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0302、绿豆
绿豆,豆科(Leguminosae)豇豆属(Vigna),一年生直立草本。
拉丁名:Vigna radiata (Linn.) Wilczek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绿豆)可作豆粥、豆饭、豆酒,炒食、麨食,磨而为面,澄滤取粉,可以作饵顿糕,荡皮搓索,为食中要物。以水浸湿生白芽,又为菜中佳品。牛马之食亦多赖之。真济世之良谷也。”甚是推崇。

说起来有些尴尬,做为一个植物爱好者,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把握区分绿豆和赤豆。目前是根据种过的人的说法来区分:绿豆叶较狭,花黄白色;赤豆叶较宽,花黄色。自己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和图片,仍是不得要领。
(参见青眼草木之“赤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08 23:07:43 +0800 CST  
0303、豇豆
豇豆,豆科(Leguminosae)豇豆属(Vigna),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
拉丁名:Vigna unguiculata (Linn.) Walp.

相对绿豆、赤豆来说,豇豆比较容易辨认。它是缠绕藤本,种植的都有架子搭起来供它攀爬;花色有特点,是淡紫色;更不要说结出长长的荚果了。

豇豆这个名称有些怪异,似乎不知所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此豆红色居多,荚必双生,故有豇、??之名。”那么原名“??”的意思就是“绛双”。
夏纬瑛先生认为李时珍的解释是正确的。
但是我看到的豇豆荚一般是淡绿色,似乎也不见得“荚必双生”,也许是地域、品种的区别?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10 15:30:34 +0800 CST  
@小卦I 2015-01-10 23:41:58
老豇豆荚内的豆子是有点绛红色,绛双的绛大概是指豆子,我们都把豇豆叫缸豆,正确的读音其实是江豆。

-----------------------------
豆子红色是不错。“双”不会是指豆子。
金华话中缸、江读音是一样的,不过普通话我读成“缸豆”也有十几年了,汗!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11 20:39:33 +0800 CST  
0304、野豇豆
野豇豆,豆科(Leguminosae)豇豆属(Vigna),多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Vigna vexillata (Linn.) Rich.

2009年8月31日,我在永康花街镇倪宅村的一处山脚见到一种正开花的豆科植物,它和一些鸢萝纠缠不清。似乎以前见过,但也不能肯定。
2009年10月22日,在之江草木请教,网友yuanyi164143说:“是豇豆属的,可能为野豇豆。”自己查《浙江植物志》,觉得是野豇豆。
2010年12月27日,把照片上传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自己鉴定为野豇豆,可是自己的操作失误,或者是系统有问题,系统里显示的却是大籽野豇豆(Vigna vexillata var. tsusimensisMatsum.)。
2013年4月4日,CFH网站的管理员陈杉先生更正为野豇豆(Vigna vexillata (Linn.) Rich.)。

没有把握自己是否在其他地方见过野豇豆。据《浙江植物志》说“产全省各地”,那么应该是分布普遍而且常见的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11 20:40:34 +0800 CST  
0305、紫藤
紫藤,豆科(Leguminosae)紫藤属(Wisteria),落叶藤本。
拉丁名:Wisteria sinensis (Sims) Sweet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12 12:13:02 +0800 CST  
@小卦I 2015-01-13 19:30:20
紫藤公园里常见,花期春天,还有变种白花紫藤。
-----------------------------
我们这边公园里如果有棚架,基本上都是种着紫藤。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14 22:46:53 +0800 CST  
0306、野扁豆
野扁豆,豆科(Leguminosae)野扁豆属(Dunbaria),多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Dunbaria villosa (Thunb.) Makino

2014年9月27日,在安地镇里吴村附近的溪边见到一种还有残花的豆科植物,有些眼熟,但叫不出名字。它的三小叶中顶生的小叶菱形,还有一个小尖,比起我常见的豆科种植植物,叶形特征明显而且很可爱,大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它有些印象。
2014年9月29日,自己查《浙江植物志》,是毛野扁豆。但是《中国植物志》中,它叫野扁豆。
回想起来它算是常见的豆科野生植物,自己最初见到它是在金华蒋堂镇乌引工程的水渠边。后来大约还见到过几次,但是找不到记录。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14 22:53:02 +0800 CST  
0307、菜豆(四季豆)
菜豆,豆科(Leguminosae)菜豆属(Phaseolus),一年生缠绕或近直立草本。
拉丁名:Phaseolus vulgaris Linn.
别 名:香菇豆、芸豆、四季豆、云扁豆、矮四季豆、地豆、豆角。

我大约在2005年认识了四季豆的植株,说起来其实是见到了豆荚之后才知道是什么,光看叶,肯定还是分不清楚。之后2006年、2007年都经常见到它,后来好像见到的机会却少了,可能是自己不注意了吧。
2007年,从《中国植物志》电子版中知道了四季豆的中文通用名是菜豆,属于豆科菜豆属。
《中国植物志》所列菜豆别名有:菜豆(本草纲目),云藊豆(植物名实图考)。
但是查《本草纲目》,翻来翻去也找不到“菜豆”,其他豆类也没有与菜豆相近的。
《植物名实图考》中倒是有“云扁豆”:
“云扁豆,白花,荚亦双生,似扁豆而细长,似豇豆而短扁。嫩时并荚为蔬,脆美;老则煮豆食之。色紫,小儿所嗜。河南呼四季豆,或亦呼龙爪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15 22:24:21 +0800 CST  
0308、栗
栗,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落叶乔木。
拉丁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

以我极有限的所见而言,栎属植物比较能体现“壳斗”二字,而栗属果实整个被毛刺包着,看不出“斗”的形态。但是因为这是青眼草木系列第一次写到壳斗科,所以就在这里说说自己对壳斗科的认识。
壳斗科这个“壳”字,到底是念ke2还是qiao4?查了资料应该都可以,不管是念ke2还是念qiao4意思一样,反正我听圈内人都是念qiao4,这也算是行业内的一种习惯吧。
所谓“壳斗”,《中国植物志》壳斗科的描述中说:“由总苞(involucre)发育而成的壳斗(cupula)脆壳质,木质,角质,或木栓质,形状多样,包着坚果底部至全包坚果,开裂或不开裂,外壁平滑或有各式姿态的小苞片。”这是很明显特征,科的中文名由此而来。按我所知和理解,壳半科植物大多又可以根据壳斗的质地和形态不同分为不同的属(当然还有其他如花序等的区别)。

忘了是什么时候看到栗的果实外面还包裹着一层刺,看上去就像小刺猬一样,只记得当时的感觉是非常吃惊甚至可以说是震撼,又让我隐隐地感到自然的神奇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力。
我确切地认识栗树,则大约是在2006年或2007年,可能是在金华北山上或金华汤溪镇附近的一处黄土丘陵上,栗树叶的特征比较明显,叶大而有光泽,叶齿的前端有小尖。
2008年6月20日,在金华北山上第一次见到栗的花,是一根一根的(术语叫柔荑花序,好象当时刚知道这个名词不久),有些像毛毛虫,黄白色。这也出乎我的意料,这次我还见到栗叶上布满了虫瘿,看得我心里发毛,不过也愈发让我体会到自然造化的微妙无穷。
之后多次见到栗树,都是零零星星种植的。
2010年9月5日,在武义牛头山风景区见到山上成片种着栗树,果实累累。
2010年10月22日,在单位外面看到板栗的果实裂开了,露出了里面褐色的坚果。想起张广天《老老嬷》歌词“树上的毛栗空罢”,原来是说毛栗果实裂开里面的种子掉下去了。按自然演化理论,栗的果实外面的刺也应算是自然演化出来的自我保护方式,到种子成熟刺壳开裂让种子散播。可是栗的种子(坚果)本身外面就有一层坚硬的皮,足以保护里面的果仁,为什么还需要在更外层再多一道保护呢?所以我觉得自然演化还是充满了偶然,并非每一个变化都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

写到栗树时,发现自己对它的花并不了解。于是查《中国植物志》:
“雄花序长10-20厘米,花序轴被毛;花3-5朵聚生成簇,雌花1-3(-5)朵发育结实,花柱下部被毛。”
不怎么好理解。
又查《浙江植物志》:
“雄花序上每簇有雄花3-5朵;雌花生于雄花序的基部,常3朵集生于一总苞。”
感觉比中志好懂,但也不是很明白。
想起来查《中国植物志》栗属的描述:
“花单性同株或为混合花序,则雄花位于花序轴的上部,雌花位于下部;穗状花序,直立,通常单穗腋生枝的上部叶腋间,偶因小枝顶部的叶退化而形成总状排列。”
三者结合起来,再对照自己拍的照片,总算明白了。原来雌花是花序最下面那个看起来有些像缩小了的果实的东西。
在我查对植物志的经历中,类似的情况有多次。单独看一本书一种植物的形态描述,可能还不能获得关于这种植物的所有信息,还需要从植物分类往上查看属、科的描述,有时可能需要多本书核对查看。这又似乎关系到植物志的体例问题。以上述为例,个人觉得《中国植物志》栗的形态描述有些地方是过于简单了,如叶缘、花序,都没有说得很明白。相对来说《浙江植物志》倒是更明白一些。
《中国植物志》栗属的描述中还说:“本属植物的坚果外形与壳斗内坚果的数目有关,一壳斗内有一坚果的通常宽圆锥形;有三个坚果的其中间一个的二侧面的果壁平坦,我国古书籍称这个栗子为‘栗楔’”。
《本草纲目》说:“栗之大者为板栗,中心扁子为栗楔。”
栗楔这个称呼很有意思,对事物分辨命名到如此之细则更有意思。

关于栗这个名称,说起来也颇有些意思。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栗,《说文》作?,象花实下垂之状也。”
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中说:

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树,是一种果实具有壳斗的山毛榉科(Fagaceae)植物。凡栗属(Castanea Mill.)植物之壳斗,都有若猬毛状之针刺,其所以名“栗”者,即与此有关。
“栗”者,鬣之同音这。鬣为鬃毛之义,如马鬃亦曰马鬣,松树之叶作鬃毛之状,常二、三、五为一束,故有“二鬣”、“三鬣”、“五鬣”之说。今以一种植物之壳斗之具有刺毛者而名之曰“栗”,“栗”即“鬣”耳。

实话说我认为夏先生有些武断,松针像鬃毛还说得过去,栗壳的刺好像外形与鬃毛差距还是很大的吧。

《论语?八佾篇第三》: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我觉得宰我是在信口开河,但是从孔子的反应来看,似乎孔子认为宰我说的是事实,只是不该说出来。反正我是觉得宰我的说法很有意思,可惜只说了栗,没有说到松和柏(好像看到过松是公柏是伯的,恐怕是王安石式的解字)。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17 21:20:55 +0800 CST  
0309、茅栗
茅栗,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小乔木或灌木状。
拉丁名:Castanea seguinii Dode

2005年,我在金华罗店镇的山上一处拍到一种结有果实的树,当时自己以为是栗。在踏花行论坛请教,有老师说是茅栗,自己也记录了,算是知道了吧。其实当时自己对大多数树木根本没有感觉。
之后几年,板栗见到过多次,也算是能认出来了。至于是否见到过茅栗,自己也没有把握。

2012年4月27日,在永康大寒山见到一种长出柔荑花序的植物,自己猜可能就是栗子。之后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才知道是茅栗。
2012年5月27日,在武义牛头山,见到茅栗在开花。因为之前刚在大寒山见过,有印象,所以一眼就认出来了。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印象消磨,又忘记了。
所以2013年10月20日和2014年8月13日,在金华北山上,都见到一种壳斗科植物,直觉不是板栗,不过也只能猜是茅栗,因为实在没有把握鉴定。

写青眼草木到壳斗科栗属时,稍微理了下茅栗与板栗的区别:
花序不太一样。
花期不同:茅栗早,板栗晚。
叶柄长短不一样:板栗长,茅栗短。
果实外观差不多,茅栗略小。
但自己觉得还是了解得实在不多。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25 21:36:26 +0800 CST  
0310、青冈(附:褐叶青冈、云山青冈)
青冈,壳斗科(Fagaceae)青冈属(Cyclobalanopsis),常绿乔木。
拉丁名: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

褐叶青冈,壳斗科(Fagaceae)青冈属(Cyclobalanopsis),常绿乔木。
拉丁名: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 (A. Camus) Y. C. Hsu et H. W.

云山青冈,壳斗科(Fagaceae)青冈属(Cyclobalanopsis),常绿乔木。
拉丁名: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 (Blume) Schott.

青冈这个名字大约从我开始学习辨识植物不久就知道了,也见过一些照片,可是很长时间都未能与实物对上号。
2012年8月15日,在清凉峰风景区徽杭古道见到一种壳斗科植物,它的果实的壳斗既不像板栗也不像自己熟悉的白栎,是一圈一圈的。后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景宁木兰老师说是褐叶青冈。
2013年2月16日,金华北山上,见到一种叶子比较有趣的植物,叶上半部分近乎全缘,中部开始有粗锯齿。回家经人鉴定自己又粗查了之后觉得应是青冈栎(《中国植物志》名为青冈)。
2013年7月30日,在温州泰顺乌岩岭看到一种壳斗科,有果了,叶有光泽,记得当时喜子老师说是云山青冈(不是太有把握)。
自己对青冈属植物的记录,大致只有这些。
到目前为止,自己对青冈属实在不熟悉,但这个属在壳斗科里种类较多(《中国植物志》说“我国有77种及3变种”,《浙江植物志》说浙江有8种),山上有不少,辨认植物是绕不过去的。自己根据植物志和亲眼所见,整理出来青冈属显见的特征如下:
常绿;雄花序下垂;壳斗是一圈圈的,包住坚果的一部分。
自己好像还未见过青冈的花序。因为不了解,就把三种并在一起写了。待以后见到多了,熟悉一些了,再分开记录吧。


青冈


青冈


褐叶青冈


褐叶青冈


云山青冈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1-31 18:23:08 +0800 CST  
0311、白栎
白栎,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落叶乔木或灌木状。
拉丁名:Quercus fabri Hance

白栎是我接触最多的壳斗科植物,在金华一带,几乎可以说有山甚至是有小丘陵的地方就肯定有它,极为普遍。从自己刚开始学习辨识植物,就在山上见到了白栎,觉得它的果实和自己小时候就知道的杂子(音)有些像,但是比较长(那个“杂子”的坚果是近乎球形)。2006年,知道了它的名字。
不久之后,又在网上看到一种与白栎很像的短柄枹栎,一下子又让我分不清了。像这种一开始以为自己知道了后来又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把握的情形,在我辨认植物过程中还有很多。在网上也见到有人讨论短柄枹和白栎的区别,大致是说叶缘的锯齿不一样。
2009年5月17日,在之江草木论坛看到网友国道的一个帖《希望各位老师能谈谈短柄枹和白栎的区别》,景宁木兰老师回答如下:
短柄枹:小枝较纤细,通常无毛;叶片边缘具粗锯齿,齿端腺体状,微内弯,叶背面通常被较稀疏的伏贴柔毛;分布于各个海拔段,在高海拔可以成为落叶阔叶林的建群种。
白 栎:小枝粗壮,密被脱落性褐色毛;叶片边缘具浅波状钝齿,叶背面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海拔分布一般在700米以下。
此时自己对植物的了解多少有些积累,一些术语也能理解。根据上述,翻检自己拍的照片,发现大多是白栎,少数是短柄枹栎。

每年春天,三月底四月初的时候,山上白栎长出了嫩绿色的柔荑花序和新叶,花序下垂,新叶斜着向下,错落之间,似有一种韵律。要看清(拍摄清楚)它的花并不容易,自己拍了很多照片,只有少数较清晰的,对照植物志的描述,似乎只能看到雄蕊,花被什么的不知道在哪里。另外,我似乎还没有见到过它的雌花。
秋天,白栎结出果实,壳斗有鳞片,包住坚果约三分之一左右。与栗的壳斗明显不同,和青冈的壳斗则有些相似。

《浙江植物志》只说白栎是落叶乔木,《中国植物志》则说“落叶乔木或灌木状”,我见到在贫瘠的山上以小灌木居多,似乎永远长不大,想来这可能与生境有很大关系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2-05 21:42:36 +0800 CST  
0312、乌冈栎
乌冈栎,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Quercus phillyraeoides A. Gray

2013年7月31日,在温州市文成县铜铃山景区看到一种叶子有些像龟甲冬青那样拱起但叶形大得多的树,一点感觉都没有(也就是说我连它是什么科都不能判断)。同行的大风兄告诉是乌冈栎。
我不能确定之前是否见过乌冈栎,但这次留下的印象还是挺深的。
据《浙江植物志》记载,栎属浙江有10种2变种,只有2种是常绿,乌冈栎是其中之一。
2015年5月4日,在武义牛头山风景区,看到一种树,叶有光泽且叶背略拱,想起来可能是大风兄在温州文成铜铃山和我说过的乌冈栎。之后,又看到这种树,有干枯的花序,明显的下垂柔荑花序(浙江植物志说花期5月,看来是说得晚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5-10 22:58:47 +0800 CST  
0313、短尾柯
短尾柯,壳斗科(Fagaceae)石栎属(Lithocarpus),常绿乔木。
拉丁名: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 (Skan) Hayata
注:名称按《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中国植物志》中文种名为港柯,属名柯属。

壳斗科植物实在让我糊涂了很长时间,一方面是辨认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中文里壳斗科植物的名称很多,如:栎、枹、槠、栲、橡、柞、柯、槲、青冈……(较为生僻的还有栩、杼、棫等),往往所指不详,或相互交叉,弄不清谁是谁。对我来说,除了栗属植物相对简单,极为常见的白栎容易辨认,其他的都比较难,也许很多时候在山上就是“视之不见名曰夷”,比如石栎。
2013年9月20日,在金华北山上见到一种壳斗科的植物,已经有果实了。回家自己查《浙江植物志》,应是石栎属,具体的种未确定。

写青眼草木到壳斗科,想起来还有这种未确定种。2015年2月9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dpschzl说是:东南石栎(短尾柯)。
查《浙江植物志》,东南石栎(棉栎)拉丁名是Lithocarpus harlandii (Hance)Rehd.,但是《中国植物志》中的短尾柯拉丁名却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 (Skan) Hayata。按《浙江植物志》东南石栎拉丁名Lithocarpus harlandii反查,却原来是港柯(拉丁名)。
《浙江植物志》东南石栎描述下有一句话:“在浙江的该种,过去均被错误鉴定为绵槠 L. henryi(seem.)RehD. et Wils.,而绵槠的一年生枝和花序轴均密被蜡质鳞秕。”
又查《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没有东南石栎,只有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 (Skan) Hayata,并在后面标出《浙江植物志》的异名:Lithocarpus harlandii (Hance)Rehd.。
2月11日,之江草木论坛那个柯属的请教帖中,网友翁格榉回答:现在全部归并到港柯。

自己根据《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整理出来柯属的特征有:雄花为柔荑花序,直立;常绿;叶螺旋状排列,一般全缘(无齿);壳斗杯状或盘状,内有1枚坚果。
这对以后自己辨认柯属植物会有所裨益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5-11 20:17:51 +0800 CST  
0314、山桐子
山桐子,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山桐子属(Idesia),落叶乔木。
拉丁名:Idesia polycarpa

2012年8月13日,在浙江省临安清凉峰风景区十门峡景区,看见一棵树上结满了密密麻麻的果实。同行的专家说这是大风子科的山桐子。
我就见过这么一次。

大风子科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好奇。《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大风子”条下说:“能治大风疾,故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5-12 23:46:04 +0800 CST  
0315、柞木
柞木,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柞木属(Xylosma),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Xylosma racemosum (Sieb. et Zucc.) Miq.

2014年9月3日,在金华北山仙瀑洞附近,见到一种植物的幼苗,叶有光泽,枝上有长刺,但是自己对它一点概念也没有。
2014年9月15日在“自然标本馆-第一群”QQ群里问,网友金龍说:像Xylosma congesta 柞木。
自己查《浙江植物志》,应该是柞木。
上面网友金龙给出的拉丁名与《中国植物志》的不一样,查了下,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按《中国植物志》,CFH(中国自然标本馆)则是Xylosma congesta (Lour.) Merr.,而《浙江植物志》则是:Xylosma japonica A. Gray。这大概属于植物命名方面专业的问题,我还是按《中国植物志》来吧。
回想起来,自己以前似乎见过柞木,但是又找不到记录。

关于“柞”字,有些来历,记得看到过的书上一般是指壳半科的某种植物,查了些资料: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柞木”:
【释名】凿子木
时珍曰:此木坚韧,可为凿柄,故俗名凿子木。方书皆作柞木,盖昧此义也。柞乃橡栎之名,非此木也。

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柞木”:
柞木有两种:一种是养柞蚕的柞木,也即是山毛榉科(Fagaceae)的柞木(Quercus variabilis Bl.);一种是做木梳的柞木,也即是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的柞木[Xylosma japonicum (Walp.) A Gray]。这两种柞木迥然不同,而其名称各有来历。
……
木名的“柞”,最早见于《诗经》。《诗经》的柞与养柞蚕的柞,是一事,即是李氏所谓橡栎之柞,也即是山毛榉科的柞。
另一种木名的“柞木”,则见于《本草》。《本草》中的“柞木”,与做木梳的“柞木”是一事,即李氏所谓凿子木的柞木,也即是大风子科的柞木。

夏先生上面说的Quercus variabilis Bl.,是壳斗科栎属栓皮栎。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5-17 19:53:00 +0800 CST  
0316、五岭龙胆
五岭龙胆,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Gentiana davidii Franch.

2012年4月30日,大风兄带我走北山,第一次见到五岭龙胆。虽然之前已经见过很多照片,对它算是比较熟悉了。
2012年5月27日,跟“行走金华”群走牛头山。看到较多五岭龙胆。同行的大风兄告诉我,遂昌某处山上的防火带上,全是这玩意。
2012年9月6日,和大风兄走北山,看到五岭龙胆开花了。

五岭龙胆是我见到的第二种龙胆属植物。第一种是灰绿龙胆(很长时间我都以为是笔龙胆),之后又见到了条叶龙胆(或龙胆)。2012年在四川九寨沟到黄龙的路上还见到了粉红色花的龙胆。至于龙胆属植物的照片,看到的就更多了。大致说来,龙胆属的特征比较鲜明。
相比同属其他种,五岭龙胆的形态有些特殊。其他的龙胆属植物,叶或宽或窄,对生总是很明显。五岭龙胆的基部的叶呈莲座状,中上部的叶虽是对生,但疏密不一,让人看不出是对生。很多龙胆属的花,一眼就可以看出,可五岭龙胆的花,至少按我目前的水平,还看不出。也正因为特殊,所以让我印象深刻。
2015年5月17日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5-19 21:01:06 +0800 CST  
@15sixpence 2015-06-02 22:37:32
太喜欢植物分类辨识,可惜看过记不住啊,留爪。
-----------------------------
喜欢就好:-)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6-18 21:44:41 +0800 CST  
0317、灰绿龙胆(附:笔龙胆)
灰绿龙胆,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Gentiana yokusai Burk.

笔龙胆,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Gentiana zollingeri Fawcett

实话说,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是十分有把握确定这种龙胆属植物具体的种,当前我是把它鉴定为灰绿龙胆,在以前很长的时间里,却一直当做笔龙胆。所以在叙述中,仍是按自己认知的顺序来称呼它。
2006年4月15日,仲春时节,我在金华罗店镇一处山脚看到一种野生植物,植株很矮小,大概不超过10厘米,蓝色的花相对植株而言大得多,直径约1厘米。植株形态显得比较特殊,花的形状很有特点。当时觉得自然造化真让人惊叹。4月27日,再次去看了这种植物。
2006年5月22日,请教(可能是在踏花行或山花论坛)后知道了笔龙胆这个名字。

2010年3月26日下午,在单位的草坪上看到有笔龙胆,开着两朵花,这让我非常意外。下午晚饭前五点不到再去看笔龙胆,花已经缩了起来。次日早上八点左右去看,花没有开。接下来的日子,在草坪上发现越来越多的笔龙胆。但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单位的草坪上会有这种植物,而且数量还不少。在单位周围的野地里寻找,就没有它们的踪迹。

2012年6月5日,看《浙江植物志》龙胆属,觉得自己一向以是笔龙胆的也不一定就是,因为植株这么矮小的也有几种,如灰绿龙胆、华南龙胆。

2013年5月4日,去看笔龙胆。花大多没有开放,注意到它们明显有分枝,《浙江植物志》说笔龙胆“茎通常单一,不分枝”,而灰绿龙胆“茎单一或自基部2-4要枝呈丛生状……上部可重复分枝”,这么说应该不是笔龙胆而是灰绿龙胆了?
(以下称呼这种龙胆属植物为灰绿龙胆)
2013年5月9日,中午十二点多去看灰绿龙胆,意外发现它们的果实(蒴果)开裂向两边张开。看照片才知道,果实裂开处露出里面的种子,开裂的两边还有半透明且带齿的翅。以前这么长的时间居然都没发现这现象。

龙胆属植物,我接触到最多的就是这种目前称之为灰绿龙胆的。2012年4月30日,在金华北山见到了五岭龙胆。2012年10月20日,在东白山见到了条叶龙胆。2012年7月,在九寨沟和黄龙旅游时见到过一种或几种龙胆属植物。至于照片,就见到太多了。龙胆属植物的花特征鲜明,容易辨认。

龙胆这个名字让我感觉有几分神异。
《开宝本草》说:“叶如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
但是“叶如龙葵”让人费解。
夏纬瑛先生《植物名释札记》中有详细的论说,最终的结论是:
“方术之家,故弄虚言,示其药物之名贵,往往称龙道凤,如‘龙须’、‘凤尾’之类,在在皆是。‘龙胆’该当也是此类,实即以其根苦如胆,而漫称‘龙胆’耳。“
虽然夏先生这么说,我还是觉得龙胆这个名字实在是好。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6-18 21:50:51 +0800 CST  
0318、条叶龙胆
条叶龙胆,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awa

2012年10月20日,在东阳与诸暨交界处的东白山山顶,正转来转去在看植物。遇到一位女士也在拍花,我告诉她沙参属和瞿麦。不久后,她发现了路边草丛中一种正开花的植物,让我过去看。原来是一株自己没有见过的龙胆属植物,植株相对自己熟悉的灰绿龙胆要大了很多,当时自己判断可能就是龙胆或条叶龙胆。
回家查《浙江植物志》,根据叶形判断,觉得是条叶龙胆。
到目前为止,我只见到它一次。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6-19 21:51:34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