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的密钥,我找到了。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11

哲学的要求可以说是这样的: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作为想象,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以目的为对象。但就精神相反于或仅是相异于它的这些特定存在形式和它的各个对象而言,复要求它自己的最高的内在性——思维——的满足。而以思维为它的对象。这样,精神在最深的意义下,便可说是回到它的自己本身了。因为思维才是它的原则、它的真纯的自身。但当精神在进行它的思维的本务时,思维自身却纠缠于矛盾中,这就是说,丧失它自身子思想的坚固的“不同一”中,因而不但未能达到它自身的回归与实现,反而老是为它的反面所束缚。这种仅是抽象理智的思维所达到的结果,复引起的超出这种结果的较高要求,即基于思维坚持不放,在这种意识到的丧失了它的独立自在的过程中,仍然继续忠于它自身,力求征服它的对方,即在思维自身中以完成解决它自身矛盾的工作。

【说明】认识到思维自身的本性即是辩证法,认识到思维作为理智必陷于矛盾、必自己否定其自身这一根本见解,构成逻辑学上一个主要的课题。当思维对于依靠自身的能力以解除它自身所引起的矛盾表示失望时,每退而借助于精神的别的方式或形态【如情感、信仰、想象等】,以求得解决或满足。但思维的这种消极态度,每每会引起一种不必要的理性恨(misologie),有如柏拉图所早已陈述过的经验那样,对于思维自身的努力取一种仇视的态度,有如把所谓直接知识当作认识真理的唯一方式的人所取的态度那样。

注解

1.0 哲学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作为心意识的活动,眼耳鼻舌身作为感觉器官,产生了感知与感性直观的世界,这就是原始社会的萨满巫术产生的源头。同时,感觉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为低纬度抽象意识空间的概念与形式,就产生了一般的低纬度的抽象概念,这一个低纬度的抽象概念,就是产生万物皆是神灵的泛神论的原始社会的特性。

2.0人类的精神的意识空间的运动,一般的低纬度的抽象概念也可称之为知性,就建立起人类社会的基本认知规范,建立起道德秩序,这就是孔子儒家学说【仁义道德】思想的伟大作用。孔子的儒教经典,也就构架了整个汉族文化2000年以来的最底层的逻辑的基础概念,忠义孝道这些最底层的逻辑构架,是整个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基石。

同样,佛祖建立佛学十二因缘法则的重大功绩,在于构架了佛学的最底层的逻辑的基础概念。

3.0知性概念之所以是一般的低纬度的抽象概念,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的发展,知性概念的有限性的边界,固化的思维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科学实践活动,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家庭观念与现实生活中家庭的实际活动,特别是欧美社会家庭生活呈现多样化,孝道作为社会的基石的作用,就越来越不适应整个文明的发展,重新思考与定义【家庭的功能】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就是黑格尔说的【认识到思维自身的本性即是辩证法,认识到思维作为理智必陷于矛盾、必自己否定其自身这一根本见解,构成逻辑学上一个主要的课题。】,也就是说精神的意识空间的运动,永远是活跃的,是一种不断质疑、证伪旧的知性概念,揭露一般的低纬度的抽象概念的边界的限制性,向着高维度的抽象概念发展的过程,实现无限的精神意识空间的可能性、不断拓展边界范畴的。

4.0 中论的【四句】深刻揭示了一般的低纬度的抽象概念、知性概念存在的漏洞。黑格尔的理性概念,是指在知性概念上的飞跃,是主体与客体矛盾,思维结果与现实生活矛盾,概念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在更高维度得到对立统一的和解。

禅学的明心见性,就是这一种主体与客体矛盾,思维结果与现实生活矛盾,概念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在更高维度得到对立统一的和解的体验。

5.0因此中论的离四句绝百非,正是导向这一明心见性禅境的一个指引。

成观法师:《楞伽经义贯》之16: 离四句绝百非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风水和合出声”:风与水合,亦即风吹水,如是即有声出;风大则浪大,浪大则声大,故是因缘和合而生。

“彼非性、非非性”:彼风与水之中,并非实有声音之性,或生或灭,亦非没有风与水因缘和合妄现之音声性现出。而彼声音,实不在风中,亦不在水中,亦不在两间——实无有生,亦非不生,故非性、非非性。如来声教亦如是,缘合而生,本无有生,亦非不生。若言如来有说法者,是为谤佛;若言如来不说法者,亦是谤佛;前者落有见谤,后者落无见谤。若说如来亦说亦不说,非说非不说,亦各成“双亦谤”、“双非谤”。以“双亦”成愚痴,“双非”成邪见。当知,如来常说,然说而不说;常不说,不说而常说,是为如来不可思议无上甚深之真如妙用,用而常寂,寂而常照,此非凡夫境界,但一心会耳!

6.0 中观论颂讲记 正释 观涅槃品第二十五

如来离四句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上面总破四句,现以如来离四句的圣教,证明涅槃的出四句。佛在世时,有外道问佛:如来死后去?如来死后不去?如来死后亦去亦不去?如来死后非去非不去?这就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属十四不可记中的四句。如来不记别这四句,可知如来死后,是离此四句分别戏论的。

涅槃有有余、无余的两种,像释尊示寂在拘尸那熙连禅河畔二娑罗树间,这是无余涅槃,是「如来灭度后」的涅槃。在这灭度的无余涅槃中,如来是「不」说是「有」,是「无」,也不说他是亦「有」亦「无」,当然是更不说他「非有及非无」的了。四句是世间的,依世间蕴处界的因缘生灭现象而说的;灭度后即无此可说。外人所以问佛死后去死后不去,因他以为有实在的,可来可去的。佛把他当作戏论看,所以在不受困缘的寂灭中,不记说有能证者,有所证的涅槃,也决不起断灭见以为是没有的。

因此,禅学公案的最高智慧,就在于默而无语,微笑而已。如此,超越所有的概念,不落入想象的分别与执着。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的逻辑推演,偏偏要用语言的概念去表达本真的存在。因此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哲学的顶峰,建立之时,也就是崩溃的时候,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就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废墟基础上诞生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9 17:37:16 +0800 CST  
@四川红尘洗梦:举报 2019-05-19 21:18:54 评论

所以禅师们很早就发觉,对于义理的纠缠,很多人不是越缠越清晰,而是越缠越迷糊。所以,禅师们便别开一路,高举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旗帜。


@期货大叔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20 05:37:00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禅师们便别开一路,高举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旗帜。但是问题来了,禅学也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这是黑格尔说的,认识到思维自身的本性即是辩证法,认识到思维作为理智必陷于矛盾、必自己否定其自身这一根本见解,构成逻辑学上一个主要的课题。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20 05:40:23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当思维对于依靠自身的能力以解除它自身所引起的矛盾表示失望时,每退而借助于精神的别的方式或形态【如情感、信仰、想象等】,以求得解决或满足。禅宗的路径,正是从华严宗、天台宗演化而来,禅宗拒绝了义理之辩,最后汉地佛学就成了一种私人的神秘的东西了。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20 05:41:53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思维的这种消极态度,每每会引起一种不必要的理性恨(misologie),有如柏拉图所早已陈述过的经验那样,对于思维自身的努力取一种仇视的态度,有如把所谓直接知识当作认识真理的唯一方式的人所取的态度那样。最后,禅宗也消失了,一句阿弥陀佛,整个佛学也就消亡了。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0 06:02:15 +0800 CST  
爵士猫大懒虫:2019-05-20 06:11:28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禅学的核心,放下一切法相的执着心,不执着与任何一边,随缘而动,这就是一种大智慧的生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皆不执着。

爵士猫大懒虫:2019-05-20 06:13:43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也可以说,随缘而动,生活中可以是【有】,可以是【无】。可以是【亦有亦无】,可以是【非有非无】。犹如宝镜映照现实生活,缘来即显现。缘灭,镜中相,心中相,同时湮灭。此中义理,圆觉经早就阐明。圆觉经源头在楞严经,楞严经源头在楞伽经,楞伽经源头在中论,中论源头在大般若经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0 06:14:37 +0800 CST  
爵士猫大懒虫:2019-05-20 05:41:53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思维的这种消极态度,每每会引起一种不必要的理性恨(misologie),有如柏拉图所早已陈述过的经验那样,对于思维自身的努力取一种仇视的态度,有如把所谓直接知识当作认识真理的唯一方式的人所取的态度那样。最后,禅宗也消失了,一句阿弥陀佛,整个佛学也就消亡了。

爵士猫大懒虫:2019-05-20 06:05:27 评论
所谓禅学,最终归于龙树菩萨的【中论】离四句绝百非,正是导向这一明心见性禅境的一个指引。成观法师:《楞伽经义贯》之16: 离四句绝百非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爵士猫大懒虫:2019-05-20 06:11:28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禅学的核心,放下一切法相的执着心,不执着与任何一边,随缘而动,这就是一种大智慧的生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皆不执着。

爵士猫大懒虫:2019-05-20 06:13:43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也可以说,随缘而动,生活中可以是【有】,可以是【无】。可以是【亦有亦无】,可以是【非有非无】。犹如宝镜映照现实生活,缘来即显现。缘灭,镜中相,心中相,同时湮灭。此中义理,圆觉经早就阐明。圆觉经源头在楞严经,楞严经源头在楞伽经,楞伽经源头在中论,中论源头在大般若经

爵士猫大懒虫:2019-05-20 06:19:25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但是社会的现实生活问题,需要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南宋时期,禅学达到了最高峰。但是面对蒙古人的攻击,南宋坚持了40年,可谓是亘古未有。最后,南宋灭亡,所有的臣民在珠江口跳海自尽,几十万人生命烟消云散。文天祥的故事,由此流传到今天。

爵士猫大懒虫:2019-05-20 06:26:30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蒙元建国之初,对于南宋的禅学,蒙古人是不认同的。只有藏传佛教的严密的义理征服了蒙古人,蒙古人从萨满教改为信奉藏传佛教的喇嘛教。满族的皇室,也是信奉喇嘛教的。雍正帝对禅学有着很深的造诣,最终也认为禅学不利于治国而抛弃禅学。

爵士猫大懒虫:2019-05-20 06:28:35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禅学,在日本的发展前期十分繁荣,在幕府末年,也无法解决日本现实问题,最后是明治维新拯救了日本。所以,不谈义理故而不能发展。只谈义理,没有体证,也无法明心见性。此一禅学的矛盾,只有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中,得到了解决。
=================================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0 06:30:32 +0800 CST  
印度大选进入最后阶段,莫迪洞穴冥想17小时“一无所求”_hao123上网导航 印度大选进入最后阶段,莫迪洞穴冥想17小时“一无所求”
周六(5月18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克达尔那司(Kedarnath)的“神圣洞穴”度过了17个小时的冥想时光,并在当地举办了法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莫迪表示,在冥想中他“一无所求”,更没有祈祷赢得选举。


莫迪洞穴打坐 微博@中国日报网 图
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报道,5月18日,社交网站上广泛流传的图片显示,68岁的莫迪坐在洞穴中的一张床上闭目冥想。报道称,总理莫迪参观了克达尔那司的神殿,并在喜马拉雅山区的洞穴里度过了大约17个小时。莫迪还在Twitter上分享了喜马拉雅高山的照片。
“我很荣幸有机会参观这些神殿,”莫迪对记者表示。“我必须在孤独中度过一段时间,并思考我所做的工作。”
莫迪称,他在冥想时从来都“一无所求”,因为这样做不符合他的本性。一位记者对莫迪提问到,是否冥想时也未祈祷选举获胜。莫迪回答称,“不,没有。我相信神使我们都有能力去给予和贡献而不是要求更多。”
印度历时一个半月的“马拉松式”选举于5月19日结束,投票结果将于5月23日公布。此前民调显示莫迪将获得多数支持连任,但其所获得的民众支持比例会有所降低。
莫迪在5月17日的活动中说:“人民已经决定,本届政府应该继续执政。我们的政府在印度引入了一种新的治理文化。”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0 06:38:45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12

从上面所说的那种要求而兴起的哲学是以经验为出发点的,所谓经验是指直接的意识和抽象推理的意识而言。所以,这种要求就成为鼓励思维进展的刺激,而思维进展的次序,总是超出那自然的、感觉的意识,超出自感觉材料而推论的意识,而提高到思维本身纯粹不杂的要素,因此首先对经验开始的状态取一种疏远的、否定的关系。这样,在这些现象的普遍本质的理念里,思维才得到自身的满足。这理念(绝对或上帝)多少总是抽象的。反之,经验科学也给思维一种激励,使它克服将丰富的经验内容仅当作直接、现成、散漫杂多、偶然而无条理的材料的知识形式,从而把此种内容提高到必然性——这种激励使思维得以从抽象的普遍性与仅仅是可能的满足里超拨出来,进而依靠自身去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可说是思维对经验科学的内容及其所提供的诸规定加以吸取,另一方面,使同样内容以原始自由 思维的意义,只按事情本身的必然性发展出来。

注解

黑格尔在这里,谈论了哲学的概念首先是源自直观地感觉系统,以及最初级的抽象思维,是一种对经验开始的状态取一种疏远的、否定的关系,而要将丰富的经验内容仅当作直接、现成、散漫杂多、偶然而无条理的材料的知识形式,从而把此种内容提高到必然性。因此哲学概念是趋向高维度的抽象概念的发展,是向着【绝对精神 上帝 自由】的圆满度而不断逼近的过程。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0 07:18:57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12

【说明】对于直接性与间接性在意识中的关系,下面将加以明白详细的讨论。不过这里须首先促使注意的,即是直接性与间接性两环节表面上虽有区别,但两者实际上不可缺一,而且有不可分离的联系。

——所以关于上帝以及其它一切超感官的东西的知识,本质上都包皮含有对感官的感觉或直观的一种提高。此种超感官的知识,因此对于前阶段的感觉具有一种否定的态度,这里面就可以说是包皮含有间接性。因为间接过程是由一个起点而进展到第二点,所以第二点的达到只是基于从一个与它正相反对的事物出发。但不能因此就说关于上帝的知识并不是独立于经验意识。

其实关于上帝的知识的独立性,本质上即是通过否定感官经验与超脱感官经验而得到的。

——但假如对知识的间接性加以片面的着重,把它认作制约性的条件,那末,我们便可以说(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多少意义),哲学最初起源于后天的事实,是依靠经验而产生的(其实,思维本质上就是对当前的直接经验的否定),正如人的饮食依靠食物,因为没有食物,人即无法饮食。就这种关系而论,饮食对于食物,可以说是太不知感恩了。因为饮食全靠有食物,而且全靠消灭食物。在这个意义下,思维对于感官经验也可以说是一样地不知感恩。【因为思维所以成为思维,全靠有感官材料,而且全靠消化,否定感官材料。】

但是思维因对自身进行反思,从而自身达到经过中介的直接性,这就是思维的先天成分(dasApriorische),亦即思维的普遍性,思维一般存在它自身内。在普遍性里,思维得到自身的满足,但假如思维对于特殊性采取漠视态度,从而思维对于它自身的发展,也就采取漠视态度了。正如宗教,无论高度发达的或草昧未开的宗教,无论经过科学意识教养的或单纯内心信仰的宗教,也具有同样内在本性的满足和福祉。

如果思维停留在理念的普遍性中,有如古代哲学思想的情形(例如爱利亚学派所谓存在,和赫拉克利特所谓变易等等),自应被指斥为形式主义。即在一种比较发展的哲学思想里,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抽象的命题或公式,例如,“在绝对中一切是一”、“主客同一”等话,遇着特殊事物时,也只有重复抬出这千篇一律的公式去解释。

为补救思维的这种抽象普遍性起见,我们可以在正确有据的意义下说,哲学的发展应归功于经验。因为,一方面,经验科学并不停留在个别性现象的知觉里,乃是能用思维对于材料加工整理,发现普遍的特质、类别和规律,以供哲学思考。那些特殊的内容,经过经验科学这番整理预备工夫,也可以吸收进哲学里面。

另一方面,这些经验科学也包皮含有思维本身要进展到这些具体部门的真理的迫切要求。这些被吸收进哲学中的科学内容,由于已经过思维的加工,从而取消其顽固的直接性和与料性,同时也就是思维基于自身的一种发展。

由此可见,一方面,哲学的发展实归功于经验科学,另一方面,哲学赋予科学内容以最主要的成分:思维的自由 (思维的先天因素)。哲学又能赋予科学以必然性的保证,使此种内容不仅是对于经验中所发现的事实的信念,而且使经验中的事实成为原始的完全自主的思维活动的说明和摹写。

注解

黑格尔关于哲学与经验科学的肯定与否定关系的论述,也就概念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关系,已经很好的说明了,禅学的发展路径。所谓明心见性的开悟,只是一种对真如佛性,绝对精神的领悟。而禅学的开悟的前提,是源于生活,而后超越生活。临济宗的棒喝,是要求禅者超越生活经验,而不能沉迷于生活经验。所谓【你未出生之前的本来面目】的话头的参学,就如同海德格尔思考【存在】的问题一样,只是一个开悟的药引子。所谓禅学,最终归于龙树菩萨的【中论】离四句绝百非,正是导向这一明心见性禅境的一个指引。

================================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0 07:20:13 +0800 CST  
禅学的明心见性与黑格尔小逻辑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12

从上面所说的那种要求而兴起的哲学是以经验为出发点的,所谓经验是指直接的意识和抽象推理的意识而言。所以,这种要求就成为鼓励思维进展的刺激,而思维进展的次序,总是超出那自然的、感觉的意识,超出自感觉材料而推论的意识,而提高到思维本身纯粹不杂的要素,因此首先对经验开始的状态取一种疏远的、否定的关系。这样,在这些现象的普遍本质的理念里,思维才得到自身的满足。这理念(绝对或上帝)多少总是抽象的。反之,经验科学也给思维一种激励,使它克服将丰富的经验内容仅当作直接、现成、散漫杂多、偶然而无条理的材料的知识形式,从而把此种内容提高到必然性——这种激励使思维得以从抽象的普遍性与仅仅是可能的满足里超拨出来,进而依靠自身去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可说是思维对经验科学的内容及其所提供的诸规定加以吸取,另一方面,使同样内容以原始自由 思维的意义,只按事情本身的必然性发展出来。

注解

黑格尔在这里,谈论了哲学的概念首先是源自直观地感觉系统,以及最初级的抽象思维,是一种对经验开始的状态取一种疏远的、否定的关系,而要将丰富的经验内容仅当作直接、现成、散漫杂多、偶然而无条理的材料的知识形式,从而把此种内容提高到必然性。因此哲学概念是趋向高维度的抽象概念的发展,是向着【绝对精神 上帝 自由】的圆满度而不断逼近的过程。

==============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12

【说明】对于直接性与间接性在意识中的关系,下面将加以明白详细的讨论。不过这里须首先促使注意的,即是直接性与间接性两环节表面上虽有区别,但两者实际上不可缺一,而且有不可分离的联系。

——所以关于上帝以及其它一切超感官的东西的知识,本质上都包皮含有对感官的感觉或直观的一种提高。此种超感官的知识,因此对于前阶段的感觉具有一种否定的态度,这里面就可以说是包皮含有间接性。因为间接过程是由一个起点而进展到第二点,所以第二点的达到只是基于从一个与它正相反对的事物出发。但不能因此就说关于上帝的知识并不是独立于经验意识。

其实关于上帝的知识的独立性,本质上即是通过否定感官经验与超脱感官经验而得到的。

——但假如对知识的间接性加以片面的着重,把它认作制约性的条件,那末,我们便可以说(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多少意义),哲学最初起源于后天的事实,是依靠经验而产生的(其实,思维本质上就是对当前的直接经验的否定),正如人的饮食依靠食物,因为没有食物,人即无法饮食。就这种关系而论,饮食对于食物,可以说是太不知感恩了。因为饮食全靠有食物,而且全靠消灭食物。在这个意义下,思维对于感官经验也可以说是一样地不知感恩。【因为思维所以成为思维,全靠有感官材料,而且全靠消化,否定感官材料。】

但是思维因对自身进行反思,从而自身达到经过中介的直接性,这就是思维的先天成分(dasApriorische),亦即思维的普遍性,思维一般存在它自身内。在普遍性里,思维得到自身的满足,但假如思维对于特殊性采取漠视态度,从而思维对于它自身的发展,也就采取漠视态度了。正如宗教,无论高度发达的或草昧未开的宗教,无论经过科学意识教养的或单纯内心信仰的宗教,也具有同样内在本性的满足和福祉。

如果思维停留在理念的普遍性中,有如古代哲学思想的情形(例如爱利亚学派所谓存在,和赫拉克利特所谓变易等等),自应被指斥为形式主义。即在一种比较发展的哲学思想里,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抽象的命题或公式,例如,“在绝对中一切是一”、“主客同一”等话,遇着特殊事物时,也只有重复抬出这千篇一律的公式去解释。

为补救思维的这种抽象普遍性起见,我们可以在正确有据的意义下说,哲学的发展应归功于经验。因为,一方面,经验科学并不停留在个别性现象的知觉里,乃是能用思维对于材料加工整理,发现普遍的特质、类别和规律,以供哲学思考。那些特殊的内容,经过经验科学这番整理预备工夫,也可以吸收进哲学里面。

另一方面,这些经验科学也包皮含有思维本身要进展到这些具体部门的真理的迫切要求。这些被吸收进哲学中的科学内容,由于已经过思维的加工,从而取消其顽固的直接性和与料性,同时也就是思维基于自身的一种发展。

由此可见,一方面,哲学的发展实归功于经验科学,另一方面,哲学赋予科学内容以最主要的成分:思维的自由 (思维的先天因素)。哲学又能赋予科学以必然性的保证,使此种内容不仅是对于经验中所发现的事实的信念,而且使经验中的事实成为原始的完全自主的思维活动的说明和摹写。

注解

黑格尔关于哲学与经验科学的肯定与否定关系的论述,也就概念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关系,已经很好的说明了,禅学的发展路径。所谓明心见性的开悟,只是一种对真如佛性,绝对精神的领悟。而禅学的开悟的前提,是源于生活,而后超越生活。临济宗的棒喝,是要求禅者超越生活经验,而不能沉迷于生活经验。所谓【你未出生之前的本来面目】的话头的参学,就如同海德格尔思考【存在】的问题一样,只是一个开悟的药引子。所谓禅学,最终归于龙树菩萨的【中论】离四句绝百非,正是导向这一明心见性禅境的一个指引。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0 07:25:24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13

上面所讨论的可以说是纯粹从逻辑方面去说明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哲学史,从外在历史特有的形态里去揭示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外在的历史观点来看,便会以为理念发展的阶段似乎只是偶然的彼此相承,而根本原则的分歧,以及各哲学体系对其根本原则的发挥,也好象纷然杂陈,没有联系。

但是,几千年来,这哲学工程的建筑师,即那唯一的活生生的精神,它的本性就是思维,即在于使它自己思维着的本性得到意识。当它(精神)自身这样成为思维的对象时,同时它自己就因而超出自己,而达到它自身存在的一个较高阶段。
哲学史上所表现的种种不同的体系,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只是一个哲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罢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那些作为各个哲学体系的基础的特殊原则,只不过是同一思想整体的一些分支罢了。

那在时间上最晚出的哲学体系,乃是前此一切体系的成果,因而必定包皮括前此各体系的原则在内;所以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体系,必定是最渊博、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体系。

【说明】鉴于有如此多表面上不同的哲学体系,我们实有把普遍与特殊的真正规定加以区别的必要。

注解
人类精神的意识空间的本性特点,就在于一个具体的人拥有思维的能力。人类的思维能力,可以反思自己的意识空间的本身,以此发现自己本身的缺陷以及边界,由此完善自己的意识空间,实现意识空间的本身进入一个更高维度的智慧空间。这就是哲学的普遍定义。因此,那在时间上最晚出的哲学体系,乃是前此一切体系的成果,因而必定包皮括前此各体系的原则在内;所以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体系,必定是最渊博、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体系。

但是,人的意识空间的演化,受到各种外界环境,自身所在的文化背景的重大限制,因此可能形成如下的现象

1.0 整个种群的文化,一直停留在前神学阶段,处于萨满教的影响之下,比如蒙古族种群

2.0整个种群的文化,进入了神学阶段,但是无法进入科学阶段,比如中东地区阿拉伯民族

3.0整个种群的文化,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比如古老的非洲桑人依旧保持20万年前的文化状态

反思禅学,只是人类意识空间的一种反思的模式,如同一种具体的哲学体系,一旦由于受到各种外界环境,自身所在的文化背景的重大限制,禅学就可以完全丧失存在的地位。比如净土宗,就没有禅学的模式。

==========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0 15:56:50 +0800 CST  
@四川红尘洗梦: 2019-05-20 19:12:11 评论

永明延寿禅师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从此后,净土就没有脱离过禅学。


四川红尘洗梦: 举报 2019-05-20 18:45:08 评论

谢谢朋友交流。“比如净土宗,就没有禅学的模式。”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那可是禅宗法眼宗第三代掌门。自从永明延寿援禅入净后,净土宗就没有和禅学之法门脱离关系,所以后来净土宗第八祖云栖祩宏、第九祖灵峰智旭大师、第十一祖实贤大师、第十二祖红螺际醒大师都是禅净双修之高僧。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20 19:41:23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永明延寿是以唯心净土为宗旨,故而如此。净土宗,有些人鼓吹不读经,不闻法,天天念3万次阿弥陀佛,每天拜佛3000次。只追求死后可以往生。这些人,与禅学没有一丝缘分。禅学,就是不落两边。落入西方极乐世界的法相,距离禅学宗旨,远矣!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0 19:43:12 +0800 CST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20 19:48:17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唯心净土。心净国土净,当下即是西方极乐世界。生前没有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死后岂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乎!念佛念佛,念佛即是不念,不念即是念佛。念佛在于放下我执。念佛一心想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岂不是落入了外道邪见。念佛,本是方便法门,方便众生也。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0 19:49:32 +0800 CST  
@沉香屑YY: 2019-05-21 00:15:19 评论

评论 爵士猫大懒虫,对的,肯威尔伯,拜伦凯蒂,史蒂夫施坦纳这些超现实主义心理学家都是悟道很深的人。(诸如万法简史,精神科学)。但是从本源智慧,禅师们是极高的,在可言说的部分系统性上西方灵修也有很大的发展。


评论 沉香屑YY:终于遇到一个明白人。可见中国文化的局限性,多么严重。后现代主义思想,已经演化了70年,国人知之甚少。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1 06:23:25 +0800 CST  
肯·威尔伯 在深层内涵的结构上 每种文化和思想史都惊人的相似 每个发展阶段超越和囊括它之前的阶段


肯恩·威尔伯,当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之一,超个人心理学的最重要的作家。人本心理学被称为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超个人心理学则被称为继人本心理学之后的“第四种力量”。 肯恩·威尔伯则被称为超个人心理学的马斯洛。
肯·威尔伯(Ken Wilber)生于1949年,是美国的一位哲学家和理论心理学家,他的工作主要以创建一个将心理学、宗教研究、后现代理论、经验科学、系统论连贯为一体的意识进化的整合理论。
德国报纸Die Welt称他为“在意识进化领域里最重要的思想家”,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的作者)则说:“没有人——即使是荣格——能如威尔伯一般,在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传承的整合工作中做出如此贡献。”
威尔伯在1967年秋天进入杜克大学,打算成为一名医生。整个高中期间,他对科学都非常热衷,他在自己的地下室搞起一间化学实验室,还在科学展会上得过奖。他后来写道,“我用逻辑武装自我,物理给我知识结构,化学让我积极行动,我年轻的头脑是一首精密且准确的田园诗,亦是一座清晰且明显的堡垒。”



但到杜克大学不久后,威尔伯就发现自己完全不想待在那儿,几乎是立刻就体验了理想破灭的危机。“我知道科学必须提供客观知识,但它已经不再能引起我的兴趣了。我想要关于内在的知识,那些心理学和精神性的问题。从第一天起,我就知道大学没法教给我想知道的东西。这是一个经典的全球性存在危机。我在追寻意义——追寻神的意义——我已经遍寻外在世界而不得了。”
道德经,突然出现了一个看待这个世界的全然不同的方式:集中于外部目标,但也探索超出逻辑、科学甚至超出自我的一般定义的深层意义。
威尔伯开始广泛阅读神秘学文献,诸如《薄伽梵歌》和《卡巴拉》,阅读东西方综合学家,如阿尔多斯·赫胥黎和休斯顿·斯密斯等人的作品,还有那些像加里·辛德(Gary Snyder)一样受禅影响的诗人的诗作。他学习苏菲教、印度教和佛教。阅读阿兰·沃茨让他接触到印度神秘家克里希那穆提和西方哲学家诺曼·布朗(Norman O. Brown),他将威尔伯带向弗洛伊德。当时他着迷于弗洛伊德关于早期发展阶段和无意识的角色等洞见,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所有能搜集到的资料。
“我之前对弗洛伊德一无所知,对冥想系统也毫无理解,但现在我有了这个智性上的迷思:怎样能将这些人的想法串在一起?这绝对让我心驰神往。突然,我不再在化学上笨手笨脚地研究了。我要去做那些真正关乎我的快乐、我的救赎的事,我要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
大二时威尔伯从杜克大学退学了,回到内布拉斯加,他家人还在那里生活。他决定自学,虽然对回到教室兴趣缺缺,但他还是想要一个大学文凭。作为变通,威尔伯便在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登记入学。他决定主修化学和物理,仅仅是因为这对他来说很简单。在很简短的时间内完成派给他的任务后,他每天花剩余的5个、7个甚至10个小时,来阅读自己拣选的东方哲学与西方心理学著作。
不同时期的肯·威尔伯
威尔伯发现,尽管他对自己的生活感觉稍微好些,但他正遭受着一种状况的折磨,他称此状况为“严重的认知不和谐”。
一方面,学术工作的回报越来越少,“我花了一辈子时间来研究科学,到头来只得到一种可怜的了解,即’科学没错’,但它的视野局限狭隘得可怕。如果人类是由物质、身体、心智、灵魂、精神组成,科学漂亮地处理了物质和身体,但在心智方面的工作做得就有点惨,更别提对灵魂和精神完全没法接招。我想从我咀嚼消化的一大堆事实中找出意义。”
另一方面,他在努力,琢磨着怎样才能整合弗洛伊德、弗里茨·皮尔斯和佛陀等人那些聪明非凡但看起来相互矛盾的想法。
威尔伯更加深入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中立,碎片慢慢开始拼合起来。“它让我醒悟,这些家伙并不都是在描述同一个意识层次”“谁对谁错”,而变成“如何将这些真相整合起来”。
有一天,威尔伯为了研究视觉的原理,正在生物实验室解剖牛眼,那是一个美妙适切的时刻,突然间他就得到了答案。“那天,我结束实验室的工作,清理干净,回家,走进厨房告诉妻子,’我要从研究生院退学,我准备写本书’。”那一年,他23岁。
肯·威尔伯对寻找智慧之路的描写,其系统性和整合性无人能出其右。他几乎完全靠自学成才。那之后的三个月,肯威尔伯用速记法写下了《意识光谱》。威尔伯的信心经受住了真正的考验,因为该书花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出版,在它最终找到一家出版社之前,曾被拒绝20次。尽管当《意识光谱》1978年出版时,他已经27岁,且在心理学和哲学界都一文不名,但该书还是引起了轰动,获得极大的好评。
妻子崔雅突然被诊断出乳腺癌。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两个人开始了与癌症相处的日子。为了照顾妻子,威尔伯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写作和冥想的日常习惯。崔雅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威尔伯早期的抱怨、怨恨甚至最深的悲伤,都让位于一种想要为妻子服务的无私愿望。




肯·威尔伯与崔雅
这是一种他经常读到也曾写过,但从未在一种具体的个人层面体验过的现象。实际上,他的生命成了一种在行动中冥想的状态。威尔伯觉得准备好无限期地继续担当这种角色,实际上直到她生命的最后48小时之前,他都不曾相信崔雅会死。
“有了崔雅,我才开始想起自己,才刚刚开始寻找我的心。”在遭遇痛苦,煎熬,怀疑,又收获信任,幸福和安宁之后,崔雅于1989年去世。威尔伯在《恩宠与勇气》中详细记录了两人的故事,这本书也成为令人感动且非同寻常的个人回忆录,疾病不是惩罚,死亡也不是终点。
肯·威尔伯被广泛当做超个人心理学的领军理论家时,他个人则将自己放到一个更广的角度来看待。
他受传统西方心理学和哲学的影响,与来自东方默观传统的影响一样多,弗洛伊德和佛陀在他身上发挥着同等作用。在他的超个人同僚们集中精力建立体系、发掘超凡意识状态的价值时,威尔伯对建立一个意识发展的模型更感兴趣,这个模型以婴儿阶段的前个人时期开始,扩展自我层面,继续上升到最高级的超个人实现阶段。他的绝大多数超个人同僚都聚焦于最高级的发展阶段,威尔伯则将兴趣更多放在他称之为“全光谱”的概念上。
在崔雅去世后的5年里,威尔伯全心投入对人类潜能全光谱模型的发展与精粹。他不仅描述光谱的每个层次,即物质、身体、头脑、灵魂和灵性,还尝试整合了上行和下行的潮流、内在与外在、男性能量和女性能量、个体和社会。他撰写了12本著作,聚焦于西方心理学和东方精神传统的整合。他的工作就是一份确实的证明,证明了严格、有识别力的思考在追求更完整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威尔伯的“全光谱”模型基于一个假设,即认为人类的发展沿循一系列可预测的阶段而相继展开,这些阶段超出了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的认知。他认为,只有成功通过每一个阶段,才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健全的个体感,最终才能体验到一个更广阔的身份认同,超越的同时又涵容那个分离的自我。
“如果一个哲学系统可以拥抱另一个哲学系统而非排斥它,那么更大的包容性也就会带来更多的有效性。我试着去看所有西方关于发展的研究,也看东方关于成长阶段的作品,然后创造了一个主体模板——一个同时容纳了物质、身体、心理、灵魂和精神的综合心理学。我也对跨文化领域做同样的研究。尽管它们表面的结构非常不同,但在深层内涵的结构上,每种文化和思想史都惊人的相似。每个发展阶段超越和囊括它之前的阶段,这一事实赋予整体模型一种连贯性与一致性,一种意识演变的整体感。
新生儿最开始的感觉和接受能力。
第二阶段中出现冲动和情绪的发展及对意象的思考能力,在大约1-3岁期间。
第三阶段通常是3-6岁,儿童开始用象征和概念来形成语言基础。
第四阶段,大约6-7岁,开始接受他人的角色并完成基于规则的任务。
第五阶段,这是大多数西方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阶段,它的标志是理性的理解能力、反省的思考能力、推理力及社会认可的行为。
它具有一个更整合的思考形式,包括的能力有综合概念、联结思想、将真相互相关联等。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身心整合发生的第一个阶段。
威尔伯说:“社会创造了一种微妙的压力让你发展到这个层面,如果你没达标,你会被认为是发展迟缓的。但它也会产生一个同样强大的压力让你不要超越到这个层面之外。第五阶段的这股磁力同时牵扯着两边——拉升在它之下的,拖拽在它之上的。发展更高的阶段,你得靠你自己。你必须与社会规范相抗衡。”
更高的超个人意识状态在东方文献中早已有所论述,威尔伯第一个将它们描绘为普通自我发展的延续。
第七阶段(或称通灵阶段),通过威尔伯的模型,即通感能力确实会出现的一种阶段,指的是超个人觉知阶段的开始。这个层面中,一个人对宇宙中更高的精神体有了第一次直接的理解。
第八阶段 精妙(subtle)阶段。精妙指的是意识过程比日常向外寻求的经验更加精微。
第九阶段
因果层,它不仅是灵魂和神的联合体,也是一个“超我体”或纯灵性体。威尔伯总结说,只有在已经完全没有自我感的情形下,联合才会如此完美,这个意识状态跟无梦的深度睡眠状态和纯粹的空无很类似。也是纯粹见证者的最后一种状态,但没有任何分离的注意对象。矛盾的是,它又具有一种觉知扩展的特点。“没有什么正在发生,然而万事万物也正是从这种圆满中生发出来的。”
第十个也即最最高级的阶段,是不二(合一),或说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存在任何分裂性,这是最容易也最难解释的。威尔伯说,“第十阶段真的不是一个单独的阶段,但却是所有阶段的基础和真相,不论它是高是低,也不论它是神圣还是世俗。它单单就是真实存在,或者说就是万物的本然。它是极其普通的。这个状态中的圣人们一直都被描述得如此普通,你甚至都不能从人群中认出他们。他们身上没有任何特别的,因为他们就只是一个载体,带着升起的一切。”
威尔伯独自住在科罗拉多州落基山下,大多数醒着的时间都在写作和冥想,拒绝所有演讲和教课的邀请,很少接受访问,将自己隐藏在一个很小的朋友圈中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1 06:55:41 +0800 CST  
放下自己的想法 走向自由
拜伦.凯蒂三十来岁时患上重度的忧郁症。有将近十年的的时间,每况愈下,她陷入绝望、愤怒、自厌的情绪中,一度想要自杀。最后两年,她几乎不会离开卧室半步。
1986年二月份的一个清晨,她体验到从此改变她一生的了悟。有很多方式来称呼这种体验。凯蒂称它为“觉醒于真相”。
她说,在那时间静止的一瞬间,
我发现,当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时,我感受到痛苦,但当我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时,我不再痛苦。这是所有人都感觉到的,自由就是这么简单。我发现痛苦是一种选择,我已经找到了自身的的喜悦--永恒不变,始终存在,连一刻都不会变。每个人内在都常含蕴着这喜悦。
她觉察到造成她的忧郁症的并不是这个世界,而是她对世界的看法。与其绝望地设法改变世界来迎合自己的想法,她不如质疑这些想法,并藉由接受现实并拥抱现实,体验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喜悦。结果,一个一度下不了床想自杀的女人,从此对世间万物充满了爱。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1 07:12:20 +0800 CST  
既然身体与思想有这么紧密的联系,那么转变思想就非常重要。拜伦.凯蒂的这本书将教会你如何转变自己不好的思维方法。拜伦.凯蒂就是那个创见了“一念之转”理念的人。她的“一念之转”是最简单最有效清除烦恼的方法,曾经影响了数千万追求心灵成长的人,她自创的转念作业是每个人改善婚姻、家庭、人际关系、工作等各方面的法宝。

拜伦·凯蒂认为:生活是简单的,一切为你发生,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对抗现实是令人痛苦的,因为在与现实的对抗中,你对抗的恰恰是自己。只有全然地接纳了现实,才能随性自在地拥抱喜悦之心。

凯蒂却认为,圣人既不神秘也不崇高,他可能是名技工、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一家银行的总裁或街上一位无家可归的老人,他和我们大家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再认为想象中的事物应该与它们的现状不同。因此他总是轻松喜悦的,不管发生什么,都影响不到他的心情。他正是那个理解了你自己心智的“你”。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1 07:21:03 +0800 CST  
世界怎样 源于你的内心的设置
放下自己的想法 走向自由

思考世界,只是要看清世界的蜘蛛网。目的在于获得自己的大自在,而不是被蜘蛛网缠绕,无法摆脱。

这个世界,就是你的内心的假设。他人,也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世界怎样,最终源于你的内心的设置。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1 07:29:59 +0800 CST  
九十六个圆相,非有实相也。96个圆相,只是归于一个圆点。你的心。

江湖中真正的第一高手,在禅学中是不存在的。

禅,只关乎自己的内心。


我的心,非你的心,也非他的心,岂可比较乎。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1 07:37:58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14
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也同样是在哲学本身里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真正的自由 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而且就是理念;并且就思想的全部普遍性而言,它就是理念或绝对。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本质上应是一个体系,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就是全体。全体的自由 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
【说明】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假设或个人主观的确信而已。许多哲学著作大都不外是这种表示著者个人的意见与情绪的一些方式。所谓体系常被错误地理解为狭隘的、排斥别的不同原则的哲学。与此相反,真正的哲学是以包皮括一切特殊原则于自身之内为原则。
注解
此一段文字,乃绝对精神的表述,也就是禅学的佛性的完整定义。哲学本身里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
真正的自由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而且就是理念;并且就思想的全部普遍性而言,它就是理念或绝对。绝对精神绝对理念,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真理就是全体。全体的自由 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
圆觉经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所谓的绝对理念,就是源自你我他本有的如来圆觉妙心。此圆觉妙心,大众虽有而不察觉也。大众,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反思,也就是思维本身的考察自身,才可以发觉自己内心意识空间的种种对立、矛盾以及荒谬。
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就是突破人类意识空间的特殊性,挖掘出人类意识空间的深层的普遍性、一致性。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假设或个人主观的确信而已。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1 07:56:58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14
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也同样是在哲学本身里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真正的自由 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而且就是理念;并且就思想的全部普遍性而言,它就是理念或绝对。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本质上应是一个体系,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就是全体。全体的自由 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
【说明】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假设或个人主观的确信而已。许多哲学著作大都不外是这种表示著者个人的意见与情绪的一些方式。所谓体系常被错误地理解为狭隘的、排斥别的不同原则的哲学。与此相反,真正的哲学是以包皮括一切特殊原则于自身之内为原则。
注解
此一段文字,乃绝对精神的表述,也就是禅学的佛性的完整定义。哲学本身里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
真正的自由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而且就是理念;并且就思想的全部普遍性而言,它就是理念或绝对。绝对精神绝对理念,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真理就是全体。全体的自由 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
圆觉经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所谓的绝对理念,就是源自你我他本有的如来圆觉妙心。此圆觉妙心,大众虽有而不察觉也。大众,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反思,也就是思维本身的考察自身,才可以发觉自己内心意识空间的种种对立、矛盾以及荒谬。
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就是突破人类意识空间的特殊性,挖掘出人类意识空间的深层的普遍性、一致性。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假设或个人主观的确信而已。

世界怎样 源于你的内心的设置。放下自己的想法 走向自由
思考世界,只是要看清世界的蜘蛛网。目的在于获得自己的大自在,而不是被蜘蛛网缠绕,无法摆脱。
这个世界,就是你的内心的假设。他人,也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世界怎样,最终源于你的内心的设置。 九十六个圆相,非有实相也。96个圆相,只是归于一个圆点。你的心。
江湖中真正的第一高手,在禅学中是不存在的。
禅,只关乎自己的内心。  我的心,非你的心,也非他的心,岂可比较乎。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1 07:59:01 +0800 CST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圆瑛大师著

圆瑛大师自序

夫圆觉一法,冠以大方广三义。大者,当体得名,横绝边涯,竖无底止。方者,正也,以正智照了,恒沙功德之相。广者,多也,有自在无碍,任运随缘之用。圣凡同秉,生佛一如,为诸佛之本源,实众生之心地。
自从元明失照,枉受轮回,众生日用不知,迨至复本心源,证入涅槃,诸佛究竟无得。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譬如水随冷气之缘,结之成冰;冰随暖气之缘,溶之为水。然冰水虽殊,而湿性如故。本觉湛然,众生终日罔觉。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21 08:07:07 +0800 CST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57249

发表时间:2019-05-17 22: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22 14:08:28 +0800 CST

评论数:1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