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想发一张三国时期的幽州地图,发不上啊!郁闷!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09 19:52:55 +0800 CST  
幽州全图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09 23:48:44 +0800 CST  
发张清晰的幽州全图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0 00:03:27 +0800 CST  
欢迎新朋友!

《三国志》、《三国演义》、一部部妇孺皆知的作品。三国魏蜀吴,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

为何对辽东燕国视而不见呢?其实,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所控制的势力范围、人口,辽东燕国均不在蜀汉之下。

公孙度 (150-204年),字升济,辽东襄平(辽阳)人。有二子,公孙康,康弟公孙恭,康子公孙晃、公孙渊。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东汉中平六年(189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向南取山东半岛,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他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

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起,至曹魏明帝景初二年(238)止的近50年间,幽州东部的辽东郡、带方郡、乐浪郡、玄菟郡,一直处于公孙氏家族的武力控制之下。特别是其中的辽东郡,属于公孙氏政权的中心地区,其西面以辽水为天堑,与辽东属国隔河为界。辽东郡的治所襄平,西面即濒临辽水。此一时期在辽东郡的辖地之内。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进攻三郡乌丸,柳城一战临阵击杀蹋顿,侥幸逃脱的乌丸族首领,包括辽东属国单于速附丸、辽西郡单于楼班、右北平郡单于乌延,被迫率领残部数千骑兵东渡辽水,投奔辽东郡的公孙康,但是入境之后均被公孙康斩杀,将首级送给曹操。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0 20:16:34 +0800 CST  
发张辽东燕国的势力范围图。找图找得好辛苦。美中不足的是图中少了玄菟郡。位置在辽东郡、高句丽、扶余之间的三角地带。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0 21:15:51 +0800 CST  



曹操表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不屑地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武库。

曹操讨伐袁谭,得知柳城乌丸与袁家关系密切,且于是派牵招前往柳城争取柳城乌丸峭王。此时辽东太守公孙康自称平州牧,遣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韩忠对曹操不以为然,认为:“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馀、濊貊之用;当今之势,强者为右,曹操独何得为是也?”

韩忠绝对不是盲目乐观。

公孙度将宗女下嫁给扶馀王尉仇台而取得扶馀的支持,而高句丽王伯固则甘心充当公孙度的爪牙帮助公孙度讨平叛乱。

扶馀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其人性强勇谨厚,不寇钞。其国善养牲,出名马、赤玉、貂狖、美珠。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称得上全民皆兵。

而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馀接。都於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户三万。其人性凶急,善寇钞。国人有气力,习战斗,……出好弓。

这与《太白阴经》中“蜀人懦”形成鲜明对比。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1 01:33:03 +0800 CST  
东汉时辽东郡人口:
《后汉书•郡国志》:辽东郡,十一城,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

此处必有错误。辽东郡绝不可能平均一户才1人多,此处必有错误。
与辽东郡户数相仿的是渔阳郡,户六万八千四百五十六,却有口四十三万五千七百四十。

与其毗邻的辽西郡万四千一百五十,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而乐浪郡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

辽东郡人口至少二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不排除为三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四三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的可能。

东汉末年辽东人口(观点及内容均节选自王永平先生《汉末流寓辽东士人之遭遇及其影响考论》论文:

东汉末年,中土动乱,辽东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民集聚地。流寓辽东之人口,不仅有数量颇多之下层移民,而且有一批“越海避难”的山东儒学名士,如邴原、管宁等,皆为汉魏之际的精英人物。

公孙度割据辽东之初,中原正处于动乱最严重的状态,激烈的军阀混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移。而辽东较早获得稳定,使之成为一部分中土人民的避难地。汉末流迁辽东的移民总数究竟有多少,由于史籍记载不明,难以估算。根据文献提供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当时进入辽东的移民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陆路,经幽燕、辽西进入辽东;二是自海路,从山东半岛泛海入辽。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1 11:15:43 +0800 CST  
这些移民大致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随袁绍子袁尚、袁熙等在争夺中原统治权失败后逃亡辽东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军事移民;
二是避祸自由入辽的人员。

从移民的身份上说,也可分为二类:一是广大的下层百姓,他们为流民的主体,这些人大多长期留滞辽东了;

二是中土的大族名士,为移民的上层或领袖,他们大多在故土有产业、有地位,故内地逐渐稳定后,他们便陆续返回中原了。

具体一点说,自陆路进入辽东的下层自由移民与军事移民数量较大。汉末,幽燕地区曾是一个重要的流民集散地。据《后汉书》卷七三《刘虞传》,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但后来幽州发生了公孙瓒与刘虞、公孙瓒与袁绍等人之间长期而又残酷的军事对抗,加上边地诸胡的不断骚扰,集聚在幽州的流民星散,其中应当有一部分可能进入辽东;当然,还有其他河北地区人民避难入辽者。

至于军事移民,袁尚兄弟被曹操打败后,他们带领部分军队先奔辽西乌桓,建安十二年(207),进入辽东,企图依靠公孙康恢复势力,随奔的军队人数究竟有多少,虽无法确考,但据《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毋丘俭传》,魏明帝青龙年间(233~237)征辽东,“昔随袁尚奔辽东者,率众五千余人降”,这距袁氏奔辽已过去三十年了,可以肯定当初进入辽东的军人应该不止这些。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1 11:29:34 +0800 CST  
呵呵,感觉今天发的有些乱。都是世界杯“惹的祸”。辽东燕国不得不再从公孙度开始。

正文继续:

辽东公孙家族有不臣之心由来已久。初平元年(190),公孙度曾对亲吏柳毅、阳仪说:“谶语说‘孙登当为天子’。本太守姓公孙,字升济。升就是登的意思。”这表明辽东公孙家族有不臣之心由来已久。
上述史料出自《魏书》。

耐人寻味的是,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却记载公孙度曾对亲吏柳毅、阳仪说:“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此举意味着公孙度无称帝之心。

《三国志》接着记载襄平城此时出现了祥瑞。襄平的一个社里(延里社)出现了一块长着三个小石头的大石头。有人就对公孙度说:“这是汉宣帝时期的冠石。出现祥瑞的地名与您的父亲同名。这是天意啊,上天赐予您土地,将会有三公辅助您。”

公孙度越发喜悦(益喜)。字里行间,公孙度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表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不屑地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武库。

建安九年,野心勃勃的公孙度去世,子康嗣位,以永宁乡侯封弟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1 17:36:55 +0800 CST  
更正:去掉“此举意味着公孙度无称帝之心。”

公孙度将辽东郡分为辽西、中辽、辽东郡,置太守,在这之上设立平州,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公孙度追封父亲公孙延为建义侯,假称皇命在襄平城南设立汉二祖庙和公孙家族宗庙,郊祀天地,稽查田地,整顿军队。公孙度乘鸾路,戴九旒冕,旄头羽骑,已俨然以帝王自居。

注:郊天是古代帝王家天下的象征,除了天子,其他任何人不得举行郊天活动历代帝王即位后,也以祭祀天帝说明白已是正统的继承者。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1 18:03:10 +0800 CST  
呵呵,自己发帖顶三国第一英雄王祥。


公孙度绝非甘心做辽东王,而是有逐鹿中原之心。一次,公孙度对麾下诸将说:“听说曹公远征而邺城没有守备。现在我以步兵三万、骑兵万匹直指邺城。谁能够抵御我呢?”诸将个个拍手称赞。

凉茂是汉朝任命的乐浪太守,此时被公孙度扣留。公孙度问凉茂:“你认为如何?”

凉茂回答说:“ 比者海内大乱,社稷将倾,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岂是人臣所为!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称得上天下无二了。曹公因海内初定,民始安集,故未责怪将军之罪罢了!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则存亡之效,不崇朝而决。将军还是好好想想吧!”

公孙度和诸将听完凉茂的话都很震惊。思索良久,公孙度说:“凉君言是也。”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1 20:06:28 +0800 CST  
决赛前的场面煞是壮观,发帖留念!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2 02:17:30 +0800 CST  
正文继续:

如果说公孙度想乘曹操征讨之机直指邺城,逐鹿中原只是停留在口头阶段,他派亲信柳毅越海并青州东莱诸县,则已上升到行动的阶段。柳毅被公孙度任命为营州刺史,控制着今渤海和黄海的通道。

建安九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位。十月,曹操大破袁绍长子青州刺史袁谭,斩之,诛其妻与子。

曹操与辽东争夺青州的战争逐渐提上日程。在张辽的率领下,曹军攻破柳毅, 曹军与公孙家族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此之前,牵招与公孙康的使臣韩忠则为侧面交锋),场面是否惨烈不得而知,结果是以曹军的胜利而告终。

丧失了青州东莱控制权的公孙康将采取何种对策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2 22:48:29 +0800 CST  
写着写着,突然很沮丧。一是大家基本都是只读不发言;二是发现王雄可能不是琅琊临沂人。

老天啊!这对于三国历史和号称中古第一豪门的琅琊王氏,真是莫大的讽刺。

蓦然间,我终于明白宋朝时三槐王氏等名门王氏为何修改牒谱和琅琊王氏脱离关系了,莫非他们已经发现了琅琊王氏崛起的真相?如此说来,琅琊王氏的牒谱就像股票,某些大户早已绝尘而去,被套牢的只是不明真相的散户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3 08:14:10 +0800 CST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杆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此为苏轼文集中的《三槐堂铭并叙》。

古代姓氏都以郡望为名,著名的有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京兆王氏等。唯独三槐王氏以堂号为名。三槐王氏究竟是属于琅琊王氏,还是太原王氏呢?此已为不解之谜。

范文正公(范仲淹)文集王质墓志铭:其先太原人;最具权威的《王氏三沙金谱》(又称《王氏三沙通谱》)浓墨重彩地确认三槐王氏为太原祁县文中子王通的后裔。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3 11:49:00 +0800 CST  
然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三槐王氏源于琅琊王氏(人云亦云,是否有此事未加以考证);和王祜的儿子王旦同时代的文人王禹偁诗则证明:三槐王氏的王祜的确与琅琊王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哀诗故尚书兵部侍郎琅琊王公

朝代:宋 作者:王禹偁

琅琊名父子,少孤起徒步。
贽谒桑魏公,藻监非易与。
抚顶久叹惜,王杨许为伍。
诸侯取为官,佐幕大名府。
主帅杜重威,功大心跋扈。
天骥被絷维,神龟罹网罟。
六师薄孤垒,三面开生路。
主人既释放,宾筵因诖误。
逼胁本非辜,贬谪寻不赴。
折腰纡墨绶,搨翼久未举。
梁竦耻州县,长卿有辞赋。
里行旌邑政,柱史登朝序。
抨弹志不乐,润色才有素。
锦窠应列宿,星垣吟药树。
丹青生帝典,金玉铿王度。
东观秉直笔,南宫司贡部。
时英萃门下,蔼蔼腾嘉誉。
鹏掀六月风,豹蔚七日雾。
多才同列忌,嫉恶奸人怒。
排斥屡专城,织罗仍典午。
名宦颇流离,衣食常贫窭。
文明起代邸,振拔非不遇。
紫微虽正拜,白发已迟暮。
史鱼直有遗,枨也刚不吐。
非才占清列,志欲投兕虎。
英俊在草莱,力能生翅羽。
毁誉两无私,华衮间萧斧。
掌选循故实,尹京耻钩距。
名位仅三事,疾瘵婴二竖。
告满拜贰卿,君恩慰沉痼。
终见哲人萎,萧萧空垅墓。
鲤庭有令嗣,凤阁登仙署。
两制列门生,九原应自许。
苍苍犹足信,吾道似有诉。
余庆在子孙,明明深可据。

结合王祜传,呵呵,不难发现诗歌标题中的尚书兵部侍郎琅琊王公就是手植三棵槐的王祜。王祜的儿子即为北宋宰相王旦(957~1017)。

为何王旦的后裔矢口否认与琅琊王氏有关系呢?颇耐人寻味!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3 17:41:47 +0800 CST  
谢谢楼上的两位朋友。呵呵,看到最近几乎没人留言,感觉很沮丧,觉得自己写得不够精彩,很是对不住王祥。

明朝公认的三大才子之一杨慎(另二人为永乐大典》总编纂解缙;书、字、画、兵法精通的青藤先生徐渭徐文长)出身首辅世家,从小博览群书,人称“无书不读”,自称从未读过前朝非议王导之作。

(呵呵,前朝只顾得朝王导的脸上抹粉了,哪有时间非议王导啊。如唐大臣注《文选》不顾王导(276—339)早已去世40多年的史实,注“淝水之战(383),赖王导大破苻坚”。)

杨慎《丹铅总录•人品•王导》:“后世猥儒,曲好议论,虽诸葛孔明 、宋岳武穆犹加索瘢,而无片语疵导 ,谁谓公论百年而定哉!”目王导为叛臣。明朝时,王阳明等一批学者同样认为王导为叛臣。

呵呵,其实这不难解释。不仅仅东晋、宋齐梁陈、北魏、隋唐朝时,王导的后代权倾朝野,五代(大量琅琊王氏已墓志铭出土)、宋朝亦然。宋朝时有四十多位王姓宰相,曾在牒谱中引王导为其祖先的相信绝不是小数目。(从《册府神龟》中对王导及其子孙的阿谀奉承可以看出总编篡王钦若(五鬼之一)似是其中之一。)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3 21:52:06 +0800 CST  


呵呵,东晋时,权倾朝野的王敦、王导兄弟及其子孙后代、姻亲们为掩盖王敦、王导的罪行,便丝毫不顾事实,对人们进行洗脑教育:魏国的曹操就是杀人的恶魔,篡位的奸贼;蜀汉的刘备就是谦谦君子,汉朝皇室。

魏国为叛逆,蜀汉为正统。

魏国为国家统一而立下赫赫战功、屡立旷世奇勋的最后一任太尉王祥就是依靠孝道,无任何才能的无用的垃圾、废物。

三人成虎;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

久而久之,人们已对英雄深恶痛绝,必骂之而后快(如解放前的曹操),对小人则顶礼膜拜。

不知为何,我蓦地想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西方心理学家这样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呵呵,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成为伥鬼。伥鬼:旧时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3 23:27:55 +0800 CST  
读《三国演义》走火入魔的人无论说什么我都丝毫不感觉稀奇。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与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话:“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坏,可更为之。”欧阳修然其言,更不暇作也,惜哉!”

欧阳修撰文:“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苏洵(1009-1066)以为“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权书•强弱篇》)“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苏轼《魏武帝论》中则径称“帝(曹操)”为“智者”,唯“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惜其赤壁之败而未能统一天下。

苏辙以为:“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

…………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3 23:56:57 +0800 CST  
楼上是西藏的吧,我奉劝你和你主子达赖:分裂祖国不得人心。早日迷途知返才是正道。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14 00:08:55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