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立东:智慧源头----西方哲学史六次思想大交锋



一、第一大战役。
第一位出场者:泰勒斯。



1背景
每本哲学教科书提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哲学的源头是从古希腊米利都的泰勒斯开始的。
那时,“在米利都,人民最初获得了胜利,杀死了贵族们的妻子儿女;后来贵族又占了上风,把他们的对方活活烧死,拿活人作火把将城内的广场照得通亮。” 罗斯多夫采夫,《古代世界史》。
在米利都的祭司显然不能完全凝聚工商业者。
贵族的卫生事业,需要依靠工商业者。
工商业者可以找到机会,与贵族争夺城市的领导权,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工商业人士需要一种共同的交流基础,这种交流基础,不是如宗教一般以精神的信仰为最终目的的,也不是贵族们一样,以自然力的终极比拼为目标的。
工商业者最初的共同话语基础就是自然,自然的资源加上工商业者们的手艺就能得到各种各样的产品,就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源泉。
不需要崇拜的自然,他们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源。贵族们占领再多的土地,也最后还要身化黄土,回归自然;祭司们狂热的崇拜,还不如依靠自然。
因此最初的哲学家中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认为自然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以此为基础,解释世界的现象。
这其实是给了所有工商业者一个文化交流的基础,那就是我们的生活都是平等的来自于自然的恩赐,无需要依靠看贵族与祭司们的脸色。
泰勒斯作为工商业者的代表,提出了"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向祭司与贵族提出了挑战。


2观点
我们用现代哲学的观点认为万物包含着土、空气还有灼热的恒星等等,但实际上泰勒斯所说的万物可能是指有生机的万物。
我们可以打一个类比,现在之所以说金星上没有任何东西,就是因为它上面没有水,所以任何有机生物都不可能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是认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当然,不少人会认为水还不够形象的说明自然的本源,因此米利都学派来了两个帮手,这是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伙伴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是
“他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元质,但是那并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实质。它是无限的、永恒的而且无尽的,而且‘它包围着一切世界’”。。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
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明显更抽象,但阿那克西美尼更符合当时需要形象理解世界的需要,因此,当时阿那克西美尼获得比阿那克西曼德更加大的声望。


3泰勒斯的事迹
古希腊米利都的一个夜晚,一位哲学家正在夜观天象。突然几颗熟悉星星的星光发生变化,哲学家心中一怔,看来明年橄榄要大丰收了。
这时旁边有人走过来说,泰勒斯,你又在这里看星星、研究哲学浪费时间了,不如去好好工作,赚点钱来的实在。
泰勒斯笑了笑,心想赚钱还不容易吗?
于是他以他所有的一点钱作为租用丘斯和米利都的全部橄榄榨油器的押金,由于当时没有人跟他争价,他的租价是很低的。到了收获的时节,突然间需要许多榨油器,他就恣意地抬高价钱,于是赚了一大笔钱。
这样他就向世界证明了只要哲学家们愿意,就很容易发财致富,但是他们的雄心却是属于另外的一种。那就是他们需要获得来自于经验的精神幸福,而不再是来自于祭司或天神们恩赐的精神幸福。
另外还有一件事是在贵族们从事的战争领域。
在对波斯的战争中,他解决了一个军队后勤上的问题,使吕底安国王的军队渡过了哈里斯河。他的办法是挖一条人工渠分流一部分河水,这样一来大河就成了两条较浅的河,很容易在上面架桥。这样他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意义
米利都学派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挑战。
这种挑战是以海洋民族的工商业文明为基础的,只有工商业社会里,才有工商业与贵族们卫生事业的明显分离。而在农业社会与游牧社会里,保卫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工作。
后面将会有希腊工商业社会中的祭司、贵族、文化人的代表轮番应战。

放在整本书的里面来说。
了解哲学的人都知道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理论都在当时或者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就像绚丽夜空的星辰,但多数人连他们名字都说不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其内在联系规律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就如当年的化学元素,在没有化学元素周期表前,其元素性质是很难以系统化理解的。
我经过二十年的思考,终于把古代西方主要哲学理论形成了周期表。




我后面的哲学家都会按照这张表上的人物逐个讲解,让读者明白西方智慧与科学从古代跃迁到现在的历程。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06 15:08:13 +0800 CST  
第二位出场者:毕达哥拉斯



1背景
自从米利都学派的一群哥儿们到处宣扬自然认识论之后,很多人都开始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或气之类的自然物体是万物之源,
自然哲学对祭司行业的指责是很明显的,你们那套用来精神引导的说教太不靠谱了,人的精神可以日游千里,白日行梦,而神迹也不是随时可见。这让我们这些做工商业的工匠怎么能用得上呢?
于是,祭司的影响力大幅度降低了。
不过,很快出现了一位研究精神领域大佬,他说:精神比物质认识更可靠,不信你看看我的数学知识,完美的符合逻辑,比你们自然哲学形象的比喻严密多了。
这个人就是宗教与哲学的调和者------毕达哥拉斯。
当然,我在图表里的祭司不是真正引导公众做祭祀的人,而是一种引导人们精神生活的人。

2观点
毕达哥拉斯教导说,“首先,灵魂是个不朽的东西,它可以转变成别种生物;其次,凡是存在的事物,都要在某种循环里再生,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一切生来具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认为是亲属。”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 ,毕达哥拉斯派“致力于数学研究,他们是最先椎动这项研究的,由于长期浸淫 其中,他们进而认为数的原则就是所有事物的原则。”
毕达哥拉斯对数学感兴趣似乎是由于宗教追求不朽的原因。他的原创性有一部分在于,他相信 :数学研究是净化灵魂的最佳方式。这也就是说,他把数学看成是一种神圣赋予的精神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就认识了神圣运行的原则与规律。跟他学习了这些知识就会变得神圣与高尚,从而达到比自然知识更伟大的不朽的效果。
于是,毕达哥拉斯贬低了米利都的自然哲学派,
毕达哥拉斯区分了三种不同的生活,也暗暗自此引出了灵魂的三重区分。
他说.来到奥林匹克赛会的有三种人。最低级的是那些做买卖的人,他们为牟利而来。其次 是那些来参加比赛的人 ,他们为荣誉而来。他认为最好的是那些作为观众而来的人,他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加以思考分析。在这几种人里边 ,观众体现了哲学家的活动 ,他们摆脱了日常生活和它的种种不完善。
灵魂的三重区分中,如米利都的自然哲学派都是为了生活做买卖牟利而来的人,最多也只是为了来参加哲学讨论比赛而来的人,而只有他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完全为了思考内在规律而来的人。
一时间,毕达哥拉斯影响巨大,略胜一筹。
相比柏拉图为建立他的“理想国”几次在叙拉古碰壁,毕达哥拉斯还曾为图里立法,而且他的团体存在的时间还不短,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3毕达格拉斯的事迹
毕达哥拉斯最伟大的发现,或者是他的弟子的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命题;即直角两夹边的平方的和等于另一边的平方,即弦的平方。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这一论断如以近代的方式加以解释的话,在逻辑上是全无意义的,然而毕达哥拉斯所指的却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他发现了数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数学名词里的“调和中项”与“调和级数”就仍然保存着毕达哥拉斯为音乐和数学之间所建立的那种联系。他把数想象为像是表现在骰子上或者纸牌上的那类形状。我们至今仍然说数的平方与立方,这些名词就是从他那里来的。
数学运行中的结果是可以由一些规则运算获得,这可以为精确的精神引导提供依据。
当然他的知识体系并不完善,为了弥补自己的体系,他甚至用了偏执的手法,这与很多精神导师的做法类似。
亚里士多德说,毕达哥拉斯“最初从事数学和算学,后来一度不惜从事非里赛底斯所奉行的魔术。”
他相信神秘的启示,规定了很多禁忌,增加了团体的宗教仪式感
1。禁食豆子。
2。东西落下了,不要拣起来。
3。不要去碰白公鸡。
4。不要擘开面色。
5。不要迈过门闩。
6。不要用铁拨火。
等等。。。。。。

4意义
毕达哥拉斯把万物看成是数,是为了引导人们进行他认为的正确精神活动,为此他甚至不惜使用一些宗教手段。
他用严密的逻辑和可靠的结果打击了米利都学派的经验知识,并开创了一种从哲学上研究灵魂的先例,为把灵魂与身体分开来讨论提供了方法与思路。当然也有人说:数学与神学的结合开始于毕达哥拉斯,它代表了希腊的、中世纪的以及直迄康德为止的近代的宗教哲学的特征。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07 10:22:17 +0800 CST  
第三位出场者:赫拉克利特




一、背景
话说泰勒斯的米利都学派把自然哲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毕达哥拉斯更是把追求不朽的社会精英紧紧的吸引在身侧。他们都在希腊跑马圈地、扩充人马,一时之间风生水起。偶尔他们两派还斗斗嘴,来个直播秀,更加增添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这时,负责希腊军事卫生领域的贵族坐不住了。
贵族武士们为捍卫希腊出生入死,虽然地位高贵,但是都是拿命换来的。
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在公众中没有代言人,这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于是一位伊奥尼亚的老贵族赫拉克利特亲自上场了。
他一定要把被教坏的希腊人从教唆犯口中救下来。
他对所有的显赫的前人们,除掉一个人是例外,都曾加以抨击。
他说:
“该当把荷马从竞技场上逐出去,并且加以鞭笞”。
“我听过许多人谈话,在这些人中间没有一个能认识到,所有的人都离智慧很远。”
“博学并不能使人理解什么;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以及色诺芬尼和赫卡泰理解了”。
“毕达哥拉斯……认为自己有智慧,但那只是博闻强记和恶作剧的艺术罢了。”
唯一免于受他谴责的例外便是条达穆斯,他被赫拉克利特挑选出来认为是一个“比别人更值得重视的人。”
如果我们追问这种称赞的原因,我们便可以发现条达穆斯说过:“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坏人”。
这里要说明一下,商业社会中的农民也可以算是工匠。但是,一旦遇到需要保卫土地时,他们就用贵族的思维思考,我这里说的贵族就是指职业武士们,不过从广义上来说,站在社会顶层,保卫自己手中资源和权力的人都可以算是贵族。


二、观点
1、
我们都知道:米利都学派追求现实的确定性,毕达哥拉斯学派追求灵魂的不朽,而赫拉克利特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一切都在流变之中。
他认为:只有变化、斗争、对立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最为我们熟知的名句就是:“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认为如荷马一样追求与歌颂和平是不可取的,只有不断的斗争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然,能够执行战争任务,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就只有贵族武士了。
赫拉克利特是信仰战争的。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又说:“荷马说‘但愿诸神和人把斗争消灭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不知道这样就是在祈祷宇宙的毁灭了;因为若是听从了他的祈祷,那么万物便都会消灭了。”又说:“应当知道战争对一切都是共同的,斗争就是正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和消灭的。”
他认为应当放弃工匠们那种对物质财富的渴望,那是令人沉沦的。
他的伦理乃是一种高傲的苦行主义,非常类似于尼采的伦理。他认为灵魂是火和水的混合物,火是高贵的而水是卑贱的。灵魂中具有的火最多,他称灵魂是“干燥的”。
“干燥的灵魂是最智慧的最优秀的。”
于是他隐晦的重提了贵族作为统治者的合理性。
“对于灵魂来说,变湿乃是快乐。”
“一个人喝醉了酒,被一个未成年的儿童所领导,步履蹒跚地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他的灵魂便是潮湿的。”
“对于灵魂来说,变成水就是死亡。”
赫拉克利特想表达这样一个理念:民众是贪图享乐的,如水一般低贱的,只有贵族是高尚的、朴素的,因此要实行贵族哲学,让贵族来统治民众。
2、
赫拉克利特为了把他的观点形象化,他把永恒的变化比喻为火。
作为他的一个著名观点,他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切事物都是火神。既然火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以甚至人的灵魂也是火神的一部分。
以火的形象为基础,他解释了运动的规律。
他说: “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正像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
他认为:作为普遍规律的理性变化的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运动 ,而是神的普遍理性 ( 逻各斯 ,logos )的产物。这样,他第一个把运动与变化提到了可以认识的规律上来。


三、意义
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处于流变之中,为隐晦的说明生死问题打开了道路。
既然人是随时变化的,那么武士们战死也是身体的一次重大的变化而已,而且对于永恒的斗争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变化。
此后的贵族代表的哲学家,都会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生死的见解,因为没有人喜欢讨论自己将会死亡的事实,所以,贵族派的哲学代表人物的理论往往是晦涩的。
赫拉克利特还在认识论上为认识运动的规律与实质找到了突破口。
虽然在他看来运动推动的原因是斗争与对立,但正是这种对立认识,让人们可以找到运动的事物的边界。从而明白哪些是我们判定为实体的,哪些是需要忽略掉的。
这与贵族的职业特性惊人的一致,贵族认为除了保卫生命的措施,其余的物质、精神享受都是多余的。
对于贵族来说,世界上的斗争无处不在,他说, “对立对于我们是好的。”
这种学说影响着后世众多贵族派哲学家。例如黑格尔哲学正是通过对立面的综合而进行的。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08 16:08:34 +0800 CST  
第4位是:象形时代终结者----巴门尼德




一、背景
眼看着泰勒斯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理论,毕达格拉斯为代表的精神哲学,赫拉克里特为代表的贵族哲学三大门派你方唱罢我登场,整个社会舆论完全为这些新理论所点燃,有一派原来牢牢掌握住社会舆论的人坐不住了,这些人就是这一章的主角:文化批判者。
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古希腊文化批判者的地位。
举个例子来说,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如果你被盗了一匹马,只要你报案,并且核实属实的话,那么城邦会先赔偿你一匹马,然后再派人去捉拿那个盗马贼。这至少在众多古代的亚洲国家是不可能的。
判断你是不是真正被盗了一匹马的是裁决团,而能够影响裁决团的是这个城邦的文化,也就是一群批判、监督公众事业的文化人。
顺便说一句,由于古代亚洲国家文化的这种缺失,所以在哲学深度上,如果不阅读西方哲学,不可能有超越巴门尼德之后的水平。

二、观点
1、
巴门尼德对他的前辈的理论都很不屑,因为他的前辈的理论都无法运用到公共的事业之中去。
他的学说表现在一首《论自然》的诗里。他以为感官是骗人的,并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一”。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
巴门尼德之所以认为一切是“一”,是因为只有能抽象为“一”,这种理论才可以为公众所公认、所运用。
他指出“一”必定是一个完满的球体。如果它在任何的一个方向上是不规则的一一就像保龄球上钻有三个洞 ,这将在保龄球里边产生一个不存在的区域。这也会错误地断言某物不存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巴门尼德对稳定的、可用的概念的追求,
如果一个概念本身是在变动之中的,那么这个概念对于公众理解和运用会造成巨大的困难。只有当我们把这个概念抽象为“一”这样一个整体时,它对于公众才是可以理解和运用的。
因此罗素说巴门尼德创造了实体这个概念,
罗素认为:“实体” 这个字在他直接的后继者之中并不曾出现,但是这种概念已经在他们的思想之中出现了。实体被人设想为是变化不同的谓语之永恒不变的主词。它就这样变成为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神学中的根本概念之一,而且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如此。

观点应用:
再举个应用的例子。
身前的一张桌子上的一个水分子,只能用显微镜看到,它正在离开这张桌子蒸发出来。从经验上判断,你说这个水分子属于这张桌子还是不属于这张桌子?
提示一下。从原子的角度看,一个桌子的平面是非常、非常凹凸不平的。你怎样判断这个桌子的微观边界?
当我们要运用桌子这个概念的时候,要不要考虑到这个水分子?
事实上,如果我们利用巴门尼德存在即是“一”的观念,那么就把这个水分子的问题在很多时候忽略掉了,
或者说我们在运用物理学计算一张桌子的重量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忽略这个水分子的重量,这就是我们利用了巴门尼德的思想,

2、
巴门尼德又论辩说,既然我们现在能够知道通常被认为是过去的事物,那么它实际上就不能是过去的,而一定在某种意义上是现在存在着的。因此他就推论说,并没有所谓变化这种东西。
其实,巴门尼德还是从概念上来认识问题。
如果我们谈论到华盛顿,我们说的华盛顿这个概念和原来美国历史上的这个华盛顿这个概念是一个概念,如果我们篡改了美国历史上华盛顿这个概念,才会让我们说的两个华盛顿的概念不一致。
因此,巴门尼德把这种具有“一”的属性的概念的认识与运用看成是“真理之道”的认识,而其他的经验或者精神认识方法称为“意见之道”。




三、意义
巴门尼德开启了完全从概念上抽象分析问题的方式,为后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建立提供了思路。
他对事物无与伦比的抽象能力,为实体概念的提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成为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神学中的根本概念之一。
理念时代能够应对巴门尼德批判的哲学家们都将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大名。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09 11:32:07 +0800 CST  
象形时代小结:




一、
在一番唇枪舌剑的混战之后,哲学的象形时代终于落下了帷幕。
象形时代是哲学的初创年代,但是各门派的特征已经显而易见。
泰勒斯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理论简单形象,毕达格拉斯为代表的精神哲学深奥玄妙,,赫拉克里特为代表的贵族哲学冷傲晦涩,巴门尼德为代表的文化哲学抽象严谨。
为了在全书之中记录方便,
我们把泰勒斯为代表的自然哲学流派称为经验派,
毕达格拉斯为代表的精神哲学流派称为精神派,
赫拉克里特为代表的哲学流派称为贵族派,
巴门尼德为代表的哲学流派称为文化派。
二、
为什么要把哲学的门派分为四种,难道是为了让他们的代表人物打麻将更方便吗?
当然不是。
我是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必备品-----食物展开思考的,获得四种哲学流派的分类原理,其早已经在我2012年出版的《幸福经济学》中提出。
具体如下:
人类消化食物,获得基本的精神思维力与自然体力。工具是拥有力量放大能力的物品。文化指导共同使用工具。卫生保卫人精神的可延续性。
只要人类存在,就必须有人从事这四种职业,而这四种职业的行动与思维方式是炯然不同的。
个人认为这种分类,比从存在,永恒、荣誉之类抽象的概念来为人类需求与职业分类可靠和有根据的多。
作者我不得不小小得意的说,我的哲学分类基石是铁打的营盘,因为谁都要吃饭。
而其它哲学家的分类基础都是流水的兵,因为每个人喜欢的抽象概念都不一样,用不了两下就得换主题。
四大门派既然已形成,其后数千年的哲学论战都在这几个门派之间展开。
三、
人类要想获得永恒的未来,必须均衡的发展以上的四种职业。
经验派、精神派、贵族派的代表人物是人多势众、善于团体作战,文化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寂寞高手,每一个都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他们之间是连年混战,每次都找准对手的逻辑问题来上致命一击,比历史上的战争小说更精彩。
象形时代下一个时代是理念时代。
本来应用巴门尼德的对“真理之路”的命名,为真理时代。不过,那样就名头盖过了哲学史,所以不用巴门尼德的理论命名绝不是我不公正,实在情非得已呀。
因此我们用下一个时代伟大的柏拉图的理念为这个时代命名。
应对巴门尼德的“一”的抽象,把自家理论发展成为一种可以为公众运用的理论,就成为各门派理论要直接面临的挑战。
各门派都将用上吃奶的劲,拿出各种绝招在理念时代上演更让人叹服的对决。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10 09:34:46 +0800 CST  
德谟克利特



一、背景
经验派虽然明显抢占了先机,但精神派、贵族派都很明显的针对出头鸟。连文化派都把经验派理论归入不登大雅的“意见之路”。
这是让经验派的弟兄异常的郁闷,心里说,都是同道的朋友,你们还是偷师我们门派的运作形成的,用得着这么针对我们吗?不行,我们不能让自己的领先地位受到挑战。
我们才是哲学正宗。
不久,经验派果然出了一对师徒,成功应对了巴门尼德把一切抽象为“一”的要求。
他们是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




二、观点
1、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描述,原子论的产生是想要克服埃利亚学派拒斥空间的逻辑结果。 巴门尼德否认存在任何独立的事物 ,因为到处都是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的存在是一。 尤其是他否认非存在或虚空(空的空间)的存在 ,因为说存在着虚空就是说虚空是某种存在。
留基波则肯定了空间的实在性 ,他认为:我们可以肯定空间的存在,同时无须说空间是物质的。所以他把空间描述为一个容器,它可以在某个地方是空的,而在另一个地方被充满。空间或虚空作为一个容器可以是物体移动的场所。
那空间里面又有什么呢?
在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看来,事物的本质在于无限数量的微粒或单元 ,称为“原子”。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赋予这些原子两个主要的特性一一这也是巴门尼德认为“一”所具有的一一即不可毁灭性和永恒性。
原子在空间中运动,它们的运动使它们形成了我们经验中看到的物体。
这样,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把空间看成是非物质的存在的事物,这样既符合了巴门尼德认为虚空是存在的这样的要求,又成功的提出了运动和变化的连贯理论。
留基波和其弟子德谟克利特一招就解决了贵族派的运动问题和文化派的概念可用性问题,因此虽然留基波在历史上只留下只言片语,但是他仍然作为原子理论的开创者为亚里士多德所记录。
2、
德谟克利特说不存在绝对的“上”或“下” ,最初原子在空间中运动着,它们是单个的单元。它们不可避免地相互碰撞。在有些情况下,它们的形状使 它们能够结合在一起,形成团。
土 、气、火 、水描述为本身不变的原子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聚集一一这些聚集产生于最初单一的原子的运动。这四种元素并不像早先的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所有其他事物的最初根据,它们本身也是绝对原始的物质一一原 子一一的产物。
这样,德谟克利特使自己的理论具有了内在的规律,有力的回击了精神学派认为经验学派只懂得外表肤浅的比喻的说法。
3、
作为经验派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并不追问原子的起源,而只是把它看成一种事实的物质环境。
就如我们在记述泰勒斯章节所说的,经验派的哲学家只是为了拥有一个共同讨论世界的基础,然后通过这种基础构建出美好的生活。
要获得美好的生活,就要有社会经验,如了解传统文化上的教养和一切事务上的行事限度,这些对于普通的工商业者来说确实足够了。
如果想要进一步获得真理那就要有更多要求。
德谟克利特应对巴门尼德“真理之道”与“意见之道”的说法,提出了“真实的知识”和“暗昧的知识”。
他说:“存在着两种形式的知识,真实的知识和暗昧的知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知识与这完全不同。”区别这两种思想的东西是,“真实的”知识仅仅依赖于对象,而“暗昧的”知识则受到那个人特定身体条件的影响。
所以,在他眼中真理获得也不那么困难,只须有良好的身体加上对事物规律的观察。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最朴素的真理获得的方法。

三、影响:
1、历史影响: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设想的原子理论在历史上造成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这种生命力来来源于它是最抽象的物质的“实体”概念。
虽然在中世纪曾一度式微,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东山再起 ,并且为 接下来几个世纪里的科学工作提供了模式。伊萨克•牛顿( 1642-1727 )在写作著名的《数学原理》时依然用原子论的术语进行思考。在这部名著里他推导出了行星 、彗星 、月球和海洋的运动;他在1686 年写道 :
我 希望 我们 能够用从机械原理得出的相同的推理揭示出自然的其他现象 ,因为有许多原因促使我 猜测 它们或许都依赖于某些力 ,凭借这些力 ,由于某 种目前还不 清楚的原因 ,这些物体的微粒互相吸引,形成规则的形状,或者互相排斥而彼此远离。
在现代,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为当代科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物质概念 ,它似乎否认了原子有不可毁灭性。
不过,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绝对不是我们原子弹里面说的原子,因为原子弹的指的原子是可以分成电子、中子之类的更小的粒子,只是当时有人用了“原子”这一德谟克利特所起的名字而已。因此现在有人居然说因为原子弹所指的原子可分,就否定德谟克利特的理论,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实际上,我们可以用流体力学研究海水来比喻量子理论研究量子。
当我们一般人研究海水时,用的是流体力学,因为用每个水分子的受力来研究海水是不现实与不经济的。
因此,当我们用量子理论时,相当于我们用流体力学研究海水。
而当我们如果有足够的技术可以观察到单个量子时,我们还将用研究“原子”的方法来研究它。
2、现实影响:
由于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为经验派正面抵挡了其他各派的挑战,因此其理论抽象而不通俗,它的传播多在思想家的层面,因此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德谟克利特访问雅典时说,“我到了雅典,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而德谟克利特的同乡有一位最杰出的智者叫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访问雅典的时候,曾受到热烈的欢迎。
为了能够牢牢的占据市场份额,经验派就推出了另外一位更加实际通俗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这就是我们将在下一章要谈的主角。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11 15:43:56 +0800 CST  
恩培多克勒




背景:
了解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要攻守兼备,做学问辩论也是一样。
经验派的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既然已经回应了文化派的挑战,那么就该轮到经验派的学者主动扩充地盘了。
主动出击,虽然没有防守这么严密,但是各种新奇的说法备出,也会让人感到饶有兴趣。
观点:
1、
巴伦尼德认为概念是“一”,具有永恒性和不可分,恩培多克勒承认永恒性和不可分,这样就达到了概念的可用性。他写道:“从绝对没有实存的东西不可能产生任何存在;而存在的毁灭也是完全不能实现也不可想象的:因为它将一直存在下去 ,不论什么人把它放在什么条件下,都是如此。”
不过,他提出的具有永恒性,不可分的不是“一”而是“多”。
恩培多克勒确立了土、气、火、水四种元素(虽然他不曾使用“元素”这个名字)。
其中每一种都是永恒的,但是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这样,便产生了我们在世界上所发现的种种变化着的复杂物质。
它们被爱结合起来,又被斗争分离开来。
这样,他在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之外另外找到一种方法,既保持实体永恒性,又可以解释运动的可能性。
2、
作为一个经验派的哲学家,他很可以理解工商业人士除了需要物质生活之外,还需要一些精神寄托。但是,经验派的理论基调又不允许他虚构出一个经验不能感知的神来。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很铺张扬厉地把自己说成是个神。
他说“:朋友们,你们住在这座俯瞰着阿克拉加斯黄色的岩石、背临城堡的大城里,为各种善事忙碌着;你们是外邦人的光荣的避难所,从来也不会干卑鄙的事情,我向你们致敬。
我在你们中间漫游,我是一位不朽的神明而非凡人,我在你们大家中间受到了恰当的尊敬,人们给我戴上了丝带和花环。
只要当我戴着这些加入男男女女的行列进入繁盛的城市,人们便立刻向我致敬;无数的人群追随着我,问我什么是求福之道;有些人想求神谕,又有些人在许多漫长而愁苦的日子里遭受各种疾病的痛苦的摧折,祈求能从我这里听到医病的话。……但是我为什么要把超过必死的、必朽的凡人当作好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喋喋不休呢?”



三、事迹
与众多经验派的哲学家一样,恩培多克勒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
他说:“当一个女孩子玩弄发亮的铜制计时器,用她美丽的手压住管颈的开口,把这个计时器浸入水的银白色易变形的物质中时,水并不会进入这个器皿,因为内部空气的重量压着底下的小孔,把银水往回堵住了;一直要等到她把手拿开放出压缩的气流时,空气才会逸出,同量的水才会流进去。”
这段话是他解释呼吸作用时说的。
他至少也发现过一个离心力的例子:如果把一杯水系在一根绳子的一端而旋转,水就不会流出来。
他知道植物界里也有性别。
四、影响
恩培多克勒尽可能的从经验的角度引导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现代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各种魔法游戏如:魔法门里面就有水、气、土、火4系魔法。还有中国的五行的认识方法,也与它十分相似。可以说恩培多克勒的认识方法是非常符合人们对自然世界的直观认识。
他还把赫拉克利特那种贵族间的斗争思想引入了他的作品之中,不过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他对斗争没有那么执着。而是用一种小资的情调,轻松的把结合说成了一种爱,而把分离说成一种斗争。这里大家就可以仔细的体会一下他和赫拉克利特的言辞有多不相同,就能明白他们的出发点是大相径庭了。
恩培多克勒眼中的斗争,是在城市小资们眼中观察到的,好像用小说美化过的,因为不爱而产生的斗争。这可以让工商业人士更好的理解世界,毕竟作为经验派哲学家不能够让贵族派哲学家独占运动的解释权。
小结一下,恩培多克勒的影响除了科学以外,还有他让人感到有趣的创新,四元素的学说以及用爱和斗争两个原则来解释变化。再加上他那种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宗教的方式,着实为经验派理论在民众间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12 14:44:38 +0800 CST  
阿那克萨戈拉进一步抽象了毕达哥拉斯哲学




背景
在谈到阿那克萨戈拉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作者是不是又要大谈他是怎样的一位精神学派的高手,如何来对抗经验学派。
但事实上,我要告诉大家阿那克萨戈拉向经验派大步妥协了,这里就需要了解希腊历史的大背景。
可以简单回顾一下雅典的历史。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制度,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制度。
公元前七世纪时,往昔在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贵族骑兵这时已由穿戴盔甲、沉重地武装起来的步兵,也就是重甲兵所取代的缘故。重甲步兵左臂挎盾、右手执长矛,以密集队伍排列成坚固方阵,作战时步调一致,因而与以往战无不胜的骑兵对阵时,能以密密的阵势将他们打败。这一新事物不仅瓦解了贵族政治权力的军事基础,而且提高了那些独立的、能为进入方阵而装备自己的农民和工匠的地位。
在公元前594年,所有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施行改革。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他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归还债务人,让因负债而变成奴隶的所有平民都重新获得自由,并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在政治领域,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不过,公民大会拥有的权力仍旧很有限。另外,还规定富裕商人可担任执政官;还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代替贵族最高法院的一部分权力。总之,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梭伦是一个考虑比较全面的文化人。他知道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士都是有用的,在他制定的法律中,既救助了平民,也安抚了贵族与富裕商人。
这种社会均衡的理念,使雅典获得进一步的迅速发展,为日后其与斯巴达同盟战胜波斯奠定了社会基础。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雅典的改革不像东方一些国家,每次革命都把特权阶级置于死地。雅典依然保留了贵族。
在雅典击败波斯的决定性战役-----萨拉米湾海战中。
祭祀为雅典军队出主意,让他们用“木墙”----被解释为战舰----防御波斯人。
贵族指挥官地米斯托克里派遣贴身卫士,假装去向波斯王告密,说希腊海军人心浮动,最后获得战机。
各种职业的人士都竭尽全力使用自己各种力量包括私人力量保卫雅典,这是他们获胜的必要条件,这与均衡的社会制度可以考虑到各职能团体的利益是分不开的。
希腊人的胜利,特别是雅典海军的胜利,也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因为划船投入战斗的划手都是无财力将自己装备成重甲步兵的公民,所以,城市贫民这时在军事上所起的作用甚至比有财产的重甲步兵还要重大。这自然加强了民主制度的发展。民主制度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达到最高潮。
阿那克萨戈拉就是伯里克利的朋友,他的理论完全倒向了经验派哲学。
二、观点
1、
阿那克萨戈拉要迎接巴门尼德对概念存在的抽象性与永恒性的拷问。
他抽象出了心灵(奴斯,nous )概念,他把它和物质区分开来。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 ,这个世界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井然有序而且具有复杂精妙的结构的;所以,必定存在着某个有知识有力量的存在者把物质世界组织成这个样子。阿那克萨戈拉在他的心灵或奴斯概念中所提出的就是这样一个理性的原则。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哲学和毕达哥拉斯哲学的一脉相承的关系,过去,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是“数”,“数”表现了世间一切事物的规律。这与巴门尼德所说的一切是“一”的抽象水准相去甚远。
阿那克萨戈拉把“数”进一步抽象为心灵。
2、
接着他重新定义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不再与毕达哥拉斯一样,认为一切都是数
他说:“过去曾经存在的东西,现在存在的东西 ,将来会存在的东西 ,全都是心灵的安排。 现在分开了的日月星辰的旋转 ,以及分开了的气和以太的旋转,也都是心灵的安排。
…就是这个旋转造成了分离 ,于是稠密与稀薄分开 ,热与冷分开,明与暗分开 ,干与湿分开。”
他认为心灵只是万物形成的原因,一个指挥者。虽然明显的他认为精神派的理论更高一筹,但已经承认了经验派对事物的认识,只是觉得他们没有掌握万物的规律。




三、意义
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概念与灵魂概念不同,
心理概念是可以为理性理解的,有规律的,
而灵魂概念是随心所欲的,带有神秘色彩。
亚里士多德评论阿那克萨戈拉说,“理性在动物中,也在全部的自然中作为秩序和一切安排的原因而出现时,他看起来头脑冷静,截然不同于他的前辈。”
认为一切事物之中存在具有理性的心灵,为我们认识事物时坚信其中具有规律与理性,提供了精神层面的支持与依据。
阿那克萨戈拉将理性与规律做了最基本的抽象,并开启了哲学史上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辩论,从而为日后精神派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13 11:06:29 +0800 CST  
普罗泰戈拉




一、背景
你见过蚂蚁战胜大象吗?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就发生了这样令过去传统知识精英们目瞪口呆的奇迹,
这时期有某些事物对于全部希腊思想来说,乃是极其重要的。在庞大的巨兽波斯面前把雅典比喻成蚂蚁并不为过,正是小小的雅典居然敢于挑战庞大的波斯帝国。
在第一次波斯战争的时候,由于有马拉松之战的决定性的胜利,主要的光荣就归于雅典。十年以后在第二次战争时,雅典人在海上仍然是希腊方面的最强者, 并在萨拉米湾海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在陆地上,胜利主要归功于斯巴达人,斯巴达人是希腊世界公认的领袖。然而斯巴达人的观点是狭隘的、地方性的,当波斯人被逐出希腊的欧洲部分之后,他们就不再抵抗波斯人了。保卫亚洲部分的希腊人以及解放那些已经被波斯人所征服的岛屿的责任就被雅典承当起来,并且获得很大的成功。雅典变成了海上的领袖强国,并对于伊奥尼亚各岛获得了相当大的帝国主义式的控制权。
在温和的民主派白里克里斯的领导之下,雅典繁荣起来了。伟大的新神殿建立起来,代替被薛克修斯所毁掉的神殿。雅典城的财富以及文化都迅速地增加。
既然工商业文明是如此强大,生活令人如此富足,只要权利得到保障,任何行业人士都没有理由去反对这种工商业文明。
普罗泰戈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认同了工商文明的经验派理论,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精神派理论。
二、观点
1、
在阿那克萨戈拉的著作里,精神派就不再与经验派争夺自然的解释权,他们提出了心灵的概念。
普罗泰戈拉更加进一步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
这观点表面上看是说每个人都有对事物平等的发言权,非常符合长期地位低下的工商业人士的胃口。
但其真正含意是说,代表工商业人士的经验派学者,只是自然事物的认识与改造者,还不懂如何评判事物。
举一个例子。
一个鞋匠可以学会如何做鞋子,这只需要一些经验派的实践者传授的知识即可。
但是这双鞋子到底好不好用?这就需要精神派的心灵理论来判断。
换句话说,没有心灵理论的引导,即使学习再多的经验派的知识,一天能做一万双鞋子卖不出去也没有用。
2、
普罗泰戈拉对神学、伦理学及其它各门专业的学科都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普罗泰戈拉不考虑任何神学的探讨,他说,“关于神,我既不能认 识到他们是否存在 ,也不能认识到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因为阻碍我的认识的因素有很多:问题的晦涩,人生的短暂。”
当普罗泰戈拉谈到伦理学时,认为道德判断也是相对的。但是他认为城邦制定法律,每个人应该接受它们 ,因为这些法律是能够制定出的最好的法律。人们应该尊重和支持自己的传统精心发展出的习俗、法律和道德规范。
普罗泰戈拉说.知识受到我们各种知觉的限制 ,这些知觉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两个人观察同一个对象,他们的感觉会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相对于这个对象的位置不一样。与此相似,同一阵风吹向两个人,一个人会觉得凉,一个人则会觉得暖。
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是如阿那克萨戈拉一样认为:心灵导致风的运动。或者如叔本华一样,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从这点上来说,普罗泰戈拉是在已知经验上尊重传统,并保留自己心灵判断的主动权,这与其对经验派的态度是一致的。
三、影响



普罗泰戈拉针对风头日劲的经验派的伟大成就,提出了四大门派都可以接受的哲学观点, 似乎彻底解决了门派之争,一时之间,成为了雅典城内最受欢迎的万人迷。
他首倡的对所有学科的放任自由的学说,非常接近于现代学术界表面上倡导的风气。但在实践中遇到公众的具体问题时,就难以给出合理的统一的意见,因此备受后来哲学家的批评。
普罗泰戈拉站上的是个人精神哲学理论的一个高峰,但也是公众实用精神哲学理论的一个开始。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14 15:37:33 +0800 CST  
哲学影响的重大事件以及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出场背景




一、
颠覆传统教科书认识的背景
我们在传统教科书上往往认为雅典是民主自由的典范,民众是以工商业人士为主导的温文尔雅的城邦,但那只是相对于斯巴达而言的。
在希腊各个城邦之中,雅典敢于挑战波斯,本身就说明了他是赋予战斗性的贵族思想支配的城邦。
第二次波斯战争,雅典以温和的帝国主义姿态收取保护费,这如果不是出于贵族武士不爱从事生产,而爱收保护费的一贯思维是不可能实施的。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在苏格拉底之前,雅典没有出现过任何著名的哲学家。
而且正如这种时代所必然会发生的一样,尤其是当财富由于对外贸易而增加的时候,传统的道德与传统的信仰就衰退了。
这里的传统道德与传统的信仰当然是指:贵族的坚韧的性格,祭司苦心营造的虔诚的信仰。
当雅典人主要依靠工商业人士特有的民主制度战胜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波斯帝国,创造了繁荣稳定的社会,公平、正义与自由都似乎已经掌握在工商业职能人士自己手中。
哲学一开始只是工商业人士米利都学派共同认识世界的知识,伴随着毕达格拉斯的精神学派,赫拉克利特的贵族学派、巴门尼德的文化学派的加入,哲学把精神领域、卫生领域、文化领域也纳入其中。
随着德谟克利特与恩培多克勒在理论上的一路高歌猛进,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新精神派哲学已经在表面上向经验派妥协。
还有什么必要敬畏贵族?还有什么必要让祭司代替公民团来进行裁决?
没有人有必要匍匐在高贵或神圣的标准之下,公共事业不再有可依靠的权威,这导致了公共事业的必然紊乱。

二、
伟大的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重大失误与教训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平民制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贵族制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冲突的根本原因是雅典的力量在不断增长并引发斯巴达的恐惧,导火索是斯巴达势力的内部出现分裂:米加腊退出伯罗奔尼撒联盟,投靠雅典。
战争一开始,把雅典彻底带入平民制度的执政者伯里克利错误的估计了形式。
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劝大家把郊外的财产迁入城内,固守城垣。他们要尽可能地发挥海军的优势,并且对同盟者毫不放松。因为同盟者所交纳的贡款是雅典力量的源泉。他也告诫人们,不要在战争中再追求扩大领土。伯里克利给人们算了一笔帐,除了雅典国家的经常性收入外,每年同盟国交纳的贡款额平均为600塔兰特,同盟的存款余额尚有6000塔兰特。此外,还有各种资源总数不下500塔兰特。即使在极窘迫的时候,神庙中的钱,甚至包括雅典娜女神像上的金片,可以拿来应急。
伯里克利的错误有几点,我在这里做简要的分析:
一、雅典的同盟者们只有在雅典胜利时才会交纳同盟费用,一旦失败,那么马上就会停止缴纳费用。
二、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劝大家把郊外的财产迁入城内,固守城垣。
如果在雅典祭司职能人士可以发挥做用,那么他们一定会告诉大家,太多的人聚集到一起而忽略卫生的话,那么一定会产生瘟疫。事实上,在战争的第二年就发生了瘟疫。
三、伯里克利策略的最大昏招是:他认为不扩大领土,打经济战争可以让斯巴达的贵族们妥协。
但实际上,农业贵族只要不失去领土,就会生生不息的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而雅典的工商职能人士为主的民众如果一旦失去神庙的宗教支持就会马上离心离德。
伯里克利不明白贵族与工商业人士的根本区别,因此除非雅典人可以永远胜利,否则要想打败斯巴达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伟大的伯里克利是一个很好的战术家,政治家,但他的战略方针绝对是败笔中的败笔。
伯里克利不久之后就死于传染病,但是在他的策略指导下的雅典人虽然与斯巴达互有胜负,但是相比于斯巴达贵族的坚韧与不择手段,雅典平民们的心浮气躁就更加明显。
搬进雅典城的农业人口一开始是相信伟大的伯里克利的,因为农民相信强者,这是贵族们特有的天性,他们听从伯里克利的宣传进了城,少数人能托庇在亲朋好友的屋宇下,大多数人只得栖息在神殿和庙宇中,或在一切可以找到的空地上安下家。
随着伯里克利死亡,强者消失了,农民们失去信心,在伟大的伯里克利领导下都毫无胜利的迹象,何况是其他人呢?因此,雅典城发生了分裂,农民们希望与斯巴达和谈,而工商业人士则不愿意承受失败带来的损失。
当然雅典并不是没有希望,它出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贵族叫亚西比德,这人是苏格拉底的朋友,他在赫勒斯滂海峡附近的阿卑多斯战役打了场胜仗,俘获敌舰21艘,一时名声大振。紧跟着在公元前410年的塞西卡斯战役全歼斯巴达新建海军60艘三列桨舰,击毙统帅明达鲁斯,夺回赫勒斯滂的控制权。以至于斯巴达要向雅典求和。
但是由于非常小的问题,如可能亵渎神像、轻敌大意,雅典人就把他罢免,并不再相信他。
除了亚西比德外,公元前406年,雅典人在阿尔吉努萨伊群岛附近,大败斯巴达舰队,使其损失了70只战舰。卡利克拉提达斯阵亡。雅典人又可以在海上称雄了。但是,在此次海战中,由于追击斯巴达人时需要应对风浪,雅典舰队未能全力抢救落水的雅典士兵,导致大量人员溺水死亡,这被雅典人视为严重失职。在个别人煽动下,雅典公民议会判处8名将军死刑,除两名逃跑之外,其余6名将军均被处死,包括伯利克里的儿子。这一冲动下的举动使雅典失去了全部富有经验的将领,给雅典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总体上,雅典人把工商业职能人士特有的斤斤计较放在了贵族身上,这让那些刀头上舔血的贵族们十分寒心,以至于雅典到最后只能派一群非专业人士上战场。
我们总结一下,雅典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没有把城邦中的大贵族、祭司以及偏向贵族职业的农民团结起来,而是只依靠了工商职能人士依照一厢情愿的想法在孤军奋战,雅典的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15 16:05:37 +0800 CST  
不错,所有的先贤智慧都要汲取。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17 12:02:56 +0800 CST  
苏格拉底




一、背景
在传统道德濒临崩溃之际,一位贵族派文化的代表人物,对着经验派,精神派、文化派的哲学家们大吼道:“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爱你们,但是我将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
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我说苏格拉底是贵族派的代表人物,大家肯定不相信。
因为苏格拉底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有钱的贵族,但我前面已经说了,贵族只是从事卫生职业的人士的通称,而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再传统不过的雅典武士。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区别在于。柏拉图的祖先因为好运气是战争中的领导者,而苏格拉底只是一个普通英勇的战士。
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就是各就其位,忠于职守。这与他的武士职业操守是一致的,这个时代,也就是只有武士们的理论有可能拯救雅典。这与当时雅典社会的普遍认识是对立的,而且这种对立是为了认识边界的重新清晰。
二、事迹
1、苏格拉底天生就是一个优秀的战士。
阿尔西拜阿底斯在《筵话篇》里曾描叙苏格拉底服兵役的情形说:我们的供应被切断了,所以就不得不空腹行军,这时候苏格拉底的坚持力真是了不起,——在战争期中常常会发生的这类情势之下,他不仅比我,而且比一切人都更卓绝: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相比。……他忍耐寒冷的毅力也是惊人的。曾有一次严霜,——因为那一带的冬天着实冷得可怕,——所有别的人不是躲在屋里,就是穿着多得可怕的衣服,紧紧把自己裹起来,把脚包上毛毡;这时只有苏格拉底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但他比别的穿了鞋的兵士走得更好;他们都对苏格拉底侧目而视,因为他仿佛是在鄙夷他们呢。
2、
除了战士的荣誉之外,苏格拉底对它他的肉体与精神的欲望有惊人的节制力。做为一个武士如果喜欢金钱、美女,他就会沉溺而失去原有的战斗力。
他很少饮酒,但当他饮酒时,他能喝得过所有的人;从没有人看见他喝醉过。在爱情上,哪怕是在最强烈的诱惑之下,他也始终是“柏拉图式”的;假如柏拉图所说的话是真的。
《会饮篇》中,柏拉图讲述了一位美少年阿尔西比亚德斯是如何希望赢得苏格拉底的爱情 的.他想方设法要和苏格拉底单独相处。但是,阿尔西比亚德斯说,“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他只愿意用他通常的方式和我交谈.和我呆了一整个白天后,他就会离开我 ,自顾自走了。”
正因为如此,在整个历史上,苏格拉底始终是斯多葛派主要的圣人,要知道斯多葛派理论是罗马武士贵族的当权者们中最流行的党派理论。
三、
苏格拉底所有理论都可以看成希腊传统里贵族武士们忠于职守的理论的发展。
1、
苏格拉底也想应对巴门尼德对于概念抽象成稳定与永恒的要求。
但他确实无法提出这么深刻的文化概念,他把这一切归于神。
这可以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一个名叫凯勒丰的虔信宗教的青年到德尔斐附近的阿波罗神庙去问,这世上是否还有人 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女祭司回答说没有。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回答的意思是,他之所以是最聪明的,是因为他意识到并且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就是以这样的态度开始了他对不可动摇的真理与智慧的探求。
他认为当时各行业人士已经背离了自己的职守,因此他要给雅典人重新明确事物的定义,从而不再会在迷失中前行。
于是他到处与人讨论什么是正义、勇敢、美之类的概念。
苏格拉底教他的朋友欧提德谟斯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欧提德谟斯: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欧提德谟斯: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这是善行。
这样,苏格拉底通过让各行业人员充分的发言,让他们了解其对定义的认识不足,更进一步唤起他们对自己职守的反思。
2、
在社会的治理上。他也为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各司其职的理论。
苏格拉底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想修鞋,我要去找谁呢?”对这个问题,一些坦率的青年就回答说:“去找鞋匠啊,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又会提到木匠、铜匠等等,于是最后便问到这样的问题:“谁应该来修理国家这只船呢?”
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就是为了让大家认可国家应当由专业人士,甚至于可以说是贵族来统治。
3、
苏格拉底与其它贵族派哲学家一样,讨论了贵族对死亡应有的态度。
《申辩篇》里得知自己将要死亡时说:
“一种预示,预示着我遭遇的事情是件好事,而我们之中认为死是一件坏事的人乃是错误的”。
因为死要么就是一场没有梦的睡眠,——那显然很好,——要么就是灵魂移居到另一个世界里去。而且“如果一个人能和奥尔弗斯、和缪索斯、和赫西阿德、和荷马谈话,那他还有什么东西不愿意放弃的呢?
至于他对于自己生命的职守与价值,他认为他当过兵并曾遵照命令坚持他的职守。
现在“神命令我履行一个哲学家探讨自己和探讨别人的使命”,而现在要放弃他的职守,那就会象在战斗中放弃职守是一样地可耻了。怕死并不就是智慧,因为没有一个人知道死会不会是更好的事。如果以不再继续他已往所做的那种思考为条件而允许他活命的话,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让我一死再死吧!”
“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
4、
苏格拉底的主要关怀是在伦理方面而不是在科学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他在《申辩篇》中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
柏拉图最早的一些对话是被公认为最近于苏格拉底的,这些对话主要地是从事于探讨伦理学名词的定义。《沙米底斯篇》是谈论节制和中庸的定义的;《李西斯篇》是谈论友谊的,《拉什斯篇》是谈论勇敢的。所有的这些篇对话里,都没有得出结论。
这种仅仅对武士贵族们经常讨论的问题进行辩论,而不强求对物理学这些自然知识的理解,也是一种其忠于职守的体现。
四、意义
苏格拉底具有贵族武士的高度节制、忠于职守、至死不渝等许多高贵品质。
他在雅典处于危局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雅典传统民主制度。我们知道他最后是被雅典法庭处死的,虽然原本他有机会可以屈服做逃兵。
这种英勇的事迹使他成为西方精神世界的圣人之一。




从他以后,哲学不再以工商业的经验派的方式为主要方式讨论哲学问题,而是开始承认贵族派、精神派认识世界领域具有独特性,为贵族哲学理论的系统化,然后走向独立奠定了基础。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17 15:18:37 +0800 CST  
柏拉图之一



一、思想来源分析
贵族派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平民制度处死以后,有一个年轻的贵族心中满是伤痛与悲愤,决心一定要建立一种能够抑制平民冲动的哲学理论。
这个人就是在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柏拉图。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8—427年,这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初年代。他是一个生活很优裕的贵族。他幼时接受的教育包括雅典文化在艺术 、政治和哲学各方面的丰富内容。他父亲把自己家族的世系追溯到雅典古代的君王们.并继续往上追溯到波塞冬神。他的母亲珀里克提俄涅是查米德斯的姐姐、克里提亚斯的表妹 ,这两个人都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随着雅典的衰落而出现的短暂的寡头统治时期的领导者。
柏拉图的出生,决定了他不可能像苏格拉底一样只做一个忠于职守的战士,他所学习的主要是指挥领导的艺术,因此苏格拉底的忠于职守,各安其位在他眼中只是一种服从与英勇的美德。
柏拉图要做的是让人拥有更深层次的思想与美德,即指挥者的思想与美德,这种思想与美德化身成为柏拉图理论中“理念”等各种概念。
有时我们甚至可以把柏拉图的思想与美德看成,一种作战布局图。在他看来,按照这种布局来执行就可以成就正义、善良等概念。
二、柏拉图哲学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讨论。
1、理想国,他对于国家中如何各安其位的认识,也就是他的乌托邦理想国的理论。
2、理念论,这是一种类似把指挥者的决策与思想分有给所有士兵的理论。
3、宇宙起源论,这是理念论在自然界的应用。
4、灵魂不朽与生死问题的认识,这是每个贵族派都要谈到的。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18 16:45:06 +0800 CST  
柏拉图之二:理想国



一、《理想国》名义上是要给“正义”下定义。但是开场不久他就决定,既然是万物从大的方面来看总比从小的方面来看要容易得多,所以最好还是先着手探讨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非什么是正义的个人。而且既然正义必定是可能想象得到的最好的国家的属性之一,所以他就首先描述这样的一个国家,然后再来断定它有哪种完美性是可以称之为“正义”的。
柏拉图首先反驳了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理论。这是下层武士们的心里话,但柏拉图通过接近于诡辩的辩论反驳了它。
柏拉图从他的哥哥格老孔口中说出了,工商业人士们对正义的理解,理论是这样的:
“那就先听我来谈刚才提出的第一点——正义的本质和起源。
人们说:作不正义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
遭受不正义所得的害超过干不正义所得的利。
所以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干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
两种味道都尝到了之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
打这时候起,他们中间才开始订法律立契约。
他们把守法践约叫合法的、正义的。
这就是正义的本质与起源。
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
这种理解非常符合现代工商业为主的文明,建立契约和平共处的思想,可以说这种理论是相当超前的。
不过,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重新分析了构建社会的职能人士的作用,提出了所有人分工才能使大家过得更好理论。这样,格拉图通过讲解对所有人都有利的社会正义的实施方案,取代了格老孔提出的只为零和博弈论而签订契约维护的正义,其是这种方法互助共赢的讲解也可以用在色拉叙马霍斯身上,并且是有效的正道,但他对色拉叙马霍斯使用了智力上的碾压。

二、理想国中的重要的几个比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三个比喻来说明各种社会分工及其高下之分。
1、柏拉图的三个比喻,太阳之喻是一个简单的引子,它把善的理念比喻成阳光,认为事物只有分有了善的理念,才能够为人们所清晰认识,
2、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线段之喻。
想象、实物、理智、理念四个由低向高的概念形成的一个线段。
想象是实物的精神作品。
实物是感观看到的东西。
理智是一些假定如偶数与奇数、各种图形、三种角,思想才能“看到”的那些实在。
理念是逻各斯本身凭着辩证的力量而达到的那种知识,如苏格拉底讨论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
贵族哲学家们应当属于拥有可知世界理念的人;
祭司数学家们如毕达格拉斯学派是拥有可知世界假设知识的人;
普通的工商业人士是只拥有实体可见知识的人;
而演员、诗人是只拥有影像可见知识的人。
这就可以理解柏拉图为什么要在理想国中驱逐演员和诗人了。
同样我们通过线段之喻可以理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人口的划分。
哲学家具有理念的知识,理念像黄金一样永恒不变,因此他觉得这些人是掺了黄金的;
士兵们为了勇气、荣誉这些东西战斗,而不是拥有理念,他觉得这些人是掺了白银的;
普通工商业人士,为了现实中的物品忙碌不休,而现实中的物品是容易腐朽的,因此他觉得这些人是掺入了铜和铁;
而诗人和演员所表现的东西都是更加虚无缥缈的,因此他的理想国中根本不需要。
正是线段之喻,说明了理想国之中社会组织结构的核心。
不过线段之喻其有部分内容是关于理智、想象上升与下降之类的说法。那简直是让抽象概念在乘电梯,使整个理论不再切实。但贵族们需要这种体现他们优越性的理论,因此这个理论作为理想国的组织结构核心理论仍然广为传播。
3、洞穴之喻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只能看到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直到一天,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意识到以前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影像,是不真实的。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要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这个比喻就是著名的洞穴之喻。这个比喻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一般人不能认识的两个世界的存在。而且由于苏格拉底本身就被雅典法庭所杀死,因此这也是在为苏格拉底申辩。
在《理想国》的三个比喻之中,洞穴之喻是最生动的,因此后世流传最广。后世的哲学家往往把洞穴之喻与两个世界的存在的理论,当作读者理所当然应该了解的内容,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哲学书艰深晦涩。
抽象世界的认识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对于一般人来说,感性世界和抽象世界是重叠的。
但对于世界的创新者来说,新加入抽象世界的概念是需要抽象世界的认可甚至审判的。
例如我们过去认为天鹅都是白的,所以我们把天鹅与白色天鹅这两个概念认为是同一的,即一个没有看过天鹅的人也可以说天鹅是白的,并没有问题。
但当我们在17世纪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后,那么在抽象概念世界中,就要做出更改,天鹅不能再和白的这个概念等同在一起。
我们个人可能难以察觉,但实际上这是一系列的,所有关于天鹅记载的文化产品的重大更改。这种更改的判定工作由谁来做?这种鸟到底是不是应该算天鹅?这就要由能区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感性概念的人来完成。
因此,把感性事物与抽象事物等同在一起的人,往往是看不到文化概念世界庞大性与复杂性的人。
柏拉图之所以会提出洞穴比喻,进而提出他的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区分,这于他的身世与经历是分不开的。
柏拉图是一个贵族出身,年轻时正是民主雅典从繁荣昌盛到衰败的转折点。
他希望贵族能有用武之地,苏格拉底对于各种职业各安其位的见解深深的吸引了他。
但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居然被雅典公民陪审团处死,让他认识到不同社会职能的人,如贵族与工商业者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
因此他把自己与苏格拉底归纳到追求可知世界绝对真理的人群之中。
而更多的雅典群众归入只能认识可见世界的人群之中。
在柏拉图之前,巴门尼德与德谟克利特都有把精神理性世界与自然世界分开的做法。
巴门尼德把他的教训分成两部分:分别地称作“真理之道”和“意见之道”。
德谟克利特以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认为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他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他把感性认识称作“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
虽然巴门尼德与德谟克利特甚至可能历史上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哲学家早就提出模糊的精神理性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划分方法,但柏拉图肯定是影响力最大,而且划分最明确的。因为贵族本身就对各种理论边界十分重视,并天生会把边界两边的概念看成是对立的。
在柏拉图看来两个世界是有高下之分的,贵族、祭司掌握着理性,而普通工匠只能掌握感性。
不过,他完全把祭司职业放在了一种从属地位,虽然在线段之喻中有理智的地位,但是在四种职业分工中却没有祭司职业。
三个比喻的运用是以一种居高临下来教育幼童的方法解说哲学。说明问题深入浅出,显得更生动,还可以避免像苏格拉底一样得罪雅典普通公民,因此它是《理想国》中脍炙人口的核心内容。
三、《理想国》除了三个比喻十分有趣之外,绝大多数地方是在讨论怎样建立一种为全民皆兵服务的制度。无论是工匠们、士兵或卫国者的培养都是为了战争,只不过工匠是为战争准备财富,士兵是为了冲锋陷阵,卫国者是为了指挥战争。为了战争获胜,他们必须放弃音乐、诗歌,战利品甚至是亲情。
在柏拉图这样一个贵族眼里,永恒的国度就是永远战无不胜的国度。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19 17:47:09 +0800 CST  
四、现实的理想国----印度




很多人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从来没有很好的实施过。但我认为事实上相反,在印度的各个邦,这种制度获得了普遍的实行。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解苏格拉底之口,编造了一个故事来教育老百姓。
“我们在故事里将要告诉他们: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
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在书中,柏拉图为了各阶层的稳定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附加的限制。
而在印度,这些条件天然就有。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了外部先进的文化,而且他们的体型高大,就可以天然的成为卫国者和卫兵。而柏拉图的复杂而繁琐的程序毕竟有很多漏洞会产生,从而有可能导致乱伦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把卫国者想象成为自成一个阶级的,就像已往的巴拉圭的耶稣会士,1870年以前罗马教廷国的教士。
罗素还是太善良了,他不明白绝对的权力会产生绝对的罪恶。
其实那只是在有外部条件制衡的前提下,产生的理想化的团体。
在地理位置偏僻的印度,由于没有内、外部势力的制衡。于是,印度形成了独有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所著的经典刻意主张将所有的种姓划分成四种职业。
这四种职业以婆罗门为首,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规范,构成一严谨的阶序:
1.婆罗门:婆罗门本为祭司,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用交税、不可杀害、可领回部分充公遗失物等。
2.刹帝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吠舍: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
4.首陀罗: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在四个职业外,印度的贱民(Dalit,英译Untouchable),多由罪犯、战俘或是跨种姓婚姻者及其后裔组成。因为他们的身份世代相传,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也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只被允许从事非常卑贱的工作,例如清洁秽物或丧葬。
由于“贱民”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因此四个职业的人严禁触碰到其他贱民的身体,贱民走过的足迹都要清理抚平,甚至连影子都不可以交叠,以免玷污他人。
当把吠舍、首陀罗、贱民合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印度就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有人可能认为柏拉图笔下的卫国者与作为婆罗门的祭司不是一回事。但是谁能保证哲学王不会慢慢生出信仰了,事实上从苏格拉底一直到康德,西方的绝大多数哲学家们都有宗教信仰。
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看到了社会分工与社会制衡,却没有想到从分工来进行制衡的理论,而是把制衡寄托于某种职能人士的善良。
事实就是,一种职能人士如果依靠善良来获得尊重和平等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
即使是你自己的财产,一块再名贵的手表,当它被制造者宣称不会被破坏时,你也会把它当作玩具一样乱甩乱丢,而不是每天郑重的保养。
同样一种社会职能人士,如果它的人数多到用之不尽,而又没有发言权时,它一定会被视为最低等的社会职能人士。


五、理想国的今日理论代表----马斯洛



《理想国》中把人分成黄金、白银、青铜这些不同类型,是把祭司与贵族职能人士放置在其它人士之上的一种做法。
这种做法不止在古代印度十分盛行,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
当然这种观点不再是赤裸裸的把人分成高、低不同的种族,而是通过一些所谓科学心理学的暗示完成的。
现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观点就是突出的代表。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从马斯洛的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分类,我们是不是看到了那些成功人士的自我实现就天然的高高在上,而那些食不果腹的为了生理需要而努力的人却是不应该谈什么尊重需要的。
当然,如柏拉图受到贵族与祭司们的普遍追随一样,马斯洛因为提出了这种隐蔽性很高,而又符合贵族与祭司们利益的观点而受到了广泛的称赞,被称为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甚至于那些讲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们在分析人的心理需要时都会提到马斯洛。
其实马斯洛的心理学层次理论与边际理论是针锋相对的,如果满足各种需要是具有层级性的,那么每种需要就是有不同的单位的。而不同单位的需要在边际理论之中就不能用一种公式来计算需求的递增或者递减。
这样一个简单的原理,那些聪明的经济学家们怎么会想不明白,不过事实的经济理论除了在表面上要代表工商业职能人士,还在深层次中要代表贵族与祭司们的利益,这就是马斯洛理论可以大行其道的真相。
我在《幸福经济学》中也提到了一种需求的理论,正是依靠对人类需求的分析,我才发现了社会均衡理论的原理。



人的需求体系以体力与精力的补充为中心包括为五大需求:这个分类与我在《幸福经济学》中的理论略有改动。
卫生需求;捍卫人的需求:-----卫生需求(穿衣,住房,器皿,卫生医药用具,武器(可以看作是个人保卫的一种)等)
工具需求;放大体力、运用自然力的需求:-----方便需求(制造机械,小工具,出行道路及舟船,通讯工具等)
文化需求:指导体力与工具的使用:------知识,探索需求----------对自己体力的了解与身体技能的掌握,旅游探索自然,社会人文知识,学习技能与书籍知识。
精神需求;自我精神活动满足的需求:---------娱乐需求(美味,游戏,棋,牌,艺术等)
食物需求:直补体力与精神力需求;-----食物需求
其中的食物需求,在人们更需要体力时,可以看成一种体力需求。在补充精神力时,也可以看成精神需求。因此食物需求可以在富裕的国家,看成是一种精神需求,而在贫穷的国家看成是一种工具需求,在极度贫穷的国家,甚至可以看成是卫生需求。
这四种需求的分类可以直接联系到人类的职业的分类,与各传统职业人的特性。
我与柏拉图、马斯洛最大的不同,就是认为这四种需求是完全平等的,而且满足它们的职能人士各自有一套认识世界的哲学理论。社会只有让这四种职能人士在各自领域内充分发展, 整个社会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与和平。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0 16:42:12 +0800 CST  
柏拉图之三:理念论





一、
理念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前面一章,我们在线段之喻知道与洞穴之喻中大致明白了理念论的内容。
在其它地方,柏拉图提到了床的理念,我们所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床只是它的摹本。
但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有多少本质就有多少理念呢?虽然柏拉图并没有肯定存在着狗 、水 ,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理念,,但他在《巴门尼德篇》中指出“必定没有”淤泥或污物的理念。
不只是实在之物有理念,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指出,我们通常首先在一个特殊的事物或人身上领会到美。但是在这个有限的形态中发现了美之后 ,我们很快就“觉察到一种形态的美和另一种形态的美是类似的”,因此我们从一个特殊形体的美转向了美“在每种形态中都是同一的”这一认识。所有类型的美都具有某种相似性一一这一发现使我们不再局限于美的事物 ,而是由美的有形之物转向美的概念。这种不依赖于个别美的事物而存在的美的概念就是美的理念。
应该说理念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精神范式。
不得不说,这些范式确实对任何时代失去战斗意志的武士贵族们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从此用文化实现了对武士贵族们暴力倾向的制衡。
二、
为什么要提出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回应了巴门尼德对实在永恒性、不可毁灭性的要求。
不过,他并不同意巴门尼德认为一切是“一”的观点,也不认同于恩培多克勒认为万物是由四种元素组成。柏拉图认为所有实在之物,都是因为分有不可毁灭的理念才为我们所可知。而理念就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精神范式。
现代哲学家如罗素说:柏拉图提出理念是为应对怀疑主义。但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并不是什么怀疑主义,而只是一种提倡认识自由的精神派理论。
实际上,柏拉图提出理念论是为了系统的保卫传统的概念。
一旦一个概念提升到永恒、不可毁灭的高度,那么任何对这个概念提出的质疑都会被大众的愤怒淹没。
我们知道贵族派哲学家既不认识自然,也不认识心灵,也不去追究文化,他们所做的就是认识世界的对立与边界。
如果能确立一种永恒、美好事物的范式的边界及定义,那么贵族们就有了为之战斗与牺牲的理由,就可以针对当时正在破坏政治均衡的经验派、精神派哲学家以打击。
因此柏拉图把他认识的所有的美好的概念都归入了理念之中,虽然这样可以保卫传统,但是这种理念论也是非常保守的一种理论,以至于他无法在现有理论上做到任何改进。
三、
这种理念论保守到什么程度呢?
柏拉图认为获得理念主要根据对过去的回忆。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在与我们的身体结合之前,就熟悉了诸理念。教育实际上乃是一个回忆的过程,这种说法是类似一种神授学说,把原本可以通过推理获得的概念之间的联系,神圣化为一种先天的理论。
这于我们中国传统思想有很大的一致性,认为古代的就是最好的。谁说想要超越孔子,孟子那就是大不敬,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我说我是一个西方式的哲学家,也让论坛中一些朋友非常愤慨,认为我非常的自大。
当然这些保守行为都是为了压制和否定现行的新思想,它的积极意义就是让武士贵族们有稳定的效忠目标。
四、
理念论面临的挑战。
理念论从一出现便是一种不完善的理论,尽管柏拉图想从各个方面完善它,但还是遭到了各方面的质疑。
《巴门尼德篇》中叙述了巴门尼德、芝诺和苏格拉底的一次有名的讨论。
巴门尼德继续列举了许多难点。
(1)
个体是分享全部的理念呢,还仅仅是分享其一部分呢?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可以有反驳的理由。如果是前者,那么一个事物就必须同时存在于许多地方;如果是后者,则理念既然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一个具有“小”的一部分的事物就要比“绝对的小”更加小,而这是荒谬的。
(2)
当一个个体分享一个理念的时候,个体和理念就是同样的;所以就必须另有一个既包含这个个体又包含原来的理念的理念。于是就必须再有一个理念包括这个个体和这两个理念,如此类推从至无穷。这样,每一个理念就不止是一个,而会变成为理念的一个无穷系列。P罗162
……等等,六条有说服力的理由。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因此便摧毁了推理过程。巴门尼德告诉他说,他的难点来自于缺乏预先的训练;但是始终并没有达到任何确切的结论。
这也就是说,柏拉图知道理念论的缺陷,但是,如果没有理念论,那么贵族武士便缺少了为之战斗的理由,社会便缺少了继续稳定的依据。
理念论真正的问题是在于它无法从灵感与经验中获得发展,自己把自己封死在一个永恒坚固的堡垒之中。其实只有为公众服务是永恒的,而概念包括理念只不过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1 11:25:58 +0800 CST  
柏拉图之四、宇宙起源论




一、背景
柏拉图作为贵族哲学的代表人物,对自然界的认识理论也不能一片空白。但他也明白自己的理论有很大的缺陷,于是他说自己的理论是“姑妄言之的说法。”
不过,对于大多数的贵族来说,大都是没有文化的赳赳武夫,有进取心的还忙于争权夺利,能够有一种能代表他们自然界哲学的理论,在后世自然是被武士职能人士奉为经典的。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主要记载在他的《蒂迈欧篇》里,在早期各篇对话中苏格拉底所占的那个地位,在《蒂迈欧篇》里已被一个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蒂迈欧所代替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包括以数解释世界的观点在内,大体上也被柏拉图所采用了。
之所以使用毕达哥拉斯派的理论,是因为数学理论不但精神派哲学家在用,经验派与普通人也对数学的逻辑性十分信服。
如果对自己的理论不够自信,又想在哲学各流派中保留一席之地,就需要这种具有说服力而普通人又似懂非懂的前沿理论。这就有点像现代的民间学者都喜欢谈一谈量子力学,表现自己处在科学研究的前沿。
二、观点
1、现行的自然秩序和规则都是神授的,不容改变的。
柏拉图说:
“神愿望一切事物都应该是尽可能地好,而没有坏”。
“看到了整个的可见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一种不规则和无秩序的运动之中,于是神就从无秩序之中造出秩序来”。
当然他也对这种认识做了一些论证。
蒂迈欧说,物质世界的真正原素并不是土、气、火和水,而是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之半,一种是等边三角形之半。最初一切都是混乱的,而且“各种元素有着不同的地位,后来它们才被安排好,从而形成了宇宙”。但是当时神是以形和数来塑造它们的,并且“从不美不善的事物中把它们创造得尽善尽美”。上述的两种三角形,据他说乃是最美的形式,因此神就用它们来构成物质。
接下来,他举了很多数学理论与现实世界具有对应关系的例子,像一个毕达哥拉斯派的学者一样把这种关系看成是神圣的上天安排的。
把现行的秩序和规则看成是神授而来,与武士贵族们喜欢安安稳稳,收保护费的传统是一致的。当然,在雅典当时工商业人士一枝独秀的情况下,柏拉图提出的神授秩序和规则的理论是可以有利于社会稳定的。
2、时间起源的解释




蒂迈欧说,当创造主和父看到被他所创造的生物,亦即被创造出来的永恒的神的影像,在运动着、在生活着的时候,他感到喜悦。
永恒本身则在此以前,既没有日也没有夜。关于永恒的本质,我们绝不能说它过去存在或者将来存在;惟有说它现在存在才是正确的。但这就蕴涵着:说“运动着的永恒的影像”过去存在而且将来存在的这种说法乃是正确的。
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时间起源的解释?因为时间是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概念原本没有时间的说法,正因为运动才让我们感觉到时间。从这一点上来说柏拉图是完全正确的,
但他说时间是永恒的影像,则按他的语法,理念的影像应该是可以经验感知的事物。他就把时间看成了一种实在的事物,但时间事实上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3、轮回学说
柏拉图认为:神用所有的元素创造了世界,除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外,还有四种动物:即神、鸟、鱼和陆上的动物。
一个人如果一生良好,死后他就到他的那座星星里面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是如果他一生恶劣,他就会在来生变成女人;如果他(或者说她)继续作恶,他(或者说她)就会变成畜牲。
这种轮回学说并非来源于柏拉图,柏拉图把它引入到自己的哲学之中。这是因为,在现实之中,工商业人士正占据社会的主流,他是无法在现实之中惩罚他们,轮回学说等于是给他那些不守秩序的对手们建立了一个可能存在的地狱。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2 09:48:26 +0800 CST  
柏拉图之五、道德观与灵魂不朽




一、柏拉图的道德观
在对道德的探讨中,柏拉图会说,当一把刀能够有效地切割东西时,就是说当它实现了自己的功能时,它就是好的。
柏拉图接着问,“灵魂是否具有一种其他任何东西都完成不了的功能呢?”
他说灵魂实现了四种功能,就具有了四种道德,
1、节制之德:避免纵欲,这样它们就不会侵占灵魂其他部分的位置。
2、勇敢之德:避免鲁莽的或冒失的行动,而成为在进攻和防御行动中的一种值得信赖的力量。
3、智慧之德:理性保持在没有被欲望的急流所烦扰的状态下,看到真实的诸理念。
4、正义之德:灵魂的每个部分都实现了其真正的功能。
这是种道德,归纳起来就是守传统秩序,避免做传统秩序之外的事。不管是节制、勇敢或者智慧都是传统秩序定义的行动标准,而肯定不是当时德谟克利特所宣传的那种对快乐生活的追求。
节制是传统工匠们的节省简朴,勇敢是传统武士的攻守有道,智慧是传统贵族指挥官的贤明果敢。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苏格拉底为什么总是把德性与知识 、恶行与无知分别划上等号。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并不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一件事做错了,而是我们对于传统秩序的无知。
如果我们对传统秩序有认识,就不会把一件错的事情当成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来做。
二、柏拉图的灵魂不朽
柏拉图在《斐多篇》所描写的面临死亡的苏格拉底,无论在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伦理上都是重要的。
较早的一篇对话《克利陀篇》述说了苏格拉底的一些友人和弟子们曾怎样安排好一个计划,使他能够逃到特萨里去。但苏格拉底为了维护雅典的传统秩序,坚持留在雅典赴死。
1、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慷慨赴死。
苏格拉底设想他自己和雅典的法律进行一场对话,
在这场对话里雅典的法律指出他应该对于雅典法律怀有比儿子对于父亲或者奴隶对于主人更大的尊敬,而每一个雅典公民如果不喜欢雅典,是可以自由迁移出境的。雅典的法律以下列的话结束其长篇的讲演:那么,苏格拉底,你听听我们这些把你养大成人的人们的话吧。不要先想到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然后才想到正义;应该先想到正义,这样你在九泉之下的君主面前才能证明你自己正直。
因为你若是做出了克利陀所劝你的话,那么无论是你,还是你的亲人,在这一生都不会再幸福、再圣洁、或者再正直,也不会在来生幸福。现在你要是能清白无辜地离去,那么你就是一个受难者而不是一个作恶者;你就不是一个法律之下的牺牲者而是众人之下的牺牲者。
但是如果你要以怨报怨、以仇报仇,破坏了你和我们所订的契约和协定,并且伤害了你本来最不应该伤害的人,那就是说,伤害了你自己、你的朋友和你的国家;那么只要你在世一天,我们就要怀恨你一天;而且我们的兄弟们,即阴世的法律也要把你当作敌人来对待;因为他们将会知道你已经尽了你的力量来毁灭我们了。
对于这样一段话,很多工商职业的人都是难以理解的,生意做不成了,解除契约即可,但我们如果换个职业来思考,对于一个战士来说,他是不可以在自己的职位上解除契约的。
《斐多篇》中的这些内容,后来成了殉道者履行契约的经典学说。基督教的学说中,人与上帝有契约关系。圣保罗和教父们的神学,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这里面得来的;如果忽略了柏拉图,他们的神学就差不多是不能理解的了。
2、西比斯对于死后灵魂的永存表示怀疑,并且要苏格拉底提出证据来。
于是苏格拉底就进行了论证,
第一个论证是万物都具有对立面,万物都是由它们的对立面产生出来的,
第二个论证是,知识就是回忆,所以灵魂必定是在生前就已经存在的。灵魂是看不见的;因此灵魂应该划归为是永恒的。
最后他还描叙了人死以后灵魂的命运:善者升天,恶者入地狱,中间的则入炼狱。
一些人会说这些论证是非常拙劣的。
但如果考虑到柏拉图的立场,那么这一切论证又是非常合理的。
首先,苏格拉底是一个贵族武士,他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卫现存的制度。他一定对这个制度的对立面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正因为有对立,才有武士贵族存在的必要。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认为万物都是由他的对立面产生的,至少武士贵族是因为有对立面而产生的。
其次,至于灵魂的永恒,知识就是回忆,这些都是柏拉图强调理念与秩序永恒性的一贯说法。所以柏拉图从这个角度论证灵魂的永存也是必然的。
最后,认为善者升天,恶者入地狱。这是柏拉图在为那些故意从不公正的角度迫害苏格拉底的工商业人士构建的一个因果地狱,从大众喜闻乐见的因果理论来说明问题永远都不会让人反感。
三、影响
柏拉图不像他的某些前人那样,他在思维上是不再完全从经验的观点出发,而是一心一意要证明宇宙是投合他的伦理标准的。
这是一种维护当前秩序的贵族哲学的开始,后来的霍布斯、黑格尔这些贵族派大哲学家都是以社会的伦理需要为出发点。
罗素认为:这是对于真理的背叛,而且是最恶劣的哲学罪恶。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可以相信他有资格上通于圣者;但是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他可就需要长时期住在科学的炼狱里面了。
看到这种论调,我仿佛又看到了,雅典各行业人士要处死苏格拉底的那种激情与血腥。
但实际上我们对于贵族派的理论应该保持更大的宽容,就像我们成年人对待儿童们的童话一样。
事实上,贵族派的哲学家都是产生于社会秩序即将混乱之际,这时甚至于社会中的武力掌握者们也不再能安分守己。唯有这个时候,他们的理论才会受到重视,如果能使武士贵族们保持职业操守,就有可能在哲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只要各种职能人士的哲学家都有发言权,那么即使贵族派哲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在相互辩论中逐渐消失。
四、意义




柏拉图实现了将苏格拉底贵族派哲学系统化的目标,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了巴门尼德对概念的永恒性,不可毁灭性的要求。虽然他的理论实践性不强,却使贵族派拥有了自我约束的理论体系,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地方无法无天的武士贵族们,你就会敬重世界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位可爱而又伟大的哲学家。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3 14:56:39 +0800 CST  
亚里士多德之一,逻辑学




一、背景
在上一场哲学大辩论中。经验派的德谟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对于巴门尼德的回应最为充分。他们的原子与元素的理论一直使用至今。精神派阿那克萨哥拉抽象出了心灵概念,并让普罗泰戈拉安稳的当上了工匠们自由言论的导师。而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强调过去秩序的维护,把已有的概念看成不变的理念。
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应对了巴门尼德的质疑,完善了概念的永恒性、不可毁灭性。
但是,为什么大家会对同样的世界得出如此不同的认识呢?
文化派又来了一位古代思想界难以超越的高人,他就是亚里士多德.
他轻描淡写的说:这是因为我们对概念的定义与逻辑运用出现了问题。
他眼中的真理就是概念符合事实。再用逻辑来推导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同样符合事实。
通过这种方法,亚里士多德对所有过去的认识都进行了概念的校正,逻辑的检验。
亚里士多德通过这种批判,建立了一套在当时行之有效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几乎包括当时所有已知的知识领域。
二、范畴与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讨论某一概念与其它概念的确切联系,就必须确定概念的讨论所属分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范畴代表了对科学知识所使用的概念进行的分类。它们代表了任何存在的东西存在或被认识到的特定方式。我们在思考时按这些范畴对事物加以整理,把这些范畴分为属 ( genera ) 、种 ( species) 和个体事物。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还原了我们认识的路径.
我们认识事物的路径就是,首先我们认识个别事物的个别属性,然后发现个别属性的重复出现,进而把重复出现个别属性的事物归纳成“类”。
当我们具有经过反复论证有效的“类”的知识之后,我们就把“类”的知识作为文化直接传授给后来者。
当我们的后来者讨论“类”的知识的特殊个别例子时,
我们只要举出个别例子所属的“类”,就可以直接判定个别例子具有“类”的属性。
而不再需要观察与讨论,只须要用逻辑来论证即可。
经典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系统是以三段论为基础的,三段论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
大前提 所有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
结 论 因此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在这个例子中:
“所有人都是要死的。”是:具有经过反复论证有效的“类”的知识;
“苏格拉底是人。”是:讨论“类”的知识的特殊个别例子;
“因此苏格拉底是要死的。”是:判定个别例子具有“类”的属性。
三、正确的推理方式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推理,每一种都可以运用三段论的工具,但是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这三种推理是,第一,辩证的推理,它从“被普遍接受的意见”出发进行推理 ;第二 ,诡辩的推理,它从看起来像被普遍接受的,但实际并非如此的意见出发;第三 ,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演证的推理,其中推理由之开始的前提是真的、初始的。
演证推理因此必须抓住可靠的前提,亚里士多德又称之为第一原理(archai )一一即任一事物 、种类或者一个主题之任何特定领域的被精确定义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建基于初始前提,我们通过理智直观( nous )或者说心灵而达到它们。
例如:我们认识到 2 加 2 等于 4 时的情况。
一旦把握了这些初始的前提和事物根本性质的定义,我们接下去就能够进行演证的推理。
明显,亚里士多德把演证的推理看成是科学的推理,辩证的推理看成是经验的推理,诡辩的推理看成是错误的推理。




四、意义,
后世很多人认为三段论并不能够获得新的知识,事实确实如此,不过它可以检查已有概念的定义是否准确,与其它概念的关系是否正确?
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各个哲学流派所代表、所掌握的知识都不全面,因此有逻辑学和三段论来判断现有知识的真实可靠性,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认识进步。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存的概念与事实如此接近?都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及其后继者用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将过去的主要概念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5 16:46:26 +0800 CST  
亚里士多德之二:形而上学




一、 形而上学的来源
很多读者可能通读过西方哲学史,但绝对极少的读者可以通读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可以说是理论知识体系上的皇冠。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阐发了一种他称之为第一哲学的科学。并认为它讨论的是应该被最恰当不过地称作智慧的知识。
在我看来,形而上学提供了一种知识框架的哲学系统,这种认识框架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国内有很多民间哲学家都有自己的认识框架,当然,亚里士多德的认识框架总体来说是符合常识,符合逻辑的推理和演证的推理的。
各门科学力求发现特定种类的事物的第一原则和原因,诸如物体 、人体 、国家 、诗,等等。不同于具体的科学追问“如此这般的某事物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这样?”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考虑的就是这个问题 ,这使得形而上学对他而言成为“研究存在者( existent ) 之为存在者的一门科学”。有了这门学科以后,其他学科就因为这门学科而有存在的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内容很丰富,例如“关于原因认识的探究及其起源”、“实是之所以为实是”、“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这些内容都是常用的,最抽象的知识点的解释,并且用逻辑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这些最抽象的词语就是点,用逻辑和分析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框架,在框架内辨析他们的使用,就形成了形而上学这本书。
二、 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
1、“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把对事物原因的认识总结为“四因”说。
( 1 )形式因,一个事物被我们称为其名的原因;
( 2 )质料因,一个事物构成的质地,实际是一种秩序,例如说铁球实际上是说所有的铁分子都以晶体的次序排列;
( 3 )动力因,一个事物受力形成的原因;
( 4 )目的因,它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构成的。

2、研究具有事物本质的实体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对实体一一即一个事物特征性质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 ,实体 就是“不陈述一个主体,而其他一切东西都陈述它的东西”。
实体来源于巴门尼德对不可毁灭性概念的抽象,因此实体本身就是事物的抽象特征,而实体具有的本质就是:事物区分于其他事物的形式和原因。

3、研究质料和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存在任何没有质料的形式。
就如一张床,他总要有质料来构成,要么是铁的,要么是木头的,要么是石头的,等等,不可能存在着没有质料的床,

4、研究潜能与现实
潜能一词直接导致了以后能量一词的产生。
亚里士多德说,一切事物都处于一个变化过程之中。每个事物都有一种力量 ,使它要成为它的形式已经设定为其目的的东西。
例如说种子可以产生让植物生长的能量,如果我们吃了种子做的粮食,就引走了这种能量,或者说是这种能量成为了我们的生物能。

5、研究不被推动的推动者
亚里士多德关于不被推动的推动者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充满了努力实现它们的特定目的的事物。每一事物都想要完善地实现自身的可能性和目的。它指引着变化的方向朝向一个确定的、恰当的目的------最终的目的。

三、形而上学的小结
研究具有事物本质的实体,是在研究形式因。
研究质料和形式,是在研究质料因,
研究潜能与现实,是在研究动力因,
研究不被推动的推动者,是在研究目的因,
因此实际上形而上学是以研究四因为主线的,期间穿插着一些知识点的解释与辨析。
依照作者的观点,
动力因是经验派哲学着重研究的方向,因为研究自然要以研究自然力为基础,
目的因是精神派哲学着重研究的方向,研究人的精神以研究人的目的为基础,
质料因是贵族派哲学着重研究的方向,研究质地就是研究内在的秩序,
形式因是文化派哲学着重研究的方向,研究形式就是研究概念特征。
我的四种职业划分与“四因”看来还是具有内在的和谐性。
西方国家因为有形而上学,所以语言非常缜密,而大部分东方国家的书面语言都难以作为合同语言在国际上通行。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6 16:32:50 +0800 CST  

楼主:苦才

字数:115738

发表时间:2020-05-06 23:08:1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9 20:06:02 +0800 CST

评论数:1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