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尚的内心独白(连载)

比丘记事(之三十一)



31、

世间人过年,出家人好像渐渐把这个概念放下了,随顺世间。也相应举办一些活动,但起居、用功照旧。

僧团在岁末会有一些总结类的相互交流的活动,知客师又跟我们讲了一些见闻,令人感慨。

某香客因为家庭矛盾激化,心里实在是苦的过不去了,就钻了牛角尖,竟然想到去买凶器,计划和数位长期不和的亲人同归于尽,一切都规划好了,凶器也定好了。忽然不知道哪根筋动了一下,想起来最后来寺院里看一看。到了寺院,心里就有些释然,跟信佛的人交往交往,发现似乎也没有必要一定要走到绝路上去。

索性就放下了极端的想法。人的想法就是这样,放下了就放下了,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只是,卖凶器的还一个劲追问她定的货还要不要。

一个老人家,到了客堂,往地上一躺,就不起来啦,一定要见出家人,见到出家人,非要出家人给她死去的老伴选个坟地。出家人当然不是干这个事情的,也不会干,但是,老人家就是不信。不然就不起来。

后来劝一劝,才知道,老人家是太孤独了,苦的不行。辛苦一辈子,到了晚年,实在是孤独无聊,在家里,孩子整天在家只是玩电子游戏。

老人家就是需要关怀,需要有人关心一下。而已。但,就这一点点的关怀,就是没有。知客师就陪着说说话。

一位艺人,堂堂男子汉,见到出家人就哭了,说,自己生了个儿子,两岁多了,发现半个身子不能动,大夫说,需要开颅手术,治好了,就好了,治不好,就是个瘫子。

男子汉悲伤不已。说,如果孩子能治好,自己愿意终身茹素。什么代价都可以……

还有人怀孕期间,觉得孩子可能有问题,要堕胎,问知客师。

知客师也不敢回应,这事可麻烦,同意堕胎,那绝对不可以,杀生,犯戒。说不堕胎,真生了个不太健康的孩子,人家会抱怨终身。

当和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后来问了有经验的法师。法师说,这事就要祈求观世音菩萨,求他帮忙。至诚必有感应。如果真的是怨亲债主来了,靠菩萨的威德力能化解,怨亲债主就走了。

一般情况下,世间人不太认这个,觉得,亲人就是亲人,怎么跟怨亲债主挂上勾了呢。可事实是,这个世界就是恩恩怨怨的,很难讲谁是亲人,谁是冤家,搞的好,冤家可以成为亲人,搞不好,亲人也会成为冤家。

我自己遇到有的信众,一提孩子,就掉泪。没办法,说,自己的孩子这样,周围的亲人的孩子也都一样,让家长操碎了心。

有听话的好孩子,也有不那么听话的孩子。

我还见过母女俩,妈妈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抱怨妈妈太唠叨。烦死了。说着说着互相掉眼泪。

我小的时候,也是个坏蛋,让老妈伤了很多很多的心,现在想起来,后悔死了。人,因为无知实在是可怜。

有来寺里探亲的,带来了一个有点过时但却让人怅然的消息,僧团对互联网管理的很严格,即便是需要上网工作的,也不会去随便浏览那些网络信息,他们带来的就有其中的一条新闻,事情已经过去好些日子了。时值新年,部分地区的官员职位进行调整,有升的,有降的,还有锒铛入狱的。

宦海沉浮,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知道多少家庭、团体、个人与之有牵连的人在忧悲苦恼,喜怒哀乐中跌宕起伏。

之前,有一位访客曾谈起过生命的意义,他有个观点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做好领导安排的工作。

我对这个观点没有任何意见,更对这个人生观肃然起敬,但,问题是,如今,他的领导忽然间就已经成为阶下囚了。

当然,也有过的不错的,有博士毕业了来访,等着他的好工作有好及个,就是不知道选哪一个,比较迷茫。索性就呆在家里,一待就很久。越来越迷茫。

正在准备新婚的访客,还有两份工作可以选择,一份年薪二十万,一份三十万,当然选高的那一个了。很兴奋,很得志。

生命这个东西。似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确实应该找机会让自己停下奔忙的脚步,静一静,思索和抉择一下自己生命的方向和善恶的标准,行事的原则,看一看是否有盲点。思考一下,作为一己凡夫,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是否真的那么可靠和值得捍卫。

出家后发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但确实挺难的,需要一点点地努力,用功,有时候也会着急,但着急也没办法,遇到己力难以达到的事情,就祈求观世音菩萨,真的是很灵验。诚则感应道交,有的时候不是那么诚心,菩萨慈悲,也常常会很灵验。

这么多各色人等来寺院,都会觉得清净,觉得内心放松,觉得宛若来到另一个世界,如果仅仅是建筑的原因,恐怕说不过去,我觉得就是佛菩萨的摄受和加持。让我们的心柔软起来,让我们心生敬畏。接受、包容和理解乃至爱他人。

寺院里可以看到京城的万家灯火,每到节日,梦幻般的灿烂烟花,转瞬即逝,此起彼伏。年年如此。

万丈红尘,沧海桑田。

好在,这无常梦幻的背后还有真相。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8-20 20:18:43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三十二)



32、

师父见客人,有的时候我和师兄弟们有幸在一边倒茶,前后跑一跑什么的。有些见闻,挺那个什么的。

什么样的人都有,有身份的,没身份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有文化的,没有文化的。等等。

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好好的一个青年,就是不想活了,跑到外边去,寻过一回死,没死成,把家长急坏了,辛苦把孩子找回来,跟他沟通,得到的结论就是,实在是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没意思,没目标,茫然。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我的一个师兄转述给我的。

好像现在这样的人还挺多的,我听我师父跟客人随谈时提到,社会经济发展了,现在的青少年物质条件比过去不知道好多少倍,但是,精神世界上就容易出毛病,人没有吃过苦,容易没有方向,再遇到点挫折就过不去。

我师父开导开导了那个不想活的孩子。回去后,我的师兄还联系过,据说好了不少,至少是不那么着急想死了。

我自己亲自见过一出,真的就死了。很遗憾,据说他的遗书中提到过,选择死亡之前,跟一位出家法师长谈过,内心缓解了很多,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过不去。终于在一个凌晨,做出了生命中最错误的选择。看起来,临时抱佛脚靠不住,长期积累的内心问题肯定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了的。

死亡,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不仅给亲人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死亡后的遭遇比活着更加糟糕。我学习的教理就是这么说的,师父也是这么讲的。

我深信不疑。

所以,人,再苦再难都要坚强,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有个师兄问师父,我们死了以后会去哪里,师父说,那要看你这一生造什么业了。

这句话对我比较有震动,下一生很快就来了。眨眼的事情,要好好用功,修行,与人为善,多利人,多助人,修道用功的事情多帮忙。不能太自私,要给自己留后路,不然,下一生还能不能修行都很难说,那就惨了。

有个少年,很有善根,小时候就跟父母说要出家,父母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意识,当然不同意啊。结果,这个少年憋啊憋啊,最后得了神经病。

实在是太惨。

他父母也懊恼不已,早知道就成全孩子了。但是,这时候说什么也晚了。我估计这个孩子过去世应该是个很优秀的修行人,不然怎么能很小就跟父母说要修行呢,但是不知道哪里没搞好,结果,搞成这个样子。

生命这么短暂,这么脆弱,真的是要好好珍惜,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上晚殿(寺院丛林的每天必做的念诵功课)的时候,维那(念“挪”音,寺院出家人做功课时的领诵者)师念了一个超度亡灵的条,名字挺熟悉,下殿后,一个师兄告诉我,刚才那个被超度的人就是咱们寺院的义工,二十来岁,前几天在家里心脏病发作,就死了。

还是知客师见多识广,又跟我说了个事情,说的时候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也是身边的事情,三十五岁,夫妻俩都在北京工作,男的查出得了癌症,很快就死了,妻子离去。

火化的时候,老父亲从老家赶来,看了最后一眼,就送进炉子里烧了,出来的时候就是一把灰了,老父亲用个塑料袋把灰装起来,坐火车回去了。

临回去的时候,老人家说,回家后,要学佛,他有这样的念头,大概是因为为他儿子料理后事的人都是寺院里的居士,什么也不图地前前后后忙碌感动了他,也许是因为死亡对人的震撼比较大。

寺院里在做一部叫《贤二律师传》的系列动画片,内容是比较幽默地鼓励人学好的不学坏的那种。知客师很真诚地说,大家一定要好好做这个片子,让现在的年轻人看着这样的片子长大,不要看古惑仔的片子长大,因为客堂刚刚接待了一个家长,他的孩子十八岁,被别人杀害了。

知客师,说,他能体会被杀的孩子的父母亲有多痛苦。

还有个香客,也不知道是真的是假的,他自称能买到枪,说是要买枪把他的仇人一个给地全都干掉。干之前,来庙里看看。知客师当然先不考证这事情的真假,赶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告诉他因果的道理,告诉他善恶有报。香客觉得对头,就放下了这些恶念。

他可能是觉得知客师对自己有恩,出于报恩的心态吧,暗示知客师,意思是,可以送给你一把枪。

当然,被知客师谢绝了。

出家人,哪里会用的上这种东西。有一次,配合警察处理一起自杀事件,看见出警的警察随身携带的武器,没见过,好奇,就多看了几眼。后来,学习戒律的时候,懂戒律的前辈法师跟我讲,看一眼,也犯戒。

让我很惭愧。

赶紧在僧团半月诵戒前,依照戒律,如法忏悔,才算清净。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8-23 22:50:34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三十三)



33、

我师父很强调行动,说是要一件一件事情做出来,就是印证佛法。

类似这样的话说过很多,依稀能和传记里的一些祖师的行谊扯上点关系,但轮到自己的头上,就很容易掉在文字和道理里。师父让我带过一段时间的新人,我就毫无悬念地掉进了道理里。

回想起来,很惭愧,说的多,做的少。

把那些道理翻来覆去地讲啊讲,自己不觉得烦,是因为讲的很过瘾,就不管听的人是不是爱听。

这个好像是个过程,初学佛的一般都犯这个毛病。僧团里在校对藏经,校到《续高僧传》的部分,祖师大都很强调佛法一定要落实到行为上,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大致是这个意思。师父常讲的是佛法要跟人学,不能跟书本学。

还有一个比较斯文的说法是,道是善知识的心路历程。

有一次,大概是我问了好多不太靠谱的理论问题,师父在丈室门口狠狠地跟我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寺院的发展很快。有一次,听师父跟客人讲寺院发展的方法,三、四条,大致就是和周围搞好关系,佛门里的专业术语就是广结善缘,比如,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这一条,寺院里的方法就是把周围农家院的住宿信息都放在客堂公示,信众很多,来寺院里住不下,就住周围的农家院,当地群众空闲的房子很多,改造成农家旅馆,即增加了收入,又方便和服务了寺院的信众。两全其美。

类似这样的事情。虽然小,但在师父看来都是在实践佛法。

寺院里来客人,我们要学习接待,从端茶倒水等等待人接物的小事,师父一点点地教,我们也一点点地学。跟了师父不少年头了,凡是好事、善事没见过他怕麻烦,多麻烦的事情都不见他有难色。我好像怎么努力也做不到他这样,因为我常常偷懒。

以诚相待,迎来送往似乎确实是佛法。当然,我也没有在别的寺院里学习过,也不能说自己学的就是对的。

中国的寺院很多是在景区里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寺院的功能是用功办道、弘扬佛法,教化人心,但对景区来说,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

都没有错,经济发展了,老百姓安居乐业,一个是精神文明,一个是物质文明。

但是道理好讲,真操作起来,就不容易。

我们寺院的信众很多,随着发展越来越多,很多信众只是周末上山来,参加一些共修活动,然后再下山回家。

其实,学佛多年的居士一般不会和景区发生口角,多是一些慕名而来的普通游客,因为寺院里有不少慈善事业,他们有个很朴素的想法,我来寺院里学佛,来做好人好事,为什么要收门票。

寺院是不收门票的,也不会分景区的票款。

做与景区沟通交流的工作,师父的教授就是以诚相待,替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事情就好处理了。

这个可能就是佛法吧。不是很复杂的道理。

景区的领导也曾跟我表达过,处理和解决游客信众进出景区寺庙而产生的矛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家心里有火,到庙里,化解了,就给社会减轻了压力。这个本身就是景区和寺院的功能。

当家师也常教导我们这些小和尚要用感恩的心去认识和看待问题,比如,景区多年来为寺院的发展做了非常多重要的护持工作。没有这些护持,寺院也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所以,景区就是我们的护法。

我了解到的,很多景区的工作人员都为寺院的各项慈善事业做了很多工作,为进出景区的居士义工、僧团亲友提供了非常多的力所能及的便利和帮助。而且,随着寺院和景区的共同发展,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也更加辛苦。

2014年的春节,景区要组织庙会,进出的大门和主干道不能正常通行,寺院里的很多客人需要人引导走侧门绕山路才能上山进寺院,这就需要有人在山下的路口引导。

过去只有几个义工居士在做这个工作,很辛苦,有的老义工都七十多岁了,每天都坐好几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到景区门口接人,有的义工居士是企业的经营者,工作很忙,但也放下自己的事情,来寺院做这样的点滴的善行,有的是出租车司机,车辆每天是要交份钱的,但是节假日,宁可放弃收入,倒贴钱,来做义工,来为他人付出,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甚至,这些义工长期会为那些不愿意买票而跟景区闹矛盾的素不相识的游客信众买门票。

今年工作量增大,寺里安排了更多的居士义工做这个工作。

正是春节期间,寺院里温暖的佛堂里做很多的佛事活动。在景区外边,有好多居士义工在忙碌,有的信众大年初一早晨三点多就来,那就意味着,接待的义工也要三点多去接引。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人一值班就是一天,山上寒风本来就大,过年期间,很多人一等就是一天。

这样的善心、善愿、善行,真的是要佛法的力量,否则,怎么可能坚持的下来。

我参与了一次和义工的交流活动,觉得他们真的是佛法的实践者,用佛门的话就是菩萨,他们有着很好的生活条件,也可以在城里吃喝玩乐地过这个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假日,但是,就愿意来寺院里做善行,帮助他人。

有的人甚至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临时退了机票,就为了照顾寺院里的老人。

整个法会期间,没有听到过一起关于游客信众进出景区发生矛盾的事件。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寺院的义工居士和别人交往共事的时候,就是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尊重他人,多做事情,不说教。感染一起共事的人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能通融就通融,能不较劲就不较劲,矛盾就越来越少。

大家的心情就越来越好,工作越干越好。

而且,这样的发心是出自真心,无名无利,不求回报。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确实是不多见的事情。寺院里的居士义工分成很多部门,几乎每个部门都有着类似这样平常而感人的承担付出。

我个人觉得也不可能是冲动和情绪,现在的人都很理性,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上上下下的都吃过都见过,都经历过,如果不是真的内心里有体会,有精神上的愉悦,不会付出和投入这样的真心。而且,我相信,学佛学对了的义工居士在家里是很好的家庭成员,在单位是很好的员工,当然,在社会上肯定也是很好的公民。

居士义工真正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在寺院里做的这些善行,而是他们通过点滴的行持,内心的善良、谦让不断地影响和感染着家庭、单位、社会。

景区的领导就感慨地说,这些居士的善心是真的。装,绝对是装不出来的。过去他的单位里一些长期上访的“带刺”的人,到了寺院里跟出家人待上一些日子,就不再上访了,遇到领导还经常会说,和尚的事情拜托多帮忙。

景区的领导还跟讲,曾来过一个领导,走到寺院的古桥上时,忽然有一个很小的小孩子,剥了一块糖递给这位领导。

领导很感慨,用了“祥和”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曾经问师父关于根、尘的问题,大致的意思是,佛法里讲意识活动来自眼、耳、鼻、舌、身和色、声、香、味、触相对后产生的认识作用,就是根对境产生识。这个当中没有我。

因为是缘起的所以是没有自性的,就是空的,无我。

师父当时对我的教授是,不要偏空,眼是慈悲,耳是慈悲,鼻是慈悲,舌是慈悲,身是慈悲,意是慈悲。

师父对另一个师兄的教授是,一般不用太多的说教,教授弟子、引导别人靠证量,靠慈悲和空性,影响别人,感染别人。

这些话我都记得。当然,记得也还只是道理,还不能真正成为证量和生命体验,需要慢慢来。一点一点地,就如同这些义工菩萨一样,靠点滴的实践,一点点地体悟。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8-25 00:28:51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三十四)



34、

朋友带来一个朋友,有福报、有智慧、有善根。

也很有气质,她谈起来她的家族中有一个长者,很像出家人。她的姥爷,从她记事的时候就没见过他生气,家里不大的房子却总是会有很多的族人来拜访。大多是来请求调解各种纠纷。

可能是因为老人比较公正,很让大家信服,又很热心,所以大家都愿意来找他。

每到年节,族人聚会吃饭,老人虽然德高望重,但从来不坐主桌,把大家都安顿好了之后,告诉大家慢慢享用,因为自己不喝酒,所以就跟孩子们一桌去吃饭。

朋友离开大家族后,把母亲接去住在一起,常常会听到母亲的一些唠叨,多了就会有一些烦,姥爷从老家打来电话就会说,你妈妈唠叨是因为你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她不跟你唠叨,跟谁唠叨呢?你听她的唠叨就是孝顺。

朋友跟我表达的,大致是这个意思。

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啊。

在佛门里,常常会把一些了不起的人称为菩萨。过去,我就觉得大概是在云端里的人,现在慢慢接受了菩萨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有智慧的人,有爱的人。

应该就是能够降伏自我的人,我执很轻的人。

一个人,倘使自我感很强,就没办法做到很公正,自然就无法受族人乃至家人的尊重,自我感很强,就很难去爱别人,关心别人,自己的生活都会一团糟,怎么会去真的爱别人,所有的心力都在爱自己,都在为自我营谋。

我还见过一对母女,母亲嫌孩子不听话,孩子嫌母亲唠叨,互相指责,完后,各自抹眼泪。

这位朋友问我,她的姥爷上一生会不会是修行人,或者说是和尚。

可能性很大,至少,和我学习的教理是相符的,就是调伏自我,然后去帮助和利益别人。

每个人的愿力不同,所以承担的使命也就不同。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很难说谁是菩萨。示现成不同的样子,以点点滴滴的行持,普度着众生。

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县,一个区域,多一些这样的人,是莫大的福分。人往往都会觉得有一些受用和福气,是靠自己努力来的,自己努力是原因之一。现在看,我确信更多的还是靠福报。靠过去种的因,后来的缘,最后产生一个结果。

这样一个道理其实比较难让人接受,因为人都愿意相信自我,总觉得全都是自我努力的结果。

我是碰了很多的壁,才不得不接受和相信因果福报这样的一个道理,尽管现在还不是非常的服气,但是,所有的事实和这些年所遇到的人和事,回过头一总结,一盘点,一点都没错。

都是福报和因果。

你可能真的很努力,但是却总是无法如意;你可能真的没想过如何,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当然,也不是说,自己的努力不重要,努力非常重要,但只是缘的一部分。

唉,很残酷的事实。

一个人,从出生、相貌、财富、地位、能力等等,都不是凭空来的,都跟过去是有关联的,而现在做的就是将来的结果。

这个朋友很顺,地位、财富、才华、气质、能力等等,我觉得跟她的姥爷有很大的关系,她姥爷给了她很好的教育,通过他的行持为她乃至整个家族积了很多德行。当然,她自己也有这份福报受用的起。

当然,我这么写,也是因为自己是个出家人,自然会按自己的信仰来表达。如果把信仰放到一边看,倘使上面的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则如果确实是真的话,那么,我们过去乃至现在的非常多的行为都是错的,至少是偏颇的。

比如,我们对财富的追逐方式,我们对地位的追逐方式,对名利的追逐,对幸福和快乐的追逐。

全都弄拧了。这么以自我为中心地努力追逐不仅得不到,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痛苦和过患。还不如什么都别干。

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要是确认了,足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

按照佛门的理论,富贵是靠布施得来的,智慧是靠破我执得来的,家族、后代的兴旺和福报是靠德行感得的。

这和我过去的认识完全是两回事。过去,我认为是都是靠争来的,靠努力、勤奋、才干和聪明夺取来的。其实,即便是暂时拥有了,也会迅速地失去。

现在,我是没什么脾气了,完全相信,一个人,如果我执比较轻,就会比较随和,比较谦恭,遇到困难容易过的去,人缘会很好。或者说,他周围的气场就比较好,比较祥和。

矛盾、冲突和对立就少。乃至没有。再加上肯布施,肯利人,肯定以后就有名有利。

特别是佛门里,按照修行的次第,有非常严密的戒律,能够将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种种可能都降到最低,充分地防护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烦恼习气而产生的种种隐患。

这个小道理,不是很难理解,如果领悟了,通过行持,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可以化解很多内心的纠结。从受戒到现在,学戒、持戒,发现,如果一天当中说话、做事,乃至起心动念有不好的地方,心里就会不安,有苦受。反过来,当自己觉得心有不安的时候,就知道肯定是事做错了,有话说不妥当了,有损恼别人的地方了。赶紧忏悔,改掉。

不断接待的各种香客中,有的有福报,有德有慧;也有的很失落。其实,失落的还是占多数的。甚至有的被至亲的人骗,人财两空,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创伤。

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们,跟他们讲,破财免灾。其实,我自己也是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

不知道这么讲能不能让他们好受一些。钱财是身外之物,多了要是镇不住,也不是什么好事,还不如散去的好,当然,从世间法的角度讲,如果法律可以帮助自己挽回损失,就挽回一些,如果不能,就算了,钱可以被骗,难免;心是可以不被骗的,是可以掌控的。

过去的已如烟,随风而去,永不再回,未来的,当下,就可以把握。

真的,每当我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佛法这回事,内心就会有说不出的感动和力量,以及希望。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8-27 23:28:39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三十五)

35、

比丘外出一般都要排班,平时几个人外出,或者做一些佛事活动,都需要按照出家受戒的年头长短排好队,有序出行。

排班就是排队,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不排班觉得不合适。

刚出家的时候,很不喜欢排队,觉得别扭。很奇怪,小的时候上幼儿园是要排队的,上学时也是要排队的,但进入社会就不排队了。干什么都是乱哄哄地挤。

出家前,曾有个中国留学生跟我讲,他在国外的时候就排队,有一次几个人一起回国,挤公交车,他按习惯排队,就上不去,先上去的同学就在车上冲他喊,这不是在国外。他才意识到,赶紧往上挤。

寺院里不仅是出家人要排班,居士也要排班,一切都需要在有序的状态里进行,否则,几百人、上千人一起修道,没有秩序绝对是搞不定的,而且,外在的秩序直接反映的是人内心的状态,人的心平静,就有很大的力量,能用功办道,所营造的修道环境就能让很多人受益。

而且,对社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春节时,一个居士告诉我,他们有一次大家一起外出看音乐会。进场的时候,按照习惯排班入场。这让别人感到很陌生,但是觉得很正面。有一个音乐学院的教授,觉得很好奇,这些人怎么会这么有礼貌,这么文明。哪里来的,听说是学佛的居士,就非常感动。不久,也成居士了。

受过高等教育并且见多识广的教授觉得,能够让人这样自觉而自然地出现在公共场所,他们的素质就错不了。

听完这个事,让我也很意外,没想到,排个队,有这么大的力量。

以前不太注意自己讲话,一般都是随着性情讲,后来持戒,对这个就开始警觉,而且师父不让我们讲大话。师父讲,修道分三个阶段,从感性到理性到悟性,感性阶段往往人都会比较情绪化,就容易讲一些口号性的语言。

话不能说大,事情也要从小坐起。我们一出家的时候就是干活,扫地,扫厕所,端茶倒水,不论学历、生活背景,都这样,渐渐地,做小事情的习惯就养成了。寺院以及周围的环境都因为出家人和居士比较用心地做小事而格外地有序和整洁。

我们前面有法师去美国弘法,带着美国的居士们在唐人街的大街上一点点地铲吐在地上的口香糖,据说,那些口香糖被吐在地上,脚踩和汽车碾压,很难铲掉,在美国,不整洁,脏和乱,是唐人街的特色。

法师从美国回来,跟我们讲,在西方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障碍,就是西方人很现实,他们会疑惑,如果你们的文化真的很好的话,那为什么你们的生活环境不够整洁。

因为历史原因,我们向西方展示的并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或者说,大部分不是。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跟着师父有些年头了,亲眼目睹了他做事情的风格,他亲自指导运作了一个慈善基金会,都是做小事,把小事情做好,做长远。基金会有个奉粥项目,几年里发展的很快,在大街上给行人免费送粥,一年365天,风雨无阻,非常多的义工没有任何报酬却投入了巨大的热情积极参与,上到七十多的老人,下到读小学的孩子,不论学历、身份,国籍和成长背景。早晨三、四点钟起来熬粥,再用小推车推出去,一杯杯地送到路人手里,他们组织的一些活动也非常感人。

听基金会的志愿者讲,他们在北京的西客站有个点,曾经有外地旅客在当地有些想不通过不去的事情,乘车来京上访,准备闹点事情出来,下出站后,遇到志愿者向他免费赠送粥,顿时令他感动不已,就跟志愿者把他的委屈倾诉了一番,志愿者宽慰了他一番,人家就想开了,就打道回府了。

这真的是个奇迹,但我能理解,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最想不开,最委屈的时候,可能就是一点点的温暖就能让我从内心的绝境中走出来,反过来,假使谁再给我一点批评、指责、挖苦或者抱怨,可能就会让我彻底崩溃和爆发。

这样的奇迹,常常在这些点滴的小事情中酝酿和发生着。

在清华大学附近、在北京亦庄开发区的一个地铁口也有一个点,每天乘坐地铁的人都会见到向路人鞠躬赠送免费粥的志愿者,广州、深圳、四川都已经有了。有心人真的值得记录和传播一下这个奉送爱心粥的成长经历,探索一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动力。

很多人都承许,社会和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世界是一个网,谁也脱不了干系。对社会、国家、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不圆满,通过谴责、抱怨、放弃、挖苦、冷漠都不是最妥当的,用极端的方式更是不可取,最好的方式是从小事做起,从改变自己做起,我在寺院里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刚出家的时候,不是先学佛教教理,而是先学习传统文化,背诵儒家经典,应该也算是接受过比较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这种教育以及内涵,我觉得真的很高级。

出家几年来,对修道的理解也渐渐在这些耳闻目睹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记得以前,美国万佛城的恒实法师来寺里讲座时,就说,在他们万佛城,只讲改习气,改毛病。

这一点,跟师父和我们讲的一样,也是改毛病、改习气,做小事情。但是要发大愿,走大乘道。

有个信众问我,一个人如果遇到总是要做的小事情,但是自己又不太想做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我自己还是个小和尚,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办。大概就是耐下心来,慢慢干。自己先做到了,自然就能默默地影响他人。干多了,自然就会有非常好的结果出来。

这样的人生就比较实在,比较靠的住。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8-30 21:30:28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三十六)

36、



前面的比丘记事没看没什么,这一篇不看就比较可惜。

有信众带来一些不好的消息,要打官司了。之前,她们认识,很快就成为很好的朋友,好的不得了,于是,一个就成了另一个的工作助手。

两个人一起努力工作,学习,相互帮助。每次带来的似乎都是好消息,但作为一个出家人,却感受到背后的痛苦的暗流,因为,她们没有获得调伏自己烦恼的能力。

两个对自己内心的烦恼没有一点认识的女人,在一起工作,最后能怎么样?肯定。。。。。。

出家前,我的一个前辈老板跟我讲,到了发年终奖的时候,起床时,决定了给某人十万,下床时变了,决定给五万,后来又一想,算了,三万吧,再一想,这个家伙以前还出过不少错,给公司造成过损失,两万吧,想啊想,最后到了办公室,就决定,不给了。

在这方面,我自己更是格外地 ,非常抠门,也是想的好,到了较真的时候,手就软了。现在才知道,实际上是内心的一种叫“贪”的烦恼,它障蔽了我们的真诚和智慧,乃至基本的判断和理智都会腐蚀掉,表现出来就是吝啬和悭贪。

还有,总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用自己所谓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结果自己的长处越来越被自己离谱地夸大,自己的短处一点也看不到,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短,看到的都是自己对,别人都不对。别人有一点过失就会一直放在心上,完全忘记了这个人的长处,这个人的好处,心里的傲慢不断地在增长,只有计较,没有包容,这些烦恼一旦被引发,别人再不顺着自己,立马就会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除之而后快。

所以,我出家前,做企业做的很失败。那都不算是做企业,一个烦恼如此之重的人,能干出什么名堂了,过去不好意思承认,现在彻底认了,服气了。

再之前,给老板打工的时候,只记得老板对不起我的地方,很少去想老板对我好的时候。知遇之恩,栽培之恩,老板对自己的大恩大德,根本不知道,全都没有那个概念,一有一点不满意,心里就开锅了,再被老板说几句,更完了,当面自然不敢怎么样,心里就腹诽。再遇到一些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地方。那就更没法收拾了。

就这样一个心态去生活和工作。

还常常口无遮拦地说老板的不是。现在想起来,都悔死了,羞愧难当,如果今生嘴巴里得了什么病,绝对不会再怨天尤人,那肯定是自己遭报了。老实认命。好好忏悔。

所以,当信众告诉我,她们要一起工作的时候,我就说,不能只看现在关系好,要看好自己的心,认识烦恼,要小心将来不要反目成仇。

反目成仇是正常的,因为,内心有烦恼。

两个人闹矛盾的焦点就是一个工作上出了点差错,另一个不肯原谅,关系最后就掰了,最后算薪水的时候,为了几千块钱就彻底完蛋。

最后要对簿公堂。

一方说,不仅要索要回自己的应得,更要对方赔偿,赔偿来的钱也不要,就捐出去。

当然,另一方肯定也有一套义正言辞的说法。

如果,我不出家,不懂得调伏烦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会毫无悬念地也成为其中的一方。无时无刻不是在这样的烦恼斗争中生活。

在家的那些日子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状态。前几天,来了一个企业家,他说,他最头痛的事就是企业内部的斗争。可是到了庙里就觉得清净,所以,想让员工们都来庙里清净清净。

真的是一个有智慧的老板。

这几年,几乎每周都有各种各样的团体来寺里参访,我们总是设法把平息内心烦恼的道理和方法告诉大家,大家多少都会有些获益。

遗憾的是,这两个信众好像还没有这样的机缘来寺院里获得解决困境的办法,打这样的官司,最后一般是两败俱伤。

最不靠谱的是,据说,她们两个在公司里还念经,每天都念,当然。念经是有好处,但是,念的对自己的生活、习性一点改变都没有,那就很遗憾了。

当然,我在家时也念经,一样,也都是念的文字,还增长了我执,我觉得我会念经,所以我跟别人不一样,反而更加傲慢,更加执着。

现在,才理解师父跟我讲的要学以致用,以及学佛要到庙里学,自己在家里学不知道会学成什么样。

经论里常说,人要布施,老板对员工要有一些布施的心态,就好过了。这么多年过来,能够走的长远的老板都是那些乐善好施的老板。看起来眼下吃点小亏,但实际上是给自己积了大德。

员工要是有布施的心也会比较好过,给老板做事情,时间、精力、才华也是布施。布施就不求回报,一图回报,得不到,就苦。

烦恼覆心的时候,所以才会讲我要把打官司赢来的钱捐出去。其实,你直接放下,就当时捐给你老板不就可以了吗?

不就解脱了吗?不就自由的了吗?不就放下了吗?

可是,烦恼覆心的众生,哪里那么容易就从牛角尖里脱身而出呢?我劝慰她们,想想对方的对你好的地方。回答是,对方没有好的地方。

想想对方的优点。回答是,对方没有优点。

问,能不能忍一忍,就过去了。回答是,不忍。

我不知道这个事情讲清楚了没有,是不是把两个人描绘的很没有水平,其实两个人都很优秀,都受过很好很好的教育,都心地善良,初相识的时候都是怀着一颗真诚的要帮助对方的心,爱对方的心。

两个人都很有能力。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佼佼者。

但是,为什么最后要搞到这个地步呢?因为,内心有烦恼,这跟受过多少教育没关系,跟掌握多少技术和知识没什么关系,跟拥有多少财富没有关系,跟拥有多高的地位没有关系。

感谢她们的示现,让我如同照镜子一样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过去,看清楚自己的现在,看清楚,如果一个人不调伏自己的烦恼,就绝对没有好日子过,看清楚,如果我要是不出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多少灾难和痛苦。

只能是耗尽一生的精力来斗争,会死的很惨,最后稀里糊涂地斗进恶道里。

一想到,我竟然无比幸运地知道了烦恼和我执这回事,知道了缘起性空这回事,知道了无我,就忍不住地感动和庆幸,内心里就感恩佛陀,感恩自己的师父,感恩教法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感恩所有成就我出家修道的人和事。

当然,大家都有机会,只要还有善知识,还有出家人,还有经典,还有寺院,还有佛像。

在我喋喋不休地劝慰别人的时候,别人也说了一句非常有水准和见地的话,她说,你是出家人,你跳出去了,但是站在一边说风凉话。

多么高的一句话啊,这个世界,很难讲谁先悟道。

这是一句多么精辟的话啊,多么直指人心的话啊。不仅让我羞愧,更让我充满了修行的动力。要从语言和文字、理论上跳脱出来,把领悟到的一切想方设法在实践上中善巧使用,脚踏实地的做事情,帮助更多的人从烦恼和痛苦当中解脱出来。

我们如此珍贵的生命,自由的生命,自在的生命,怎么可以让几千、几万块钱系缚住呢?怎么可以让一些莫名其妙的念头系缚住呢?让一些所谓的我的观念系缚住呢?让一些所谓想不开过去的纠结住呢?

我师父有一句很温暖的话,他说,天地这么宽广,可是,我们的心里只有一个我。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02 00:01:10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三十七)

37、

来寺里参访的很多企业家,他们把员工都带来,先是一部分,然后各部门的都陆续带来,由老板带队,在寺院里住几天,和僧俗大众一起,过集体生活。

刚来寺院,一定会觉得挺辛苦的,光是上早晚课,可能就会让大家感觉到比较累,有的时候要站一个多小时,但是他们依然有很高的热情。

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一方面能感觉大家对佛教的神秘感和敬畏感,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内心潜在的苦闷和种种压力。

大家喜欢寺院,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冲着这一点来的。因为这里的人与人互相关怀,互相承让,互相配合。新来的人可能不知道用斋要适量,要多了,寺院的规定是不能剩饭,这时候就有居士帮他们吃掉。

在这样的氛围里,人的心就会柔软起来,不再如刺猬般地随时准备着保护和攻击别人。

我还是比较理解世间的这份苦,出家前,我生活的大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小的时候还比较和睦,互相牵挂、礼让。大了以后就麻烦了,我记忆里就是互相批评,然后指责,抱怨。

父母也是这样。妯娌之间,也一样。

老家的远房亲戚来了,刚开始很亲,过了几件事情之后,就开始互相批评。然后就掰了。

出家后,才知道,批评别人真的是一个很坏很坏的习惯。

我师父的见行堂语里有这样一段:不批评别人,不挖苦别人,不找别人的麻烦。

我是亲自一笔一笔地给这句话配上了图之后,才有所意识,我,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改一改呢?

过去,就是因为批评别人,导致了很多的麻烦和痛苦。恰恰是和我师父说的反过来。

出家前的生活,就是批评别人,挖苦别人,找别人的麻烦。

我这样子生活,反过来,所得到的回馈,自然也离不开这个,所以,我总是被别人批评,被别人挖苦,被别人找麻烦。

所以,一度活的很苦恼,很尴尬。即使是出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恶习难改,随着习性来。

其实,一个企业,大家慢慢改了这个习惯,肯定各方面就慢慢好起来了。人的心一变,外境就变了。很多制度啊,管理方法啊,手段啊,都是外在的,不能说没有用,但真正有用的,治根的,还是人的心。

到寺院里来参访的人多少都会领悟到一点,不要批评别人,不制造矛盾,就会有利于自己的企业和团体。乃至有利于国家和社会。

否则,大家都带着恶意的烦恼心去批评国家和社会,再有人去追捧、跟风,那岂不是很麻烦。

人的烦恼还有个很狡猾的特征,它会以帮助别人的借口去批评别人。我就是这样,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就会给自己找个借口,我是在帮助他。

其实就是自己在糊弄自己。调伏不了自己,而已。

我记得有一个全球顶尖的大企业家,说,他童年的时候被别人狠狠地批评过,他一生都难以忘怀。所以,他成为企业家之后,就极少批评别人。

有一个性格很温和的信众告诉我,没怎么工作过,找到一份工作后,她老板批评她,什么话都骂,她一开始忍,忍啊忍,忍到后来实在忍不住了,翻了。她告诉我,实在是忍不下,把半辈子的委屈都受够了。她问我一个很心碎的问题,这个世界上都是这样的吗?我给了她一个同样心碎的回答,如果不修行的话,都差不多。

我师父常常会批评一些师兄,但都是批评出家年头久的师兄,这些师兄有定力,批评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悟道的动力和机缘。出家年头少的,师父都是鼓励和赞扬。

我理解,就好比是大夫,给病人开刀,肚子拉的开,缝的上。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开刀谁都会,把别人的肚子拉开,谁不会,有把刀,谁都做的到,关键是,是不是知道别人什么病,肚子拉开了,治不治得好,治好了,最后还缝不缝得上。

有一个师兄多次告诫我,人,在有些地位和条件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当成善知识。

过去,我带人,这样的蠢事真是没少干。一般都是自己发作一下,后面的事就不管了,对自己的烦恼一点都不了解,对别人的感受也不了解。现在知道,被别人批评,如果没有调心的功夫,那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不批评别人,不挖苦别人,不找别人的麻烦的另一面就是鼓励和赞扬别人乃至帮助别人。

想一想,都很难过,过去,在家里,我以为孝顺我妈妈就是带她去饭店吃饭。我从来没有想过赞扬她做的饭好吃,从小到大都是抱怨她做的饭菜不好吃,批评她老人家,批评哥哥姐姐,胡乱批评同事以及晚辈等等。现在一想起来,就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后悔。

我想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懂得的太晚,如果生活真的再有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愚蠢地以为母亲需要我赚多少钱,开什么样的车,买多大的房子,而是坐下来真诚地、认真地、仔细地吃她为我做的一顿饭,赞扬她做得好吃。

她一定很开心。真的。可惜的是,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如果再有机会,我一定会真诚地赞扬我的同事我的每一个亲人和朋友,他们一定会很开心,因为,当别人赞扬我的时候,我就很开心。你都不知道我有多开心,有的时候,人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就是为了一个赞扬。

但是,我们就做不到,也得不到。

其实,人的幸福并不难。作为一个出家人,真诚地和这篇文章的读者分享这样一个心得,从今天起,真诚地去赞扬你身边的人,欣赏你身边的人,父母,亲友、员工、老板、国家、社会等等。

生活就好起来了。企业就好起来了。

我出家了,没机会了,对母亲的愧疚,永远也没有办法弥补了;对过往同事、朋友以及合作伙伴的愧疚成为永远的遗憾。都怪自己愚痴,没办法。认命了。

我师父他会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曾经很郑重地教过我,不要给自己树敌。

有一个师兄的母亲跟我讲,一个人一年得罪一个人,几十年下来,就好几十个敌人,那还怎么生活呢?

她说,可是,你不知道哪句话就得罪人了。

现在我知道了。就是别批评别人。与人为善。当然,批评也是一种帮助别人好手段,但一定要十拿九稳,先看好自己的心。是不是嗔心,是不是对别人不满意,看不惯,看不上,看不顺眼,等等。

一般很难做到。普通凡夫甚至在教育自己最爱的孩子时,都会越批越生气,怒火中烧,不顾后果。

出家人通过持戒、观心等手段用功,慢慢就能做到调伏自心。在家人先懂得道理,信佛,学佛,长期熏陶也是能做到的。

那些来寺院体验的企业家和员工,我真的很羡慕他们,能够有机会提前懂得这样一个这么简单的真理。

来改善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05 21:26:31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三十八)



38、
寺院里的访客中,经济状况不好的人,会说,很苦,因为没有钱,赚钱很难,欠债很不好过,被逼迫,有压力。
好像债务问题挺严重挺普遍的,很多人的生活就是还债。
经济状况好的,乃至于大富大贵的老板们,也竟然跟我说,很苦,压力大。
曾经有一个老板悄悄对我说,对未来充满恐惧怎么办?
很感激这些信众对一个比丘发自内心的信任,因为我相信这些话,轻易不会跟别人讲,人们大多都生活在面具之下,貌似坚强,貌似无所畏惧,貌似快乐和充满自信。但内心深处都有着种种的忧虑和不安。
有一个富人跟我讲,他每天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锻炼身体。以前喜欢花几万块钱买件衣服什么的,后来也觉得没意思了,然后只好再锻炼身体。吃喝玩乐也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就只能锻炼身体,身体很好,能一口气做很多运动项目。
就这样,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他问我,可不可以作他的朋友。
我说,可以。我知道最后他想表达的是,他很无聊,很无聊。尽管,很久很久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我想,他可能还在某处努力地锻炼他的肉体。感恩他的示现,让我深深地懂得了如下这个真理。
金钱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比丘戒里有一条手不能碰金钱的戒律。学习时,我们讨论过这条戒,信用卡算不算?有价证券乃至超市的购物卡算不算?出车时加油怎么办?出差时买车船票飞机票怎么办?吃饭怎么办?等等。
佛世的时候指金银,包括一些高价值的宝物等等。比丘都不可以碰,碰了就犯戒。
现代社会已不是农业社会。经济社会中,手不碰金钱确实很难做到,但是,在僧团里就可以做到,如果不承担职务的话。但是这条戒律到底能给一个比丘带来什么觉悟呢?
有一次,佛堂的供桌上不知谁放了一块石头,那块石头真的很漂亮,太漂亮了,真的是让人感慨大自然竟然可以创造出这么漂亮的物质来。那个,应该就是所谓的宝石。
我经常想起那块宝石,因为它作为一种美丽的物质给我带来的震撼真的很大。之前,我一直都是所谓的宝石吗,不过是矿石而已。当真正的宝石在我面前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就理解了过去为什么历史上会有人为了一块宝石而发动战争。
宝石没有过错,错在我们内心的贪欲。那块供奉在供桌上的宝石有着很好的纹理,很好的质感和色彩,很巧妙的光泽。我们可以一眼就确认它不是人造的,而是天然的,它的美丽让我忍不住就想把玩一下。
我不是想否定宝石的美丽,问题是,它的美丽激发了我内心的贪欲。我内心的贪欲怎么能够满足的了呢,如果我想把玩它,就会想拥有它,然后。。。。。。。
不捉金钱宝物这条戒拯救了我的心,在我牵挂那块宝石的时候,戒律像伟大的战神一样干净利索地斩断了我内心的贪欲烦恼。
因为,我连碰都不能碰它,何况去拥有它。
这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为我们拥有的,当我们喜欢什么并想占有什么的时候,痛苦就已经如绳索一样牢牢地套在了我们的心头。让我们无法解脱。
金钱就是这样一根绳索,如果我们不能搞定它,它就搞定我们。但是,我们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运作秩序又不能没有金钱。
在僧团里,僧众都很惜福,袜子补了又补,鞋子不穿到烂的没法见人了,不敢轻易丢掉。外面的大褂是新的,内衣基本都是破旧的,我见过当家师的内衣,跟叫花子没什么区别,大洞套小洞。
僧袜本来就厚,补丁摞补丁,就更厚了,再穿上鞋,不透气,一上午,脚就捂的不行。
我观察我师父的袜子就没补丁,虽然他也穿旧衣服,只是在丈室的时候,内衣有一件是参加公益活动时人家发的广告衫。他常穿。
师父的母亲说师父有一件衣服穿了二十多年,她说她认的出来。
不过,我观察师父很注意衣服的整洁,不穿有补丁的衣服。而且,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师兄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袜子,就问,你的袜子怎么有这么多补丁?
师父没有肯定穿成这个样子,但也没有否定。他没表态。
这个细节,在后来画见行堂语的时候,找到了答案,师父的那句话是:真正的精神强者,并不排斥物质享用,但是也不执着于此,而是超越了对物质的好恶。
这个结论真的是很光明,很温暖,因为它解决了我内心一直以来的一个盲点,要么左,要么右,要么是,要么非。
原来,我们是可以超越的。佛教不是排斥金钱,不是否定经济发展,而是让我们在努力创造和享用物质财富的时候,不要执着它。从而不被它系缚住,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更能够获得生命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但是,似乎是有一个次第的问题,先要能够通过严格的持戒能够让内心不去贪着它,再去驾驭它。
社会对佛教有误解,就认为佛教让人消极,学佛了就不积极了没有进取心了。从我师父这里学习到的恰恰相反,佛法的实践者,更有进取心,更有创意,更有创造力,更有执行力,更慈悲,而且不执着。
重要的是不执着。
一执着就完蛋了,有钱的,钱丢了就痛苦的不行;没钱的,就人穷志短。大家全都赢的起,输不起。只能赚,不能赔,只能索取,不能回报,付出有回报能接受,没回报就不干,怨天尤人,吃不起亏。
我见过的没钱的年轻人,被几张信用卡倒来倒去,做做头发,换个手机,买件新衣服,吃几顿快餐和美国咖啡,欠下了很多债务,宝贵的时光和青春被金融工作者把玩在股掌之间;僧团里也有过金融工作者来给我们讲过课,一个操作过上亿资金的老师跟我们讲述他是如何被自己的职业把玩在股掌之间而痛苦不堪,难以解脱。包括回忆起出家前亲眼目睹并身历的金钱摧枯拉朽般地扫荡蹂躏伦理、亲情、友谊、理智的往事,都让我清晰地体认到,有钱人和没有钱的人面对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自己内心的烦恼。
我们都是在追逐财富的时候迷路的孩子。
寺院是社会的一部分,生存发展以及弘扬佛法,自然会有一些事业,有一次,师父让我办些事情,把一些有形和无形的名利落在我的名下。当时正在学戒律,就有了困惑,因为戒律里有不捉金钱戒,还有不许蓄钱宝的戒。
这样我不是犯戒了吗。好在出家后训练的都比较听师父的话。就老老实实的照办了,后来还要签合同什么的。也用的我的名字。
这和我出家前想象的不太一样,出家前我就觉得出家就是关起来打坐。现在觉得这些想法很可笑。
好像就是书上说的,不离世间觉吧,放的下才能拿的起。出家人要服务社会就要融入世俗社会,但又不同于世俗社会。
谁知道呢,慢慢经历吧,师父说过,想不通的都要放下。所以,我确定这一切都是为了觉悟而做的施设和安排。
不管怎么样,持戒也好,承担也好,开也好,遮也好,还是要靠老老实实地看住自己的心,在内心上下功夫。而不是外在。
让金钱服务我们的世界,却不为之所累,不为之系缚。无论贫穷和富贵都能够超越 它。
希望来自比丘的浅浅的感悟能够帮助到那些饱受金钱系缚之苦的人们得到些许的喘息乃至深刻的觉醒。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08 01:00:53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三十九)

39、

婆媳关系仿佛是天敌一般。

有个婆婆来寺里就家务事问道,这个婆婆非同寻常,没有闷在家里自己纠结,而是到寺院里来找办法,也不是烧香拜佛,不绕弯子,单刀直入,问应该怎么办。

婆婆受过非常好的教育,没有经济压力,儿媳妇在国外,常常去国外看望孩子们,刚开始大家一团和气,渐渐地就有些小麻烦,因为有一天儿子很婉转地跟母亲讲,以后要是再来,就别住在一起了。

因为儿媳妇感觉到有压力。

这让婆婆不太容易释怀,自己一心为了孩子们好,怎么忽然间就这样了呢,被拒绝是轻松的说法,严重的就是被抛弃的感受。

这个婆婆不一般,之前学禅,看了很多书,有一个命门被她看进去了,这一点真的是非常非常得了不起,真的,很多人,搞了半辈子乃至更长的时间都没有搞通这一点,因为她领悟到,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尽管对方似乎也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个婆婆决定从改变自己下手。来解决自己、家庭、亲人的问题。

这真的是高人。

让我感慨,学佛真的不在外相,真的是在悟性。悟到这一点,后面的就好办了,悟不到的就很难讲会学到什么地方去,要么就迷信,总之是不妙。

这是我见过的都受过很好教育的婆媳,双方之间的矛盾大概就是彼此的世界观有差异,生存的时代不同,脾气、性格不通,在一起久了,就对对方的言行和习惯产生了一些看法,都想改变对方,就完蛋了。

这个世界,没有特殊因缘,谁也休想改变谁。

婆婆在伦理上有优势,就去教育和改变媳妇,媳妇确实也有不少的缺点,比如没有信仰,贪吃零食、语无遮拦、因为没吃过什么苦就不太懂得惜福。等等。

说老实话,这个婆婆是我见过的最讲理的婆婆了。谁家摊上这样一个,得有大福报。这么大岁数,说话、思维,条理清晰,看问题透彻,可能一方面宿世有这样的善根,另一方面可能和她长期学习佛法有关系,她很喜欢禅宗的风格。给她当儿媳妇,真的可以学习到非常多的人生经验乃至深刻的领悟。

听婆婆的表达,这个儿媳妇也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儿媳妇,孝顺,懂得照顾人,对老人也是体贴入微,只是一些小毛病让自己心里过不去。也是,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普遍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没有信仰,能跟一个老想教育和改变别人的婆婆相处这么久没出什么大格就已经很不错了。

真的,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让我有一个很无奈的深刻经验,那就是,一个年轻人,通常不愿意听过来人的话,等他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吃尽人间苦头之后,忽然有一天一拍大腿,对自己说,早知道听过来人的话就对了。但,也晚了,一辈子的苦就这么白吃了。

我就是这样,悔之晚矣。

世界上都是这样,年轻时能参透这样一个道理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基本上都是苦熬多年的媳妇有一天终于成了婆婆,跟她的儿媳妇作战时,忽然有所领悟,然后一拍大腿。但是,晚了。

婆媳关系处不好,乃至人与人相爱容易、相处太难,都是因为普通人都不会变化,我的意思不是说孙悟空的那个变化,而是我们都有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执着。

婆婆和媳妇,这个都是相对而言的,是人类为了生活规则的需要,安立的一个名分、关系,是假的。就好比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身份,从小到大,幼儿园的班长、一直到火化时被火化厂临时编了一个编号一样。

身份不是我。

我这么表达不知道是不是表达清楚了,唉,没办法,我也是费了老大的劲,搞了很久,才搞明白一点点,才发现过去吃的苦都是自找的,都白吃了,因为自己执着嘛。就认为那个身份是我。

身份怎么能是我呢?身份是别人捏造出来的。

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喜欢教育别人,都认为自己很有道理,要讲给别人听,大家都要讲给别人听,那谁来当听众呢?都当老师,谁来当学生呢?婆婆要教育儿媳妇,这个就麻烦了。现在的儿媳妇,谁吃这个,不直接翻脸就很不错了。

那教育是怎么回事呢?不教育、那人不就更糟糕了吗?

从我师父那里,我观察,真正高级的教育要靠神通变化,不能靠一本正经。我师父的弟子,包括我在内,刚出家也都是不怎么服管的人,不是省油的灯,我们中有数学天才,也有木匠,有博士也有果农,有退役的特种兵也有大夫,能把大家搞定,没有真功夫绝对没戏。

得靠神通变化,我指的神通不是说,有一天早上师父忽然像多啦爱梦那样在寺院上空盘旋一圈,然后背着双手轻松降落下来、让弟子目瞪口呆那样的神通。

我想说的神通是不执着,是一种对自己身份随时可以拿的起、放的下的自在与变化,比如说曾有一个师兄说,师父是我的哥们。

师父的回答,那好,我就是你的哥们。

这个小公案让我很震撼,之间,师父摄受我们的时候,都是穿着大红的袈裟,威仪十足,对我们这些小和尚来说,那肯定就服气了,但是,久了,就不灵了。我见过师父和僧团里的小和尚们谈笑聊天,虽然,心里知道他还是我的师父,但那一刻,他更像一个孩子。

师父可以和官员谈笑风生,可以和演员、歌唱家聊的很开心,可以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种种人,乃至其他宗教信仰者都谈的来。

给他当弟子,这样的情景见多了,确实让自己很受益。

最让我服气的一次是,有一个师兄博士毕业来出家,他的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的老爸急眼了,找师父来论理。据我的师兄事后描述,当时,他父亲很激动,开门见山,跟师父讲,我是律师,你是法师,今天我们俩要好好地谈一谈。

当然,现在这个父亲已经想通了,比较支持儿子出家了。但当时的气氛肯定让人很有压力。因为我不在场,很难想象师父是怎么化解这样的矛盾的。

这场谈话当然是没有什么结果的啦,但他们谈完后,我师父从会议室出来,跟我的那个师兄说,我和你父亲很谈得来。

顿时让我的这个师兄如释重负。也让我的内心一亮。

我的意思是,我的师父没有被他的身份套牢,他可以随时改变自己,来利益别人,让别人没有压力,让别人轻松快乐,让别人获得更宽阔的成长空间。

他不和任何人对立,他内心里没有自我,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的观念,如果说有什么的话,应时应景会有一个可以随时变化的假我,这个假我可以去帮助别人,关怀和爱别人。而不是教育别人。

我想,如果,我师父想教育我们的话,他可能剩不下几个弟子了,因为,我们受过的教育已经太多了,懂得道理一个比一个多。所以,当我内心里有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也不会刻意要去找师父问个什么答案,而是在他身边待一会,互相闲扯几句。

就可以了。

现在的佛教知识也非常多,教理上的问题的我就通过电子藏经查一下,要么通过百度搜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具体怎么做人、做事,要有人教,耳提面命,言传身教。

我把上面的话跟那个婆婆表达了一下,不知道她是否有所领悟。我问她有没有主动尝试努力改善婆媳关系。她说,有过。通过写邮件,但是,效果一般。

因为她收到一份儿媳妇的邮件,很官方的那种,意思是,我会慢慢如您希望的那样成熟起来。

其实,我的意思是,倘若以一个大学同学的身份和感觉轻松交流就更容易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一个婆婆在努力尝试改变儿媳妇的状态来处理。那只能让彼此隔阂更深。

所以,矛盾和痛苦就在于,一个四、五十年代的婆婆希望八零后的儿媳妇成熟一点。

当我们对别人有要求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有要求的时候,痛苦就来了。因此,我的师父对我们没有要求,但是他有办法,他的办法不是通过改变他的弟子来完成的,他是通过无我来完成的。

师父对我,是一种引导和点拨的方式,对每一个弟子都是不同的方式,呈现的面目就不同,有的很威严,有的很轻松,有的很哥们,有的很天真,等等。我相信,他这辈子有多少弟子,他就要变化出多少种师父的样子来。

只有这样,他才搞得定,否则,弟子们早跑光光了。

这个领悟,可能不仅仅适用于佛门的教育,我觉得更适合于各种平常的人际关系,就是不执着,不被自己的身份套住,领悟到身份不是我,这样一来,就能领悟到,人生就是一出戏,从小到大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上场的时候就有下场的时候,要能变化,否则就死球了。

上面的人的就能理解下面的人,互相不妨碍。能和睦。能相互帮助。

那个婆婆问了我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对儿媳妇的种种问题、缺点和毛病真的不需要管了吗?

这个其实也是我的困惑,当然,按照我现在所受的佛门教育,只能说,先别管了,管不了非要硬管是会出事的。反而适得其反,当下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那我们真的什么都做不了吗?

这个婆婆实在是有悟性,让我服气到底了。她竟然说,我会好好改变自己,好好跟儿媳妇沟通交流,就从今天和一个出家法师的交流心得开始,我把我们的对话分享给她,这样一来,儿媳妇更有可能接受。

大致的意思是,有些心里话,通过一个出家法师说出来,可能更能入心,对立很久的心灵再次交流需要一个介质,来缓冲一下。给彼此一个空间和距离。待双方调整好了,再努力寻找彼此可能的改变和变化。

这个婆婆实在是了不起,让我认识到,佛教还有这样的用途。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09 21:29:20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


40、

我们的庙地处北京的海淀区,这个区汇集了很多著名的高校,所以来这里出家的教育程度比较高,海淀还有个基督堂,信基督并参加那里的活动的也大都是以知识分子为主。

地理位置这个重要的因缘起了较大的作用。也没有什么神秘的,我估计如果我们的庙处在山西的大同,庙里的很多人应该都会有煤矿工作的经验。

出家人学历高了,好像社会上比较不适应,老有人问这事,其实,就我的观察,我觉得人才的定义要重新斟酌一下,一个人有才华,不能立刻就被称为人才的,如果一个有才华的人跟社会对立,不能服务社会,那还不如没有才华。

拿我自己来说,本事不大,但脾气不小,出家前就有人说我是愤青,我还不服气,跟别人犟。看谁不服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周围的圈子很多都是这样的人,大家在一起,不是批评批评社会就是批评批评哪个名人,指责指责社会现象什么的。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现在想,唉,丢死人了。彻头彻尾的蠢货。还总把自己当根葱。

进了僧团,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这样,看谁不服谁,要不是佛教的教育,师父的点拨,我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后来才明白,真正的人才,那是要为社会做贡献,对他人有用,要会动手做事,利益大众,动嘴写字骂人怎么能叫人才呢。

本事小的,做好本分事,心态平和,自己好,大家也好;反过来,就很麻烦。本事大的多为社会做事,少说多做,就如同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艘大船上,哪里有漏洞,赶紧去补,而不是只顾挖苦,批判,冷漠绝望,袖手旁观。船沉了,大家都在上面。

甚至于不为社会做事,为自己营谋,坑社会。这样的人才就更不能叫人才了。

真的是要感谢佛教,不然,我一定会死的很惨。

寺院里会来很多年轻人,极少数人出家,大多数人是冲着师父,或者是宿世的善根,冲着佛门的清静自在的气息而来的。

这些年轻人中,很多人真的很替他们庆幸,能够在生命中第一时间里就认识和了解到这样一个真道理。这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会少走多少弯路,少遭多少罪啊,而且,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真的是好事。

出家前,我就遇到过,国家、家庭苦苦培养了的人才,大学毕业了,博士也毕业了,有了海外从业背景,翅膀一硬,有了资本就跟国家翻脸了,除了赚钱,批评批评国家以外,真没见到还有什么作为,而且一度他是很多年轻人的榜样。包括我在内。

当然,这个翻脸不是外在的背叛祖国,而是不跟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一条心了。按照我接受的佛门教育,就是内心里长期对外在负面信息反复串 缘黑暗面,久了,人的内心就黑暗,就失望,就没有力量,人就消极。

我是蹉跎了太久才知道这个,苦都白吃了。也不知道上辈子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这辈子混到这么晚才懂得这个。

现在看起来,还真的是佛门有办法,不然,年轻人不太容易搞清楚,很容易被负面的说法和情绪带跑。然后走上内心和国家社会对立的道路,于自己、他人乃至大众都是一种伤害。

出家前,有一个我很景仰的大作家告诉我,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就在于他的对手有多么强大。

我一度把这个对手理解为社会,理解为政府,理解为一切权威。

后来,我才知道,天啊,我搞错了,原来,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就是自己。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就在于是否能够战胜自己。

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贪欲、仇恨、愚痴。

有个信众,她真的是很有智慧,让自己的孩子一直在寺院里做义工,后来这个孩子去国外留学。据说,当地大使馆对这个孩子的印象非常好,认为他懂事,内敛,谦下,和其他有条件留学的同龄人有明显的不同。

这个母亲说,她的孩子长期在寺院里做义工。

知识,目前还是这个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但是,没有心灵的沉稳和净化,这些知识很难说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寺里最近来了两个禅师,从欧洲来,他们先在日本学习禅法,后来学习汉传大乘佛教的禅法,除了交流禅法之外,他们告诉我们,很多人在努力寻找佛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共同点。

我理解就是化解对立。而且禅师告诉我们,他理解的禅,实质是慈悲。

寺里每周都会有很多年轻人来,有各式各样的参访团来,这样一个道理大家能接受,能行持在自己的生活中,就一定能获得利益。

我相信,这些年轻人这么有活力,这么发心,一定是在身心上有所领悟。不然不会越来越多的人来寺院里起早贪黑地学习和参与劳作、修行。

僧团里的年轻僧侣们,刚出家的时候功课差不多,过了几年之后,有的人会侧重事业,有的人在经教的学习上努力,等等,师父会有不同的安排。

大家常常会在一起交流一下彼此的心得,有个年轻的师兄,学校毕业后就出家,一直在承担事业,刚刚负责装修了一批宿舍,很有感慨和心得。

他说,装修一批宿舍竟然要付出这么多的心血、劳动,这才发现自己刚刚毕业,还没有给社会做什么贡献,就享受了这么多别人的劳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就算是吃的、用的再差,也都不会抱怨什么了。

听了以后,让我很受触动。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10 21:11:40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一)


41、

听说早年在西康地区有人做打家劫舍的事情,由于那里佛教很盛行,所以,劫匪们在打劫前先要念三皈依。就是口里念,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

然后再动手抢劫。

以前,听到这个事情,觉得实在是很搞笑。恐怕不是真的吧。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出家几年后,就发现,这个事情并不搞笑,而且离我们不远,我相信,应该是真的。因为,我们很容易就把仪轨、把佛陀讲的让我们行持然后解脱的道理当成知识储存起来,去要求和衡量别人,进而继续增长自己的我执。

有两个熟人,在家里一起修行,不愿意来道场。自己定的功课,每天都念《金刚经》,后来,两个人为了区区几千块钱,就过不去了,想不开了,对簿公堂。其中一个还是家有亿万贯的富人。

据说,在公堂上,俩人都发飚了,让法官很无语。

两个人都学佛很久了,念《金刚经》也很久了。有一个还在电话里给我引用过《金刚经》里的句子。

人,是多么难以向内观察的动物啊,一直是在向外追逐,向外追逐。《金刚经》里一开始就讲布施。我们就这样念啊念,真轮到自己的时候,就被卡住了,一点点小境界就过不去了。什么布施不布施,恨不得对方死。

我自己,也是这个样子,出家前也是念《金刚经》,要不是出家,我还是在念,把布施那段念的溜溜的,然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慢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其实,我跟上面说的那两个熟人没什么区别,我也很抠门,现在想起来都不知道怎么偿还人家,搞经营的时候,真的是欠下了很多良心债。一笔又一笔。不知道怎么还。

哪里有什么布施的心,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对不起我。

而且,由于我还学习到了佛教中慈悲的知识,当别人劝我的时候,我还会用“我这是帮助他,我这是为了社会好,为了正义”等为借口,纵容自己的烦恼,纵容自己内心的仇恨和贪婪,纵容那些黑暗。而不自知。因为,那一刻,我就是不想失去,哪怕是很少的钱,我就想解恨,想让对方栽。

我觉得,那个念完三皈依再抢劫的人,就是我自己,他们是抢劫,外在的,而我是内在的。刚出家的时候,没有学习戒律,也不懂得观察自己的心,就是分别、比较和嫉妒,人家比自己强的时候,就想,这个人要是倒霉就好了。这个人总是不倒霉,就盼着他倒霉,这个人真的倒霉了,就开心了,心想,你看,你倒霉了吧,你也有今天。

早年,虽然意识到了,但改起来可不好改,好几年的道场熏陶,僧团的教育和感染,通过学习戒律,实践行持,观察内心,才算是有了一些转变。

怪不得,古大德有不让弟子读《金刚经》的,但自己读。弟子见到,就问,你不让我读,你为什么读。师父说,我们两个的眼不一样。弟子问,我们的眼睛怎么不一样?师父说,你的眼太厉害,连牛皮都能看穿,我读就是遮遮眼睛。

当然,也许这个公案讲的不是这么回事,但我只能理解到这个地步。大致就是不执着呗。哪怕是佛法也不能执着。经论也不能执着,什么都不能执着。不然就很容易嘴里是一套,心里是一套,手上做的是一套。

佛法不能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是很麻烦的事情。

这个,挺不容易的。在我看,劫匪先念三皈依,再抢劫,也是不错的了,至少,是先念了,总比理直气壮地去做坏事要强。也许有一天,忽然意识到,既然都皈依佛法僧了,再这么干,恐怕不合适。

有一个亲人,不喜欢佛教,我就老是劝她,碍着面子,也没怎么让我下不来台,终于有一天她急了,说,我就根本不信你那套。

我也急了。

不欢而散。后来,又通电话了,我说,你小小年纪的,怎么那么傲慢。对方说,你才傲慢。

我像是挨了一闷棍,都修了这么好几年,在僧团里,见人就鞠躬,整天磕头,整天念经,坐禅,经行,做那么多的功课。还给别人说法,还。。。。。。

真的还傲慢吗?

想了一会儿,真的是这样,惭愧啊。到现在还是一个念了三皈依去打劫的人。就这么一点,就没悟过来。

内心里真的就感受到一点点,似乎有一个巨大的山一样的东西在哪里存在着,它的名字叫习气,或者叫念头。

这个习气可不是光通过念诵、通过学习佛教文化知识,也不是通过各种仪轨就能改变的。而是通过痛下决心,向内返照,从内心下手,改毛病,改习气才能对治的。而且,在那一瞬间,人需要抉择的时候,是改自己还是去改别人。反省自己,原谅和宽恕别人,尊重他人。不执着,哪怕是所谓的佛法,也不执着,确实不易。
现在我确信,在道场里,是可以做到的。有的慢一点,有的快一点,只要坚持一路修下来,都会有收获。

这几年,确实看到了很多人,都是很有悟性,往往是那些看起来毛病习气很重的人,比如念完《金刚经》再去为几千块钱打官司的富翁,比如我自己,都很有机会,其实,就是一个念头的事,转过来就好了,或者说把那个念头放下,或者说不再向外求,向内,估计就有戏了。

就这么简单。简单到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师父以前就这么教过我,现在,我相信,确实就是这么回事。回过头,总结一下,修行还是要在道场里比较靠的住,在家里自己搞,没有善知识引导,没有出家人带动,没有同修的氛围,修不动不说,有可能不知道修到哪里去了,自己却不知道。

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还真的是不简单。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12 11:22:13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二)



42、

寺里的漫画新书“见行堂语”第一部《烦恼都是自找的》正在印刷中,即将出版。

有句话一直不忍心明确地告诉自己,但作为出家人还是要老老实实地认账,那就是我们生命中所有的苦难、困苦、烦恼、乃至生死都是自己找的。

当然,这个话,在世俗社会就比较难以接受,痛苦和烦恼怎么可能是自己找的吗?明明是外在所造成的吗。目前我所能认识到的修道用功,主要是在这个问题上用功,着力。

向内观察自己,去觉悟那个超越我们所理解的物质和精神,超越我们起心动念所能思维到的一切。

语言文字很无力。

这个应该就是《烦恼都是自找的》冥冥中的缘起,这本书最早是整理师父的言教时,师父跟我说,配上画会比较好,我自己其实也不会画,但当时为了好玩,恰逢僧团整理房间,不知道谁翻出来一些笔墨来,出家人比较占便宜的地方就是不专业,也没人较真,本来专业是和尚,不是画画的。不论画的多不靠谱,大家都能包容,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系缚。

画了一段时间,贤帆法师来了,他是专业,画的很好。做事情比我认真,人也比我乖多了,就从单幅的渐渐画成了多格的。我们俩的电脑水平都一般,尝试学过电脑绘图,但没学会,就直接用毛笔蘸墨水在宣纸上画。比较省事。但也有不方便的时候,画完了需要拍照、扫描和托裱。给别人增加了一些麻烦。

在僧团的熏习中,似乎获得了这样一个认识,当我觉得什么一定是修行的时候,那很可能就不是,当我觉得什么不是修行的时候,那可能就是。破我执吗,好像就有这个规律。

画漫画不知道算不算修行,好在身边一直有人在鼓励,有前面的法师、有师父,觉得确认是修行的时候就比较有动力,觉得不是修行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没有半途而废。

因为比较好玩,漫画吗,一种符号,超越语言和文字,凡是超越我们认知经验的东西,总是会让人愿意多尝试。现在的人比较适应流行文化,简短的,不是说教的,轻松的,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太一本正经的也不爱多碰。

这些漫画也不知道算不算真的好玩,有些人会比较喜欢,有些人不喜欢,有一些比较有意思,也有一些需要有一些佛门常识才好理解。

书的文字作者是师父学诚法师,漫画里的最后几行字出自他平时对弟子的随谈以及一些场合的开示等等,结合一些出家人的生活、用功的元素,创作了这些漫画,比较随意,画的人和读的人应该都没有什么压力。

编辑的过程中,有人说,这本《烦恼都是自找的》比较适合放在枕头边,常常地看一看。

有一个年轻的编辑说,编辑这本书期间,在公交车上跟别人发生一些摩擦,本想发脾气,后来想起了书里的那些话和画,又想起了以前发生这类事情的时候,发了脾气,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就算了,问题就解决了。

真的是很好的经验。

让我觉得自己和贤帆法师没有白干。

当然,这些小漫画只是修道生涯中的一个小小的涟漪而已。漫画里想表达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会心一笑。而是希望传达出一些佛门行者的心路历程。

我们可以用宝贵的生命去自寻烦恼和苦难,也可以用来觉悟,而且觉悟不一定在年龄,更不在学历,甚至不在出家早晚,迷悟就在一念间,真的是要感谢伟大的佛陀,让我们的生命拥有觉悟的可能,拥有超越生死的机会,让我们的生命如此的好玩,让我们认识到生命是一场梦幻戏剧而逐渐地解脱。

觉悟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的特权,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它属于每一个众生,无论种族、文化、财富等等。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个众生都有机会。

每一个菜鸟都可以成长为自由翱翔的大尾巴鹰。

僧团里有悟性极高的师兄弟,曾经这样用文字表达过自己的内心的体悟:。。。。。。飞翔不足以描述的自由,大海不足以描述的深沉,丝绸不足以描述的润滑,粗鄙的语言。。。。。。

还有一个师兄亲口告诉我:。。。。。。心,如同一艘万吨巨轮,缓缓地滑入大海。。。。。。

出家后,不知不觉,大家都已经走出了很远,从懵懂的净人到沙弥再到比丘,有的师兄弟已经远渡欧洲、非洲以及美利坚辽阔的土地上,他们要把信仰、解脱、文化播种并扎根在那里,饶益和度化不同肤色的人们。也在默默弥合东西方的隔膜,以佛陀的智慧促进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化解人类潜在的冲突。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着可以了脱生死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佛法。生命真的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生命的真相可以通过觉醒而获得,他超越一切语言、文字、思维、文化、艺术等等。

我在整理录像资料的时候,见到过早年师父说过要用当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佛法,让大家了解佛法,受益于佛法。可惜那段录像损坏了,但是,确实被我看到了,并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只是,因为能力有限的缘故,能利益到的人也就非常有限。我的一个师兄在获得了深刻的觉醒之后,说,这样的觉醒,其实他的爸爸也可以做到,只是他的爸爸不信佛。可惜了。

当然,生命中的任何一点点的改变和提升都很不容易,修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在心灵成长的那些艰苦岁月中,在那些看似绝境的内心瓶颈里,僧团里的每一个年轻的师兄都在努力摆平那些看起来根本就没法摆平的烦恼、困难、妄想和叛逆。

很惭愧自己没有什么修为,不能更准确地用“贤二”这个文化符号将佛门中的智慧、慈悲和觉悟更好地表达和传递出来,有的可能易懂,有的也搞的很生涩,在此,向读者致歉。

谨以此絮絮叨叨的小文和小画,献给我的师父、师兄弟、信众、以及所有护持修行的大德们,感恩所有成就这本书设计、编辑、出版、发行的大德们,感恩我们的国家、社会,感恩这些“见行堂语”小段子的原作者,一群弟子们的师父,一个大和尚,一个慈悲和智慧的符号,感恩所有过去、现在、未来有缘也走上觉悟之路的贤二们。

感恩所有的众生,愿这本书让更多的有缘众生都有机会清晰地看到“烦恼真的都是自己找的”这样的生命真相,从而真正地醒来、解脱生死。

菩萨保佑。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14 17:28:47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三)


43、

师父不让乱看书,现在想,真的是很对,看错了,就很麻烦。就如同这篇小文章一样,我没有要把人往沟里带的意思,但是看错了就容易自己掉进沟里,实在不是作者成心的。

可是,都读到这里了,不看下去,也是难以做到。

出家头几年,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在寺里的图书馆转悠的时候,找了一些好玩的书看了看。有一个关于佛源老和尚和弟子之间的小段子的书,很有意思,还有讲一诚长老的小故事的书,忘了书名了,都好玩死了。

老和尚们都那么有意思。基本上都是很颠覆。彻底改变自己以前对出家人的认识和看法。

只是,有意思的事情,是对别人讲的,轮到自己的头上,恐怕就没有那么有意思了。

刚出家的时候,师父一直是鼓励、赞扬我们,后来,我注意到,师父总是狠狠地批评和否定前面的法师,那些早期追随师父出家的法师,师父常常在人多的时候让他们很没有面子。

甚至,大家在一起跟着师父追问一些问题时,师父板起面孔狠狠地批评完那些法师,然后迅速转一个表情,微笑着回答我们的问题,耐心地赞扬和鼓励我们,一度,我都认为自己很不错,觉得前面的法师怎么那么。。。。。。

后来,就有点明白了。

刚出家的小和尚,都是要鼓励和赞扬的,出家久了,就欠人收拾,就欠被否定和批评,否则,我执就会不知不觉地膨胀起来。自己是很难察觉的。

我们的当家师禅兴法师老是被师父尅。有一次,我跟他在方丈室里,忘了是汇报什么事情来着,师父忽然翻脸了,就跟起烦恼是一个样子的。虽然,我是有过一点依师的训练,也有过各种心理上的准备,但在那一瞬间,就垮了,吓坏了。依稀感觉到,师父发脾气骂的是我,因为把事情搞砸的是我,但是,师父是对着当家师在骂。

我哪里见过这阵势,拔腿就跑,慌不择路地跑到方丈室门口,忽然想到了禅兴法师还没出来。大概是因为持戒的原因,因为比丘戒里有威仪戒,大致的意思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威仪,不能失态。加上平时有对自己言行进行观察的训练,就没有继续落荒而逃。停下来,稳定稳定情绪。

悄悄摸回去,鬼鬼祟祟地没敢进里屋,在外屋悄悄地听,依稀听见禅兴法师继续在汇报工作,师父继续在发脾气。

真的是很吓人。

这个可不是闹着玩的,现在讲起来挺好玩,但当时的心理历程就是害怕,然后当家师在师父最后一声“出去啦”的责骂声中也出来了,我注意观察当家师,发现他依然保持的一个比丘的威仪,缓缓地走出来,和平时一样,面带微笑只是脸上发红。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一点什么了。

寺院里有组织去台湾参访,一个师兄带回来一些传统丛林中老和尚教导弟子的故事,很启发人,其中有一则是忏公老和尚教弟子的公案,说是老和尚把弟子叫到房间里,和蔼地给他看了一个金戒指,说是多么多么的好,然后又放回去。弟子还挺高兴,认为师父挺信任自己。然后过几天,老和尚又把弟子叫去,劈头就问,你是不是偷了我的戒指。

看弟子怎么反应。

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保护和捍卫一个不存在的自我,这个自我就是一个意识作用,破掉它,谈何容易。自己破掉自己,跟狗咬老天一样,不知道从哪里下嘴。

其实,我能把这个东西想明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也算是世智辨聪。想不明白,直接被师父逼到绝路上,反而更有机会迎来生命中的好消息。

能写这些文字,恐怕也是我自己的灾难,文字也是障碍,也是因为有思维,有念头,要不是师父鼓励,哄着让我写,我早就不写了。

因为我们害怕被否定,害怕被批评,所以,师父就哪壶不开提哪壶,你越是害怕什么,越就是从这个地方下手。

我看佛源老和尚调教弟子的公案,不光动嘴,还动手,一言不合,就扇嘴巴,把弟子敲敲打打地搞到一点脾气都没有。

不过,这个可能需要很高的条件,打不跑,骂不跑,才能下得了手。否则就不能用这种干净利索的方法。只能用一些连打带哄的方法。

我应该是条件很差的吧,偶尔被师父骂两句,还得哄。因为愚痴的缘故,做事情老是犯错,有一次,闯了个大祸,第一念是别让师父知道,第二念就觉得这还了得,犯戒不说,还向师父隐藏过错,赶紧主动告诉师父,自己犯了个大错。

第二天一早,果然,被师父狠狠地尅了几句。一天,都有点精神恍惚。心里有负担。

不过,我有预感,晚上,师父一定会哄两句。果然,晚上见到师父。他又是一副让人觉得如沐春风的表情。我说,师父,闯了祸了。师父说,祸福相连。

我说,师父,闯这么大的祸是不是会给你带来很大的麻烦。

师父说,有什么麻烦,生死自在,超越生死,能有什么麻烦。

师父自在的表情,让我如释重负。但是,那一天,我有警觉,没有彻底把自己内心的喜乐拴在他的脸色上。觉得,这个也靠不住,只是,这么大逆不道的想法,没敢深想。

一切,都是因为有个“我”,破这个我,实在也是不容易。自己搞,真的是很难。

有几天,师父一大早就带着我经行,他说,人活在别人的脸色里,是多么可怜,多么荒唐。

我小心翼翼地问,师父,您的意思是不是连您的脸色也不要看,对不对。

师父说,对啊,我的脸色也是无常的,你看我的脸色,我骂你一顿,你活该。

我大概地梳理了一下,就是,平时不期待师父的赞扬,也不害怕师父的批评和否定。

不仅仅是对师父,还有这个无常变化的世界,不对它有任何的期待,不恐惧和害怕这个无常变化的世界所给予的任何批评和否定,不去为所谓的自我辩解,不去保护那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

就在所有的所谓的顺境和逆境中敲打自己脆弱的心。让它坚强起来,让它自由。让它无所畏惧,波澜不惊。

让它随风而去,本来就是一个妄心,压根就没有的事。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17 20:46:43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四)


44、

寺里来了不少外国青年来体验修行生活,也有师兄弟去了国外,带来很多信息。

西方青年好像都对禅修比较感兴趣,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当然,我见的不多,只是在寺里学习禅修的这些年轻人而已,那些在海外弘法的师兄弟们更有发言权,我也很期待有机会能够去西方更多地了解那里的文化。

西方青年不像我小时候接受的宣传那样颓废,至少我看到的这些不是。他们很热情,求知欲很强,很有责任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好,对生活的期待比较高,也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关系,他们的出离心比较弱,不愿意持戒,有一个美国女孩子告诉我,学习和了解一些禅修,静静心,要是让她不喝酒,那可不行。

有一个美国青年,非常有善根,很想出家,但是他不愿意放下他作为一个美国青年所拥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还有一个来自北欧的年轻人,游历世界,学习各种禅修的方法。他患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总是有很多幻觉折磨着他。

有一个华人的孩子,出生在美国,很喜欢寺院的文化,不断地追问禅修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我有一个师兄,很耐心,就一点点地告诉他。

在和西方青年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信息很让我们深思甚至震撼,一个来自美国青年告诉我们,在他们的大学,只有两种人在毕业时能获得大家的掌声,一种是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一种是选择从事宗教神职工作。

美国青年说,现在的美国小孩子也是普遍地爱玩游戏,离不开电脑,中小学的时候问题都很多,但是,到了大学,就懂事了。

很遗憾,我不知道美国大学里的年轻人到底有多懂事,懂事到什么程度,怎么个懂事法。

一个师兄在美国一段时间回来之后,他的很多观念也有了不少的变化,以前,他好像对西方批评的多,现在常常跟我们讲,要汲取他们的长处。他还找到一篇文章,是关于哈佛大学的,组织我们学习。

他说,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凌晨四点就有很多人在读书,而此时,在中国,寺院里正是起来做早课的时间。

师兄还介绍,在西方的大学里,大家普遍都在使劲地学习,图书馆里常常有读书读累了就在椅子上睡着的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动力,大家都在努力地学习、探索,努力地要为国家和社会付出做准备。

没有亲自去看过,但我相信一个比丘不可能跟他的师兄弟们开这样的玩笑。这些西方青年的学习和读书方式和寺院里真的很像。

我们寺院的所有年轻人每天三点五十五起床,四点半上早课,五点半左右去教室学习、读书、背书,一直到七点,七点十分用早餐,然后集体开一个简单的会,沟通和安排一下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承担。

承担寺院事务的要去开另外一个会,决策、沟通和分配、落实更具体的事情,然后各自去学习和劳作。

中午十一点十分用午斋,然后午休一会,下午一点一刻起床,集体用功,晚上四点半晚课,五点半用晚餐,有过午不食的就独自去用功,晚上,各班有各班的课程,没有课程的,师父会对每个人有不同的指导。

九点二十打板休息,但基本不会有人在这个时候上床睡觉,一般都在十一点。过去我们很多人都会到十二点,后来,有说法说是十一点到三点之间是休息的最佳时间,我实践了一下,好像是这样,但也不是很确定,倒是师父对我们有过犹不及教授,就选在在十一点休息。有的师兄起的更早。

大家都习惯了。

集体学习和承担中最大的事情就是校勘,所有的比丘都在校勘藏经,在世界范围内收集各种版本的藏经,然后进行逐字逐句地比对、校勘。

出家后的这些年里,我们被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社会、对世界负有责任的观念,要用有限的生命为这个世界多创造、多贡献,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乃至人类的文明与和平要全力以赴。

这些意识在不断地根深蒂固,每天早晨集体会议的时候,当家师都会策励大家珍惜时光,要多做利人的事业。

师父更是没完没了地跟我们这些小和尚讲,他自己也是这样做,这些年,跟在他身边,耳闻目染地。同时也发现,没有心力和体力的,恐怕跟不下来。

即便这样,从美国回来的师兄还是告诉我们,不要骄傲,不要自满,不要以为自己就已经很努力了。他说,美国人,在很多地方比我们做的要好。

还有两个师兄去了非洲的博兹瓦纳,在那里,由当地华人捐助建设了一个寺院,估计快要建好了,他们将在那里住持,弘法,服务和教化当地的民众。

当地的华人在经营上很有成就,也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华人圈,但是,由于在信仰上暂时的缺失,精神生活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造成了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比如种族之间对立的潜在隐患,等等。

我相信,我的这两个师兄过去以后,依他们的能力和功夫,很快能够在数年间,影响和带动非常多的华人和当地人,更多地投身到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当中,并逐渐完善和恢复内心本有的社会责任感。

还有师兄去了荷兰,那里竟然有很多欧洲人在学习中国的禅宗,他们的法脉是福建莆田广化寺,很传奇。

他们当中的负责人多次来寺院,交流和沟通。

我和他们有过简短的接触,他们告诉我,西方人对佛教中空性的思想最感兴趣,也很有认识和体会。

我们这一批师兄弟们出家都四、五年了,按照戒律的五年学戒的要求,也都有很好的持戒意识和功夫。

按照师父的规划,大家要陆续为国家、社会,在宗教、文化、交流、和平、外交等等领域发挥一个大乘行者应有的力量和作用。

受戒的时候,师父也是这么嘱咐的。从我们学习和实践的大乘佛法的教义上,也是这样要求的。

这一点,和世间法相通,唯一不同的是,出世间法还有空性这回事。

先认识和了解到,再体悟到,再在不同的顺、逆境界中去实践,让内心如如不动,自然能够发挥出普通人所无法达到的力量和高度。

当然,这还是比较理论化的认识,真的面对境界,恐怕也不是这么回事,至少没有这么简单。

比如,到底是什么力量能够让美国青年如此认真和热情地学习呢?而,这些年,我见过很多的中国青年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迷茫,迷茫。

这些差距,应该是和东、西方社会对待宗教的态度有关。

美国,对我这样一个中国汉传佛教的比丘来说,有很多迷。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21 23:10:24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五)(1)
45、

佛陀时代,僧团的所在地大概应该是在城郊的位置,到了用斋的时间,比丘们默默地端着自己的钵进城乞食。书本上的理论告诉我们,这个制度从个人修行上讲有很大程度的破除我执的意义。师父跟我讲,这个就叫做和群众在一起。

师父很强调这一点,让我们不要避世、不要消极,要积极入世利人。有一次,就跟我说到了佛陀时代的比丘进城托钵乞食的事情。

从传播上,包括佛陀自己,也通过这个形式达到弘法的目的。

那个时候,没有传媒,在整个农业时代,传播工作都是这样四平八稳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印刷术、建筑、美术等等各种文化形式承载了这个了脱生死的法门。

后来,电影产生了,再后来,互联网产生并发展起来。不仅仅是佛教,乃至整个文化业都吃了一惊。

我们刚出家的时候,寺院里组织我们这些小和尚看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那时候,我们对外界信息的屏蔽是非常严格的,不让随便看书,更不可以看电影,现在回忆,能允许我们看这部电影,好像并不是为了调剂一下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是,这部电影有助于我们的修行。

确实是,我现在都相信,这部电影的编剧以及主要创作者中有很高水平的高手,他们深深地懂得佛教,甚至可能有真的体悟。

那里面有一句台词。

龟长老在剧情最危急的时候,他的弟子焦急地跑来找他,告诉他,师父,我给你带来一个坏消息。

长老回答,消息就是消息,消息没有好坏。

这样一句台词,真的很让一个专业修行人震撼,随着修行的年头增长,越来越觉得这些电影工作者很了不起。至少在文化上,在宗教知识上,他们走的很远。

我们去美国的师兄回来告诉我,这部动画电影已经拍了好多续集了。

我只看过第一部,第二部看了一个片段。后来寺院里开始尝试通过动画片做一些传播工作,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接触。才发现,我们要提高的不只是动画技术,而是思想和认识高度。

真的,我们要普及宗教知识,普及佛教文化,要让更多的中国人都认识和了解佛教。不然,我们会吃很大很大的哑巴亏。当然,这是站在一个中国汉传佛教比丘的角度上讲的,即便有一天我在美国,我想,我也会这么认为,因为一个十多亿人的国家在普及了佛教知识及文化后,会对整个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情况是,有一些很聪慧的美国人,他们杜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有一只濒临灭绝的仅中国才有的动物熊猫,还有中国武术、中国禅宗以及一个中国古代的背景,辅以音乐、配音等等,他们在计算机里摆弄摆弄,最后渲染输出一个视频文件。

人类社会现有的文明称之为美国动画大片。

整个中国社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为了看这部大片,其实,是一群美国人用计算机技术讲述的中国故事。为了看到这个故事,要付出以亿计的人民币。当然,美国人也爱看,全世界的人都爱看。

再后来,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制作这个视频文件的技术,大学里有这样的课程,有这样的专业,社会上也有这样的培训学校和机构,有不少这样的培训学校,有的竟然有几千人。

他们中有一部分成为技术上的高手,获得这个行业里比较体面的工作,为美国大片做技术上的加工。

我理解为,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大片,其实是一些有着美国国籍的来自不同族群的人,他们杜撰了一个中国故事,至于为什么要杜撰中国而不是缅甸的故事,我觉得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人多,观众更多,利润更大。

这个故事如果是中文版的,可能就是一个WORD文档,两万多字,或者再多一点,英文版的就是一串串英文单词,讲清楚故事结构和画面。

当然,有很多的人物和场景的设计。

整个故事被分解,其中,很多情节会由中国青年在北京的某个写字楼里完成,这些青年用父母給的学费学会了这些技术,并且在实践中把自己历练成一个技术上的高手,得以获得这样的机会。获得一些加工费。

最后,完成的影片,由中国的发行公司发行到中国的影院里,很多中国青年趋之若鹜。

那些美国人,赚了很多很多的钱。

这些钱,赚的太容易了。真的,太容易了。这些以亿为单位的人民币如果换算成粮食,那要多少农民种多少地啊,换算成煤,那得多少煤矿啊。

出家前,我接触过很多加工企业,为国外加工物质产品,老外们拿个所谓的品牌,大批的中国工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的工厂里,加工生产出被称为外国品牌的商品,然后再卖给中国人。

出家后,发现,物质领域是这样,文化领域也这样。

而且,这些美国人,只是编了一个故事。最搞笑的是,还是中国故事。之前,他们改编了包括花木兰等等这些中国人家喻户晓没有版权的故事,之后,他们又不知道要编什么样的故事,相信他们会一直干下去,乐此不疲。

这个太搞笑了,真的熊猫还得养,还得伺候,美国人没有真熊猫,但是却懂得用计算机捏造一个,比真的还赚钱。真的那个,再真,也是一个牲口;可是,捏造的这个假的,它叫“功夫熊猫”。

以后不知道还会捏造出什么样的故事来。

能够参与制作这个故事的中国青年是技术上的佼佼者,大多数人会从事比较简单的游戏、网页制作等等工作。

很多资金也看到了这里面的利润,纷纷投入到这个行业里来。

我见过一个游戏的片头,是讲江湖恩怨的,一个女魔头如何拥有神奇的中国武功打败敌人的片段。

做的非常精致。投资很大。很吸引人,相信很多年轻人看到这个精致的动画片头,一定会被这款网络游戏深深地吸引住。

我还见过一些动画专业的毕业作品,但普遍都缺乏讲故事的能力。要么模仿已有的美国大片,要么模拟一些游戏片头。

讲故事,特别是会讲故事,并不是一个技术工作,而是一个心灵上的一个功夫,我觉得,通常这个能力更多地来自宗教修为,对文化、心灵的洞察,能够把握和引导他人的内心世界,知道什么时候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能够在九十分钟之内,让观众忘掉时间,引人入胜。

能够精准地击中一个人内心中最敏感的那个地方。

让人,心弦一动。

一个好的故事光靠冥思苦想是不容易搞出来的,而是在寂静中的机会更大,在心愿的促使下,在超越川流不息的妄想和思维的那些时刻,忽然间,一瞬间,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就呈现了。

完整的,一瞬间。

看起来是讲个故事而已,其实还是对心灵世界的探索,探索的越深刻,故事就越能打动人,本来就是心灵世界的事情。用宗教这种工具,能够走的更深远。(未完待续)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23 20:05:05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五)(2)

我们的寺院里很多有青年居士也开始从事动画制作,起步很艰苦,他们的拍摄场所只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岩洞。早期只有一部最简单的数码相机,摄影架什么的只能用拖把和扫帚捆绑捆绑,后来才渐渐有了一些专业的设备。

只是,因为没有场地,只能在那个寒湿的岩洞里尝试用动画讲故事,尝试为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做点什么。

寺院早期制作的是静帧动画,其实就是数码照片一张张地连续播放,形成的幻觉,和小时候看的走马灯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要做的很精致,人物必须要有足够的尺寸,至少要有一个车间那么大的空间,才摆弄的开。

再辅以计算机技术。

技术上,不是很难的事情。即便是不用静帧动画,用3D技术,也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这些有佛教信仰的年轻人就开始学习3D技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因为有信仰,所以就能克服种种技术上的困难和障碍。并且不断地获得各种专业人士的无私帮助。

这些年轻人用最简陋的条件,尝试着做了一百分钟比较粗糙的静帧动画之后,发现,如果要继续下去的话,就需要足够的空间和场地。

大家的信心,来自于对佛教核心理念的认识和把握,认为是有机会讲出一个好故事来的。

当然,作为一个佛教修行的实践者,我觉得,拥有佛法的实践经验,或者是文化知识,更有助于讲好一个故事,特别是讲好一个人类文化都承许的故事。

这一点,我相信,美国人的长处,更多地在于他们上上下下普遍对于宗教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物质文明和文化实力和他们对宗教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他们中的很多大学都是教会学校。

并不见得他们是天主教徒或者基督徒或者佛教徒,而是他们对宗教的尊重、学习以及理解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具备了讲故事的能力和高度。

不久前,很多天主教的修行者,他们本身就是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教授,很有身份的人,来寺院里拜访我的师父,向我的师父学习佛教知识,他们很虔诚,很以能见到我的师父而荣幸。

让我很意外的是,他们是天主教徒,和佛教徒一样,独身,有修行实践经验,他们却在各自的大学里读佛教专业,有各种各样的学位。其中有一个长的酷似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

之前,我并不知道,对于佛教实践、佛教知识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是如此地受重视。

佛教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对于专业修行的出家人,我们被要求训练出入世和出世两种能力。可能对于在家人乃至整个社会大众来说,汲取其中任何一面,都会对自己的生活、事业提供利益。

佛陀时代,比丘们托钵,即修行了,也传播了佛法,很简单的生活。

现在这个时代,那一招不灵了,需要更多的传播手段,也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比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世入世都要搞的定。需要搞出种种的花样告诉周围的人,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一些佛法,这样,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会更加优质。

让更多的中国青年站在更高的心灵高度和这个世界平等对话、交流。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23 20:06:33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六)



46、

有一个记者告诉我,他大学学外语的时候,《圣经》是必修课,在此之前,他没有正式接触过宗教。

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对佛教的了解就很少很少。

其实,这样的教育背景,在日后与西方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就吃了很大的亏,起步,就缺一大块。好在,这位年轻的记者,来到寺院之后,立刻就意识到,要学习,否则,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佛教名词和概念,就搞不清楚。遇到相关的事件,就不知道如何应对和处理。

而且,聪慧的记者迅速地意识到,如果自己靠自己在大学里学习的那点《圣经》知识和西方人进行交流时,肯定是不够的,肯定就矮了一大截。

这就好比,一个西方青年在大学里学习了一点中国书法,然后想在这个世界上搞点什么名堂出来一样。

近几年,来寺院的西方青年越来越多。

有的人,悟性真的很高。一个英国青年就在禅堂里问,作为一个家在伦敦的西方青年,如何学习中国的佛教。

寺院里常常举办一些营队活动,年轻人来这里认识和了解佛教,做志愿者,参与寺院的各种活动,这也不刻意的,因为我们寺院的出家人都很年轻,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年轻人跟年轻人比较谈的来。

在这些营队活动中,大家是相互感染的,很多年轻人在正信的佛教氛围中所呈现出来的朝气、创新能力非常令人感慨。他们热情,充满活力,对国家和社会充满着责任感,他们在寺院里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做利益他人的事情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不怕苦、不怕累。

很多人,都很感动。其实,我自己,也常常被他们所感染,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对自己,对未来,都充满自信和希望。

有的访客,刚把车停下来,见有志愿者在搬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上前帮着搬,搬完了,再来谈事。说,我刚才先做了一会儿志愿者。

还有的,说着事情,发现司机不见了,一问,发现司机也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了。正在和大家一起热火朝天地干活。

作为一个出家人,当然希望佛教传播的越广泛越好,但是,也并没有一定要把佛教推销给谁的意思。大家多了解一点,总是比不了解的要好,了解的多,在国际交流中,就会比较有底气。

更为重要的是,真的了解和认识了,就不会被邪教所蛊惑,这些年,很多人都目睹乃至亲历了邪教对社会、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巨大伤害。主要原因就是正信的佛教没有普及,大家就被诳了。

有年轻人告诉我,幸亏自己在工作中有机会来我们寺院了解和认识佛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否则的话,接触了歪门邪道,也就认为歪门邪道就是佛教了。

所谓先入为主。

抵御邪教的侵袭,莫过于传播正信的佛教。

也有很多访客跟我们提及佛教中的迷信现象,说,种种的仪轨,烧高香,还有处处可见的功德箱,还有到寺院里捐钱买平安,乃至犯了事来向佛菩萨保佑忏悔,都让人很不爽。

过去,我也不喜欢这类现象,但现在,我不这么看了,我觉得,即便是迷信,总比什么都不信的好。

知客师又跟我们讲了一个很让人惊悚的见闻,他说他刚接待了一个访客,是个女众,她跟知客师讲,她自己是个很好的女人,但是家里出了事情,丈夫去世了,自己虽然有外遇,但是,自己是个好人,现在婆婆和小叔子要来争夺遗产。她决定要跟他们战斗到底。

她决定,干个利索的,买凶把婆婆和小叔子都给干掉。

她问知客师,这么干,从佛教的角度上讲,是不是正义的,或者说,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的这个行为成为正义的。

把我们的知客师吓坏了。天下真的就有这样愚痴的女人。都不知道跟她说什么好。大概是从法律和道德上都劝了劝吧。很难说效果怎么样,天知道她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是,最后,告辞时,她问了一句话,说,她这么干,她的死去的丈夫,会不会知道。

我觉得,可能就是残存的这一点点敬畏神明的心,有机会挽救这个愚痴的女人。因为,她还有一点害怕,还有一点所谓的迷信。

所有那些还愿意来寺院的人,不管动机是什么,我觉得都很了不起,至少还有改变的机会,在探索,在悔过,为自己创造远离愚痴和痛苦的机会。

我相信,经过知客师的开导和劝慰,这个女人眼下应该是可以暂时放弃那些恶毒的想法,或者至少再掂量掂量,不会马上付诸行动。

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毫无顾忌地去实施恶毒的想法,更可怕的是实施了这些罪恶之后还心安理得,不觉罪恶。

好多年了,一直有人告诉我,大家办出国手续,如果信仰那栏里填无的话,会让他人很紧张。确实,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思想和行为就没有底限。

确实很让人害怕。

我没有想用文字去贬低一个愚痴的妇女,尽管她竟然到了要雇凶杀害和自己争夺家产的亲人的地步。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人任何信仰,当他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当他认为自我被威胁和伤害的时候,他会做出没有任何底限的反应。

如果,我没有信仰,没有信仰方面的知识和认知,也没有这方面的教育,也没有听闻过因果这回事,甚至,连一点点迷信都没有。我,也不会比她强到哪里去。如果,我在没有任何信仰的知识前提下,接触了邪教,我会更加疯狂。

万幸的是,我有信仰。而且还出了家,受了戒,成了比丘。

随着佛法学习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又有机会和条件在这个已经被称为“地球村”的时代里与世界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平等交流和沟通,真是万幸中的万幸。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9-27 03:14:11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七)


47、

我们寺院很强调学习和行持“菩萨道”。

师父让我多跟当家师学习,当家师闭关去了,之前,我有跟着他一段时间,观察、学习他持戒、用功、做事、办道,他很了不起,出家前是博士。师父常称赞他“怎么弄他他都不生气。”

在寺院里,大家都很守规矩,有戒律,又有清规,但是,也有意外,因为寺院大了,总是会有新人来学习。有一次,有个人骂了当家师,指着鼻子骂的,很难听,他跟师父说了,师父回复,为他背业,用功的时候为他祈福、回向。

这事都过去很久了,我自己也不是很能接受,没扁那个骂人的就不错了,还要替他祈福、回向,为他背业,真的是欠他的。背业的意思就是,他做了不好的事情,产生的后果,由出家人来替他承受,让他好好地过,出家人替他受苦、受罪、受委屈,回向就是把自己用功的功德无偿赠送给他,让他能好过。当然,这是我的一个浅薄的认识,完整的意思也没有这么简单。

我把这个公案告诉了一个准备出家的新人,小伙子血气方刚,还没怎么像我们这样被磨过,一下子就急了,袖子一撸,说,谁说的,谁说的,我跟他拼了。

唉,修行这个事情,跟世间正好是反的。

世间是以牙还牙,爱憎分明;出家是宽容大度,慈悲济世。要求我们没有容不下的事情,没有容不下的人。

有一次,在禅堂外的天台上,有师兄问师父一些问题,大致是有一些人很不近情理,很糟糕,怎么办。师父讲,这些人很多并不是故意的,而是他的认识水平就这样,跟他讲他认识水平之上的东西,讲也白讲,要想真的帮助他就只能包容他,慢慢地找机会去利益他。

这个,对我来说,当道理听,还可以,做起来,有的时候好像行,有的时候真的很……

有信众带来朋友,按照以往的礼貌是要见一见的,我没见,因为这两个人是造假机油的,就是汽车的润滑油,老天,这个也有人造假,也成了行业。想钱都想疯了,造这个东西,太亏欠福德和良心了,我真的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世界上有这么蠢的人,干这么蠢的事,干这么缺德的事。

现在想起来,别说不见他,应该跑出去,狠狠地扁他们一顿,打到他们满地找牙,相信开车的人都会跟我一个心情。

但,打人犯戒,我这辈子是绝对不会干这事了。而且,真的扁他,有什么用呢?他们也知道造假机油不好,据说准备收手不干。但我相信,他们不干这个,还要干别的,可能是更缺德的,他们选择行业的时候不是考虑行业的好坏和缺不缺德,而是考虑自己的风险。不造假机油了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风声很紧,怕被抓。

他们不会去考虑人家的车加了假机油,损车,损人,那一家人都在车上,一旦因为车况出了事故,多缺德啊。为了赚那么一点点钱,要这么损德的事。

我的师兄见过他们,说是,印象很不好。我没见,也能想象的出来,不可能是好的模样。

寺院里不让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允许随便上网,外面的信息都不太了解,但是了解人心就可以了。

这个世界好像越来越疯狂了。

有一个师兄的父亲是个果农,常来寺院里住,一家都住过来了。我跟他谈过,他虽然不愿意住在寺院,总觉得不像过日子,但是,他还是觉得住在寺院里相对来说比较好。他告诉我,他所在的农村已经没法住了。

他是果农,果树要打农药,打很多,不然就不行,就没有产量,不要说水果了,打农药作业的人都打的受不了,打出毛病来,身体都不好。而且,土地和表层地下水也被农药污染。

在农村,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亲切,现在就认钱,很冷漠,谁家有坎缺钱了,去借,村里就有放贷的。

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寺院里常来访客,我们的斋饭大多是自己农场种的有机菜,不用化肥,不用农药。很健康,很环保,客人都说好吃。

大家都活在这个世界上,没钱的在苦苦地赚钱,赚到钱的,吃的不健康,喝的不健康,再有钱,有什么用,过几年,钱都要送到医院去,这一百多斤肉身要遭受多大的罪啊。

道理谁都懂,但就这个认识水平。把道理说到天上去也没有用。凡夫就是看眼前,被假相迷惑。水果又大又漂亮,放在超市里,就感觉很不错。

静下心来,想,师父说的没错,大家也不想这样,认识水平就这么高,除了包容,想办法,慈悲和爱,还能怎么样,越批评,越麻烦。当然,法律和制度也很重要,是基本保障。但是,人心更重要。

造假机油的,估计是形成了地下产业,虽然危害很大,但是只要有钱赚,抓是抓不完的。抓了这两个,自有后来人。

让我为他们背业,祈福,回向,真的是做不到。勉强可以包容吧。但愿他们都能够改过向善,不再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我的师兄弟,据说常常有各地来请,请到当地去住持寺院。

有时候我就想,看起来,还是宗教有办法,讲不通的道理,通过学习佛法,通过皈依,教化,慢慢就讲通了,认识水平提高了。道德观念增强了,这个事情才有办法。民心、民风,要靠信仰来变得纯朴,厚道。

否则,怎么办呢?

在寺院的学习中,也不是都学习替这些坏蛋背业、祈福、回向,也要想办法教化,只是这个过程中不起嗔恨的心。师父说,菩萨道要有很多很多的方便法门。

师父就曾让当家师去狠批一个人,因为那个家伙太不像话了,但是,师父还追加了一条短信,不要起嗔心。

如果有机会,我相信我的兄弟们在被请出去弘化一方的时候,一定会想出很多很多的办法,通过宗教教化的力量,让那些造假机油的,千万别再干了,有这个心计和体力,干点什么不好。还有靠农药增产的果农,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水果产量低一点,没有农药没有化肥,价格卖高一点,大家反而会更认账,总是会有办法的。

归根到底还是内心的问题,内心中的很多问题解决了,外在的才好解决,不然的话,大家就一起完蛋。

法律制度也非常重要,增加干错事的成本,减少干错事的机会,但是,执法者本身也有一个心的问题。倘使大家都多多少少地有一些因果观念,知道做缺德的事情,后果很严重,绝对不是法律惩处一下就完事了。在我们无限生命中,那些蠢事所带来的生命困难简直就无法偿还。反过来,做好事,好报也多的不得了。

有了这个概念,相信,干坏事的就少了,做好事的就多了。大家就都能松一口气。

这么理解菩萨道,也不知道对还是不对,而且,还有一个很严重的困惑,有的人确实是认识水平的问题,有的,就真的是邪恶了,利用宗教骗人。

我见过一些被骗中招的,很惨,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是认识水平的问题,没想骗人,但是事实上是把人家给坑了,有的就是成心的。

而且,现在竟然有人冒充我们寺院的出家人,跑到民众家里化缘,然后给人家一个请柬,还有假冒的我的师父的名片,让人家来访问我们寺院。这些不明真相的善男信女出于对我们寺院的信任,相信了,上当了,然后拿着那个所谓的请柬和师父的名片就真的来我们寺院作客来了。搞的大家都很无奈。

我们寺院是绝对不会派人跑到别人家里进行所谓的化缘的,万一以后您遇到了,也不要跟骗子结怨交恶,把这篇比丘记事保存好,到时候就推荐给他看。

这真是一个很险恶的世界,没有真正的菩萨功夫和心地,真的是没有办法。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10-06 19:49:48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八)



48、

出家前不久的一天,忽然收到台湾佛光山的邀请函,被邀请去台湾参访,包往返机票,是一个网友推荐介绍的。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佛光山是干什么的,只知道台湾有一个机构邀请一批大陆的民间网络写作者赴台,应该算是一个公关活动。

很是受宠若惊,觉得台湾同胞实在是太好了。但隐隐地也觉得无功不受禄,我这一代人,小的时候受过毛爷爷的教育,有几根筋被搞的比较敏感。

那一年,因故没有成行。没多久,就在北京龙泉寺出家了。出家好几年以后,才略略知道了这里面是怎么一回事。

佛光山作为一个佛教组织,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事务中有相当的影响力。

后来,师父让参加一些宗教组织、学术机构的会议,对佛光山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接待的访客中,也有了解佛光山的,他们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中,也很受启发。

佛光山有报纸,这份报纸在台湾的发行量很大,在电子信息对纸媒冲击这么严重的情况下,他们还保持着不错的发行,而且,在台湾的很多学校都有订阅,很多台湾的小孩子就看着这份报纸长大。我看了几张,发现这份报纸虽然是佛教团体报纸办的,内容除了一些社会新闻之外并没有太多的佛教内容,主要传播的是传统文化,但是很生动,很生活化,没有说教,感觉上就是用传统文化的角度来阅读和观察社会现象。我想,这对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份报纸随着佛光山的弘法事业竟然发行世界各地,不仅仅是报纸,他们还有电视台、出版社。

一个那么小的台湾,竟然做出了这么一番影响世界的巨大事业来。

有一个佛教信众告诉我,好多年前,佛光山要在美国关岛建个庙,当时的克林顿政府刚上台,给了一百万美金。

我们寺院曾经组团赴台湾参访,全程基本上都是佛光山接待和安排。去海外参访,到处也都能见到佛光山在海外的道场及事业。回来跟大家交流的时候,让我们很开眼界,一方面看到了佛教团体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也启发和激励了我们这些年轻的比丘期待利用自己的所修、所学服务祖国大陆的信心。

参访团的人回来告诉我们,对佛光山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服务他人的真诚,处处待人着想。还有他们的创业和奋斗精神,因为台湾人口少,出家人更少,比丘就更加的少,支撑那么庞大的事业,就得一个人当几个人用,比丘不够用,常常是几个比丘尼就去支撑一个道场,本部还不给钱,生存和发展都要靠自己,还要修行,还要学习。

我出家以后,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教育,我师父就是这么教的。

有大陆的政府领导来寺院参访也盛赞佛光山,跟我们讲,说我们的寺院跟佛光山比起来就太微不足道了。因为我没有去过台湾,也不知道差距有多大,后来,去非洲的师兄带回来佛光山在非洲的寺院的照片和台湾佛光山本山的照片,这才知道,什么是大庙。

比起来,我们这个庙,不过是几间房子而已。没有大殿,没有法堂,没有藏经楼。哄哄外行还可以,内行的知道,这不能算是真正的庙。以前是几间老房子,后来师父带着我们在这个只有出家人肯用别人都看不上的狭窄坡地上盖了些新房子。因为是僧俗大众一砖一瓦亲手盖的,好多砖瓦还都是在外边的拆迁工地拣来的,设计上很独到、很用心,施工很细致,自己干的吗,总不会自己糊弄自己,比较有感情,访客来的时候,介绍给别人,一开始还有点自豪。看了佛光山的庙的照片,才知道惭愧,感觉挺没面子的。

尽管这样,这几年,社会上的宗教需求越来越大,或者是大家对师父比较认可,对这个年轻僧团以及近年来所做的事业及呈现出来的气象比较认同,来寺院的信众越来越多,一到周末,本来就有限的空间都被反复使用,节假日时,连我们的教室、小禅堂都被打了地铺;吃饭的时候,斋堂被反复使用,多的时候要吃好几拨,好在佛教信众都很规矩,大家就排着长长的队等着,冬天挨冻,夏天挨晒。

夏天,每周末,数百居士密密麻麻地挤在我们出家众平时上殿用功的叫“见行堂”的空间里听经闻法,真的是汗流浃背。

真是难为了这些善男信女了。感觉很对不起大家。

就这样的简陋条件,海内外诸多宗教、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等机构络绎不绝地来访,来体验,来问道。好在大家都有比较好的训练,内心比较静,对空间上的不足勉强就凑合了。

很多访客,都问,你们这个庙,谁投的资?刚开始,我们刚出家的时候,也以为有谁投资,后来才知道,哪有什么投资。建设过程中,师父的信众东拼西凑,盖了些房子,为了节省人工,我们这些小和尚就充当泥瓦匠,干了好几年。我见过我师公,给他开过车,一个很慈祥的老和尚,患有很严重的肾病。有一次开车送他,他让我吃自助餐,吃饭的时候,我就琢磨出家人吗,少吃一点,比较好。师公就不干,让我多吃,说,不吃可惜了。

想起来,要不是刚出家的时候就受了出家人要为众生当牛做马的人生观的教育,早就甩手撂挑子了,都是活着,干吗要受这份委屈、受这份辛苦。而且,当年要是去了佛光山参访,十有八九就跟佛光山跑了,那时候,我这个从小就被教育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小土 ,到了佛光山,见到那排场、那气势,再见到开山祖师星云大师,还不彻底晕菜。

不过,人还是多吃点苦比较好,这些年跟着师父盖庙、承担、接人待物的历练,让自己从身体到心灵上都比较懂得了人一定要务实,不再如年轻时那么好高骛远。师父早年说,饭是一口一口吃的,房子是一砖一瓦盖的,人是一个一个培养的。

而且,他好像一直尝试把“住在自己盖的庙里更安心”的概念灌输给我们。一点点地,至少我是接受了。

现在看来,其实,人生也是这样,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的事业和成就也都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脚踏实地地干出来的。

比丘戒刚受完时,从戒坛上下来,我师父为那一拨三百个比丘开示,最后告诉我们,比丘的责任就是要为众生服务,为和平努力。大致是这个意思,那时候刚受戒,只是一听,并不理解师父为什么这么讲。

后来,去台湾参访的师兄见到了星云大师,大师给开示,也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对我们这些后学寄予了厚望。

受戒后,学戒、承担,见的人和事多了一点,内心里多少会升起一些责任感和力量来。

寺里在出版漫画书,出到第二本《放下就这么简单》的时候,请星云大师给写序,因为我向来做事情毛手毛脚,常挨师父的批,都改不太好,书快要下印厂了,序还没落实,又被师父给批了。这才赶紧去落实。

多亏了星云大师,头一天托人向大师祈请,第二天就写来了。

写的真好,真的很感人。而且,早就听说大师的身体不太好,眼睛都看不太清楚了。

佛光山的书我看过一些,星云大师的书和讲座也看过一些,大师是扬州人,法脉也是在大陆,看书上说,在佛光山宏伟的建筑群里,有一个大禅堂。

让我们很向往。

不久前,师父跟我们随谈时提到了禅堂里用功的事情,说,很有效,过来人看你差不多了,从外面,找个因缘和契机,啪地给你来一下,就奏效。

我问师父什么时候我们能这么用功,师父说,时候还不到。

应该是我们的福报还不够。再说,我们寺院里没有真正的禅堂,现在的那个禅堂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是个阁楼,更像是在楼顶上加盖的,不能跑香,两头还藏着两个大水箱,入夜的时候,水箱里的供水设备会吱吱啦啦地响个不停。

不过,有这个,也很知足了,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人家已经干了很多年,我们才刚刚开始。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10-11 23:29:06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十九)



49、



很多来寺里的人,都会很惊讶怎么我们寺院里这么多年轻人,这大概是因为大家过去误以为佛教就是老年人的专利的缘故。

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大家会把佛教跟老年人扯在一起。我学习到的教理是越年轻学越好,越容易入道,老了就晚了,但总比不学的好。

我们寺院里也有很多老年人,他们大概是周四会在佛堂里念佛,平时很少见到他们,是因为他们都很忙,一般都承担寺院的做饭、摘菜、缝缝补补等等工作,总之,很多很多的事情由他们来做。

很遗憾,我爹死的早,我老妈都八十岁了,折腾不起了,在南方老家,恐怕这辈子没有机会来寺院里体验了。其实,我非常想让她有机会能来寺院,只是她的身体恐怕经不起长途奔波。

外人一般不了解,在我们寺院里,我所见到的老人,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有尊严的老人,活着最受尊重的老人,整个寺院里,好几百人,到了周末,几千人,大家都有一个绝对的共识,非常的尊重老人。

寺院,就是这样的氛围。

出家前,我老爸曾跟我讲过一个非常让我很感慨的见闻,那时候,我们住在一起,他每天早上去买早点,路过一个敬老院,有一天,见到一个老人在路边哭,周围围了很多人。我爸跟他攀谈了一会,得知,老人的儿子挺有钱的,就是忙,每周一会开车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然后去工作,周末再接回家。其实,老人很不想住敬老院,但是,自己又照顾不了自己,孩子太忙,只好这样迁就了,每周一,快到敬老院门口的时候,他就跟儿子讲,自己想先下车走一小段,儿子就相信了,其实是他不想进敬老院,等儿子开车走远了,他就坐在路边伤心,伤心伤心就痛哭起来。哭够了,再自己默默地进那个他非常不想进的敬老院。

这一切,他的儿子从来也不知道。他不想连累自己的儿子,每次去敬老院都要装着很开心的样子。

唉。

人老了,就这样,年轻人,哪里会体恤到老人的心境呢,大家都忙着赚钱,忙着生存,也没办法,那怎么办呢?其实,老人老了,真需要的不是钱,而是精神上的抚慰和愉悦。我也是出家以后才慢慢知道了一些。出家前也是左突右冲地忙碌,哪里会想过老爸老妈的精神生活呢。

懂得这个的年轻人,太少了,也难怪,年轻人不忙,怎么行呢,生存压力这么大。

我没有否定敬老院的意思,这种机构的存在恰好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但是由于社会过度的商业化,使得敬老院这样的机构基本是要建立在利益关系上的,人的精神生活就会被遗忘。人与人之间渐渐就只能剩下冷漠的经济关联。

我们寺院里的老人,有的是居士,有的是僧团的亲友,有的偶尔来,有的常年住。他们和大众一起作息,由于山上的空气好,素食,食品安全也有保障,有适当的劳动,所以普遍保养的不错,关键是心情好,没人气他们,佛教的教义确保了他们可以非常滋润地生活在众人的恭敬和理解当中。

在佛教的团体里,大家把照顾老人当成是一种修行,所以,老人们就爽呆了。有一个老人,晚年了,得了浑身疼的病,每天就是哀嚎,没办法,她儿子是出家人,就把她接来寺里住,有人很发心,三个人照顾她,有一个懂中医的还是专门从山下上来,帮她熬中药。

大概是太疼了,尽管这样,依然无法抵御生命本有的苦难,病苦,让这个老人整天哀嚎,她的全部的气力就是设法能让自己好受一些。肉体的痛苦也折磨她的心灵,她就发脾气,抱怨和责骂周围的人。

大家都能理解她,把这些责骂和委屈通过修行化解了。从没有人会责备这个整天骂人的老人。依然耐心细致地照顾她。

这个,在世间,根本就无法想象。

很多很多老人在康复之后,变得不再那么固执,变得宽厚和豁达,甚至开始照顾别的老人,我有一个师兄,他妈妈在山上住,成了寺院建设的主力,他爸爸在山下工作,以前两人总吵架,现在不吵了。很多师兄们的父母都住在寺院里,有的是老两口,常年住,有的是一年来住几次。也有一些老年居士住在寺院里,也有常年住的,也有定期或不定期来的。

真的,在俗世间,大多数老人并不能受到真正的尊重,至少,我曾经经历的世俗生活所见所闻就是这样的,老人家们因为岁数大了,手脚不灵光了,爱唠叨了,大脑反应迟钝,一般都是会被嫌弃。

没有钱的,能不被嫌弃,就很不错了。

有钱的也没辙,我有一个朋友,父亲的官做到有些高度了,到了晚年,瘫了,也是被送到养老院,虽然是很高级的养老院。

我曾做过一些老年人的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观察,发现,他们和年轻人一样,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希望能够发挥力量,能够被认可,能够参与社会活动。

他们虽然老了,但是依然爱唱歌,唱的不好也爱唱,跑调也爱唱;他们过节的时候,也愿意穿上崭新的衣服;他们爱学习,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一点不亚于年轻人;他们爱工作,前当家师的姑妈,虽然年纪大了,身体还不太好,会电焊,但整天在寺院里从事包括社会慈善类的工作,很充实。

还有一个老人,曾经拉着我,跟我讲述他夜里巡逻维护安全的经验,很充实。

很多很多的老人,利用自己的所长,在寺院里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是他们那么的积极,那么的阳光。真的,我从未见过一个老人可以那么有活力地生活着。这里没有攀比,没有职务的高低,没有贫富的差距,大家都是老人,享受着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我能体会到,一个人,绝对不是光吃饱了,有个地方待着,然后等死就可以了。人是需要发挥作用的,是需要被尊重的,是需要尊严的。

特别是老人。辛苦了一生,晚年的时光,格外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况且,我所见到的这些老人终日默默地做事情,行善积德、学习、用功,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他们在寺院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慈善事业,看似不起眼,但是少了他们,可能真的会搞不转。

这样的生命,真的是很光彩。我知道很多老人都有着非常沧桑的经历,比如老年丧子等等,但是,因为精神世界的充实,苦难并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他们更积极地去面对生活,面对修行。

很多老人受了菩萨戒,受了这个戒并一直行持的人,通常都有通情达理,宽厚仁慈的性格特征,谁家里有这样一个受了菩萨戒的老人,那家里人福气就大了。

其实,生命本质的问题,苦难以及死亡本身,谁都无法替代,但是,佛法的无限生命价值观,让我们能够战胜对死亡的恐惧,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幸福和力量。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我很幸运,能够在寺院里观察和参与实践到一条解决具体问题的道路。

寺院虽然有很好的遵老的氛围,但是,也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老人都接来。不过,寺院的一举一动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我就见过有性格比较刚烈的女居士被布置实践佛法的功课,给自己婆婆洗脚。

据说,有的人刚开始真弯不下腰来。但是,在寺院的氛围中,很多很多人渐渐都做到了。

一个女人,能为自己的婆婆洗脚,那这个家庭的好日子就开始了。

每年的重阳节,寺院里会举办各种倡导遵老敬老的活动,有个传统项目,年轻人给老人洗脚。

出家时间久了,就对世间的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的比较深刻,旁观者清吗,家庭不和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间都有烦恼,都崩着,总是要有一方松下来。否则就是互相折磨,但是,能够想别人所想,放下自己,不是懂得道理就可以的,也不是学多少知识就行的。还真的是要靠佛法的学习和实践。

靠忍辱,靠智慧,靠开发内心的本有的善良。才能做的到。

一个家庭,媳妇发飙,婆婆不饶,那这个家就跟火坑差不多了。

可能是佛教对人内心良善的启发作用,可能是每个人的本质都是良善的,就是被环境蒙蔽了,或者是没有被开发出来。几乎所有来寺院的人都会无私地投入对老人的关爱中。很多非常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常来寺院里为老人们义诊。

逢年过节,寺院组织的文艺演出中,老人们都会有一些节目,有的节目会好看些,有的就不好看,但,从未有人嫌弃说,那个节目不好看。给予的都是掌声和由衷的赞叹。

更让我感慨的是,有很多专业文艺工作者甚至会牺牲自己节假日陪家人的时间来陪着这些老人过节。他们完全不计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计金钱,不计任何得失,完全无私地为这些老人奉献。

当然,这只是我观察到的一点点皮毛,可能,老人的内心深处还有很多的需求,我不了解,寺院里对老人家们的服务还有很多要提升的空间,他们的很多愿望并不能真正得到满足。但是,这已经让我看到一个方向。人老了,也是可以充满尊严地活着。只要有人去做,去努力。大家都应该去努力,去探索,去实践。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

每一个人。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10-13 19:58:52 +0800 CST  

楼主:longquan2015

字数:130491

发表时间:2015-06-10 23: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1 13:22:09 +0800 CST

评论数:6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