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扒一扒腹黑兔如何对待领土问题和军工科技

很早之前发的帖子,是不是也会被吞?还是只吞当天的?
搞的我现在每次发都慌兮兮的,快神经衰弱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16 23:25:43 +0800 CST  
先把前面欠下的债还了,把枯燥的尾巴结了。
---------------------------------------------------
发动机对战斗机的作用在前文的胡扯中体现很明显。双方同时用雷达锁定对方并引导导弹进入不可逃逸区,如果速度和机动性有优势,就可以晚一些关雷达逃命,击中对方的概率就高一些。逃命的时候经常是菊花对着导弹,所以发动机RCS很重要。这很像双方博弈。
补2个发动机的知识点。

看到“外涵道”“内涵道”了吧?
外涵道的空气不进燃烧室直接排走。内涵道的空气就辛苦多了。
大涵道比发动机:很多空气都从外涵道跑,省油、个头大推力大、速度低,适用于大型飞机。像汽车的柴油机。
低涵道比发动机:很少空气都从外涵道跑,费油,个头小推力小,速度快,适用于战斗机。像汽车的汽油机。
大涵道比发动机与美帝差距小一些。小涵道比发动机差距大一些。原因么,都能猜到吧。

战斗机发动机还有一点不同。


前面的结构都能看懂吧,后面那段就是“加力燃烧室”。看结构就明白原理,开了加力一给油门简直就是火箭发动机。

然后简单看看尚在研发中J20的WS15发动机与美帝已经应用多年F22的F119-PW-100发动机的差距吧。

高压压气机,都是6级。WS15前三级是整体叶盘的钛合金,后三级用榫头固定的镍基合金。F119全部6级采用整体叶盘,就是那种叶片和下面连成一体的整体叶盘。
涡轮进口温度:1550度 VS 1700度,输了一截。高温意味着更大的推力,除了材料耐高温之外,冷却技术也很关键。这是F119的公司的另一个产品:

冷空气通过叶片内部从这些小孔高速喷出,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气膜,就是所谓“气膜冷却技术”。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冷却技术。

挑了些细节,各位有心理准备了吧。下面看最重要的数据:
质量:1630kg VS 1360kg,再输一截。F119整体化做的好,零件就少。
机动性:F119二元矢量发动机俯仰方向从+20°到-20°需1s。WS15三元矢量喷管俯仰方向从+25°到-25°需1.5s。加上J20的气动外形,估计有优势。
中间推力:10.5吨 VS 11.8吨,又输。
最大推力:个人猜测,开了加力双方应该差不多都是17吨左右,土共的火箭功底还是很厚的。但开加力磨损极大,严重降低发动机寿命,通常都不会超过5分钟。所以还是看平时的推力比较重要。

最后别忘了,WS15都说是2020年交付,F119在2000年就已经用上了。
这或许是与美帝差距最大的领域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17 23:26:54 +0800 CST  
@一战无不胜工 2016-07-18 11:44:34
楼主太鄙视TG的发动机了吧,记得刀口大大说过,有一期关于林董的访谈,发动机叶片能耐2000度的高温,人家瞎说的喽!再说二元菊花的就一定好过三元吗,如果非常好我兔为什么不借鉴,这不符合我兔的风格撒!(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
先纠正一个概念,上回说的好像发动机落后20年。假设WS15和20年前的F119一模一样,用落后20年来表述也是不恰当的,因为F22现在装的发动机也不见得比20年前好多少。技术对比最简单直观就是看技术参数,用落后多少多少年是很难描述的。

楼主曾经也经常接受电视采访,了解套路,知道哪些人喜欢上电视,哪些人不喜欢上电视,电视上说什么话,电视下说什么话,所以不会把电视上的人当金科玉律。首先申明一点,林董事长绝对是产业专家,不是技术专家,产业专家很多时候比技术专家更有价值,两者都很重要。楼主对其个人绝对没有任何意见,也没有任何交集,下述言论纯属个人猜测,如果有误,我提前道歉,各位也谨慎地看看。

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在访谈中说:中国什么产业都不差钱,就发动机差钱。然后说美国投入1000亿美元,中国仅仅5亿人民币。新闻说,林董事长多次公开呼吁差钱。
如果大家天天闯红灯,那么专家们上电视呼吁一下,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下闯红灯的危害,我还是能理解的。
如果是国家对发动机领域投入不足,那么上电视呼吁,接下来想出现什么结果?是希望相关领导刚好看到电视,才知道原来发动机投入不足,然后马上开会增加预算?还是希望老百姓看了马上游行请愿要求国家加大发动机投入?
航空发动机不是电风扇,全国就那么些科研人员,都当国宝养着,我相信这些人和决策层是有良好沟通的,出现误判的概率不高。不然就是土共和发动机有仇,谁都给钱,就缺发动机的钱?抛开阴谋论,高层对于发动机发展思路肯定有差异:有人认为加钱烧,有人认为循序渐进,如此等等,谁对谁错?不知道!通常来说,这种涉及国家安全但不涉及民生的行业问题,都是行业内部解决,老百姓懂个鸟,所以没必要放到公众视线里,增加无谓的政治压力。

50年,美国投入1000亿美金,中国投入5亿人民币,更是不可理解。上次提到那个发动机材料重大突破的“聚片双晶钛铝单晶”(PST钛铝单晶),南京理工大学的973计划,估计是不算在这5亿。2015年973计划就有一个关于发动机的,西安交通大学的“航空发动机运行安全基础研究”,仅此一项经费1543万。
材料研发有个特点,它没有指定的领域,严谨的讲,就是开发了一种高强度耐高温合金,你可以用在发动机上,也可以用来做平底锅。中国大量的军工就是这样分散到各个研究院所。
再替科研人员抱个不平,中国科研经费用于人员酬劳的比例大概15%,学校管理费15%到20%;美国科研经费的人员酬劳可以高达50%甚至70%。同样的科研经费,在中美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2014年《科学》杂志公开了密歇根大学安纳伯分校的微生物学家Michael Imperiale申请的NIH为期5年的R01基金项目,经费总额为115万美元,人员费用约50万美元,占43%,Michael Imperiale自己的年薪约22万美元;校方管理费或间接费用约41万美元,占36%。实验材料费用约23万美元,占20%;差旅、会议费约1万美元,占1%。

咱小老百姓别跟着瞎起哄,很多事情不是咱们该操心的,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回到技术上,看那段采访视频:

从新闻的信息看,通篇都是非常原理性的科普,几乎没有透露任何的技术,包括后面说的单晶叶片原理,个人不认为“在接近2000度下工作的合金”属于官泄。

顺便看一下视频中后面拿出来这个叶片,白色小点是气孔,高速冷空气喷出形成气膜,采用的是气膜冷却技术。光靠自身材料,很难抗住2000度,说不定这个就是上次的PST钛铝单晶,这个访谈的时间差不多就是PST投稿的时间。
比较可喜的是,在单晶生长方面肯定是有很大的进展。
说了半天,啥叫“单晶”明白吗?还是举那个阵形的例子:这么大一个叶片,算百万大军吧,正常情况下要有先锋部队,左军,右军之类。单晶叶片就是把一百万军队一次性排成一个阵形,战斗力暴增!这个技术难度极大,也是必经之路。还是去看楼主推荐的劳斯莱斯的视频,那个科普的更好一些。

三元矢量二元矢量只是为了增加机动性,飞机不是花样表演,只要满足实战就行。F22可以持续六七个G的机动,这已经接近人体的极限了,如果J20能持续10个G的机动,估计也没人吃得消开。有个美军战斗机演习第一视角视频,飞行员一刻不停的喘气声音,好像在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1000米,非常累!

没人看不起土共的发动机,至少超越毛子是近在咫尺了,超越美帝或许三五年或许二十年。从目前的社会运行效率来看,个人对土共还是很乐观的。
不是非要说的土共天下无敌才高兴,差距一定要正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18 23:06:40 +0800 CST  
先捋一捋。
水平有限,只能挑些问题讨论一下,记下来的有:
拿板砖的红帽兔:楼主能说说引力波和暗物质吗?我看BBC的纪录片,跟打太极似的,最后也没搞明白
u_109553536:楼主,我想问一下,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请你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烛龙探海:楼主可否讲讲人工智能,中日都有仿真机器人,貌似伯仲之间。
songjf1986:潜艇发射类似于巨浪2、巨浪3这样的远程导弹难点在哪里,跟在陆地发射有何区别
飘沙子:楼主讲哈,高超音速飞行器吧
Pance:比较怀疑中国的激光技术。目前的报道里面中国的激光只能打模型飞机,美过却可以打炮弹。
梅轩阿济:兔子可能使用北斗导航系统把GPS全球定位系统屏蔽?
波波zzz:本朝无人机技术咋样?目前是个什么水平?中美未来作战无人机狗斗会是什么样一个壮观场面?
佐治地球转:楼主说说F35,J30,等楼主开扒DF21D、潜艇、054D。

其实楼主提到了很多中国水平不行的地方,只是没强调,比如电池、机床等等。所以好像显得中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了,这个肯定是不对的,尤其是在批量装备上,顶尖技术不一定会普及,中国普及的技术大部分水平都很低。
多啰嗦一句,这些都是楼主个人看法想法,不是教科书,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其实教科书也有很多不合理的)
还有,在别人楼里留言,是没有提醒的,只有回头慢慢翻才会看到。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19 18:10:29 +0800 CST  
@Pance:比较怀疑中国的激光技术。目前的报道里面中国的激光只能打模型飞机,美过却可以打炮弹。
------------------------------------------
激光武器在科幻作品里出现很多,所以大家就喜欢神话激光武器。
激光为啥这么牛?可以理解为无数一模一样的光束叠加组成的。怎么弄出这种光呢?和量子力学有关,学术点说,处于激发态的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并辐射一个光子。相当于把水存储到水塔里,然后一次性放出来,这时候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只要你水塔的高度、容量、放水频率、水流速度等全都一样,那么释放的“光”的参数也全都一样,多弄一些水塔,按一定的节凑释放,这些光就会叠加在一起。
其实你看到的其他的光都是这么产生的,只是那些“水塔”的参数都不一样,所以显不出威力来。只要这些一模一样的“光”足够多,激光的威力可以叠加的很大。现在的技术可以把功率做到很高,但瞄准才是难点,这个是有物理极限的,因为机械移动都会有误差。还有,但凡天气不好,下雨,雾霾,哪怕空气湿度高一点,激光武器都会有影响。

最先想到的比喻是把激光比作手电筒,你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光,我手电筒到处扫,肯定能干掉你。这很扯蛋。
激光武器可以说和狙击枪一模一样,开第二枪充电需要时间,而且是带化学燃料,和装子弹差不多。美国放在波音747上面的YAL-1机载激光系统,带的燃料可以发射20发,用于击毁几百公里外的上升段的导弹,因为此时导弹的火箭还有燃料,而且外壳很薄,容易被激光破环。一般拦截导弹也就2次发射机会。


美帝发展激光武器是非常体系化的,有近程、远程,有车载、机载、舰载、甚至单兵的,有打卫星、打飞机、打导弹、打炮弹的,如此等等。
土共的消息就比较少,上次曝过一个“低空卫士”拦截2km内小飞行器的。

激光武器的关键是持续照射多少时间才能击毁目标。从美帝曝光的视频看,持续时间大约都是1秒左右。拦截弹道导弹时间长一些,弹头本身耐高温且旋转,甚至要几十秒。

2012年美帝劳斯系统首次海上打靶,4次击落无人靶机,击毁最大距离4公里,激光照射大约2秒钟即击落。

这些激光武器与导弹比,除了成本低,没有其他优势。化学燃料要占空间,锁定目标精度要求比导弹还高。
咱看一个不一样的激光武器。
个人判断,陆基的估计土共技高一筹,车载和机载的估计美帝略领风骚。

98年的打靶图,这么有名的图,不多介绍了。新浪军事的观点被引用较多:“听上去相当厉害吧? 但是先请冷静下来看待问题——真正的弹道导弹激光拦截,估计没有这么理想。首先,弹道导弹弹头在末端是高速旋转状态,即便是末端机动弹头,也是采用变质心技术,进行机动。而图中的激光烧蚀情况可以看到,是一条近乎直线的状态。新浪军事认为,能出现这种情况,必然是两种可能性。第一,激光功率极大,在千分之一秒或者万分之一秒造成以上的伤害。第二,这个弹头本身就是不旋转的。以目前的技术角度看,如果要对弹道导弹弹头造成如此之大的破坏,第一点基本不可能做到,目前还不存在如此之大功率的激光武器。 (新浪军事的理由是美国机载激光武器干掉飞毛腿需要80秒)也就是说,从目前人类的技术基础角度看,直接使用激光对洲际导弹最坚固的弹头部分造成硬杀伤,是基本不可能出现的。”

为什么楼主说陆基激光武器土共最牛?因为楼主的观点和新浪军事完全相反。
这个条状的融化痕迹确实让人捉摸不透,尤其是和边上一个像子弹一样的孔洞放在一起。假设激光不是瞬间烧蚀,口子宽度和长度比例大约是1比10,如果是0.5秒击穿,那么激光就得盯住弹头5秒钟才能拉开这个比例的口子。被空气烧黑的弹头,速度3马赫不过分吧。这样的速度下被开了个洞,还要保持5秒钟轨迹不变化、姿势不翻滚,你以为是关羽刮骨疗伤吗?

这是上面说的美帝劳斯系统打无人机的照片,激光打靶没必要拉开一道优美的口子,最好聚在一个点上烧穿。那为什么土共的弹头是如此均匀的长条口子?难道弹头是悬停在空中的?再结合下面这个问题看:弹头不可能歪着脑袋飞,其运动速度肯定与中轴线一致,假设弹头不旋转,那么烧蚀的口子也应该是与中轴线一致,但仔细观察图片,似乎与中轴线有一点角度。
好了,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弹头是旋转的,激光朝弹头发射时间非常短,且激光没有跟随弹头移动,旋转的弹头高速划过激光,瞬间被拉开一个口子。再往下算,边上是155mm的炮弹,对照口子长度大约350mm,弹头速度慢一些,按5马赫算,激光照射时间就是:350mm/5马赫=0.0002秒。

呵呵,都被吓到了,这得多大的功率呢?大约2亿千瓦。99%的人对这个数据没概念,日本人在实验室做出过2万亿千瓦的激光,美国做核聚变研究的激光5000亿千瓦,但没有足够的储能装置,持续时间只有几百亿分之一秒。给文科生加个福利:你们公司销售很牛,一天就能签单1亿,但是工厂产能一年才1000万,所以你们的销售一年只要工作一个小时就足够了,只要产能跟上,销售不是难题。
也就是说,激光功率不是问题,关键是储能,储能靠什么?超级电容!对这个词没印象的同学面壁去,不然你对得起楼主熬夜码的字吗?考虑到中国的超级电容,所以……呵呵。还有,这是98年的……呵呵……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0 20:30:08 +0800 CST  
写给贴子里的一些人:其实前几年“某基金会”还是出过很多不错的文章,环环相扣,有整体有局部,虚虚实实,很有水平,尚在读大学的我看了都差点上街造反了。比如对榜样的分析,对1952年院系调整的分析,有理有据确实能打动一批人。但最近一年不如一年,经常拿些只有文盲才会信的言论(可惜文盲又不识字),与能迅速影响社会稳定的精英阶层渐行渐远。要抑制这个趋势,光靠钱是不够的,天天喊口号、开晨会也不行,必须要吸引优秀的人才。而人才不光看钱,更看团队的理念和事业前景,所以“某基金会”是不是应该首先检讨一下思路?
每天放一堆人出来乱喷乱咬,有些中文还讲不利索,扪心自问,有效果吗?如果有,也只会是反效果。我如果是你们金主,第一个先把主事的开除了。
立场的不同导致阵营不同,我非常尊重你们,但请你们拿出点像样的手段,做个让人敬佩的对手,我一样给你喝彩!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0 21:09:03 +0800 CST  
@太极不是拳 2016-07-19 22:49:58
为什么美国不把F35的电子技术移植到F22上呢?
-----------------------------
这个和房子建好了,要大改装修布局是一个道理,小改可以,大改挺难。
飞机的设计本身就是系统性的,各处设计有那么点环环相扣的意思。比如你承重墙在这里,那么门最好开另外一边;落水管道在那边,那卫生间最好放附近。所以一个飞机有很多硬杠是不能修改的,如气动外形等。还有,各位应该知道,我们坐客机的时候,行李配重都是经过计算的,不能随意乱放,据说飞机上打架都会影响平衡,要返航。对于那么小的战斗机,要求只会更高。
反正,这个和游戏里点点鼠标就升级肯定是不一样的。还是那个比喻:让程序员大规模修改别人的程序,不如让他重新编程更容易。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1 17:23:18 +0800 CST  
@songjf1986:潜艇发射类似于巨浪2、巨浪3这样的远程导弹难点在哪里,跟在陆地发射有何区别
--------------------------------------------
导弹飞到天上以后是差不多的,主要的不同在于水下部分。
先说姿势。如果说陆基发射导弹是步枪卧射,那么潜射就相当于端着步枪外加小跑着射击。
像防空导弹这种小体形的导弹,对于发射姿势的要求不高,你就是倒着扔出去,也能瞬间扭过头来。别以为这是玩笑,以色列“怪蛇”空空导弹可持续70度角拐弯,攻击身后的敌机,掉头速度和赛车甩尾差不多。洲际导弹就很羡慕这种苗条身材和舞姿,个头越大越麻烦,很多卫星发射故障就是因为姿势偏了一点。土共的巨浪2至少也是40吨的胖子,所以对姿势要求比较高,别说倒着扔出去,就是弯个腰,它自己都起不来。水下复杂环境和出水瞬间介质的变化(导弹一部分处于空气中,一部分处于水中,其作用力有很强的非线性效应),姿势就不容易保持。放个巨浪1的视频。

对于潜射导弹的难点,网上有个流传较广的说法:中美只能把导弹扔到水面上才能点火,毛子最牛,可以在水下就点火。这个应该是不对的,水下点火大家都会玩。潜射的麻烦还是在于“水环境”与“空气环境”的巨大不同。
随便举个例子,假设潜射导弹在30米左右发射,此处发射筒盖水压大约30吨/平米,导弹头出筒一瞬间,被海水撸得那叫一个爽。被这种力度撸到,谁能把持的住?而且在密闭的发射筒内点火,发动机喷出的高温气流对导弹产生的复杂影响,那真是说也说不清楚,所以不说了。

土共真正形成威慑力的潜射导弹是射程超8000km的巨浪2,最新公布的卫星图片(看下图)显示,094貌似可以带24枚了,每枚装6个热核弹头,自己算吧。不过最牛的还是美帝,服役了几十年的三叉戟Ⅱ,依旧是当今最恐怖的核威慑力量,没有之一。

还有个笑话。
“潜射反舰导弹”首次击沉作战舰艇:2013年印度“海上防御者”号潜艇因事故被炸沉,原因是艇员操作不当,艇内两枚“俱乐部-S”潜射反舰导弹被误发射,一枚击中码头,一枚在鱼雷管内爆炸,然后成功击沉了自己。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1 21:58:05 +0800 CST  
@太极不是拳 2016-07-21 22:25:30
感觉好像是先扔出去,调整好姿势,然后再点火的。
-----------------------------
有两种发射方式,一种是扔出去再点火,一种是水下点火。前面那种大风浪的时候没法发射,弊端很多,后面这种抗风浪能力比较强。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1 23:01:09 +0800 CST  
战略核潜艇是国之重器,很多参数都保密,网上几乎全是瞎猜,尤其是噪音、潜深这些数据。不过土共不如美帝,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核力量有特殊性,慢慢说。
潜艇最重要的就是隐蔽性,潜艇作战就是躲猫猫,找不到就赢了,找到就输了。下面咱探讨一下怎么活捉一只潜艇。
惯例,背景知识先上。真正反潜的时候,所有手段都会用上,声纳、雷达、红外、磁探仪。但最管用的还是声纳,在海里,声纳相当于雷达,噪音相当于雷达波,当然也分“发现距离”与“锁定距离”。与飞机不同的是,潜艇噪音与航速有关,所以隐蔽性和航速有关。潜艇噪音特征很重要,美帝联合日本、湾湾,在家门口放了很多声纳,收集潜艇的噪音特征。声纳分主动和被动,主动可以发射声波找到静默的潜艇,被动只能接受声波,区别显而易见,容易理解。

卫星反潜貌似不成熟,咱就说说常规反潜。首先两招:舰艇拖曳声纳和反潜机。
“拖曳声纳”这个词新闻上听腻了吧?不爱学习的小伙伴肯定不会去思考为什么声纳要拖曳,前文说过海洋400米深处有个跃温层,拖曳声纳就是把声纳放到跃温层下面,所以探测距离(不是定位距离)能到200km左右。为了减少流体噪音和舰体噪音的干扰,航速大约就5节,几艘船一字排开,和鬼子扫雷似的,浩浩荡荡。
这能被海龟追上的速度肯定受不了啊,所以还有反潜机。潜艇柴油机消耗大量空气,每隔几小时到几十小时,就必须要上浮发电5小时,给电池充电,这是反潜机的黄金时间。不过这哥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以美帝P-3C反潜机为例,滞空时间12小时飞行半径3800km,用雷达和红外扫描海面,找那些换气或开潜望镜的接近水面的潜艇,探测距离还得看老天爷,天气好可达上百公里,不过水下的就别想了。遇到可疑的地方或到了关键通道,就扔声纳,P-3C带了80-90个声纳,主动声纳探测距离不到5km,工作时间几十分钟,被动声纳探测距离10-20km,工作时间论小时计。为了照顾电池,声纳发送的信号传输距离很近,反潜机飞到1km高度也就能接受到100km的信号,要是贴海飞行,大约就剩20km了。好在P-3C的腿脚勤快,大不了多跑几趟。

上述数据的前提是潜艇不静默。好了,如果有哪个倒霉蛋跑来跑去被发现,反潜直升机就出动了,和蜻蜓点水差不多,这里点一下,那里点一下,反潜直升机的吊放式声纳可以精确定位10km内的潜艇。哦,对了,还有磁异常探测器,几百米的定位距离,如果你不打算活捉潜艇的话,就不需要这玩具了。
潜艇反潜艇,和“飞机打飞机”的博弈差不多,不开主动声纳就找不到对方,开了主动声纳自己也就暴露了,所以一般都是开着被动声纳。谁的耳朵更灵、声音更小,谁就能提前发现对方。
一旦潜艇被锁定,你想想,对方费那么大劲才找到,这短腿货还能跑得过飞机?于是,鱼雷啊、深水炸弹啊、反潜导弹啊……按照躲猫猫的规则,被发现就输了。

各位看官,是不是有点不对劲?没错,这些说的都是常规潜艇,所以对于常规潜艇来说,静音=隐蔽=生存。顺便说一句,日本的AIP静音潜艇对土共绝对是一大威胁。
好了,记牢那些探测距离,马上要对比一组新数字:
巨浪3射程12000km,12000km,12000km……
一艘战略核潜艇可携带核弹144枚,144枚,144枚……
土共公开过最长潜航的世界记录90天,90天,90天……
此刻,美帝反潜人员的内心是崩溃的!尼玛就是核潜艇里开摇滚派对,也TM不好找啊!

既然核潜艇这么无敌,那是不是可以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又涉及到另一个层面了:政治与军事。先说个历史预热一下。
民国时期,四川有几十个军阀,四川人民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但连年混战对四川的破坏却没预想中那么大。这算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葩了,四川军阀打仗,赢的一方从来不做穷寇之追,四川王刘湘的财神爷刘航琛说过,打赢的一方必做三件事,第一,拜望败将父母,安顿好;第二,打电报给战败方安慰一番;第三,进城安抚百姓。到后来打仗,为了不浪费弹药,双方一亮武器,劣势方一抱拳:大哥,算你牛,城归你了!再到后来,四川的闲人们居然会去观战,点评、呐喊、助威一样不少。只有遇到外来军队,四川人才会联合起来大打出手。
回到核大战很难爆发的今天,同理,我在你家门口放一个核潜艇,如果你性能不如我,就得在其他地方做妥协。为什么土共挤牙膏似的公布武器,就是这个道理。我如果有了反制措施,你就乖乖把武器收了;如果我没有反制措施,那就得答应对方些条件,对方才把武器收了。土共和美帝互飙反卫星试验的时间,和北斗系统逐步建成的时间,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联系?设想土共不能反卫星,那么建立北斗系统是不是应该先给美帝上供?美帝当年可是叫嚣要击落欧萌伽利略卫星的。

战略核武器和四川军阀一样,不要真打,只要比输了,就得跪下来磕头叫爷!
最后说一句,潜艇官兵的辛苦程度绝对超过一般人想象,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2 18:49:07 +0800 CST  
转个新闻:
曾经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如今面临关闭
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望远镜面临可能要关闭的命运,看着有点心酸。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7/351908.shtm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2 19:30:33 +0800 CST  
评论 一战无不胜工:
楼主这么爱吹美帝,潜艇比我们好,飞机也比也比我们好,导弹也比我们牛x,卫星还比我们好,这么说TG应该叫MD爷爷了,TG都被比下去了,南海还亮什么剑呢?让美帝过来打,我虽然不懂这些理论,
--------------------------------------------------------
和你这样的人说话就是累,我又不是发表学术论文,用点夸张的修辞还不行?
以前土共美帝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土共就当了很多回“孙子”:
60年代U2侦察机:堂而皇之飞到你头顶侦查,侵入别人领空和回家似的。
1971年旧金山和约:美帝把琉球列岛(包括钓鱼岛)送来送去,有和你打个招呼吗?
1993年银河号:挂了五星红旗的船舶,美帝说上就上,翻箱倒柜各种羞辱,没找到违禁品,丢下一句“东西没找到,但我们情报是有依据的”,然后拍拍屁股走了。沙祖康处理此事的时候,连说三个窝囊。
1998年大使馆:挂了五星红旗的大使馆,直接导弹炸了,然后说炸错了,赔了点钱。
1996年航母进台:美帝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照样把航母开到你家里,这算侵略吗?
2012年美帝公开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要翻译翻译吗?就是说,原本亚太地区都挺怂的,我美帝爷爷很满意,现在你中国太牛逼了,亚太已经不平衡了,美帝爷爷不高兴,所以要重返亚太,实现“亚太再平衡”。
还有各种商业上的,土共被美帝欺负的事迹就不用罗列了吧?

现在土共美帝处于一个数量级了,前几天还有能耐给F22伴飞了,当然就不用叫爷爷了。南海军演外行看个热闹而已,不觉得中美在南海轮番军演,和四川军阀亮武器很神似吗?中间少不了相互的跟踪、干扰,甚至模拟攻击。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和印度一样,那么美帝天天拿那些岛做导弹的靶场,拿军舰堵到你门口让小弟圈地盘,你能怎么办?能守住海南岛就算不错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3 08:49:06 +0800 CST  
楼主这么爱吹美帝,潜艇比我们好,飞机也比也比我们好,导弹也比我们牛x,卫星还比我们好,这么说TG应该叫MD爷爷了,TG都被比下去了,南海还亮什么剑呢?让美帝过来打,我虽然不懂这些理论。
--------------------------------------------------------
首先,敢说自己的缺点,是自信的表现。其次,和美帝的差距是明摆着的。最后,土共美帝属于同一数量级。
同一数量级就不用叫“爷爷”了,以前可没少当“孙子”:
1993年银河号:挂了五星红旗的船,美帝说上就上,翻箱倒柜各种羞辱,没找到违禁品就丢下一句“东西没找到,但我们情报是有依据的”,然后拍拍屁股走了。沙祖康处理此事,连说三个窝囊。
1998年大使馆:挂了五星红旗的大使馆,直接导弹炸了,然后说炸错了,赔了点钱。
1996年航母进台:美帝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照样把航母开到你家里,这算侵略吗?
2012年美帝公开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要翻译翻译吗?就是说,原本亚太地区都挺怂的,我美帝爷爷很满意;现在你中国太牛逼了,亚太已经不平衡了,美帝爷爷不高兴,要重返亚太,实现“亚太再平衡”。你们能为这个逻辑找个国际法依据吗?

有不少网友提到南海,楼主适合搬砖,很少做大局分析,咱从“搬砖”的角度来看看。无论多么伟大的战略,最后都要落实到战术执行,“一流的执行+二流的战略”好过“三流的执行+一流的战略”。那么“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军事部分如何执行?

楼主一直强调,中美发生全面大战的可能性极小,依据就是“国家利益”原则,而不是“情感喜好”原则。不打仗如何进行军事博弈?不觉得中美在南海轮番军演,和四川军阀亮武器很神似吗?
核力量的逐渐成熟使战争成本过高,在可预见的将来,中美谁也不能阻止对方毁灭人类文明,但不完美的资源分配制度,导致中美又不得不对抗,所以人类需要比“热战”更合理的博弈方式。
冷战可以说是“四川军阀模式”的放大版,“冷战”比“热战”成本低,但也可以取得与“热战”同样的效果。于是“冷战”改头换面之后,经过了几十年打磨,登上了新时代军事对抗的舞台。楼主还是喜欢用“四川军阀模式”这个词。

早年间,美帝的U2侦察机经常光临土共领空,土共飞机够不着,只能任由他偷看,你不能因为这就发射核弹(假设有核弹),等有能力打下来,U2就不进领空了。后来的几十年,美帝侦察机从没停过,就在拦截范围的边缘侦查。
这几年偶尔会看到解放军拦截美军侦察机的新闻,就在他边上绕来绕去,意思很明显:美帝,我现在能拦截到这里了,以后你再到远一点的地方侦查。就算美帝吃准了土共不会开枪,也得遵守“四川军阀模式”的规矩,因为用比武器的方式解决问题,比热战的成本低,不能破了规矩。

再看这张和谐的伴飞图:歼7肯定不会攻击F22,但F22以后不能天天来了,得守规矩。
美帝航母离大陆的距离不是美军决定的,而是反舰导弹射程决定的。美帝航母为什么在菲律宾外海,就算进了南海也没人会攻击你,但你得守规矩。
辽宁舰为什么不参加这次演习?还没形成战斗力,比不过就不比了,也是守规矩。
美帝以前一直拿黄岩岛做靶场,也没见土共多大反应,够不着的地方就别啰嗦,这是规矩。
有时候双方都不过瘾,那就偶尔放纵一下。比如这次南海,双方肯定少不了相互的跟踪、干扰,甚至模拟攻击。
试想一个结果:土共被全面电磁压制,飞机一起飞、军舰一离港就被火控雷达锁定,通讯全面中断……那土共只能灰溜溜退出南海,接下来的剧情是美帝军舰一直跑到你火力范围边缘,让小弟在身后圈地。
如果是双方不相上下,土共再表演几个反航母的拿手节目,考虑到后勤那就等于美帝输了,美帝在南海的军事力量也会相应减少(除非美帝不服,想再来一场)。由目前的情况看,土共至少是没输,那么接下来就和“四川军阀”一模一样,每到一个岛,大家亮武器,谁赢了归谁。口水仗反正外交部也不嫌多。
中美之间还算比较文明的,毛子就粗鲁多了。这周《华尔街日报》说毛子飞机在在叙利亚轰炸了美英秘密军事基地。这就是比武器输了的下场,假设毛子飞机靠近,基地先给警告,不听就直接火控雷达锁定,那毛子绝壁不敢开火。估计当时毛子飞过去一点反应都没有,感觉受到了侮辱,于是直接就扔炸弹了。
前几天中日又在东海打口水仗,从双方口水情况分析,应该是小日本先开机锁定土共,土共机动摆脱之后,锁定了小日本,小日本就扔了一些干扰弹逃走了。这种程度算比较激烈了,好比两人一言不合,子弹上膛对着对方脑袋。这种比试如果10次输9次,那以后这块地方就别来了。这是规矩。
伊朗为啥比萨达姆得瑟的久?伊朗可是忠实的“土共粉”,没有一个国家像伊朗这么钟爱土共的反舰导弹,简直就是K粉青年看到摇头丸,而且最近都学会山寨了。两伊战争时,就和美帝比划过,至少没丢脸。
当然还有不要脸的无赖,明明什么都输,却还是要讹钱,唯一的依仗就是他在中美之间特殊的战略地位。粗略算算,有2个吧,一南一北。

算上经济和各国内部的政治原因,就太复杂了,不考虑。单纯从军事角度讲,战略都是靠技术做支撑的。随着信息透明化的加快,战略意图越来越难以遮掩,所以战术执行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3 23:25:12 +0800 CST  
上帖伴飞的图片搞错了,不严谨了。
不过土共对周边的美帝飞机盯的非常紧,这应该不会错。让对方知道被发现了,再不听劝就锁定,这是非常必要的。前两年有个新闻很火,在日本的F22被地面长效“无源雷达”系统吓跑了,这话也对也不对。当然看到现在的朋友,对“F22居然被发现啦”,“F22被锁定啦”这类新闻肯定不感冒了。

土共的雷达技术比飞机技术发展的好,这有点像古代“田忌赛马”,先保证雷达技术让牛逼飞机不能随便得瑟。新闻里的“无源雷达”,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不发射雷达波,利用大气层里已有的电磁波探测目标。原理很简单,拿声波比喻:我在听你说话,有个人从我们中间走过,那么我听到的你的声音就会有变化,因为声波被扰动了。
无源雷达不是什么新鲜东西,美英很早就玩,从公布的消息看,发现几百公里外的大飞机肯定是妥妥的。无源雷达利用空中的广播、电视等信号,所以优缺点都非常明显,隐蔽性好,但信号肯定弱,如果碰到大洋上没有广播电视的地方,信号就更弱了。不过呢,美帝号称GPS信号全球覆盖,所以有人在研究以GPS信号为基础的无源雷达。无源雷达称不上战略性武器,直白点说就是把原来雷达的发射部分和接受部分拆拆开,作为一种“补充雷达”定位更合适。

土共比较管用的还是长波雷达,据说在广西的超视距雷达,可以看到关岛的B52起飞,发个朋友圈,“几点几分,B52你起飞的姿势真好看!”美帝除了点赞还能干什么呢?土共虽然不能雷达锁定,但派个飞机过去打招呼还是没问题的,不在门口把人拦住,他能进到你卧室。2013年一架F-22在执行护航“捕食者”无人机任务时,发现伊朗的两架F-4。于是,F-22飞到F-4的下方,在伊朗飞行员丝毫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查看了F-4武器挂载的情况。接着, F-22拉升至F-4的机翼左侧,并告诉伊朗飞行员:“你们真的该回家了。”

美帝一直用飞机架云梯,土共一直用雷达加城墙,现在沿海一带用雷达裹的跟铁桶似的。不过土共也就只能看看而已,按照比赛规则,双方算平局,还得加赛。于是今年美帝又派了14架F22来日本参赛。如果土共能把每一架都盯死,再表演一下100km外击落隐形飞机的节目,这一轮美帝保证认输,赛后土共再给点甜枣(好比四川军阀“拜望败将父母”)。当然几轮比赛是不够的,等这赛季结束了,咱看看能否看到美帝一抱拳:“阿共,老哥服了,这带以后归你管”。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4 13:44:22 +0800 CST  
@茎到用时芳恨短:飞机发动机轴承,高压涡轮处的轴承,国产轴承寿命很短,飞机开几次就要拆开发动机更换。主要还材料问题,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并且对中国禁运。
-------------------------------------------
吹了那么久,也该吐个槽了。很多人不知道轴承是什么,看下图,机械旋转体通常都要用到轴承。

轴承牛逼的,一般机床也牛逼,所以美国、日本、瑞典、德国是轴承强国。平时民用听到较多是瑞典SKF、德国FAG。
影响轴承寿命,一是加工精度,二是材料。机床加工精度前文说过,很大程度上也是材料问题,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材料问题。想象一下发动机的工作环境,楼主一直都说,极端条件下的材料是土共最大的软肋。
材料的主要杀手是温度,或者叫“蠕变速率”。常温下,只要不是极限强度,对寿命影响比较小;如果温度超过熔点的1/3,那问题就来了。材料的核心是“不同原子按某种规则排列”,简单的说,温度会导致细微的热胀冷缩,这种变化使原先的排列位置一点一点发生变化,材料性能也随之下降。
楼主一直在想,怎样描述材料制备的难度,可惜还没想到。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4 17:04:23 +0800 CST  
u_109553536:楼主,我想问一下,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请你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
人类的科技树下窄上宽,所以在早期,一个发明或技术就可以引起工业革命,越到后期涉及领域越多,想要工业革命,经常是组合式的技术突破。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单纯一个机器。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器时代,集中于生产领域的各种机器,没有标志性的机器,而是涉及一个大领域。
第三次工业革命:原子能、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多个领域,这时候人类科技树已经长出很多枝干,任何单一枝干都无法引起革命,所以大家就组团闹革命了。

这三次革命比较公认,第四次工业革命,应该说还有些争议。有人说互联网,但我觉得单纯的互联网撑不起第四次革命;还有说3D打印,但离成熟还很远。
未来的革命可能有两种趋势:
第一,延续前三次的特点,涉及更多的领域,比如再加上人工智能什么的,这样就没有标志性的事物。
第二,某一项基础物理的突破带来的全面技术革命,比如前文讲过的聚变发电,或者原子操控,或者空间穿梭,就是科幻片里那些东西。这类战略级的单一技术也可以撼动整个科技树,不过,眼下是看不到希望。
放心,世界不是妹子,说翻脸就翻脸。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4 22:50:15 +0800 CST  
接下来扯一扯登月那个问题,这是个大话题,得准备的久一点,而且这几天忙着飞东飞西,主要在机场码字,时间不连续。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5 10:37:57 +0800 CST  
这次争取一次性把这个话题都发了,所以准备的久一点。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7 10:57:04 +0800 CST  
不小心码了4000字了,涉及到不少计算,还得核实一边。估计还有3000字左右。明后天去帝都,周末前应该更不了了。别等了哦,抱歉抱歉。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27 22:41:29 +0800 CST  
@u_101819792:咱不是要登月吗,咋没见动静了。是国家为了目前国际各方面形势,照顾美国人的脸面,延迟了?
--------------------------------------------------------------
强调一点,“国家利益”原则,没有面子不面子的,就算是面子那也是为了利益。
当前的人类科技在登月这件事情上,就好像你要过100米长、5公分宽的独木桥,总结6个字:有机会,没把握。
我把下面这些问题混到一起扯:
土共能否按照当年美帝的模式登月?
土共今天的技术能不能登月?
土共按照自己的节奏会怎么登月?
美帝为什么不再组织登月?

有时候中国拿了个第一,会有人嘲讽:“不过是拿钱烧的,美帝要是烧钱也第一”。这话其实没错,常规的技术就是“钱+时间”,所以当有人嘲笑土共连土星五号都比不过的时候,也可以冷冷回一句:“不过是拿钱烧的,中国要是烧钱也第一。”不是吹,往下看。

姑且把登月的技术分成2类,一类是可以“蒙”的,比如当年计算机水平不够,但宇航员可以通过大神级操作搞定;一类是不可以“蒙”的,比如火箭重3000吨,发动机推力只有100吨,那宇航员只能化成神仙才飞的起来。其中不能“蒙”的关键技术就是,土星5号的超大推力“F1火箭发动机”。(“蒙”这个字只是为了体现太空技术的不确定性,谁也不能保证100%,绝不是说靠瞎猜就能上太空,请大家准确理解!)

上回楼主推荐过F1的文章,回头再看看F1的核心技术在哪里?不做全面剖析,单说一点。
一个简单的逻辑,足够推力=单位时间燃烧足够燃料,F1每秒消耗2吨以上的燃料,这种速度的燃烧,可以用天崩地裂来形容。如果直接把2吨多的燃料喷进去,剧烈的燃烧导致强烈振动而损毁发动机。为了获得稳定的燃烧,燃料的喷注设计就非常关键。

这是燃料的喷口,煤油和液态氧就是从不同的小孔喷注到燃烧室,科研人员要找到一种排列方式和孔径大小,确保每秒2吨多的燃烧非常稳定。具体怎么做呢?3年2000多次的试验!最终的方案如下:
最中间圈1组18个孔,喷注煤油;往外一圈,9组18个孔,喷注液态氧;再往外,9组18个孔,喷注煤油。以此类推。
最内圈小孔直径为1,往外一圈为1.627,再往外一圈为2.217,再往外一圈为2.739。
中间分成四大块的部分,也是煤油与液态氧交替。但数量是,最内圈24个孔,往外一圈40个孔,然后48、56、64等。

会不会觉得这太简单了吧?这也叫核心技术?没错,找到这些孔的排列和大小就叫“研发”,不信你少开一个孔试试,你把孔径扩大一点试试!但这仅仅只是一个燃料喷注设计方案,3年2000次试验!这2000次试验可不是爱迪生发明灯泡试验2000次那么简单,每一次试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今天我们看到F1经过2000次试验就成功了,代价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是,请你回到研发初期,当科研团队已经尝试1000次耗资巨大的试验仍然没有成功,1000次试验都没成功!!如果你是领导,你会继续批准这个方案吗?还是叫停,换一个思路继续?提醒一下,领导还得考虑巨大的政治压力以及策略错误的后果。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30 20:58:38 +0800 CST  

楼主:fb_叶良辰

字数:252418

发表时间:2016-05-14 00:1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15 05:08:33 +0800 CST

评论数:104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