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尚的内心独白(连载)

比丘记事(之一)
(作者:贤书法师)




再有一个多月,就成为比丘了,在佛门,受了戒后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三年前,入寺,剃度之前叫净人,剃度之后叫沙弥。

2012年的11月,按照汉传佛教的传统,我与师兄弟们将赴福建莆田广化寺求受三坛大戒。戒期一个月。然后再返回北京。继续自己的修道生涯。

三年中,发生了很多事情,生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世界、对人、对生活的本质也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其中,最最深刻的事情,是我的一个师兄身上发生的一个深刻觉悟。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修道中的奇迹,但对师父来说,却没有更多的表示,他只是很轻松地印可了这个觉悟,并在不同的场合认同并赞扬了这个在我看来巨大的奇迹。

师父的原话是,某某人对“空性”有一点觉受。

但这一点觉受,已经让我觉得自己非常非常的渺小,当然,也更加坚定了修道的信心。

我记下了一些这位师兄和师父的一些对话。

他问:师父,筷子是木头做的。
师父点头。
他问:时间是相对的。
师父点头。
师父说:不做梦了。
他说:是。

我总结了一下,前后大致是这样的对话。

后来,他跟我讲了很多“觉受”的体验,很难一一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且,后来,我专门去方丈室找师父,追问这件事情。

我问,师父,这是不是就是开悟?
师父转过身,举起手说,这件事情,不许再问。

师父自然有他的考虑。但是,在一些人的心里都掀起了涟漪,师父还是要求我们的心不要有高下,每次追问师父关于修行的消息时,师父依然是说,要有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我的师兄形容他的觉受,是来自一个瞬间,他称为“惊鸿一瞥”。

我查阅了很多经论以及相关的资料,加上与他的交流,心里大约也有了一些数,在修行上,也不断地得到他的指导。

修行真的是非常非常值得做的事情。因为,我们要解决的是生死问题。这和世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任何一个追求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每一个哪怕是最小的体会和成就都是有其原因的,出家修行,用功有种种的方式,人与人的根器不同,很多条件和能力从上一世带过来。这一点,世间人可能还是不太相信,但在僧团里,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一点。

有的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特质,世间人一般讲是“天生”的,我们则确定是前世带来的。

佛门里有很完整的修行路数,让我们从生死当中解脱出来,然后再去帮助更多的众生解脱生死问题。

这个路数,基本上可以用“戒、定、慧”,来概括。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10 15:47:00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二)
(作者:贤书法师)


我们所学习的戒律叫“南山律”,祖师为唐代的道宣律师。

“南山三大部”,由道宣律祖著述,宋代元照律师再次注解,近代弘一律师又进行整理标注。

历史上东渡日本的鉴真,即是道宣律师的三传弟子。

出家之前,对佛门里的戒律深怀敬畏,想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这么严格的戒律,一般人怎么持守的了。但实际上,真的出了家,对戒律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才发现,不是原来想的那么回事。随着大众,只要用心,都是可以做到的。

因为,戒律不是约束我们的,而是保护我们的。

就如同开车要懂得交通规则,体育运动要有训练和比赛的种种规则一样,修行这样严肃而深刻的事情当然更要有规则,即便是一个不开车也不运动的普通人,也一定要懂得一些基本的生活规则,比如孝顺父母,爱敬师长,与人为善等等,才能生活的好。否则,在生活中只会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更谈不上生活质量了。

受戒之前,我们所有即将受戒的沙弥都进行了集中的训练和学习,分成四个班,非常密集的功课,即便是这样,对戒律的认识和了解还是非常有限。

修行中,师父常常都是说,道在平常日用中。

其实,通常都是听的一头雾水。学习了戒律之后,忽然就搞通了一点,修道就是日常的点滴行持,没有一蹴而就的,点滴的行持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在生活中保持足够的正知正念,戒律是最好的工具。

当然,戒律的功能远远不止这些,因为剃度也只有区区三年的时间,很多戒律都没有真正开始学习,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心得体会。

原始佛教,佛陀亲自住持僧团,领着他的形形色色的弟子们,行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的生活画卷。

有凡夫僧、有贤圣僧、有居士、世间俗人等等。

佛陀在吃喝拉撒种种生活境界中,为当时的弟子们乃至千年以后的弟子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以确保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走的更稳,同时也教法能够更长久地利益后世众生。

受戒的仪式非常庄重,律藏里对受戒有详细的描述,各个时代略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了让受戒者通过一个特殊的仪式获得“戒体”。这个“戒体”能够让持戒者在任何情况下做到防非止恶,用现代的角度看,这个戒体到底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说法不一样,也有说即非精神,也非物质。但是从受完戒之后的师兄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来看,“戒体”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物理性变化。

寺里有一次来了一个专门研究宗教的西方人给大家讲座,他对“戒体”就非常感兴趣,表示很希望有机会把这个当成专门的课题研究。

当然,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期待和未知,是受戒仪式上会遇到什么,无论我们为受戒做了什么样的准备,最重要的还是亲自的体验和感受。

据说,戒场会打人,传戒的法师会用鞭子、香板打受戒者。

我们被组织看了一段台湾星云法师讲他小时候在丛林里受戒的情形,戒师问他问题,无论他回答的有理无理都被痛打一顿,打的他一点脾气都没有。叫做有理无理三扁担。

前面也有法师告诉我们,他受戒的时候挨打,连香板都打断了。

有了出家后用心用功的经验之后,就知道有机会挨打,确实是长养修行功夫的好机会,只是现代人的根器不同以往了,这些传统丛林中祖师精心设计的教育手段,能不能让受戒者得到受用,也取决于受戒者的条件和当时的机缘。

不知道我们会不会挨打。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10 18:07:01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三)
(作者:贤书法师)


莆田广化寺。

师父称其是我们的祖庙。师父亲近的是圆拙长老,长老师从的是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这些也都是出家以后才逐渐了解的,真是有缘,这些耳熟能详的祖师大德,竟然就是我们的祖师爷。

广化寺是文革后最先恢复宗教活动的寺院之一,也是被称为模范丛林的大庙,有很多传奇故事,常常在近代、现代佛教书籍中读到的人、事千丝万缕地都会和这个寺院有些关联。

圆拙长老初兴广化寺的时候,上手就是以南山律作为行持根本,为今后寺院、僧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至有了如今的气象。

戒律事关重大。

世间人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持戒,乃至为法忘躯,一代又一代祖师大德呕心沥血创丛林,恢复律制,千方百计兴隆佛教。出家后,多少会了解到一点,因为这些祖师大德们真的深切地受用了佛法可以让我们从生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他们亲自印证到,并且按照佛教的根本教义,也是佛陀的教诲,自觉觉他,普度众生,不仅自己觉悟,也要让更多的人觉悟。

刚出家的时候,最关心的都是自己应该如何修行,是念佛还是参禅还是诵经还是持咒。师父就耐着心对我们讲了很多道理。几年过去了,才略微知道了一点出家人该做的事情。

总想着自己解脱,也没错,但也不是想解脱就解脱的,先要搞清楚自己跟众生的关系,把理路弄清楚。

有一次,师父在禅堂外的平台上领着大家散步,说,我们不能培养自了汉,那样的话,还得了。

很多人知道广化寺,是来自广化寺印制的经书,大约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圆拙长老就倡导印制经书,以至于几乎只要是经书,有不少就是广化寺印制的。

现在经书很多,纸质的,电子的,非常多,但是,那个年代印书,再发行,只是以区区一个寺庙的力量,应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的困难和艰辛想必一定不会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事在人为,古往今来,祖师大德们不辞劳苦为了利益众生的慈悲、智慧和愿力,时时在激励后学要行人所不能行,真正操持大丈夫的事业。

很庆幸,今生,我们能称广化寺为“祖庙”。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11 16:39:45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四)
(作者:贤书法师)


受戒,是一个出家人一生中除了剃度和死亡以外最大的一件事情了。

我接受了三年的沙弥教育,算是比较传统的吧,基本上就是艰苦的劳作,背书,与师父和僧团里师兄弟们的互动、磨合。生平第一次如此真实地直面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烦恼,直面生命的真相。

总结下来,回顾过去的生活,确实找不到一件真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如果说这一生有哪件事情做对了,那就是出家。

从沙弥成为比丘需要一些条件,要背诵很多经咒,要有吃苦耐劳的能力,要能够与人相处、合群、善良、坚强、有道心、乃至于更高的人天师表,我的师兄弟们都做的很出色。

据说,戒场上要考核,背诵考不过,就取消资格,所以,寺里对这方面抓的很紧。半夜,僻静处,常有沙弥熬夜苦背功课。

受戒人的资格要求也很严,主要是身份的审查,户口、身份证、婚姻状况等等,丝毫也不含糊,有的师兄弟因为地方的原因,有的证明和手续不合格,不得不反复办理,委托亲友等,甚至于千里之外,两次往返。

回想师父对沙弥教育的核心就是吃苦。

这几年真的是没少吃苦,当然,我是一般的,很让我钦佩的是有许多师兄弟,受过非常高的教育,小时候也没有吃过什么苦,但是在寺里都起早摸黑地随着大众一起上殿、诵经、用功,每天要干很多的活,脏活、累活什么都要干,从进寺院到受戒前,就没停过,直到进入冬季了,没什么户外的劳作,才在室内用功。

这三年,寺里一直在建设,盖楼的技术工作由社会上请来的专业技工做,体力活都是我们出家人做,主要是沙弥和净人。挖土方、打夯、搬石头等等。做着做着,很多技术工作也都是由僧众做。除了特殊天气,白天晚上都会安排到工地干活。主管工程的法师常常感慨,民工不如僧众干活干的猛,工程需要抢工什么的,要靠出家众和一些发心的居士。乃至于寺院的化粪池、地沟、下水道等等都是要出家人跳下去清理、施工。

有一个新剃度的沙弥,独生子,在家不听话,娇生惯养,后来母亲把他送来寺里做义工,结果,一发心,就出家了,他说,在寺里一天干的活好像比在家一年干的活还多。

不过,人就是这样历练出来的。哪一行不吃苦都不会有成就。苦着个东西,习惯了,就不觉得苦了,只有苦过来的人才能够真正领悟到生命的另一层。而且,在一个群体里,也不怎么觉得苦,跟着大众,慢慢就过来了。所培养出的这种能力,终生受用。

看一些资料,师父当年也是这么吃苦吃过来的,祖师们也都是这么过来的。通过吃苦,人的心性调柔了,意志坚强了,智慧也增长了。

能吃苦是一方面,还需要其他的一些条件作为受戒资格,在寺里也有考核,师父之前进行了精心的调整和调教,以确保受戒前能够更好地学戒和用功。

2012年11月7日,我们将启程赴福建莆田南山广化寺,受三坛大戒。

出发前,按照戒律的要求,我们个人多余的衣物都要舍掉,除了身上穿的衣物外,真正是了无牵挂。也是啊,这无常变化的滚滚红尘里,什么东西是我的呢?

只有放下,才能真正开始我们的出家之路,比丘之路,菩提之路。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12 11:16:18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五)
(作者:贤书法师)


不少人内心深处都藏有深深的伤痛,但大多数人都是回避,似乎人的内心有主动遗忘的能力。

遗忘了,不代表没有,它们会在夜深人静的某个时候,忽然跳出来咬我们一口。

按照佛教的理论,我们所有做过的错事,都会形成一种力量,在我们的生命力发生作用,好事就发生好的作用,坏事就发生坏的作用,让我们感受各种各样的快乐和痛苦的生命体验。

出家以后,我们常常有忏悔的功课,回忆生命那些伤害过的人,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少年的顽劣,青年的叛逆,中年的世故,越回忆越不堪。

真正是不堪回首,难以启齿。

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堪的往事记忆,为什么会把自己的生命过成那么糟糕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呢?

如果要原谅自己的话,那只能用无知作为理由,来宽慰自己一下。世上没有后悔药,对那些自己伤害过的人,做错的事情,只能以最虔诚的态度深深忏悔,以佛门的仪轨忏悔,发誓永不再造,发心发愿以自己的修行帮助所有被自己伤害过的人,以及所有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佛门讲无限生命,认定每一个相识其实都是轮回中的重逢。不仅要用发心发愿的力量将自己从痛苦的记忆中救拔出来,而获得更多前进的力量,也要将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众生。

常常有师兄弟忏悔的痛哭失声,有人见过当家师也在深夜里在佛堂忏悔到哭泣。

我自己也是。

唉,对过往所作所为,无颜以对。佛门里的那个著名偈颂:“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在我们的宗教生活中,每天都会唱诵,每半月诵戒时,作为重要的仪轨要唱。不去思维则已,一思维则痛彻心肺,乃至不敢回忆。

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我们就会做错事,所以,我们就要修行,让自己不再做错事,乃至做更多好事,世间和出世间的好事、善事都去做,来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美好,也让更多的人的生命更加美好。

这和我们以往理解的崇高无关,这只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佛教徒、一个出家人、沙弥、比丘的生命觉醒,忽然间有一天知道了,人应该怎么活。如同吃饭、睡觉,就是要这么去做而已。

我们亏欠众生太多,知恩报恩,乃至于报答所有众生的恩德。只有以此作为今生乃至未来无限生命的目标才有意思,才有价值,才不辜负信众的信施。

中国佛学院的大门口立着赵朴老手书的一个牌匾,知恩报恩。

可能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后学们这个意思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师父教诲我们是要成圣成贤。

即将出行,深深地感恩佛陀,以及历代传承佛陀教法的祖师大德,让我们能够重新看到生命的出口,我们可以学习戒律,受戒,持戒,弘扬戒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列车不再出轨,让我们的生命更健康,让更多众生的生命更健康。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佛陀不仅为出家人制定了完备的戒律,也为在家人制定了戒律,五戒、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

也可以五条都持,也可以持其中的若干。

乃至还有一天一夜的八关斋戒,以及居士们可以受的菩萨戒。

戒律,出家人用来了脱生死、住持正法、度化众生,对在家人来说,只要多一个人持一条戒律,就少很多纷争、矛盾乃至犯罪。

有修有证的人弘化一方,让更多的人受戒、守戒,就能让一方平安、稳定、富足乃至最终获得生命的解脱和超越。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12 16:50:45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六)
(作者:贤书法师)

僧团里的法师上课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深受启发。

佛陀因故制了一条戒,比丘不能和沙弥住一个房间。有一天夜里,年幼的沙弥罗睺罗因天气的缘故不能在树下住,就去敲比丘的房门,希望能暂住一夜,躲避风雨,那时候,沙弥没有房间。比丘们知道这个情况,但为了持戒,纷纷予以拒绝。不幸的小沙弥罗睺罗只好蜷缩在厕所里。半夜几乎被毒蛇咬到,佛陀将他带回自己的房间,睡下,自己坐了一夜。

第二天,佛陀召集所有的比丘,批评他们说,你们这些愚痴的比丘……

为此,佛又制戒,比丘可以和沙弥同住两到三个晚上。这样一来,小沙弥们就可以在不同的比丘房间里休息。

法师让我们好好参一参这个公案,特别是要参一参佛陀为什么会用“愚痴”这个词来批评比丘。

这个故事非常高级。他解决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很多问题。在学习戒律的过程中,学习到,戒律总的来说就是不许做的和必须做的。恶的不能做,善的一定要做,我们即将要受的戒有三个,一个叫沙弥戒十条,一个是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最后是菩萨戒,受戒的仪轨是在一个叫“戒坛”的地方进行,所以叫三坛大戒。

戒律的内容非常多,戒相也非常多,学习不好或者领悟不够的话,就会导致两个后果,一个是持着持着觉得太难或者太麻烦干脆就什么也不持了,还有一个就是非常机械地在戒相上抠,利益众生的事情就不想做也做不乐。

这是法师告诉我们的,我们都很认同。

持戒不是我们以往想象的那样,背下戒条,然后一条条地遵守就可以。要是那么简单,就不能叫智慧的佛教了,佛陀希望我们把持戒律的精神,按照一定的次第,学习和持守,培养和锻炼出高度的智慧,在轻、重、缓、急等等各种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判断、取舍,在种种缘起条件下,通达开、遮、持、犯,以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戒律持守境界越高的人就越自在。当然,这种自在不是什么都不管的那个“自在”。

引导我们的法师常告诉我们,戒律的精神就是慈悲。

自在、慈悲。多么温暖的词。

所以,戒不是束缚,不是牢笼,更不是枷锁,而是我们修道前进过程中的舟船车马。当然,这样讲还只是限于理论层面,真正要了解和持守戒律,就需要深入学戒,精严持戒。在种种自利利他的境界中点滴地去体会,非常值得用一生来学习、身体力行、光大弘扬。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16 11:24:53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七)
(作者:贤书法师)
出发前,当家师在受戒前最后一次为我们开示,他说,我们要守住精神的高地。
受戒之前,最重要的功课还是忏悔,自己过往非常非常多的恶事,如此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仔细观察和了解自己,真的只是比畜生多了一张人面、人皮而已。
人,在欲望的驱使下,所作所为是没有底线的,一个人缺乏信仰,又有了一些物质条件和因缘,什么罪恶都有可能做出来,同时,为了追求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罪恶就无限地扩张。
我们,只是没有深刻地剖析过自己。
我挑出了两个内心中一直难以启齿的恶事,找到当家师按照佛门的仪式发露忏悔。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只是因为当家师太忙,不好意思占用他太多的时间。
当天僧团按惯例诵菩萨戒,菩萨戒有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最根本的几条戒,就是杀、盗、淫、妄、酒。几天来,我个人的忏悔就是按照这个范畴来,从小到大,做的错事太多了,小时候因为无知杀小动物、虫蚁等等,大了就杀家畜、家禽等等,偷盗的范围很广,小失手偷农民的作物,大了占公家的便宜,说谎骗人,结交恶友,酒后无德等等等等。
明日出行。
希望受戒前的忏悔能够将自己里里外外地彻底清洗一遍,身为出家人,受信众的恭敬、信任,倘不能努力向上,为众生守住我们的精神高地。那后果不堪设想,佛门的专业词语就是堕落。非常可怕的堕落。
当家师强调,非常希望戒场的法师能够对我们严厉一些,不行就香板伺候。
记得师父以前也讲过,严格是最大的慈悲。
现在对这话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通过忏悔,重新审视和了解自己,最悔恨和悲伤的时候,打死自己的心都有。自己怎么能活得这么垃圾呢?
按照佛教的理论,五浊恶世,人要是没有信仰,没有戒的约束,没有好的老师,善友,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那就只有欲望。那就只好跟着欲望下去了。
没有办法。信仰、戒、好的老师、好的成长环境都是要靠自己努力。现在的结果是过去造的因,现在做的就是未来我们要面对的果。
佛门里就是这样的理论。如是因,如是果。
之前,有法师教授,现在的结果,老老实实地认错、认罪,当下好好做,为未来打基础,就会越来越好。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26 10:04:20 +0800 CST  
@吃书的猫 2015-06-13 17:00:02
师傅可否告知
修佛
修行
究竟是修什么?
可以站内短信我
谢啦!!☆⌒(*^-゜)v
-----------------------------
学佛修行必知六要素http://www.longquanzs.org/cywh/s/14026.htm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26 10:11:30 +0800 CST  
@graphical 2015-06-27 22:25:06
@longquan2015
楼主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
[答疑解惑]如何看待死亡(一)http://www.longquanzs.org/lqs/hcfs/hcfs/53037.htm
[答疑解惑]如何看待死亡(二)http://www.longquanzs.org/lqs/hcfs/hcfs/60606.htm
[答疑解惑]如何看待死亡(三)http://www.longquanzs.org/lqs/hcfs/hcfs/63151.htm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28 10:00:51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八)
(作者:贤书法师)

戒期内除了大量的宗教仪轨,还有课程,主要是讲戒律。
这些内容很多以前都学习过,但在这种场合下领受,又有些新的体会,出家人的第一步戒律是沙弥律仪,一位多年在藏经楼阅藏很少下楼的比丘法师给我们讲了几堂课,据他介绍,受时间所限,所讲的内容是经过压缩的,在佛学院要讲一个学期。
给我触动较大的是,他讲解的沙弥律仪中威仪篇中“不转行说大沙门过失”的那条,其实,我们寺院里每半个月诵戒,这些戒条早已耳熟能详,但经过他的讲解,确实,感觉非同一般。
其实,也是非常的懊恼,一条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就是做不到,或者说做不好。如果出家前,我能懂得并做到这一条,做好这一条的话,那我的生活一定会比现在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真是可怜。
大沙门就是修行人,转行,就是背后说,授课法师解释,出家人的威仪不光是说把腰板挺的直直的,走路走直线,眼观鼻,鼻观心。不讲别人的过失,也是出家人的威仪。这条戒律的意思就是,身为出家人,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在背后讲别人的过失。这个别人,包括出家人、在家人,上司、下级、同行,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我们刚出家的时候,师父很强调我们要背诵儒家经典,其中《弟子规》中就有“扬人恶,即是恶”。也是讲不要在背后讲别人的坏话。
出家前,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屡屡受挫,屡屡不顺,乃至怨天尤人,现在仔细一想,跟别人根本就没什么关系,纯粹都是自找的,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或者说不知道需要管一管自己的嘴,由着性子来,随着情绪乱讲,不知道哪句话就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有时候当时就倒霉,惹出很多的是非,有时候给自己埋下祸根,日后发作。
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
遗憾的是,懂得的太晚了。真的是追悔莫及。
人在社会上生存,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是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基本保证,但,因为我们的情绪、混乱的思想、烦恼,导致不能做到隐恶扬善,所以互相敌视,互相斗争。通常表现在,自己得罪了人,但自己不知道。我记得,出家前,我听说某某人说了我的过失,心里非常愤怒。
但,当时,就没有想过自己总是去说别人的过失,别人是不是也很愤怒呢?
现在想起来,那个样子生活,能好好地活到出家,都是万幸。真的。
授课法师说,那是不是说,出家人都不去说别人的过失,是不是就麻木了呢?当然不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如果真心想帮助别人改正,可以找到适当的时机,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当面善巧的指出来。如果时机不成熟,就耐心地等待。
其实,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对于别人的过失,我们究竟是想以这个过失去挖苦、讽刺、伤害别人,还是真诚地想让别人好起来。往往更多的时候我们自己根本就抉择不清楚,常常是话脱口而出。
而且,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有的时候会让我们假以帮助别人的名义,而去讲说别人的过失。
我个人认为,这条看似出家人的戒律,对在家人也非常的适合,比如,当我们对他人、政治、经济、文化、行为、现象有些看法的时候,是通过建设性的行动来改善,还是消极地沉默,甚至恶意地批判或者漫无目的地乱讲一通。
道理并不复杂,但,做起来确实不容易,我想,即便出家前,有人告诉了我这个道理,会对我的生活有一些改善,但是,更多的时候肯定还是管不好自己的嘴,因为,没有管住自己嘴的方法,对讲别人过失的后果也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就只能沉溺在各种各样人我是非当中不能自拔,很低级地活着,很低级地重复。
略觉庆幸的是,现在终于懂得了,以后,打死我,也不会张嘴就乱讲别人的过失,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的时候,性情一上来,话跟着就出来了。
还是佛门的办法多,通过戒律的形式,就比较容易做到,而且持戒可以培养自己的定力,觉照能力,更好地管住自己,然后开启自己本有的智慧,渐渐就能够断除很多很多的过失,让自己超越人我是非,越来越慈悲、善良和智慧。生命也越来越光亮。
佛门里一部重要的经典《法华经》中有一品叫“安乐行品”,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想获得身心的安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讲说别人的过失。
很多人来寺院里,比较习惯烧香拜佛,以祈求自己得到种种超自然力量的护佑,获得平安、富贵和吉祥,这样做自然有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倘若,能够做到这条“不说别人过失”的戒律,那所获得的就更加丰厚了。
不知道会有多少是非、痛苦、纠结、矛盾因此而烟消云散。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28 10:22:19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九)
(作者:贤书法师)


有一个中年人,自幼就与父母关系紧张,抱怨父母,乃至于成家后不肯要孩子。后来去寺院里,见到一位比丘法师,讲述了自己的心结所在。原来,他的父母是上海知青,支边去了新疆,在那里有了他,为了他能有更好的教育,就把他送回了上海的亲戚家抚养,直至成年。
一直缺少父母关爱的他,始终对此难以释怀。与父母关系冷漠,甚至也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法师告诉他,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你自己的因缘,你的父母当年也没有打电话、发短信告诉你,让你来投胎。所以,这纯粹是你自己事情。而且,父母在那个时代条件下,为你做了所能做的,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抉择。不是吗?
一席话,让这个中年人心开意解。
这个小故事,看似简单,但却隐含着深刻的人生经验,我们对于生活中的种种痛苦、逆境,往往会找到很多外在的原因。当然,首先不能否认这个中年人从小到大所承受的内心的苦屈,一定是有深深的伤害,否则,不会有如此深的心结。
但是,我们忽略了,成就我们的欢乐和痛苦,是由种种的因缘造成,佛教提供给我们一个更为妥当的思维方式和理清这些因缘的手法,那就是主因是自己。对生死轮回、前生后世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对生活的本质进行更全面和深刻的探索,以获得更好的人生。
佛教告诉我们,一切的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找到答案。
而世间人则习惯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外在,甚至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因缘的事情,怎么可以去抱怨父母呢?但,我们就是会在一些小事上,跳不出来。
在我接受的早期佛法教育中,慢慢学懂得了一个词“观过”。
这个词大致的意思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去观察别人的过失,然后对别人的所谓过失耿耿于怀,最后导致自己的内心产生很多问题,而不能自拔,错误地看待和对待他人,看待和对待生活,乃至酿成悲剧等种种严重的后果。
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团体之间。互相之间不能理解,不能包容,大多是因为片面地执取别人的过失,不肯回过头看自己的问题,不肯多观察别人的优点。就造成众多的矛盾冲突和对立。
上面的那个故事,是受戒期间,在一位福建佛学院毕业的比丘法师讲课时讲给我们听的。我记得我所在的龙泉寺有法师去东北考察佛教建筑时,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参访了一个寺院,那里的法师恰巧也是福建这里的佛学院毕业的,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弘扬佛法和传统道德文化,帮助村民进行心灵建设。
授课法师讲,十多年前,他们读佛学院的时候,每年三个月吃白菜,三个月吃苦瓜,还有半年吃花菜,因为戒律的原因,佛门里有人不吃晚饭,即便是吃也只是吃简单的稀饭,这对正在长身体的年轻出家人确实是个考验。很艰苦,虽然生活条件差,但非常多的人都坚持了下来。而且,寺里为了培养人才,创业的老和尚们的待遇比小和尚要差。
尽管这样,几年下来,从沙弥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比丘法师,经济上需要投入的钱也不少,广化寺、佛学院就这样默默地培养了很多人才,然后默默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很遗憾,自己当年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人、受教。白白荒废了许多光阴,混到今天,才来。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6-30 09:21:20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十)
(作者:贤书法师)

2012年11月23日,约三百名求戒者在广化寺得受沙弥戒。
按照传统丛林的仪轨,恩师为得戒和尚,与另外两位上座法师在大雄宝殿为我们传授了十条沙弥戒。持这十条沙弥戒数天后,再受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
受戒虽然只是用了半天的时间,但之前十多天种种的仪轨在悄悄引导我们的内心准备接受生命中从未有过的深刻反省。
得沙弥戒的前一天,仪轨叫“本堂发露”,内容大致是要把我们从小到大所做的恶事、错事,乃至内心深处最见不得人的事情,一一忏悔出来。
当然,这完全是靠个人的发心,也没有人逼迫,仪轨就是这样。能在当中领受什么,完全在自己。
整个仪轨非常的传统,有严格而复杂的唱腔、唱词、跪拜,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从我们之前学习到的反映原始佛教的律藏里看,佛教在中国汉地,形式上已经大不相同,音律、用字措词、衣着、生活方式等等,依然是佛法的精神,但表现上已完全汉化。难怪有人说佛教是一种文化。
有一位上座法师后来告诉我们,有的仪轨已经失传了。非常可惜。
把佛教如此完美地和汉地文化结合起来,都要归功于祖师的智慧,这些祖师们实在是太了不起,他们精通出世的觉悟之道,又精通入世的音乐、建筑、戏剧、文学、诗词,把无形无相的佛法精神和面一样揉进了中国文化中,两千多年走下来,让我们这些后人还有机会契入。
之前大家都比较关心的打人,就发生在“本堂发露”的流程中。
当天,三百人在大殿里拜佛,先叫出去一拨人,到两个偏殿,一次三个,不一会儿就传来噼里啪啦的击打声,声音非常响,有的声音很沉闷,在外边的人至少听的心里会有些忐忑不安,有人悄悄议论,打的真狠。
打了一会儿,被打的低头出来,换下一拨。
轮到我的时候,进了偏殿,才发现,最沉闷的声音,是来自引礼法师的惊堂木拍在桌子上的一块木板上,殿里的陈设和古代审犯人差不多,本来这个程序就叫审罪。
两边站着几位法师,手拿香板。
引礼师厉声喝,有没有杀过生,有没有偷过东西,有没有说过谎,做过什么坏事都赶紧说出来,趁这个机会赶紧说,要痛切忏悔,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不管我们答什么,香板都会打在后背上。
其实,并不怎么疼,中国汉传佛教的香板看起来唬人,但设计的不是真为了打人,手持的那头又宽又厚,打人的那头又扁又窄。声音很大,但不是很疼。
想必这也是祖师的智慧和苦心吧。
主要是对我们的内心产生的一种震慑,如同对心灵的洗涤。在那样一个情景下,不由得就对自己过往生命进行盘点,不知不觉中往事如电影一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不懂得忏悔的时候,就会愚蠢地觉得自己还不错,甚至还会津津乐道,对别人说自己过去如何如何什么的,如今懂得反省和忏悔的时候,才发现,这分明就是无恶不作,一无是处的生命呀。
有的师兄忏悔的痛哭流涕。也有的师兄比较有心计,生怕打的不够疼,事先去洗手间,把毛衣脱下来,好让自己领受的更深刻一点。事后,师兄弟私下里交流了一下,感慨万千,人啊,无知的时候,做错事是没有底限的。这个世界上,光靠法律是不够的,一定要有正信的宗教对心灵有约束,让人能够随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和所言说。
佛门里有个比较专业的词叫“身器清净”。
经过痛切忏悔后,才能更好地受戒,得到清净的戒体。
整个仪轨、过程很严密,真切地让自己发起了断恶从善的心,从头到尾,内心里除了自责、愧疚、惭耻之外,还有就是一心一意的发誓永远永远不再做那样的错事,永远永远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清净的人,生生世世要做个好人,善良的人,不伤害别人的人,只有这样,人才有快乐可言。否则,怀揣着种种罪恶怎么能活的开心呢。
沙弥十戒中,前几条,不杀生,尊重所有的生命;不偷盗,不用任何手段占有他人的各种财物;不淫欲,万恶淫为首,从此跟这个生死大患一刀两段;不妄语,不说谎,以及不说种种的粗话、伤害别人的话,影响团结的话;不喝酒等等。
后面还有几条,大致的意思是,要做一个简朴的人,不浪费、不骄奢、不贪婪的人。
每一条,都有详细的解释,佛陀制定这些戒律,都是能够具体行持和操作,要是不小心犯了,依轻重有忏悔的方法,但前面几条叫根本罪,没法忏悔。必须如护命一般护戒。
从受戒前到受戒后。按照引礼师的说法,就是要让我们脱胎换骨。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7-02 17:02:40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十一)
(作者:贤书法师)

沙弥戒后的第三天,考背《毗尼日用》,毗尼就是戒律的意思,祖师从《华严经》中摘选出来的,让出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境界时需要念诵的偈颂或咒语,偈颂就是诗歌,古代祖师为让后人能够更方便学习,就把佛法的内容用偈颂的形式写下来。便于记忆和领纳。在经典中也有大量的偈颂。
古代诗歌是汉文学中非常典型的一种形式,讲究压韵、对仗工整。
佛门中很多著名的公案流传至今,都和这些偈颂有关系。象六祖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还有白居易、苏轼等也写有大量相关内容的诗歌作品,用于表达佛法的内涵。
我们要背诵的一共是五十三个,背出来的有奖励,背不出来要挨香板。
出家以后,师父总是在告诉我们,平时不能散乱,要看住自己的心,要少说话,多寂静,要有正念,一定要有正念。正知正念。佛是正等正觉,我们修行就要有正知正念。
但是,懂得道理和做到是两回事。人散乱惯了,平时乱看,乱听,乱说,猛地要改过来,肯定要有一些猛药。
有一个一行禅师,越南人,他写过很多书,其中一本叫《正念的奇迹》,再版过多次,影响了非常多的西方人,在这本书里,就提到,他刚出家的时候,他的师父就给了他一本《毗尼日用》,让他背下来,这本书的编撰者叫读体律师,也叫见月律师,明末人,关于见月律师的生平,有一本书叫《一梦漫言》,弘一大师非常推崇这本书,曾读到痛哭流涕。
一行禅师的正念生涯,就是从汉传佛教的戒律中重要的启蒙典籍《毗日日用》开始的。
当然,把《毗尼日用》背下来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我们随时随地地保持正念,通常,不是大根器的人,靠自己管自己是很难的,所以,古代丛林中,祖师就想出了很多办法。这次戒会中,有两个“二师父”,香板打的很猛,走路走不好,就打,站着扣青春痘,就打,身体摇晃,就打,坐不端正,就打,两手乱放,就打,衣服没整理好,就打。等等。
边打边厉声呵斥,你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一举一动,都要正念分明,不要打妄想,等等。
一直就这样打、骂,甚至会说,你们晚上睡觉的时候是右胁卧的吗?小心我晚上去查房,要是发现就仰着睡的,趴着睡的,左胁卧的,就把你拎出来,到外边罚跪。
基本上都被打骂服气了。
明显地感觉自己比以前有正念。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觉得的。
原始佛教的时候,佛陀经常把人心比喻成未经驯服的大象,这些狂野的大象放进熙熙攘攘的集市中,不知道会干出什么事情来,所以,就需要调伏,然后才能为社会服务,佛陀他老人家深知人心的危害,更知道如何调伏,他的一生调伏过无数的人,并且让这些人都成为了觉悟的人,了脱了生死的人,这些人当中,有的甚至是罪恶滔天的杀人犯。
佛陀不在这个世间的时候,他为我们留下了戒律,历代祖师经过整理,帮助我们调伏自己的内心,然后也能如过去的那些觉悟者一样,走上觉悟的道路。一个内心有过调伏经验的人,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修改自己的毛病和习气,当然不能只靠戒期这一个月,但至少已经是一个开始。
以前觉得龙泉寺已经比较严了,到了这里才知道,这才哪到哪儿啊,这里佛学院有着非常严格的纪律,结合了古代丛林和现代学院的管理模式。集合,要求是两分钟全部到齐;
平时牙膏要从底部挤,不许从中间挤;毛巾要挂的整整齐齐,折叠要一致;牙刷的刷毛要一个方向;被子要叠成豆腐块;鞋要摆放的规规矩矩;地板上要一尘不染,有几粒茶叶末都不行。
总之,要让修行者从早上开始到睡觉都能够在举手投足之间清楚地觉察自己。“二师父”讲,你早上起来,这些内务没有做好,匆匆忙忙地跑出去干什么,好意思跟别人讲,我急着去修行吗?
修行就是在这些点滴的日用中。
很惭愧,这里的很多规矩,我都做不到,跟佛学院的学生比,简直就差得太远。难怪,广化寺传戒规矩很多,家风很严,但很多人都是奔着这份严格、奔着这份用心来的。
现在的传戒是三十天,早年,广化寺有过一百零八天的规范传戒。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7-04 09:09:36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十二)
(作者:贤书法师)

寺庙里的大雄宝殿,还有一个名字,叫洗心池,是修行人洗心革面的地方,改变生命方向的地方。
这是引领师告诉我们的。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很爱说谎,常常挨打,但就是嘴硬,错了,怕受罚,就说谎,企图逃避掉可能产生的后果,即便被大人识破了,也不肯承认。一般在这种情况下,遇到父母哪一次较真了,不依不饶的时候,就被暴打,打到那个地步,都不肯认帐,一直到实在是这个肉身扛不住了,在哇地一声大哭出来,说,我错了,我改。
然后父母会松下一口气,吼一声,早承认,不就没事了。
这才算完事。
不只我这样,成年后,我见过好些孩子都有类似这样的问题。有的非常邪门,比如有一个孩子,喜欢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拿别人的东西,让父母非常生气,使了种种方法,想让他认错然后改正,乃至于软硬兼施,而且人、物具在,但他就说自己没拿,或者反复编种种的托词,来为自己开脱。后来,母亲气急了,用针扎他的手,他也不认。
到后来,父母都急眼了,使用所能想到的各种手段折腾了半夜,都没搞定这个孩子。最后,父亲豁出去了,硬的不行,来软的,甜言蜜语地哄了孩子一夜,意思就是说,你只要认了,什么事就都没有了。
到了天亮,这个孩子毕竟没有成人的心计多,吐了口。结果,被他父亲狠狠地暴打了一顿,打的一塌糊涂。
可以想象,这个孩子成年后会遇到多少的麻烦,以及他的父母。
人啊,真是没办法。
我自己,没出家前,何尝不也是这样,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和缺点,第一反应就是为自己辩解,想方设法告诉别人,我这个人还是不错的,不是象你说的那样。而且,这样的心理习惯,就导致自己不光爱说谎,而且还爱吹嘘自己,说大话,言行举止都莫名其妙地荒唐。
过去,我就是这样活着的。所以,活的很差劲。经论里讲的“颠倒梦想”非常贴切。
直到出了家,有心要改,但是,真改起来,确实是要花一些功夫的。
在戒场上,我很希望能够借用戒场中种种的手段,突击地修改一下自己这方面的毛病。受戒出发之前,寺里有个比丘法师给我们开示,说的大白话,他说,做错了,就老老实实地认罪。
现在看,这句话太经典了。
我师父也讲,认错的当下,就是解脱。
可是,人,认个错,牵涉到很深刻的宗教问题,不是说通道理就能搞定的,他关系到人与生俱来对“我”的执着。
我们用所有掌握的知识、经验、财富、思维等等来维护这个“我”,而实际上,佛教告诉我们“无我”,就是没有我。
我师父老是跟我讲,无我。
而且不是把“我”弄没了,而是根本就没有,当体即空。
这个真理实在是太那什么了,原来,我们一辈子就是为了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幻影而奋斗,而捍卫,而斗争,而忙碌,而装蒜,而喜怒哀乐,而生死。
在戒场上,我想在这方面就点突破和体悟,就暗下决心,如果因为犯错被引礼师责罚,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心,不起波澜,不起情绪,不要辩解,老实受罚,如如不动,甚至,还想主动犯个错,好让自己能有个境界检查自己的状态。我想,引礼师大目的大概也就是这样,你犯没犯错也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用香板修理修理你,主要是要让我们认识自己的心,修正自己的心。
一较真,才发现自己还差很远。当时,引礼师指出了我一个小毛病,语气很严厉,差点就挨香板。表面上,观察自己的心,还不错,比较稳定,老实配合,积极修改,稍过片刻,忽然,内心里涌出一个非常恶毒和荒唐的念头。
这个念头竟然清晰地表达,他可能是故意找茬,为难我,修行真的很不容易,这样改,太苦了,干脆别改了,就这样一辈子也能过。行吗?
不修行怎么能觉察到内心里如此细微的念想呢,我的一个师兄说,我们人起了念头,常常未经觉察,自己就象狗扑骨头一样跟着这个念头跑了,追逐着这个念头,死也不松口。认为,这就是“我”的观点,“我”的想法,就是“我”。谁也休想动它,谁动它,就跟谁玩命。
怪不得,佛门里总是讲放下放下,大概就是指的这个。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7-06 10:33:50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十三)
(作者:贤书法师)

戒期当中,也不都是那么严肃和紧张,常有各种开示,有的是讲戒律,有的是请老和尚和资深法师给我们讲修行的心得体会。
这些开示中,有的讲专业的教理,有的就直指人心,讲大实话,大白话。以策励我们,三百个求戒者当中,来自不同的寺院,受过不同的教育,有过不同的生活背景,各种各样的开示以适合各种根器吧。
记录、整理一些律师语录,与自勉。

甲、
老和尚1973年出家,1982年受戒,上坐后,说:
我师父在我出家的时候跟我讲的道理,现在我要讲给你们听,你们听好,当兵要会拿枪;当医生要会给人看病;当和尚要会念经;干一行要象一行,就是做鬼也要会吓唬人,懂吗?
出家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有了网络,世界大融合的时代,不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懂得很多,不学习就会被别人问倒,很丢脸。
教义要学透彻,知识分子提的每一条问题都要逐条能解答。
我们掌握的佛法,正是社会知识所欠缺的。有人向你问问题,不要怕麻烦,我们要为众生解惑。
我出家几十年了,有一个重要的心得告诉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刚出家的时候不要住小庙,几个人,没人管,容易放逸、懈怠,要住大丛林,几百人,你出点什么错,这么多眼睛看着,慢慢坏习惯就没有了,好习惯就养成了。
出家久了,有了功夫,就不要在大丛林里跟别人凑热闹,要去偏僻的、没有佛法的地方,为众生点燃一盏灯。
受戒后要持之以恒,将来要住持一方,学习再学习,学好了,教化一方、感化一方。
不要急于求成,要严于律己,没有一点点的懈怠。
祝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乙、
大众列队、用斋、写字等,引领师持香板巡视,遇有不妥当的,当即纠正,并随机开示:
站就要站好,眼不要乱看,这世界上什么东西是你的,你看有什么用。你的脑袋一动,那就是心散了。
人最难看的时候是什么时候,知道吗,是吃饭,就是在你吃的高兴的时候,忘乎所以,左右开弓,呼啦呼啦地往自己嘴里扒拉饭,两个腮帮子塞的鼓鼓的,一副痴相,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你看什么看,说你呢,你自己也看不到你自己,张着嘴,伸着舌头,你就这样看着师父吗。
汤也不能剩,都要喝干净,汤里面没有油和盐啊。
你吃的这么饱,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人没有饭吃。我们在这里有吃有穿,有没有想过,在北方,有很多的动物饥冻而死。
餐巾纸擦完了嘴,顺便再把桌子擦一擦,举手之劳的事情,你走了以后,别人是收拾桌子很辛苦,要多为别人着想,懂吗。
吃不了的东西,也要吃下去,吃不了就别要,要就吃下去,吃不下也要吃,放心,撑不死的,撑死了,我负责。
天气凉了,注意多穿衣服,照顾好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保护好。
保暖是应该的,但也不要那么夸张,戴着那么高的脖套,穿那么厚,对身体那么执着,其实也没有那么冷,放心,你死不了,死了我负责。
你的字以后写的小一点,不要一个字占两行,这多浪费纸,你要是一辈子都能把字好好写在一行格子里,就能给地球节约下好几十棵树,你明白吗?
我讲了多少次了,这个毛病你就是改不掉,我打死你这个业障鬼。

丙、
法师上堂,端坐。说:
修行人不能贪,不能总是想着吃的好一点点,用的好一点点,住的好一点点,贪这么一点点,心量这么小,要贪就贪个大的,成佛。我告诉你,修行人要知足常乐,你要是活到一百岁,我保证有很多人争着供养你。
在“经律论”上多下苦功,佛弟子要有危机感,不能自高自大和自满,要时时认为自己学到不够,才能进步。
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心里没有牵挂。
先安后定,持戒才能心安。
不打妄想就是定,禅定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历练。
每天进步一点点。
好人才能走好运,人成即佛成。
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正好可以策励自己不要这样,错误的心态,对抗的心态,会让我们越来越痛苦,内心里没有佛法,老了肯定孤苦。
感恩给自己逆境的人,如果进行报复,会给自己的未来造成恶果,而且当下就苦,要能够阻止这样的行为和心态。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对以后有影响。
我们很容易伤害爱自己和帮助自己的人,如果抱怨自己的父母时,要想,我们能不能做的比父母更好。
心志脆弱是因为没有吃过苦。

丁、
法师上堂,正坐。说:
出家后,先要学会做一个平平安安的修道人,最后能明明白白地死。
要有“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心。
我刚出家的时候,有人问我,是不是遇到什么挫折了,有些问题想不开才出家的啊,我告诉他,恰好相反,我是在一些低级的问题上想开了,才出的家。
出家人要谦下,安忍,不能浮躁。
我们的内心能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建议看一看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写的一本书《水知道答案》。
相由心生,佛法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是从我们的内心来改变,外在装的再威仪,也没有用。
不要去演一个出家人,是要去做一个好的出家人。
众生的本能都是想离苦得乐,但是,对苦乐的认知不能错误,方法不能错误。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真诚地看着别人,他的表情,动作都是表达内容的一部分。
内心冷漠并不是超然物外,而是修行修出问题了,永远不要排斥别人,不要对社会冷漠,积极应对周围的人、事、物,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关心他人。
挑别人的毛病和缺点,实际上是自己内心刻薄的一种表现。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7-08 06:57:02 +0800 CST  
@种善根 2015-07-08 14:41:27
楼主说得太好了,我也信佛,感觉修《楞严咒》也能让人忏悔。请教法师,佛教讲众生平等,但为什么见到佛要跪拜?我从内心敬佛是愿意跪拜的,为什么是这种形式呢?
-----------------------------
[答疑解惑]认识佛教(二)——为何要拜佛?http://www.longquanzs.org/lqs/hcfs/hcfs/62440.htm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7-09 06:41:41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十三)
(作者:贤书法师)

2012年农历10月16日,阳历11月29日,晚19:32分,我与另两位戒兄在广化寺戒坛如法如律地受比丘戒,成为正式的佛门比丘。
这个身份,是两千多年前,佛陀为他的弟子安立的其中一种,在佛门里,出家和在家的修行人,一共有七种身份。比丘居首。
受比丘戒之前,依律,十位为我们受戒的德高望重的法师陆续抵达,其中包括界诠法师,法师1978年出家,在教内外有很多的身份和荣誉,法师早年就开始学习戒律,很传奇,对我们这些新人来说,真正是觉得三生有幸,能亲近到他。
戒律,在大家的心目中,很威严,很严肃,很庄严,等等,戒律第一人,那应该是如一部严丝合缝的钢铁机器一样。一丝不苟。也许别人不是这样想的,但我有这样的心态,比喻出来,就是这样,能够把那么多的戒律都学好、持好,应该是个铁人加超人,绝对不是我们这样的凡夫。
迎接法师的仪式也很隆重,三百人从山门排队一直排到大雄宝殿,师父亲自到山门口迎接,幡、伞盖、手提香炉等等,老百姓常常在影视剧里见到的那个场景。很庄严。
依佛门惯例,迎接至大雄宝殿,大众唱颂,焚香,礼拜,法师给大家有个简短开示,很标准的礼仪话,意思是,受戒的这些日子都辛苦了,希望大家继续努力,配合好戒场和引礼师,受好戒,等等。
到了晚上,有一场法师给我们这些新戒的专门开示。
这场开示,让大雄宝殿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也让自己在法师慈悲和智慧的能量中直接领受到戒律的魅力。
戒律,很难用几百个汉字就讲清楚,即便是一屋子的书也难以讲清楚,本来,佛法的智慧就不是文字可以说的清的,我师父常讲,佛法是心法。别的都是工具,乃至戒律也是,但没有工具又不行。和游泳渡河时的游泳圈一样,破了,会淹死人的。
我尝试用人来讲述当时对戒律的感受和理解,界诠法师上座后,大众依佛门礼仪,先礼拜,然后恭听法师开示。
法师先没讲教理,讲了些家常话,但是提到了佛法衰微的现状,勉励我们要有使命感。然后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说,想知道。
律师说,你们知道为什么戒期把时间安排的这么紧,仪轨这么复杂,这么辛苦吗?
我们回答有种种答案,大多数是说,修行的需要,受戒的需要,佛法的需要,精进用功的需要等等。
法师说,都不是啦,真正的目的是要把你们都拖垮,每天累的不行,然后,回去就睡了,没有时间和精力惹事。
至少我是听晕了。从没听过这样的说法。然后法师开讲,原始佛教的戒律的起源、轨式、精神内涵以及戒律在发展中的种种历史问题,直到戒律的现状。原本没有律宗这一说,戒律就是出家人共学的,后来有人在这方面著述,整理戒律的典籍等等,约定俗成地就说成了律宗,把他作为一个宗派。
当然,还有很多非常精辟的说法,听的我们目瞪口呆。
很多内容、观点、看法从未听说过,法师还在法座上给我们做了好几个很善良、很搞笑的动作和表情,也穿插了很多戒律中专业的内容和名相。特别教会了一些如何面对别人咨询戒律的问题时,不要被人划个圈掉进去,以及修行人比较容易走的一些弯路。非常复杂的戒律和修行问题。被表达的这么生动、浅显,让人满怀心喜。
说复杂,也不是戒律本身复杂,而是人心的复杂,因为戒律是服务于人心的,是佛陀为了调伏和保护众生而制定的种种获得美好生活乃至解脱生死的心理和行为规范和轨则。他还有很多的功能,包括住持佛法的重要使命。
但,众生的心花样很多,所以,总是想方设法的钻各种空子来设法放纵自己。所以,戒律就复杂了。就有了开、遮、持、犯。
有点像法律,一开始,是制度问题,到最后就是道德问题。法律解决的是如何依照事先制定的轨则来惩罚犯罪者的问题,而佛门的戒律是如何预防犯罪使众生免遭各种现世和后世的种种的痛苦的问题。
当然,这样说,还是没法讲清楚,界诠法师到底让我们领悟了什么。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7-10 06:57:00 +0800 CST  
以上更新为比丘记事(之十四)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7-10 06:59:15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十五)
(作者:贤书法师)

两千多年前的佛陀时代,古印度比丘都是托钵乞食,每天只依次乞七家。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因为国情、民风的关系,便不再乞食,寺院里做饭。
但乞食作为一种文化和仪轨被保留了下来。
受三坛大戒时,据说,本来没有安排我们托钵乞食,但是由于当地的居士强烈要求,广化寺为满居士的愿,就在我们受菩萨戒的前两天组织了这项佛事活动。
一大早就有人赶来,还有周围市县的,天还下着雨,说是有几千人。我们先是在大殿里按照仪轨唱诵,然后托钵,鱼贯从大殿出来,居士们在两边,老老少少,不断地将钱、食物塞进我们的钵里,携带的香袋里。
没走多远,走在我前面的师兄估计是哭了。
我也很感动,我想,大家都很感动,生平第一次亲历这样的场面,表面上,这是一种钱币的赠与事件,但受者和施者在那个场景下似乎都没有钱财的概念,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我不觉得这是钱,觉得这就是人心。
人和人在那个场合下心与心之间,没有任何距离,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那个藩篱的恰恰是我们最难以割舍和放下的东西之一,钱。
按照经论,向比丘布施,能获得很大的福报,比丘的衣服也叫做“福田衣”,这个衣服是佛陀亲自设计的,就是我们穿的衣服,一块一块拼起来的,有三种,规格最高的叫九衣,只在重大场合穿。
有佛教信仰的人大多都知道,新受戒的比丘因为身心非常清净,对他们布施,意义更大,而比丘们放下世俗社会的名利,专心修道,还有一个存在的责任就是做众生的福田,接受众生的布施。

信众事先把准备好的钱换成一元乃至更低面额的,有的包在红包里,还有一些小食品,一个个地布施给我们这些三百多个新戒比丘。
当时的那个感觉真的是觉得信施难消,每天用斋的时候都会唱这样的偈诵,以策励自己用功办道,但远没有托钵感觉的深刻。
在大殿里看到外边黑压压的人群时,我都想,算了,别出去了,一定很乱;还有想法是,觉得有点腼腆和尴尬。
因为,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情。
等真出去了,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佛陀让弟子们托钵,不仅能让众生种福田,还能让修行人放下骄慢的心,同时也感受到自己与众生没有区别。给我们讲戒律的一个法师很生动地讲过,佛陀只让弟子托钵,经常托不到,所以常常会挨饿,这样就可以体会到人的五蕴色身本质的痛苦,从而更精进地修行,让自己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我跟着我师父所学习的大乘佛法更强调度化众生。布施,是一项重要的功课。师父给我最多的教授就是度众生。
戒期期间,我见到师父,师父就给我讲,时间不能储存,要抓紧时间做利人的事情,培植福慧资粮,不然的话就是坐以待毙。
在数千信众当中托钵,能清晰地感受到众生对比丘的信任,对佛教的信任,对解脱的渴求,对离苦得乐的期待和渴望,那种目光让人刻骨铭心,成为我个人的比丘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之一。
向我们布施的信众中,各种人都有,还有出家人。有种种的祝福,有的是:祝福你早日成就道业。有的就是一句佛号。有的是:感恩师父接受我的布施。
让人的内心里不由自主地就生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有的布施祝福非常可爱,他们说,师父,祝你发财。

其实,我们不需要发财的,因为,我们已经把可以放下的物质都放下了,按照佛陀的教法,过着少欲知足的修行生活。
戒律里就是这么要求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会需要一些生活用品,但总的来说,就是越简单越好。
我出家不久,也不清楚寺院的经济运作情况,大致了解的一点是,信众布施的钱,用于寺院的建设和日常开销,出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印制经书,做各种慈善活动包括助学、敬老、救灾、放生等等。
其中有一项支出给我的印象很深,就是拨出一笔钱,到农村救那些耕牛。一般情况下,牛一生劳作,老了,干不动了,主人就把它卖给屠夫,杀了。放生者到农户家里,先给牛估价,然后把钱给农户,把牛提前买下来,但牛还继续在农户家里劳作,等牛老了,就在农户家里养老,不杀它,直到它自然死亡。
后来有人问,那要是农户悄悄把牛杀了,你不是也不知道吗。你又不可能到农村去做那么细致的监督。
当时,我听到的回答是,一般农户对出家人布施的都很重视,不会这么做的。
这样的布施,不仅拯救了牛的命,也拯救了人的心。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7-12 17:02:08 +0800 CST  
比丘记事(之十六)

16、



2012年12月7日,受菩萨戒。
按照汉传佛教的受戒仪轨,三坛大戒就算是完成了。戒场发给了一张“戒牒”,相当于出家人的身份证明,上面有中佛协的编号,有证明受戒的十师的名号,还有一个出家人吃饭用的钵,三件随身要带的衣,一般叫袈裟。
我们的钵和袈裟是由师公,印尼的定海长老买来布施给我们的。
我们大多都相信,自己有了一个“戒体”,在受完比丘戒的当天,我们就开始按照师父主编的《现代僧伽作持手册》进行行持,主要的内容就是随时检查反省当天有没有如法如律地行为,有没有违犯戒条,然后如法忏悔。
几天下来,自己的正念得到明显的提高,刚开始很紧张,有些不知所措,但过些日子就好了,从容了许多。专注力渐强。




关于戒体到底是什么,有很多的说法,我自己的体会是,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很难用物质或精神来表达描述的东西。受戒之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里多了根弦,即便不小心做了,马上就能知道,乃至于在一些梦境里都会想起来,哎呀,我是个出家人,这事不可以做,但也有很多梦境依然如故。稀里糊涂根本无法自主。
律藏里以及前面的法师引导我们说,如果长期持戒,会让戒体更加肥壮,就是持戒的能力越来越强大。
回顾整个受戒过程,如果有所心得的话,更多的还是要归功了受戒前的教育,以及三年来的净人、沙弥生涯,好比打铁,前面的敲打,最后淬火,受戒就是淬火,倘若没有前面的教育,直接淬火,我想,效果就不会很明显,乃至会流于形式。
广化寺的外面已经盖了很多高楼,受戒期间,可能是商业楼盘庆典或者是别的什么社会大众娱乐活动,用高音喇叭播放地方戏,在大殿可以清晰地听到。
我们在大殿里唱诵。
外边也在唱诵。至少我是常常会走神,听听外边唱的是什么,有的时候还会发现,内外的腔调有类似的地方。
本来,我们的很多唱诵应该是来自中国古代的戏曲。包括一些方言。引礼师见我们走神也有点尴尬,就喝道,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地方戏,没听过吗。
吓得我赶紧把心思收回来。




以前,师父跟我们讲过,仪轨不是佛法,是传承佛法的工具。以前,恒实法师,一个地道的美国人,来我们寺院讲座,当场用吉他弹唱了一段完全美国风味乡村民谣,歌词是虚云老和尚开悟时的偈颂,令我们大开眼界。
想一想,也是挺不容易的,能在形式和内涵二者之间把握好,既不轻视仪轨,又不被其束缚,即能把握佛法的内涵,又能很好地使用仪轨。确实需要很高的智慧和发心。
和持戒一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去请教通戒律的法师,得到的回答都是既要尊重戒相,又要把握住戒律的内涵和精神。
戒期的最后几天,我忽然动了个念头,快点结束吧,但是,又想,结束了,不也还是过修行生活吗,在哪里都是这样,一辈子都是这样修行,何苦去动这样的念头呢。
这个念头就不那么强烈了。内心也平静下来。
后来,和一个师兄分享这个念头的时候,他说,他也动了这样一个念头。问我是怎么调伏的。
我说,我就想根本就没有什么戒期的结束,这个所谓的结束是我们妄想安立出来的,心就平静了,焦虑感和期待感就没有了。
他说,不对,而是根本就没有开始。
回寺之后,又和一个师兄交流受戒的心得,提到妄念的问题,他给了一个更让我服气的见地,他说,你不是打了几个妄想的问题,而是,你打了一个一辈子的妄想。
楼主 longquan2015  发布于 2015-07-14 22:13:57 +0800 CST  

楼主:longquan2015

字数:130491

发表时间:2015-06-10 23: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1 13:22:09 +0800 CST

评论数:6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