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世界哲学大会提交论文——“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确立

@喜欢钓鱼R 2018-04-20 20:52:43
你的投稿被大会接受了吗?
-----------------------------
喜欢钓鱼R 评论
评论 新江川王天乓ABC:存在是超验的,从存在追问存在何以可能?
--------------------
您的这几句话,倒不像一个业余的外行说的。而是一个专业的沉溺在西方存在论哲学研究的困境之中不能自拔的学者的表现。因为,您说的这几句话,只有在西方存在论哲学研究的语境中才成立!而在中国的汉语哲学的语境中,是不存在这种说法的。明白?
随便问一句,您看完我的这篇短文了吗?看懂了吗?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4-21 10:03:29 +0800 CST  
真理,真正的真理,无论是几何学的、物理学的,还是哲学的,都只能是被别人发现的,而不应该是被人推理、演绎、总结、概括出来的,更不应该是被人猜测、想象出来的。一句话,真理从来都是而且也总是现成的,是本来就存在在那里的;无论它是否被人类所发现,都一直在发挥作用,并且永远也不会改变!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真理是永恒的——的意思。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4-24 01:45:02 +0800 CST  
@rttet123:
rttet123: 黑名单 举报 2018-04-24 14:56:39 评论
评论 新江川王天乓ABC:给你哲普一下吧:西方哲学几千年都围绕本体论展开,本体论可以统一整个西方哲学史,只是本体论无法找到实证依据,在此背景下诞生了现象学,目的不是要否定本体论,而是希望找到超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可经验可解释的方法和途径,“喜欢钓鱼R”的水平比你高得多。
------------------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谢谢!
是刚开始接触哲学的青年学子吧?不然,您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如果您不是没有学习过哲学史,就是根本就没有很好地理解有关的内容。也难怪,哲学史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庞大、太杂乱了,您的小脑瓜根本就装不下,也没有那么强大的消化吸收的能力!有这样的认识和表现,实属正常。
不过您能够在评论中表达出上述这样的观点,说明您多少还是有一些天赋的,继续加油努力吧!
只是你不知道的是,或者是由于你理解消化能力太有限,我要告诉你的是,【希望找到超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可经验可解释的方法和途径】这件事,已经被我在这篇文章的原版当中解决了!有空的话,你可以去看我这篇文章的原版《科学的哲学即科学的形而上学或“第一这些”的确立》第四部分。或者我把它粘贴在这篇回复之后,你可以直接看。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4-25 10:59:47 +0800 CST  
四,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性分析
胡塞尔的现象学无疑是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有力地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可是,功亏一篑,并没有取得最后的或者说真正的成功。即他并未达到自己原初设想的目标——建立一门真正严格的科学的哲学、一门可以为所有其他科学奠定基础的“第一哲学”。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胡塞尔的研究存在一个重大的基础性缺陷。这个重大的基础性缺陷就是,胡塞尔始终都无法把奠定整个先验现象学基础的明证性观念清晰、准确、生动、具体的展现出来,始终都不能证明这种明证性是一种真正的、不容置疑、无可辩驳的确然明证性。换一种说法也成立,那就是,胡塞尔始终都不能把作为整个先验现象学基础的现象学直观或者叫现象学洞见以一个生动、具体、真实、确切、无法抗拒、不容否定的事实或实例的形式展示在大家的面前。保罗•利科的一句话可以看作是有关这种问题的一个佐证。他在《观念1》法译本导言中说:“使《观念1》一书的读者至感困惑的正是难于回答何时真地实行了著名的现象学还原”。○32胡塞尔自己晚年也承认:“纯粹的或先验的现象学”“这门科学涉及一个新的、非常特殊的经验领域,即‘先验主体性’领域。这里所说的先验主体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一种思辨构造的结果,而是指具有其先验体验、能力、功能的一个绝对特殊的直接经验领域,虽然由于一些重要的原因它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未曾达到的领域。”“这个问题迄今尚未解决,正因为欠缺所需的现象学洞见”。○33
作为先验现象学理论基础的现象学洞见(或现象学直观)之所以这么难以发现和得到,是有原因的。即这种洞见必须是一种能够把现象学悬置、现象学还原和直观明证性这三种先验现象学要素汇集一身的直观。而且这种直观还必须能够以一种生动具体、确凿无疑、不容否认的事实的形式展示在大家的面前。也就是说,这种直观必须是任何一个清醒、理智的人都可以理解、接受、经历、体验的一种直观。即这种直观必须具有“确然的明证性”,必须是不存在主体间性问题的一种直观。只有这样,先验现象学的理论基础才是坚实可靠、确凿无疑、牢不可破的,这样的哲学才配得上“第一哲学”的称号。正是因为无法把这样的现象学洞见清晰具体地展示在别人的面前,这才使得胡塞尔现象学研究呈现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他的工作始终都只是一种分析,而从来都不是一种生动具体的展示;虽然极具创新性,但却缺乏确定性和说服力;充其量不过是为纯粹现象学这座理论大厦描绘了一部蓝图,却始终都不是这座宏伟建筑本身。正是这种缺陷使得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理论深陷唯我论的困境之中,不能自拔。
但是,“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哲学公理、这个自明的直觉性原理的发现,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研究中存在的这种问题,为他的先验现象学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我们的发现,把胡塞尔有关先验现象学的宏伟蓝图由残缺不全的图纸转化成为一座真实、具体、完整、有机的理论建筑。也就是说,胡塞尔“先验自我”理论的唯我论困境被完全彻底地消除了。因为在“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先天综合命题中,“先验自我”——其实也就是‘我’——突破了它自身,建立起了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且这个知识还不是那种“唯我论性质”的知识,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人人都可以认识和理解的知识,是不存在主体间性问题的知识。
下面就让我们把“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哲学原理是如何把现象学悬置、现象学还原和直观明证性这三个现象学要素都纳入到自身当中来的情况具体说明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看现象学悬置的情况。作为一种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所谓的现象学悬置,就是指通过“排除自然”和“置入括号”等手段实现一种研究态度的转变,获得一种“现象学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同于以往的“自然的态度”,目的是要实现一种研究方向的转变。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使属于自然态度本质的总设定失去作用,我们将该设定的一切存在性方面都置入括号;因此将这整个自然世界置入括号中,”“我们的目的是要去发现一个新的科学领域,这个领域应通过加括号方法得到”。○34而这个“新的科学领域”就是纯粹现象学或先验现象学的领域。
人们可能想象不到,巧合而且奇妙的是,当我们提出“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理论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现象学悬置”这个特殊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已经达到了所谓的“排除自然”这种现象学研究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当我们这么问的时候,一切具体存在的事物,包括整个世界,都已经被我们“置入括号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时,这些事物并不是不存在了,而只是不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了。也就是说,此时,我们的目光已经不在各种具体存在的事物的身上,已经不在这个外在的自然世界的身上,而是在与它们截然相对且又紧密相连的另一种、另一类事物的身上。换句话说,这样的询问已经诱导着我们把我们的目光由外部世界转向了别处,由现象的世界转移到本质的世界,转回到我们内在的先验主体性自身上来。这种注意力的转变,或者说,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变,正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悬置”或“排除自然”、“置入括号”等研究方法和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研究当中一直强调的一种独特的“动机”。有胡塞尔的原话为证,他说:“对我们来说,排除自然是使我们能够将目光转向先验纯粹的一般意识的方法手段。”○35在胡塞尔那里,无论是“现象学悬置”还是“排除自然”、“置入括号”等研究方法,都只是一种空洞的设想、人为的设计和强制性的手段,而从来都不是自然、贴切的哲学设问和理性思考。但是我们这一问就完全不同了。它以真实具体、自然贴切、有机的哲学设问的方式,以具有实际的哲学意义和理论内涵的理性思考的方式,把胡塞尔有关“现象学悬置”等研究方法的空洞设想落到了实处。这是胡塞尔一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
接着让我们来看现象学还原的情况。笼统地说,现象学还原也是一种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还原我们将获得一种叫“现象学剩余”的东西,而这个所谓的“现象学剩余”其实就是指先验主体或先验自我。这种方法与上述所谓的现象学悬置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在胡塞尔那里,两者有时甚至是混为一谈的。如果一定要说两者有所区别的话,那就是两者各有侧重。前者的目的性更强,即现象学还原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先验主体、纯粹意识或先验自我这种东西;而后者即现象学悬置则更具有手段性,更强调一种手段和措施,是为了实现一种态度和方向的转变,目标还不那么明确。
很明显,当我们获得“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的时候,现象学还原所要达到的目标——“先验主体”、“纯粹意识”或“先验自我”,就已经生动具体、真实有效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呈现在每一个真正理解了这个命题的读者心中。也就是说,现象学还原的目标已经达到,现象学还原的任务已经完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得到这个命题的方式是一种直观,而这种直观正是主体‘我’的一种先验能力——自觉能力或者叫理性直观能力——的真实具体的展示和表现。这完全符合胡塞尔对先验现象学的画龙点睛似的说明。这个说明我们前面一开始就引用过。胡塞尔在那段话中明确指出,“纯粹的或先验的现象学”“涉及一个新的、非常特殊的经验领域,即‘先验主体性’领域”,它所关注的“先验主体性”并不是“任何一种思辨构造的结果,而是指具有其先验体验、功能和能力的一个绝对特殊的直接经验领域”。○36而“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命题正好展现了这个“非常特殊的经验领域”。分析如下,虽然‘我’的自觉能力,即‘我’直观它自身的能力是先验的,○37是天生就具有的一种能力,但这种自觉行为却是任何一个真正理解了这个命题的人都能经历和体验的,只不过这种经验与以往的任何其他经验都不同,是一种“绝对特殊的直接经验”——即理性直观它自身或心灵自觉它自身的经验。
因此,‘我’,更准确地说,“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命题中的‘我’,就是所谓的“先验自我”。另外一些哲学家把这个‘我’称为“纯粹思维”、“纯粹意识”或“绝对精神”等等。其实这些不同的称谓都是指同一个事物——心灵,也就是‘我’。
在此,有一点必须明确指出。那就是,当你没有自觉的时候,当你没有认识到真实具体的‘自我’的时候,即当你还没有实现理性直观的时候,无论别人怎么解释和描述“先验自我”,你都不会真正懂得和知道这个词汇的真正含义,你都只是在猜测、揣摩别人的话语,而无法体会和理解别人真实的意思。就好比从来没有品尝过糖的滋味的人,无论别人怎么给他讲述、描绘糖的味道,他都不会真正懂得和明白别人的意思——糖的真实味道,只因为他没有那种不可或缺的、真实具体的经历和体验。糖的味道,只有吃过糖的人才知道。“先验自我”也是如此。只有真正自觉的人才能明白和懂得何为“先验自我”。对于已经自觉的人,对于已经认识到“先验自我”的人,用一个‘我’来描述它、形容它,就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不过是心灵对它自己的指称,没有必要再给它加上其他什么更多的修饰性的词汇。而对于那些没有真正认识到“先验自我”的人,(在费希特那里就是指没有想象力的人,在胡塞尔那里则是指没有直观能力的人,)无论你给他讲再多有关“先验自我”的事情,他都不会真正的懂得和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你讲得越多,他就越困惑、越迷茫。这就牵扯到胡塞尔一直苦苦强调的明证性的问题。
所谓明证性,其实就是指一种明确、清晰、无疑的直观,而且这种直观还是指思维主体或“先验自我”对其自身的直观。胡塞尔的原话是,“明证性实际上就是这个直观的、直接和相应地自身把握的意识,它无非意味着相应的自身被给予性。”○38对胡塞尔本人来说,明证性并不是问题,但如何让别人也真实地体验和认识到这种明证性,而且还必须是那种确然无疑的明证性,才是一个问题。因为作为“绝对的自身被给予性”的“先验自我”只能在确然无疑的明证性中才能获得。
同样出人意料和巧合的是,“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问题答案的获得,就完成了对“明证性概念”或“直观明证性概念”的具体展示和说明,就证明了这种“确然无疑的明证性”的存在。因为,在这个命题中,‘我’就是那个“绝对的自身被给予性”。这个直观人人都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实现。只要你是一个清醒理智的人,你都能在这个命题所展示的直观中获得那个“绝对的自身被给予性”。于是,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不再是他一个人的“先验自我”,而是成为任何人的或所有人的“先验自我”。即他的“先验自我”理论的唯我论困境就此被完全彻底的克服了。
此前,胡塞尔不能证明他的明证性是一个真正的、不容置疑、无可辩驳的明证性,这成了他现象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缺陷。但现在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已经根本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命题所展示的明证性是一个能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确凿无疑的事实。任何清醒理智的人,都能够从对“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及其答案“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命题的理解和认识当中,体会和经验到这种确凿无疑的直观明证性。胡塞尔所强调的作为“绝对的自身被给予性”的“先验自我”不再是只有胡塞尔本人才能认识和理解的东西,任何真正理解和懂得“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命题的人,也都能拥有和胡塞尔本人完全一样的认识和体验。所以,学界普遍认同的胡塞尔“先验自我”理论的唯我论困境不可克服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和说明,对“现象学直观”或“现象学洞见”的界定、展示和说明的工作也就完成了。所谓的“现象学直观”或“现象学洞见”就是指融现象学悬置、现象学还原和直观明证性这三种观念为一体的一种直观或洞见。“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哲学公理正好生动具体地展示和说明了这种现象学的直观与洞见,因为它就是通过这样的直观(洞见)获得的。反过来说也成立,即只有当我们把现象学悬置、现象学还原和直观明证性这三种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达到“先验主体性领域”,获得那种“真正无前提的哲学”、那种“直接完成先验基础的哲学”、那种“第一哲学”。○39先验现象学的大业就此完成。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4-25 11:01:39 +0800 CST  
@liupei2017 2018-04-24 04:55:30
谈我的认识。
世界有秩序,几何理论、物理理论正是“这世界有秩序”的证明,但几何理论、物理理论本身不是世界的秩序,只是表象,不是真理。哲学我不熟。
真理不能被人“主动”发现。如书上说“我们祖宗的 神在旷野遇见了我们”,而不是说‘我们遇见了神’。
真理说的是“是”,如 神对摩西说“你去见法老,对他说,那自有永有的打发我来”。
真理是活的。且惟一。
-----------------------------
感谢您的关注和继续支持,谢谢!
理解并尊重您的信仰,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问题需要解决,否则,便没有说服力。
如果真理不能被人“主动”发现,那,我们是如何知道和认识真理的存在的?是被“神”告知的吗?如果是,那么我们人类和“神”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如何证明?“神”能看见我们,我们能看见“神”吗?为什么?证据何在?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4-25 11:10:46 +0800 CST  
真正的好文章必定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提出了基础性的问题;二,获得了正确的答案;三,解决了著名的 难题。本文正是这样文章!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4-30 16:15:12 +0800 CST  
只有堪称哲学发现的哲学命题才能作为哲学的公理!而本文的主命题——“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正是这样的哲学发现!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5-06 02:37:43 +0800 CST  
仅仅是因为提出“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前人从未提出和研究过哲学的基本问题,就足以使本文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5-10 22:10:44 +0800 CST  
“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真正纯粹的先天综合命题以理性的方式证明了心灵或灵魂的真实存在性与客观存在性。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5-16 11:05:42 +0800 CST  
心灵或灵魂的存在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无法理解、无法面对和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我们提出的这两个新问题,为这个西方哲学的传统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不可或缺的视角,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5-20 11:44:08 +0800 CST  
怎么登陆不上了?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5-24 14:54:22 +0800 CST  
胡塞尔想要建立的"第一哲学"其实就是康德想要建立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5-30 17:53:33 +0800 CST  
作为任何科学理论基础或起点的"先验自我"或"先验统觉",在康德那里还只是一种思想,一种看法而不是一种真正科学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知识";但在我们发现了"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先天综合命题后,康德有关"先验统觉"或"先验自我"的思想就从一种带有猜测性质的哲学认识变成真正科学的理论!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6-03 23:18:38 +0800 CST  
"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哲学的公理把康德的先天综合思想与胡塞尔的先验还原思想有机地整合了起来,一体同观地实现了出来!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6-08 14:30:28 +0800 CST  
在西方,哲学至今都不被学界认为是一门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原因就是哲学始终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即哲学一直都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公理。但现在情况终于有了变化,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哲学的公理——"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6-12 14:18:46 +0800 CST  
即便是专业的学者,也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心灵的存在问题始终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和最基本的问题!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6-19 21:42:31 +0800 CST  
@儒子可教2011 2018-06-20 09:41:56
哲学家真正关心的自己的理论该如何叙述, 而使人们更能理解而接受。 而不是不断重复地强调自己的理论如何如何重要, 甚至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何。
或许你的理论真的是首次出现,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而在于你对这个理论的叙述, 当然必须包括人们对这个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如果在人们尚不能适当理解和接受你的理论时, 光靠一味的强调这个理论如何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你真正需要做的是继续解释你的理论,......
-----------------------------
感谢老兄的继续关注和支持,谢谢!
您今天的回复问题不少,容我一一说明。
1,您说【哲学家真正关心的自己的理论该如何叙述, 而使人们更能理解而接受。 而不是不断重复地强调自己的理论如何如何重要, 甚至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何。】您后一句对我的批评,我就不辩解了。
但是,您前一句话让我觉得您有一个根本的问题还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关键,我以为,想清楚这个问题会对您的哲学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极大的价值。算是我对您的热情的一个回报吧。
初看,您的这句话没有问题。但更关键问题的是,哲学理论所针对、所对应、所服务的对象是什么,即哲学理论的用处何在。没有运用对象——具体、确凿、切合实际的服务对象——的哲学理论都是废话,迟早会被时间的大风吹的无影无踪。它们或许会一时成为时髦的话题,但终究不会在哲学史上留下任何印记。如果想不清楚这一点,就投身哲学研究,会遇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这种情况在哲学界实在是太普遍、太常见了。这样的人是不会有真正的学术建树的。对于这一点,望您明鉴。太多的学者深陷、身陷哲学的大山之中而不能自拔,活活被困死。这种现象可以用普遍来形容。您应该留意着一点才是。
2,您的第二段话,有些语焉不详,欲言又止。我的论述有什么问题,请您明言,说具体点!
我认为自己已经把事情说的很清楚、很明白了!别人怎么理解它,那就不是我所能左右的了。这也是我无奈的地方。任何学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没有人能够例外!
3,您的第三段话,我是认同的。但是,别人的理解能力和学术素养又不是我所能左右的。这是事实。要能够正确理解我的这个理论,一方面需要当事人对哲学史有着准确地理解和充分地把握,另一方面还需要他有很高的哲学天赋。少一点都不行。
4,您的第四段话,我希望您能说得更具体一点,更清楚一点。我认为自己已经把工作基本做到家了,剩下的就是别人,就是我的同行们的事了。我的理论很简单、很清晰,一点都不复杂,不是吗?正确的理解它,只需要当事人对哲学这门学问有着较好的整体性的把握而已。
看起来,我确实离“哲学表面上的主流”有些远,但是我离哲学史很近,甚至我就在哲学史中。至少我是这么看自己的。
不当之处,还请继续指教。谢谢!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6-21 10:13:49 +0800 CST  
整个西方哲学探究和追寻哲学真理的就是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这个比喻是一个十分准确、极其恰当而且非常形象的比喻!那些摸哲学真理这头大象有成的人就是那些在哲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这些人勉强可以分前后两期,早期主要有巴门尼德、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后期则主要有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稍差一些的有贝克莱、休谟、费希特与谢林。那个唯一的哲学真理就是我们所取得发现——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些人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路径,借助不同的手段,不同程度地接近乃至达到了(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哲学真理的目标。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后期的那五位大哲学家!他们提出的那些独特的思想、理论、观点、看法和方法,你都可以从我们发现的那个哲学真理上看到它们的影子,都能被我们所发现的那个哲学真理所折射出来。整个、全部的哲学史都可以浓缩到我们发现的那个哲学真理上!这真是一个学术史上的奇迹。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6-22 16:15:30 +0800 CST  
"直观明证性"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理论基础,但也是他始终都不能说得清、道得明的一个概念。而我们的这个重大发现帮助他克服和解决了这个难题。"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先天综合命题,不仅具有"直观明证性",而且它就是这种"直观明证性"本身!就是胡塞尔苦苦追寻的"没有任何理论前提的""第一哲学"本身!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6-25 17:00:26 +0800 CST  
通过提出"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理论问题,我们从理性的角度论证了心灵的真实、客观的存在性;通过提出"客观存在的判断标准有没有和是什么"的理论问题,我们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或者说经验的角度论证了心灵的真实、客观的存在性。这个问题,即心灵的存在问题一直都被哲学界认为是无法克服和解决的最困难的理论问题。而现在我们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6-30 00:58:25 +0800 CST  

楼主:新江川王天乓ABC

字数:60697

发表时间:2018-01-28 03:51:5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1 23:02:19 +0800 CST

评论数:10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