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刘备打下四川后,对诸多功臣作了如下赏赐——

“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三国志?张飞传》)

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钱五千万,蜀锦一千匹,如此大手笔的物质奖励,不能说不大方,其他有功之臣即使没办法跟诸葛亮等四人比,恐怕也少不了多少。

然而问题在于,金银在当时终究不过是个“钱”的概念,实际价值有限,毕竟古代也没有什么好的金融项目可供投资,诸葛亮等人即使想炒股票,买基金也找不到证劵交易所,所以这种奖励说到底,仅是一次性的报酬,它属于无持续性的,不可再生的。

虽说后来刘备还想到了分地,让大家都能成为地主(这个措施最实惠),但结果却让无私的赵云同志站出来给搅黄了。

东吴就不同了,物质奖励还属于次要的(部下也不怎么看重这点),关键是它肯直接把兵给你。而这兵不是仅仅给你使用而已,他们是你的私人财产,还可以世袭拥有,传给后人。

要知道,士兵不是物品,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可以为你服务几十年,除了战时打仗,闲时还能从事种地等活动,更绝的是,这些人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又能继续壮大你的部曲规模。所以说这一项奖励最得人心,或者说它属于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优质资源。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6 20:04:54 +0800 CST  

当然,私兵制度虽说是世袭的,但它既是东吴政权特有的一种奖励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惩罚手段。

因为当你立下战功,获得“益其兵”后,如果子孙不争气,做不到你生前那般显赫的官职或犯了错误,君主便会“夺其兵”,也就是将你的部曲(及领地)没收,如周瑜的次子周胤,就曾获罪而被流放至庐陵郡,他的私兵自然也因此被夺去。

总而言之,私兵制度有利有弊,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最突出的弊病恐怕就是世家大族的势力因此获得了发展),不过在草创阶段,无疑是一个正确之选。

它能够燃起部下奋斗的热情,收到立竿见影的激励作用,想想有着如此之高的丰厚回报,孙策的部下作战时出现“莫不尽心,乐为致死”的情形,也就不难理解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6 21:25:16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26 21:25:16
当然,私兵制度虽说是世袭的,但它既是东吴政权特有的一种奖励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惩罚手段。
因为当你立下战功,获得“益其兵”后,如果子孙不争气,做不到你生前那般显赫的官职或犯了错误,君主便会“夺其兵”,也就是将你的部曲(及领地)没收,如周瑜的次子周胤,就曾获罪而被流放至庐陵郡,他的私兵自然也因此被夺去。
总而言之,私兵制度有利有弊,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最突出的弊病恐怕就是世家大族的势力因......
-----------------------------
@汉之战虎 2015-04-26 22:15:43
总结得不错,孙吴的特色就是私兵。
-----------------------------

战虎兄来访,哈哈,欢迎欢迎!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6 23:53:14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4-27 07:59:08
两个霸王带兵能力都非常之高,一个率八千子弟,数年灭强秦,号西楚霸王;一个借兵千余,数年而有江东。
-----------------------------
嗯,尤其是项羽那八千江东子弟兵,战力超级强悍,打出过不少骄人的战绩。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7 10:08:04 +0800 CST  
各位朋友早上好!
-----------------------------------------

【整肃军纪】

孙策推行的部曲私有化,当然也是需要条件的,最起码,得要有庞大的军队,足够多的士兵,而这一点对目前的他而言,似乎已经不算什么问题了。

从渡江时的六千,到目前的两三万,孙策的军队数量得到了空前扩充,这看似是一件好事,然而林子一大,也就鸟儿都有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兵混杂在一起,素质参差不齐,当中固然不乏仁人志士,却也同时存有害群之马,若不对后者加以甄别和惩治,而任其蔓延,原本强大的战斗力将难以维系。

那么,孙策又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解决之道还得从一盘没下完的围棋说起,由宋代著名国手李逸民所著,我国现存最早,也最具权威性的围棋专著《忘忧清乐集》中,保存着一张古老的棋谱——《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鄙人学识浅薄,对围棋只是略知一二,不过从这个棋谱中,仍多少能看出些门道来。

一是双方开局时都选择了在星位各座二子,即所谓的“座子”,不少古棋谱多采用此套路;二是白子先行(这一点与现代围棋相反);三是很重视角和边的争夺。虽然不知当时是谁执先手(估计是孙策,因为古代一般是地位高的人执先),但就形势而已,白棋的赢面似乎更大,毕竟当时还没有贴目之说,白棋执先且无需贴目,赢的机会自然很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7 10:11:18 +0800 CST  

这张棋谱的来历是这样的:

孙策与部下吕范的私交很深,而且都是围棋的骨灰级粉丝(也就是说虽不是专业人士,但水平都相当高),二人时常在闲暇之余,用下棋的方式休闲娱乐,排解压力。

有一次,吕范特地拜见孙策,二人一边谈论公事,一边自然而然地又从容摆下棋盘,开始了纹枰对弈。

下了四十三着后,也算是小小过了一把瘾,二人才开始言归正传。

先是吕范开口对孙策说:“您现在的事业日益壮大,部队也越来越强盛。可我在外地却常常听到一些负面的传闻,说军纪较之过去有所松散,不能严格地遵守法度,如此下去,恐怕后患无穷,故而在下请求暂时代理军中的都督之职,助您整顿军纪。”

孙策听后认真地想了一会,也许是觉得让吕范做这些内务活,有点大材小用了,所以他先是试探性地问道:“子衡啊,卿乃士大夫,又战功显赫,怎能反过来担任一个小官,去管理军中那些琐碎的小事呢?”

吕范不以为然地解释道:“您不应这么想,在下之所以离乡别土也要追随您,并不是为了妻子儿女,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经世济民,而今好比上了您的船,当然就得同舟共济,假如这类事件处理不好,便有可能造成集体的损失,所以这也是为了我自己,而不仅仅是为了您啊!”

孙策微笑着不再说话,吕范知道已经得到了他的默许,于是也就顾不上继续下完手中的棋,当即起身告辞,出去后马上脱下官员服装,换上纠察的衣服,手执皮鞭,到孙策处报到,自称是督察官,而孙策也当众宣布,命吕范负责整顿军纪。

不久,经过吕范的努力,孙策军内部的整风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尤其是官长对士卒的威信得以进一步确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而孙策和吕范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则被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了下来,成为中国围棋史上最古老的棋谱之一,还有都督一职,也逐渐演变成东吴政权用于统御诸将的一个高级职务,从此代代相承。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7 10:37:32 +0800 CST  

【建立幕僚团队】

东渡以来,凡遇到什么难以决断之事,孙策都有周瑜在旁出谋划策,但攻破曲阿后,孙策便让周瑜回到了周尚身边,协助后者镇守新得的丹杨各县(二人随后又被袁术召回)。

周瑜这一走,孙策很快感到了因身边缺少参谋人员而出现的种种不便。

恰于此时,昔日答应过要过来帮助的张纮,而今践其承诺,来到了曲阿。张纮的加入,让孙策喜不自禁,立刻拜其为正议校尉,从此视为智囊。

张纮的适时加入固然是一件好事,不过更令孙策欣喜的是,同行的还有另一位徐州名士,此人的声望,甚至在张纮之上,他便是彭城人张昭。

张昭,字子布,少年时好学不倦,尤为擅长隶书的写作,曾师从白侯子安学习《春秋左氏传》,博学多才的他,在当地极有名气,与之交好的人当中,不乏琅邪人赵昱和东海人王朗这类大知识分子。

二十岁那年,张昭被当地官府举为孝廉,可他却不应征辟,反而与王朗等人议论起过去君王避讳的往事(等于是在含沙射影地抨击政府),还和当时的汝南郡主簿应劭有过一段精彩的笔墨之争,因而得到了同州名士陈琳等人的称赞,之后陶谦又将他举为茂才,他同样不予理睬,为此陶谦恼羞成怒,觉得张昭是看不起自己,一气之下把他抓进了牢狱,后经赵昱倾力营救,才好不容易被放了出来。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7 12:38:24 +0800 CST  
@汉之战虎 2015-04-27 12:41:00
楼主那么喜欢孙策,我放个孙策相关的东西上来。

再打个小广告:三国考古和人物基因,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no05-392796-1.shtml
-----------------------------
呵呵,好的。
对了,不准备午休吗?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7 12:43:08 +0800 CST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徐州的不少官吏和百姓都选择了南下扬州避难,张昭亦在此列,他刚刚到达曲阿,就被孙策礼聘为长史,拜抚军中郎将。

应该说对于张昭,孙策无疑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优待,先是“待以师友之礼”,也就是既视为自己的老师(虚心请教)又当成自己的朋友(无话不说),再行“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

提到升堂拜母,这种事过去只有在孙策的铁杆死党周瑜身上才发生过,而张昭刚刚加入队伍就获此“殊荣”,足以看出孙策对张昭的隆宠程度。

另外还让所有人吃惊的是,孙策竟然放心地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等于把军政要务统统交给了张昭负责,而自己只一心扑在打仗上。

孙策宣布由张昭总理军政后,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张昭常接到不少来自北方官僚士大夫的书信,信中对他多有溢美之词,甚至有的更将孙策在江东方兴未艾的表现都归功于他,为此,张昭顾虑重重,寝食不安,视这些书信如烫手的山芋,不知该如何处理。

因为如果不把这些书信拿出来吧,别人会怀疑他有私心,可要是都公之于众又不适宜(毕竟里面又涉及了一些个人隐私)。

孙策听说此事后,豁达地笑着说,昔日管仲辅佐齐国,齐桓公尊之为仲父,每当有请示汇报,都一律说交由仲父处理,结果齐桓公成了一代霸主,我愿意做又一个齐桓公,再说子布是位贤人,我能信之用之,归根到底,他的功绩还不是我的吗?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7 15:21:47 +0800 CST  

孙策将张昭比做齐相管仲,又将自己比做齐桓公,可见他的大度,以及志向是何等的高远,更可见江东君臣间的关系,是多么地协调。

至此,孙策集团内以徐州二张为首(包括短命的秦松、陈端等人)的智囊团正式成立,这个幕僚班子的阅历和经验都相当丰富(这一点正是年轻的孙策所欠缺的),而且张纮、张昭二人的分工也相当明确,通常是前者留守后方,后者随军出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以中年人为主体的智囊团内,居然还有个垂髫的儿童,别看这娃的年纪小,可名气却并不逊色于他人。

六岁那年,他曾前往九江拜见过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款待他,他吃的时候一点没客气,并且还又吃又拿(偷偷地藏了三个在怀里)。

拜别时,那些橘子从他的衣服里滚落出来,袁术见了很不高兴,便责问道:“陆郞到我这儿做客,怎么还偷东西啊?”他当即跪地解释道:“橘子很好吃,想带些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听后大为感慨,同时也因为他的孝心而没有再责怪什么。

这个被称为“陆郎”的娃娃,就是前庐江太守陆康的小儿子——陆绩,而“陆绩怀橘”也作为一个历史典故,与“孔融让梨”一起,成了后世在进行启蒙教育时经常使用的一则范例。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7 16:52:19 +0800 CST  
接下来,正式开始攻打吴郡、会稽了,先上个图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7 18:54:36 +0800 CST  

【朱治取吴郡】

总算一一处理完诸多后续事宜,接下来孙策可以放心地再度出征了。不过即将展开的第二阶段吴会战役,真正作战的焦点其实是在会稽,而非吴郡。

因为就在孙策攻打曲阿的同时,其手下大将朱治也已率军从吴郡南部的钱唐县出发,一路向北推进,势如破竹地拿下了吴郡的大部分县份。

这场战事为什么由朱治负责?它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孙策之所以选朱治作为攻打吴郡的指挥官,主要是考虑到早在兴平元年,朱治便得到了朝廷的正式任命(由马日磾征辟),官拜吴郡都尉,这一身份无疑最为适合平定吴郡。

因而渡江后,朱治并没有随同大军征讨刘繇,而是独自赶赴吴郡的钱唐县(吴郡都尉治所),目的就是为了在当地组织好兵马,与孙策的主力对吴郡形成南北夹攻之势。

当孙策围攻曲阿之际,朱治也进入了吴郡南部,途中又遇到会稽东部都尉全柔率军来投,于是两人合兵一道,向东北方向的吴县攻击前进。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太守许贡遂集结军力于由拳(今浙江嘉兴),打算在当地迎击朱治,双方接触后展开激战,许贡的兵力不算强大,毕竟以曲阿为中心的吴郡西部原本在刘繇的控制下,而今南部各县又已为朱治所得,他真正能调动的兵力相当有限,加之朱治乃是久经战阵的沙场宿将,因此两军交战不久,胜负便已然分晓。

许贡战不能胜,只得弃军西逃乌程(今浙江湖州),依附于土著豪帅严白虎,而朱治则趁势率军攻入吴县。事后,孙策命朱治为吴郡太守,程普为吴郡都尉,全柔为丹杨都尉。

朱治主政吴郡时,还发生了一件值得一提的“小事”——引朱然为嗣。

朱然,字义封,是朱治姐姐的儿子,原本姓施,朱治因早年无子,便请示孙策批准自己将十三岁的朱然过继为嗣,而孙策不仅高兴地同意了,还吩咐丹杨郡以牛羊酒食等厚礼征召朱然,朱然到达吴郡后,孙策又为这对父子举办了隆重的仪式以表庆贺。

若干年后,当东吴第三代统帅吕蒙死后,朱然接替其位,镇守要地江陵,成为了东吴政权又一员独当一面的戍边大将。(此为后话)

朱治取吴郡,可谓是手到擒来,而紧接着孙策攻打会稽,又将如何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7 19:43:13 +0800 CST  
@xu希惜 2015-04-27 20:51:08
前来支持
-----------------------------
感谢支持!
是姐姐,是仙女姐姐来啦!真叫人高兴!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7 21:53:04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4-27 22:42:08
含笑看吴钩兄笔耕不辍,令人佩服,继续拜读。
-----------------------------
我也希望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啊!虽然很累人。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8 08:49:40 +0800 CST  

【王朗的愤恨】

会稽的王朗似乎并不像许贡那般不堪一击,面对孙策的进攻,他鲜明地道出了一个“不”字,表示一定要抗争到底。

提到王朗,在演义中实为一具用来美化诸葛亮的牺牲品,助后者登上神坛的垫脚石。

事实上,人家明明是在家中寿终正寝的,却偏偏被YY上了战场,只为了让诸葛亮过一把嘴瘾,最后的下场竟被捏造成了气恨交加,撞死马下。

你道冤是不冤?好歹也是一代学术名家啊!儒雅高洁之士,更培养出了像王肃这样的经学巨匠,难道就因为不是刘备的人,便惨遭如此丑化,情何以堪啊!

王朗已经被贴着屈辱的标签许多年,我觉得有必要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他。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人。大家都知道,作为一名活在汉代的古人,想要在社会上混出名堂来,就必须掌握一门技艺——通经学。这一点王朗相当之在行,因而被朝廷选中,先拜郎中,再任菑丘县长,后来为老师杨赐的去世而弃官服丧在家。

成了一介平民后的王朗,原本只想平平淡淡地过安稳日子,学从前那些隐士一样,视神马为浮云,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生活。

然而既已身处乱世,便注定了他的这种美好愿景只能存在于脑海中。服丧期满,王朗就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任治中一职,不久,又被朝廷诏拜为会稽太守。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8 09:48:02 +0800 CST  

前往会稽就任后,王朗发现当地百姓仍旧在祭祀秦始皇,并且还为其刻像,和圣人大禹一同摆在庙里供奉。

他认为此举非常不妥,因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配获得民众的祭祀,于是便下令将这一现象进行取缔。此后,他开始在会稽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并逐渐获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平心而论,王朗对待本职工作还是很认真,也很负责的。

这源于他喜欢会稽,当地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又地处南方,与世无争。乱世之秋就得找这么个地儿好好呆着,游游山,玩玩水,种种花,养养鱼,兴致盎然的时候再尽情挥毫泼墨一番,留下几首千古传颂的佳句。

多么惬意的人生啊!

一辈子,也就这么过下去,多好!

王朗以为,可以就这样栖身于边地,无拘无束地洒脱下去,直至退休回乡,或许他连回乡后要干点啥都计划好了,反正自己的文学功底好,就写本书吧,当做一部个人的回忆录,书名可以叫《景兴南游记》或《王太守的美好生活》。

岂料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上任没几年,就碰上了孙策这个抢地盘不要命的霸道后生,赶走了刘繇、许贡,独霸北扬州还不算,如今又打上了会稽的主意。

如何是好?

王朗开始之初着实有些犯难。

这时,会稽郡功曹虞翻,本因父亲去世在家服丧,但得知孙策征伐会稽的消息后,他急匆匆地脱下丧服求见王朗,目的是劝其暂避孙策军之锋芒,不可力敌。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8 10:37:22 +0800 CST  
上一张孙策过钱塘的图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8 15:01:00 +0800 CST  

哪知这一劝,反倒激起了王朗的斗志,他决然不顾敌我双方军力上的悬殊差距,发誓一定要与孙策争个鱼死网破,至于理由,听起来也相当地充分——“身为汉吏,宜保城邑”,这话明着理解是想恪尽职守,实则多半还是出于对孙策的愤恨。

敢来破坏我的美好生活,就和你玩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8 17:11:15 +0800 CST  

【木罂渡江】

击走刘繇和许贡后,孙策迎来了自己渡江的第二个年头,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此时,他已经在吴县完成了兵力的再集结,然后亲率数万之众南下钱唐,准备从那里伺机跨过钱塘江,进入会稽。

针对孙策军自北而来的军事压力,王朗把主力沿钱塘江南岸展开布防,其中特别布置重兵把守余暨(今浙江萧山)县境内的固陵,打算依托当地的有利地形坚决打阻击,将孙策远远挡于老巢山阴之外。

固陵,是位于钱塘江南岸的一个天然大海湾,它背依鸡冠山,三面环水,据《越绝书》记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屯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

说白了,这地方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军港和牢固的要塞了。

孙策要想深入会稽腹地,固陵是进军路上的头一站,而如果想占领此地,则必须从水上进攻。

要知道,水战较之于陆战,难度要高很多,加之固陵要塞的防御体系已经构筑得相当完善,实属易守难攻之地,因此虽然孙策军尽发战船,展开了多轮猛攻,但始终未能得手。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8 17:12:08 +0800 CST  

正当孙策开始有些焦虑不安之际,其叔父孙静献计道:

“王朗倚仗坚固的要塞阻挡我军,急切之下难以攻拔,不如另寻办法对付,此地往南数十里有个地方叫查渎,系一处交通要道,如果拿下它,固陵将失去支援,不攻自乱,这就如同兵法里说的,属‘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之举,我愿率部前往攻打,必能成功!”

提到孙静,原本在孙坚战死后,他便返回了家乡富春,一直到孙策开始进攻会稽时,他才应侄儿的请求再度出山相助,而他所献的那个计策,无疑是相当明智的,即避开敌人的主力,对其侧后方进行打击,正符合孙子兵法中避实而击虚之理。

不过虽然他得到了孙策的同意,但奇袭时要想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效果,却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自北而来的孙策军,想要迂回到固陵后方的查渎,就必然得先渡过钱塘江,但如果大规模地调动战船载兵过江,却很容易被固陵守军发现,如此一来也就失去了奇袭的效果。

于是,为了能够欺瞒王朗,达到掩护孙静渡江的目的,足智多谋的孙策充分开动脑筋,并很快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

他先是下了一道命令,称由于近日连续降雨,江水混浊不清,致使许多到江边取水饮用的士兵出现了腹泻的状况,所以命各部马上分头收集数百口木质大缸,打算盛满江水后作澄清之用。

此举到底有何真实用意?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解决部队饮用水的卫生问题吗?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

虽说记载此事的《三国志》没有作出进一步解释,但是在卢弼所著的《三国志集解》里,我还是找到了答案。

这些水缸,都是孙策用来渡江的工具!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8 20:26:33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