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的密钥,我找到了。

哲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假定。
哲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假定。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由此可见,所谓的绝对真理就是某些文化处于原始时代的主要特征。
因为在原始时代的人类,以为祭司与巫术的给定的、对世界的认知就是神圣不可侵犯。
也就是一切都要追溯到远古圣贤的话语,作为裁决现实生活的一切标准。

========================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哲学的对象与宗教的对象诚然大体上是相同的。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此外,两者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二者的真理)的关系。所以哲学当能熟知其对象,而且也必能熟知其对象,——因为哲学不仅对于这些对象本来就有兴趣,而且按照时间的次序,人的意识,对于对象总是先形成表象,后才形成概念,而且唯有通过表象,依靠表象,人的能思的心灵才进而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的认识和把握。



但是既然要想对于事物作思维着的考察,很明显,对于思维的内容必须指出其必然性,对于思维的对象的存在及其规定,必须加以证明,才足以满足思维着的考察的要求。于是我们原来对于事物的那种熟知便显得不够充分,而我们原来所提出的或认为有效用的假定和论断便显得不可接受了。

但是,同时要寻得一个哲学的开端的困难因而就出现了。因为如果以一个当前直接的东西作为开端,就是提出一个假定,或者毋宁说,哲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假定。

注解

黑格尔的哲学,就是关于思维模式的逻辑学,就是从一个概念的假定开始,推演出整个哲学的体系。因此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也就是一种虚妄的表达。人的意识,对于对象总是先形成表象,后才形成概念,而且唯有通过表象,依靠表象,人的能思的心灵才进而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的认识和把握。对于思维的内容必须指出其必然性,对于思维的对象的存在及其规定,必须加以证明,才足以满足思维着的考察的要求。

黑格尔哲学的原点就是你我的心意识,这与禅学与唯识学是一致的。只是黑格尔哲学更是一种内在的逻辑演化,从对象到表象,从表象到概念,从概念到存在的展开,由此形成人类的现实客观世界的呈现,也就是曹洞宗的主宾关系的演化,最后概念抵达本真的存在,也就是真如涅槃的境界。

禅学的【证道歌】开头就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逻辑的整个关系。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怎拈得?

達磨大師破相論更是把黑格尔的逻辑学,用汉语语义表达的十分清晰。

达磨大师破相论



[0008c09] 论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脩何法。最为省要。



[0008c09]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0008c10]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0008c11]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脩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卍新续藏第 63 册 No. 1220 达磨大师破相论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07:11:54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2
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如果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在于他能思维”这话是对的,,则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其作用。不过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所以哲学思维无论与一般思维如何相同,无论本质上与一般思维同是一个思维,但总是与活动于人类一切行为里的思维,与使人类的一切活动具有人性的思维有了区别。
这种区别又与这一事实相联系,即:基于思维、表现人性的意识内容,每每首先不借思想的形式以出现,而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而出现。——这些形式必须与作为形式的思维本身区别开来。
【说明】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由于人有思想,已经是一个古老的成见,一句无关轻重的旧话。这话虽说是无关轻重,但在特殊情形下,似乎也有记起这个老信念的需要。即使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就流行一种成见,令人感到有记起这句旧话的必要。这种成见将情绪和思维截然分开,认为二者彼此对立,甚至认为二者彼此敌对,以为情绪,特别宗教情绪,可以被思维所玷污,被思维引入歧途,甚至可以被思维所消灭。
依这种成见,宗教和宗教热忱并不植根于思维,甚至在思维中毫无位置。作这种分离的人,忘记了只有人才能够有宗教,禽兽 没有宗教,也说不上有法律和道德。
注解
古老的语言,往往才是世界存在的本真。【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由于人有思想】【只有人才能够有宗教,禽兽 没有宗教,也说不上有法律和道德。】【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在于他能思维】
卍新续藏第 63 册 No. 1220 达磨大师破相论
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迴六趣。受诸苦恼。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淨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瞋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淨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淨。则一切佛土皆悉清淨。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淨则众生淨。欲得佛土。当淨其心。随其心淨。则佛土淨也。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07:27:15 +0800 CST  
何为反思!反思是我们达到永恒或达到真理的主要条件,甚至是唯一途径吗?

那些坚持宗教和思维分离的人,心目中所谓思维,大约是指一种后思(Nachdenken),亦即反思。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忽视了哲学对于思维所明确划分的这种区别,以致引起对于哲学许多粗陋的误解和非难。须知只有人有宗教、法律和道德。也只有因为人是能思维的存在,他才有宗教、法律和道德。所以在这些领域里,思维化身为情绪,信仰或表象,一般并不是不在那里活动。思维的活动和成果,可以说是都表现和包皮含在它们里面。不过具有为思维所决定所浸透的情绪和表象是一回事,而具有关于这些情绪和表象的思想又是一回事。由于对这些意识的方式加以“后思”所产生的思想,就包皮含在反思、推理等等之内,也就包皮含在哲学之内。

忽略了一般的思想与哲学上的反思的区别,还常会引起另一种误会:误以为这类的反思是我们达到永恒或达到真理的主要条件,甚至是唯一途径。例如,现在已经过时的对于上帝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证明,曾经被尊崇为欲获得上帝存在的信仰或信心,好象除非知道这些证明,除非深信这些证明的真理,别无他道的样子。

这种说法,无异于认为在没有知道食物的化学的、植物学的或动物学的性质以前,我们就不能饮食;而且要等到我们完成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之后,才能进行消化。如果真是这样,这些科学在它们各自的领域内,与夫哲学在思想的范围里将会赢得极大的实用价值,甚至它们的实用将升到一绝对的普遍的不可少的程度。反之,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些科学,不是不可少,而是简直不会存在了。

注解

因为人是能思维的存在,他才有宗教、法律和道德。但是反思就必然导向真理,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人的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状况以及喜怒哀乐,直接限制人的反思的进程。比如作为一个儒教的信徒,自然就导不出现代科学的思想。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07:46:57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3

充满了我们意识的内容,无论是哪一种内容,都是构成情绪、直观、印象、表象、目的、义务等等,以及思想和概念的规定性的要素。依此看来,情绪、直观、印象等,就是这个内容所表现的诸形式。这个内容,无论它仅是单纯被感觉着,或参杂有思想在内而被感觉着、直观着等等,甚或完全单纯地被思维着,它都保持为一样的东西。在任何一种形式里,或在多种混合的形式里,这个内容都是意识的对象。但当内容成为意识的对象时,这些不同规定性的形式也就归在内容一边。而呈现在意识前面。因此每一形式便好象又成为一个特殊的对象。于是本来是同样的东西,看来就好象是许多不同的内容了。

【说明】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直观、欲望、意志等规定,一般被称为表象。所以大体上我们可以说,哲学是以思想、范畴,或更确切地说,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象这样的表象,一般地讲来可看成思想和概念的譬喻。但一个人具有表象,却未必能理解这些表象对于思维的意义,也未必能深一层理解这些表象所表现的思想和概念。反之,具有思想与概念是一回事,知道符合这些思想和概念的表象、直观、情绪又是一回事。

这种区别在一定程度内,足以解释一般人所说的哲学的难懂性。他们的困难,一部分由于他们不能够,实即不惯于作抽象的思维,亦即不能够或不惯于紧抓住纯粹的思想,并运动于纯粹思想之中。在平常的意识状态里,思想每每穿上当时流行的感觉上和精神上的材料的外衣,混合在这些材料里面,而难于分辩。在后思、反思和推理里,我们往往把思想参杂在情绪、直观和表象里。但是把思想本身,单纯不杂地,作为思考的对象,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至于哲学难懂的另一部分困难,是由于求知者没有耐心,亟欲将意识中的思想和概念用表象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假如有一个意思,要叫人用概念去把握,他每每不知道如何用概念去思维。因为对于一个概念,除了思维那个概念的本身外,更没有别的可以思维。但是要想表示那个意思,普通总是竭力寻求一个熟习 的流行的观念或表象来表达。假如摒弃熟习 流行的观念不用,则我们的意识就会感觉到原来所依据的坚定自如的基础,好象是根本动摇了。

意识一经提升到概念的纯思的领域时,它就不知道究竟走进世界的什么地方了。

注解
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直观、欲望、意志等规定,一般被称为表象,也就成为意识的对象。这是普通人的思维模式,所有的所谓内容与对象只是建立于流行的观念或表象之上,依据于自己现实生活的具体的活动而思考问题,把思想参杂在情绪、直观和表象里。这就是禅学【我执】的现象。

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是以思想、范畴,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是一种抽象概念世界之中的逻辑推演。也就是用【概念】寻求世界的本真,这里面涉及禅学的【法执】,涉及主观客观之间的矛盾演化与合一。

佛学的禅学,首先也是建立一种【概念】一种正知正见正解,而后才是超越这种正知正见正解,才可达到真如佛性的本体。黑格尔哲学,也正是建立概念,而后超越概念,最后进入存在的本真。

卍新续藏第 63 册 No. 1220 达磨大师破相论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然灯。昼夜六时。遶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虗空也。

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脩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淨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鎔鍊身中真如佛性。

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常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虗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

所谓世人在佛像面前,以为燃烧手指,即有无量功德,岂不知这正是一种邪见,是在诽谤佛法。然灯者,乃是体证佛法与佛性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存在,即正觉心也。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08:57:53 +0800 CST  
存在论之缘起性空概念 展开禅学世界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观邪见品 第二十七 常无常 也常也无常 非常非无常

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龙树菩萨说:

「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是无

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换句话说,过去世是有我还是没有我呢?过去世就有我的话,由过去到现在,那是常。过去世假使没有我,现在忽然而有,那是无常。根本是常、无常。既然是有常,有无常,当然出第三句─也常也无常。也常就是非无常,也无常就是非常,这就出第四句─非常非无常。这是众生之见,不是法。

什么是邪见呢?一般的世间,认为从过去到现在,有的时候常,有的时候无常,有的时候也常也无常,有的时候非常非无常,这是邪见。

一切法性空,空没有常,因为空就是缘起嘛!空没有无常,缘起就是性空嘛!没有根本两句,当然也没有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空即缘起,缘起即空,那叫法性。要是执着有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那叫妄见。

所以大家要知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是法性。缘起,唯识宗称为依他起;性空,唯识宗称为圆成实。那是法性。执着有定法,叫妄见,也称为邪见。

注解
禅学与大众的日常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大众的思维模式,就是一种表象的生存论的思维,因此大众执着有常、无常、也常也无常、非常非无常,是很合理的,也是一种相对真理的表达。

但是禅学的思维模式的逻辑,首先是从概念出发,就是【缘起性空】的概念,也可称之为【佛性真如】的概念,是一种存在论的逻辑。存在是怎样的,你自然不可以说他是【有】还是【无】。

我们的客观世界只是存在的【呈现】,是【概念】的展开过程,这一点黑格尔哲学说的很清楚。因此【空性】才是存在论的本真。汉语中【空性】二字没有完整的表达佛经原有的含义,就如同【汉语的存在】二字,没有表达古希腊哲学的原有含义。

至于禅学的【缘起性空】【空性】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那是另外的话题。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11:01:09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4
对于一般人的普通意识,哲学须证明其特有的知识方式的需要,甚至必须唤醒一般人认识哲学的特有知识方式的需要。对于宗教的对象,对于真理的一般,哲学必须证明从哲学自身出发,即有能力加以认识。假如哲学的看法与宗教的观念之间出现了差异,哲学必须辩明它的各种规定何以异于宗教观念的理由。
注解
哲学必须与大众的普通意识进行抗争,哲学须证明其特有的知识方式的需要。这就是禅学谈论的邪见的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竞争,就在于揭示存在的终极本真的的范畴上,比科学理论可以更加宽阔与深邃。禅学的【空性】概念的包容性极强。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12:06:49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5

为了对于上面所指出的区别以及与这区别相关联的见解,(即认为意识的真实内容,一经翻译为思想和概念的形式,反而更能保持其真相,甚且反而能更正确的认识的见解),有一初步的了解起见,还可以回想起一个旧信念。这个信念认为要想真正知道外界对象和事变,以及内心的情绪、直观、意见、表象等的真理必须加以反复思索(Nachdenken)。而对于情绪、表象等加以反复思索,无论如何,至少可以说是把情绪表象等转化为思想了。

【说明】哲学的职责既以研究思维为其特有的形式,而且既然人皆有天赋的思维能力,因此忽视了上面第三节所指出的区别,又会引起另一种错误观念。这种观念与认哲学为难懂的看法,恰好相反。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

注解

哲学概念建立于人类的情绪、直观、意见、表象等的真理之上,对于情绪、表象等加以反复思索,把情绪表象等转化为思想了。禅学的禅观与开悟,是一个禅者的反思与领悟的过程,大众只看到禅者开悟以后,呈现大智慧大自在的一面,没有看到禅者需要经历几十年的修心参学过程。

虚云法师历经30年的参学,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在50岁的时候,才达到了比较高的禅学境界。我等凡夫俗子,其可以空谈而开悟耶。

虚云禅师幼时,从师读儒书,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

道光二十年庚子一岁(一八四〇年)诞生于泉州府署。

咸丰二年·壬子·十三岁。得见三宝法物。生欢喜心。家中藏有佛经。初看香山传。观音菩萨成道事。熏染于心。八月。随叔父蒲堂。进香南岳。遍游诸刹。

咸丰八年·戊午·十九岁。与富国同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披剃。

咸丰十年庚申二十一岁(一八六〇年)。居山洞中礼忏。[是年大事]英法联军陷北京。帝幸热河。订北京条约。九国通商。

同治八年·己巳·三十岁。以上三年住山洞。此三年中。居则岩穴。食则松毛。及青草叶。渴则饮涧水。日久裤履俱敝。仅一衲蔽体。头上束金刚圈。须发长盈尺。双目炯然。人望见之以为魅。怖而走。予亦不与人言谈。初一二年。时见胜境。不以为异。一心观照及念佛。处深山大泽中。虎狼不侵。蛇虫不损。不受人怜。不食人间烟火。幕天席地。万物皆备于我。心中欢悦。自以为四禅天人也。

同治九年·庚午·三十一岁(一八七〇年)。师即赠以衫裤衣履。令剃发沐浴。作务去。并教看“拖死尸是谁”的话。予从此试粥试饭。及学天台教观。勤劳作务。得师嘉许。

光绪七年·辛巳·四十二岁。至扬州高旻寺。礼朗辉和尚。是年在高旻过冬。禅功尤进。

光绪九年·癸未·四十四岁。由狮子山起香。从苏北入河南省。经凤阳毫州。昊陵。嵩山。少林寺。至洛阳白马寺。问。“上座由何处拜起。”略述为报亲恩由普陀拜起至此。已两年矣。

光绪十年·甲申·四十五岁。此三年中。除为疾病所困。风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礼拜途中。历尽艰难。心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

光绪十四年·戊子·四十九岁。由川入藏。行及一年。日出而行。日入而息。

=============================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12:33:34 +0800 CST  
在更高的维度 理性与现实才会和解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6

哲学知识的形式是属于纯思和概念的范围。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
简言之,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
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只是就对于世界的经验的观察来看,也已足能辩别在广大的外在和内心存在的世界中,什么东西只是飘忽即逝、没有意义的现象,什么东西是本身真实够得上冠以现实的名义。对于这个同一内容的意识,哲学与别的认识方式,既然仅有形式上的区别,所以哲学必然与现实和经验相一致。

甚至可以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同样也可以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在我的《法哲学》的序言里,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但是当我提到“现实”时,我希望读者能够注意我用这个名词的意义,因为我曾经在一部系统的《逻辑学》里,详细讨论过现实的性质,我不仅把现实与偶然的事物加以区别,而,“实存”以及其他范畴,也加以准确的区别。

注解

黑格尔的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应该理解为,现实生活的背后都是逻辑的演化在支撑。禅学的开悟与明心见性,皆是从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明白佛法就在你的生活中。佛法就是源于你的心意识与你的吃喝拉撒中,禅学公案多有记载。

江西道一禅师。时号马祖(嗣南岳让)示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法等开悟。有僧问云。和尚为什麽说即心即佛。祖曰。为止小儿啼。僧曰。啼止后如何。祖曰。非心非佛僧曰。除此一种人来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祖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颂曰。

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红炉??上雪花飞。一点清凉除热恼。(径山杲)。

即心是佛外忘求。心佛圆明不假修。云淨远山千点翠。水和明月一天秋。(足菴鉴)。

哲学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实现所谓主体的自我意识空间与外在现实世界的合二为一。此时的自我已经突变超越为那个【本真的我】,此时的现实世界已经是本真存在的彰显,主客体的合二为一是上升为意识空间的跟高纬度层次的融合,在新的维度上,【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16:26:08 +0800 CST  
@期货大叔 2019-05-18 16:00:09

你看到了什么?
-----------------------------
在更高的维度 理性与现实才会和解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6

哲学知识的形式是属于纯思和概念的范围。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
简言之,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
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只是就对于世界的经验的观察来看,也已足能辩别在广大的外在和内心存在的世界中,什么东西只是飘忽即逝、没有意义的现象,什么东西是本身真实够得上冠以现实的名义。对于这个同一内容的意识,哲学与别的认识方式,既然仅有形式上的区别,所以哲学必然与现实和经验相一致。

甚至可以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同样也可以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在我的《法哲学》的序言里,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但是当我提到“现实”时,我希望读者能够注意我用这个名词的意义,因为我曾经在一部系统的《逻辑学》里,详细讨论过现实的性质,我不仅把现实与偶然的事物加以区别,而,“实存”以及其他范畴,也加以准确的区别。

注解

黑格尔的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应该理解为,现实生活的背后都是逻辑的演化在支撑。禅学的开悟与明心见性,皆是从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明白佛法就在你的生活中。佛法就是源于你的心意识与你的吃喝拉撒中,禅学公案多有记载。

江西道一禅师。时号马祖(嗣南岳让)示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法等开悟。有僧问云。和尚为什麽说即心即佛。祖曰。为止小儿啼。僧曰。啼止后如何。祖曰。非心非佛僧曰。除此一种人来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祖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颂曰。

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红炉??上雪花飞。一点清凉除热恼。(径山杲)。

即心是佛外忘求。心佛圆明不假修。云淨远山千点翠。水和明月一天秋。(足菴鉴)。

哲学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实现所谓主体的自我意识空间与外在现实世界的合二为一。此时的自我已经突变超越为那个【本真的我】,此时的现实世界已经是本真存在的彰显,主客体的合二为一是上升为意识空间的跟高纬度层次的融合,在新的维度上,【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16:28:14 +0800 CST  
中论 观邪见品 原文

过去我不作, 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 异今亦不然。
若谓有异者, 离彼应有今,
我住过去世, 而今我自生。
如是则断灭, 失于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过。
先无而今有, 此中亦有过;
我则是作法, 亦为是无因。


过去世中我,不作今我,是事不然。何以故?过去世中我,与今我不异。若今我与过去世我异者,应离彼我而有今我,又过去世我亦应住彼,此身自更生。若尔者即堕断边,失诸业果报。又彼人作罪、此人受报,有如是等无量过。又是我应先无而今有,是亦有过,我则是作法,亦是无因生。是故过去我,不作今我,是事不然。

复次,
如过去世中, 有我无我见,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如是推求过去世中邪见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诸邪见,先说因缘过故,是皆不然。
我于未来世, 为作为不作,
如是之见者, 皆同过去世。
我于未来世中,为作、为不作,如是四句,如过去世中过咎,应在此中说。
复次,
若天即是人, 则堕于常边;
天则为无生, 常法不生故。
若天即是人,是则为常。若天不生人中,云何名为人?常法不生故,常亦不然。
复次,
若天异于人, 是即为无常;
若天异人者, 是则无相续。
若天与人异,则为无常;无常则为断灭等过,如先说过。若天与人异,则无相续;若有相续,不得言异。
复次,
若半天半人, 则堕于二边,
常及于无常, 是事则不然。
若众生半身是天、半身是人,若尔则有常、无常,半天是常、半人是无常,但是事不然。何以故?一身有二相过故。
复次,
若常及无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则应成, 非常非无常。
若常、无常二俱成者,然后成非常非无常,与常无常相违故。今实常无常不成,是故非常非无常亦不成。



注解
菩萨慈悲。中论的破斥俗世界的【常见与断见】,可以说触及人类的宇宙观,以及生命的起源。

当今的科学界,对于宇宙空间是有限的有边的,宇宙是无限的无边的争论没有停息。宇宙爆炸论,就属于宇宙的有限有边的观点,也就是时间空间有一个奇点。宇宙大爆炸理论,已经受到M--理论的挑战。

对于生命起源的探讨,科学界的观点,坚持一种生命的肉体与意识空间,皆是源于物质的演化的观点,坚持【我的意识空间】离开肉体就必然消失,我的意识只是今世的生物肉体的产物,不承认人类意识可以相续存在。这种观点,受到轻微的挑战,比如轮回思想,以及一些灵魂出体的例子的挑战,但没有形成一套严密的科学理论。

龙树菩萨的中论,从哲学逻辑上评判了【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观点。但是还没有转化为科学理论。因此,中论的观点,还是一种信仰层面东西居多。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17:36:54 +0800 CST  
智谕法师

中论讲记 观邪见品

「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

你说过去世有我啊!不可得,过去世是畜生,现在世是人,要是说过去世有我,过去世的畜生我,不能作人的我。六道轮回,形像改变,假使说过去世有我,六道就不改变了,我是不变嘛!投生畜生是我,投生人还是我,生天还是我,就没有六道了。所以说,过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

如果说,现在的我就是过去世的我,可是「身有异相」,六道皆是异相。过去世的我是畜生,现在的我是人身,其身有不同。要是说过去畜生我,就是现在的人我,那现在的人我,应该还是畜生的形像啊!这半偈是说「即身有我」不对。后半偈说「离身有我」也不对。

「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那儿还再有我呢?即身有我,不对;离身以外有我,也不对。

要深入二谛,法无自性,无性能随缘,无性随缘现有我,那是无我而我。法随缘现,还是无自性,随缘无性,我而非我。即离两边不着。

注解

此段经文,核心在于破除世俗界对【我】的邪见。

第一,我只有今世而与过去无关的观点,那是断见,是一种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我只是一种完全的生物现象,我的意识空间只是源于我的身体,而与外部世界无关。我肉体死后,我的灵命完全消失,这也是断见,是一种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我在过去、现在、将来永恒的存在,所谓的六道轮回,这是佛教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属于常见。

第四种,我的生命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这是佛教的轮回转世的基础,,这是佛教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属于常见。

龙树菩萨的中论,直接把上述四种观点视为邪见。

=================================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17:37:43 +0800 CST  
还有一个问题,开悟的老僧,和未开悟的小和尚,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没什么不同,何必几十年参禅问道。如果不同,又不同在哪里呢?老和尚同样要吃喝拉撒,外表看来与常人无异。和尚自身也表达不清楚,一会说即心即佛,一会说非心非佛。

这就属于概念与现实经验,只有经过科学范式的飞跃,才可能在高纬度意识空间得到合一与解读。
即心即佛,是一种法相的肯定,也就是黑格尔哲学的主客体之间矛盾和解的第一个螺旋回合。
非心非佛,是对已有的概念与客观世界的一种否定,也就是黑格尔哲学的主客体之间矛盾和解的第二个螺旋回合。
最后,心还是心,佛还是佛,是在主体客体相互融合之后,再看待现实生活与理想境界,才明白二者的表象的差距与内在逻辑的一致,也就是黑格尔哲学的主客体之间矛盾和解的第三个螺旋回合。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19:26:00 +0800 CST  
微观世界的概率场域,表现在宏观世界上变成确定的,可测量的。这里头是同一个法则的表现。换言之,正是概率场域才导致宏观可测量性。以前看到一个数学家谈概率波,几率波问题,数学语言非常复杂抽象,计算过程看不懂,大概原理有点理解。波形经过转换、叠加后,会表现出非直观的,反直觉的表现。推导过程非常复杂,不是数学专家级别的人看不懂。他本人留德期间,是学校第一名,授课教授也敬佩他。这个世界,数学语言才能更准确把握。数学语言就是狭义哲学语言的一种,数学语言让主观经验和客观事实统一起来,达成和解,例如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他做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经验的统一,他内心获得宁静,活在宇宙的理性里,他本人就成了宇宙本真的映射。当然,相对论也是主观经验,不是绝对真理,符合缘起性空的规律。哲学家要学习数学。

精辟。龙树菩萨的【中论】最后的一章节,讨论【三世】之我的问题,是【常 非常】等四句问题。在宏观领域是无法解读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一种否定的例子。只有在微观领域,中论的四句问题才可以解读。
所以,龙树菩萨的智慧是一种超越人类的智慧。科学的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才接近了【中论】的逻辑推演。
所以,我才质疑人类生命的地球进化说。也许人类是更高维度智慧生命的【AI机器人】罢了,这样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人类生命的诞生与消亡就可以解读,中论的【四句问题】也就解读了。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8 19:37:17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7
由此足见后思(Nachdenken反复思索)——一般讲来,首先包皮含了哲学的原则(原则在此处兼有原始或开端的意义在内)。而当这种反思在近代(即在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取得独立,重新开花时,一开始就不是单纯抽象的思想,如象希腊哲学初起时那样和现实缺乏联系,而是于初起之时,立即转而指向着现象界的无限量的材料方面。哲学一名词已用来指谓许多不同部门的知识,凡是在无限量的经验的个体事物之海洋中,寻求普遍和确定的标准,以及在无穷的偶然事物表面上显得无秩序的繁杂体中,寻求规律与必然性所得来的知识,都已广泛地被称为哲学知识了。所以现代哲学思想的内容,同时曾取材于人类对于外界和内心,对于当前的外界自然和当前的心灵和心情的自己的直观和知觉。
说明】这种经验的原则,包皮含有一个无限重要的规定,就是为了要接受或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必须与那一事物有亲密的接触,或更确切地说,我们必须发现那一事物与我们自身的确定性相一致和相结合。我们必须与对象有亲密的接触,不论用我们的外部感官也好,或是用我们较深邃的心灵和真切的自我意识也好。——这个原则也就是今日许多哲学家所谓信仰,直接知识,外界和主要是自己内心的启示。这些科学虽被称为哲学,我们却叫做经验科学,因为它们是以经验为出发点。但是这些科学所欲达到的主要目标,所欲创造的主要成绩,在于求得规律,普遍命题,或一种理论,简言之,在于求得关于当前事物的思想。所以,牛顿的物理学便叫做自然哲学。又如,雨果格老秀斯(HugoGrotius)搜集历史上国家对国家的行为加以比较,并根据通常的论证予以支持,因而提出一些普遍的原则,构成一个学说,就叫做国际公法的哲学。在英国,直至现在,哲学一名词通常都是指这一类学问而言。牛顿至今仍继续享受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声誉。甚至科学仪器制造家也惯用哲学一名词,将凡不能用电磁赅括的种种仪譬如寒暑表风雨表之类,皆叫做哲学的仪器。不用说,木头铁器之类集合起来,是不应该称为哲学的仪器的。真正讲来,只有思维才配称为哲学的仪器或工具。
又如新近成立的政治经济学、在德国称为理性的国家经济学或理智的国家经济学,在英国亦常被称为哲学。
注解
1.0 哲学的范畴完全覆盖人类文明的所有学科,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一名词已用来指谓许多不同部门的知识,凡是在无限量的经验的个体事物之海洋中,寻求普遍和确定的标准,以及在无穷的偶然事物表面上显得无秩序的繁杂体中,寻求规律与必然性所得来的知识,都已广泛地被称为哲学知识了。所谓21世纪哲学已经死亡的论点,只是一些原始种群的奇谈怪论罢了。
2.0 哲学家的信仰,主要是自己内心的启示,源于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这一点一些原始种群的大众,是无法明白的。
就是我们必须与对象有亲密的接触,不论用我们的外部感官也好,或是用我们较深邃的心灵和真切的自我意识也好。——这个原则也就是今日许多哲学家所谓信仰,直接知识,外界和主要是自己内心的启示。这些科学虽被称为哲学,我们却叫做经验科学,因为它们是以经验为出发点。但是这些科学所欲达到的主要目标,所欲创造的主要成绩,在于求得规律,普遍命题,或一种理论,简言之,在于求得关于当前事物的思想。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9 05:45:40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8
这种经验知识,在它自己范围内,初看起来似乎相当满意。但还有两方面不能满足理性的要求:第一,在另一范围内,有许多对象为经验的知识所无法把握的,这就是:自由 、精神和上帝。这些对象之所以不能在经验科学的领域内寻得,并不是由于它们与经验无关。因为它们诚然不是感官所能经验到的,但同样也可以说,凡是在意识内的都是可以经验的。
这些对象之所以属于另一范围,乃因为它们的内容是无限的。
【说明】有一句话,曾被误认是亚里士多德所说,而且以为足以表示他的哲学立场:“没有在思想中的东西,不是曾经在感官中的(nihilestinintellectu,quodnon?eueritinsensu.)”如果思辩哲学不承认这句话,那只是由于一种误解。但反过来也同样可以说:“没有在感官中的东西,不是曾经在思想中的(nihilestinsen-su,quodnon?eueritinintellectu)。”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就广义讲来,这话是说心灵(vovHs)或精神(精神表示心灵的较深刻的意义),是世界的原因。就狭义讲来(参看上面§2),这话是说,法律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情绪——这种情绪也就是经验,——其内容都只是以思维为根源和基地。
注解
1.0 没有在感官中的东西,不是曾经在思想中的(nihilestinsen-su,quodnon?eueritinintellectu)。心灵(vovHs)或精神(精神表示心灵的较深刻的意义),是世界的原因。法律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情绪——这种情绪也就是经验,——其内容都只是以思维为根源和基地。这一点,原始种群的大众完全无法理解。
为何法律的、道德的和宗教,必须以思维为根源和基地?
2.0 有许多对象为经验的知识所无法把握的,这就是:自由 、精神和上帝。这些对象之所以属于另一范围,乃因为它们的内容是无限的。这一点,原始种群的大众更是完全无法理解。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9 05:52:56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9
第二,主观的理性,按照它的形式,总要求【比经验知识所提供的】更进一步的满足。这种足以令理性自身满足的形式,就是广义的必然性。
然而在一般经验科学的范围内,一方面其中所包皮含的普遍性或类等等本身是空泛的、不确定的,而且是与特殊的东西没有内在联系的。两者间彼此的关系,纯是外在的和偶然的。同样,特殊的东西之间彼此相对的关系也是外在的和偶然的。
另一方面,一切科学方法总是基于直接的事实,给予的材料,或权宜的假设。在这两种情形之下,都不能满足必然性的形式。所以,凡是志在弥补这种缺陷以达到真正必然性的知识的反思,就是思辩的思维,亦即真正的哲学思维。这种足以达到真正必然性的反思,就其为一种反思而言,与上面所讲的那种抽象的反思有共同点,但同时又有区别。这种思辩思维所特有的普遍形式,就是概念。
【说明】思辩的科学与别的科学的关系,可以说是这样的:思辩科学对于经验科学的内容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加以承认与利用,将经验科学中的普遍原则、规律和分类等加以承认和应用,以充实其自身的内容。此外,它把哲学上的一些范畴引入科学的范畴之内,并使它们通行有效。由此看来,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乃在于范畴的变换。所以思辩的逻辑,包皮含有以前的逻辑与形而上学,保存有同样的思想形式、规律和对象,但同时又用较深广的范畴去发挥和改造它们。
对于思辩意义的概念与通常所谓概念必须加以区别。认为概念永不能把握无限的说法之所以被人们重述了千百遍,直至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成见,就是由于人们只知道狭义的概念,而不知道思辩意义的概念。
注解
1.0哲学的思维就是思辩的逻辑,是一种必然性的、理性自身满足的形式。哲学思辨的大前提,就是黑格尔说的第一点,在另一范围内,有许多对象为经验的知识所无法把握的,这就是:自由 、精神和上帝。这些对象之所以不能在经验科学的领域内寻得,并不是由于它们与经验无关。因为它们诚然不是感官所能经验到的,但同样也可以说,凡是在意识内的都是可以经验的。
2.0所谓必然性,是指对于思维的内容必须指出其必然性,对于思维的对象的存在及其规定,必须加以证明,才足以满足思维着的考察的要求。
3.0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乃是思辩科学对于经验科学的内容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加以承认与利用,将经验科学中的普遍原则、规律和分类等加以承认和应用,以充实其自身的内容。
4.0思辩意义的概念与通常所谓概念必须加以区别。那些21世纪原始社会的种群的概念,属于生存论的概念,属于我怎样才可以活着的概念。哲学的思辨概念,属于存在论的概念,属于追溯【我活着的当下】的必然性概念,就是反复追问【我活着的终极意义】的概念。由此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的界限,一目了然。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9 06:27:59 +0800 CST  
黑格尔 小逻辑
导言
§10
上面所说的足以求得哲学知识的概念式的思维,既自诩为足以认识绝对对象【上帝、精神、自由 】,则对它的这种认识方式的必然性何在,能力如何,必须加以考察和论证。但考察与论证这种思维的努力,已经属于哲学认识本身的事情,所以只有在哲学范围之内才能执行这种工作。如果只是加以初步的解释,未免有失哲学的本色,结果所得恐不过只是一套无凭的假说,主观的肯定,形式的推理,换言之,不过是些偶然的武断而已。与此种片面的武断相对立的反面,亦未尝不可以同样有理。
【说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主要观点,即在于教人在进行探究上帝以及事物的本质等问题之前,先对于认识能力本身,作一番考察工夫;看人是否有达到此种知识的能力。他指出,人们在进行工作以前,必须对于用来工作的工具,先行认识,假如工具不完善,则一切工作,将归徒劳。——康德这种思想看来异常可取,曾经引起很大的惊佩和赞同。但结果使得认识活动将探讨对象,把握对象的兴趣,转向其自身,转向着认识的形式方面。如果不为文字所骗的话,那我们就不难看出,对于别的工作的工具,我们诚然能够在别种方式下加以考察,加以批判,不必一定限于那个工具所适用的特殊工作内。但要想执行考察认识的工作,却只有在认识的活动过程中才可进行。考察所谓认识的工具,与对认识加以认识,乃是一回事。但是想要认识于人们进行认识之前,其可笑实无异于某学究的聪明办法,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切勿冒险下水。
莱茵哈特见到了哲学上这种开端的困难,特提出一种初步的假说和试探式的哲学思考,以作哲学的开端,借以补救康德的困难。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循序进行(其实谁也不知道如何进行),直至我们达到原始真理为止。仔细考查一下,他的方法并没有超出普通的办法,即从分析经验的基础开始,或从分析一初步假定的概念的界说开始。不庸否认,就他把普通认识过程中的前提和初步假定解释作假设的或试探的步骤而言,其中确包皮含有正确的见解。但是他这种正确看法,并未改变他的哲学方法的性质,而且适足以表明那种方法的不完善。
注解
1.0康德哲学,提出自在之物的概念,就是为理性思维划定界限,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存在有限性,自在之物【上帝、精神、自由 】是无限的。康德的观点,就是在警告现代文明的发展,确实有不可探求的黑洞的边界。
2.0 黑格尔哲学是一种极度乐观的哲学。黑格尔相信,通过人类的哲学思辨过程,可以探求【上帝、精神、自由】这些绝对对象。如同东方禅学,也是极度乐观的人类精神发展的最高成果之一。人人具有真如佛性,人人皆可以成佛。这也是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的源头之一。由此,引发了20世纪以及21世纪种种主义的剧烈斗争。
3.0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3]录

[4]住三圣嗣法小师慧然集

[0496b14] 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尔措足处。山僧此日以常侍坚请,那隐纲宗,还有作家战将直下展阵开旗麽?对众证据看。」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便喝,僧礼拜。师云:「这箇师僧却堪持论。」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我在黄蘖处,三度发问,三度被打。」僧拟议,师便喝,随后打,云:「不可向虚空里钉橛去也。」有座主问:「三乘十二分教岂不是明佛性?」师云:「荒草不曾锄。」主云:「佛岂赚人也?」师云:「佛在什麽处?」主无语。师云:「对常侍前拟瞒老僧,速退速退,妨他别人诸问。」复云:「此日法筵为一大事故,更有问话者麽?速致问来,尔纔开口,早勿交涉也。何以如此?不见释尊云:『法离文字,不属因、不在缘故。』为尔信不及,所以今日葛藤恐滞常侍与诸官员,昧他佛性,不如且退。」喝一喝,云:「少信根人终无了日。久立珍重。」
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麽乾屎橛?」便归方丈。

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竪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竪起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师乃云:「大众!夫为法者,不避丧身失命。我二十年在黄蘖先师处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蒙他赐杖,如蒿枝拂著相似。如今更思得一顿棒喫,谁人为我行得?」时有僧出众云:「某甲行得。」师拈棒与他,其僧拟接,师便打。

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85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9 06:45:16 +0800 CST  
央行,发出警告了。
===========================
央行:货币政策应对空间充足 有能力应对各种内外部不确定性】

报告指出,目前,货币政策应对空间充足,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有能力应对各种内外部不确定性。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水平受到供求两端影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未来变化需持续监测。

央行报告:未来一段时间物价存在不确定性_【快资讯】 http://sh.qihoo.com/pc/detail?url=http%3A%2F%2Ffawen.news.so.com%2F44560aed8cfd2d44384c8c39fa8ec3b2&check=e952db2448ab3ca1&sign=360_101b1016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9 09:38:20 +0800 CST  
我充分理解了,王东岳先生的递弱代偿原则,原始社会的人类没有国家与文明制度,才是存在度最高的社会。。。。。。。。。。。原来如此。我误解了王老师。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9 09:41:18 +0800 CST  
@四川红尘洗梦: 2019-05-19 11:07:15 评论

谢谢朋友关注和交流,请问上帝从何而来?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19 11:55:51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讨论上帝,就要定义何为上帝。没有上帝的定义,讨论上帝是无意义的。追溯上帝一次的源头,就必然追溯到多神时期,这就与东亚地区的文化可以联系了。在殷商时期有【上帝】等四方之帝的观点。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19 12:00:29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东亚大陆三皇五帝时代的巫觋已比较接近于沟通天地人神的萨满。夏商周三代的古巫虽带有上古巫觋的余迹,但已转变为祭祀文化体系中的祭司阶层。因此,东亚的上帝就是【上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位天神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星宿神格崇拜。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19 12:05:41 评论

评论 四川红尘洗梦:上帝在印度大陆就是梵天。梵天,是指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由此,印度教成为印度大陆的主要宗教。佛教只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罢了。禅定,在印度大陆,具有5000年以上的传统。因此,禅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9-05-19 12:07:10 +0800 CST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57249

发表时间:2019-05-17 22: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22 14:08:28 +0800 CST

评论数:1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