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信仰(转载)



三十五、奥卡姆

奥卡姆(Ockham,William of)方济各会修士会修士英国学者。约1285年生于萨里;1349年卒于德国慕尼黑。奥卡姆(被称为无敌博士)曾加入,在牛津大学学习,从1315年到1319年在牛津任教。他是中世纪最后一批学者之一。

英国奥卡姆的威廉也许不能算个科学家,也似乎没有像前边提到的科学家们一样在教科书上留下一个具体的数学或者物理学公式公理,定律。但他提出一个所提出来一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在科学史,神学史和宗教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科学上有独特的地位,提到现代科学不能不提他。“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就是这把剃刀的刀刃。从经济角度来说明奥卡姆提到就是:“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从实践角度来说明奥卡姆剃刀定律就是:保持事情的简单性,抓住根本,解决实质,我们不需要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有效率的将事情处理好。

从理论角度来说明奥卡姆剃刀定律就是: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哥白尼在研究日心说时,以地球为中心和以太阳为中心,都能够计算得通,但用太阳为中心计算简便得多,因此,用奥卡姆剃刀一下子就把地心说剃掉了。

在信仰方面,他认为“通过思辨不能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有人因此说奥卡姆是无神论者,是否认上帝的。其实,恰恰相反,奥卡姆信仰虔诚,他只是反对当时哲学家们流行的用理性去寻找和解释上帝的现象,认为人有限的理性不足以让人认识上帝,理性只能用来认识现象界的东西。对于上帝,对于圣经,他首先提出“唯独信仰”,对于教会形式,他认为每一个信仰个体都可以直接面对上帝,而不需要教廷越俎代庖,这使他不受罗马教皇的欢迎。但是马丁.路德非常欣赏奥卡姆,“唯独信仰”“唯独圣经”“人人皆祭司”等新教理念的提出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奥卡姆的启发。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09 17:42:51 +0800 CST  
三十七、曼森热带医学之父

曼森这个名字也许没有许多中国人知道,但是,他是发现丝虫病,血吸虫病和疟疾病因和传播途径的医生,他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的中国人。曼森还发现许多病原性寄生虫,弄清它们的生活史,这包括卫斯特曼氏并殖吸虫,曼森氏迭宫绦虫、曼森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曼森氏尖旋尾线虫、罗阿丝虫、常现棘唇线虫等。他参加组建香港大学,并首任教务长,后来又倡导建立伦敦热带病医学院。1900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主要著作有《热带病手册》。他还医治过李鸿章的顽疾。孙中山曾经是他的学生。他对中国人甚至人类贡献太大了。

『亲爱的依莎贝尔小姐,这也许是我给你的最后一封信了。当伦敦午夜的雾笛响起,就是我要离开的时间,再度回到中国,我日夜梦回的所在。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染着可怕致死的嗜血丝虫、血吸虫、疟疾,在还没有认识耶稣基督的救恩前,病魔就先夺去了他们的性命。中国需要我!藉着高明的医术,移去他们的封闭与保守……亲爱的依莎贝尔,满了如火热情的我,在短短相聚的十个月里,不是在图书馆里苦读,就沉湎在显微镜前,很少对你细语呢喃,情话深诉,真是满心的歉疚。对中国人苦难的负担,使我无法扮演一个好情人。但是,如果回到福音的战场,你将发现我是全力以赴的一流战士。亲爱的,你愿意来中国吗?』

一八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依莎贝尔小姐搭船到中国的厦门,与梅森医生结婚。因着这一对夫妻的努力,使得当时许多可怕的传染病在太平洋沿海岛屿成为稀有疾病。

培特瑞克·曼森(PatrickManson),在一八六六年由英国来到台湾的打狗(后改名为高雄)。中国人渡海到台湾是为了打拼开垦过生活。曼森医生却不同,甚至跟一些传福音的宣教士遵行『上帝的旨意』来台湾的人也不一样。曼森从小就自认『火热的心灵像是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渴慕寻找天地间的一点共鸣』。爱伯丁大学;UniversltyofAberdeen)医学系毕业后,他在医院当了二年的助理医师。他不甘像一部念书机器,从小就是念书、念书……毕业后就像部快被装好的机器送出厂。他决定寻找一个不同的剧本来演。正好英国有位有钱的老妇人,愿意支持基督徒医生前往遥远的台湾行医,他接受这位老太太的资助,在二十二岁来到台湾。

曼森一来到台湾就在布道医院行医,一面学习台语。台湾经常流行瘟疫疟疾、鼠疫、血吸虫,通通被视为水土不服。他常常看到绑着红色头巾的道士,大吹法螺、念念有辞地在病人身上洒米粒;浑身颤抖的乩董,在恍惚状态下给人开药方。因为迷信,中国人有极高的受苦情操,能够长期忍受不合理的痛苦。他这一匹野马,最适合在这片无知的旷野中,踩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来。一八七一年,台湾南部的一些暴民攻击宣教医院。曼森决定转移阵地,不是返回英国,而是到中国的厦门。

当时的厦门已是个大港口,有三十万居民。曼森在厦门开了布道医院,但是没有人肯上门就医。『哼!不要到那个洋鬼子那里,他包的药都是毒丸。』谣言在厦门纷起。曼森的奋战精神来了,他发现要帮助中国人,除了医术以外,还需要先得到中国人对医学的信心。『来!来!这些药品就叫解毒丸。』曼森沿街发送,开始有人来医院了。有人说:『小心喔,到洋鬼子的医院去,会被挖心肝喔!』梅森医生为此把医院的窗子改成透明的,让马路上的人也看得到他在里面干什么。即使这样的努力,五年来到医院看病的还是不多。

厦门有位年轻人,得了象皮症(Elephantiasis),经过治疗屡不见效,痛不欲生地自杀三次,都没有成功。穷途末路时才到布道医院。夜里医院外面围满举着火把的暴民,大叫:『洋鬼子,你不要给他动刀哦!他如果死了,你是杀人犯,我们不会放过你的,还是把人放出来罢。』又对那位病人呼叫:『你要死就死个干脆,不要死在洋鬼子手上。』情况变得非常危险,厦门里少数的基督徒为曼森医生迫切祷告,在手术房里的梅森医生也非常紧张,象皮症是英国非常少有的疾病,而且当时的病因不明。他跪在手术房祷告,求上帝帮助他,不仅为了他、为了病人,更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医学的治疗,能够明白拿着手术刀背后的爱心。

不久,这个年轻人痊愈出院了。突然间,整个反对的围墙像是崩溃的堤防,各地的象皮症病人如潮水般的汹涌而来。曼森医生这时反而收拾行李,赶回英国。人家又说话了:『洋鬼子上一次是意外成功,没真才实学的料子,滚蛋算了。』

曼森的回国原因,他自己写道:『我强烈地期待得知象皮症的原因,而不是一直在手术床边开刀。』如果一直只有动手术的医生,而没有进一步去研究病理的医生,那么医生永远是在满足病人的需求,而无法找出疾病本身,有个斩草除根的解决法。

一八七五年回到英国,买了一部新式的显微镜,又埋在最近的医学报告里寻找对策。有了!一八七二年有位医生刘易斯(T.Lewis),发现象皮症患血液中有嗜血丝虫(SanguinisFilaria)。一八七五年底他又赶回厦门,不久,最得力的助力依莎贝尔(Isabella)也赶到,两人在厦门重开医院。曼森医生写道:『一八七七年动了三百七十九次手术。』

在这么忙碌的生活中,他继续研究象皮病的原因。当时地球上南北纬30度之间,太平洋的岛屿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染有象皮病,是非常可怕的传染病。他仔细地在显微镜下观察,果然发现患者血液中有嗜血丝虫,尤其在夜里这些丝虫密密麻麻,在患者身上可多达四千万只。他进一步的发现,有些丝虫被淋巴腺管所过滤,导致淋巴液受阻滞,产生皮肤上的巨大肿瘤。这些丝虫是哪里来的呢?很多科学家认为是空气中有毒物质,他像个侦探,仔细追踪,发现蚊子胃中有血丝幼虫,再传给叮过的人。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蚊子是传染病的宿主(host),只要保持环境卫生,就可以减少蚊子与象皮症。这个发现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断绝象皮症的方法还不是对付那个症状,而是对付蚊子,甚至是如何保持环境的卫生。不久他又发现,台湾、大陆沿海、日本人经常患的血吸虫病。这种寄生在人体肺中的钩虫,由患者粪便中排卵而出,孵化后长成纤毛幼虫(又称毛蚴,miracidia)进入螺类(如烧酒螺、田螺)体内,长成为摇尾幼虫(又称尾蚴,cercariae)再进入淡水毛蟹、虾子体内,再被人食用时进人人体。发现这样的循环后,避免得吸血虫病的方法就很清楚了。

一八八七年李鸿章身染舌疾,群医束手无策。梅森已经很有名气,李鸿章希望曼森去医治他。那时曼森自己也患痛风,严重得站不起来。但是他知道只要治好李鸿章这个大人物,中国人就更容易接受医学,于是忍受疼痛,航海一千八百哩到北京,给李鸿章治病。治好后,果然大大消除了中国人对西医的疑虑与排斥。

曼森知道这是成立医学院训练中国人的时候,他到香港成立『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由康德礼(J.Cantlie)任教务长,兼收男女生。一八九二年,第一批学生毕业,其中有一位名叫『孙中山』,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父。曼森对中国影响太大了。

一八八九年曼森回到英国,在李文斯敦大学(LivingstoneCollege)教授预备要前往海外的宣教医生。他在课堂上呼吁:『不要把你的眼光只放在英国,英国已经有太多医生了。看那些落后地方印度、多明尼加、哥伦比亚……他们更需要你们。』受到他的榜样激励,许多学生都成为落后国家的宣教医生,有的就客死他乡,包括梅森唯一的孩子。一八九四年,他与前往印度的罗斯(Ross)医生通了一百一十封信,帮助罗斯发现疟疾病原虫是寄生在蚊子的另一重大发现,解开可怕的疟疾之谜。曼森逝于一九二二年四月九日。他生前立下遗嘱,把所有的财产设立作奖学金,资助研究『热带医学』的学生,使一批批的生力军不断进军到各个落后的地方去。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09 20:31:17 +0800 CST  
三十九、欧姆

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年)是德国物理学家。生于巴伐利亚埃尔兰根城。欧姆的父亲是一个技术熟练的锁匠,对哲学和数学都十分爱好。欧姆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数学并受到有关机械技能的训练,这对他后来进行研究工作特别是自制仪器有很大的帮助。欧姆的研究,主要是在1817~1827年担任中学物理教师期间进行的!

埃尔兰根是德国的玩具之城。这个城的居民却都来自法国,是法国宗教迫害时逃到德国的新教基督徒。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从事这金属制造的行业,尤其擅长造锁。从欧姆的日记里可以知道,以前要成为一个锁匠是很不容易的,十四岁就要去学习,学了十年才能出师,然后再出去旅行十年,才能回来开店,旅行的期间靠着手艺可以应付各种造锁的需要。

欧姆从小就向父亲学习,除了学习造锁之外,也学习数学、物理。欧姆的父亲利用在外面巡回修锁的时间,自修了这两门科目。欧姆十岁时,母亲病逝,这给欧姆一家带来最沉重的打击。父亲在家里教欧姆数学、物理,不仅传授知识,也排解忧郁。

欧姆的父亲担心自己所学有限,还请埃尔兰根大学的数学系教授兰格多夫(Langedorff)博士来家里开课。欧姆后来回忆道:『兰格多夫认为学生不会自然对数学产生兴趣,对数学的兴趣是需要老师殷勤的栽培才会产生。而最好的栽培是老师对学生付出的注意力,因为这会影响学生的求学胃口。数学不是谈情说爱的对象,一下就会使人进出爱的火花,但是数学是可以结婚的终生对象,起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愈耕耘就会愈有收获。』

父亲没想到这样的教育会使欧姆成为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使欧姆的弟弟马丁(Martin Ohm)日后成为柏林大学首席数学教授,继续把造锁技术传下去的是欧姆的妹妹伊利沙白(Elizabeth Barbara Ohm)。

一八O五年,欧姆进入埃尔兰根大学攻读数学与物理。一八O六年德国与法国交恶。这对埃尔兰根的居民无疑是晴天霹雳:德国人敌视他们,认为他们是法国人的间谍;法国人仇视他们,认为他们是卖国贼。埃尔兰根的产品到处受抵制。

八千人不到的小城,一夕间驻扎三万多名的德军,整个城市几乎成为俘虏营,学校也几乎解散,欧姆的父亲生意完全停顿。欧姆本来要休学了,但是有一位书商瓦涉(Walther)看他读书的样子,知道他将来一定会有不凡的成就,就推荐欧姆到瑞士的戈斯塔忒(Cottstat)教会中学去当数学老师。这所中学的校长,吉韩德(Zehender)牧师后来写信给瓦涉道:『起初,我看到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又矮又瘦、其貌不扬,心想这人怎能教书,但是不久我发现教书是这年轻人的癖好,而且非常胜任。』

三年以后欧姆忍不住对数学与物理的喜爱,竟然翻山越岭偷偷进法国,带着兰格多夫教授的推荐信,向法国的一位数学教授请教。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事:法国已经要与德国打仗,一个德国学生爬过瑞士高山,潜入法国,只是为了要念数学,有谁会相信?这位教授却相信他,掩护他住在自己家中,教他数学与法语,一年后他学成,再偷越边境回去。

回国后的欧姆,发现情况比他想像的更恶劣,找了两年工作都落空,只好在一所中学兼课。后来穷到一个地步,看到德国陆军在招兵,他就跑去应征。不过德国陆军拒绝他入伍,其后四年,他还是到处兼课。

埃尔兰根大学因欧姆发表的数学研究,颁给他博士学位,这对他找工作似乎毫无帮助。一八一七年他出了一本几何学的书,除了几所图书馆购买以外,几乎没有销路,但欧姆还是庄严地把这本书献给影响他一生的父亲。同年他终于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在科隆(Cologne)大学担任数学物理系教授。

他在这时开始研究电流,欧姆仔细测量,在一定电压之下不同物质的电流大小。经过十年的实验,他发现许多物质有一个特性:『一定的电压范围之内,电阻是定值。』这是后来非常着名的『欧姆定律』(Ohm Law)。『为什么要研究电流与电阻?』原因是『期望由一个物质的电导特性,接近它永恒的结构。』定律发表出去却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

十七年以后,科学界才发现他的伟大,送给他一个金质奖章。这项迟来的荣誉,使他有权利选择在任何一所着名的大学任教。欧姆已经六十岁了,他的选择是回到埃尔兰根大学,把一生最后的菁华,奉献给家乡的学子。

欧姆上课的口头禅是:『你们到底懂不懂我的问题?』他从来不问『你们到底知不知道答案?欧姆认为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他常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解释他的问题,而不是答案,他认为问对问题,已经接近答案了。欧姆说:『一个问题要解释到非常清楚,像水晶一样的透明不含糊。』

欧姆上课的教室里,没有桌子,只有椅子。他坚持要学生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这样就不会整课堂猛抄笔记,而是随着欧姆慢慢写在黑板上的字一边抄一边想。欧姆上课讲的话不多,想一阵讲一阵,讲的也很慢,但很有内容,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写,一边想。

欧姆非常强调数学,他说道:『数学是解开大自然奥秘的一把钥匙。』他也强调物理实验,他说:『实验就是见证。』他的实验课,要求学生在还没有实验前,先听他讲解半小时再动手做,而非贸然下手。

欧姆的教学影响了很多学生。有一位学生毕业多年后写道:『欧姆老师的个性与气质,深深影响我的心灵。』另一位学生写道:『老师年轻时虽然遭遇很多困难,但是他的生命活泼,使他到年老,依然认真与幽默。』

欧姆一生都在路德会教堂聚会,他的同事说:『欧姆是把大学当作他的修道院,默默地以教育当作向上帝遵守的誓约,他的心灵就像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样。』

除了欧姆定律以外,欧姆还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例如他提出『音乐是来自空气中粒子的震动,并以人耳朵中的一个薄膜起共振』,这句话使得不懂音乐的欧姆被称为『电学界的贝多芬』。他发明电阻器,使电路在一定的电压下,用不同的电阻器,就可以控制电流的大小。

欧姆一生都没有结婚,生活非常简单,一年四季老穿一件深蓝色的大衣。书教累了就拿出大衣口袋里的鼻烟盒,提神一下又继续教。一八五四年七月六日上午十点,欧姆觉得身体不太舒服,却还是抱病站上讲台。他死在他最喜爱的地方--讲台上。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0 07:33:00 +0800 CST  
@虚无之镜 2017-01-10 08:27:15
楼主想说明什么?
《圣经》中那个残暴的耶和华是真实存在的?
-----------------------------
上帝是慈爱的.人若不犯下面的十诫.你出你入.都蒙上帝祝福。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
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人类受上帝刑罚.不是人行善.而是人作恶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0 11:10:00 +0800 CST  
@虚无之镜 2017-01-10 08:27:15
楼主想说明什么?
《圣经》中那个残暴的耶和华是真实存在的?
-----------------------------
@上官灵锋 2017-01-10 11:10:00
上帝是慈爱的.人若不犯下面的十诫.你出你入.都蒙上帝祝福。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
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
-----------------------------
你认为那些中国坐牢的全是无辜的吗?他们受到审判全是出于法官的私心.出于残忍.还是他们大多数确实触犯刑法呢?若是他们是触犯刑法.你还认为判他们的法官是做了残暴的事吗?若是你认为上帝不存在.圣经中的记载全是不是事实.是人编造出来的.你又何必无故指责上帝.假的东西你当什么真?你若认为圣经记载是真的.你对上帝所做的事不认同.甚至于极为反感.那么我想说:你认为上帝不该订天规诫命吗?人若触犯天条.上帝按律刑罚.不公正吗?圣经也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你享用上帝所创造的一切.你若信上帝存在.你就认为不用说声谢谢.是合理的吗?你就享用做那么理所当然吗?中国古语: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你认为一生享受神创造的美好.就不该存感恩之心吗?若你认为上帝不存在.是虚构的.你大可不必无故指责上帝.因为既然是假的.何来好坏。若你信上帝存在的.你该存感恩之心.你一生享受神创造的美好.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0 12:57:09 +0800 CST  
@虚无之镜 2017-01-10 08:27:15
楼主想说明什么?
《圣经》中那个残暴的耶和华是真实存在的?
-----------------------------
你认为那些中国坐牢的全是无辜的吗?他们受到审判全是出于法官的私心.出于残忍.还是他们大多数确实触犯刑法呢?若是他们是触犯刑法.你还认为判他们的法官是做了残暴的事吗?若是你认为上帝不存在.圣经中的记载全是不是事实.是人编造出来的.你又何必无故指责上帝.假的东西你当什么真?你若认为圣经记载是真的.你对上帝所做的事不认同.甚至于极为反感.那么我想说:你认为上帝不该订天规诫命吗?人若触犯天条.上帝按律刑罚.不公正吗?圣经也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你享用上帝所创造的一切.你若信上帝存在.你就认为不用说声谢谢.是合理的吗?你就享用做那么理所当然吗?中国古语: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你认为一生享受神创造的美好.就不该存感恩之心吗?若你认为上帝不存在.是虚构的.你大可不必无故指责上帝.因为既然是假的.何来好坏。若你信上帝存在的.你该存感恩之心.你一生享受神创造的美好.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0 13:03:45 +0800 CST  
@LXM16613 2017-01-10 15:20:43
楼主辛苦,不过你举例的人生活的时代就那样,都信神,现在的人思维和那时不一样,反着举例也有无数无神的例子,东方几千年不信上帝不也好好的
-----------------------------
其实哪个时代都是不信神的远远大于信神的..神若存在.必然会留给我们足够的证据.反之.神若真不存在.即使人穷极一生.也拿不出足够的证据.因此.人若本着诚实的心察考.还是能知神存在的..其根在于圣经.和向神祈祷...至于有些人.他们之所以不信.旧约圣经有些记载.很有说服力.摩西尊着神的话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成千上万的以色列人亲眼目睹了神的十大神迹.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是不肯按着神的诫命行事为人..他们亲眼见过.明知有神还会犯罪作乱.因此.不是人哪天知道神真的存在了.就必然会信神.敬拜神.也会因着神的吩咐.成为一个好人.大多数人是不会的.很多明知有神存在.他们也不会去教堂的.之所以这样.在于他的心不愿尊守神的诫命..至于现代人.怎能指望他们大多数信神呢?察考神存在与否远比守神诫命容易的多.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0 16:51:38 +0800 CST  
四十、大数学家-贝若。

贝若1630年10月生于伦敦,1677年5月4日卒于同地。1643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48年获学士学位,1649年当选为三一学院院委,1662年任伦敦格雷沙姆几何教授,1664年任剑桥首届卢卡斯教授,1672年任三一学院院长。

贝若最重要的科学著作是《光学讲义》和《几何学讲义》,后者包含了他对无穷小分析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其中“通过计算求切线的方法”已十分接近微积分基本定理,微积分的最终制定后来由其学生I.牛顿完成。

贝若最先发现了牛顿的天才,并于1669年自动辞去卢卡斯教授之职,举荐牛顿继任。贝若精通希腊文和阿拉伯文,曾编译过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等希腊数学家的著作,其中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作为英国标准几何教本达半个世纪之久。除此之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剑术、拳击、摔角都是一流的。学生若不满意数学成绩,尽可到拳击场上与他对打几场,可惜,没有人打赢过他!因此被称为“铁拳教授”。

他一生栽培出许多一流的好学生,包括着名的物理学之父牛顿。在科学史上,很少有人像他,在课堂上教数学,下课后在贫民区教拳击,星期天还成为教堂里讲道的牧师;他一讲道就是四小时,听众都睡着了、走光了,他对着空空的椅子,照讲。今天世界上每一个念过数学或物理的学生,都会读到他发现的理论,用切线去求斜率,用切线去求曲线截面积,用切线去求反曲点。一生对切线情有独钟,难怪被称为『切线老师』。

他是第一个把光学与几何学结合在一起的人。在透镜上画切线去求焦距与曲率半径的关系式,这是光学物理里最著名的透镜公式。他也是第一个用分离变数法,去解常微分方程的人。贝若的一生把数学、拳击、信仰结合在一起,却来自一个不可思议的起点。

贝若的父亲是富有的布商;四岁时母亲病逝,从此步入黯淡的童年。贝若的父亲生意太忙,就把孩子送到乡下跟祖父一起住。贝若的祖父以前就反对儿子与那个身体孱弱的女孩结婚,他们却私奔到伦敦去结婚,结果不出他所料,那女孩早逝,给他留下小孙子。祖父带着近乎报复的心理惩治这个小孩子,对贝若非常严格,经常打他,骂他是小杂种。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贝若,从六岁开始几度离家出走,每次被抓回来就是一顿毒打。贝若从小懂得『恨』是什么,他的世界里没有『爱』。

贝若从七岁入学到十六岁,整个十年间,不知被退学多少次。在学校里他以打架、不服管教、品行不良著名,成绩差到连番留级。在老师眼中,他是属于该被教育放弃的孩子。贝若的父亲后来把他转到一所循循善诱出名的好学校加特慈善之家(Charter House),希望这所中古世纪的修道院,以其秉持的肃穆气质,改变贝若凶暴的脾气。

有一天贝若的父亲被校长请去,告诉他加特慈善之家无法教育好这么顽劣的学生。贝若后来写道,他永远难以忘怀的一幕:『我在门外偷看,看到父亲听到慈善之家都无法教好他的孩子,父亲失望到跪在地上,大叫:『上帝啊,我恨不得我这个儿子早点死!』……我把门轻轻地掩上,掉下眼泪来,上帝啊,我真的是没救了吗?难道我真的是没人要的孩子吗?』如果失败能使人想到『上帝』,那失败就是一种祝福,因为能使人面对生命最深刻、最关键的问题。

贝若在十六岁时又转到一所乡间学校菲尔斯特(Felsted)。在这里遇到了教希腊文的霍尔北齐(Holbeach),改变他一生的好老师。 当贝若第一天面对这位希腊文老师时,他必须把过去一切学业、操行成绩和退学记录给老师看。霍尔比齐看了资料,又看站在面前,低头羞愧的学生,他说:『我相信你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你是天生做老师的好材料。』贝若惊讶地把头抬起来。在此之前,他只听过别人责备他是坏学生,从没听过有人说他将是一流的好老师:他写道:『我终于尝到被人信任的滋味。』

从那一天开始,贝若成为一个好学生,他的希腊文一跃成为顶尖高手。霍尔比齐下一学期留贝若成为小助教,并鼓励他开始学习拳击、剑术,以发泄用不完的精力。一**一年爱尔兰要求独立,与英格兰进行一场血腥战争,贝若父亲的布疋生意大受打击,无法继续资助孩子,霍尔比齐就接待贝若住在家里,照顾他的生活需要。

霍尔比齐是基督徒,贝若与老师朝夕相处,虽然看不到基督,但是在老师身上看到基督的爱,所以也愿意成为基督徒。贝若成为基督徒是出于个人的抉择,这个抉择对后来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六五二年贝若以极优秀的成绩进入剑桥大学希腊兴拉丁文学系,在班上他认识一位喜欢研究植物的约翰·芮(John Ray,1628-1705)。

约翰·芮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他在《植物方法论》(Methodus Plantarum,1703)一书中,以『种』为生物分类单位,并给与『种』明确的定义。约翰·芮认为科学是上帝给人的恩赐,要人好好去管理上帝所创造的大自然,既要管理,首先就要仔细的理一理,这就是『分类学』,是管理大自然的基石。他在一六九一年写一本书叫《在创造的大工上彰显出上帝的智慧》(The Wisdom Of God Manifested in the Work Of Creation)。

贝若与约翰·芮是一生的好友。英国当时政治动荡不安,大学生极爱批评国事,贝若与约翰·芮却经常一起读圣经。贝若后来给牛顿写信道:『当时,我是书楼中的一只猫头鹰,偶然咕咕几声,不与外面嘈杂的麻雀为伍。读大学的目的是在为自己的信仰找到正确根基的基石。』

贝若由文学进入数学,如他所写:『为了研究神学,我需要《年代学》(Chronology),为了年代学我需要懂天文学,为了天文学,我需要懂几何学。』他后来把数学念得那么好,因为他找到了念数学的意义-帮助他认识上帝。一六五五年他大学毕业,坐船到中东、北非、欧洲、土耳其……四处旅游,他说:『我在寻找一块人生的试金石。』

旅行的四年期间,他写了一本《欧基里德几何学》,这本书不仅成为畅销数学名著,而且革新了几何学的课本。以前的数学书几乎都是文字,他的书有一百八十幅几何图。他认为数学是一种逻辑语言,了解逻辑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图示。他又写一本《屈梭多模传》。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347-407)是早期安提阿的著名基督徒,把基督的福音传至君士坦丁,他讲道热情充沛又条理分明,被称为『金口传道人』,为传福音不畏权势,最后殉道而死。

一六五九年贝若回到英国,担任剑桥大学数学系首席教授。一六六二年他教大二的几何光学,发现班上有一个安静的学生,成绩中等,但是思考深刻敏锐,又因家境贫穷必须打工;贝若就像霍尔比齐老师一样,开放家庭招待这位学子。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或为近代物理之父的牛顿(Isaac Newton)。

贝若把牛顿当做孩子一样。一六六九年贝若正当壮年就申请退休,把首席教授的职位让给牛顿。牛顿后来也如法炮制,开放家庭招待一位名叫泰勃(Brook Taylor,1685-1731)的穷学生。泰勒后来发表了著名的泰勒级数。

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学者的知识传承,绝对不是只在课堂上,而是在长期爱心的浇灌下才产生的。多少人仍在等候天才,却很少有人愿去栽培天才,大部分的天才都是问题学生,给你制造问题以后,才慢慢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贝若一生中从未以天才的栽培人自居。他给牛顿写信论到他身为人师的心怀: 『我不向高山呼喊,我不对森林呼叫,无论我面对的是一片空墙,或是荒芜的土堆。但是我并不失望,我仍然竭力去寻找每一句希腊用字、片语的真正语源。成为一个用心的老师,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我像是古希腊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独立在静默的舞台上,没有吟唱、没有旁白、没有歌咏、没有伴舞……只有少数的学生,像是遭遇海难的船员,被幸运之浪漂流到我的舞台前;或是到处流浪,不甘被摆入现成框框中的学生,无意间『碰』上来,他们就能听到普罗米修斯传自洞穴中的几句箴言。』 贝若的一生都自诩是持守真理终不悔的普罗米修斯。

退休后的贝若到英国的贫民区,买下一间破旧的大戏院,改变成为一间教堂,自己担任牧师。这间教堂三分之一是图书馆,给喜欢念书的孩子用;三分之一是拳击房与戏台,给不爱念书的孩子;三分之一才是聚会的地方,这是他的梦中款式。

讲道之外,他兼当教堂中图书馆馆长与拳击教练,并回到剑桥兼点行政工作来维持所需开销。他讲一场道至少需要三个小时之久,且经常在四个小时以上,很多会众都难以忍受。加上他经常衣衫不整,不是袜子没穿就是鞋子穿反,不然就着短裤上台,不合一般体统。

即使如此,仍有少数人留下来听道,其中有一个名叫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著名的法学哲学家。洛克写道:『贝若每一篇信息虽然长,但是结构清晰,像数学一样的富有逻辑。』英国的大政治家皮特(William Pitt,1759-1806)在多年后读到贝若的讲章,他说:『鲜血仍然抑不住地澎湃。』

贝若终身未婚,在把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给了学生后,一六七七年五月四日死于肺炎。为他送葬的长长队伍里,有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贫民区的无名小卒,都是他的学生。

诗人马波立多夫(John Mapletof)为他撰写碑文,简短的一句:『他使周围的人认识上帝』涵蕴他丰富的一生。

贝若死前留下一则祷告:『喔,主啊,你是何等伟大的几何学家,因为你创造了一个无限的空间让科学家去飞翔,让探索者去发现,让爱好技术的人去模仿!我有一个祷告是,让这些学自然知识的人,至终能得以认识你自己。』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1 07:37:53 +0800 CST  
四十二、海尔蒙特--布鲁塞尔一奇才

海尔蒙特(Jan Baptista van Helmont),比利时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医生。他在化学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卓越贡献,从而成为炼金术向近代化学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一五八零年一月十二日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Brussels)。

海尔蒙特出生于显赫家祖。从小就集许多关注、期待于一身,结果这孩子的表现真令人失望:他拒绝一切别人为他安排好的东西,像个天生的纵火狂似地,从小到处烧东西,不仅烧掉教科书,连父亲给他的图书馆也给烧掉。他痛恨书、痛恨课本,认为那不过是把人比来比去的东西。

但是家境太富有了,书烧了有人再为他买来,图书馆烧了,有人再为他建起来。也许太早享受到特权的孩子,最容易对特权带来的一切享受感到虚空。海尔蒙特在年轻时就写道:『每个人都认为到学校受教育是一条理所当然的路,但是受教育后所要追求的东西,我不用念书就已经有了。我不知道我到底要什么,我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没有人知道我心中长期的不安与痛苦。如果我不知道念书的真正意义,我相信我所花的时间与努力终将付诸东流,转眼成空。』

他拒绝念书,家人强迫他念,甚至安排他进入当时的教育重镇罗凡(Louvain),接受一堆名师多方教导。他到十九岁时,已经念过多所学校,可惜从来没有毕业过;人家在背后笑他:『海尔蒙特家的墙壁很大,却挂不上一张毕业证书。』其他什么书卷奖、优等生奖更没份,他是奖状的绝缘体。

四下无人时,海尔蒙特常独自走到森林里去哭泣,他哭自己是『木炭』,没有一点用处。在众人看不到他的角落里,上帝看到他,上帝听到一块小木炭的哭泣,于是为他开了一条路。

一五九九年海尔蒙特在外闲逛,偶然看到一本课外书,是托马斯.厄.肯培所着的《效法基督》,这本书改变了海尔蒙特的一生。

金碧士是位德国兄弟会的修士,他用浅显的文字,使信仰能为一般人所明白。他指出一个人思想与生活失去重心是因为失去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当一个人愿意谦卑下来,信靠耶稣,圣灵会住在他的心中,使人认识耶稣是救主。他在《效法基督》中写道:『最高深和最有益的学问,就是对自己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这句话吸引了海尔蒙特--原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自己的挣扎,而在求主赦免他的罪。

以后的十二年,海尔蒙特的心就能够安静下来,他博览群籍,一心补回青少年时期的荒废,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是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慢慢仔细地看书。

他阅读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学文集,而慢慢地转向医学。一六O九年,他在三十一岁时终于拿到第一张毕业证书,具备医师资格。

毕业后的海尔蒙特已经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他知道『化学是开启医学的一道门,经过化学的定量分析能够使医学更为精确』。为这个看见,他到维伏迪(Vilvorde)小城,放弃名利、隐姓埋名,做个终身都不开业的医生,全力研究化学。

他日以继夜地做实验,连邻居都不知道这个人在干什么。他的实验非常精确仔细,日后留下来的记录显示,光是测定汞的重量,他就重复了两千次。在精细的测量中,他发现无论是溶解或是沉淀反应,重量在反应前后其实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型态而已,这是非常有名的『质量不灭定律』。

当时的汞被认为是仙丹,是长生不老药。古今中外都认为吃一点汞可以使血气活络、脸色红润,所以很多人买来食用。但是海尔蒙特经过仔细的定量实验,提出过量的汞是剧毒,可致人于死。

当时又流行一种万能溶剂,能将植物油溶解成水,他仔细研究,发现那是硝酸,遇到碱中和成水,他首先提出『酸碱中和生成水』。他小时候喜欢烧东西,现在变得很有用。他燃烧62磅重的木炭,只剩下1磅的灰,有61磅都不见了,他称这看不见的为『气体』(gas),gas这个字是他首创的。

他也研究人的体内结石现象,用尿酸与钙作用产生白色结晶,模拟人体内肾结石、胆结石的形成原因。他试着把许多人体内的生理现象,用人体外的化学实验去研究,其中最着名的试验是他用管子伸入胃中抽取胃液,研究胃液对食物分解的功能。他发现胃液过多会造成身体不适,可以用碱性物质去中和,治疗胃酸过多的现象。

在人类历史上,他是第一个用化学去了解人类与生物的生理构造,进而提出医治方法的人。他终身未曾亲手医治一个病人,却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海尔蒙特的研究没有带给他任何掌声,只有排山倒海而来的反对。当时的医学界还没有进步到足以接受他的看法,以化学来解释生物生理反应,被斥为无稽之谈。政治界也反对他:一个前途似锦的贵族青年,躲在贫民区内研究如何抽胃酸,太离谱了。所有贵族都联合起来斥责他,给他压力,要他回到布鲁塞尔。

在这一片反对声中有一个赞成他的,就是兰丝特(Margaret van Ranst),她是当时比利时最有权势的公爵家的女儿。兰丝特慧眼识英雄,后来到贫民区内嫁给海尔蒙特。海尔蒙特写下:『我一生都要感谢上帝,因为祂赐给我一位敬虔又高贵的女孩为妻子。』

这对夫妇经常在黑夜,骑马把自家的钱袋送给穷人。他们为善不欲人知,只在放钱袋的地方画上一个十字架,等人家出来时,他们早就已经上马远扬。

海尔蒙特还有一个着名的实验,就是把两百磅的土壤烘干称重,然后在土里种下5磅重的柳树种子,收集雨水灌溉;五年后柳树长成169磅3盎司重,土壤再烘干称重,只少了2盎司。这证明树木的重量增加来自雨水而非土壤。世界各地生物课本都会提到这一段记载。接着他继续写道:『根据圣经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一天,就创造了天,创造了地,也创造了水,水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柳树实验,是要证明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三天,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上帝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这件事就是:树木只要有种子,只要有水,就能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这段记载说明了,海尔蒙特研究柳树实验的动机是为了印证圣经创世记第一章。这段记载却没被收录在我国的任何一本生物课本里,以致学生看海尔蒙特种了五年的柳树,辛苦地把一堆土弄来弄去,以为他只是单纯地为了科学,而不知这个柳树实验是他对信仰的求证与表白。

当然我们现今知道他的实验实在很精确,但是结论有点偏差(因为土壤损失的2盎司,不是他称重的误差,而是土壤提供植物成长所需养分的消耗),不过在四百年前能够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不简单。

海尔蒙特从柳树的实验,已经想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供给植物生长的另一个物质。他继续以燃烧木头研究二氧化碳。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在位于贫民区的实验室内,他中毒身亡:不是死于二氧化碳,而是死于他所不了解的另一种足以致命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他为未来的人类指出正确的方向,以致今天所有有志于医学院、农学院、理学院的学生,为了日后能精确地了解生物,必须在高中打下化学的底子。海尔蒙特一度自认不过是块无用的木炭,但是因着相信上帝,肯燃烧生命,成为照亮未来的炭火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1 12:56:23 +0800 CST  


四十四、计算机先驱万尼瓦尔.布什

在美国科技史上,万尼瓦尔;布什(1890—1974)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在数学、电力工程和计算机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美国科技组织的发展确立了新方向,被称为计算机先驱,数字图书馆奠基人和“美国大科学之父”。

他于二战期间为曼哈顿计划发挥了巨大的政治作用。并且在他的一篇文章中As We May Think提出memex这一概念,可以被看成为是现代万维网的先锋。

1915年布什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MIT)去读电气工程学的博士后,布什选了个对自己比较难的博士论文题目,那是解决把某些微分方程变换成更好使用的代数方程的问题。布什的导师是肯内利(Arthur Kennelly),他过去是爱迪生的同事。 1916年4月,他就把169页的论文交给了他的导师。他在处理论文的时候,聪明地使用的理论是肯内利从来也没有学习研究过的一个数学分支。

他真正开始研究机械式计算器是在192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任教的第六年。那时他建议一个名叫赫伯特·斯图尔特(Herbert Stewart)的研究生制造一种机器。简单地说,这种机器就是一个能用物理学的办法(在这里是转动一个小杆子)把信息表示出来的机器。制造这个机器的思路和他在塔夫茨制造测形仪时的完全一样。

斯图尔特完成了这个机器之后,布什又要求他的几个研究生制造一种新的机器,称为网络分析器。它模拟了3个发电厂、300多千米电缆和6个负载中心,所有这些都装在一个0.5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另外一台机器,是斯图尔特第一台的改进型,称为乘积积分器,为布什赢得了1928年费城富兰克林学院的利维奖。

同样是在1928年,布什开始研制更为强大的机器。新机器的目标是解某些微分方程,那是微积分的基本方程。1931年,他完成了第一个微分分析仪,花了令人吃惊的25000美元。这个机器能够解决的一个典型的方程是“X平方加X等于Y。”布什的机器虽然不是完全准确,却已经能够有助于做实际工作。

这个机器是个巨大的装置,需要有它自己的大屋子。电马达驱动着严密组合的齿轮和转轴。计算是由毫无情感的力量完成的。金属碰磨着金属,直到得出结果。一个马达转动着一个转轴,转轴转动着齿轮,齿轮推动着一个什么杆,等等。有18个转轴,能够在几天之中设置好这个分析仪,来计算某个问题,每做新的题目,要用螺丝刀和扳手把机器卸开,并以新的形式重新组装起来。一旦运行了,就需要不断地照料和维护。他的研究生夜里不能睡觉,守在附近,等着排除故障。即便是一切都正常,那机器也需要天天维护来保证正常运行。

微分分析仪是个里程碑,它是“将要出现的现代分析机器的伟大家族的第一个,以一般的说法,那就是计算机。”微分分析仪也触动了布什的深层感觉。目击着那个机器弄出答案来,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生动、具体的东西,是使人很兴奋的事情。到这个时候,布什的抽象思维数学到这个时候才真的活了起来。

机器过去是大大减轻了体力的劳苦,现在也可以减轻一下脑力之苦了。当时的报纸把布什的机器叫成“会思想的机器”、“人造头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说这个微分分析仪是“至今最为复杂、最为强大的数学计算工具。”

微分分析仪的1931年机型是个极大的成功。康奈尔、德勒萨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挪威、苏联和爱尔兰的同行都仿制了它。由于他的贡献,他不断得到同行们的称赞:国家科学院在1934年选他为院士,第二年美国电器工程师协会颁发给他拉米奖。在1934年3月,布什已经能够提出制造一个更强大的分析仪,它能够更为准确的提供答案,并且含有一个能够把数学方程转化为电信号的“功能元”。

这个新型号也保证能克服1931年型号的一个最大的不足,即每次为解决一个新问题,就需要做机械性的重新调整。这需要好几个钟头,甚至更长。这个新机器最后制成的时候,重量为100吨,装有2000个电子管、300多千米的电线和150个马达。它能够借助于穿孔的带子用电来准备好解决新的问题,而且可以在同一时间解决多个问题。

万尼瓦尔·布什的微分分析仪奏响了20世纪计算机大发明的序曲,这一开创性工作为二战后数字计算机的诞生扫清了道路。

自启蒙运动以来,有人崇尚理性,迷信“科学万能”。有的浅薄之徒甚至以为基督教已因着科学的进上,而成为落伍陈腐的道理;从而上帝的地位和圣经的权威,也被推翻。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麻省理工大学(M.I.T)名誉董事长万尼瓦尔·布什博士,在驰誉世界的《幸福杂志》(Fortune May,1965)特发表专论加以反击。他说:这种想法,乃是一种非常重大的错觉。如果人们迷信科学,以为仅凭浮表的观察和推算,即可窥测宇宙间的奥秘,并能预知将来必然的归趋,则人类乃是一种不能自主的木偶,宇宙也仅是一种机械呆板的构造。但万氏指出,其实科学的证明,不能保证绝对正确!科学家仅能凭其观察推算所得的结论,构成一种假设,但是这种假设,往往又可为新发现的论据所推翻。许多科学上的道理,当时认为“金科玉律”,现已成为“明日黄花。”此乃科学并非绝对真理的铁证!

万氏复进一层提示,科学不但不是绝对真理,而且还日趋悖谬,远离宇宙真正的本性,陷入一种机械主义,而不能自拔,而其对于人类两大“实在”(Peality)——“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则完全茫然。迷信科学的人,亦只能以认识机械的宇宙为止境,而对于人类到底从何而来,究将往何处去,则丝毫不能置答。

是以万氏忠告科学家说,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谦卑,自承其渺小和无知,庶能恍然大悟,科学不是万能,乃有它的限度和止境。因此万氏认为“欲明宇宙人生的奥秘,只能凭启示和信仰,不能靠科学和理智。”(一九六五年五月)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1 17:31:25 +0800 CST  


四十七、卡文迪许

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1731.10.10.~1810.3.10.)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公元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1742—1748年他在伦敦附近的海克纳学校读书。1749—1753年期间在剑桥彼得豪斯学院求学。在伦敦定居后,卡文迪许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当助手,做了大量的电学、化学研究工作。他的实验研究持续达50年之久。1760年卡文迪许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成员,1803年又被选为法国研究院的18名外籍会员之一。

公元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许在伦敦逝世,终身未婚。卡文迪许的才能是多方面的。1784年左右他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普通空气中氮占五分之四,氧占五分之一。他确定了水的成分,肯定了它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还发现了硝酸。

卡文迪许生前在物理学方面发表的论文为数极少,一直到麦克斯韦审阅整理并出版了他的手稿后,人们才知道他在电学方面作出了很多重要发现。他发现一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这就是后来库仑导出的库仑定律内容的一部分;他提出每个带电体的周围有“电气”,与电场理论很接近;卡文迪许演示了电容器的电容与插入平板中的物质有关;电势的概念也是卡文迪许首先提出的,这对静电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还提出了导体上的电势与通过电流成正比的关系。

卡文迪许可算是一位活到老、干到老的学者,直到79岁高龄、逝世前夜还在做实验。卡文迪许一生获得过不少外号,有“科学怪人”,“科学巨擘”,“最富有的学者,最博学的富豪”等。卡文迪许是清教徒,虽然拥有大量的财富,但一生极其勤俭。并且这个具有惊人智慧的人却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有一次他的一位仆人病了,需要钱,他抬手写下了一万英镑的支票,把仆人惊得目瞪口呆。他逝世后留下了大笔遗产,其中一部分由它的侄子在1871年捐赠给剑桥大学创办卡文迪许实验室。如果有人问:至今为止世界上哪家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获得最多诺贝尔奖?如果您没猜错得话,答案就是卡文迪许实验室。因为至今为止已有2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主出自卡文迪许实验室。

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科学上成功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他的科学理念和研究宗旨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您有机会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或者访问的话,您将不难发现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前门(用拉丁文)刻着一段旧约诗篇111:2的经文:耶和华的作为本为大。凡喜爱的都必考察。---这是依照电磁波的发现者,被爱因斯坦称为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基督徒麦克斯韦的建议写上的。这段经文不仅反映了麦克斯韦和卡文迪许本人的清教徒信仰,也是同时也反映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以研究神的美意,神的作为的大能以及神创世界的奇妙的科研宗旨。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1 18:50:03 +0800 CST  


四十八、浦宾(Michae Idvorsky Pupin 1895-1935)

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发明家浦宾教授原籍南斯拉夫,一八七四年移民赴美,年仅十六岁。当他在纽约登岸的时候,口袋里仅有五分钱,一句英文都不会讲;但以后成为世界有数的大科学家,其经历实令人惊奇。浦氏抵美后五年,即入哥伦比亚大学,成绩优异。后又赴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深造。一八八九年,回哥伦比亚大学任电汽工程深造。此后即一跃成名,成为世界极负时望的电汽工程专家,和大发明家。

据人估计,仅仅他一种发明,即至少可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节省一千万美金。因此浦氏得到世界各大学和学术机构的荣誉和学位,数不胜计。

浦氏乃一基督信徒,深信科学和宗教,非全并无抵触,而且相得益彰。浦氏在其所著《新的改造》(The New Rformation)一书中,有一段说:“基督信徒,从主耶稣的生活和教训中,可以看到最高的属灵的实体,并使上帝的信仰,深植在吾人灵命灵中,得到一切属灵实体的本源,从而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属灵的力量,引导人生,进入一种‘人人和好’、‘人神和好’的属灵和合的境界(Spiritual Co-ordination)。上帝就是爱,爱乃是最伟大的和合力量。所以,照主耶稣基督的教训,最大的诫命,其一乃是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37-39)。这两条诫命,乃是一切属灵的动力。唯独借着这种力量,才能释放我们,不贪爱世界,不贪爱物质,才能救个人生活,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活,免于恐怖纷乱,从而进入一种淳朴美满、和合的境界(Simple law and beautiful order)。

“这种和合的力量,不但能使人人和好,而且能使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互相融洽,使宗教与科学,相得益彰。使徒保罗说:‘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然而借着所造之物,就可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1)上帝属灵的实体确是眼不能见的,然而借着上帝所造之物质世界的事物,却把祂显出来,使我们可以明白理解。从使徒保罗这句话,可证物质的实体和属灵的实体,不但没有冲突,并且借着物质的实体,使我们更能体会到属灵的实体,那便是上帝的永能和神性;这便是科学与宗教,不相抵触的道理。”(见浦氏著《新的改造(The New Reformation)》二七一页)

浦氏又在其自传中写着说:“回忆五十年前,我读大卫的诗,我深深的体会到天上的星光乃是一种属天的文字,述说上帝的荣耀,但我当时还不明白这种属天文字究竟的意义。我现在人科学中,体会到每一个星体生命的活力。创世纪第二章说:‘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世记二章七节) 众星的光辉,便是上帝吹入的生气的一部分。我研究科学的结果,更使我领悟上帝造物的奇妙,当我仰观天象的时候,我没有一次不深深感觉在闪闪星光中,上帝属灵的生气;我更深深领悟到我所以一息尚存,能生活动作,乃是因完全依靠上帝赐我生命的气息。’(见浦氏著自传《从移民到发明(From Immigrant to Inventor)》三八一页)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2 07:40:02 +0800 CST  


四十九、玻尔

玻尔是丹麦物理学家,1885年10月7日生于哥本哈根,他父亲是一位杰出的生理学家,一直从生物学和哲学方面探索生命的问题。

玻尔因他1913年撰写的奠定了他的原子重论基础的论文而成为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是20世纪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以高尚的人格,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批判性、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吸引并团结了各国卓有成就的科学人才聚集到他在丹麦创立的理论研究所。以他为首的“哥本哈根”派建立并完善了量子力学理论。20世纪的科学因而飞跃地发展了无数分支学科,“哥本哈根精神”代表的团结协作的科研风格至今仍为世界科学界所推崇。(《和谐与统一》首页) 玻尔的活动、信仰、言论和文章,全部提供着关于他的人生观,他对宗教的笃信和哲学的看法,以及他对死亡的想法证据。

他爸爸从小带他上教堂。玻尔写到:“……看到我的灵魂深处:看吧。请看一个小家伙跟着爸爸,穿过下满雪的街道去教堂。”“……坐着度过圣诞夜……”(同上P33———35) 他写家信要与妻子一起高高地飞向北方,飞向“圣诞之家”,飞向“世界上最可爱的仙境”……(同上)36) 玻尔满50岁时,工作无论多忙都要回家过圣诞节,细心照料灵魂的事,形成一种传统庆祝每年的圣诞节。(同上P98) 他否认死亡在本质上是悲剧性的想法。(P202) 他同意,在赋予上帝以从日常语言中搬用来的属性时必须谨慎从事。他曾对爱因斯坦说:“指示上帝如何管理世界那可不是我们的任务。”(P225)

如果爱因斯坦对“世界富于秩序与和谐性”(《上帝与新物理学》P241)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那么老实说秩序与和谐性也同样是玻尔的指路明星。玻耳说:“和谐性只能感受,不能把握,如果我们试图把握它,它就会按照自己的本性而从我们的手指缝里溜走。”(《和谐与统一》P238—239)(和谐性是上帝至高智慧的精细设计)

在玻尔的荷兰之行的家信中写道:“多么盼望回家见到你,我也非常盼望见到孩子们……我十分愿意和你共享一切东西,共享我的灵魂的最后一根纤维……”(同上P381) 玻尔1962年11月18日上午死于心力衰竭,他被葬在阿西斯腾教堂公墓他父亲的墓地上。

科学大师们的信仰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出现在带有根深蒂固的基督宗教传统观念的西欧。 “科学起源于神学,所有科学家,不论他是无神论者或有神论者……本质上接受的是神学世界观。”(《宇宙与造物主》P124)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2 09:55:43 +0800 CST  


四十九、玻尔

玻尔是丹麦物理学家,1885年10月7日生于哥本哈根,他父亲是一位杰出的生理学家,一直从生物学和哲学方面探索生命的问题。

玻尔因他1913年撰写的奠定了他的原子重论基础的论文而成为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是20世纪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以高尚的人格,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批判性、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吸引并团结了各国卓有成就的科学人才聚集到他在丹麦创立的理论研究所。以他为首的“哥本哈根”派建立并完善了量子力学理论。20世纪的科学因而飞跃地发展了无数分支学科,“哥本哈根精神”代表的团结协作的科研风格至今仍为世界科学界所推崇。(《和谐与统一》首页) 玻尔的活动、信仰、言论和文章,全部提供着关于他的人生观,他对宗教的笃信和哲学的看法,以及他对死亡的想法证据。

他爸爸从小带他上教堂。玻尔写到:“……看到我的灵魂深处:看吧。请看一个小家伙跟着爸爸,穿过下满雪的街道去教堂。”“……坐着度过圣诞夜……”(同上P33———35) 他写家信要与妻子一起高高地飞向北方,飞向“圣诞之家”,飞向“世界上最可爱的仙境”……(同上)36) 玻尔满50岁时,工作无论多忙都要回家过圣诞节,细心照料灵魂的事,形成一种传统庆祝每年的圣诞节。(同上P98) 他否认死亡在本质上是悲剧性的想法。(P202) 他同意,在赋予上帝以从日常语言中搬用来的属性时必须谨慎从事。他曾对爱因斯坦说:“指示上帝如何管理世界那可不是我们的任务。”(P225)

如果爱因斯坦对“世界富于秩序与和谐性”(《上帝与新物理学》P241)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那么老实说秩序与和谐性也同样是玻尔的指路明星。玻耳说:“和谐性只能感受,不能把握,如果我们试图把握它,它就会按照自己的本性而从我们的手指缝里溜走。”(《和谐与统一》P238—239)(和谐性是上帝至高智慧的精细设计)

在玻尔的荷兰之行的家信中写道:“多么盼望回家见到你,我也非常盼望见到孩子们……我十分愿意和你共享一切东西,共享我的灵魂的最后一根纤维……”(同上P381) 玻尔1962年11月18日上午死于心力衰竭,他被葬在阿西斯腾教堂公墓他父亲的墓地上。

科学大师们的信仰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出现在带有根深蒂固的基督宗教传统观念的西欧。 “科学起源于神学,所有科学家,不论他是无神论者或有神论者……本质上接受的是神学世界观。”(《宇宙与造物主》P124)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2 11:44:04 +0800 CST  
五十、斯坦梅茨

斯坦梅茨(Charles Proteus Steinmetz,1865-1923),德国出生的美籍电机工程师、发明家,对交流电系统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斯坦梅茨1865年4月9日生于普鲁士的布雷斯劳(现波兰的弗罗茨瓦夫),1923年10月26日于纽约斯克内克塔迪去世。原名卡尔·奥古斯特·鲁道夫·斯坦梅茨(Karl August Rudolf Steinmetz)。1889年迁居美国后改名。

1892年1月,在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斯坦梅茨提交了两篇论文,提出了计算交流电机的磁滞损耗的公式,成为当时在交流电研究方面的第一流成果。随后,他又创立了计算交流电路的实用方法——相量法,并于1893年向国际电工会议报告,受到广泛的欢迎。同年,他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负责为尼亚加拉瀑布电站建造发电机。

之后,他又设计了能产生1万安电流、10万伏电压的高压发电机;研制成保护高压线的避雷器、高压电容器。他的另一项重要科研成就是研究电的瞬变现象理论。晚年,他还开发了人工雷电装置。他一生的研究领域涉及发电、输电、配电、电照明、电机、电化学等方面,他还进行过用汞灯照射以加速植物生长的实验。他一生获得近200项专利。

斯坦梅茨还热心于教育事业,在他担任通用电气公司总工程师期间还兼任斯克内克塔迪联合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教授,并对当时的大学教育提出了改革性意见,强调学生实验的重要性。

斯坦梅茨曾获斯克内克塔迪联合学院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名誉博士。1901~1902年任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主席。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获富兰克林学会的克雷松金质奖章。史氏不仅是一位驰誉全球的大科学家,而且又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一九二二年,史氏在Harper杂志二月号上撰论略称:“照人类现有的知识,同时由于科学本身不是万能的,我们对于宗教问题,尚不能作任何肯定而最后的结论。科学既无法阐明宇宙的真相,尤不能指示其定例。人类心智是大的缺陷,便是我们的观察有观,我们的智力无法理解无限的本体。换言之,关于上帝的观念,灵魂的不灭——凡此种种,都超乎经经科学的范畴。科学只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处理一些有限的事物;若论超凡的事物,结果只是落在雾中。”

有一位柏勃生氏(Poger W.Babson)曾问史氏:“五十年后的科学研究,在哪一方面有最大的发展?” 史氏对此问题,深深思索以后,回答说:“今后最大的发现,乃是在心灵方面。历史指示人类,人类历史发展最大的力量,乃是在心灵方面。人类终有一天要领悟到,物质文明,不能予人幸福,亦不能使人类有创造的力量。于是科学家便要离开其实验室,转而研究关于上帝、祈祷和一切属灵的事。到了那时,人类便更有空前伟大的进步。”(见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社论)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2 19:24:07 +0800 CST  


五十一、密立根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电子基本电荷的最先测定者,1868年3月22日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莫里森,早年曾在衣阿华州的马可柿塔(Maquoketa)中学和俄亥俄州的奥伯林学院接受教育。1895年他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到欧洲的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继续深造。

1896年至1921年,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21年底聘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实验室主任,并主持学院的行政委员会,一直工作到四十年代。1916年他还兼任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1928年兼任美国科学进展协会会长。

密立根教授由于他用实验方法精确测量了电子的电量而闻名于世。1913年至1917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他对荷电油滴在相反的静电场和引力场之间的运动进行了实验观察,当两力处于平衡时,从观察外加电压、油滴的密度与下降的速度,发现了一个油滴所载的最低电荷e=1.60×10-19库仑和这个油滴所载的许多较高电荷的最小公倍值是一样的,表明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这一著名“油滴实验”曾轰动整个科学界,使得密立根扬名四海。虽然这个实验牵扯到另一个研究者而引发一段科学公案。但他在物理学上还有其他的卓越贡献表明他的科学地位不可动摇。

1916年,密立根解决了光电效应的进一步精确测量问题,证实了爱因斯坦公式E=Vse=hf-W,而普朗克常数h第一次由光电效应加以计算。此外,还有一个很有价值的贡献,这就是他把光谱测量向远紫外线扩大到 X射线区域附近,从而发现了“裸原子”( 即高度电离的原子)和“自旋电子”的重要光谱。后来密立根还从事宇宙射线的广泛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为了研究宇宙射线,他与他的助手爬山越岭到处奔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密立根一直坚持宇宙射线是电磁辐射的看法。

密立根教授因为对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而荣获192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同时他也是美国国立科学院柯姆斯托克奖金、美国电力工程研究所爱迪生奖章、大不列颠化学学会法拉第奖章和伦敦皇家学会胡格斯奖章的获得者。1929年由于宇宙射线的研究又获得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以及其他方面各种奖励。他又是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以及外国各种科学学会的通讯院士或荣誉会员。还有好几个世界著名的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

密立根教授从事教学科研的一生中,写过许多科学论著。主要著作有:1902年发表的《力学、分子物理学与热学》、1917年发表的《电子》、1935年发表的《电子(十、一)、质子、光子、中子与宇宙射线》,1939年发表的《关于宇宙射线的三篇报告》等。此外,他还与别人合著各种科学的教科书和有关哲学方面的著作。

作为一位生气勃勃的教育家,密立根教授一生中培养了许多有用的人才,193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卡尔·安德逊就是其中的一例。

虽然密立根教授一生在科学上有伟大的建树,但他却一直对人类的科学崇拜忧心憧憧。他说:“科学如没有宗教(指基督教)显然不是人类的幸福,却会变成社会的祸患。”“人的宗教性是与生俱来,无法逃避的。因为宇宙超过科学知识的范畴,非人类智慧所能窥测,这人智不能窥测的范畴便是宗教的领域了。人智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宇宙终极的奥秘。真正的现代科学应当服从神,学习谦卑。”

密立根教授于1953年12月19日逝世,享年85岁。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3 07:33:52 +0800 CST  
五十二、诺贝尔

诺贝尔(19世纪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哲学博士、企业家、瑞典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诺贝尔奖创办人)

诺贝尔不仅是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在他去世之前,他的企业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遍布20多个国家,总资产约相当于当时的1000万美元。他发明雷管和爆炸力极强的甘油炸药,而且他的研究还涉及电化学、生物学、纤维学、医学、生理学等各个领域,拥有355项发明专利。他具有谦卑、坚毅、屡遭挫折却又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一生中得过许多国家赠予的各种勋章。他虽没有学历,却在科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

诺贝尔的母亲是位极虔诚的基督徒,每到星期日,她必定带孩子们去礼拜。诺贝尔成人后受洗。他到国外时,曾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每天都在为你祈祷,愿你平安无事。”诺贝尔从小身体很弱,他父亲写给他舅舅的家信中说:“感谢神使我的亲爱的、勤劳的诺贝尔恢复了健康,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以及他的哥哥们极其珍重他的学识和不知疲倦的精力,这些长处是无人可替代的。”

诺贝尔从幼年开始,不但爱好科学,也爱好文学,读了许多文学名著。他还喜爱写诗和小说,其中一部小说取名为《弟兄姐妹》。他通晓英、俄、法、德等外语,曾把自己写的一首英文诗抄赠给一位英国老牧师,这位牧师读了后竟以为是英国人的作品。由于诺贝尔喜欢与这位牧师交朋友,使他的诗和小说常常显露出基督信仰。在他的一首诗中说:“我跪下来,举目向着神祈祷,他是宇宙的主宰。日间就这样过去,黑夜降临,群星闪烁得可爱,依我看来,那星光就像神给我神秘的回音。本来是神的回音,充满这宇宙的光,不是神发来的音讯又是什么?”他在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中说:“愈批评圣经,那里面所含永恒的真理愈显明。”在巴黎的瑞典教堂任过牧师的索德卜罗姆,是一位对他的基督信仰极有影响的朋友。诺贝尔与哥哥路德维格有过一些矛盾,他哥哥极希望能消除芥蒂,不留一丝痕迹,便给弟弟写了一封情意深长的信,他在回信中说:“我绝对不希望与你闹分歧,如果在我们的关系中存在过阴影的话,想到圣经上说的心里要有光,就早已抹掉了。”

诺贝尔在童年就把施舍看成奉献给神的重要祭物。他母亲到86岁才离世,留给他一份遗产,他把它全捐献给各种基金会和慈善事业,身边仅留下爱母照片作为纪念。诺贝尔非常谦卑,他哥哥看到他在世上有那么高的威望,希望他在离世前留一本自传,他拒而回答说:“在无限的宇宙中,有像恒河边沙粒那么多的星球在运转,无足轻重的我有什么值得写呢?”

诺贝尔终身未婚,1896年逝世于意大利,遗体被运回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古老的路德堂举行葬礼。葬礼结束后,传出了惊雷般的遗嘱:诺贝尔几乎把他所有的巨额财产(当时相当于920万美元)全部遗赠给人类,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奖励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即现在的诺贝尔奖。此外,同样使全世界感到震惊的是,诺贝尔明确地指出,这笔奖金应该用于提高那些杰出人物的威望,不论性别,不论国籍,不论讲什么语言。尽管他到过的许多国家,远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对他以礼相待,有的国家甚至曾对他采取粗暴的态度,但他却表现出极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拥抱世界的博大胸怀。他在遗嘱中对和平奖获得者的要求是“为各国间的博爱、为废除或减少常规军队、为组织或推动和平会议作出了最大或最好贡献”的人。他去世后,于1969年又增加了经济奖。

他在给一位被他认为对人吝啬的犹太朋友的信中说:“不晓得你能否仅仅学会懂得,确实有人能不带私利去帮助别人。在犹太人中,只有一个人,即耶稣基督有这种思想,所以他才被授予神的证书。”诺贝尔的博爱和捐献,是他表现基督信仰的极重要部分。他在平日非常节俭,但待客殷勤。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并且不玩牌或赌钱。他对科学事业和慈善事业,慷慨解囊;但对立雕像,设纪念晚宴等活动而提出的资助要求,他从不为之动心。他曾写道:“作为一条规矩,我喜欢为活人的肚皮帮忙,而不愿为死人的纪念碑出力。”基于他的这种思想,诺贝尔奖必须颁发给活着的人。

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希望把这一成果用于改造大自然,发展工业和交通业,以造福于人类。这一目标虽部分实现了,但同时也被人们把炸药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他痛悔万分。为了不使战争重演,他曾表示要发明一种更有力的武器,迫使战争双方退出战场,但他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他把他的财产用于和平事业。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科学方面世界性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由有基督信仰的科学家们来完成的。

圣经上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 9章10节)。“你求告我,我就应允你,并将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难的事指示你。”(耶利米书 33章3节)。

这群信靠神的科学精英,把生命建立在基督信仰的坚固磐石上,

而非哲学理论的松软沙土上,所以我们并不希奇,

他们可以展开信仰与科学的双翼,翱翔于永恒真理的天空……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3 09:30:52 +0800 CST  
五十二、诺贝尔

诺贝尔(19世纪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哲学博士、企业家、瑞典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诺贝尔奖创办人)

诺贝尔不仅是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在他去世之前,他的企业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遍布20多个国家,总资产约相当于当时的1000万美元。他发明雷管和爆炸力极强的甘油炸药,而且他的研究还涉及电化学、生物学、纤维学、医学、生理学等各个领域,拥有355项发明专利。他具有谦卑、坚毅、屡遭挫折却又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一生中得过许多国家赠予的各种勋章。他虽没有学历,却在科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

诺贝尔的母亲是位极虔诚的基督徒,每到星期日,她必定带孩子们去礼拜。诺贝尔成人后受洗。他到国外时,曾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每天都在为你祈祷,愿你平安无事。”诺贝尔从小身体很弱,他父亲写给他舅舅的家信中说:“感谢神使我的亲爱的、勤劳的诺贝尔恢复了健康,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以及他的哥哥们极其珍重他的学识和不知疲倦的精力,这些长处是无人可替代的。”

诺贝尔从幼年开始,不但爱好科学,也爱好文学,读了许多文学名著。他还喜爱写诗和小说,其中一部小说取名为《弟兄姐妹》。他通晓英、俄、法、德等外语,曾把自己写的一首英文诗抄赠给一位英国老牧师,这位牧师读了后竟以为是英国人的作品。由于诺贝尔喜欢与这位牧师交朋友,使他的诗和小说常常显露出基督信仰。在他的一首诗中说:“我跪下来,举目向着神祈祷,他是宇宙的主宰。日间就这样过去,黑夜降临,群星闪烁得可爱,依我看来,那星光就像神给我神秘的回音。本来是神的回音,充满这宇宙的光,不是神发来的音讯又是什么?”他在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中说:“愈批评圣经,那里面所含永恒的真理愈显明。”在巴黎的瑞典教堂任过牧师的索德卜罗姆,是一位对他的基督信仰极有影响的朋友。诺贝尔与哥哥路德维格有过一些矛盾,他哥哥极希望能消除芥蒂,不留一丝痕迹,便给弟弟写了一封情意深长的信,他在回信中说:“我绝对不希望与你闹分歧,如果在我们的关系中存在过阴影的话,想到圣经上说的心里要有光,就早已抹掉了。”

诺贝尔在童年就把施舍看成奉献给神的重要祭物。他母亲到86岁才离世,留给他一份遗产,他把它全捐献给各种基金会和慈善事业,身边仅留下爱母照片作为纪念。诺贝尔非常谦卑,他哥哥看到他在世上有那么高的威望,希望他在离世前留一本自传,他拒而回答说:“在无限的宇宙中,有像恒河边沙粒那么多的星球在运转,无足轻重的我有什么值得写呢?”

诺贝尔终身未婚,1896年逝世于意大利,遗体被运回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古老的路德堂举行葬礼。葬礼结束后,传出了惊雷般的遗嘱:诺贝尔几乎把他所有的巨额财产(当时相当于920万美元)全部遗赠给人类,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奖励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即现在的诺贝尔奖。此外,同样使全世界感到震惊的是,诺贝尔明确地指出,这笔奖金应该用于提高那些杰出人物的威望,不论性别,不论国籍,不论讲什么语言。尽管他到过的许多国家,远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对他以礼相待,有的国家甚至曾对他采取粗暴的态度,但他却表现出极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拥抱世界的博大胸怀。他在遗嘱中对和平奖获得者的要求是“为各国间的博爱、为废除或减少常规军队、为组织或推动和平会议作出了最大或最好贡献”的人。他去世后,于1969年又增加了经济奖。

他在给一位被他认为对人吝啬的犹太朋友的信中说:“不晓得你能否仅仅学会懂得,确实有人能不带私利去帮助别人。在犹太人中,只有一个人,即耶稣基督有这种思想,所以他才被授予神的证书。”诺贝尔的博爱和捐献,是他表现基督信仰的极重要部分。他在平日非常节俭,但待客殷勤。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并且不玩牌或赌钱。他对科学事业和慈善事业,慷慨解囊;但对立雕像,设纪念晚宴等活动而提出的资助要求,他从不为之动心。他曾写道:“作为一条规矩,我喜欢为活人的肚皮帮忙,而不愿为死人的纪念碑出力。”基于他的这种思想,诺贝尔奖必须颁发给活着的人。

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希望把这一成果用于改造大自然,发展工业和交通业,以造福于人类。这一目标虽部分实现了,但同时也被人们把炸药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他痛悔万分。为了不使战争重演,他曾表示要发明一种更有力的武器,迫使战争双方退出战场,但他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他把他的财产用于和平事业。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科学方面世界性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由有基督信仰的科学家们来完成的。

圣经上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 9章10节)。“你求告我,我就应允你,并将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难的事指示你。”(耶利米书 33章3节)。

这群信靠神的科学精英,把生命建立在基督信仰的坚固磐石上,

而非哲学理论的松软沙土上,所以我们并不希奇,

他们可以展开信仰与科学的双翼,翱翔于永恒真理的天空……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3 14:05:08 +0800 CST  
http://img3.laibafile.cn/p/m/267815571.jpg五十三、查尔斯.汤斯激光发明人

查尔斯·哈德·汤斯,美国物理学家。1915年7月28日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汤斯是一位律师的独生子。他在杜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去西部深造,于1939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几年中,他在贝实验室从事雷达投弹系统的设计工作。 1948年他遇到拉比。拉比建议他去哥伦比亚大学。这正合汤斯的心愿,遂进入哥伦亚大学物理系。1950年起在那里就任正教授。

1951年的一个早晨,汤斯坐在华盛顿市一个公园的长凳上等待饭店开门,以便去进早餐。这时他突然想到,如果用分子,而不用电子线路,不是就可以得到波长足够小的无线电波吗?分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振动形式,有些人发子的振动正好和微波波段范围的辐射相同。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振动转变为辐射。就氨分子来说,在适当的条件下,它每秒振动24,000,000,000次,因此有可能发射波长为1.25厘米的微波。他设想通过热或电的方法,把能量泵入氨分子中,使它们处于“激发“状态。然后,再设想使这些受激的分子处于具有和氨分子的固有频率相同的微波束中---这个微波束的能量可以是很微弱的。一个单独的氨分子就会受到到这一微波束的作用,以同样波长的数波形式放出它的能量,这一能量双继而作用于另一个氨分子,使它也放出能量。这个很微弱的入射微波束相当于起立脚点对一场雪崩的促发作用,最后就会产生一个很强的微波束。最初用来激发分子的能量就全部转变为一种特殊的辐射。汤斯在公园的长凳上思考了所有这一切,并把一些要点纪录在一只用过的信封的反面。(科学史上又一件带浪漫色彩的事实!)

1957年,汤斯开始思索设计一种能产生红外或可见光---而不是微波---脉泽的可能性。他和他的姻弟在1958年发表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章。1960,梅曼首先制成了这样的器件---用一根红宝石棒产生间断的红光脉冲。这种光是相干的,也就是传播时不会漫散开,几乎始终保持成一窄束光。即使将这样的光束射到二十多万英里之外的月球上,光点也只扩展到一、二英里的范围。它的能量耗损也很小,这样,人们就自然想到向月球表面发射脉泽束,以绘制月面地形图,这种方法远比以往的望远镜有效得多。大量的能量聚集在和很窄的光束中,使它还能用于医学(例如在某些眼科手术中)和化学分析,它能使物体的一小点汽化,从而进行光谱研究。这种光比以往产生的任何光具有更强的单色性。光束中的所有光都具有相同的波长,这意味着这种光束经调制后可用来传送信息,和普通无线电通信中被调制的无线电载波几乎一样。由于光的频率很高,在给定的频带上,它的信息容量远大于频率较低的无线电波,这就是用光作载波的优点。可见光脉泽称为“光脉泽”或“莱塞”(laser),它是来自“受激辐射光放大”英文全称的首缩词。莱塞又称激光。

为此,汤斯荣获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获奖的还有普科和巴索夫,他们也独立地完成了这方面的理论工作。他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在他的自传《推波助澜》里,他说,“你可能会问我,神是从哪里参与这个过程(注:激光的发明),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如果你信神,就不存在哪里的问题,他无所不在……对我来说,神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无所不在的。他是能力的源泉,因着他,我大不相同。”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3 19:34:39 +0800 CST  
五十四、阿瑟·肖洛Arthur Schawlow(1921-1999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在摘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所获得的奖励和荣誉已足以令人艳羡。他是斯图尔特·巴兰坦勋章,汤姆斯青年勋章和奖金,莫里斯·N·林柏曼纪念奖金,加利福尼亚年度科学家奖,弗雷德里克·埃弗斯勋章和玛克尼国际奖的获得者,是比利时根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格兰伯拉德弗尔德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如果一个人能获得这些荣誉和奖励中的一项,那么他的一生就可以说是融进了光彩,远离了平庸。

1981年12月10日,当这位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美国光学学会和物理协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阿瑟·肖洛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接过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时,只是平静地说:“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永远不满足以往的成就,永远在向新的目标迈进,永远追求新的发现,这就是这位科学家进取精神的写照。

他有一句名言:“不求知道一切,只求发现一件。”事实上,他发现了一件、又一件…… 他思想非常活跃,研究领域涉及光谱学、微波波谱学、超导和激光等。1976年,他创立的高分辨激光光谱学这门新的学科诞生了。为此,美国光学学会授予他该学会的最高荣誉——弗雷达里克·艾伍兹勋章,以表彰他在激光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1978年,肖洛领导的研究小组用他发明的偏振光谱法测量氢光谱,得到了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常数——里德堡常数。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光谱测量中最令人头痛的因原子热运动而引起的多普勒加宽问题,有效地提高仪器的分辨率。

他还是前边提到的Charles H. 汤斯的同事和妹夫。他和汤斯一样平静地看待他的科学成就,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种种问题。因此他曾经说,“幸运的是,我们有圣经,特别是新约圣经,其中用可接受的人的语言,讲到很多关于神的事。”
楼主 上官灵锋  发布于 2017-01-14 08:00:09 +0800 CST  

楼主:上官灵锋

字数:138463

发表时间:2017-01-02 00: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30 18:43:44 +0800 CST

评论数:65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