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

078-雪夜访赵普:北汉可取之?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赵匡胤自登基称帝以来,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他忙的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加强中央集权,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与此同时,他还要思考另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国家统一的问题。
要完成国家的统一,就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抉择,那就是先向哪个方向用兵的问题?因为当时的大宋地处中原,四面皆是敌人,该先打谁后打谁呢?
赵匡胤翻开了当时手绘版的全国地图,除了他建立的大宋政权,天下还分布着十多个割据势力。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37:19 +0800 CST  
1、正北方的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控制了燕云十六州和长城以北广大地区,早有攻打中原的野心,是大宋最要命的劲敌。
2、在西北,党项族正在崛起,回鹘和吐蕃诸部都曾极度辉煌过,现在仍独立于大宋王朝。威胁端倪也逐渐显露出来。
3、夹在他们之间的是北汉,以太原为中心,占据河北、山西、陕西部分地区,长期以来,与契丹辽国的相互勾结,从后周开始就一直公开敌对,是赵匡胤最想拔掉的眼中钉肉中刺。
4、在西南,后蜀政权占据了四川全境,一度把势力范围扩展到汉中盆地和甘肃东南,自后唐以来,一直与中原王朝敌对。
5、江淮以南的吴越政权以杭州为中心,控制了浙江和苏南的太湖流域;
6、南唐政权控制着以金陵为中心的长江流域;
7、荆南、湖南、南汉、漳泉等割据政权分别占据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区。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38:00 +0800 CST  
大宋王朝的周围,要么是虽然以节度使相称,但却是雄踞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如南平、南唐、吴越。要么是备独立主权的王国,包括北汉、后蜀、南汉。要么是态度不明的少数民族势力,包括契丹,党项和回鹘。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军阀之间互有吞并今日“连横”,明日“合纵”,干戈不息民不聊生。这种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必将严重地威胁大宋王朝的安全,这是赵匡胤决不愿看到的。
宋朝建立之初,面临的外部环境就是这样四分五裂的拼图,平定天下完成统一,就成了宋太祖赵匡胤最想实现的愿望和使命。
在开启统一大业前,什么样的攻打顺序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
赵匡胤做为一个开国之君,他自己是怎么想的呢?难道没点自己的主见吗?
有的,他内心首先最想攻打的目标,其实非常明确,那就是:北汉!
但好在,赵匡胤这个人还算是一个非常稳重的人,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很谦虚的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关于能不能首先攻打北汉,他先后问了四个他认为最重要的人。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38:21 +0800 CST  
第一个问的大将张永德。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刚当上皇帝8个月后,就把这个统一全国的问题拿出来向张永德请教。张永德可是他一直嘴里喊驸马爷的大恩人。赵匡胤非常尊重和信任他。
史书记载:时上将有事于北汉。意思是当时皇帝正在考虑攻打北汉的问题,由于和张永德的私交非常好,所以赵匡胤问的非常直接:我能先攻打北汉吗?
张永德给出的答案是非常肯定的,不能!
张永德的理由是: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卒取也。
意思是:人家北汉的兵虽然少,但很强悍,还有契丹这样的鬼子做后援,不能仓促攻打。
赵匡胤的回答就一个字:善!意思是:说的好!听您的,先不打他!
但赵匡胤并不死心,他琢磨来琢磨去,还是想打北汉,所以他就问了第二个人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38:43 +0800 CST  
第二个问的是华州团练使张晖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华州团练使张晖入朝晋见。张晖是大宋的一个有累累战功的人,也是赵匡胤极为信任的人。史书记载:上将事河东招晖入觐问以计策。意思是问张晖,你觉得我攻打北汉可不可行?
张晖回答的非常详细,文言文很难懂,咱们就直接翻译成现代语,大意是:北汉统计的山西一带,由于长期的战乱不断,打的经济严重破坏,已经非常萧条了,如果我们再用兵的话,你既使打下来,也落不着什么好,因为没有油水啊,咱还得拿钱出来养着,现在打,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太不划算了。不能打!
两次询问,两次被否。也让赵匡胤不得不暂时放弃内心的小坚持。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该怎么办?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39:07 +0800 CST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一个冬夜,京城飘下了鹅毛大雪。
地上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但雪还继续在下。北风凛冽,如刀割一般,街上已经没有一个人了,都躲进了家里。
所以这日晚朝下来,赵普回到府第,看着这漫天的鹅毛大雪,他心想皇帝今夜肯定不会来计里了,于是就放心换下冠服,披上便衣,和家人围炉取暖。
要在平时,赵普是不敢以易就换下官服的,因为赵普当上宰相后,太祖异常信任于他,遇有国事,无不咨商。有时朝散之后,太祖或是因日间有政事未能决断,或是因临时生出疑难,常在夜里亲幸赵普宅中,找他商量。
皇帝来了,即使在你家里,也是穿的非常正式的官服才行啊,换了还得穿,有时皇帝来的急,总把自己搞的手忙脚乱的。所以赵普回到家中,干脆就不换了,等到夜深了,能确定皇帝今夜确实不来了,他才换下官服睡觉。
赵普正想洗洗睡了的时候,忽闻家丁来报:“圣驾已到门外了!”赵普一听,真出意料之外,来不及更易冠服,慌忙出迎,果然见宋太祖赵匡胤立于漫天的风雪中。赵普就雪地迎拜道:“臣接驾来迟,衣冠未整,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啊!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39:29 +0800 CST  
太祖扶起道:“今夜这般大雪,卿自料朕必不能来,不及冠带见朕,正是意中事,卿有何罪呢?“说着,已进入赵普府中。
赵普恭奉赵匡胤坐定,又参拜奏问道:“夜久寒甚,冒此风雪,陛下有何要事商讨?“
赵匡胤满脸愁容的说道:“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故来见卿“
又顾视道:“朕约定光义至此,他还未到么?“话不说完,赵光义说到就到了,冒了一身的雪花,见哥哥先到了,忙说道:“臣迟到了,应该待罪!”太祖命他起来道:“今夜不比往常,不必如此。”
赵匡胤笑着赵普说道:“今夜且破除陈例,卿可就地设裀,备办羊羔美酒,咱们围坐共饮,藉此消寒,且商国事。”赵普领旨,就于中堂设裀燃炉,唤夫人亲自出来在旁边服侍。
赵匡胤亲切的说道:“贤嫂,今晚就有劳你了!”赵普忙替她谦谢。
于是太祖、赵光义、赵普君臣兄弟,便围坐对饮起来。赵普首先问道:“陛下夜不能寐,想必思量颇多,不知陛下成算如何?”
什么叫成算呢?就是问皇帝你思考之后的意见是什么?你把你的想法先告诉我。
你在征求我的意见,我得先知道你心里是咋想的,你先给我说说。
赵匡胤说道:“朕知北汉兵少而悍,但朕执意想先打太原,然后再平他国,卿意以为如何?”赵普听完,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回答道:“非臣所知也,太原当西北二面,虽是强悍,尚可藉它以御契丹;若先取太原,我疆便与契丹接壤,边患就归我自当了。“
赵普直接说道:”契丹比太原更是强悍。此时他国未平,便直接当此劲敌,似非万全之策。陛下想先攻下太原,我认为万万不可。太原势强,一时难下,况且太原当西北二边,即便一举攻下,我国将独守边患。我想,我们不如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待削平南方诸国,太原这个弹丸之地,如何能够逃脱!”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39:54 +0800 CST  
太祖微笑道:“朕意原亦如此,不过特地试卿罢了。你言之有理,还真是王朴再生啊“
经过这次长谈,赵匡胤终于将考虑已久,并多次征求谋臣意见的统一方略确定下来,即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的方略。
这就是大宋历史上著名的典故:雪夜定策!也是宋太祖第三次讯问北汉是否能打这个问题。
第四个问的是两朝宰相魏仁浦。
魏仁浦在大宋担任的职务叫右仆射,也是一个地位非常高的高官。在一次朝中的酒宴上,赵匡胤喝的很尽兴,就冲着魏仁浦说了一句:你就不单独敬我一杯酒吗?
魏仁浦当然也很识趣啊,被皇帝当了将,那就单独敬一杯酒呗,所以就举着酒杯走到了皇帝边上,这时只见赵匡胤凑到他耳朵边上,问了一句话:“我想亲征太原,你觉得怎么样?”
魏仁浦不愧是两朝的老宰相,并没有因为喝了点酒就拍皇帝的马屁。
他回答的非常干脆:“欲速则不达,惟陛下审思”。虽然没说什么理由,但这句走了太快就容易扯着蛋的回答,态度已然非常明确了。
从张永德,到张晖,到赵普,到魏仁浦,赵匡胤问了四个自己最信任的人,没想到得到的答案全是否定的。每个人的角度 都不一样,但意见却非常统一,不能首先打北汉。
那既然北汉不能先打,谁能先打呢?
王朴在《平边策》中的先南后北的战略设想到底是对是错呢?
赵匡胤会不会按赵普改良过的《平边策》的升级版展开行动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40:12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各位大侠 可以继续嗨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41:23 +0800 CST  
另外,特别感谢在此期间继续支持大宋的各位朋友,感激之情谨记于心,祝各位大侠心想事成,好运相随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1 08:42:42 +0800 CST  
各位大侠早上好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2 07:24:48 +0800 CST  
079-大宋到底应该先打谁?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赵匡胤雪夜访赵普,经过围炉长谈终于再一次意识到后周时老宰相王朴的《平边策》,既使过去很多年,依然是最正确的战略指导意见,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看来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
《平边策》提出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设想在历史上很有名,但争议也很大,很多人认为这是个错误的选择,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赵匡胤和赵普这对君臣搭档颠倒了战略方向,错失收复幽云的大好时机,完全就是统一事业的罪人。
做为职业军人出身的赵匡胤比任何一个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打仗其实拼的是人打的是钱!
赵匡胤也曾设想过反着打,不先南后北了,先北后南行不行?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2 07:26:27 +0800 CST  
北边的契丹辽国能先打吗?事实求是的讲,辽的经济和军事是明显强于大宋的。别的不说,就说军队的人为就远远多于大宋,辽有军队30万,擅长骑射的骑兵是军队主力;宋初军队只有19万人,大多数是步兵。最关键是中间还夹着个北汉。
而北汉,兵力虽少,却精悍无比,又有辽朝作为后盾,也是很难攻取的。
如果是大宋是真的强于北方,那先北后南可能是最好的战略。但在远不如北方,没有半点把握的情况下,先北后南其实是最冒险也最危险的。不仅有可能损兵折将,还有可能动摇宋朝的根基。
事实求是的讲,“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设想是伟大的、正确的、科学的,因为它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最可行的方法,结果的好坏,有时候不仅需要正确的战略,更需要的战术的执行。
赵匡胤最心虚的其实还是大宋的经济实力,没钱说话就不硬气,况且打仗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万一一时打不下来,耗个一年半载的,那么多部队要吃饭,要开军响,那就极其被动了。
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赵匡胤发现还是人家王朴的战略是适合当下实际,也是最务实的。
赵匡胤经过雪夜访赵普,一番深谈之后,他对“先南后北”战略已经理解的比较深入了,,他说:“自五代以来,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必先取巴蜀,其次取广南、江南。这样,国家贮藏才能丰厚。赵普他们说的对,北汉与辽接壤,如先攻取北汉,那么我们就必须独自抵挡辽国,还不如先让北汉继续存在,作为我们的屏障,等到我财用富足后,再攻取它,也为时不晚。”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2 07:27:05 +0800 CST  
巴蜀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当中原政权像走马灯式的混战更替之时,远在西南的巴蜀却是一派和平繁荣的景象。未经战火的西南当然最为富庶。
所以先取”巴蜀“就成了大宋出兵南方的战略共识。赵匡胤开始着手出兵南方。
但在此之前,精明的赵匡胤必须先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北顾之忧,稳住契丹和北汉两位邻居,以免自己往南方打,他俩却在背后捣乱,那就比较头大了。
北汉皇帝刘承钧自上次帮助后周大将李筠造反失败后,自信被打没了,侥幸捡回一条命的他。只想守着山西,过几天安稳日子,不想再瞎折腾了。
赵匡胤似乎不依不饶,他给刘承钧送去一封挑战书:“汉周世仇,你跟后周不共戴天,我可以理解。但现在改朝换代了,我大宋与你素无冤仇,你却公然转嫁仇恨攻打我大宋山河,既然你想雄霸中原,那好啊,赶紧的,别墨迹,率军南下吧,咱一决胜负了却恩怨!”
赵匡胤是不是疯了?都准备要打四川了,这会去招惹那条狗干吗?
万一后汉的皇帝真领兵打来了岂不是自讨苦吃?!
没想到刘承钧很快回了信,出乎人的意料,他没了以前的嚣张,并没有叫嚣着举兵应战,而是太度十分谦恭的说:“匡胤哥,你别急眼啊,上次帮李筠是我们不对,我们北汉基础差、底子薄,土地少、兵力弱,哪敢跟中原大朝对抗呢?我死守河东,也是为祖宗守着这点故土,保我刘氏一脉啊!不想打了,真不想打了,给条生路吧!”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2 07:27:43 +0800 CST  
其实赵匡胤通过安插在后汉的奸细,已经算死了这个有胆无谋的刘承钧,已经变成了缩头乌龟。现在再吓他一吓,就是加个砝码,让他真的不敢再来骚扰,只要北汉不动,契丹也不会有所动作,这就是赵匡胤的目的,先稳住北南的两个邻居,再四平八稳的收拾南方的小弟。
但纸上的和平总是靠不住的,要真的解决后顾之忧,还得靠不断强大的硬实力。
时不待我啊,必须要加快动作,不能再磨磨唧唧的了。
所以,就在赵匡胤登基第四年,公元963年,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最初的战略规划是直接攻打西南的后蜀,但执行时才发现,目标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开封到成都的跨度太大,距离太远。
必须得做适当的调整,先打南方肯定是没有错的,西南打不了,那就打东南吧,太远的打不了,那就先打个近的吧,江南富庶,那就先平定江南,以南方的物资财富做基础,解决国家财政匮乏的问题。
当时的南方共有大小七个割据政权:南唐、吴越、南汉、后蜀、南平、武平、清源军。
这么多对手,应该先拿谁开刀祭旗呢?
经过深思熟虑,赵匡胤调整后把第一个目标锁定在荆南(南平和武平)。其实就现在的湖南湖北地区。
因为,如果我们打开当时的中国地图就会发现,赵匡胤现在面临的军事形势,和很多年前的三国很相似,南唐相当于吴,后蜀相当于蜀,大宋相当于魏。
这样一来,荆湖地区,就成了必争之地,它对于大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荆是指荆南,也就是南平,它管辖着荆(今湖北江陵)、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说起来其实地方特别狭小,兵力也很薄弱。而占据湖南的是武平节度使周行逢,治所在朗州(今湖南省常德)。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2 07:28:21 +0800 CST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南平这个割剧的小地方政权。
南平的第一任君主叫高季兴,这个人也是大有来头,他是后粱开国皇帝朱温的养孙,跟随朱温东征西讨,立下不少战功。
朱温攻取荆南后,命他为荆南节度使。后唐庄宗时被封为南平王,故名南平。
此后很多年,中原皇帝走马灯似的变换,南方诸国时常江山易主,南平却始终是老高家的天下。
当了宋朝开国时,由第三代君主高保融任荆南节度使。他这人比较迂腐迟钝,大小事情,全都让他的弟弟高保勖打理。公元960年8月高保融就去世了,高保勖便接了他哥哥的班,也接受了宋朝颁发的节度使的封号,认大宋为宗主国。
但高保勖也有个短命的毛平凡,可能因为纵淫无度,又因体弱多病,于公元962年11月死了。留下遗训传位给侄儿,也就是高保融的长子高继冲。
咱们再接着了解一下武平这个割剧的小地方政权。
武平在南平以南,也是就是现在的湖南地区,武平节度使。
南平的历史比较悠久,贯穿整个五代十国,有5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武平就望尘莫及了,它满打满算不过维持了11年。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2 07:28:46 +0800 CST  
武平的前身是十国之一的楚,公元951年10月,南唐中主李璟趁楚国内部动乱,借救援之名将其一举消灭。但南唐也没能在湖南站稳脚跟,很快被原楚国的周行逢等势力打得落荒而逃。
他们内部又经过几轮乱斗,还是周行逢笑到最后,被任命为新的武平节度使,开始了短暂的割据生涯。
对于南平和武平这两个已经认了大宋为宗主国的地方节度使,确实是不值得一提的轻量级对手,但赵匡胤还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前进行充分的情报工作是一直伴随赵匡胤终身。
这两个小国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被赵匡胤摸了个清清楚楚。
但任何战争的发起,都要出师有名!那赵匡胤出兵攻打别人的理由是什么?
大宋又不是流氓小国,别人没犯错还认了你这个大哥,就是要打也得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吧,那这个合适的机会能等来吗?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2 07:29:08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各位大侠可以尽情享用,看完了记得努力工作,好好奋斗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2 07:30:25 +0800 CST  

口令 时间眨间就过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2 07:31:15 +0800 CST  


最美人间四月天

各位大侠早安!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4-13 07:54:55 +0800 CST  

楼主:司马寻欢

字数:459647

发表时间:2019-01-19 00:2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10:47:09 +0800 CST

评论数:616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