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贴一段正文,请大家继续指点。实话说佛教方面的内容我以前不太熟悉,都是现学的~~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7)日月凌空,安能辨我是雌雄--03


对武则天而言,这场争论不仅让她再次体验到佛教势力的强大,而且告诉她:两种意识形态的并存是可能的。她可以通过佛教来回避传统的礼教秩序!女人称帝没有阳关大道可走,但佛教提供了一条羊肠小路。

说这是羊肠小路,是因为佛经里面支持女人称帝的依据也不是现成的。其实当时流行的各种流派的佛家经书充其量是不反对女主的存在,可是也没有明目张胆支持的。不过武则天好像对此很有信心,认为佛经里一定能找到有用的东西,结果还真找着了。这里薛怀义又替武则天立了一大功。他和东魏国寺的法明等僧人一起,找到了一部《大云经》,里面有女身为国王的说法。

《大云经》在正史上被说成是武则天派人伪造的佛经,后世学者也多认同是伪经。但据王国维、汤用彤等学者考证,《大云经》确有其书,并非伪造,是北凉时一位高僧昙无谶翻译的佛经,全名《大方等无想经》或者《大方等无相大云经》,共六卷。《大云经》里面不止一条、而是有两条预言,被武则天充分利用。其一是说有一位净光天女,修成佛法之后以女人之身做国王;其二是预言有一位国王的女儿名叫“增长”,在国王死后被众臣奉为女王,而她做了国王之后,未来便会成佛。

不过,一部佛经里的一两条预言还远远不足以把武则天送上皇帝宝座。她当时能够充分利用佛经上的预言还是有客观条件的,这就是当时民间普遍流行的弥勒信仰。弥勒佛是未来佛。这个佛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从天上降生到人间,并在人间成佛的。伴随着弥勒的下生,人间就会变成乐土--所以弥勒传说的立足点是在人间,不在天上,这点深受百姓欢迎。初唐时期,特别是在北方,又特别是在洛阳地区,弥勒信仰非常流行。如果有一位领袖声称自己是弥勒降生,能把大伙儿的生活变得非常美好,很多人是会动心的。不仅如此,民间信仰弥勒佛的百姓一点儿都不排斥女人做领导。

现在问题来了:《大云经》里面说到弥勒佛了吗?答案是没有。无论是净光天女也好,还是增长女王也好,都不是弥勒佛。可是武则天最终和弥勒佛拉上了关系,这就是她的理论班子的本事了。

薛怀义与法明等九位僧人找到了《大云经》,又编造了《大云经疏》(正式名称是《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这实际上是一本《大云经》的注疏,是对经文的解释。如果说这个《经疏》是伪经,那还是说得通的,因为它完全就是为武则天称帝而准备的。正是这本《大云经疏》把女身为国王的预言和弥勒信仰联系了起来,不但为女人称帝解决了理论难题,还为她的政权打下了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当理论工作准备就绪,武则天就迅速行动起来,命令在全国推广普及《大云经疏》,为此在各地兴建了大云寺(多数是把原有的寺院改成大云寺),到处“讲解”此经。

薛怀义和武则天既然关系不一般,自有他的赏赐,而另外几位参与编撰的僧人也受到破格封赏,获得了“县公”的爵位,又获赐紫色袈裟、银鱼袋。(旧唐书·薛怀义传)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武则天并没有直接宣称她自己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在这个问题上正史并没有进行细致区分。当代学者孙英刚先生指出,武则天实际上是以佛教的转轮王自居,这就是为什么她称帝后的尊号中总有“金轮”的字样。

不管怎样,武则天利用佛教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性别问题。她给自己取名为“曌”,在我看来也有双重含义。曌,日月凌空,其恢宏的气魄固然无人可比,但是也在“阴阳”二字上大做文章。无所不包的阴阳理论为世间万物规定了秩序,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臣为阴。这种阴阳秩序绝不支持女人做皇帝,可武则天再有本事也没法让自己一下子变成个男人,而且恐怕她也不想变成男人。她的解决办法是干脆跳出阴阳,抹煞性别,来个日月同辉,雌雄一体--各位亲,你们就别在纠缠性别了好不?


参考文章:
《谁人不知武则天》,作者:清秋子。
《“致拜君亲”事件之评述——兼论玄奘晚年与唐高宗、武则天之关系》,作者 : 陈寒(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武则天称帝与唐初社会的弥勒信仰》,作者:段塔丽(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本文原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4期。
《武则天是宣扬自己弥勒下生吗?》,作者:孙英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所)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4 23:08:28 +0800 CST  
@含victoria 2016-05-05 21:42:22

说到日本这个国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着实有意思。
日本国最初名为倭奴国,是受汉帝赐封的。曾有日本人想否定这个 历史 事实,但是,自从日本福冈市出土了汉倭奴国王印金印后, 历史 记载和出土文物铁案如山,想否认事实,哼,也是白搭。
后来改为日本。有高宗改名与武后改名两说。
-----------------------------

谢谢小含。你这说得很清楚,有理有据!

这个问题争议大,主要是因为日本觉得很没面子吧?:D 我记得看过一篇网文,说“日本”这个名字是日本人自己提出来的,但是需要得到唐朝的承认才算有效。然后高宗时期,唐朝承认了。

另外说到“宸妃”和“天皇天后”,我咋觉得都是武则天的主意呢?她对这些名目啊仪式啊什么的最有热情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5 22:50:31 +0800 CST  

@植莲_ganggan 2016-05-06 21:29:08

赶紧先打个招呼,问候!感谢!我这里一觉醒来,到自己这个楼非常惊喜!:D

谢谢你认真点评,真心感谢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6 21:43:54 +0800 CST  

@植莲_ganggan 2016-05-06 12:02:54
我觉得唐朝前期,皇帝的父子关系(特指嫡子)都是很健康的。
李渊一家,早期 也是父子几个同心打天下,一家人生死共荣。
太宗时期,对几个嫡子也是真心疼爱,后来对李治也是呕心沥血地栽培、能想到的都留给他 能为他做的都准备好。
李治时期就更不说了,简直不要太爱李弘。。。老二老三也是从小在身边长大,出阁之后也是住在在京城的皇宫附近。李旦更是一直抱在身边,结婚生子了都没出阁。
玄宗朝开始,父子关系就恶化了,简直堪比甄嬛传宫斗,每次玄宗和李亨的关系看得我真是捶胸吐血。主要是玄宗把儿孙们都集中“软禁”像养猪一样,这种情况下,唐初那种小家庭式的父子生活被破坏了,只有君臣式的防范和猜忌,还谈什么亲情。
所以,很明显的感觉就是 他的感情世界里只有女人 一代接一代的女人 各式各样的女人。。。对儿女们的感情与唐初三帝相比可以归零了,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玄宗的一个点。
当然这也不是他主观上故意的,首先是生的实在太多....首都人口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想像唐初那样每个王子单独豪宅大院也不可能,然后就是由于他本人的特殊经历和超强的权利欲望 所以对儿子们的防范和控制甚严。
-----------------------------


我觉得玄宗的父子情薄,跟他的元配皇后有关。一般来说人在年轻时小夫妻俩生的孩子会比较宠,因为感情自然一些。可是王皇后没有生育。

然后武惠妃很受宠,她生的孩子一开始也是很得玄宗重视的,可惜一个接一个地夭折。玄宗应该也会受到感情打击的。后来李瑁出生时,玄宗已经是中年了,又是在别人家养大。。。

别的孩子都是庶子,父子感情不深也是李唐皇帝们的传统 :D 然后玄宗还不得不在这些儿子当中挑选继承人,肯定特别别扭。

其实对继承人最不重视、最瞎折腾的是李显。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6 23:10:32 +0800 CST  
@有你的日子11001 2016-05-07 00:11:42
谢谢!!翻页
-----------------------------

你那里热不热?请你吃冰粥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8 07:00:21 +0800 CST  
~~特别感谢几位网友的大力支持。好啦,继续更新~~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8)终于称帝--01

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武则天终于顺利称帝,以周代唐。虽然她动用酷吏,杀了一批李唐皇族和正统观念的大臣,但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十分温和的改朝换代。与男皇帝不同,武则天掌权主要不是靠战场上的杀伐,而是舞台上的表演。后人总是喜欢强调武则天的权力欲,可在我看来,她的表现欲更加强烈。她不但身兼编剧和主演,还是一位卓越的导演,把支持者们统统调动起来,跟着她一起上台演出。

【拜洛水】
表演离不开仪式。仪式就是表演者最好的舞台。

垂拱四年,武承嗣派人伪造了“洛水之石”献给姑姑。武则天立刻抓住机会大做文章,把这块石头命名为“宝图”,附会《易经》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紧接着她便下诏,要筹办三场重大仪式,一是拜洛水、接受宝图,二是南郊祭天,三是御明堂。不过后来这三场仪式合并为两场,因为把南郊祭天的仪式挪到了明堂。拜洛水的仪式虽然受到李贞、李冲父子起兵的干扰,依然按计划举行。实际上,顺利平息这次宗室叛乱,给接下来的拜洛仪式又凭添了几分“天命难违”的神秘感。

这是一场极为盛大的典礼,也是武则天自临朝称制以来首次直接面对群臣和百姓,不再与臣民隔着一道帘子。拜洛大典于垂拱四年十二月举行。武则天把那块石头出现的地方命名为“圣图泉”,按《旧唐书·礼仪志》,这次仪式的拜洛坛就建在圣图泉以北,并立了碑。据后人考证,拜洛的具体地点在洛阳“东城之东,景行坊内”(《唐两京城坊考》)。

按《资治通鉴》,拜洛那天一大队人马离开皇宫,浩浩荡荡前往拜祭坛,皇帝李旦、皇太子李成器、以及外朝、内廷的文武百官全部出动。事先武则天曾经下令在外地的皇亲国戚们也都要来,并因此引起了几位李唐王爷的极度恐慌,以至于起兵造反。可是这时兵变已被平息,想必皇亲国戚中也会有人前往。除此之外,四方的“蛮夷酋长”也跟着出席,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队伍里。祭坛前还陈列着各种珍禽、奇兽、宝物。连《资治通鉴》都说:“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

我们还可以脑补一下,洛阳的百姓必然也会旁观这场盛会,就算不能拥到近前,起码远远地会瞧个热闹。

这次拜祭仪式的具体过程不详,但显然离不开唱歌跳舞--当然了,肯定都是非常庄重的音乐和舞蹈。《唐书·乐志》上说:“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

《全唐诗》在武则天名下收录了五十七首,其中有一组诗便是《大享拜洛乐章》十四首。其中的《昭和》内容如下:
“九玄眷命,三圣隆基。奉成先旨,明台毕功。宗祀展敬,冀表深衷。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其它几首内容也差不多,完全是礼仪诗篇,不能当成一般的唐诗来读。

《全唐诗》中还收录了几首大臣的奉和诗,其中一位叫牛凤及的大臣写的《奉和受图温洛应制》里面揭示了一点儿仪式细节:

八神扶玉辇,六羽警瑶溪。
戒道伊川北,通津涧水西。
御图开洛匮,刻石与天齐。
瑞日波中上,仙禽雾里低。
微臣矫弱翮,抃舞接鸾鷖。

从这首诗中推测,当时的拜洛地点在伊川之北,涧水之西,一行人马由羽林军护卫,仪式还有刻石纪念。

总之,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就算有人对武则天心存不满,经历了这场仪式后也会不知不觉地自我催眠:太后显然不是凡人,今后她想干点儿啥都不过份。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8 11:15:46 +0800 CST  

@元豹儿:
想的很美,伊,洛年年泛滥,谁受得了
。。。。。。。。。。。。。。。。。。。。

几乎错过了这个回帖。想想也对,确实看到好几处洛阳发大水的记录。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9 10:55:33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8)终于称帝--02

【大享明堂,各种花样】
大家还没从拜洛典礼中回过神来,到了来年正月一日,第二场盛大仪式便接踵而至。这次的地点在刚刚建成不久的万象神宫(明堂)。武则天这时又搞了一次创新,把祭天仪式与朝贺仪式放到了一起。她的这个意图在此前的《令礼官详定享明堂礼仪诏》中已经说明了:“夫明堂者,天子宗祀之堂,朝诸侯之位也。”这份诏令又说:“来年正月一日,可於明堂宗祀三圣,以配上帝。”

于是乎,高祖、太宗、高宗,就成了李唐“三圣”。

此时已经决定改元,从“垂拱”改为“永昌”,明堂祭祀的对象又是李唐三圣,可见这时武则天还没有明目张胆地要革唐命。但这不等于她就安分了。实际上武则天又搞了点儿新花样。在祭祀昊天上帝和李唐三圣时,她自为初献,身着皇帝的礼服--衮冕,手持皇帝用的玉器--镇圭。皇帝李旦反而屈居亚献,太子李成器终献。

祭祀的对象也很出格。按《资治通鉴》,祭过李唐三圣之后,还祭祀了“魏国先王”。这个魏国先王不是别人,正是武家自己的祖宗。武则天太后称制之后,就把父亲武士彟追封为魏王,而这次祭天拜祖,把李家和武家的祖宗一起祭拜,只不过李家在先,武家在后。

祭祀过后,武则天宣布改元永昌,然后利用这个机会亲自登上了皇宫的则天门楼,宣布大赦天下。则天门楼下面应该聚集着很多百姓,一边听着大赦天下的好消息,一边正好目睹一下“圣母神皇”的风采。

皇帝利用宣布改元和大赦的机会直接与百姓见面,这种做法的首创者应该是唐高宗(不排除是武则天给他出的主意)。按《资治通鉴》,高宗在弘道元年改元之际,就想亲自登上则天门楼宣读赦文,可惜当时高宗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当日“气逆不能乘马”,只好把百姓召进大殿上听宣。当夜高宗就去世了。武则天做为高宗的继承者,延续了这一做法,把改元宣赦的仪式充分利用了起来,直接与京城百姓见面,以此加强皇权的凝聚力。此后的唐朝诸位皇帝都能理解这个仪式的重要性,多有效法。

武则天在宣读了改元赦文之后,过两天又在明堂以君主身份接受群臣朝贺,并大宴群臣。史载她在那天颁布了九条政令以训诫百官,但是这九条内容都失传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9 11:32:12 +0800 CST  


贴一张“则天门”的图。城门背后可以看到明堂。

这也是杨鸿勋先生复原的--杨先生不久前逝世,在此表达一下对他的深深敬意。

则天门是洛阳~宫城~的正南门。看来城门的前面有一块大广场,武则天应该就是站在这个城楼上接见各界群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9 11:48:58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8)终于称帝--03

【改元载初,自名武曌】
永昌这个年号使用了十一个月,然后武则天再次宣布改元“载初”。这次改元有一个明确理由,就是要开始使用“周正”,意思是采用周朝历法的正月。这无疑是离武周朝的建立又进了一步。

本来唐朝与以往朝代一样,使用的是“夏正”,即每年的一月为正月。而周正却以每年的十一月为正月,接下来依次是腊月、一月、二月……这样一改,大家所用的日历就全得换了。这样无疑会扰民,会给中层、基层的公务员们带来麻烦,可武则天大概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她自己不怕麻烦,也不怕麻烦别人,就是要通过这种有点儿麻烦但又人畜无害的方式,普及地、深入地提醒大家:又要变天了。

这次改元也同样伴随着大赦。她的《改元载初赦文》被保留了下来,让后人能看到她在改朝换代之前还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赦文在开篇的官样文章中依然承认唐朝三帝,并强调她自己是受先帝托付来掌权的,“思宏顾讬之恩,再阐混元之始。”

接着她说要改正朔:“是以伏羲、高阳、有周皆以建子之月为正,神农、少昊、陶唐、有殷皆以建丑之月为正,轩辕、高辛、夏后、汉氏皆以建寅之月为正。”她还说,改日历这事儿虽然麻烦,但这可不是她的主意,几位先帝都想改,可是高祖是刚刚创业,就暂时沿用了隋朝规矩,太宗是太忙了无暇顾及,高宗呢,“高宗嗣历,将宏丕训,改作之事,屡发圣谟,言犹在耳,永怀无及。”她说高宗都跟她提过好几次了,“言犹在耳”啊。那么到底用夏历、殷历,还是周历呢?她说还是周历最好--夏和殷都有问题,反正就是周最好。

武则天以“周”为号召,固然因为周朝是当时儒家大臣心目中的理想王国,但我猜测还有一个原因是武士彟曾被唐高宗封过“周国公”。此前,杨坚以隋代替北周是因为他袭爵“隋国公”,而李渊以唐代隋是因为他袭爵“唐国公”。此时武则天自建周朝也不过是依照惯例。

赦文接着说到赦免:“大辟罪已下,罪无轻重,皆赦。”又专门提到了谋反,说谋逆之罪不住赦免之列,可是,对于徐敬业、李冲这两次兴兵谋反,也不再鼓励继续告发了,“其与敬业、虺冲(李冲)并诸虺友往还,其魁首已伏诛,其支党事未发者,特从原免,不得更相告言。”--这可是一条善政,同时也说明她认为当时的反对派已经抓得差不多了。

接下来遍赏官民:“内外见任文武,九品已上职事官并赐爵一级。天下百岁已上老人版授下州刺史,米粟五石,帛十段;九十已上版授上州司马,米粟四石,帛七段;八十已上版授县令。”等等等等。

又督促官员注意观察是否有灾情,不许让百姓饿肚子:“今年麦不熟处,及遭霜涝之处,并量放庸课,州县好加检校,勿使饥馑。”

又特别针对浩大的明堂工程提出两条安抚措施,该抚恤的抚恤,该免税的免税:1,“明堂役工人未被恩者,付所司即类例定等级奏闻,十五日内使了。缘供明堂致死人,其有未霑勋赐者,亦宜准例酬给”;2,“洛州辇毂,徭役繁多,代、朔、并、忻等州行军,及诸州供明堂木及铜处,所司各类例节级给复。”--从这几条政策中可窥见当时明堂的建造情况。明堂已经完工一年有余,而洛阳及附近地区的百姓仍在恢复当中,可见工程耗费之巨。

武则天要求各地官府为百姓大宴三日,并借此机会把她这些惠民政策迅速传达到基层,“率土之内,赐酺三日。赦书日行五百里。”--她的命令要日行五百里,速度不慢。

这份赦书中还提到一件大事:武则天宣布给自己改名为“武曌”:“朕今怀柔百神,对扬上帝,三灵眷祐,万国来庭,宜膺正名之典,式敷行政之方。朕宜以曌为名。”她说她要给自己起这样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才对得起神灵的护佑,也对得起四邻八方臣服于她的各国百姓。

武则天又在赦文中宣布启用一批新造之字:“自卦演龙图,文开鸟迹,万人以察,百工以乂(义),所以宏敷政道,宣明礼乐。指事会意,改易异涂;转注象形,屈伸殊制。特创制一十二字,率先百辟,上有依於古体,下有改於新文,庶保可久之基,方表还淳之意……”

这批武周新字的真正发明者是武则天的表外甥宗秦客(武则天堂姐的儿子)。这次宣布的新字有十二个,此后又陆续公布了一批。到底有多少个新字,学者们说法不一,有说17个,也有说21个。第一批新字中包括了常用的天、地、日、月、星、君、臣等,都是平时写公文时经常要用到的。与突然开始推行的“周历”一样,这批面目全非的常用字也会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她日月凌空的光芒正照耀着大地。

学界普遍认为,这批则天文字并不符合汉字发展的规律,不过这些字的普及程度却很让人吃惊。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在研究了散见于各地的唐朝碑文后感叹说:“余见武周碑不下数百通,穷乡僻壤,缁黄工匠,无不奉行惟谨。尤可异者,巴里坤有万岁通天造像,敦煌有柱国李公旧龛碑,在莫高窟,廖州刺史韦敬辩智城碑,在广西龙州关外,河东州刺史王仁求碑,在云南昆阳县,龙龛道场铭,在广东罗定州,皆唐时边远之地,文教隔绝,乃纪元年月,亦皆用新制字,点画不差累黍。虽秦汉之强,声灵远讫,何以加焉。”

叶昌炽感叹说,当时的边远地区,比如巴里坤(今新疆)、敦煌、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连文教都尚未普及,而人们铭刻碑文时却都一丝不苟地采用了武则天的新历和新字,一点一画都不差,这种普及程度虽秦汉之强也不过如此!

这些则天文字为什么能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呢?我以为这可能与民间的迷信有关。武则天自从做皇后起就开始了传奇一生,到后来顺利称帝,一路如有天佑神助,所以对于她搞出来的这些新奇东西,民间是真心拥护,期盼着也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0 10:12:43 +0800 CST  
~~把这一章贴完~~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8)终于称帝--04


【群众请愿】
改元载初之后,称帝的脚步越来越快。载初元年九月,终于进入了称帝之前的最后一道程序:群众请愿。

按《资治通鉴》,最初是从关中地区(长安附近)有九百多名百姓来到洛阳,到皇宫递交请愿书,请求改朝换代,把国号改为“周”,给皇帝李旦赐姓武氏。接待这批群众的是侍御史傅游艺。武则天听取了由傅游艺转达的群众意见之后表示:不同意!但是她马上就给傅游艺升了官儿,一下子提拔为“给事中”,官阶晋升了七级(“从六品下”升到“正五品上”)。

其实洛阳的各级干部群众早就心知肚明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了心照不宣了。大家纷纷抓住了这个信号,文武百官、皇亲国戚、远近百姓、还有那四夷酋长、和尚尼姑道士们,呼啦一下子来了六万多人,第二次发起请愿,希望改朝换代。连李旦也上了表,主动请求改姓武氏。

大家都说,看见有凤凰从明堂飞起来,飞进了上阳宫,在左台梧桐之上栖息良久,才又往东南飞去。又有几万只赤雀聚集着朝堂。

请愿,谦让;再请愿,再谦让,如此三次,武则天终于答应了皇帝及群臣的请求,就此称帝。

年轻的陈子昂写下繁花似锦的《大周受命颂》,叙述了三次请愿的经过,说第三次数万人请愿之后,“有凤鸟从南方来,历端门,群鸟数千蔽之。又有赤雀数百从东方来,群飞映云:回翔紫闼,或止庭树,有黄雀从之者。又有庆云,休光半天,倾都毕见,群臣咸睹。于是众云萃,嚣声雷动,庆天应之如响,惊象物其犹神,咸曰:大哉!非至德孰能睹此?……”

载初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登上则天门楼,宣布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颠倒乾坤的一步终于迈了出去,这一刻,红颜照彻汗青!多少爱,多少恨,多少粉丝多少黑,从此接踵而至,绵延不绝。

几天后,接受群臣所上的尊号“圣神皇帝”,并把李旦立为皇嗣(并非太子),赐姓武氏;皇太子李成器跟着降为皇孙;立武氏七庙,追尊父亲武士彟为孝明高皇帝,母亲跟着成了皇后;武家子弟成为皇族,武承嗣和武三思封为亲王,堂侄中有十二人封为郡王,姑姑姐姐都成了长公主。值得一提的是唐高祖的女儿千金公主,因为自请姓武,便也受到了武则天的娘家女眷待遇,封为延安大长公主;改家乡并州文水县为武兴县,百姓赋税全免;又给天下所有姓武的人免除劳役。(资治通鉴)

傅游艺同志再次升官,成为新朝的首批宰相之一。他一年之内四次升官,更换了青、绿、朱、紫四种不同颜色的官服,被人称为“四时仕官。”


本章参考文章:
《论武则天拜洛受图与洛水神的变异》,作者:李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唐代赦文颁布的演变》,原载于《唐史论丛》第八辑,作者:禹成旼(韩国)。
《泰安:泰山石刻文化之女皇的创意——《双束碑》》,原刊于《泰安日报 》,作者:陶莉。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1 11:31:37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5-13 03:00:32

剑桥出的那套你看了没?
-----------------------------

嗯,看起来不错哦。唐朝这本,封面是不是小雁塔?

剑桥那套我只粗粗翻过隋唐部分,并没有细看。咋说呢,我觉得老外的历史观、着眼点都不一样,我读他们写的中国史也是比较谨慎的。其实我倒是更喜欢那几位受过西方教育的华人,比如黄仁宇。最近还发现一位何炳棣,是个技术派,似乎也值得一看。

剑桥那套你应该看过?评价如何?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3 03:13:45 +0800 CST  
~~继续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9)武则天的帝王术:制衡酷吏--01

武则天改朝换代,是黑白两手一起抓,两手都很硬。不过,任用酷吏在任何时候都不足取,更何况武则天启用酷吏时正值国泰民安,她用这批人完全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私人目的,就更没有理由了。做为武则天的粉丝,我写到这段历史时还是非常郁闷的。但在声讨之后还是可以分析一下武则天动用酷吏时的高明手段。

酷吏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是具备流氓性格,心狠手辣,专以整人为事业。尽管酷吏们大多是社会底层出身,但底层出身与与喜欢整人并没有多大关系。武则天选用这样一批人主持刑狱,一来是看中了他们的行事作风,二来就是因为他们在朝中毫无根基,只能依靠她这个一把手,同时又不怕得罪那些家底深厚的大官儿。

启用酷吏,对武则天自身而言也是一种冒险。如来俊臣、王弘义、万国俊等辈,性格强势,手段凶狠,时常随意杀人;周兴则阴险奸猾;侯思止、郭霸等人毫无廉耻之心。跟这样一伙人打交道,弄不好反而要身受其害。更何况酷吏的存在可能会严重影响整个官僚队伍的士气。可是如同历史上那些精明的皇帝一样,武则天对酷吏们从始至终是掌控在手,收放自如,而官僚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似乎也没有受到太多影响。这是因为她在启用酷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制衡他们。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3 10:28:1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9)武则天的帝王术:制衡酷吏--02

【用新酷吏对付老酷吏】
武则天大概从一开始对酷吏们的任用就是小心翼翼。把酷吏归入一个群体,这是后人对历史的总结而已。实际上,这些酷吏在当时是分期分批提拔启用的。那几个最为臭名昭著的酷吏,真正在一起共事的时候并不多。他们非但难以抱成一团,反而彼此攻击,成为武则天制衡酷吏的利器。

比如,最早被提拔起来的酷吏索元礼,发明了一系列酷刑,又大搞株连,为酷吏的办案手段定下了基调。可是他虽然办过很多案子,按照正史上的说法是残害了几千人,但他并没有办理过大案。索元礼大约在垂拱二年被启用,到天授二年武则天称帝后不久即被诛杀。这时候来俊臣才刚刚粉墨登场。

再比如周兴,是酷吏中的法律专家,是这伙人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了。相比索元礼,他更得武则天重用,官至秋官(刑部)侍郎,是刑部的副长官。周兴不象索元礼或以后的来俊臣那么粗暴,但也整治了几千人,包括多位李唐宗室和高级官员。这些上层人物的谋反案,有真有假,但是到了周兴手里全部都能搞成罪名成立。谋反是大罪,一旦定罪,必然牵连广泛。

等到武则天称帝之后开始启用来俊臣,周兴的人生也就骤然落幕了。按《资治通鉴》,天授二年的正月,也就是称帝之后三个月,武则天就连杀了三位酷吏:索元礼、丘神绩、周兴。当时先是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被人告发,下了制狱(诏狱),并在狱中伏诛。接着有人告发说周兴与丘神绩通谋。武则天就让刚被提拔不久的来俊臣去审问周兴。接下来便是“请君入瓮”的故事。来俊臣向周兴请教刑讯逼供的办法,周兴说:“此甚易取。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来俊臣便请周兴钻进自己说的火盆里。周兴一看,倒也十分爽快,马上就叩头认罪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周兴自己也发明了酷刑,而且他大概已经预知了自己的下场。武则天念及周兴所立的功劳,对他网开一面,免死流放。但周兴在前往岭南流放地时被仇家所杀。

这里要回去说一下丘神绩。他应该算贵族之后,是西魏大将丘寿的孙子,唐朝开国功臣丘行恭的儿子。丘神绩虽然名列酷吏,但其实他只带兵,说穿了就是个警卫队长。也许他参与过诬告,但从未主管过刑狱。他的劣迹主要有二,一是当初在巴州逼得废太子李贤自尽(但此事仍有疑点),二是在征讨琅琊王李冲反叛时,明明李冲已死,他却依然大开杀戒,不但把出城投降的官员全部杀了,还在博州城里毁了千余家。丘神绩的残暴可能是遗传的。他父亲丘行恭就以嗜血出名,曾把谋反之人的心肝拿出来烹食。正如唐太宗对丘行恭一再容忍,武则天对丘神绩也是宽容甚至重用,甚至称帝之后还赐他姓武。不过几个月后她便把丘神绩诛杀,简直翻脸比翻书还快。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3 10:33:43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9)武则天的帝王术:制衡酷吏--03

按《资治通鉴》的理解,武则天在称帝之后不久诛杀了索元礼、丘神绩、周兴,意在安抚人心。这么说当然没什么错,因为当时的制狱已经搞得胆小的臣子担惊受怕,胆大的臣子强烈不满,而武则天初建新朝,总得稳定一下朝臣的情绪。不过她杀这几人,更主要目的可能并非安抚人心,而是防止这些权力欲强烈的人官位太高。眼看这些人“功劳”越立越大,可她又不想给他们高官,所以只好杀了。其余的酷吏差不多也是同样下场,只是时候未到。因此酷吏给我们的另一个教训就是:小人物可以有野心,甚至可以给老板当狗腿子,但决不能毫无良知、不择手段,否则第一个干掉TA的就是老板。

武则天一手杀了旧酷吏,一手便提拔新酷吏,可见她对大臣们始终放心不下,对酷吏始终有需要。结果酷吏中的“后起之秀”来俊臣比前面那几个更加狠毒变态,成了这个群体的招牌人物。

《旧唐书·酷吏传》中罗列了十几个酷吏,多数人的传记只有一小段,唯独《来俊臣传》写得十分详细。按正史,来俊臣是雍州万年县(长安地区)人,大约是城市流民,其父来操是个行事乱七八糟的赌徒。老乡蔡本和来操打赌,结果输了一大笔钱,无力偿还,就把老婆让出去抵债。蔡妻嫁入来家之前已怀孕,这就是来俊臣。

其实我对来俊臣的这个身世有些怀疑。这种很不光彩的家史,来俊臣自己肯定不会到处宣扬,多半是他的仇家说的,尽管被正史采纳,可信度仍然不高。

不管怎样,来俊臣长大后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因奸盗之罪被捕。他在狱中声言要告密,于是被带到了刺史那里。这位刺史是东平王李续(纪王李慎的儿子),不但没有听信来俊臣的告密,反而把他打了一百仗,继续关押。但李续受父亲李慎谋反案的牵连,于天授元年被杀。(旧唐书·来俊臣传)

来俊臣在狱中再次告密,并获得武则天的接见。这次他替自己喊冤,说上次本来想告发李贞、李冲父子的同伙,结果被东平王打了板子。武则天听说了来俊臣的事,就嘉奖他的忠心,提拔他当了酷吏。天授二年称帝不久,来俊臣便官至左台御史中丞,正五品--这个升迁速度实在惊人。

这里还要八卦一句,《朝野佥载》里面多次提到来俊臣,其中有一个故事提到他时,居然用了一个词:“雍容美貌”。如果说唐朝是个看外表的时代,到武则天这里是不是会变本加厉?

史书上称,来俊臣审理制狱,“与侍御史侯思止、王弘义、郭霸、李仁敬,司刑评事康炜(日韦)、卫遂忠等同恶相济,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不过这批酷吏虽然以来俊臣为首,实际上却各行其是,不但没有结成团伙,反而相互牵制。后来卫遂忠就因为受到来俊臣的羞辱而与他反目成仇。

这才是女皇的手段!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4 05:26:15 +0800 CST  
@u_112534926 2016-05-16 20:31:14
武则天啊,从我个人而言一点都不喜欢。就当皇帝而言,也就是普通水平,我想如果她不是个女人,我应该对其一点兴趣也没有。
-----------------------------

哦,好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7 22:06:07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6-05-16 18:06:20
师姐最近偷懒了。
-----------------------------

嗯,各种杂务必须处理啊。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7 22:06:59 +0800 CST  
@有你的日子11001 2016-05-16 03:51:20
我来了。
-----------------------------

请你吃小菜吧。你怕辣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7 22:11:28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9)武则天的帝王术:制衡酷吏--04

【传奇法官徐有功】
武则天在任用酷吏之时也一直任用良臣。实际上当时的司法机关--秋官(刑部)、御史台、司刑寺(大理寺),都正常运作,并没有遭到太大冲击,而酷吏们主要在特别开设的“新开狱”里面兴风作浪。但酷吏们既然也是正式编制的司法干部,所以也有机会接手一般案件。当时有几位“好官”,史书上提到的就有徐有功、杜景俭、李日知等人,与酷吏是同僚。那些一般性的案子可能落到好官手里,也可能落到酷吏手上,所以流传一句话说:“遇来、侯(思止)必死,遇徐、杜必生。”

对于那些没有触及她敏感神经的案件,武则天仍然保持了太宗朝以来的作风,以宽赦为主。有一次,司刑少卿胡元礼决定杀一囚犯,而他的下级、司刑丞李日知认为不该杀,双方争执不下。胡元礼生气地说:“只要我在这里一天,这家伙就别想活。”李日知顶撞说:“只要我不离开这里,这人绝不会死。”最后两人斗到了武则天面前,女皇站到了李日知这边,给了那囚犯一条生路。李日知是进士出身,后来睿宗朝时做了宰相。

知名度更高的是传奇法官徐有功。他本名叫徐弘敏,字有功,是武则天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向来执法温和。他被调进神都担任司刑丞之后,多次保护了被酷吏整治的受害者,“前后所活数十百家。”(资治通鉴)

其实徐有功主要是司法水平高。如果把他从唐朝穿越到现在,上个一年培训班就能直接去当辩护律师了。杜祐的《通典》在“刑法·守正”部分记载了徐有功判过的几个案子,可以让后人一睹“徐大理”的风采。

其中一个案子事关元老重臣苏良嗣。徐有功硬是替苏良嗣的几个儿子拣了条命回来。让我们来看看徐有功强大的逻辑能力。

苏良嗣是高宗朝的一位能臣,到武则天时代已经一大把年纪了,继续受到重用,直至拜相。但他并非武则天的嫡系,仅属于“合作派”。刚刚出任宰相时,就把误闯南衙的薛怀义绑起来扇了十几巴掌(然后武则天还不肯替薛怀义出头,让薛师傅以后看见宰相躲远点儿)。

载初元年三月,称帝前夕,苏良嗣去世了。不过他去世后不久就被人告发说他谋反。显然罪名成立了,所以连累到三个儿子苏践言、苏践忠、苏践义。按律,苏良嗣本人要毁掉棺柩戮尸,三个儿子连坐处死。丘神绩奏请对三人依法处以绞刑,武则天批准了。但她随后又赶紧下了一道敕书,说是早就有人告发苏良嗣谋反,但她一直不肯追究,即使现在也还是要网开一面,不要毁棺:“特免斫棺之刑,宽其籍没之典者。”

这下徐有功可找到依据了,据理力争请求免除~苏践言~等三人的死刑。他说,既然现在有恩旨对苏良嗣给予了特赦,敕书上说“屈法申恩,特降非常之霈”,又说“特免斫棺之刑,宽其籍没之典”,这两个“特”字就体现出陛下对苏家的非常之恩。现在父亲既然已经被特赦了,那么就没有理由再让儿子们连坐,因为法律是这么规定的:如果因为连坐而致罪,遇到恩赦,那所有人都得赦。因此,“斫棺为其父逆,因父致其绞刑,父既特遇殊恩,子便不拘恒律。践言等并即不合缘坐处尽。”

徐有功的意见书递交上去,武则天倒也爽快,下旨说:“朕好生恶杀,不忍加刑,宜特免死配流。”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7 22:55:37 +0800 CST  
@u_112534926 2016-05-18 20:01:52
对于武则天我一直有这么一个问题,身为女性到底是提高了她作为皇帝的地位还是降低了她作为皇帝的地位?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先说说我的看法,我认为这提高了她的 历史 地位,但是似乎也让人对她的功绩做一个公平的评价,导致评论出现两极化。
-----------------------------

你是不是少打了一个字?本来想说:“但是似乎也让人对她的功绩 难 做一个公平的评价”?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义。我的看法是,抛开性别身份,武则天做为皇帝依然是一位很成功的帝王,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之一,也是有建树的皇帝之一。

但是说完这些,还是要回到性别问题。女性身份就是她最大的亮点,是整个的武则天热、武则天神话、武则天困局、武则天牌儿黑锅……的症结。说武则天,不可能绕过她的性别。

性别身份其实与她的“功绩”也有很大关系。在正史上,她不但是个篡位之主,而且挑战了性别秩序,所以正史对她的记录是很不客观的,她的很多功绩都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她的黑材料,即使不是史官们赤裸裸的编造,也是极力夸大的。那么真相到底如何?我看她的真相永远都是扑溯迷离。

我想现在不断地有作者/写手来写武则天的传记、故事,就是因为看不清她。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8 22:32:34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