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三藏道:“我这出家人,宁死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原文)
如何。怎么,怎么样。
理说。说理,申辩是非。
悟空见师父斥责,分辩道:“师父,我跟着你修行,要在你的教导下成长,按理说我是不该顶撞你的。可是我如果不打死他们的话,他们就把你打死了啊,既然这样,那我打死他们又有什么错呢?”三藏答道:“我这修行人,我这在佛门中的修行人,我这在慈悲门中修行的人,就是宁可我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被他们打死了,也不敢去行凶杀人的。我就是死了,也只是我这一个念头而已,你却将他们六个都打死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件事若是到了官府,依法而断,就是你老子是做官的,也说不过这个理,说你没罪的。”
行者道:“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的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到官,倒也得些状告是。”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沙门,若是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原文)
暴横。横行。
欺诳。用蛊惑人心的言辞,欺骗迷惑别人。
诳上。欺骗尊长,君上。
一味。盲目,不顾客观条件。
忒。太。
恶。不好。凶狠。
三藏说就是自己死了,也只是一个人,他们却死了六个,所以这件事不管到哪儿,行者都说不过理去(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一个人遇到了贼,就是把所有的贼都杀死也没有错的,跟贼的数量没有关系。哪怕几十亿个贼要杀一个人,为了保护这一个人将那几十亿个贼杀死也是可以的。不应该因为违法者的数量多,就要使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我们姑且不管他的这番话对不对,只看他非常重视人命,非常重视众生的性命,这点是肯定的。可是行者却说了另一番言语。他说道:“师父啊,不瞒你说。想当初我这存在已久却还需要不断成长的想法在上一个圣人阶段的时候,占据人的身体自称大王作怪的时候,也不知道到底伤害了多少人的性命,使多少思想受到损伤。假如像你说的这样要到官府审判的话,那可有些官司要吃了,可我不还是在水帘洞称王,过得自由自在么?”
行者之言,说明他根本不相信什么道理法制:“我称王称霸的时候,杀了那么多人,又有谁来审判我了?我不还是照样在花果山自在为王么?”三藏接下来的这番话就是针对行者此言说的,三藏道:“谁说没人惩罚你了!就因为没有人能收服你这真心,没有人能够管教你,你在人间横行,用你那为了长生而修行的想法去欺骗上天,迷惑众人,所以才会落得五百年前被压在五行山下的那次大难,让你被压在五行山下足足一个大的时期都不得翻身。今天,你既然拜入佛门之中修行,如果你还是像五百年前那样肆意而为,一味打人杀人的话,你是到不得西天,取不到真经的,连佛门的修行者也做不得的!你这么做太不好了!太凶狠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7 09:59:09 +0800 CST  
真心不见

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捺不住心头火发道:“你即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心恁般絮聒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原文)
只管。只顾。
絮絮叨叨。说话啰嗦唠叨。
按捺。抑制,忍耐。
火。这个火指的应该是怒火。
这等。这般。
不心。感觉是不想,没有想到的意思。
恁般。这样,那样。
恶。伤害或损害,感觉是中伤的意思。
原来行者现在依旧处在不能明理的状态,一生都受不别人的气。他见三藏只顾在那里啰嗦个不停,忍耐不住这心里的怒火,发作起来道:“你既然是这般想法,即是这般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想不到你会这么的中伤我,我回去也就是了!”
行者说完这番话的时候,那三藏还没来得及继续说话,三藏的意思也没有完全表达清楚,他就使性子,将身一纵,说了句:“老孙去也!”三藏听到他这句话的时候,赶紧抬头,那意思是想要把他留下来,或者是想要把话说清楚,可是行者却已经不见了,只听得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在消失过程中所带动的念头改变的声音,是往其本源之处去了。
撇得那长老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道:“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罢!罢!罢!也是我命里不该招徒弟,进人口!如今欲寻他无处寻,欲叫他他不应,去来!去来!”正是:
舍身拼命归西去,莫倚旁人自主张。(原文)
撇。丢开,抛弃。
点头。头微微的向下一动,表示允许、赞成或领会等。这里他点头,应该是下定决心的意思。
自叹。自我感叹道。
悲怨。悲伤怨恨。
教诲。教导训诫。
但。只,仅,只是。
舍身。牺牲自己。
拼命。豁出性命干某事
在处理六贼这件事情上,取经人的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和他心中的想法发生了争执,姑且不管谁对谁错,这件事情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冲撞过后,他那去西天取经的真心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处寻觅了。三藏本来就是一个人,光凭其坚定念头抵御着各种困难去西天取经的,好不容易获得了真心的支持,可是现在这真心又化作一阵风不见了,把他抛弃在这里,这条取经的路上,又剩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了。可虽然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还是下定决心要去西天取经,同时又为自己感到叹息,说道:“这个人!这等不受教导训诫,我只是说了他几句,他怎么就形影不见,径自走了呢?算了!算了!算了!这也是我命中不该收徒弟,不该有人进入我的门下的缘故!我如今想要去寻找他也没有地方寻找,想要呼唤他,他也不会回应我的,走了!走了!我还是自己去西天取经吧!
才在悟空的救护下从虎口和六贼的刀剑之下逃脱性命的三藏,在其真心消失不见的时候,依旧不畏艰险,继续西行。他已经准备牺牲自己,豁出性命去西天取经了,不再倚靠别人坚持自己的主张。就这样,三藏再次踏上了独自一人去西天取经的道路。
三藏在找不到其真心独自一人的时候,依旧不畏艰险,坚定的要去西天取经,连性命都不要了。那你说他的真心还不在呢?应该说他那通过禅门思想去西天取经的真心依旧是在的,只是三藏不知道这真心去了哪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8 09:28:56 +0800 CST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由于最开始的时候,作者没有交代六贼的姓名,所以在刚开始没有说出我的理解。现在作者讲完了这段故事,我们也就要把其中的具体问题说一下了。
我们知道,三藏师徒在这里是被其六根、六尘、六识、六欲所劫的,可是这六贼是伴随着大咤一声出现的。而“咤”字是盘古最后在诸邪的吞噬下,发自灵魂深处的怒吼,是清除邪魔声音,也就是说这六个人其实是将三藏师徒视作邪魔妖怪的,那么三藏为什么会被他们视作邪魔、妖怪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到三藏的修行之路上来。
三藏采用的是东土大唐的禅门修行理念去西天拜佛求经的,禅门讲究的是静心自守,让人神识清净。这种修行方式虽然能够让人不受其他思想干扰,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是其本身是跟人的欲望相抵触的。我想神识清净,我想不受其他思想的干扰,那么我就得消除欲望对我的影响,消除神识各处杂乱的声音,所以三藏在这种修行过程中,自然就会与这六贼发生冲突了。这种冲突,在三藏来到陈姓老者家之前,虽然有,却不会太激烈的表现出来,即使表现出来,也会被三藏克制住,因为三藏本身就是要走出东土大唐,走出这些欲望之外的,所以越是没有欲望,他就觉得越是对的,觉得自己的修行越是高深,只能对自己的修行更加满意,而不会觉得难以忍受。可是当他以手、口、身心都干净的状态下带着他的真心来到老陈家的时候,他在这里得到了一针见血的能力和将事物贯穿起来的方法,这个时候他就意识到欲望的好处了,他发现那欲望和六根、六识、六尘就如恐惧之虎一样,也有着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其存在是合乎道理的。所以这之后取经人便觉得禅门修行所带来的神识清净的状态难以忍受了,所以在行者面前,三藏坚定的认为,这六贼是人,是合乎道理的存在,虽然是取经路上的阻碍,却不应该将其打杀掉的。
当三藏不认为欲望有好处的时候,认为克制这些欲望是合理的,是必须的的时候,他很容易就能克制住这些欲望;可是当他认识到欲望的好处,不再对其完全排斥的时候,他就难以克制了。可是三藏所在的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就是要克制欲望的,那让人难以忍受的禅门法门就让他不自觉的沿着禅门修行这种压制欲望的道路上往前走。
他越往前走,神识越清净;神识越清净,他就越觉得难以忍受,最终他的六根、六识、六尘以及由其所形成的六欲便强大到对三藏形成实质阻碍的地步,化作六贼要将三藏所行之路给剪断他。
此时取经人的六根、六识、六尘虽然都认为继续坚持东土大唐的禅门修行是不对的,可是取经人那取经的真心之中依旧是通过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去西天取经。所以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行者想要排除来自六贼的阻碍,治好这有问题的六贼,结果绣花针变成大棒子,直接把这六根、六尘、六识和其中表现出来的六欲全部打杀掉了:既然你要阻挠我,我就把你打死;我不要你这六根、六尘、六识和六欲了,你总不能再困扰我了吧?
可是这件事对于六贼来说,又是另一个样子了。这六根、六识、六尘和其中欲望的存在都是合乎道理的。而你三藏这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正常存在了,那么你们就是有问题的,你们就是妖怪邪魔。所以他们是大“咤”一声出现的,他们也是来清除干扰人的六根、六识、六尘和其中欲望的妖魔的。他们就要剪断三藏的路,使三藏不能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因为你一走,就伤害到原本应该存在的六根、六尘、六识和六欲了,就与你治病救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思想不合了。所以他们说自己即是剪径的大王,也是好心的山主,他们是来告诫三藏师徒不能再往前走下去的,只有三藏不再去压制六根、六尘、六识和其中的欲望,才与三藏治病救人的思想相符合。
那么对行者呢?行者其实想要给这六个人针灸一番,治疗这六个人身上的病,可是他那根针还没炼好呢,拿出来的是绣花针,转眼间就变成大棒子了。他没有办法做到即治病又不伤害人。而且这个时候,你不管六贼,六贼就会不厌其烦的来骚扰你,使你不得安静,所以你只能去管,只能把他们打杀掉。
再看三藏,他坚定的认为这六个人虽然是贼,却也是人,不是死罪,甚至认为就算自己死了也是一个人,而那边是六个人,在数量方面,也说不过理去。他的这种想法表面上看是对的,可是他忘了,他是要拯救众生的,要拯救唐王、地狱和枉死城中的无数冤魂厉鬼的,这些又是多少人的性命呢。所以三藏虽然慈悲,却也不见得对。在这个时候,反倒必须要将这六贼打死了,因为只有六贼死掉之后,他们才能继续西行。行者的作为确实过了,却又阴差阳错的成了目前最好的办法,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毕竟他要治疗的是人整个的六根、六尘、六识,整个的神识组成部分,而不是其中单一的一个思想。不过他的这种做法虽然是目前最好的,却又不能说他没有错误,他的错误明摆在那里,就是违背了他要治病救人的思想,今天棒杀这个,明天棒杀那个,又怎么能去西天取经呢?你去西天取经到底是为了救人,还是为了杀人的呢?所以三藏对行者的训斥虽然有些过了,却也没有太大问题。这个时候,两者之间,就很难用对和错分得清了。
这世间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很难用简单的对错来区分,任何事物都有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很多时候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都会采用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是源自人自身智慧的不足和不能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状态,否则的话,也就不用去西天取经,去寻求那真正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8 09:33:39 +0800 CST  
那长老只得收拾行李,捎在马上,一只手拄着锡杖,一只手揪着缰绳,凄凄凉凉,往西前进。
神识中一场激烈的冲突之后,取经人那取经的真心不见了,只剩下那取经的念头依旧坚定。虽然只剩三藏一人,他依旧拾起了取经的重担,以他坚定的主张肩负着这个重担。就这样一边坚持着他的主张,并以此作为自己走在取经路上的支撑,一边用他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引导着他的主张,独自一个人,为了解救自己,解救众生,在无比的悲苦之中,在这到处都是坑的有着未知的磨难的大道上继续前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8 09:40:48 +0800 CST  
明天有事,停更一天。请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8 09:42:06 +0800 CST  
人虽然在道理和智慧不够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一些有问题的决策,可是这些决策必然会造成很多人的痛苦和损失,所以不能因为不得已而做借口,将其不断继续下去,而是要尽量尽早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是个人看法,不是针对行者而言,因为行者还未觉得他的做法有问题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18 09:49:38 +0800 CST  
老母

行不多时,只见山路前面,有一个年高老母,捧着一件绵衣,绵衣上有一顶花帽。三藏见他来得近,慌忙牵马,立于右侧让行。那老母问道:“你是那里来的长老,孤孤凄凄独行于此?”(原文)
山路。山中小路,一般比较崎岖难走。
年高。年长,存在的时间很长。
老母。老妇。作者称之为老母。
捧。两手托着;用以表示敬意。
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或内装棉絮的衣服。三藏行走在冬季,这里应是一件可以抵御严寒的衣服,可以抵御严酷环境的法门。
花帽。呈现出美好姿态的帽子。帽子,在古代也是地位的相争,比如当官的要带乌纱帽,清朝的顶子,都是地位的相争。这里面的花帽,代表的是非常好的地位。
立于右侧让行。三藏沿着山道往西走,老母从西边过来,山道狭窄,自然有所冲撞,就是说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和这拿着绵衣花帽的老妇所代表的思想是有碰撞的。可是老妇年高,他年纪轻,按道理他得让路,所以他牵马立于右侧,以谦卑的姿态给老母让路,不去成为老母所行之道的阻碍,让老母所行之道畅通无阻。
三藏这种再次独自西行的过程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见这条崎岖难走的山路前面,有一个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思想,这个思想虽然不是那坚定的男身,却显得非常的和蔼、亲切。这个思想非常恭敬的承载着一个能够抵御严寒天气的法门,在这法门之上,乃是一个可以非常美好的地位。三藏见到这个思想的时候,这种思想已经离他很近了,他怕那思想所行之道因为自己而受到阻碍,慌忙立于下手,恭敬的给这思想让路。那个思想则发出了他的声音,问三藏道:“你是哪里来的年长德高的思想,怎么自己一个人,如此凄凉的走在这条道上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0 08:58:52 +0800 CST  
三藏道:“弟子乃东土大唐奉圣旨往西天拜活佛求经者。”老母道:“西方佛乃大雷音寺天竺国界,此去有十万八千里路。你这等单人独马,又无个伴侣,又无个徒弟,你如何去得!”
弟子。门徒,徒弟。三藏以弟子自称,是一种谦逊的表达,同时也暗示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乃是出自观音菩萨的慈悲门中。(原文)
活佛。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的尊称。我们知道,三藏现在已经从西边走出东土大唐,进入鞑靼地界了。鞑靼地界的佛教是以蒙藏佛教为主的,所以他这里改佛而称活佛,是在表示自己对这东土大唐之外的佛门思想的敬重。就是说,我虽然是东土大唐的禅门中出来的,可我不是只敬重禅门思想,只遵从我们禅门的阀门的,你们这里的佛和法门我也是同样敬重的。
西方佛。老母口称西方佛,是告诉三藏,如来和真经不在这里,而是在这里的更西边的地方。
大雷音寺。雷音是振聋发聩的声音,是“觉”的意思,大雷音寺则是“大觉之中,表现出上天的启示,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的佛门境界
竺。古代的一种乐器。乐器,是能够发出美好的声音的器具。
十万八千。指的是十恶八邪。八邪前面讲过,这里只说十恶。十恶指的是佛门中说的十恶。有身三恶:杀、盗、淫、秽,口三恶: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三恶:悭贪、嗔恚、邪见。这里面杀、盗、淫不用说了,大家都明白其意思。我们直接看看口四恶和意三恶。
妄语,指的是虚妄不实的话,谎言。
绮语,在网上查,说其意思是杂秽不正之语。我对这个解释有自己的意见。绮。有文采的丝织品;美丽。绮有这两层意思,就是说绮语应是美丽的语言,而且这种语言是刻意的纹饰之后的,而不是真实的表达。就是说,不实事求是,光说好话,也是人的恶。
恶口。刻意中伤人的话。我跟他不好,我在说到他的时候,就刻意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这也是人的恶。
两舌。见啥人,说啥话。在这边说这样,在那边说那样,两边讨好,不实事求是。
悭贪。悭是小气、吝啬的意思。贪是贪婪。悭贪:吝啬、贪婪。
嗔恚。嗔,对人不满,怪罪;恚,恨、怒。嗔恚,我觉得应是对人不满,怪罪别人,并因此生恨,产生愤怒的状态。
邪见。不正的见解。八邪之首。
三藏道:“弟子乃是东土大唐的思想境界中,奉东土大唐的主导思想的旨意去西天拜见活佛求取真经的思想。”老母道:“你要拜的佛祖,取的真经不在这里,你还要从这里往西走的。他居于大觉之中,表现出上天的启示,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的佛门境界,那来自天界的自古以来便存在着的能够演绎出美好声音的思想的汇聚之处,那里离我们这有十万八千里。我们在十恶八邪之内,而他们却在十恶八邪之外,离我们这里远着呢。你就这样一个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和一个现在驾驭的念头,也没有与你相合的思想陪伴,也没有跟随你成长,可以作为你助力的徒弟相随,你怎么能够到达西天,拜见佛祖,取得真经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0 09:00:56 +0800 CST  
三藏道:“弟子日前,收得一个徒弟,他性泼凶顽,是我说他几句,他不受教,遂渺然而去也。”(原文)
日前。前几天。
性。性格、脾气、秉性。
泼。野蛮,不讲理。
凶。恶。
顽。不容易变化或动摇。
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三藏道:“弟子前几天也收过一个徒弟,他秉性野蛮,不讲道理,凶恶而又不易改变自己,因为我说了他几句,他不受我的教诲,他(这取经的真心)就变得茫然,使我不能清楚的看到这真心的存在,并消失不见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0 09:01:48 +0800 CST  
改变

老母道:“我有这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原是我儿子用的。他只做了三日和尚,不幸命短身亡。我才去他寺里,哭了一场,辞了他师父,将这两件衣帽拿来,做个忆念。长老啊,你既有徒弟,我把这衣帽送了你罢。”三藏道:“承老母盛赐;但只是我徒弟已走了,不敢领受。”老母道:“东边不远,就是我家,想必往我家去了……”(原文)
嵌。镶嵌。
三日。三界。很短的一段时间。
老母说:“我这有一个可以抵御寒冷的法门,有一个以神识各处的真意共同汇聚成的美好的地位。这些原来都是属于那由我产生的坚定的思想的。可是那由我产生的坚定思想,只在佛门中修行了很短的时间,并未走出三界,他在佛门的修行才刚刚开始时候就消逝了。我哭了一场,为此非常的伤心、难过。辞别了他的师父,将这两件东西拿了回来,做个忆念。你这个年长德高的人,你既然有徒弟,我就把这法门和地位都送给你罢。”
三藏道:“承蒙老母的盛情,赐我衣帽,只是我的徒弟已经走了,所以我不敢领受你的东西。”就是说他想要这件衣服和帽子,只是因为他已经没有徒弟,达不到老母的要求,所以才不敢要的。老母说,东边不远就是他的家,暗示行者并没走远;暗示自己这种思想虽然现在是自西往东走,实际上也是源自东方的一种思想。
老母道:“……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的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我去赶上他,叫他还来跟你,你却将衣帽与他穿戴。他若不服你使唤,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凶,也再不敢去了。”三藏闻言,低头拜谢。那老母化了一道金光,回东而去。三藏情知是观音菩萨授此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望东恳恳礼拜。拜罢,收了衣帽,藏在包袱中间,却坐于路旁,诵习那《定心真言》。来回念了几遍,念得烂熟,牢记心胸不题。(原文)
定心真言。就是五行山顶那个帖上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定。安静,平靖。
真言。指佛教经典中的要言密语。
紧。密切合拢。
箍。紧紧套在东西外面的圈。
咒。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
恳恳。诚挚殷切貌。
老母接着说:“我这种思想中还有一篇佛门密语,乃是让内心安静、平靖的要言密语,又是让套在外面的圈紧紧合拢的密语。你可暗自念熟,牢牢记住,再也不要把这件事情泄露出去,让别人知道。我去赶上你的徒弟,叫他还来跟着你修行。这个时候,你就要将这衣帽给他穿戴上。待他穿了这衣帽之后,你就黙念此咒,他就再也不敢行凶,也不敢离你而去了。”三藏闻得此言,低头拜谢。那老母化作一道真心散发出来的光芒,回家中去了。三藏情知这是观世音菩萨来解救深处苦难中的他,赶忙将土聚集起来,使其思想散发出美好的气息,以此诚挚殷切的感谢观世音菩萨。拜完了,他将衣帽收起,放在他所承担的重担之内。暂时停止赶路,坐在道边,开始颂习那能让内心安静、平靖的佛门要旨。来回念了几遍,念得熟练、精通之后,将其牢记在心中,这件事情我们就先不去提他了。
到这里,老母出场到化作金光离去,就告一断落了。可是这老母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思想?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我们还得分析一下,以弄清其中的道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1 09:44:17 +0800 CST  
我们知道,前面行者“针”杀六贼之后,三藏将行者训斥一番,行者一时性起,离开了三藏,向东而去。这个时候,三藏秉持的是他自己那不认为六贼该死的主张,并以此坚定的主张为支撑,继续去西天拜佛求经。可以说,这个时候那六贼就没有死。因为六贼是构成人神识的因素,三藏是现在神识中的主导思想,虽然行者将他们“针”杀了,可是三藏不想让他们死去,他们就死不了。所以这个时候三藏,也就是取经人的六根、六尘、六识以及由其形成的六欲还都存在着,三藏也是坚定的认为他们的存在是合乎道理的。
三藏就以这个主张往前走着,继续着他的修行。可是这种修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他就看到了一个思想。这个思想自西向东来,三藏自动向西去,两者是互相冲撞的思想。按理说这两者互相冲撞的话,他们之间是应该有一番较量的,以此来争个谁对谁错,不过这对三藏却不适用。因为三藏奉行的是只要与道相合的思想就不能打死的思想观点,是人就不能打死。前面六贼都不能打死,何况面前的看起来非常慈祥的,又是诞生他这通过禅门思想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了?
不但不能打死,而且按照道理说,老母比他年纪大,是个女子,他依照礼法是要对这老母表示尊重,要让老母先过,不应该与其相冲撞的。所以他见到这老母的时候,立在山道右侧,暂停了自己所行之道,以谦卑的姿态给老母让道。
这老母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一种道呢?首先,这老母虽然自西向东而行,可是他的家在东方,就是说,这是一种东土的道。老母的表面意思虽然是“老妇人”,可实际上却暗示着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乃是从老母这种思想中诞生的;三藏乃是从禅门中成长壮大,并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形成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的,而观世音菩萨是东土禅门所拜的最主要的菩萨,是东土禅门的代表,所以这老母代表的是禅门的思想。
我们前面说过,禅门思想有一个作用,就是让人克制欲望,让人的神识清净下来,而六贼则是突出表现出来,影响人神识清净的,所以再次从东土大唐出来,认为六贼也是与道相合的思想,不应该棒杀之的三藏就跟禅门思想有了冲突,所以那老母自西向东迎着他而来,就表示三藏跟禅门思想相冲突了。三藏和老母发生冲突,如果三藏和他发生竞争的话,那么就是另一种发展,这种发展跟孙悟空棒杀六贼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三藏想要棒杀的是这老母,目标不同而已。不过三藏并不是因为自己要站在哪一个立场来判断问题的,他不杀六贼是因为六贼是人,是合乎道理的存在;眼前的老母也是人,他秉承着这个思想自然也就不能去竞争了。不但不能竞争,这个老母年纪比他大,按道理他要给老母让路才对,所以三藏立于道路右侧给这种与他冲突的禅门思想让路。这一让路,就确立了一个禅门先行的理念。就是说虽然我对这禅门要人神识清净,完全克制人的六根、六识、六尘和由其产生的六欲的思想并不认同,可是按照道理确实该先这么做,那我就这么做。不要想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立场是什么,这些都是假的,只想自己该怎么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三藏确立了禅门先行的理念,并且如实去做,老母所代表的禅门思想就可以表现出来了,所以她来到唐僧面前,发出了她的声音。
首先,这禅门思想中,有一个可以抵御严寒的法门,承载着一个很美好的以真心镶嵌而成的地位。接着他又告诉三藏,我这来自东土的禅门思想有可以让人内心清净、平静下来的要旨,你现在就要修行这一方面的知识,当你修行好了的时候,那真心就不敢再行凶,也不敢再离你而去了。三藏闻言,开始修行真言,进入一个要让内心安定的修行过程。就在他这修行真言的过程中,他那代表真心的想法也开始发生转变,从要直接回花果山转道去了东洋大海……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1 09:45:45 +0800 CST  
下坡路

却说那悟空别了师父,一筋斗云,径转东洋大海。按住云头,分开水道,径至水晶宫前。早惊动龙王出来迎接。(原文)
分开水道。人的心性就如那大害一般,是没有缝隙的水充斥于大海的每个角落。那分开水道应该就是破开心性的干扰,以此在心性之中开辟一条道路。
水晶宫。感觉这个“水晶”应不是矿产的“水晶”,而是“水之晶”的意思。“晶”有光亮;清明;晴朗;同“精”,如晶灵;日,太阳;月亮等意思。就是说“水晶宫”世人心性中光明的所在,是人心性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境界,如日月那般照耀心性。
惊。害怕,精神受了刺激而紧张不安。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
迎。面对着,冲着。
随着三藏开始修习“定心真言”,离开了三藏的行者也发生了转变,本来要回花果山的他回了人的本性之中,并破开心性的干扰,直接来到本性中由心性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如日月般照耀心性,给心性带来光明的境界所在。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的到来,使得那本性之中众多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坚定而强大的想法为之惊动,从,直接来到本性中宝贵的空明之内。我们前面说过,取经人那取经的真心还在,只是找不到了。那么他这真心去哪里了呢?这里给出了答案,他去了东海龙宫,也就是回归本性之内。而他的回归,使得那本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想法为之紧张不安,无法继续保持清净,从那由心性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仿佛日月般照耀心性给心性带来光明的境界中面对这行者表现出来,并将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接入水晶宫中。
接至宫里坐下,礼毕。龙王道:“近闻得大圣难满,失贺!想必是重整仙山,复归古洞矣。”悟空道:“我也正有此心性;只是又做了和尚了。”龙王道:“做甚和尚?”行者道:“我亏了南海菩萨劝善,教我正果,随东土唐僧,上西方拜佛,皈依沙门,又唤为行者了。”(原文)
想必。表示偏于肯定的判断。
整。治理。
南海。欲海。
南海菩萨。指的是大慈大悲灵感观世音菩萨。南海是欲海,人的欲望之中也有慈悲善念,就是说人的慈悲善念也是人的欲望的一部分。
海龙王将悟空接到水晶宫里,以礼相见。见毕,龙王说道:“我最近听说大圣的磨难已经满了,还没有向你庆贺呢。我想你肯定是要回到花果山,重新治理花果山,再次回归那被心性隔绝的心洞之中吧。”悟空道:“我也有这个想法,只是我现在又做做了和尚,入了佛门,要在佛门中修行了。”龙王问道:“你做了什么样的佛门修行人呢?”悟空道:“我是多亏了那欲望之中的要追求大觉的慈悲善念劝我向善,教我得成正果,随着唐僧去西天拜佛求经。我现在已经在菩萨的劝导下皈依佛门,现在又唤作行者,成为一个在不断修行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想法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2 13:11:59 +0800 CST  
龙王道:“这等真是可贺!可贺!这才叫做改邪归正,惩创善心。既如此,怎么不西去,复东回何也?”(原文)
惩。惩罚。
改邪归正。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创。始造。
龙王听说行者皈依沙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说道:“你现在皈依沙门,保护唐僧取经这件事情真是极为应该庆贺的事情啊!你能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才真正是从邪路上回到正道上来了,这才是因为受到惩罚而开始有了善心的表现。你既然皈依佛门,要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怎么不往西走,反倒回到我这本性中来了呢?”
从东海龙王敖广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件事,就是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脱离出来的这件事情虽然值得庆贺,可是他却没有真正庆贺,却认为孙悟空能皈依佛门,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这件事才是真正可以庆贺的事情。这里面暗藏着一个道理。就像一个人从监狱里出来之后,他虽然出来了,值得人为他庆贺,可如果他还是做坏事,还是不肯改邪归正,那么他就还会进去,所以这件事情虽然可贺,却也可贺可不贺。而行者肯去皈依佛门,保护三藏去西天取经,去为寻找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而努力这件事情,才是真正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它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了行者再次入狱的可能,可以真正解救悟空。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2 13:12:43 +0800 CST  
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唐僧就絮絮叨叨,说了我若干的不是。你想老孙,可是受得闷气的?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故此先来望你一望,求盅茶吃。”龙王道:“丞降!承降!”当时龙子、龙孙即捧香茶来献。(原文)
人性。人类的天性。
闷气。郁结在心里无没有发泄的怨恨和愤怒。
降。从高处往下走。
行者笑着说道:“我之所以撇了他来到这里,并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因为唐僧对人的心性不了解,不知道人心性的可怕。那人性中的六根、六尘、六识和由其所化之六欲过来要阻挡我们去西天取经,是我将他们打死了。本来这也没什么,因为人的心性是非常可怕的,只有将他们打死,我们才能继续平静的去西天取经,否则的话,他们就会不断的搔扰我们,成为我们去西天取经路上的阻碍的。可是那来自本性之中,欲海之内的佛门修行人却为此久久不能平静,不断的诉说我的过错。你想我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可是那种能够将他对我的指责藏在心中,不敢表达出来的人么?所以我就把他那取经的思想独自撇在西行的路途之上,想要回归花果山水帘洞。由于这个原因,我在回归自己的本心之前来看看你,想在你这本性之中获得一点清净。”
龙王道:“承降!承降!”非常有礼貌,说:“承蒙你想着我,肯降身来到我这里,这真是一件让我感到荣幸的事情。”不过这只是其表面意思,另一个意思则是说:“哎呀!你在唐僧身旁修行的时候,那是在高处行走啊!而我这里则是低处啊!你从那里来到这里,是在走下坡路啊!”
这一段,应该是“定心真言”发挥的第一个作用。定心真言,其实就是五行山顶的那个压帖,就是那:“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如意啊!莲花啊!”两个感叹词。那么这两个感叹词为什么能促使孙悟空回归呢?
我们知道,孙悟空是想要长生不老,是想要成为圣人的真心。可怎么能得长生?怎么能做圣人呢?这两个感叹词便直指孙悟空的内心深处,直接就切中了他的要害,你想要的就是长生不老,就是得坐莲台,从红尘中超脱出来,展现出从红尘中超脱出来的美好姿态。可是你怎么做才能做到呢?依旧像以前在天庭那样,动不动就撂挑子走人行么?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偷桃子就偷桃子,想偷仙丹就偷仙丹行么?都不行啊!所以当唐僧那边开始修习“定心真言”的时候,行者这心就开始发生转变,从要回花果山的路上发生转变,来到东海龙宫;当龙王直接告诉孙悟空,他从唐僧那里来到水晶宫,走的是一条下坡路的时候,那想要长生,想要成为真正的圣人的孙悟空,就开始主动的想要清净下来了。这《定心真言》也就完成了他要安定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的第一步。
悟空要茶。龙子龙孙,这所有来自本源自性中的各种思想都将散发着美好气息的能够让人神识安静、平静的思想敬献出来,供悟空受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2 13:16:49 +0800 CST  
圯桥进履

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着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甚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受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原文)
世。一个时代。
黄石公。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黄,为金子的颜色;石,为土中坚;公,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黄石公真正存在已久的坚定想法。
倨傲。高傲自大,傲慢的样子。
怠慢。轻慢不敬。
勤谨。勤劳谨慎。
天书。来自上天的书籍。
扶。帮助,援助。
运。运用。
筹。谋划。
帷幄。军营的账幕。
决。断定。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小小的军帐中运用谋划,能断定千里之外的胜利。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既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亦是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帝师。关于赤松子的记载很多,也很复杂,不知道该取哪个,只知道道家记载中,赤松子是从远古时期便已存在着的仙人,是道门中人。按名字来看,赤,红色,美好的色彩;松,心的代表。子,古代道教的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带“子”字的,比如广成子,赤精子,但是查不到其中“子”字的具体含义,感觉有少年男子的意思,也有达到一定成就并为人所尊敬、认可的意思。所以认为赤松子,应该有了相当高的成就,却还在成长中的心中美好的想法。
妖。装束或神态不正派。
仙。《说文解字》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大概是人像山一样长生不死就是仙。那怎么让人像山一样长生不死呢?个人感觉就是要不断的升华,在不断升华的过程中达到这个境界。。
正果。正中之果。为什么是正中之果呢?《西游记》开篇便说:“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竭成善。预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只有正道,才即符合天地的仁善之本,又与大道的规律相符合。即符合天地的仁善之本,又与大道规律相合,自然就不与大道相冲突,不与大道相冲突,也就可以“历劫不思议”了,才能达到真正长生的目的。正果也就是正道中的成果。
在悟空喝茶的时候,他那心头的火也慢慢熄灭了,重新平静下来。平静下来的他,开始回过头来重新去查看自己前面离开唐僧这件事情。这个时候,他看到了一个景象,这是一个他没有见过的景象,他不明白这个景象到底是什么含义。于是问龙王道:“这是个什么样的景致?”
龙王道:“大圣,你被玉帝招上天,做齐天大圣的时候在先,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在后,所以你不认得这幅画,不知道这里面的故事(你同样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这个景致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跟着问道:“是怎么个‘三进履’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3 12:08:10 +0800 CST  
龙王道:“这个仙人乃是黄石公,这个年轻人乃是汉朝那个时代的张良。黄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他的鞋子掉到桥下,便唤张良将鞋子取来。张良闻言,赶紧将鞋子取来,跪着把鞋子进还给黄石公。就这样,黄石公三次失鞋,张良三次将鞋子从桥下取来,并且每次都非常恭敬的跪还给黄石公。黄石公爱惜张良的勤劳、谨慎,在夜间传授给他来自上天的书籍,让他帮助刘邦兴汉。后来张良果然能够在军帐之中运用兵法,谋划策略,便能够断定千里之外疆场上的胜利。太平之后,张良舍弃了他的官职,回归山林,跟着赤松子四处游历,悟成仙道。大圣,你若是不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不去为三藏去西天取经而努力,不肯听受教导训诫,虽然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虽然你这为了长生而修行的真心是好的,虽然你这成圣之心是好的,可是到底避免不了其表现和内在的不正之处,到底避免不了使天不平的状态,是不可能得以成就正中之果的。”
需要注意的是,传说黄石公收张良为徒后,令他五日后等候传书,张良迟到;又五日,张良三更时分便在圯桥等候,终得传授。这里面也有一个三更时分。
圯桥,“圯”字只有桥的意思,就是说它不像我们所说的什么这个河的桥,那个河的桥,他是桥中之桥,我觉得是心桥之意。
鞋,保护脚走路之物,我认为是所行之道。
张良。弓长为张,光芒远照之意。良。好。张良,众多散发着可以照耀远方的光明的思想中的好的思想。
既然如此,虽然不见得对,我们可以通过如《西游记》一般方式,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人心中存在已久的代表神识真意的坚定思想坐于心桥之上,无法前行,因为他的失误,他所行之道已经落于心桥之下,令他无法在心桥之上行走了。这个时候,那人身上散发着光明的思想中的好的思想表现出来,在三界中不断的为这存在已久的坚定思想找回他所行之道。如此这般,他得到了那在心中存在已久的代表神识真意的思想的认可,可以获得这心中存在已久的代表神识真意的坚定思想的教诲,那存在已久的代表神识真意的坚定思想要他走出五行之后再来传授他。第一次,他来晚了, 没有能够得到黄石公的传授;第二次他走出了五行,是在旧的事物开始消逝,新的事物还才刚刚孕育的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得到黄石公的传授的。就是说人身上这种神识清净的状态,是人可以短暂跳出五行困扰的法门,做到这点之后,必有所得。张良便是以此辅佐刘邦,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之后他没有在这个境界中停留,而是追随着内心中真正可以经霜历雪,忍受艰难环境的美好的虽然还不成熟,却已经有了一定成就的想法去修行,去不断的成长。最终领悟了能够不断升华的道理,成为真正升华的思想。
这个解读是我今天临时加的,只是用我对《西游记》的理解方式,对这个故事做个扩展的理解,告诉孙悟空,你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也要忍受三藏的失误,并在三藏失误的时候,以谦卑的姿态帮着他巡回失落的道,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成长的。是啊!三藏也只是个取经人,而不是圣人,怎么可能没有过错呢?如果他有问题你就走了,那你怎么能够获得成长呢?再说你有没有问题你?你要没有问题又怎么会落到这里,又何必追随三藏去西天取经呢?告诉行者,你要想成长,要得成正果,就必须以谦卑的姿态追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不断前行,不管有什么问题,都要不离不弃,都要用心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能稍有一点不如意,稍有一点不顺着自己的地方就走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3 12:11:26 +0800 CST  
菩萨的质问

悟空闻言,沉吟半饷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原文)
自当。自然应当。
裁处。裁决处置。
前程。前面的路程,后引申为未来的功业成就。
疏。分散。
悟空闻言之后,沉思了好半天,虽然不说自己不对,却也不再说三藏不对了。说明龙王的这番话,还是深深的触动了他,触动了他那想要长生,想要成圣的心。这个时候,龙王又说道:“大圣啊!你这个想要做大圣人的人,你这个与天意齐平的想法,你要做出决断,不可为了自己的一时自在而耽误了未来的功业成就啊!”
龙王良言起了作用,悟空要龙王别再说了,他依旧去保唐僧西天取经也就是了。龙王对悟空的表现欢喜、高兴,说道:“既然你还要去保唐僧西天取经,我也不敢再留你了,希望你早些表现出你那慈爱怜悯之心,不要与你的师父分散太久了(使他受到损伤)。”龙王的这番话告诉行者,既然明白道理,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那就必须立刻去做,而不要有所耽搁,避免因为自己的拖延而发生不好的事情。
行者见他催促请行,急耸身,出离海藏,驾着云,别了龙王。(原文)
行者的内心安静下来之后,为了他想要长生,想要成为真正的大圣的目标,他就开始借鉴一些事情,思考其中的道理了,他就开始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一个人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肯不肯承认,肯不肯改正却也不好说。可是只要你想长生,只要你想成为真正的圣人,那你就得去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使得孙悟空在龙王的劝导下,不敢停留。要赶紧回到三藏旁边。这便是“如意啊!莲花啊!”发挥的第二个作用,促使了孙悟空的回归。
正走,却遇着南海菩萨。菩萨道:“孙悟空,你怎么不受教诲,不保唐僧,来此处何干?”慌得个行者在云端里施礼道:“向蒙菩萨善言,果有唐朝僧到,揭了压帖,救了我命,跟他做了徒弟。他却怪我凶顽,我才闪了他一闪,如今就去保他也。”菩萨道:“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言毕,各回。(原文)
闪。侧身急避。
按理说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一下子就能跳出十恶八邪之外,当他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他回到三藏身边应该是转眼间的事情。可是“正走”二字,说明孙悟空这真心的回归,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说明孙悟空离开海藏之后,不是一下子就回到三藏身旁的。
我想这里面说的应该是人心的一个反复性。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这件事情对他的自尊或者他的利益产生较大的影响的时候,并不是他在最开始抉择下来之后便会坚定的去做的,而是有一个反复抉择的过程,或者碍于面子,或者出于恐惧,或者是由于某些其他的因素,都会使得一个人对自己该做的事情充满抗拒,极不情愿。
孙悟空这心也是一样。孙悟空他是极好面子的人;人的心也不会轻易屈服的。所以此时的孙悟空虽然知道自己该回去,可是回去之后呢?我可是齐天大圣啊!现在却要我在你面前承认错误,这多丢脸啊!我这心中的想法难道要改变么?难道我这心中的想法,就 要比你那念头低一头,要永远听命于你么?这些都是孙悟空不想回去的原因。
这个时候,孙悟空是知道自己该回去的,可是他又处于种种因素不自觉的抗拒着这个正确的决定,为这些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无疑是深处苦难之中,所以走在回归路上的孙悟空遇到了正来找他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前来解救他了。观世音菩萨问他:“孙悟空,你是个感悟空明的小子,还没长大呢,还不真正合乎道理呢!你这样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不肯接受教导,不肯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却在这里做甚么呢?”
菩萨一句话,把站在自己那些乱七八糟的思想之上的孙悟空给问得慌了,他赶紧向南海菩萨行礼,说道:“从前承蒙菩萨善意的好言,果然有唐朝的修行人来到这里,揭了压帖,使我从五行山下解脱出来。我按照您的教诲,跟着他做了徒弟,要在他的教诲下不断成长。可是他却怪我凶恶、顽固,我这才隐藏起来,躲避他的指责,现在我就要回去保护他去西天取经了。
菩萨闻言,说道:“赶快回去,别错过了这个念头,节外生枝,使得自己再跑到歪路上去了。”说完,菩萨走了,行者也在菩萨的催促下立刻回到唐僧身边。
这里面,行者回归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自身的阻力,耽误了他的行程。可是只要你想如自己的心意,从凡尘中超脱出来,那就得去按照正确的道理去做,不能徘徊,不能耽搁。《定心真言》在这里第三次发挥作用,促使了孙悟空的快速回归。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4 08:56:10 +0800 CST  
这行者,须臾间看见唐僧在路旁闷坐。他上前道:“师父!怎么不走路?还在此做甚?”三藏抬头道:“你往那里去来?教我行又不敢行,动又不敢动,只管在此等你。”(原文)
闷。心烦。
走。继续西行。
动。发生改变。
只管。只顾。
菩萨的良言,使得行者不再疑虑,转眼间就回到唐僧身旁。他看见三藏正在道旁闷坐;这说明他虽然学到了《定心真言》,可是他这思想也并不平静,也没有在取经路上继续前行。行者见状,上前以心相问,问唐僧道:“师父!你怎么不往前走了,这么长时间了,你还在这里做什么呢?”见行者回来,三藏这才抬头,发出了他的声音。 道:“你是到哪里去了?你这一消失不见,使我虽然想继续沿着我的思想继续西行,却 又不敢沿着自己的思想继续西行;使我想改变我的思想,又不敢就这样改变我的思想。我走也不敢,动也不敢,只顾着这样等你回来,帮我决择。”
行者道:“我往东洋大海老龙王家讨茶吃吃。”三藏道:“徒弟啊,出家人不要说谎。你离了我,没多一个时辰,就说到龙王家吃茶?”行者笑道:“不瞒师父说,我会驾筋斗云,一个筋斗,有十万八千里路,故此得即去即来。”(原文)
讨。求、请求。
即。当下,目前。
行者道:“我往本源自性的深处,本性之中的主导思想的所在去求一个清净。”三藏道:“徒弟啊,你是要在我的教导下修行、成长的;说谎是我们佛门之人的大忌,你不要再说谎了。你离开我到现在,也不过一个小的修行阶段,在这么一个小小的阶段中,你怎么就能够去到本源自性中寻得清净呢?”行者笑着说:“师父,我不瞒您说,我会驾驭一种跳跃性的思维方式,一次跳跃,便就跨越十恶八邪的障碍,实现一次思想转变,所以我能够即刻去到那里,又即刻就回来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4 09:02:26 +0800 CST  
绵衣花帽

三藏道:“我略略的言语重了些儿,你就怪我,使个性子丢了我去。像你这有本事的,讨得茶吃;像我这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饿。你也过意不去呀!”行者道:“师父,你若饿了,我便去与你化些斋吃。(原文)
过意不去。心里感到不安。
三藏道:“我只是言语稍微重了些儿,你就怪罪我,使性子丢了我自己走了。像你这有本事、有能耐的,能够讨得清净;可是像我这样,既不敢前行,又不敢改变的,就只好在这里忍受无法得到食粮支撑的痛苦了。你这做徒弟的,把我撇下,去无法得到食粮支撑,只好在此忍受忍受饥饿了,你这做徒弟的有茶吃,却把我撇在这里挨饿,你这心里也过意不去啊!”行者闻言,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却又是一个不肯认错的人,所以他只说:“师父,你若是因为得不到食粮支撑而感到痛苦,我便去帮你化些斋饭,帮你寻求一些支撑过来。”
三藏道:“不用化斋。我那包袱里,还有些干粮,是刘太保母亲送的,你去拿钵盂寻些水来,等我吃些儿走路罢。”(原文)
包袱。外包有布的包裹。喻指精神上的负担。
钵盂。盛饭菜的食器,多用于佛教徒化斋之用。佛门有衣钵之说。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弟子的袈裟和钵,后指传授的思想、学问、技能等。我对衣的理解为法门,对钵的理解为传承。
三藏道:“不用去化斋。我那包袱里面有些可以为我去西天取经提供支撑的食粮,乃是来自那神识各处作为盟主地位的坚定主张的源头之处,你去用我那“要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这个来自东土大唐主导思想的思想传承去帮我寻找些心性方面的支撑,等我得到了这些支撑之后,我们就继续去西天取经吧。”
行者去解开包袱,在那包裹中间见有几个粗面烧饼,拿出来递与师父。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三藏就顺口儿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原文)
粗。不精致。
光艳艳。光彩闪耀貌。取经人从离开长安,去西天取经的时候开始,直到现在行者重回归,一直是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在起作用,也就是一直散发着自己的光华。所以这里面行者看到的是一领光艳艳的绵布直裰,是一个正在散发着自己的光明的法门。
带。随身拿着。
顺口。没有经过考虑随口说出。
演。依照程式练习。
行者按照唐僧的意思,去解开包袱,发现在那包裹中间有几个粗面烧饼,有一些虽然不精,却经过充分锻炼的成果表现出来。行者便将这些粗制的成果递给三藏,让三藏以作为继续西行的食粮支撑。接着他就看到了一个闪耀着光华的可以抵御现在这种清冷之态的法门和一个美好的以神识各处的真意共同构筑而成的美好地位,问唐僧道:“师父,这法门和地位都是源自东土大唐,随着你的修行来到这里的么?”三藏见问,随口回应道:“这都是我小时候穿戴的,如果你有了这个地位,那么不用教你经,你就会念经了;如果你有了这个法门,不用依照固定的程序方式去模仿人家演练礼仪,自己的行为就已经是合理的了。”
三藏顺口儿回答悟空,说明他回答悟空的言论没有经过思考,是一个下意识的举动,从侧面说明这光艳艳的绵衣和嵌金花帽都是三藏小时用过之物。那么这两件连孙悟空这个齐天大圣看着都十分想要的衣帽到底是三藏什么时候用的呢?
三藏一直修行的是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这种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中有静心自守的思想,也有让人神识清净的作用。其产生的神识清净的作用,在三藏他从东土一步步走过来的时候,便一直发挥着作用,使得取经人的神识一步步由秋至冬,进入越来越清冷的状态,进入了一个取经人越来越难以忍受的状态。而同样由这种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所产生的静心自守的思想,则正好可以帮助人抵御这种神识清净所造成的寒冷状态。所以这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便是三藏曾经穿过的绵衣,只是三藏现在已经走出了东土大唐的境界,已经成长起来,所以这件绵衣就成了他“小时候”穿的了。
这个禅门法门跟前面三藏给行者的那件短小白布直裰虽然都代表禅门思想,不过那件短小白布直裰是一味的要人神识清净,打消欲望的思想,它在让人神识不断清净的时候,却无法让人抵御这种越来越清净的神识状态,所以他是件“短小”的法门,是有着短处的小境界中的法门。所以这两件衣服虽然都是禅门法门,可是它们的表现、作用,以及具体含义是不同的;绵布直裰是短小白布直裰的更高一层次的禅门思想的表现。
禅门的静心自守,是一个修身的过程。你能静下心来,守住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去做该做的事情,那自然就与礼相合了。所以学了这个法门,便不用演礼,就会行礼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5 13:30:12 +0800 CST  
再看那帽子,那帽子是一个地位的象征,这个帽子,也是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三藏在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的修行中,给他带来一个什么地位呢?就是他唐王御弟的地位: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阇梨班首,唐王御弟,三藏禅师;是东土大唐主导思想的代表,是一个与东土大唐那为解救自己而解救众生的主导思想齐平的思想。这是什么地位?这是一个与天意齐平的地位,是“齐天大圣”。现在唐僧已经走出东土大唐了,已经不在东土大唐的主导思想的控制范围之内了,所以这个帽子也成了三藏小时候带的帽子了。为什么是嵌金花帽呢?因为从陈玄奘在金山寺中修行,直到他得到这个的时候,乃至直到现在,都是神识各处的真意在支撑着他,所以这个地位是由神识各处的真意共同镶嵌构筑而成的。
唐僧的这个地位不简单,是唐王敕封的三藏法师,是东土大唐之人的经、律、论的制定者,东土大唐所有的经、律、论都是由在这个地位上的三藏制定的,那在这个地位上的人,自然是不用教经,就会念经了。
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罢。”行者遂脱下旧白布直裰,将绵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着身体裁的一般,把貌儿戴上。
旧。过时的。
行者见了这绵衣花帽,爱不释手,忍不住向三藏讨要。这绵衣可以帮助行者抵御目前的清冷的神识;而那嵌金花帽所代表的地位,正是孙悟空他一直想要的“齐天大圣”的地位,所以他见了这绵衣、花帽就忍不住了。
三藏道:“只怕我这法门与你那真心不相匹配,你要是能承载它们的话,那就给你了。”行者闻言,便将前面在陈姓老者家洗澡之时,从三藏那里得来的那已经与不符合现在思想要求的以前的禅门法门给放弃了,转换成了即能够使人在修行的过程中越来越清净,同时也能帮人抵御这种神识极为清净的状态的禅门法门。这禅门思想就跟为行者量身定做的一般,与行者代表取经的真心的思想相合;接着,他又将那帽儿戴上,成了与唐僧处于平等地位的思想表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5 13:31:16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