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作者:吃青菜的蜗牛 回复日期:2010-11-10 18:52:26
顶顶
————
谢谢蜗牛。

作者:回菊 回复日期:2010-11-10 18:49:11
涉及大案了吧,
进入深水区喽,行事需要小心哟.
桓灵以后的汉未可是个乱世哟.
大江南北,长城内处,宫庭上下,山河表内,
无论是皇族国戚,文臣武将,宦官清流,
还是豪强暴族,黎民百姓都在为各自的理想生路拚命一搏.
最后搏得是山河破碎,宫废城毁,血流成河,尸骨遍野.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景象在晋统一之后的三十后又再一次上演
——————
呵呵,从第一天发帖就早有心理准备。这个论坛里不乏研究和书写汉朝史的精英;安次侯王敏的先祖——幽州王氏的某豪族就不用提了吧。呵呵,点到为止。相信大家都彼此心照不宣。哈哈哈。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1-10 20:45:46 +0800 CST  
回菊兄真是高人。王祥的先祖的确“不可云”。水太深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1-10 23:44:22 +0800 CST  
不寒而栗!

王祥与王雄必为一人。王祥太深不可测了。

呵呵,我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后裔自豪。以平淡无华的家谱为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1-11 23:28:14 +0800 CST  
作者:回菊 回复日期:2010-11-11 23:36:00
必为一人,我看还是不要轻易的下这个结论.
其实,史书有时真的不可想象,但这却是真实.
我们不必提心最初的判断是否正确
别当太真了.
——————
呵呵,有道理。我很可能是错误的。有些问题,还是交给后来人解决为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1-11 23:41:00 +0800 CST  
呵呵,这个帖子到此为止。有时间一起喝茶。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1-11 23:42:32 +0800 CST  
作者:into5263 回复日期:2010-11-15 17:39:35

王敏和东汉初的王梁有关吗
——————

呵呵,这个帖子实在没讨论的必要。into朋友例外。中平年间的六县侯,唯独安次侯、荆州刺史王敏在《三国志》、《后汉书》中无传。王敏应和王莽的叔叔——平阿侯王谭有关。此支为东汉时元城王氏最为显贵的一支。光武帝刘秀曾一日之间封王谭的五个孙子为侯,封地全在安次周围。

有疑问给我发消息,我们私下聊。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1-16 00:26:49 +0800 CST  
呵呵,现在忙得不可开交,实在已没时间发帖。至于踢馆什么的,没感觉到啊,大家以文会友,感觉是相当融洽!有朋友认为王祥和荆州刺史王睿无关,而和异母弟弟王览、王裁(王氏谱为王览的儿子)都可能是王朗的儿子。呵呵,很多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将全文贴出,还请一直以来支持我的风之隐者、大头猫娃等等等朋友谅解。Into朋友,书出版后一定送你一本,多谢支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1-17 19:08:09 +0800 CST  
好久没来了。谢谢朋友们的主持。稍稍喘口气,帖子开春继续。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神灵世界由神、鬼和祖先三类构成。神是由一些有野心的人做出来的,祖先则是被需要他们的子孙做出来的,而鬼是没人理的孤魂野鬼,横死暴毙,还没有后代。呵呵,颇为有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1-23 16:52:52 +0800 CST  
逝者如斯夫!今晚一过,王祥诞辰1830周年纪念将结束。纪念三国第一英雄王祥诞辰1831周年!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2-02 15:00:49 +0800 CST  
实在太忙了。还请朋友们谅解。前文提到的山西某悬崖所刻孟建碑全文1545字,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下,经过仔细甄别,已经辨清1009字。目前辨识工作仍在继续。这块会说话的石头将很大程度揭示三国真相。一位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先后转战北方大半个魏国,为维护国家统一而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不日将浮出水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4-20 08:43:25 +0800 CST  
欢迎新朋友!无论是剖冰还是卧冰,无论是否脱衣,此孝子王祥绝非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详见十大破绽及疑问。另外生日信息只是随机而已,与岁月沉淀无关,相信1900年1月1日者绝非少数。

接上文:
安次侯、荆州刺史王敏为何无传?(同时代的侯爵都有传)
王敏凭何封侯?(封侯绝非易事)
王敏封侯及封侯的时间为何讳莫如深?
如果王睿和王敏为一人,此时为州郡县三级。孙坚杀害一位顶着县侯光环的顶头上司,究竟有何后果?安次(今廊坊市安次区)位于燕赵之地,此地尚儒任侠,可谓剑客、侠客云集。

东汉《白虎通•诛伐》::“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东汉时期宣布,对杀死父仇者可免死,并颁布《轻侮法》——
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章帝)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是时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后汉书•张敏传》)

呵呵,曹操为报父仇而屠徐州;王敏被孙坚所害,难道王敏家族会忍气吞声?王祥连伯父之仇都不报还优哉游哉地带着后母和弟弟王览到仇人的势力范围庐江郡隐居,王祥此举焉能在世间立足?这样一个窝囊废焉能胜任魏国最后一任军委主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4-20 23:33:45 +0800 CST  
关于为孙坚所害的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的伯父——荆州刺史王睿,《三国志》仅仅以“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一笔带过,裴松之则引《吴录》为其辩护,称《三国志》所载绝非真相。对于王睿的籍贯,裴松之作注时只字不提,从注被孙坚所害的南阳太守张咨引《英雄记》:咨字子议,颍川人,亦知名。由“亦”字可知荆州刺史王睿绝非等闲之辈,而同样为 “知名”之士。裴松之为何不直接引《英雄记》中对于王睿的描述呢?
窃以为要从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时间和背景说起。裴松之(372—451)生活在东晋、南朝宋时。元嘉六年(429),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裴松之奉宋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此时王导的第四代子孙——官四代已逐渐超越官二代、官三代,为首屈一指的豪族。元嘉初年,王导的三个曾孙同时担任宰相,可谓极盛。王导的曾孙王弘累迁太尉(刘裕)左长史,为刘裕不折不扣的心腹之一。宋国建,王弘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元嘉三年起担任侍中、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为不折不扣的宰相;
另一曾孙王华同样为刘裕、刘义隆父子的心腹。刘裕北伐长安时,领镇西将军、北徐州刺史,辟王华为州主簿,仍转镇西主簿,治中从事史。刘义隆镇江陵,以王华为西中郎主簿,迁咨议参军,领录事。刘义隆先是政事悉委司马张邵。王华设计令张邵失宠,代其为司马、南郡太守,行府州事。元嘉三年(426)迁护军,侍中如故。史载“王弘辅政,而弟王昙首为所任,与华相埒,华尝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曰:“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治!”元嘉四年(427)王华卒,但余威犹在。元嘉九年(421),上思诛羡之之功,追封王华新建县侯,食邑千户,谥曰宣侯。王导另一曾孙王昙首是太保王弘的少弟。刘义隆为徐州刺史时,王昙首担任府功曹,负责人事。刘义隆镇江陵,王昙首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刘裕非常赏识王昙首,对刘义隆说:“王昙首深沉刚毅有器量局度,具有宰相之才。你遇事都应该同他商量。”刘义隆即位后,以王昙首为侍中。刘义隆称帝,王昙首兄弟可谓首功。刘义隆曾拍着御床对王昙首说:“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王昙首死于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此年即元康七年。刘义隆痛哭,中书舍人周赳说:“王家欲衰,贤者先殒。”刘义隆说:“直是我家衰耳。”
上述三位宰相绝对是裴松之作注时不可逾越的三座大山。另有几位王氏人物颇值得一提。第一位是刘裕的心腹之王诞。
王诞,字茂世,太保王弘从兄。高祖刘裕请王诞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办公室主任)。刘裕“甚委仗之”。 刘裕征刘毅,起王为辅国将军。以南北从征,追封唐县五等侯。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5-27 18:12:12 +0800 CST  
第二位王惠。
王惠字令明,太保弘从祖弟。曾任刘裕的太尉参军事,府主簿,从事中郎。世子建府,以为征虏长史,仍转中军长史。宋国初建,王惠担任郎中令。迁世子詹事,转尚书,吴兴太守。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继其位,是为少帝。王惠担任吏部尚书;元嘉三年(426)卒。追赠太常。
第三位是王球。
王球,字倩玉,太常王惠从父弟。宋国建,初拜世子中舍人。高祖受命,仍为太子中舍人。宜都王友,转咨议参军。元嘉四年,起为义兴太守。加宣威将军,……徙太子右卫率。入为侍中,领冠军将军,又领本州大中正,徙中书令,侍中如故。迁吏部尚书。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刘湛并执重权,倾动内外,王球与二人为通家姻戚。元嘉十七年,王球复为太子詹事,大夫、王师如故。未拜,殷景仁卒,接任尚书仆射,王师如故。
另长期据高位的还有王导从弟王彬之后王淮之。
王淮之,字元曾。高祖彬,尚书仆射。曾祖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纳之,并御史中丞。为高祖刘裕镇西、平北、太尉参军,尚书左丞,本郡大中正。宋台建,除御史中丞。迁司徒左长史,出为始兴太守。元嘉二年(425),为江夏王义恭抚军长史、历阳太守,行州府之任,寻入为侍中。明年,徙为都官尚书,改领吏部(不出意外,应为接替王惠)。出为丹阳尹。元嘉十年,卒,时年五十六。追赠太常。
有长期掌国史的王韶之及举足轻重的王敬弘。
王韶之,字休泰。曾祖暠,晋骠骑将军。祖羡之,镇军掾。父伟之,本国郎中令。 高祖受禅,加骁骑将军、本郡中正,黄门如故,西省职解,复掌宋书。不过,王韶之对王弘、王华一支并不感冒, 韶之为晋史,颇有良史之风,序王珣(王弘之父)货殖,王廞(王华之父)作乱。
王敬弘,曾祖暠,晋骠骑将军。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之,晋陵太守。起家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为天门太守。王敬弘的妻子是桓玄的姐姐。桓玄辅政及篡位,屡次征召王敬弘,不就。刘裕以为车骑从事中郎,徐州治中从事史,征西将军道规咨议参军。中书侍郎,始携家累自作唐还京邑。久之,转黄门侍郎,不拜。仍除太尉从事中郎,出为吴兴太守。寻征为侍中。……中书侍郎,……,转黄门侍郎,不拜。仍除太尉从事中郎,出为吴兴太守。寻征为侍中。宋国初建,为度支尚书,迁太常。即位,又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
元嘉三年(426),王敬弘为尚书仆射。六年(429),迁尚书令,敬弘固让。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十六年,以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
从上可知,裴松之作注时,王览支牢牢把持着朝政,为皇族外的第一豪族。“为尊者讳”应为裴松之吞吞吐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原因。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5-28 10:22:11 +0800 CST  
闲话少叙,还是转到荆州刺史王睿。关于孙坚害王睿,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洪迈评曰:“董卓盗国柄,天下共兴义兵讨之,惟孙坚以长沙太守先至,为卓所惮,独为有功。故裴松之谓其最有忠烈之称。然长沙为荆州属部,受督于刺史王睿。睿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及睿举兵欲讨卓,坚乃承案行使者,诈檄杀之,以偿囊忿。南阳太守张咨,邻郡二千石也,以军资 不具之故,又收斩之。是以区区一郡将,乘一时兵威,辄害方伯、邻守,岂得为勤王乎?刘表在荆州,乃心王室,袁术志于逆乱,坚乃奉其命而攻之, 自速其死,皆可议也。”
孙坚远在长沙,为何却最早出现在讨伐董卓的前线?189年九月,董卓废帝,改元永汉。根据《刘镇南碑》,永汉元年(189)十一月,荆州此时刘表已在荆州赴任。孙坚害王睿的确切时间最可能为永汉元年(189)年九月下旬左右。
而九月二十六,反董联军的主力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南阳太守张咨才接到任命。十月上旬前后,张咨成为孙坚刀下之鬼,袁术乘机控制南阳。孙坚先后杀害荆州刺史及南阳太守,打乱了韩馥等人的原定计划。兔死狐悲,初平元年春讨董联军成立,除上述刺史及太守外,天下的刺史及太守们几乎都清一色地选择了沉默即观望的态度。
对于孙坚杀王睿,近代方诗铭先生评价道:“孙坚迫使王睿自杀,是由于王睿平时对孙坚的无礼和轻视;但是,孙坚还有一个更大的企图,即是从王睿手里夺取荆州,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军事力量。当王睿质问自己的罪名时,孙坚的回答却是‘坐无所知’,寥寥四字,深刻反映出,这时尽管孙坚已身为长沙太守,并取得乌程侯封号,他的‘轻侠狡杰’的无赖性格,仍然保存,并无改变。”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5-28 10:44:58 +0800 CST  
欧洲冠军杯巴萨3:1胜曼联,留念。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5-29 04:38:03 +0800 CST  
感谢回菊兄的捧场。前段时间手忙脚乱,接连写了三本反映“主旋律”诸如辛亥革命、清华百年的跟风书,另接了一部反映一家跨国企业文化的书,已经基本完成。最近定会大篇幅地更新。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3 19:15:59 +0800 CST  
谢谢上面几位朋友的捧场。根据裴注,荆州刺史王睿曾平定零陵、桂阳叛乱,除此外,还有何史料呢?
《襄阳耆旧记》载:汉末,尝有四郡守、七都尉、二卿、两侍中、一黄门侍郎、三尚书、六刺史,朱轩高盖会山下,因名冠盖山,里曰冠盖里。
关于此条,《水经注》亦有记载。(《水经•沔水注》:“沔水又迳金城县。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名士居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此碑于永嘉中始为人所毁,其余文尚有可传者,其辞曰:峨峨南岳,烈烈离明,实敷俊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此山以建安三年崩,声闻五六十里。
荆州刺史及具体时间究竟为何人,上述两种史料都语焉不详。
《太平御览》卷157《州郡部三•里》录《荆州记》(东晋作品):(襄阳)岘山南至宜城百余里,旧说其间雕墙崇峻,汉灵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人,朱辕骈耀,华盖接阴,同会于太山庙下。荆州刺史行海(海为衍字)部见之,雅叹其盛,敕县号为冠盖里。
根据史书向来对王睿、王祥家族的“优待”政策,此汉灵帝末年的荆州刺史极可能便是为孙坚所害的王睿。
值得一提的还有四郡守、七都尉、二卿、两侍中、一黄门侍郎、三尚书、六刺史,朱轩高盖会山下。
都尉为一郡最高军事长官。七都尉似为荆州南阳郡、江夏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七郡都尉。四太守似为荆州南阳郡?、江夏郡?、南郡(东道主)及某郡太守。
二卿不详。
至于三尚书。《汉官仪》:“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东汉政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
三尚书应有主刺史、二千石事的二千石尚书。最蹊跷的是六刺史出现在荆州。东汉灵帝时天下为十三州。司州、兖州、豫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青州、徐州、交州。六刺史除神秘的荆州刺史外,其余五位极可能为荆州邻接的司州、益州、扬州、豫州、交州刺史。
这可谓汉灵帝时京城洛阳外规模最大的聚会。为何数十名官员远离洛阳而齐聚荆州?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4 07:53:35 +0800 CST  
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已被推荐至天涯聚焦——文学首页,http://focus.tianya.cn/。再次感谢天涯社区朋友们的支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4 10:41:05 +0800 CST  
“刮金饮之而死”,这是不是记错了,还是把金子刮成碎末,搞成汤喝下去,有这么搞死人的法吗,为什么要这么个搞法呢
_________
关于王睿吞金而死。胡三省曰:陶弘景云生金有毒,不炼服之杀人。”
呵呵,孙坚是怎么死的。《三国志》载:孙坚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刘表将吕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骑寻山讨公。公兵下石。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
如按照《英雄记》,应是脑浆迸裂而死。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4 12:48:39 +0800 CST  
王睿身上确实有隐情,被一个手下的太守杀了,不是奉诏而是奉檄,
______
方诗铭先生评价道:“孙坚迫使王睿自杀,是由于王睿平时对孙坚的无礼和轻视;但是,孙坚还有一个更大的企图,即是从王睿手里夺取荆州,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军事力量。当王睿质问自己的罪名时,孙坚的回答却是‘坐无所知’,寥寥四字,深刻反映出,这时尽管孙坚已身为长沙太守,并取得乌程侯封号,他的‘轻侠狡杰’的无赖性格,仍然保存,并无改变。”
呵呵,难道王睿就不该对孙坚无礼和轻视吗?根据裴松之注,王睿为一时的名士。而孙坚就是出身卑微(祖父为瓜农)、人品低下之人(轻狡)。
关于孙坚的出身,《三国志》“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一略而过。《宋书•符瑞志》: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谓钟曰:此山下善,可作冢,葬之当出天子。君可下山百步许,顾见我去,即可葬也。钟去三十步便反顾,见三人并乘白鹤飞去。钟死即葬其地,地在县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衍数里。父老相谓:此非凡气,孙氏其兴矣。《御览》卷五百五十九引《幽明录》所载,孙钟事略同。
关于孙坚的人品,节选方诗铭先生文章:《三国志•吴志•吴夫人传》 说:“孙坚闻其(吴夫人)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孙)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吴)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吴夫人亲族拒婚的原因是由于孙坚“轻狡”,吴夫人被迫赞同的理由则是深恐因此“取祸” ,给亲族带来横祸。因此,从吴氏亲族的态度看来,孙坚本人是为人们所不齿的;从吴夫人的话语看来,则又是为人们所畏惧的。虽然这仅是在婚姻间题上的简短对话,却给人们以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启示,即什么是“轻狡,' ?为什么拒绝孙坚这个“轻狡”之徒的婚姻却可以“取祸”?
疑,“轻狡”在当时是一个严重的贬词。《后汉书•杨终传》说:“要结轻狡无行之客”,说明“轻狡”属于“无行”,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即是无赖。同书《袁绍传》又说:“剽狡锋侠”,李贤注引(方言): “剽,轻也”,认为“‘剽’或作‘剽’,劫财物也”。同书《王涣传》 李贤注也说:“剽,劫夺也。”因此,“轻狡”即是“剽狡”,亦即“劫财物”之意。这进一步说明,“轻狡”还不是一般的“无行”,而是属于打家劫舍的绿林强盗行径。十分明显,孙坚这个“轻狡”之徒,当然为当时富春人们所不齿,也为人们所畏惧。吴氏亲族与吴夫人的这番简单对话,就为孙坚早年在富春的形象,作了符合实际的写照。有人可能提出这样尸个问题,如前所述孙坚既然在富春县任过“假尉”、以县吏之尊如何能干打家劫舍的勾当:?但是,同一时代并同在江南地区,就存在过与孙坚同类型的人物。《三国志•吴志•贺齐传》 说:" (贺齐)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 (斯)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贺)齐闻大怒,便立斩从。(斯)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斯从“轻狡为奸”,所谓“轻狡”,即“轻侠狡杰”,亦即“轻狡”,与孙坚相同;他又是会稽郡剡县的“县吏”,也与孙坚相同。“县吏斯从轻侠为奸”, “今日治之,明日寇至”,这岂不是以县吏之尊在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么?因此,看来这是一个问题,其实并不成为间题。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代中,孙坚、斯从这种类型的人物不是个别的。
《三国志》 中《吴志》 的史源,主要来自孙吴的官修史书韦昭所撰《吴书》 ,对孙坚这种不光彩的早年生涯,当然要为之隐讳,上引的这番对话,仅是为了赞扬孙策、孙权的这位母亲慧眼识英雄,力排众议,嫁与孙坚,这才被保留下来的。因此,人们需要进一步具体了解孙坚的这种劫夺行径,只能用当时同类型的人物进行比拟,上引《贺齐传》的斯从即是如此。这里再引用二个更为典型的事例。《三国志•魏志•刘晔传》 说:“扬士多轻侠狡杰,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 … (刘)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上面说过、这里所谓“轻侠狡杰’、简言之即是“轻狡”。当时如郑宝等“轻侠狡杰”之徒,从上引史料看来,应该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骁果”,即勇敢果健;其次是拥有“部曲”,即个人的武装力量;最后则是这支武袋力量一贯“以钞略为利”,亦即打家劫舍的勾当,:为当地所畏惧。孙坚的“猛壮”,即郑宝等人的“骁果”;孙坚的“轻狡”,即郑宝等人的“轻侠狡杰”, “以钞略为利”;吴夫人的深恐拒婚孙坚从而“取祸”,亦即郑宝等人的为“一方所惮”,孙坚既是“轻狡”之士,当然更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还不能忘记,孙坚是吴郡富春人,、同一类型的斯从也是会稽剡县人,吴郡、会稽都属于扬州,也正符合“扬士多轻侠狡杰”这一事实。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4 13:44:18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