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vicode 2012-07-22 20:46:10
回复第946楼,@叶落如刀
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落后民族征服文明国度,大多会实行这种体制。最有名的是斯巴达和印度的例子。
公元前八世纪,斯巴达部落从南欧多瑙河迁移到希腊拉科尼亚地区后,征服了土著居民希洛人,将其变为国有农奴,为斯巴达人耕作田地。希洛人向斯巴达主人缴交一定比例的收成后,可以有限地累积私产。由于斯巴达人在数量上居于劣势,所以每年会有组织地消灭可能具有危险性的希洛人,斯巴达青年...........
-----------------------------
希洛人是是被斯巴达征服的土著人,英语音译为helot,也就是英语“农奴”一词的词源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22 21:18:44 +0800 CST  
下周要去东北出差一周,争取保证每日更新,如有食言但请见谅……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22 21:19:39 +0800 CST  
6、邺城之血
梁犊之乱平息后不久,羯赵国君石虎死去。这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君遭到了报应:他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杀死;六个在争夺继承权的内斗中自相残杀而死。
在这场血腥混乱的王位竞赛中,武力强大的冉闵有了广阔的舞台。
石虎死后,年仅十一岁的太子石世即位。他母亲是匈奴国末代君主刘曜的小女儿,所以算是羯族和匈奴的混血儿,应该能得到羯和匈奴两大军队山头的拥戴。但毕竟石世年纪太小,为了稳固他的王位,首辅大臣张豺决定铲除异己,他首先对国都邺城里的人下手:一个是任职司空的乞活军领袖李农,一个是年长的王子石遵。谁料办事不周,让两个人都逃出城去。
李农逃回乞活根据地广宗后,张豺把守卫邺城的羯族禁卫军主力派去围攻,导致邺城空虚,正好便宜了石遵。他一溜烟地找到了刚刚平定梁犊之乱的羌军姚弋仲、氐军苻洪和汉军冉闵三个山头,涕泣求援。三部联军包围邺城后,石遵阵前喊话促降,先锋冉闵屡战屡胜,软硬两手让守城的羯族军队人心动摇,互相商量道:“天子的儿子来为父亲奔丧,我们应当迎接才对嘛”,连石世护驾用的两千羯族卫士都出城投降了。最后石遵入城夺位,斩杀张豺、石世等。
坐镇蓟城(今北京)的沛王石冲听说石遵篡立,就打着平叛的旗号南下争位。他的部队骨干是五万羯族和匈奴老兵,是长年对抗慕容鲜卑的精锐边军,石遵朝中诸将无人胆敢应战。只有冉闵挺身而出,率领所部汉军和李农的乞活军,在平棘(今河北石家庄赵县)奋勇血战,一举击溃石冲的十万大军,俘杀石冲本人,又全部坑杀了俘虏的三万羯兵和匈奴兵。
经过这次肝胆相照的合战,同为乞活后人的冉闵与李农,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作为被胡人猜忌和防范的异类,他们必须抱团取暖。

对石遵而言,冉闵堪称头号功臣,获封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职务很厉害,让冉闵从守边的地方武将一跃而上,成为驻扎都城的中央军的最高首领。其实,为了获取他的支持,石遵曾经给出了更大的诱惑:立冉闵为储君!但事成之后,石遵食言,甚至试图削弱冉闵军权。而冉闵虽名为中央军总司令,却被都城的羯族军人视为异己,实际上是个空架子罢了。
上有石遵疑忌,下有羯士不服,冉闵的处境非常凶险。为了防备不测,他把所部汉军精锐数千召入邺城,又把以前俘获的东宫高力释放充军,盟友李农也从广宗招募数千乞活军入京相助。这一举动让石遵更加坐立不安,与亲王石鉴、石苞等密谋杀掉冉闵。石鉴这家伙是有名的无赖荒唐,当年出镇守关中时不但横征暴敛,还喜欢亲手拔官员的头发取乐。他意识到篡位的机会来了,赶紧派人向冉闵告密。公元349年底,冉闵先下手为强,在获得司空李农的支持后,派帐下亲信苏亥、周成率三千甲士突袭入宫,诛杀石遵于琨华殿。石遵在位仅183天。
告密有功的石鉴得立为君。冉闵进位为大将军,不但成为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也控制了朝廷大权。他立即着手清洗朝班,大量起用华夏名士为官,以李农为大司马、录尚书事,郎闿为司空,刘群为尚书左仆射,卢谌为中书监等,一时间让羯赵的统治中枢彻底变了颜色!前面已经写过,李农代表的乞活军曾经是石勒的老冤家,刘群就更不得了,是前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的嫡长子!卢谌等也是刘琨的旧部、羯赵的旧敌。
邺城的羯人出离愤怒了:
这不是反攻倒算是什么?这不是和平演变是什么?
试问当今天下,是谁家天下?难道是汉家天下?!

捕捉到胡人不满气息的石鉴,自以为等到了清除冉闵及其汉人势力的时机。
“自不量力”这个成语,应该是石鉴的最好标签。他本是一介无赖子弟,却又是一心投机、野心奇大之人。靠着告密登上君位后,他还不老实,一心想着完成石遵的未竟之志:铲除冉闵,夺回实权。
他找来当年一起参与密谋的亲王石苞,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兄弟啊,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玩的是无间道!你别看我告密害死了石遵,其实我只是苦肉计,想自己登上大位后再铲除冉闵和他那帮汉人势力。
这一通鬼话当然忽悠不了石苞:苦肉计?敢情你害苦的不是自己的肉,那是石遵的肉!但作为羯族王室的一员,在铲除冉闵这件事上,他还是得站到石鉴这一边。两人又窜通了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计划以商量军机为名,连夜召冉闵、李农入宫,然后发动羯族人组成的御林军伏击杀之。冉闵、李农对羯族权贵的不满早有戒心,于是率领亲信卫队进入琨华殿,当下伏兵四起,一阵混战。冉闵卫队都是百战勇士,连慕容鲜卑、梁犊、石冲等天下强兵都不放在眼里,这些花瓶摆设般的宫廷禁军算什么!一顿猛揍,打得他们满地找牙。
石鉴眼看伏击失败,再次暴露无赖嘴脸,竟然把败逃回来的石苞、李松、张才杀人灭口,摆出一副“事不关己、大义灭亲”的姿态,可把冉闵给恶心坏了。但冉闵暂时还不能发作,因为内乱刚平,外边又起火了。
随着冉闵的飞速跃升,羯赵军中的几大山头形成了反对派联盟。这一方面是老军头对新人的不服气,更重要的是各胡族都清楚自己的底细:无论羯胡、匈奴还是羌氐,都是窃据中原、霸占别人家业的强盗,如今面对汉人军阀的崛起,怎么能不心虚胆寒呢!很自然就形成了反闵联军。公元349年八月,镇守羯赵旧都襄国的新兴王石祗,宣扬石鉴已被冉闵杀死,于是串联了羌军姚弋仲、氐族苻洪等部,联名讨伐汉人帮的冉闵、李农。
但石鉴还活得好好的呢,石祗之举等同造反。冉闵乘机要求石鉴出兵讨伐,以汝阴王石琨为大都督,统率张举的羯军、呼延盛的匈奴军共七万人马,开拔出京、北征襄国。这一招调虎离山之计让邺城里的胡人军力大为削弱,冉闵和李农的汉军占据了上风。京中的羯胡贵族大为不安,抓紧了倒闵行动,中领军石成(禁卫军总司令)、侍中石启(国务院副总理)、前河东太守石晖(退休老干部)密谋发动兵变,邀约石祗奇袭邺城。冉闵、李农接到线报,立即派兵围攻三人府邸,举族铲除。
石成之变被粉碎后,在京的羯族军官惶惶不安。他们本是石成发动兵变的基干力量,俗话说树倒猢狲散,这些军官却决定铤而走险。龙骧将军孙伏都曾任征西将军之职,以前是西北方面军的统帅,在羯族军官中颇有威望。他本已闲居在京,如今见汉人当政,就聚集了三千名羯士,埋伏于王宫内的拜火教神庙,准备等冉闵、李农来拜见石鉴时一举攻杀。值得注意的是,史书称呼他们为“羯士”,说明这三千人不全是军人,还包括了来自官府民间、各行各业的羯族人。与其说孙伏都发动了又一次兵变,还不如说是整个羯族对冉闵仇怨的爆发。
孙伏都先率三十余人闯入内殿,对石鉴说:“冉闵和李农造反,已经到了王宫东掖门,我们要决一死战,请陛下理解。”石鉴求之不得,喜悦道:“你们都是功臣啊,好好干!我会到楼顶观战,为君助威!”于是孙伏都、刘铢大起伏兵,袭击冉闵和李农的车队。无奈他们重蹈了石苞的覆辙,在战神级别的冉闵面前,三千羯士竟然奈何不了。一通混战后,冉闵和李农成功突出重围,立即召集汉军数千,从金明门反攻王宫。石鉴心知不妙:“三千人都搞不定人家,还打个屁啊”,赶忙下令给汉军开门,还传话给冉闵:“孙伏都造反了,爱卿快来救驾啊!”
遇到石鉴这样的极品主子,真让人无语凝咽!
冉闵再也无法忍受忽悠了,当即派部将王简领兵包围石鉴,软禁于御龙观中。冉闵、李农亲率将士与羯军大战,从金明门杀到凤阳门,又尾随追击到琨华殿,史载“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偌大的王宫顿成尸山血海。刀光剑影之后,孙伏都所部全军覆灭。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24 23:48:24 +0800 CST  
王宫战乱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全城,宫里燃烧的烈火硝烟让邺城街市也陷入骚乱不安的气氛中。此时此刻,冉闵和李农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石勒以来实行胡汉分治政策,尊崇羯胡为“国人”,并有组织地聚居在邺城、襄国等名都大城,导致邺城内的人口大半都是胡人,作为农奴的汉人百姓则散居在城外的乡村田野。冉闵虽然能靠武勇消灭宫里的三千羯士,但若是骚乱蔓延到宫外,又如何应付得了城里的二十万胡人?
为防患于未然,冉闵发布戒严令,严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所谓“六夷”,羯、匈奴、鲜卑、羌、氐、乌桓也。由于几次反闵事变都是胡人发动,冉闵决心解除邺城二十万胡人居民的武装。但胡人一直实行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一夕之间要解除武装谈何容易!
在最后的摊牌时刻,人心向背成为决胜的关键。
冉闵和李农商讨许久,命人在全城张贴告示,又派遣飞骑宣讲于四周百里之内的城镇乡野:“如今孙伏都等举兵作乱,希望和官府同心者都来邺城帮助平乱,不同心者赶紧去别的地方!”
从技术面来看,这个通告只是政治斗争的常用套路之一,无非是要人们选边站队,和现代社会的选举投票并无二致。但在那个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乱世,无论贵贱士庶,无论胡汉夷夏,大家都已明了一个简单至极的现实:积蓄已久的干柴堆,就要被火种点燃了!
在这个早已被血泪和仇恨撕裂成两半的恐怖国度,你要么从胡,要么归汉,所谓的中间派是没有生存的空间的。史书记载,通告一出,邺城的胡人纷纷出奔,甚至有人斩杀城门守卫、用武力闯关。还有人见城门拥塞,干脆从城墙上投绳子爬下去。与之相反,百里之内的汉人百姓欢欣踊跃,尽皆扶老携幼赶来邺城。这一来一往,一喜一悲,活脱脱地把羯赵的残酷现实暴露出来。悲号出城的胡人和欢呼入城的汉人,足有数十万众的巨大人潮汹涌撞击,顿时“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都将平日积累的怨愤爆发出来,群殴相杀的冲突事件像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去,邺城的乱局终于不可收拾。

人心向背,至此明矣。
冉闵站在王宫的高墙上,沉默地望着汹涌澎湃、乱流激荡的人潮,低声自语道:“该做一个了断了。”
了断什么?
是了断接二连三欲置他于死地的事变?
还是了断存续了三十年的羯赵国运?
或者,是要了断永嘉以来,长达半个世纪“剪不断、理还乱”的胡汉仇怨?!
斯人已作古,无以揣度之。历史没有记下冉闵的心语,只记下了他的行动: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闵颁布《杀胡令》:“凡斩一胡人首级,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杀胡令》颁布首日,斩获的首级就高达数万。冉闵亲自率领汉人军民围剿据守于邺城之内的胡羯人众,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达二十余万。尸体尽皆抛弃于城外,任由野狗豺狼吞噬。邺城内外百里之胡人,于血火间一扫而空。
对此,《晋书》曰:“季龙(即石虎)之殪晋人,既穷其酷;永曾(即冉闵)之诛羯士,亦歼其类。无德不报,斯之谓乎!”
石虎虐待汉人是何等残酷啊,到头来冉闵又灭绝了羯人。
无德不报,无因不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因果报应之下,六道循回之内,万千生灵玉石俱焚,岂不令人慨叹深思!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24 23:55:56 +0800 CST  
7、洪流
不久后,冉闵派使者四出,向各地将领通告邺城事变,并要求诛杀所部羯族军人。是否执行这道指令,关键是看地方将领的态度。当时镇守四方的军头多为胡人,对冉闵的指令当然置之不理,反而纷纷挥军进入河北,围攻冉闵。但也有很多汉人官民响应起事,攻杀了散处屯据的羯人。尤其是汉人力量占优势的黄河以南的州郡,如徐州(今江苏北部)、兖州(今山东南部)、豫州(今河南中南部)、荆州(樊城以北的鄂北地区)、洛州(今河南西北部)等地,纷纷听从冉闵之号令,起义杀胡。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罕见的“双层包围”格局:黄河以北的汉人力量聚守在邺城一带,以冉闵部队和李农的乞活军为核心;邺城外围的河北重镇,大多掌握在胡人军头手中,形成了四面包围邺城的形势;河北以外的广大地区,又大多回到倾向于冉闵的汉人势力手中。
当然,胡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各族之间颇有矛盾,所以不乏转换阵营、服从冉闵的胡人军头。比如巴氐族酋长句渠知曾起兵反抗匈奴赵国,一度聚众三十多万,后来羯赵吞灭了匈奴国,大量巴氐人被强制东迁于邺城周围,多年来和汉人一样受够了羯人的鸟气。所以巴氐酋长卫将军王泰就率众归顺了冉闵。再比如镇守西北关中的大将麻秋,残暴嗜杀,搞得西北一带留下了上千年的恐怖传说“俗有儿啼,母辄恐之曰:麻胡来!啼声遂绝”,就这么个大魔头,因为是匈奴人出身,和同守关中的羯族将领王朗一向不和,也起兵杀了王朗上千羯族军人,逼得王朗率残部东奔,投靠了襄国石祗。

尽管如此,反冉还是绝大多数胡人军头的共同心声。孤处邺城的冉闵,开始承受暴风骤雨般的围攻。
首先动手的是汝南王石琨。对于讨伐襄国石祗之事,他本来就不积极:大家都是羯人,相煎何急?所以行军颇为迟缓,是距离邺城最近的一支胡人武装。一听说后院失火、邺城杀胡,他即刻与石祗议和,领着太尉张举、征西将军王朗等七万大军回攻冉闵。
这一来,形势顿时逆转,换成冉闵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经过与城内羯人的连日血战,部下精锐伤亡颇重,仓促间难以补充;虽有数十万汉人涌入邺城,但都是些平民百姓,毫无战力可言,反倒是消耗粮草的包袱。所以,守城是绝路一条。
不守城,难道弃城逃亡?也不行,四周的重镇要道都被胡人军头据守,断然插翅难飞。就算自己能杀出条血路,留下的百姓岂不白白送死?
守城不行,弃城也不行,只有趁敌不备、绝死突击了。冉闵心下一横,抽刀长啸道:“杀杀杀!如今胡人送上门来,就让我们杀个痛快!”随即集合了一千亲卫精骑,直出北门而去。邺城北面是一马平川的原野,石琨的七万大军遮天蔽野而来,人潮马龙、旌旗如海,让冉闵的千余骑兵渺小如水珠。
冉闵举起手中的两刃矛,回首众人道:“敌众我寡,求死得生!以虎驱羊,百战百胜!诸君随我冲阵,杀掉石琨!”他一骑当先,身后千骑紧随,如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入敌军的心脏:是的,突击目标正是石琨所在的中军!
石琨本以为冉闵会婴城据守,万万想不到会在城郊遭遇突袭。他赫然望见是冉闵亲自冲锋,七魄早飞掉六个。其他胡人将兵也早把冉闵视为战神,阵前亲见顿时胆寒。虽然悍将王朗拼力反击,但冉闵一军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精锐,正所谓应锋摧溃、势如破竹,一击之下就穿透了中军大阵,吓得石琨掉头鼠窜。主帅一逃,早已胆寒的羯赵军登时溃散,被斩首三千,余部随石琨逃入襄国附近的冀州城(今河北衡水冀州县)。

击退石琨后,冉闵和李农抓紧时间整军备战,在邺城集结了五万汉军。面对必然再来的胡人攻击,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先干掉最近的征北将军张贺度。张贺度是并州乌桓酋长,早年就投靠石勒的老将,当年曾带着三万乌桓轻骑深入荆州,攻陷邾城(今湖北武汉邾城区),逼得东晋名将毛宝及麾下六千人投长江而死。后来他辅佐石虎的儿子石斌镇守幽州,因为犯颜直谏,遭到石斌的羞辱和威胁。石虎为此竟派钦差两次鞭打石斌。由此可见张贺度与石虎的交情了。
冉闵深知张贺度是石家的忠实老奴,其乌桓轻骑又屯驻于漳河南岸的石渎,与邺城一衣带水,实在是卧榻之患。于是他与李农精选三万骑兵讨伐。军队刚刚出城,被软禁在宫里的石鉴就动了心思,派遣亲信太监联络滏口要塞的抚军将军张沈,让他趁虚袭占邺城。滏口是太行八径之一、从邺城去山西的必经关卡,以骑兵奔袭邺城只需一日一夜。如果张沈举兵来袭,邺城可就危险了。不料太监径直去了冉闵军中,把石鉴的阴谋和盘托出。
谁说太监不干好事的?干好事不留名的太监多了去了。
冉闵大怒,率军飞驰回城,当下废杀了石鉴,又把石虎的三十八个孙子全部斩首。这时是350年正月之末,石鉴登基的第103天。

屠尽邺城的石氏王族后,冉闵召集群臣大会,商定今后的国策。此时的朝廷官员基本上都换成了汉族士大夫,他们把圣人孔子抬了出来,说孔子在谶书里早就说过“易姓而王七月者,七十有三国,继赵李”,意思是羯赵之后就该李氏当政了。于是冉闵宣布去除从父亲冉瞻起就改姓的“石”姓,易姓李氏称帝,改国号为大魏,正式建立了魏国。
所谓谶书,就是预言书。西汉中期以后,儒学确立了主导地位,但道德伦理的单纯说教显然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八卦胃口,于是产生了所谓的“今文学派”,就是往儒家经典里添加大量的阴阳五行、占卜预言之类,把“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学弄成了半哲学、半宗教的东西,其代表就是假托孔子、孟子等儒家先圣之名杜撰的“谶书”。从王莽之世到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谶书大行其道,无论当权的君王还是作乱的豪杰,都希望从谶书的预言里找到权力的依据。冉闵不过是其中之一。
然而,冉闵只是为了呼应谶书改成了姓李,真正姓李的另有其人——德高望重、手握重兵,权势与冉闵相当的李农。李农长期在羯赵担任高官,比冉闵的资历深厚多了,与太尉张举等羯胡贵族也颇有交情。如今后辈冉闵成为一国之君,和李农的关系就显得微妙起来。虽然一个月后,冉闵就恢复了本姓“冉”,但“继赵李”这句预言,已在两人之间播下了猜疑的种子。
在称帝建国这件事上,冉闵不光和李农起了疙瘩,更大的麻烦是和东晋的关系。
过去作为羯赵军的名将,冉闵不光和慕容鲜卑交过手,还参与过对东晋的南征,战果还不小呢。所以东晋朝廷对他素无好感。再加上冉闵竟然自立为皇帝,这个称号可是“天无二日,地无二帝”,向来被东晋视为独家垄断,岂能容忍冉闵称帝?故而,冉闵称帝后遣使赴晋,呼吁:“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东晋还是按兵不动,完全没有同仇敌忾、统一抗战的意思。

当然,面对胡族军头的四面围攻,冉闵和李农还得先枪口对外、并肩作战。
石鉴被杀和冉闵建国的消息很快传遍天下。新兴王石祗在仅存的石氏诸贵里势力最大,于是就在老巢襄国登基称帝,封汝南王石琨为相国,其他胡人军头也都称臣效忠,史载“诸六夷据州郡拥兵者皆应之”,正式建立了反对冉魏国的统一战线。
公元350年六月,石祗号召群胡讨伐冉闵,参战的胡军主要有两路:北路以石琨为统帅,在邯郸会集了襄国石祗、冀州石琨的联军十万;在南路,镇南将军、匈奴人刘国率军三万从并州阳城南下,屯聚于黄河以北、漳河以南的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进而北上攻击邺城。
面对南北两路夹击,兵力有限的魏军只能选择一个优先打击方向。诸将多认为,如果先与石琨交战不能速胜,刘国又在背后偷袭邺城,就麻烦大了;所以应该先迅速打掉相对弱小的刘国部队,然后再回军迎战拥兵十万的石琨。冉闵却认为,一则战役的决胜关键是击败石琨的主力部队,是否击败刘国无关紧要;二则石琨虽然人多势众,但去年刚吃过冉闵的苦头,士气并不旺盛;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邯郸位于襄国、冀州、邺城三角地形之中心,是襄国与邺城往来的必经之路,堪称两大阵营对决的战略支点,在击败石琨的同时也能夺占邯郸,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他只留下民兵守卫邺城,亲率全部汉军四万余人,主动进攻邯郸的十万胡军。不出冉闵所料,石琨进据邯郸后就犹豫不前,压根没有主力决战的勇气。但毕竟自己人多,让敌军打上门来还做缩头乌龟,那也太丢人了!石琨只得硬着头皮出城迎战。在两军骑兵对冲的野战中,勇气是最大的法宝。冉闵又是领头冲锋,上次只有一千骑尚且大胜,这次有三万骑,石琨如何抵挡得住!他再次落荒而逃,不但抛下上万的尸首,还把邯郸这座重镇也丢掉了。
闻知石琨败绩,南路的刘国赶紧撒丫子跑路,退回了漳河南岸的繁阳。第二次胡汉会战,再次以冉闵的全胜告终。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25 22:04:23 +0800 CST  
连续两次胡汉大战,都以石氏大败告终。这一事实和邺城屠杀一样令胡人震撼:半个世纪以来,屠城、灭杀、奴役的灾难一再落在汉人头上,胡人统治和杀戮汉人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邺城杀胡才显得那么突兀和逆反;半个世纪以来,战败、逃亡和投降的耻辱一再落在汉人军队头上,胡骑追逐和嘲弄汉军几乎成了一种游戏,所以冉魏军队的连战连胜才显得如此惊人和恐怖!
他们不由回想起公元347年,僧人吴进向石虎作出的预言:“胡人的命运将要衰落,汉人将要复兴了!赶紧用劳役和苦难来折磨他们,看能不能压住这股气势!”可惜,石虎无论如何暴虐地折磨,这个预言还是近在眼前啦!
面对这个横空出世的战神,不,是死神,很多胡人的信心开始崩溃了。
史书记载,当时“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为了巩固统治,石氏一向实行强制移民政策,把各征服地区的民族迁到首都邺城及其所在的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其中既有从青、雍、幽、荆等地抓来的汉民,也有从漠北、关中、并州、辽东等地迁来的羌、氐、匈奴、鲜卑、小月氏、巴氐、丁零部落。经过杀胡令和连番胡汉大战的洗涤,冀州各地都陷入了血火之中,于是各族移民纷纷逃离,向故乡奔去,人数竟然以百万计。
乱世如此,人何以堪。玉石俱焚,因果循环。
这个乱世,不是石氏一家的危机,也不是羯胡一族的恐惧,而是各族胡人共同的危机。所以,虽然经过两次惨败,石氏亲王的军力大受挫折,暂时无法动弹了,但其他的胡人军阀又联合起来,在邯郸战役后不久发起了更大规模的反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25 22:12:45 +0800 CST  
8、襄国之殇
单挑不过,那就使出最后一招:群殴!
公元350年八月,乌桓张贺度、鲜卑段勤、匈奴刘国、靳豚会师昌城(今山东淄博附近),结盟进攻邺城。这些统军将领都是百战宿将,号称的三十万大军也是各族精锐。冉闵深知这些老军头不是石琨那种贵二代,万不可等闲待之,于是也在邺城下达总动员令,全面召集城中的汉民丁壮,火速组织起二十万人的庞大军队。他任命刘琨之子、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前线总司令),统领王泰、崔通、周成等一干悍将及步骑十二万,先行进驻黄城(今河北衡水市安平县),控扼住黄河渡口,挡住昌城胡军的进军之路,然后冉闵又亲率从周边辖地汇集的八万援军增援,使魏军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
就在黄河岸的这片狭小地域,集结了规模空前的两支大军,两军总兵力接近五十万!即将展开一场浩大血腥的厮杀。当然,如此庞大的兵力规模,只能说明大多数人都不是真正的军人,而是临时拿起刀枪的民众。特别是胡人都实行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上马是兵、下马是民,军事素质还算有保障;而汉民几十年来只能做农奴,恰恰是这群泥腿子构成了冉魏军的主力。两相对比,冉魏军兵力虽然不落下风,但其战斗力在胡人眼里只是“乌合之众”罢了。
只不过,在聚集了数十万人的决死战场中,最可怕的战斗力不是盔甲武器、战阵巧计;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一个个战斗者的勇气和意志。
这些放下锄头扁担、拿起长矛大刀的汉民,如同历朝历代的起义农民一样,爆发出让所有人震颤的战斗力。从他们燃烧的眸子里,看得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雨夜中拔剑怒啸的身影,看得到刘邦在芒砀山斩白蛇、反暴秦的豪情,看得到绿林、赤眉、黄巾等历代民众的抗争意志。历史无数次证明:被逼到绝路的百姓,会让所有欺辱他、轻视他的压迫者后悔。
两军经过一系列的对峙、机动之后,终于在苍亭(金山东东阿一带)爆发了决战。这是一场没有计谋和退路的战争。胡汉双方都是背水一战,只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无论是匈奴、鲜卑、乌桓铁骑,还是冉闵的长胜部队、李农的乞活军以及更多的武装平民,在这一刻,都只是在杀人与被杀之间努力挣扎的人。
史书记下了这场大战的结局:匈奴、鲜卑、乌桓的职业军人们大败亏输,当场战死者两万八千余骑,余众或阵前投降,或奔溃逃散,只有勒豚率部南逃至阴安(今河南清丰县),还是被冉闵率骑兵追上,当场斩下勒豚首级,俘虏其全部残军。押着一望无边的俘虏降胡,魏军队伍绵延长达百余里,在旌旗蔽野、钟鼓喧天的振奋中返回邺城。史书评价曰:“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
至此,大获全胜的冉闵历经三次大战,终于彻底打破了羯胡军头的军事优势。胜利之后,他在战场就地大宴百官三军,行“饮至之礼”。所谓“饮至之礼”,乃是一项重要的华夏传统典礼,上古诸侯每逢会盟、征伐完毕,第一件事就是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冉闵行“饮至之礼”,畅饮百官万军,大振士气军风,盛景之下,中书监卢谌不由回想起故主刘琨之风采,慨然于刘琨驱逐胡虏、恢复华夏之志终于即将实现。他不由老泪纵横,作长诗一首,歌以咏之:
逍遥步城隅。暇日聊游豫。北眺沙漠垂。南望旧京路。
平陆引长流。冈峦挺茂树。中原厉迅飙。山阿起云雾。
游子恒悲怀。举目增永慕。良俦不获偕。舒情将焉诉。
远念贤士风。遂存往古务。朔鄙多侠气。岂唯地所固。
李牧镇边城。荒夷怀南惧。赵奢正疆场。秦人折北虑。
羇旅及宽政。委质与时遇。恨以驽蹇姿。徒烦非子御。
亦既弛负担。忝位宰黔庶。苟云免罪戾。何暇收民誉。
倪宽以殿黜。终乃最众赋。何武不赫赫。遗爱常在去。
古人非所希。短弱自有素。何以敷斯辞。惟以二子故。


苍亭战役使得原羯赵国内的胡人势力遭受重创,几乎土崩瓦解。匈奴、乌桓势力被彻底打垮,从此再没形成气候;段氏鲜卑向东逃入山东半岛的丘陵地带;氐族在苻氏的率领下离开河南枋头,西迁入关,回归西北老家。只剩下襄国石祗、冀州石琨的残部,也是败军之余、苟延残喘而已。因此,羯赵残余再也无力发起进攻,魏国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冉闵立即着手恢复华夏模式的社会管理体系,“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史书记载“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颇有开国明君之气象,天下士民无不欣然。在推进文治的同时,他还抓紧战备,从苍亭战役的参战民兵里选拔精壮编练新军,扩充出一支十多万人的常备军。
公元350年十一月,冉闵决定发起总攻,亲率十万步骑围攻襄国。襄国是石勒起家时就开始经营的重镇,还曾长期作为羯赵的国都,城池坚固、壁垒森严。因为石祗在襄国称帝,打起了恢复羯赵的大旗,所以各地逃亡的胡人也多投奔于此,守城的人力和意志都很充份。魏军的强攻没有奏效,冉闵就决定打围困战,在周边堆砌土山堡垒,修筑围城长栏,还开挖了许多攻城地道,把襄国围了个水泄不通。为了支持长期作战,冉闵还在城郊田野搞起了屯田耕种,修起了居住的村舍民房。冉闵的想法是:坐困愁城的石祗无非两条路,一是出城决战,那冉闵是求之不得;二是继续龟缩守城,那也耗不过一边种田一边围城的魏军嘛。战也是送死,守也是送死,这盘棋,我老冉赢定了!
确实如此,石祗登高远望,四外尽是魏军将士,还有炊烟耕牛的田园风光;再看自己城里,粮草不继、士气大跌,敌人即使不攻城,饿也全饿死了。他心中凄惶无比,几乎下了自杀的决心。但有人向他献上了起死回生的一计:向鲜卑慕容和姚弋仲求援,然后内外夹击,必能击败冉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26 23:18:33 +0800 CST  
当时,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只有辽东的慕容鲜卑和据守混桥的羌酋姚弋仲,狡猾地保持着置身事外的姿态,所以得以保留完整的实力。在冉魏和羯赵生死相搏的关头,他们的态度是改变胜利天平的重要砝码。
姚弋仲和石虎很有交情,名为主臣,其实以兄弟相待。所以石祗在襄国称帝后,除了委任冀州的宗室亲王石琨为左丞相,还封了驻扎混桥的姚弋仲为右丞相,待遇不可谓不高。但石虎已死,要让他听从石祗这个后辈小儿的号令,怎么可能!更重要的是,姚弋仲是只老狐狸,深知冉闵锋芒正锐、难以争锋,所以只受了石祗的官位,并不出力助战。
慕容鲜卑是羯赵的死敌。公元337年,辽河流域的慕容鲜卑建立燕国(史称“前燕”),在与羯赵联手瓜分段氏鲜卑后,两家就成了直接对手,多年来兵来将往,打了许多血仗。公元342年,慕容鲜卑打败羯赵的二十万大军,然后又征服东北的夫余、高句丽、宇文鲜卑等势力,一跃而为北方的主要势力。当年作为防御鲜卑的大将,冉闵也和慕容鲜卑结下了梁子。可以说,慕容鲜卑和石氏、冉闵都是对头,所以一直抱以“冷眼旁观、伺机渔利”的心理,公元349年,前燕君主慕容儁趁着冉闵杀胡、北方动荡,一举攻占幽州,迁都蓟城(今北京)。
然而,要向他俩求援,谈何容易!一个是不买账的老资格,一个是有血债的老冤家,都等着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事呢,怎么会援救石祗呢!
献计者提出了建议:只要石祗去掉皇帝尊号,降称赵王,慕容、姚氏必然来援。
为何?皇帝者,天下之主、王中之王也。石祗以皇帝之尊求援慕容、姚氏,就是居高临下、主公招臣,人家怎么肯来?改成赵王名义,则表明三家是联盟关系,地位均等、利益均分,等于签了瓜分天下的合作协议。
再者,慕容鲜卑为了与羯赵对抗,一直奉东晋为正朔,只承认晋君的皇帝尊号;姚弋仲虽为羯赵丞相,但已暗中向东晋请降,他常对儿子们训话:“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后,你们就归顺晋朝吧”。天无二日、民无二君,如果响应羯赵“皇帝”的勤王号召,就等于公然打东晋皇帝的耳光嘛。而石祗自废皇帝之号,就消除了政治顾虑。
如今保命要紧,皇帝的虚名就只能忍痛割爱了。公元351年三月,石祗宣布放弃帝位,降为赵王,随即就获得了姚、慕容两家的援军。
姚弋仲选拔了三万八千精锐羌骑,派儿子姚襄领军援救石祗。姚襄是老姚家的继承人,勇猛绝伦,时人誉为“小霸王孙策”再世。姚弋仲对他的期望很高,临行前打气道:“你的才能比冉闵高十倍,打他是手到擒来!若不能砍下他的脑袋,就别再回来见我!”
前燕慕容儁也大起三万重甲骑兵,由前将军悦绾统帅南下襄国。悦绾也是当时雄杰,后来前燕统一河朔,他官至尚书仆射(副宰相)。听闻两路来援,龟缩于冀州的石琨也壮起了胆子,率军倾巢而出。光是三路援军就高达十三万众,比冉闵的围城之军还多,再加上襄国城内的石祗,总兵力接近二十万!更要命的是,三路援军都是养精蓄锐的生力军,而魏军围城一百多天,颇有师老兵疲之像。
以寡敌众、以疲当锋,实乃兵家大忌!如今之计,绝不能让敌军齐聚城下,而应争取各个击破。幽州南下的慕容军最是精锐,但距离也最远,可以赶在慕容军到来之前,分兵击破姚襄、石琨。于是冉闵派车骑将军胡睦狙击姚襄,将军孙威在黄丘抵御石琨。但无论兵力还是体力,这两支狙击部队都无法与敌军相比,血战之后全军覆没,胡睦、孙威单骑逃回。
狙击失败,姚襄、石琨两军很快就迫近襄国。冉闵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卫将军王泰进言:“敌军援兵会集,正希望我军出战,然后腹背夹击。可不能上了鬼子当啊!我军应深沟高垒,不战而静观其变。”但随军道士法饶说:“太白经昴,当杀胡王,一战百克,不可失也!”,极力劝冉闵出兵决战。
先解释一下专业术语“太白经昴”。所谓“太白”,就是艺名“启明星”、学名“金星”的九大行星之一。在道教中,太白金星地位崇高,仅在三大教尊(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之下。《西游记》把太白金星演成慈眉善目的白发老头,那是纯属搞笑;道教里的太白金星是杀气腾腾的战神象征,《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大将军之象也,主杀伐”。而所谓的“昴”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俗称“白虎星”,象征灾难。“太白经昴”的星象可了不得,象征战争和灾难的两星相会,就意味着战争必会带来极大的灾祸。
只不过,战争的灾祸会落在谁头上呢?法绕的解释是“当杀胡王”,当然是胡人倒霉咯。史书记载,冉闵听后豪气万丈,卷起袖子高呼“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全军出战。
真相会如此简单么?作为久经战阵的名将,冉闵怎会因为一个道士的话就改变军事决策。事实上,冉闵的战略思路始终未变,那就是各个击破:在慕容军赶到之前,尽快击破姚襄、石琨,局势尚有可为;如果坚守不战,坐等慕容军赶到,岂不更麻烦?所以,法饶的预言只是给了他激励士气、鼓动军心的理由罢了。
“太白经昴,当杀胡王!”
这口号确实提劲,魏军鼓足余勇,与姚襄、石琨联军大战。两军就在襄国城下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城头的石祗见了也心惊胆寒,久久不敢带兵出城助战。
看这形势,单靠姚襄、石琨这两支人马,还是解围无望啊!而慕容鲜卑,这个石氏的宿敌,石祗正在沮丧,忽然望见北方原野上腾起滚滚烟尘,似有无数铁骑驰骋而来。
“鲜卑军!是鲜卑军来了!”
有眼尖的守城士卒看清了烟尘里闪现的旗帜,喜出望外地大叫起来。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26 23:21:14 +0800 CST  
@vicode 2012-07-27 08:54:17
冉闵勇则勇矣,但是未见有奇谋制胜。比起韩信冯异似乎还差一点。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确实,冉闵和项羽是一个类型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27 15:36:59 +0800 CST  
@vicode 2012-07-27 21:58:08
回复第1009楼,@叶落如刀
@vicode 2012-07-27 08:54:17
冉闵勇则勇矣,但是未见有奇谋制胜。比起韩信冯异似乎还差一点。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
呵呵,刚出差回来,周一起更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29 17:54:47 +0800 CST  
@相当山神 2012-07-29 23:06:47
呵呵...我的中心意思就一个,当时北方汉人已失去人口优势,所谓大势已变,天道利胡,不是一个战神可以变天的,冉闵该在顺风时,调整战略,待天下有变再顺势而为,他把兵用老了. 此事冉如同法国人寄望拿破伦,德国人寄望希特勒,我想起电影霍元甲的台词-我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燥动狂热的年代也会捧杀不够老成的英雄.呵呵...事后诸葛一把.

-----------------------------
山神兄言之有理。即使冉闵统一北方,中国还是会陷入南北内战,只不过对手换成了东晋。
最近工作上不太顺利,陷入了恶性的升职竞争,可能会影响到更新进度,见谅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30 00:55:25 +0800 CST  
@vicode 2012-07-30 09:51:11
回复第1022楼,@叶落如刀
@相当山神 2012-07-29 23:06:47
呵呵...我的中心意思就一个,当时北方汉人已失去人口优势,所谓大势已变,天道利胡,不是一个战神可以变天的,冉闵该在顺风时,调整战略,待天下有变再顺势而为,他把兵用老了. 此事冉如同法国人寄望拿破伦,德国人寄望希特勒,我想起电影霍元甲的台词-我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燥动狂热的年代也会捧杀不够老成的英雄.呵呵.............
-----------------------------
呵呵,确实如此,至少还有天涯诸友谈古论今,何其快哉。
冉闵一章的后续部分,在下觉得还需更多琢磨,留待日后续发。先把桓温的章节贴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31 22:06:14 +0800 CST  
不羁的枭雄:桓温

1、驸马传奇
公元317年三月,广袤的河朔大地虽然阳春初至,凛冽严冬的寒意却丝毫未消。北风萧萧的易水河畔,一行人正依依惜别。
为首的长者虽然鬓发花白、神情萧索,却掩饰不住超逸绝伦的英气。他就是西晋大将军、并州刺史刘琨。自从年前被石勒所迫离开并州,他率众东奔于幽州的段氏鲜卑。寄人篱下的刘琨身处塞北而心系江南,明白北方抗胡事业大势已去,决定派亲信温峤为使,穿越万里战区远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劝奉琅邪王司马睿继承帝位。
之所以把这个艰险而重大的使命托付温峤,因为刘琨深知他是坚毅明睿之人。早年,温峤只是京城的一个小司法官,就敢于纠察高官显贵,搞得“京都振肃”。温峤也获得世人厚誉:“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这就是成语“栋梁之材”的出处。五胡乱起,刘琨慨然请缨、北上并州,温峤也追随左右、共赴征程,参与了对抗匈奴胡羯的一系列战斗,出谋划策,贡献良多,史载“(温)峤为之谋,(刘)琨所凭恃焉。”
数年的并肩战斗,让刘琨与温峤结下了深厚情谊。如今刘琨身陷逆境,温峤却要远赴江南,不免感伤难离。刘琨见情境萧索,就握住温峤的手,慷慨道:“我继续留在河朔抗敌建功,你去江南延续我们的荣誉和希望,正可谓各得其所,去吧,去吧!”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刘温之别,意在此矣!
望着刘琨毅然决然的眼神,温峤忍回眼中热泪,只得点头称诺。众人遂举首饮尽杯中酒,目送温峤一行策马疾驰,消失于茫茫原野之际。
君在塞北,吾下江南;生死一别,愿得再见!

同年六月,温峤历经千难万阻,终于到达建康。作为敌后抗战的名士,他深得司马睿尊重,士族领袖王导、周顗、庾亮等也争相与其交往。只可惜,次年刘琨就死于段氏鲜卑的内讧阴谋,身在江南的温峤闻讯恸哭遥祭,又上疏晋廷为刘琨正名,其后留居江南。后来,温峤主持平定王敦、苏峻叛乱,还担任了皇帝的托孤辅臣,成为东晋初期的一流名士。
由于温峤的特殊经历和崇高名望,他的言论一直深受时人推崇。有一天,号称“江左八达”之一的桓彝请温峤看看自己刚出生的儿子。温峤一见而大奇,感叹道:“这个宝宝骨骼精奇,必有大才!再让他哭来听听”,听了哭声,他更加感慨了:“必定成为英雄人物啊!”
一个小屁孩儿竟能获得温峤如此赞誉,桓彝简直受宠若惊,为表感激之情,就当即借用温峤的“温”字,为儿子取名,是为“桓温”。
桓温的名字来得如此神奇,预示了他有神奇的人生。

桓温的老爸桓彝,是当时江东第一人气组合“江左八达”的成员。所谓“江左八达”,就是以清议玄谈、酗酒裸奔闻名的八大名士。当时时兴的这种“魏晋风度”,概括言之就是“从容为高妙,放荡为达士”,在学术上推崇老庄之学,在行为上追求避世狂欢。
有个故事很形象地描述了什么是“魏晋风度”:有一次,江左八达在成员胡毋辅之的家里闭门狂欢,已胡吃海喝了好几天。一个叫光逸的老熟人从北方来投奔,却被胡毋辅之的家丁拒于门外。光逸急中生智,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了衣服鞋帽,从院墙狗洞里探进头去,汪汪大叫起来。醉眼朦胧的胡毋辅之望见这般光景,又听得人学狗吠之声,明白是同道中人来了,于是大惊道:“天下没人能干出这种事,除非是光逸!”于是开门迎客,一起狂饮。
但桓彝与其他几位不同,表面上是玄学达人,其实骨子里是个儒家信徒。他出生于两汉三国著名的儒学世家谯国桓氏:其九世祖桓荣是东汉儒学大师,为光武帝刘秀推崇,还做过汉明帝刘庄的授业恩师;曾祖桓范以儒经家学出仕,官至曹魏大司农,因为忠心于王室被司马懿处死。晋朝建立后,作为前朝忠臣的后代,桓氏背负着“罪犯家属”的黑锅,而且家传儒学在推崇老庄玄学的晋朝又不吃香,所以一直难以出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南渡的桓彝依然被歧视,仅获任江北小县芝麻官。
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怀有儒家“治国平天下”之志的桓彝,身处乱世却无用武之地,不由怅然叹息。痛定思痛后,他决意曲线救国:假装抛弃儒学而成玄学达人,等得到主流认同之后再谋机遇。于是,世间少了一个正襟危坐的儒生,多了一个放纵肆意的“名士”。凭着深厚的家学功底,变装的桓彝很快就跻身于江左八达之列,仕途上也一帆风顺,得到士族领袖王导的赏识,升官至吏部尚书郎。
然而,伪装虽行于一时,桓彝的真儒本色终究是藏不住的。王敦发动叛乱执掌朝政后,桓彝克制不住自己的忠臣气节,愤而辞官。好不容易得来的官位,说不要就不要了?相对于其他名士“有酒就是娘”的无所谓态度,桓彝的选择显得非常另类。然后他又毅然辅佐晋明帝讨伐王敦,多有功劳,出任了宣城内史。
如果说丢官事小,那么丢命大不大?公元327年,更大的考验来了。当时苏峻、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叛乱,攻陷健康。桓彝闻讯,立即举兵勤王。众人都认为宣城兵少力弱,苏、祖却是长期戍边的百战精兵,岂非以卵击石?!但桓彝不为所动,毅然领军出征。苏峻派大军包围桓彝,又派人劝降。桓彝正色道“吾受国厚恩,义当致死!如其不济,此则命也。”于是血战数月,终因驻地泾县县令江播的出卖而被俘身死,时年五十三岁。
其实,这样的死亡对于桓彝,正是求之不得的解脱:
看吧,随波逐流而放浪形骸的我,心中始终信奉着忠义之道;
九泉之下,我桓彝可以坦然面见列祖列宗,不负先祖垂范、家学教诲!
《晋书》关于江左八达的立传里,唯独没有纳入桓彝,而是另行立传。可见桓彝的本色如何,世有公论矣。

有其父必有其子。桓氏一族的忠烈传统,让桓温在“空谈救国”的东晋一代凸显出豪杰本色,也让他受制于君臣名教的伦理束缚中无以自拔,最终没能改朝换代。当然这是后话了,眼下的少年桓温还只能考虑生存问题。桓彝死后,家人流亡逃命。虽然苏峻之乱很快平定,桓家孤儿寡母的日子还是艰难。有一次桓温的母亲病了,却买不起羊肉做药引子,只得把幼子桓冲抵押给肉铺老板呢。幸好

孤儿桓温长成之后,正如当初温峤所言“有奇骨”,形貌雄健英挺,好友刘惔形容为“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就是说眼神像有棱角一般炯炯有神,发须像刺猬毛一样浓密贲张,颇有三国雄杰孙权、司马懿的神采,具体形象其实可以参见“眼喷烈焰、须发挺立”的鲁迅先生之照片。
鲁迅先生是用笔当投枪匕首,桓温却真的手持白刃杀人。公元330年,杀父仇人江播病死,十八岁的桓温以吊丧为名进入江府。江播的三名儿子早有防备,随身藏有刀剑。但经过激烈搏斗,武艺高强的桓温还是亲手斩杀了他们。此事一出,轰动全国。当时执掌朝政的外戚权臣庾翼赏识他的胆略,就向晋明帝力荐。这晋明帝是两晋历史上唯一的明君,自有识辨英雄的眼力,干脆把长女南康公主嫁给了桓温,并命其继承了桓彝的男爵爵位。
从一个落魄子弟变成乘龙快婿,桓温用一场浴血的冒险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做了驸马的桓温从此平步青云。公元335年,23岁的他获任琅琊太守,在地方官任上历练了八年后,桓温参与了庾翼统帅的北伐战争,充任前锋将佐。籍此获得军事资历后,驸马爷升职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三十出头就成了封疆大吏。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31 22:08:21 +0800 CST  
这种火箭般的蹿升速度,桓温第一个得感恩庾翼。但很快他就得面临艰难的抉择。公元345年,庾翼病死,临终前上表请求让儿子庾爰之接任荆州刺史。作为老牌外戚家族,庾亮、庾冰、庾翼三兄弟先后执掌中央朝政和荆州藩镇,早就引起新外戚势力的不满。庾翼病重后,晋康帝的皇后褚氏、太子妃何氏等新兴外戚就联合起来,想趁机彻底清洗庾氏的势力。他们的代表辅政大臣何充四处张罗,收拢了褚裒、殷浩等一干新生代名士,年青有为的驸马爷桓温当然也在拉拢之列。
桓温的内心一定煎熬过:庾翼既是自己的伯乐恩师和老首长,又是岳母的亲兄弟(晋明帝的皇后、南康公主的老妈就是庾氏),于情于理,都不能落井下石啊!但时移世易,庾氏的衰落又不可避免,难道要一起陪葬么……
但他很快做出了选择:投靠何氏。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升任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取代庾氏执掌重镇荆州。事后何充得意洋洋地说:“桓温、褚裒为方镇,殷浩在门下,我无劳也。”
这一年,桓温才三十三岁。从十八岁的手刃仇敌,到三十三岁的政治转身,其实我们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桓温:一个不羁的枭雄。
所谓不羁的枭雄,就是不被一时的名理所羁绊,只向着自己的目标彪悍地冲击;在那个乱世,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变幻的历史激流里冲撞出令人难忘的浪花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31 22:09:58 +0800 CST  
@闲游僧 2012-08-01 07:53:57
处在乱世,遍地英雄!
五胡乱华时代的英雄感觉总不如其他朝代英雄出名,是因为太多还是因为历史太乱,彰显不出来么?
----------------------------
人总是倾向于遗忘苦难,正所谓好了伤痕忘了痛嘛。三国也是托了演义小说的福,不然也和其他乱世一样湮没无闻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01 18:14:54 +0800 CST  
2、命运的赌局:西征成汉
朝廷在商议接任荆州刺史的人选时,首辅大臣何充推荐了桓温,大家也就点头通过。只有从小与桓温熟识的刘惔说:“让桓温去的话,肯定能控制住荆州局势,只是没人能再控制得了桓温。”这番话只引起高官们的不屑一笑:这个三十出头的年青人能出任天下重镇,只是政治平衡的产物罢了;作为晋朝皇室的驸马爷,家族本身却不是势力强大的高门大族,这样的人朝廷权贵才放心嘛。
说白了,你只是一个运气好的吃软饭的小子,我们捧得起你,也就摔得死你!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荆州虽然是庾氏经营多年的地盘,初来乍到的桓温却雷令风行地废黜了庾氏的子弟亲信,再联想到他当年手刃三人的狠劲,不免让人心惊胆战。但荆州人很快就惊喜地发现,桓温竟然完全没有暴君范儿,搞起内政来完全是文质彬彬的君子做派,以用刑为耻,以德教礼治为先。连他的子侄也讥笑道:“看您惩罚犯人,板子向上拂过天边的云彩,向下掠过脚下的地面,这怎么能打痛人呢!”,可桓温答道:“就这样我还怕打得太重呢!”
在这种春风般和煦的仁治政策下,荆州人心很快安定下来。获得当地舆论的认可后,桓温开始大搞城市建设和民生工程,把治所江陵城(今湖北荆州市)修得富丽堂皇,当时最牛的大画家顾恺之见了也怒赞“遥望层楼,丹搂如霞”,高兴得桓温乐呵呵地送他两个美女。
桓温还把荆州的城镇街道修整一新,弄得平坦笔直,当时舆论认为“丞相王导当年修建京城建康,却把街道搞得迂回曲折,比人家桓温差远了。”王氏族人王珣只能酸溜溜地辩解道:“这正是丞相的高明之处嘛,江南地狭土少,修得曲折迂回才显得深不可测。”这个故事其实暴露了高门士族对桓温的微妙心态:你竟然敢抢上流社会的风头!
自从秦始皇灭六国、废诸侯后,中国社会就从贵族时代转向平民社会,但曹魏制定九品中正制以来的魏晋三百年,这种社会转型的趋势却被逆转,高门士族重新营造出一个贵族社会:政治权力的垄断+社会地位的世袭+经济资源的集中。桓温的出身只是中等士族,如今却一跃而为方面重臣,怎不令王珣这种真正的贵族郁闷嫉恨!
王珣只是嘴上发牢骚,另一个王氏贵族王蒙更离谱。桓温请一帮公子来荆州郊游,酒醉之后,友人刘惔把脚放到桓温的脖子上,桓温很自然把脚给拨开了。王蒙竟然大为不满道:“桓温算什么东西,怎能对我们使脸色呢!”

对于高门大族的戏弄乃至敲打,桓温表面上极力忍耐,因为他深知自己的位子是源于政治斗争的权宜之计。在高门士族的眼里,自己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撤换的摆设罢了!但他决不甘心,因为他也深知:
我不想沦为任人操控的木偶,我要操控时代的命运;
当今的时代,绝不是舌尖上的中国,而是刀尖上的中国;
傲慢的高门士族,你们只会用舌头夸夸其谈,而我桓温,将用刀剑说话!

自古号称“用武之地”的荆州,就是桓温梦寐以求的舞台。
荆州者,天下腹心,南国重镇。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极好的分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直到今天,湖北还有着“九省通衢”的美誉。永嘉南渡之后,荆州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在西面,溯长江而上,隔着山险浪急的三峡,就是被巴氐族成汉国占据的巴蜀之地;在西北方向,穿越秦岭东脉的要塞武关,就可以进入胡汉杂处的关中地区,进而经略大西北;北边据守汉水岸边的襄阳,直面盘踞中原的羯赵,是北伐中原、收复京都洛阳的捷径;至于东面,只要经过弱小的江州(主要位于今江西),就可以直达东晋朝廷所在的扬州了,两地一衣带水,互为表里。
三面接敌,东临京师,好一个用武之地!
以远事而言,楚国于荆州崛起,延续了春秋战国数百年霸业,而曹操败于荆州水战,天下遂成三分割据;以近世而论,野心勃勃的王敦割据荆州,就可以东征建康、篡位谋逆;忠勤王室的陶侃镇守荆州,就可以北御强胡南侵、东平苏峻之乱;庾氏兄弟接掌荆州大权后,更是以荆州为基地,积极筹谋北伐大业。
公元343年,庾翼决心北伐羯赵,还派使者联结东北的前燕和西北的前凉三路夹击。为此,庾翼奏请把荆州治所北移到前线襄阳,但无心战事的东晋朝廷多加阻挠,最后庾翼毅然违诏北行,拉开了北伐的序幕。正是在这一战役里,加入前锋部队的桓温获得了军功资历。与此同时,庾翼还派周抚西征成汉,意欲收复巴蜀。然而,天不遂人愿,公元345年七月,庾翼因病去世,两路出征的大业也戛然而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深受庾翼赏识和栽培的桓温,怎能不明白老首长的心愿呢!铁血立志,光复诸夏;西征北伐,再建中华。虽然最后成为政治上的对手,但桓温还是把自己当作庾翼的继承人:
恩师,请不要怪我无情无义;
我夺走了您家族的权势,但会还给您真正期望的奇迹!
我只是觉得,您的儿子黯弱无能,只有我能完成这未竟之业;
所以请暂且安息,耐心等待我的捷报吧;

桓温的第一个目标是割据巴蜀的成汉国。
自古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五胡大乱,始作俑者正是入据巴蜀的巴氐一族。所谓巴氐,本是商周时代巴国后裔,战国中期秦国吞并巴蜀,巴人大部分被同化,余部退入大巴山脉。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居于巴西(今四川阆中)、宕渠(今四川渠县)一带的巴人部族趁机走出大巴山,北迁到汉中盆地。后来曹操征服汉中张鲁时,巴人首领李虎率众降曹,跟随曹军北迁到秦岭南麓的略阳一带(今甘肃秦安县东南)。由于这一带原本是氐人聚居区,故而巴人移民也入乡随俗改称巴氐了。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后,西北战乱饥荒不断,巴氐人在世袭酋长的李氏家族率领下,十多万人举族回流四川。此时的益州刺史赵廞眼见天下大乱,谋图割据自立,就接纳了巴氐流民作为佣军效力。很快赵廞就和巴氐酋长李庠翻脸内讧,两者先后身死。渔翁得利的西晋朝廷派罗尚入蜀收拾残局,谁知这位大人太性急,限令西北流民在七日内启程回乡,再次激起叛乱。公元301年,巴氐首领李特在绵竹起兵,东晋朝廷从荆州派军援助罗尚,杀死李特。其子李雄继续战斗,终于在公元304年攻占成都,称帝建国,史称“成汉”。
在五胡十六国中,成汉立国最早,但自开国之君李雄死后,宗室争斗一直激烈,和东晋的八王之乱有得一比,导致先后两任君主被杀被废。
和宗室内斗相比,更大的问题是社会上的主客矛盾。成汉是巴氐流民鸠占鹊巢所建,在建国战争中与本地蜀人血战连连,结下了深仇大怨。根据《晋书》记载,当时蜀中六郡,跟随西晋官军退往荆州的就有十万户,以致于“城邑皆空,野无烟火。”留下来的蜀人成为战败的俘虏,饱受压迫之苦。除了流民和蜀人的仇怨,僚人问题也很严重。成汉为了开拓云贵、充实人口,从贵州地区招引了大量僚人部落,据史书统计,前后高达十余万户、五十多万人,史称“僚人入蜀”。这些原始好战的僚人很快就成为成汉政府的大麻烦,当时成汉国的散骑常侍常璩写了本巴蜀历史专著《华阳国志》,书中记载“蜀土无僚,乃是始从山出……布满山谷,大为民患。”巴氐、蜀人、僚人的三角关系、主客矛盾,搞得整个社会一团乱麻,毫无凝聚力可言。
到了第五代君主李势登基,宗室之争和主客矛盾交织在一起,乱局愈演愈烈。公元346年十月,成汉再次爆发内战,太保李奕从晋寿(今四川剑阁)起兵叛乱,本地蜀人纷纷响应,军抵成都时已达数万之众。李势集中全国军队守卫成都,仍然无力击退叛军。只可惜李奕得意忘形,竟然恃勇生骄,单枪匹马去冲击城门,结果当场被射成了刺猬,李奕军也一哄而散。李势的胜利纯拜对手所赐,却自以为英明神武,不仅大肆庆贺,还愈发恣意暴虐了。与此同时,因为李势把精兵都调到了成都一带,僚族趁机举事,几乎把四川盆地东南部搞成了独立王国,李势也不能制服。成汉的亡国之象开始显露。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在荆州的桓温看到了进取的时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02 11:21:00 +0800 CST  
@hyflux12345 2012-08-02 10:40:23
终于又有更新了
顶!
不过冉天王的貌似没写完啊
-----------------------------
冉闵一节会补上的,只是作为争议人物,我想多查阅些资料,尽量妥当后再发完,见谅哈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02 11:25:56 +0800 CST  
@高昌人士 2012-08-05 13:07:50
兄弟哪年生人?对史料的旁涉很芜杂啊!所谓的以史解史吗?在断代方面,可以了解一下《史记*八书》里的《天官书》、《律书》以及《历书》,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在天干地支纪年这个大的范围内,包括你引用的《华阳国志》《竹书纪年》。我曾在四川的西昌地区受彝族的文字启发,对彝族文化做了泛泛的了解,发现阴阳五行这套系统在他们的史诗传说中也存在,而且彝文的构造很特殊,应该是和甲骨文同源的文字,目前有西昌彝族学者......
-----------------------------
谢谢兄台指点,很有收获。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05 15:51:22 +0800 CST  
李奕之乱爆发次月,公元346年十一月,桓温就上表朝延,请求征伐成汉。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不等朝廷批准,就即刻领军出征了。
擅自出兵,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打不赢,桓温的下场不是死于蜀中战地,就是回国被追究擅自出兵的重责,因此有进无退。这个自断后路的决断,颇有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的意味。
实际上,除了决一死战的勇气,桓温的断然行动也是无奈之举。因为首辅大臣何充已在该年正月去世,桓温失去了朝中的最大靠山。接掌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开始着手牵制何充一党,绝不会爽快批准桓温西征成汉的奏议,而另一辅政大臣蔡谟是个保守派,在当徐州刺史时就一直反对北伐,其他大臣也认为成汉建国已久,巴蜀又有三峡天险,难以逆流仰攻。这次又是桓温的发小刘惔独发议论:“他一定能攻下巴蜀。我俩年青时常一起赌博,他从不对没有把握的赌局下注!”
西征成汉之战,确实是决定桓温一生命运的赌局。只是命运的轮盘,是否会指向他呢?

当年岁末,桓温率军登船,进抵三峡天险。长达数百公里的三峡水道,蜿蜒于大巴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两侧峭壁森然、直耸云天,江中激流汹涌、暗礁密布,随处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要塞,以至于五千年来,能够通过三峡进占巴蜀者,寥寥无几也!如三国英雄刘备面对暗弱之刘璋,也只能以盟友之名骗开关门进入四川;而抗战之时,日军虽然横行中国,却历时四年之久也不能打通三峡防线,奈何不了近在咫尺的陪都重庆。自负豪气绝顶的桓温,此时亲眼目睹三峡之艰险,也不由心惊胆寒,抱着赴死的觉悟叹道:“既然要当忠臣,就不能作孝子了,如之奈何!”
万幸的是,成汉竟然没有在三峡凭险据守。其实这早在桓温算计之中:为平定李奕之乱,成汉的三峡守军已尽数调往成都,沿途关塞形同虚设,此时不取,更待何时!历经千难万险,桓温的船队终于通过三峡,进入今天的重庆地区。
正所谓“巴山蜀水”,巴国源流的重庆一带自古号称山城,地势险要,向来是巴蜀重镇,也是争夺全川的要害之一。中国历史上,但凡入侵巴蜀者,常常可以轻松攻占西部的成都平原,但必在西部的重庆山地陷入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南宋时,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就受挫于重庆各地的山区城堡,数十年不能攻克,连大汗蒙哥也战死于今天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下。不过,因为成汉政府实行“僚人入蜀”政策,贵州的僚人部落沿着黔江北上入蜀,首当其冲的就是重庆地区。几十年下来,僚人反成了当地的主流族裔,直到隋唐之世还被视为僚人之地。到了成汉后期政局动荡时,僚人趁机作乱,瘫痪了成汉的当地政权组织。因此,桓温在重庆山地并未遇到成汉政府军的有力抵抗,而散沙一盘、各自为战的僚人部落也构不成多大麻烦。
公元347年二月,晋军逼近成汉统治的腹心成都平原。当时从川东山地进入川西平原,有两条路径:一是北路,即北渡青衣江进占犍为郡城,然后沿平原坦途直趋成都;二是南路,即沿着川南丘陵的崎岖小道,再翻越彭模一带的大山迂回到成都南面。成汉朝廷认为晋军远道劳顿,兼有攻城器械,只能走北路坦途,于是急派大军北上狙击。不料桓温反其道而行之,抄南路小道攻占了彭模城(今四川彭山东南、岷江东岸)。但从彭模往前有山河阻隔,晋军辎重器械无法通行,诸将就建议分兵两路南北俱进。部将袁乔进谏道:“我军万里远征,只能聚力于一处,决战于一地,分兵则必然导致军心离散”,力主轻装疾进,以精锐主力直捣成都。
袁乔之言有理,但也有高风险:一是不带攻城器械怎能攻破坚城成都?二是主力远行之后,留守的偏师能否守住彭模?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成立,晋军就反成瓮中之鳖。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从不打无把握之战的桓温,这次却毅然采纳了袁乔的险招。
要说起来,这恐怕和桓温的早年经历有关。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年青时欠了赌场一屁股债,走投无路之际,竟然斗胆向当时的赌王袁耽求救。袁耽虽然正为母亲办丧事,却仗义地陪桓温去了赌场。见桓温搬来救兵,赌场老板还嘲笑道:“你找来的人总归不会是赌王袁耽吧?” 说罢开赌。袁耽旁若无人,豪气地下了百万一局的巨大赌注,赢钱之后还对冷汗淋漓的赌场老板高喊道:“你竟然连我袁耽都不认识吗!”
袁耽此举此情,丝毫不输发哥电影里的赌圣风采!
桓温自然铭记下袁耽的恩义,等他发达之后,就提拔袁耽的侄子袁乔、侄孙袁宏为官。这两后生也很争气,一武一文,堪称桓温手中双璧。如今见袁乔力陈奇计,桓温一咬牙关:你伯父是逢赌必赢的赌王,你小子总归沾点他的基因吧,那我就信你的再赌一次!
于是桓温留下参军孙盛、周楚领一支偏师留守彭模,亲率主力只带三日干粮直扑成都。桓温出发后,成汉卫将军李福果然袭击了彭模,但孙盛等人早有准备,不但浴血奋战力保退路不失,还成功地牵制住了成汉的这支精兵。而桓温以破釜沉舟之势,一路上三战三捷,击溃了镇南将军李权的狙击部队,进抵成都郊外。此时渡江北上的成汉军队听说晋军走了南路,赶紧掉头回京,两军就在成都郊区不期而遇。狭路相逢勇者胜,成汉北路军没想到晋军如此神速,误以为成都已经失守,竟然不战自溃。桓温趁势围城。
成汉君主李势去年底刚打赢了一场围城战,自信满满地决定出城迎战。两军在成都城外的河桥决战,绝地反击的成汉军终于爆发出强劲的战力,巴氐人的尚武血气重新附体。在敌军的疯狂进攻下,晋军前锋受挫,参军龚护战死,纷飞的流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坐骑前。正当苦战不支之时,盼着鸣金收兵的晋军官兵竟然听到了冲锋的鼓点!原来是袁乔心知兵退如山倒,就劝说桓温下令击鼓,以做最后一搏。
退了会被军法处死,进攻至少还落得个烈士名号,娘娘地,拼了!哭笑不得的晋军指战员们鼓足余勇,在袁乔的率领下发起决死冲锋,不但打退了成汉军的攻势,还一直反攻过河,用火箭射击点燃了成都的城门。李势一看运气不再重来,顿显软蛋本色,领着王公贵族们一溜烟逃出城去。城内士民早就盼着王师重来,立即打开城门,热烈欢迎桓温进城。
由于激烈的社会矛盾,所以成都一丢,各地蜀人就踊跃响应晋军,成汉在各地的统治很快土崩瓦解。在蜀中只留驻了一个月,桓温就收到了李势的降书,并把成汉宗室一族迁到了京都建康。处事谨慎的桓温考虑到荆州空虚,为防范羯赵石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留下益州刺史周抚镇守蜀中,自己率军回镇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06 20:23:45 +0800 CST  
捷报传来,朝野震撼。建康的高门权贵们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承认了桓温的强者地位。公元348年,朝廷以平蜀之功,升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赢得赌局的桓温,战利品不仅是权位,还有美人。他把李势的妹妹收为姨太太,百般宠爱,却惹得南康长公主醋意大发,她颇有孙尚香的巾帼英豪之风,带着几十个丫环提刀去杀。只见李姨太正在梳头,长发垂地、肤如白玉,楚楚可怜道:“国破家亡,我也是苟活至今。若你杀我,正合我心愿。”说得南康长公主潸然泪下道“你这个小姑娘,连我见了都心生怜爱,何况我们家那老东西呢”,从此二人和睦相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06 20:25:36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