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作者:@扬子江229 时间:2015-04-17 15:01:04   楼主能否解答我的一个疑问?
据我所知,美国国务院是美国政府第一个设立的部门。现在我们都知道美国国务院相当于其它国家的外交部,国务卿相当于外交部长。另外我还听说美国的国玺是由国务卿保管的。我想问国务院一开始就是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吗?为什么不叫外交部而叫国务院?
--------------------------------

1789年7月,美国成立外交部,这年9月,将该机构改为国务院,除负责外交外,还增加了很多国内事务。如参与制定、发布、保管法律法令,为行政部门的人事任命做公证,保管国会的各类书籍和文件,管理造币厂,掌管国玺,负责人口普查等。后来美国机构增加,大部分国内事务逐渐转移给了新部门,现在主要负责外交和掌管国玺。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17 17:25:43 +0800 CST  
正当为国内事务争吵不休的时候,外交上一件麻烦的事情不期而来。泰勒必须全心应付。
还在范.布伦刚上任时,加拿大一些反对英国统治的人,举行起义,攻打多伦多失败,撤至尼亚加拉河。美国人也不喜欢英国,故而很同情他们。立即派救援船向他们运送给养。英军很恼火,截获一艘名为“卡罗琳”的轮船,引起冲突,英军烧毁船只,造成了美国人的伤亡。
对这一复杂的外交事件,范.布伦表现的十分沉着老练,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手段。
他先公开发表讲话,谴责杀害平民的暴行,抢占外交道义制高点;随即派出军队加强戒备,以防万一;同时宣布美国不介入加拿大内部事务,让英国和加拿大放心。一个荡手山芋,在范.布伦手里三两下就冷却了。
美国和加拿大有边界纠纷,有一块土地,美国说是缅因州的,加拿大说是它们新不伦瑞克的,一直未定界。1839年,双方发生纠纷,严重对立,两边都喊打,战争一触即发。一般政治领袖,会出于捍卫主权和领土的心理,大声喊打,火上浇油。可范.布伦发布公告,宣布美国保持中立。
两边马上冷静下来,走向和谈。
范.布伦确有解决复杂事件的能力。
这两件事尚未解决好,美英两国都换了政府。两边新政府都不想把事情复杂化,于是真正进入和谈。1842年春,英国和谈全权大使阿什伯顿勋爵来到华盛顿。阿什伯顿的妻子是美国人,还是国务卿韦伯斯特的好友。英国选派这样一个人来谈,显示出十足的诚意。泰勒决定,两边各退一步。韦伯斯特提出一项折衷建议,把争议地区1.8万平方公里划给缅因州,把1.2万平方公里划给加拿大。阿什伯顿接受。一个差点引起战争的边界问题,至此得到圆满解决。
化干戈为玉帛。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18 00:39:09 +0800 CST  
作者:@killywen 时间:2015-04-17 23:20:56
华盛顿很绅士,不打游击吗?
华盛顿把部队弄到森林里面去,有机会就去偷袭兵力少的英军。这不是游击战吗?
现在美国变强了,人口多了,可以和人堂堂正正的打,就把历史来漂白了么? 嘿嘿
-------------------------------------------------------
1.美国人早年和印第安人打惯交道,民军战法不绅士,华盛顿也一样。但华盛顿年轻时在民团混的时间长,几乎没有打过正规战,很向往成为正规军的一员,堂堂正正地打正规战。
2.他们那个时候没有“游击战”的概念,准确地讲,叫“散兵战”,是指士兵分散为个体或三三两两游动作战。像印第安人战法、列克星顿战法,就叫“散兵战”,集中兵力游动作战并不算“散兵战”。和我们现在游击战的概念有一些差别,我们革命年代集中上万兵力游动作战也是游击战。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18 10:42:43 +0800 CST  
可对另外一个国家,泰勒和韦伯斯特有点想化玉帛为干戈。这个国家就是清国。
1842年底,泰勒得到消息, 8月份英国和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获得巨大的外交主权和商业利益。泰勒脑袋一激灵,就想:英国人能够这么干,为什么美国人不可以照样学样呢?要知道,美国人与清国老老实实做了几十年生意,都没有获得如此大的好处,可见老老实实不行,也得显示显示实力。
1842年12月30日,泰勒向国会提交特别咨文,指出:清国已为英国开放新的贸易口岸,这些口岸是否对其他国家开放却无明文规定,因此,其他国家必须直接与清政府交涉。如果美国商船能往来新口岸,贸易必然大为激增。
国会要员们很激动。要知道,美国经济危机压得大家透不过气来,正要找机会扩大贸易,带活经济。
1784年,美国第一艘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揭开了两国民间交往的序幕,此后生意越做越大。1800年,清国已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英国。美国人一直规规矩矩做生意,很少动歪心思。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英国佬的枪炮在太平洋西岸响了一小圈以后,就能签订条约,获得超值利益。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19 01:58:43 +0800 CST  
既然清国能这么给予英国厚利,那我美国也要试试。国会批准泰勒提名顾盛(Caleb Cushing)出使清国。
顾盛是泰勒的超级马仔。在总统提名和竞选中,坚决支持泰勒,克莱对他很不感冒。泰勒出任总统后,多次提名顾盛任财长,均遭克莱主导的参院否决。
泰勒提名顾盛为赴清专使,除酬庸因素外,还考虑他有外交才干。顾盛也决心好好干,不负总统期望。行前,国务卿韦伯斯特发布指令,明确顾盛使团两大目标:一是为美国谋求商业利益,获得五口通商特权,“缔结一个像中英两国之间已经缔结的那种条约”;二是觐见清国皇帝,递交国书;第一个目标必须达成,第二个目标争取达成。
指令还对如何下跪觐见皇帝等细节作了详细安排。
这两个目标的排序看起来有点怪。一般情况下,外交使团应先觐见国家元首、递交国书,再谈判签约。可此时的大清不一样,欧美国家使团来,谈判签约有可能,觐见皇帝不可能。
因为此时的大清皇帝,有点忌讳欧美使团觐见。忌讳的重点,就是指令中明示的“下跪”事宜。
1793年8月,英国派出的马戛尔尼使团登陆大清,前来向乾隆祝寿,目的是扩展与这个世界性大国的贸易。乾隆还以为“英吉利”使团真是来祝寿的,欢喜得不得了。觉得这么远的一个国家跨海前来朝贡,不容易呀不容易,遂下旨高规格隆重接待。
本来一切顺遂,可在一个问题上卡住了—--使团如何向皇帝行礼。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19 01:59:28 +0800 CST  
按照大清的规矩,所有国家的来使,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古代中国早就自认为是上国、天下共主,其他国家要么是藩国,要么是“四夷”,必须臣服中国。清国更是如此。想想也是,大清进入山海关以后,奋威四方,兵锋所及,罕逢对手,能够征服且愿意征服的地方,全部征服了,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国家。在战事上只有俄国能与清国战平,且清国不愿意北进极寒之地,不然俄国到底能不能PK赢大清,还是个未知数----至少乾隆爷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不是我大清太骄傲,而是我大清实在太生猛,这个“天下共主”的称号是名至实归的。
既然我是天下共主,那你们就得按我的规矩办,觐见时必须按“藩封”对宗主国的礼节,行三跪九叩大礼喽。
你们不这样行礼也可以,滚蛋就行,若不滚蛋,就把你们当乞丐轰走。
你们不知道行清国礼?没关系,有专门人员教你们。好好学,行好礼比什么都重要。你们送的礼,在地大物博的大清,不值一提;你们行的礼,才让大清皇帝有面子,倍感骄傲。你们要什么东西,大清皇帝会慷慨赏赐给你们;你们要什么政策,大清皇帝会在权衡之后,尽可能赏赐给你们。
反正不会让你空手而归,赏赐往往超出你的期望,让你们欢喜而归。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0 01:55:03 +0800 CST  
西方国家并非不了解大清这一要求,恰恰相反,很了解这一点。1655到1755年间,西方来的17个使团,16个向皇帝磕了头。这次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也事先说明,如果清国坚持要行三跪九叩礼,你们就入乡随俗,行礼就是,正事要紧。
可马戛尔尼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置英国政府的嘱托而不顾,坚持要在乾隆爷面前行英国礼,或者他在乾隆爷面前行清国礼,清国也派一位与他官位相当的大臣,向英王画像行英国礼。总之就是要两国地位平等,礼节对等。无论清方怎么劝,都没用。
乾隆勃然大怒:这像来祝寿的吗?是来添堵的吧!于是取消9月10日的觐见,下旨斥责英使“骄矜”,并减少赏赐与供给。
双方最终妥协,议定在9月14日非正式召见宴会上,马戛尔尼行英国礼节, 9月17日“万寿盛典”中,马戛尔尼跪递国书并行三跪九叩大礼。
9月17日,马戛尔尼一行果真行三跪九叩大礼。
只是,他们跪的是单腿,九叩也只是九次附身,离叩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其他各国使节都是行正宗三跪九叩大礼,只有英使别具一格。当时的乾隆到底心情如何,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再也没有理会英使团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0 01:55:28 +0800 CST  
马戛尔尼不得不从皇帝驻地热河,返回了北京,正事---商务谈判和建立外交关系---根本就没一点进展。他在热河和北京都求和珅等官员帮忙,这些官员对此毫无兴趣,感兴趣的只有一样---英国使团是否给皇上磕头。
磕头了,什么都好说;没磕头,你哪边凉快站那边去。
马戛尔尼对和珅耍赖皮,和珅说,那你写个备忘录吧。
马戛尔尼的副手叫斯当东, 他12岁的儿子小斯当东也参加了使团,而且只有小斯当东会一点中文。在14日非正式召见宴会上,乾隆见到小斯当东,非常喜爱,欣然解下腰间的黄色丝织荷包送给小斯当东。
10月3日,英国使团以以乔治三世的名义呈送一份照会,提出6点内容:将贸易扩展到舟山、宁波和天津;在北京设一英国货栈;在广州划块小地、舟山指定一个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合理调整英国商人税负。等等。
乾隆知道后,如梦初醒,原来丫的不是来祝寿的,是来做买卖的。乾隆愤怒说:无所不有,无需“尔国”那些破物件;西洋又不是只有你一个国家,若都一一允许洋人长驻北京,那岂不坏我百年法度……
马戛尔尼不作死不会死,万里迢迢来到大清,仅因为磕头问题坏了大事。但英国使团好像并未认识到此点,马戛尔尼后来在回忆录里说,大概是照会上的汉字写得不好,字迹歪歪斜斜不清楚,导致清国皇帝不回复。
不知道他是真不懂还是装糊涂,呵--呵。
23年后的1816年,英国再派使团来到大清,原来那个小孩小斯当东已经35岁了,担任了副使。他们要见的是乾隆爷的儿子嘉庆皇帝。
历史如出一辙,英国使团还在路上,就猴急着要谈商贸问题,清国官员依然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你丫的磕不磕头?
英国使团一点也没长进,特使(使团团长)只愿意脱帽三次,鞠躬九次。 “三跪九叩”变成了“三脱九躬”,清廷回复:你们要是不遵礼制,就不允入觐。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1 00:40:26 +0800 CST  
大老远来哪能不觐见皇帝?英国使团和大清官员扯皮。他们在京郊通州争论了十天,特使答应,单腿跪下磕头三下,并重复三次。
嘉庆哥和他的老爸一样,听说遥远的英国来朝贡,很兴奋,一直关注此事。听说英使答应单腿“三跪九叩”,就下道谕旨同意了,后来闻说英使学习跪礼有长进,很高兴,决定次日(8月29日)召见使团。
大清皇帝很激动,29日早晨天还没亮,嘉庆哥早早就在颐和园做好准备,等待“英吉利”洋人跪叩。
另一边呢,使团连夜赶路,凌晨抵达北京,疲惫不堪。特使因国书和官服落在后面的行李车内,请求稍事休息。清国官员不肯,他们知道皇帝的作息时间,知道马上会传唤,故催促使团快走,特使焦躁,两方发生激烈争吵。
这就更加耽误时间了。
时间到点,皇帝传唤特使。可特使没人影,理藩院尚书只好谎称特使已病倒,皇帝略有不快;随后传唤副使,尚书称副使也病倒。嘉庆哥以为使团在欺骗他,勃然大怒:
“我中华之国乃堂堂天下共主,何堪容忍如此倨傲侮慢?”
一道谕旨,将使团逐出京城。
嘉庆哥怒气难消,还想中断广州外贸,断绝与英国关系,被人劝住。
又一个23年过去,林则徐老先生慷慨激昂,一把大火烧了西方列强2万箱的鸦片,英国损失惨重。两次出使的惨痛经历,破灭了英国人和平交涉的梦想,转而想采取战争手段。1840年4月,英国托利党和辉格党在议会激辩,到底要不要发动战争。一个辉格党人激昂发言:
“如果我们在中国不受人尊敬,那么在印度我们也会很快不受人尊敬……如果我们会输掉这场战争,我们就无权进行;但如果我们能够打赢它,我们就无权加以放弃。”
他停顿一下后,环视全场,然后斩钉截铁地说:“尽管令人遗憾,但我还是认为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这个辉格党人,有个熟悉的名字---小斯当东。当然,此时也不小了,已经快60岁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1 00:40:51 +0800 CST  
古代中国早就自认为是上国、天下共主,
乾隆愤怒说:无所不有,无需“尔国”那些破物件;
------------------------------------------------------
不知道“Tian朝”是敏感字,结果两次没显示。上面两句原文是:

古代中国早就自认为是Tian朝上国、天下共主,

乾隆愤怒说:Tian朝无所不有,无需“尔国”那些破物件;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1 08:56:04 +0800 CST  
他12岁时被老皇帝喜欢,但和其他使团成员一样被撵走,遭受重大挫折,深受内伤。35岁时,作为副使被不明不白轰走(他们不知道清国尚书骗了嘉庆),深感奇耻大辱。
两次清国之行没有白费。他们到的是一个保守、落后、腐朽的国家,一个国力和军力残破的国家,估计落后英国200年。
如此落后却傲娇得吊炸天,文的不行就来武的,不打不足以灭其威。
打!不打对不起人类。
他的话在议会起了重要作用。后来议会以微弱多数决定开战。1840年,成为China这个东方大国百年战火的起点。
中国历史书上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了解内情的小亚当斯有言:这场战争不是因为鸦片,而是因为磕头。
正因为磕头这么重要,所以韦伯斯特特别指令顾盛使团,觐见皇帝时必须磕好头。
可是,美国人想磕头却没有机会了。
大清皇帝怕磕头引起战争,不磕头又面子上过不去,破了“天下共主”的威仪,故而对此事很忌讳,希望外国使节不来觐见。
顾盛带团1843年7月31日离开美国,1844年2月24日抵达澳门。他心里嘀咕:该如何开展对华活动呢?如果直接进京,必然惹恼皇帝,那使命就黄了。还是先在广州活动活动探探路再说。
顾盛使团的翻译伯驾,是在华传教士,了解中国内情。他献计说:可以因势利导,清国皇帝越怕觐见,我们就越讲要进京,逼清国皇帝同意我们的要求。
此计甚妙。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2 11:24:52 +0800 CST  
于是,顾盛使团到处扬言:我们要北上哦,我们要北上哦,我们真的要北上哦。吓得清廷很紧张。
为了加强效果,顾盛给代理两广总督程矞采,写了一份通函,措辞强硬,吓吓程总督。
程矞采犹豫着,不知道该咋办?顾盛等了半天,程总督还未接见他,就扬言: “拒绝接待友邦的使节,在西方国家认为是开战的正当理由”。
直接以战争威胁。
他唯恐程总督不信,就叫来三位小弟前来帮忙。不日,美国三艘炮舰开进了黄埔水面。
清国官员这下吓坏了,赶紧报告朝廷:洋鬼子来了,洋鬼子的军队要打进来了。
顾盛还告诉清国官员:我们早就派遣好了舰队,正绕道好望角来华,现在又命令太平洋舰队炮舰,前来中国。
清廷赶紧回话,你们的舰队别来了,我们马上谈判。不久即任命耆英为钦差大臣,全权与顾盛进行谈判。
其实,美国根本就没派什么舰队,顾盛只是逗你玩的。
顾盛使计耍诈做了这么多,其实不必要。因为《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东印度分遣舰队司令加尼准将提出,要仿照英国与清国缔结条约。时任钦差大臣的耆英、伊里布,都主张接受美国的请求。他们考虑,大清既然向英国开放了通商口岸,其他国家会和英国人串通,掺杂其中,与清国通商。与其让英国做好人,还不如清国自己做好人,与外国一体开放。现在美国提出了要求,就顺势从了吧。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2 11:25:16 +0800 CST  
这话有道理,皇帝接受了。清廷早就定下,只要美国来人就签约同意。
当然,这只是无奈之举,要是能打赢西方的话,皇帝就不会这么“从善如流”了。
顾盛要是早知如此,就不要费这么大的劲了。
耆英于1844年6月17日进驻澳门附近的望厦村,进行谈判。
谈判中,耆英的基本目的有三:一是阻止美国使团进京;二是坚持“一视同仁”的政策,即与美国签订的条约,要与中英《南京条约》的实质内容相似,不能超越中英《南京条约》;三是维护法度,尽可能维护清廷利益。
美国指令的第一目标也是签订一个与《南京条约》相当的条约,因此,缔约谈判比较顺利。顾盛的第二个目标实现起来就很困难,他提出派遣美国公使常驻北京,耆英坚决反对,此款未列入条约内。
耆英担心顾盛以递交国书的名义进京,所以他多次问“国书作何办理”。顾盛不想放弃觐见皇帝的梦想,就一直避答这个问题,想等条约签订了以后再磨。耆英看透这一点,对条约的签订拖着不办。
顾盛等啊等,慢慢知道进京不现实。他的第一目标已经实现,第二目标原本就不是非完成不可的目标,故而不再坚持。况且,他吹嘘的舰队一直没来,怕夜长梦多,横生枝节。7月3日,他把国书交给耆英,让他转交大清皇帝,明言使团不进京。耆英放下心来,当天下午双方签署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又称《望厦条约》。
耆英阻止了顾盛使团进京,维护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和上国的礼仪,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态度坚决、立场鲜明、不容让步,得到朝廷的肯定。顾盛顺利签约,获得比英国还略大的利益,得到美国政府肯定。
双方皆大欢喜,共称这是一个“双赢”的条约。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2 11:25:36 +0800 CST  
《望厦条约》的签订,使美国获得了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这是泰勒和韦伯斯特的重要成就。可惜的是,韦伯斯特早已离开国务卿的职位。就在顾盛动身前往大清前夕,韦伯斯特向泰勒提出了辞呈。其主要原因是,两人在许多外交重大问题上看法不同,无法协调一致。特别是在德克萨斯加入联邦的问题上,可谓南辕北辙。
德克萨斯一直面临墨西哥的威胁,因而想加入联邦以求得保护。韦伯斯特对此很冷淡,因为德克萨斯是蓄奴州,韦伯斯特作为北方人,对奴隶制深恶痛绝。泰勒则不同,他出生弗州,自小习惯奴隶制。两人为此闹得很不愉快,韦伯斯特觉得在内阁中再也无法发挥作用,遂辞职。
韦伯斯特的辞职,是泰勒的重大损失。泰勒和哈里森一样,是党内为了选举需要推选上来的,他俩在辉格党内并无政治势力,必须依靠克莱和韦伯斯特两派力量施政。泰勒先和克莱闹崩,现在韦伯斯特挂冠而去,泰勒的支持者,只剩下家乡州----弗州的政治人物。他只好提名弗州的亚伯.厄普舒尔担任国务卿。
仅仅一个州的支持,是难以独撑大局的,泰勒的政治根基全面动摇。半年过后,就进入1844年大选年,泰勒得好好谋划,才能争取连任。
韦伯斯特在职时,泰勒不敢放开马脚,现在韦伯斯特走了,泰勒就极力推进德克萨斯合并事宜。他有个小九九:想通过此事,把赞成德克萨斯合并的政治力量团结起来,组织一个新党,成为自己竞选的依靠。
在此要紧时刻,英国插一竿子。据媒体报道,英国表态,只要德克萨斯废奴,英国就支持德克萨斯独立,并提供军事保护和经济援助。
泰勒和他的新国务卿厄普舒尔吓了一跳,要是德克萨斯答应了英国的要求,那就坏事了。一则,只要德克萨斯废奴,南方各州的奴隶,就会纷纷逃到该州,引起纠纷;二则,若德克萨斯倒向英国,英国势力就会入驻美国南腹,与加拿大一道,对美国形成南北夹攻之势,必定麻烦不断。
赶快行动,否则就坏大事了。
厄普舒尔马上向德克萨斯提出一份条约草案,给予其州级地位。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5 12:27:39 +0800 CST  
德克萨斯总统休斯顿开始拒绝这个条约草案,但他考虑再三后,同意开展谈判。
休斯顿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德克萨斯若受到墨西哥攻击时,美国必须提供保护;二是美国参议院必须批准这项条约。
这两个要求不高,厄普舒尔答应。两边进入正式谈判。
谈着谈着,出了意外。在会谈即将结束之前,厄普舒尔和总统,以及国会领导人一起,乘坐一艘新型战舰,巡游波托马可河。总统登舰,战舰军人很激动,他们决定鸣炮向总统致敬。
一声炮响,惊天动地。厄普舒尔正要欢呼,瞬间他就失声。原因很简单,他被炸死了。
大炮发生爆炸,把站在炮边的厄普舒尔等三人炸死,另有19人受伤,总统倒是毫发无伤,一场喜剧变成了悲剧。
泰勒跨党提名民主党人卡尔霍恩做他的国务卿。
辉格党总统泰勒,提名民主党人入阁,很不正常,让人不解。
泰勒有泰勒的道理。一是卡尔霍恩在德克萨斯合并问题上,与泰勒观点一致,二是泰勒在辉格党内力量微薄,他决定拉拢卡尔霍恩,争取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这想法也够天马行空的。
在泰勒看来,这想法很符合实际。因为他原本就是民主党人,因反对杰克逊,转而加入辉格党。现在在辉格党与大佬闹僵,回归民主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一个轮回。
但现实的发展,远远超出他的梦想。
卡尔霍恩继续谈判,1844年4月12日跟德克萨斯签署协议。十天后泰勒将德克萨斯加入联邦的议案,递交参议院审议。
泰勒没有料到,他的这一举动,一石激起千层浪。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5 12:27:59 +0800 CST  
此时,正是各党派大选升温的时刻,都在准备提名候选人。泰勒的议案,顿时成为各党各派交锋的焦点。
克莱反对合并德克萨斯。他既反对奴隶制,又担心合并会引起墨西哥兵戎相见。在克莱的主导下,参院否决了泰勒的提案。
民主党没有政治新星,还是范.布伦最有影响力,他也努力争取党内提名。在合并德克萨斯问题上,范.布伦一改其模棱两可的政治风格,明确表示反对。
范.布伦和克莱共同发表宣言,反对合并。
辉格党全国代表大会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召开。克莱在党内没有对手,顺利成为辉格党总统候选人,他的长期经营终于取得效果。泰勒早已被辉格党嫌弃,党内没人正式提名他。
5月,民主党也在巴尔的摩召开提名大会。范.布伦相信自己作为民主党仅存的政治明星,获得提名应该没问题。
他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他要获得提名不难,只要他不在合并德克萨斯问题上表态。
可惜的是,他表态了。他的立场,失去了南部和西部各州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他失去了杰克逊的支持。
杰克逊虽然赋闲在家,但声望高,门生故吏遍布党内,在党内还有很大影响力。他没有料到,自己亲手培育的政治接班人范.布伦,在德克萨斯问题上居然背叛自己的立场。
杰克逊不管你奴隶制还是什么制,他只知道多占土地就是好,美国扩张就是好。范.布伦居然蠢到别人送上门来还不要。
何况,范.布伦明明知道吞并德克萨斯是杰克逊念兹在兹的大事,他居然反对恩师的主张。
杰克逊恼了,决定采取措施,阻止提名范.布伦。昔日情同父子的政治盟友,变成了政治对手。
民主党第一次投票,范.布伦领先,但没有达到三分之二多数,这让大家深感意外。大家原以为,民主党只有范.布伦一个政治明星,他没有对手,提名应该很顺利。可结果令人意外。
南方代表、西部代表对此不意外,这正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南方代表、西部代表力拱密执安州的刘易斯.卡斯出线,卡斯得票虽然比范.布伦少,但此前默默无闻的他,得票出人意料地多。
继续投,依然是范.布伦和卡斯得票领先,谁也没有出线。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6 01:00:32 +0800 CST  
杰克逊努力推举另一个人: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
波尔克1795年11月生于北卡,11岁时随家迁居田纳西州,20岁时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成绩优异,极有辩才,人称“讲坛上的拿破仑”,1820年取得律师资格。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田纳西州,结识父亲的好友安德鲁?杰克逊,他对杰克逊的能力和功绩深为佩服。两人性格相反,但政治观点高度一致,波尔克遂成为杰克逊的忠实信徒。在杰克逊的帮助下,波尔克从政之路顺利,1825年30岁就进入美国众议院,任众议员1 4 年,1837、1839年两次任众议院议长。为帮助卸任的杰克逊掌控田纳西州,他弃众议院议长不做,参选担任田纳西州长。由于他工作起来态度认真,作风强硬,与杰克逊有几分相似,人称“小山核桃”,可谓名师出高徒。
1840 年大选,田纳西州议会提名波尔克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但在三名候选人中得票最少,未获正式提名。
杰克逊看到范.布伦背叛他,就决定把波尔克推上总统宝座。
波尔克和杰克逊一样,是个狂热的土地扩张分子。他不但赞成合并德克萨斯,还呼吁占据太平洋岸边的英属俄勒冈等地。
范.布伦和卡斯经过7轮投票,都无法分出胜负,陷入僵局。在杰克逊的影响下,头面人物经过幕后协商,同意波尔克参加第8轮投票。投票结果是范.布伦104票,卡斯114票,反超范.布伦;波尔克只得到44票。
声望高的人通不过,声望低的人跟不上,大会陷入混乱。
再次进行幕后协商。
三人相比,范.布伦反对合并德克萨斯,大选会失去南部和西部的支持;卡斯赞成合并,会失去北部支持。波尔克赞成合并,貌似会失去北方支持,但他主张占有俄勒冈,这个主张会得到北方的拥护。因此,只有波尔克有可能得到全国的拥护。
波尔克的优势显示出来,成为大家公认的人选。在第九轮投票中,他获得全票支持,成为“黑马”总统候选人。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6 01:00:53 +0800 CST  
提名波尔克的电报从巴尔地摩传到华盛顿,大家都不相信。那时候电报刚刚使用,大家怀疑电报是否出错了。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波尔克是谁。
消息传到辉格党,克莱很惊愕,继而大喜过望。他原以为对手是范.布伦,比较难缠,现在突然换上籍籍无名的波尔克,真是天助我也!
我克莱很熟悉你波尔克,但老百姓不熟悉你波尔克呀,哈哈哈。
克莱不再担心当选的问题,而是畅想该如何当好一个总统了。
波尔克没有参加民主党大会,对情况一无所知,也不知道杰克逊在推举他。一天,他正躺在床上懒洋洋休闲,顺手拿起一张报纸看,赫然发现报纸上说民主党提名他做总统候选人,十分错愕,继而惊喜激动。他妻子莎拉非常兴奋,她和老公在华盛顿生活14年,很怀念首都,现在终于有机会了,要好好把握哦。
泰勒看到两党都不推举他,急了。他不服气,就成立一个主张州权的民主共和党,提名自己做总统候选人,以合并德克萨斯为口号,参加大选。
1840年成立的自由党,以反对奴隶制为诉求,提名詹姆斯.伯尼为总统候选人,加入混战。
四个人一台戏,克莱和波尔克是主角,只有克莱是超级明星。
一进入大选,克莱和波尔克就走上两条不同的线路。克莱走的是下行线,波尔克走的是上行线。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6 14:53:35 +0800 CST  
克莱获得提名后,一心想争取南部和西部人的支持,于是在某些场合,改口说支持德克萨斯合并。他的话一出口,让辉格党人大吃一惊。南方人呢,早就把他固化为敌人,知道他改口是为了选举,并不是真心赞成奴隶制,所以还是不怎么支持他。
波尔克团队的计谋高人一筹。他在德克萨斯合并问题上立场鲜明,不多谈,避开争议,把重点放在大谈特谈俄勒冈问题上。美国与英国存在俄勒冈边界争议,美国人担心吃亏。美国人希望以北纬54度40分划线,波尔克竞选团队提出鲜明的口号:
“北纬54度40分or战争!”
意思是如果英国不同意北纬54度40分划线,就开战。
这个口号轰动全国。渴望土地是美国人的G点,一点就全国兴奋。波尔克展现他刚健硬朗的英雄作风,犹如大英雄杰克逊借尸还魂,全国沸腾。
北方人原本反对波尔克合并德克萨斯的主张,现在俄勒冈问题让北方人获得心理平衡。大批大批北方“土地迷”,奉波尔克为新偶像。
克莱看到改口遭到很多人反对,有点急。8月份他又改回口,宣布:“我明确反对把德克萨斯并入美国联邦。”克莱的善变,让很多人怀疑他的政治坚定性和做人的诚信,他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让很多选民失去了对他的信任,丢掉了很多北部票。
波尔克除了态度始终如一,作风刚健强硬,还有一个因素不可或缺:杰克逊。老总统不顾身体不好,四处活动,为徒弟呐喊;亲自到田纳西演讲,为波尔克拉票。杰克逊的出现,唤起了美国人的英雄情结,他们把这种情结,投射到波尔克身上。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6 14:54:08 +0800 CST  
克莱除了形势变糟,还有一个人一直拖他的后腿。这个人就是自由党候选人伯尼。伯尼也是反对奴隶制的,他分流了克莱的选票。
波尔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泰勒会分流他的选票。杰克逊见此,力劝泰勒退选。泰勒知道杰克逊的影响力,看到自己不可能胜选,就卖个人情,宣布退选。
这场选举也像以前的选举一样,有各种污蔑各种骂,但美国人早已锻炼出来了,大致分得清真假好坏,这些不实之词对大选影响不大。
这次大选非常激烈,共有270万人投票。结果显示,波尔克仅比克莱多3.8万张普选票,选举人票波尔克以170张大胜克莱的105张。可见在很多州,选情紧绷,波尔克赢克莱都很小。
事后检点,发现纽约州最关键。因自由党的伯尼分流1.5万张普选票,克莱比波尔克少0.51万张普选票,纽约州36张选举人票归于波尔克。若没有伯尼分流普选票,克莱就会获得纽约的36张选举人票,总数可达141张,相反,波尔克会减至134张,克莱会赢得大选。
不单纽约州,其实很多州差别很小,都很关键。回顾整场大选,真正的巨星是杰克逊。就是他一手导演,推出黑马波尔克,先战胜范.布伦,再战胜克莱,创造了奇迹。
杰克逊想干什么事,都能天不怕地不怕,勇猛前进,不惜掀起巨涛海浪,直至风云变色,改变历史。这次大选再次印证了他的人生格言:
“I was born for a storm,and a calm doesn't suit me。”
----“我为风暴而生,平静非我本性”。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4-26 14:54:32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