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回复第672楼,@生命的伺

其实我看了那么多,还是不知道这篇小说立足点是什么。
--------------------------

文章结构是有点散,主要是按人物来评说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16 08:32:27 +0800 CST  
董卓退却让出了一片废墟的洛阳城,盟军们也见好就收,顶着个收复京城的光环散伙了,其实袁绍之前还有个计划,就是抛弃汉献帝,重新立一个汉室宗亲为帝,到时就可以顶着朝廷的帽子来收归大家的军队,这个计划当然也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连袁术都以维护忠义的理由反对,最关键是袁绍要立的宗室刘虞极不配合,宁死不从。袁也只好放弃这个计划,退而求其次,展开了自己的的扩张活动,首先袁绍找上了自己的好兄弟韩馥,袁绍当时虽然是盟军盟主,但只是个渤海太守,而韩馥是冀州牧,老话说怀璧其罪,韩馥拥有一州之地,偏偏实力不强,自然成为袁绍的首要目标。
袁绍先暗中与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相约,让他南袭冀州。韩馥当然害怕了,于是袁绍派出了说客说动韩馥请袁绍帮忙。袁绍一到冀州,就乘机逼迫让出州牧的位置,其实这个方法和后来刘备占益州的方法如出一辙,刘备也可以说是袁绍的好学生,不过刘备费得劲要大得多。
其实上面的是我的推理猜测,史书上是这样说的,韩馥一战败绩,慌了手脚,此时袁绍的说客高干、荀谌不失时机地到了邺城。高干是袁绍外甥,荀谌与韩馥的关系不错。他们对韩馥说:“公孙瓒乘胜南下,诸郡望风而降;袁车骑也领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图难以预料,我们私下都很为将军担忧。”韩馥一听,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急切地问:“既然如此,那怎么办呢?”荀谌不正面回答,反问道:“依将军估计,在对人宽厚仁爱方面,您比袁绍怎样?”韩馥说:“我不如。”“在临危决策,智勇过人方面,您比袁氏怎么样?”韩馥又说:“我不如。”“那么,在累世广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处方面,您比袁氏又当如何呢?”韩馥摇摇头:“还是不如。”连提了几个问题后,荀谌这才说:“公孙瓒率领燕、代精锐之众,兵锋不可抵挡;袁氏是一时的英杰,哪能久居将军之下。冀州是国家赖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孙瓒合力,与将军交兵城下,将军危亡即在旋踵之间。袁氏是将军的旧交,而且结为同盟,如今之计,不如把冀州让给袁氏。袁氏得到冀州以后,他一定会厚待将军。公孙瓒也就不能和他抗争。那时,将军不但能获得让贤的美名,而且您还会比泰山更加安稳。希望将军不必疑惑!”韩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见,听荀谌这么一说,也就同意了。
韩馥的许多部下都忧虑重重,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劝谏说:“冀州虽然偏僻,但甲士百万,粮食足以维持十年,而袁绍则是孤客穷军,仰我鼻息,就如同婴儿在我手上一般,一旦断了奶,立刻就会饿死,为什么我们竟要把冀州让给他?”韩馥无奈地说:“我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让贤,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们为何还要一味加以责备呢!”驻屯在河阳的都督从事赵浮、程涣听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驰兵东下,船数百艘,众万余人,请求出兵抗拒袁绍,韩馥不同意。终于,韩馥搬出了官署,又派自己的儿子把冀州牧的印绶送交袁绍。袁绍代领冀州牧,自称承制,送给韩馥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头衔,既无将佐,也无兵众。韩馥最后心中害怕,终于还是逃走了,投奔了张邈,最终还是怕袁绍追杀,心中不安自杀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16 22:48:08 +0800 CST  
鉴于韩馥的表现过于窝囊,既然他能当上州牧,应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实在不应该是这样的表现。所以我认为袁绍应该是基本控制了大局后再进行游说的,这样也更符合常理一些。韩馥对于袁绍不是没有提防,在袁绍逃离京城,当上勃海太守后,由于勃海郡由冀州管辖,韩馥唯恐袁绍坐大,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散、饿垮袁绍的军队。后来韩馥恐怕袁绍起兵,便派遣几个部郡从事驻勃海郡监视,限制袁绍的行动。这时,东郡太守桥瑁冒充三公写信给各州郡,历数董卓罪状,称“受董卓逼迫,无以自救,亟盼义兵,拯救国家危难”云云。韩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属商议,他问大家:“如今应当助袁氏呢,还是助董氏呢?”治中从事刘子惠正色说:“兴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韩馥语塞,脸有愧色。迫于形势,韩馥不敢再阻拦袁绍,他写信给袁绍,表示支持他起兵讨董。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16 22:57:15 +0800 CST  
仔细分析袁绍搞掉韩馥的整个过程,你会发现袁绍是搞阴谋的高手,基本上是步步为营、丝丝入扣。首先通过利诱以公愤冀州为诱饵引公孙瓒起兵进攻韩馥。对于韩馥和公孙瓒,袁绍都是比较熟悉的,所以他可以判定,不出意外情况,韩馥肯定打不过公孙瓒,在韩馥战事不利,想要求援的时候,袁绍就适时出现了,令韩馥很难拒绝。在袁绍带兵进入冀州后,袁绍就软硬兼施,逼迫韩馥让出冀州牧的位置,韩馥为了保全自己,无奈让出了冀州牧的位置,当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奋威将军。当然韩馥留着始终还是个威胁,当时袁绍手下有一名都官从事朱汉,曾经遭到韩馥的冷遇,一直耿耿于怀。在袁绍的暗示下,他派兵包围了韩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门而入。韩馥逃到楼上,朱汉抓住韩馥的长子,一阵乱棍拷打,把两只脚都打断了。韩馥受了很深的刺激,慌忙逃离了冀州,投奔兖州的张邈去了。当然,事情还没结束,有一天,在张邈府上,韩馥见袁绍派来一个使者,使者对张邈附耳低语。韩馥心中不觉升起了一团疑云,感到大难临头了,实际上这一幕就是故意要让韩馥看到的,于是韩馥终于心力交瘁,不想再逃亡了,借口上厕所,用书刀自杀。
当然,要是袁绍成了大事,再来写这段历史,估计会看到这样的记载。公孙瓒是一位热衷于扩张的野心家,于是他将矛头指向了冀州,冀州韩馥不敌公孙瓒,只好四处求援。韩馥是袁公的好朋友,当然是当仁不让要帮助韩馥的,同时也是为了冀州人民免于刀兵之祸,袁公毅然出兵挡住了公孙瓒的进攻。韩馥由于觉得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能较好地保护冀州人民,他决定让贤,让能力强、德行好、威望高的袁公来担任这个重任。袁公再三推脱。但考虑到韩馥热情相邀,考虑到冀州人民的安危,最后接替了冀州牧的位置,并封韩馥为奋武将军。这一段看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对,像不像《三国演义》里的三让徐州。后来,由于袁公忙于抗敌,一时疏忽,朱汉公报私仇,到韩馥家里闹事,伤害了韩馥的家人,对此袁公深表遗憾,并严惩了凶手。但其中的误解让韩馥逃离了冀州,投奔了兖州的张邈,袁绍每谈起此事,就感觉对不起韩馥,并希望韩馥能够回归冀州,于是派出使臣多次交涉,结果韩馥生性多疑胆小,对袁公的误会反而更深,竟然自杀了,实在令人遗憾。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17 21:51:06 +0800 CST  
后来袁绍以强悍兵力击败号称百万的由张燕率领的黑山军,将黑山军的势头遏制住,然后征伐青、并二州。二州大小军阀一来惧怕袁绍的军事势力,二来也因为袁家四世三公的显赫身家地位,纷纷投降。袁绍于是取得了青、并二州。
袁绍面对的最大敌人是公孙瓒,从公元191年一直打到公元198年才最终消灭公孙瓒,吞并了幽州。期间有数次惨烈的战斗,最出名的当属界桥之战。公孙瓒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他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公孙瓒见袁绍兵少,下令骑兵发起冲锋,践踏敌阵。麹义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孙瓒的骑兵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公孙瓒的骑兵射去。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全军陷入一片混乱,骑兵、步兵都争相逃命。麴义的军队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钢,获甲首千余人,又乘胜追到界桥。
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但再次被打败了。麹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营地。袁绍命令部队追击敌人,自己缓缓而进,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多人。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别驾田丰拉着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公孙瓒的部队没有认出袁绍,也渐渐后退。稍顷,麹义领兵来迎袁绍,公孙瓒的骑兵才撤走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17 22:25:55 +0800 CST  
@qhayjf 688楼 2014-02-15 20:59:18
当然这个时候,袁绍也并没有闲着,袁绍虽自称隐居,表面上不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在党锢之祸中,这几人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与袁绍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袁绍的密友中,还有曹操,他们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袁绍则隐隐成为这个小团体的领袖。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这才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何进......
-----------------------------
@蘇格拉廷 701楼 2014-02-15 23:24:00
從結果來看,董卓的行為,感覺就像在幫袁紹製造機會,董卓從出場到退場,挺戲劇化的,那種感覺就像有人被告知重了頭獎,讓他相信了後開始狂喜,然後再讓他知道這只是玩笑一樣
-----------------------------
没办法,摆在董卓面前的诱惑太大,大多数人有这样的机会估计都会试一下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17 22:47:51 +0800 CST  
回复第759楼,@霍玉生迪

期待作者写一篇评论曹操的文章,儿子争夺继承权的。
--------------------------

这个本文很难写,史料较少,这部分内容文中以后会提及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18 11:15:17 +0800 CST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袁绍的成功也绝非偶然,他不仅深谋远虑,同样具有非凡的胆识,那为什么史书上一直袁绍都是被看低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原因。首先是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袁绍是最后失败者,所以评价肯定不会高,而且经常被人们拿出来当作反例来研究,他的缺点也被进一步被放大;其次袁绍并没有表现出值得后人可以利用来宣传的东西,袁绍这个野心家是后世统治者最不喜欢的,他的形象也是主要以负面形象而存在的;最后就是袁绍虽然平定四州,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影响力有限,他又没什么后人传承,也没什么人来为他说话。
袁绍从公元191年以渤海太守的身份开始扩张到公元198年彻底击败公孙瓒、初定四州,用去了近8年的时间,这其实算得上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了。汉末十三州,袁绍得了四州之地,可以说是真正的天下三分之一了,比后来的蜀汉和东吴所谓的三分天下强多了,已经可以比得上拓跋珪建立北魏时的领土基础了。袁绍也当之无愧成为当时的最强者。因此,袁绍南下与曹操一决雌雄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两军的大战也将一触即发,让我们回头再分析一下战前双方的具体状况。
曹操这边主要内忧在于汉献帝,曹操本身内部比较团结,这与曹操个人的管理能力和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而与汉献帝的矛盾,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必须要承受的,公元200年,也就是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破获了汉献帝与董承等人的密谋,以雷霆之势斩杀了董承等人的三族,基本上把汉献帝周边不臣服于自己的人都剪除了,刘协基本也闹不出什么动静了。
曹操的问题主要在于外患,曹操现在所占领的地区处于中原的核心地带,属于四战之地,每个方向都存在隐患。北面的是袁绍先不说了,西边是韩遂、马腾,公元197年,曹操采用荀彧的建议,派钟繇以侍中的身份代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到达长安后,写信给马腾、韩遂,陈述利害关系,于是马腾、韩遂愿意归顺,各自送来儿子作人质,所以这一段时间内,西边暂时是消停的,《三国演义》中将马腾也归到到了衣带诏集团中,这是小说虚构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18 20:13:13 +0800 CST  
南边最大威胁是刘表,与刘表之间还夹了一个充满恩怨纠葛的张绣。关于张绣,前文已经提过,这里详细再说一下。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张济因军中缺粮,自关中引兵入荆州界,与刘表交战,攻穰城,中流矢而死。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收兵退出穰城。荆州官员知道后皆向刘表祝贺。刘表却说:“张济因穷途末路而来,我作为主人却如此无礼,这并非我的本意,故我只受吊唁而不受祝贺。“之后,刘表又派人招诱张济的余部,其众闻讯而大喜,尽皆服从。刘表于是安排张绣屯兵于宛城,张绣成为刘表在北方的藩属势力,替他抵御外敌。
公元197年,曹操南征,部队到达淯水,张绣率众投降。曹操纳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张绣因此怀恨曹操。曹操听说张绣不高兴,就秘密准备杀掉张绣。结果计划泄漏,张绣偷袭曹操,曹操战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张绣引兵追击,被曹操击退,于是张绣退回防守穰城,再次与刘表联盟。
公元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18 22:10:40 +0800 CST  
@qhayjf 86楼 2013-12-01 09:11:06
不好意思,昨天发的匆忙,有点乱,今天整理重发一下
-----------------------------
@喜逢治世 104楼 2013-12-01 11:04:33
“楼主说红军北上就是为了逃命,但政治宣传却说成是北上抗日。”本人说点愚见:个人认为红军并没有遮掩长征的目的,书上也说了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导致了长征。再说当时抗日战争还没全面爆发呢,共产党也不至于说自己北上是为了抗日吧。当然———本文还是很精彩的,楼主的 历史 观还是挺精辟的。赞一个!
-----------------------------
@东_方_秀_丽 814楼 2014-02-20 05:28:52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印发
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大规模侵占我东北领土。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3000多万同胞陷于水深火热之中。1932年1月28日,得寸进尺的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企图将上海作为继续侵略中国的基地。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政......
------------------------
事实是什么其实比较清楚的,至少日本人在东北,不在西北,日本人从始至终也没有踏上西北的土地。我举这个例子,主要想说明做每个事件的动机是有多方面的,有主要的,有次要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但一般主要动机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像袁绍打曹操,他可以说自己是挽救苍生、匡扶汉室,当然你也不能说他就完全是瞎扯,但至少他的主要目的不是这个。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0 12:56:31 +0800 CST  
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罢了。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公敌手。曹军虽然刚撤,但曹公必然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
所以这一段时间,张绣一直是曹操的心头之患,所以在袁绍在大战前夕,也积极拉拢张绣,让他在后方配合攻曹,他派使者到穰城联络张绣,还特意给张绣的谋士贾诩捎信结好。张绣打算应允,还没有说话,贾诩在一旁先开口了,他说:“请你回去转告袁本初,兄弟都不能相容,怎么容得了天下的国士呢?”使者怏怏而回。张绣听罢,大惊失色,赶忙说道:“何至于此!”悄声对贾诩说:“既然与袁绍弄得这么僵了,我们该归降谁呢?”贾诩回答:“不如归顺曹公。”张绣又说:“袁绍强大,曹操弱小,况且,过去我们还与曹操有仇,这合适吗?”贾诩回答:“非常合适,首先曹操奉天子以号令天下,名正言顺;其二、曹公弱小,更愿意拉拢盟友,而袁绍强盛,我们带这点军队归顺他,他肯定不会看重我们;第三有霸王之志的人会忘掉私怨,以向世人展示自己宽广的胸襟,希望将军不要再疑虑了!” 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贾诩对于人性透彻的理解和对于时局的准确判断,也无怪乎许多人将贾诩成为三国第一聪明人,对于张绣这样的小股割据势力来说,在大战前选择投降是最好的时机了,也拥有最好的本钱,等大局已定后再投降的话就毫无价值没人看重了。
而对于曹操与袁绍胜负,实际上是很难判断的,但是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袁绍目前强大、曹操弱小、所以按他们的投降对于曹操是雪中送炭,对于袁绍是锦上添花,而且曹操的人格魅力和管理水平应该比曹操更胜一筹。对于张绣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与曹操的杀子之仇,所以贾诩就以曹操的王霸之志来开导张绣,实际上这也是张绣投降曹操能够活命的唯一机会了。当然对于贾诩来说,这个风险是张绣的,对于自己来说则是一个攀高枝登天的好机会。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0 22:33:19 +0800 CST  
张绣的问题解决了,东边又出问题了,本来曹操打败吕布,已经平定徐州,按说东边应该是没问题的,结果又出了一个刘备来搅局。刘备在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袁术被阻,呕血而死。公元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与此同时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出了这么一件事无疑是非常致命的的,于是曹操为了避免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没有取胜,于是曹操决定自己亲自带带领大军攻打刘备,当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于是马上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0 22:37:18 +0800 CST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1 14:16:16 +0800 CST  
此时,听到这个消息的田丰对袁绍说:“曹操东击刘备,一时不容易罢兵,明公如能举兵袭击他的后方,一定可以一往而胜。”但袁绍却说孩子有病,不愿意出兵。田丰气冲冲地退了出来,边走边用拐杖狠狠敲着地面,说:“完了,没有希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因为孩子有病就丢掉,可惜啊!”袁绍听说以后,恼羞成怒,从此疏远田丰。
大家看完这一段是不是觉得袁绍愚不可及,但我认为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袁绍可能会出昏招,但他也绝不是蠢材。首先我们要仔细看一下时间节点,公元200年正月,曹操杀董承,然后决定亲自讨伐刘备,以前有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等曹操出兵的消息传到袁绍那里至少得三、五天,袁绍需要辨别真伪然后再决议,再点齐军马,准备粮草,差不多也月底了,所以史书有时候也完全当不得真,孩子生病与派兵本来就是完全不搭的事,袁绍该出兵出兵,该照顾孩子照顾孩子,又不会互相影响,袁绍要真是个这样的人,那也是够奇葩的了,极有可能是史书断章取义的缘故。
这种例子历史上特别多,例如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了。大家都认为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而决定投降清军的,把吴三桂看成一位情种。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令诸将发书招山海关的吴三桂,并命吴襄写信劝子投降,派人带白银4万辆犒赏吴军官兵。吴三桂和众将商议决定归顺大顺。四月初五日,吴三桂行到永平西沙河驿,见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吴襄为闯王部下行掠,吴三桂大怒,但考虑到自己和清军结仇甚深,北归很难,而“李害父陷于不知,不必仇”,于是决定还是到北京后再辨明。但随着越临近北京,听到的坏消息就越多,后来听到京城被李自成部下大掠,拷掠净尽,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占,吴三桂越来越觉得发现投降李自成,因为从自己家被抢掠,爱妾被占就可以看出李自成根本没有重视过吴三桂,甚至根本就没把他当回事,根据当时的情况,如果吴三桂入京一定有杀身之祸。而且看看李自成的所作所为,大顺政权完全就不会有什么政治前途的,权衡再三,也是为了保命,吴三桂选择拒绝归顺李自成,而是迎清兵入关。
不要以为这就是彻底的卖国求荣的汉奸行为,那是后人以结果而给吴三桂扣上的帽子,在当时世人对吴三桂这一举动是可是普遍赞同的。吴三桂请清兵兵击败李自成,实现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愿望,也得到了南明政权的赏识。南京福王政权建立伊始,便将他遥封为蓟国公,还派专使北上,携银犒军。一时之间,吴三桂这样一个在政治漩涡中挣扎图存之人,竟然被戴上了“纯忠极孝、报国复仇、裂土分藩”的“世间伟人”的桂冠,成为了明清之际风靡一时的人物!对于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而言,大顺军对它的威胁更大,采取借军助剿的方式也不一定就是卖国行为,岂不看郭子仪借回纥兵打败了安史叛军,成为了中兴之臣,既如此,吴三桂为何不可效法郭子仪呢,当然,满清不是回纥,吴三桂也成不了郭子仪。
所以吴三桂的献城行为实际上与陈圆圆的关系不大,特别是与他们的爱情无关。但历史就是这样,吴三桂不可能出来辩驳,袁绍同样不可能出来辩驳,也许是仅仅就是袁绍从田丰的讨论中提到了自己小儿子的病情,随口的一句话就给扣上了奇葩的帽子。
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二月,绍遣郭图、淳子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也就是说这年的二月份,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攻打驻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袁绍自己领兵到黎阳,准备渡过黄河。大家要注意袁绍此时做的并不是奇袭,而是出动了大军,大军集结、粮草收集,这个动作其实已经不算慢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1 20:20:31 +0800 CST  
当然,大家可能还在纠结袁绍为什么不奇袭?认为他迟而不决,实际上大家看历史都是知道结果后再来评价的,完全是倒推的,跟当事人的处境和体会完全是不一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大家打牌,打完后知道对方的底牌再来评价谁谁出错牌是很简单的,但打牌的时候猜不到对方的牌时,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奇袭最关键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操攻击刘备采用的就是标准的奇袭,因为刘备料不到曹操在这种情况下还敢于倾巢而出,明显准备不足,而且刘备手下原来大多数是曹操的部下,曹操亲自出战,刘备的兵估计仓促中战意全无,所以被一击而溃。当然,曹操也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他最大危险在于要是刘备准备充分,死守城池的话,曹操根本就拖不起,只要刘备能坚持上个把月,袁绍的大军一到,曹操就真的腹背受敌,离失败不远了。
而袁绍这边,所谓的奇袭是不太成立的,这是因为谁都知道曹操带兵去打刘备,袁绍这个时候要是派兵偷袭,曹操就会很危险。谁都知道的事就完全称不上奇了,曹操布置的守兵可能数量并不多,但绝对会做好一切防守准备。古代的城池实际上是很难被强行攻陷的,而奇袭部队不可能携带工程器械,攻城能力是非常差的,要是刘备根本拖不住曹操的主力,这支军队基本上就是去送死的。事实上刘备确实不争气,二月都没到,曹操就胜利回到了官渡,考虑到沛县到官渡大约三百公里左右的距离,曹军急行军来回也得十天以上,所以估计刘备三天都没撑住。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1 21:54:14 +0800 CST  
对于战争,战略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执行力,有时候腹背受敌也不一定就是最差的情况。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唐军攻击王世充并包围洛阳,洛阳城内民生惨重。李世民率步骑5万进军慈涧(今河南新安东),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阳。李世民于是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的作战,河南50余州相继归降。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经过一番激战,将其合围。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粮草,民心颓废,几次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得知洛阳危急,怕唐灭郑后危及自己,决定先联合郑国攻击唐朝。于是率兵10余万西进,连续攻克管城、荥阳、阳翟等地,进到虎牢的东面。李世民立即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将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军至虎牢,并大破窦军,并生擒窦建德。唐军主力再回师洛阳城,并且押窦建德至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对话,王世充见窦军被歼,献城投降。本来是腹背受敌处于最不利局面的李世民反而靠高超的战斗技巧,一次性解决了两个问题。所以曹操对于刘备的奇袭同样是如此,估计就算是袁绍出轻兵偷袭许都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回到刚才的话题,曹操的敌人还有两个,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孙策,这两个的问题都是离许都比较远,等一步步打到曹操的核心地带,都不知道猴年马月了,而且刘表过于谨慎,孙策又英年早逝了,所以他们俩也就不足为患了。
袁绍这边相对来说内忧是大于外患的,袁绍占领的四州之地北靠长城,汉朝几百年来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持续打击使北方的外族势力处于式微的状态,不像秦汉时代对中原有巨大的威胁,但幽州地区尚有鲜于辅、田豫,阎柔,黑山贼以及乌桓势力存在,不过这几股势力都处于骑墙状态,总体来说对于袁绍的威胁并没有那么大。
袁绍的问题主要出在内部,前面说了袁绍的优点,这里不得不提袁绍最大的短板,就是管理协调能力。对于一个领导来说,可以没有文韬武略,但唯独不能欠缺的是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被忽视的一种重要能力,直到现代,管理学才逐渐被西方学者系统化,理论化。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袁绍最缺的是协调能力,所以他的团队里派系倾轧,相互拆台,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而曹操的团队就很少发生这种情况。
袁绍最失败的还有他的权力传承,袁绍有三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宠爱后妻刘氏,对刘氏所生的袁尚特别偏爱,有意以袁尚为嗣,因此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只留袁尚在身边。沮授劝诫说:“年纪相当应选择贤者为嗣,德行又相当要用占卜来决定,这是自古以来的原则。将军如果不能改变决定,祸乱就要从这件事上发生了。”袁绍则说:“我是准备让几个儿子各据一州,考察他们的才能。”这种做法对于老农分家产是没问题的,但是对于诸侯的权力传承问题就大了,每个可能的继承人权力均等,将造成每个人身后都将聚集争权的利益群体,使本来就不团结的内部更加分化,也为袁氏最终的败亡种下了祸根。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2 23:34:56 +0800 CST  
@qhayjf 234楼 2013-12-22 21:13:24
再回到董卓,他主要还是篡权失败了,所以后世只能被人所唾骂了,所谓的忠与不忠,更多是由当时所处的境遇来决定的,董卓年轻的时侯,甚至是来洛阳之前,我相信董卓是很难有篡夺汉室的念头的,因为以他的出身,他的经历,基本就没有出现这种可能的机会,所以他也很难产生这样的理想。但当他看到那个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在他马前瑟瑟发抖、语无伦次的时候,也许那一刻,他感觉到机会来了。
在专制社会,大臣觊......
-----------------------------
@狙爆楼下 932楼 2014-02-23 00:35:25
说到岳飞,我基本同意楼主的看法,顺便说一下秦桧。南宋四大奸臣,秦桧居其一,还有一个韩侂胄,无数史实证明韩侂胄其实是一个中流砥柱式的大忠臣。南宋皇帝为了求得一时的苟安,无情地出卖了他,不仅残酷地杀害了他,还把他的人头送给敌人做了尿壶。
历朝历代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大臣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赵匡胤就是这样得天下的,赵构对岳家军必定有所忌惮,况且赵构也不希望二帝真的被岳飞救回来,所以暗地里肯定对岳飞......
-----------------------------
确实其实个人感受到的历史可能都有所不同,不知道百年后,后日对我们现在的历史又会是怎样的评价?对邓、对江、对胡会是怎样的评价,对与89的那件事会是怎样的评价?对于薄的事件会是怎样的评价?我觉得肯定跟我们所认为的是不同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3 15:28:17 +0800 CST  


官渡之战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3 15:34:08 +0800 CST  
@宇晨果果闹 763楼 2014-02-17 22:11:00
应该写一下周瑜,周瑜也是一代名将,羽扇纶巾 火烧赤壁应该表扬一下,小说贬低太严重了
-----------------------------
呵呵,可能会令你失望了,因为赤壁之战,可能只是一次没有打起来的大战。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3 15:52:33 +0800 CST  
沮授说:“近年,我们刚刚讨伐公孙瓒,军队出征一年多,百姓疲惫,仓库空虚,不可轻举妄动。应当先向许都派去使者告捷,休兵安民,如果曹操不让我们的使者进京,我们就可以上书弹劾他,然后在名正言顺地进驻黎阳,逐渐蚕食黄河以南地区。要建造充足的战舰,修缮攻城器械,并派遣精锐骑兵分道侵扰曹操的边境,令其不得安生,我们则以逸待劳,如此一来,可轻松平定天下。救乱除暴的军队,被称为义兵;自恃强大的军队,被称为骄兵。义兵无敌,骄兵必败。曹操奉迎天子,迁都许县,如今,我们举兵南下,兵犯朝廷,在大义上是理亏的。况且,作战依靠的是谋略,不在乎敌我的强弱。曹操的军队纪律严明,士卒精炼,不是公孙瓒那种坐以待毙的人物。如今,明公不采用万全之策,却出动无名之师,我非常担忧!”
田丰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他的军队数量上虽比我们少,但我们也不可大意,不如从长远打算与他对峙。凭将军您占据险要的山河地势,拥有四个州的土地和百姓,您可以对外结交天下贤士,对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操练兵马,然后选出一些精锐部队,编组几支奇兵,在曹军不备的情况下轮流出击,骚扰河南地区。曹军救援右边则击其左翼,救援左翼则又攻其右边,如此连续不断,使曹军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宁,田野荒废,士卒厌战,我军不需大动干戈而敌军已疲惫不堪了。用不了两三年,曹操便会拖垮了,可眼下将军您放着深思熟虑的长远大计不用,却要倾全力决战于一役,万一这一仗打不赢,您可是后悔莫及了。”
不过审配、郭图却说:“兵书上说:‘十倍于敌,则可以包围敌人;五倍于敌,就可以发起进攻;与敌人力量相当,就能够与敌决战。’如今,依靠着明公的神武,拥有中国北方强大的军队,前去讨伐姓曹的,将易如反掌,如今不趁机发起进攻,等到将来,恐怕就难了。”接着他们又说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没人说他不义,我们讨伐的是曹操,怎能说师出无名呢?况且,如今明公如此强大,军队士气高昂,不趁此良机赶快奠定大业,这应了‘上天给予的,如果不取,反而会变成灾难’这句话了,也就是越国称霸、吴国灭亡的原因。监军的考虑着眼于持重,却没能做到随机应变。”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3 20:52:12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