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找了几张画像石图像,都不够清晰,记得有一张特别清晰的图,却怎么也找不到,郁闷。

正文继续:
我们以隋炀帝征讨辽东之战为例,进行对比分析魏国灭辽东之战。

589年隋顺应时代潮流,灭掉南方的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割据局面。


景初二年(238),魏国西南有蜀汉、东南有孙吴割据政权,均虎视眈眈。尤其是后者与辽东燕国为宗主国、藩国关系,造船业发达,拥有强大的水军,具备远洋作战的能力。

在经济上,隋朝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成为古代最富庶的封建王朝之一。史称“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魏国承东汉末年之乱,虽实行屯田,但人口为瓶颈,朝中诸多大臣为司马懿所率的四万远征军的的役费忧心忡忡。


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改革律令;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魏国则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选举则实行九品中正制。军事则为部曲制。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0 21:11:29 +0800 CST  
魏国实行中央军由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统领,下辖中军和外军;中军由中领军和中护军统领,下辖诸营校尉,外军由都督{都督诸州军事}统领。

州郡兵:曹操统一北方后,各地武装力量均被消灭,北方各州郡基本上只有留驻的中央军;过后不久即令各地太守或刺史建立地方武装,以备不时之需,州郡兵长官由太守或刺史兼任。州郡兵的职责是守卫本州郡,必要时应调出征。

隋炀帝杨广为统一全国、收复辽东,进行了长期、精心的备战。

大业四年(公元 608年)初,杨广诏发黄河以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使大运河经黄河北通涿郡以运军粮。
大业五年(609),杨广在涿郡修建临朔宫作为行辕,为御驾亲征作积极准备。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杨广令“天下富人,量其资产”,出钱买马,“于是马匹至十万”;又“复点兵具器仗皆令精新”《隋书.食货志》。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下诏讨高丽,造船于东莱海口,养马于山东,并亲至涿郡,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积米于滤河怀远二镇。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初,四方军队皆集中于涿郡。
隋炀帝下令大举进军。陆路出24道左右各 12军。每军设大将、亚将各一人,统帅骑兵40队,步率80队。又有辎重、散兵等4团,由步兵护送而行。又在每车特置受降使者一人,“承诏慰抚,不受大将节制”。
隋炀帝又令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统帅的水军,由东莱出发,浮海先进。
隋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是年三月,隋炀帝亲征,引军度辽水,围辽东城,不克。
《资治通鉴》(181卷):“三月癸巳,上始御师,进至辽水,众军总会,临水为大阵,高丽兵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济,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既成,引桥趣东岸,桥短不及岸丈余,高丽兵大至,隋兵骁勇者,争赴水接战,高丽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麦铁杖跃登岸,与虎贲郎将钱世雄、孟义等皆战死,乃领兵引桥,复就西岸,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而成,诸军相次继进,大战于东岸,高丽兵大败,死者万计,诸军乘胜进围辽东城,即汉之襄平也。”

车驾度辽,因下诏赦天下,命刑部尚书卫文升、尚书右丞刘士龙抚辽左之民,给复十年,建置邑县, 既而城久不下,六月己未帝幸辽东城南,观其城池形势,因诏诸将请责之,帝即留城西数里,御六合城,高丽诸城坚守不下。

“来护儿所统之水师,亦败于城下”,“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至此,隋炀帝第一次收复辽东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0 21:47:14 +0800 CST  
正文继续:

太和六年,王雄、田豫分别从陆路、海路对和辽东发起了第一场战争。当然,这场战争已被《三国志》刻意雪藏。根据裴松之注,这场战争也无果而终。然而这场战争就像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连串的效应。

太和六年(232)10月,遭受无端攻击的公孙渊立即派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籓於孙权权,并献貂马。次年三月,一向对战马垂涎三尺的孙权大喜,不顾所有朝臣(自丞相雍以下)的反对,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

哈哈,结果呢?公孙渊斩了孙权使者张弥等的人头献首于魏国邀功请赏,并吞并了万名精兵和金宝珍货。

公孙渊由此失去了孙权的信任而被孤立起来,从而为魏国灭辽东时孙吴迟迟不出兵打下伏笔。
幽州刺史兼护乌丸校尉(实际的燕国国王)王雄有没有插手?

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提一提王雄的表现,行不行?
呵呵,王雄若是无能之辈,公孙渊会乖乖地献上孙吴使者的首级,吞掉孙权的万名精兵,从而断了自己的后路?

此时孙权的表现只能用“丑态百出”,“赔了珍宝折了兵”来形容。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0 23:47:52 +0800 CST  
呵呵,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不行也行。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三国演义》为了吹捧诸葛亮意淫出来的,历史真实版的令孙权“赔了珍宝又折兵”的幕后主使其实是《三国志》无传的王雄。

孙权早年励精图治,屈身忍辱,任才尚计,因此才能独自占据江东(独擅江东),形成鼎足之势(成鼎峙之业)。


然而晚年的他却渐渐走了下坡路,刚愎自用,猜忌群臣,信用奸佞,排斥忠良,成了一个昏聩之人。

而转折点就是缘于孙权派大臣率万名精兵携带奇珍异宝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当时自丞相顾雍以下苦苦劝谏:公孙渊这人反复无常,是个不靠谱的主。千万别过于相信他。派使者可以,但万名精兵实在没必要,派遣数百士兵即可。

呵呵,顺便提一句,孙权派万名精兵加封公孙渊为燕王究竟有何目的:开辟第二战场。辽东可是物产丰富,且又是产马之地。加上公孙渊控制着辽东、玄菟、带方、乐浪四郡,扶余,高句丽等国都鞍前马后地为公孙渊效忠。

孙权盘算着一万名精兵只是先头部队,待站稳脚跟后,大军再源源不断地开赴辽东。

这不,孙权连粮仓都准备好了。


《方舆纪要》卷二十四:太仓城,今州治。孙权都吴尝置仓于此,或曰权求好于公孙渊,欲遣兵北出,故于此置仓也,亦谓之东仓。

呵呵,孙权真是被喜悦冲昏了头脑。

而这场闹剧的高潮当属孙权和张昭斗气了。又是孙权按刀,又是君臣抱头大哭,又是双方用土封门的,呵呵,这一节是我的最爱,百读不厌。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1 08:08:27 +0800 CST  
东晋时75%以上的官员都和王导、王敦有关,篡改历史真是小菜一碟。王导家族一直掌权到什么时候,还请楼主详解。
——————————————————————————————————————

偏安东南的东晋、宋、齐、梁、陈,琅琊王氏代代为相,权倾朝野,在一定程度上凌驾于皇权之上。如南朝宋时,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士”名,皇帝说了不算,琅琊王氏点头才算。

北魏、隋、唐,琅琊王氏依然威风八面,但不乏冒牌者。刘知几对此颇有微词。

从大量的墓志铭来看,五代是琅琊王氏的又一高峰。当然,不乏攀龙附凤者。宋朝以书法取士,琅琊王氏的书法家人才辈出,冒牌的琅琊王氏更是如雨后春笋,毫不为奇。欧阳修虽认为“三国可喜事甚多,悉被陈寿所坏”,却无暇重修《三国史》,可能只是借口罢了,这与苏轼不愿重修《三国史》的原因大致相同。因为从上至下,琅琊王氏及其姻亲、门生已经控制着大大小小的衙门。

转机出现在一些名门王氏纷纷和琅琊王氏脱离关系。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1 11:34:25 +0800 CST  
王祥的仇人就是王敦、王导兄弟。

王敦借王祥的孙子太尉王衍之力逐渐登上政治舞台。王祥的孙子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王澄(字平子)勇力过人,素有高名。晋元帝司马睿招驻扎在武昌的王澄至建业。

王平子始下,王导对王敦说:“勿使羌人东来”。王澄相貌像羌人。(《世说新语·尤悔篇》)

王澄手下有二十勇士,手执铁鞭,整天寸步不离.王澄武艺高强,防身的玉枕寸手不离。王敦于是假意犒劳王澄及手下。待到王澄及手下喝得醉醺醺之时,王敦提议借玉枕观看,一向信任王敦的王澄做梦也想不到王敦会害他。待王敦拿过玉枕之后,立即原型毕露。王澄一跃跳到梁上,破口大骂,后被王敦的手下勒死。

王敦兄弟逐渐大权独揽,后除掉王澄的亲信广州刺史王机及江州刺史华轶,派军进攻建业,逼走晋元帝司马睿的亲信尚书令刁协、镇北将军刘隗,杀害骠骑将军、秣陵侯戴若思,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武城侯周顗、湘州刺史司马承等,司马睿已沦落成王敦兄弟的傀儡,以至于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腾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不久即郁郁而终。

太尉王祥与孝子王祥只不过重名罢了。王祥和王雄是一人的证据,我很难寥寥数语说出,你可以耐着性子阅读全文。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1 14:21:23 +0800 CST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2010-07-21 14:28:41

王祥这种人,就是所谓“历史的背面”

他的事迹和传说,究竟是怎样,在历史背光的一面摇曳,模糊不清。期待楼主的新作。
——————————————————————————————————
谢谢楼上的朋友。

宋朝时的诸名家王氏和琅琊王氏脱离关系,窃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北宋和魏国处境太类似了。

魏先灭掉割据蜀的政权蜀汉,北宋先灭掉割据政权后蜀。
接着西晋灭掉江南割据政权孙吴,北宋则灭掉南唐。

魏国在辽东有割据政权燕国、肃慎(金的祖先)等。
北宋在辽东有割据政权辽国。金国。

魏国和北宋都定都河南。

为什么魏国能轻松对付辽东燕国及肃慎,而北宋时却对辽和金束手无策,我想这是当时无数人思考的问题。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1 14:53:46 +0800 CST  
我想一些人会想到魏国王雄驻守幽州时,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这的确称得上旷世奇勋。

王雄派剑客除掉鲜卑首领轲比能,而立其弟为王。直捣黄龙,也不如这招酣畅淋漓。难道这不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吗?

而王雄玩弄孙权、公孙渊于股掌之间,令二者互相残杀,得到的是人心和至高无上的荣誉。

孙权丢掉不仅是万名精兵和奇珍异宝,而是颜面。其威信自此一落千丈。

公孙渊得到了奇珍异宝和万名精兵,实际却失去了孙权的信任。

而高句丽也在这一年青龙元年主动向王雄第一次抛出橄榄枝。这为魏国灭掉辽东公孙渊埋下了伏笔。

隋朝攻打辽东,高丽有后路可退。而肃慎纳贡、高句丽向王雄示好,都表明公孙渊已经是瓮中之鳖。

我想北宋时的一些人会联想到王雄既然有如此之功,安能无传?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1 15:05:56 +0800 CST  
其次,中国古代有注书的习惯。十三经的经书的注疏不再举例。后世更是有注《史书》及《文选》的传统,例如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唐朝颜师古注《汉书》;李贤注《后汉书》……唐修《晋书》按常规,落到后世史官的身上。五代乱世,文人无暇注《晋书》,倒也罢了。宋朝太平盛世,为何无人注《晋书》呢?

呵呵,关键只要读《晋书》几遍,就会发现猫腻。尤其是西晋第一名臣王祥身上的破绽。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1 15:12:59 +0800 CST  
再者宋朝崇文抑武,以书取士,宋朝涌现出大批的书法家。人们惊奇地发现,所谓的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的书法居然居于在书法艺术上名不见经传的王戎、王衍书法之下。我想,更多的人会关注王戎、王衍这一支,尤其是他们的爷爷王雄。

当然这与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范仲淹等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的觉醒密不可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1 15:18:01 +0800 CST  
更正:“孙权的威信一落千丈”删掉。

此时大批文物的出土,考据及金石学登上历史舞台。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集古录》一千卷,)   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这一千卷《集古录》(今天只存几十卷)必定有大批内容和三国有关。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金石录》有三千卷,今只剩下三十卷。相信也有大批和三国有关。

王安石称: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怀。可更为之。

似和上面列举的有关。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1 15:27:04 +0800 CST  
作者:经纬之编 回复日期:2010-07-21 15:24:11

空洞,激情足,内容实匮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很高兴楼上的马家兄弟能把处女贴献给我。讽刺也好,挖苦也罢,无所谓。只是希望别再讽刺、挖苦、嘲笑英雄王祥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1 17:27:08 +0800 CST  
更正上文;

呵呵,很高兴楼上的马甲朋友能把处女贴献给我。讽刺也好,挖苦也罢,无所谓。只是希望别再讽刺、挖苦、嘲笑英雄王祥了。

下午几位朋友说他们都只阅读脱水版的帖子。我刚刚用谷歌搜索了“三国第一英雄 王祥”一下,居然几十条几乎都是脱水版的帖子。在此还希望朋友们能直接上天涯多光顾未脱水版,并提出宝贵意见或批评。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1 20:20:41 +0800 CST  
闲聊,非正文。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从王祥祖孙四代可以看出并非虚言。


世系 姓名 最高官职 死亡年龄
1 王祥 太尉 89
2 王浑 凉州刺史、护羌校尉 不详
2 王乂 平北将军、都督、护乌丸校尉 不详
3 王戎 司徒 72
3 王衍 太尉 56
3 王澄 荆州刺史、都督、南蛮校尉 42
3 王诩 修武令 不详
4 王玄 陈留太守 30? 被人所杀

长子王浑由尚书出任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前任刺史徐邈任职十三年,241年由凉州刺史转大司农,242年随即转司隶校尉,后为二品光禄大夫。几年后朝廷便打算升他为司空。

魏晋时设四征、镇、平三品将军。王乂任平北将军虽居末,可由于幽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拥有国家最为强大的骑兵,因此军事实力绝不亚于各方实力。何曾、卫瓘由幽州都督分别直接升为司徒、司空录尚书事。

王浑、王乂若能高寿,担任三公都似非难事。

而王澄被王敦所害时仅四十二岁。若非遭遇乱世,凭他的家世、名士身份,五十多岁担任三公也不为难事。

可见若都能高寿或不逢战乱,王祥祖孙三代不排除有五公、六公的可能。

另王衍的儿子王玄年少便有高名,西晋末年担任代理陈留太守,因叔父王澄被王敦所杀而不愿过江,死于坞人之手。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2 07:40:10 +0800 CST  
正文继续:

隋与辽东的第二次战争: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为收复辽东,隋炀帝重整旗鼓,再次亲征高丽。这次,他吸取第一次远征失败的教训,在部署上作了改变。

《资治通鉴》(182卷):“九年正月丁丑,诏集天下兵集涿郡,修辽东古城,以储军粮,三月戊寅幸辽东。”
此次征辽,盖为偾兵,炀帝曰:“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其情乃见。”
四月,帝度辽,攻辽东城,仍不能克。

《资治通鉴》(182 卷):“四月庚午,车驾度辽,壬申,遣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趣平壤,左光禄大夫王仁恭出扶余道,仁恭进军至新城,高丽兵数万拒战,仁恭帅劲骑一千击破之,高丽婴城固守,帝命诸将攻辽东,听以便宜从事,飞楼撞云梯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而高丽应变拒之,二十余日不拔,主客死者甚众。”

六月,闻杨玄感反,引师还。同上:“辽东久不拔,帝遣造布囊百余万口,满贮土,欲积为鱼梁大道,阔三十步,高与城齐,使战士登而攻之,又作八轮楼车,高出于城,夹鱼梁道,欲俯射城内,指期将攻,城内危蹙,会杨玄感反书至,帝大惧,庚午夜二更,帝密诏诸将,使引军还,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按堵不动,皆弃之而去。”

至此,隋炀帝第二次收复辽东一场本应胜利的战争,因杨玄感的反叛而扰,再告失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2 15:07:46 +0800 CST  
世系 姓名 最高官职 死亡年龄
1 王祥 太尉 89
2 王浑 凉州刺史、护羌校尉 不详
2 王乂 平北将军、都督、护乌丸校尉 不详
3 王戎 司徒 72
3 王衍 太尉 56
3 王澄 荆州刺史、都督、南蛮校尉 42
3 王诩 修武令 不详
4 王玄 陈留太守 30? 被人所杀
——————————————————
抱歉,王澄死时44岁,并非42岁。

《晋书·王澄传》:时王敦为江州,镇豫章,澄过诣敦。澄夙有盛名,出于敦右,士庶莫不倾慕之。兼勇力绝人,素为敦所惮,澄犹以旧意侮敦。敦益忿怒,请澄入宿,阴欲杀之。而澄左右有二十绝人,持铁马鞭为卫,澄手尝捉玉枕以自防,故敦未之得发。
后敦赐澄左右酒,皆醉,借玉枕观之。因下床而谓澄曰:“何与杜弢通信?”澄
曰:“事自可验。”敦欲入内,澄手引敦衣,至于绝带。乃登于梁,因骂敦曰:
“行事如此,殃将及焉。”敦令力士路戎搤杀之,时年四十四,载尸还其家。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2 18:59:08 +0800 CST  
呵呵,谢谢。惭愧!有卖弄之嫌!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2 19:21:15 +0800 CST  
作者:wzheguilai0416 回复日期:2010-07-21 15:05:56

孙权丢掉不仅是万名精兵和奇珍异宝,而是颜面。其威信自此一落千丈。

公孙渊得到了奇珍异宝和万名精兵,实际却失去了孙权的信任。

而高句丽也在这一年青龙元年主动向王雄第一次抛出橄榄枝。这为魏国灭掉辽东公孙渊埋下了伏笔。

隋朝攻打辽东,高丽有后路可退。而肃慎纳贡、高句丽向王雄示好,都表明公孙渊已经是瓮中之鳖。
————————————————————————
晕了! 删掉“而高句丽也在这一年青龙元年主动向王雄第一次抛出橄榄枝。这为魏国灭掉辽东公孙渊埋下了伏笔。”

据《魏志·明帝纪》:青龙四年五月,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秋七月,高句骊王宫斩送孙权使胡卫等首,诣幽州。

肃慎纳贡、高句丽示好都与王雄除掉鲜卑首领轲比能关系密切。

青龙三年(235),王雄派剑客韩龙除掉轲比能而立其弟,鲜卑从此自是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邊陲遂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3 02:12:27 +0800 CST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2010-07-21 14:28:41

王祥这种人,就是所谓“历史的背面”

他的事迹和传说,究竟是怎样,在历史背光的一面摇曳,模糊不清。期待楼主的新作

约克公爵原来曾是煮酒的首斑,失敬失敬。怪不得寥寥数语,却给人有字字珠玑之感。

我若说金庸武侠小说一段时期内,少林寺武功最高的是扫地的和尚,肯定会有朋友嗤之以鼻。可若看到将少林寺武功融会贯通的觉远和尚的表现,肯定又会认为我说得不无道理。

历史学本来就是一门无限接近真相却又永远不能的科学。

朋友们在一棍子将贪吝、膏肓之疾的王戎打死之时,还请自忖和博学多才、品行高洁,在高官厚禄(朝廷多次征召戴逵为散骑常侍、国子监祭酒,不仕)面前毫不心动的戴逵相比如何呢?

《世说新语•巧艺》、《历代名画记》,时人称他“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善图圣贤,百工所范”。《晋书》称他“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

《晋书•隐逸传》载有戴逵“碎琴不为王门伶”的故事。晋元帝司马睿之子武陵王司马晞想请戴逵到王府演奏,戴逵素来厌恶司马晞的为人,一口拒绝,司马晞于是派戴逵的朋友带上厚礼,戴逵取出心爱的琴,当着朋友的面摔得粉碎,并大声说道:“我戴安道非王门艺人,休得再来纠缠。”

王戎担任司徒,王衍为尚书令。王家女婿皆为炙手可热的权贵。其故吏、乐广、罗尚、刘乔分别担任益州、豫州刺史、侍中。故人嵇康子担任侍中。王戎的贪吝是否正如戴逵所言呢?

前面有朋友指责我“那本书对我论点有利就是好书,哪本对我论点不利就是伪书”甚至“伪书里对我论点有利的部分是伪书里仅存的事实”的流氓行为,实在是无耻。哗众取宠。

呵呵,冯友兰指出:“中国现在之史学界有三种趋势,即信古、疑古及释古。就中信古一派,与其说是一种趋势,毋宁说是一种抱残守缺的人的残余势力,大概不久就要消灭;即不消灭,对于中国将来的史学也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真正的史学家,对于史料,没有不加以审查而即直信其票面价值。”

难道我们就该不甄别史料,一味地信以为真吗?就比如有朋友写石崇担任荆州刺史时,靠劫掠商船和远使而成为巨富。呵呵,好好思索一下,石崇和王恺比富可是发生在担任荆州刺史之前。呵呵,如果不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王祥、王雄是否一人?王祥是否三国第一英雄?请大家拭目以待。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3 09:27:58 +0800 CST  
闲聊,非正文。有些书需要认真研读,日后更新。

上世纪,尊刘抑曹派的学者卢弼先生断言《三国志》本为私史,主题为尊蜀,只不过在南朝宋时被篡改为尊魏。

原文节选:《武纪》称操曰太沮。建安元年封武平侯,后称公,进爵为魏王,后称王。而称公下无一语斡旋或缴明,殊嫌倒置,是文例之最不可通者。陈寿何至出此?或谓不如概称,陈氏又岂不知?而竟遗此巨谬,断无是理,盖经后人窜改也。……系私史,意在数十百年后传之其人,以明尊蜀微尚。不谓卒后即由尚书郎范頵上表,送入于官。今本非頵即刘宋人改窜,而以后说为近……。

卢弼先生列举出大量尊刘抑曹的例子,如:《先主传》评云:“盖有高祖之风”。《杨戏传》称戏著《季汉辅臣赞》。并引《赞》语云:“世主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


呵呵,西晋承魏,陈寿写史,张华、荀勖、夏侯湛、等都曾读过,陆云文集载陆云写给陆机的书信称:“陈寿《吴书》有《魏赐九锡文》及《分天下文》,《吴书》不载;又有严陆诸君传,今当写送,兄体中佳者,可并思诸应作传,及作引甚单,常欲引之未得。”可见《三国志》绝非秘不示人,而是有众多大臣读过。

如果原书尊刘抑曹,西晋怎会立为国史?

就好比共产党建国后,难道会立一部歌颂国民党、贬低共产党的史书为国史?可笑!


目前书中尊刘抑曹的内容如前文对比曹丕、刘备的那一段必为后人篡改。风之隐者朋友总结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实为官方版的三国演义,精辟!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7-24 11:40:06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