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立东:智慧源头----西方哲学史六次思想大交锋


亚里士多德之三:伦理学




一、伦理学与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即说,“一切技术 、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也就是说,伦理学应该是一种研究目的因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把目的分为两种。
1、 工具性目的(其行动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2、 内在目的(其行动以自身为目的)。
这里工具性目的可以看成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工匠们的伦理目标,
而内在性目的可以看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伦理目标。
亚里士多德举了一个例子,在一场战争中,木匠建设兵营,完成之后就实现了工具性目的,但这只是战争目标的一个小的部分。指挥官取得胜利获得和平才是最终的内在目的。
二、功能与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人实现了自己独特的功能,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分析了人的本性。首先,人的目的“不仅仅是生存”,因为很显然连植物都会这样,而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想要知道的是人类特有的东西。”其次,人类还有着能进行感觉的生命,“但是很明显马、牛及任何动物也一样有”。现在就只剩下了“属于某个要素的一种主动的生命.这个要素具有一个理性的原则”。他进一步主张,“如果人的功能就是灵魂的活动( 这种活动遵循着或意味着一个理性的原则)。那么人类的善当然就是与德性相一致的灵魂活动。” P89斯
柏拉图的善是各尽其职,亚里士多德分析的善就是理性思考,实现了理性认识的功能就是实现了作为人的善。
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功能的认识,是文化派哲学家基于文化概念定义与逻辑的认识,他的理性活动就是对概念进行逻辑思辨,这样就达到了他认为灵魂的善。而工具性目的,也就是工匠们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选择愉悦、财富和荣誉就是因为我们认为“以它们为手段可以获得幸福”。
理性灵魂的生活就在于沉思,这是人的完满的幸福,尽管并不能完全达到。
亚里士多德说:“如果与人比较起来理性乃是神圣的,那末与人的生活比较起来符合于理性的生活也就是神圣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听从有些人的话,那些人劝告我们说我们既是人,就该去想人的事情,既然有死就该去想有朽的事物。我们应当是尽我们的力量使自己不朽,尽最大的努力依照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而生活;因为即使它在数量上很小,但是它在力量上和价值上却远远超过了一切事物。”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理性的沉思与神圣的生活统一在一起,从而阐明了他作为一个文化派哲学家对于生活的认识。
三、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很多部分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但他易于理解与实施的是他有名的中庸之道的学说。

他认为: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这一点可以由考察各种不同的德行而得到证明。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
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伦理学的不同之处。
柏拉图认为的勇敢是一种对秩序的认知,避免鲁莽的或冒失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的勇敢是对现有概念的思辨,把现有概念的怯懦与鲁莽进行思辨获得勇敢的概念。
应该说亚里士多德的认识是符合已知定义的,而柏拉图的认识是符合一个指挥官给战士下达战斗要求,怎样按规矩“勇敢”。
因此亚里士多德对于符合德行的行动要求是审慎的,而柏拉图对于符合德行的行动要求是坚决的。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7 10:27:17 +0800 CST  
亚里士多德之四、政治学




一、目的与秩序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 Politics ) 中就像在《伦理学》( Ethics ) 中一样强调目的这一要素。
他认为:家庭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延续生命,国家的出现起初是为了延续家庭和村社的生命,家庭和村社从长远来看是不能光靠自身存在下去的。但是国家的功能还在于确保人民的最高利益,即我们的道德的和理智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实现国家的功能,要有适当的秩序与制度。而重视道德与理智,则是秩序与制度实施的目标。
他嘲笑柏拉图废除保卫者阶层的家庭并把他们的后代交由公共抚养的主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采取这种主张,“那么所谓的父亲就没有任何理由照顾儿子.儿子也没有任何理由照顾父亲,兄弟之间也是如此”。
二、制度
有三种政府是好的:即,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
有三种政府是坏的:即,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
还有许多种混合的中间形式。
当一个政府的目的在于整个集体的好处时,它就是一个好政府;当它只顾及自身时,它就是一个坏政府。
最大的罪行乃是由于过多而不是由于匮乏;没有一个人是因为要躲避冻馁才变成为一个暴君的,因此培养能够为整个集体着想的当权者是重要的。
亚里士多德说民主制产生于一种信念,即同等自由的人们应当在一切方面都是平等的;而寡头制则产生于一种事实,即在某些方面优异的人要求得过多。两者都有一种正义,但都不是最好的一种。
最好的分配方式是:“按比例的平等并且使每一个人都享受自己的所有”。
那这个比例是怎样划分的呢?其实,就是按法律规定划分的即是平等的比例。
因此,防止革命所必须的三件事情就是:政府的宣传教育,尊重法律(哪怕是在最小的事情上),以及法律上与行政上的正义。
看到法律的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把立法的议事,司法的审判与行政权力划分开来,这样可以减少行政者对于立法和审判的影响。
这就是关于政体三要素(议事、行政、审判)的论述,在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国家权力的分立问题。
现代法律也是按照各种比例来分配人们享有的权利,比如说每个人不论贫富,都有平等服兵役的权利,而纳税的权利却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按一种比例来缴纳。
政体的权利也按照职能进行了分配,现在的议事权利主要交给了参议院的贵族和众议院的工商业精英,审判权力交给了文化人士,行政权力交给了精神引导者。
把国家的最终希望寄托在法律身上,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职能人士的身份特征。但非常不幸,一个国家如果只靠法律支柱是难以支撑的,后面我们就会谈到作为理论体系独立存在的贵族派理论体系与精神派理论体系。
注意:理论体系与理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三、著名言论
亚里士多德几乎收集的当时希腊所有城邦的政治制度,并把这些制度做了整理与比较。
亚里士多德书里说过的一些话被广为流传,
“很明显,国家是自然的产物,而人则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
“一个不能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或者一个由于自足而无需他人的人,要么是头野兽.要么是个神”。
他关于僭主制有一节是非常有趣的。
亚里士多德以一种讥讽的、马基雅弗利式的语调阐述了一个僭主要想保持权力时,必须做些什么事情。
“一个僭主必须防止任何一个有特殊才干的人脱颖而出,必要时得采用死刑与暗杀。
他必须禁止公共会餐、聚会以及任何可以产生敌对感情的教育。绝不许有文艺集会或讨论。
他必须防止人民彼此很好地互相了解,必须强迫人民在他的城门前过着公共的生活。
他应该雇用像叙拉古女侦探那类的暗探。
他必须散播纠纷并使他的臣民穷困。
他应该使人民不断从事巨大的工程,如象埃及国王建造金字塔的那种做法。
他也应该授权给女人和奴隶,使他们也都成为告密者。
他应该制造战争,为的是使他的臣民永远有事要做,并且永远需要有一个领袖。”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8 08:57:07 +0800 CST  
亚里士多德之五、物理学





一、牛顿运动定理的来源
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物理学(physics)这个字乃是关于希腊人所称为“phusis”(或者“physis”)的科学;这个字被人译为“自然”,但是并不等于我们所说的 “自然”的意思。
对比一下,
我们说的自然是自然界,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包括物质世界及物质宇宙。
亚里士多德说,一件事物的“自然”(“性质”)就是它的目的,它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的。
动物、植物和单纯的物体(元素)
是自然存在的;它们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与静止原则。
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 “运动定律”,认为运动物体的速度和通过介质时受到的阻力成正比。
再说一说牛顿。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常见的表述: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我们会发现,牛顿的运动定理实际上是在试图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内在运动与静止原则,而且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当然自然存在着理性与和谐的比例的思想,来源于精神派哲学家恩培多克勒与毕达格拉斯。但亚里士多德给他们找到了与自然基本合适的概念,并用逻辑的方法把它根植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上,从而给科学的大厦奠定了概念的基础。

二、亚里士多德的时空观



1、观点
A、亚里士多德反对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所主张的真空。
B、对于时间,亚里士多德说时间是可以计数的运动。
他认为:运动一直是存在着的,并且将永远存在;因为没有运动就不能有时间,并且除了柏拉图而外,所有的人都同意时间不是被创造的。
2辨析
A、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反对存在着真空,是源于巴门尼德对存在永恒性,不可毁灭性的思考。
从现在的观点也可以很明确的认识到,如果存在着真正的真空,那么附近的物质一定会向真空散溢,以宇宙悠久的寿命,不可能到现在还存在着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真正的真空。
B、
我们可以从现在时间的计时器----时钟来考虑时间的概念。
故事是这样的:
一次,伽利略到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悬挂在教堂半空的一盏吊灯被门洞里刮来的风吹得来回摆动。
这引起了他的注意,“奇怪,怎么每次摆动的时间都相同呢?”伽利略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了确切地肯定每次摆动的时间相同,当时在学医的他忽然想到用自己的脉搏测试。“千真万确!”伽利略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喜。脉搏的跳动时间与灯盏的摆动时间呈现出固定的比例关系。
结果发现摆动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当线长时摆动慢,当线短时摆动快。后来人们根据伽利略的发现,制成了时钟。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实际上我们是利用自己的生理器官的节奏,来计算时间。
而在现代科学中,我们是利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计算时间,而日夜的概念早在人类基因内部留下了生命钟痕迹。
这些都是通过人类自身生命周期进行数学计数来认识时间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直到现在还是站在无数科学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三、作者观点:
自然世界的动与静为我们提供了:运动的范畴,
精神世界的生与死给我们提供了:时间的范畴。
知识世界的有与无,让我们在时间范畴内思考运动范畴,得出了空间的范畴。
对立的贵族思维,让我们有生与死、有与无、动与静这样的方向范畴。
我们对三个世界基本范畴的认识,可以提出三条假设。
自然世界因为各种微粒的运动,所以被感知。
这一理论将被我称为自然认识假设。
每个人获得的经验知识及文化知识,并分析综合而形成的个人的思维世界称为精神世界。
这一理论将被我称为精神认识假设。
由抽象经验知识经过众多人精神世界认可的知识世界称为文化世界。
这一理论将被我称为文化认识假设。
了解作者的三个世界共存的世界观,就可以知道作者为什么不是如其他哲学家一样,从一种职能人士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而是从一种均衡的角度来认识这个世界。
我的时间观点与亚里士多德基本相同,不过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时间是可以计数的运动,而我的时间观是认识,强调的主体是生命本身,生命本身相对于其他运动计数就形成了一般人的时间观。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8 15:09:06 +0800 CST  
亚里士多德之六、成就




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前任几乎所有的哲学概念都做了思考与辨别,把其中有效的概念用逻辑构建起一座宏伟的知识大厦。
从此西方哲学,在文化方面形成理论体系。
为后来贵族哲学和精神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的逻辑与概念的基础。
他一个人的哲学成就基本上是过去所有哲学家的总和。
致敬:亚里士多德。
人类哲学领域难以超越的高峰。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9 09:59:54 +0800 CST  
第三篇、贵族时代
历史背景之罗马兴起




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落幕,希腊最富有进取心的战斗城邦-----雅典失去了原有的均衡社会结构,其他希腊诸民主制城邦也差不多,它们不久就被马其顿和后来的罗马征服。
我们不禁要问哲学是不是真的没有用?
其实不然。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虽然详细拟定理想社会之蓝图,但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保守的,不符合当时动荡的社会局面的。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国家也是缺乏精神派和贵族派的强有力支持的。
因此他们渴望的理想社会,其实都是社会职能失衡的社会。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虽然也是一个武士,但是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精神领袖或者说是一个君主,领导马其顿的武士们,一起战胜了强大的波斯,造就了世界上当时最强大的帝国。君主制太过依赖君主伟大的个性,并不是每一个君主都有好运气能够找到亚里士多德这样的老师。因此,亚历山大的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
而罗马有稳定的贵族阶层与平民阶层的共存机制。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罗马平民们获得权利的方法,那就是罢工或者说撤出城市。
古罗马人很早就看到均衡的社会力量的重要性,抗衡治理集团的不合理要求而不去直接与他们结仇,这就是古罗马人成功的秘诀。
古罗马人的智慧是高于现在很多国家的思想家的,不得不说现代很多思想家还停留在彻底消除某些职能人士的传统思维上。
由于古罗马人有社会各种职能人士的效力,罗马人可以在军事、政治制度上不断革新。
罗马共和国(拉丁文:SENATVS POPVLVSQVE ROMANVS)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可以看出这种均衡。
现代人说到古罗马,很多人会说他们统治被征服地区。
其实从当时人们的角度来说,古罗马的统治是受人欢迎的。
罗马人带来秩序与安宁,这相比与那些横征暴敛、酷爱战争的本族的统治者,罗马人还是更讲秩序与规则的,否则它也难以如此强大。罗马人征收税金,但也带来了腹地的和平。
而很多本地统治者既征收税金,也无法带来和平。
并且罗马人在法律上基本尊重本地裁决团(陪审团)的审判,只是在安全与外交问题上由罗马委派人员管理。因此,可以说对于受够了战争的很多城邦的平民们,实际上对罗马人的统治并不那么反感。
罗马人与盟友们均衡共存的策略是其可以在对外战争中赢得盟友支持的关键,这在布匿战争中就非常明显。
罗马依靠在城市内部工商人士与贵族元老们的均衡共存,在外部罗马与盟友们的均衡共存,最后实现了在很短时期内由一个地方性城邦,扩张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
当罗马占有了整个希腊,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贵族派哲学理论也将发展成能够抗衡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文化派哲学理论体系的系统。
贵族派哲学理论将在各个方面论证其职能的不可取代性,从而在哲学领域掀起第三次大论战的交锋。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29 10:17:02 +0800 CST  
犬儒学派




一、背景
随着雅典伯里克利时代的结束,
过去最壮观、雄伟壮观的建筑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
过去最智慧博学的知识分子普罗泰戈拉、阿那克萨哥拉;
过去最富庶、文明的雅典民众生活;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如泡影一般远离雅典人而去。
随之而来的是马其顿人、罗马人粗鄙而又质朴的武士贵族,他们没有什么工商技术,甚至于没有什么成熟的法制,但他们不可否认的是成功的征服者。
雅典的贵族派哲学家中开始有人希望能解释那些野蛮人获胜的秘密,并把这种贵族武士们成功的世界观在希腊传播。
其中之一著名的就是雅典的犬儒学派。
二、事迹
有一个关于犬儒学派著名人物狄奥根尼与亚历山大的故事。
亚历山大相貌英俊,眼光炯炯有神,一副强健的身躯,器宇轩昂。他穿过两边闪开的人群走向“狗窝”。他走近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他进入每一个地方,所有的人都向他鞠躬敬礼或欢呼致意。狄奥根尼只是一肘支着坐起来,一声不吭。
一阵沉默。亚历山大先开口致以和蔼的问候。打量着那可怜的破瓮,孤单的烂衫,还有躺在地上那个粗陋邋遢的形象,他说:“狄奥根尼,我能帮你忙吗?
“能,”狄奥根尼说,“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阳光。”
一阵惊愕的沉默。慢慢地,亚历山大转过身。那些穿戴优雅的希腊人发出一阵窃笑,马其顿的官兵们判定狄奥根尼不值一提,也互相用肘轻推着哄笑起来。亚历山大仍然沉默不语。最后他对着身边的人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狄奥根尼。”





三、解析
狄奥根尼与亚历山大为什么会有共同语言。
亚历山大骄傲的个性让他如苏格拉底一样对欲望有强大的控制力,如狄奥根尼一样不会醉心于美酒、女色、财富这些世俗之物,追求那些世俗工商业人士所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会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狄奥根尼。”
这其实这是柏拉图把工匠看成是社会最底层者的一种翻版。在他们眼里,工匠天生就会是被征服者,而且不懂贵族武士们的价值。因此他们会被斯巴达人、马其顿人所征服,会处死伟大的苏格拉底。
如果让亚历山大去做一名工匠,不如让他像狄奥根尼呆在瓮里,这就是贵族哲学的高傲。
四、 观点
1、狄奥根尼对人造的东西具有天然厌恶。
这些东西包括住房、美食、衣服等等,甚至于还包括一些人们共同制定的文化习俗。
他说:普罗米修斯由于把那些造成了近代生活的复杂与矫揉造作的技术带给了人类,所以就公正地受到了惩罚。
2、他们不为外物动心,达到心灵宁静的境界。
犬儒学派的一个名人德勒斯对一个富人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屈膝,也不唠叨不满。”
这其实是一种武士们心灵对肉体的控制,就如苏格拉底在冰天雪地里依然可以从容的行军一样。
3、他们重视道德
象狗一样的生活只是为了显示对工商业人士生活的不屑一顾,以及意志对身体的控制,这就是他们之间特有的道德标准。对待金钱财物,陈规陋习的不屑也是这样一种武士的道德标准。
狄奥根尼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我们细想一下,武士们会怎样看待人们之间的不诚实呢?还不是因为金钱财物和城规陋习的引诱。
五、意义
犬儒学派是质朴的武士理论的代言者,他们代表了中下层武士,没有金钱时应该表现的一种生活态度。
此后,中下层武士面对富有的工商业人士时,有了让自己内心保持骄傲与平静的哲学理论。
武士在贫穷中应转行做工匠,还是继续勤练武艺?犬儒学派的哲学会给你答案。
朋友们,不要瞧不起犬儒学派,他们抚慰了无数中、下层武士受伤的心灵,为社会带来了长久和平的契机。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5-30 16:14:40 +0800 CST  
伊壁鸠鲁




一、背景
自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以后,雅典的传统武士贵族变得一蹶不振。
但是,希腊贵族派哲学的重要程度却被有识之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期间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一批重要的贵族派哲学人物。不过,贵族派哲学一直受到神学以及精神派哲学的压制,于是,贵族派哲学出现了大举反击神学及精神派哲学的新理论,这就是伊壁鸠鲁主义。
二、经历
伊壁鸠鲁从十四岁开始研究哲学。在十八岁的时候,即约当亚历山大逝世的时候,他来到了雅典。
伊壁鸠鲁在陶斯曾向一个叫做脑昔芬尼的人学过哲学,此人显然是德谟克里特的弟子。虽然伊壁鸠鲁的成熟的哲学所得之于德谟克里特的,要比得之于任何其他哲学家的为多。
他对于脑昔芬尼却除了轻蔑之外并没有说过任何别的话,他把脑昔芬尼叫做“软体动物”。
在他年少时,亚历山大伟大的东征必然影响到他幼小的心灵,这是对于过去认知的任何可以安慰心灵的神学知识的否定,因为亚历山大征服的疆域的面积如此之大,即使在古代的神学里也想象不出世界竟然如此广阔。
有志于成为贵族的人们不再依靠任何人,而是依靠他们的质朴、团结与勇气就可以做世界的主人。
从战士的角度你就可以理解伊壁鸠鲁为什么要把脑昔芬尼叫做“软体动物”,他对其他哲学家的不尊重也是因为他以一个战士的敌对态度去对待他们。
三、观点
1、
伊壁鸠鲁主义者致力于一种他们所谓的“不动心”一一或者说灵魂宁静一一的生活的理想。
“德行”除非是指“追求快乐时的审慎权衡”,否则它便是一个空洞的名字。
例如,正义就在于你的行为不至于害怕引起别人的愤恨。
这其实是一种贵族武士们在有所制衡时,讲求秩序的表现。而不是相互合作,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率。
2、
他追随着德谟克里特相信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但是他并不像德谟克里特那样相信原子永远是被自然律所完全控制着的。
我们知道,万物都存在着理性与规律的观点,出自于精神派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和毕达哥拉斯,因此规律是不被他接受的。伊壁鸠鲁把事物的构成归因于一种原子的碰撞,直到这些原子形成许多个原子网,而这些原子团或原子的排列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事物。
这种碰撞和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永恒的火的斗争,虽然有所差别,但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其基础由水、土、气等改成了原子。
3、
伊壁鸠鲁认为:灵魂-原子布满了整个的身体。感觉是由于身体所投射出去的薄膜,死后,灵魂就消散而它的原子(这些原子当然是继续存在的)就不能再有感觉,因为它们已不再与身体联系在一起了。
因此,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就是:“死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是无感觉的都与我们无干”。
因此,他鼓励我们追求现实的快乐。
他在《生命的目的》一书中所说的话:“如果抽掉了嗜好的快乐,抽掉了爱情的快乐以及听觉与视觉的快乐,我就不知道我还怎么能够想象善“。又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
伊壁鸠鲁学派用贵族们现实的快乐来对抗宗教永恒的慰籍。
伊壁鸠鲁本人并不否认神,但认为神自身并不过问我们人世的事情。他们都是遵循伊壁鸠鲁教诫的合理的快乐主义者,所以不参与公共生活。这样,伊壁鸠鲁学派就把祭司们的权力从公共事务中排除了出去,从而成为一种贵族职能人士对抗祭司的有效理论。
四、影响
罗马共和国的末期,伊壁鸠鲁的学说在有教育的人们中间非常流行,因为那时候人们正在反对传统宗教。
但是奥古斯都皇帝提倡复古,提倡复兴古代的德行与古代的宗教,它的影响力又大大降低。
到了近代,为了制衡宗教,人们又把它搬了出来。
伊壁鸠鲁的学生卢克莱修是雪莱所喜爱的作家之一。
卢克莱修对伊壁鸠鲁以宗教强度的语言赞颂了这位他所认为是宗教摧毁者的人:
“当人类在地上到处悲惨地呻吟,人所共见地在宗教的重压底下,
而她则在天际昂然露出头来用她凶恶的脸孔怒视人群的时候——
是一个希腊人首先敢于抬起凡人的眼睛抗拒那个恐怖;
没有什么神灵的威名或雷电的轰击或天空的吓人的雷霆能使他畏惧;
相反地它更激起他勇敢的心,以愤怒的热情第一个去劈开那古老的自然之门的横木,
就这样他的意志和坚实的智慧战胜了;
就这样他旅行到远方,远离这个世界的烈焰熊熊的墙垒,
直至他游遍了无穷无尽的大宇宙。
然后他,一个征服者,向我们报导什么东西能产生,什么东西不能够,
以及每样东西的力量如何有一定的限制,有它那永久不易的界碑。
由于这样,宗教现在就被打倒在人们的脚下,到头来遭人践踏:
而他的胜利就把我们凌霄举起。”




这样,贵族派哲学家们在应对精神派哲学们说教时有了自己可以应对的理论。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01 14:32:10 +0800 CST  
怀疑主义




一、背景
文化派哲学家要做好文化的批判,一般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向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一样,否定前人的学说,但提出自己的系统学说,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哲学家。
另一条路是怀疑当前和过去的一切哲学理论,成为一个怀疑主义者。
罗马时代的人们比较崇尚武力,没有那么多辩论来支持文化派的创新,因此,只有一批怀疑主义的名人在当时留下了痕迹。
同时,贵族们也需要怀疑主义理论来为他们的文化知识进行辩护。
二、趣事
皮罗是古希腊怀疑主义的创始人,他曾参加亚历山大东征军队,远征到过印度,他的理论对于军人来说是容易接受的。
有一次他和同伴们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风暴。同伴们都惊慌失措,而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小猪,对他们说,这是哲人应当具有的不动心状态。
三、观点
1、
我们都知道与普罗泰戈拉同时代的高尔吉亚著有怀疑主义著作《论自然与不存在》。
主张(1)无物存在 ,(2) 如果有某物存在 ,它也无法被认识,(3)即使它可以被认识,也不能被传达。
为什么怀疑主义会把没有文字作品的皮罗作为创始人呢?
因为怀疑主义者只批判规律、抽象这些贵族们不擅长的东西,而不批判现实的存在性。
皮罗著名的弟子蒂孟现存的两句话可以说明一些原因。
一句是说:“现象永远是有效的”。
另一句是说:“蜜是甜的,我决不肯定;蜜看来是甜的,我完全承认。“
蒂孟的意思是说:“蜜是甜的”这种抽象判断,是不能够肯定的。
“蜜看来是甜的”这种现象是怀疑主义者承认的。
正因为皮罗的怀疑主义只批判一些抽象的文化内容,而不怀疑贵族们的现实权威,所以他可以作为一个哲学流派为罗马的贵族们所用,并成为反击精神派哲学,文化派哲学的武器。
2、
怀疑主义对神的态度,可以在怀疑主义者塞克斯托《反对信仰神的论证》的两段话中看出。
“我们怀疑派在实践上追随着世人的做法,并且对它没有任何的意见。我们谈到神,把他们当做是存在的,我们敬神并且说他们执行天命;但是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表示信仰,从而避免了教条者们的鲁莽轻率”。
“那些积极肯定神存在的人,就不能避免陷于一种不虔敬。因为如果他们说神统御着万物,那末他们就把他当成是罪恶事物的创作者了;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说神仅只统御着某些事物或者不统御任何事物;那末他们就不得不把神弄成是心胸狭隘的或者是软弱无能的了,而这样做便显然是一种十足的不虔敬。”
我们可以看出,怀疑主义只相信现存的神学观点,而把任何进一步的神学讨论拒之门外。这样既满足了罗马贵族们对于传统宗教的需要,又可以为他们抵御新的宗教对罗马人的吸引。
3、
皮罗的弟子蒂孟提出了一种理智上的论证,这种论证从希腊逻辑的立场来说是很难于答覆的。希腊人所承认的唯一逻辑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演绎逻辑,而一切演绎都得像欧几里德那样,必须是从公认为自明的普遍原则出发。
但蒂孟否认有任何找得出这种原则来的可能性。所以一切就都得靠着另外的某种东西来证明了;于是一切的论证要么便是循环的,要么便是系在空虚无物上面的一条无穷无尽的链锁。而这两种情形无论哪一种,都不能证明任何东西。
亚里士多德的文化派哲学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抽象与归纳,其并不能产生新的知识,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论证就砍中了统治着整个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根本。
这就是皮罗的理论用来反对文化派哲学的一个核心,从此贵族派哲学不再对亚里士多德的庞大体系有任何畏惧。
四、意义
怀疑主义可以导向悬置判断,避免否定或肯定任何东西。贵族们可以通过由这种对判断的悬置而获得一种无干扰的、宁静的心态。
怀疑主义是一种文化人士与贵族都可以接受的理论,文化人士可以怀疑贵族们的权威与荣誉,贵族们也可以怀疑文化职能人士的各种理论。当然贵族们是质朴的,他们在多数情况下讲不赢文化职能人士,甚至是工商职能人士,因此能在这个领域之内与文化人士打成平手,也是一种他们十分乐于接受的理论了。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02 13:44:42 +0800 CST  
斯多葛学派




一、背景
斯多葛主义作为罗马贵族主流的哲学学派,包括了罗马当时一些最卓越的知识分子。
吉尔柏特.穆莱教授说:“几乎所有的亚历山大的后继者——我们可以说芝诺以后历代所有主要的国王——都宣称自己是斯多葛派”。
斯多葛主义理论传统来自于贵族派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我们还记得赫拉克利特所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斯多葛学派不以柏拉图的理论传统为基础,应该说柏拉图的理论更加生动,而且名气更大的多。
这是因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太保守了,如果使用永恒不变的理念,很难想象罗马如何开疆阔土,并应对广大的统治区瞬息万变的情况。
而赫拉克利特永恒的、无处不在的火的观念,正好适用于罗马人对野蛮的、不守规矩的异族人永不停息的征服活动。
二、思想演变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上的西提姆的芝诺。不过斯多葛学派的理论变化很大。
关于芝诺,留传下来的只有一些残篇。根据这些残篇看来,似乎他把“神”定义为是世界的烈火心灵,他说过“神”是有形体的实质,而整个宇宙就构成“神”的实质。特尔图良说,按照芝诺的讲法,“神”渗透到物质世界里就象蜜渗透到蜂房里一样。
据狄奥根尼.拉尔修说,芝诺认为“普遍的规律”也就是“正当的理性”,是渗透于万物之中的,是与宇宙政府最高的首脑宙斯同一的:“神”、心灵、命运、宙斯都是同一个东西。命运是推动物质的力量;“天意”或“自然”就是它的别名。
认为灵魂是由物质的火构成在词句上可以从爱比克泰德和马尔库斯.奥勒留那里找得到,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是把火认为真正就是构成物理事物的四原素之一。
只有晚期的斯多葛派才追随柏拉图,把灵魂认为是非物质的,这时的罗马贵族们已经走向了衰败与保守。
斯多葛派则由于渗入了柏拉图主义而逐渐放弃了自然哲学的讨论。
但他们的伦理学说的确是改变得很少,而伦理学说又是大多数斯多葛派所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伦理学以及与伦理学最有关的那些神学部分便愈来愈受到极端的强调。
三、观点
斯多葛学派主要研究伦理学,物理学和逻辑学,
1、伦理学说
(1)行动准则。
斯多葛学派说,人的智慧在于认识到在这部戏剧中我们的角色是什么,并把这个角色扮演好。有些人只是“跑跑龙套”,而另一些人则被分派演主角。“不论神高兴你扮演一个穷人 ,或扮演一个残疾人 ,一个统治者还是一个普通公民,你都一定要演好。因为扮演好给你的角色是你的本分,生气、嫉妒以及自感受辱都绝不可能改变我们是演小角色的天意。
即使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也可以像苏格拉底一样从容镇定。
所有人必然接受着天意的安排,坏人虽然也不得不遵守天意的法律,但却不是自愿的;用克雷安德的比喻来说,他们就象是被拴在车后面的一条狗,不得不随着车。
斯多葛学派的伦理学说的实质是一种天定的命运与天授的权利。
这种学说非常符合那些天生就是主角的贵族精英们的胃口。
每一个士兵,工商业人士,文化人士都能够遵守秩序,安于天命,那对于贵族们的管理统治是非常有利的。
对于伦理秩序的切实要求,使罗马的斯多葛派把一切理论的研究都看成是附属于伦理学的:芝诺说哲学就象是一个果树园,在那里面逻辑学就是墙,物理学就是树,而伦理学则是果实;或者又象是一个蛋,逻辑学就是蛋壳,物理学就是蛋白,而伦理学则是蛋黄。
(2)生死问题
在整个斯多葛派的历史上,苏格拉底始终是他们主要的圣人;苏格拉底受审时的态度,他之拒绝逃亡,他之视死如归,他那关于干了不正义的勾当的人对自己要比对别人伤害得更大的说法,这一切都完全与斯多葛派的教训吻合。
斯多葛派给予英勇的苏格拉底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罗马本土的贵族英雄,可以想象罗马贵族们对于雅典曾经有这样一个忠于职守的战士有多么推崇。
2、物理学
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并不就是惰性的或被动的物质的堆积------世界是一种能动的、变化着的、结构性的和有序的安排,它就是火,
在斯多葛主义那里自然的过程是被一个“立法者”----神圣的火所规定的。整个的宇宙直到最微小的细节,都是被设计成要以自然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这些目的,除了涉及到神鬼的而外,都可以在人生中找得到。万物都有一个与人类相关联的目的。有些动物吃起来是美味,有些动物则可以考验我们的勇气;甚至连臭虫也是有用的,因为臭虫可以帮助我们在早晨醒来而不致躺在床上过久。
斯多葛学派把能动的火的作用与神圣的意志联系在一起。虽然给了自然世界一个初步的解释,但是把自然规律神圣化了,让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思辨与改造,因此斯多葛学派很难在实践物理方面取得重大的成就。
3、
逻辑学
斯多葛派以亚里士多德为主的逻辑学建立了一种新的逻辑体系。
他们的逻辑学者从形式的观点来考察命题,把命题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复合命题中又包括假言的、选言的和联言的。假言的是由联结词 “如果…则”把两个命题组合而成的复合命题;选言是用联结词“或” 组成的;联言命题是用联结词“并且”组成的。
斯多葛派的逻辑研究,为罗马拉丁体系法律和语言的进一步成熟,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世界主义的通用秩序
斯多葛学派把人的相互关系看成是具有最大意义的事,因为人都带有一点神性。使人们相互联系起来的东西是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成分这一事实。甚至于,这种纯粹的物质性的灵魂可以通过身体方面的途径被父母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如西赛罗所说的:
因为理性既存在于人之中也存在于神之中,人和神共同具有的第一个东西就是理性。但是那些具有共同理性的人也必定具有共同的正当理性。而且由于正当理性就是法,所以我们必须相信,人和神一起共同具有法。进而,那些分有法的人还必定分有正义 ,而且那些分有这些东西的人应 当被视为同一个共同体的成员。
因为神性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斯多葛学派的罗马贵族们一直把自己看成是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财富的掠夺者。
不论是在内部对待罗马人民,还是在外部对待同盟城邦,罗马贵族们一贯的做法使他们可以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对于贵族来说,保护民众,给予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秩序,就是他们的天职,而且他们也因此高贵。
斯多葛学派的罗马贵族把在他们治理秩序之下的所有人,都主动赋予不可侵犯的神性,这样就确实保证了民众了财富与安全。
相对于世界上许多无法无天的军事化集团,必须为斯多葛学派的罗马贵族们点赞。




四、意义
斯多葛派作为一个正统的贵族哲学理论,虽然在物理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它在建立武士们的内心伦理学与外部秩序理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贵族们在有了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学派的理论之后,就可以成功的反击经验派哲学家、精神派哲学家、文化派哲学家的理论攻势。
再加上斯多葛派建立的内心伦理学与外部秩序理论,贵族派哲学理论终于成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型体系。
贵族牌哲学理论体系区域内的贵族们可以过上内心平静安详、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如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贵族们那样狂暴与贪婪成性。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03 10:03:04 +0800 CST  
第四篇:神圣时代
犹太教的历史背景,

以色列人的宗教一开始与其他各民族的宗教并无重大不同。
他们除了信奉亚威即《旧约》中之耶和华外还有别的神,同时对这些神的崇拜也是习以为常的。
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攻陷了耶路撒冷,即以色列人的家乡,毁坏了圣殿,将大部分百姓掳到巴比伦。巴比伦于公元前538年被米底人和波斯人的王居鲁士灭亡了。居鲁士王于公元前537年发出一道命令准许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
可以想象以色列人被掳走期间受尽了不少痛苦,这期间他们无法再去欣赏神话故事里的众神们相互争斗的精彩故事,于是他们转向一个单一的、强大的神灵的护佑。
由于生活习惯和运气,使他们返回巴勒斯坦,重回家园时,他们开始相信是唯一、的强大的神灵给了他们庇护。
十诫第一条中说:“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是被掳到巴比伦不久以前的一次革新,这种革新非常重要,是犹太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的决定性一步。
转向一神教以后,犹太教的理论可以走向一种更高的抽象程度,可以符和巴门尼德的存在的抽象要求,达到唯一性、永恒性和不可毁灭性,从而为哲学与犹太教的相互融合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而且,由于这种转变是在以色列人被掳走期间,因此犹太教宣传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特别符合被压迫的底层社会人士的需要。
这是一种真正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坚信神灵将救助的宗教。
至于作者我本人,是相信神存在的。
因此在书中,我暂不写出神学中精神派与经验派哲学的代表人物,得到相关人士的建议之后,我才会考虑相关内容的写作。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04 11:14:01 +0800 CST  
奥古斯丁




一、
《忏悔录》
1、故事。
《忏悔录》中记载的关于奥古斯丁生涯中的第一件事,是在他的少年时代发生的。通过这事说明他和其他少年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有一次他和一伙年岁相仿的同伴偷摘了邻居树上的梨。这时他并不感到饥饿,而且在他家中还有更好的梨。
他终身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邪恶。
假如因为饿,或由于没有其他办法得到梨吃,那末这种行为还不至于那么邪恶。但事情却在于这种恶作剧纯然出自对邪恶本身的爱好,而正是这一点才显得这事邪恶得不可名状。于是他请求上帝宽恕他:“噢,上帝,请你鉴察我的心!
他这样继续写下了七章,而且全都是关于年幼淘气时从一棵树上偷摘了几个梨的问题。
2、如何看待奥古斯丁偷梨的这个问题呢?
一般人可能认为他在小题大做,就连罗素也仅仅把这件事看成是一种罪恶意识的体现,但实际上相去甚远。
奥古斯丁为什么要偷别人家的梨又不吃,这是一种破坏行为,这种破坏行为在贵族之间最常见。
一旦邻近贵族有机会发了财就会招兵买马,侵略本地贵族的地盘,因此本地贵族要去提前搞破坏。
这是一种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必然行为,工商业者、文化人或者祭司都没有想方设法去做坏事,还损人不利己的习惯。因此奥古斯丁是在揭露贵族们的行为准则,并且让他们为自己做这种事情而忏悔。可以想象贵族们读到他的这些文章时,会产生巨大心理共鸣。
奥古斯丁进一步指出,他不止在儿童时代犯了罪,例如说谎和偷窃食物、充满情欲等,而是在更早的时期就已犯了罪;他当真用了一整章的篇幅(第一卷第七章)证明甚至啜乳的婴儿也充满了罪恶,例如:贪食、嫉妒和其他一些可怕的邪恶。
这样,奥古斯丁反驳了伊壁鸠鲁哲学中所说的:人产生于自然,应该追求自然快乐的观点。
突出了一种人天生就有罪,只有我们爱上帝才能够救赎我们罪恶的观点。
3、 意义
贵族们一有机会就会破坏敌人土地上的任何事物,这是一种天性。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罗马人要在第三次布匿战争后在迦太基的土地上撒上盐,以造成永久的盐碱化土地,来进行破坏。
奥古斯丁一定潜移默化的接受过这种贵族行为方式的教育。
现在奥古斯丁既然抛弃了贵族的职业生活方式,因此自然要用宗教拼命的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这就是《忏悔录》一书真正的内容所在。
奥古斯丁是真诚的,他并不否定他对情欲、希腊文化与异教的原本热忱,坦率的把它们与成为一个基督徒之间作了比较,这样更加肯定了基督信仰的伟大,这比那些盲从的宗教理论更让人信服。
因此,自从《忏悔录》面世以后,基督教贵族们的骄傲本色似乎被揭穿。除了宗教运动以外,他们多数人不再为私人的骄傲而肆意征伐。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05 16:34:36 +0800 CST  
二、《上帝之城》




1、
公元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掠夺而去,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
异教徒很自然地把这场灾难归咎于不再信仰古代诸神的结果。他们说,在信奉朱比特时,罗马一直保持着强盛;但现在皇帝们都不再信奉他,所以他也不再保护罗马人了。异教徒的这种议论需要给以答复。
奥古斯丁认为异教徒经常把灾难归咎于基督教。
可是他们当中许多人,在被劫掠期间就曾跑进教会中避难;因为蛮族哥特人信奉基督教,他们是尊重教会的。与此相反,当特洛伊遭受劫掠时,朱比特神殿不仅未成为人们的避难所,而且诸神也未守护该城免遭破坏。
一些邪恶的哥特人固可借着牺牲基督徒的利益发财致富,但在来世他们是要受苦的;如果所有罪恶都在地上受到惩罚,那么最后的审判就不必要了。如果基督徒是有德行的话,他们所忍受的必然予他们的德行有所增益。因为对圣徒来说,丢掉了现世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丢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接着便论到在劫掠期间一些信仰虔诚的处女遭受强奸的问题。奥古斯丁却非常明智地反对这种见解。他说“咄!别人的情欲是不会玷污你的。”

2、
奥古斯丁认为异教诸神是存在的,但他们却全都是些魔鬼。因为他们想加害于人,所以他们愿意传布一些有关他们自身的猥亵故事。
过去的思想家由于对异教诸神的信仰,因而他们的道德教训也就不足为训了。
正统的道德应该教人认识原罪。
自从亚当犯罪之后,世界被划为两个城。一个城要永远与上帝一同作王,另一个城则要与撒旦一同受永劫的折磨。
该隐属于魔鬼之城,亚伯属于上帝之城。
我说明一下,奥古斯丁是由摩尼教改信基督教的。
摩尼教也是讲究明暗对立的。这些讲究对立的宗教,可以简单的把人划分为善恶。这种对立的观点,非常受武士贵族们的喜爱,因为他们有理由去做惩恶扬善的侠客。
同样,奥古斯丁把信教者与不信教者做了思想对立面的精确区分,这种区分非常类似于贵族们划定地盘,地盘外的敌人是恐怖的、可悲的,只有地盘之内的人是和善的、幸福的。
这种观点也非常适合于想要惩恶扬善的基督教贵族们,
3、
奥古斯丁认为要避免对异教诸神的邪恶信仰,就需要对爱的次序有充分认识,才能实现国家的正义。
贵族们要站在正义一边,不仅应该有对立面,还要有认识善和恶的能力,
“失序的爱”就在于我们期望从一个爱的对象那里得到的东西超过了它所能提供的限度 ,而这一点导致了人类行为中的各种反常现象。正常的自爱变成了骄傲,而骄傲则是让人的行为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的最主要罪过。骄傲的本质是认为人是自足的。
道德法则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奥古斯丁得出结论说:“律法的建立是为了使人追求神恩;有了神恩,律法就可以实现。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以神恩为起点的律法秩序与柏拉图以理念为起点的国家秩序是非常的相似,他们都是想通过一种神圣、永恒的东西为起点来建立一种稳固的社会秩序。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06 11:23:59 +0800 CST  
推荐一本我的管理学书,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公费出版。
与我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对于致力于管理好工作的人十分有用。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07 15:43:44 +0800 CST  
阿奎那




一、背景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
这件事标志着教会的权利走向了一个巅峰,这也是奥古斯丁的哲学不断征服欧洲贵族们的心灵领域的体现。
但是,奥古斯丁的哲学体系是保守的,它只能比拼谁的信仰更极端的虔诚,而难以解释新鲜概念。
当一种虔诚的精神信仰一旦发展到极端,它就会把管理范围伸向工匠、贵族、文化人士的领域,而从极端信仰出发认识理论往往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特别是在面对蛮族人和回族异教徒的诘问时,单纯的虔诚信仰就选择愈发无力,这时教会的势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阿奎那顺应时代的要求,写了两部主要的神学著作.它们是 :《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就是从非基督徒的观点出发来讨论基督教神学问题。这个时代,源于柏拉图的善恶对立与秩序出发的奥古斯丁的理论就不在适用,而亚里士多德严谨的形而上学的思辨体系就派上了用场。
名词解释:
辩证法:是从各个职业的角度出发,辩论定义的合理性。
思辨:从逻辑出发,讨论意思相近的词语在一个定义中使用的合理性。

二、观点
1、
阿奎那希望在精神领域建设一套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从而达到维护宗教理论系统严密性与完整性的目的。
这一套神学理论体系,专门解释精神领域的问题。它是对得自权威启示的原则所作的理性整理,并被认作是信仰的问题。神学开始于对上帝的信仰 ,而且把万物说成是上帝的创造物。
同时存在的还有哲学理论体系,它生于被人类理性所发现的原则,通过推理而上升到更一般的概念,最后,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一样 ,我们把握住最高的原则或存在的第一原因,最终达到上帝的概念。
由于神学讨论的是更高层次的问题,因此神学和哲学的关系是:“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2、上帝存在的证明
为建立从权威启示而来的理论架构,阿奎那对上帝存在进行了证明。
我们来看看阿奎那从运动出发来证明上帝存在。
阿奎那认为,我们能确定世界上有事物在运动 ,因为这对我们的感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要解释运动 ,我们就不能采取无穷回溯的办法。要是我们说,这个序列中的每个推动者原来又是被先前的推动者所推动的,那我们就永远不能找到运动的始源 ,因为那样一来.每个推动者就都只是潜在的处于运动中了。
然而,事实却是,的确存在运动。所以,必然存在一个能够推动他物而无需被他物推动的推动者,这个推动者 ,阿奎那说 , “每个人都把他理解为上帝。”
我们可以对比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中的表述。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是永恒的,因此必然有永恒的运动原因。这个原因本身不能再是运动的,否则就得再找个更高一级的动因。
阿奎那的论证就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论证中的“推动者”加上了一个神学的外套,其推理的前提与逻辑链条都没有改变。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阿奎那从致动因、必然存在、完满性和秩序四个方面进行的证明。
阿奎那的论证之所以让人感觉有道理,是因为他把整个神学当成了另外一套体系来进行思考,这是一种不同于普通形而上学的神学的形而上学理论。
举一个例子,我们玩一款游戏,如果玩了很长的时间,我们就认同游戏中的概念的现实性,游戏中的概念世界中的概念就部分复制了现实的概念世界中的概念。
当然,阿奎那认为神学的形而上学理论是高于生活的形而上学的理论的。
3、
道德与法学
阿奎那的道德学与亚里士多德一样,他把伦理学看成是对幸福的一种追求。
不过,阿奎那认为,对于道德而言,有一种双重的层次,它对应于我们的自然目的和超自然目的。其中超自然的目的和神学有关。
同样,阿奎那把法学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为法和神法。
他对这四种法律进行了概念的思辨,当然他这种思辨并不是要如亚里士多德一样达到最好的分配方式,即:“按比例的平等并且使每一个人都享受自己的所有”。
最终,阿奎那认为人要达到世俗之外永恒的幸福就需要神法。“除了自然法和人为法之外,人应当由神所给予的法来指导其达到他们的目的,这是完全必要的。”
神法对我们来说,是通过启示而得到的,而且它也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它不是人的理性的产物 ,而是由上帝的神恩给予我们的。
三、意义与影响
阿奎那的观点还有很多,其本质就是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上,增加了一个形而上学的神学体系。
有了这个体系,基督教就可以在文化上自圆其说,抵御异教,例如回教的形而上学的理论。
从此,神学具备了统御经验、精神、贵族、文化哲学理论的完整体系,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保持独立性,而不会再生产大的理论体系危机。
并且阿奎那的理论让人们可以公开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文献,由于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其相关的希腊哲学家的理论也就可以不受制约的研究了,这样为整个文艺复兴的文化开化创造了条件。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08 19:46:44 +0800 CST  
第五篇:系统时代
西方文明获得均衡后的突飞猛进




在日耳曼人进入后的欧洲,中世纪西欧取得的技术进步,比整个古典希腊和罗马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进步还要多。
中世纪的贵族采邑制度有助于技术的发展。在这一制度下,社会阶层的范围并非从皇帝到非人的奴隶,而是从具有一定权力和义务的农奴到庄园主;庄园主贵族们为了对生产过程有一些真实的了解,与农奴保持充分的接触。因此,体力劳动获得了一席地位,并受到尊重,这是古老的奴隶制文明所没有的。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伦理,也促进了西方技术的发展;人道主义伦理本身是在反对古老的帝国社会的无人性中发展起来的。修道院里的修士们坚持认为,体力劳动是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或者,如他们所说的:"劳动就是祈祷。"这些修士们成为最早的指甲下有污物的知识分子,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他们最早将智能和汗水连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们十分有助于技术的进步。
教士们对于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伽利略就曾在修道院学习,并为近代科学的建立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因此可以说中世纪的贵族与神学教士们在思想上都对生产的经验与技术保持着尊敬。
同时,工商业人士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发展。
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主要代表的文化哲学理论体系、斯多葛学派为主要代表的贵族哲学理论体系,基督教的神学哲学理论体系完备之后,工商业人士的经验哲学理论体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
这是因为,工商业人士需要精神指引,贵族保护,公平的市场法律。
用经济学的说法,贵族为工商业人士提供资源,精神引导提供道德,文化提供技术与法律支持。
有了上面条件,取得成功的工商业人士才能成为拥有工具的富人,没有成功的工商业人士成为体力提供者。
根据经济学的公式
产品=工具+资源+劳力
当工具、资源、劳力的所有者都能全力支持产品的生产时,这一地区的经济产品将达到最优化。
当我们把新工具也看成一种产品时,大量的新工具将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而新工具加入到新的生产之中,又能产生更多优质的产品。
这样,财富创造的经济要素才算齐全了,人类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这就是近代经济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前所未有富足的原因。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09 10:27:16 +0800 CST  
弗兰西斯.培根




一、背景
哥伦布于1492年10月发现新大陆,1522年9月6日,麦哲伦的船只“维多利亚”号返抵西班牙,终于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这一系列伟大的壮举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一些古希腊科学家们的认识论,如地球是球形的这样一些问题被证实了。
科学的方法,或者说,如何行之有效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被重新提上了哲学的认识日程。
我们前面说过,形而上学是一种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框架,按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它是建立在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的。
随着经验知识的突然大规模增长,那么我们认识世界的系统化框架也要随之调整。
如果说,在培根的时代,形而上学的主要范畴和逻辑形成的理论系统框架还难以突破,但是其对经验知识的解释能力已经处于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
经验派哲学家培根对于传统的经验知识理论体系发起了挑战。
二、观点
1、
培根认为从已知的抽象结论中不断思辨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
中世纪经院学者的学说,在培根看来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退化了的”变种。他们的著作不是从事物的实际本性中获得实质证据,而是在那里制作他们自己的想象物。他们像蜘蛛 ,它们生产出“学术的蜘蛛网,蛛丝和工艺的细致足可博得欣赏,但毫无实质内容或益处”。
要想获得有用的新知识,就必须依靠能够增加我们经验的手段。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伽利略对望远镜的设计和运用。他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为它使得学术的真正进展成为可能。
他说,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单只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
2、
培根把心灵视为一块玻璃或一面镜子 ,它被情感的自然倾向和传统学术的谬误弄得粗糙不平。
培根因此提出了四种幻象说,但是没有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本人在这里抛砖引玉,做一一的解读与解决。
(1) “种族幻象”是人性中的各种偏见、情感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人们获取经验。
作者的解决方案:以物标的。
就是培根说的比较法,用自然物来标定自然物就可以解决“种族幻象”。
例如现代医学之所以可以成立的双盲理论就可以看成是从这种比较归纳得出来的理论。
再深入一点,我们物理学的各种单位都是由比较获得的。
比如说我们不能说冷和热,几分能几分热为科学单位,而是把水的正常气压下一沸腾设为100度,结冰设为0度。中间等分成100份,这就成为了温度的科学表达方式。
可以说我们对所有自然事物的认识方法都是以某种特定自然物为标的,而不能以个人的精神感觉或者说社会中人们的爱憎为标的,
(2)“洞窟幻象”是个别研究者的局限性带来的听闻的可能失效。这个比喻来自于柏拉图。
作者的解决方案:开扩眼限。
洞穴幻象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加开阔的眼界来认识自然界,因为每个研究者都有局限性,但对于更多人来说,那么局限性就更小。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包容所有人的认识经验,那么即使我们知道某些事件是幻想,也可以从中提取出对于我们有效的经验。
例如海市蜃楼在我们很多人眼里是幻象,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一种自然幻象现象,而且我们认识这种自然幻象现象对我们是有益的。
(3)“市场幻象”是关乎语言影响产生的幻象。
作者的解决方案:概念思辨。
其实这是一种语言系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认识偏差,语言系统的精炼和逻辑性需要形而上学的理论家对各个概念的定义进行深刻的认识,从而给我们一个更加完善的语言体系。
(4)“剧场幻象”是权威给我们带来的幻象。
作者的解决方案:专业自信。
对权威的观点我们应该分开来对待。在我们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如果有权威不对的地方,我们应该勇敢的挑战权威。而如果是我们非研究的领域,就应该相信权威。
这样我们既避免了什么都不信,无法利用前人的知识,又避免了什么都相信,无法在自己的领域内创新。
培根的幻象假说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给我们提示的经验可能带来的认识偏差,这对当时急需整理、归纳新鲜经验的工商业人士来说是非常的有用的知识。
3、归纳的方法
跟随当时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的可靠的知识。培根有理由轻视假说、演绎法这些形而上学的工具。
人们的认识就是这样,当获得经验遇到瓶颈时,人们就开始重视抽象的知识。反之,当抽象知识遇到瓶颈,而有效的经验知识可以大量增加时,人们就开始重视经验知识。
培根的科学理论不仅仅止于经验,而且有对经验确实性的实践研究,以及对经验与实验的归纳。
他的归纳法所提出的例子是发现热的本质。
第一步是列一个我们能在其中看到热的所有例证的表 ,诸如“太阳的光”,他把这个 表称之为“本质与存在表”。
第二步我们必须编制另一个表,这个表包括那些和第一个表中的那些情况相似 ,但却不具有热的例子,如“月亮和星星的光”。第二个表被称为“差异表”。
第三是“ 比较表”.是一种通过分析在不同事物中发现的热的不同程度来发现热的性质的进一步的企图。“例如,烧红了的铁就比酒精的火焰要热得多,毁灭的力量亦大得多。”
第四步是排除的过程。也就是动手开始“归纳的工作”。我们试图发现某种“本质” ,即凡是有热它就存在、凡是无热它就不存在的本性。热的原因是光吗?不是,因为月亮是明亮却无热。这种排除的过程是培根科学方法的核心,而且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真正归纳的基础”。
培根得出结论说:“热本身,它的本质和精髓不是别的,就是运动。”
培根的方法实际上是经验与思辨的结合。.
第一个表“例证的表”是确实的经验归纳。
第二个表“差异表” 实际上是具有相类似概念的表。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概念,如太阳和月亮是相类似的概念,所以我们会想到“月亮和星星的光”。不从已有的概念体系中寻找,而是光从经验,我们是得不出差异表的。
第三是“ 比较表”实际是一种思辨内容的枚举表。
第四步是排除,排除就是思辨的工作,找出概念与经验最相符的概念。
因此培根的方法表面上是反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的,但实际上是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中的概念,并不知不觉中使用了思辨的方法。
三、意义
培根在经验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鲜明的站出来反对没有实践意义、不符合工商业人士利益的形而上学理论的各种研究,是站在了历史潮流之前。
他把经验派哲学与文化派的亚里士多德理论结合在一起,因此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提出经验派的哲学思想,尽管他自己对此一无所知。
事实上要想达到进一步指导现实的效果,经验派与文化派哲学的共同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站在归纳的概念之上,也就是基于对特殊之物及其系列和秩序的简单观察中得到的“规律”之上,使他成为经验派哲学可以形成系统知识的一个现代先驱。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11 07:58:49 +0800 CST  
笛卡尔



一、背景
正如前面章节所言,基督教的神学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心灵的安宁和道德的高尚,但是净化心灵的确定性是不如人意的,对上帝的虔诚没有办法用一组数据来比较。
而英国当权的大法官培根顺应时代,不断的推广他的经验论,归纳法能轻轻松松的就拿出了大量科学的数据,让人不得不信服,于是,一举收获大量粉丝。
先进的精神派哲学家有些坐不住了。
这好像又回到了2000多年前,泰勒斯的米利都学派推广自然哲学,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站出来,提出以数学为基础的新的可靠的精神哲学理论。
这一次又是数学家笛卡尔站出来,提出以类似数学演绎为基础的精神哲学,让我们看他如何发起对经验哲学派的挑战。
二、观点
1、确定性
幼小的笛卡尔在耶稣会的投弗来施公学学习,尽管这在当时欧洲是最著名的学校。但是,他并没有在公学的神学中发现一种方法,可以使这些真理全凭人的理性能力而达到。他所学的哲学对于这一点也没有任何更多的帮助 ,因为“在其中发现不了任何一个没有争端的问题和不容置疑的结论。”
笛卡尔决定与过去决裂并给了哲学一个新的起点。特别是,由于他的真理体系必须从他自己的理性能力中引申出来。
2、数学方法
笛卡尔把数学看作清楚精密的思维的最好例证。他写道:“我的方法包括所有把确定性给予算术规则的东西。”实际上,笛卡尔是想把一切知识都做成一种“普遍数学”。这与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是不是非常相似呢?
当然,面对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笛卡尔也并不否认经验现象,他把自然界的现象都看成完全受物理定律支配,只有人是灵魂和身体相互作用。这些问题相关基础知识都可以通过心灵的直观获得。
笛卡尔把演绎描述为“从确定知道的事实中做出的任何必然性推断”。
他的知识全部大厦都置于直观和演绎的基础之上 ,他说“第一原理是单独由直觉给出的,而间接结论则......仅仅由演绎所提供。”
笛卡尔把数学工作中的定义概念的方法用在了哲学上。他花费了许多年来完成制定具体规则的任务。在其《指导心灵的规则》中可以找到 21 条规则,
例如:规则 3,如果我们打算研究一个主体,“我们的研讨就不应当指向别人思考过的东西, 也不应当指向我们自己所猜测的东西,而应当指向我们能够清楚明白地看到并可靠地推演出来的东西。”
这些规则倒是充满了工商业人士实用主义的气息,但是很可惜,笛卡尔只是把它作为数学方法使用的一个限制条件。
3、笛卡尔的体系。
笛卡尔在哲学史上之所以如此有名气,不是因为他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哲学,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够为个人的精神认识提供一个体系。
这种体系是近代社会作为独立人格所必须的怀疑精神。
过去的怀疑论者,都用怀疑来否定其他学者的认识,而笛卡尔的怀疑论是建立他精神体系的起点,
笛卡尔在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篇章之一中阐述了这个论点:
“但我曾被说服相信在整个世界中无物存在 ,没有天,没有地 ,既没有心灵也没有任何物体 :那么 ,我不是也同样被说服了相信我不存在吗?根本不是:我自己的确存在,因为是我说服我自己相信些什么东西。但是,有某个欺骗者或一个另外的极强大、极狡猾者不断地在用他的足智多谋欺骗着我 。那么即使在他欺骗我的时候我也无疑是存在的 ,并且他尽可以任意欺骗我.但只要我想到我是某种东西,他却永远不可能使我什么也不是。”
笛卡尔精神体系的起点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们可以对比传统哲学教科书上所说的古代精神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怀疑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自由主义。笛卡尔在他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因为自由主义是随意的,而批判的怀疑可以有助于建立属于个人的自由精神体系。
他的理论为近代社会现代人格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成就
1、
1644年,笛卡尔在他的《哲学原理》一书中弥补了伽利略的不足。他第一个明确地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因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并且还特地声明,惯性运动的物体永远不会使自己趋向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他把这条基本原理表述为两条定律:一、每一单独的物质微粒将继续保持同一状态,直到与其他微粒相碰被迫改变这一状态为止;二、所有的运动,其本身都是沿直线的。
他的思想对牛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笛卡儿的贡献在于他第一个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
2、
笛卡尔最为世人熟知的是其作为数学家的成就。他于1637年发明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工具之一——坐标系,将几何和代数相结合,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同时,他也推导出了笛卡尔定理等几何学公式。
四、影响与意义
笛卡尔取得的伟大的成就和他的哲学世界观是分不开的,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哲学的巨大作用。
人在精神世界里不但要有亚里士多德对公正的思辨,斯多葛学派普遍的神圣性认识,基督教的自律与谦逊,还需要笛卡尔提倡用来完成独立思考系统的怀疑精神。
从这点上来说,笛卡尔作为近代精神哲学的开创者是名至实归的。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11 20:23:55 +0800 CST  
霍布斯




一、背景
1609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同联省共和国(荷兰)缔结十二年休战协定,实际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传统神学的权威在地方贵族和工商业人士的双重冲击之下摇摇欲坠。
1610年,22岁的霍布斯成为英国德文郡伯爵威廉•卡文迪什的家庭教师,此后长期为贵族们服务。他既吸收了经验派哲学家培根从简单明白的事实经验出发的优点,也吸收了精神派哲学家笛卡尔严密逻辑推理的优点,提出了一种保护安全为理由,不再受神学与法律控制的贵族哲学理论。
二、观点
1、
霍布斯不希望由神权来安排现世的生活。
他写道:“通过世上可见的事物及它们值得赞赏的秩序 ,一个人可以设想有一个有关它们的原因,人们就把这个原因称之为上帝。然而在他的心中并没有一个关于上帝的观念和形象。”
要想建立秩序,就要有一套人间安排秩序的方法
霍布斯把物质的和精神的事件都解释为只不过是运动中的物体而已。他说:“运动就是连续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得到另一个位置。”
运动的物体“通过努力进入静止物的位置而使它不再保持静止状态”。
同样国家秩序的安排也不难。
只要做到两点
(1)在各种事件中,把人们生活的秩序变动的原因按霍布斯的观点进行理解,
(2)按霍布斯说的规则合理的安排,就可以管理国家。
2、
下面我们谈一谈(1)点,霍布斯认为人们生活的秩序变动的原因。
他认为:当一个外在于我们的物体运动起来并造成我们内部的运动时,思想的过程就开始了。
人的心灵以各种方式进行活动,从感知、想象、记忆到思想。所有这些类型的精神活动基本上都是同一种活动 ,因为它们全都是外部运动在我们身体之中的活动的映射。
3、
接下来是第(2)点,霍布斯认为要想合理的管理国家,首先要了解国家形成的原因。
霍布斯描述了出现在他所谓的“自然状态”之中的人。自然状态是存在于任何国家或公民社会之前的人的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且他们也平等地对他们看来是他们生存所必需的东西拥有权利。
在这种状态下,霍布斯分析了人的动机,他说,每个人都有两种动力,那就是欲望和厌恶。这两个词具有和“爱”以及“恨”这样的语词相同的含义。
能让我们生存的更好的,我们就爱,相反那些东西我们就恨。
但是世界上的好东西按霍布斯来看是有限的,按照前面“运动就是连续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得到另一个位置。”的说法,如果我们要生存的更好,就需要占有别人的位置。
这就会产生“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不过他又说,我们天生就知道战争不可取,可能只会造成两败俱伤之类的结果。
因此,我们从这种天生的自然法就了解到。自然法则的第一条就是每个人都应当“寻求和平、信守和平”。
人们想要获得和平,就只有放弃部分自己的权利,把这权利交给国家的管理者,和管理者按契约一起形成一个国家。
不过他的契约和一般认为的商业契约大不相同,而是一种类似军事的终身雇佣关系的契约。
这种契约的要点在于:第一,订立契约的各方是相互许诺放弃他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把它交给主权者,它不是主权者和公民之间的契约。主权者具有绝对的支配权 ,而且决不服从于公民。
第二.霍布斯清楚地说明,主权者要么是“这个人”,要么是“这个集体”。
4、
霍布斯讲解完国家形成的原因,就接着讲述他认为管理国家的合理规则。
既然从自然法则的角度,我们一定会形成契约,而形成契约又如此需要一个主权者。
那我们脱离原始状态时,现实意义的正义和道德就开始于主权者,其每时每刻的实现也依赖主权者。,因此,没有先于且限制主权者行为的正义和道德原则。
霍布斯断言了这一点:“制定一个好的法律是主权者所关心的事。但是,什么是好的法律?我所说的好的法律,不是指一个公正的法律 ,因为没有不公正的法律。”
对那些认为主权者的命令违背了上帝的律法的基督徒,霍布斯没有给予任何的安慰,而是坚持认为,如果这种人不能服从主权者,那么他就必须“去为耶稣基督殉道”。
三、影响
霍布斯的观点对于军事贵族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他从贵族的角度阐明了社会契约的建立原因与维持方法。他的主要著作《利维坦》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影响很大。该书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列为领袖人物必读名著之一,被列为政治书籍之首。在19世纪的欧洲,更是为各国元首所追捧,是王室教育的基础教材,也是国王日常必读书籍之一。
霍布斯的理论对于贵族来说是合乎经验认识及逻辑的,完全可以自成系统。例如,对于一个武士来说,战前签订了契约,战争时是不能逃跑或违抗命令的。
不过,这种契约对于工商人士来说有多大的约束作用就让人质疑了。一个现代社会意义的法人如果破产了,它是可以不履行契约的,因此霍布斯的理论倍受后来许多哲学家们的质疑。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13 17:54:36 +0800 CST  
洛克的认识论




一、背景
1687年7月5日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中牛顿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并定义了万有引力定律,从实践的经验中获得知识的热忱已经不可阻挡。
神学领域那些为了应对异教徒的讨论,过于抽象没有目标的形而上学的知识变得枯燥没有意义;贵族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在日益先进的火枪和大炮面前,也变得可有可无。
洛克不再如培根一样把经验知识只是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他把经验派哲学的认识扩展到精神、文化和国家秩序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经验派哲学理论体系。一直到现在,主要的工商业人士主导的国家还是在使用他的认识理论体系。
二、轶事
洛克曾谈到他的《理解论》,他告诉我们这本书产生于在距出版差不多 20 年的一次经历。那一回,五六个朋友聚在一起讨论一个哲学观点,不久他们就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混乱,而“丝毫也没有接近于解决这些困惑着我们的疑难。”
洛克确信这场讨论走错了方向。在我们能够谈论道德和启示宗教的那些原则以前,我们首先需要去“考察我们自己的能力 ,并且看清什么样的对象是我们的理智宜于或不宜于处理的。” 这种限制,与笛卡尔在《指导心灵的规则》中的 21 条规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根据这种考察,洛克最后写成了他的《人类理解论》,该书成为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奠基之作。
其实,之所以我要记述这件轶事,就是因为现在我看到国内哲学爱好者们,谈到哲学,都是优先考虑“存在”、“永恒”这些形而上学的观念。这些观念当然是哲学上的重要问题。
但是讨论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如果能够是我们从经验能够共同认可的概念,我们就更容易运用逻辑,获得我们渴求的真理。
而如果我们仅仅从这些抽象概念本身出发,我们可能永远不能够明白讨论参与者具体表达的实际意义,从而一无所获。
形而上学和精神独立对我们都很重要,但是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从共同的经验出发,这就是洛克理论的出发点,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出发点之一。
三、观点
1、
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洛克认为观念来自于经验的感觉和反省。
感觉就是感知,是“我们所拥有的大部分观念的巨大源泉”。
反省包含有知觉 、思考 、怀疑 、信念 、推理、认识、意愿和所有这些心灵活动 ,它们所产生的观念与我们从影响感官的外部物体所获得的那些观念同样分明。
这样他把简单的观念归纳为感觉,复杂的推理、怀疑之类的观念归纳为反省。
他这样说:“那么让我们设想心灵像我们所说的是一张白纸,不带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它是如何获得那些观念的呢?它是从何处获得理性和知识的全部材料的呢?对此我用一句话来答复:是从经验中得来。”
为什么洛克要把观念的来源归于经验,这与米利都学派要把万物的起源要归于实在的物质一样,只有把认识论归因为实在的东西,工商业人士才能万事不求人。
相反,贵族派哲学家与精神派哲学家都要把知识归因于普通人认识不了的,天赋的、神圣的、永恒的东西,才能彰显他们的价值。同样文化派哲学家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也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2、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为了说明观念的来源,洛克说物体天生就有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为了说明这些观念的原因,洛克说对象具有各种性质,并且他把性质定义为“(一个对象中的)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
第一性的质是“真正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质”。它是指坚固性、 广延 、形状 、运动或静止及数量一一或者说,一切属于对象的性质。
第二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观念在对象中并没有精确的对应物。它是指像颜色 、声 音 、味道和气味,它们不属于也不构成物体,而只是在我们中产生这些观念的能力。
必须说明,洛克第二性质的质与牛顿、德谟克利特的观点是一致的,
德谟克利特说,无色的原子是基本的实在,而颜色、味道和气味则是这些原子的特殊组合的结果。
牛顿把白的现象解释为看不见的微小粒子的运动。
为什么要谈牛顿和德谟克利特?就是因为现代科学我们各种实验获得数据最终的判定都是用这种方法。
例如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的计算就可以得出电流的大小,同样,早期电话机里传来的声音是一定频率的炭精粒子的震动发出的。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所有的物理学的计算最终要落脚点都在细小微粒运动对我们的影响上。
作者观点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作者的自然认识假设:自然世界因为各种微粒的运动,所以被感知。
物体之所以会有坚固性或者感到它在运动都是因为我们与物体的相对运动。
例如当我们的身体运动遇到桌子受阻时,我们就知道它具有坚固性;
当桌子给我们主动的冲击力时,我们就知道它在运动;
或者当桌子反射在我们视网膜的光的粒子在运动变化方位时,我们感觉到它在运动。
从作者的观点来说,洛克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都是自然界微粒运动产生的性质。
3、
知识的来源。
洛克认识的主体就相当于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而认识的客体就相当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这两方面就构成了洛克知识的来源。
相比笛卡尔把自然界的现象都看成完全受物理定律支配,而这些定律可能还没被发现。洛克的知识从可理解经验出发,让人感到了更加实用、可靠。
4、
知识的等级
洛克把知识的来源说完之后,又把知识分成了三类。
分别是:直观的、推演的和感性的,
这种分类主要是从可靠性上来区分的,他在笛卡尔的直观和演绎上,又增加了感性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从经验上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错误的观念,而这一点是笛卡尔没有的。
洛克认为:
直观的知识是直接性的,不会让人怀疑的,
推演的知识出现在我们的心灵试图通过唤起对另外一些的观念的注意来发现某些观 念间的一致或不一致的时候。同时,洛克又认为推演是知觉的一种类型,它引导心灵获得对某些形式的存在着的实在的知识。
感性的知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它只是“以知识的名义出现而已”。既然经验只是让我们觉察到那些性质,所以我们对这些性质之间的关联是没有把握的。
洛克的知识等级理论是希望建立一种经验上的形而上学知识,对经验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思辨。
四、影响与意义
洛克的知识理论包括精神主体与自然客体以及形而上学,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派哲学认识理论。
在自然科学不断发展,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扩展我们认识能力的现代社会,洛克的哲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不断归纳,总结新的经验知识,而不是徘徊在一些神圣、永恒的抽象概念上停滞不前。
他打开了一个思路,就是从有限的经验认识上,通过不断的抽象推演获得可靠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从神圣或伟大的梦想出发,来研究我们如何组织现有知识。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14 09:03:17 +0800 CST  
洛克的道德和政治理论




一、 背景
洛克作为经验派哲学家提出道德与政治理论是非常罕见的,一般来说,贵族派哲学家最喜欢讨论道德与政治理论。
在他之前的各个时代里,工商业不够发达,经验派哲学家大多数没有参加道德与政治讨论的兴趣;在他之后的时代里,工商业人士中的富人成了多数贵族派哲学家、精神派哲学家共同声讨的对象。
恰恰在洛克生活的时代,新兴的工商业人士群体需要与贵族、教士们达成共识,共同组建一个包容的新型均衡社会。
二、观点
1、
洛克的道德理论
洛克认为:我们的追求道德就是在追求“善”,他说:“事物是善的还是恶的只涉及愉快或痛苦。我们称之为善的那种东西容易引起或增加愉快,或是减少我们的痛苦。”。
接着他说了善恶的标准,他说:“道德上的善或恶因而就只是我们的自愿的行为与某种法则的一致或不一致。”
他谈到了三种法则,即意见的法则,国民的法则和神的法则。
意见的法则代表了一个社会对什么样的行动将导致幸福所作的判断。对这条法则的符合就叫做个人的善。
国民法则是由全体国民建立起来的,并且是由法庭强制施行。这条法则倾向于遵循第一条法则,因为在大多数社会中法庭施行的这些法则都体现了人民的意见。
神的法则是我们要么通过我们自己的理性.要么通过启示而可以知道的,它是人的行为的真实的法规。
从长远看 ,意见的法则以及国民法则都应当与神的法则这个“道德正直的试金石”相一致的。
与洛克的认识观相结合,我们可以知道意见的法则实际上通过我们现实感性的经验获得,国民的法则是通过共同的推演等方法获得,神的法则是直观的,理性必然得出的认识。
2、
自然权利
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善或说增加愉快,这就反驳了霍布斯所说的:我们都是像动物一样,只是为了追求生存,这样我们也不会陷入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我们的自然权利就是天赋我们具有追求善或说增加愉快的权利。他说,“理性就是那样的法则,它教导一切唯愿听从理性的人类:一切人都是平等和独立的,没有人有权损害另一个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
因此我们建立国家的目标就是共同保卫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
这其中财产是对每个人的幸福都有用的,因此特别容易被引起纠纷,所以我们要特别保护财产权。
本书作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人可以杀死另外一个人,但他除了经过危险的搏斗以外获得不了任何好处,
但如果是为了财产,那么不少人会愿意冒搏斗的危险,去杀死其他人。
因此保卫财产权是国民政府的一项主要的工作,这样才能预先制止大多数可能的纷争。
3、
主权
我们知道霍布斯授予君主主权是为了制止人对人的敌对状态,这个目标是明显的、永远不变的,因此必须授予主权者永远的权力。
但作为经验派哲学家的洛克,认为国家形成的目标是为了保卫人们的健康、自由与财产,人们的健康、自由与财产的要求都是在不断的改变的。
比如说我们应对不同的疫情时,我们就需要不同的方案,没有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在所有的时代正确的应对所有的问题,因此主权者必须不断进行人员的更换已适应现实的社会问题。
洛克承认必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 ,但他小心地把这个权力置于立法机关的手中,实际上也就等于置于大多数人的手中。他强调分权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保证执法和司法者不要也来制定法律 ,因为“他们也许会使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 ,并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让法律服务于他们的私利。”
他认为:立法的权力是由一种委托的信托权力。所以,“在人民手中还保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来撤销或变更立法者,如果他们发现立法者的行为与被寄托于他的信任相冲突的话。”
应该说,洛克最终把撤销立法者权利交到人民手中,是一种工商业人士遇到奸商后,撤销合同的通用做法,这个做法保护住了财富生产者与交换者们最后的底线。
4、
分权均衡说
洛克在亚里士多德把立法的议事,司法的审判与行政权力划分开来的基础上,提出政治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几种职权应分离之说。
不过,他又认为立法机关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最后对它的制衡就变得非常困难。
罗素说:“约制与均衡说的历史很有趣。
在它的发祥地英国,是打算拿它来限制国王权力的,因为国王在革命以前向来完全控制行政部门。可是,逐渐行政部门成了依属国会的部门,因为一个内阁若没有下院中多数的支持,便不可能继续下去。这样,行政部门虽形式上不然,实际上成了国会选定的一个委员会;结果是立法权和行政权渐渐越来越不分。过去五十来年中间,由于首相有解散国会之权以及政党纪律日益严格化,出现又一步发展。现下国会中的多数派决定哪个政党执政,但是既决定这点之后,国会实际上不能再决定别的任何事情。动议的法案只要不是由政府提出的,几乎没有成立过。因而,政府又是立法部门又是行政部门,它的权力不过由于时而必要有大选才受到限制。
当然,这种制度跟洛克的原则完全背道而驰。”P187罗
洛克的分权主义得到了最充分应用的国家是美国;在美国,总统和国会是彼此完全独立选举产生的,分别掌握行政与立法权,最高法院又独立在总统和国会以外。这种结构才真正做到了洛克自己主张的均衡与制约。
三、意义与影响
洛克的认识论、道德论和政治理论一脉相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验派哲学认识体系。其中内容不像其他流派哲学家一样惊世骇俗,给人印象深刻,但是实际上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认识影响。
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他主张的意见这以后许多年间是最有魄力威望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们所奉从的。他的政治学说,加上孟德斯鸠的发展,深深地留在美国宪法中,每逢总统和国会之间发生争论,就看得见这学说在起作用。英国宪法直到大约五十年前为止,拿他的学说作基础;1871年法国人所采订的那部宪法也如此。
实际上一个国家要走工商文明的道路,就一定要把洛克的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之一来研究。
楼主 苦才  发布于 2020-06-14 14:48:24 +0800 CST  

楼主:苦才

字数:115738

发表时间:2020-05-06 23:08:1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9 20:06:02 +0800 CST

评论数:1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