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话故事,还原真实历史——先古时期话沧桑

87、凤鸟毕集(2)
从西陵氏族回到中央部落,少昊就扬起那面画了雉鸡凤凰的旗帜,号召天下部落奉凤凰为大伏羲部落的神祗,一时抵近的部落纷纷前来,少昊按自己的意愿按各种鸟的名号开始分封各部落的名号。
相传少昊后裔中有一族封在炎地,称为炎国。“炎国”后来又演变为“郯国”。
春秋时期,郯国老大郯子朝见鲁昭公。昭公问他:“听说你的老祖宗少昊用鸟名作为官职,用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要用鸟呢?”
郯子一听,心说这关你鸟事啊?但鲁国财大气粗,得罪不起,于是回答说:“先祖少昊建国登基之时,有凤鸟前来,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就拜鸟为师,领导干部们都以鸟来命名。
郯子还进一步解释说:“少昊是我的老祖宗,其中的道理我自然是清楚的。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伏羲以龙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先祖少昊即位时,有凤鸟乃朝,所以就以鸟来命名。”
后来的朝代也有以鸟来表示官职的,不过不是以鸟来命名,而是将鸟的图案绣在官服上。明、清两代官员服饰规定: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文武官员根据等级的不同,官服上所绣“禽兽”也不一样。以清代文官为例,从一品到九品分别是:仙鹤、锦鸡、孔雀、大雁、白鹇、鹭鸶、鸂鶒(xīchì,一种形似鸳鸯而稍大的水鸟,多紫色,雌雄偶游,也叫“紫鸳鸯”)、鹌鹑、练雀。谁是几品官员,一目了然。成语“衣冠禽兽”即是由此而来。如果在明朝初期有人说你“衣冠禽兽”,你肯定会乐开了花。
一日,少昊收到消息,一支来自北部远方的部族向自己的部落开来。少昊感觉奇怪,从北方而来,必然要通过大行伯的共工部,为什么共工部都没有报过来而直接将他们放过来呢。于是,少昊一面命人去打探,一面既做了迎接的准备,一面也做好了备战。过了几天,才收到来自共工部大行伯的消息,说是这个部落是从遥远地方来的,听闻少昊首领以鸟会众,特来投奔的。少昊稍稍放心,心想你共工部又得到了一块地方。也好,我少昊也要得到一部实力。
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是精灵可爱的吉祥物。 典籍《诗》的第一节这样描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呜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谐趣和原始愉悦。便产生崇敬的感情。于是禁止捕吃黄鸟,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
作为远古神鸟,百鸟之王的又一种鸟,原自于远古的人们对黄鹂的喜爱和崇拜。黄鹂属中型雀类。嘴与头等长,较为粗壮,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缘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嘴须细短;鼻孔裸出,上盖以薄膜。翅尖长,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长于第2枚之半;尾短圆,尾羽10枚。黄鹂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动听。黄鹂胆小,不易见于树顶,但能听到其响亮刺耳的鸣声而判知其所在。
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 (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黄夷氏族后繁衍迁徙所居之处,多以黄命名。南迁河北迁安县有黄山,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黄县有古黄城,迁河南有内黄、外黄、黄池、黄亭。颛顼帝带领西迁,一支进入山西汾水建立黄部族。另一支进入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汾川与潢川黄部族,后分别被晋、楚所灭
而少昊娶了黄氏族人的女性,作为生成一个新的部落的传统,又一个新的氏族开始产生,这就是鸾鸟族。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鸾鸟之形象呢?鸾鸟可是在千里之外呢。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7-08 21:03:34 +0800 CST  
88、凤鸟毕集(3)
自黄氏部落来投,于是部落中有了黄鹂鸟的图腾。于是大伏羲部落有了图腾!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在母系社会阶段,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繁衍,他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人们还不能独立的支配自然力,对自然界充满幻想和憧憬。他们对人类生殖繁衍的缘由也不清楚,以为自生的繁衍是图腾动植物作用的结果。
为了笼络这个新来的颇有些实力的氏族,为了让这个黄氏部落永远存在于大伏羲部落,少昊娶了黄氏部落的族女。而她们的孩子另立了一个新的部族,这个部族以鸾鸟为图腾,是为鸾鸟族。在人们看来,鸾鸟是仅次于凤与凰的神鸟,并且有时这三种鸟还被朴实的人们并列看待。
《山海经》中记载: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磐石、青碧。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那么高山是哪座山。我们认为是米仓山。在这里,《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并非都是实物。其上多银,是米仓山上的萤母石,白色中夹着些晶莹剔透,会被人误解为银。青碧则是米仓山上的绿松石;雄黄则是米仓山上独有的变质云岩大理石。这种大理石在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受到过地热的烘烤而变质,岩石内部结构变得松散,而夹杂着一些带有气味的元素,其中就有硫,因此这种飘香的异石为古人所认为是雄黄。这已被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所确认。而米仓山上所特有的就是长在山上,中国内陆唯一的棕榈树。由于南郑地区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两股暖湿气流的明显影响,气流又被秦岭所阴,因此在米仓山降雨丰富,气温常年不怎么寒冷。故此“高山”就是米仓山。
泾水出焉,泾指的是南北流向的河流,在远古时代并非特指是泾河。那么泾水是哪条河呢?翻看今天的地图,我们会发现,汉江和嘉陵江在陕西汉中西南部几近重合的平行流淌时,在秦岭中切出了深深的峡谷。而我们去翻阅汉代的历史记载,会发现那个时代最常见的地理表述是——“陇西地震”“陇西地裂”“陇西山崩”。事实上,我们之所以知道张衡的地动仪,也正是因为地动仪的龙衔小球掉入青蛙口中之后一周,朝廷接到甘肃急报:陇西地震!
1998年版《甘肃省志·第二十三卷·水利志》记载:“西汉水,在地质年代曾是汉江源头,后来由于四川盆地水系溯源侵蚀,切开西汉水与川水的分水岭,将汉江上游的西汉水袭夺为嘉陵江上游。”在远古时代,西汉水就是汉水的上游。《禹贡》在说明梁州贡道时说“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这一段后来又在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出现,可见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潜水是嘉陵江的上游,要把贡品从西戎运往京师,无论如何,从嘉陵江到渭河,都是跳不过汉水流域的。《山海经·西山经卷二》则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
《山海经》中的泾河就是这条已经因为地震而消失了的远古的沔河。《汉书·地理志》说:“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所谓“氐道水”自然是指当时出自氐道县境幡冢山的汉水和养水。
至于女床之山,则位于今天四川省广元市。那么广元出产什么呢?举个例子: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沙溪坝社区沙溪村村内资源:铁矾土、膨润土、碲银矿、赤铜矿、车轮矿、方铅石。广元还产什么?看一段广告: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梁家山煤矿。本单位地处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风光秀美,交通便捷,主营项目:原煤生产 。我们积极发展生产,研发高新科技项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国民生产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时珍曰:石炭南北诸山产处亦多,昔人不用,故识之者少。今则人以代薪炊爨,煅炼铁石,大为民利。土人皆凿山为穴,横入十余丈取之。有大块如石而光者,有疏散如炭末者,俱作硫黄气,以酒喷之则解。入药用坚块如石者。昔人言夷陵黑土为劫灰者,即此疏散者也。《孝经·援神契》云:王者德至山陵,则出黑丹。《水经》言:石炭可书,燃之难尽,烟气中人。又有一种石墨,舐之粘舌,可书字画眉,名画眉石者,即黑石脂也。
鸾鸟呢?红腹锦鸡,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厘米。尾特长,约38-42厘米。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为中国特有鸟种,该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分布于中国青海东南部,甘肃文县、天水、武山, 陕西秦岭山脉,四川青川、广元、北川、平武、南江、苍溪、万县、城口、巫山、秀山、南川、宝兴、灌县、南坪、汶川,湖北西部郧县、襄阳、神农架、宜昌,云南东北部昭通、威信,贵州赤水、遵义、绥阳、江口、贵阳,湖南西部及广西东部贺县、恭城、三江、天峨。
广元境内有一座梁家山,远远看去,就像是你的床一般平坦。故此名“女床之山”。女娲时期,这里就是女娲部族原先的生活地。女娲随伏羲东迁,这种鸟的形象也就向东传入了大伏羲氏部落中。而就是因为这种鸟也啄食人类的种植物和食品,又生长在西边,因此被生活在东边的大伏羲氏族的人们称为是西王母的取食鸟。
少昊终于有了他的“鸟人”王国:
教育部长鹁鸪,大男子主义者,下雨的时候就将老婆赶出巢外,人们认为它能够管住老婆,那么对父母一定很孝顺,是老师的典范。
国防部长秃鹫,相貌威严,性情彪悍,具有大将的风范。
建筑部长布谷,凭一己之力不但养活了七个儿子,还为她们分别建了房屋,娶了媳妇。人们认为布谷不偏不倚,能够公平处理事情。
首席法官老鹰,威严凶猛,铁面无私,就算是自己的亲身子女犯了法也丝毫不心慈手软。
文化部长斑鸠,口才出众,从早到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不是宣布国家大事,就是报道八卦新闻。
工业部长锦鸡,负责管理林业、冶金业、陶瓷业、皮革业和印染业。
农业部长扈鸟,管理农业生产和粮食的储藏以及销售等。
总理是凤凰,统领所有官员,负责决断已经处理各种棘手的事件。
少昊则是鸟王,据说他的名字“挚”本作“鸷”,是一种非常厉害的大鸟。
鸟官们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协调工作。每到开会的时候,百鸟齐鸣,五彩纷飞,热闹非凡。作为百鸟之王的少昊,则居于朝堂之上,根据诸鸟的汇报,决策国事,制定刑赏。
中国最早的启蒙读物《千字文》第二十句“鸟官人皇”,即指少昊和他的鸟官。
少昊和他的文武百官自然不会是鸟,不过是以鸟为官名。
一时群鸟毕集,氏族繁盛,接着就是要制定历法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7-08 21:04:14 +0800 CST  
89、岁星周期
从百余年前的伏羲女娲时代开始,人们就逐渐认识到了极星,逐渐认识到了太阳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季节的变化,依靠着对这些自然变化的认识以及对太阳在一天内和一年内的升降以及位置的变化的认识,人们定出了节气,节气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裨益。
少昊的母亲书戚生前就一直在观察着天空,在去世后,她将测天的任务交到了同族的媳妇常羲手中。常羲在接到测天的任务后,就在照料丈夫和孩子的起居生活之余,继续着书戚的测天事宜。《中华远古帝王谱》中记载:木星古时为岁星,它有多种称呼。主要有摄提、应星、经星、纪星、重华星等,又称太岁、太阳、岁阴等,是伏羲太昊主观测星,代表东方春木,苍帝人主之象,主大司农,主五谷,主福。岁星庙位为营室星,又名青庙,玄宫。初为玄女所创。
木星十二岁为一个周期,每岁之名分别为:(1)〇(qi,读杞),(2)〇(sun,读顺);(3)〇(qiang,读强);(4)〇(kun,读昆);(5)〇(qi,读七);(6)〇(ga,读嘎);(7)〇(ba,读扒);(8)〇(qia,读掐);(9)〇(cha,读擦);(10)〇(sha,读仨);(11)〇(qiu,读丘);(12)〇(mo,读摸)。
岁星与十二地支相配称作太岁十二地支:岁星在子名为困敦,在丑名为赤奋若,在寅名为摄提格,在卯名为单阏,在辰名为执徐,在巳名为大荒落,在午名为敦牂,在未名为协洽,在申名为涒滩,在酉名为作噩,在戌名为阉茂,在亥名为大渊献。岁星十二地支又称岁阴。
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分为十二分,称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来纪年,故称岁星。《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数年在西也。”《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旧唐书·宪宗纪上》:“壬申夜,月掩岁星。” 清 黄遵宪 《十月十九日至沪》诗:“海水萍踪仍此地,岁星荔实忽周天。”
木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11.8622年,继承书戚观察位的常羲以自己本身为观测点,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背景来观测岁星(也包括日、月及其他四颗行星)在天空的运动,正好约十二年绕天一周,也就是说,岁星每年要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每一星空区域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共有十二个这样的星空区域,即十二次,这样用“岁在××”就可以纪年了,十二年周而复始。
十二次是将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平均划分为十二等分,具体位置则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为标志。岁星纪年法的表示方法是:如岁星在某一年运行至星纪区域,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翌年岁星又运行至玄枵区域,该年就记为“岁在玄枵”,以下类推,十二年循环一次。《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
十二次与二十八星宿对应关系
星纪:斗牛女 玄枵:女虚危 诹訾:危室壁奎 降娄:奎娄胃 大梁:胃昴毕 实沈 :觜参井 鹑首:井鬼柳 鹑火:柳星张 鹑尾 :张冀轸 寿星:轸角亢氐 大火:氐房心尾 析木:尾箕斗。
常羲将观测到的数据和结果呈报给少昊,少昊看到常羲观测天象的结果,看到木星在黄道十二中的位置: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啊。少昊不禁感叹道。只是按这个来纪年尚还不完善,不如以此为基础,妾还想到了一个方法:
由于真的岁星(木星)是由西向东运行的,与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十二辰恰好相反,因而古人在生活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岁星纪年法”有用处的不多,不如采用“太岁纪年法”。
所谓的“太岁纪年法”,就是假想出一个岁星,将其取名为“太岁”。也就是说,“太岁”的运动方向与真的岁星(木星)的方向完全相反——由东向西。这十二太岁的名字就是这样:摄提格、单阕、执徐、大荒落、郭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少昊一看,哦,为什么叫这么些个名字啊,实在是难记。常羲附在少昊的耳边讲了如此这般。才使少昊的颜色尽开,一扫脸上的阴阙。
《说文解字》载:“摄,引持也。”引持,翻译过来,即纺锤,后引申为捆绑。“摄”,左边是个手,右边就是三个纺锤的象形。照相,也叫“摄影”,是因为这个胶卷的外形,颇像纺锤。离宫星官,其六颗主星,放在一起,颇像三个纺锤,故名“摄”。《说文解字》载:“提,挈也。挈,悬持也。“所谓悬持,就是拎东西时的把手。室宿居于离宫六星之上,其两颗主星连在一起,颇像拎东西的把手,故名“提”;什么是“格”?《说文解字》载:“格,木长貌。”格,就是长棍子。《广韵》载:”格,度也,量也。“格,就是度量,即尺。由此可见,“格”本意是棍子,后来引申为尺,“格物”,即是用尺度量事物。壁宿的两颗主星,连在一起,颇像一根棍子,也象一把尺,故名“格”。“摄提格”,实际上就是对离宫星官、室宿、壁宿的另一种命名。
与此同理,单字,象形的原意是武器,阕字原意是缺失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缺少武器,有代表和平的意思,也是和星象的形状相似的,以此类推,“赤”原意指暗红色的,“奋”指鸟从平地上起飞的样子,“若”原意平顺的,顺从的。也是和星象相似。这样的记法可不就是好记。
比起这岁星,月亮对于我们更是重要。我可是要“浴”十二月了呢。“哦,那我要看看这十二月是如何浴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7-17 14:50:13 +0800 CST  
90、十二月历
“浴月?你还真要把月亮给洗了啊。”少昊不忘调侃妻子常羲几句。常羲的脸色变得严肃了,“我替你生孩子,养孩子,还不许我洗个月亮?况且你知道我父母是巫师,但我做的这件事可不是巫术。既然你妈妈让我好好地观测天,那我就要好好地把天观测好。你看,这月亮照在水里,可不就是在洗澡。我观察过了,这月亮在春、夏、秋、冬四季一轮过程中总会圆十二次,缺十二次。就像月亮整个在水里洗过十二次澡一般。我想研究出月亮的规律,这样你就可以按这个规律制定出历法了。”少昊不禁对自己妻子的行为言止非常地赞赏和尊敬。《中华远古帝王谱》中记载:少昊命羲和主日,常羲主月。
常羲观测到了什么呢?常羲通过观测看到的,几乎是与现代对月球的基本观测一致的现象: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由于我国农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朔”是有初始和元月初一的意思;而“望”亡,氓也,指流落他乡的人。王,代表挺立。亡月王组合为望,造字本义,站在高处,举目远眺。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隶定字形从亡从月从王,“亡”指朔日无月;“月”指朔日之外的所有月相,从娥眉月、上下弦月到圆月;“王”意为“最大者”、“王者”。“亡”、“月”、“王”联合起来表示“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月相之王”。本义:最大月相(月圆)。
常羲看到了朔望月。于是就将这个月相说给了少昊。只是,她所说的,可是:唯月是造物主,晦半月为无质,明半月为生命.
因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东移的速度比太阳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东前进13度多点,而太阳却只前进1度。 因此,朔之后,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阳的东边,一两天后,太阳一落下去,西边的天空就可见到一弯新月,两个尖角指向东方。此后,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迟,月亮也逐渐丰满起来。约在朔后七天,月亮的黄经刚好超过太阳90度,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圆弧朝西的半圆,这就是上弦月。以后月亮继续向东,更加丰满,升起的也更迟了,直到望。从朔到望,月亮离开太阳的距离越来越大。 过了望后,月亮逐渐向太阳移近,月面逐渐消瘦下去。 当月亮黄经超过太阳黄经270度时,它又变成了半圆形,但圆弧朝东,这就是下弦月。这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正高悬在正南的天空上,自然,我们的肉眼这时是看不见月亮的。下弦以后,月亮要到后半夜才从东方出来,它的半个圆面逐渐消蚀下去,变成狭窄的镰刀形,尖角向西。从望到朔,月亮与太阳靠得越来越近,以至再次与太阳黄经相同,消失在晨曦中。 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时间,叫做朔望月。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 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关于朔望月周期。月相在天,容易观测。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得到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如果经常观测,就会知道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比29 天半稍长。按照朔望月来安排历日,必然是小月和大月相间,而到一定时间之后,还得安插一个连大月。只有掌握了比较准确的朔望月周期,连大月的设置才会显现出它的规律。从文献上考查,《春秋》 所记月朔干支告诉我们,春秋中期以前,连大月的安插并无明显的规律性。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 年)的九、十两个连大月以后,除襄公二十四年八、九两个月连大外,其余所有连大月的安插都显示了15个月~17 个月有一个连大月的间隔规律。
朔望月的观测和阴阳合历。除了太阳之外,月亮是最引起上古前人瞩目的天体。有了记日法之后,月亮的圆缺周期(天文学上称为朔望月)两个朔望月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因此古人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于是,太昊时代,少昊的十二月历法规定,每年为三百六十五天。每年为十二月,每月为三十天,计三百六十天;过年为五天,共计三百六十五天。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7-17 15:08:08 +0800 CST  
90、十二月历
“浴月?你还真要把月亮给洗了啊。”少昊不忘调侃妻子常羲几句。常羲的脸色变得严肃了,“我替你生孩子,养孩子,还不许我洗个月亮?况且你知道我父母是巫师,但我做的这件事可不是巫术。既然你妈妈让我好好地观测天,那我就要好好地把天观测好。你看,这月亮照在水里,可不就是在洗澡。我观察过了,这月亮在春、夏、秋、冬四季一轮过程中总会圆十二次,缺十二次。就像月亮整个在水里洗过十二次澡一般。我想研究出月亮的规律,这样你就可以按这个规律制定出历法了。”少昊不禁对自己妻子的行为言止非常地赞赏和尊敬。《中华远古帝王谱》中记载:少昊命羲和主日,常羲主月。
常羲观测到了什么呢?常羲通过观测看到的,几乎是与现代对月球的基本观测一致的现象: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由于我国农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朔”是有初始和元月初一的意思;而“望”亡,氓也,指流落他乡的人。王,代表挺立。亡月王组合为望,造字本义,站在高处,举目远眺。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隶定字形从亡从月从王,“亡”指朔日无月;“月”指朔日之外的所有月相,从娥眉月、上下弦月到圆月;“王”意为“最大者”、“王者”。“亡”、“月”、“王”联合起来表示“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月相之王”。本义:最大月相(月圆)。
常羲看到了朔望月。于是就将这个月相说给了少昊。只是,她所说的,可是:唯月是造物主,晦半月为无质,明半月为生命.
因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东移的速度比太阳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东前进13度多点,而太阳却只前进1度。 因此,朔之后,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阳的东边,一两天后,太阳一落下去,西边的天空就可见到一弯新月,两个尖角指向东方。此后,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迟,月亮也逐渐丰满起来。约在朔后七天,月亮的黄经刚好超过太阳90度,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圆弧朝西的半圆,这就是上弦月。以后月亮继续向东,更加丰满,升起的也更迟了,直到望。从朔到望,月亮离开太阳的距离越来越大。 过了望后,月亮逐渐向太阳移近,月面逐渐消瘦下去。 当月亮黄经超过太阳黄经270度时,它又变成了半圆形,但圆弧朝东,这就是下弦月。这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正高悬在正南的天空上,自然,我们的肉眼这时是看不见月亮的。下弦以后,月亮要到后半夜才从东方出来,它的半个圆面逐渐消蚀下去,变成狭窄的镰刀形,尖角向西。从望到朔,月亮与太阳靠得越来越近,以至再次与太阳黄经相同,消失在晨曦中。 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时间,叫做朔望月。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 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关于朔望月周期。月相在天,容易观测。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得到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如果经常观测,就会知道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比29 天半稍长。按照朔望月来安排历日,必然是小月和大月相间,而到一定时间之后,还得安插一个连大月。只有掌握了比较准确的朔望月周期,连大月的设置才会显现出它的规律。从文献上考查,《春秋》 所记月朔干支告诉我们,春秋中期以前,连大月的安插并无明显的规律性。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 年)的九、十两个连大月以后,除襄公二十四年八、九两个月连大外,其余所有连大月的安插都显示了15个月~17 个月有一个连大月的间隔规律。
朔望月的观测和阴阳合历。除了太阳之外,月亮是最引起上古前人瞩目的天体。有了记日法之后,月亮的圆缺周期(天文学上称为朔望月)两个朔望月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因此古人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于是,太昊时代,少昊的十二月历法规定,每年为三百六十五天。每年为十二月,每月为三十天,计三百六十天;过年为五天,共计三百六十五天。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7-17 15:08:48 +0800 CST  
91、日行十干(1)
作为少昊的正妻和一位母亲,羲和其实是很快乐的。她每天的生活除了偶尔干一些活以外,就是带着孩子玩耍,当孩子稍稍长大一些,羲和便教着孩子一些知识。孩子也总是和她亲近一些,因为她的姐妹常羲可是受了书戚的遗命要苦命地观测月亮的。直到一日,丈夫少昊通知她她的父亲病重了。她和少昊急匆匆赶往羲和一族的驻地。生命垂危的父亲看到女儿和女婿带着孩子来看望,顿时老泪纵横,父亲拼着力气,将羲和一族一直以来担负的测日的使命交给了她,也将羲和一族交给了她。
父亲最终还是走了,走得不那么痛苦。回到中央部落,羲和和少昊打开父亲传给他们的物件,原来是父亲这一生在观测中所得出的关于太阳运行和时间记录的成就: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帛书,帛书有云:千有百岁,曰月釔生。九州不平,山陵备侧,四神乃乍(作),至于复。关于“日月矣生”,《山海经大荒南经》云“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日”的名称据甲骨文记载就是甲、乙、丙、丁等十天干,每天出一日,十天出完称为一旬,是卜辞占卜最常见周期 “旬占”的单位长度。
大地覆平了,“十日”安顿下来,反映在历法上,就是把一年分为“十日”。此时没有昼夜之分,即设想没有地球自转,只有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将天空上的太阳位置垂直引 入“九州”地平方位,按“十日”定出“十方”,太阳每经过一方称为一日,每“日”平均约天,我们姑且称之为“十日历”。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葬族、傈僳族、白族、土家族中盛行一种叫“十月历”的太阳历,一年十月,每月天,加过年五、六天,等于一太阳(回归)年。“十月历”的发现,证明这种太阳历在我国原始先民部族中确曾出现过,彝族“十月历”很可能就是上古“十日历”的孑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帛书所讲起源时期的“日”与后来习惯上的日(昼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大约是一年的十分之一,按文献记载可称为“之日”。如《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蹙发,二之日栗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礼记月令》载“季冬之月……冰方盛……命取冰”,“仲春之月……天子乃献羔开冰”,据此推知“一之日”必在仲冬(冬至月);“二之日”到“四之日”等于季冬到仲春,三个 “之日”之间相差三个多月,每“日”应是天,故“十日历”或可称为“之日历”。把“凿冰”、“开冰”直接与“之日”相联系,不与“月”联系,是因为“日”与“冰”有直接关系,而与“月”没关系,因此是一种纯阳历的安排。
关于“日行”与“四时”的关系,文献多以“日行远近”来解释。《吕氏春秋有始览》“冬至日行远道……夏至日行近道”。《论衡说日》“夏时日在东井,冬时日在牵牛;牵牛去极远,故日道短;东井近极,故日道长……故曰日行有近远,昼夜有长短也”。此处“日道”指太阳周日视运动圆周的昼弧,相应的夜弧称“夜道”。这里解释白昼(日道)短与日去极远近有关。《周髀算经》载日行“七衡六间”以生二十四节气,“七衡”指北极为中心的七个同心圆(衡),分布在以天极为顶点的天苑盖上,“日冬在牵牛,
终于,羲和也在带孩子和理家的百忙之中代替其父北开始执政,以父亲传下的文书,加上自己的观测,终于有十天干,只是这“十天干”怎样提才能被人们接受呢?
“天干地支”里的每个字几乎全都是最古老的象形字,而最古老的造字者就是贞巫们。我们若将“天干地支”归类为贞巫造字,对我们破解“天干地支”密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将天干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解读,这对我们揭开天干的神秘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一部分:甲乙丙丁是指古时贞人占卜时使用的四大道具。第二部分:戊己庚是指古时巫师们做法时使用的法器和耍的巫术。第三部分:辛壬癸是指古时帝王们掌控的阉割刑具。
古时的贞人在占卜时通常是将钻有小孔的龟甲上面倒入水银,放在火上烧灼,使龟甲爆裂,产生卜纹,再根据卜纹预测吉祥。同时还要将画有咒语的符投入火中烧掉,以告知天神。天干的第一部分就是这种占卜形式中使用的四大道具。
“甲”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甲字的形义至今不明。一说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写作十,像皮革的裂纹,甲的本义是皮革开裂。也有人认为,甲先写作十,后外加方框,构形与田字相似,像宗庙中安放神主的器具......“甲”就应该是龟甲,因为某些龟甲的外壳上有近似田字的花纹。在古人眼里龟是一种神物,由于它的寿命极长,古人就迷信龟甲内有某种神灵的存在,很自然龟甲就被贞人用来占卜,成为占卜的道具之一。
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乙”字像是流动液体的形状。我们若将“乙”认定为是古人占卜时使用的水银,是极有可能的。即“乙”的本义就是指水银。
“丙”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丙是象形字,但所象之形迄今没有定论。丙的常用义是指天干中的等三位,又指序数第三。根据古代五行说,丙居南方,南方属夏,亦属火,所以又用丙代称火,常用于“付丙”一词,表示投入火中。“丙”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古时贞人占卜时投入火中烧掉的“符”。此“符”画有巫咒以告知天神自己的祈求。“丙”在甲骨文的字形像是一个方形木牌下方开了一个三角形口子,这个形状与道教画符的形状(下方有个三角形口子)极为相似。甲骨文里的“贞”像是两个相倒立的“丙”(甲骨文写法)上下组合而成。古时贞人是从事占卜及掌管占卜档案的官吏。“丙”即“符”可分为阴阳两种,两“丙”(符)咒文相同。阴“丙”由贞人在占卜时投入火中烧掉,送给天神,而阳“丙”就由贞人作为档案为帝王保存。很自然甲骨文的“贞”就被古人写成了两个甲骨文的“丙”上下颠倒的形式了。还有,若古人在占卜前需要“更”改“丙”(符)上的咒文时,是绝不能将“丙”投入火中烧掉,那样会惊动天神的,而只能将阴阳二“丙”敲碎打烂。甲骨文里的“更”就是手拿棍棒敲打两只“丙”之意。
“丁”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丁是象形字,状似簪的样子。簪是古代用来挂器物的钉子,所以丁是钉的本字。“丁”应是古人占卜前,使用“丁”形硬物在龟甲上打孔的工具,占卜道具之一。古汉字“打”是由手与丁左右会意而成。表示贞人手拿“丁”型硬物在龟甲上打孔的形态及所发出的“哒、哒”声。这就是“打”字的本义及发音的由来。
古时巫师在做法驱魔时,左手挥舞着大斧,右手摇动着铃铛,嘴里念着咒语并喷射着口水,不停地舞蹈。这就是天干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即巫师做法时使用的法器及喷射的口水。
“戊”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甲骨文的戊是象形字,像斧钺的样子。“戊”我们可以认为就是巫师做法时左手拿着的法器大斧。
“己”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己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己像丝形。己的本义指为了缠束丝而分出来丝缕的端绪。“己”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巫师做法时,向地面上喷射的口水印记。
“庚”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一说庚在甲骨文、金文中是象形字,状似一种有耳且可以摇动的乐器,即钲。一说庚在篆文中是象形字,像双手摘取草木上的果实之形。后世使用的庚都是假错字,指天干的第七位。“庚”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古时巫师做法时,右手不停地摇动着的“铃铛”。古汉字“康”是由甲骨文“庚”字衍变而来,表示巫师给病人驱魔治病时,在病人头上不停摇动着铃铛“庚”,所发出的“糠、糠”声,使病人康复。由于古时冶炼技术的原因,当时的铃铛“庚”所发出的声音不是“铛、铛”声,而是“糠、糠”声。这就是“康”字的本义及发音由来。
天干的第三部分写作什么呢?(辛壬癸)竟然是指帝王们掌控的阉割刑具!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7-20 11:08:12 +0800 CST  
92、日行十干(2)
凛冬,对于远古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寒冷难耐的季节。家家户户的房屋里都生起了火。在火光的照映下和热量的传递中,人们在房屋内,在寒冷的暗夜里,等待着这寒冬腊月的过去。在一个茅屋内,一个年轻的男人静悄悄地躺在床上,寒冬腊月中在他的想法中,更多的是来年冬去春来万物的生育和生长。目睹过女性生产孩童的他对女性和女阴崇拜有加,他想着自己如果可以变成女性,自己是否也可以在来年的春季生育出属于自己的后代。于是一件悲剧发生了,在几千年后的人们看来似乎是因为无知而导致的悲剧在几千年前却被人们崇拜为勇于试验的勇士,只是他们没有成功而已。“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这位年轻男人只是比自宫更是彻底,在下身处留下了在他自己看来可以生出孩子的,类似于女阴的洞。但是他没能等来来春的生育,他等来的是他自己生命的逝去......
回想着自己看到的人们第二天正在处理的男人的遗体,羲和颇有些感触。在思考之下,她终于补完了十天干中的另外三个字——辛、壬、癸。
“辛”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辛在古文中是象形字。有人认为像一种弯刀刑具。“辛”在甲骨文状似捆绑人的十字架之形。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捆绑人的阉割刑具。
“壬”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壬字的构形和本义现不详。“壬”我们有许多证据认为它就是指男性的生殖器。“壬”在甲骨文里的字形像男性阴茎 上尿道口的形状。甲骨文里的“妊”就是由女与壬会意而成,表示女人受孕。汉字的“淫”字是由象征水,手爪和男性生殖器(壬)三部分组合而成,其本义为手淫。甲骨文里的“弄”像是由甲骨文的“壬”与象征双手()上下组合而成,其本义是双手玩弄生殖器。《古代汉语字典》里对“弄”的解释是用双手把玩玉。
“癸”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癸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及篆文中,癸的字形都状似两枝箭交错在一起。在籀文中,癸成为会意字,由象征人的双足(癸字的上部分)和矢两部分组成。癸的本义不明。“癸”就是状似剪刀的阉割刑具,是起先的甲骨文象形字写法。而后来“癸”衍变成会意字时,是由双足与矢上下组合而成,其本义表示阉割者的双足下放着阉割刑具(矢)的形态。
甲骨文里的“帝”像是由甲骨文里的“辛、壬”(横置)和“癸“三部分重叠而成。“帝”的本义就是指掌控阉割刑具和阉割刑法的人。古汉字“辟”的含义是指君王和刑法。而甲骨文里的“辟”的字形像一个人(君王)坐在石头上,背后立着捆绑阉割人的刑具“辛”。
在男性了解他们在“生殖”行为中的作用之前,都曾有过“扮女”的心理和行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获得女人所独有的“生育力”。
远古时代的先民不了解“性交”的本质和男性“射精”及“精子”的“授孕”功能,把“生孩子”看成女性唯一的“神圣功能”。因而最初的崇拜是对女性女阴的崇拜。而“扮女”的行为则是以模仿“生育”为主。直到上个世纪还在台湾流行的“产翁制”就是这种信仰的遗迹。大量的神话中“英雄无父”的现象就是这种对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无知的反映和性伙伴不固定的群婚时代的产物。但这种神话还是把“生育”和“分娩”的“神圣”功能归功于女性。
由于女性的经血和生育力的“因果”关系,最初的宗教是生殖宗教,是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手段保证女神的“繁殖力”和“大地”的“产殖力”。这种仪式在每年的春天,以男女在大田里裸体性交的方式增加地力。并以“血”为“化肥”,因而女人的经血是与生育有直接联系的。
在女祖为“女神”,以“女”为纲的社会存在中,女性的地位最高,无有争议,不受怀疑。例如东女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女性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该国“俗重妇人而轻丈夫”。《新唐书》卷146《西域传》上“东女国”条则记载东女国“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东女国以女性为国王,“女王号为'宾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议国事。在外官僚,并男夫为之。其王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政。女王若死,国中多敛金钱,动至数万,更于王族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为王,其次为小王。若大王死,即小王嗣立,或姑死而妇继,无有纂夺”。可见,东女国王位继承采取了女王终身制与家族垄断制相结合的方式,男子无权参与。
以“女”为纲的文化,自然使男性有“趋向崇高”的心理冲动,他们“扮女”的手段之一是“模仿产妇”。太平广记卷483所记“獠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稍不卫护,其孕妇疾皆生焉。其妻亦无所苦。“又有越俗,其妻或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反具糜以饷婿,婿护裣抱雏,坐于寝榻,称为产翁。还有“通过模仿生育死亡的过程,”以“假母”的身份,体验“神圣”。因为男人没有经血,就以红色的“矿物颜色”替代。,这就是为什么以红色矿砂涂抹死人的习俗的来源。(他们的尸骨上撒布赤铁矿粉粒)还有以泼动物血模拟女性“经血”的(杀牛淋血)。着“女装”是这种“女性,女神崇拜”的心理的另一种想象发明。
还有最“激进”的模仿方式就是“仪式性”的“阉割”。原始部落的仪式是把男性的阳具“阉割”,变男性身体为“假女的母性”身体,以“血窟”的“摹女阴”手段,代替男体下垂的“外肾”,人工致圣。
虽然看上去有些残忍,但对于人们来说,有了太阳,有了月亮,有了节气,有了时间,人们的生活又有了多一些的规律。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7-22 18:54:44 +0800 CST  
93、日行十干(3)
从伏羲时代开始,因为天齐建木,人们认识了太阳,有了从太阳的运行中、四季的变换中以及星辰的变换中认识的节气。节气在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狩猎与生活。但是这样的节气并不是非常精确的,人们只是在一段时间中知道这样的节气,如果将之称为节令或许更为合适。天齐建木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显示着太阳的方向,自然还有那时的人们所忽略的这根建木会因为太阳高度的不同和照射角度的不同而显示着不同的影子。自然,现今的人们知道,一根木头,既使它比较粗壮,也不能够以木影得到比较精确的结论。
数十年前,先首领太昊命人立起了天齐建石。这个人们建立起来的最初的石晷还是规律性地显示着太阳在每天每个时间照在石晷上的不同长度的影子,也显示着每个季节相似地显示在天齐建石上的影子,直到在少昊时代终于被人们发现了,报告给了观测太阳的羲和。羲和按照人们所说的和发现的观察着,推演着,终于,她知道了其中的秘密。
在正午时利用高八尺的表杆所产生的晷影的长短来确定节令的记载。结果如下:
冬至一丈三尺五寸;小寒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大寒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立春一丈零五寸二分小三分;雨水九尺五寸二分小二分;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一分;春分七尺五寸五分;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五分;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四分;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三分;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二分;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一分;夏至一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一分;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二分;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三分;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四分;白露 六尺五寸五分小五分;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一分;霜降九尺五寸二分小二分;立冬一丈零五寸二分小三分;小雪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大雪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再往后,这些精确的观察就被人们记载在了《周髀算经》中了。
更加精确的节气指示使得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更加规律了,重要的是,少昊这个鸟的王国每年的收成开始成倍地增长,人们对于这样的发现自然是欣喜有加。十天干是有阴有阳的,自然地,人们开始用十天干进行占卜。
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 丙 戊 庚 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诗曰:春季甲乙东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四季土。
人们的生命、人们的生活开始与时令联系起来。
甲木为雷。雷者,阳气之嘘也,甲木属阳,故取象于雷焉。稽诸月令,仲春之月,雷乃发声,甲木旺,即其验也,况雷奋于地,木生于地,其理又无不同者。甲木至申而遂绝,以雷声至申而渐收也。
乙木为风。乙木长生在午,败在巳。在午而生者,盖乙为山林活木,至夏来而畅茂,诗所谓千章夏木青是也;其败巳云何?巳乃巽地,巽为风,木盛风生也,风生于木而反摧木,犹之火生于木而反焚木,其取败也固宜,所谓乙木为风者,木其所自生云尔。
丙火为日。《说卦传》日:离为火为日,日与火皆文明之象,是以丙火为日之名不易焉。太阳朝出而夕入,阳火寅生而酉死,而又何异乎?
丁火为星。丙火死而丁火遂从生焉,在天之日薄而星回也。类如此星象唯入夜故灿烂,阴火唯近晦故辉煌,丁不谓之星而何?
戊土为霞。土无专气,依火而生,霞无定体,借日以现,知丙火之为日,则知戊土之为霞矣。是霞者,日之馀也,日尽而霞将灭没,火熄则土无生意,故谓之霞也。
己土为云。己土生居酉,酉,兑方也,其象为泽。先正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然则云者,山泽之气也,己虽属土,以此论之,则其谓之云也亦宜。故甲己合而化土,其气上升而云施;云雷交而作雨,其泽下究而土润。此造化之至妙者与!
庚金为月。庚乃酉方阳金,何以知其配月乎?曰:五行之有庚,犹四时之有月也;庚不待秋而长生,然必秋而始盛;月不待秋而后月,然必秋而益明。以色言,月固白也,其色同矣;以气言,金生水也,潮应月也,其气同矣。经云:金沈在子。见其与月沈波也,三日月见庚方见,月初生与庚为位也,故曰庚金为月。
辛金为霜。八月,辛金建禄之地,是月也天气肃杀,白露为霜,草木黄落而衰,故五行阴木绝在此地,若木经斧斤之斩伐,未有所生焉者也。斧斤以时入山林,严霜以时杀草木,揆之天道,参之人事,信乎辛金之为霜矣。
壬水为秋露。春亦有露,何独拟之以秋?盖春露、雨露既濡之露,秋露、霜露既降之露也,露一也,春主生,秋主杀,功用不同有如此,然吾以壬为秋露也,盖露属水,而壬水生于申,水本能生木者,水既然在此而生,木何由于此而绝?故知
壬之为露,秋露也。如壬日生秋,见丁火最显,丁为星河,壬为秋露,一洗炎蒸,象纬昭然矣。
癸水为春霖。癸水生卯月,号曰春霖。盖阴木得雨而发生也,然至申则死,七、八月多干旱也。且卯前一位是辰,辰,龙宫也,卯近龙宫而水生,龙一奋遂化为雨焉;卯为雷门,雷一震而龙必兴焉,观此则癸水其春霖矣。
系统的记载自然是后世人之笔墨,然而从少昊时代起,人们从太阳和节气中开始关注起自身的生命和气运。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7-24 22:38:19 +0800 CST  
94、叔重叛乱
有了十天干的规律,太阳在人们心中就是循着轨道在运行着的,人们可以随时按太阳在天上位置在判断时间和四季,以及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少昊看着他亲手创建的这个“鸟国”,看着地上一个个跪拜如仪的部族首令,也看着人们安心地劳动着,于是少昊颇有些飘飘然。他向臣下们发布命令:准备适都曲阜。
此时的曲阜正在少昊部落的中心,少昊此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部族。
王青教授在《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一文中说:“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迁都曲阜后,少昊决定将自己的功业和盛绩传播于四方。毕竟他是一个没有遗命而直接继位的首领,自知得位不正的他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信服,四方宾服。但显然少昊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少昊时代,所有对少昊臣服的部族,无论是葛天氏还是无怀氏,还是北方的共工氏,又或是南方的祝融氏,都有着相当的实力。如同后世的半独立诸侯,只是在名义上对少昊臣服而已。而没有削藩的少昊如此情形下就要巡幸四方,问题就此衍生出来......
少昊的巡幸旅程出发了。少昊首先经过的就是帝俊时代封给长子鸿的白民国——泽邑。也就是今天的荷泽。荷泽从古至今每年都会伴有比较严重的旱灾和洪涝灾害,当少昊到达的时候,旱灾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而少昊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像:人烟稀少,到处都是树木和蒿草。“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下官虽有忧民泪,一担难肩万姓忧。”少昊沿路走着,一路看着这因为旱灾而形成的凄惨景像,这景像深深地触动了他。少昊命令从人赶归结建房引水,又对民众发放食物;一面则让人亍紧重新组织生产,力图恢复泽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少昊信步来到泽邑的公众街和女人区,人们虽然有些衣衫不整,但仍然有些井然的生活秩序。在前来取食的人群中间,少昊看到一个虽然窘迫,但眼神中依然闪烁坚定光芒的女性。这样的一个女人令少昊心动不已,在眼见她离去之后,少昊也跟着她来到泽邑的女人区中。看到她用警惕的眼光瞧着自己,太昊拿出自己的食物给她,又不断地和她聊着心。终于,一个美丽的女生倒在了少昊的怀里,春风一度,竟令她有了身孕。在少昊继续起程的日子,女人倚门而望,看着自己的男人离去。怀胎十月,一名女婴呱呱坠地,这就是后来的大首领嬑节!
话分两头,随着少昊的继续西行,有一个人却已经坐不住了。先首领太昊的长子重,在少昊则是叔叔。他在祝融部落的反乱后被封为祝融部落的首领,便是祝融部融为王族部落的首任首领。然而在太昊逝去,妹妹又意外身亡的情况下,重,是很想争一下首领之位的。而被击败的祝融部自然也不想长久地担着叛乱部族的罪名。祝融部落的很多长者和经历过部族繁盛期的人都希冀着部族可以在什么时候通过一定的方式重新恢复老首领烛龙时代的光荣。重新恢复祝融部在大伏羲部族的中央部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祝融部落凭借自己的强大的基础而在短期便恢复起来的部落实力也让年轻一代的祝融人有着不一般的荣耀心。在接到少昊向西巡视大伏羲部族全境的诏令后,重开始心事重重,这可是一个机会,如果发兵直蹈曲阜城,或者直蹈羲和部落,乘虚攻占少昊部落,那么自己就可以以“王族”身份成为新首领,而祝融部落自然也可以扬眉吐气。
正当重纠结的时候,部族的人给他送来了一幅图。《山海经》载: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古人没有钟表,计时是用日晷,根据表木投影的变化确定时辰。
近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河南洛阳出土的秦汉日晷,就是此种十时记时制度的有力物证。这两件日晷遗物只余表盘,表盘的正中圆孔显然是植表针的。围绕圆孔的圆周上,镌有刻度,相临刻度的间隔为圆周的1/100(3.6度),表明这两件秦汉日晷使用的都是百刻记时制,而百刻记时制显然是十刻记时制细分的结果。阎林山和金和钧两位学者在《论我国的百刻记时制》(注:载《科技史文集(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一文中指出,十刻记时制最迟在商代中后期已见甲骨文记载了。
十日并出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外东经》云东方扶桑树上有十日,《海外西经》云西方登葆山上有十日,《大荒东经》云羲和生十日。《海外经》是述图之文,上述记载表明其所据古图中描绘了十个日轮环绕一树木的图像,这正是日晷计时的图示,扶桑以及登葆山上的羽葆就是测影表木,而扶桑和登葆山上的十日则示意根据太阳运行划分一天为十时的记时制度。《大荒东经》所谓羲和生十日不过是说上古历官羲和通过立表测日建立了十时记时制。
《淮南子·地形训》叙述地图多因袭《海外经》,其中关于若木的记载尤能体现其与测影之表的渊源关系。《地形训》云:“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大地。”高诱注:“末,端也。若木端有十日,状如莲华。华犹光也,光照其下也。”逵吉按:“莲华,《太平御览》作‘连珠’。”若木亦即扶桑。不管是“莲华”还是“连珠”,都足以表明,十日是环绕扶桑树的末端对称排列一圈的,且十日光芒四射,测日之表的形象一目了然。
在一些古代美术遗迹中,扶桑树与测日之表的渊源联系亦依稀可辨。如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画中,四株扶桑树分居四方,每株树都有九或十支树枝对称分布在树的两侧,每支树枝的末梢都结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树的顶端则栖息一只鸟或怪兽。这一画面不正是对《海外东经》“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扶桑和《淮南子》“末有十日,其华照大地”的若木的生动再现吗?
正因为扶桑的原型是测日授时之表木,它是古人藉以领会太阳方位和运行的依据,人们通过东方的表木(扶桑)观测初升的太阳,太阳确实是从扶桑上升起的,所以,在古代文献中,扶桑才与太阳难分难解。除《海外经》的记载外,又如: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上有扶木(亦即扶桑),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亦即汤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大荒东经》)
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fěi明。(《淮南子·天文训》)
重看见此一图像,立时就两眼发光:他少昊一日相照,而我有十日相辉,况且这样的历法可比他少昊的先进多了。重的夺位计划坚定了,祝融部又将陷入一场浩劫中。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7-28 22:48:29 +0800 CST  
95、长留上仙(1)
在重看来的吉相面前,他决定率领曾反叛过的祝融部落二次反叛,这次是为了在王族部落内部争权。于是重立坛对部众们宣讲:祝融部曾是大伏羲部落再兴的功臣部落;虽然一时迷失了方向,但现在也即将成为再次兴盛伏羲部落的功臣。作为发现火的部落,太阳和太阳神一直在向着我们,乌雀负载着十个太阳。十日轮照,应着我们此次将伏羲部落首领传承回归正统必受到热烈的光一般的照耀。现在,我就将率领你们,从这里出发,去夺取,去感受历史性的一刻!
乌鸦为“阳精”的说法由来已久,《抱朴子》里面就记载,用牛肉和丹丸喂养雏乌鸦,等它长大,“毛羽皆赤”的时候杀掉,“阴干捣服”,“可以寿五百岁”,这种说法很显然来自乌鸦—太阳—阳精一脉相承的联想。
现在,听到或看到乌鸦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但历史上乌鸦确曾有过一段相当风光的日子,它的出现不但不是凶兆,反而预示着吉祥,甚至代表着神谕。中国关于乌鸦的神话散见于《楚辞·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书中的乌鸦又叫金乌或踆鸟,典型特征为三足、金翅。《楚辞·天问》中说:“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王逸的注解和《淮南子·精神训》都说:“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看起来,乌鸦是居住在太阳里面的鸟,和月兔生活在月亮中一样,因此羿射日的时候,顺便把乌鸦也射死了,坠落下硕大的羽毛。在另外一个神化系统中,乌鸦和羲和联系起来。羲和本为日御,在《楚辞》的神话系统中,羲和驾六龙,承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而其他一些神话中,乌鸦代替龙成了拉车的苦力。到了《洞冥记》,羲和使用乌鸦有了更高的技巧:“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揜乌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太平广记》也记载:“南方有地日草。三足乌欲下食此草,羲和之驭,以手掩乌目。”看来,地日草好像一种大麻一样的东西,其他的鸟兽吃了只会“美闷不能动”,而乌鸦吃了不仅没事,反而会长生不老。羲和为了让乌鸦专心拉车,就用手捂住乌鸦的眼睛,这和后来人们给拉磨的驴子戴上眼罩是一个道理。《山海经·大荒东经》则抛开了羲和,直接把乌鸦当成了承载太阳的飞鸟:“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词牌却偏偏另有一个“相见欢”的别名,一个是“悲莫悲兮生别离”,一个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悲喜两种对立的情绪统一在同一个词牌中,算得上是乌鸦双重身份的缩影。
往前追溯,庾信的诗也并非《乌夜啼》的最早来源,这个名字的来自《世说新语》的编纂者刘义庆。《唐书·乐志》揭载:“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文帝闻而怪之,征还。庆大惧,伎妾夜闻乌夜啼声,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南兖州刺史,因此作歌。”三国魏何晏在狱中时,有两只乌落在屋顶上,女儿说:“乌有喜声,父必免。”何晏果然被释。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乌鸦曾是一个吉祥的象征。
重起兵了,但是起兵后向哪个方向去,却是令人费思量的。重在和祝融部的诸多族长商量过的后,决定向东,先兼并原属于祝融部的羲和和常羲两部。或许还可以震慑到九黎,接着收复九黎,重新在东方造就一个大祝融氏部落。历史中记载有重率族东行。我们认为这就是重在率领祝融部落东征。羲和和常羲得知重率祝融部大举前来,紧急和人们开会议定防卫作战方针。在这次紧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就由少昊的夫人羲和来主持,各部落的首领都认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重不应挑起战火。羲和一族也不会再回到祝融部中。如何抵挡重的部队?各部落的长老纷纷给出意见,建言献策。最后人们决定以穷桑所在的山为依托,分成十个部落队伍,每次从山后出击一个队伍,这样可以让重的祝融部队十分疲惫,然后再在太阳神的召唤下,即在日出的时候利用重的部队对光的有利时间集体出击,取得胜利。
于是当重率领着祝融部的人们来到穷桑的时候,一面大旗出现在山上的扶桑树上。“叔重,自我夫君少昊登位以来,大伏羲部落繁荣昌盛,部族顺服,南北扩张,人们安居乐业,你为何又要举兵叛乱,这是自蹈死路的事,劝你就此回转,则或许还可以权当没有这回事。”这是羲和的声音。“我乃太昊之子,先前我妹妹即位的时候,因是父王的遗命,我就顺从了。现在就该我即位了。少昊侄儿是凭借你们夺位的,现在我如果即位,那么最多以后重新传位给侄儿。”
羲和没有答话,一个羲和部落从山后转了出来,趁着祝融的人马还没有稳定下来,就发起了进攻。进攻持续了一会儿,见羲和手上一挥,这一部就退下去了。接着又能出来了一个部落......就这样,羲和部落的人马在几十分钟内轮流与祝融部的人们激战。这或许是第一次车轮战。于是重只能顿兵山林之下,进不能进,退则怕被两面夹击。金乌肆虐人间,大地化为一片焦土。可以想见,福融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一次祭起了放火烧山的老办法。于是就有史载的一片焦土。
另一方面,得到叔重叛党乱的消息的少昊也紧急从路途中赶回。并在长留之山驻跸。《山海经》中记载: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长留之山应是今山东鄄城附近的历山。历山附近有一个湖。正好是山海经所记载的日落于虞渊。而在同一个地方,在西周时建立了虞国。这里就是虞地。
另外,历山和在荷泽周边有一些漂亮的观赏石。这些观赏石半透明,多呈灰、白、红三色,石上有苔纹和胡桃纹理。例如红花石石质坚韧细腻,摩氏硬度3~5左右;颜色多变,纹理清晰,石体多以黄褐色为基调,上有深紫色的刷纹纹理,也有红底黄纹或黄底红纹等;脉络简洁,画面艳丽;不同色彩侧面磨光后呈现出不同图案,形成清晰明朗的精巧画面,似流云映彩、梅枝疏影、修竹摇曳,变化丰富。红花石红黄脉络相间,丝纹潦绕,除供观赏外,尚可制作砚台、镇纸等。红花石砚发墨润毫,手拭如膏。
尚有竹叶石、彩霞石、金刚石等,皆有多种形状,并在石上多有文理。
在这座长留山上,少昊下达了平叛的命令。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8-04 15:42:00 +0800 CST  
96、长留上仙(2)
身边不时有头上有着漂亮花纹的鸟儿飞过,鸣叫犹如管乐。花千骨擦擦眼睛,不可置信的望着眼前的桃源仙山。本以为昆仑瑶池已是美仑美奂,没料到长留山更是惊艳绝伦。
主岛方圆千里,呈一个不规则的奇怪八卦形状,整个的漂浮在半空中。周围斜上方三座小岛,犹如日月星般将主岛环绕。同时三座小岛上,缎带一般垂下巨大的瀑布,以银河落九天的奔腾气势倾泻而下,流到主岛之上,然后再整个的由主岛四面八方每个边缘倾流入海,在半空中建起巨大而壮观的水帘幕。在夕阳残照下,唯美得犹如幻象。
而远处的空中,还散布着大大小小零星的仙岛和仙山。有的秀奇,有的逶迤,在一片海色天光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灵动。
这是《花千骨》中对仙山长留山的描述。
少昊在得知自己的叔叔重率领祝融部落反叛的情况,只得率亲卫队伍和跟随自己的两个王子黎和该向东回师,少昊登上了长留山,发布了平叛令。《山海经》载: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山在西羌之中,烧当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烧当犯塞,护羌校尉段颎讨之,追出塞,至积石山,斩首而还。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
河水屈而东北流,迳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东北历敦煌、酒泉、张掖南。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敦煌酒泉,其水若酒味故也。张掖,言张国臂掖以威羌狄。《说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县,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监县矣。从邑,君声。《释名》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黄义仲《十三州记》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专权,君臣之礼弥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于君,谓之郡。《汉官》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河迳其南,而缠络远矣。河水自河曲又东,迳西海郡南,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之地,置西海郡,而筑五县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纷乱,郡亦弃废。
析支河曲:将黄河自扎陵、鄂陵两湖到兰州这一“S ”形流程分为四段,即两湖至唐克为第一段,唐克至曲沟(龙羊峡附近)为第二、三段,曲沟至兰州为第四段,而他认为:“析支河曲在黄河第三段,即兴海县的唐乃亥至共和县的曲沟间地区”;当地学者张庆友实地踏探后认为:“析支河曲之具体方位在东径101度至102度10分,北纬33度20分至34度30分之间,即今青海门堂至河南蒙旗县泽曲河一带广大蒙藏地区(它包括今久治、阿坝、若尔 盖、玛曲、碌曲、夏河、河南、泽库等县)。若按注文“河水屈而东北流,迳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的方位描述结合百度地图作方位校验,以为析支河曲的范围大致为兴海县的唐乃亥至龙羊峡北端,此段黄河符合“河水屈而东北流,迳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的注文描述,且之后的流向又符合“河水自河曲又东,迳西海郡南”,所以,《禹贡》所言“ 导河积石”的“积石”,应指今临夏的积石山。
从积石山向西二百里,就是祁连山脉,按照山海经文字的表述,这个地方应该是一个鸟兽喜好出没的场所,有许多带斑纹的兽类和鸟类生活。而祁连山脉中,兽类有雪豹,猞猁,旱獭,梅花鹿,鸟类有鹰,雕,隼,鹤,雪鸡,马鸡,虹雉,其中不乏毛羽艳丽之属。另外,该地盛产一种玉石,唐朝的王翰有《凉州词》赞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祁连彩玉”,以青玉矿量最大,其次是墨玉、黄金玉。地质学鉴定其矿物是蛇纹石。这就是多文玉石,也是“磈氏”这种在古人看来鬼一般的石头。由于这种石头可以反身太阳光和月光,因此被制成“夜光杯”。也就是主司反景了。而“长留”指的是如女性披发一般,查找祁连山脉中有如此形状的,应是今甘肃马鬃山。
但是为何远在西部的山会出现在东部的少昊伏羲氏部落呢?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集体编述而成。因为《山海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是民间个人无力完成的,即使一个氏族部落的领导集团也只能编成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受古时地域、交通条件的限制,一个部落不可能了解到各个的情况。所以,只能通过巫师口耳相传累积,在大一统的后世将其加以整理成书。而早期巫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文化知识的结构,大凡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生物、医药、帝王世系及重大技术发明等等,无不知晓,故《山海经》的内容十分驳杂。而在现代的山东历山,史书中颇有称为“亭亭杰峙”。而历山中的一些观赏石又与祁连玉有相似之处,因此山东鄄城的这座历山就成了甘肃长留山的替换,于是少昊登上了这座“长留山”。开始令“黎邛下地”。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8-07 16:14:54 +0800 CST  
97、长留上仙(3)
少昊得知叔叔重叛乱,只得匆匆结束他的巡视之旅,率军回返准备平乱。少昊登上了历山,下达了命令,并派遣使者,要求叔叔就此罢手。使者带着大伏羲氏首领的诏令来到重的营地宣令,重打开一看,见上面写着:命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重呵呵一笑,他都已经命令儿子来讨伐我了,还什么让我就此洗手不干,献上天,去向他投降吗?他把自己看作是天了吗?真是狂妄自大,回去告诉他,就让黎来邛下地吧,我们战场见。使者只得回去复命。少昊一看叔叔不听诏命,只得命令黎率部进逼。
“邛”的本意是从高处冲下的意思,原就是指军队等从高处冲击而之意。少昊的命令就是让长子黎率军从历山冲击而下击败叔叔重和二次叛乱的祝融部的人们。一场战斗即将不免。《中华远古帝王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嬑节的母亲是位目光远大的女人,她在嬑节满周岁的时候,毅然决然的赶走了那个男人,自己独力抚养女儿。嬑节三岁后,她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把女儿交给女人街别的女人去抚养,自己留下来继续和别的外族男人成婚,而是离开了婚育街,回到女人街亲自照看自己的女儿。
实际嬑节的母亲这位少昊在百民族临幸的女性为少昊生下了一女,名叫嬑节,按字本意是如竹节般修长而美丽白女子。这位性格刚强的女性在闻知到周边越来越浓烈的战争味的时候,带着女儿毅然冲出了白民族,向历山少昊驻地而来。可以想见这位女子抱着孩子在路上所经历的一路的困难艰苦。少昊在见到自己的情人和女儿之后,非常开心,于是将母女俩安顿下来。接着让自己的女儿嬑节遥领了一个村落的村长。
另一边,闻知少昊派遣黎率军来讨伐自己,为了不使自己两面受敌,重于是命令强攻羲和部。在祝融的人们摆出强大的实力和攻击力的情况下,羲和部终于抵敌不住,部落驻地被攻破,羲和闻听少昊驻节长留山,也向历山败退而来。攻入少昊部落本部穷桑地区的重和祝融部捉到了少昊的另一个儿子倍伐。怎么处理这个倍伐呢?有人主张处死以示对少昊的一种强硬姿态,有人则主张将位伐送回以待将来。重在经过思考之后,决定将这个倍伐流放到边远地区去。
《山海经》记载: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有神名曰因因乎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有臷民之国。
关于襄山地理位置的记载是:襄山,县西北五里,以水驾山而下,故名。其水南流为襄水,北流为檀溪。柳子山,县西北十五里,下有柳子关。《通志》云:“檀溪之水源出此山,故与襄山为近也”。襄水,城西五里,源出襄山。从上述记载我们不难看出,襄山,在襄阳城的西北五里处,其中,在此发源的水有两处,一处向南流的水称为襄水,一处向北流的水称为檀溪。
载民之国,能够养育百姓的国家。载民,养育百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於君谓之郡。”而重阴,两种属于阴的性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事物上。如:一昼夜的夜半:夜为阴,夜半为阴中之阴。故称重阴。 身冷,脉微欲绝的症脉都是阴盛,称为重阴,说明阴寒之盛。把自然气候和人的病变联系起来,如冬季属阴,寒为寒邪,冬季感受寒邪,也可以称为重阴。则是今湖北的神农架了。
《山海经》记载了,当年帝俊封季厘于国,季厘部后辗转迁徙到了现在湖北襄阳地区。此处动物种类比较多,因此记载为食兽。而缗渊,按字体本义就是用来钓鱼的湖。而有水四方,名曰俊坛,也就是今天洞庭湖中洞庭岛,又称为君山。
重在攻占了穷桑之后,将少昊的儿子倍伐流放到了现今的洞庭湖地区。在重看来,那里是大伏羲氏族的偏远地方,然而倍伐一到那儿,倒是乐不思蜀,不愿走了。先辈创造的这个季厘之国其富裕,再加上姑姑打下的茅古部族的进贡,使得季厘之国足以养育人们,这个季厘之国日后缓步西迁,逐步形成了巴文化。
《世本卷七下·氏姓篇下·姓无考诸氏(清秦嘉谟辑补本)》:“廪君之先,故出巫蜒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曋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少昊得知倍伐被流放,大怒,于是严令长子黎率部疾破重的祝融军,同时又命令另一个儿子该率部从南部攻向祝融部的身后。史书载犬豕之战,按《探索发现》的考古结论,豕由于在中原部落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人们以豕为图腾,并且做出玉豕等器物。而犬则应是黑齿之国。黑齿之国和该率领的人马激战之后败退,于是重被南北夹击,少昊平定了重之变。《山海经》裁: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在平定重不久,黎就去世了,于是少昊就分封了黎的儿子噎为祝融的首领。噎为首领之后,开始竭力谋划祝融的未来。
少昊虽然平定变乱,但却非常地自惭。自变乱之后万物又一次受到破坏,少昊自感已无力恢复往日盛景,于是下令取消了鸟国的名称,恢复历任首领制度,并下令由爱女嬑节承袭自己的首领大位。
少昊终未能下了长留山。于是一个“长留上仙”的故事便流传下来,而嬑节和她的母亲则被代代传为丧父的弱女子,“花千骨”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8-11 20:44:32 +0800 CST  
98、嬑节继位
“呜......”部族的人们吹起用兽角和兽皮制做的号角,几个壮汉抬起装载着少昊遣体的树棺走下长留山,向曲阜而来。树棺葬,就是把那个大树啊,八九十公分粗的那个树,上面三分之一去掉,下面挖成一个人形,然后再把它扣回去,埋上人以后把它扣上,就合成一个圆木一样。树干看着粗壮有力,肃穆庄重,虽然在少昊最后的年月中发生了叔重的叛乱,但作为部族首领,树棺还是尽显了他昔日王者的威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在介绍海城地区遣址时就介绍了在远古社会人们专为贵族和有功人员进行的树棺葬和二次葬。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墨子·节葬》,记载了百越地区的二次葬习俗,“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此外,《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记载过荆州地区土人也有二次葬习俗,“始死,即出尸于中庭,不留室内。敛毕,送到山中,以十三年为限。先择吉日,改入小棺,谓之拾骨。拾骨必须女婿,蛮重女婿,故以委之。拾骨者,除肉取骨,弃小取大。
送葬人一行到了曲阜附近的寿丘,将树棺停在一间特制的房屋内,人们开始深挖土地,为少昊建墓,然后二次将树棺葬了进去。称少昊陵。陵园的土地面积有125亩,古建筑17间,石碑20余块,古树391棵。少昊陵对面是一座三间石坊,走过石坊,有陵门三间,门后有五间享殿,享殿后是少昊陵。少昊陵,底大上小,呈梭台形,状如金字塔,非常壮观。
少昊下葬,一位姑娘在少昊的墓前痛哭不止,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少昊的墓前,也常常传来阵阵的歌声和拨琴之声。人们好奇着,相率来看,却发现是少昊夫人羲和的妹妹。“我爱他,他也爱我,为什么他就这么去了。”终日以泪洗面,羲和也是日日叹息。一日,人们看见羲和站在海边对着一波又一波推上岸的海浪发呆:她终究还是去做了海的女儿,做了海龙王的女儿,或许这样才能与少昊在一起吧。
有一则传说:那一年,少昊为了国家更加兴旺发达,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便请来黄海龙王的三女儿日照公主协助他料理朝政。日照公主来到百鸟国之后,不负众望,干得很出色,深得少昊的赏识。
少昊看见日照公主常常为了百鸟国的事情累得脸上挂着汗珠,于心不忍,就将他父亲传下来的宝琴搬出来,三天两头地在宫廷的花园里手把手地教日照公主弹奏宝琴,让她提神娱乐,休息休息。
日照公主聪慧好学,很快就成为一个抚琴高手,经常在城门楼上弹奏宝琴给人们听,日照公主的精湛琴艺,赢得了百鸟官和老百姓的齐声喝彩。
几年后,百鸟国让日照公主给治理的井井有条,到处都呈现出繁荣向上的景象,心里早已对日照公主产生爱意的少昊十分欣慰,便提笔写了一封提亲邀请信,让总管百官的凤凰带领一队人马,带着一些奇珍异宝到黄海去面见海龙王提亲,邀请海龙王到百鸟国来看看。黄海龙王带着一干虾兵蟹将来到百鸟国游玩了几天,那一天早上也不知道是哪一根神经不对头了,无端地拒绝了少昊的亲事,武断地将日照公主强制性地带回了黄海。
日照公主回了黄海之后,少昊一天到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每当他看到宝琴的时候,就徒增一些思念和烦恼。物在人去,离愁难消。那一天黄昏,烦闷的少昊抱着宝琴独自一人来到云阳山的半山腰,坐在一块光滑的青石上将满腹的忧郁都倾注于琴弦上,在凄凉悲伤的琴声当中,面对着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睁着圆圆的双眼去逝了。
第二天早上,凤凰得知少昊死在山上的消息,非常悲痛,带领众鸟官来到云阳山就地安葬了少昊,连天并夜在陵墓的前面建造了一座大亭子,把那块大青石放到大亭子中间,把宝琴放到青石上面,以便众鸟官和老百姓前来观看朝拜。
日照公主得知少昊因为思念自己而死,痛不欲生。那一天深夜,她悄悄地来到了云阳山的大亭子里,静静地坐在那块青石上,面对着陵墓,弹琴而亡。从此每当月朗星稀的时候,寂静的云阳山上就会飘荡着婉转悠扬、凄凄切切的琴声。
我们相信,这位传说中的公主就是羲和部落的,并且有可能是羲和的妹妹,羲和在年纪渐渐增大之时拉来她的妹妹,共同辅佐少昊也是可以认知的。
根据考证,羲和部落遗址位于东海之滨的中国山东省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这里留有太阳神石、太阳神陵、老母庙、老祖像、观测天文的石质日晷、祭祀台、石椅、石磨、积石冢等遗存,出土过石斧、石锛、石铲、石箭头等器物。
中央部落,少昊下葬的第二日,嬑节一早起来,就看见侍女围在床边,手上各捧着一部分酋长的衣服。嬑节下了床,由着她们将自己穿戴打扮起来。嬑节似乎迷失了自我,父亲为什么要选自己继任大首领呢?自己除了在父亲的庇佑下做过村长、酋长,可现在要做为大伏羲部落的大首领,完全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呀。
而这时的形势,北面是大行伯的共工部,近日亦有上书,请传于下一代,大行伯也是老了。东面是原属祝融的羲和部,黄部等,自己眼前则是巫觋部、凤凰部、鸾鸟部等,南面则是现在由黎的儿子噎统率的祝融部。每一个族部都不是自己可以惹得起的。当村民对酋长必须毕恭毕敬,服服帖贴。酋长出门,身着金光闪闪的绣花的衣袍,骑着马,众多的侍从人员护卫,前呼后拥,鸣锣开道。而当嬑节登上高台,手持叉形器,接受部众的支持和跪拜的时候,嬑节突然对自己未来应要做的事逐渐明晰了起来。
大伏羲氏不幸,上天召还了他在人间的领袖少昊,这是大伏羲氏的一大损失。今我嬑节继位,必克勤克俭,继续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继续将大伏羲氏族发扬光大。嬑节在心中对自己由是说到。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8-15 23:10:40 +0800 CST  
99、巫觋之权
嬑节虽然即了位,登上了首领的高台,也受到了人们俯拜和仰视的尊贵,但嬑节治下的大伏羲部落中有许多部落对她来说是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按大伏羲部落中大首领如果有不合适的命令各部落可以拒不执行并有所建议的传统,嬑节清楚地知道她的政令在多大程度上对于这些叔伯们将会变成空文而已。嬑节此时所依依靠的只是少昊的余荫和她坚强的母亲。
开完登基大典,母亲还未等她卸完沉重的“朝仪”,但匆匆赶来。“女儿知道你手中的这柄首领专属的叉形器为什么具有无上的权威?”“因为当年它似乎是承受了上天的意旨。”“那女儿觉得平常是什么样的人在沟通着天与地?”“巫人。对,巫人!我如果成为了一名巫人,那么部族的民众就会敬信于我了。”“不对,是要成为部族中最大的巫人,最好是能成为唯一能沟通天与地的巫人。当初前首领是因为尚离伏羲与女娲不远,且大伏羲氏族方才平乱,因此叉形器立起,自会让人们拜伏。而今已过百年,只有成为唯一的巫,才会成为人们心中神明的信仰者。”
嬑节对于大首领树立权威开始渐渐清晰了。于是她找来中央部落的巫师,开始学习“巫术。”
巫师是会施魔法的人的通称;或专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古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有言后与朱共挟巫蛊道。”唐李贤注:“巫师为蛊,故曰巫蛊。”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四:“巫师诅曰:‘有违誓者,当如此婢。’”巴金《家》三四:“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请了巫师(端公)到家里来捉鬼。”
“巫”字,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竖指接连,左右二人在篆体之前,是一正一反,代指阴阳,合起来的意思是连接天地、知晓阴阳,这是巫的本意。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就叫做巫。他们是掌握了很多知识的人
什么叫“连接天地”?
因为天地传达出来的信息,大部分都不是靠理性思考能够接收到的。地震之前,很多动物都表现出反常的行为,鸡飞狗跳猪乱窜,大部分人类却没有知觉,这不是理性思维能解决的问题。要下雨了,蚂蚁、蚯蚓早就知道了,大部分人类却接受不到这种信息,只能靠蚂蚁、蚯蚓们的行动来分析,得出要下雨的结论,这叫做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总是滞后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感受不到。老人家关节炎一犯,哎呀,明天要下雨了,有些老人家的关节炎比天气预报还靠谱。你看,这不是能感受的到嘛。
什么又叫做“知晓阴阳”?
阴阳是一个大的概念,涵盖的东西太广泛了。
先拿出来一个小的概念来说:动为阳,静为阴。
我们一般人能够看到的都是运动的东西。不运动的东西,一般人是感知不到的。
《汉书·郊祀志》有一段很好的概括:“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这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天生异禀之人。巫就是具备这部分能力的人。我们暂且不论他的这种能力有多强,起码他比一般人的感知能力强,我们称之为知晓阴阳,其实这种能力和上边所说的连通天地是一回事。
在人类社会尚处于蛮荒阶段的时候,人的内心一定时刻为恐惧不安所煎熬。因为他们身边的一切都时时在变化,这些变化深刻的影响着他们,他们对此却束手无策:富庶的秋天使得他们可以采摘许多野果饱餐一顿,然而紧接着就是凛冬将至不得不蜷缩在山洞里忍饥挨冻,往年一向准时的春雨迟迟没有来到,眼看就要收割庄稼却刮起了一阵横扫一切的旋风,今天还强健的亲人却突然病倒离世……在这个时候,一些思维最为敏捷、智慧最为出众的人开始试图去解释世界运行的规则。他们发现,四季会规律的交替,可以捕食的雁群总是在春天到来秋天离去,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一定会走向衰老。在经过简单的思考后,他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世间万物遵循着一定的准则。这批最早的智者试图以他们的知识储备去阐述这些推动世间万物运行的准则。
世人都知道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大地绿意盎然。一个生活在北半球的蛮族智者自然也观察到了这一点,但是他断然不可能明白这是由于太阳开始重新照射北回归线,反而,他会自己解释这一现象:他观察到,随着树叶、小草发出绿芽,天气变得暖和起来;而到了秋天,树叶都变黄了,寒冷了紧随而至。他冥思苦想,终于灵光一闪,得出一个结论:绿色总是随着温暖一同到来,只要有绿色,就有温暖!这是一位靠谱的智者,他按捺下心中的悸动,并没有把这个可以名垂千古的大发现公之于众,而是耐心的等待着。终于,有一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部落里的存粮已经不足以养活所有人,正当大家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站出来对大家说:莫慌,就交给我吧!于是他煞有介事的穿了一身绿色的衣服,在村落边的山上狂舞,希望以自己的绿色着装唤醒天地的绿色。在这个智者跳大神十几天之后,真的万物复苏绿意盎然,他也就被拥立为部落的大祭司,法号“春的男人”。
在仰韶文化中,已经出现了以氏族显贵的身分而掌握了专门的天文历算知识的人。如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墓葬M45,其中埋有4人。墓主为一壮年男性,其余3人可能为殉葬者。墓坑平面南部呈圆形,北部呈方形。墓主头向南,在骨架的东西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其足端(即墓的北面)则另有一堆摆成三角形的蚌壳和两根胫骨。冯时先生在其极具说服力的论文中,指出了此墓的平面布局实际上是一幅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左右的星象图。龙虎分别为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北部的三角形蚌壳加上胫骨代表北斗。南圆北方的墓穴,则代表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学说。墓主是一巫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嬑节努力地学习着要成为巫师的各种必要的知识。逐渐地,她成为了许多人们信服的首领和巫师。她敬老爱幼,热心公益事业,颇受族人称道。又因其聪明能干,深得族人崇敬。终于,嬑节合并了巫族和觋族之人,当她重新举起叉形器的时候,部族的文明又开始向前推进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8-17 21:48:04 +0800 CST  
100、骨耜耘耕
嬑节逐步收回了巫觋的大权,将巫的功能集于一身,并将巫觋集中管理,并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隶属于首辅大臣柱下史。实际等同于成立了一个科学院与民众咨询服务中心。但是从此,这样的机构对于后世的科技发展垫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话分两头,嬑节集权的行为,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是先首领少昊比较宠爱的妃子常羲。常羲是巫和觋两个部族结合后出现的。新首领的行为相当于抽走了这位常羲权利来源的基础。当年,她因受到少昊的宠爱,又得到少昊母亲书戚的喜爱,在穷桑氏部落和大伏羲部落中都属于权倾一时,尤其当“百鸟立国”之时,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当下,她感觉到了新首领清洗旧权贵的危机。在她思考良久之后,她决定去孙辈,祝融部落的新首领“噎”那里。嬑节接到常羲的表章,很是为难,在思考了一些时日后,她批复同意了。于是,在后面的岁月中,祝融部开始了日月共祭的时代。
作为大伏羲氏族的首领,嬑节也在履行着作为大首领的日常。每日,嬑节都会到部落的各个地方去巡视,与前几任首领不一样的是,嬑节对于部落事务还是疏散了些,也需要对部落中的已有事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无论走到哪里,对于种子和收获的食物她总是会细心地尝一尝;对于人们正在使用的工具,她也会仔细地看一看。而因为学习和作为巫的习惯,嬑节的脖子上会挂着一圈用动物骨制成的骨项圈。嬑节所到之处,因为这个用骨制成的项圈,使得在人们的眼中,这位新任的大首领自有一股威严,自有一股神秘的气息。当大首领款款走来的时候,人们就会不由得双腿下跪,然后在嬑节的搀领下站起身来。
从少昊时代,大行伯率共工部族向北远征,将比较先进的人耕耜技术传到了中原。现在大伏羲部落的人们秉弃木质,开始接受这种更好的技术安排。嬑节在查看这木制的耜,低一下头,上上下下看了一遍,顿时有了一个新颖的看法:若将这些石器都换成骨器的话,会不会更加轻颖和方便。
现代考古表明:
从旧石器中期开始,骨角器制作应用习俗已迅速传播开来。
山西侯马南梁 旧石器中期遗址发现骨角器 28 件,其中 16 件是骨器,包括锥状器 1 件、尖 状器 14 件、刮削器 1 件,南梁遗址属丁村文化类型;同一时期的北京新洞人 遗存,发现磨制骨片 2 件,是中国迄今最早的磨制骨器;宁夏灵武水洞沟旧 石器晚期遗址发现磨制骨锥一件,同时期的山西朔县峙峪发现打制骨尖状器 和骨片,河北阳原虎头梁发现鸟骨制成的珠饰,辽宁营口金牛山上层出土亚 腰形穿孔骨器和经打琢粗磨的骨锥各一件,湖南桂阳木墟岩洞发现磨制刻 纹骨锥一件,四川资阳人遗址出土刮制的三棱骨锥一件,吉林榆树人遗址也 有骨器出土的报道,北京山顶洞人发现的骨角牙器有骨针、磨光鹿角和下颚 骨、穿孔青鱼眼骨饰、刻纹鸟骨管和穿孔兽牙。此外,贵州旧石器晚期遗址 也有大量的骨器出土。以上骨、角、牙器的发现情况表明,从旧石器中期到 晚期,中国的制骨、角、牙器习俗逐渐普及流行,并产生诸如打制、琢磨、 刮削、磨制、刻雕、穿孔等多种加工方法,它们为骨、角、牙器制作应用习俗的大发展,大普及奠定了基础。
人面女阴合体骨器摆件是巫师专用器,背后刻有一像“甘”一样的字符,几件代表人生命通道的骨管上也刻有关一些文字符号,它们应是巫师的咒语,这些文字符号与半坡遗址出土的六千多年前的部分陶文一模一样,应是骨器时代的先民迁徙时留下的。
人们遵照大首领嬑节的意思开始了对这些耕耘器物从石制到骨制的改变。骨耜(si)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来),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使用。
耕地的人们在经过对耘耕器械的改变后,确实感受到了它的轻盈与便捷。于是这项技术很快便在大伏羲氏族中传开了。人们在田地中赤着脚踩在地上的时间也逐步缩短了。人们开始慢慢相信这位为人们想实事的女孩子是他们的一位好首领了。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
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徒,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烧荒垦土,刺穴播种,以取得更多的谷物。频繁的迁徒,繁重的劳动,先民们疲惫不堪。
经过不断改进,在松软土地上翻地的木耒,尖头又被做成扁形,成为板状刃,叫“木耜”。“木耜”的刃口在前,破土的阻力大为减小,还可以连续推进。木制板刃不耐磨,容易损坏。人们又逐步将它改成石质、骨质或陶质,有的制成耐磨的板刃外壳,损坏后,可以更换,这就是犁的雏形了。为了适应不同的耕播农活,先民们又将耒耜的主要组成部分制成可以拆装的部件,使用时,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炎帝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8-23 17:18:51 +0800 CST  
101、辟地造田
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虽然是大首领之身,但嬑节毕竟还是一名才二十岁左右的少女。以巡视部落为名,嬑节带着侍女和侍卫一路巡视部落,对人们嘘寒问暖;也一路寻山访水,饱览天下美景。虽然侍从们想着民差不多该回去了,但似乎他们的大首领意兴未尽,也只能一路跟随。只有嬑节的侍女知道,这位新任的大首领可不和一般的女性一样,现在可正在找一名合适的男人。而嬑节也告诉侍卫们,她现在想要走完父亲少昊因为叔叔重叛乱而没有走完的巡视之路。真正将大伏羲氏重新大一统于麾下。
一行之人来到了具茨山脚下,她一面寻访着先祖伏羲走过留下的痕迹,一面也看着这山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实。站在太白岭上远望,东南方向是广袤无垠的豫东平原,左右两侧山岗逶迤起伏,犹如大鹏展翅,右侧山巅,人称"太虎石"。左侧山巅,人称“青龙峰。”山上有各具特色的龙磨、公鸡嘴、母鸡嘴、龙炸窝、玉皇洗脸池、虎歇洞、太虎石、古槐树、山泉树、月弯水库等自然景观。一座座的山峰峭壁嶙峋,一条条的溪流流水潺潺。那山上的溪流缓缓流来,遇见了前方没路,于是大珠小珠般地倾泻下去,若然站在下面,抬头仰望,恰似天上之水倾盘而下。嬑节看着这些山川美景。“多漂亮啊”,嬑节感慨着。
走在山脚下,嬑节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突然决定要将伏羲氏的都城立在这里,并嘱咐从人们四处通知大伏羲氏各部落首领到具茨山下聚齐。侍从们虽然觉得很突然,但是还是按照命令去执行了。
等到各族首领和大伏羲氏长老会齐,嬑节说道:“这些日子我游历了不少地方。无论到哪里,人们都安居乐业,耕地打猎井然有序。但是也有不少的部落首领向我禀报部落的耕地不足用了。我也看到了在有些部落中有很多人都在一块地上劳作着。但是你们大家看这里,土地肥沃,沃野千里。但却只有少数的地被人开辟着,却只有零星的人们在这些少得可怜的地里耕作着。我看不是耕地不够用,而是大家现在都被局束在自己部落中,没有向外拓展。想当初祖先伏羲大帝也是带着部族的人们不断地迁徙,不断地扩张才有我们现在的部落的领地。现在我们可以把整个大伏羲氏领地内的这些荒废之地都利用起来,这样耕地也就够用了。问题也还是在于我们的部落们没有整体感,只是局限在自己的那村寨中,这样对于大伏羲氏族是不利的。且我游历了一圈,觉得此地形胜,并且应是我大伏羲部族中心之地,因此将大伏羲氏族都城就定在这里。”
既然大首领已经下达了命令,人们也就遵照着去执行了。
据一些资料考证,此时的人口大约在贰万玖仟至叁万人左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太大的波动。因此不是由于人口的剧烈上涨而导致的耕地不足。此时出现的耕地不足现象其实是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的。人们由于耕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耒的发明和使用,使得耕地从“刀耕火种”的一次性利用变成了可反复使用。收获率也大大提高。因此人们逐渐从每天打猎获取食物变成了一定时期有组织地到山林间去打猎以获取肉食。对猛兽,也从主动进攻以获取食物变成了被动防守。这样的变化使得原先在打猎的人们转变成了农夫,耕地人口的突然增加自然反映成了耕地面积的不足。
大约到了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农业工具,反映了耕作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由于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但是天然的适宜种植谷物的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人们除了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杂树之外,还要砍伐荒地上的树木和刨掘树根,平整地面,以便于播种,使庄稼顺利生长。而这些作业仅凭双手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工具来进行。于是就出现了用来砍伐的石斧、石锛,用来修正土地的耒耜,以及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脱壳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工具。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农业也就在当时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了。但是,当时还不可能会对土地进行施肥,因此种植几年之后,地力衰退,产量下降,就将土地抛荒,另辟新地种植。称之为抛荒制。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大体上是属于这一阶段。如在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7300年),黄河中游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滕县北辛遗址(距今7000多年),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68年左右),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高邮县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多年),长江中游的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湖北省宜都枝城北遗址(均距今8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浙江省浦江县渠南村遗址(距今9700—8200年)、浙江省萧山跨湖桥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桐乡县罗家角遗址(距今7100年左右),等等。
在西安半坡等仰韶文化的遗址中, 北方地区最先栽培的农作物是旱地作物粟 在西安半坡等仰韶文化的遗址中, 农 都发现了大量粟壳。此外还发现有白菜和芥菜的种子。另外,在早于仰韶文化的磁 都发现了大量粟壳。此外还发现有白菜 芥菜的种子 另外, 白菜和 的种子。 业 山遗址中,共发现储藏粮食的窖穴 多座,大部分仍残留数量不等的碳化的粟,经 山遗址中,共发现储藏粮食的窖穴80多座 大部分仍残留数量不等的碳化的粟, 多座, 换算总数近10万斤 在磁山以及裴李岗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一批加工谷物的磨棒 万斤。 换算总数近 万斤。在磁山以及裴李岗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一批加工谷物的磨棒 磨盘。这些表明,这一时期的农业已经脱离最初阶段,由此推测, 和磨盘。这些表明,这一时期的农业已经脱离最初阶段
在这些遗址中都出土了石斧、石锛、石铲、石耜、骨耜、木耒(痕迹)、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一整套农业工具,发现了炭化的粟、黍、稻(籽粒或壳),属于人工栽培的粮食作物,此外,还有猪、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或模型,说明原始农业已经脱离了火耕阶段。特別是耒耜等翻土工具是典型的农具,而整地又是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这一阶段的原始农业也被称为“耜耕农业”。
嬑节立了新都,中央部落也随着慢慢迁徙过来。人们也在这位年轻的大首领的带领下开始辟土造田,开垦荒地。但是耕地是需要水的,在大汶河时,人们是开了河渠的,现在人们逐渐有了新的发现。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8-27 22:08:31 +0800 CST  
102、平地凿凹
却说嬑节将都城立在了具茨山,又下令将中央部落迁徙了过来,于是人们纷纷赶来,开始在具茨山周边按原来的式样在垦耘出一块又一块的田地。人们按着在大汶河的方式开始从具茨山周围的河流中挖渠引水。但很显然地,人们发现了从低处到高处引水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并且具茨山周边多褐土。按现代的科学,褐土的土壤颗粒组成除粗骨性母质外,一般均以壤质土居多。在这种质地剖面中,主要特征是在一定深度内具有明显的粘粒积聚,即粘化层。由于粘粒的积聚,碳酸钙含量也高,土壤由中性到微碱性,盐基饱和度多在80%以上,钙离子饱和。且降水量偏小和降水量过于集中,褐土中除潮褐土地处平原区以此一般多为丘陵与高平地,土壤侵蚀是普遍现象。这就导致了由于水源的限制,大面积发展灌溉是有限的。
人们开始想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终于,在人们进行一次挖渠试引水时,不在意的挖深几米,一股清水从竟然奇迹般地从地下汩汩冒出。人们将之称为神的赐予。
经过地质考察,具茨山逍遥观又一处自然奇观地下溶洞。据发现者介绍,该溶洞位于正在申报的河南禹州崆峒山省级地质公园内,未完全探测,洞深约300米左右,开阔之处可容纳200人左右,洞顶、洞壁上悬挂着大量晶莹剔透的钟乳石,还有许多独立成形的石笋令人惊叹。沿途地面遗留有几个大漏斗,很可能是地下水从这里流向暗河,可能地下还有洞穴,深入洞内六七十米后感觉空气稀薄,但里面的钟乳石更加漂亮,极具观赏价值。
具茨山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地下水量。
人们在看到这股清泉后,纷纷效仿,在挖渠引水的同时开始深挖一个个的深洞。当清水一汩汩地从深洞中冒出的时候,人们发出了兴高采烈地欢呼。人们纷纷将这一消息报给嬑节,大首领嬑节随着欢呼的人们来查看的时候,感叹道,这真是一眼静静的水啊。于是人们将这些从地下冒出来的水称为了丼。后来因为书写的习惯,才改成了“井”。《易·井》:“改邑不改井。”孔颖达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
井为何物?平地凿凹,地下涌泉者也。唐人孔颖达在为《易经•井》作疏时这样称井:“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对井的阐释是:“井,池穴出水也。《说文》曰:清也。故《易》曰:井洌寒泉,食。甃之以石,则洁而不泥。汲之以器,则养而不穷。井之功大矣。”打井汲泉,是中华民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水井自发明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之一。人们开始将这样的打井称为“平地凿凹”。
人们终于有了可资灌溉的水源,但是人们却很头疼地发现经常会有人甚而小孩子从井口滑入井中,严重的有溺死的可能。人们纷纷以为在山中开井或是触怒了山神,于是开始祈祷起来。但有人却在默默地在井沿修建了一圈井墙。
井墙,井四周的矮墙(土墙或石墙),防止人跌入井内。
唐代李白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床:即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又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有了一堵堵的井墙,人们再也不怕有孩子有人掉入井内了。井中的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水井造福人类,古人自然要感激、祭祀井神了。祀井传统极其久远,为远古时的“五祀”之一,所谓“五祀”,指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祇,包括门、户、井、灶、中霤(土神)。《白虎通·五祀》云:“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祭井神的习俗各地相似,一般是每逢农历除夕时封井,春节后第一次挑水时要烧纸祭井。每逢节日要在井边供井神,须备蜜食祭祀,以求井水清甜无毒,水源充足。有的地区打新井时,要树一面红白布条做的旗,以保井水充裕。娶妻生子,添人进口,也要到井台上焚化冥楮(寿金纸)。有些地方生小孩子第三天,分送喜面时,还要往井里倒一碗。产妇第一次上井挑水时,也一定要敬拜井神。再有求雨时,人们往往去古老的大井里担水插柳枝,请井神帮个忙,助龙王降雨。民间传说,大年三十井神要去东海,向龙王汇报一年的供水情况。初二回来以后,要恭候玉皇大帝视察工作,所以人们初一不挑水,初二一大早再去井上挑水,叫做“抢财”。但也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初一去井上挑水“抢财”,谁去得越早,谁抢的“财”就越多。在南方一些地区,民间还流传着“井妈照镜”的说法。相传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井妈梳妆打扮的日子。人们以一天为一日,而井妈却是以一年为一日,初一这天就是她的清晨了。所以每逢初一,井水是禁止汲用的。因为井里的水面,就是井妈的镜子。如果搅动了水面,井妈就会无镜可照,必然生气,在这一年里就不会施恩赐福给这家人了。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显示了人们对井水的依赖与重视,反映了世俗酬神求福的心理。井神一般没有自己的庙宇,塑像也不多。只有少量井旁造有神龛,供奉井神。有的井神还是两尊石像,并肩而坐,一男一女,这是井神夫妇,叫做“水井公”、“水井妈”,如同土地公公、土地奶奶一样。
考古学家曾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遗存。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学会了挖井,人们定居的地方不再局限在江河旁边的台地,可以在远离江河的地方定居生活,能够更有效地躲避洪水的侵害,有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使人类的聚落向平原扩大的可能性存在了。与此同时,井水较河流之水更为清洁,对人类的健康长寿大有好处。井的出现使远离河流的地方有了人类定居的聚落,不少先民变沿河(湖)而居为依井而居。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8-31 21:40:49 +0800 CST  
103、弹弓与弓
“妈妈,妈妈......”,“怎么了,我的宝贝”嬑节看着从远处跑向自己的女孩,蹲下身,一把抱了起来。嬑节前几年生下了自己的女儿,取名叫伏泰。伏的意思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犬(狗大聪明为犬,犬大聪明为獒,獒犬不是西部独有古代中原东方就有獒犬。)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泰的意思是吉利。嬑节希望自己的女儿一生吉利而聪明。“我们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家安到山下平坦的地方去,要在这山上呢?”嬑节没有回答,她把头转向了山的远方。父亲少昊晚年重叔爷的叛乱,她和她母亲为了逃避战乱而倍感艰苦卓绝的历程此时似乎历历在目。放在这山腰是有一眼望之于全部而早日平定或会出现的叛乱。只是对于身边这个小女生来说,嬑节觉得将这些说给她听,太早了,也太残酷了。希望自己女儿的这一代没有战乱。“你看呀,这山下的景色多好看啊。站在这山上是不是可以看得远,看得多呢?”嬑节知道自己对女儿撒谎了,但她觉得让女儿始终生活在快乐中便是一件好事。只是,嬑节开始有了一点小小的心思。第二天便有明令,伏泰成了中央部落附近一所村子的村长。
光阴荏冉,这一天嬑节收到了来自祝融部落自己侄子噎发来的奏报。说现在他治下的祝融部落中仍然有对前两次的战败不服的,现在为避免这些人对中央部落造成危害,自己将要带着祝融部落南下征讨越人。“越”,其本要义是“王伐切”即是土地上的一个人拿着砍具将土地分成几块。按原始的解释,这次的讨伐应是在噎继任祝融部落的首领后祝融部落为扩大自己的实力而进行的一次主动的对外扩张行动。
得到噎的奏报,嬑节有一些如释重负,但是转念一想,就问来报告的人:这讨伐越人是要渡海而行的吧,那你们的武器是怎样的,你们能成功吗?使者一一做了回答,嬑节还是不放心,毕竟祝融是大伏羲氏族的主要力量,如果不慎战败,对于自己这位大首领而言也是一个难言的损失。于是嬑节让人拿出了一种叫做弓的武器,让使者大量带回到祝融部落使用。先前,在人们狩猎的过程中,逐步发明了一种叫做弹弓的武器。
弹弓是一种用弓射出弹丸的远射兵器。古时,射弹多用于狩猎。 古诗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述。意即砍竹做弓以泥丸射鸟兽。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发射弹丸有很多招数,如“苏秦背剑”、“张飞片马”等。中国传说中的禄神送子张仙就是使用弹弓的好手。欧洲的达芬奇亦曾建议用弹弓来发射臭气弹。
中国古代有一种“射”的工具,就是弹弓。弹弓的原理与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弹射力来进行发射,只是弹弓用的是弹丸,而弓箭用的是箭。据《吴越春秋》卷9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诗歌以二字短句和简单的节奏,写出了砍伐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射中鸟兽的狩猎过程。《弹歌》可能是原始人类从蒙昧时代过渡到野蛮时代的创作。如此说来,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已出现了弹弓。
“以隋侯珠弹千仞之雀,必笑所用至重,所取至轻。”这是两千年前庄老先生取笑某些世人以昂贵代价去做一些微末小事时所说的话。隋侯珠是上古珍宝,价值连城,与和氏璧齐名。以隋候明珠做弹丸击雀,难免有大材小用、明珠乱投之嫌。当然,庄老说的只是一个比喻,不会 真的有人荒唐到不辞辛劳拿着弹弓攀上千仞之峰,用贵重的隋候珠去打鸟儿的地步。不过,历史上真有以黄金做弹丸耍酷摆阔的。《西京杂记》中曾记载,汉武帝的小学同学韩嫣好打弹弓,“常以金为丸,一日所失者十馀。”一时长安市井流行“苦饥寒,逐金丸!”
使者拿着弓,好奇地在那儿把玩,一时不知怎么去用。嬑节微微一笑:这是我兄长般若的发明,现在就让他来指导你怎么使用吧。
考工记云:古传黄帝臣挥作弓,荀子则称倕作弓,而山海经则谓少皞生般,是始为弓。按年代考之,当以挥为创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当时弓箭之用,诚十百倍于其他兵器,非但力劲及远,擅是术者,精研而熟娴之,穿杨贯虱,百步射人,万无一失,较之现代之火器,无多让焉,故十八般武艺,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终,其重视之也宜矣。
汉刘熙《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箫,言箫梢也;又谓之弭,以骨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抚,抚也,人所抚持也。箫抚之闲曰渊,渊,宛也,言宛曲也。」蒙古式,主要流行于普遍使用复合弓的东方世界。这种方式,是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右手勾弦,则箭杆在弓弣右侧。使用蒙古式拉弦法,则必须在拇指上套上指环,中国古称“韘”,后世称为“扳指”。抉一般用玉、骨或皮革制成。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与视线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 箭,沿水平方向朝后拉满弦,然后释放--箭会自由急速 飞出,射向目标。多多练习。弓套里多装几枚箭,可以快速连发。
防止被箭磨伤
许多射手发现,箭在飞离弓弦时,常会磨伤脸颊和手 部的皮肤。脸颊部可用头巾或其他布料遮挡,手腕部带上 皮革护套。
弓箭的种类有很多种,根据其用途不一样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比较常见的有长弓和短弓,在古代根据兵种的不同可分为步弓和骑弓,如果按照力量的不同也可分为轻弓、猎弓和强弓。弓箭在射击时最普通的站姿是定射双腿丁字站立,同时腰后仰十五度,将弓握在左手上,然后用右手取箭。取回箭后要把箭梢搭在弓弦上,同时要把箭头搭在箭台上,箭头要紧贴在弓身上,并且要与左臂平衡,右手要持续有力的向后拉动弓弦,等到弓弦拉满后,把箭按照抛物线的弧度仰射出去。
使者学会弓的使用,于是兴高采烈地回去复命了。在这边的祝融部落中,为了能让全体族人聚和一心于南征之中,一场盛大的由噎组织的祭先祖会开始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9-05 14:42:48 +0800 CST  
104、祝融南征
从太昊时代起,经过烛九阴等几代族长的苦心经营,一段时间以来,支撑大伏羲部族的最大实力部族祝融氏无论是在经济实力上,还是军事实力上,都是在大伏羲部落中公认的最为强悍的部族。由原先的祝融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精兵,又加上不断兼并的东部九黎部落中强劲的部落民,使得祝融之强大也成为了大伏羲氏族中最为不稳定的因素。祝融部由自己本身强大引起的野心以及因为强大而招致的大伏羲部落首领的猜忌,一场又一场爆发的战乱使得在黎之后取得祝融部的噎思考着怎样解决这样的难题。
“呜——”祝融部的人们吹起了用海螺制作的号角。噎跪在地上,手上擎着一面上画太阳与月亮,下画龙神的旗帜,嘴中念念有词,向上天,向东皇太一神做着出征前的祷告。之前的内容中,我们曾推测过东皇太一应是伏羲最小的儿子和叔,在这里得到应证。噎祷告的和祭祀的既是他的王族祖先,一个在帝俊平叛战斗中传奇般的人物,同时也是为了收拢祝融部的人心,因为东皇太一正是祝融部平叛战争中的盟友和战友。
祭祀完祖宗和上天,噎将另一只手中的弓箭高高举过头顶,引领着部众们发出了怒吼的声音。接着,噎大手一挥,开始指挥部族南下征讨的行动。
就在前一段时间,为了解决祝融部强大之后的问题,噎在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想到了让祝融部扩张的方法,祝融部地处的位置,让这个部落只有南部可以扩张。为了探明南部的情况,于是噎广发探马,去打听南部有些什么部落,有怎样的实力。
《史记?天官书》说:“义失者,罚出岁星。岁星赢缩,以其舍命国。所在国不可伐,可以罚人。”(4?1312)它能够镇厌恶敌。《史记·封禅书》更说:其秋,为伐南越,告祷太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太一锋。命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
太一或北斗(岁星神)确实都能“辟兵”,以指所伐国则能破坏敌人兵戎或其它恶害,所谓“辟鬼物”。李零也引用这一节,恰恰不注意这是为了“伐南越”。南越是楚敌国,它是泽国,要水战。太一锋或灵旗都要用来辟水怪的。而可能属于“辟兵太岁”的“海神戈”,同样是能够辟除水怪的。《史记?南越尉佗列传》有“戈船”,集解引张晏说:“越人于水中负人船,又有蛟龙之害,故置戈于船下,因以为名也。”(?2975)可见“戈”能够厌胜越人“蛟龙之害”。所以临水的巴人也有可能铸作“海神戈”,还用以镇墓。楚人镇墓兽或操蛇啖蛇。新郑战国墓《王子方盘》有珥蛇海神,徐中舒以为借以“镇墓”。这“海神戈”既能辟除水害,也可以随葬以“镇墓”驱蛇。
太一”以岁星之神、日神、社神升格为“天”或天帝(东皇太一)郭店楚简有《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为了南征,噎让人去准备了许多用于跨越大荒,即古人眼中的海的船。
那么噎让前去探查的人又回报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此时在今江苏的泗洪地区已经有了一些部族生活在这里。
泗洪县梅花镇境内发现的距今8000年的顺山集遗址,确定其是分布于淮河下游地区时代较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是目前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江苏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也是全国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之一。顺山集遗址出土了许多重要的文物,如煮饭用的釜、灶,还有很多艺术品,比如雕刻的人面、动物像等等,还有用来纺线的纺轮、纺锤,以及用来磨制骨物的磨盘和磨球。我们还发现了圆形地面式房址,这与北方半地穴式建筑是不一样的。同时发现的还有墓地,有单人葬、双人葬、多人葬等。从断面上看,遗物的残片亦较多。剖面采集陶片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可辩器形有鼎、豆、钵、罐、带纹饰陶支架等。
该遗址还曾经出土过石斧,红砂陶杵,陶坠等。在遗址的剖面还发现了濠沟,濠沟深约4米,堆集早期遗物。经考证确认该遗址距今8300余年。
韩井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重要补充,韩井遗址位于泗洪县梅花镇,距离顺山集遗址大约4公里。经考古队初步勘探,韩井遗址面积大概4万平方米。在韩井遗址,考古专家找到一处80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面积不足100平方米,被分割成不同形状的田块,每块面积不足10平方米。据介绍,之所以认定此处遗迹为稻田的原因,一是遗迹结构特点及水管理方式,都有人工开挖的田块、水坑、水沟和水口,与此前考古发现相似;二是发现了碳化稻和驯化水稻的证据,经测年表明距今已有8000多年;三是对水稻田的土壤进行分析表明,这里曾经反复生长过水稻。
就是这些基本与大伏羲氏族没有关联的氏族部落,在八千多年前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远和渐趋逼近的祝融部落的兵士和船只。丝毫不知内情的顺山集的族人们还以为是远处访客,不加戒备。而上岸后的祝融部落则是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迅速占领了这个看个并不大的环壕部族。噎在上岸后,看了一圈战斗成果,非常满意。在抢占一块地方后,迅速指挥祝融的勇士们开始向左右的地面上掩杀过去。
战斗终于在充斥着血腥的空气和夕阳下结束了。噎命令将这些被杀死的对方的氏族部落的人们妥为安葬。在已逃离的族地上,噎在地上发现了一把刚在战斗中用来抵抗祝融部落的石斧。
石斧是远古时代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斧体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长方形,两面刃,磨制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大圭……,杼上终葵首”(《礼记》)。“杼上”就是上部薄刃,“终葵首”就是下端象椎,所描述的正是石斧的样式。
噎拿着这个石斧上下左右看着,叹了一口气,这里的部族制作的东西竟然已经有超过我们的工艺的了,今天幸好我打下了这块地方,如果假以时日,或许他们就是我们最大的威胁了。
将这块攻下的地方分成十二块,按岁星十二宿分布,交给族人们耕种吧。噎下达了命令。《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袁珂校注:"《大荒西经》云:'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即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一说即为伯夷。他的十二个儿子分别是十二太岁神。“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捃滩”“作噩”“茂”和“大渊献”。
简单的战斗结束了,但在这块大地上事就这样结束了吗?不,这只是一个开端......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9-09 19:29:11 +0800 CST  
105、“女娲”复兴
在大荒南岸胜利的捷报很快被送到了伏羲氏大首领嬑节的眼节。听到这个捷报,嬑节让侍从跟随着她来到了大荒的边上。极眼望去,大荒仍然是那样地水波荡漾,阳光照在水面上粼光点点,嬑节赶紧让从人跟她一起跪在大荒边上,在他们看来,这次扩张的胜利不就是属于大荒的太阳神所赐予的。河边的寒风吹拂而过,嬑节不经意地在风中咳了几声。众人慌忙来扶,嬑节摆摆手,示意无关大碍。她站在大荒边,想着人们在大荒的那边是怎样生活的。
胜利的消息也随着风一起传到了西面,秦岭的脚下,传到了女娲部族之中.女娲部自女娲在伏羲后即以后宫身份摄政,尔后女娲族自立,却又为涂山氏击败流放原族地,于是女娲部的人们又能回到了祖先生兹养兹的地方.后帝俊率军讨伐涂山氏,慑于涂山氏之强势,女娲族曾向西迁徙避祸.至涂山氏平定,有巢氏迁出,女娲族的人们复又开始回到了原先居住生活的地方,然后又向东开始填补有巢氏和涂山氏留下的领地真空.
此时女娲族的首领名唤作"貘"按女娲族的凤姓,应为凤貘.貘原是一种哺乳动物,体型类似犀。鼻长能自由伸缩,无角.《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莫白切,音陌。《尔雅·释兽》貘,白豹。《注》似熊,小头??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说文》似熊而黄色,出蜀中。《正字通》貘齿最坚,以铁鎚之,铁皆碎落。火不能烧,惟羚羊角能碎之。《神异经》:南方有兽,毛黑如漆,食铁飮水,名齧铁。《拾遗记》昆吾山狡兔,形如兔,雄黄雌白,食丹石铜铁。昔吴王武库兵器悉尽,掘地得二兔,一白一黄,腹内皆铁,取铸为劒,切玉如泥,皆貘类也。又蘇颂曰:唐世画貘为屛。《白居易·貘屛赞序》生南方山泽中,图其形辟邪。《韵会》貘,狼属。通作貊。脚,庳脚。短脚。
凤貘自即位以来,倾慕先辈女娲时代女娲凤族的全盛,立志要将女娲族重新带回到全盛时代.后中原地方祝融部落一直变乱,大伏羲部落几乎已不再管理西方事务,于是貘觉得是机会来了.为了让女娲族再次兴起,女娲族人先是将自己部族中的一名少女盛妆嫁给了大伏羲族前首领太昊,但显然,因为个人的性格和大伏羲族对女娲一族的警惕,嫁女的办法失效了。在貘的时代,貘先是让女娲族人们向东通过秦岭成批地迁徙。至今在陕西的太白山中依然可以发现古人祈求降雨的石坛。在中国古代甲骨文字中就有关于祈雨活动的记载, 先秦多种典籍中也有提到龙王降雨的说法,《吕氏春秋·召类》 中曾言 “以龙致雨”。 东汉学者高诱注“龙,水物也,故致雨。”。及见到大伏羲氏族对女娲部族的东徙并没有进行干涉,于是貘的胆子大了些。
貘召集女娲氏族的长老,直截了当道:昔日我女娲凤族是何等地敏繁盛,而到了今天,却只能龟缩于这西部的一角。现今大伏羲部落在东部的事务且是忙不过来,不断有扩张与兼并、叛乱。我们女娲氏族正好借此机会重新兴起。不知首各位觉得应往哪里发展较好。诸位长老有仍愿意按步就班的,有认为应趁此机会大规模东出的,也有认为应南下到现今的蜀地的,其中一些认为应西出到大伏羲部族发源盛地的与首领貘不谋而合,认为这样做既不会召致大伏羲部族在东面的关注,又可以吸纳周边的部族。于是貘率领着凤族子弟开始了向西迁徙之路。
向西之路漫漫,但随着女娲部族的声名和实力的增长,沿途各小部族都望风归迎了。当部族终于到达伏羲氏即位的部族时,貘看到的是凋敝和残破,以及不复当年盛况的部族。人们在部族中勉强度日,似乎应是某些自然灾害让这里的人们不再是大伏羲氏关注的焦点。貘于是命人重新恢复,也重新恢复了伏羲时期的天齐建木。等到部族景况稍有恢复,貘就令人四处打探。及知道原来的中央氏部族尚在稍北的一带时,貘便带人亲自拜访,于是中央氏又一次在西方与女娲氏结盟,并答应奉女娲氏为主。这是一次重要的盟会,因为中央氏虽经残破,但却为复兴中的女娲氏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再往北有大伏羲氏的纯种血缘的后人!
天齐建木又一次立起来了,生产和生活的秩序又一次得到了恢复,人们从附近的河中引水灌溉,也开始了一定的农耕生活。人们开始传颂着女娲娘娘的好。
据明《秦安志》记载:“陇成镇之北山,有建于汉代以前的女娲祠”。清《甘肃新通志》也有详细记载。镇之北街,曾建有一座构造精美的“娲皇故里”牌坊。陇城镇,存有女娲祠与伏羲风姓命名的风谷、风台、风莹古地名;有娲皇、凤尾,龙泉古村名。相传女娲生于凤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风沟至今有一深不见底的洞穴,人称“女娲洞”。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这个彩陶瓶弥足珍贵,堪称国宝,是一件中国最早的雕塑作品。它雕塑着一位雍容典雅、稳重端庄的女性形象:距今数千年前的艺术家将人物面庞五官、发式纹理,巧置器口部位,着力雕塑刻画,耳鼻高耸如生,眼口镂刻传神,呈现出生动和自然,身段部位形体饱满而具张力。仔细观察,头的左右和后部披发,前额垂一排整齐的短发,眼和鼻都雕成洞穴,两耳各穿一孔,腹部以上施浅红色陶衣,黑彩,画三排孤线三角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仿佛裹着的霓裳羽衣,美感和神秘感紧紧地咬合,交织出节奏和韵律。她应是母系氏族社会部落首领的象征,是母权制的产物。女娲祠的导游告诉我们,大地湾的那个彩陶罐上的美女便是女娲的化身。但据学者王大有考证,这个美女比女娲氏还要早,是最早的老祖母弇兹氏的像。
陇城镇四周被高大的城墙环绕,在陇城北门外,有一口水势旺盛的大泉,世称“龙泉”,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人的用水之泉。这口泉水尚在。考古的发现与史籍的记载开始吻合。因为伏羲从示带同女娲来到过此地,这里流传的数千年的女娲传说即是史籍片断中断续记载的这次女娲族的西迁复兴。
大在湾又一次兴盛繁荣起来,接着女娲部族又会怎么做呢?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9-17 16:48:40 +0800 CST  

楼主:东越陆孟明2017

字数:320877

发表时间:2017-10-26 21:24: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30 19:27:57 +0800 CST

评论数:3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