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龙头牛二 2015-11-01 11:21:10
他的本意表象是恢复周朝,本意真心是为帝师(而不得)。
他的言论倒是符合了农业文明在皇权专制下的社会稳定所需,因而历代政权都外儒内法。
-----------------------------

哇,这个话题说起来太大了 :)
我想,外儒内法其实也是有个发展过程,每个朝代还是有自己的特色。三纲五常应该是汉武帝以后才开始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可是我一直没弄清楚三纲五常离孔子本人的主张到底有多近或者多远?

到了唐朝,我认为唐朝的一个特色是社会管理上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以礼入法,把礼制与律令相结合,从而做到了“礼治”。宋以后是理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1 11:32:47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1 11:27:21
是崔浩。
十六国和南北朝一直都很敏感。
-----------------------------

民族融合来之不易,呵呵。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1 11:34:57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1 11:40:43
本来就是碰撞中的融合,一步步都是踏着一地血走来的。 三百年时间,造就一个杨坚,其实也是这三百年给了武则天一个机会。 在我看来 历史 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你要写透武则天,从晋末到安史之乱的 历史 都要很清楚。 我感觉你和秋华姐都是写这一段,也只关注这一段,这样有些地方写不到点子上。 一点建议,希望你们别介意吧。
-----------------------------

你说得很对啊。我对南北朝这段理解得太肤浅,确实是个问题。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1 11:59:55 +0800 CST  
●◎◇◆◇◆◇◆◇◆◎●

~~正文,继续说上官仪事件的余波~~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22)处理上官仪,牵连一大批--02

【道士郭行真到底什么来头?】
现在再回头看看,高宗李治最初到底为什么要废后。废后显然是他一怒之下的冲动,而引起他冲动的是王伏胜的小报告。王伏胜说: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后宫),和皇后一起行厌胜之术。高宗一听,便“大怒”了,要废后了。

虽然厌胜是一个严重错误,可很难说清楚,高宗究竟是因为皇后搞厌胜而怒,还是因为她跟道士郭行真在一起而愤怒。从高宗前前后后的表现来看,他更像是在吃干醋,所以一下子那么气愤,但是当武则天把事情给他解释清楚,便立刻尽释前嫌,转而担心武则天“怨怼”(大唐新语)、“怨怒”(资治通鉴)、“怨恚”(新唐书),为了安抚老婆,便严肃处理了上官仪等人。

这位道士郭行真何许人也?其实高宗对他应该不陌生。早在三年前的显庆六年(661年),郭行真就带着徒弟到泰山上为高宗和武后行斋醮(道教的祈福仪式)。就在那次泰山之行,郭行真等人还替高宗、武后在山上竖起了奇特的“双束碑”,石碑至今仍在。

正史上对郭行真这个人一笔带过,倒是唐朝的佛教典籍《法苑珠林》里对他多了几句叙述。只因郭行真是个道士,在佛家典籍里自然是负面人物。郭行真是长安西华观的道士。《法苑珠林》说他“家业卑贱、宿素寒门。”可就是这位出身寒门的道士,却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青睐,获得一个“朝散大夫”的散官职务--虽是散官,官阶已经是“从五品下”,属于中层了。

郭行真虽是个道士,但脑子十分灵活,可能灵活得过头了。他不但在泰山和衡山上为皇帝皇后主持道教仪式祈福,又在长安替皇家造金铜佛像5躯、十一面观音像2躯,还声称改信佛教。但他似乎又不是真的皈依佛教,而是企图从佛教经典中吸取营养来充实道家。当时佛教徒与道教徒正吵得不可开交,郭行真这种做法被佛教徒视为违反知识产权,最是无法容忍。

麟德元年,郭行真与长安另外两所道观的道士一起“总集道经”、“重更修改”,就是利用佛家理论来完善道家的经书。结果这件事被佛教界弹劾,一直汇报到皇帝那里。郭行真居然因此被下狱,又遭严刑拷打,然后“敕恩恕死,流放远州”。他还曾娶妻,在获罪之后,“所有妻财并没入官”。

但是就在这年年底,王伏胜揭发说郭行真出入禁中,和皇后一起搞厌胜。由此推测,很可能郭行真被下狱判刑之后,又由武则天保了出来,并且开始出入后宫,而高宗很可能并不之情,所以当他从王伏胜那里听说此事,马上发了脾气。

废后事件发生后,上官仪、王伏胜等企图对皇后不利的分子固然被处死,道士郭行真也没落得什么好下场。他被流放到了爱州--就是当年褚遂良被流放的地方,今天的越南境内。


【武则天可能很受伤】
史官们把武则天定位成一个能量巨大的女魔头,所以在描述废后事件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废后失败的无比惋惜。可是如果反过来站在同情武则天的立场上看,她也是很受伤的。

上官仪出生于官宦世家,老家在陕西,但本人随父亲在江都(今扬州)长大。他父亲上官弘死于隋末战乱,他则因为年幼而侥幸躲过死亡。上官仪在贞观年间由科举入士,太宗、高宗两朝一直在京城担任中层官员。大约到龙朔元年(661年),上官仪更获重用,出任中书侍郎。第二年改官名后,他任西台侍郎,东西台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上官仪一直以文采著称,到龙朔年间,俨然已是文坛领袖。武则天是相当看重文才的,因此上官仪一开始很可能颇受武则天赏识。显庆元年,武则天刚刚封后,李弘刚被立为太子,上官仪就被委任为太子中舍人,到了李弘身边。
此后一路升迁,直到
拜相。可是武皇后欣赏上官仪,上官仪却容不下武皇后,抓住一个机会就向她突然发难。

上官仪处心积虑想要废后,“离间二圣,无人臣礼”,本应受到处理,只是父子两人都因此被杀,家属籍没,这样的处罚未免过分。但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唐高宗的意愿,有多少是武则天的意愿,还真不好说。武则天后来大力提拔了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执政期间对婉儿始终信任有加,由此推测她对上官仪并没有心存太多怨恨,而且对没入掖庭的郑氏母女一开始就是给予照顾的。她对萧淑妃的儿女、王皇后的族人,就完全是另一幅态度,对比太明显了。


参考文章:
《唐长安西华观考》,作者:江钰林(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这篇文章中介绍了道士郭行真的事迹。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1 13:16:05 +0800 CST  

~~~【题外话】~~~

唐高宗的这次废后举动,显然是夫妻内部矛盾,所以才会是这种结果。可是这两口子到底在闹啥?很多人认为是因为魏国夫人。武则天在跟外甥女争风吃醋,结果惹怒了高宗。我倒觉得不可能。这种大老婆因为容不下小情人而闹事的故事,基本上输家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老婆。呃,可怜的大老婆们。

我看这件事更有可能是高宗在吃醋,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他的醋劲儿过了,皇后就转危为安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1 13:34:26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1-01 13:48:17
也有必要替郭行真翻案啦,郭行真道长因为武则天而被后人丑化。后人常说道佛两家和平相处,可当初并非如此,在唐朝彼此间还不能互相包容。我要仔细翻看《法苑珠林》
-----------------------------

嗯嗯,你好好研究一下,看有啥料没有。我对佛教史以前都没怎么碰过,完全是临时抱佛脚啊。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2 08:41:19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1 11:40:43
这么一个社会巨大变革的时期,你要弄清楚社会与社会中的人是从一个原先的什么样子,变成了高武时期的那个样子 , 又为什么从高武时期的样子 变成盛唐时期的样子。 在这一点上,很遗憾你们两位都没能做到。
-----------------------------

我我我。。。接受批评。

我是特地去临时补了补南北朝的历史,但是看来是远远不够。现在只能一步一步来了,先把这个初稿写完,然后回去补课,连两晋的历史一起重看一遍,然后再改。你可不要抛弃我和秋华哦 :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2 08:46:26 +0800 CST  
@小鱼鱼5525 2015-11-01 19:01:11
楼主快更,不要坑了哇。上天涯从来都是游客看看而已,为了追你的文特意注册滴
-----------------------------

灰常感谢小鱼鱼网友。欢迎常来,我一定不会弃坑的 :)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2 08:48:02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1-02 09:38:08
关于南北朝,我也要临死抱佛脚啦。天涯里的初稿和新浪里的复稿,都已经长得像表兄弟啦,再也不是双胞胎。
-----------------------------

哦,那我得好好读读新浪那边的。我是没怎么动,因为初稿都还没写完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2 09:40:18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2 09:55:58
前面还罢了,隋朝比较重要吧。 因为律法,军制,科举,官制还有经济方面,开皇时代的一些东西都和高武时代或有重叠,或者相反。
-----------------------------

好呀,谢谢指点。那就先抓主要的,先看文帝一朝。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2 10:00:10 +0800 CST  
●◎◇◆◇◆◇◆◇◆◎●

~~贴正文。这是初稿,肯定以后还得改。~~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23)扶植老婆,唐高宗的基本国策之一,01

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把武则天立为皇后。紧接着改换太子,改元显庆。

显庆五年十月,帝后夫妇都在洛阳。其时长孙无忌谋反大案已告一段落,前太子李忠也被废为庶人。这时李治忽然以身体不好为由,让皇后参决政事:“上(高宗)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资治通鉴)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李治所患的是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而且是李唐家族的遗传病,从史料看,唐高祖、太宗,以及后来的顺宗、穆宗、文宗、宣宗,也都有这方面的症状。不过李治在显庆五年十月份的这次发作,看来并没有困扰他太久。按《资治通鉴》,十月份他生病让皇后参政,十一月某日就登上洛阳宫的则天门楼参加献俘典礼。当时大将苏定方在百济打了大胜仗,凯旋而归。没过几天李治又到许州巡幸,十二月才回到洛阳(许州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一带)。几个月后的龙朔元年四月,高宗甚至还雄心勃勃要上战场亲征高丽,被武皇后上表谏阻,高宗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别管两口子是不是又在故意秀恩爱,高宗这哪里象生病的样子嘛。

那么李治这次病好之后,是否还继续让皇后帮助处理政务呢?从史料上看是这样。《资治通鉴》痛心疾首地说:“皇后办事让高宗满意,从此就掺乎政事,跟皇帝争权啦(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 ”

这样到了四年后的麟德元年,发生了废后事件,主谋上官仪、王伏胜被杀,朝堂上也经历了一番大震荡,跟上官仪交好的大臣们流放的流放,贬官的贬官。废后事件可视为朝臣对武则天种种不满的一次集中爆发,可是,他们这次努力非但没能阻止皇后继续参政,反而让她愈发得志。

废后事件之后,武则天索性走到前朝,公然开始垂帘听政。此后每当上朝,高宗坐在前面,武则天就坐在后面,帝后两个一起接见大臣,称为“二圣临朝”。

后来的史家一致认为,此时的高宗李治已经成了“拱手皇帝”,武后垂帘听政就是她欺压到皇帝头上的证明。

《大唐新语》说:“自是,政归武后,天子拱手而已,竟移龟鼎焉。”

《资治通鉴》说:“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

《新唐书》说:“自褚遂 良等元老大臣相次屠履,公卿莫敢正议,独仪(上官仪)纳忠,祸又不旋踵,由是天下之政归于后,而帝拱手矣。”

唐高宗真的是拱手皇帝吗?其实这只是史官们的意见,是opinion,不是fact。而历史并非只有一种解读。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2 13:47:32 +0800 CST  
●◎◇◆◇◆◇◆◇◆◎●

(23)扶植老婆,唐高宗的基本国策之一,02

【从皇权运作101看武皇后垂帘听政给她自己带来的巨大风险】
皇权运作入门法则第一条:当皇帝的要有实力!有实力才能坐得稳这个位置,否则就算被送上宝座也得掉下来,多半还会死得很难看。不必去看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各宗先例,李治本人对这一点就有切身体会。

皇权运作入门法则第二条:做臣子的要懂分寸!处于臣子之位的人,最大的忌讳的就是让皇帝感到威胁。长孙无忌的例子先鉴不远。国舅爷之所以会被清除掉,无非是四个字:功高震主。

现在我们来看看麟德年间垂帘听政的武则天。当时她和高宗一起,被称为“二圣临朝”。啥意思呢?唐朝人把皇帝呼做“圣人”,那么二圣就是指两个皇帝。对于天下臣民而言,武皇后也成了圣人,也成了皇帝,或者起码是个副皇帝。

当皇帝的要有实力。如果唐高宗如史官所说只是个拱手天子,那么武则天就应该是个实权天子咯?可当时的武则天真有那个实力吗?镇得住朝堂吗?可以说完全没有实力,完全镇不住。本来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是她的心腹(充其量有个人缘不太好的许敬宗,大概可能也许会支持她),现在杀掉了上官仪,又贬除了一批官员,多数大臣只怕对武则天敌意更甚。武则天还有儿子,可是太子李弘也未必支持母亲临朝听政。况且李弘那时候才12岁,东宫实际上掌握在东宫官员的手上,而东宫官员都是上官仪的同僚。

如果高宗那时已经沦为拱手天子,被皇后欺负到头上,而皇后在群臣中又是这样受排斥,那朝堂还会稳当吗?皇后本来就是母鸡妄图做公鸡的事,各种违反儒家天道人伦秩序,大臣们已经想废后了,如果高宗真的很弱,这时恐怕权臣们都要谋划换一个皇帝了吧?那理由可是名正言顺的。

因此,朝堂上居然能够出现如此挑战传统的二圣临朝局面,同时百官们又鸦雀无声,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皇帝很强。虽然大臣们认为皇帝这个事情做得不对,但也不敢有啥表示。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在上官仪被杀、武皇后垂帘听政后不久,高宗有一次跟侍臣聊天儿,发牢骚说:“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李勣回答说:“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

高宗向心腹大臣们抱怨没人进谏了,李绩居然打哈哈说:陛下做得很完美啦,俺们大臣都没意见。什么意思嘛?李绩这分明就是在向高宗表示不满。李绩的身份非同小可。他不但是元老,而且手握重兵。更重要的是,他本不是武则天的宿敌,甚至在当初废王立武之时还起到了关键作用。可是如今,连李绩都隐隐站在了武皇后的对立面。但是因为高宗本人还镇得住朝堂,一力给皇后撑腰,所以并没有出现众叛亲离的危险局面,只是君臣关系不太和谐。

既然高宗依然是震慑群臣的真天子,那垂帘听政对武则天又有什么好处呢?其实,还真没啥好处。

当初长孙皇后那么受唐太宗的重视,可是人家态度鲜明,坚决不肯后宫干政。前朝隋文帝与他的皇后独孤伽罗也搞夫妻档,甚至更早被称为“二圣”,可是人家独孤皇后一直都躲在后面,虽然每次上朝时跟隋文帝同乘一辆马车,但是把皇帝送到朝堂门口就止步了嘛,她自己从来不公开露面哒。独孤皇后和长孙皇后没有参政欲望吗?当然有。这两位贤后都深度参与了朝堂事务,并且还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是她们都遵守了皇权政治潜规则,因而也都很安全。

武则天的公然上朝,让事情完全变了样。她又一次地突破了外在的仪式,又一次更改了表面上的秩序。坐在朝堂的珠帘后面,她在默默地僭越。她在挑衅,在宣示。因此垂帘听政非但不能给她带来实际利益,反而给她带来更多的风险,因为这势必造成她在群臣心目中更深的敌意。

再来看她与高宗的关系。在高宗面前,武则天依然是臣。臣子本应有臣子的分寸(何况她还是个“臣妾”),可是二圣临朝的场面又时时提醒着众人:她和当今天子是并驾齐驱的。如此张扬的姿态,她难道就不怕引起皇帝的猜忌吗?

从史料上看,高宗还真是从来都没有猜忌过她。显然在垂帘听政这件事上,帝后二人完全达成了默契,两人都想这么干。实际上高宗也完全不必顾虑自己的大权会旁落到皇后手上。一个毫无根基的皇后,没有实力却又占据高位,还是一个本来不属于她的高位,这本身就是在涉险,在玩儿火。她只有紧紧依靠皇帝,全力支持皇帝,方能保全自己。所以在我看来,稚奴是狡猾狡猾地,而媚娘是胆大包天,勇往直前,这种有虚名无实惠、说不定还要命的傻事儿,她也敢做?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2 13:51:14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2 13:49:45
上官仪郡望在天水,是甘肃 不是陕西。
如果称他本人落籍地,在陕州,今河南。
京兆上官氏才在陕西,但是上官仪在宰相世系中归入东郡上官氏,东郡京兆同出自天水,所以上官婉儿墓志上书陇西上邽,就是天水。他们是甘肃人。
-----------------------------

可是上官仪本人好像在南方待过很长时间,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是不是这样?我的印象里,他的文学就是传承了南朝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2 14:02:00 +0800 CST  

@CWP1093 2015-11-02 21:30:53
不可以是龙凤胎?
李贤和安定小公主就是龙凤胎。李贤先生,安定接着。废后王氏不知道有小公主,把她当作李贤杀害了。
-----------------------------

是曹为平先生吗?热烈欢迎,非常荣幸,呵呵。

你的唐周历史研究系列我都仔细读过,而且受益非浅,有不少内容被我借来了。当然了我得声明一下,我也不是完全同意你的各种观点,特别是对唐太宗的评价,我觉得你太偏激了,太宗是不能被完全否定的。

说到李贤和安定公主是双胞胎,我一直知道先生有这种假设。但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一来史书上完全没有记载。就算当时只重视皇子的出生,但如果真的生下龙凤胎,史书应该也不会完全忽略这个小公主吧。

不过说到小公主之死,我倒是和你的看法有些类似,就是王皇后甚至萧淑妃可能在里面有一定责任。武则天向高宗告状说是王皇后害的,总归是抓到了一些证据。有一次和另一位网友讨论这个案子时,她提到一点,就是长子李弘的身体也非常差,跟后面几个孩子完全不同。李弘和小公主都是在武则天初回皇宫、地位不稳时所生,估计当时这俩小孩儿都挺遭罪的,所以后来一个是暴卒,一个是体弱多病得厉害。

当然了,这些也都是猜测。小公主之死,让武则天自己背上一个极其恶劣的谋杀亲生女儿的罪名,而且给她加上这个罪名的是强大的史官。现在能替她摘掉这个杀女的帽子已经很费劲儿了,如果反过去把这个罪名加到王、萧二人头上,又不知道要引起多少争议。所以我这个帖子里干脆淡化处理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2:23:10 +0800 CST  

@CWP1093 2015-11-02 21:43:33
不同意!宸,皇帝的办公室,宸妃,皇帝办公室里的妃子。也就是一个女秘书而已。
现在公司老板的小三,往往是办公室里的妃子,是“宸妃”的滥觞。
-----------------------------

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仅仅是女秘书的话,不会用到一个“宸”字来做封号吧?这个字给我的感觉非常高大上,可是到底有多高大上我也说不好,要回去钻研一下唐朝时的礼仪讨论。

而且“宸”字与“贵淑德贤”四妃完全不是一个系列,从字面上看是超越这四妃的。宸妃这个头衔应该是高宗朝的首创,以前没有,但是以后有过。高宗当时已经想立武则天为皇后了,因为阻力太大,改为封一个别出心裁的宸妃,可能是让武则天可以不受皇后的节制。不知道别的网友怎么看这个问题?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2:33:43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5-11-02 17:37:51
恭贺师姐荣登天涯聚焦栏目头版。
-----------------------------

谢谢师弟!我刚才就是看到你说的,赶紧兴匆匆地去天涯聚集的网页查看,终于在一个栏目下看到了链接。居然能上导读,对我也是个意外之喜。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2:37:28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2 14:27:05
我感觉你把这“二圣临朝”看的太高了,之前除了文明太后两次二圣并尊临朝称制,隋文帝和唐高宗搞的这两次二圣,都是以企图加强集中皇权为目的,提高皇后的地位和声望,就是提高皇帝自身的权威。 因为帝后本是一体而帝又高于后,提高皇后的威望就是提高皇帝本人的权威 。 这和李世民吐槽大臣们不尊重他的天子儿是一个出发点。
-----------------------------

从皇帝本人来说,这样理解应该不错。但是这里我得辩解两句:D 不是我非要把武则天的“二圣临朝”看得这么重,而是史官们首先把此事看得很重。

《大唐新语》还是唐朝人写的呢,都把上官仪被杀事件说得很可怕,说从此以后武则天就大权在握了。我想史官们这么说,根据就在于她是从上官仪事件后开始走到台前,二圣临朝了。其实呢,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形式,但是显然形式也很重要,所以史书上会强调武则天在高宗一朝就无法无天,欺负皇帝,而高宗也相应地被塑造成了一个懦弱的形象。我主要是为了要反驳这种解读,所以写了这么大一段。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2:48:32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3 02:48:05
恭喜恭喜,我也看到啦,当然是你写的好 另外吗,我们帮你顶的哈哈哈(打我吧)
-----------------------------

哎,我是真心感谢你哦。非常高兴你能来指点。。。然后肉麻的话不多说了,等忙过这一段找个机会表达谢意 :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2:52:47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2 14:14:03
是的,上官弘随吐万绪灭陈后就留在江南,后来任江都宫副监,上官仪就是在江都成长的。
他的文风确实受到江南诗风影响,有齐梁宫体诗痕迹,但又和梁陈以来南朝诗歌一味绮靡不同,清丽中又颇有风骨。
-----------------------------

那你对上官婉儿的诗作又怎么看呢?我知道她是唐诗发展史上一个挺重要的人物,可是老实说,她的诗歌我有点儿欣赏不来啊 :P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2:55:09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3 03:01:11
上官婉儿的诗,《彩书怨》我爱的要死。 她写的我也只喜欢这一个。
欲奏江南曲 贪封蓟北书
写的多好,千古女子大都是如此,想叫夫婿建功立业,又想花前月下,一边叫老公赚钱,一边埋怨不能陪自己。
我还是喜欢初唐诗歌的,虽然不如盛唐的诗歌的立意多样,但是清丽婉转,古风......
-----------------------------

好吧,那我去找来品味一下。对了,婉儿的母亲郑氏,是名门大族吗?

还有还有,再多聊两句关于诗作。武媚娘同志的名篇“看朱成碧思纷纷”,你觉得真是她写的吗?我是有点儿怀疑。当时主要还是做五言诗的,律诗的成型还要到武周后期才开始。你说她在感业寺里年纪轻轻的,就写七言诗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3:11:40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