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正文继续:

青徐都督究竟会起何种作用呢?这还要从魏国对辽东的第一次战争说起。

据裴松之注《蒋济传》引《战略》:太和六年(232),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幽州刺史王雄陆道,并攻辽东。

根据《三国志》之外的记载,魏国这场对辽东之战曾遭到一些大臣的激烈反对。

裴松之注《蒋济传》引《战略》:“散骑常侍蒋济谏曰:‘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伐之而不制,是驱使为贼。故曰‘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考,不乏职贡。议者先之,正使一举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国,得其财不足为富;傥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帝不听,豫行竟无成而还。”


曹植文集《谏伐辽东表》:

臣伏以辽东负阻之国,势便形固,带以辽海。今轻军远攻,师疲力屈,自有其备,所谓以逸待劳、以饱制饥者也。以臣观之,诚未易攻也。若国家攻而必克,屠襄平之城,悬公孙之首得其地,不足以偿中国之费;虏其民,不足以补三军之失:是我所获不如所丧也。若其不拔,旷日持久,暴师于野,然天时难测,水湿无常,彼我之兵,连于城下,进则有高城深池,无所施其功;退则有归涂不通,道路氵洳。东有待衅之吴,西有伺隙之蜀,吴起东南则荆阳骚动,蜀应西境则雍凉参分。兵不解于外,民罢困于内;促耕不解其饥,疾蚕不救其寒。夫渴而后穿井,饥而后殖种,可以图远,难以应卒也。臣以为当今之务,在于省徭役、薄赋敛、劝农桑。三者既备,然后令伊、管之臣,得施其术;孙、吴之将,得奋其力。若此,则泰平之基可立而待,《康哉》之歌可坐而闻。曾何忧于二敌,何惧于公孙乎?今不恤邦畿之内,而劳神于蛮貊之域,窃为陛下不取也。(《艺文类聚》二十四)


遭受攻击的公孙渊立即作出强烈回应。据《吴志•孙权传》:嘉禾元年(233)十月,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籓於(孙)权,献貂马。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3 13:10:51 +0800 CST  
更正:嘉禾元年(232)。

正文继续:

《魏志•明帝纪》载:(太和六年)冬十月,殄夷将军田豫帅众讨吴将周贺於成山,杀贺。

王雄与田豫夹击公孙渊一事与上述史料相比,是否应该出现在《明帝纪》中?

如果你是司徒王戎、尚书令王衍兄弟,权倾朝野,门生故吏遍天下。司马皇族的接班人当朝太子、闻喜裴氏的新领军人物尚书仆射裴頠、平阳贾氏的新领军人物秘书监掌国史贾谧都是你家女婿,侍中乐广、嵇绍是你家的门生故吏。

你在立《三国志》为国史时,让自己的爷爷在帝纪中露露脸,可否?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3 13:18:55 +0800 CST  
史书作为一种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关键看谁掌握修史权。例如台湾大肆宣扬金门之战,而大陆则宣扬辽沈、平津、淮海及渡江战役。

记得见过以一个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的版本,其中一篇就是:毛主席对华主席说:“我办事,你放心。”呵呵,编篡课文时华国锋必定还在掌权。

古今亦然。西晋承魏,蜀汉投降派谯周的弟子、西晋大臣陈寿按理应站在魏国一方。目前版本的《三国志》故意在帝纪中只字不提王雄,不给王雄立传,且指桑骂槐,讽刺、挖苦、揶揄王雄,他的权倾朝野的后代们居然还会立此史书为国史?

岂不咄咄怪事?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3 20:09:27 +0800 CST  
等着看德国队的比赛,顺便发个帖子。

正文继续:

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对于蜀汉的刘备、孙吴的孙策、孙权等人的相貌大写特写。西晋承魏,蜀汉的投降派陈寿偏偏不描写魏国皇帝的相貌,真是又一咄咄怪事也!

魏晋时期极其重视外貌。《世说新语》则有专门描写外貌的《容止》篇。

王羲之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又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王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衍“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尘尾,与手都无分别”;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等等。

而魏晋时的男人则有抹粉的习俗。《世说新语•容止篇》:“何平叔(即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但啖,大汁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何晏不曾抹粉,魏明帝是否抹粉不得而知。倒是魏明帝的叔叔曹植及爷爷曹操都有抹粉的习惯。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4 00:57:31 +0800 CST  
等着看德国队的比赛,顺便发个帖子。

正文继续:

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对于蜀汉的刘备、孙吴的孙策、孙权等人的相貌大写特写。西晋承魏,蜀汉的投降派陈寿偏偏不描写魏国皇帝的相貌,真是又一咄咄怪事也!

魏晋时期极其重视外貌。《世说新语》则有专门描写外貌的《容止》篇。

王羲之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又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王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衍“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尘尾,与手都无分别”;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等等。

而魏晋时的男人则有抹粉的习俗。《世说新语•容止篇》:“何平叔(即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但啖,大汁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何晏不曾抹粉,魏明帝是否抹粉不得而知。倒是魏明帝的叔叔曹植及爷爷曹操都有抹粉的习惯。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4 00:58:35 +0800 CST  
谢谢楼上的朋友。本来打算下半年出版的。吸取以前被出版社或文化公司催书催得手忙脚乱的教训,再加上世界杯疲劳,没急于签合同,此书出版日期未定。

呵呵,魏国灭辽东速度之快,的确令人眼花缭乱。不过,辽东之战的主角并非司马懿,而是那位神秘的副统帅。

前文更正一下:毛主席对华主席说:“你办事,我放心。”

正文继续:

裴松之注《王粲附邯郸淳传》引《魏略》: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

呵呵,搜集整理一下。如有雷同,实为抄袭。

科头就是指不戴冠帽,裸露头髻。拍袒:拍者,打节拍;袒者,袒衣,指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拍袒戏就是表演者科头袒衣,边打节拍边说唱。全国出土了大批东汉时期的说唱俑,我在博物馆见过几次,印象最深的是临沂竹木简博物馆中的说唱俑,表情滑稽可爱,神采飞扬。

五椎锻是少数民族舞蹈的一种形式,拍胸舞。

跳丸也叫“弄丸”。古代杂技节目。战国时已经流行。表演者快速地用两手把若干个丸铃连续抛接,一个在手,多个在空中。当时已有能抛接九个丸铃的技巧。又有抛接剑的,称为“跳剑”,技术高的可抛接七把剑。这类杂技流传至今,成为手技的组成部分。

俳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对演员的称谓,时间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说文》:“俳,戏也,优,饶也。一曰倡也,又曰倡乐也”。

曹植曾抹过粉,无可争议。曹操抹粉可能有些牵强,曹操墓中清单有“胡粉二斤”。

胡粉又叫铅粉,是古代重要的白色化妝品。《釋名•釋首飾》:“胡粉:胡,餬也,脂合以塗面也。”《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二》:“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後漢書•李固傳》:“固獨胡粉飾貌,搔首弄姿。”《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二》:“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紅樓夢》第四二回:“鉛粉十四匣,胭脂十二帖。”

胡粉、鉛粉也和美麗容貌、青春年華扯上關係。唐李白《代美人愁鏡》詩之一:“紅顏老昨日,白髮多去年。鉛粉坐相誤,照來空淒然。” 清曹寅《題畫梅花》詩:“垂老自傷鉛粉誤,幾生修到玉梅花。”

胡粉还有染须的功能。

《博物志》卷四:“胡粉、白石灰等,以水和之,塗鬢鬚不白。”

究竟是抹面还是染须,曹操墓中的胡粉用途不详。个人认为为前者。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4 11:30:57 +0800 CST  
卫冕冠军意大利小组赛居然遭淘汰,真是意外。

正文继续:

更正全文开头部分:目前版本的《三国志》是以蜀汉为正统的。

目前版本的《三国志》自刘备一出场,便从天命的角度竭力为刘备造势。

开场白: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兒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而曹丕一出场,平淡如水,气势上立即便弱了三分。

开场白: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裴松之毫不示弱,则引《魏书》为曹丕造势: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5 00:50:16 +0800 CST  
当时我也流泪了。

曹丕打压弟弟们的确是司马篡位的一个因素,但并非因果关系。但毕竟,魏世子之争给曹丕带来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且曹操崩后曹彰的态度也令曹丕心寒。除此外,袁绍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刘表的两个儿子内讧应都时刻提醒曹丕:祸起萧墙。

曹丕驾崩时,曹氏大司马曹休、大将军曹真依旧控制军权;其亲信王雄(散骑常侍、幽州)、孟建(散骑常侍、凉州)、王昶(散骑侍郎、兖州)、王凌(散骑常侍、青州)、郭淮(散骑常侍、雍州)、裴潜(散骑常侍、荆州)、曹休(领扬州)、贾逵(豫州)、梁习(并州)、吕虔(徐州)控制方镇。

呵呵,上述诸方镇刺史,除王雄外,谁人无传?孟建与吴质。说是无传,实则有传。

《三国志•魏志•温恢传附孟建》: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附吴质》:吴质,济阴人,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为何王雄无传呢?耐人寻味!

亲信司空陈群则录尚书事。禁军则把持在谯沛籍中领军桓范(散骑出身)手中。

呵呵,一点浅见。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5 11:18:37 +0800 CST  
细节描写:

刘备: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曹丕:无。

裴松之则引《魏书》:(曹丕)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举茂才,不行。

又引曹丕《典论》自叙,曹丕五岁学射箭,六岁知射箭。八岁能骑射。宛城一战10岁的曹丕独自骑马突围。他广拜四方名师,精通剑法。奋威将军邓展武艺高强,通晓五种兵器,素以空手入白刃而名扬天下。月华如练,曹丕手持一根甘蔗,轻描淡写地连续击中邓展,令邓展等将军们心悦诚服…………。

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揭示三国鼎立,当以魏国为正。
魏明帝问权:“天下鼎立,当以何地为正?”
权对曰:“当以天文为正。往者荧惑守心而文皇帝崩,吴、蜀二主平安,此其征也。”

而《三国志》在荧惑守心的史料上又一次选择了沉默。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5 13:54:49 +0800 CST  
描写三国时魏国的史书共有三部:分别是西晋时王沈的《魏书》、魏末鱼豢的《魏略》,西晋初夏侯湛的《魏书》。

《晋书》记载:陈寿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

呵呵,《晋书》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假设夏侯湛看到的就是目前的《三国志》版本,只怕会肝胆俱裂,肺都会气炸了,将陈寿大卸八块都不解恨,居然还会“坏己书而罢”。哈哈哈哈哈,我牙都快笑掉了。

这与目前版本的《三国志•田豫传》绝对有一拼。见被团团围住的的田豫冲出来,胡人乱作一团,吓得纷纷舍弃弓箭战马,步行逃窜。呵呵,应该改为咬舌自尽,挥剑自宫,吞沙而死,意淫精尽而亡。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5 15:42:45 +0800 CST  
在葡萄牙、巴西之战前发个帖子。


呵呵,当时我看到胡人舍弃弓箭、战马步行逃跑都喷饭了。看来,我费尽心思起的题目一直为大家所诟病啊!可能大家对“英雄”的定义不熟悉,当时一位老师声称自己第一次知道英雄原来不是随随便便就叫的。

你现在看到这帖子一点都不晚,这才刚刚开个头而已。至于辽东之战,说过夏侯湛坏《魏书》背后的隐情就谈。

某名家说过,《三国志》里面的战争都经不起推敲。官渡之战,曹操兵不满万被裴松之批得狗血喷头;赤壁之战,至今时间、规模、地点,学术界还都争辩不休;辽东之战,更是疑点重重。如此还称“长于叙事”。哈哈哈哈哈。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5 21:42:08 +0800 CST  
欢迎新朋友。呵呵,《笑傲江湖》如果删掉了令狐冲;《天龙八部》如果删掉了乔峰;《多情剑客无情剑》如果删掉了李寻欢;《萍踪侠影》如果删掉了张丹枫…………《三国志》如果删掉了王祥,真是寡然无味!

破乌丸,平雍凉,定幽州,鲜卑臣服,肃慎纳贡,灭辽东,出青徐,倭国纳贡,震荆豫,陆逊窃息,孙权束手,…………呵呵,三国第一英雄,舍王祥其谁?

最近两天伤元气了,先喘口气,下午要去大兴玩。晚上再发。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6 13:43:32 +0800 CST  
呵呵,一看就知g26又是一位马甲兄弟。monvoisin朋友,别着急。讲过夏侯湛马上就继续讲辽东之战。关键是此人与王祥颇有渊源,再加上能让朋友认清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其实就是官方版的《三国演义》。


夏侯湛与掷果盈车的潘安齐名。“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夏侯渊是夏侯湛的曾祖父。祖父夏侯威,兖州刺史。父亲夏侯庄,淮南太守。夏侯渊的母亲是景献羊皇后的姐姐,司马师是夏侯湛的姨夫,羊祜是夏侯湛的舅舅。王衍的父亲王乂娶的是景献羊皇后的从姐妹。史载“一门侈盛於时”。

夏侯渊之死可谓是夏侯家族心中的痛。《魏略》载夏侯霸“常切齿,欲有报蜀意。”关于夏侯渊之死,《夏侯渊传》:
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谥曰愍侯。

“轻兵”具体多少人呢?曹操文集《军策令》载:

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可见夏侯渊仅率400名士兵,又分给张郃200名,只剩下200名。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7 00:11:00 +0800 CST  
根据裴松之注引夏侯湛为从祖父作序:死于乱军之中还有夏侯渊之子夏侯荣。

夏侯荣,字幼权。幼聪惠,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文帝闻而请焉。宾客百馀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帝深奇之。汉中之败,荣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亲在难,焉所逃死!’乃奋剑而战,遂没陈。”


呵呵,我们再看《黄盖传》载夏侯渊之死:“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夏侯渊所率不是200“轻兵”,而是“众甚精”。黄盖斩夏侯渊,那是“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夏侯渊完全成为衬托黄忠的窝囊废。

如果你是夏侯湛,如果读到目前版本的《黄盖传》对于曾祖父之死的描述,你是否坏己《魏书》?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7 00:12:57 +0800 CST  
正文继续:

目前版本的《三国志》真是肆无忌惮,胆大至极。

《三国志》不给王雄立传且揶揄、讽刺、挖苦王雄,得罪了当朝司徒王戎,尚书令王衍;《黄盖传》夏侯渊之死得罪了夏侯湛。(呵呵,何止上述几人。陈寿可是得罪了一大批权臣。限于篇幅,以后再发)

上述两家的姻亲可是司马皇族、琅琊王氏、平阳贾氏、泰山羊氏、闻喜裴氏……。

陈寿笔下,魏国的相国华歆、司徒王朗、王睿(太保王祥的伯父)等人都是“虏”、“逆”。

一个投诚的小小侍御史,有何胆量公然向上述所有家族叫板?

给敌国的孙策、陆逊、诸葛亮等立佳传则是得罪了魏国将士(尤其是阵亡将士)的后代。

陈寿作为蜀汉投降派谯周的弟子,有何胆量公然向魏国将士叫板?

因此只有一种可能: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已是删改本。

欧阳修认为:“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坏,可更为之。”其实,陈寿无过,过在于控制东晋朝政的权臣。

偏安东南的东晋政权不承认曹魏的正统地位,而是以蜀汉为正统。
且此时,上述家族都已经没落。

夏侯湛读过陈寿《三国志》后“坏己魏书”一事如果属实,陈寿的《三国志》必定有令夏侯湛自愧不如之处。究竟什么让夏侯湛自愧不如呢?且看下回。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7 10:40:18 +0800 CST  
哈哈,,兰帕德,兰怕德,希望今晚英德大战兰帕德及英格兰能好好发挥,不要出现真的(英格)兰怕德(国)!最好能提出智利与西班牙水平的比赛,至少不要像葡萄牙与巴西一战,毫无亮点而言。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7 18:30:53 +0800 CST  
还看不出来?“金鼓振天,欢声动谷。”抗日战争时,我们说“击毙阿部规秀”。而日本则哀悼“名将之花凋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7 18:53:44 +0800 CST  
陈寿如果是蜀汉大臣,且只写《蜀志》,类似的措辞无可厚非。关键是西晋时立《三国志》为国史。前提是不能辱骂魏国大臣。这就好比建国后不能骂共产党一样。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7 18:57:43 +0800 CST  
呵呵,英德大战真是精彩。谢谢楼上的朋友指出错误。打字打快了,夏侯渊改为夏侯湛。哈哈,前面的错别字太多了。如:第二次辽东之战的时间是景初元年(239)。改为景初元年(237)。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7 22:51:45 +0800 CST  
又比如:最好能提出智利与西班牙水平的比赛,至少不要像葡萄牙与巴西一战,毫无亮点而言。
“提”字改为“踢”。哈哈哈哈哈哈。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7 22:54:31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