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紧箍咒

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疼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了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念起来,他依旧生疼,疼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他的头又不疼了。(原文)
默默。暗地里。
疼。因病、刺激或创伤而引起的难受的感觉。
打滚。指躺在地下滚来滚去。
勒。捆住,套住。
生根。指正在生长的根系,正在发育的根系,或已经扎根秧苗开始生长。
捎。扇打。感觉是一种从外部,其突出部分发挥作用,要将其打掉的一种行为。
竖蜻蜓,是指倒立。
翻筋斗。又做翻跟头,翻跟斗。指徒手在地上做各种滚、翻、转体、卧、跳等动作的运动。
耳红面赤。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眼胀。是目倦的诊断依据,目倦是视疲劳。就是说他这想法已经不能再突出的表现出来了。
麻。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
三藏见行者把绵衣船上,帽子戴上之后,就不再只是用那来自东土大唐的粗糙食粮作为自己的支撑,而是重新开始想着去西天取经,他那“如意啊!莲花啊!”的念头在不知不觉中就表现出来。他这念头才一表现出来,行者那心头之上便因为这“如意啊!莲花啊!”的念头的刺激有了难受的感觉。三藏这念头不停的表现出来,行者那边就疼的受不了了,这种难受的感觉使得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不住的发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将他那以神识各处的真意嵌入其中构筑的美好地位都给破坏掉了。为什么这《紧箍咒》,也就是《定心真言》会对行者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定心真言》的具体含义上来。
这《紧箍咒》乃是“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翻译过来就是“如意啊!莲花啊!”两个感叹词。这两个感叹词都是人的欲望,或者都是一个修行人的主要的欲望,可是仔细去看,它们的含义却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这两个感叹词,“如意”是要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欲望的代表。“莲花”则是想要超出凡尘,成佛成仙的思想,而想要成佛成仙,就要压制自己的欲望,是禁欲方面的。就是说,这一个《六字真言》其实包含着欲望和禁欲两个方面,可是一个人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使人的欲望方面和禁欲方面都能实现呢?行者做不到。行者这种跳跃式的思想,使得他的想法处在一种“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的心理状态,不是禁欲,就是让欲望突出的表现出来,所以他不可能同时实现“如意”和“莲花”这两个有着明显冲突的目标。行者做不到,而三藏却想要做到,所以三藏一念那《紧箍咒》行者的脑袋就开始疼起来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6 21:34:21 +0800 CST  
这种由相互矛盾的目标产生的头疼刚开始还不算那么严重,可只要三藏那“如意啊!莲花啊!”的念头不停,行者这心头的疼痛也就不会停下来。为了能够“如意”,能够“莲花”,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不停的转变,一会儿是这样的想法,一会儿又变成那样的,可因为他这种“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的跳跃式的思想,使得他不管怎么变都无法实现他“如意啊!莲花啊!”的愿望。一个人最开始达不成某个目标的时候,他会痛苦,但是他这种痛苦应该不是那么重,因为这次不行还有下次啊!可是当他长时间不管怎么改变,不管用什么方式都做不到的时候,他的痛苦也就越来越重,越来越难以忍受了。而且这种长时间都无法达成某一目标的表现,会令人对他失去认可,失去他本来的地位,所以行者的那顶嵌金花帽也受他头疼、不断打滚的影响而被损坏了。
三藏见行者那嵌金的花帽坏了,害怕那通过《定心真言》而在行者那代表真心的想法上形成的束缚也会在这心头过度痛苦而产生的力量之下被破坏掉,便停了下来,不再继续去想着那“如意啊!莲花啊!”的事情了。当他不去这么想的时候,行者那心头的痛苦也跟着消逝不见了。
行者的头不疼了,就开始去摸索那心头之所以会难受的原因,他发现一个似乎是神识真意构成的关联的东西,紧紧的套在心头,即无法将它取下来,这个关联已经在心头生了根了。
“我想要随心所欲,想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一切都随着我的心意”。
“我想要从凡尘中超脱出来,成佛作祖,成为圣人,能够长生不老”。他们一个是欲望。
一个是禁欲,却都是人的真意,甚至是这世间众生的真意,都是在人心中扎根的思想,是人怎么也无法去除的思想。只是其表现或强或弱,或者干净,或者不干净。而此时,对于修行了《定心真言》的取经人,这“如意”和“莲花”就如人心中向两个方向延伸的两条线,这两条线相互关联,共同形成了一个圈子,套在取经人的心头。人为什么要成为圣人、成佛做主之类的?因为到那个时候我就能够随心所欲了。所以人之所以要禁欲,其实是源自人的欲望;而人的这方面的欲望又促使人必须要去禁欲,要去修行。所以它们之间的关联共同形成一个圈子,它们之间的关联是揪不断的。
行者发现这种状态之后,便用其所执掌的真心发挥作用,想要让真心发挥作用,通过其所掌握的那种一针见血的能力,将这金线移除。可是他的做法就好像一个人从外部对根深蒂固的思想发挥作用一般,是一种胡乱的,怎么也找不到其要害的作为,怎么也清除不了这根深蒂固的思想。
而且他虽然想要清除这个金箍,可是这“如意”和“莲花”难道不好么?既然好,那为什么要清除掉呢?所以在行者要以真心将这金箍削掉的时候,他的头就更疼了。他这想法一会儿倒过来,一会儿倒过去,翻转不停;他的真心在这两种想法中不断的跳跃,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在那边,不断的在清除和不清除之间来回转变。他的耳朵和他的思想都被“如意啊!莲花啊!”的美好想法所充斥,他这代表着真心的想法已经不能真正的表现出来了,在这长时间的痛苦之中,他已经失去了自己感觉,不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到底是想要怎么做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便处于一个麻木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他的头又不疼了,三藏便也住了口,不再念那《紧箍咒》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6 21:37:21 +0800 CST  
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紧箍经》,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痛了!这是怎么说?”(原文)
行者发现三藏住口,不再念那“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之后,他这头就不疼了,知道自己这头疼原来是三藏的缘故,便说:“原来我这心头疼痛,是师父你通过密语诅咒的。”三藏说:“我念的是叫那在头上生根的代表真意的牵挂越来越紧固的经典,什么时候诅咒过你啊?”
是啊,行者最初戴上那花帽的时候,他的这“如意”和“莲花”两种思想确实表现的不那么强,他的头也不那么疼,而现在,随着他头疼的越来越严重,他这“如意”和“莲花”两种思想也变得越来越根深蒂固了,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头的牵挂越来越坚固的秘诀,没什么问题啊?可为什么他一念到这两个词的时候,我这心头就疼痛呢?我这心头疼痛到底跟他念的咒语有没有关系呢?行者弄不明白,就说:“你再念念看看。看看是不是你诅咒的。”三藏真个又念,行者这心头就真的又疼起来,只叫“莫念!莫念!一念这心头就疼了。”行者断定,自己头疼确实跟三藏这取经的思想有关系,只要他想着“如意”,想着“莲花”,他这头就疼了,可是他却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原文)
无礼。缺乏礼貌,缺乏对人适当的尊敬、尊重。
眼见行者真的惧怕这《金箍经》,三藏便问行者:“这回你可听我的教导训诫了么?”行者道:“我听你的教诲了!”唐僧又问道:“你还敢再不尊敬我,不考虑我的意见么?”行者道:“不敢了!”他这一不敢了,这心头也就不疼了。行者头疼的时候肯服软,可当他的头不疼的时候,便就不愿遵循教导训诫了。这个时候,他虽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却已经知道了自己头疼的源头,便拿出他的绣花针,要以真心为武器,直接攻击三藏这导致他头疼的要害之处,要将三藏棒杀掉。可是他方一动手,就觉得头疼的比前面还要厉害。就是说当行者知道自己的头疼源自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之后,便要想将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给打消掉。可是他想要将三藏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打消掉的思想,乃是一种处在二法之中,三界之内的思想,使得他心头疼得比以前更厉害了,疼得他这想法跌倒在尘埃之中,失去真心的支撑,不能真正表现他的力量了。
孙悟空在这个时候,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他想要随着自己的心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又想要成佛成圣。那该怎么做呢?自然要去西天求得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才行。因为取得真经之后,便就从苦难中超脱出来了,自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然成佛成圣了,自然位与天齐,历劫不倒了。也就是是说只有通过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才能达成自己根深蒂固目的,行者现在却想要将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打消掉,又怎么能不让他头疼呢。所以他只教:“师父!我晓得了!我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了!你别再念下去了!别再念下去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6 21:38:51 +0800 CST  
三藏道:“你怎么欺心,就敢打我?”行者道:“我不曾敢打,我问师父,你这法儿是谁教你的?”三藏道:“是适间一个老母传授我的。”行者大怒道:“不消讲了!这个老母,坐定是那个观世音!他怎么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与我,他必然先晓得了。你若寻他,他念起来,你却不是死了?”行者见说得有理,真个不敢动身,只得回心,跪下哀告道:“师父!这是他奈何我的法儿,教我随你西去。我也不去惹他,你也莫当常言,只管念诵。我愿保你,再无退悔之意了。”三藏道:“既如此,伏侍我上马去也。”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擞精神,束一束绵布直裰,扣背马匹,收拾行李,奔西而进。(原文)
欺心。自己欺骗自己,昧心。起坏心思。
不曾。没有,从来就没有。
观世音。观,观察。世,世间。音,声音。观世音,观察世间声音的人。按理说声音是用耳朵听的,而观世音则用观字,有观察之意,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和动向的人;换句话说,他不仅是在听,更是在仔细看,仔细研究这些声音。
害。谋杀,谋害。
那般。那样。
奈何。惩治,对付。
惹。触犯。
退。离开,辞去。
悔。后悔。
死心塌地。原指死了心,不做别的打算。后指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扣。用圈、环等东西套住或拢住。
见行者求饶,三藏道:“你怎么起了坏心思,怎么就敢打我呢?”行者道:“我没有想过要打你,从来就没想过要打你的。师父,其实我想打的只是那让我头疼的思想,并不想将你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打消掉的。我问你这个教导我成长的人,你的这个法门到底是谁教给你的?”三藏道:“是刚才你消失不见之后,一个老母传授给我的。”行者闻言大怒,说道:“不用讲了,你说的这个老母,肯定是那观察世间声音的人,针对我发出的声音做了这件事情。他怎么能那么样害我!等我去南海区揍他去!”三藏闻言道:“你要去揍他?不要忘了,这个办法是他教给我的。既然是他教给我的,他肯定比我先知道。你要是去南海揍他,他也念起《紧箍咒》来,你不得死在那儿啊?”
行者见三藏说得有道理,真的不敢动身去南海揍观世音菩萨。只好回心转意,拜服于三藏这能够帮自己实现“如意”和“莲花”这两个心中根深蒂固的美好愿望的去西天取经的主念之下,表示自己愿意听从三藏的教导,道:“师父!这是观世音菩萨对付我的方法,教我跟随你去西天取经。我也不去触犯他,不去这非要他把这金丝给我拿下来了,师父你也别把这咒当作寻常,没事就念,让我头疼。我愿意保着你去西天取经,再也没有离开你,和后悔去西天取经的想法了。”三藏听了行者之言,说道:“既然你愿意听从我的教诲,随我去西天取经,那么就用你这真心扶持着我,驾驭着我的主张,去西天取经去吧。”
毕竟这一去,后面又有甚话说,且听下回分解。(原文)
前面的六贼和行者执掌着真心的想法,都是人心中的表现。一个是心中美好的欲望,一个是心中崇高的思想,都是人内心深处永远不会难以撼动的思想,那该怎么办呢?取经人无疑深处苦难之中。所以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来了,针对取经人心中的表现,给了行者一个法门,让他能够抵御这种神识越来越加清冷的状态,同时告诉行者,只要你随着唐僧去西天取经,在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的教导下,不断成长,就能达成你心中的目的。就这样,行者立心坚定,要追随着三藏去西天取经,不退不悔,达到了一个心神合一的状态。这个心神合一和前面第二回“断魔归本合元神”斩除混世魔王的合元神是不一样的。那次的合元神,是建立在一方消灭另一方的状态下的,而这次则是两者共存的一个心神合一的状态。这种共存,是建立在行者完全服务于唐僧,完全处于三藏的侍从的地位之上的。虽然行者得到了那顶花帽,可是这顶花帽却被他给扯破了。所以这之后是行者伏侍三藏上马,是一个行者完全居于服从地位的状态。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般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现在的取经人,他的取经的真心已经表现出来,并且完全遵从于三藏这取经的主念和其所奉行的禅门先行的思想。他这心即存在着,又不会对三藏这取经的“一点灵光”产生干扰,这可能就是那“无心”之诀,不受内心干扰不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沾染或凝滞。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释门之中真正的领悟佛陀奥义的弟子了。
不知后面他们还要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6 21:47:45 +0800 CST  
明天还同事班,不能更新,所以今天更了两天量的。
我认为《西游记》是一本前后连贯的书,每一个妖怪,每一个灾难都跟其前后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个人的智慧不够,知识面也窄,水平又低,也没有系统的研究过佛、道、儒等方面的知识,所以里面肯定是有问题,甚至是很大问题的。再加上我认为只要是书之于文字的东西就会对人的思想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请各位朋友一定要保持自己分辨问题的能力,不要被我误导了。
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谢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6 21:54:03 +0800 CST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蛇盘山鹰愁涧

却说行者伏侍唐僧西进,行经数日,正是那腊月寒天,朔风凛凛,滑冻凌凌;去的是些悬崖峭壁崎岖路,迭岭层峦险峻山。(原文)
腊月。阴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
伏侍。侍候,照料。
朔风。北风。北风是能给人带来寒冷的风。
凛凛。严肃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样子。
滑。光溜。
冻。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
凌凌。清澈明净貌。
去。前往,到别处。
悬崖。高耸陡峭的山壁。
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崎岖。山路不平。
迭。屡次,反复。
层。重复地。
峦。连着的山。
险峻。陡峭险恶。
山。障碍。
行者伏侍唐僧西进,说明这一段的修行过程中,一直是唐僧处于主导地位,行者这真心处于服从地位,他这真心是完全遵从唐僧这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去做的。就这样,他们继续坚持着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向西行进。这个过程没有持续太久,他们的修行就已经进入了这一大阶段修行的最后一个阶段了,取经人的神识处在极端清冷的状态之中。那能够给人带来清冷的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在神识中不断吹过,这种思想令取经人既敬重而又害怕。取经人的心性都已经冻结了,呈现出清澈明净的状态。在这神识被完全冻结的状态中,他的取经之行进入非常危险而又崎岖不平的状态中,他在这相互重叠的,极为危险的险恶的阻碍中向前行进着。
三藏在马上,遥闻唿喇喇水声聒耳,回头叫:“悟空,是那里水响?”行者道:“我记得此处叫做蛇盘山鹰愁涧,想必是涧里水响。”说不了,马到涧边,三藏勒缰观看。(原文)
唿喇喇。形容气势磅礴。
聒。声音吵闹,使人厌烦。
记得。想得起来,未忘。记得二字说明行者以前来过这里,至于他到底在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我们暂时还看不出来。
蛇。在中国的传说中,蛇是小龙。同时蛇也是可以同时在水中和陆地上生存的动物,代表的是人心性和身体上的想法。
盘。盘踞。环绕。
鹰。大鸟,有强大力量的念头。
愁。忧虑、悲哀、怨恨。
涧。山间的小溪。代表的是心性作用于人身之上,所形成的身体上面的心性表现。
说不了。话还没说完。
三藏驾驭着他的主张,继续前行。就听见远处的心性发出气势磅礴的声音,令在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的主导下进行修行的喜欢清净的他觉得厌烦。他转过头来,向他那能够见貌辩色,聆音察理的内心询问,探寻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境界所在。
行者说他记得此处,说明这是一个他以前来过的地方,虽然已经很久没来了,却还有印象。这里叫蛇盘山鹰愁涧,是由人心性和身体中的想法盘踞所形成的一个圈,令那神识中可以高飞的强大思想为之忧虑、悲哀、怨恨的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河流所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8 19:52:52 +0800 CST  
三藏和行者的话还没说完,还没真正弄明白这个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就已经来到了这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之前,三藏把持住自己所驾驭的禅门思想,开始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仔细观察起自己现在所处的这个神识境界所在。
但见:
涓涓寒脉穿云过,湛湛清波映日红。声摇夜雨闻幽谷,彩发朝霞眩太空。
千仞浪飞喷碎玉,一泓水响吼清风。流归万顷烟波去,鸥鹭相忘没钓逢。(原文)
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脉。像血管那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东西。
穿。破,透。
过。从这儿到那儿。
湛湛。清明澄澈貌。
映。返照。
涓涓寒脉穿云过,湛湛清波映日红。能给人神识带来清凉的心性透过神识高处洁白的思想缓缓的在人的身上表现出来;在取经人的身上泛起了一道道清净的波浪,那真正来自天界的能给人来带光明的美好思想从中表现出来。
摇。摇动,摆动。
夜。夜晚,黑暗。
闻。听见。
幽谷。幽深的山谷。
彩。光彩,光泽。
发。显现,显出。
朝霞。初升太阳照射的云彩。《楚辞。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王逸注:“朝霞者,日欲出赤黄气也。”所以我对朝霞的理解是:真正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将要显现出来的时候,那种美好的,代表着神识各处的真意的气息。
眩。通“炫”,光耀。本意:眼花,看不清。
太空。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整个空间。在《西游记》出书的时候,应该还没有大气层这个概念呢。所以这个太空指的应是高空;指的应该是现在神识范围之外的神识部分。
声摇夜雨闻幽谷,彩发朝霞眩太空。这能给人神识带来清凉的心性所发出的声音,以禅门思想为中心摇摆不定,它能够给身处黑暗中的人带来神识滋润的状态,就连人身上那偏远清幽的角落,也能听到来自它的声音。这种能给人神识带来清凉的心性所发出的光彩,就好像那真正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即将要显露出来一样;那美好的,代表着神识各处真意的气息表现出它的光彩,让人感受到了来自神识高处的光芒,同时它所发出的光彩,又会令你眼花缭乱,看不清那极高处的神识的真实状态。
仞。本意是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喷。散着射出。
碎。零星,不完整。
泓。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吼。发出巨大的声响。
千仞浪飞喷碎玉,一泓水响吼清风。那从极高的天际奔流而下的心性在人身上形成一道道的波浪,无数细小的纯洁而珍贵的思想从中喷涌而出。这一道清净的心性却在人的神识中发出了声音;这本来令神识清净的念头却神识中发出了巨大的声响。
归。返 归本处。
万顷。常用以形容面积广阔。
烟波。指烟雾苍茫的水面。
雾。接近地面的水蒸气,能够阻挡人的视线,使人看不清事物。我觉得《西游记》中的雾,是一种迷茫的状态。
鸥鹭。鸥和鹭,都是吃鱼的水鸟。
鱼,生活在水中,代表的是心性之内的念头。
相忘。彼此忘记。
钓。钓鱼的人。
逢。遇到。
流归万顷烟波去,鸥鹭相忘没钓逢。这从神识的极高处重新流回到人身上的心性对取经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让人为迷茫所笼罩。那原本都在清除心性中的各种念头的鸥和鹭都已经不认得对方了;此时已经看不到通过一定方法清除心性中的念头的人的存在。
从这篇景物描写的诗可以看出,三藏师徒在这一阶段完全以三藏所坚持的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为主导,去西天取经。他的真心虽在,却已经完全处于服从地位,只能从旁协助唐僧,而不能提出丝毫异议。这种修行方式下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取经人身上的心性已经处于极其清冷的状态,这令人极其清冷的禅门思想就好像那能给世人带来真正光明的太阳一般。这种能使处于黑暗中的人的神识获得滋润的禅门思想,就好像那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一般,散发出美好而代表真心的色彩,可是这种色彩又给人带来一种眼花目眩的感觉;它的存在,反倒又使你觉得迷茫和困惑。
那来自神识高处的心性虽然喷涌出无数细小的纯洁而珍贵的思想,可是那原本应该给人的神识带来清净的禅门思想,却反倒以异常强大的姿态直接打破了这种清净的状态。唐僧和行者这取经的主念和取经的真心跟那禅门思想,本来都要清除性海中各种念头的鸟儿,可是他们现在已经都不认识对方了,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到那想要性海清净的表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8 19:55:20 +0800 CST  
始料未及

师徒两个正然看处,只见那涧当中响一声,钻出一条龙来,推波掀浪,撺出崖山,就抢长老。慌得的行者丢了行李,把师父抱下马来,回头便走。那条龙就赶不上,把他的白马连鞍辔一口吞下肚去,依然伏水潜踪。(原文)
撺。同“蹿”。向上跳,喷射。
龙。在中华文明中,天子为龙。龙乃是主导思想。
抢。夺,硬拿。
鞍辔。鞍子和驾驭牲口的嚼子、缰绳。就是说念头没了,连那念头上能够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承载部分也没了,连三藏驾驭着主张的驾驭部分也没了。
唐僧师徒正在观看此时自身的状态,就见那人身上的心性之中发出了一个强大的声音,从中钻出一个强大的主导思想来。这个思想在取经人的心性中泛起了巨大波浪,非常突然而且迅速的从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直接射到人身的顶端,要将三藏这取经的主导思想夺去。这个思想从表现出来,到他要吃唐僧的这个过程太突然了,使得行者这取经的真心来不及跟那龙争斗。他只是下意识的去守护唐僧,在这个过程中,他丢了行李,放下取经的重担,只是用他这取经的真心去守护住唐僧那取经的主念,将三藏解救出来,脱离了那龙口的吞噬。那个心性中爆发出来的主导念头追不上行者这取经的真心,所以他没有吞噬掉行者,只是将三藏那坚定的主张给吞噬掉了,与此同时,这坚定的主张已经无法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了,三藏也无法驾驭这禅门思想了。这龙将三藏那坚定的主张吞噬掉之后,便依旧回到取经人身上那清寒的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之中,潜伏下来,就再也看不到它的踪迹了。
行者把师父送在那高阜上坐了,却来牵马挑担,止存得一担行李,不见了马匹。他将行李担送到师父面前道:“师父,那孽龙也不见踪影,只是惊走我的马了。”三藏道:“徒弟啊,却怎生寻得马着么?”行者道:“放心,放心,等我去看来。”(原文)
高阜。高的土山。土是人身上比较坚定的念头。高阜,是由人身坚定的念头所堆积起来的高高凸起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人神识各处的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所共同汇聚的在身上突出出来的思想。
孽。主要字义是恶因,恶事,邪恶。
行者把唐僧送在那人神识各处的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共同汇聚起来的一个突出而比较坚定的所在,让唐僧端坐在这些思想之上,以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那心性中的坚定的主导思想的影响。接着,行者便以他那取经的真心要去寻回取经的重担和曾经承载自己去西天取经的代表着唐僧坚定主张的禅门思想。可是行者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那能够承载自己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不见了。行者便只将行李送到唐僧面前,说道:“师父,那因为恶因所产生的邪恶的心性中的主导思想已经不见了,只是它的出现使得我们原来的主张位置惊惧,消失不见了。”
取经的重担还在,可是能够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坚定主张已经没有了,三藏道:“徒弟啊,你这要在我的教导下成长的代表真心的想法啊!我们却要怎么去寻回那能够承载着我们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呢?”行者见师父问,说:“师父你放心吧,这事包在我身上。等我去探查一番,再回来告诉你。”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9 09:25:12 +0800 CST  
他打个唿哨,跳在空中。火眼金睛,用手搭凉篷,四下里观看,更不见马的踪迹。按落云头,报道:“师父,我们的马断乎是那龙吃了,四下里再看不见。”(原文)
手搭凉棚。瞭望时用一只手平支在前额遮挡阳光。
唿哨。把手放在嘴里用力吹发出的尖锐的声音。
断乎。绝对。
随后,随着一道尖锐而强大的声音,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在神识中表现出来,他睁开火眼金睛,通过他所学的禅门思想,遮挡住那高空中令人眼花目眩的光芒,在神识四处仔细搜索着,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曾经的坚定主张。便按落云头,重新回到三藏身旁,回报道:“师父,那能够承载我们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绝对是被那心性中表现出来的主导思想给吞噬了,我在神识各处仔细寻找,却怎么也看不到它的踪迹。”
三藏道:“徒弟呀,那厮能有多大口,却将那匹大马连鞍辔都吃了?想是惊张溜缰,走在那山凹之中。你再仔细看看。”行者道:“你也不知我的本事。我这双眼,白日里常看一千里路的吉凶。像那千里之内,蜻蜓而展翅,我也看见,何期那匹大马,我就不见!”(原文)
口。欲望。欲望大,念头也大。
大马。说念头的强大。由于这白马代表着取经人坚定的主张,所以这白马是非常大的念头,所以唐僧以大马称之。
惊张。震惊、张皇。
溜缰。悄悄的脱开缰绳跑散。
凹。周围高,中间低。
山凹。人身上的缺陷之处。
蜻蜓展翅。蜻蜓的翅膀本来就是直的,所以蜻蜓展翅说的应是蜻蜓上下扇动翅膀时的动作。蜻蜓是一种体型小的昆虫,代表极小的念头。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而且蜻蜓扇动翅膀的频率极高,所以极难观察到。这里蜻蜓展翅代表的应该是急细微,变化极快,极难察觉,极难观察到的事物。而且是透明的
三藏道:“那个家伙的欲望能有多大啊?就能将我这代表神识各处坚定主张的强大的承载着我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连同我驾驭它的方法和它承载我的方法都给吞噬掉?我想应该是被那人身上的心性中的主导思想给吓到了,因此在我们没有察觉的状态下脱离了我们的控制,跑到我们身上不易察觉的缺陷之处中了。你再仔细找找,没准能找到它呢。”行者答道:“你也是不知道我的本事,我的这双眼睛,在人神识清净明白的时候,能看到这大千世界中的吉凶祸福。只要在这大千世界之内,就连像蜻蜓那样极小的念头的极细微、变化极快,极难察觉、极难观察到的事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何况一个那么大的念头,我就能看不到它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9 09:26:16 +0800 CST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躁,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原文)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条山,形容路程极其遥远艰难。这里面指的是西天路上的无数心性和人身上的阻碍。
暴躁。形容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
脓包。比喻懦弱无能的人。
喊。大声叫。
三藏道:“既然我那坚定的主张,我能驾驭的,并能承载我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被那清冷的心性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给吞噬掉了,那我该怎么继续往西天走,继续去西天取经啊!我真是可怜啊!这往西天去,要经过无数的心性和人身上的阻碍,现在连能承载我去西天取经的思想都没有了,就靠着我这一个去西天取经的念头,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西天啊!”三藏说着,他这悲痛之情流露出来,对行者这取经的真心造成了影响,使行者这心中也难以平静,暴躁起来。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平静,在心急的状态下发出极高的声音,说道:“师父,你不要做出那种懦弱无能的样子啊!你就在这神识各处的坚定的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之上安坐,不要发生动荡!等我这与天意齐平的取经的真心去寻找那心性中的主导思想,让这主导思想将我们那坚定主张的思想还回来就是了。”
确立“禅门先行”的理念之后,取经人的这段修行一直是以禅门修行中让神识清净的理念为主导的。当他来到这鹰愁涧的时候,他所坚持的禅门思想已经表现的非常强大,它所表现出的要让神识清净的理念甚至要将整个取经人的神识世界都冻结了,可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一个心性中的主导思想窜了出来,要将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吞噬掉,虽然有真心的守护,三藏并没有被那主导思想吞噬掉,可是那原本承载着他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却消失不见了,取经人用他那可以洞察秋毫的真心在神识中仔细查看,依旧找不到那禅门思想的去处。
一个原本极其强大的思想转眼间就消失不见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取经人决定用他那取经的真心去寻找那心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坚定想法,以此探寻那消失了的禅门思想的去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29 09:27:08 +0800 CST  
守护

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
暗地里。私下里,背地里。个人感觉应该是人察觉不到的地方。
行者要三藏安坐,自己去寻龙要马。可是他还没动身,就被三藏这取经的主念给扯住了。他对行者说道:“徒弟啊!你去那里寻那吃马之龙呢?只怕你还没寻道他,他却从我们察觉不到的地方快速的表现出来,到那个时候,不是连我这取经的坚定念头也被他给害死了么?到那个时候,我这取经的坚定念头和那承载我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都逝去了,到那个时候,可怎么办才好呢?”
行者闻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哏哏的吆喝,正难息怒,只听得空中有人言语,叫道:“孙大圣莫恼,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观世音菩萨差来的一路神祇,特来暗中保护取经者。”(原文)
不济。指差,不好,不渡河,不成功。《左传。襄公十四年》:“使六卿帅诸侯之师以进,及泾,不济。
哏。尤狠。凶恶、凶残。
暗中。不公开的,私下里。
行者本就因为找不到能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而感到暴躁,现在又被他一席话,扯住了不敢离开;进也不得,退也不得,这心中就更加恼怒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心中的声音以极高的姿态表现出来,对三藏道:“你忒差了!像你这么差,怎么能度过苦海,到达西天呢?你又想着有能承载你的思想,又不放我离开你的身边。似这样只在这里守护着取经的重担,我们就在这里坐到死吧!”行者高声的发出他的声音,他的嗔怒以极其凶狠的姿态表现出来,难以平息。
行者虽然嗔怒难息,可是任他如何发怒会有什么用么?三藏不脓包就能打过哪条大龙?三藏让你走你就敢走么?不可能的事。如果没有真心的守护,三藏转眼间就会被那龙给吃掉的,所以三藏此时的坚持并不是没道理。而行者呢,他虽然嘴里那么说,可心中也知道自己不能走,因为一走,三藏没准就被那龙给吃掉了。所以这个时候行者虽然嗔怒难息,却是除了在这里守着三藏之外别无办法。这个时候,取经人既想寻找马匹,继续西行,又无法真正做到,无疑是深处苦难之中,所以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差来了神祇保护三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30 11:34:13 +0800 CST  
行者知道自己不能离开唐僧,又急着想要去寻马,不知该如何是好。本就恼怒的他,更加忍不住了。他非常恼怒的在那里高声的发出他的声音,难以平静。就在他难以平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那更高的境界中有着与道理相合的声音传了过来。就听那声音呼唤道:“你这正在成长中的与天意齐平的取经的真心不要再恼怒了,那代表东土大唐“为解救自己而解救众生的主念”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也不要在那里为了失去能够承载你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而悲痛了。你们也别过于刚强,也别过于软弱。我们是观世音菩萨差来的神祇,特来在暗中保护取经人的。”
那长老闻言,慌忙礼拜。行者道:“你等是那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原文)
慌忙。紧张,急迫的样子。
礼拜。行礼叩拜。
点卯。旧时官厅在卯时查点到班人员,叫点卯。按时查点。
三藏听说是观世音菩萨差来保护自己的神祇,显得非常紧张,赶紧行李叩拜。他表现的是一个凡人见到神仙的礼节。行者的表现则正好相反,他表现的大大咧咧的,对这几个前来守护的神祇并不尊敬,好像他们就该来,就该供他差遣一样,行者道:“你们是那几个神祇,可以把你们的名字报上来,我好按时查点。”
众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听候。”
六丁六甲。为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六个女神,甲子、甲戌、+申、甲午、甲辰、甲寅六个男神。丁、甲代表阴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天干。暗示只要在天道之中,只要在阴阳二气之内,便有人守护。
五方揭谛。是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柯揭谛,乃佛教五方守护大力神。暗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有人守护。
四值功曹。是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暗示每时每刻都有人保护。
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为佛教中的护教真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美,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暗指这世间一切美好的声音,美好的事物都来守护。
也就是说这唐僧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在他终于走出东土大唐的境界之外,手、口、身心干净,使法门真正庄严的时候,这天道中的一切空间,一切地方,一切时间,一切美好的声音和事物都来守护着他。由此可见这真正干净的“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寻求真正能够解救众生的经典”的念头是多么可贵啊!只要你真正有拯救众生的心思,自然有那大道中对应的神明暗中守护。(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具体有没有这守护我也不知道,更不能胡说。只是在书言书吧。我只是尽力在看我所认为的《西游记》的本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30 11:39:47 +0800 CST  
白马化龙

行者道:“今日先从谁起?”众揭谛道:“丁甲、功曹、伽蓝轮次。我五方揭谛,惟金头揭谛昼夜不离左右。”(原文)
行者道:“既然你们是轮流听候来保护取经人的,那么今天从谁开始呢?”众揭谛道:“丁甲、功曹、伽蓝依时,依次在暗中守护。我们五方揭谛,惟有金头揭谛昼夜不离的守护取经人。”
到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众揭谛中只有金头揭谛昼夜不离左右呢?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本回开头来解读。
三藏在行者回归后,采用的依旧是他那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去西天取经。这种修行方式能清除心性中的念头,让神识清净下来,这对南赡部洲那欲海之内的人无疑是可以降低他们的欲火的。这种修行修到极端的时候,那六根、六尘、六识和尤其产生的六欲就什么都没有了,人的心性就如被冻上了一般。所以三藏来到这里的时候,是腊月寒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一个滑冻凌凌的状态,他的心性都被冻结了。这个时候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按照禅门思想让神识清净,这个念头以异常强大的姿态占据了取经人的神识部分,就是那凛凛的朔风。这凛凛的朔风,给人神识带来了无比的清净,所以让人敬重。而这种极为强大的要神识清净的思想,要消灭身上一切的各种念头,所以又让人感到畏惧。
在这种情况下,三藏继续往前走,终于走到了鹰愁涧的涧边,他终于处在了一个神识绝对清净的状态。这种神识绝对清净的状态是什么样呢?脑袋里什么想法都没有,不单是一个人的六根、六尘、六识和六欲,甚至包括唐僧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和那以禅门思想去西天取经的坚定主张。所以当唐僧走到这里,还没真正看明白这里状态的时候,那清冷的心性之中撺出一条龙来,直接撺到唐僧面前,要将唐僧和那白马,甚至要将行者也给吞噬掉。就是说要吞噬唐僧的龙,其实就是唐僧所坚持的那禅门主张在心性中形成的主导思想。
在这一阶段中,唐僧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一直是唐王御弟,是本源之中,欲海之内主导思想的代表,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他那“以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为主导”的思想占据着取经人的神识,异常强大。这种思想要的就是实现神识的绝对平静,一种真正的一无所有的“无”的境界。如果将他们吞噬掉的话,取经人这神识就真的平静了,一无所有的平静,似乎才是禅门修行的最终目标。
按理说一味的主张禅门修行的三藏是躲不过这条龙的吞噬的,因为这就是他的追求。幸好有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从中守护,使三藏这取经的主导思想没有被吞噬掉。可是他那白马,也就是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就不一样了。它本来就是要神识绝对清净的思想,当其修到极致的时候,他自然也就消失了。那么到底消失了么?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由马化龙,变成了要吞噬三藏的那条龙;在他极其强大之后,就取缔三藏成了神识中的主导思想。而且他也没有消失,而是隐藏在人那清冷的心性之内了。这个时候,那白马看起来就跟没了一样,它也不再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不再受三藏的驾驭了,因为他就是一心性中的主导思想,一个让神识绝对平静的主导思想——我本来就要神识完全平静,又怎么会承载你那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又怎么会由你那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所控制呢?所以三藏在这里,不但马丢了,连鞍辔也都消失不见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31 09:20:02 +0800 CST  
这个时候,取经人的神识处于极端清冷的状态,只剩下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和行者这去西天取经的真心。可是三藏失去了他的主张,随时处于被吞噬的状态,使得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必须要守护在三藏身旁,无法有更大的作为。所以他们停在蛇盘山上,鹰愁涧旁,处于一个无法前行的状态;即使想要前行,也无法可行,因为他们找不到渡过这鹰愁涧的渡船。
对于现在的取经人来说,虽然取经的重担还在,可是他已经没有了前进的资本,也没有了前进的可能。按理说,既然没有前进的可能,就只能退却了。可是三藏他坐在蛇盘山上,却没有想过退却;虽然不能前行,可他还是坚定的想要去西天取经的。他让行者守护着自己,生怕自己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也被那心性中的主导思想给吞噬掉。所以这个时候,在这神识被禅门思想所带来的清冷冻结的情况下,三藏这为了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并没有因为神识被冻结而消失掉,或产生一点点的改变。
再看行者,他护住唐僧之后,虽然唐僧看起来很脓包,一无是处,扯着他,使他无法发挥自己的本领,令他难以忍受,暴躁如雷。可即使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行者都按照三藏的意思,不敢离开唐僧,这跟以前动不动就撂挑子走人,天大地大我最大的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证明他这去西天取经的真心在《定心真言》的作用下是真的定下心来。所以此时三藏和行者这两个自身问题非常明显的人,却形成了一个坚定的整体,就是依旧要去西天取经,依旧要在这条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求取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法门的道路上走下去。此时的取经人已经没有别的想法了,他就是要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去西天取经。所以他的这种状态,已经与天地“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的至仁、至善之本坚定的相合了,同时也符合大道的规律,所以这大道阴阳二气所有空间,所有地方都在每时每刻的守护着他们,守护着他们的是这大道中一切的美好声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31 09:20:59 +0800 CST  
这个时候,取经人的神识处于极端清冷的状态,只剩下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和行者这去西天取经的真心。可是三藏失去了他的主张,随时处于被吞噬的状态,使得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必须要守护在三藏身旁,无法有更大的作为。所以他们停在蛇盘山上,鹰愁涧旁,处于一个无法前行的状态;即使想要前行,也无法可行,因为他们找不到渡过这鹰愁涧的渡船。
对于现在的取经人来说,虽然取经的重担还在,可是他已经没有了前进的资本,也没有了前进的可能。按理说,既然没有前进的可能,就只能退却了。可是三藏他坐在蛇盘山上,却没有想过退却;虽然不能前行,可他还是坚定的想要去西天取经的。他让行者守护着自己,生怕自己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也被那心性中的主导思想给吞噬掉。所以这个时候,在这神识被禅门思想所带来的清冷冻结的情况下,三藏这为了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并没有因为神识被冻结而消失掉,或产生一点点的改变。
再看行者,他护住唐僧之后,虽然唐僧看起来很脓包,一无是处,扯着他,使他无法发挥自己的本领,令他难以忍受,暴躁如雷。可即使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行者都按照三藏的意思,不敢离开唐僧,这跟以前动不动就撂挑子走人,天大地大我最大的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证明他这去西天取经的真心在《定心真言》的作用下是真的定下心来。所以此时三藏和行者这两个自身问题非常明显的人,却形成了一个坚定的整体,就是依旧要去西天取经,依旧要在这条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求取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法门的道路上走下去。此时的取经人已经没有别的想法了,他就是要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去西天取经。所以他的这种状态,已经与天地“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的至仁、至善之本坚定的相合了,同时也符合大道的规律,所以这大道阴阳二气所有空间,所有地方都在每时每刻的守护着他们,守护着他们的是这大道中一切的美好声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31 09:21:11 +0800 CST  
三藏走在这条取经路上,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由于其位置不同,时间不同,境界不同,所对应的美好声音也不相同。所以那六丁六甲、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是轮次来保护三藏的,而揭谛就不一样了。
揭谛,佛教语,意思是“去”。那么怎么去?去哪里呢?五方揭谛就将其含义道了出来。
金,是真心真意的代表,也是最为贵重且坚定的思想,,所以金头揭谛代表的是神识各处真意的“去”。
银。也是贵重且坚定之物,代表的是人身上较为贵重的东西,比金子要差一些。就是说不但是那神识各处的真意要去,所有经过锻炼而产生的贵重思想都要去。
波罗。是彼岸的意思。六祖《坛经》:“善知识,‘摩柯波若波罗密’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何名‘摩柯’,‘摩柯’是大,心量广大……何名‘波若’,‘波若’者,唐言智慧也……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从《坛经》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而“波罗”常在佛经中单独成为一个词,所以应该是“彼岸”的意思,“蜜”则应该是“到”的意思。
僧。僧伽。梵语的意音,意为大众。
摩柯。是大的意思。个人理解是大觉的意思。
按照这个理解,我认为五方揭谛说的是:去!代表神识真意的思想要去;神识中较为贵重的坚定思想要去;到彼岸去;所有的思想,所有的众生都到彼岸去;到那大觉中去。就是说五方揭谛是坚定的要到那神识彼岸的大觉中去的思想。只要有这个思想存在,就会使三藏那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永远存在下去。所以他们虽然不帮着行者降妖除魔,却可以在暗中守护三藏,保护他这思想永远不会消逝掉。前面唐僧和行者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放弃去西天取经的想法,依旧想着去西天取经,所以取经人在此掌握了一个“去”字,去西天取经,去到那神识流通的彼岸去,那五方揭谛自然便来守护。只是现在的取经人,只有三藏和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真意的代表坚定的要去西天取经,并且永远不会改变,所以金头揭谛一直在旁守护,而其他的揭谛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5-31 09:23:15 +0800 CST  
安排

行者道:“既如此,不当值者且退,留下六丁神将与日值功曹和众揭谛保守着我师父。等老孙寻那涧中孽龙,教他还我马来。”众神遵令。三藏才放下心,坐在石崖上,吩咐:“行者仔细。”
行者听了众揭谛之言,说:“既然你们轮番守护,那么不该当值的那些护法就请退去吧。”接着,他留下了六丁神将与日值功曹和众揭谛,让六甲神将和十八伽蓝退去了。行者的这个安排,说明六甲神将和十八伽蓝不该出现在这里。为什么呢?六甲神将是阳,阳是一种突出显露出来的状态。就像我们在检查身体的时候,某些东西呈阳性,就代表这个病已经显露出来了。现在的取经人面临的是一个禅门思想过于突出显露出来的状态,给他造成的磨难。所以行者让六甲神将离开,让六丁神将留下来,就是说要让那神识中禅门思想突出显露出来的状态离开,而以一种禅门思想隐而不显的“静心自守”状态守护三藏这取经的坚定念头。同样,十八伽蓝指的是这世间一切美好的声音。既然是美好的声音,自然就要表现出来才行,也同样是阳性,所以行者也让这十八伽蓝退去。
为什么要让禅门思想隐而不显呢?因为禅门思想中有一个作用,就是让人能够静下心来,不受外物干扰,守护着自己真正思想。所以禅门思想的存在可以守护三藏这取经的主念。可如果让其突出的显露出来,表现出它美好的话,那就会使得三藏被其美好的声音所压制,所诱惑,就会使三藏落入这禅门的美好之中,被那白龙吞噬掉。所以这种隐而不显的状态,是在发挥禅门思想的好处,同时又不让这种思想影响正常的思维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五方揭谛暗中护持,使取经人那“代表真意的思想去啊!较为贵重的思想去啊!到那彼岸去啊!所有的思想都去啊!到那大觉中去啊!”发挥作用,就得三藏这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变得更加强大。这样,一边静心自守,一边通过五方揭谛迦持,就使得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有足够的力量来抵御那由禅门思想所造成的要将所有的思想全部冻结的状态。自然也就不怕那涧中之龙了。
值。值班。
功曹。为古代官职,亦称功曹使。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四值功曹按照时间长短分为年、月、日、时,就是按照每一个长短不同的时间值班。考察,记录这段时间都经历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以此作为考核标准和日后的借鉴。年,是一个四季转换的过程,就是说这是一个元亨利贞,形成一个圆满姿态的整个过程;值年神便是记录这整个的过程的。月,一年分为十二月,是一个大的圆满中各个较大的阶段;值月神便是记录这一个较大阶段的过程的。日,是一天,单只某一件事情的发生处理过程;日值功曹便是记录这一件事情的过程的。时,是一日之中的组成部分,就是说他代表的是一日之中的更小阶段了,换句话说,他代表的是一件事情中的各个点;直时神便是记录这一件事情中具体的各个点的过程的。
行者留下了日值功曹,就是即不是依据某一个时间点,记录这个点上发生的事情,也不是记录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或一个周期的过程,而只是记录今天发生的事情和处理方法,以此来作为以后修行的参考和借鉴。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种对前面事情的记录和处理经验,对以后如何处理事物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那么行者为什么不要值时神也留下来呢?这件事情我就说不明白了,或许是来自取经人自身境界的原因。
行者安排完毕,便要以自己这处于极高地位,又正在成长中不完全明理的取经的真心,去寻找人身的心性之中的主导思想,要将那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找回来。众神都按照行者的意思去做。此时有众神守护,三藏所坐的高阜就变成了石崖,比以前更加坚定了。而有了守护的他,则又开始担心起行者来了,告诉行者需要仔细,生怕行者因为那孽龙而受到损伤。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1 08:43:32 +0800 CST  
行者道:“只管宽心。”好猴王,束一束绵布直裰,撩起虎皮裙子,揝着金箍棒,抖擞精神,径临涧壑,半云半雾的,在那水面上高叫道:“泼泥鳅,还我马来!还我马来!”(原文)
只管。不用考虑别的,放心大胆做。
宽心。放心,安心。
猴。不明道理,却又最接近明理的动物。
王。王者。
束。捆住,系。
撩。掀起。
揝。古同“攒”,聚集。
壑。深沟,坑谷。
泥鳅,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水是心性,泥是水和土的混合物。
行者道:“师父不要瞎合计,你就安心在这等着吧。”好一个人心中的主导思想,他用自己所秉承的禅门思想严格的约束自己,坚守禅门教义。同时又撩起虎皮裙子,他这去西天取经的想法也表现出令人恐惧,可以吞噬一切的凶猛姿态,将自己这想法产生力量聚集在心中,在那要神识完全清净的禅门思想的状态中振作自己这要去西天取经的想法,直接来到那取经人深处的缺陷所汇聚成的心性之中。他呈现出一个一半明白,一半糊涂的状态,在那心性之上以强大的姿态发出他的声音,道:“你这个野蛮且不讲道理的,在为尘埃深深感染的心性中存活的念头,赶紧把那能承载那去西天取经的主念的禅门思想还回来!赶紧把那可以受我们驾驭的思想还回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1 08:44:28 +0800 CST  
却说那龙吃了三藏的白马,伏在那涧底中间,潜灵养性。只听得有人叫骂索马,他按不住心中发火,急纵身跃浪翻波,跳将上来道:“是那个敢在这里海口伤吾?”(原文)
潜。隐藏。
灵。灵光。自己所代表的思想。
养性。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
叫骂。大声的责骂。
按不住。按耐不住。心里压抑,克制不住。
发火。开始燃烧。
海口。说大话。
却说那龙吞食了三藏的白马之后,潜伏在人身上的心性之中,不再突出的显露出来,继续涵养他所代表的禅门思想,让这禅门思想继续发挥作用,继续去冻结人的神识,让人的神识处于绝对的清冷状态。这个时候,他听到有人在那清冷的心性之上大声的责骂他,说他是一个为尘埃所深深干扰的念头,便按耐不住发火了,急忙跳出涧底,在神识中表现出来。在他跳出涧壑的时候,也在那清凉的心性中泛起了巨大的波浪。他说道:“是那个人敢在这里说大话来中伤我这思想?我这让人神识清净思想又怎么是那泥鳅?怎么为尘埃和所感染了?”
可以看出,这龙在听到行者叫骂的时候,他心中不服:“我这禅门思想明明是让人神识清净,避免各种念头干扰的,是冻结尘埃的状态,你怎么说我这思想是为尘埃所感染,生活在那为尘埃所玷污的心中的思想呢?你大言不惭,凭什么这么说我?”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1 08:45:27 +0800 CST  
圈子

行者见了他,大咤一声:“休走!还我马来!”轮着棍,劈头就打。那条龙张牙舞爪来抓。他两个在涧边前这一场赌斗,果是骁雄,(原文)
张牙舞爪。张开嘴巴,露出他的牙齿。嘴巴是欲望,牙齿在口中,是欲望的坚定之处。你说这禅门思想,是让人静心自守,神识清净的,那它也有欲望么?当然有,它的欲望就是让人神识绝对清净下来。它的这个强大的雨蛙,便就形成了他欲望中的坚定状态,也就是它的牙齿。
爪,爪子,是龙之手脚,是这龙的法门和其所行之道。动物的形态往往是手脚功能区分不明显,法与道混淆在一起的。所以这条龙的爪也就是那禅门中法门。什么法门呢?让人神识清净的法门。让神识完全清净,将神识完全冻结,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也自然就被他消灭了。
赌斗。赌输赢,斗胜负。
骁雄。指勇猛雄武之士。
同样是禅门思想,对于三藏和行者,就好像衣服一般,因为这禅门思想只是他们去西天取经的这段路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就像一件衣服一样,随时可以脱下去。而对于这龙来说,便是这龙的身体组成了,因为这禅门思想便是这龙啊。
行者见了这龙之后,大咤一声,将这龙当作那必须要清除掉邪魔,道:“你不要跑,快把那能承载我师父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还回来!”随着这声音,行者以真心为武器,迎着这已经成为心性中主导思想的禅门思想就打了下去,要将这禅门思想消灭掉。他们两个就这样在那人身清凉的心性之上赌输赢,斗胜负,果然都是勇猛雄武之士。
勇猛雄武之士,这跟他们所修行的禅门思想和所代表的禅门思想根本就靠不上边么?这说明一心修禅,要将神识完全冻结的思想,其实它的表现正与禅门的真意相反。而行者这种以老虎的姿态去消灭干扰自己取经的思想的想法,也与他所持的禅门思想相违背的。他们两个就这么完全通过自己的强大打了起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2 18:08:32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