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扒一扒腹黑兔如何对待领土问题和军工科技

研发和搬砖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有时搬的少,有时搬的多,总之都得搬砖。土共要是想山寨土星5号,只要舍得烧钱,不停搬砖,没理由搞不定。搞定了火箭,理论上登月是可能的。
再纠正个概念,登月不是火箭推着飞船送到月球的,飞船更像是被“扔”到月球。火箭把飞船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然后火箭和飞船就分离了,此时飞船距离地球只有几千公里远(地月距离38万公里),然后依靠惯性在无动力状态下飘到月球附近,再启动发动机减速绕月球飞行,不减速就是一飞而过。

土星5号起飞质量3000吨,近地轨道118吨,月球轨道45吨。
这45吨分为:指令舱(绕着月球转,不登月)5.5吨;服务舱(相当于指令舱的火箭,到时候靠它飞回地球)24.5吨,含18.5吨燃料;登月舱15吨。
15吨的登月舱又分两部分,下降级(后来扔月球上不带回来的部分)10.3吨,含8.2吨燃料;上升级(宇航员靠这返回太空的部分)登月舱返回部分质量4.7吨,含燃料2.3吨。

捋一下。按照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公式 ΔV = g*Isp*ln(M0/M1),楼主粗略且不负责任的估一估:
先看从地面到近地轨道。阿波罗11号共45吨,土星第三级火箭干重10吨,燃料110吨,比冲421s。过程是:一级二级火箭抛离后速度仍不足,三级火箭点火165秒,加速到7.75km/s,这算第一宇宙速度,可以无动力绕地球飞行,喘口气。然后瞄准角度,再一口气扔到月球。第二次点火335秒,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118吨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剩55吨,实际消耗燃料118-55=63吨,根据m0/m1= exp((11200-7750)/421/9.8)=2.308,理论需要燃料66.8吨。三级火箭一台J2发动机,第一次点火时间占33%,第二次点火时间占67%。所以总体看,数据比较吻合,理论上可行。
抛离三级火箭剩45吨,根据势能公式GMm/r = 1/2m*v*v得速度值,减速至1.7km/s绕月,再根据火箭公式(比冲按311s计)理论消耗燃料11吨,服务舱实际携带18.4吨,理论上可行。
15吨登月舱降落月球,理论消耗燃料6.3吨,实际携带8.2吨,加上避障操作,理论上可行。
4.7吨上升级返回太空对接服务舱,理论消耗燃料2吨,实际携带2.3吨,理论上可行。
此时,还剩下服务舱13.5吨,含7.4吨燃料,指令舱5.5吨,合计19吨,加速到月球第二宇宙速度2.4km/s“扔回”地球,理论消耗燃料3.9吨,实际剩余7.4吨,理论上可行。

阿波罗回到地球时速度大约11km/s,争议最大的问题来了,如何减速?如果直接“砸”进大气层,先不说材料耐高温的问题,人肯定抗不住,所以肯定不会砸进来。那必然是打水漂了,有可能吗?当然有可能!这属于楼主一开始提到的可以“蒙”的技术,大神级的操作是可以搞定的,而当时落点距回收船24km,这水平还是在接受范围内,毕竟你不能用普通人去衡量这些大神级宇航员。

我们不去争论美帝登月的真假,哪怕有几张造假的照片,也不足以彻底否定登月。单纯从技术上分析可行性,有了发动机,登月好像也不是很难的样子。哦,忘了强调前提:所有环节都得“蒙”对。
看看阿波罗13号是如何“蒙”错的。13哥飞到一半,二号氧气罐发生了爆炸,在太空出现一点意外都得吓尿,这动静也忒大了点。据说这个液氧罐在维护过程中,从大约6厘米的高度摔落下来,技术人员看了看没有任何异常,本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个罐子就这么用上了。悲剧的是,罐内有一根管线有轻微的破损,更悲剧的是,在地面一些列的测试中,不但没发现,反而导致绝缘层的损坏。到了太空,这个隐患在56个小时后,终于产生了一丁点儿的火星,液氧+火星,没说的,果断爆炸。

太空技术很大程度上,不是“能不能”,而是“稳不稳”?将无数的技术细节组合不出错,这本身就是一门很高的技术。如果今天土共不管死活就是要登月,技术上能不能做到?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30 20:59:48 +0800 CST  
算完美帝的,来算算土共的。
火箭发动机有两个重要参数:推力和比冲。 “比冲”相当于油耗,衡量燃料的利用率,数值越大越省油。发动机技术几十年没有跨越式进步,但飞船控制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是有长足发展的,我们把这部分重量减一减。所以,假设两者油耗差不多,其他干重减轻20%,这样不过分吧?
嫦娥三号落月用的是变推力7500N发动机,比冲309s。落月前3780kg,理论消耗燃料1600kg,但嫦娥携带了2560kg。考虑到嫦娥落月姿势优雅,还有悬停自动避障等动作,多费点油,也能理解。咱就以比冲309s的发动机为依据。

阿波罗登月舱上升级总重4670kg燃料2353kg,折算后土共上升级含燃料3700kg,同理,下降级含燃料12吨。即,从落月前12吨。再同理,算上指令舱和服务舱,干重9.3吨,扔回地球需燃料2.4吨。再往回计算,进入月球轨道减速消耗的燃料大约7.7吨。
最终答案,只要把31.4吨的东西送到月球轨道,即可实现载人登月。

长征五号助推器推进系统YF-100发动机比冲300s,一子级推进系统YF-77发动机比冲430秒,二子级推进系统YF-75D发动机比冲442s;土星5号第一级火箭F1发动机比冲263s,第二级火箭和第三级火箭都是J2发动机,比冲421s。
第一级比冲高了不少,但后两级仅略高于当年的阿波罗。这意味着从地面到近地轨道会省很多油,但从近地轨道到月球,省油不会很明显。长征五号芯二级火箭起飞重量22.2吨,含燃料17.1吨,作为把飞船扔到月球的最后一棒。
接着算,需要在近地轨道把31.4吨,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火箭公式m0/m1= exp((11200-7750)/442/9.8)=2.218,因此需要(31.4+22.2x)/(31.4+5.1X)=2.218,x=3.5台YF-75D发动机。

楼主自己把自己算晕了,稳一下:发动机和燃料水平不变,其他干重减少20%,那么需要把4×22.2+31.4=120吨的载重送入近地轨道。接下来就明确了,今天土共有没有能力送这120吨?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7-30 21:00:15 +0800 CST  

长征五号近地轨道撑死也就25吨,一口气肯定不行,那能不能模块化处理?比如分6次送到近地轨道,再拼装组合。太空条件虽然苛刻,但也有好处,那就是没有空气,再丑的姿势也能飞。所以,可行性很大。

土共太空行走经验弱了点,空间对接还算成熟。假设让宇航员出舱“蒙”一下,把120吨的家伙在近地轨道组装,登月了。
然后呢?“月球自古以来就是无可争议的领土”?

费那么大劲到月球做什么呢?看玉兔的工具: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X射线谱仪。前三个都很熟悉了,关于X谱仪,也叫XPS,用X光轰击样品,看出射电子判断元素成份。也就是说,给月亮拍拍照片、测测温度、做做B超、看看组分,还是非常浅层的研究。美帝还放过地震仪,反正都是那类设备。别提月球基地,空间站还没折腾明白。
如果把人送上去能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答:暂时不会深很多。现在的设备自动化程度可以做到很高,直接用火箭发个快递就行,没必要叫人亲自送。这里可以引出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当前阶段(注意这个限定词),人类消耗大量资源,进行载人登月是否合理?
先别喷,容楼主再举个例子:某小学生每天花3小时研究二元二次方程,可以鼓励;某小学生每天花3小时研究量子力学,不值得鼓励,因为他要学习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解方程。
美帝为什么不再组织登月了?国家花钱有一系列程序,显然美帝有很多人认为“解方程”比“量子力学”重要,登月属于“冲动消费”,不愿再买单,如今家当中落,更别提了。土共的战略定力比毛子高了不止一星半点,按照自己步骤,一步一步“解方程”,偶尔看看量子力学的序言;而其他孩子,大多连纸笔都找不到。

从科学的角度讲,登月的重要性其实不如空间站。空间站除了发动机之外,几乎包含了登月需要的所有技术。如果说登月就是登太平洋深处某荒岛,那空间站就是舰船技术,两者有共同点,也有很明显的区别。

土共现在玩法很明显,不着急登月,要把空间站先玩溜了。如果“空间站在太空的稳定性”和“军舰在大洋的稳定性”一样,你们说说,会发生什么?我赌5毛,绝壁就是太空战舰!
当年毛子在空间站装备过一门23mm机炮,实施过一次试射。如果毛子沿着这个思路做下来,比美帝玩登月有意思多了。美苏pk登月,还有一段佳话(真实性不负责):毛子一开始的思路是先做好空间站,再从空间站去月球,所以毛子的空间站技术很发达,直到今天都首屈一指。结果美帝就嘲笑毛子:“是男人就一口气扔到月球”,慢慢的,毛子就开始怀疑人生,也想一口气扔,最后把自己玩残了。直到前几天,普大帝又出来说,明年要建个新的空间站,作为登月中转站。



最近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了实现祖国四化,为了早日祖国统一……真忙疯了,开电脑的时候都没有,内容敷衍了一些,对不住对不住!得缓几天。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02 21:56:32 +0800 CST  
梅轩阿济:兔子可能使用北斗导航系统把GPS全球定位系统屏蔽?
波波zzz:本朝无人机技术咋样?目前是个什么水平?中美未来作战无人机狗斗会是什么样一个壮观场面?
u_113150077:这次露头是想请你科普一下电子战怎么个玩法。保证以后天天冒泡顶楼
------------------------------------------------------------------------------
这三个话题都会涉及到人类的好朋友:电磁波。


开张啦!开张啦!现在开始码字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06 13:05:37 +0800 CST  
无人机和激光武器类似,听着很科幻,但只是一种辅助装备。
实战中,以色列用无人机做诱饵,诱导叙军的防空雷达开机,无人机后面跟着导弹,6分钟把敌方导弹阵地抹平了。
巷战也经常用无人机,悬停在几百米高的空中,不易发现不易击落,观察战场非常实用。突击行军的时候,放飞看一眼屋顶和拐角,大大降低伤亡率。这种和望远镜一样,几乎都快成为标配了,中东那边打仗很多很多用的都是淘宝货,亲,3000块包邮哦!

这个好像是以色列的巷战标配。

说到无人机,金三表示不服。面对金三的玩具,同为80后的我,低下了羞愧的头颅……下图是塞了日本相机的曹县无人机。

推荐英国电影《天空之眼》,然后就会明白什么叫无人机了。楼主就偷懒不展开了。

这些小玩具以色列玩的最溜,你想想他的对手都是些什么人就明白了。大国喜欢玩大型无人机。大型无人机更像是一个低轨道的侦查卫星。比如美帝“全球鹰”和波音客机差不多大小,通过卫星遥控,可以滞空40小时,飞行26000km。没事就在你头上绕来绕去,除了侦查还是侦查,只有面对弱小的对手,才有机会扔两颗炸弹。而驾驶员却坐在美国本土的基地,想想真是惬意。

伊朗前几年活捉过2架美帝无人机,套路很简单:先干扰无人机的卫星通信,无人机一旦失联会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返航,此时发射一个假GPS坐标,让无人机以为到家了,于是就乖乖降落。(MH370和美帝无人机控制系统之间的阴谋论,楼主是不会轻易传播的。)
所以,无人机最大难点在于通信,在通信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不可能取代战斗机。也别指望出现无人机狗斗的场面,无人机的对抗很可能是在对通信控制的干扰争夺上,表象上不会像空战那么激烈。

土共在几年前只能玩航模,当年楼主看到某军用无人机,差点吐血,就比纸飞机强点。现在无人机的保密程度比较高,不过呢,想想也就这么回事:无人机=大飞机+侦查技术+通信技术,看看这几个技术,估计这几年应该是坐稳了第二梯队。

无人机里没有人,一旦通信出问题,它还不如一条狗管用。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06 14:28:00 +0800 CST  
这几天有点累,刚刚偷懒又回顾了一边《天空之眼》,非常难得的军事题材佳作。电影里是典型的无人机用法,像幽灵一样徘徊于目标区域上空,直到导弹落地,敌人才知道。
但面对正常军事水平的国家,无人机的作用要大打折扣。以色列发达的无人机水平是他的对手水平决定的。

这部电影对人性的描写还是不错的,战争的细节经常会让人感慨到无言以对。
上次楼主说F22战绩144:0的事情到处都在发生,这个电影就是144:0的又一代表。
非洲,加油吧!

送上一句电影的开场白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06 16:17:10 +0800 CST  
目前所有的通信都是电磁波(别提量子通信和电话线之类的钻牛角尖)。电磁波在空中相遇是完完全全毫无影响的,不会像汽车一样撞车,想用强大的电磁波把敌方信号在空中截断的想法可以醒醒了。电磁波只需要考虑接收端。
信号破解和信号干扰是两码事,破解就是拿手术刀开刀救人,干扰就是拿匕首行凶杀人,两者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GPS信号的干扰不是什么新鲜事情,电磁干扰和“比嗓门”是一模一样的。GPS卫星在太空就是个大喇叭,地面接收端听到喇叭声就可实现定位。喇叭放那么高,在地面听到的声音本来就很轻,多弄点噪音很容易蒙混听喇叭的人。如果北斗模拟GPS的频率在太空大喇叭,对听喇叭的人确实会造成影响。但是别得意,大家都一样。
全面干扰GPS和对美宣战差不多,土共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肯定不会这么任性。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区域性的干扰,比如在飞机上放干扰器,可保几百公里平安。

干扰电磁波的关键是频率,玩过示波器的同学肯定深有体会。如图,信号波要传送100100的信息。如果用频率不同的干扰波1,叠加后还是可以看出原来的特征;如果用频率一致的干扰波2,叠加后保证连亲妈都不认识。
楼主画风太美,还是找个正常的图。这个是信号波和干扰波

叠加后可能会变成这样,有效信息没有被破环。

反干扰的原理也就很清楚了,就是不断变化频率,比如这样的信号

干扰与反干扰,说多了都是数学,把信息藏在长短不一的电磁波里,各种变换,又衍生出相位谱,等等,非常枯燥。

说些喜闻乐见的案例吧。
第四次中东战争,叙利亚等国用苏联萨姆6导弹把以色列飞机揍得快脱裤子了,所谓战争使人进步,以色列随即上演了首次、也是非常经典的一次电子对抗战。
以军首先使用无人机引诱叙利亚雷达开机,获取其位置和无线电参数;
无人机进一步引诱叙军的导弹发射,获取导弹制导雷达的参数;
以军电子干扰机开机,压制叙军雷达;
发射反辐射导弹摧毁叙导弹基地;
火力打击6分钟,搞定。

其实二战就有类似的例子。诺曼底登陆发起前夜,英美联军在佯攻的布伦方向放出一群带着角反射体的小船,再用飞机、舰炮发射偶极子反射体,造成有大批护航机掩护大型军舰登陆的假象。用装载干扰发射机和敷金属条的飞机模拟大规模轰炸机群的假象。这样的干扰持续了数小时,把德国人彻底整懵了,留下一个没人看守的诺曼底。

土共和美帝基情这么深,肯定经常搞电子对抗。只要美帝一靠近,尤其是全球鹰无人机,不用想,肯定是拉练的好机会。当然,这种干扰主要是对机上的雷达等侦查设备,想要活捉一只全球鹰,难度确实很大。
全球鹰的信号用卫星传送,意味着接收器是在背部,如果我是设计师,肯定在下面加防电子干扰的措施,所以干扰信号源必须要比全球鹰更高,除了卫星几乎没有其他办法。就算成功切断了卫星联系,全球鹰采用的是GPS和惯性制导结合的方式,没有伊朗那只那么好骗。因此只能是侵入到全球鹰的操作系统里,这个难度就不好说了,这可不是电影,一台电脑就控制了全世界。

干扰与反干扰早就成为常态了,目前感觉反干扰技术占上风。不过还有更大胆的玩法,控制聚变的反应条件可以多产生热,这是氢弹;也可以多产生中子,这是中子弹;还可以多产生电磁脉冲的,然后,呵呵,大家可以回到一战的人海战术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06 19:41:05 +0800 CST  
如果留意新闻的话,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词:某某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演练了某某技能。所谓“复杂电磁环境”就是指电磁干扰,这说明“干扰与反干扰”已经成为作战的常态。
不信的可以看这条新闻:实拍红旗-9超低空击毁掠海目标 颠覆外界认知
1分56秒提到电磁干扰,不过楼主建议全程看,这新闻稿绝壁是专家写的,说的教科书一般:http://news.ifeng.com/a/20160805/49723818_0.shtml

和隐身反隐身同样道理,干扰水平的强弱,决定了干扰距离。美国早些年有人提出过一个理论,干扰技术发展到后期,或许让大家谁也用不了电磁设备,回到机枪大炮的时代。既然是洋大人的话,我们这些土鳖当然应该奉为圣谕,好好揣度揣度。


各位先让我占个便宜,刚一个人看了《独立日2》,忍不住吐槽又没人给我吐,只好向你们下手了!
这好莱坞就不能请个科学顾问啥的,从小喜爱科幻片,但每次看都必须把智商下调50,好累人!
尼玛的,那么发达的科技,硬是不用导弹,非要开着飞机用肉眼瞄准的方式对打;
造型酷到爆的杀手锏大炮,威力还不如100年前战列舰的副炮;
电影里的激光武器,尼玛的,你倒是说说为什么激光速度还不如步枪子弹;
抢地球地核做能源的弱智假设,这玩意儿除了热一点,有狗屁的能源;
所有科幻片的战争场面都是尼玛的二战模式,《变形金刚》、《环太平洋》、《超级战舰》……
你妹的导演,脑子是方的吗!真尼玛窝火,毫无逻辑的情节,一堆没常识的烂片,还能全世界圈钱!谁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地方,我请你吃一年的饭!

这么多年,只记得一部1998年迈克尔•贝导演的《绝世天劫》,几乎没有硬伤,看过后再也不用看彗星撞地球的电影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07 00:15:04 +0800 CST  
@灏亲亲 不知道《三体》中的“水滴”可否有理论支撑,能否真实达到摧毁力如此之大的地步,当年看小说的时候,那个绝望。
-----------------------------------------------------
这么多质子中子合并在一起,“水滴”就是一个大号的原子核,理论上非常不稳定。质子多了就不稳定,比如铀92个质子会不断分裂成更小的元素,这个过程就叫“放射性”,原子核多的元素几乎全是放射性元素。“水滴”是数以亿计的质子合并在一起,肯定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原子核属于四个基本作用关系里的强相互作用关系,人类在这块的理论研究是比较浅层的。
自然界中有类似的物质,不过是靠强大的引力压缩到一起:中子星。过程如下:

恒星由一大堆气体组成,靠万有引力聚在一起。因此内部引力非常大,大到把原子核拧到了一起,形成核聚变反应;
这和氢弹爆炸一样,爆炸形成的威力与引力抗衡,维持着恒星的结构,不扩张也不压缩。这就是太阳。
引力不会减少,爆炸却消耗能量:氢原子核(1个质子)拧成氦(2个质子),再往下拧成碳(6个质子),一直拧到铁(26个质子)为止,就拧不动了。这个过程异常复杂,各种元素你来我往,恒星体积将增大十亿倍,这就是“红巨星”。

大块头的红巨星,一言不合就爆炸,光度可以媲美整个银河系总光度,扔出很多宇宙尘埃。这就是“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结束了恒星璀璨的一生,恒星变成了弥散的星云,这其实算不错的结局,至少死的时候很辉煌。

大质量红巨星的爆炸能剩下点内核,还有原本没爆炸的红巨星,继续修炼。拧不动原子核就没有了聚变威力,引力就把原子核向内压缩,一直压到“电子”有意见为止;
电子也是有脾气的,聚变退休之后,电子就扛起了与引力对抗的重担。电子简并压随着压缩增大,一直增大到与引力平衡为止,此时原子核已经被压缩的很近了,密度达到10吨/立方厘米。这就是“白矮星”。

小块头的白矮星,逐渐冷却不再辐射,各种反应也停止了,变成一颗死星,这是很多恒星的最终命运。这就是“黑矮星”。
大块头的白矮星,引力实在太霸道,继续把电子挤压到了原子核内,电子和质子就会形成中子,于是引力获胜,继续压缩原子核。一直把白矮星压缩到10km的大小,密度达到10亿吨/立方厘米。这就是“中子星”。

中子星就是一个大号、超大号的原子核,中子都是紧密挤压在一起。中子星保留了原先的角动量,恒星原先是慢慢转,变成直径10km之后转的就很快。有些中子星的磁轴和自转轴不重合,就会发出一段一段的电磁波。这就是“脉冲星”。

小块头的中子星,又是发热又是自转发电磁波,逐渐把能量折腾完了,再也没有了任何反应,最终的宿命就是 “黑矮星”。

大块头的中子星,引力继续压缩,终于修炼到了巅峰,成了广为人知的“黑洞”!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07 14:54:57 +0800 CST  
前面说过一个光杀人不毁物的中子弹,最近又去刨了点料,据说是18个月就得全拆了维护一次,费用极高。下面说说不杀人光毁物的电磁脉冲弹。

电磁感应现象,还没还给老师吧?已经还给老师的,楼主再送你一份:一句话,变化的磁场使导体产生电流。严谨点说,应该是首先产生电压,若导体处于回路中,才会产生电流。实际上,这也是所有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各种变化的电磁波在天线上“电磁感应”形成大小不一的电流,这个变化的电流就是所谓的信号。
心术不正的同学已经有坏主意了,哈哈,没错!制造一个强烈变化的磁场,使得导体产生强大电流,烧毁电子器件。

技术上可行吗?大号的氢弹都可以完成这个任务,氢弹爆炸会产生射线撞击大气分子,使空气电离,经过一些列反应产生强大的电磁波。每次氢弹试验,都会伴随大量电子设备的损坏,以前美帝在太平洋试验,远在1000公里外的夏威夷电网、收音机、路灯等经常被烧毁。
最有意思的还是苏联的5000万吨当量氢弹,有很多描述威力的数字,爆炸直径啦,冲击波绕地球几圈啦,无聊透顶,大家都忽略了最有趣的事情。爆炸后,苏联前线的电子设备全部烧毁,飞机、导弹、雷达、通讯设备……整个前线苏军回到原始社会长达1小时,万一这个时候北约打过来,后果不堪设想,苏联紧张得汗水直流!然而此时的美帝,前线的电子设备也全部烧毁,飞机、导弹、雷达、通讯设备……万一这个时候苏联打过来,后果也不堪设想,美帝也紧张得汗水直流!

美苏自残很久之后,才发现氢弹这个隐藏技能,于是又开始愉快的玩耍,并且很快就上瘾了。据说在中子弹外面加一层材料,可以使爆炸后总能量转换电磁脉冲的比例增加几百倍,原本这个比例可能远远不到1%。

据说美帝试过高空爆炸灭卫星,效果那是相当的好。1000万吨当量在40千米高空爆炸,整个欧洲人民都可以换手机了。台湾作为全世界防空导弹最密集的地区,一直都是脉冲炸弹假想攻击的热门人选,据说有个方案,分别在台湾北、中、南部上空50km处投放3颗小当量电磁炸弹,然后湾湾的通讯就只能靠吼了。启动备用设备至少1小时,这1小时足够抹平防空、反舰、机场等目标,彻底掌握制空制海权,剩下再算一算坦克跑完全岛要多少时间,这就是“2小时解放台湾”说法的技术依据。

当然,楼主爱好和平,不会一言不合就拿核武。还有一种非核电磁脉冲弹,就是威力小点,大约只有几百米几千米的杀伤范围,打个战术目标相当赞。比如美军在2003年用电磁脉冲弹空袭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造成其转播信号中断。2012年波音在犹他州测试电磁脉冲导弹炸大楼,事后表示:“这次测试已经成功到没有办法用仪器进行记录”。

土共在这块非常小气,基本没透露过像样的信息,不过从技术上分析,核电磁脉冲与氢弹是一脉相承的,至于非核炸弹,还记得前面讲了很多与磁相关的技术吗?所以么。

最后还得说说防御,被电磁脉冲攻击,和被雷劈是差不多的,只是炸弹时间更短,只有亿分之一秒,范围也更广,等于所有导体同时被闪电击中,所以比防雷要难的多。电磁防御不是靠屏蔽就是靠接地,但是通讯天线、雷达之类的不可能把自己屏蔽了,肯定要露在天外,电流可以顺着导线进入;接地也只能是一些设备的外壳;军事装备几乎样样都有电子器件,精密器件对于电流非常敏感,防御难度可想而知。

核武器未来的三个发展方向:威力可调、破坏性质可选、能量释放定向。这三个难度依次递增,看头也依次递增。那么在目前的科学体系下,有没有难以防御的终极武器?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08 13:38:14 +0800 CST  
先不扯什么终极武器了。上篇说的匆忙,不过瘾,再炒个冷饭。
顺便说说@飘沙子:楼主讲哈,高超音速飞行器吧
晚上整理一下发。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10 19:18:30 +0800 CST  
技术对抗没有“非此即彼”,而是用程度衡量,隐身与反隐身,干扰与反干扰,都是如此,当然也包括电磁屏蔽。

完美的屏蔽是用超导材料毫无缝隙的将目标包裹起来,而超导技术在应用方面连门都没找到,所以这很扯蛋!我们日常所说的电磁屏蔽,是用导体把目标包起来,严格来说对电磁脉冲只是“衰减”。电磁脉冲有大量途径可以透进屏蔽设备,通过天线进入的,叫前门耦合,通过空隙进入的,叫后门耦合。
耦合公式,楼主看一眼就吐了,看两眼就晕了。给结论,衰减公式与屏蔽网的缝隙大小有密切关系:如果缝隙尺寸小于干扰波长的1/100,衰减程度较高,如果缝隙尺寸大于干扰波长的1/10,衰减程度较低。而这种几毫米的空隙是非常多的。
电磁屏蔽是双向的,和大清朝闭关锁国一样,不进也不出,你要是把所有的设备都屏蔽了,这和自残没区别,人家也省的电磁攻击了。天线是必须要露外面的,通过导线与电磁屏蔽内的设备相连,而一根导线可以大大降低屏蔽效应。缝隙也是难免的,透气孔总得给人留着吧?考虑到电磁脉冲的攻击速度比闪电还快50倍,根本没时间拔插头,只能硬抗,所以近距离的电磁脉冲攻击几乎没法防御。

然后,根据衰减情况,电磁脉冲的攻击效果可以分为:扰乱、降级、损坏、摧毁。以雷达为例,扰乱和降级会使雷达的探测距离变短,损坏则必须修复后使用,摧毁就直接当废铁卖了。做人要有理想,咱目标至少得是损坏级别的。

很多人以为氢弹就是大号的炸弹,其实高空核爆射线与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磁反应非常复杂,远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其中空气密度与辐射强度及杀伤距离有密切关系,所以不同高度爆炸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高空核爆一般都是30km以上,专门的核电磁脉冲弹有40%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磁脉冲。

美帝曾经在80km和40km高空一次性爆了2枚百万吨级氢弹,中断了5000公里范围内的无线电通讯(提醒一下,地球直径和周长才多少)。这种组合式爆炸方式的计算更加复杂,美苏玩高空核爆积累的实测数据非常多。而土共比较吃亏,一直是理论研究居多,国防科技大学做过一个“高空核爆炸电磁效应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对当量、核爆高度、杀伤范围做了比较仔细的理论研究,结论就是:千万别被人把这玩意儿扔到头上。

威力不好算就不算了,反正把当量塞足了,扔人家头上就行。那怎么扔?用导弹吗?粗鲁!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10 19:36:24 +0800 CST  
技术对抗没有“非此即彼”,而是用程度衡量,隐身与反隐身,干扰与反干扰,都是如此,当然也包括电磁屏蔽。

完美的屏蔽是用超导材料毫无缝隙的将目标包裹起来,而超导技术在应用方面连门都没找到,所以这很扯蛋!我们日常所说的电磁屏蔽,是用导体把目标包起来,严格来说对电磁脉冲只是“衰减”。电磁脉冲有大量途径可以透进屏蔽设备,通过天线进入的,叫前门耦合,通过空隙进入的,叫后门耦合。
耦合公式,楼主看一眼就吐了,看两眼就晕了。给结论,衰减公式与屏蔽网的缝隙大小有密切关系:如果缝隙尺寸小于干扰波长的1/100,衰减程度较高,如果缝隙尺寸大于干扰波长的1/10,衰减程度较低。而这种几毫米的空隙是非常多的。
电磁屏蔽是双向的,和大清朝闭关锁国一样,不进也不出,你要是把所有的设备都屏蔽了,这和自残没区别,人家也省的电磁攻击了。天线是必须要露外面的,通过导线与电磁屏蔽内的设备相连,而一根导线可以大大降低屏蔽效应。缝隙也是难免的,透气孔总得给人留着吧?考虑到电磁脉冲的攻击速度比闪电还快50倍,根本没时间拔插头,只能硬抗,所以近距离的电磁脉冲攻击几乎没法防御。

然后,根据衰减情况,电磁脉冲的攻击效果可以分为:扰乱、降级、损坏、摧毁。以雷达为例,扰乱和降级会使雷达的探测距离变短,损坏则必须修复后使用,摧毁就直接当废铁卖了。做人要有理想,咱目标至少得是损坏级别的。

很多人以为氢弹就是大号的炸弹,其实高空核爆射线与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磁反应非常复杂,远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其中空气密度与辐射强度及杀伤距离有密切关系,所以不同高度爆炸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高空核爆一般都是30km以上,专门的核电磁脉冲弹有40%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磁脉冲。

美帝曾经在80km和40km高空一次性爆了2枚百万吨级氢弹,中断了5000公里范围内的无线电通讯(提醒一下,地球直径和周长才多少)。这种组合式爆炸方式的计算更加复杂,美苏玩高空核爆积累的实测数据非常多。而土共比较吃亏,一直是理论研究居多,国防科技大学做过一个“高空核爆炸电磁效应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对当量、核爆高度、杀伤范围做了比较仔细的理论研究,结论就是:千万别被人把这玩意儿扔到头上。

威力不好算就不算了,反正把当量塞足了,扔人家头上就行。那怎么扔?用导弹吗?粗鲁!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10 22:19:01 +0800 CST  
导弹当然是最佳选择,高空核爆高度低的30km,高的100km。末端反导哭晕在厕所,射程都没这么高啊!中段反导挺身而出:“看来只能靠我了”,不过想起被DF21羞辱的情形,又默默低下了头。

为了给新人机会,咱说说超高速飞行器。这块保密程度很高,楼主只能展开想象,瞎掰一掰。记着,是瞎掰!

超高速飞行器好不好,得看用途。又不是参加奥运比赛,什么美帝20马赫土共才10马赫,所以又输了(实际上美帝20马赫失败了,土共10马赫成功好几次了)。还有什么美帝1小时全球打击,所以又输了。
搞所谓超高速飞行器主要就是避免轨道被计算,突破敌方反导系统,绝不是追求速度,绝不是!事实上,洲际导弹速度要快的多的多,但是因为轨道容易计算,中段反导就可以来捋一捋锋芒。

那不是说DF21可以打水漂了,为什么还要发展这种飞行器?原因就一个字:不!过!瘾!

设想,一架轰炸机穿越回古代去打仗,这画面太美,不敢想。如果有一种飞机,能在你头顶大气层边缘飞来飞去,这感觉是不是和古代士兵见着轰炸机差不多了?前文说过“钱学森弹道”,这是兼顾速度和机动性的最佳方案,理由如下:
1.在空气稠密的大气层内高速飞行,阻力和发热太大,无需赘述;
2.一旦出了大气层,比如航天飞机,轨道调整无法依靠气动外形,完全依靠发动机推力,变轨速度慢,还不如弹道导弹。
在大气层边缘飞行有几个特点:
1.维持速度主要不是靠发动机推力,所以前期加速后,飞行器对发动机的依赖性远远低于大气层内飞行器。
2.高速+空气,利用气动外形,稍稍调整角度即可大角度变轨,这道理和飞机转弯是一样的。
3.飘忽不定的轨道,对速度要求就降低了,10马赫或20马赫,除了给自身增加难度外,对敌方防空系统都差不多。
4.空气稀薄,摩擦产热就少,对材料耐高温要求也随之降低。

综上,最大难点还是气动外形!幸好,这是土共强项,这结论至少与流传的土共超越美帝的消息是相符的,反正要说发动机超越美帝,楼主暂时还是不信的。
根据当前的反导基本理论,“无法计算轨道=无法中段拦截”,如果由飞行器完成中段环节,飞临目标区域后,直接投弹,那么留给末端反导的时间就非常少了,少到末端反导再次哭晕在厕所。

等一下,这飞行器有点像“自带发动机的DF21弹头”啊!没错,这尼玛就是在驾驶一枚导弹啊!欢迎各位报考“导弹驾驶证”。你们是不是也觉得,这么折腾飞过去,总不会扔几个炸药包吧?也不应该就带一两枚吧?也不会就跑一两个地方吧?肯定得是战略武器并且多带几枚并且多跑几个地方才够本啊!顺便回到上帖的问题,如果扔一个100km高空核爆的核电磁脉冲弹,你叫人家反导系统咋整?

扯远了,当前中美都在试验无人飞行器,说白了就是个头大一点的导弹头,离那种科幻的战斗场景还有不少距离。
土共依靠气动外形四两拨千斤,美帝依靠强大发动机和材料弥补不足(所以个头肯定小不了,这可不是好事),所以他可以吹既能出太空,又能进大气层,谁叫人家发动机牛逼呢!不过进进出出有luan用,飘过去扔炸弹才是正事!综上分析,个人认为还是土共占点优势。
哦,忘了强调,楼主都是瞎掰的!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10 22:19:37 +0800 CST  
@叮咚0707 2016-08-09 02:23:45
楼大帅,黑洞和奇点有啥区别?黑洞变白洞理论很像奇点爆炸。
-----------------------------

以前每每进实验室,说起空间、时间、宇宙的话题,都会有“芸芸众生,碌碌为何”的感慨,这类话题的副作用太强,说多了容易看淡生死,甚至看淡文明,实在是太渺小了。

中子星已经是致密的中子挤压在一起了,理论上不能再压缩了,这该怎么解释呢?比如1立方米的空间是不能放下10立方米的物体的。我们平时说的压缩,压缩的都是原子分子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把两个中子压到一起的。说起来,人类还完全搞不清质子电子中子内部到底是什么,说不定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小宇宙呢!所以把这些东西压缩到一起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也没法实验。

但黑洞很过分,用蛮力,硬生生把中子压缩的更小,这可苦了物理学家。于是大家就想出个“奇点”的概念,物理学定律在这里都得重写,所以叫“奇怪的点”,其定义比较笼统,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概念。

根据相对论,质量和空间是相关的,奇点压缩了那么多东西,质量很大,所以奇点的空间曲率就很特殊,特殊到可能把空间击穿了,剩下的想象请自行展开吧。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11 13:41:06 +0800 CST  
最近心情很不好,也很累,而且没什么灵感,都是胡诌些内容。

能放我几天假不?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11 21:04:06 +0800 CST  
简单聊聊。

有朋友提到“黑障”和“量子通信”的问题,这个实在是高估量子通信了。
可以仔细看看前文,量子通信不是真靠“心有灵犀”。它的载体是纠缠光子,也就是说,原本是发射无线电通讯,现在是发射光子通讯。也是有发射端和接收端,也得瞄准了发射。
好处就是理论上纠缠光子不可破解,也不怕电磁干扰。坏处是没有电磁波方便,要瞄得更准。

话说回来,黑障这点功夫,完全不耽误打人。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11 21:38:07 +0800 CST  
中国科技大学量子实验室成功研发了半导体量子芯片,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简称PRL)
PRL这个杂志是物理学最权威的杂志,代表物理学最顶尖的水平,很多搞物理的可能更认可PRL。《自然》《科学》是综合性杂志。这些全都是英美的。

你妹的,楼主累死累活科普的速度,还赶不上暴兵的速度。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12 20:41:30 +0800 CST  
@东沃商行 2016-08-13 00:03:37
圣人的理论难道不科学吗?科学这个词的正确定义应该是客观!可惜现在都唯主观马首是瞻!
-----------------------------
中国古代提的是“格物致知”,研究“物”为主,不涉及人性和社会学等。在甲午战争前,大多人把研究东西仍称为“格物”或“格致”。

现在的“科学”是个外来词汇,近代在翻译Science时用了“科学”一词,其实应该用“格致”更贴切,即探究事物而获取学问。

“科学”在古代的意思是很窄的,古代的“科学”注重分类,意思有点像分类学。“科”这个字本身就有“类别、等级”的意思:内科,外科,文科,理科,科目……

当然到了现在,“科学”的本意也基本消失了。因我党的某些需求,“科学”的意思在最近几十年急剧扩大。现在“科学”这个词就是“真理”的代名词,和中国古代对应的应该是“理”。

“你的做法很科学”。“你的做法很合理”。这两句话有区别吗?
“你的做法很科学”。“你的做法很Science”。这两句话差别就大了吧?

实际上,你在很多地方可以把“科学”和“合理”两个词互换。但我还是不习惯把“科学”当形容词,我理解的“科学”就是“Science”,一门学科,而不是真理。

言论自由,各自理解,互不强求!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13 10:07:05 +0800 CST  
@茎到用时芳恨短:有一个疑问,既然聚变反应最大能生成铁元素,那还有那么多原子核比铁大的元素是怎么来的。
------------------------------------------------
还是聊聊物理比较轻松。

只要能量足够,就可以把原子核拧到一起,但是铁以上的元素拧到一起消耗能量比释放能量大,所以这是个亏本买卖。红巨星的内部反应极其复杂,不少地方的能量足够形成铁以上的元素,就因为这个过程会消耗能量不可持续,所以一般笼统的说法就是到铁为止。

实际上拧原子核就是这样,越到后来,释放能量越小,而消耗能量越大,所以很多小恒星其实还没拧到“铁”就拧不动了。大恒星就算拧到铁以上,数量也非常稀少。

本着“有能量就能拧原子核”的原则,超新星爆炸就是一种能量的剧烈释放,这个过程肯定会产生很多大于铁的重元素。看看你的金戒指,说不定是牺牲了无数恒星才诞生的,也说不定这些爆炸吞食了无数的文明,好好珍惜吧。
(关于超新星爆炸和文明消失的关系也有不少内容)

大自然的规律是如此神奇。反过来,根据量子力学,好不容易拧到一起的原子核,都有分裂的趋势,包括所有的原子核。原子核越大越容易分裂,其中84个质子以上的元素分裂比较快,这种叫“放射性元素”。84号元素叫钋Po(知道你们不会念这个字,音标pō)。 84号以下的元素分裂速度就很慢了,慢到可以用宇宙时间来衡量,说它们是放射性元素就没有意义了。

铁以上元素,拧到一起要消耗能量,同样的逻辑,这类元素分裂就会释放能量。所以可以做原子弹。

有没有觉得,在大自然眼里,所有元素都是一样的?只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时间尺度和需求,给它们分了类。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8-14 13:21:22 +0800 CST  

楼主:fb_叶良辰

字数:252418

发表时间:2016-05-14 00:1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15 05:08:33 +0800 CST

评论数:104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