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呵呵,回菊兄,你还是本性难改啊! 我懒得解释!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6 21:46:42 +0800 CST  
再说我也没有解决你任何疑问的义务。再说你也不是我的学生,每次付我指导的费用。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6 21:57:24 +0800 CST  
回菊兄,不要污言秽语骂人撒。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6 22:17:37 +0800 CST  
作者:树上月亮 提交日期:2010-06-03 18:09刚收到短信:《湘女》被推荐到天涯文学首页热点,高兴一下。
=========================================================

•三国第一英雄:舍王祥其谁 •情祭月亮湖:颠覆现世之心
•言情励志:湘女多情更多志 •被撕开的画像:动荡的年代
•床前明月光:大学生性压抑 •清秀槐花,遗落在人间的天使
•文化型男是怎样修炼成的 •你的满意来自我的品质您好!
¬————
您好!您的文章《王祥,魏国的最后一任军委主席》已被推荐至"文学社区(http://cul.tianya.cn)"的"头条(文字链)"栏目,感谢您对"文学社区(http://cul.tianya.cn)"的支持。

¬¬————
您好!您的文章《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已被推荐至天涯聚焦_文学栏目,感谢您对天涯聚焦_文学栏目的支持!


¬¬————
三国英雄——这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这个冒天下之大韪的话题,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到天涯文学首页热点,到加为红脸,成为精品,再到文学社区头条栏目,再到天涯聚焦——文学栏目首页,几多艰辛,几多感慨。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是我最大的欣慰。也让曾经无数次想放弃的我增添了信心和勇气。谨以此文默默纪念三国第一英雄王祥诞辰1831周年!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6 22:40:40 +0800 CST  
不过关键的一点是,王观从幽州回朝后仅仅是一个六百石的治书侍御史,比原来的太守都不是,更何况是幽州刺史、护什么校尉,还有什么将军了。
————
关键的一点是,回菊兄,你根本不知道魏时太守和刺史孰大孰小。“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我说懒得解释,因为说出答案,真感觉是在侮辱你的智商。

我们以魏文帝黄初年间及魏明帝太和年间及青龙年间的刺史履历为例:

幽州刺史王雄:历任三县、某郡太守、涿郡太守(二千石,皆为曹丕提拔)、散骑常侍(二千石,诏书称其“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先历散骑,然后大用)、幽州刺史

豫州刺史贾逵:郡吏,守绛邑长、议郎参司隶军事、弘农太守(二千石)、魏王国都城邺令、魏郡太守(二千石)、豫州刺史,死于任上

满宠:曹操的兖州从事、曹操为大将军,辟署西曹属,为许令、汝南太守(二千石)、黄初三年,假宠节钺。五年,拜前将军。明帝即位,进封昌邑侯。太和二年,领豫州刺史(接替满宠)。四年,拜宠征东将军。景初二年,以宠年老徵还,迁为太尉。

徐邈: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尚书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太守(二千石)、谯相(二千石),平阳、安平太守(二千石),颍川典农中郎将(二千石)、大将军军师(司马懿任大将军)、侍中(据《续齐谐记》)、凉州刺史,在郡十三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

张既:举茂才,除新丰令(千石),京兆尹(二千石),尚书,雍州刺史、凉州刺史

温恢:察举孝廉科入第,廪丘县长,再历任鄢陵、广川县令,彭城相(二千石)、鲁国相(二千石),丞相主簿、扬州刺史、侍中、魏郡太守、数年后迁凉州刺史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7 08:50:01 +0800 CST  
裴潜:荆州平,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二千石)、沛国相(二千石)、迁兖州刺史。曹丕继位之后,出任散骑常侍、魏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荆州刺史(接替夏侯尚),关内侯。

王凌:举孝廉,为发干长,丞相骁骑主簿、中山太守(二千石)、丞相掾属、曹丕继位,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接替裴潜)、徙为扬、豫州刺史、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进为太尉,假节钺。自杀。

王昶: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二千石)、兖州刺史、正始中,转徐州刺史,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迁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进位骠骑将军、迁司空,持节、都督如故。

毋丘俭:袭爵高阳乡侯,任平原侯文学(曹睿东宫故旧)、尚书郎、羽林监、洛阳典农中郎将(二千石)、弘农太守(二千石,见水经注)、荆州刺史(《魏方镇年表》为青龙三年即235年),幽州刺史、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扬州都督、死于叛乱。

胡质:顿丘令、东莞太守(二千石),在郡九年,迁荆州刺史(接替毋丘俭),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死于任上。

回菊兄,恕不一一列举。还请仔细体会胡质传:“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

注意一下“迁”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7 08:55:08 +0800 CST  
我在先前就明显说了,是看了你发贴的立意,专门来驳你的。
歌功颂德你也得选一个过硬的对象,还智商呢,就王祥那样。
大段大段的引,吗意思,看的书多?知道的事多?别人一点不懂。
____
欢迎朋友们反驳我!不过,最简单的历史常识需要具备。至少要阅读过三国志吧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7 09:23:16 +0800 CST  
作者:locinderella 回复日期:2010-06-13 01:40:18
楼主高见,追了一天的帖子,脑袋都大了。楼主庞征博引,洋洋洒洒,假设大胆,求证仔细,是如今浮华社会难得的学问人。
作者:风之隐者 回复日期:2010-06-25 20:14:50
楼主此帖若改名为:《三国奇冤——被阴谋刻意掩盖的英雄》是不是更吸引人点?
我是下午无意间才发现这篇雄文的.看了你的分析,才猛然发觉,三国志只怕实质上是官方版的三国演义。
怎么才看到。
此楼主之过呀!
作者:biworld 回复日期:2010-06-27 21:12:36
刚刚看了第一页,觉得作者着实不易,故在此顶一顶!

曾想建议作者将有关内容写得有趣一些,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但转念想,这种具有颠复性内容的文章,如果写得不严肃,那就没有任何可信度了,还不如不写.

如此看来,更觉作者不易.佩服佩服!

另:此文确解我不少三国的疑问及困惑,再顶!
作者:风之隐者 回复日期:2010-07-13 20:10:02
楼主关于辽东战役的观点,就已经和大家通常认知的三国演义、三国志差异巨大了;又涉及到古代的“豪门”谱系,这就专业性更强了。

楼主莫灰心,估计许多人和我一样,不是只看不发言,而是不知道说啥了,就只能看了。

专业性的帖子,大概是不如调侃风格、情色风格的吸引人些;但自有关注者在。

楼主请继续。一直在看呢!
作者:卡TO卡 回复日期:2010-07-13 20:44:29

一直关注琅琊王氏,我承认现在真的快被楼主带到沟里去了。疑点重重,分析的有理有据。
作者:固囿团 回复日期:2010-07-15 03:13:49

历史永远是冰山一角,我是在角与角之前按自己的想像和志趣连线,画出或奇妙或怪诞的漫画。
你是从一角慢慢探下去,试图还原一座冰山。
我可能误连误画,你可能盲人摸象,我们似乎都得承认,因为历史太诡异了。
如果你郁闷我骂你,别恨我,恨安阳那帮专家,他们先入为主的宣布那是曹操的幕,所以我觉得你是先入主的宣布王祥是三国第一人。但今天细想,你和他们确不一样,他们为了钱,你是为了一个心中的英雄。
……大家都在折腾古人,如果先贤们泉下有灵,我们都是狗仔队,他们天天被英雄来小人去,怎么能安呢。
但历史终将证明,这种折腾,是有意义的。……
作者:xiangziai 回复日期:2010-07-16 16:03:22
楼主这种“那本书对我论点有利就是好书,哪本对我论点不利就是伪书”甚至“伪书里对我论点有利的部分是伪书里仅存的事实”的流氓行为,实在是无耻。哗众取宠。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2010-07-21 14:28:41
王祥这种人,就是所谓“历史的背面”

他的事迹和传说,究竟是怎样,在历史背光的一面摇曳,模糊不清。期待楼主的新作

作者:风之隐者 回复日期:2010-07-19 22:16:27
楼主你要继续啊,对于能拿得出有力的证据的质疑,是有回复的价值;而对于什么证据没有,居然对楼主进行人身攻击的,我都替你鄙视它。
只有无才无德之人,才不拿真本事比真本事,而指望用卑鄙手段把人骂走。
期望楼主更多关于王祥的的介绍,毕竟很多人看书,囫囵吞枣而已,包括我。
作者:石破天_ 回复日期:2010-10-27 23:30:03

十分敬佩楼主的为人、学识和研究精神,相信你做了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事情。我对这段历史知道得不多,这段时间都在疯狂的加班,我都是在坐车时间和厕所时间在手机上一点点把贴子看完的,在所有我了解过魏晋史的资料中,楼主的作品是最专业、最有价值的,读罢有如清风拂面,又如醍醐灌顶!
——————————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从后天开始监考5天。发帖速度会放缓。之后会专心发帖。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7 10:07:21 +0800 CST  
对楼主辽东之战解释的产生了一些疑问:
公孙渊割据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四郡,联合乌丸残部,给曹魏政权带来了不少麻烦。虽然号称百万,但实力毕竟有限,比起蜀国还是偏弱的,益州原来总共有九个郡,包括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牂牁、越巂、益州、永昌。其中益州下辖还有个同名的益州郡。另外益州还管辖着西南蛮夷的三个属国,基本上与郡是平级的。刘备入川后,将原属蜀郡的梓潼县升级为郡,同时把巴郡一分为三,分为巴西郡、巴东郡、巴郡。这样益州就实
际上拥有15个郡了。
————
蜀汉亡国时人口28万户,90万人,十万士兵,四万官吏。当然户口和总人口的数字有水分,应大于这个数字。公孙渊究竟兵力几何呢?

曹操讨伐袁谭,得知柳城乌丸与袁家关系密切,且于是派牵招前往柳城争取柳城乌丸峭王。此时辽东太守公孙康自称平州牧,遣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韩忠对曹操不以为然,认为:“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馀、濊貊之用;当今之势,强者为右,曹操独何得为是也?”

韩忠之言自然为虚,公孙康应有十万兵力。当公孙康想逐鹿中原时,凉茂回答说:“比者海内大乱,社稷将倾,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岂是人臣所为!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

蜀汉地盘虽大,却是地广人稀。《后汉书•郡国志》:辽东郡,十一城,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

人口数字的水分也相当大。与辽东郡户数相仿的是渔阳郡,户六万八千四百五十六,却有口四十三万五千七百四十。

东汉末年辽东人口(观点及内容均节选自王永平先生《汉末流寓辽东士人之遭遇及其影响考论》论文:

东汉末年,中土动乱,辽东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民集聚地。流寓辽东之人口,不仅有数量颇多之下层移民,而且有一批“越海避难”的山东儒学名士,如邴原、管宁等,皆为汉魏之际的精英人物。

公孙度割据辽东之初,中原正处于动乱最严重的状态,激烈的军阀混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移。而辽东较早获得稳定,使之成为一部分中土人民的避难地。汉末流迁辽东的移民总数究竟有多少,由于史籍记载不明,难以估算。根据文献提供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当时进入辽东的移民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陆路,经幽燕、辽西进入辽东;二是自海路,从山东半岛泛海入辽。
这些移民大致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随袁绍子袁尚、袁熙等在争夺中原统治权失败后逃亡辽东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军事移民;
二是避祸自由入辽的人员。

从移民的身份上说,也可分为二类:一是广大的下层百姓,他们为流民的主体,这些人大多长期留滞辽东了;

二是中土的大族名士,为移民的上层或领袖,他们大多在故土有产业、有地位,故内地逐渐稳定后,他们便陆续返回中原了。

具体一点说,自陆路进入辽东的下层自由移民与军事移民数量较大。汉末,幽燕地区曾是一个重要的流民集散地。据《后汉书》卷七三《刘虞传》,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但后来幽州发生了公孙瓒与刘虞、公孙瓒与袁绍等人之间长期而又残酷的军事对抗,加上边地诸胡的不断骚扰,集聚在幽州的流民星散,其中应当有一部分可能进入辽东;当然,还有其他河北地区人民避难入辽者。

至于军事移民,袁尚兄弟被曹操打败后,他们带领部分军队先奔辽西乌桓,建安十二年(207),进入辽东,企图依靠公孙康恢复势力,随奔的军队人数究竟有多少,虽无法确考,但据《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毋丘俭传》,魏明帝青龙年间(233~237)征辽东,“昔随袁尚奔辽东者,率众五千余人降”,这距袁氏奔辽已过去三十年了,可以肯定当初进入辽东的军人应该不止这些。

另公孙度将宗女下嫁给扶馀王尉仇台而取得扶馀的支持,而高句丽王伯固则甘心充当公孙度的爪牙帮助公孙度讨平叛乱。

扶馀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其人性强勇谨厚,不寇钞。其国善养牲,出名马、赤玉、貂狖、美珠。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称得上全民皆兵。

而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馀接。都於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户三万。其人性凶急,善寇钞。国人有气力,习战斗,……出好弓。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7 21:12:51 +0800 CST  
幽州十郡一属国,魏有7郡1属国(涿郡、广阳、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属国),公孙渊只有3郡(辽东、玄菟、乐浪),魏占绝对优势。经过曹氏三代的发展,人口应该有了长足的增长。公孙渊时期的人口和兵力只会越来越少。
————
青龙元年,公孙渊斩了孙权使者张弥等的人头献首于魏国邀功请赏,并吞并了万名精兵和金宝珍货。公孙渊由此失去了孙权的信任而被孤立起来,从而为魏国灭辽东时孙吴迟迟不出兵打下伏笔。

青龙三年(235),王雄派剑客韩龙除掉叛乱的轲比能而立其弟。鲜卑“然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

青龙四年五月,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秋七月,高句骊王宫斩送孙权使胡卫等首,诣幽州。

公孙渊已经被逐渐孤立。

这应与幽州刺史王雄对幽州近二十年的苦心经营密不可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7 22:20:37 +0800 CST  
然,第一次征辽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轲比能未灭,影响幽州后方,难以使王雄分身两用,个人认为王雄主要长于政治和阴谋(刺杀),军事非其所长,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军事胜利就可以说明问题,相比之下,毌丘俭和田豫倒是频频用兵,长于军事。
————
呵呵,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淮南子.兵略训》更曰“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故闻敌国之君有加虐于民者,则举兵而临其境,责之以不义,刺之以过行”。“白刃合,流失接,涉血属肠,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盈场,乃以决胜,此用兵之下也。”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7 22:26:24 +0800 CST  
第一次征辽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轲比能未灭,影响幽州后方,难以使王雄分身两用,个人认为王雄主要长于政治和阴谋(刺杀),军事非其所长,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军事胜利就可以说明问题,相比之下,毌丘俭和田豫倒是频频用兵,长于军事。
——————
太和五年(231)夏四月,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儿禅诣幽州贡名马。
对于这场战争,朝中大臣反对者不占少数。蒋济谏曰:"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伐之而不制,是驱使为贼。故曰'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考,不乏职贡。议者先之,正使一举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国,得其财不足为富;傥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
曹丕文集《谏伐辽东表》:
臣伏以辽东负阻之国,势便形固,带以辽海。今轻军远攻,师疲力屈,自有其备,所谓以逸待劳、以饱制饥者也。以臣观之,诚未易攻也。若国家攻而必克,屠襄平之城,悬公孙之首得其地,不足以偿中国之费;虏其民,不足以补三军之失:是我所获不如所丧也。若其不拔,旷日持久,暴师于野,然天时难测,水湿无常,彼我之兵,连于城下,进则有高城深池,无所施其功;退则有归涂不通,道路氵洳。东有待衅之吴,西有伺隙之蜀,吴起东南则荆阳骚动,蜀应西境则雍凉参分。兵不解于外,民罢困于内;促耕不解其饥,疾蚕不救其寒。夫渴而后穿井,饥而后殖种,可以图远,难以应卒也。臣以为当今之务,在于省徭役、薄赋敛、劝农桑。三者既备,然后令伊、管之臣,得施其术;孙、吴之将,得奋其力。若此,则泰平之基可立而待,《康哉》之歌可坐而闻。曾何忧于二敌,何惧于公孙乎?今不恤邦畿之内,而劳神于蛮貊之域,窃为陛下不取也。(《艺文类聚》二十四)
个人感觉田豫为主战派,而擅长以智慧胜敌的王雄应和蒋济、曹植一致。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7 22:36:39 +0800 CST  
毌丘俭继承父毌丘兴爵位高阳乡侯。乡侯到县侯,一阶而已。《魏名臣奏》载奏折:”宜选大臣名将威重宿著者,盛其礼秩,遣诣懿军,进同谋略,退为副佐。”刚到幽州的毌丘俭显然还称不上“大臣名将威重宿著者”。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7 22:56:49 +0800 CST  
呵呵,时间不早了,有空再聊。个人认为副统帅应为青徐都督。此战与第一次征辽东之战相同,陆路、海路夹击辽东。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7 23:00:54 +0800 CST  
如果王雄在正始元年(240)年前即青龙四年(236)去世,司徒王戎、司空张华、尚书令王衍、秘书监掌国史贾谧等会同意荀勖的正始元年(240)为晋开元之年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是司马皇族、颍川荀氏皆大欢喜。
如果王雄在嘉平元年(249)前去世,王戎等自然也会同意第三方即嘉平元年为晋开元之年的观点。
如果王雄就是王祥,他下一步的去向应有两种。第一是入朝。入朝最有可能担任的官职为尚书。明帝即位后,荆州刺史裴潜入为尚书。另正始元年,徐邈由凉州刺史入为大司农。毕轨由并州刺史入为司隶校尉,孙礼亦然。

关于尚书,《汉官》云:初,秦代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号尚书,尚犹主也。汉因秦置之。尚书先置于秦(战国末齐亦有相类似的“掌书”),少府之属官,地位很低。秦的少府遗吏四人在官中掌天子所发的文书,为汉所沿袭。汉武帝以尚书夺丞相奏议之权,以制丞权。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御史为宪台,谓之三台。后因尚书文书之务与中书上章报问之职相近,而武汉又喜于内朝决政,身为宦官的中书比身为士人的尚书更便于行走官中,而以中书领尚书。昭帝时,霍光更要以领尚书事的身份掌控朝政。宣帝时,为抑制领尚书事霍光,置平尚书以分其权力。
成帝时以领尚书放遂中书宦官,罢中书。《续汉志》云:“尚书四人为四曹月,常待曹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民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之事。”成帝后设三公曹,因此为五曹。后主客曹又有分南、北主客二曹,二千石曹六有所分。
东汉光武帝改尚书为尚书台,尚书之务更重。杜佑在《通典》中言:“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后汉书》卷七十九〈仲长统传〉:“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尚书之权日重,后有以其它职务“录尚书事”者,渐变为外朝之职,内朝部臣之位亦渐被宦官中常侍、黄门取代,由此关为东汉之宦官乱政。《后汉书》卷六十三《李固传》:“今与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则公卿、尚书,内则常侍,黄门。”李固上书云:国家有尚书,犹天有北斗。主为喉舌,斟酌元气。”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8 11:06:29 +0800 CST  
有些朋友可能会对尚书的重要性存有疑问,呵呵,又要责怪我大吹特吹、满嘴跑火车了。。《通典•职官志》将魏时的刺史(领兵)列为四品,尚书三品。极其准确。
我们可以举一些实例:

司马懿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曹操进封魏王后,升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此时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曹丕四友。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曹丕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

陈群198年曹操入主徐州,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后又任转参丞相军事。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为御史中丞,后又任吏部尚书,封昌武亭侯。

司马孚:司马孚又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转任中书、给事常侍,宿省内,除黄门侍郎,加骑都尉。外放为河内典农,赐爵关内侯,又转任转清河太守。魏明帝曹叡继位,司马懿辅政,司马孚入为度支尚书。

赵俨:司空掾属、曹操主簿、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复为丞相主簿,迁扶风太守。议郎参曹仁军事、帝即王位,为侍中。顷之,拜驸马都尉,领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封宜土亭侯,转为度支中郎将,迁尚书。

桓范:羽林左监、中领军、尚书,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治下邳。

裴潜:荆州平,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二千石)、沛国相(二千石)、迁兖州刺史。曹丕继位之后,出任散骑常侍、魏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荆州刺史(接替夏侯尚),关内侯。入为尚书。

何曾: 魏明帝初为平原侯,曾为文学。及即位,累迁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迁散骑常侍。嘉平中,为司隶校尉。在司隶积年,迁尚书,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18 11:08:45 +0800 CST  
1、文中“臣昔以人乏,谬充备部职”的“备”,可不可以理解为刘备,如此的话,就可以把此孟达作为从刘备那边投过来的孟达了。下面他说:臣往年出使,经过雄郡。是否可以理解为作为刘备的从事出使魏国的,经过王观(王雄)的南阳郡,与王雄有了接触,了解到王雄的情况
————————
孟建自称“昔以人乏,谬充备部职”。“充备”为参预、充当之意。例:《让尚书乞在闲冗表文》:“遂用臣邕 充备机密。”(汉 蔡邕)又如《高釴授起居郎》:“尚书郎亦有会计奏议之重,非博达精究之才,其可以充备兹选乎?”(唐 元稹)。部职:《周礼•夏官•大司马》:以辨军之夜事。汉 郑玄 注:“夜事,戒夜守之事,草止者,慎於夜,於是主别其部职。”大司马主管军事。部职有军队职责之意。李广传:“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象愠怒而就部。“部”正为“军队”之意。
‘谬充备部职’意为当初曾参预军队的职务。
官渡之战(200)前,曹操为鼓励将士、拉拢人心及战备需要,曾任命大批军吏担任太守一职。下表为军吏担任郡守表:
姓名 时间 原任 郡名
夏侯惇 190年 别部司马 东郡
曹仁 196年 督前锋 广阳
夏侯惇 196年 东郡太守 河南尹
夏侯渊 建安初 骑都尉 陈留
夏侯渊 建安初 同上 颍川
臧霸 198年 琅琊相
吴敦 同上 聚众 利城
尹礼 同上 聚众 东莞
孙观 同上 聚众 北海
孙康 同上 聚众 城阳
徐翕 同上 叛将 不详
毛晖 同上 叛将 不详

军吏出任太守为名士所诟病。
郡守为二千石官,掌治民。进贤(进孝廉)劝功,决讼检奸。春天巡视诸县,劝民农桑、赈灾救济。
然而上述军吏大都只知拼杀,并不懂为官、治民之道。士人世代为官,而今却被军吏排除在州郡权力之外,他们自然极力反对。
迫于扩充地盘的需要,建安八年(203),曹操颁布庚申令,公开为将领们撑腰。
原文如下:“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適道,未可与权’。管仲曰:‘使贤者食於能则上尊,斗士食於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於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灭袁谭,自领冀州牧。建安十三年九月,荆州刘琮举荆州之众投降。
荆州自中平年间(184)以来,一直是士人们避难的乐土。荆州士人与流亡士人充实到冀州、司州的士人队伍中间。
迫于军吏担任州郡的弊端及来自士人的压力,为缓和矛盾,曹操逐渐大量任命曾任自己掾属的士人担任地方的郡守、县令或县长。
而由于战事的需要,单纯依靠军功而一度担任郡守的将领们大都又转向军界,继续驰骋沙场的戎马生活。
此消彼长,单纯依靠军事起家的军吏们所占的郡守比例越来越小。在中央各机构,士人阶层更是牢牢占据着大大小小的位置。建安十八年(213)魏国初建,相国、侍中、尚书、六卿无一为军吏起家。
曹丕若想称帝,必须在州郡位置上与士大夫阶层达成进一步的妥协。但大敌当前,又必须要求州郡官员能征善战,于是“才兼文武”的官员优先得到重用。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21 21:09:32 +0800 CST  

作者:lb_123 回复日期:2011-06-21 09:54:29
mark

作者:章花 回复日期:2011-06-21 20:41:43
回贴收藏一下
-——————
欢迎新朋友们!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21 21:12:05 +0800 CST  
回菊兄,into朋友,谢谢捧场,最近几天实在太忙,后天再逐一回帖商榷!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21 21:22:50 +0800 CST  
孙坚逼杀王睿及刘表赴任的时间方面,是不是还有什么问题.
看了你的论证,定为189年11月到官,王睿死则在这之前的9到10月间.
刘镇南碑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版本记载不同时间这样低级的错误.
另外读刘镇南碑的内容,感觉刘表到荆州好象是三次升官,初次只荆州刺史,后来才是州牧及镇南将军.但刘表又不是同董卓立刘协后新任的那批官一期,应该是个个案.这189年可以说是东汉朝庭风云变幻最为厉害的一年,会不会王睿死的时间还会存在问题.
——————————

呵呵,天太热了。开空调冷,不开又热。今本的《刘镇南碑》为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但宋本为永汉元年十一月。
今本:君讳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君膺期诞生,瑰伟大度,黄中通理,博物多识。为郡功曹,千里称平。上计吏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侯,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风先?丘,莫不震肃,奸轨改节,不仁引颈。君乃布恺悌,流惠和,慕唐叔之野棠,思王遵之驱?,赋政造次,德化宣行。
俄而汉室大乱,祸起萧墙,赋臣专政,豪雄虎争,县邑闾里,奸仇烟发,州县残破,天下土崩,四海大坏。当是时也,虽有孔、翟之圣贤,育贵之勇势,无所措其智力。君遇险而建略,遭难而发权,招命英俊,援得骁雄,谋臣武将,合策明计。出次北境,迁屯汉阴,因沧浪以为隍,即春叶以为庸。南抚衡阳,东绥淄沂,西靖巫山,保?四疆。选才任良,式序贤能,简将命卒,棋布星陈,备要塞 之处,戍八方之边;劝穑务农,以田以渔,?余粟红腐,年谷丰夥。江湖之中,无劫掠之寇,沅湘之间,无攘窃之民。郡守令长,冠带章服,府寺亭乡,崇栋高门,皆如其旧;当世知名,辐辏而到,四方襁负,自远若归;穷山幽谷,于是为邦。百工集趣,机巧万端,器械通变,利民无穷。邻邦怀慕,交扬益州,尽遣驿使,冠盖相望。下民有「康哉之歌」,群后有归功之绪;莫匪嘉绩,克厌帝心,即迁州牧,又迁安南将军,领州如故。
于时诸州或失土流播,或水潦没害,人民死丧,百遗二三,而君保完万里,至于沧海。圣朝钦亮,析圭授土,俾扬武威,遣御史中丞锺繇即拜镇南将军,锡鼓吹大车,策命褒崇,谓之伯父;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开府辟召,仪如三公。上复遣左中郎将祝耽授节,以增威重,并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惟君所裁。虽周召授分陕之任,不过远也。
交州殊远,王途未夷,夷民归附,大小受命,其郡县长吏有缺,皆来请之,君权为选置,以安荒裔,辄别上闻,齐桓迁邢、封卫之义也。武功既亢,广开雍泮,设俎豆,陈垒彝,亲行乡射,跻彼公堂,笃志好学,吏子弟受禄之徒,盖以千计。洪生巨儒,朝夕讲诲,りり如也。虽洙泗之间,学者所集,方之蔑如也。深愍末学远本离质,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划浮辞,芟除烦重,赞之者用力少,而探微知机者多。又求遗书,写还新者,留其故本,于是古典坟集,充满州闾。及延见武将文吏,教令温雅,礼接优隆,言不及军旅之事,辞不迁官曹之文。上论三坟八索之典,下陈辅世忠义之方。内刚如秋霜,外柔如春阳,不伐其善,不有其庸,如彼川流,每往兹通,可谓道理丕才,命世希有者已。
仁者寿,宜享胡考。昊天不吊,年六十有七,建安十三年八月遘疾殒薨。耕夫罢耜,织女投杼,老幼哀号,若丧父母。时道路难险,留坟州土,转移葬归立墓。父勉其子,妻勉其夫,欲共扶送,至于乡里。南乡太守乐阳亭侯?思等言及志在州里者,自各发卒,具送灵柩之资,授征拜五官中郎将,乃共上归本县葬,见听许。太和二年,葬于先茔。于是故臣惧沦休伐,以为申伯、甫侯之翼周室,受辂车、乘马、玄衮、赤舄之赐,诗人咏功,列于《大雅》,至令不朽,况乎将军牧二川二纪,功载王府,赐命优备。赖而生者,毓子孕孙,能不歌叹?乃作颂曰:
猗欤将军,膺期挺生。桓桓其武,温温其人。初干千里,允显使臣。幕府礼命,集于北军。督齐禁旅,如罴如熊。眷然南顾,绥我荆衡。将军之来,民安物丰。江湖交壤,刑清国兴。蔽芾甘棠,召伯听讼。周人勿划,我赖其祯。欲报之德,胡不亿年。如何殂逝,孤弃万民!镌勒墓石,以纪洪勋。昭示来世,垂芳后昆。(宋人所编《蔡中郎集》。案:邕死于初平三年,而此碑有太和二年之语,距邕死已三十六年。今移归魏阙名类)
宋本:
本集《刘镇南碑》,永汉元年十一月到官,杨本校云:‘永汉,乔本、汪本皆作永平,非是。案范《书》纪,中平六年,岁在己巳。四月,少帝即位,改元光熹,八月,改昭宁,九月,献帝即位,改昭宁为永汉,十二月,复称中平。此碑文书永汉元年十一月是也。
当然,杨本对《刘镇南碑》提出质疑,认为此为赝品。原因在于《后汉书》记载初平元年刘表为荆州刺史,而非永汉元年。“而范《书》传所书初平元年,诏以表为荆州刺史,初平改元,在复称中平之次年,岁在庚午,则碑书永汉,又甚可疑。要之,此碑为后人赝作,即此可见其疏陋,不独书表卒于建安十三年一端也。”
呵呵,窃以为此碑必定非蔡邕所作,如为后人赝品,直接依照《后汉书》写作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岂不是无懈可击?
窃以为碑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如记载刘表为郡功曹,……上计吏辟大将军府,御史中丞锺繇即拜镇南将军、左中郎将祝耽授节,以增威重,并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等等可以补史之阙。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刘表究竟埋在哪里?碑文称“太和二年,葬于先茔”。遗体应从荆州襄阳迁至山阳高平。
但《水经•沔水注》记载:“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太康中为人所发,见表夫妻,其尸俨然。颜色不异,犹如平生,墓中香气,远闻三四里,经日不歇。今坟冢及祠堂犹高显整顿。”如此看来,刘表夫妻的遗体仍在襄阳。
而《艺文类聚》卷40引《从征记》说“刘表冢在高平郡”。 。《太平御览》载:“刘表冢在高平郡,表子琮梼四方珍香数十石著棺中,苏合消救之香莫不毕备。永嘉中,郡人衡熙发其墓,表貌如生,香闻数十里。”
不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6-22 03:52:45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