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魏东亭、伪小宝还是《红楼梦》里的假宝玉?正说康熙帝基情

海棠春睡

我觉得:

《红楼梦》里有一些剧情,未必是现实中发生过的事,也有可能是作者自己很喜欢的文学和艺术意象,然后他就加工加工用到了书里。

比如“海棠春睡”这个意象。

它第一次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来到秦可卿的卧室,“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







那么曹寅是不是有这么一幅唐伯虎的画呢?

实际上真的有。

蒋景祁《瑶华集》卷五有《临江仙》一词,题日《为曹子清题唐寅美人图》,词云:

睡起云鬟欹未整,懵腾斓下庭除。摘来纤玉嗅香初。红襟一抹,衫色学莺梳。梦去如醒醒似梦,丹青巧样难图。风流名氏隐吴趋。建安才调,今见两相如。

蒋景祁以唐寅与曹寅相比,说他们都是隐居在吴地的风流名士。从“睡起云鬟欹未整”一句看,显然曹寅收藏的这幅唐寅画中的内容就是一位刚睡醒的美女。


那么曹寅的这幅“唐寅美人图”非常有可能就是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题目里的海棠不会仅仅指花,而是指花一样的美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宋代的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就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

然后宋代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到了明代,唐伯虎根据典故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唐寅的《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六如居士是唐寅的号,这首诗也可以证明他真的有这幅画。这幅画现在已经不存了,电视剧中都是道具新画。

到了清代,这幅画到了曹寅手里。现在他要把“海棠”的意象再升华一次,由史湘云出演“海棠春睡”的现场版:

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第六十三回,湘云抽到的花笺也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正是取自苏东坡的“海棠”诗。史湘云就是海棠春睡的“海棠花”。

老曹承前启后,让文人心中有共识的美,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得以流传,使后人又在戏剧影视中进行创作,的确是一个可以与前面诸位大师齐名的高手。

PS:至于他为什么不用海棠花,而用芍药花。我猜可能芍药花更大朵更热烈,哗啦啦落地的花瓣,画面感就更棒了。也有一说是芍药花落春天就过去了,暗示书中故事开始向悲剧转变。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1 21:35:47 +0800 CST  
顺着唐寅继续。

唐寅的《六如居士外集》卷二上记载: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泱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伻是使者、差人、奴仆的意思)

这个六如居士就是唐寅,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

林黛玉葬花的方式和唐寅是完全一样的。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庚辰侧批说:宁使香魂随土化。]

唐寅所作的《落花诗》如下:

春朝何事默凭阑,庭草惊看露已团。花并泪丝飞点点,絮飘眼缬望漫漫。

书当无意开孤愤,带有何心绾合欢。且喜残丛犹有在,好随修竹报平安。

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

扑檐直破帘衣碧,上砌如欺地锦红;拾向砑罗方帕里,鸳鸯一对共当中。

恻恻凄凄忧自惔,花枝零落鬓丝添。周遮燕语春三月,荡漾波纹日半帘。

病酒不堪朝转剧,听风且喜晚来恬。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

杨柳楼头月半规,笙歌院里夜深时。花枝灼灼难长好,漏水丁丁不肯迟。

金串袖笼新藕滑,翠眉奁映小蜼垂。风情多少愁多少,百结愁肠说与谁。

李态樊香忆旧游,蓬飞萍转不胜愁。一身憔悴茅柴酒,三月伤春满镜愁。

爱惜难将穷袴赠,凋零似把睡鞋留。红颜春树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

杏瓣桃须扫作堆,青春白发感衰颓。蛤蜊上市惊新味,鶗鴂教人再洗杯。

忍唱骊歌送春去,悔将羯鼓彻明催。烂开赚我平添老,知到年来可烂开?

丽色堪餐莫谩夸,一朝衰飒看伊家。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自锁,大堤红日又西斜。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犬蛙。

唐寅另外还有一首《花下酌酒歌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昨朝花胜今朝好,今朝花落成秋草。

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

天时不测多风雨,人事难量多龃龉。天时人事两不齐,莫把春光付流水?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老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此外还有首《一年歌》,其中有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

春三秋九号温和,天气温和风雨多。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

美景良辰偿遭遇,又有赏心并乐事。”

可以和林黛玉的《葬花吟》比较一下来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的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诗体明辨》上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歌行体。很容易看出来,唐寅的几首诗也是使用的歌行体。

楝亭集中卷三的《题柳村墨杏花》写道:

勾吴春色自藞苴,多少清霜点鬓华。

省识女郎全疋袖,百年孤冢葬桃花。

这首诗的场景,是他想象中的一个宽袍大袖女子在葬花。其中有一处奇怪的地方,就是题目中写的是杏花,最后埋葬的却是桃花。

对这个问题,《红楼梦》里的一处情节也许能提供答案,就在群芳夜宴那一回里:

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

杏花和桃花样子相似,花期相同,所以杏花要给桃花作陪。所以葬杏花的时候,桃花也要同葬。

群芳夜宴一回中,芳官唱了一支曲子《赏花时》,取自《邯郸梦》传奇,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所著“四梦”之一。写吕洞宾要去下凡度人,何仙姑嘱咐吕洞宾早去早回,不要耽误她参加天庭的赏花宴,唱词也是与葬花有关系: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综上所述,小说里这个悲怆到极点的葬花场景,也不一定是真的发生过,而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特别大的大师,就是特别大的玩咖。

PS:我感觉老曹比唐伯虎写的要好一些。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1 21:41:07 +0800 CST  
再讨论几个名字。紫雪庵主人,紫雪轩,曹雪樵,曹雪芹。

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在乾隆初念有一个“曹雪芹”,但我也怀疑曹雪芹这个笔名第一个用的人是曹寅自己。

曹寅号“紫雪庵主人”,周汝昌的《曹雪芹世系家谱论》中提到:“曹寅有印曰:“紫雪轩”。

可见他喜欢笔名中带个“雪”字,以“雪”来寓自己。

“紫雪”取自南宋杨万里的诗“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紫雪”就是指楝花,曹寅号“楝亭”,“楝花”与“紫雪”相通,雪字就是从这里而来。

曹寅还给自己起过一个号叫“曹雪樵”,有人说可能是出自《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白华》一首中“樵彼桑薪”之句。《诗经》中确实只有这一个“樵”字。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昂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翻译一下就是:

开着白花的菅草,用白茅把它捆成束。那个人离我太远,使我感到孤独。

洁白的云朵,菅茅上的露珠。命运艰难,是因为他不在乎我。

滮水向北流,浸湿了稻田。长啸高歌排遣内心的伤痛,怀念起那个美人。(硕人指高大的美人。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比如《国风·卫风·硕人》就是描写齐公主庄姜的壮盛和美貌。)

砍桑枝作柴,放入灶堂燃烧。想起那个美人,内心受到煎熬。

宫内的钟声,声音在外面也能听到。想起你来心焦,你看见我却很轻慢。

秃骛(一中水鸟)在河梁,白鹤在林中。想起那个美人,实在煎熬我的心。

鸳鸯也在河梁上,收敛它的左翅。美人实在无良,这样三心二意。

用扁平的石块来垫脚,人也没变高。他离我远去,使我愁病难消。

现在我们基本明白他的意思了,这个“长相思”的主题在曹寅的诗里不算新鲜。

然后我就想,“曹雪芹”这个笔名先不管是谁起的,芹字一定也有什么典故,反正不可能只是简单的芹菜。

我也先从《诗经》找起。整部《诗经》中共出现过两个“芹”字,都是说的采芹。两次采芹,均说的是亲近王者。

一篇是《采菽》:“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旗。”另一篇是《泮水》:“思乐泮水,言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旗。”

从这两次采芹来看,不论是朝见,还是庆宴,准备点新鲜芹菜,就是表示礼节、表示亲近之义。若说这是诗歌的起兴,并不一定真是采了芹菜,那也没有关系。《诗经》的起兴,常常是与全诗的主题结合,作为一种象征,所以这种起兴,仍然说明芹菜表了礼节与情意。

从此这就成了一个典故,以芹菜作为进献之礼而表亲近的情意。如说献芹、芹献、芹意、芹曝等语。比如唐代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意思是要给王者献芹,也就是给国家朝廷做点贡献,即使像点芹菜那么微薄,也做不到。

关于芹还有一个典故,出处是《列子古注今译》卷七〈杨朱篇〉:

宋国 有田夫……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於口,惨於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翻译:过去宋国有个农夫,经常穿乱麻絮的衣服,并只用它来过冬。到了春天耕种的时候,自己在太阳下曝晒,不知道天下还有大厦深宫,丝棉与狐貉皮裘。回头对他的妻子说:‘晒太阳的暖和,准也不知道,把它告诉我的国君,一定会得到重赏。’乡里的富人告诉他说:‘过去有以胡豆、麻杆、水芹与蒿子为甘美食物的人,对本乡富豪称赞它们,本乡富豪拿来尝了尝,就像毒虫叮刺了嘴巴,肚子也疼痛起来,大家都讥笑并埋怨那个人,那人也大为惭愧。你呀,就是这样一类人。’”

后来就衍生出来以下固定用法:献芹、甘芹味、美芹、美芹欲献、芹献、芹美怀君、野人芹、食芹云美。用来形容自以为尽力拿出手的好东西,其实非常浅陋。

示例有苏轼的《教坊致语》:“虽白雪阳春,莫致天颜之一笑;而献芹负日,各尽野人之寸心。”

杜甫的《槐叶冷淘》:“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综上所述,我觉得“曹雪芹”这个笔名非常可能也是这样的意思。当然这个故事还是有很多拼不上的部分,所以我暂且这么一说。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1 21:48:57 +0800 CST  
红楼梦里的戏

《石头记》是一部叙事小说,故事背景是架空的(有非常大的可能也是性转),有很重的神话宗教色彩,也有写实到极点的细节。

不过除此之外,可能因为作者对中国各种文学形式的偏执与热爱,导致该书涉及律诗、古体诗、词、曲、赋、誄、謁、古文、对联、酒令、谜语等多种文学载体。

还有一个题材,就是戏。

据统计,书中提到「戏」字情况大略为:「听戏」16次,「看戏」43次,「唱戏」40次,「作戏、扮演、妆演、演戏、演等」21次 。但这些只是穿插在主线剧情里的碎片。其实故事里的人物也是登台表演的戏剧角色。

一开头作者借道士的话已经指出人生不过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场大戏。梦游太虚幻境一节,将书中主要人物金陵十二釵的命运以曲的形式来表达,即《红楼梦曲》,是戏曲中开场的“先声”。

贾府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是看戏,全书提及的戏名共有40种之多 ,每一处戏的安排都对当时的气氛、人物命运以及情节的发展具有暗示,书中人也是戏中人。

似乎是怕读者看不懂,作者又开始使用他惯用的精神分裂大法,除了十二钗,又在书里设置了“十二官”,“十二官”是为了元妃省亲而在苏州采买来的小戏子,分别是文官、宝官、玉官、龄官、菂官、藕官、蕊官、茄官、芳官、葵官、豆官、艾官。

甲戌本在第七回中就有这么一条旁批:“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但实际上十二官和十二钗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他们对应的是全书中贾府人物。

他们的名字看似混乱,还是有规则可循的,可以分为三种,各从“文”、“玉”、“艹”三种偏旁,暗合了贾府中现有的三辈人的排行,贾政贾赦贾敬一辈从文字,贾宝玉贾琏一辈从玉,贾芸贾蔷从艹。宝玉宝钗黛玉三维一体,取他们三个名字中的重复字,“宝”和“玉”也在十二官里了。所以这一大家都是戏子,作者导演他们演出一场好戏。

第二十二回,因贾母怜爱一个小旦,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口直心快的史湘云捅破了这层纸:「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引起黛玉的极大不满:「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

林与龄发音接近,龄官是林黛玉的分身,这里故意出现了两层时空的交叉重叠。

再看书中提到的戏曲: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

《豪宴》出自李玉《一捧雪》中的一折,明末清初。

《乞巧》出自洪昇《长生殿》中的一折,康熙四十三年。

《仙缘》《离魂》《游园》、《惊梦》出自汤显祖的《邯郸梦》和《牡丹亭》,明代。
《相约》、《相骂》出自月榭主人《钗钏记》,明代。

十九回东府新年演戏

《丁郎寻父》、《黄伯英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四出戏,均为弋阳腔剧目,作者无考,见之于《明代弋阳腔剧录》,并且都是清初的宫廷戏,是康熙喜欢看的。

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

《西游记》。

凤姐点戏《刘二当衣》,亦名《叩当》,弋阳腔,出自沈采的《还带记》第十三出《刘二勒债》,明代。
《寄生草》出自邱园的《虎囊弹》之《山门》一出,康熙年间。

《妆疯》出自明代《金貂记》,作者不详,有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本。

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读《西厢记》

第三十五回、四十回、四十二回、四十九回、五十四回、五十八回、六十二回、六十三回,谈话中有《西厢记》曲文

第五十四回贾母说的《西厢听琴》,指明代李日华改编的昆曲《南西厢》。第二十九回神前拈戏

《白蛇记》乃由来已久的传统剧目,作者不祥。

《满床笏》一名《十醋记》,清初剧作家范希哲作。范希哲与李渔是同时代人,相交甚密,大约处于顺治到康熙年间。

《南柯梦》是明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

第三十回宝钗讽刺宝玉

《负荆请罪》,乃元杂剧,作者无考。

第四十二回

《琵琶记》《吃糠》高明所撰,元末明初。

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

《荆钗记》元明戏文,无名氏作。

第五十三回夜宴

《西楼记》之《楚江情》,袁于令,明末清初。

第五十四回

《八义观灯》出自徐元的传奇《八义记》,明代。

《混元盒》,清初无名氏作,清张照编《劝善金科》收录。

《惠明下书》,乃《北西厢》楔子。同回出现的《听琴》,出《南西厢》。同回出现的《琴挑》,出自明高濂《玉簪记》。
《后琵琶记》,曹寅。

第六十三回

《上寿》,出自根据元明戏文《苏武牧羊记》改编之八仙祝寿戏《山花子》作者不详。

《扫花》,出自明汤显祖的《邯郸梦》。



由于不确定曹寅的《续琵琶》是哪一年完成的,排除这一项。其中最晚出的剧目为《长生殿》,《长生殿》第一次公演在康熙二十七年,是皇后去世国丧期间,因此获罪。第二次公演并修改剧本,在康熙四十三年的江宁织造府。

书中没有康熙中晚期以及雍正、乾隆时期的任何戏剧披露,包括康熙三十九年出现的《桃花扇》。从这些线索可以大致推测作者的成书时间。

这个狂热的戏迷,把他观看过的戏剧,甚至可能包括他自己的作品都写进了书里。

曹寅热爱戏曲,豢养家班曲师,并且自己也多有戏曲创作,康熙三十一年,尤侗题记说:寅尝游越五日,倚窗而成《北红拂记》。可见他灵感上来了,码字也很快。

但是《红楼梦》对同时期也非常轰动的《桃花扇》只字未提,究竟为何,不得而知。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1 22:02:21 +0800 CST  
说一个跟别的情侣有关的小段子,就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代表,元稹和白居易。

《石头记》甲戌本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有这么一段文字: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

此处有一句侧批: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我们就细细来说这句侧批。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元稹任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这年春,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白居易题诗一首于壁上。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奇的是这一天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元稹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的也是和李杓直、白居易等人在游曲江、慈恩寺这些地方。正欢洽时,突然邮吏传呼报晓,于是怅然而醒。写了一首诗。

《使东川·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不约而同地写在同一天,如同当面唱和的一样,用的是一个韵!

《石头记》批语里这句“计程今日到梁州”就是白居易的原句,用来形容王熙凤和贾琏的关系,即是将元白他们作夫妻看待了。曹寅编辑的《全唐诗》里元稹和白居易也是挨在一起的。

白二十二先寫了《夢微之》: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元九又回了一首《酬樂天頻夢微之》,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閒人不夢君!这个梗在红楼梦的续书里用到了,贾宝玉想梦见黛玉,但是反而没有梦见。

元白之间的诗作唱和之多是别人比不了的,在白居易写给元稹的祭文里,他说是“歌诗唱和者九百章”,现存的已经没有那么多了,但有些内容还是十分露骨,曹寅编辑《全唐诗》的时候应当能看出来。

比如元稹有一首《酬乐天劝醉》,乐天就是白居易。

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少年欲相饮,此乐何可涯。
沉机造神境,不必悟楞伽。酡颜返童貌,安用成丹砂。
刘伶称酒德,所称良未多。愿君听此曲,我为尽称嗟。
一杯颜色好,十盏胆气加。半酣得自恣,酩酊归太和。
共醉真可乐,飞觥撩乱歌。独醉亦有趣,兀然无与他。
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
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

列举了美人王孙酒醉后的风流姿态,最后问白居易“你劝我喝醉,到底是想干什么啊?”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2 17:47:56 +0800 CST  
大和三年九月,元稹拜尚书左丞,赴长安途中在洛阳小住,岁末以此二诗别白居易。未几,死于鄂。

这是元稹写给白居易的最后两首诗:

《过东都别乐天二首》 元稹
其一
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
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其二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
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很奇怪,他们居然有种永别的预感。同样康熙五十一年。曹寅写给玄烨的最后四首诗也是这样。
拖玉廿年空皓首,衰残何以报吾君……执鞭敢奉周庐士,又趁星槎万里遥……宸游扈从期何日,空检丹黄注两京。完全是回顾一生,要告别的语气: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二月初十日陛辞南归,恭纪四首》

云影觚稜曙色开,鸡鸣问寝大家来。
天长上苑应修禊,节近中和已洊雷。
黼帐行开稍麦宴,銮舆高出晾鹰台。
期门百队龙旗后,更有名王万骑陪。

一层宫树一层云,五柞长杨望不分。
旧属佽飞能搏虎,分番郎舍尽攻文。
濡毫乙夜酬封事,列陛辛盘赐禁军。
拖玉廿年空皓首,衰残何以报吾君。

府制精严备圣朝,漫言干戚靖三苗。
请看边海车书会,坐致蛮荒兵甲销。
畿辅治繁须大尹,殿庭宿卫有骠姚。
执鞭敢奉周庐士,又趁星槎万里遥。

二月浮阳似水明,红门万勒寂无声。
地寒沙柳藏狐兔,道僻村墟聚麏麖。
束发旧曾充狗监,弯弧中岁度龙城。
宸游扈从期何日,空检丹黄注两京。

曹寅的《楝亭集卷八》中有《南辕杂诗》,是他南下途中写的诗。诗中有写到他经过的一些地名,第一张图是根据康熙起居注标注出来的行动路线。第二张是曹寅诗中出现的地名。

二月十五:御舟泊赵北口。曹寅也在赵北口。他在二月初十日陛辞南归,写了四首诗,然后康熙送了他一程,到了白洋淀以后,曹寅继续南下,康熙停在那里玩了一阵子。

五十五年老曹下葬以后,他又去白洋淀飘着,写诗说:可笑当年巡幸远,依稀吴越列行营。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2 20:38:14 +0800 CST  
然后还是内蒙古大学教授提出的那个说法,他说“王熙凤”是王者康熙的凤凰,就是曹寅。

我一点一点磨蹭这个问题,又有了一点成果。

注意一下康熙的《咏潭柘寺竹》:

翠叶才抽碧玉枝,经旬清影上阶墀。

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

他这首诗应该是由唐代张必的《咏竹》变化而来,原句是“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竹子为何会虚心待凤凰?出处是《庄子.秋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鹓雏是五方神鸟之一,五方分别为:黄色鹓雏居中、青蓝色青鸾位于东方、朱红色朱雀位于南方、白色鸿鹄位居西方、紫黑色鸑鷟位居北方。

练实就是竹子开花后结出的果实,也叫竹米。

后来又有白话一点的说法,出自 《晋书·载记第十四》:

初,坚之灭燕,冲姊为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坚纳之,宠冠后庭。冲年十二,亦有龙阳之姿,坚又幸之。姊弟专宠,宫人莫进。长安歌之曰:“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咸惧为乱。王猛切谏,坚乃出冲。长安又谣曰:“凤皇凤皇止阿房。”坚以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冲小字凤皇,至是,终为坚贼,入止阿房城焉。

符坚灭了燕国,将公主和王子当做自己的禁脔。后来他把慕容冲(凤皇)放走以后,又想念他,因为“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就种植梧桐和竹子在宫殿周围,期待他能回来。但慕容冲再回到阿房城的时候,却不是回来找他的,而是回来灭他的。太元九年,慕容冲起兵攻陷长安。

康熙用的这个“以竹待凤”的比喻,原始的意境很优美,但引申出来的相关故事很不祥。我不是非常理解他是怎么想的,种种迹象表明唯物主义的康熙不是很注意口彩。

但只凭康熙一句诗给出的一点线索,大臣们就能把曹寅联系到凤凰上去有点牵强。


宋荦第一次和曹寅合作去放粮赈灾的时候,他对曹寅有些看法,说他是“粗官”。

《秋日广陵杂兴八首》宋荦

买得秋英碧玉枝,一庭疏雨澹相宜。

二三文士成高会,独有麤官愧左司。

粗官指武官。 唐代重内轻外,凡不历台省便出任节镇者,人称粗官,就是曹寅这种情况。 左司也是古代官名,唐、宋皆置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分掌副尚书左、右丞处理都省各司事务,就是中书省的各个司,应该是用来类比内务府七司了。

官员之间有这种攀比和心里不平衡的想法,其实很正常,当然老宋后来服了老曹,他俩变得很铁了,这是后话。

然后赵执信拍曹寅的马屁,写了《题王竹村诗卷二绝句》说:

横槊诗情忆阿瞞,不叫词客唤粗官。

庭柯引得东方凤,却与群鸥一例看。

第一句是指曹寅写戏为曹操正名,就是他写的《续琵琶》。第二句就讽刺了宋荦的这种说法,又以“东方凤”赞美曹寅,说他是凤凰,把别的官员评价为“群鸥”。表示曹寅没有架子,跟别的官员同等看待自己,不搞特殊化。赵执信这样写,稍显不厚道。

后来我发现一个好东西,叫《康熙御制月令》,由康熙皇帝采摭历代月令精华编辑而成,“因天时而课治功,察物候以尽人事”,简单说就是康熙自己编的一本日历,里面每天写的内容都是历史上这一天的各种名人八卦,风俗风情,美食诗词。网上有,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

七月初九这一天他写道:
【物候】其树楝:《淮南子》:“七月其树楝。注:楝实,凤凰所食也。今雒城旁有树楝,实秋熟。”

康熙把竹子的果实“练实”误写作了“楝实,凤凰所食也”,也有可能他就是故意的。因为紧接着这条下面他写的内容是连理枝:

【杂纪】《后汉书·安帝纪》:“延光三年七月,颖川上言木连理。”

康熙朝的人应该都会看康熙月令,尤其是混官场的人,更要揣测皇帝喜好了。所以一群文人就按照康熙的指示,用凤凰赞美起“楝亭”曹寅来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2 21:08:56 +0800 CST  
《红楼梦》的多种版本均有回前诗,如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列藏本、梦稿本等等均有回前诗(不是回回皆有)。我觉得有一些很可能是作者自己的笔墨:

比如列宁格勒藏本第4回回前诗:

捐躯报君恩,
未报躯犹在。
眼底物多情,
君恩诚可待。

看起来就很像是曹寅偷偷写了放在这里的,因为这一回其实写了葫芦案,是官场剧情,配诗却是写恩情,有点奇怪。这还是个藏头诗,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是:恩在情待。

另外关于曹寅和康熙的这种关系,同时期康熙朝的一些人好像也不是完全不知道。

阎若璩在康熙十七年,诏征博学鸿儒科,落第后仍寓居京师,日以论学为事。康熙三十三年,徐乾学去世,年近60岁的阎若璩回到了淮安府山阳县。

康熙三十八年和四十二年。康熙南巡江浙时,他先后两次进献颂诗,渴望得到召见,但未能如愿。后来,老四胤禛因久闻其名,以手书相邀。已69岁的阎若璩感到不胜荣幸,不顾年老衰病之躯,日夜兼程,于康熙四十三年正月赶赴京师。三月,被胤禛请至府邸,尊为上宾,“呼先生而不名”,“执手赐坐,日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未尝不称善”。不久,阎若璩病情加重,胤禛延请御医为他医治。六月八日,阎若璩因医治无效卒于京师。

国立图书馆的《潜邱札记》卷六叶三十二,有他给曹寅的赠诗。

他写道“手自裁云似,心还补衮同。”

裁云即“裁剪行云”,比喻江宁织造的裁剪技艺精妙新巧。“补衮”是指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出自《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他还写道:女勤襄邑杼,贡胜兖州丝。燕寝清香动,犹迫侍从时。

前一句写织造手下的纺织女工勤奋工作,上贡给皇家优质的丝织品。下一句的燕寝,是帝王居息的宫室,出自《周礼》。“女御掌御叙于王之燕寝。”“迫”字的本意是“近”。所以这句诗就是说:皇帝寝宫里的清香,应该还接近您在那里做侍从的时候。

阎若璩是不是非常大嘴巴?哈哈哈

然后曹寅有回诗:

丈夫重然诺,宝剑等鸿毛。

一片心长在,千秋义并高。

写的语气特别特别正直,他装作没看懂!捶地!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2 21:43:53 +0800 CST  
按照《康熙月令》还能解开一些以前没看懂的细节。七月十六日盂兰盆节后一天,康熙提到:
【日次】洗钵雨:《纪历撮要》:“七月十六雨名洗钵雨。”

佛足碑:《清凉山志》:“中台灵迹曰佛足碑,在大塔左侧。万历壬午秋,少林嗣祖沙门威县明成、徳州如意,一夕一梦莲花,一梦月轮现于塔际。既觉,各言所梦,异之。及晓,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图贻之。及展,见是双轮印相,喜曰:‘此梦祯也。’遂倾嚢,兼募众立石,时孟秋既望也。是夕,众闻空中珠佩杂乐之声,出户视之,神灯点点。”

五台山中台大塔的左侧,有一座「佛足碑」,大唐西域记里面记载:
摩竭陀国波咤厘精舍,有一块大石,乃是释迦佛陀遗留下来的双足痕迹。足迹长度一尺六十,广为六寸,具有千幅轮相,十个足指皆现卍字,并有宝瓶鱼剑的形状,光明焕耀,显人眼目。

佛陀曾脚踏在这块石头上,对阿难尊者说道:

「我现在最后留下这个足迹,用以启发众生。如果有人能够见到这个足迹,因而生起大信心,瞻仰礼拜供养它,自然可以灭除无量无边的罪业,而且来世得以常生佛前。」

后来外道之辈,心怀嫉妒,暗中破坏这个圣迹,不料愈是破坏愈是显目,破坏达八次之多,大石上的圣迹还是耀然如前,丝毫不灭。

唐朝贞观年间,玄奘法师从西域带回了临摹佛足圣迹的图样,唐太宗乃勒令将此圣迹图样刻石于宗庙,以造福国家社稷。

到了明朝万历壬午年秋天,少林寺法派沙门,有威县的明成和德州的如意,某天夜里各自做了一个梦,一梦莲花,一梦月轮从塔的旁边出现,梦醒之后,两人各述所得梦境,甚觉奇异,等到天明,少林寺僧人正道,带来了佛足图,打开一看,见是双轮印相。遂很高兴地说道:

「梦境果然是真的。」

于是倾其所有并且广行劝募,立下这一个碑石,碑石落成,就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当天夜里,空中忽然响起珠佩杂乐优美的弦律。寺众们走出户外一看,只见神灯点点,这一圣境,正显示着大圣文殊菩萨嘉许的意思,在场之人无不法喜充满,赞叹不已。

这就是康熙诗中所用典故的由来。

康熙五十六年他写《忆扬州天宁寺竹》,最后一句说“远寄宸章梵宇前”,说要把自己的手书寄到庙里去。下一首就是《七月十六日赐九十一岁老和尚》:

暑退全消陌上尘,盂兰大善见姚秦。临风洗钵龙池雨,凝露舒莲鹫岭春。

送节双轮同梦幻,持心半偈见深淳。循环已识盈虚理,不向山僧更问津。

说明到了七月十六日这天,他人已经在庙里了,也送了节,也向老和尚表示感谢,那么他中间给谁做了法会,做了什么法会可想而知。康熙的诗中,他感觉老和尚的法事做的很成功,七月十六日像传说中一样下了洗钵雨,并且做了双轮的梦,那么他祭拜的这个人应该就可以灭除无量无边的罪业,来世得以常生佛前。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2 22:35:38 +0800 CST  
第八回: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半日雪珠儿了。”……这里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宝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糟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也忙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宝玉笑到:“这个须得就酒才好。”

糟鸭信,即鸭舌。糟鹅掌,糟制菜肴为江南食俗,由来已久。五代时僧人谦光说:“愿鹅生四掌”,言其极嗜此食。

啃着鸭舌鹅掌下酒,这不太像是个十二三岁小男孩的吃法,这倒是很像曹寅自己的吃法。

曹寅在《楝亭集》卷四有一首《药后除食忌,谢方南董馈鲊鸡二品,时将有京江之行》

药饵经冬厌笋蔬,每看良食忆鲭馀。

耐寒时欲存凫臛,躁扰畴堪议蟹胥。

百嗜不如双跖美,频年自愧一坩虚。

临阶检点饕恒足,仍欠鸱夷挂属车。

紧接着这一首的下一首写道“仆马江南岸……十年方一瞬”,所以我粗估这首也是在康熙三十九年左右写的,老曹病了,吃了一冬天的药,饮食也要忌口,得吃素。有人给他送了咸鱼和鸡,他就写道:我经过一冬天,现在看见竹笋蔬菜就觉得讨厌,看见好吃的就想吃鱼肉。冬天要耐寒,本来应该要吃热乎乎的鸭肉羹啊!烦躁的时候有什么能比得上螃蟹更能让我平静下来呢?但是反复吃也不会觉得厌烦的美味就是鸭掌了,我常常惭愧的对着吃干净的空碗。站在台阶上回顾一下,我这辈子在好吃的东西上一直都能得到满足。要是还有御赐的一袋酒,就完美了!

鸱夷原义为牛皮马皮做的酒囊,蒙古人现在也用这个,属车是帝王出行时的侍从车,《汉书·贾捐之传》:“鸾旗在前,属车在后。” 张衡《东京赋》:“属车九九,乘轩并毂。”后来属车这个词也可以引申为帝王的代称。

所以糟鹅掌鸭信就酒,正是曹寅这个老酒鬼自己喜欢的搭配。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2 22:50:45 +0800 CST  
小泥人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写到这么一段:薛蟠便命叫两个小厮进来,解了绳子,去了夹板,开了锁看时,这一箱都是绸缎绫锦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薛蟠笑着道:“那一箱是给妹妹带的。”亲自来开。母女二人看时,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差错。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小像,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因叫莺儿带着几个老婆子将这些东西连箱子送到园里去,又和母亲哥哥说了一回闲话儿,才回园里去了。

高明的作家写人物不是一幅面孔,薛蟠既有为抢美女打死人的凶恶一面,也有傻乎乎讲义气的一面,还有对家人亲切的一面。

抛开小说剧情,这一段写的是一个皇商从江南进京,带了很多东西来,其中有一个自己的泥塑小像,是在苏州虎丘上捏的,“宝钗”看了很喜欢,一直拿着笑。

这泥人到底捏的有多么像呢?故宫博物院有一尊泥塑彩绘像,高32厘米、宽14.3厘米,名为“泥塑雍正像”。胤禛在1709年被封为雍亲王,时年32岁,此塑像正是他受封雍亲王前后的写真形象。他头戴冬吉服冠,外穿蓝色四团如意云纹吉服褂,内衬杏黄四开裾吉服袍。足蹬石青色缎皂靴。手持黄杨木制如意,圈椅为黄梨木制,由清宫造办处从苏州召募的艺人捏制。原藏于雍和宫金器木塔内,后由于木塔失火又于皇寿殿供案上供奉。





1709年是康熙四十九年,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内务府从苏州寻找泥人艺人经他的手是最方便的,而且他也给康熙选送过扬州按摩师傅,那么再送个捏泥人的进宫并不奇怪。

由此可见,小说中的这段文字来源是什么不难推理,带礼物进京的薛蟠,实是带各种东西进京的江宁织造。曹寅更换角色场景写现实中的事情,书中不独此一出,例如“乌进孝过年交货”实写的是打牲乌拉过年向皇宫进贡货品。

曹寅的礼物里面除了成套的戏曲人物泥人(康熙喜欢戏,南巡时候一直都要看戏,捏戏曲泥人给他,应该正合他胃口),可能还有一尊曹寅他自己的泥塑小像,做的很像,康熙拿着泥人跟本人比较,看得笑了起来。也可能正是因为他带来了这尊小泥塑,皇帝后来将这个手艺人招进了京城,给他的儿子们也捏了小像。但是只有雍亲王的这一尊保存了下来,于是这个故事的人证不在了,物证仍在。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2 22:59:32 +0800 CST  
提到打牲乌拉进贡了,再说一个由鳇鱼引起的BUG。
鳇鱼很大:


《红楼梦》里乌进孝年底交租就有鲟鳇鱼两条。结果程伟元和高鄂出的印刷版小说里,改成了两百条,程甲本和程乙本都是两百条。我猜啊,程伟元和高鄂根本没见过鳇鱼,校书的时候,他俩以为鳇鱼是跟普通鱼一样大,贾府过年用200条才合理,就弄出这个bug。哈哈哈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2 23:04:49 +0800 CST  
@麦田不哭泣 2015-11-22 22:55:53
楼主辛苦/这个就是周黑鸭吧
-----------------------------
应该就是类似周黑鸭这样的东西。老曹真的超级会吃啊,宝玉挨打以后那一回有提到为了备膳,打了银做的模具,印花样小面疙瘩用来做汤使。其实故宫里现在也只留下木头做的点心模具,用银子打,亏他想得出来。(雍正:诸凡奢侈风俗,皆从织造、盐商而起!你们家混账风俗惯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2 23:17:14 +0800 CST  

@麦田不哭泣 2015-11-22 22:55:53

这样一说,一下子就有了现代人的亲切感,武汉周黑鸭下酒打嘴不放呢,去武汉必买,鸭舌也很好吃,看来老曹也是吃......
-----------------------------
当时有个人张文贞,性淡泊,从不食肉。曹寅的朋友尤侗写的《艮斋杂说》里有这么个故事:近闻京江张相公一生不食肉。曹子清内部语之曰:“凡牛、羊、鸡、犬,皆有益于人,不杀宜也;若豕乃无用之物,天生以供疱厨,食之何害?”公笑曰:“然则天下之人,无用者多矣,将尽杀之,可乎?”述之皆为绝倒。

看出老曹这个吃货逻辑了没,猪没啥别的用可以随便吃啊,结果老张说天底下没用的人多了,你也杀了算了。哈哈哈,偶尔也会耍嘴皮子失败。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2 23:50:01 +0800 CST  
《红楼梦》里有一些外语的音译词

一处是五十二回:

晴雯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二和,夜间虽有些汗,还未见效,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次日,王太医又来诊视,另加减汤剂。虽然稍减了烧,仍是头疼。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只顾看画儿,宝玉道:“嗅些,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纸来。”早有小丫头子递过一搭子细纸,晴雯便一张一张的拿来醒鼻子。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通快些,只是太阳还疼。”宝玉笑道:“越性尽用西洋药治一治,只怕就好了。”说着,便命麝月:“和二奶奶要去,就说我说了:姐姐那里常有那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做‘依弗哪’,找寻一点儿。”麝月答应了,去了半日,果拿了半节来。便去找了一块红缎子角儿,铰了两块指顶大的圆式,将那药烤和了,用簪挺摊上。晴雯自拿着一面靶镜,贴在两太阳上。麝月笑道:“病的蓬头鬼一样,如今贴了这个,倒俏皮了。二奶奶贴惯了,倒不大显。”说毕,又向宝玉道:“二奶奶说了:明日是舅老爷生日,太太说了叫你去呢。明儿穿什么衣裳?今儿晚上好打点齐备了,省得明儿早起费手。”宝玉道:“什么顺手就是什么罢了。一年闹生日也闹不清。”说着,便起身出房,往惜春房中去看画。

另一处在六十三回:
宝玉又见人人取笑,恐作践了他,忙又说:“海西福朗思牙,闻有金星玻璃宝石,他本国番语以金星玻璃名为‘温都里纳’。如今将你比作他,就改名唤叫‘温都里纳’可好?”芳官听了更喜,说:“就是这样罢。”因此又唤了这名。众人嫌拗口,仍翻汉名,就唤“玻璃”。

第一个,金星玻璃“温都里纳”。是一种人造材料,模仿的是金砂石,又名金星石。



金砂石是一种含云母片或氧化铁矿物细片的石英岩,摩氏硬度多在6左右。其实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玻璃。

它的拉丁语词是aventurine, 意为闪金石,矿物。 aventurine 这个词在英语中首次出现的时间为1835年,而红楼梦要早一百多年。这个词源自意大利语,经法语传入英语,在意大利语中开头的a实为一独立介词。书里说金星玻璃名为温都里纳,是音译。

图为威尼斯生产的香水瓶


金星玻璃的烧造技术本来源于欧洲,是在棕色玻璃中加入贵稀金属,经高温熔成。

乾隆六年,清宫玻璃厂在西方传教士的指导下,也烧制成功了自己的金星玻璃,并制作了许多赏玩和实用之器,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息。这段内容来自故宫博物院管网,以下内造的温都里纳器物也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有人问我为什么贾宝玉用金星玻璃形容芳官?我也说不准,其实这个词念起来有些像Vénus,也就是维纳斯。维纳斯也叫金星,所以是不是老曹意在指芳官是爱神维纳斯呢……这段是我猜的,若当真如此,作者对西方文艺应该有所了解,警幻仙子就是中国文化里迟来的爱情女神,而芳官在宴会上唱的《赏花时》正是借了她的口说了警幻仙子的台词。即使曹寅没有阅读过大部头的西方名著,从传教士口中有些简单的了解也不奇怪。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7 13:54:22 +0800 CST  
第二个词,国家名“福朗思牙”。福朗思牙应该就是法国,英语和法语为France,拉丁语是Francia,拉丁语的尾音是a,和“牙”一样,所以老曹说的应该是拉丁语,而不是法语和英语。

当时谁会说拉丁语?康熙会说拉丁语。

通用式是拉丁语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在欧洲各国通用的发音方法。具体又分德国式、法国式和意大利式。区别主要表现在字母c和g在不同元音前是否发软音,以及如何发音。德国式: ca,co, cu读[ka], [ko], [ku], 而ce, ci读[tse],[tsi],也就是c的软音读如ts;法国: ca, co, cu同德国但清辅音不送气, ce, ci读[se], [si],也就是c的软音读如英语的清辅音s. 意大利: ca, co, cu 同德国但清辅音不送气, ce, ci读如英语的cheh, chi,也就是c的软音读如英语的ch.

不过当时来中国的那些传教士,哪国人都有,不一定说什么语,发音也不一致,老曹也不知道是学了谁的拉丁语。

有一个人是我的怀疑对象,当时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官居钦天监监正,所撰《坤舆图》一书曾介绍“拂朗察”国的情况。南怀仁说的也是拉丁语,他翻译的这个“拂朗察”,就是拉丁语Francia的音译,念出来就知道与《红楼梦》中的“福朗思牙”是一个词,两个人翻译的不一样,不过尾音都是a。

南怀仁还是康熙皇帝的科学老师,他曾经给皇帝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陪同皇帝出巡,沿途为皇帝观天测地。康熙皇帝后来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对欧洲传教士的宽容态度,应该说都与南怀仁不无关系。康熙在学习数学等科学知识的过程里,免不了要学习一些拉丁文。当时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有一份拉丁文原件,他组织测绘的全国地图上也标注了一些拉丁文。

第三个词,“汪恰”洋烟。“汪恰”是“弗吉尼亚”的快速读音。即产于北美的弗吉尼亚的鼻烟或烤烟 Virginian tobacco。美国的Virginian,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 )1584年率领商船航行北美在此登陆,意思是处女地,命名寓意是纪念“童真女王”(The Virgin Queen)伊莉莎白。

Virginian发音是[ vəˈdʒinjən ],念快一点就很像“汪恰”。

第四个词,西药“依弗哪”,可能是来自法语éphédrine,麻黄碱。当时有一种治感冒、贴头疼的“麻黄浸膏”。黄麻碱也是制造冰毒和摇头丸的原材料,现在有些不法分子购买大量感冒药制造毒品,就是用这个。

情况就是这样,作者应该深入接触过外国人和外国货,会说一点拉丁语,发音竟然比较标准,并且可以在故宫找到对应的类似物品,康熙朝的鼻烟壶只有两只,另一只我没搜到。至于另一个“曹雪芹”的情况,我觉得我不用多说什么了。



今天看见一个烧陶的人说,随着经验的累计不是越来越自信,而是越来越发现有更多的未知,好像有无穷尽的不知道在等着我。知的尽头是未知,最高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知止。是知道有所不知而生出的明。

我现在就是这样的感觉,我说过我是认真的,但我不一定对。你们在看这些的时候也时刻抱有怀疑会比较好。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7 14:08:57 +0800 CST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看见王夫人房里“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毯,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引枕……”

第十六回写:平儿等早于炕沿下设下一杌,又有一小脚踏,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上自吃。

结果随便搜搜就能在故宫里找到场景再现啊,这是慈禧的储秀宫。








杌就是凳子,踏脚本来是放在炕前脚踩的,人坐在上面就成了矮凳,高凳子就成了桌子。我怀疑京城正中心那座大房子里,还有更多能对应上小说的物品。

看看元妃省亲时候题诗那一段: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按其书云: “顾恩思义”匾额。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不细想就觉得没什么问题,好像很合理,顶多写的对联有些豪气。但是仔细想想,我反正没在哪里见过贵妃题的匾写的联,景点或者旅游景点的宅邸园林都没有。我就见过皇帝写的。女性什么时候可以写,掌权以后才可以写。比如颐和园里有慈禧写的。所以书里这段剧情其实挺魔幻。

元妃见到贾母和王夫人以后的反应是: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泪。说的话是:好容易今日回家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然后:只留三四个小太监答应。母女姊妹深叙些离别情景,及家务私情。

贾政对元妃说的话是: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 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元妃嘱咐他:“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朕览此摺,自觉精神百倍…人民安乐,特命尔知之,无复挂念也。”

老曹,是这个吗?是这个吗?

元妃看了接驾的花园以后劝:“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朕九月二十五日自陆路看河工…千万不可如前岁伺候,若有违旨者,必从重治罪。”

疯了吗,这到底是在写些什么?这书没法看了……

顺便说,康熙朝时代为了避讳玄烨的玄,常常用元字代替,比如《千字文》的“天玄地黄”,就改成“天元地黄”。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7 20:22:18 +0800 CST  
“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7 21:05:50 +0800 CST  
曹寅的剧本《续琵琶》中,蔡文姬的侍女也叫惜春。结尾处「祭墓」一折中,李旺一上场就唱了一段:

悲风萧飒起松楸,泉下长眠梦不休。
任你千年铁门限,终归一个土馒头。

出处是范成大的诗“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荷锸携壶也是曹寅别的诗里用过的典故,他写过“半醉怜携锸,长歌羡采薇”。所以他脑海中这些东西,都是纵横穿插着来的。

那么铁门限又是怎么变成铁门槛的呢?因为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在云门寺,求书者众,门槛被踩破,所以包上铁皮,称为铁门槛。这样也能和妙玉出家人的身份吻合,槛外人的号也好听,叫限外人就有点怪了。

家庙里住着妙龄女尼姑这事,我觉得其实就没有发生过,好多事都没有发生过,都是他脑补出来的。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8 18:59:36 +0800 CST  
书里刘姥姥进荣国府来“打秋风”,众人在栊翠庵品茶,贾母把自己喝剩一半的茶给刘姥姥尝一口,妙玉一转身就要把这个高级的“成窑五彩小盖钟”给撂了(现在一个成化斗彩鸡缸杯大约值几亿);她邀请宝钗、黛玉去小房间喝“梯己茶”,黛玉问这泡茶的水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立马讥苦她说:“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有人见了书上写玄墓山三个字,就讲作者这是要咒死康熙皇帝玄烨,其实不然,玄墓山晋朝已有,《姑苏志》记载:“玄墓山,相传郁泰玄葬此,故名。”郁泰玄是东晋时候的青州刺史。

康熙时期因为避讳玄字,将这里改作元墓山,蟠香寺是没有的,只有一座圣恩寺。小说里要写梅花,蟠香指梅,所以杜撰了蟠香寺的名字。也有人说寓意“盼相思”,意会一下吧。

康熙也真的去过这个地方。

姚廷遴在其自传《历年记》中,有一段康熙南巡在光福和玄墓山大和尚的对话,记录在康熙二十八年里:

二月初二日,圣驾到苏州,住四日,游虎丘,看万寿亭。初三游灵岩,至元墓(作者按:康熙名玄烨,为避讳,玄墓山改名元墓山),大和尚接见。

上问曰:“你在山中曾见龙虎么?”

和尚答曰:“虎是时常见的,龙是今日始见。”

又问和尚曰:“你有老婆否?”

和尚启曰:“和尚有两个老婆,一个姓汤,一个姓竹。”

上笑而是之,赐白金二百两。

玄墓山和妙玉的住处一样,有梅花,宋荦做过一首七律《雨中元墓探梅》,写的就是这山上的梅花。

探梅冒雨兴还生, 石迳铿然杖有声。

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

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

这首诗写于康熙三十五年,宋荦写完后,又写了“香雪海”三字,镌刻在马驾山的石崖上。





白居易写过“融雪煎香茗”,雪水泡茶有来历,曹寅自己也在诗中写道“自把紫砂烹雪髓”,雪髓是泉水的意思。

康熙年间,圣恩寺是全国五大名刹之一,有寺院建筑千余间。玄烨多次南巡临驻在此,赏赐无数。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次南巡到苏,前往玄墓山圣恩寺进香,并上山观梅,御书“松风水月”四字,甚至还夜宿圣恩寺四宜堂中。“松风水月”此碑至今尚存,收藏在司徒庙碑廊内。



过了10年,康熙三十八年再次来到圣恩寺,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再度南巡至姑苏,重游圣恩寺,不胜感慨,也赏赐颇丰。

夸张的是康熙五十八年,北国一片冰封之际,暮年的玄烨不知道发什么神经,突然遥想起自己旧时南巡看过的梅花,回忆起当年驻跸圣恩寺的往事,不胜感念,在正月初九,颁旨赏赐圣恩寺帑金一千两,念珠一千五百零一挂,僧衣、僧帽、僧鞋、僧袜各一千五百零一副,并“特旨钦命”江宁织造曹頫、苏州织造李煦等大臣亲手护送到圣恩寺,赠赐仪式十分隆重,所有费用,均由朝廷一并开销。这是轰动整个江南的一大盛事,直到今天,每年正月初九的圣恩寺庙会,亦是为了纪念受赐当天。

有位李嘉球先生,推测曹雪芹有可能小时候就跟父亲、舅公一起去过光福邓尉山圣恩寺,目睹了老和尚用梅花雪水烹茶招待尊贵客人的特殊风俗,所以能如此真实而细致地写进《红楼梦》。周汝昌还帮他刊出来了,问题是这个所谓的曹雪芹那时候有四岁吗……估计还不记事呢。跟以前所有的证据一样,没法证明“曹雪芹”见过吃过玩过写过,只能证明他“爷爷”曹寅是亲历者。

所以我猜书里这段应该不是照实写的,是把时空压缩后的产物,梅花雪恐怕也没有真的收集起来泡茶,只是作者在梅花盛开的“香雪海”灵感乍现,就写进了书里。和苍翠庵的梅花一起,移天缩地,在大观园里做成微缩景观。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11-28 19:14:42 +0800 CST  

楼主:光头风月

字数:325717

发表时间:2015-05-08 02:57: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6 15:46:59 +0800 CST

评论数:26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