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看不尽那山中野景,岭上风光。(原文)
野景。野外的景致。这个野外,指的应是不在高堂之内,不在殿堂之上的那些思想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景致。
岭。双叉岭。
三藏本来走在大道之上,本来就是走在荒野之中的,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刘伯钦守护,他还没有真正的主张,或者是他的主张还不够坚定。所以他走的是磕磕绊绊,这山野中的一切,都是干扰他向前行走的阻碍,都是那长长的荒草,漫路的荒藤。所以他也看不到,也没有那个心境去观赏山中的野景。而现在,三藏的手、口、身心都是干净的,再加上同样也开始变得干净的刘伯钦和其家童的守护,形成了三藏在这满是杂草的山中一条道路。虽然荒草还在,杂念还在,可他却可以凭借他的干净和刘伯钦这坚定而强大的以禅门修行为主导去西天取经的主张,立于这些思想之上了。这个时候,他走在大道上的时候,也就安逸了起来,他也有那闲情逸致来观看这些没有立于高台之上的种种思想了。他发现这些思想,虽然有其野性,不完全合理,也不是十分珍贵,却也有着它们的美好,他看到了立于这些思想之上,不受这些思想干扰的状态下,这些思想所呈现出的另一番风景。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5 10:08:15 +0800 CST  
行经半日,只见对面处,有一座大山,真个是高接青霄,崔巍险峻。(原文)
青霄。高空。
崔巍。高大雄伟。
险峻。陡峭险恶的山势。
看着山中野景,岭上风光,走了半日。就是这一阶段的修行走了一半的时候,三藏看到他前面有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可比双叉岭高大多了。这座山高接青霄,乃是一条接连天地的道路,它高大雄伟,却又非常的险峻。这条接连天地的道路之上,非常的危险、难行。
三藏不一时,到了边前。那太保登此山如行平地。正走到半山之中,伯钦回身,立于路下道:“长老,你自前进,我却告回。”三藏闻言,滚鞍下马道:“千万敢劳太保再送一程!”伯钦道:“长老不知。此山唤作两界山。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那厢狼虎,不伏我降,我却也不能过界,你自去罢。”(原文)
边前。近旁,跟前。
路下。不在道中,而是位于道的下方了。
滚鞍下马。非常快的从马上下来。
千万。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鞑靼。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游牧民族骑马,就是驾驭着念头驰骋的世界。按理说鞑靼之人有自己的思想,东土大唐的人也有自己的思想,为什么鞑靼之人能够驾驭自己的思想驰骋,而东土大唐之人就不行呢?因为东土大唐之人不干净啊,因为人不干净,所以他们的思想也不干净,思想中有了杂念,自然就不是原来思想的本身了,自然也谈不上驾驭这个思想;所以只有当人手、口、身心都干净了了,才能没有丝毫夹带的贯彻这种思想,才谈得上驾驭。所以只有当三藏他干净了,走出东土大唐之后,才能够谈得上是在驾驭思想。所以手、口、身心的干净,是三藏走出东土大唐,在西天路上继续前行的根本条件。
三藏没用多长时间,便来到了这座大山之前。他发现刘伯钦攀登这座山就如走在平地一般,毫不费力。三藏在他们的守护下走上这座山的时候,也是毫不费力的。没多久,就走到了山中央之处。这个时候,他发现伯钦回身,不往前走了。而且他这主张也不在大道之上了,而是立于大道之下,就是说此时刘伯钦所代表的主张已经不是与大道相合的主张了。
这时,刘伯钦对三藏道:“长老,你这德高望重的人,还请自己前行吧,我这就要跟你告辞回去了。”三藏闻听此言之后,也无法继续驾驭他的主张,继续前行,非常快的从马上下来了,对刘伯钦道:“无论如何也要冒昧的劳动您这可以为我之师的思想再在这取经之路上送我一程吧!”刘伯钦道:“长老你不知道这里面的道理。这个山唤作两界山,是东土大唐跟鞑靼的交界之处,山的东边是我东土大唐地界,在我东土大唐的思想范围之内。再往西行,则是鞑靼地界了,不归我东土大唐管束,也不在我东土大唐的思想范围之内。所以那里的虎狼等各种思想都不在我的管束之下了,我也不能跨越这个境界去到那里。所以这之后的路还得你自己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5 10:15:49 +0800 CST  
三藏心惊,轮开手,牵衣执袂,滴泪难分。正在那叮咛拜别之际,只听得山脚下叫喊如雷道:“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唬得个三藏痴呆,伯钦打挣。(原文)
打挣。挣扎,用力支撑。
师父。传道授业的老师,具有感情色彩。是好像父亲一般要听从其教导,在其教导下不断成长的人。
痴。入迷,极度迷恋。
呆。发愣。
三藏听了刘伯钦之言后,心中震惊。他发现自己将要失去这段时间一直以来的依靠,轮开手,以大力量牵着刘伯钦的衣袖,不让他走,既不愿让守护自己的刘伯钦离去,他也不舍得让这思想就此离去。就在这牵挂难分之时,他忽然听到在这可以接连天地的大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声音宛若雷鸣一般表现出来,振聋发聩。那声音道:“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救我的人来啦!可以教我的人来啦!我要追随着他成长的人来了!”三藏和伯钦都听到了这个声音。三藏听到这个声音之后如痴如呆;他楞在那里,极度的迷恋着这声音,又不能判断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声音,这声音是好是坏。刘伯钦则被这个声音吓得腿脚发软,在这宛若雷鸣的声音下,努力的坚持着,使自己这居于神识各处盟主地位的思想不至于倒下去。
毕竟不知是甚人叫喊,且听下回分解。
这种声音,竟然让处于各处神识盟主地位的强大的思想也无法抗拒,同时又令三藏这取经人主念得代表为之痴迷。毕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一种思想在那里高声发出自己声音呢?且听下回分析解说。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6 18:32:54 +0800 CST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沙含世界

诗曰: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原文)
佛即心兮心即佛,应出自《达摩血脉论》,大意是说:“自心是佛,不应向外觅之。”又告诉我们,需要见性成佛,如果不能见性,终不能成佛。
佛。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的意思。我觉得此中这个佛,应该是指三项俱全的,觉行圆满之人。本回以此开篇,也应该是这个意思,前面三藏宁可挨饿也不食虎狼之肉,洗手、净口业,净身心,使得自己身心清净,已经做到了自觉;并且带动刘伯钦一家老小都整理马匹,做到了自觉,所以此时的取经人从东土大唐走了出去,进入了新的修行阶段。
皆。全都。
物。人以外的具体东西。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想要成佛,想要成为觉行圆满的人,需要向自己的心内去寻求,而不应去他处寻觅。因为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他们从来都是一个人的重要的组成。
真。真正。
如。如意,符合心意。
法。佛家的道理。
身。身体。
如来。《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大概意思可能是说:“如来的意思就是说:他来了,其实没有他来的地方;他走了,其实又没有他去的地方。即没有来的地方,也没有去的地方,所以他只能是这个地方,这一方世界,这一处宇宙,或者是这一处宇宙无处不在的组成部分,。他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显现与不显现的问题,所以他出现的时候,就像他来了一般,其实谈不上来,他就在这里。他消失的时候,就像他走了一般,其实谈不上走,只是隐去了而已。”
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
真如法身佛。“杖锡西来拜法王,为求经典远传扬。”在《西游记》中,作者给了如来佛祖一个定位:“法王”。就是说如来佛祖乃是诸法之王。我们常说:“佛法无边”,也将佛和法归为一处。那么法是什么呢?法是佛家的道理,这些道理可以形成极大的力量。所以我觉得真如法身佛,就是来自如来佛祖的道理和其所形成的力量的表现,是如来之法的化身。因为他是如来之法,如来的道理和力量的真实表现,所以毗卢遮那佛是崇敬法门的密宗的至高无上的本尊,因为没有什么法门,没有什么力量,会强过如来佛祖的力量了。
佛。如来是佛祖,是诸法之王。那佛就应该是诸法的化身。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心、佛都是物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那么心、佛之外的物就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重要了。可是如果你知道所有的这些“物”,其实没有什么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分别的话,能够平等的看待他们的话,你就真正的懂了佛的道理,是真正如来佛法的化身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6 19:08:34 +0800 CST  
涵。包容,包含。
象。形状,样子。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这种由法的化身所形成的觉醒圆满的姿态,没有他的特定表现的。乃是发出自身光芒的圆满状态,这种圆满之中,包罗万象,所有的 法,所有的佛家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真体。真实的本体。
实相。真正的容貌、样子。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无体之体即真体”是针对前面如来法身佛说中的“如来”二字说的。如来,如来如去,好像来了,又好像走了,其实即没有来,也没有走,只是显与不显的问题。那么对如来来说,你说他有体么?没有,因为他的体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物理结构。你说他没有体么?整个自然,整个宇宙都是他的体。所以无体之体才是真体,因为这个体就是自然,你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你。“无相之相即实相”是针对“法身佛”说的,法身佛,他没有自己的模样,可是他在表现出来的时候,又有着他的模样;那么这个模样是怎么来的呢?是从法中来的,他这光明圆满的姿态蕴含着法王之下的各种各样的法,当其中某一法表现出来的时候,对应的就是法身佛当时表现出来的模样。所以他没有相,因为他每次表现出来的相都不一样,可是这些每次表现出来的相又都是他的相。这种源自自然之中,每次根据特定情况做出特定表现的姿态,其实才是真实的样子。
色。一般理解为色欲,女色等,我的理解不太相同。在我的理解中色是突出显露出来的状态。就像我们在医院体检的时候,有阴性和阳性,一般显阳性的时候,就是病突出表现出来了。我认为色就是这种突出显露出来的状态,不管是什么,只要突出的显露出来就是色。
空。这个空我理解是无的意思,什么都没有(我觉得这只是空的一层含义)。
不空。空是无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那么不空就是有的意思。
来。从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
向。奔向、趋向。
回向。佛教语。回转自己的功德,趋向众生或佛果。《地藏经》第十品:“……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就是说回向指的是功德方面的得失多少。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这真如法身佛的状态,即不是突出显露出来的状态,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还不是简单的有的状态。不从什么地方来,不向什么地方去,也不追求功德利益。
异。不同的。
同。相同的。
舍。放弃。
取。得到。
听望。用耳朵听,用眼睛看。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不去刻意追求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也不去刻意追求与别人相同的地方,没有有和无的观点之分。这种状态即难以舍去,又难以获得,也难以通过聆听和观察来感觉他的状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6 19:11:36 +0800 CST  
灵光。灵字很难解读,只能说说我的理解。古人说:万物有灵。佛教中有灵光二字,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还有通灵之说,指的是通于神灵;我认为通灵,是与大道相合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与大道、与自然相合。这种与大道,与自然相合的状态,使得我们能够立于大道、自然之中;这种与大道相合的部分,散发出它的光明,照耀着我们的生命。《西游记》第一回便是“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我们每个人,每个生物,甚至大道中的万物,虽然表现不同,甚至有极大的差别,可是所有这万物都是与道的某一部分相合的那一点在孕育之后,突出表现出来的,都散发着与道相合的光明。所以我觉得“灵光”指的应是我们每个人与道相合的散发光明的那一点。
佛国。一个法的国度,一个法的境界。
沙。我们前面说孙悟空的时候,说孙悟空是石猴,石为土中坚,是人身上很多坚定的思想中突出出来的坚定思想。沙,也是土中坚,不过这沙要比石要小的多,代表的是细小而坚定的思想。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当你做到“非色,非空,不来,不向”等这些的时候,你的内在和外在,你身上的每一处地方,每一个神识表现,都处在你从本源之处孕育而成的那点与道相合的光芒的笼罩之下。而一个法所形成的一个大的境界,其实就在这一个从本源中孕育而成的内心中坚定的想法之中。
身。身体。衣服是法门,是表现,身则是这法门的内在。
心。本质,中心。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大千世界其实就是在一个小的,坚定的与道相合的思想之内,在这一个大千世界之中,不管其表现是什么样的,里面各种各样小的法门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些法门的内在和本质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同一种思想之下的分支,都在遵循着同一个道理而存在着。
无。没有。
诀。高明的方法。
无心诀。无心之诀。心乃要物;无心者,无有要物。没有要物的高明的方法。
染。感染。
滞。滞留。
净。清净,干净。
业。从丵,从巾丛生草。巾象版。本意,将丵变成巾的过程。
知之须会无心决,不染不滞为净业。要想明白这个道理,便需要学会没有要物的高明的方法。让你这一点灵光不为任何东西所感染,夜不因为任何东西而滞留,这才是真正走向清净的过程。
善恶千般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这大千世界中的善事做了无数,恶事亦做了无数,可是这些善事和恶事没有一个是我做的?因为我没有刻意去为善,也没有刻意的去做恶,我只是按照道理去做事情,所以我虽然做了很多,实际上什么都没做。当你领悟 这个道理的时候,便是释门之中真正的通过不断的前行来获得成长的弟子了。
本诗中“便是南无释迦叶”一句可以看出,此诗是接着前面“金色头陀微笑”而来的,前面“金色头陀微笑”之时,取经人找到正确的修行法门,不再“磨砖作镜,积雪为粮”的时候,他只是看到了迦叶尊者,而现在,当他完成这段修行的时候,他便是真正的佛门弟子,便是那个“拈花微笑”,能真正能领悟佛陀之意的人。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6 19:17:21 +0800 CST  
我不是一个系统学习佛教知识的人,也不是和尚,只是为了读《西游记》把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东西硬搬过来。对这首佛诗的理解有多少是对的我也不清楚。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6 19:20:56 +0800 CST  
真心的呼唤

却说那刘伯钦与唐三藏惊惊慌慌,又闻得叫声“师父来也。”众家僮道:“这叫的必是那山脚下石匣中老猿。”太保道:“是他!是他!”。(原文)
惊慌。惊恐,慌乱的意思。
惊惊慌慌。我认为,作者书中每字必有其含义。惊惊慌慌和惊慌从词语解释的方面虽然相同,可是其每字都多了一个,呈倍数的表现,就跟前面出现的双虎、双蛇一样,是一个倍加强大的表现。
石。石为土中坚。一种坚定的状态。
匣。盛物器。
刘伯钦和三藏都被那发自山底下的宛若雷鸣一般的声音吓得极其惊恐、慌乱,不但三藏这个在禅门中成长起来的与道相合的强大思想对这个声音感到害怕,就连刘伯钦这个处于神识各处盟主地位的代表着极坚定主张的能够发出自身光芒的思想也对这声音感到极其恐惧。可是那个声音还是不断的从这山底下,从人的身心深处表现出来。按理说刘伯钦都怕成那样,他下面的家僮就更完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刘伯钦的家僮说话了。刘伯钦是神识各处的盟主,他的家僮自然就是那各处神识,就是说,这个时候,取经人的各处神识发出他们的声音,道出了这声音的来历:“发出这声音的一定是那人的身心深处的最低端的坚定的状态中所包含的那古老的想法。”刘伯钦听到这个声音之后,表示肯定,倍加肯定的说:“一定是他!”
三藏道:“是甚么老猿?”太保道:“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引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这叫必定是他。长老莫怕。我们下山去看来。”(原文)
五行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组成的山,代表凡尘之山。
鞑靼。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游牧民族骑马,就是驾驭着念头驰骋的世界。
大唐王征西定国。指的应是唐太宗以李靖为主帅西征吐谷浑的历史事件。这里则是对李世民游地府之后,做的一系列自救救人,以及唐僧取经这段事情的隐述。李世民游地府之后,为了解救自己,使自己不至于遭受地府苦难,李世民开始做了刘全送瓜等一系列的事情,直到陈玄奘开始取经的时候,他就开始了一次精神领域的“西征”。之后,三藏经过一系列磨难,来到了这五行山上的时候,也就是李世民西征画界之处,是东土大唐和外界思想的交界之处。换句话说,东土大唐的思想就是再怎么发展,也突破不了这个界线的,发展到这就到头了。而三藏,他走出这里,就走出了东土大唐的思想范畴了。
既然如此,那这个界线又在哪里呢?我们可以通过东土大唐之人的几个表现来看这里面的道理。首先,东土大唐在南赡部洲,鞑靼也在南赡部洲,就是说他们都是名利之人。可同样是名利之人,李世民可以为了当皇帝囚父杀兄,让枉死城多无数冤魂。而唐僧则要净手、净口、净身心来念经;在毫无食粮支撑的情况下依旧不破斋戒,不吃自己不应该吃的东西。就是说,同样是名利之人,同样是为欲望所主导,东土大唐之人是可以不择手段的,而五行山西边的人则是身心手口都干净的。他们也爱名利,有欲望,却是通过正当的方式去获得。前面讲佛的定义的时候,说“觉”有三意:“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就是说凡夫是连自觉都做不到的,而三藏则可以自觉的去净手,净口,净身心,就是说他已经可以做到自觉了,开始从凡夫走入声闻乘的境界之中。声闻,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就是说,当你手、口、身心清净之时,方才真正的听到佛陀的声音,方才是真正的佛陀弟子。
所以当三藏认识到这点,并真正做到之后,便开始走出东土大唐的思想境界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7 13:46:57 +0800 CST  
王莽篡汉。说的是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政权的历史事件,这里暗喻孙悟空打到通明殿,要打向灵霄殿夺玉帝之位的事情。王莽篡汉后来失败了,孙悟空也失败了,王莽被凌迟处死,孙悟空则被压在五行之下,凡尘之中。
神。传说中的天神。
寒暑。严酷的环境。
饮食。饮,指水,心性方面的支撑;食,食物,食粮支撑。
监押。监守拘押。
土神。土地之神,这里指的应不是五行山的土地,而是五行山上所有的神仙,五行中所有的神仙。因为是土神,所以我感觉这些神仙有个范围,就是在地仙之列。
餐铁丸、渴饮铜汁。都是金属,比石头更坚定,是在矿石中提炼出来的。。丸,是圆状物。铜是黄色的,似金非金。就是说用呈现出圆满姿态的经过锻炼的坚定想法和仿佛真心一般经过锻炼的心性来作为他的食粮支撑。
三藏道:“是个甚么样的古老想法?”太保道:“这山以前叫做五行山,这山由于东土大唐这个境界的主导思想向西扩展,在这里定下国界,这五行的一边属于东土大唐这欲海的本源之处,而另一边则是驾驭着念头驰骋的地方。因为我东土大唐这欲望中的主导思想向西扩张,来到这里,不过这里就是我东土大唐的思想向西延伸的最大限度,到了这里之后,就该进入新的思想境界之中。所以这座五行山,又改名叫做两界山,同样在五行之内,分成了两种境界,一种是我东土大唐的那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状态,一种则同样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却手、口、身心干净的状态。
在五行之下,押着一个自古以来便存在着的来自天界却又不合道理的想法,这想法不畏惧严酷的环境,也不怕没有食粮支撑,自然有五行山这处的诸多神仙监守拘押着他,在他饥饿的时候用那呈现出圆满姿态的经过锻炼的坚定想法作为他的食粮支撑,渴的时候以仿佛真性一般的经过锻炼的坚定心性作为他心性的补充,以维持他这想法的坚定。从以前到现在,无论是严酷的环境,还是没有食粮支撑,都不能让这想法消失掉。这个声音一定是他发出来的,你别害怕,我们下山,到那身体的深处,去看一看这想法,看看它到底是个甚么样的想法。”
这里面,三藏是在五行山上大唐这边地界的时候,听到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的叫喊的,而孙悟空代表的是执掌着人真心的想法。就是说人在手、口、身心都干净的情况下,可以听到那来自自身深处的真心的呼唤。而这真心是被压在五行之下的,被压在人身的深处,而这真心之所以被压在人身的深处,乃是因为“王莽篡汉”所致。莽是蟒的谐音,蟒者大蛇也。王莽,大蛇中的王者。大蛇之王,想要篡夺皇位,正好跟孙悟空想要打到灵霄殿,想要坐玉帝的位置是一样的。暗示着这被压在人身深处的想法乃是因为想要通过不和道理的方法做神识之主的位置而被压在人身深处的。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呼唤:“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有一种非常兴奋,非常高兴,终于等到了,终于来了的意思,说明这被压在人身体深处的想法非常渴望从这种被压制的状态中走出来,他渴望师父,渴望一个能够教导他成长,给予他新生的一个人,一种思想的出现,已经知错了的他,渴望有人能够教导他,能够重新获得成长;能够真正的长生,永远的存在下去。他在三藏来到五行山上的时候发出呼唤,是说只有一个手、口、身心都干净的人,方才能听到法子真心的互换,只有这样的思想,方才能够获得真心的认可,也只有这样一种思想,方才能够带着那一直被压制着的真心走上正确的道路,使那真心得以实现。
我觉得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种呼唤,只是人在凡尘之中,随波逐流,真心已被欲望所遮挡,被凡尘给淹没了。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谈得上手、口、身心干净,就连三藏自己也不行。大家吃饭的那口锅,不管是大锅还是小锅,都被油腻透了,即使有干净的食粮,也做不出干净的饭来。想洗净那大锅是很难的,自身的小锅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反复清洗干净,清洗干净自身的小锅之后,才能做真正的佛事,才能让自己奉行的法无比庄严,才能真正让法发挥作用。自身干净之后,方才能够摆脱先前的困扰,立于众草之上,听到那一直被凡尘压制着的代表着真心的想法所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振聋发聩,让人醒悟,使人从此走向新的开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7 13:48:37 +0800 CST  
五百年

三藏只得依从,牵马下山。行不数里,只见那石匣之间,果有一猴,露着头,伸着手,乱招手道:“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原文)
保。看守住,护着不让受损害或丧失。
三藏只得依从刘伯钦之言,引导着他坚定的主张,来到那人身的深处,被五行凡尘压制着的地方。这个路程没有多远,以三藏他手净、口净、身心干净的境界,很快就做到了。到了神识身心深处,那被凡尘压制的地方。三藏发现,在那些被压在五行之下的坚定的思想中果然承载着一个想法。这想法的思想露在外面,在这被压制的状态中突出的表现出来。,手伸着,非常渴望从这五行山的压制下挣脱出去。他乱招着手,说明他尽力的要将自己表现出来,好让三藏看到他,好从此得到解脱。在乱招手的同时,他说道:“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你来的太晚了,要我等了你好久,好久。来得好!来得好!你能来到这里真是太好了!快点把我救出来,我保护着你上西天去了。”
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原文)
尖。尖锐。
嘴。欲望。
缩。凹陷,代表缺陷。
腮。前文分析过,代表道理。
火眼金睛。现在的孙悟空还没真正遇到过用火眼金睛的时候,不过从后面的故事情节来看,火眼金睛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分辨那个是神,哪个是妖怪,就是可以看到事物的原形,看出事物的真实状态。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这想法中的欲望非常突出的尖锐的表现出来,其中的道理有很大的缺陷;不过他却可以看到事物的原形,看出事物的真实状态。
苔藓。是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一种很小的植物,一种很小的“草”,潮湿的环境就有较多的水分,代表心性的作用。
耳。耳朵。是长在头部两侧的器官。如果人的头部代表具体思想,那么耳朵则在表这种思想横生出来的枝节。我们暂时先这么理解,具体可能要等到六耳猕猴的时候再来探讨。
薜萝。薜荔和女萝。薜荔和女萝都常攀援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借指依附于孙悟空这代表着人的真心的想法之上的念头。
头上生苔藓,耳中生薜萝。这想法的思想中有很多为心性所影响的细小的杂念;这思想横生枝节,很多念头依附于这想法之上,反倒将其真实的想法给遮挡住了。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不过我感觉应该是部位,脸旁靠近耳朵的部位。
发。头发。人思想中坚定的突出部分。
颔。人体部位名。在下颌的下方,颈的上方。
绿莎。绿色的莎草。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根块可用药,称“香附子”。这里应为香附子之意,意为附着于孙悟空这代表着真心的想法上面的各种杂念。
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他这思想与其横生的枝节交汇之处,真正能表现出其想法的思想很少,杂念却很多。这思想向下没有什么真正代表这想法的延伸,只有很多依附于这想法之上的杂念表现出来。不过这些杂念虽然不好,它们的根源却是好的,是可以治病救人的有用之物。
眉间。两个眉毛的正中间,代表着“正”字。
鼻。鼻子。六贼中有个鼻嗅爱。代表的应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泥。水与土的混合物。代表着心性和尘埃的结合体。
狼狈。指困顿窘迫,又指彼此勾结。
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这代表着真心的想法的正气已经被尘埃给完全覆盖住了,他真正喜欢的东西,真正想要的通过修行来获得长生的真心,已经被那心性和尘埃结合在一起的思想给泥泞住了。在这心性和尘埃的共同作用下,他这想法十分困顿窘迫,处在一种难以维持的状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8 11:03:59 +0800 CST  
指头。我对手的理解是法的意思。指头是手的延伸,代表的是法的延伸。
粗。长条东西直径大的。这里指的是他所奉行之法的延伸非常的强大。
手掌。法。
厚。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的距离较大的。这里代表的是他所行之法的立意、出发点和实际作用表现间的差别极大。
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他所持之法所延伸出来的各种法都呈现出过于强大的姿态,他所持之法的具体作用表现和其出发点的差别极大,这是因为他这想法之上有很多的尘埃、污垢附着其上。
喜得。幸亏,幸喜。
眼睛。显露出来的光芒,显露出来的思想。
转动。身体或物体的某部分自由活动。
喉舌。喉咙和舌头。喉咙和舌头都是发音部位,喉咙是发音部位的深处,舌头则是外部。
和。相安,协调。
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他这想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都被尘埃和杂念所遮盖住了)还幸亏他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可以自由的转换、变化,他所发出的声音和这声音的具体表现还是相互协调的。
利便。谓形势之便利。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利,好处。便,有利的机会。
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他所发出的声音虽然能够随着好处和有利的机会发生改变,可是被压在五行之下的状态却得不到一点改变。
五百年。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馀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呼尔,则亦无有呼尔。”这是《孟子》一书的最后一章,具体意思我就不说了,前人研究很多遍,这里只说五百馀岁。
尧、舜、汤、文王、孔子,都是中华民族的古圣人,从尧舜到汤是一个阶段,从汤到文王是一个阶段,从文王到孔子又是一个阶段,这里面不同的圣人代表着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孟子都用五百馀岁形容,就是说这每个五百余年,对应的是一个时期,与一个圣人相对应的时期。所以可以用《三教真传》:“五百年世道一更”的理解来解读这里面的五百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尧、舜、汤、文王、孔子都是人间的圣人,除孔子外,尧、舜、汤、文王又都是当时的人王,是人世间的主导思想。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是五百年前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是说孙悟空乃是上一个圣人时期的齐天大圣,是上一个圣人时期的与天意齐平的思想,是上一个时期的人王。所以孙大圣这“大圣”一词,对应齐天大圣,就是说孙悟空其实尧、舜、汤、文王、孔子等人。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大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尧舜时的道在当时应该是好的,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道就会从推动和适应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变成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了,这个时候,就会发生由汤废夏,周灭商等历史事件,一个新的文明代替旧的文明,历史向前迈出一步,原来的思想则被压在五行之下了。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是五百年前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是说孙悟空乃是上一个圣人时期的齐天大圣,是上一个圣人时期的与天意齐平的思想,是上一个人间的圣人,不过这个圣人姓孙,是个小子,虽然与道相合,却并不完全合理,还需要不断的成长才行。那么现在被压在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对应的是哪一阶段的圣人呢?这个我们还要等到以后慢慢解读才行。现在就知道,孙悟空乃是想要成为圣人的想法,代表的是一颗成圣之心也就可以了。
天罗。张在空中捕鸟的网。
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满难脱天罗。被压在这五行山下的猴子,正是那上一个阶段的与天意齐平的正在成长中的人间圣人,今天他的灾难完结了,要从那满天张盖的网罗中脱离出来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8 11:08:15 +0800 CST  
29-1号五一停更三天,请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8 13:46:42 +0800 CST  
心声

刘太保诚然胆大,走上前来,与他拔去了鬓边草,颔下莎,问道:“你有甚么话说?”
刘太保,乃是三藏那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的主张,他胆子大,不惧怕这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不惧怕这上一个时期的人间的主导思想。他来到孙悟空这思想的面前,通过禅门思想发挥作用,帮他拔下了鬓边的草和颔下的莎。禅门修行有“静心自守”的修行理念,这种理念能让人清除杂念,让人处于清净的状态,当这种理念作用在悟空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上的时候,他就可以帮孙悟空这代表着真心的想法清除其思想上的杂念,清除其思想上的不应有的延伸;使孙悟空这种思想真实的表露出来。这个时候,刘太保就问孙悟空:“你有什么话说?”现在你这思想上的杂念和乱七八糟的延伸都已经没了,你有什么要表达的思想,有什么要发出的声音就说吧?
那猴道:“我没话说,教那个师父上来,我问他一问。”
孙悟空说他没话说,是说他要找的不是刘伯钦,他是要拜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的思想为师,跟着三藏去修行、成长,而不是要拜服于那神识中居于盟主地位的强大思想。
三藏道:“你问我甚么?”那猴道:“你可是东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经去的么?”三藏道:“我正是,你问怎么?”那猴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前者有个观音菩萨,领佛旨意,上东土寻取经人。我教他救我一救,他劝我再莫行凶,皈依佛法,尽殷勤保护取经人,往西天拜佛,功成后自有好处。故此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
诳上。欺骗君上,尊长。
菩萨。求道求大觉的人。
劝。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
行凶。指做出凶暴或伤害人的事。
皈依。皈:归来,返回。依:依靠。
殷勤。勤奋、勤劳。
提心吊胆。形容对事情不放心,非常害怕。
三藏道:“你问我甚么呢?”那猴道:“你可是东土大王派往西天取经去的人么?”三藏道:“我正是东土大王派往西天取经的人,你问这个做什么?”那猴道:“我是上一个圣人时期搅得人神识混乱的与天意齐平的想法,因为我犯了欺骗真正的神识之主的罪过,所以被佛祖压在这里,压在凡尘之中,不得脱身。在你来到这里之前,有个观察世间声音的追求大觉的人,领了佛的旨意,去东土寻找去西天拜佛取经的人。我教他救我一救,使我从五行的压制下解脱出来。他给我讲道理,说服我不要再行凶作恶,不要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要从自己的想法中返回来,依靠佛法,通过自己的勤奋、勤劳保护那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到西天拜见佛祖。等到成功的时候,自然有我的好处。所以我不管在明白的时候,还是在处于不明的状态中的时候,不管是处于将要由不明进入明白的时候,还是在从明白进入不明白的状态的时候,都非常不放心,非常害怕。我非常不放心,非常害怕错过取经人,只等着那能够教导我成长的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把我从五行的压迫中解救出来,脱离五行的压迫。我愿意保护你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保着你去西天取经。给你做个徒弟,听你的教诲,追随你这思想,在你的教导之下获得成长。”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02 09:59:03 +0800 CST  
三藏闻言,满心欢喜道:“你虽有此善心,又蒙菩萨教诲,愿入沙门,只是我又没有斧凿,如何救得你出?”
满心欢喜。心中充满了欢喜的情绪意愿。
善心。善良的心意。
蒙。受
斧凿。指的是斧子和凿子。
斧子。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着很特殊的意思。比如盘古开天、二郎神斧劈桃山用的都是斧子。所以斧子代表的是一种以极大力量驾驭的武器,可以开天辟地的力量。
凿子。是一种使力量专注于一处,借以在某个地方形成冲击,以此来对木材或巨石等进行加工的工具。这里指的应是将力量集中于一点,借以打破五行凡尘的压迫。
三藏听了孙悟空之言,见面前这被压在石匣中的猴子受了观世音菩萨的教诲,愿意保他去西天取经,满心欢喜,说道:“你虽然有这善良的心愿,又受到了菩萨的教诲,愿意进入沙门之中。只是我即没有强大的力量,单独开辟一个世界,使你摆脱五行的压迫;又没办法将我的力量作用于一点,使你从这一点上获得解脱。我又有什么办法把你救出来呢?”可以看出,三藏对孙悟空要保他去西天取经这件事情,即感到高兴,又觉得无能为力,他没有办法能够救出孙悟空。
那猴道:“不用斧凿,你但肯救我,我自出来也。”三藏道:“我自救你,你怎得出来?”那猴道:“这山顶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字压帖。你只上山去将帖儿揭起,我就出来了。”三藏依言,回头央浼刘伯钦道:“太保啊,我与你上山走一遭。”伯钦道:“不知真假何如!”那猴高叫道:“是真!决不敢虚谬!”
虚谬。虚假荒谬。
三藏想要救出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翻身的孙悟空,却是有心无力,没有办法。孙悟空见状说道:“不用斧凿,不需要可以开天辟地的强大力量,也不需要将力量集中于一处来解救他。只要你肯救我,我自己就能出来的。”三藏道:“我自是要救你,可是你怎么出来呢?”
孙悟空道:“这山顶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子压帖。你只要上到这五行山顶,将这压贴揭了,我自然就出来了。”
记得如来压孙悟空的压帖用的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从字面上解释,是“如意宝啊,莲花呦!”一句感叹词语,就是“想要所有的事情都随着自己的宝贵心意,想要从凡尘中超脱出来呈现出美好的姿态”的意思,而孙悟空就是被他的这种想法压在了凡尘之下的。按理说想要如意,想要从凡尘中超脱出来这是好的想法啊,也是世人成佛做主,超凡脱俗的愿望,可为什么这样一个要超凡脱俗的美好愿望反倒将人压在了凡尘之中呢?关于这个问题还得等后面重读一至八回再阐述我的看法,现在只能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了。
三藏闻言之后,回头央浼刘伯钦,要刘伯钦陪她上山走一遭,去揭那六字真言。刘伯钦则对孙悟空颇为怀疑。一个被上天降下来的山压在底下的猴子,不是妖怪就是犯了天条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要相信他呢?这个时候,孙悟空高声呼唤,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以极高的声音表现出来,道:“是真的!我是真的要给取经人做徒弟,保护他去西天取经,绝对不是虚假荒谬之言!”
猴子不是人,说明孙悟空虽然是以前那一阶段的圣人,可是现在这想法与取经人现在的境界是不相合的。可这与道不相合想法,却是真正来自身心深处的呼唤,是内心中真正的想法,他所发出的声音,是人的心声。这想法虽然不合道理,虽然被压制在凡尘之下,可是其本身却是非常想要超脱凡尘,非常想要从这种被压制的状态中超脱出来。
看到这想法的真实状态和他所发出的声音之后,三藏真的想要将这猴子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并且央求刘伯钦这在神识各处居于盟主地位的有着强大力量的坚定主张能够为他提供帮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02 10:16:35 +0800 CST  
三藏闻言,满心欢喜道:“你虽有此善心,又蒙菩萨教诲,愿入沙门,只是我又没有斧凿,如何救得你出?”
满心欢喜。心中充满了欢喜的情绪意愿。
善心。善良的心意。
蒙。受
斧凿。指的是斧子和凿子。
斧子。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着很特殊的意思。比如盘古开天、二郎神斧劈桃山用的都是斧子。所以斧子代表的是一种以极大力量驾驭的武器,可以开天辟地的力量。
凿子。是一种使力量专注于一处,借以在某个地方形成冲击,以此来对木材或巨石等进行加工的工具。这里指的应是将力量集中于一点,借以打破五行凡尘的压迫。
三藏听了孙悟空之言,见面前这被压在石匣中的猴子受了观世音菩萨的教诲,愿意保他去西天取经,满心欢喜,说道:“你虽然有这善良的心愿,又受到了菩萨的教诲,愿意进入沙门之中。只是我即没有强大的力量,单独开辟一个世界,使你摆脱五行的压迫;又没办法将我的力量作用于一点,使你从这一点上获得解脱。我又有什么办法把你救出来呢?”可以看出,三藏对孙悟空要保他去西天取经这件事情,即感到高兴,又觉得无能为力,他没有办法能够救出孙悟空。
那猴道:“不用斧凿,你但肯救我,我自出来也。”三藏道:“我自救你,你怎得出来?”那猴道:“这山顶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字压帖。你只上山去将帖儿揭起,我就出来了。”三藏依言,回头央浼刘伯钦道:“太保啊,我与你上山走一遭。”伯钦道:“不知真假何如!”那猴高叫道:“是真!决不敢虚谬!”
虚谬。虚假荒谬。
三藏想要救出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翻身的孙悟空,却是有心无力,没有办法。孙悟空见状说道:“不用斧凿,不需要可以开天辟地的强大力量,也不需要将力量集中于一处来解救他。只要你肯救我,我自己就能出来的。”三藏道:“我自是要救你,可是你怎么出来呢?”
孙悟空道:“这山顶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子压帖。你只要上到这五行山顶,将这压贴揭了,我自然就出来了。”
记得如来压孙悟空的压帖用的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从字面上解释,是“如意宝啊,莲花呦!”一句感叹词语,就是“想要所有的事情都随着自己的宝贵心意,想要从凡尘中超脱出来呈现出美好的姿态”的意思,而孙悟空就是被他的这种想法压在了凡尘之下的。按理说想要如意,想要从凡尘中超脱出来这是好的想法啊,也是世人成佛做主,超凡脱俗的愿望,可为什么这样一个要超凡脱俗的美好愿望反倒将人压在了凡尘之中呢?关于这个问题还得等后面重读一至八回再阐述我的看法,现在只能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了。
三藏闻言之后,回头央浼刘伯钦,要刘伯钦陪她上山走一遭,去揭那六字真言。刘伯钦则对孙悟空颇为怀疑。一个被上天降下来的山压在底下的猴子,不是妖怪就是犯了天条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要相信他呢?这个时候,孙悟空高声呼唤,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以极高的声音表现出来,道:“是真的!我是真的要给取经人做徒弟,保护他去西天取经,绝对不是虚假荒谬之言!”
猴子不是人,说明孙悟空虽然是以前那一阶段的圣人,可是现在这想法与取经人现在的境界是不相合的。可这与道不相合想法,却是真正来自身心深处的呼唤,是内心中真正的想法,他所发出的声音,是人的心声。这想法虽然不合道理,虽然被压制在凡尘之下,可是其本身却是非常想要超脱凡尘,非常想要从这种被压制的状态中超脱出来。
看到这想法的真实状态和他所发出的声音之后,三藏真的想要将这猴子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并且央求刘伯钦这在神识各处居于盟主地位的有着强大力量的坚定主张能够为他提供帮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02 10:16:46 +0800 CST  
万变中的不变

伯钦只得呼唤家僮,牵了马匹。他却扶着三藏,复上高山,攀藤附葛,只行到极巅之处,果然见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有块四方大石,石上贴着封皮,却是“唵、嘛、呢、叭、咪、吽”六个金字。
攀藤附葛。攀附着藤葛前进。极言道路艰难。
藤葛。藤蔓。藤蔓植物也叫做攀援植物。这一植物的共同点为茎细长,不能直立,但均有借自籍自身的作用或特殊结构攀附他物向上伸展的攀援习性。这里三藏等人攀藤附葛向五行山的极巅之处爬去,是说三藏等人本身是登上五行山巅,不能立于五行山的最高处的。他们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攀附着一些不断向上的思想来向五行山巅攀登的。
金光。金色的光芒。
瑞气。瑞应之气,泛指吉祥之气。
四方。四方者,端正也。
“伯钦只得呼唤家僮”,“只得”二字,说明刘伯钦的无奈。他是神识各处的盟主,是取经人坚定的主张,是用武力来维持神识清净的思想表现。而他所要镇压的正好就是这人身上的各种各样的不合道理的思想,面前这猴子自然也在他的斩除范围之内,所以他是不想要解救面前这猴子的。可是冥冥之中,他的父亲曾告诉过他,想要实现真正的神识清净,就不要阻碍三藏,而是要去帮助三藏,所以他虽然不乐意,,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按照三藏的话去做了。
他让家僮牵了马匹,以神识各处的主导思想共同控制着思想,让这思想处于神识各处的控制之下,不至于乱跑。他则扶着三藏再次登上五行山。就这样,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念头在神识各处的共同支撑下,再次向五行山顶爬去。
攀藤附葛,说明他们这次往山顶上爬的过程极为艰难,跟前面他“登此山如履平地”的时候判若两人;而三藏,上次是直接骑着马上去的,这次却只能自己费力攀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刘伯钦前面是走在半山之中的时候,就直接立于道下,与道不合了。他并没有真正的爬到过这五行山的极巅之处。说明他这坚定的以禅门思想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虽然能让人立于众草之上,却不能真正的走到三界、五行的巅峰之处。 所以再次攀登的时候,这个马就没有用了。三藏不能再驾驭他的马了,只能以其坚定的主张作为帮扶,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向上攀登。
三藏本身并不能真的上到五行山的极巅之处,他是借助于一些人身上不断向上延伸的思想来往五行山上攀爬的。这个过程无疑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定的支撑,三藏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这个时候,居于神识各处的盟主地位的刘伯钦就发挥了他的作用,他的扶持使三藏能够不断向上前行。而他的家僮,也就是神识各处的主导思想,则在刘伯钦的作用下来牵马,三藏借助哪种思想,哪根藤蔓,那神识各处的主导思想便牵引着代表三藏坚定主张的思想来到这个藤蔓之处,沿着这个思想前行。这个时候,三藏等人所代表的思想全都发生了变化。三藏成了听到发自内心的呼唤,坚定的想要爬到五行山上,想要立于五行之上的思想;刘伯钦则成了坚定的为三藏这种思想服务的主张,只要能帮着三藏爬到五行山的极巅之处,他就支持。家僮牵着马,跟着三藏和刘伯钦前行,就是说这马,这主张,是由神识各处按照刘伯钦的意思,牵引着往前走的;这马虽然也代表着三藏的坚定主张,却只是攀登过程的某一阶段的坚定主张。比如三藏攀附着这根藤蔓往上攀爬,这马就代表着这根藤蔓的思想;攀附着那根藤蔓,就代表着坚持那跟藤蔓的思想。所以在这个攀爬的过程中,这马是在不断变化的,三藏在不同的时候,所采用的思想也不相同。可不变的是三藏这想要爬到五行山顶的思想和刘伯钦这坚定的支持三藏的主张都没有变化。
就这样,在刘伯钦的坚定支持之下,三藏一行终于来到五行山的极巅之处。此时的三藏看到了令人赞叹的金色光芒和无数的祥瑞之气。他知道这是一个祥瑞美好的境界。再看这五行之上,乃是一个端正而又坚定的“大”的念头压在其上,这个端正的大的念头之上,有一个封条,上面用金字书着六字真言,他意识到,就是这六字真言将孙悟空封在了五行山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03 17:19:12 +0800 CST  
三藏近前跪下,朝石头,看着金字,拜了几拜,望西祷祝道:“弟子陈玄奘,特奉旨意求经,果有徒弟之分,揭得金字,救出神猴,同证灵山;若无徒弟之分,此辈是个凶顽怪物,哄赚弟子,不成吉庆,便揭不得起。”祝罢,又拜。拜毕,上前将六个金字,轻轻揭下。只闻得一阵香风,劈手把“压帖儿”刮在空中,叫道:“吾乃监押大圣者。今日他的难满,吾等回见如来,缴此封皮去也。”吓得个三藏与伯钦一行人,望空礼拜。
祷祝。向神祷告祝愿,求神赐福。
弟子。门徒,徒弟。
证。验证、证实。
凶。凶恶、凶狠。
顽。顽固、不驯服。
哄。哄骗。
赚。骗。
吉庆。吉祥喜庆。
劈手。形容动作迅捷,使人来不及防备。
三藏虽然在五行山顶看到金光和瑞气,却又看到四方大石和封条,知道这金光和瑞气乃是来自这四方大石和其封条上的金字,而这封条和金字明显是封印山底下那猴子的。既然如此,那山底下的猴子无疑是个妖怪,可是那猴子又说他是受菩萨教诲,保他去西天取经的,那么该不该信那猴子呢?三藏心中没底。所以他来到四方大石之前,跪下,朝着石头,看着那金字,磕头,表示自己完全拜服于那“如意宝啊!莲花啊!”的想要如意,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之下。接着他朝着西方,朝着那真经的所在,向佛祷告祝愿并乞求佛帮他做出正确的决定。他说:“我这个佛门中的门徒乃是东土大唐的在道中成长起来的强大的思想,此行乃是专门奉东土大唐的旨意去西天拜佛求经的。我来到这里,遇到了被压在这五行山下,被这四方大石和这真正想要如意,想要逃脱凡尘的念头压制住的一个想法。如果我和他果然有师徒的缘分的话,就让我揭得金字,将那与道相合的想法救出来。让我和它一同去证实灵山的存在和作用。如果我和它没有那师徒的缘分,那猴子乃是个凶恶、顽固的想法,在这里哄骗我,我把他救出来,不是什么吉祥喜庆的事的话,那么我就揭不起这封条。”三藏祷祝完毕,又朝石头和封条恭敬的拜了下去,表示他的诚意。拜完了,他走上前,没费什么力气,很容易就把那封条给揭了下来。
揭下封皮之后,三藏只觉得一阵散发着美好气息的念头很快表现出来,一下子就把那写着六字真言的封条带到了神识高处,三藏根本无法防备。只听得一个声音从那封条中传来,道:“我这声音乃是监押大圣的人发出来的,今天是他难满之日,我等回见如来,将这封皮缴回如来,回如来法旨去了。”这个已经飘到神识高处的声音,令三藏和刘伯钦,令那取经人那通过禅门教义去西天取经思想和神识各处盟主地位的思想都感到害怕。
这个害怕,应该不是说这个飘于神识高处的思想有多么可怕,而是它的表现令三藏和刘伯钦,以及三藏和刘伯钦此时所代表的“取经人”感到恐惧。第一,这个念头产生的太过突然而迅疾了,令他们无法防备,根本无法抵御;这个突然性,就令人本能的感到害怕。不过这种怕,不会让三藏等人拜服于这种思想之下的。所以就有着另一种可能:
东土大唐之人,都是“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封侯”之辈,而且他们的手脚并不干净,虽然都说有神佛、天条等,却也都不是那么相信。而此时这突如其来的香风和那已经飞到高处的声音,使他们认识到:“呀!原来那神佛是真的存在的!原来真的有神仙啊!”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自然对以前做的那些不干净的事感到害怕,就算唐僧没做过,也会感到后怕:“幸好我没做过,要不然不也得被打入地狱之中啊!”所以这个时候,三藏一行人,包括刘伯钦和家僮等,都感到害怕了,都朝着天空磕头,表示自己愿意拜服于天道之下,不肯再做为非作歹之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03 17:21:09 +0800 CST  
径下高山,又至石匣边,对那猴道:“揭了压帖矣,你出来么。”(原文)
径下高山。三藏等人攀到五行山的极巅之处不那么容易,可是下来的这个过程却很快。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就跟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我们本来是凡人,没有更高的境界境界,可是通过某些方面的努力,可以看到或暂时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可是这个境界毕竟是不属于我们的,我们也不可能长久的维持这个境界的。所以在我们好不容易达到那个境界之后,我们还是要下来,回到现实中真实的自己。就如在菩提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跟着须菩提祖师修道的孙悟空一样,不管他是在祖师那里呆十年,呆二十年,哪怕成千上万,甚至上亿年,只要他没有真正达到那个境界,终究会从那个境界中掉下来,他的这个觉悟就是暂时的,就是须臾间的觉悟。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而已。过了这一瞬,三藏等人就又回来了。不过这一瞬就够了,就如孙悟空在祖师面前修道的十年,也是一瞬,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长,他不能让孙悟空真正的进入大觉,获得长生;说短,他又让美猴王学到了一些法术,在这须臾间的觉悟中得到了一定的成长。三藏也是这样,他立于五行之上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就这一点时间,却已经让他明白,这猴子是他该救的,跟他能成师徒,能成吉庆,便将那金色压贴给揭下去了。来到山下,他对孙悟空道:“我已经把那帖给揭下去了,你出来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04 19:47:20 +0800 CST  
五七里。指的是五蕴七苦。一般称作五蕴八苦,前面七苦各有名字,统称为五蕴炽盛苦。作者用五七两个数字形容这五蕴七苦,是说五蕴造就七苦,可是这七苦得源头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问题所致,就是“炽盛”的缘故,这七苦都是五蕴过于强大的原因所造成的。至于具体的缘由和这五蕴七苦是怎么来的,也得等后面重解《西游记》一到八回的时候再来阐述我的看法。
孙悟空见三藏真的将那封帖揭下,自己终于可以出去了,欢喜异常,叫三藏走远些,他好出来,不要因为他的出来使三藏受到惊吓,受到影响。要知道,三藏代表的是为了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孙悟空代表的则是单纯的想要成为真正的圣人的想法。虽然都想要修行,可是他们两个是有着显著的区别的,所以他们两个之间也有着冲突,这神识中主要的思想和心中主要的想法也是有着区别的。要知道,孙悟空这想法是异常强大的,只是他一直被压在五行山下,在凡尘思想的底下,无法翻身,无法表现出他的力量。可是当他这想法从五行的压制下解脱出来之后,这想法依旧非常强大,强大到足以对三藏所代表的神识中的主导思想带来强大的冲击,甚至可以使之受到损伤,发生改变;在强大的代表着真心的想法的作用下,他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很可能一下就变成孙悟空那单纯的要成为真正的圣人的想法了。这都是可能的,而且是极其可能的,代表真心的强大想法毫无疑问的会对人的思想决断造成强大的影响,甚至改变。所以在孙悟空要从五行山下出来的时候,他要三藏走开些,不要为他这思想所影响,所伤害。孙悟空的这个举动,正好说明他已经听从菩萨教诲,不愿再去“行凶”了。
再看刘伯钦,他听到孙悟空之言后,赶紧领着三藏一行人回东即走。为什么他往东边走呢?因为这就是一条大道,从东到西的大道,五行山只不过是这大道的一个部分,是这大道中的一段道路,不管这道路好不好走,是柏油马路,还是崎岖山道,甚至连山道没有的一座荒草遍布的山,它也是这大道的一部分,你都要走过这个阶段,才能继续向前走下去。而三藏和刘伯钦,他们才从东土大唐出来,他们没有办法继续西行的,甚至刘伯钦走到这里,都已经没有继续往前走下去的资格了。这个时候,还要离开这里,还要躲开孙悟空从五行的压制下脱离出来的那种震动,那就只好走回头路,他这一走,便又走回了五蕴七苦之中。
刘伯钦和三藏好不容易走出了东土大唐,却又走到了五蕴七苦之中。可是这个时候,孙悟空还嫌不够远,还要他们再走远些,三藏和刘伯钦无奈,只得继续往东走,这一走,就不知道走到什么地方去了,书中没有说明,我们也只能在以后的《西游记》中再去推测。反正他们这么一走,下了五行山,走离了五行之外。按理说唐僧是西行取经,刘伯钦扶持着三藏往东走,应该走回了东土大唐,这个时候重新走回五蕴七苦之中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继续往东走,却又下了五行山,走出了五行之外,那么他们是怎么走出去的呢?这个就不知道了。毕竟三藏是手净、口净、身心清净的人,还曾到过五行山顶,看到过那五行之上的景象;刘伯钦则一直专心扶持着三藏,也自然变得手净、口净、身心干净了。而我们却还没做到这点,即不净,也没有领悟过那五行之上的景致,自然也难以明白其中的道理,或许只有我们也手净、口净、身心清净的时候,再经过一番似三藏一般的努力之后,方才能够知道他们为躲离孙悟空,到底去的是什么地方吧。要么就只能在后面的书中去探索。至于他们到的地方,是不是傲来国?我们也得以后再去分析,南赡部洲和东胜神洲有大海相隔,就是有性海相隔,或许三藏等人的“干净”便是突破这层性海隔阻的渡船也未可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04 19:49:11 +0800 CST  
读到这里,似乎又把我前面的结论推翻了。因为三藏的净,使得他虽然是往东走,看起来走的是回头路,其实这个路却跟他的来路是不一样的,而且三藏才来到东土大唐和鞑靼的交界处,还没有走出南赡部洲,所以当他来到五行山的时候,甚至在五行山顶的时候,依旧是在五蕴七苦之中的,所以他这一走,其实很可能是走出了五蕴七苦之外。现在这一切都难以明了,不过我们能从三藏往东走的过程看出一个道理,就是人虽然同样在信奉一个道理,做同一件事,他的手、口、身心的干净与不干净,走的路是完全不同的,得到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就像那口被刘伯钦的母亲和妻子洗了又洗的小锅一样,如果它不干净,怎么也做不出素斋来的。
三藏在刘伯钦的引领下,走了很远,终于走出了五行的束缚。这个时候,他听到一个震耳欲聋声音,好似天崩地裂一般。这个声音的出现,使得三藏这代表着主导思想的思想、刘伯钦那神识各处盟主地位的思想,以及那些神识各处的主导思想都为之悚惧。可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那原本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猴子,已经跪在三藏面前,口称师父,已经从五行的压制之下脱离出来了。
唐僧取经第七难:“两界山头”就在这里。说的是说的是取经人在手、口、身心清净的状态下,终于凭借来自神识各处的支撑来到了那东土大唐的边界,将要进入那欲望清净的所在。这个时候,那手、口、身心干净,又切立于众草之上,不受外念干扰的人,能够听到那内心深处被压抑很久代表真心的声音,那想要成圣的想法。这个时候,要通过自己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主张,清除这想法上的杂念和不应有的延伸,使这想法真正的表现出来。并且让那居于神识各处盟主地位的坚定主张完全追随并扶持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怎么对就怎么走,而不是坚持一个固有主张前行,如此才能攀登到五行的最高处,将代表真心的想法从五行的压制下解救出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04 19:50:30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