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魏东亭、伪小宝还是《红楼梦》里的假宝玉?正说康熙帝基情

紧接着这首天宁寺竹的是《七月十六日赐九十一岁老和尚》
暑退全消陌上尘,盂兰大善见姚秦。
临风洗钵龙池雨,凝露舒莲鹫岭春。
送节双轮同梦幻,持心半偈见深淳。
循环已识盈虚理,不向山僧更问津。

五十六年的中元节玄烨表示自己已经想开,不管老和尚用了什么伎俩开解他,总之他暂时觉得自己明白了,不会再向和尚问津了。问津这个词有意思,是河水码头的意思,为了证明不是我想多,要看接下来的那一首。

《题画》
杖藜端不染清尘,野趣天然景物新。
春水风帆一日尽,孰知逝者太华津。

为什么是题画,这是副什么画我们不知道,前两句是说画中人的拐杖不会染上尘土,画里野趣天然,画里还有春水和风帆。

最后一句的逝者和华津,是有由来的。来自道教的典籍“大度河”,内容讲的是如何让幽魂平稳度过“奈河”。

……巨华津梁,人人得之而通济……视睹奈河,即属苦海。众魂至此,胆战兮而心寒;逝者临期,魂飞兮而魄散。若不召告,焉免阻隔。……今有度桥疏文,恭对敷宣……

道教说,奈何桥不是随便通过的,上面有华津梁,人人都能过,但是不好好跟神明疏通的话就会受到阻碍,搞不好会魂飞魄散。所以要好好供养神祇,呈上度桥疏文,才能够顺利从华津上通过。

康熙写的“孰知逝者太华津”是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太太平平度过了奈何桥。难道他之前梦到曹寅跟他说:“我不过河,我等着你?”

三首顺着看,就是康熙在中元节前回忆起曹寅,还写了东西,“远寄宸章梵宇前”,要把写的这个文章拿到庙里去烧掉。我猜他可能自己胡思乱想,看了一些道教神神鬼鬼的典籍,就忽然担忧起老曹的灵魂能不能顺利过奈何桥来了。于是写了个《度桥疏文》,中元节拿到庙里去烧。

中元节这首诗中“陌上”之词,指通向坟墓的小路。
“盂兰”是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康熙这个时候属于抓到篮子里都是菜,所以是佛是道也不顾不上那么多了。
“姚秦”是先秦的高僧。
“临风洗钵”“凝露舒莲”显然是做法会的场景。
“鹫岭春”一词,根据康熙早年在灵隐寺写过的《鹫岭》一诗“何处飞来一块石”,指的是他俩在灵隐寺见到的传说从西方灵河岸边飞来的三生石。

由此可见,这年中元节康熙去庙里给曹寅做了一次法事,超度他的亡魂。回来以后,有可能自己画了一幅画,画中是曹寅度过奈河而去的场景。之后又写了《题画》这首诗。

康熙能画,虽然现存的作品不多,但是看他画的松树还是很不错的。他一般也喜欢用松树指代他自己。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8 13:16:50 +0800 CST  
康熙二十八年,曹寅南下之前,两人有一次和诗。这两首诗了不得,让我产生了一种假设,那就是红楼梦这部书的初稿,有可能是曹寅写的。

后来者“曹雪芹”也说自己是抄录他人之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那么这些尚没有分出章节,没有目录的书稿,会不会是他爷爷曹寅留下的?

康熙和曹寅的这两首诗都叫《樱桃》,还是不出所料,曹寅自己出版的诗集里他把这首删了,是他死后门客们找回来的(门客们真是大好人啊,我简直想跪谢!)

按说一般的大臣得了皇帝的什么赏赐,或者跟皇帝合了诗,那简直恨不得裱起来让全天下人知道,出的书里更是要专门注明的。但是曹寅却唯恐留下一点痕迹,恨不得全部抹平了才好。只是因为史笔如刀,为了玄烨的千古英明,自己必须隐身。

康熙的《樱桃》

初夏含桃味早全,西山结实弱枝连。
赤瑛充荐休言过,丹色浓浓众果先。

曹寅的《樱桃》

上苑新芳供御厨,承恩赐出绛宫珠。
风吹杏酪尝初暖,日映瑛盘看欲无。
红到十分春始去,香余一滴齿皆苏。
柏梁每羡东方朔,七字吟成兴倍殊。

这两个诗各自收在他俩自己的诗集里,都没有具体时间,根据上下文推断,这是第二次南巡回来以后所作,曹寅是不是跟着回京很难说。所以这樱桃有可能是快递到苏州的。樱桃并不稀奇,为什么要专门送这个,因为这是“西山”的樱桃,是他俩定情之处产的,意义不一样。

这两首诗肯定是一对唱和之作,康熙差人给曹寅送樱桃,附带一首诗,曹寅收到以后写了一首诗回赠。

在康熙的那首诗里他自比赤瑛,樱桃看来就是代指老曹了,“充荐”一语双关有提拔的意思,白话一点说就是“你本来就是众果之先,我托着你,你不用觉得有什么过分”。所以老曹以汉武帝的东方朔对之,恰是君臣之类比。结合之后发生的事情,康熙是要把曹寅放到江南去担任要职。

御赐樱桃的容器是红玉的盘子,绛珠是红樱桃,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保护樱桃的玉盘和脆弱的樱桃。

“神瑛绛珠”最早是出自天子之笔,后来《红楼梦》的作书人拿来用了,这个梗很生僻,一般没有人用。

我能看懂这个典故,是靠朋友鹄提醒,经查“赤瑛盘”一指红色的玉石盘子,二指太阳。 这个很讲得通,一来古代天子等于太阳,二来玄烨这个名字也有意思。《庄子》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易》:天玄地黄。烨字意思是:火光,日光,光辉灿烂。连在一起看,是说康熙是天上的太阳的意思。

康熙在自己的诗里写“赤瑛”,曹寅就在回诗里接“瑛盘”,连起来就是“赤瑛盘”,说明他很懂康熙用的这个典。而神瑛等于玄烨无疑了,也只有他敢配的起这个“神”字。

红楼梦开篇写到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边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
除了神瑛绛珠可考,三生石也可考。在西湖边的灵隐寺中。是 “西湖十六遗迹”之一。康熙下江南时去过这个灵隐寺,寺中大雄宝殿的匾额“云林禅寺”就是他喝醉酒以后题的。当地和尚不买他的帐,不肯改名,虽然挂了“云林禅寺”的匾,但仍然叫灵隐寺,现在那块匾还挂在庙里。

我觉得他是故意的,繁体的云林凑成一个霖字,正是康熙在诗中用过的,泉水化甘霖的寓意。泉水是他的心,后来红楼梦里,绛珠欠了神瑛的“甘霖之恩”,才要用眼泪来还债。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8 13:40:39 +0800 CST  
@小熊安儿 2015-05-08 13:49:36
那句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谁人知原来是曹寅说的吗?
-----------------------------
不错,这句是曹寅在《楝亭夜话图》写的,当时是康熙三十四年,纳兰去世十年。

早年纳兰通过曹寅认识了张纯修以后,两人就结成了“异姓昆弟”。因张纯修年岁略长于纳兰性德,故纳兰性德称张纯修为兄,张纯修称纳兰性德为弟。

纳兰死了十年以后,曹寅和张纯修在他家的院子里的楝亭聚会,楝亭这地方相当于曹寅的一个文化沙龙,他经常在这里搞文化界人士的聚会活动,曹寅的号也是楝亭。
在场的还有一个人是江宁知府施世纶,就是《施公案》中的“施不全”,他是施琅的儿子,因为五官长得丑,被康熙笑话说他十样不全,所以干脆叫自己“施不全”了。
那天晚上三人秉烛夜话,回忆起了纳兰性德,就分别做了诗纪念他。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8 14:01:19 +0800 CST  
说到文化沙龙,回到康熙十七年冬天的“博学鸿词科”,这年冬天来京的大批知识分子和明朝遗老,不少对纳兰和曹寅这对少年才俊大加欣赏,与他们结成了多年的忘年交。

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流行自建园林,纳兰家的渌水亭(旧址在在北京什刹后海北沿)就成文当时文人骚客聚会的优雅之地,他著作也称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相当于一个地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

纳兰去世后,曹寅和江南知识分子的聚会场所在南京的楝亭(得名于曹爹种下的楝树),曹寅的作品命名为《楝亭诗词抄》,跟纳兰是一个路数。

没有疑问,纳兰和曹寅是康熙安插在文化界的两枚棋子。可以设想如果纳兰没有早逝的话,曹寅至少可以分一部分工作出去。

清朝当时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人心未服,尤其是江南一带知识分子,反清复明的意识很浓厚,还有很多民间武装和社团。昔年吴三桂叛清,迎清兵入关,清军所向披靡,到达江南时清将大笑道:“江南暗弱,兵卒无能,一纸降书即可收服。” 谁知江南士子颇多,士子们自幼学习孔孟之道,臣汉之心深入骨髓,清军在江南遭遇了最顽强的抵抗。就算到了乾隆年间,江南部分地区还是保留着明朝的遗风,“官降民不降”说的即是如此。

曹寅一生两任织造,四视淮盐,他在江南的一大任务就是为清廷做统战工作,有点像潜伏在天地会搞策反。两淮盐务监察御史一职,所统辖 “跨四省三十六府之地”,坐镇以南京、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清王朝经济命脉之所在,所以曹寅任职的得力与否,对康熙帝施政大计的贯彻,对清王朝的能否巩固,是密切相关的。几乎当时全国有名的学者诗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学者诗人都与他有亲密的交往,而这种特殊的交往也使他很顺利地提高了在当时文化界的知名度。终于使他成为主持东南风雅,众望所归的人物。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8 15:33:56 +0800 CST  
明代有个知识分子社团,叫复社。定期举行集会,主要集会有吴江尹山大会,南京金陵大会和苏州虎丘大会。复社鼎盛时期,声动朝野,许多文武将吏及朝中士大夫、学校中生员,都自称是社员,“从之者几万余人“。

复社反映着“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清兵入关前后,复社成员周钟加入了李自成政权,并为李起草登基诏书,而多数人成为江南抗清力量骨干。清兵南下时,复社不少成员仍坚持武装斗争,陈子龙、夏允彝在松江起兵,黄淳耀、侯歧曾领导嘉定军民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都不屈而死。

明亡以后,一些著名的复社成员又遁迹山林,顾炎武、黄宗羲等总结明亡教训,专心著述,杨廷枢,方以智、陈贞慧等则削发为僧,隐居不出。这些行动,是与复社提倡气节,重视操守的主张相一致的。也有少数人如吴伟业、侯方域等入仕清朝。

然后就是《鹿鼎记》中的天地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 ,俗称洪帮 。关于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

这是一份遗留下来的天地会入会文件。

仪式举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很清楚。甲寅年是康熙十三年,但不一定就代表是第一次的天地会。

清代作家梅曾亮的一篇文章叫做《书<复社人姓氏>后》》,记载道:右《复社人姓氏》一卷,朱氏彝尊得之,而藏于曹氏寅者。

梅曾亮是道光三年进士,曹寅藏有的《复社人姓氏》后来流落到了他手中。

回过头来看看,曹寅暗搓搓收着这么一本小册子,共二千二百五十五人的名单,他到底想干什么?还挺叫人后怕的。

曹寅与明遗民往来频繁,其中的钱澄之、杜浚、杜岕、顾赤方等更是知名之士。例如钱澄之,是个社团人物,清兵南下后组织武装反抗,后又辗转于福建、广东等地,继续抗清,抗清失败后在桂林出家为僧,最后回到家乡。不论今天我们对满清评价如何,当时的河山初定,农工生业需要恢复发展,历史需要前进,康熙需要曹寅来完成巩固统一的历史使命。像钱澄之这样一个坚决抗清的人,与曹寅结交后,临终竟然把儿孙也托付给曹寅照料,可见曹寅的统战工作做得多么深入。这段剧情有些像陈近南临终把天地会托付给韦小宝,曹寅还真是卧底卧成了大佬。

曹寅正是作为康熙帝的心腹,以怀柔的方法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安抚复社、东林的后裔。两个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这帮知识分子和社团人士忽悠的晕头转向。

曹寅有一副《楝亭图咏卷》,上面都是江南知识分子的签名题诗,如尤侗、禹之鼎、恽寿平、严绳孙、邓汉仪、毛奇龄、姜宸英、杜浚、余怀等等。有人在介绍此图时说: “明遗民像恽寿平、陈恭尹、杜浚、余怀等,在当时‘故国之思’是非常明显的,操行也相当坚定的,但也不能不敷衍曹寅。”曹寅表面上是在行风雅之事,同时却等于掌握了一本实打实画押了的黑名册。挺阴险的。

鹿鼎记中,康熙要求韦小宝写一本青木堂的花名册给他,韦小宝讲江湖义气坚决不从。现实中曹寅有两本名册,有没有给康熙看过不得而知。相信曹寅也有意要保护一批江湖人士,也许他相信自己心中有杆秤,他把名册握在自己手中,根据各方面情形衡量决策。既不想伤害无辜的民间人士,也要维护康熙皇帝的王朝统治。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8 16:20:13 +0800 CST  
《鹿鼎记》里有个朱三太子,是天地会和台湾郑家辅佐的皇储,也是吴三桂起义打的旗号。

实际上康熙朝真的有个朱三太子,叫朱慈焕,据说是明思宗第五子。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朱慈焕到处颠簸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他改名王士元结婚生子,因担心暴露被捕,或者被抓去当反清的靶子,更名改姓四处做盲流。有一次他改名何诚躲避到镇海县,房东就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开始搞活动,颠沛流离到这种程度。

当时曹寅表面上是江宁织造和盐政老爷,背地里是特务头子,给康熙做情报暗访审讯工作,也捉拿反贼。

康熙四十七年初,浙江人张君玉和张君锡,以朱三太子的名号在大岚山占山为王,绍兴官府出兵将其拿下,在曹寅的严刑逼供之下招出朱三太子改名何诚,正在跑路。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里有曹寅写给康熙的密信“奏陈浙江审张廿一案由折”,详细说明了他调查审查此案的细节,他审过张某以后,认为土匪只是借着朱三太子的旗号愚民而已,实际上他们没有朱三太子,曹寅告诉康熙,眼下只能到山东拿住何诚,搞明白了才可以把这件事了结。

康熙回复他说:“山东地方将姓朱的父子三人都已拿住了。口供甚明白,但一念拿住方好(指反贼“一念和尚",苏州人,从事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四十六年聚众起事,头包红布,竖大明旗号,欲攻太仓劫库,未成。这是曹寅同时在侦查的另一起案件)。”

不久曹寅又奏报了一遍“朱三太子”在山东被捕的消息,据审问他跟浙江的反贼无关。康熙说他虽然没有做反清复明的事,未必没有反清复明的心,于是就以“冒充朱三太子”的罪名把“朱三太子”咔嚓了。小玄子果然喜欢砍人脑袋。

由此可以看出,玄烨和曹寅操作这件事,是在私底下进行的。等拿到朝堂上讨论的时候,案子其实已经板上钉钉。抓朱三太子曹寅虽然出了大力,但是他的名字却不会被记载在史书上,如果不是民国的时候密折被发现,他做的这些事就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

实际上朱慈焕在会审的时候,几个已经投降清廷的明朝老太监辨认后均称“不认识”,《明史》中说朱慈焕五岁病逝。但是《明史》是康熙编的,内容不能完全相信。

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恐怕永远成谜了,康熙和曹寅给他硬加上了一个“假扮朱三太子”的罪名杀鸡儆猴,凌迟处死,几个儿子全部被斩。

这个“何诚”很可能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就跟《让子弹飞》中是一个道理,你们不是说有朱三太子吗,那我们就咔嚓一个,杀鸡儆猴吓唬吓唬你们,管他真的假的,反正作用都一样。

1708年,朱元璋的坟明孝陵西北角上发生了坍塌,因为这时候离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才47年,“反清复明”的暗流仍在民间涌动。民间人心惶惶,以为这是什么预兆。曹寅便去现场调查,回来写信给康熙说“我去现场看过了,是西北角上梧桐树底下出现了一个窟窿,有井口那么大,离地宫挺远,应该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会把它修好。”

当时曹寅把明孝陵开放了一个月,让百姓都亲自来参观,让他们知道这事没有什么古怪的,我朝并没破坏前朝陵墓,大家看过以后才将陵墓修好,简单粗暴但能有效辟谣。

康熙在奏折上朱批:“知道了,此事奏闻的是。尔再打听,还有什么闲话,写折来奏。” 小玄子心里恐怕还是怕怕的,他六下江南,六次去明孝陵拜祭,行三跪九叩大礼,还给朱元璋立了“治隆唐宋”的碑。(当然碑也是曹寅负责监刻的)这种低姿态应该能够缓解当时汉人对清政权的不满情绪,拉拢一部分当地士族的人心。

前文中提到康熙在回复里说张廿一和朱三太子已经被解决,但是还有另一个反贼一念和尚“拿住方好”,那么这个一念和尚拿住没有呢?

根据曹寅的密折,康熙四十七年十九日,于吴江县离城四十五里地方,曹寅缴获贼僧一念,根据户部员外郎戴宝给曹寅提供的报告,对照官府以前的记录口供,确认了这个人就是他要捉拿的一念和尚,将要押解到浙江去结案。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出,曹寅是不会帮助反清复明武装的,可以说他自己手上也沾着这些民间反抗力量的血。“韦小宝”的原型,在江湖兄弟们老老实实的时候,可以跟他们称兄道弟你来我往,如果他们越过雷池一步,则会痛下杀手。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8 16:35:10 +0800 CST  
《康熙王朝》里也演到这个朱三太子,魏东亭在江南接驾康熙,遭到朱三太子的刺杀,康熙因为魏东亭没发现眼皮底下有个朱三太子,而把他贬到台彭去任知县。

当然这都是编造的剧情,在朱三太子的问题上康熙和曹寅没有矛盾。

魏东亭的原型就是曹寅,我前面已经说到,曹寅号楝亭,也叫曹楝亭。东亭由楝亭化用而来。

当时门客也称呼曹寅为“魏公子”,张大受有诗云“多才魏公子,援笔诗成立”,曹家祖先是魏国皇族,门人以魏公子称呼曹寅,暗示他血统高贵,表示了对他的尊重。

所以魏东亭就是曹寅,二月河小说中还有个人物叫穆子煦,原型是曹寅的大舅子李煦,这个很好理解。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8 16:47:38 +0800 CST  
曹寅有一首诗叫《咏红书事》,见于《楝亭诗钞别集》第一卷第15页。还是门客回收的珍贵资料。

题目的意思是:“我要借着咏红,来记述一件事”,但到底他记载了个什么事,目前没有定论。曹寅不敢明说,这个事很严重,但是他憋不住,所以要树洞一下。红学家周汝昌说“每句用红色故典,悱恻迷离,极为神秘!竟此爱红一事,渊源亦有自来。”

《红楼梦》为什么叫红楼梦呢?仅仅因为贾宝玉爱红吗?

曹寅的全诗是这样的:
《咏红书事》
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

客爱停车看,人悲仗节寒。

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

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

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

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

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

一点偏当额,丹砂竞捣丸。

弹筝银甲染,刺背囗囗圆。

莲匣鱼肠跃,龙沙汗马盘。

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仙。

分析一下这首诗,第一句“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

这是杜鹃啼血的故事,说很早以前蜀国的国王望帝,让位给有功之臣丛帝。没想到丛帝后来妄自尊大,望帝就化作一只杜鹃,飞进皇宫对丛帝说“民贵!民贵!”丛帝听了杜鹃的劝告,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后来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从这个开头的典故,我觉得这诗跟皇帝有关系。

“客爱停车看”是接着上一句,化用了“停车坐爱枫林晚”。意思是说我停下车来看看这血色的天空。“人悲仗节寒”用了苏武牧羊的典故,汉代的苏武出使遭到扣押,即使在冰天雪地中牧羊,仍然将一柄汉节看同性命一般,常常持在手中。这还是对皇帝表忠心,表示我虽然在外面,对你的心不会变。

“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是白话:昔年曾为你暗自流下的泪,今日我小心翼翼的写在纸上。这是还泪的出处。

“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这段是写一个场景,说一夜过去灯火燃尽了,炉子里的木炭还有零星烟火,窗外有日光透进来,杏树的影子像烟雾一样印在窗纸上。我发誓我没瞎翻译,这应该是个拉灯的场景吧?网上说这句是化用的苏东坡《海棠》诗——“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我没看出是怎么化用的,但至少我感觉对了,这是个床戏。是个床戏!重要的事说两遍。

“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 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 一点偏当额,丹砂竞捣丸。”这几句连着说了寿阳公主的典故。传说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下,殿前有几棵腊梅树,有几朵梅花飘下来,其中一朵落到寿阳公主的额头上。寿阳公主醒来之后,对额头上的梅花浑然不觉,顶着它走来走去。宫女们笑着上来帮她摘掉花瓣,结果印子三天才掉。因为大家都觉得她这样很美,宫中的人竞相把朱砂捣碎了,在额头中间画梅花。

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这是说的女红之事,曹寅的官衔是江宁织造,他这个官衔很好笑,看着都不像个正经官员,是给皇帝做衣服的。的确是这样,皇帝的衣服都是江宁织造做的,其他两个织造只做官府和祭祀服装。曹寅用了“爱”和“笑”两个字,表示“我很愿意为你做衣服,你能穿我的针线我很高兴”。当然他应该不会自己亲自织布刺绣,是他手下的织工做的。

红楼梦里写秦可卿也用了寿阳公主的典故,并不是说她也有这个梅花印子,而是侧面写风月,指当事人身份尊贵风流。曹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也觉得很奇怪。现在我有个大胆的想法,我觉得他可能是想表达他睡了的这个人身份尊贵,像“公主”一样,而且是个“脸上有印子”的“公主”,嗯。

“弹筝银甲染,刺背OO圆。”OO是遗失的词,也可能犯讳被删掉了。上句借用了杜甫"银甲弹筝用"之句,还有李商隐“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是说曹寅弹筝弹到血流出来。下句应该是岳母刺背,岳武穆"精忠报国"的故事。应该还是表忠心。“我苦闷地弹筝消遣,血染红了指甲,提醒自己报国的志向要在刻心里矢志不忘。”

“莲匣鱼肠跃,龙沙汗马盘。”,上半句出典《史记·刺客列传》,阖闾派刺客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是为勇绝之剑。下半句龙沙是沙漠的意思,汗马盘可能指疲劳的汗血宝马盘腿跪在地上。曹寅表示我愿意像阖闾的刺客一样时刻揣着匕首,(为了你)豁出命去,奔驰在外,沙漠荒原,汗流浃背,累死了也在所不惜!

“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仙。”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曹寅就是身在南国,这句不用解释了。下句的“赤城”,就是红色的城池,那是什么?红墙就是紫禁城嘛。



并非我生造,赤城真的在古代指帝王宫城,王勃的《临高台》中也用赤城指代皇宫,曹寅可是编过《全唐诗》的人。

结合全诗的开头,诗人停下车看着天边的红霞,心中充满了相思,想象京城里那座红色宫城化作了天上的仙宫,恨不得变成里面的神仙,(就不用忍受现实里的各种痛苦了)。

曹寅这首诗一会写王权忠心,一会写风月佳人,一会又相思成灾,把历来的红学家搞糊涂了。他们有的就假设曹寅是爱上一个要为父报仇的明朝公主。

反正我觉得红学家的解释还不如我这个思路靠谱呢,周汝昌说这首诗每句都有红,照我看,分别隐含了:红霞,红叶,红泪,红烛,红杏,红栏,女红,额上的红点,指上的红血,红莲,红豆。红到不能再红了,曹寅就差说“我要把我的一颗红心挖出来给你看看”。

诗中最后一句曹寅说的天上仙宫,也能对应红楼梦书中的太虚幻境。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射是大观园,曹寅在人间参建过的园林是畅春园、江宁织造府等,皆是他心目中天上仙宫的投射。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8 18:53:28 +0800 CST  
求回帖,随便说点啥也好T T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8 19:03:08 +0800 CST  
还记得那个去求纳兰容若救人的顾贞观吗?
顾贞观有一首词叫做《玲珑四犯》:
万斛闲愁,问小艇如梭,能载多少。凤去台空,俊赏昔游重到。请解半刻离襟,暂领略、布帆清晓。看无言、事去江山,有泪春归花草。客中最易添凄惋,便登临、莫伤怀抱。怨将身作秦楼月,移共秦淮照。此意重感殷勤,判寂寂、广寒人笑。倩旧时、王谢堂前,燕子诉伊知道。

曹寅有一首词,跟他用了一样的题目,叫做《玲珑四犯·雨夜听琵琶》,而且用了一样的韵,有可能为唱和之作。

《玲珑四犯-雨夜听琵琶用梅溪韵》

做意廉纤,能添得长安、秋色多少。残醉教扶,小阁篝灯重到,凉烟四缬闭窗,又几度、昏昏晓晓。听间关娇鸟啼花,旷野悲风著草。

半天忽击渔阳鼓,四条弦、诉伊怀抱。独怜一曲郁轮袍,千古沉寒照。我寄愁心重烦,垒指破、恨成调笑。却玲珑、红豆入骨,相思教他知道。

顾贞观和曹寅虽然都是写的离愁,但显然一个是春晓,一个是秋雨,两首词就算是唱和互赠,间隔时间也比较长。倒是曹寅这首,秋雨之中幻想“长安”(都城)秋色多少,月下弹琵琶发泄,把手指弹破了,悲极反笑,又提到红豆相思,跟《咏红述事》的主题元素非常像,这一首诗一首词可能是他前后脚写的。

顾贞观说凤去台空之后,泪洒春花草,说明他思念的这个人不会回来了,有情绪只能靠燕子诉伊知道。

曹寅这首情绪更激烈,题目叫听琵琶,看内容其实是他自己弹。这首诗里有两个典故。

“独怜一曲郁轮袍”一句,《郁轮袍》是一首古曲,相传为唐王维所作。王维不到二十岁时候,精通音律,善于弹琵琶,被岐王所看重。王维打算参加科举之前,找歧王疏通关系。王爷就带他去见太平公主,说他是个伶人。王维奏新曲《郁轮袍》,为公主所激赏,乃为之说项,王维遂得高中。

王维有一首诗《相思》: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传说这首也是送给太平公主的,虽然不尽可信,但寿阳公主那个典故其实也不算是真的,所以就是个文学意象,用来暗示一些事情。曹寅故意要用跟公主有关的风流韵事,说明他思念的这个人就像“公主”一样高贵。

曹寅酗酒,一会哭一会笑,通宵不睡,这几种情况在他作品里还挺常见的。可见此人已经情毒深重,病入膏肓了。嘴上说“相思教他知道”,不知道他打算具体要如何做。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9 19:02:45 +0800 CST  
康熙二十九年,曹寅33岁,下江南任苏州织造。

两年后他转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由他妻子的堂兄李煦继任。

曹寅下江南以后,除了正常的业务和工作,还暗地里做康熙的特务和密探,他和康熙之间以密折来往。

后来康熙也让李煦给他写密折,李旭一开始很紧张,说不敢这么做,康熙让他放心写,于是李煦也成了康熙的密探。
曹寅和李煦的密折,跟朝堂之上的奏折不一样,是不公开的,康熙也曾多次嘱咐他俩,要小心,千万不能让人知道。

这些密折的内容不像标准的公文那么死板,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有正常的工作安排,有定期汇报的天气晴雨表,有粮价,有民间舆论情况,有对地方官员的监视,有捉拿反贼破案审讯的汇报,甚至有婚丧嫁娶的家事。

金庸有一篇文章叫做《康熙朝的机密奏折》 ,提到了李煦、王鸿绪等人,却对给康熙写信最多的曹寅只字不提,未免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要说曹寅的奏折,得倒着说。雍正上台后干的第一件事很有意思,老爹咽气第14天,雍正便下谕旨:“所有皇考朱批谕旨,俱著敬谨封固进呈,若抄写、存留、隐匿、焚弃,日后发觉,断不宽恕,定行从重治罪。”他强令收回老皇帝的密折,然后销毁了很多,所以现在能看到的资料只是残余的了,但是仍然有二百多封。

这剩下的密折雍正锁在一个大箱子里,到上世纪初溥仪搬出紫禁城的时候掉落出来,才被发现。

雍正此举实在令人费解。不知道康熙嘱咐他烧的,还是他自己为了掩饰什么而做的。

如果没有烧毁,究竟曹寅给康熙写了多少信呢?
网上有电子版,我看现存的密折,发现有几个时间段是比较连贯密集的。

比如康熙四十三年曹寅10月13写了两封,11月20一封,11月22两封,12月10一封,12月12一封。
再比如康熙四十七年曹寅3月16一封,3月21一封,3月26一封,4月1一封,4月3一封,4月16两封,4月22一封。
这是短信狂魔的节奏啊!
以当时的交通状况,信送到京城快则半月,慢则月余,曹寅根本不等到回信就接着写,甚至不时会出现一天两封信的情况。二十多年时间,他可能写过多少大家可以算算。

我怀疑金庸跟我一样,已经发现曹寅和红楼梦有关系。看名字也能看的出来,韦(伪)小宝和贾(假)宝玉都是赝品,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幻影,真的那个本尊另有其人。

金庸在鹿鼎记的结语处也将韦小宝和贾宝玉进行了对比,贾宝玉理解女人却对她们的命运无能为力,韦小宝不和女人交心却可以帮助她们改变命运,看得出金庸对自己塑造的这个人物很得意。

鹿鼎记可以看做一部反红楼梦,但是反的红楼梦也还是那个故事,无非悲剧写成喜剧,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鹿鼎记不也一样是装疯卖傻吗?男主角都是来到世间一等富贵繁华风流地,经历了一番梦幻,终究不能和他产生了最深刻感情的人在一起,最后抽身而去。

曹寅一辈子南来北往业绩累累,做的事却不能明着记载在历史上,何况他还自己删减自己的记载。
可以说曹寅就像他诗中写的,是康熙藏在暗处的一把刀,为了满足康熙的一些目的,他有时候甚至自己挖坑自己跳。这两人的故事可以写一本书,如果有人感兴趣看的话,我可以慢慢讲来,再穿插一些他俩的小情诗。

总而言之,曹寅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孤臣,这种孤臣虽然对皇帝至关重要,但是新帝上台以后难免要进行清洗,给新一代亲信腾地方。
曹寅死后,康熙采取了一些堪称昏聩的手段保曹家,现在回头看看,到底是保护还是间接害了曹寅的后代也说不好了。

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下旨查抄曹家。雍正六年元宵节间,范时绎奉旨对曹頫家产实施查封。二月初二,隋赫德进行了清点和接收。三月初二,完成抄家。

对这样的结果,曹寅在世的时候已经有预感。
他的门客施瑮曾记载说“曹楝亭公时拈佛语对坐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

可见“树倒猢狲散”是曹寅的口头禅,此语在《红楼梦》第十三回秦氏托梦凤姐时说过:“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

庚辰本中,脂砚斋在旁边批注说:“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
35年之后,后人“曹雪芹”、“脂砚斋”和“寄笏叟”在整理书稿的时候,又想起了他当年说这句话的场景,不禁悲从中来。
曹寅明知道眼前是绝径,还是毅然走上了这条路。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9 22:13:17 +0800 CST  
这是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归途上写的诗,当时已经是标准52岁的老头子了,还是浪漫的很。

江 南 苦雨多,
冀 北 少灵雨。
此 念 未尝忘,
此 心 鉴万古。

江南是曹寅的所住地,冀北是京城,是康熙的底盘,这两个地方一个旱死,一个涝死,雨露不均,实在是很愁人啊……

紧接着康熙就发起誓来了:此念未尝忘,此心鉴万古!“我对天发誓永远不变心!”

我一直以为他和父亲顺治那种情痴不一样,想不到他也有这股要死要活的劲头儿。

其实这首诗还有个文字游戏,第二个字竖着念是“南北念心”,康熙作为一个业绩不错的皇帝,居然也谈过这种正经恋爱,实在想让人哈哈哈。

对了,《红楼梦》这部书其实主要也是讲了:诗人间的恋爱。刨去诗词,这个故事的美感要打折扣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09 22:40:57 +0800 CST  
@一桶梨 2015-05-10 00:27:17
精彩!楼主加油啊!
另外问一句,楼主也爱读高阳的红楼系列吧?
-----------------------------
完全没有读过……这是啥?网上讨论红楼梦文本的人,有个叫风之子的我很喜欢。再没啥好介绍的了,我也不是中文系的,专业是工科。

阅读康熙的诗集,除了十七年明显是在恋爱状态里以外,往后几年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我把诗节选一下贴出来你们自己就能发现。

《清晨入盘山二首》当年乘辇到,今日复来游。山水不同色,泉声还细流。
《夏日潭柘寺》爱此户外泉,俯视涓涓清。 修篁挺苍翠,其下流交横.
《龙泉寺》泉细通幽壑,庭深暗古松 。(位于京西海淀区)
《玉泉山晚景》石激泉鸣玉,波回月涌金。熏炉笼竹翠,行漏出松阴。(玉泉山位于颐和园西,五六里)
《再游盘山》深潭清泠那可测,知是百尺神龙渊。
《初夏玉泉山二首》泉声当槛出,花气入垣多。
《观苗无意到潭柘,咏时景》
昼永熏风至,清泉决决长。芳年添景色,迟日换流光。
旧竹添堤发,新花满涧香。观苗不觉晚,微雨点衣裳。
《季夏游西山忆旧》(康熙二十四年)
寻芳踏绿野,万紫迷深溪。地远峰头阔,山高水势低。
飞花疑旧梦,烟柳促新题。沙暖鸳鸯睡,萋萋草满堤。
《夏日郊行》风光殊旧日,此意未曾休。

看出来了没有?这些都是情诗。康熙差不多每年都要再去京郊的山里游玩一下,并且坚持强调那个泉水还在涓涓流淌,竹子和松树也很好,当然他的侧重点还是写竹子的多。就像当年定情的那个晚上他诗里写的“滴溜涓涓无止息,此心长使若清泉。”对康熙来说,泉水代表他的感情,泉水不休止,他的感情也不会休止。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说神瑛侍者施予的是“甘露之恩”。

图为康熙朱批曹寅奏折上画的小梅花。



这一个是画给曹寅的儿子曹颙的。


我没搜到他给别人的朱批上画过类似的东西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13:25:53 +0800 CST  
康熙四十五年底,曹寅和康熙有几个奏折留下来,是完整的,能看出连续剧情,主要内容写的是这一年轮到曹寅巡盐课,康熙要他去接印。第二件事是他要嫁女,皇帝让他在八九月进京,但是曹寅这年冬天要准备葬母(孙氏),还有水陆二运及各院司差务,他就想请假,而且曹寅觉得王子那边肯定置办的很齐备,所以自己不去准备婚礼也可以,要坚辞,接了印就由陆路折返回去,“少尽下贱鸟哺之私”

原文如下: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八月初四日接邸抄,蒙恩复点曹寅巡视两淮盐课。臣寅谨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讫。臣以家奴,两承钦命,祗切惶悚,惟有竭诚尽力,清完盐课,以仰报皇恩于万一。
今年正月太监粱九功传旨,著臣妻于八月上船奉女北上,命臣由陆路九月间接敕印,再行启奏。钦此钦遵。窃思王子婚礼,已蒙恩命尚之杰备办,无误筵宴之典,臣已坚辞。惟是臣母冬期营葬,须臣料理,伏乞圣恩准假,容臣办完水陆二运及各院司差务,捧接?印,由陆路暂归,少尽下贱鸟哺之私。
至于两淮盐课重大,所有?印,或遵旧例交与督抚,或命臣李煦十月照旧报满,重复代印;或遵旧例,命盐道护理,伏请圣训,臣谨遵行。臣寅曷胜激切感悚之至。

康熙朱批:知道了。

曹寅这种行为其实是抗旨啊,皇帝要他进京他居然也能商量商量说我请个假行不?也可能事关皇家,包衣奴才丁忧什么的可以不用遵守吧。康熙对曹寅请假这个情况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坚持曹寅一定要来,派了个“奏事傻子”给他传口谕,说让李煦去接印,你马上进京。

原文如下:

康熙四十五年九月十五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寅前具摺请假,蒙御批:知道了。又奏事傻子传旨:著曹寅十月内来,敕印交与李煦。钦此。臣闻命之下,感激涕零。臣谨侯敕印到时,俟十月十三日李煦钱粮报满,交付明白,即从扬州拜本起程。今有刻对完全唐诗九十套,进呈御览。共馀俱已刻完,月内对完,即行刷印进呈,合并奏闻。

朱批:知道了。

根据李煦后来的奏折“因臣曹寅到任之后,即有事进京,奉旨将敕印交与臣煦署理,现在办事。”可以看出曹寅确实把工作扔给大舅子,自己进京了。然后再看大舅子在春节期间可怜兮兮的奏折“臣煦职守在扬,不得与在廷诸臣随班舞蹈,叩贺元旦,合具奏摺恭请万安。俟曹寅回任之日,臣煦即星夜进京,叩谢洪恩,瞻仰天颜,跪聆圣训。”李煦SO可怜,关键时刻随时替补辛苦干活,可是这俩奏折康熙连个“知道了”都没给他回复。

曹寅的女儿嫁的王子是什么人呢?是平郡王纳尔苏,这个人是满清建国时候封的8个铁帽子王之一多罗克勤郡王岳讬的传人,按照惯例,满清的贵族继承上一代爵位要降级,几代以后就是平民了。而铁帽子王的子孙继承爵位无需降低等级,是永远的贵族。其他几个铁帽子王有多尔衮、多铎、豪格等。

替身为包衣奴才的曹家热心指配皇亲国戚为婚,显然出于康熙的特别眷顾,包衣家的女儿做了亲王的嫡福晋这事也是够奇了。
曹寅自然对这个皇家女婿很满意,写奏折表示感恩戴德:

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前月二十六日,王子已经迎娶福金过门。上赖皇恩,诸事平顺,并无缺误。随于本日重蒙赐宴,九族普沾,臣寅身荷天庥,感沦心髓,报称无地,恩维倘恍,不知所以。
伏念皇上为天下苍生,当此严寒,远巡边塞,臣不能追随扈跸,仰奉清尘,泥首瞻云,实深惭汗。臣谨设香案九叩,遵旨于明日初六起程赴扬办事。
所有王子礼数隆重,庭闱恭和之事,理应奏闻,伏乞睿鉴。

由此可见,康熙并没有像李煦想象的那样,在朝廷和廷诸臣舞蹈,贺元旦,而是在过年期间去巡边了。在冬季北上边塞,环境非常严酷,不知他为何要这么做,也许是军情紧急。

曹寅在嫁女的奏折里提到“随于本日重蒙赐宴”

学者胡小伟认为“赐宴”应该是康熙亲自出面,为曹寅站脚助威的“旷世隆恩”。曹佳氏自然是高嫁高攀,但娘家有皇帝亲自撑腰请客,也是非常强势了。康熙坚持要曹寅进京,应该是早有此打算,但事先没有透漏给他,只是在回门那天给老曹一个惊喜或者惊吓。曹寅说自己“身荷天庥,感沦心髓,报称无地,恩维倘恍,不知所以”应该是真心话,惊得精神都恍惚了。

曹佳氏不负曹家人的期望,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六月二十六日生下了长子福彭,据记载福彭康熙年间即随侍宫中,“王幼而侍圣祖仁皇帝宫中,躬承恩眷”,应该是被康熙养在身边过一阵子。

他居然把曹寅的外孙弄到身边来养,这恐怕不能简单的看成喜欢孩子或者体恤臣子吧,他自己亲生孙子有近百个也没见他去养,就在临死前最后一年把乾隆弄来养过。孝庄死后,苏麻非常痛苦,觉得也活不下去了,康熙就把自己的儿子给苏麻养,于是苏麻多活了十几年。康熙对自己恐怕也是用的同样的行为疗法。

后来福彭自然做了弘历的伴读,两个人也有些故事,那些都是后话。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最后一集,魏东亭死后皇帝带着魏东亭的孙子上朝,然后死在宝座上,现实里应该不是指曹雪芹,而是指曹寅的外孙福彭。不过现在回头看,二月河真的好大手!居然敢这么写!央视居然也就这么拍出来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15:22:35 +0800 CST  
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二十九年把曹寅放在江南要地,然后就开始打葛尔丹,葛尔丹这场仗反反复复打了十年,康熙亲征三次。葛尔丹三十六年三月卒于科布多。所以康熙第二次南巡和第三次南巡之间也隔了十年。

在此期间曹寅做了一首诗,叫《踏青词》:
城内春河城外流,绿杨夹岸水悠悠。
侬家旧在江南住,只到春来多少愁。
逐日寻春不见春,马蹄风急起香尘。
可怜女伴相逢问,尽是长征怨别人。

有兴趣的人可以搜索一下,这首诗网上也有红学家认为是曹寅写一个明朝皇室后代女子,潜伏在宫中刺杀皇帝,我怀疑金庸是看过这些东西的。但是既然曹寅知道这事,他为什么不赶紧去护驾?难道曹寅跟反清复明人士里应外合要弑君?我觉得这是讲不通的。

其实这首诗很好解,古代臣子把自己形容成女子,表达一些对皇帝和同僚的意见,这种写法很常见。就像唐代的张籍,用“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表达了他不想被李师道拉拢、收买的决心。
曹寅应该是对皇帝老是跑去打仗冒险有点微词。
曹寅类似的作品还有不少,毫无疑问都是门客找回来的。
比如《紡車婆秫秫》
野藍新綻紫肥秫,絡緯淒吟針婦飛。
畫里西莊好風景,白頭空说不能歸。
曹寅表面上写的是女织工,其实可能写的是他自己,因为他是江宁织造嘛。老曹给皇帝织造了各种花样繁多的衣服,可是忙到白头,也回不到风景如画的西庄。
我猜测西庄可能是指畅春园。西字对曹寅有特殊的意义,根据内务府档案,曹寅主持了畅春园西园的建设,他自己织造府的花园也叫“西堂”,他还有个号叫西堂扫花行者。脂砚斋和畸笏叟曾经在红楼梦的批注里讨论过,不要用“西”字,因为先生看到会落泪。
顺便说一下,秫秫也指娈童,年轻美貌以色事人的男子。

三十六年四月康熙凯旋回来,曹寅立刻送了玫瑰露两种。他还写信大拍马屁。鹿鼎记中韦小宝拍小玄子马屁,说他是鸟生鱼汤所不及。曹寅夸他家皇帝也是一模一样口气:“功高汤武德并轩辕!”皇帝还跟他谦虚“皆赖上天之眷佑”,老曹还说等我忙完公事就“星驰进京”,实在是没眼看。
图为曹寅给康熙做的袜子,在穿衣服方面康熙的待遇比雍正好多了,后来内务府的人敷衍雍正,给他做的衣服都掉色。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16:25:51 +0800 CST  

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这一次曹寅有钱了,管的人多说话也算了,他就大操大办起来。

看康熙诗集,他这段时间“松树竹子泉水”那一套又开始出现了。

比如《云栖寺》
古树与茂竹,翳蔽极深广。
潺潺细泉流,凄凄芳草长。

古树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树,但是有竹子相伴,八成还是松树。翳蔽深广,潺潺泉流,芳草长,这些都是说他们的感情细水流长,不要改变。

康熙这次南巡还作了一首诗,又惊到我。因为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觉得康熙这个热爱科学的人是典型理科生思维,就算《红楼梦》这本书跟他有关系,大部分的文学意象更可能是来自曹寅的创作。现在我觉得玄烨本人输送给曹公的灵感恐怕还真不少。

这首诗是《鹫峰》
何处飞来一块石,嵌空岩窦作玲珑。
下临巨涧淙淙冷,上荫长松谡谡风。

《鹫峰》这首除了写到泉水和松树,重点是是有块大石头,看这个描述有些意思,“何处飞来一块石”,是天上飞来的石头。那么“鹫峰”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杭州西湖北的灵隐寺,山门有一不太大的山峰,此峰名为“飞来峰”。当年东晋时,有印度高僧慧理大师来到此山,看见这里优美的山势形同印度的灵鹫山,惊叹印度的灵鹫山不知何时飞来这里?因此,人们就称此山为飞来峰。而大师就在这山灵水秀之地建了寺院。因印度灵鹫山乃仙灵隐秀之地,故大师称此寺为灵隐寺。
这个灵隐寺里还有一块三生石,石头上刻着三生石的由来,其实是一个同性恋情的故事。
传说,唐朝时有一个和尚圆泽和李源交好,有一天一起去峨嵋,有两条路可以走,圆泽要走一条,李源要走另一条,最后还是依了李源。半路上, 碰见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圆泽脸色一变说:我所以坚持不走这条路就是这个原因,她孕的就是我,已经三年了,今天见了面再也躲不过去了,一会你去看那个婴儿,我会以笑为证,我们如果有缘十二年后在钱塘天竺寺外可以一见。说完,那个妇人就生产了。李源过去一看,那个婴儿果然对他笑了……
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而至,正是一个月明之夜,忽然听到一个牧童唱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风吟月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是圆泽,就想上前和他亲近,可牧童又唱到: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下瞿唐。
唱完就不知所踪……

灵隐寺的飞来峰是从西方灵河岸边飞来的,这里又有三生石,岂不就是“西方灵河岸边的三生石”吗?灵隐寺里有松有竹,岂不正好贴合了“一块顽石,两株枯木”?

飞来石的意象也可以和女娲补天遗弃之石联系起来,曹寅在《巫峡石歌》里也写过“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石用不得。”不知道是真的去了巫峡,还是取“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寓意。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17:05:46 +0800 CST  
我重点想说一说康熙四十四年这次南巡,闹的故事比较多。

三十八年接驾后,康熙自己觉得靡费过甚,在李煦奏折上朱批道:“朕自九月二十五日自陆路看河工,去尔等三处,千万不可如前岁伺候。若有违旨者,必从重治罪。”看着说的很吓人,但是曹寅似乎自己另有一套主意,也不怕治罪。四十四年是曹寅到巡盐御史任上第二年,能动用的资源更多了,他就在扬州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高旻寺给康熙建了个行宫,十分规模数倍于原来的寺庙。



四十一年的时候两江总督阿山参了曹寅一本,说他去安徽布政使的衙门里取走库银用于接驾:“言曹寅取走银两等语。”康熙还辩解说他责备过曹寅“尔等备办太过”。 回头四十三年的时候曹寅也把阿山参了:“前总督阿山名为禁革浮费,独不自禁及共所属。”两边都不是省油的灯,曹寅暂时扳不倒阿山,阿山也动不了曹寅。此事且按下不表。

四十三年康熙私底下跟曹寅说“明春朕欲南方走走”,曹寅居然搞了这么大手笔,一般人肯定会想康熙看到他这么奢侈浪费不会发火吗?奇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还真就证明老曹这钱烧得无比正确。

关于这次接驾,诗人张符骧专门写了《竹西词》和《后竹西词》,辛辣讽刺他接驾的穷奢极侈。

《竹西词》
玉舆宵旰忆江东,柳色今年也不同。想到繁华无尽处,宫灯巧衬梵灯红。
五色云霞空外悬,可怜锦绣欲瞒天。玉皇闹里凝双眼,真说家馀跨鹤钱。
千丈氍毹起暮烟,猩红溅向至尊前。扬州岂必多歌舞,卖尽婵娟亦可怜。
县官朱票密于丝,役到淘沙户亦宜。天语丁宁空有约:“民间不费一钱而。”
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宵人未毙江南狱,多分痴心想赐麻。
官衔盐总搭盐臣,万寿屏开花样新。皇本揭来刚百万,明朝旗子御商人。
太平岁月有何愁,三度扬州幸未休。燮理谁能过王旦,不将封禅奉宸游。

《后竹西词》
豫游原为视农桑,官礼明明劝省方。截海含生齐望幸,被恩深处是维扬。
欲奉宸游未乏人,两淮办事一盐臣。百年父老歌声沸,难遇扬州六度春。
两淮合口颂虞唐,收债何曾似孟尝?用尽泥沙全不恨,太平天子不征商。
霜冷从前塔一湾,离宫璀璨五年间。至尊若肯千场顾,不枉神机尽鲁班。
物华谁不望春雷,三汊河干淑景催。似妒扬州能窃宠,金山青欲过江来。
萧闲香阜是头衔,尽把空门裹越缣。未必愚民直供佛,官家面上费庄严。
忆得年时宫市开,无遮古董尽驼来。何人却上《千秋鉴》,也博君王玩一回。

这两首诗写的辛辣,轻佻,甚至下流!

“玉舆宵旰忆江东,柳色今年也不同。想到繁华无尽处,宫灯巧衬梵灯红。”说皇帝日夜想念江东,就为了看看今年江南那一点柳色的不同,一直想啊一直想,整出这无尽繁华来,宫灯衬着庙宇里的梵灯,红得耀眼。

“千丈氍毹起暮烟,猩红溅向至尊前。”说红布铺的地毯帷幔像血一样包围着皇帝,这个场景新版红楼梦元妃省亲照着演了,用红布将两边的民宅挡住,地上铺红地毯。

“天语丁宁空有约:‘民间不费一钱而。’”直接面刺康熙装节俭说大话。

“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宵人未毙江南狱,多分痴心想赐麻。”骂曹寅就更狠,说他烧钱给皇帝盖行宫,把钱花得像泥沙一样,这种小人没死在江南的监狱里是好运气,现在折腾这些痴心妄想,想要皇帝下旨让他当宰相。

古代下圣旨用“白麻”,有个“裂麻”的典故就是说皇帝下旨(赐麻)让一个媚上的佞臣当宰相,然后有直臣强烈反对,表示如果皇帝真的这么干,他就要“裂麻”,把圣旨撕了。

“万寿屏开花样新”说曹寅在皇帝生日宴会上花样翻新的孔雀开屏。

“欲奉宸游未乏人,两淮办事一盐臣”诗人说这世道可不缺愿意侍奉圣驾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个两淮盐臣呗!天下没有第二个两淮盐臣,这可是指着曹寅鼻子骂了。

“似妒扬州能窃宠,金山青欲过江来。”连江那边的金山都嫉妒扬州的那个谁特别会邀宠,恨不得游过江来呢~

“何人却上《千秋鉴》,也博君王玩一回。”
《千秋鉴》是一出戏,绍剧和昆曲都有,内容就是封神榜,这是骂曹寅是狐狸精,是“妲己”。张符骧笑骂曹寅不妨自己扮上唱戏的行头演《千秋鉴》,让君王“玩一回”算了。

居然用了“玩一回”这种轻佻的词语,居然形容曹寅是“妲己”!岂不是说康熙要是再惯着曹寅这个狐狸精,就要像纣王一样灭国了。

而且“也博君王玩一回”这一句,显然是模仿李商隐的“更请君王猎一围”之句。

公元576年十月,北周军攻打平阳城,晋州危急。高纬和冯小怜在三堆打猎。晋州告急的人,从早晨到中午,骑驿马来报告三次。右丞相高阿那肱说:“皇上正在取乐,边境有小小的军事行动,这是很平常的事,何必急着来奏报!”到傍晚,告急的使者再次到来,说“平阳已经陷落,”这才向高纬奏报。高纬准备回去援救,可是冯小怜余兴未尽,要求高纬再围猎一次,高纬依从了她的要求……使用这个典故,恐怕是因为这次南巡,康熙住在织造府,到了按计划该走的那天,曹寅拖着他不让走,结果就没走成。

史书记载“……织造等跪请留驾,皇帝甚悦,传旨再驻一天。”

在张诗人的眼里,曹寅简直是妲己褒姒之流。像张符骧这样的文人骂人,他可能觉得最狠的也就是说曹寅“亲自上场”让君王玩了,也可能是他灵光一闪觉得用狗男男讽刺这对昏君佞臣很合适,还可能是他无意识的觉得好像有这么回事,反正是歪打正着。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三人对他俩暧昧关系的讽刺性描述。

而且我猜测曹寅还真的很有可能真的上场演了,因为根据他养的门客的诗看,曹寅是票友,能唱。“多才魏公子,援笔诗成立。有时自粉墨,拍袒舞纵横。” (张大受《赠曹荔轩司农》)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17:20:20 +0800 CST  
康熙四十四年这次南巡,玄烨不知道为什么,表现得比较情绪化。

根据康熙诗集的顺序,过完元旦他就出发了。出京的时候做了一首《阅河南巡出京 五言排律十二韵》。是一首官样文章,但是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日月几何改,神思逐物萦。”“绿鬓捋成白,衰颜义自明。”我觉得他是开始感觉出自己的衰老了。
他到了扬州以后,作了一首《幸天宁寺》,写道:“空蒙为洗竹,风过惜残梅……更觉清心赏,尘襟笑口开。”看起来好像心情有变好。总之有竹有清这种关键字的诗都跟老曹脱不了干系。

但是曹寅在扬州给他盖的行宫太好了,玄烨也觉得有点奢侈,他就作了一首诗警戒自己,还粘在墙上示众。提醒自己不要跟隋炀帝一样,梦见琼花想要一见,所以就大修运河下江南去看,结果爆发了农民起义。

康熙住在行宫里的时候,晚上听见钟声休息不好,半梦半醒之间做了首诗,还说自己挺长时间没有练书法,“手涩难于运管,字不甚佳”。这个诗我之前没有细看,仔细读了发现其实挺玄妙的。

春梦深沉新刹中,陡闻清磬在邻东。
方疑般若真非相,不解金经尽是空。
鼻竖眉横无著落,胸宽意阔有尘笼。
毫光咫尺临高眺,满目江干淑景融。

在新建的高旻寺行宫里做了春梦,梦境很美好,但是突然被钟声惊醒,一瞬间分不清现实和梦境。这种感觉可能有点像被棒喝,有一种莫名的虚无和失落。
就像癞头和尚说的“那红尘中虽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

玄烨突然意识到人生的虚妄,“鼻竖眉横无著落”。又因为眼前尚有红尘的牵绊(尘笼),反而得到了暂时的安心。于是起来看了日出,觉得江景很美好。

在当时那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刻,玄烨也有了不祥的预感。当然他没像曹寅一样,直接对人说出“树倒猢狲散”的话来。

康熙路上写的《自过江至常州府杂咏四首》之二,仍然是松竹主题,但是比较露骨。
爱竹为长绿,
南方已满林。
乔松分路侧,
并作映江浔。
……不用解说了吧,总之就是这样……嗯。

另一首康熙自己作注释说:“自苏州行至昏刻未到昆山。河旁有竹林树苗,晚风可佳,故驻跸于此,赋得劲节疏枝带晚风之句”

无意虚中得劲节,非关强作有疏枝。
晚风不待春将老,寸晷岂容年少时。
落照昆山掩玉色,远分秦望感人思。
初来更觉渔家乐,援笔题笺叹暮时。

玄烨说啊,竹子这种植物不用刻意假装勉强就虚心而有节,但因为这样也免不了有折断毁损。时间不等人啊,青春一眨眼就消失了,夕阳下昆山的绿色也被掩盖住,看着昆山和秦望山远远分开,两两相望,不禁触动了我的幽思。来到这个地方,我感受到渔家田园生活的自在快乐,现在提笔把年老之时的感叹写下来。

青春的消失和长久的分离,以及不祥的预感,这一切使康熙陷入了莫名的忧郁中。

在康熙这种情绪不稳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件事。
“四十四年,上复南巡,总督阿山召属吏议增地丁耗羡为巡幸供亿,鹏年力持不可,事得寝。”

为了迎接南巡,两江总督阿山召集地方官摊派增税,江宁知府陈鹏年坚决反对,这个事就黄了。我们有理由相信陈鹏年是不忍“劳民伤财”,因为他以前做知县、知州时也是这么个做派。

其实接驾这事,办好了大家都有好处,陈鹏年作为下属很不给长官面子,阿山肯定越想越气,必然对陈鹏年怨恨在心。《清史稿·陈鹏年》中说阿山由此对陈鹏年“嗛之”;“嗛”即怀恨的意思。陈鹏年的麻烦来了。

南巡的日子临近了,阿山才正式通知陈鹏年为皇上准备龙潭(今南京市栖霞区龙潭镇)行宫,时间仓促,难以完成,但任务下达了,出了问题就是陈的责任。

果然,康熙到了龙潭以后,发现行宫没盖好。史书记载“行宫草创”,就是说刚开始建设。康熙自然要兴师问罪,阿山如此这般了一番,再加上周围手下的人添油加醋,就把康熙惹毛了,太子胤礽表现得比爸爸还生气,要杀陈鹏年。

就这么定了陈鹏年死罪。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17:35:19 +0800 CST  
那么曹寅和陈鹏年的关系怎么样呢?事实是他俩一开始关系不怎么样。

根据袁枚的《随园诗话》记载:

曹寅平时很低调,出门拿书挡着脸,不愿意百姓向他行礼。他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也不对付,“不相中”。到陈鹏年获罪,他暗地里疏通求情救了陈鹏年,人们因此很尊重他。

康熙这次南巡,曹寅服侍非常周到,可以说是使尽浑身解术哄着。比如在松江的时候康熙作诗《松江进鲜鲥鱼有怀》:

古有盛鱼奉老亲,锦鳞初得尚方珍。
虽然星夜传驰驿,岂似鲜新出水滨。

看得出是曹寅拿他爱吃的鲥鱼哄他,曹寅出过一本菜谱,他烹饪鲥鱼的方法叫“和鳞法”,就是带着鳞片下锅。康熙诗里说“锦鳞初得尚方珍”,说明这鱼带鳞片,所以我猜是曹寅亲自下厨给他做的。

三月十四日,康熙到镇江瓜洲金山寺,曹寅来送礼,有白玉环一只、白玉鹦鹉一对。

玉环的典是元好问 《以玉连环为吕仲贤寿》诗云:“玉环何意两相连,环取无穷玉取坚。”一对鹦鹉不知何解,可能是在天愿作比翼鸟。

“十八日,驾至苏州,值万寿,百官上朝叩祝,进献礼物。”十八日正好赶上康熙生日,曹寅给他办万寿宴。也确实贴合张符骧诗里说的,他在万寿宴上“开屏”。这一天皇帝有回礼,写了“万重春树合,十二碧云峰”的对联赐寅,又赐玻璃墨羊宴礼物不等。

自镇江到江宁路上,康熙写了一首词,叫《临江仙》,最后一句是“危坐待知音”。正襟危坐等待知音,“知音”还能有谁呢?已经无法做第二人之想了。

“四月甲子朔,二十二日乙酉……午刻由西华门进织造府行宫驻跸。寅进宴,随有各官晚朝。寅又进献樱桃,皇帝大悦云:“朕要进过皇太后,朕才用。”即差官进京,限二十四个时辰到宫。晚,进宴演戏。二十三日,文武官员晚朝后,进宴演戏。二十四日,皇帝同皇太子宫眷俱往织造机房内看匠人织机,并赋诗;毕,回行宫。传旨于二十六日回銮;随督抚、将军、织造等跪请留驾,皇帝甚悦,传旨再驻一天。晚,进宴演戏。二十五日,各官晚朝,进宴演戏。帝题寝宫诗匾等。”

真的又送樱桃又演戏,樱桃是他俩心照不宣的小秘密,所以把皇帝哄得“大悦”。张符骧骂的不假,也许他俩这次宴会上的场景,已经使当时的围观群众也产生了很不好的联想。

参照康熙的诗集,他到江宁住下以后,写了《驻跸江宁雨后幸雨花台》“膏澍一夜雨,初晓喜晴辉。”一夜春雨然后心情就阴转晴了哦!不是我编的。

趁着他在江宁心情好,曹寅想办法救了陈鹏年。
《陈鹏年传》记载:
一日,织造幼子嬉而过于庭,上以其无知也,曰:“儿知江宁有好官否?”曰:“知有陈鹏年。”时有致政大学士张英来朝,……使人问鹏年,英称其贤;而英则庶人之所傅。上乃谓庶人曰:“尔师傅贤之,如何杀之?”庶人犹欲杀之,织造曹寅免冠叩头,为鹏年请,--当是时,苏州织造李某伏寅后,为寅(女连),见寅血被额,恐触上怒,阴曳其衣警之;寅怒而顾之曰:“云何也?”复叩头,阶有声。竟得请。出,巡抚宋荦逆之曰:“君不愧朱云折槛矣!”

皇帝巡幸到江宁,住在织造府里,曹寅的幼子嬉戏着在厅上跑来跑去,皇帝故意逗他说:“儿啊,你知道江宁有什么好官吗?”曹颙说:“我知道,有陈鹏年。” 当时正好致政大学士张英来朝见,皇帝向他打听陈鹏年,张英说他人不错。张英是太子的老师,皇帝对太子说:“你师傅都说他人好,你还要杀他吗?”太子仍然表示要杀他。

这个时候织造曹寅突然脱了帽子叩头,为陈鹏年求情。他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某看见他头上磕破出血了,怕惹恼了皇帝,偷偷拽他衣服。曹寅愤怒的回头看着他说:“你要说什么?””然后继续磕头,磕得砰砰响,结果真的求情成功了。

曹寅出来以后,巡抚宋荦迎面冲上来说:“君不愧是朱云折槛啊!(汉成帝典故,形容正直敢言的臣子)”

曹寅因为这件事,成功圈粉了宋荦和陈鹏年。尤其是陈鹏年,简直要爱上他了。《沧州近诗》中写“银台曹荔轩先生北行,相念甚切”,曹寅北上进京一下,他就要“相念甚切”。后来还写了《楝亭诗二十五韵呈曹银台子清先生》,“楝花春雨细,亭屋紫烟笼”。说楝亭先生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我要像紫烟一样围绕着先生!

曹寅虽然身份微妙,看起来类似佞幸宠臣,却也有底线,只是这些事张符骧这些外头的人不会知道。

而康熙,就像他自己说的:“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若所恶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个人感情会影响他的是非判断。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17:52:11 +0800 CST  

谢谢回帖的各位!请再来点回帖吧!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0 17:56:22 +0800 CST  

楼主:光头风月

字数:325717

发表时间:2015-05-08 02:57: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6 15:46:59 +0800 CST

评论数:26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