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三藏道:“我贫僧是唐朝来的,往西天拜佛求经。适路过此间,天晚,特造檀府借宿一宵,明早不犯天光就行。万望方便一二。” 老者道:“你虽是个唐人,那个恶的,却非唐人。”(原文)
贫僧。贫僧是从贫道来的。这个贫道的道,不是道教和道士的道。佛教传入中国时,佛教僧人也自称贫道。贫道是谦虚的意思,说自己道德和智慧不足,又一个意思是将生死道渐渐减弱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警惕自己忧道不忧贫,不要只顾名闻利养,把解脱忘了。后来贫道成了道士的专利,就只好改称贫僧了。
适。刚巧。
造。到,去。造访。
不犯。不必,用不着。
天光。日光。
三藏在这里说我贫僧,看似重复了,实际上是说:“我这个品德和智慧都不足的佛门中的修行之人,其实也是道中的一员,是一个想要解脱之人。我是从唐朝这一境界中走出来的,往西天去拜见佛祖,求取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刚巧路过这里,天色晚了,刚才敲门,特意为了想要到你这里来借宿一宵。不用等到明天太阳出来,我们就起身赶路,不会给你们带来太大的麻烦的。希望你能给我们提供个方便,让我们在这里住上一宿。”
老者道:“你虽是个来自东土大唐的思想,可是那个看起来非常凶狠可怕的,却一定不是来自东土大唐境界的思想。”
可以看出,老者对行者感到非常的恐惧和不认同,看来如果这件事弄不明白,老者是不会让三藏进屋,进到他的境界中修整,并为其提供食粮支撑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0 10:15:57 +0800 CST  
老相识

悟空厉声高呼道:“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唐人是我师父,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齐天大圣。你们这里人家,也有认得我的。我也曾见你来。”那老者道:“你在那里见我?”(原文)
老儿。老儿童,虽然年纪大,却并不明理。
眼色。眼力。
糖人,蜜人。甜美的思想,大家愿意吃,愿意接受的思想。这是针对老者说他是恶人说的。
行者这感悟空明的心见到那老者说他是恶人,对他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将他这心中的想法高声表达出来,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对老者道:“你这个人活的时间虽长,却不能真正明白道理,一点眼力都没有,不能真正分辨事物的好坏!你面前这来自东土大唐的取经的思想是我师父,我是他徒弟,是在他的教导下成长的思想!我也不是什么甜美的思想,也不是什么别人特别愿意接受的思想。我是与天意齐平的大圣人。你们这里的这些思想,也有识得我这种思想的。我也曾见过你这种思想来着。”
行者这番话,依旧称自己为齐天大圣,指责老者没有眼力,说明他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将问题一味的归咎于老者没有眼力之上。并说老者这里的人有些认得他,而他也曾经见过那老者。老者闻言,怀疑不信,问行者:“你在那里见过我呢?”
悟空道:“你小时不曾在我面前扒柴?不曾在我脸上挑菜?”(原文)
柴。柴火。用来烧火的木头。可以用来将食物锻炼成熟。
菜。粮和菜是人食物中的两个方面。粮食可以供人果腹,给人的存在带来支撑;菜 则可以给人味道上的满足,代表的应是人除了粮食以外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钱财、家具、车马、书籍、娱乐等物质和精神需要,这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存在可以让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滋味。
悟空道:“你还没有成长起来,没有独立构成一个境界的时候,难道不曾在我这真心的注视下获取能将食物锻炼成熟的物资,难道没有在我这思想之上获得食粮之外的其他物质需求么?”
老者道:“这厮胡说!你在那里住?我在那里住?我来你面前扒柴挑菜!”悟空道:“我儿子便胡说!你是认不得我了,我本是这两界山石匣中的大圣,你再认认看。”(原文)
老者道:“你这个人胡说!你居于什么境界之中?我居于什么境界之中?我们各自居住于各自的境界之中,而且你们是去西天取经路过我这里的,你的境界要比我低的多的,我怎么会在你的面前扒柴挑菜呢?”
悟空闻言说了句:“我儿子便胡说。”这里面孙悟空没有胡说,那胡说的就是这老者。孙悟空这句话看似在暗骂老者,实际是说老者所在的这个境界,也是由他这感悟空明的真心产生的。接着他告诉老者:“不是我胡说,是时间太长,你不认得我了!我本来是这两界山下那坚定的思想包含着的大圣人,你再仔细辨认一下,看看你认不认得我?”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1 21:54:14 +0800 CST  
老者方才醒悟道:“你倒有些像他;但你是怎么得出来的?”悟空将菩萨劝善,令我等待唐僧揭帖脱身之事,对那老者细说了一遍。老者却才下拜,将唐僧请到里面,即唤老妻与儿女都来相见,具言前事,个个欣喜。(原文)
醒悟。觉醒明白。
听到行者之言,老者方才觉醒明白,说道:“你这个样子倒是真的有些像那个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大圣,可是你是怎么能够从五行的压制下出来的呢?”老者到底是怎么在悟空面前扒柴,怎么在悟空脸上挑菜,我们还看不出来,不过从老者的表现和言语可以看出,他终于明白面前的猴子确实是那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大圣了。不过他也只是说有些像,就是说他面前的这个行者,跟那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大圣是有些区别的。那么这区别是怎么来的?这大圣又是怎么能够跳出来的呢?老者发出了他的疑问。悟空见状,就将菩萨劝善,唐僧揭帖的事情对老者细说了一遍,老者这才确认面前的这个猴子确实是那五行山下的大圣,倒身下拜,拜服于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之下。接着,他将唐僧请到里面,随即又呼唤与自己相匹配的同样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和由他们共同产生的一些坚定或不坚定的思想出来与三藏、行者相见。将前面的事情叙说了一遍,每个人都对孙悟空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能从五行的压制下解脱出来而感到欢欣喜悦。
又命看茶。茶罢,问悟空道:“大圣啊,你也有年纪了?”悟空道:“你今年几岁了?”老者道:“我痴长一百三十岁了。”行者道:“还是我重子重孙哩!我那生身年纪,我不记得是几时,但只在这山脚下,已五百余年了。”(原文)
痴长。谦词。说自己比对方大多少岁,自己虚度了多少岁。
欣喜过后,大家重新清静下来。老者问孙悟空道:“大圣啊,你从诞生到现在有多少年了?”悟空反问道:“你今年有多大岁数了?”老者道:“我已经虚度了一百三十年的光阴岁月了。”一百三十,是十三乘以十。十三是一个轮转循环之后的一个新的开始,十是一个圆满。他的意思是说他在这个境界的轮转往复中已经达到一个圆满,要从此走向一个新的开始了。
应该说,老者之言对自己的年纪,对自己的经历应该是很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是有些成就的。可是行者却说:“你呀!还不是我的儿子哩,你虽然源自我这思想之中,却是我这思想经过多少代后产生的思想。而我呢,至于我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我也记不得,说不明白了。只是我被压在这五行之下已经经过了一个大的社会阶段了。”
《西游记》中有很多巧合。比如三藏师徒来到这里的时候,这个老者正好是一百三十岁,正好是要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时候。怎么那么巧,三藏师徒偏偏赶老者一百三十岁的时候来?其实这不是巧,而是老者是因为三藏师徒的到来才刚好一百三十岁的。因为人在真正的将自己代表真心的想法从凡尘的压制下解脱出来的时候,正好是他的一个圆满;而这种真心不再被五行压制的状态,也正是一个新的开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1 22:03:23 +0800 CST  
老者道:“是有,是有。我曾记得祖公公说,此山乃从天降下,就压了一个神猴。只到如今,你才脱体。我那小时见你,是你头上有草,脸上有泥,还不怕你;如今脸上无了泥,头上无了草,却像瘦了些,腰间又苫了一块大虎皮,与鬼怪能差多少?”一家儿听得这般话说,都呵呵大笑。(原文)
是有。感觉上应该是“是有这么一说”表示认同的意思。连说两次,是非常认同。
祖爷爷。祖。开始,初。祖公公是这个境界最开始的那个人,那种思想,这个境界的创始之人。
脱体。从根本上脱离。
瘦。遒劲有骨力。水清石瘦。
遒劲。强健有力,刚劲有力。
老者道:“是这样!是这样!我曾经记得我这境界的始祖爷爷曾经说过,这五行由天而降,在这五行降下来的时候,就有一个来自天界的与道相合却又不能明理的思想那个被压在其下。只是你到了现在,方才从那五行的压制下脱离出来,是我没有料到的。我小的时候,还不明道理的时候,曾经见到过你这想法,只是那时你这想法之上有很多的杂念,你的思想本身被很多心性和尘埃混合在一起的一些思想给遮挡住了,所以我见到你之后,并不感到害怕。可是现在,你这思想上那些被心性和尘埃混合在一起的思想没有了,杂念也没有了。水清石瘦。这些杂念和尘埃的清除,使你这想法比以前更干净了,使你这坚定的想法也更有力量了。再加上你那欲望之上呈现出一种强大的、令人恐惧的、可以吞噬一切其他思想的可怕状态,你虽然不是那本应逝去却还作怪的思想,却与那本应逝去却还作怪的思想有多大的差别呢?”
老者之言即肯定了行者之言,又说了行者的改变,更点出行者的不足和问题所在。他说完之后,大家哈哈大笑,表示认同。即认同行者的存在,也认同老者看到的行者身上的问题。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1 22:05:33 +0800 CST  
过客

这老儿颇贤,即令安排斋饭。饭后,悟空道:“你家姓甚?”老者道:“舍下姓陈。”三藏闻言,即下来起手道:“老施主,与贫僧是华宗。”行者道:“师父,你是唐姓,怎的和他是华宗?”三藏道:“我俗家也姓陈,乃是唐朝海州弘农郡聚贤庄人氏。我的法名叫做陈玄奘。只因我大唐太宗皇帝赐我做御弟三藏,指唐为姓,故名唐僧也。”那老者见说同姓,又十分欢喜。(原文)
颇。相当的。
贤。有德行,多才能。
姓。性的谐音。应该是本性的意思。人有姓有名。姓指的应是人的性格特征;名,指的是具体的表现、作为。《西游记》中“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姓名配丹成。”就是假借他一个名和姓,来将其本源和特点表现出来,以此作为作者讲解金丹大道的补充。配,这里应是填补的意思。
华宗。对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称。
弘。弘扬。大力发扬。
农。农民。通过自身耕种获得粮食的人。就是通过自己的辛苦劳作获得食粮支撑的人。
又。感觉在这里应该是加重语气的意思。
这老者虽然还不完全明理,却相当的有德行,知道行者不是恶人之后,立刻叫人准备斋饭,为三藏和行者提供抵御黑暗的食粮支撑。行者和老者的这番对话,即确认了行者的存在,也将行者身上的问题道了出来,道出虽然同样是代表真心的想法,其干净和不干净的时候,其表现是完全不同的,甚至让人无法相认;也道出心性清净、没有杂念的状态,会让真心的表现更加坚定有力。这点所得便是三藏在老者处得到的食粮,使三藏有足够的支撑对付即将到来的黑暗。
饭后,悟空开始探索老者到底是个甚么样的人,这里又是个什么样的境界。他问老者道:“你家姓什么?”老者说:“舍下姓陈,我乃是是东方之人,是来自本源之处的思想观念。”
老者姓陈,是东方之人,这里又依旧在南赡部洲之内,就是说,老者的这个境界,依旧是南赡部洲东土大唐的境界。前面三藏已经来到两界山,按理说该走出东土大唐了。可是他为了躲避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跳出来的巨大影响,又往东走了回去。只是这次回去,是建立在手净、口净、身心干净的基础上的,所以他虽然往回走了,却并没有走回那为欲望主导,无所不做的东土大唐之中,而是走到了另一个所在。这个所在,虽然也是在欲望之内,可是在境界上却要高于东土大唐的境界。所以在他往回走的时候,是以一个平等的姿态,重新来到了东土大唐这个境界之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虽然出自东土大唐,却已经不是东土大唐之人了,他只是这里的一个“过客”。他可以以一个修行人的身份,看到东土大唐之人的具体思想特征,同时也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
老者说他姓陈,是说东土大唐之人是从本源之中来到欲望之内的的思想。三藏下来起手,说他也姓陈,也是来自本源之处的思想,他们两个的本源都是一样的。行者这个时候就不明白了:“师父,你明明姓唐,怎么跟他的本源是一样的呢?”三藏就说了:“我俗家姓陈,我没出家,没修行以前,也是一个来自本源之处的思想。我是唐朝这个庞大境界之中,为心性所主导的这一中等境界中的,通过大力发扬自己的辛苦劳动来获得食粮支撑的又一个小境界中的有德行、有才能的思想中的一员。我与佛法相匹配的称号是东土之中那与道相合的强大念头。只因我获得了东土大唐的主导思想认可,赐我为他那主导思想之下的坚定思想,成为他的代表,所以才姓唐的,所以我又是来自东土大唐的修行之人。”三藏说他虽是东土大唐的经、律、论的制定者,又是东土大唐的主导思想的代表,可实际上也是从本源中来的思想,来自同一个大的境界之中,他们的“性”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因为三藏他是弘农县聚贤庄人氏,是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获得食粮成果的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走出东土大唐那一境界之中。
那老者听见唐僧说他与自己本性相同,一则亲近,二则原来自己这样的人也能够从这个境界中走出去,在对行者从五行山下解脱的欣喜的基础上更加欢喜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2 13:47:13 +0800 CST  
行者道:“老陈,左右打搅你家,我有五百多年不曾洗澡了,你可去烧些汤来,与我师徒们洗浴洗浴,临行一发谢你。”那老儿即令烧汤拿盆,掌上灯火,师徒浴罢,坐在灯前。(原文)
行者又说道:“老陈,反正也是打搅你一回,我这一个大的时期都未曾洗浴,未曾清洗自己身上的尘埃了,你应该去烧些水来,给我们师徒洗个澡,等我们走的时候再一起谢你。”那老者闻言,便命人烧水拿盆,掌上灯火,在东土大唐这一境界中的那些能给人带来一定光明的思想所带来的一定程度的光明之下,用经过一定锻炼的纯洁的心性来清洗自己身上的尘埃。三藏和行者将自己身上的尘埃清洗干净之后,并没有就此安寝,而是与陈姓老者一家围着这东土大唐能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端坐下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2 13:48:47 +0800 CST  
要带孩子,今天就到这里了,不好意思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2 13:49:06 +0800 CST  
针线

行者道:“老陈,还有一事累你,有些针线借我用用。”那老儿道:“有,有,有。”即教妈妈取针线来,递与行者。行者又有眼色,见师父洗浴,脱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过来披在身上,却将那虎皮脱下,联接一处,打一个马面样的折子,围在腰间,勒了藤条,走到师父面前道:“老孙今日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这等样,才像个行者。”(原文)
针线。在我的理解中,跟针有关的有个成语,叫做“一针见血”,就是一下就能切中事物的要害。线,可以通过这些被针贯穿的部分将其联接起来,起联接作用。前面老者打虎的时候,行者没有针和线,只是简单的把虎皮往身上一围,说找个人家借了针线再去缝合,就是说他还不具备一下就能切中事物要害,通过其中的关联将其事物联接起来的能力。虽然他有个能变成绣花针的金箍棒,可是从前面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这金箍棒只要从耳朵里出来就立刻变成棒子,都是一个以大力量去敲击别人的武器,从来就没有以针的形态被应用过。就是说人的真心虽然具备一针见血,直指事物要害的能力,可是此前的行者却不能真正驾驭它,他只能将其作为棍子,只能用其强大的力量去攻击别人。可是当行者来到老者家之后,老者看到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鬼来了”,直接看出行者是个应该逝去的思想,说明老者具备“一针见血”,直接切中事物要害的能力。随后,老者茶罢,又说了“是有!是有……与鬼怪能差多少?”说明老者是通过将他看到的事物关联起来,来做出分析的,就是说他具备通过事物的表现将其联系起来的能力,也就有线。所以行者洗了澡后,当他这代表真心地想法去处了其被五行压制的这段时间里所沾染的尘埃,想法干净了以后,就意识到老者家可能有针线,才找老者借针线来用。
借。本来不是自己的东西,却暂时先拿来用,到时候还要还给别人。就是说行者此时依旧是不具备那种“一针见血”直接切中事物要害的能力,也不具备通过事物之间的关联将其联接起来的能力的,他只是看到老者具备这种能力,通过他“见貌辩色,聆音察理”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暂时达到这种状态。不过这个状态也只是暂时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存在。
《西游记》中常有这种找谁借某种宝物然后再还给人家的表现,都是说他当时不具备那种境界,是通过特殊渠道使思想获得短暂的提升,以此达到那个境界的。
前面行者初裁虎皮的时候,就说要借针线来缝合虎皮,说明他虽然没有针线,却知道针线的存在。那他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呢?这里面有三个可能:
第一,美猴王在离开花果山寻找名山学道的时候,他曾经在南赡部洲呆了十年,虽然那时候的他还不明道,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针线,却应该见过别人使用针线,所以他知道这世间是有这种东西的。
第二,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跟着祖师学道的时候,最初七年,“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就是他会很多东西,明白很多东西,自然也知道针线,只是他现在没有,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第三,孙悟空初见如来佛的时候,如来跟他打赌,直接就断定孙悟空跳不出他的手掌心,一下就切中了孙悟空的要害,所以他知道针线的存在。
这三个地方,都可能是行者知道针线的存在的地方,只是他不具备这个能力,而那个老陈,那个从孙悟空被压两界山便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东方之人,他却具备这个能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陈从他祖爷爷开始直到现在,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好多辈了,他们在这生活的过程中,也会明白一些新的道理,掌握一些新的知识,成为他们生活的有用的辅助。而这些新的知识,有用的辅助,却是一直被压在两界山下的孙悟空所不具备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3 10:17:54 +0800 CST  
眼色。这个眼色应该是说能够看明人的意图,看明人内心的想法。
短。短处,缺陷。
小。这个小,是相对于大来说的。是说这些思想非常的小,达不到一个大的境界。
直裰。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裰。”两宋时期的直裰多为僧侣穿着。这里面指的应是和尚穿的衣服。
马面。指的是古代城墙的马面。在中国冷兵器的古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有突出的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防御设施,俗称“马面”。此时行者缝的应该是个简单的裙子,缝成马面形状,就是在重点部分,在前面中间位置缝了两层,以示重点防御之意。着重守住他的欲望。
藤条。是一种韧性强的植物。代表的是人身上那种牵连极广,韧性极强的思想。这些思想现在还谈不上好坏,却在人的神识中长期存在着。比如行者这为了长生而修行的想法就是这种思想中的一员,而行者所用的应该就是这种思想,通过他心中想要长生的思想来维系那去西天取经的想法。你去西天取经为什么呢?除了解救自己,解救众生以外,你还能得到什么?还能成为圣人,得到长生,一想到自己很久很久以前的梦想也能通过自己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得以实现,这心中去西天取经的想法自然就更加坚定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3 10:18:44 +0800 CST  
洗了澡,行者又对老者说道:“老陈,你这个已经在这个境界中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主导思想,还有一件事需要你帮忙。你的这种思想境界中是不是具备一针见血,直接切中事物要害的能力,是不是可以通过某些关联,将事物联接起来。如果有的话,麻烦你将这些能力借我用用。”
“老儿”连说三个“有!”说明东土大唐这思想境界虽然不是真正合理的,却真的具备这种能力,而且他也十分肯定这种能力的存在。他叫与其相合的具体思想将这种能力拿了出来,行者就通过这些具体思想暂时具备了这“针”和“线”的能力。
暂时具备这种能力之后,行者就通过这种能力在那恐惧上做文章。他在这么做之前,先看到了一件唐僧洗澡之后留下的白色短小直裰没有穿,具备了针线能力的他,一下就看明白了唐僧的意图,是唐僧想要他穿上这件衣服,想要他真心接受那些来自唐僧这已经走出东土大唐的东土大唐的修行人身上那些看起来非常美好的思想和法门,虽然它们有些短处,有些缺陷,范围狭小,可毕竟是看起来非常美好,代表人的善良的法门。行者看到了唐僧的意思,将这些法门穿在身上。这个时候,行者的身上有了一个白色的直裰,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之上覆盖着一层为人广泛认可的法门,看起来就更接近人,也就更容易让人接受了。
这之后,他开始用其从老陈那里借来的针线,直接切中恐惧的要害,比如人为什么恐惧?人想要的是什么?这两者之间其实是有关联的。比如我害怕去西天取经,因为半路上有妖魔,可以吃了我,或者让我活受罪,这就是恐惧的原因之一。同时那些不被妖魔吃掉,不活受罪的思想就是人想要的。既然这样,我们就想一想,你不去西天取经,就不是活受罪,就不被妖魔吃掉么?只要你在凡尘之中,就避免不了这些事情,所以想要真正达到你不想活受罪,不想被妖魔吃掉的目的,你就必须去西天取经,必须要找到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才行。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联。
同样是恐惧,人那不想被妖魔吃掉,不想活受罪的思想既可以成为阻碍你前行的妖魔,又可以成为你不断前进的动力。这就是恐惧的正反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当行者借来针线,找到其中的要害和关联之后,便将这两种思想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马面一样的裙子。马面一样的裙子,就是它不仅仅是一个单方面的通过我这代表真心的强大想法来压制你,让你去西天取经的法门;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从你内在的害怕被妖魔吃掉,害怕活受罪的这种思想中获得的一个促使你不断去西天取经的法门。这两者相互发生作用,使得他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虽然还是令人恐惧,还是可以吞噬一切,却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有了坚定的守护。这个时候的他,就跟刘伯钦这山神有些不同了,刘伯钦只是单纯的压制,行者则多了内在的调动。接着,行者又用人神识中长期以来便存在着的那想要长生,想要成为圣人的思想,来维系这取经的思想,使这看起来非常可怕的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不至于从真心之上脱落下来。
做完这些之后,行者走到师父面前,问三藏道:“你看我今天的这个表现,跟昨天相比怎么样呢?”三藏闻言,连说三个“好!”字,对行者的做法极为赞同,说行者这么做才是个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人。
三藏道:“徒弟,你不嫌旧,那件直裰儿,你就穿了罢!”悟空唱个喏道:“承赐!承赐!”他又去寻些草料喂了马。此时各各事毕,师徒与那老儿,亦各归寝。
承。承蒙。
赐。赐予。
三藏接着说道:“徒弟,你是跟我修行,要在我的教导下成长的想法。如果你不嫌弃这思想是我曾经有过的,是已经走过去的路中适用过的思想、法门的话,那么你就将这法门都赋予真心之上,成为你这取经的真心所拥有的法门吧。”悟空闻言,连说两句“承赐!”对来自三藏的这个法门欢喜接受。这个法门是为人广泛认可的法门,他来自三藏,而三藏是东土大唐经、律、论的制定者,同时他所坚持的法门是禅门思想,所以这法门应是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法门,就是说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在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的暗中作用下,也开始主动接受并认可这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法门了。。
这个时候,行者这去西天取经的真心无疑是更加坚定,更加合理了,所以那承载着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坚定主张也得到了来自真心的食粮支撑,行者寻了些草料喂马。行者喂了马,这段时间的修行告一段落,众人俱都安寝,在今天的所得上平息下来,安歇修正,这个过程就不仔细述说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3 10:29:47 +0800 CST  
难以忍受

次早,悟空起来,请师父走路。三藏着衣,教行者收拾铺盖行李。正欲告辞,只见那老儿,早具脸汤,又具斋饭。斋罢,方才起身。三藏上马,行者引路,不觉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又值初冬时候。(原文)
铺盖。被窝褥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风霜和寒冷的侵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严酷的环境和念头影响。
饥餐渴饮。根据需要摄取各种各样的成果和心性。
初冬。冬季,是一个清冷的季节。清冷,清净,冷静,就是说随着三藏和行者在西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他的神识已经开始初步清净、冷静下来。同样,冬季是过于寒冷的季节,就是说这种清净、冷静已经过了,发展到一种清冷的,让人难以忍受的状态。
第二天早上,行者这取经的真心表现出来,请三藏离开陈家,继续西行。三藏将自己的思想、法门表现出来,教行者去收拾被卧行李,通过他取经的真心在东土大唐得到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风霜、寒冷的思想法门,整理出一些可以在取经途中随时使用的器具。做完这些事情之后,他们正准备告辞,去西天取经,却见那老者早就已经准备了洗脸水端了出来,再次通过东土大唐的那些经过一定程度锻炼的干净的心性洗清了这一夜在这东土大唐的境界中停留所沾染或产生的尘埃。又为三藏和行者提供早饭,这一晚修整的所得就成了三藏走上新的路途的食粮支撑。就这样,得到了这些来自东土大唐这一境界的食粮支撑之后,他们才又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程。
在这个过程中,三藏驾驭着他的主张在取经的真心的引导下不断前行,根据需要来摄取各种食粮和心性。神识不明的时候就停下来,等到明白过来的时候就继续前进。就这样,不知不觉那收获的季节就已经过去,通过前面的收获,取经人逐渐开始进入神识更加清净、冷静的状态中。取经人的神识虽然越来越清净、冷静,可是这种清冷却一点点的更加令他难以忍受。这个时候,取经人的神识中呈现出这样一种表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4 14:43:56 +0800 CST  
但见那:
霜雕红叶千林瘦,岭上几株松柏秀。未开梅蕊散香幽,暖短昼,小春候,菊残荷尽山茶茂。寒桥古树争枝斗,曲涧涓涓泉水溜。淡云欲雪满天浮,朔风骤,牵衣袖,向晚寒威人怎受?(原文)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到霜点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雕。雕琢,通过力量和器具作用于某些物体之上,使之成为特定的形状。
瘦。细削,单薄。
岭。山,山脉。
柏。我们常说松柏,同样是一种能够抵御严寒的树木,可供建筑及制造器具之用。前面说松树代表的是孙悟空,所以我认为柏树代表的是三藏。这里面柏树的出现,是说三藏这取经的念头也已经足够坚定,也可以抵御严酷的环境了。
霜雕红叶千林瘦,岭上几株松柏秀。随着取经人的神识进入清净、冷静的状态之中,他那处于凡尘大千世界的神识方面的表现就显得越来越单薄、无力了。只有那取经的真心和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还在取经人的身体高处突出而坚定的表现出来。
梅花。先不解。
幽。沉静。
小春。是指阴历十月,因天气和暖如春而得名。
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开花。代表的是在神识清凉的状态中表现出美好姿态的神识。
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代表的是超凡脱俗的美好姿态。
残。坏,损害。
山茶花。山野中的,野性很大,不受拘束的 能够令人清净的美好思想。
未开梅花蕊散香幽,暖短昼,小春候,菊残荷尽山茶茂。在这种状态中,那在神识清凉的境界中才会盛开的梅花虽然还没有开放,可是它最初的美好姿态已经表现出来,它的美好气息也散发出来,散发出幽雅、沉静的气息。此时的取经人虽然进入神识清凉的状态之中,可是这种清凉的状态并不稳定,有的时候这种神识清凉的状态会被短暂的打破,那种仿佛阳光一般的比较温暖的神识就会出现。每到这个时候,取经人在神识清净状态中所形成的美好姿态就会被损害,那超凡脱俗的美好姿态也会被打破,人身上那些原本野性很大、不受拘束,却同样能给人带来清净的思想则表现出它们美好的姿态。
寒。冷,清冷;清楚、冷静。
桥。心桥,心。
涧。涧流,山中的流水;人身上的心性。
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泉。地下水天然的出露在地表的地点。
溜。水势迅猛。
寒桥古树争枝斗,曲涧涓涓泉水溜。取经人那清冷的心和那神识中久已存在的这些不受拘束的庞大思想在为谁能突出的表现出来相互竞争着。表面上取经人的心性已经平稳了,可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河流却并不安静,非常凶猛的表现出来。
淡。薄味也——东汉。许慎《说文》。
雪。雪飘在空中,给人带来寒冷和迷茫。
浮。呈现,涌现。
朔风。北风。
骤。急,迅速,突然。
牵。拉,引领向前。
衣袖。衣服的一部分,法门的一角。
向晚。天色将晚,傍晚。
威。威力。
淡云欲雪满天浮,朔风骤,牵衣袖,向晚寒威人怎受?那位于取经人神识高处的让神识越来越清净的欲望充斥了整个神识,使得取经人在神识清冷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迷茫和困惑。可是那给人带来极端清冷的念头依旧急切表现出来,这让在这寒桥与古树的竞争中即将进入神识黑暗不明状态中的取经人,怎么能够忍受得了呢?
初离大唐,三藏将他从东土大唐带来的禅门法门也给了行者,两者就在这禅门思想的作用下继续西行。在真心的强大力量下,取经人渐渐的进入神识极为清净的状态中。可是这种神识清净的状态却令取经人觉得难以忍受也并不稳定,那神识中久已存在的庞大思想正在和这要在禅门中修行下去的真心相互斗争,使得这禅门思想在给取经人带来清净的同时也给取经人带来了迷茫和困惑;那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河流中也呈现出急迫而不平静的姿态。这个时候,那让神识不断冷静下来的念头依旧让取经人的神识快速的进入更加清净的状态之下。使得本就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取经人更加难以忍受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人跳出来阻碍三藏和行者,不让他们继续在这禅门的修行中继续走下去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4 14:49:52 +0800 CST  
六贼

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大咤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赶早留下马匹,放下行李,饶你性命过去!”(原文)
唿哨。把手放在嘴里用力吹时发出的尖锐的声音。
长枪。寻找敌人要害一枪刺死的武器。
短剑。剑是一种灵便的,可以将敌人斩除的武器。这里取斩除之意。
利刃。应是锋利的刀。
咤。同吒。神话传说中,作为天地间的第一个声音的“吒”字蕴含着至高无上的圣 威,是万邪、诸恶的克星,有着不可匹敌的力量。相传盘古陨落后,各方妖邪纷纷前来欲要吞噬盘古的血肉,可是盘古此时早已神化山河无法动弹,危机之际,盘古怒然大吼一声“吒”,将各方妖邪纷纷诛杀。这六个人“大咤”一声,喊出除魔之音,说明他们是将三藏和行者视作妖邪的。
三藏师徒正走在取经路上,忽然听到大道之旁传来一个急切的念头所发出的尖锐的声音,随着这个声音,六个人出现在三藏面前,他们有着可以寻找敌人的要害将人刺死,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将敌人斩除的武器;有着能够极快速斩除敌人的道,能够释放出属于自己的强大光芒。他们大咤一声,将三藏和行者视作妖邪,道:“那个修行的人,你往哪里去!趁早丢下你现在驾驭的思想,放下你承担的重担,我们就可以饶了你们的性命,让你活着离开这里。”
唬得那三藏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行者用手扶起道:“师父放心,没些儿事。这都是送衣服送盘缠与我们的。”(原文)
魂飞魄散。吓得连魂魄都离开身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盘缠。古代的路费。
这六个人的出现,把三藏吓得魂飞魄散,从他驾驭的主张之上跌落下来,即无法继续前行,又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表现出自己的见解。幸好有行者在旁守护,他用取经的真心扶起原本跌倒的三藏,道:“师父你放心,你不用害怕,一点事儿都没有,这些人都是给我们送法门,给我们送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财富来的。”
三藏道:“悟空,你想有些耳闭?他说教我们留马匹、行李,你倒问他要甚么衣服、盘缠?”行者道:“你管守着衣服、行李、马匹,待老孙与他争持一场,看是如何。”三藏道:“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他那里六条大汉,你这般小小的一个人儿,怎么敢与他争持?”(原文)
耳闭。是指以耳内闭塞,脏闷堵塞感,听力下降为特征的耳病。
争持。争斗,争持而不相让。
如何。怎么,怎么样。
三藏听行者说那六个人是给他们送盘缠的,说道:“悟空,你的耳朵有问题了,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么?他们说教我们将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和重担留下来,你怎么却说问他们要甚么衣服、盘缠呢?”行者说:“你别管这些,你就只负责在这里守护着你的法门、取经的重担和你现在正在驾驭的思想就可以了,等我老孙去跟他们争斗一番,看看是个甚么样的结果。”三藏见行者说要跟那六个人争持,说道:“好手不敌双拳,双拳难敌四手。寡不敌众。他那里有六个强大而坚定的思想,而你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你怎么敢跟他们争斗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5 10:08:31 +0800 CST  
行者的胆量原大,那容分说,走上前来,叉手当胸,对那六个人施礼道:“列位有甚么缘故,阻我贫僧的去路?”(原文)
胆量。意为不怕危险困难的精神,敢做敢为无所畏惧的魄力。
分说。辩白、解释。
叉手当胸。叉手礼。禅林所行礼法之一。《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哉:“途中彼此相逢,彼此叉手,朝揖而过。”又称拱手,原为中国俗礼,后为禅林沿用。
从三藏和行者间的对话可以看出,当三藏见到这六个贼人的时候,就已经认为自己必然要被他们抢、杀于此,就是能保住性命,也会失去马匹行李,不能再去西天取经了;他对自己两人能战胜面前的六个人不报任何希望,在他的思想中就是:“人家人多力量大,你人少力量小,你怎么能够斗得过人家呢?”可是人的真心具备着不怕危险困难的精神和敢做敢为无所畏惧的魄力,所以行者根本不听三藏的这番言语,完全没有为三藏所影响到,自己表现出来,走到那六个贼人面前。叉手当胸,以礼相见,对那六个人说道:“你们因为什么缘由,来阻挡我这个德行和智慧都不足,却在佛门中不断修行成长之人的成长之路呢?”
那人道:“我们是剪径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原文)
剪径。拦路抢劫。我觉得这里应该是按照字面意思,应该是说把路从这里剪断,让人无法继续前行的意思。
大王。中国戏曲、旧小说中对国王或大帮强盗首领的称呼。
行。从事。
好心。好意。
山主。山指的是人身;山主,人身之主。
播。传扬、传布。
量。料想。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而死。意思是让三藏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和内部支撑都破碎掉。
那人道:“我们是拦路抢劫的强盗首领,将我们的好意表现出来的人身之主。我们的大名在世间已经传播很久了,料想你也不知道。快赶早留下你们的行李马匹,我就放你们过去,不再难为你们。如果你们有一点反抗,不肯照着我的话去做的话,我就叫你这种思想和这种思想的内部支撑全都破碎掉!”。
行者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主,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原文)
积年。历年,多年。
大名。显赫的名气。
行者道:“我自祖上开始便是强盗首领更当过很长时间的人身之主。却不曾听过你们有甚么显赫的名气。”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5 10:09:48 +0800 CST  
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做舌尝思,一个唤做意见欲,一个唤做身本忧。”(原文)
那个人说不是他们没有显赫的名气,只是行者不知道而已。接着他们说出了自己六个人的名字,分别叫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这六个人中的第一个字分别是:眼、耳、鼻、舌、意、身,是佛门中的六欲,也是佛门所说的六根。佛教常说六根清净,此时这六个贼人前来挡路,是说当三藏在禅门修行中一路走到这里的时候,取经人的六根反倒不净了。根,应是根本的意思,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身、意六者,乃是人之根本;人的一切神识思想,都是在他们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由六根生六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说文》曰:“识,知也。”就是说六识对应的是六根所知:眼之知为看,眼睛看到的事物就是眼睛所知道的东西。耳之知为听,耳朵听到的声音,就是他所知道的东西。鼻之知为嗅,鼻子嗅到的味道,就是他所知道的东西。舌之知为尝,舌头尝到的问道,就是他所知道的东西。意之识为见;意是心思,是念头的意思;见是看法,见解的意思;就是说人的心思表现出他的看法、见解,这看法见解就是他所知道的东西。身之识为本;身指的是人的身体,或指人的生命或一生;本是根本,中心的意思。
作者所说的六根跟佛教常说的六根在顺序上有所不同,“身”被他排在最后一位。排在最后的东西或者是最小、最次要,或者是最大,总领的意思。我觉得这里面应该是后者,就是说人的眼、耳、鼻、舌、意都是由身而生,人身乃是另外五根的根本,是他们的中心。身之识为本;身指的是人的身体,或指人的生命或一生;本是根本,中心的意思;就是说人的生命的延续和不受损伤乃是身体所知道的东西。
人的六根都有自己的所知,他们的所知造成人思想中的六种状态,这六种状态按作者说就是:喜,欢喜的状态;怒;愤怒的状态;爱;喜欢的状态;思;思考的状态;欲;想要获取的状态;忧;忧虑、恐惧的状态。这应该就是作者所说的六尘。尘:佛、道家指人间,就是说这六尘共同汇聚了人间的神识状态。
也就是说现在阻碍三藏师徒,不让取经人继续沿着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乃是人的六根、六识、六尘,和这六根、六识、六尘所共同形成的六欲。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5 10:11:43 +0800 CST  
也就是说,在这段有真心为守护的禅门修行中所形成的那种神识过于清净的状态已经令取经人的六根、六识、六尘难以忍受,让他们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他们突出的表现出来,要阻止三藏继续在这条禅修的路上走下去,他们发出除魔之音,认为三藏师徒的这种修行思想是不正的,入魔的表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5 10:16:19 +0800 CST  
针灸郎中

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份儿均分,饶了你罢!”(原文)
毛贼。小贼。
主人。动物或古代奴仆的供养与控制者。
公。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
珍宝。珍贵的宝物。
人由六根生六识,由六识化六尘,他们在一起相互作用,就组成了一个人的神识世界。在这个神识世界中,六根、六识、六尘就如三条大街一般,是一个汇总;这大街六个组成部分,就像六个市场,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人身体的思想部分,就是前文孙悟空强盗傲来国时的三街六市。这六个人是构成人的身体部分思想的根本,所以他们说自己是是山主,是人身之主。可是孙悟空却说这六个人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小贼,说自己是他们的主人,是他们的长辈,是说人的六根、六识和六尘都是由心而生,都是以心为主导的。行者对他们说道:“原来是六个微不足道的毛贼!你们其实都是由心而生,遵从代表真心的想法行事的,怎么现在反倒过来阻挡我这发自真心的想法呢?把你们从各种思想之上打劫来的那些珍贵、宝贵之物拿出来,将你们这六欲中的珍贵、宝贵之物共同公平的分作七分,即供养我这取经的真心,同时又供养你们这人身上的六处神识。如果你们肯这么做的话,我就饶你们不死,让你们这六根、六识和六尘继续存在下去。”
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一齐上前乱嚷道:“这和尚无礼!你的东西全然没有,转来和我等要分东西!”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乒乓乓,砍了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间,只当不知。那贼道:“好和尚!真个头硬!”(原文)
无礼。不循礼法。
七。七情。按《礼记》的观点,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这里面有两个不同,首先是哀,指的是人悲哀的状态,对应的忧,指的是人忧愁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从严格来说是不一样的,所以两者之间应该互补才对。再看恶,指的应是厌恶的意思;憎,指的是憎恨的意思;厌恶和憎恨也不一样,却也都是人本身自有的情绪和感觉的表达,所以两者似乎都不全面。或许这七情就是人的情绪和感觉方面的一个泛指,在说明人的情绪和感觉是有着不同变化的,而不见得是固定的数字。
八。八邪。佛教语。指反于八正道者。即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念、邪定。
十。圆满。
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是说他们在听了行者之言后,将自己对应的反应都表现出来,然后一齐上前,一同表现出来,发出他们共同的声音。他们说:“这个在佛门中修行的思想没有道理,不循礼法。我们在这里管他要法门、财富,用来供养我们这神识的需要。可是他不但一点不为我们提供这种神识的需要,反倒要我们供养起他来了!”接着他们挥舞自己的武器,一齐表现出来,照着行者这思想之上发挥作用,要将行者这思想打碎、斩除。他们的攻击动作非常大,在人的神识中掀起了巨大的响动,这六欲所带动的六根、六识、六尘通过七情,利用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念、邪定共同汇聚成的一个圆满姿态对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发动攻击,要将行者这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真心消灭掉。
那么他们这种攻击是怎么形成的呢?
邪。不正也。
业。成就、功劳。
就是说这人身上的六处神识通过七种情感作用,产生一种不正的见解,由这种见解产生不正的思维,这种不正的思维化作不正确的言语、声音表达出来,这种声音表现出来之后,使人做出不正的事情,造成不正的业力,不正的业力不断延续,就成了不正的命;这种不正的命是有问题的,可是却又执着其中,不肯改正,形成了邪定,使人一直都在这种不正之中轮转,难以摆脱,就形成了一个由七情八邪所构成的一个圆满的姿态,难以破除。
六贼通过七情八邪来攻击行者,要将行者这取经的真心消灭掉。而人的心,乃是这六根、六识、六尘的中心,所以行者在其中心承受着他们的攻势,不过他们的攻击对行者没有一点作用,行者丝毫不为所动,他就好像不知道这神识中的反应一般。那贼砍过之后,都说道:“好个修行之人,这思想真坚定啊!”
行者任凭六人随意攻击,就好像不知道一般。就是说这六根、六尘、六识,七情六欲神识中的各种反对意见都非常强大的表现出来,想要将他消灭掉。可是行者却好像不知道似的,这些攻击根本无法对行者这要在禅门修行中去西天取经的真心造成一点损伤,行者依旧只想着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思想如此坚定,让六贼赞叹不已。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6 08:52:25 +0800 CST  
行者笑道:“将就看得过罢了!你们也打得手困了,却该老孙取出个针儿来耍耍。”那贼道:“这和尚是一个行针灸的郎中变的。我们又无病症,说甚么动针的话!”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原文)
困。疲乏。
针灸。以针刺艾灸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郎中。中医医生。
病。毛病,问题。
团团。全部,到处。
笑吟吟。微笑,欢笑的样子。
剿。剿除。
见那六个人说他这想法坚定,无法触动,行者非常得意,说道:“我这想法也就勉强是那么回事吧!我看你们刚才对我攻击了半天,你们的法门也都用的乏累了吧,却是该我老孙取出个针儿来耍了。”
针,指的自然是行者的金箍棒,行者此时特意以针来称呼,应是前面行者在陈姓老者家中借得针线后,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修行,已经具备了东土大唐这个境界中所有的那种一针见血,直击事物要害的能力了。而那六个人听说行者要拿针来耍,说道:“这肯定是个通过针灸来治病救人的思想发生转变,成为在佛门中修行的思想的。可是我们身上没有问题,怎么说要给我们用针灸呢?”可见这六个人并不认为他们有问题,也就是他们不认为自己这六根、六识、六尘、六欲有问题。
这个时候,行者真的从他的耳朵里拿出一根可以描绘美好的图案的“针”来,这根“针”随着行者的念头,一下就变得非常的大,行者将其拿在手中对六人说道:“你们不要走,也让我老孙试试我这才掌握的,能够一针见血,直击事物要害的能力,看看这种能力好用不!”
在孙悟空这强大的取经的真心面前,那六个贼人吓得四散奔走,原本聚集在一起要将三藏和行者这取经的主念和真心消灭掉的人的神识开始溃散了。而孙悟空却并没有放过这些已经溃散六根、六识、六尘,而是迈开大步,将他们一个个都用金箍棒给打死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6 08:53:34 +0800 CST  
可以看出,孙悟空打死六贼,用的是才刚刚得到的那种一针见血的能力。那他又是怎么应用这个能力的呢?其实他此时的应用,跟他缝虎皮时的应用是一样的。人有六欲,有六根、六识、六尘,人有他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这一切都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都源自人心中的忧虑。人怕死,所以想要长生;人怕不好的事情,所以想要好的事情。这就是人,是真真正正的人。那么人怎么能够得到这些自己向往的东西,避免自己遭受困苦磨难呢?自然是要寻找到解救自己的真正方法才行。那怎么能够找到解救自己的真正方法呢?自然就是去西天求取那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了。而想要取得那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就得坚持禅门的修行。所以行者用人思想、神识中痛处直接击中了六贼的要害,使得人身上的六根、六尘、六识不再反对三藏师徒去西天取经了,自然也就战胜他们了。
行者用“针灸”战胜六贼,说明他对这种“一针见血”的能力确实有所掌握了,他自己打了六贼之后,面带微笑去跟三藏汇报,说明他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可是他在用这针灸的过程中,似乎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好。针灸作为一种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可是行者他却直接将这六个贼人都打死了,就说明他没有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那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看到,他初拿出金箍棒的时候,确实是一根绣花针,可是转眼间,就在念头的作用下变成了一根碗口粗的大棒子。碗口粗,得有多粗呢?按古代一般的饭碗来说,小点号的,也得有十厘米左右粗细吧,一般的话,应该是有十五厘米左右的二大碗。这种粗细的棒子,不说重量,单说粗细,是人手很难拿得稳的。就是说,现在的行者,想要用针灸,却难以控制这“针灸”的力度,应该说他也根本没考虑过控制着针灸的力度。所以他一动手,就把这六贼都给打死了。
这六贼的死,跟打败、打跑、降服不一样,如果是降服的话,那么这六贼,也就是这六根、六识、六尘就会成为他去西天取经的助力;打败、打跑的话,他们虽然不会成为行者去西天取经的助力,却也还会表现出来。而行者这打死,则是直接将眼、耳、鼻、舌、意、身这六识上的反应全部打消掉了,让他们什么都不可能表现出来。他这么一打,就打成了“我就想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别的啥也不想,别的啥想法都不能有”的这么一个状态。也没有六根、六识、六尘,也没有七情六欲,他整个的这个人,就成了一个干巴的一个主导念头带着一个真心的状态。行者对这种状态是不觉得如何的,反正你阻碍我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我把你打死了,你就不能再阻碍我了,我也就清净了,我就可以一心一意的去西天取经了,所以他打死六贼之后,不但没有觉得有何损伤,反倒还有所得,得到的是一种从打死六贼这种状态中获得了他“清净”的法门,和一些到任何地方都被认可的盘缠,就这样,他微笑着向唐僧走去,将他的成果告诉唐僧。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还有些得意,前面我一棒打了老虎,今天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打了六贼,师父你看我多厉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6 08:54:14 +0800 CST  
争执

三藏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了?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原文)
十分。达到极端的程度。
撞祸。闯祸,惹是生非。
强徒。强盗的早期称呼。
手段。本领、能耐;也指待人处事不正当的方法。
不分皂白。不分黑白,不分是非,比喻不分是非曲直。
佛门。佛家中心思想是慈,佛门代表的是慈悲之门。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句话就出自《西游记》大概意思是说:扫地的时候恐怕自己的行为会令那些细小的生命受到损伤,因为爱惜飞蛾,怕他们往火上扑,所以用纱把灯给罩住。这里面结合佛门的修行,应该有着另一种含义。三藏和行者在陈姓老者家的时候,都洗了澡,这是一种清净自身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应一个境界来说,就是扫地,扫除一个境界中的尘埃。可是在这个境界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思想组成,你在扫地的时候要伤害他们么?一旦伤害,就跟佛门的慈悲之意不相合了,所以他说在扫除一个境界的尘埃的时候,要非常注意,不去因为自己的行为使那些细小的生命受到损伤。飞蛾,是神识中的小小的念头。飞蛾有个特性,就是特别喜欢光亮,尤其在黑夜中,老是往光亮的地方聚集,甚至会往光亮的火上扑。而火代表的是欲望,是散发着自己光明的,能给黑暗中的人带来光明和温暖的欲望。可是人的欲望太强了,会给人的神识思想造成伤害,就是散发着光明的欲望也不例外,就是那些向往光明的飞蛾也不例外,一旦这些飞蛾撞到这火上面,就会被它们所向往的欲望烧死。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给这灯上罩上一层纱,即使得这能给人带来光明的欲望散发出它的光明,又使得它不会对人的思想、神识造成损伤。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虽好,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散发着光明的美好欲望而已,太强大了,就会对周边事物造成损伤。所以三藏这句话,是告诉行者,你应该把自己这代表真心的通过禅门修行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关起来,达到一个即散发光明,又不会伤害人的状态,这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慈悲。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与悲伤。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其苦,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亦为给诸有情快乐与快乐之因,并将彼等从苦难和苦难之因中拔除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不分皂白。不分黑白,不分是非,比喻不分是非曲直。
山野。山岭原野;也指粗俗鲁莽。
查考。追查考实;调查考究。
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倘若。假如,如果。
一时。暂时。
冲撞。唐突冒犯。
行凶。打人或杀人。
乱。任意,随意。
白客。感觉应该是无关的人。
行者面带微笑的到三藏那里请功,没想到等着他的却是三藏的斥责。三藏道:“你真是个极能闯祸的人!他们虽然是倚仗着自己的强大去伤害别人,从别的思想上抢夺财物的思想,可是他们抢劫的这个罪行,就是送到官府,依法审判,也是够不上死罪的。虽然你有些本领,也只应该把他们打退了就可以了,怎么就能将他们都打死呢?这可就是无故伤人性命的罪了,像你这样无故伤人性命的人怎么能够做得了佛门的修行之人呢?怎么做得了慈悲门中的修行之人呢?我们佛门的修行之人,在清除尘埃的时候,要避免细小的生命受到损伤;要将自己那散发光明的欲望遮挡加上一层纱罩,以避免自己那散发着光明的欲望对其他的思想造成伤害。而你呢?你怎么不分是非曲直,不讲道理,直接就把他们都给打死了呢?你这么做没有一点我佛门慈悲门中应该有的慈爱与怜悯之心!还好这是在神识粗俗粗鲁,没有多少与道相合的思想的境界之中,没有人来考察考证你所犯的罪,问你的罪过;如果是在各种与道相合的思想汇聚的地方,有法可考的地方,如果有思想与你暂时冲撞,你也要去将其打杀么?你用你所执掌的那真心,不讲道理,不讲法律,任意随意的把人打死打伤。当你那么做的时候,我能做个与此无关,不受牵连的人么?你叫我这思想怎么不受你的株连,逃脱因你犯罪而受到的责罚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7 09:58:02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