸出衣面,所以叫”“起花“排穗”亦作“排须”,指衣服下缘排缀之穗状流苏。

八个圆形的看起来差不多就是这样,但这件是个女装礼服。


完全符合小说描述的话,底下的立水纹应该换成流苏,图为清代版画里的贾宝玉,流苏的做法是清宫戏装,现实中的贵族男性不会这么穿。这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康熙自己是个大戏迷,喜欢在
宫里养戏班子排演剧本,他亲自参与剧目的整理编撰,在一道谕旨中说:“《西游记》原有两三本,甚是俗气。近日海清,觅人收拾,已有八本,皆系各旧本内套的曲子,也不甚好。尔都改去,共成十本,赶九月内全进呈。”

玄烨自己就很善于演奏乐器,在苏州虎丘开过演奏会(这个我以后说)他还曾对乐师亲加点拨:“……昆山腔,当勉声依咏,律和声察,板眼明出,调分南北,宫商不相混乱,丝竹与曲律相合而为一家,手足与举止睛转而成自然,可称梨园之美何如也。”

而江宁织造,就负责给康熙的戏班子做衣服。
康熙二十二年“以海宇荡平,宜与臣民共为宴乐”为名,“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宰门驾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马”,并命江南三织造专门制作了蟒袍、玉带、珠凤冠、鱼鳞甲等戏装和道具,康熙皇帝还亲自“登台抛钱,施五城穷民”。京城“彩灯花爆,昼夜不绝”。

康熙也是大型实景演出的先驱了!

曹寅自己同样是大戏迷,也喜欢养戏班子,自己写剧本(这个我也以后说)。

嗯,家宝玉出场穿的鞋是“青缎粉底小朝靴”,就是这种



电视剧里这个外套加上这个鞋扮起来,观众肯定会想这还是贾宝玉吗?未免太严肃了吧?

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这场初见的戏,再现的场景很有可能写的是:曹寅9岁入宫那年,第一次见到小皇帝,是少年康熙下朝回来了。康熙说“这个弟弟我见过的”,但是康熙寄养在宫外的时候曹寅比他小四岁,还不记事,所以只是心里疑惑“何以眼熟到如此?”
而且按照书里写的,这公子下朝以后去给他娘请安,回来把工作服脱了,帽子摘了,头上还梳着个“黑亮如漆的大辫子”。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2 19:30:17 +0800 CST  

楼主:光头风月

字数:325717

发表时间:2015-05-08 02:57: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6 15:46:59 +0800 CST

评论数:26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