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元豹儿 2016-01-14 13:34:22
章怀墓里的壁画一绝,好想去看。 墓主喜欢马球,墓里就画马球图,神图也
-----------------------------

马球图来啦。可惜图都不清楚,看个大概吧。乾陵出土的那些壁画都很不错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4 23:18:18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8)李贤的失败不能赖老妈武则天--03

【深入解读李贤的被废】
李贤的被废,其实充满了阴谋气息。废为庶人,官方给出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是因为私藏铠甲,还是因为杀了明崇俨?我们不知道。

但是《资治通鉴》上说了这么一个细节,说高宗素来喜欢李贤,这时候想保他,但武则天坚决不干,说:“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所以按《资治通鉴》上的说法,连武则天都认为李贤只是“怀逆谋”,是心里有造反的计划,可没有什么实际行动。那几百套盔甲说不定只是李贤胡闹玩乐的玩具而已。而李贤一案牵连的大臣并不多,杀掉的一批党羽可能基本上都是户奴。

至于明崇俨之死,也是疑团重重。首先我们不能肯定明崇俨一定是李贤派人杀的。《资治通鉴》上说,是户奴赵道生交待的,李贤让他杀了明崇俨。谁知道赵道生是不是在撒谎?《资治通鉴》考异上还有这么一条,说按照《御史台记》,当时唐高宗下令迅速侦破明崇俨遇刺案,而刑部郎中郑仁恭却请皇帝稍安勿躁,说这种事情不必心急,慢慢等真凶出现好了。结果过了十几天,果然抓到了凶手。司马光说,《御史台记》的说法与《实录》不符,他采用了《实录》,也就是李贤指使赵道生杀人。(见附录1)

如果李贤的私藏盔甲一事可大可小,而刺杀明崇俨一事未必属实,那么李贤的被废就另有原因了。武则天想要废掉他应该是肯定的,这从她以后对李贤的态度可以佐证。但是想废掉李贤的并不只有一个武则天。大臣当中也有人想换个太子。武则天尽管是天后,可是天后也没办法直接下诏把太子说废旧废。实际上李贤的被废完全是遵循了严格的程序,先是调查,然后取证,然后得出结论,最后才废掉。而调查小组是高宗指定的,不是武则天。

值得考量的是调查小组的大臣们。《资治通鉴》上列出了三位:薛元超,裴炎,高智周。

薛元超是隋朝大文豪薛道衡之孙,高宗的宫廷老师薛婕妤的侄子。薛元超仕途坎坷。他曾在李义府失势时替李求情,结果遭贬,后来又被上官仪案牵连,被流放嶲州(今四川境内)。直到上元元年,高宗大赦天下,各路冤家统统得赦,李义府的妻儿回到了洛阳,长孙无忌的灵柩陪葬昭陵,而薛元超也得以重返中央。两年后的仪凤元年,薛元超任中书侍郎,并成为宰相。他的职责之一是辅佐太子李贤。

裴炎是一位后起之秀,曾是弘文馆的学生,后来参加科举,考中了明经科,进入中央官僚队伍,在审理李贤一案时担任黄门侍郎。这是一个“正四品上”的大官儿,而且能经常见到皇帝。

高智周也是进士出身,曾担任宰相,但在审理李贤一案时,已经被免去了宰相之责,只是御史大夫。

李贤最终被废,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正是这三位大臣。可是我们不能因此把他们视为武则天的人。薛元超是高宗的人,自上元元年重返工作岗位后,就得到高宗的重用、甚至宠幸。《旧唐书》说:“时元超特承恩遇, 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宴。”而薛元超对李贤的不满,我们从他的《谏皇太子笺》已经可以领略。李贤被废后,东宫僚属大多数顺利过关,没有受到牵连,薛元超对此感激涕零。《资治通鉴》都忍不住讽刺他:“左庶子薛元超等皆舞蹈拜恩;右庶子李义琰独引咎涕泣,时论美之。 ”--资治通鉴说:看看薛元超这些家伙的丑态,再比比人家李义琰,你们好意思不?

薛元超后来在高宗朝末期就退休了,并未替武则天效力过一天。他去世后陪葬乾陵。

裴炎也不是武则天的人。如果一定要给裴炎安一个头衔,他算一个阴谋家。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太子,而裴炎升为侍中(门下省长官),成了宰相。后来他与武则天联手废掉了李显,扶持李旦做了皇帝。可是他和武则天最终分道扬镳,并被武则天杀掉。

高智周在李贤一案中似乎只是一个陪衬。史载他对李贤案的调查结论“无所同异”,也就是不表态。案子结束后,他坚决请求辞职,高宗便给了他一个散官,让他光荣退休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5 13:11:42 +0800 CST  
●◎◇◆◇◆◇◆◇◆◎●
(38)李贤的失败不能赖老妈武则天--04

现在来看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高宗对李贤的态度。他可能确实如《资治通鉴》所说,素来喜爱李贤,曾经想保这个儿子,但被武则天阻止了。可是,如果真的发生了这么一幕,那也不过是高宗善良天性的一次小小发作罢了。他并不昏,应该很明白李贤已经不再适合做接班人了。李贤既不能和母亲搞好关系,也不得群臣拥戴,而且还很任性,其做为储君的素质比起早逝的李弘实在差的太远了。

李贤甚至可能一早就触犯了身为太子的大忌。这里我们要回头说一说他的《后汉书》注释。

其实李贤刚做太子时,雄心勃勃,一心想挣个好表现。他刚当上太子不久就主动做了一件事:招集一批文臣学者,为范晔的《后汉书》做注。这些人包括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格希玄,以及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这批注解的质量颇高,后来被称为《后汉书》“章怀注”,受到史学界的推崇,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李贤本人也参与了具体的文字工作。今天我们看到《后汉书》注释中有“臣贤案”的字样,就是李贤本人的注释,体现出深厚的学养。

仪凤元年底,这一浩大工程终于完成。当李贤把注释好的《后汉书》呈给高宗时,高宗也大为赞赏,厚赐李贤,一下子“赐物三万段”,又命人把书收藏在秘阁。

我们后人通常以结果倒推原因,认为李贤给《后汉书》作注释,是为了讽刺武则天的女人干政,因为东汉时期太后和外戚干政的事例很多,都是前车之鉴。可这实际上只是后人的联想而已,就连几本正史上都不这么说。正史上列举了武则天与李贤之间的种种严重冲突,什么李贤不是亲生的啦,明崇俨被杀啦,武则天赐书教训儿子啦等等,却丝毫没说到这个《后汉书》注释。

但这不等于说《后汉书》“章怀注”就没问题。如果我们重温一下武德、贞观年间的历史,就能明白这项文化工程给李贤带来的隐患。这种隐患与学术无关,与人事有关,与母后无关,与父皇有关。当年唐太宗做秦王时,招集了一批文人进入秦王府,号称研究学问,结果这秦府十八学士俨然成了秦王的内阁,为他后来夺权立了大功。到太宗自己做皇帝时,对王爷在自己的王府招贤纳士就无法再以平常心对待了。太宗的爱子魏王李泰,为编撰《括地志》而网罗了大批人才,组成了一个魏王府班子。后来争夺储位时,太宗就放弃了夺标呼声最高的李泰,选择了毫不起眼的李治。李泰呢,非但没有当上太子,反而惨遭流放。

李治亲身经历过夺位,自己又做过七年太子,对李贤笼络人才之事绝不会无动于衷。李贤可能一开始根本没有多想,就是单纯地想组织一次学术活动,但是看不明白其中的危险,恰恰是他缺乏政治经验的表现。几年后李贤被废为庶人,牵连的人并不多,可是当初参与注释《后汉书》的大臣中却有两人受到处置,一位是太子左庶子张大安,另一位是洗马刘讷言。张大安左授普州(今四川境内)刺史;刘讷言更惨,遭除名,流放振州(今海南),最后死在那里。

李弘做太子的时候也组织编书。五百卷文学集子《瑶山玉彩》就是李弘太子府出品的杰作。可是我们对比一下《瑶山玉彩》和《后汉书》章怀注,就更容易理解李贤的失误。龙朔元年李弘组织编撰《瑶山玉彩》时,他才九岁,实际上就是挂名而已,真正的组织者是皇帝(和皇后)。李贤组织自己的文人小班子时已经成年,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太子。能一样吗?



附录1:《资治通鉴》考异:
五月盗杀明崇俨求贼不得【御史台记:郑仁恭本荥阳人也,自监察累迁刑部郎中。仪凤中,明崇俨以奇术承恩宠,夜遇刺客,敇三司亟推鞫,妄承引连坐者甚众。髙宗怒促有司行刑,仁恭奏曰:此辈必死之囚,愿假其数日之命。髙宗曰:卿以为枉邪?仁恭曰:臣识虑浅短,非的以为,枉恐万一非实,则怨气生,遂缓之。旬余,果获贼矣。朝廷称之。今从实録】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5 13:19:49 +0800 CST  
◇◆◇◆◇◆◇◆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太子的废立,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一定是皇帝本人。太宗朝、高宗朝都是如此。贞观十七年重立太子,选了李治,抛弃了李泰,这就是太宗本人的主意,长孙无忌等人根本无法左右。高宗朝时废李贤,把李显推上去,最终拍板的是高宗本人。如果高宗压根儿就没有这个意思,武则天对李贤再有意见也只能忍着。

正史记载中的武则天是个背锅专业户,凡是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统统是她的责任。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5 13:35:24 +0800 CST  
哈哈哈哈。。。

秋华说到李贤做《宝庆曲》,我刚刚到网上随手一查,差不多都在骂武则天。李贤做的曲,有人听出来调子不对,结果现在有人写这段故事,说是武则天在打击同性恋 :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5 23:24:17 +0800 CST  

不过李贤作曲,李嗣真议论,这个故事确实不应该遗漏。谢谢秋华的提醒。

现在把史书上的内容摘录一下。《唐会要·论乐》(卷三十四)里面讲到此事。

“调露二年,皇太子使乐工于东宫新作《宝庆之曲》成,命工者奏于太清观。始平县令李嗣贞谓道士刘概辅(俨)曰:‘此乐宫商不和,君臣相阻之征也;角征失位,父子不协之兆也;杀声既多,哀调又苦,若国家无事,太子受其咎矣。’居数月,而皇太子废为庶人。概俨奏其事,(高宗)擢嗣真为太常丞,使掌五礼仪注。”

这段说,李嗣真听到东宫新作的曲子,觉得不和谐,有杀声,太子恐怕要倒霉。他特别说是“角征失位,父子不协之兆也。”他没说是母子不协。

没多久果然李贤出事了。我觉得有点儿费解的是,高宗听说了李嗣真的预言后,居然提拔他做官。

这个故事还没完。还是《唐会要·论乐》的记载,接着往下说。李贤被废后,李嗣真继续预言皇后掌权、李唐危险了。

“嗣贞私谓人曰:祸犹未已。主不亲庶务,事无巨细,决于中宫(皇后)。将权与人,收之不易。宗室虽众,皆在散位,居中制外,其势不敌。我恐诸王藩翰,皆为中宫所蹂践矣……”

李嗣真是不是真的议论过当时武则天权势过重,不知道。《旧唐书》也给李嗣真做传,但是列入“方伎”类。旧唐书里提到前一个故事,李嗣真听到李贤东宫的曲子不和谐,预言太子要倒霉。后来李贤被废,而李嗣真的话传到高宗耳朵里,立刻提拔:“高宗大奇之,征拜司礼丞,仍掌五礼仪注, 加中散大夫,封常山子。”

如果按照《唐会要》的说法,李嗣真确实对武则天在高宗朝后期揽权表示过忧虑,看起来也没有影响他后来继续为武则天效力。武则天做了太后之后,李嗣真照样在朝中做官,后来还大胆上疏反对酷吏,最终是因为得罪酷吏而来俊臣构陷(不是因为他多年前曾经私下议论过中宫权盛)。

根据《旧唐书》,李嗣真背酷吏陷害,流放到岭南,后来万岁通天元年遇赦。万岁通天那一年,朝堂政局已变。酷吏已经没有那么嚣张了,武则天又在嵩山封禅,大赦天下。可是李嗣真在回来的路上死了。

《旧唐书》说:“则天深加悯惜,敕州县递灵舆还乡,赠济州刺史。”看来武则天对李嗣真一直还是赏识的。

说回到高宗朝调露年间,李嗣真议论皇后的权势太大。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天后时期的武则天应该卷入朝政很深了。虽然她手上没有实权,但是她对高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有高宗朝后期,朝堂上的一大政治主题就是一批大臣对天后的处处提防,随之而来的是高宗在大臣和天后之间所作的调和,以及天后本人对大臣们的防范。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5 23:52:33 +0800 CST  
~~继续贴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9)大唐天后的建言十二事--01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自封天皇,把武则天封为天后。过了不到两个月,武则天上表提了十二项政策建议,史称“建言十二事”。时至今日,这十二条几乎成了武则天的一个标志,成了她做为政治家的一条明证。

不过这个建言十二事,原文早已失传,我们今天最多只能看到标题,而且这十二个标题还是记在对武则天最有敌意的《新唐书》里面的“后妃传”里面。先把这个单子抄一抄: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现在问题来了。粗看这个十二事,什么劝农桑啦,什么广开言路啦,有什么了不起的嘛?好像都是一堆空话套话哦。不过稍微琢磨一下就该知道,这十二条肯定是针对当时的具体形势而提出的,绝不会是武则天搞出来玩儿的,更何况这十二条的提出还有北门学士们的参与。虽然现在看不到这些建言的详细说法,但仍可以结合史料试着分析一下。

高宗一朝到了上元元年,唐高宗在位已有二十五年,武则天立后十九年。这些年大唐总体来说是年年在发展,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战争大体来说是胜多败少。这期间最大一项成就当属总章元年灭掉高句丽,完成了隋唐几代帝王的夙愿。但也有郁闷的战绩,最悲摧的是对吐蕃的战争接连失利,搞得大唐灰头土脸。

战争胜败乃国家常事,面子都是其次的,随之而来的隐患才是关键。到高宗、武后自封天皇天后之际,连年的战争已经消耗了相当的国力,加上几次地区性的天灾,加上高宗的身体不太好,所以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滑入了一个相对低调的时期。这是建言十二事出台的背景。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28 13:51:03 +0800 CST  
●◎◇◆◇◆◇◆◇◆◎●

(39)大唐天后的建言十二事--02

这样我们再来看看这十二事到底说了些什么。首先里面有几条与民生相关。第一条劝农桑,薄赋徭,就是与民休息,让老百姓喘口气;第二条给复三辅地,就是首都长安附近京兆、冯翊、扶风三个县的人民赋役全免。首都人民历来负担重,该给他们减减负了。这两条与第三条联系起来看: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前三条加起来就是说今后要少打仗,多生产,让士兵们回家种地去。

当时,均田制以及“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依然能够大体维持,尽管已是千疮百孔。府兵制是一种义务兵制,与均田制配套推行。成年男子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战争所消耗的不仅仅是物资,而且是大批大批的劳动力。初唐时期人口缺乏,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所以打仗与种地就成了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息兵,就能促进生产。打仗,土地就没人种了。不象后来,一方面均田制被破坏,一方面人口本身在增加,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闲散人口,募兵制才有了施行的基础。

息兵,以道德化天下,显然也是在迎合当时很多文臣对边境战事的态度。当年魏征就说过:“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尽管初唐时名将辈出,但唐朝也是一个文治大兴的朝代,而文臣对边疆少数民族多抱着类似魏征这样的理想主义态度。尽管这种“以道德化天下”的思想带有明显的书生意气,但是我们看到在初唐的一百多年里,国家能够一边开疆阔土,一边发展民生,居然做到了二者兼顾,这种书生反战言论应该也不是白说的。

第四条南北中尚禁浮巧,可能是针对当时一些很具体的弊病。“南北中”指的是中央各部门:南衙、北衙、中书省。从这条来看,当时中央衙门可能比较追求奢华,所以要开始提倡节俭了。其实,唐高宗比较崇尚俭朴,武则天却是个好享受的人。这条说得好听,但很可能是一纸空文,因为当时洛阳正在修建上阳宫,走的就是奢华路线。后来等宫殿修好了,那叫一个富丽堂皇。负责工程的大臣韦弘机因此被刘仁轨和狄仁杰狠狠弹劾了一状--这两位不好直接批评天皇天后,只好拿倒霉的韦弘机开刀了。

第五条省功费力役,无疑是一项利民政策。学者们早已指出,唐朝时虽然政府向老百姓收租收税不多,但是力役繁重。百姓少交钱可以,但是经常要给官府白白干活出力。这里面的名堂很多。如果是为国家出工,比如兴修水利、道路,这是应该的。但是给皇帝修宫殿,修完一个再修一个,好像就不太说得过去了。何况还不止是修宫殿,还要给官员干私活。当年李义府给自己的祖父大修坟墓,就通过县令征召了民工给他白干,皇帝也不管管!因此,天后在此时提出“省功费力役”,肯定是万民拥护……那到底执行得怎么样就不晓得了。

第六条广言路,第七条杜谗口,看上去很美,但是执行起来难度颇大,因为这两条简直自相矛盾。武则天确实有一套办法,把两条都做到了,只不过要等到她独立掌政之后。当上了太后的武则天,一方面设置铜匦,广开言路,一方面任用酷吏……各位有话要说的乡亲们,你们要说的到底是“良言”还是“馋口”,自己先想明白哦。

第八条,王公以降皆习《老子》。这一条比较有意思,可以理解为是武则天在讨好高宗,也可以理解为整个“建言十二事”就是高、武两人的合作产物,只不过以天后的名义提出。李唐皇室自称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并把老君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初唐时,儒释道三教竞争激烈,而李唐皇室更加偏袒道教。不过,《资治通鉴》上对此条有一点补充:天后不但“请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还提出每年科举考试时,明经科要考《孝经》、《论语》。可见道家、儒家是并行不废的。后来武则天独立掌政,就把佛教提到了道教之上(但也没有打压道教)。

第十、十一、十二条,都涉及中下层官员的福利,旨在笼络这个人员数量庞大、能量也不小的群体。

第十条,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意思是对于那些迄今为止(上元前)已经拿到资格(告身)的勋官,就不要复查了。勋官是当时做官的另一条途径,多为奖励军功。寒门子弟如果立了战功就可以获得勋官的品阶(但并不限于战功)。在唐朝,当上勋官首先是一种荣誉,但也是能享受到一定的福利待遇,比如能分到勋田,能免功役。五品以上勋官还可以荫及子孙。此外,虽然勋官无俸禄无实权,但毕竟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官场,只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考试,还有机会“转正”。可是政府对勋官的管理比较严格,会对那些功劳进行复查(追核),如果查出当时是谎报战功,就剥夺勋官资格。这本是应该的,但里面也有很大的操控余地,没谎报的人未必就一定能过关。因此,现在提出对上元以前的勋官不再复查,很多人都要笑了。对于提出这一条的天后娘娘,中下层的勋官们自然会记得她的好处。

第十一条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给八品以上的京官涨工资。

第十二条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对于那些多年来一直在当芝麻官的人,有才能的给他升官。这一条实际上是有利于寒门子弟的。一般来说,有才能但是一直没法升迁的,多是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挤入官场的寒门庶族。现在国家考虑让他们提升得快一些。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28 13:57:58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9)大唐天后的建言十二事--03

【最为重要的第九条:借助丧礼制度改革提高母亲地位】
从后来武则天称帝的结果来看,我认为这十二条中最关键的是第九条: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字面意思就是父亲在世,为母亲服“齐衰”三年。“建言十二事”中其它十一条,她的详细阐述都已失传,唯独这一条,她的上表居然得以保留,便是《请父在为母终三年服表》,《唐会要》中全文照录。文章不长,贴出来看看:

“夫礼缘人情而立制,因时事而为范。变古者未必是,循旧者不足多也。至如父在为母服止一期,虽心丧三年,服由尊降。窃谓子之於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若父在为母服止一期,尊父之敬虽周,服母之慈有阙。且齐衰之制,足为差减,更令周以一期,恐伤人子之志。今请父在为母,终三年之服。 ”


按旧时的丧服制度,为亲人服丧是分等级的,有五种不同的规格,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服”。这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强调的是宗法秩序,以丧服规格来体现家庭内各成员的尊卑。一家之中父亲最尊,所以如果父亲去世,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要服最高规格的“斩衰”之丧,并且服三年。那么对于母亲呢?就分两种情况,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就为母亲服“齐衰”三年,年份一样,规格比父亲低一等;如果父亲在世,就只服“齐衰”一年。

武则天提出修改这项服丧规定,稍微提升一下母亲的地位。如果父亲建在,儿女对母亲服丧也应三年,但规格依然不超越父亲,还是“齐衰”。与她在泰山封禅时上表请求皇后主持祭地时的亚献一样,丝毫没有从根本上挑战父权制度的意思。武则天大约是在一次一次试探着父权体制的弹性,为女性拓展活动空间。

武则天在上表中头一句就说:“夫礼缘人情而立制。”她说礼教也应根据人情。啥人情呢?就是母亲对子女那种天然的生养之情呗。武则天说:“窃谓子之于母,慈养特深,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连人家可爱的小禽禽和小兽兽们都知道爱妈妈哦,何况人类?

虽然说的是丧服,但着眼点依然是活人。儒家的宗法制度固然是极为严密,但因为完全是以父权为中心,在如何对待女性的问题上总归不能逻辑圆满。“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既然妇人没有专用之道,便让聪明女人有空子可钻。她后来能够成功地称帝,是因为首先有了一个“皇帝的老妈”这个奇妙身份。这个身份不但帮助她成功称帝,而且在政变被逼退位后能够安然离场,并能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继续保持她的皇后、天后、太后的头衔。以周篡唐,周革唐命,这么大的事儿,就被她的子孙们以“母亲暂时代理儿子管了十几年天下”为理由给糊弄过去了。然而从另一角度看,如此能干而又叛逆的女人,终究还是逃不过被父权消解、招安的命运。

武则天的这项服纪改革,其目的到底是为了提升妇女地位,还是别有用心地为自己当权铺路?这个问题大概不会有什么定论,我看是二者兼而有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改革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唐玄宗可以在封禅大典中完全让女人走开,可以把他奶奶的天枢给熔掉,却发现这项为母亲守孝三年的规矩不是那么好改回去的。经过玄宗朝大臣们反反复复的争论,“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一条被正式写入开元二十年制订的《开元礼》中。

这又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孝顺母亲乃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未尝没有别的原因。有研究者仔细分析了围绕几次丧服改革的前前后后的政局,提出一个理论,就是延长官员们的服丧期限有助于缓解官场矛盾。官员们的丧假时间长了,官场空出来的位置就多了,这样大家都有官儿做。



本章参考文章:

《帝范》十二章与《建言十二事》,选自《出轨的历史》一书,作者:马东玉(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唐代流外官的管理制度》,作者:任士英(隋唐史专家)。

《唐代丧服制度建设对妇女家庭身份地位的构建》,作者:赵澜(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唐前期“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意义考论》,作者:王丹。本文系作者的硕士论文,第一导师是孟宪实教授。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30 07:06:38 +0800 CST  
◇◆◇◆◇◆◇◆
说几句题外话。

武则天在做皇后时期的两篇文,我都挺喜欢读的。仔细品位一下,感觉前面一篇关于封禅亚献的,语气还是相当谦恭的,辞藻也很华丽。后面关于为母亲服丧的,说话就比较直截了当了,大领导的气势已经出来了嘛。


《请亲祭地祗表》(要求在封禅时祭地的亚献改由后妃进行)

伏寻登封之礼,远迈古先,而降禅之仪,窃为未允。其祭地祗之日,以太后昭配,至於行事,皆以公卿,以妾愚诚,恐未周备。何者?乾坤定位,刚柔之义已殊;经义载陈,中外之仪斯别。瑶坛作配,既合於方祗;玉豆荐芳,实归於内职。况推尊先后,亲飨琼筵,岂有外命宰臣,内参禋祭?详於至理,有紊徽章。但礼节之源,虽兴於昔典;而升降之制,尚缺於遥图。且往代封岳,虽云显号,或因时省俗,意在寻仙;或以情觊名,事深为己。岂如化被乎四表,推美於神宗;道冠乎二仪,归功於先德。宁可仍遵旧轨,靡创彝章。

妾谬处椒闱,叨居兰掖。但以职惟中馈,道属於烝尝;义切奉先,理光於蘋藻。罔极之思,载结於因心;祗肃之怀,实深於明祀。但妾早乖定省,已阙侍於晨昏;今属崇禋,忆敢安於帷帟?是故驰情夕寝,眷蠃里而翘魂;叠虑宵兴,仰梁郊而耸念。伏望展礼之日,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以亲奉奠,冀申如在之敬,式展虔拜之仪。积此微忱,已淹气序,既属銮舆将警,奠璧非赊,辄效丹凡,庶裨大礼。冀圣朝垂则,永播於芳规;萤烛末光,增辉於日月。

。。。。。。。。。。。。。。。。。

《请父在为母终三年服表》

夫礼缘人情而立制,因时事而为范。变古者未必是,循旧者不足多也。至如父在为母服止一期,虽心丧三年,服由尊降。窃谓子之於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若父在为母服止一期,尊父之敬虽周,服母之慈有阙。且齐衰之制,足为差减,更令周以一期,恐伤人子之志。今请父在为母,终三年之服。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31 09:48:40 +0800 CST  
@永不放心 2016-01-31 20:01:32
楼主居然犯常识性的错误,搞不懂凰字的含义。
-----------------------------

真的啊?可是我这题目都用了好几个月了,咋办?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2-01 10:22:16 +0800 CST  

☆★☆★☆★
当当当。。。盖楼期间插播娱乐节目:米国大选。

2月1日,美国总统选战应该算正式开幕啦。民主党共和党的初选都在爱荷华州打响第一枪。爱荷华初选结果:

共和党--Trump 没赢没赢没赢。。。哇,媒体高兴坏了。
其实共和党候选人中前三名都咬得很紧,以后的竞争会很激烈。

民主党--希拉里险胜。实际上希拉里和桑德斯平分秋色。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2-02 23:12:36 +0800 CST  
~~~继续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40)武则天为什么被高宗封为天后--01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忽然自封天皇,把武则天封为天后,原因何在?史书上当然没说,但是后人根据各种史料可以猜测一番。我认为高宗当时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的,就是要把天后扶持成自己的代理人,比此前的皇后辅政更进一步。

这里的关键词是“权力交接”。从史料上看,高宗的身体一直时好时坏,因此完全可能早早地为权力交接进行准备。咸亨四年八月,也就是自封天皇的前一年,高宗就因为患了疟疾,让太子李弘延福殿处理百官奏事。这时的李弘刚刚成亲半年,太子妃是左金吾将军裴居道的女儿。李弘虽然此时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身体同样虚弱,难以承受做为全国一把手的繁重负荷。这期间,国家一直在应付两线作战,东有新罗,西有吐蕃,而且仗越来越难打。这时高宗的身边偏偏有一位能干的妻子,似乎正达到她人生的顶峰期,高宗当然要重点倚靠。

纵观武则天做为天后的这九年,太子换了三个,可是天皇、天后、太子的三角格局始终不变,甚至遗诏都交待“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可见高宗让武则天辅佐太子的意愿十分明显。按照这种充满理想主义的、一厢情愿的设计,天后辅佐儿子、甚至不妨做个实权太后,代替儿子执政几年,把儿子培养成真正合格的接班人,然后放手,好让李唐江山继续红火下去。当然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具体实践中出现了惊天动地的大变轨,但这实在是件难以预料的事。最终的最终,大唐这辆马车还是回到当初设计的这条道上了嘛。

况且我深深地怀疑,武则天自己初为天后时,有过称帝的念头吗?很多事情其实是打怪升级的自然结果,并非一早处心积虑就能做成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如果真的处心积虑,其结果反倒事与愿违。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2-04 10:54:50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2-04 11:21:50
我个人倒不认为天皇,天后和太子是三角格局呢,我认为是天皇(天后)-----太子的两元结构。
后段说到很好,我也认为武则天的升级是打怪升级版的,才人时代想升九嫔,尼姑时代想回宫,回了宫想晋级,晋了级想当皇后,皇后变天后,天后变有权的太后,这么一步一步来的,权力有点像毒品,吸了之后,很难再戒除,只能一点儿点的往上加量,没有回头路了。
-----------------------------

说两元结构也对,毕竟武则天在高宗朝时手无实权,必需得依附高宗:D

说到这个权力,我一直在琢磨该怎么写她的“权力欲”。我一向认为她那不是简单的权力欲,特别是走出称帝这一步,与其说是权欲不如说是“名欲”。而且在她那个时代,很多人孜孜不倦地求上位,都不是单纯的权力欲,而是要求得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那是个寒门子弟都爱做梦的年代,武则天可以说是这批人中最成功的一位。她是真的属于她的时代。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2-04 12:18:10 +0800 CST  
~~说到武则天称帝,到底该如何解读,其实是个很关键也很庞大的问题,以后肯定还会不断遇到这方面的讨论。还是先贴点儿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40)武则天为什么被高宗封为天后--02

武则天在经历过咸亨二、三年的低谷期,到咸亨五年又重新活跃起来。这年三月,武则天主持了一次亲蚕仪式。这是她第三次亲蚕(因为这年改换年号,所以有的史书记咸亨五年有一次亲蚕,有的记录上元元年有一次亲蚕,其实就是这一次)。

就在这期间,武承嗣从流放地回来,袭了周国公的爵位。他一开始是“尚衣奉御”,在皇宫里管衣服,是个正五品的中层干部,不过他很快就升为宗正卿,从三品,成了高干,而且是以外戚身份管理李唐皇族事务。此时贺兰敏之已经死了快三年了。也就是说,周国公这个爵位空置了三年,直到这时才把武家子弟从流放地召回,但是一回来就给了一个很好的待遇。这显示高宗对武则天的信任一如既往,而武则天本人的自信心也在上升。

到了这年八月,他们就自封天皇天后了。高宗先是给自己的祖宗追封,把唐献祖李熙,也就是李渊的爷爷的爷爷,追尊为宣皇帝;懿祖李天赐,也就是李世民的爷爷的爷爷,追尊为光皇帝;把高祖李渊追尊为神尧皇帝,李渊的皇后窦氏追尊为太穆神皇后;把唐太宗从最初的“文皇帝”改尊为“文武圣皇帝”,把文德皇后改封为“文德圣皇后”。然后高宗就以避讳为由,自封为天皇,把武则天封为天后。

在称呼上做罢文章,紧接着还有一系列动作。先是改元,把年号从咸亨改为上元,并大赦天下。接下来,文武百官更换官服:三品官穿紫服,金玉带;四品官深红色,五品官浅红,都是金带;六品官深绿,七品官浅绿,都是银带,等等等等,都做了改换,连官员佩带的饰物也有规定。我认为凡是这种形式上的变动,就意味着武皇后又在搞名堂了。这次改换官服,比当初改换官名更妙,直接从视觉上提醒大家,现在又进入一个新时期了。

没过多久,帝后夫妇带领文武百官再次从长安来到洛阳,中途高宗还外出狩猎。这次回洛阳后不久,上元元年的十二月,天后便正式呈交了“建言十二事”。虽然我们现在仅仅能看到这“十二事”的简单标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这“十二事”是一份相当全面的施政纲领,涉及到当时的军事、民生、政府风气、官员待遇、科举内容、礼仪制度等各个方面,有些政策是迫切的,比如息兵、为首都地区减免赋税等,有些则属于长期方针,比如组织王公大臣们学习《老子》、改革丧服制度。

这样一份全面的政治报告,由刚刚晋升为“天后”的武则天提出来,政治意义就非同小可了。这显示武则天这个“副皇帝”越来越名副其实了,而这一切都是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发生的。高宗并没有完全批准“建言事”的具体内容。《新唐书·后妃传》上说,武则天提出这一揽子政治建议后,“帝皆下诏略施行之。”--一个“略”字,表明并没有大力推行。实际上,“父在为母服丧三年”这一条,直到后来武则天成为太后独立执政时,才编入她颁行的律令《垂拱格》里面,这才算是正式生效。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武则天以后宫的身份提出了这么一份政纲,而这是在高宗的许可(很可能是鼓励)之下发生的。

第二年(上元二年)三月,武则天又举行了一次先蚕祭祀,执政的意味更加明显。这是她成为天后以来的第一次亲蚕,但也是她最后一次亲蚕,地点在洛阳北边的邙山。这次亲蚕的特别之处在于,“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这又是一次破格举动,因为亲蚕礼本来是皇后和内外命妇的事情,是由女性承担的唯一一个国家祭祀。可是这一次让百官和朝集使(进京汇报工作的地方干部)都陪着她,以突出天后的崇高地位。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2-05 01:19:52 +0800 CST  
@元豹儿
略字还有个意思是“全部”。
皆和略同时用的时候就是个固定的用法,古代人说“皆略行之”,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你查吧,例子很多,给你一个比较明显的,欧阳修同时间的王安石童鞋写的“一生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

我确实查了,但是我发现网络这个大学校似乎只能解决一些大众化的问题,向这么专业的,难有答案 :D

网上的各种说法都认为“略”是大概的意思。比如百度百科上解释王安石的这首诗:

一时谋议略施行⑵--⑵略:大致,差不多。据《汉书·贾谊传》载,当时贾谊提出的更定法令等建议,最后多为文帝所采纳。故班固谓:“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
不过我倒觉得你的说法是对的。这么多的“略施行”,上下文都差不多,放到这种语境里面,解释成“全部施行”更合理。

反正我把我那段原文给改了一下,干脆回避这个“略”字,呵呵。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2-06 01:13:21 +0800 CST  
~~继续贴正文,把这一章贴完~~~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40)武则天为什么被高宗封为天后--03


第二年(上元二年)三月,武则天又举行了一次先蚕祭祀,执政的意味更加明显。这是她成为天后以来的第一次亲蚕,但也是她最后一次亲蚕,地点在洛阳北边的邙山。这次亲蚕的特别之处在于,“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这又是一次破格举动,因为亲蚕礼本来是皇后和内外命妇的事情,是由女性承担的唯一一个国家祭祀。可是这一次让百官和朝集使(进京汇报工作的地方干部)都陪着她,以突出天后的崇高地位。

“天后”这个设计实在是别具匠心,与当初搞宫斗时的“宸妃”一样,是个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头衔。天后跟皇后不一样。天后能够“合理合法”地干好多出格的事情,比如,率领百官和朝集使参加一次国家祭祀仪式。这一次是百官一起陪着天后亲蚕,下次又会弄出什么花样呢?

对于那些忧心忡忡的大臣来说,下次弄出来的花样让他们目瞪口呆:高宗提出要让天后摄政!

《旧唐书·高宗本纪》上说,三月的亲蚕礼过后,“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

《资治通鉴》上说,三月份天后率领百官和朝集使在邙山祭祀先蚕之后,“上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

当时早已是二圣临朝,武则天每次和高宗一起上朝,只不过她是垂帘听政。高宗现在还想进一步,干脆让武则天来当代理皇帝,以天后的身份来做一把手的具体工作。

如果我们先暂时地、临时地、试验性地、把武则天以后称帝的事情放一放,用善意的眼光来打量一下高宗的想法:他自己身体实在吃不消了,太子李弘的身体也很糟糕,而武则天已经在朝堂上观摩多年,完全可以代替自己处理政务。让老婆代理自己,其实大权还在自己手上,权力中枢还是牢固稳定的,政府会照常运转下去。有何不可呢?

但是高宗也知道这种想法未免过于异想天开,所以就先跟宰相们通通气,结果立刻遭到大家的集体反对。中书侍郎郝处俊代表大家做了总结性发言:“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皇帝你让皇后母鸡打鸣违反天道这么些年,我们忍了,但是今天,婶儿可忍叔不可忍!因为,“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大唐江山应该“传之子孙”,怎么能把国家交给外人,让皇后她家占便宜呢?

另一位中书侍郎李义琰立刻表示支持:“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

高宗一看这阵势,罢了。估计他也就是试探一下,结果一看宰相们如此坚决一致地反对,马上就妥协了。

不知道武则天又会作何感想。反正到后来,因为大家都不让母鸡打鸣,她干脆直接当凤凰了。

关于高宗到底几时向宰相们提出的天后摄政,正史上有两种说法。《旧唐书·高宗本纪》和《资治通鉴》都把此事放在上元二年三月,紧接在亲蚕礼之后。而此后仅仅过了一个月,太子李弘就病故了。这个时间就显得非常诡异,强烈暗示李弘是武则天所杀--你看她那时野心是多么膨胀啊!

《旧唐书·郝处俊传》上却把这个时间写在上元三年,也就是仪凤元年,因为当年又改了年号。这时李贤已经成为新一任太子。

我认为这两个时间皆有可能。李弘体弱,李贤尚无经验,无论谁是太子,高宗都希望天后能够承担起更多的政务。

纵观整个“天后时期”,即上元元年到弘道元年这九年,高宗在准备权力交接之际,更多的是在扶持天后而不是太子。李贤身为太子却无法和母亲搞好关系,母子之间越来越对立。高宗尽管“素爱太子”,但他的实际行动却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他是站在天后这边的。接下来的李显(当时名叫李哲)总算吸取了哥哥的教训,起码表面上不再和母亲对着干了。

永淳元年(682年),高宗又做了一件事:立皇太孙。当时李显的长子李重照刚刚满月,高宗对这个孙子的到来十分高兴,大酺三日。接着他便把这个孩子立为皇太孙,还打算给孩子“开府置僚署”,为此特别向大臣进行了咨询。吏部郎中王方庆回答说,皇太子在,却又立皇太孙,以前没有这种先例。

没有先例不要紧,这种事他也没少做。果然高宗便问:“自我作古,可乎?”这次王方庆没有再反对,回答说:“可。”当然,后来高宗并没有给这个小孙子独立开府,事情不了了之。

但是立皇太孙这件事还是值得琢磨一下。或许在大臣们看来,立皇太孙是在进一步巩固李唐江山,防止大权落到天后手上。但是仔细想想,高宗这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巩固李家政权是不假,但这个皇太孙的存在,直接威胁的并不是天后,而是太子李哲(李显)。又假如李重照真的顶替了父亲,那么幼主登基,必然得有旁人辅政,往往不是太后便是权臣,而在当时的情形下,辅政的肯定是太后。也许当时高宗已经对李显感到失望,立皇太孙等于默许武则天在必要时可以废掉李显,让这个孩子登基,她自己以祖母的身份摄政。

“弘道”是高宗最后一次改元,抱着病体宣布了他的改元赦文。这道赦文除了宣布赦令以及惠民措施,还有几句话是:“又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於为政,言近而意远,事小而功多,务令崇用,式遵无怠。”有学者认为,高宗说的“天后事条”就是几年前提出的《建言十二事》。不管到底指什么,这句话都是高宗在明确表示他对武则天的支持态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2-06 02:11:42 +0800 CST  



晒晒加拿大邮政局今年发行的猴票。大家觉得设计得如何?

祝各位网友猴年大吉大利!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2-07 13:18:14 +0800 CST  
~~新年快乐!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41)太子李显--01

细考史料,李显和李贤在青少年时期走得很近,经历也相仿。可是后来在对待母亲的问题上,兄弟俩表现各异。李贤因为被史家们视为“反武派”,他的形象就逐步演变成了一个天纵英姿的悲情皇子,而李显后来尽力保护过武则天的女皇遗产,就被视为昏主,顺带连他的个人形象也变得一塌糊涂,成了史上最窝囊的皇帝……之一。其实李显这一生经历曲折,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情感上的遭遇都如同过山车一般。他的才能不足以对抗命运,但也并非一味地随波逐流,其间也在不断地挣扎顽抗。他才是一位真正的悲情人物。

从头来说说李显。武则天刚刚回宫那几年,生育相当频繁,永徽三年生长子李弘,接着生了安定公主,然后在永徽五年底生次子李贤。永徽六年底她被立为皇后,没过多久便又有了身孕,这便是李显,到显庆元年十一月出生。

几个孩子小时候都有点儿故事。比如李弘是受不了《左氏春秋》上的残忍故事,李贤是喜欢反复朗诵“贤贤易色”,而李显的故事则是他自小就获得佛法的佑护。他出生时,母亲难产,颇受了些折磨,因而求助于高僧玄奘。玄奘预言皇后会顺利生下一个男孩儿,并要求孩子生下来以后皈依三宝。所以李显小时候便有一个称呼叫“佛光王”。只是这段记载不见于正史,只有从与玄奘有关的史料上看到。

玄奘要求这个皇子生下来后皈依佛门,高宗、武后也答应了。不过皇帝皇后似乎有些耍赖。按玄奘在给高宗的谢表中的说法,李显满月后,由玄奘为这个小婴儿剃了头发,然后高宗又下旨让七人出家,就算在玄奘法师那里交差了。(《谢为佛光周王满月剃发并庆度人表》:“沙门玄奘言:昨奉恩旨,令玄奘为佛光王剃发,并敕度僧七人。所剃之发,则王之烦恼落也。所度之僧。则王之侍卫具也。”)

剃完头发,这位皇子该干嘛还干嘛。出生后第二年李显被封为周王、洛州牧。大约几年后,他便出阁了,也就是搬到自己的王府上去住。在武则天的四个儿子当中,李弘从小就是太子,李旦则因为是幺儿,得父母偏爱,一直到很大了都被父母养在宫里,没有出阁。只有李贤和李显的生活轨迹遵循了当时皇子们的正常轨道,大约十岁前后出阁,李贤住在沛王府,李显住在周王府。

从零星史料推测,李贤和李显年少时都有贪玩放纵的一面,让父母有些头疼。大才子王勃写那篇有关斗鸡的鸿文,怂恿两个王爷斗鸡,结果就被高宗赶出了沛王府。另有《旧唐书》的“苏良嗣传”里面说,苏良嗣曾经在李显的周王府担任司马,当时王爷年少,做事没规矩,别人也不敢管,但是苏良嗣敢管他,弄得李显都怕他,高宗却十分满意。({苏世长}子良嗣,高宗时迁周王府司马。王时年少,举事不法,良嗣正色匡谏,甚见敬惮。王府官属多非其人,良嗣守文检括,莫敢有犯,深为高宗所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2-13 10:48:2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41)太子李显--02

【王妃赵氏】
上元二年是一个多事之秋,不但李弘在这年四月忽然去世,而且就在他去世之前不久还出了一件命案:李显的王妃赵氏惨死于内侍省。

李显是什么时候纳的这位王妃,我们不知道。但正史上交待说,赵氏是一位皇亲。她母亲常乐公主是唐高祖的女儿,也就是高宗李治的姑姑。赵氏的祖父赵绰是开国将领之一,父亲赵瑰为左千牛将军。对于赵氏之死,几本正史上的说法大体是这样:赵氏的母亲常乐公主本来和李治的关系很好,结果这就惹得武则天不高兴了。然后常乐公主就犯事儿了,累及女儿。旧唐书说:“既而妃母公主得罪,妃亦坐废,幽死于内侍省。”

常乐公主到底犯了什么罪?我们不知道。但她受的处罚并不重,不过是被赶出长安。常乐公主的丈夫赵瑰那时也遭贬官,从定州刺史贬为括州刺史。朝廷要求公主跟随丈夫一起赴任,并且以后不得再进京朝谒。但是常乐公主的这位女儿就惨了,被关进了内侍省。《资治通鉴》上说,看守不给她送饭,只是送进生的食料让她自己做饭。然后这些看守就在外面等着看里面冒烟,可是几天都没看见冒烟。派人进去看,“死腐矣。”

这件事又是武则天残忍嗜杀的一条罪证。可是与前面各宗宫内杀人案一样,虽然残忍,却又稀奇古怪。首先常乐公主之罪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上元二年是武则天被封为天后的第二年,那时刚刚忙完繁琐的亲蚕礼,而且高宗正在考虑让武则天摄知国政。在这个节骨眼上常乐公主获罪,恐怕并不仅仅是因为武则天对她的个人好恶,而是有政治原因。赵氏坐母亲之罪被关进内侍省,然后因为不会做饭而被活活饿死。史书上没说唐高宗对这件命案有任何反应。在我看来,能够对常乐公主以及赵氏做出如此无情处理的,只能是高宗,不会是武则天--但高宗如此处理,大概多半是为了武则天。

常乐公主后来成为坚定的反武派。当武则天准备称帝的前夕,越王李贞筹划谋反,得到了常乐公主的热烈响应。但这次皇族造反被迅速镇压,公主和丈夫赵瑰也因此被杀。

说回李显。他的王妃就这么悲惨地死去,当时他并没有什么表示。但是神龙元年武则天下台后,李显继位,还是念及这位结发之妻,追赠为恭皇后,又追赠赵瑰为左卫大将军。李显去世之后,没过多久韦皇后就在政治斗争中惨遭清洗,被废为庶人。这时大家又想起这位早年的“周王妃”,把她追谥为和思皇后,以其招魂之后的衣棺祔葬于中宗的定陵。(旧唐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2-14 11:06:57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