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注1]:河北道.....为州二十九,都护府一,县百七十四。.....河东道....为府二,州十九 ,县百一十。......河南道......为府一,州二十九,县百九十六。
[注2]:禄山之乱,巡为真源令。.....巡与单父尉贾贲各召募豪杰,同为义举。 ....贲与巡引众入雍丘,杀潮妻子,婴城守备。吴王祗承制授贲监察御史。.....间道表诸朝,腾笺祗府,祗乃举兗以东委巡经略。
[注3]:贞元 中,复官巡它子去疾、远子岘。赠巡妻申国夫人,赐帛百。自是讫僖宗,求忠臣后, 无不及三人者。
[注4]:玄宗始闻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及平至,帝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0 15:25:49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安禄山的上中下三策

对安禄山而言,开局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握有先下手为强的主动权。
但是这个优势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五六天后,帝国政府就会确定安禄山已造反了;十多天之后,帝国政府就会进入全面备战状态;而一个多月后,帝国就会完成基本的战争动员。

在这个阶段内,安禄山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标准的先下手为强。
过了这个阶段,安禄山的军事行动,就是和大唐帝国硬桥硬马的开战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造反开始后,安禄山最大的困惑就是,在这个优势消失之前,他应该全力夺取山西?还是全力夺取河南?抑或是兵分两路,山西河南一块夺取呢?

谁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肯定也会对着地图反复的分析这个问题。
安禄山的智囊团,肯定也会对着地图反复的分析这个问题。
当然了,在这个问题上,安禄山集团的高层,也一度产生各种分歧。毕竟,各种选择,都是利弊参半的。[注1]

人生永远会面对类似的困惑。
因为你的能力永远是有限的,你的目标永远是众多的,你应该优先实现哪个目标呢?
你集中力量实现某个目标,就会暂时丧失实现其它目标的机会。
你如果分散力量,哪个目标也想实现,最后通常是一无所获。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09:56:39 +0800 CST  
安禄山可以选择的上策,就是趁帝国政府没有防备之时,先集中兵力夺取山西。
这种选择,有三个好处。

第一、山西军区(河东节度使),从理论上是安禄山的管理的,如果安禄山趁中央政府没有防备的时候,就大举进攻这里,相对容易夺取这里。而等他反迹明确时,再想夺取这里,难度就会成倍的增加。
事实上,因为安禄山没有选择上策,所以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叛军也从来没有真正控制过山西。至少山西境内的两大军事重镇太原、潞州,安禄山从未夺取过。

太原的战争价值有多重要,只要我们知道北齐的高洋、大唐的李渊、后唐的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发家之地在什么地方不可以了。这些王朝的发家之地,都在太原。从这里,我们大约可以看出,在那个历史阶段,太原的战略价值有多大了吧。

潞州的战略价值有多重要,我们只要知道长平之战就可以了,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就在潞州进行的。相关战争本身证明,潞州何去何从,值得西北、河北军政集团打一场倾国之战。

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叛军也没有占据过这两个地方,他们对山西的控制力有多强,大家可以看出来。
在平定安禄山之乱时,太原一直是李光弼的大本营;虽然在政府军大反攻之前,潞州最高军政长官程千里被叛军俘虏了,但是叛军终于还是无法攻破潞州。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09:58:29 +0800 CST  
第二、占据山西才可以拥有地缘上的优势。
翻开中国地形图,我们就会看到,安禄山的老巢所在地河北以平原为主;而紧临河北的山西却是以高原为主。占据河北的叛军,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山西,政府军就可以一直拥有居高临下的战略的主动权。
事实上,因为安禄山没有选择上策,所以山西两大军事重镇太原、潞州,一直控制在政府军手里。在这种背景下,郭子仪、李光弼拥有居高临下的优势,随时可以率军插入河北。
事实上,颜真卿可以劝说河北官员大批反正,主要说词就是,山西还控制在政府军手里,所以西北军随时会大批从山西杀入河北的。希望大家必须得认清形势;否则政府军杀过来,你们可别怪政府军和你们秋后算账。[注2]

总的来说,叛军不能占据山西,除非他会集中兵力困守河北。否则,河北就是会成叛军最大的空门。
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叛军敢分兵南下中原,或是从中原西进关中;控制山西高原的政府军,就可以随时进东下进攻河北;兵力分散的河北叛军,面对政府军这种进攻,通常只能一败再败。

所以造反三五个月后,安禄山从洛阳回望河北,似乎只有范阳为中心的地区,孤零零的悬挂着安禄山的旗帜。面对此情此景,安禄山一时都绝望了。[注3]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10:00:03 +0800 CST  
第三、开局就集中力量夺取山西,然后一路向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打破西北军事力量的整体部署。因为顺着这条路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直扑西北军区。
事实上,因为安禄山没有选择上策,所以整个西北就成为政府军反攻的主战场。因为西北朔方、陇右、河西三大军区(加上新疆安西、北庭两大军区,就是五大军区),一直完整的保存着,并且控制在大唐帝国手中,只要大唐帝国与回纥、土蕃实现某种默契,就可以大举反攻了。

因为安禄山后来侥幸夺取了长安,所以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安禄山对西北的控制力非常强大。其实呢,安禄山对西北的控制力非常有限。
因为叛军虽然控制了长安,但是西北的五大军区(帝国多一半的军事力量都在这里),始终控制在大唐帝国手中。大唐帝国一直无力反攻,仅仅是因为与回纥、土蕃无法达成共识。如果大唐帝国只有安禄山一个对手,就安禄山留守西北的军队,估计不够大唐帝国伸筷子一夹。

通常的历史书,总会有意无意的模糊这个事实,所以看到后来大唐帝国大举反攻时,一个多月就打得叛军砖崩瓦解,常常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简单的看,好像就是唐肃宗就是靠一个太子(或抢班夺权而来的皇帝)称号,拥有了神奇的力量。

当然了,再简单的看,好像就是四千回纥军神功无敌,所以才取得这样不可思议的战果,其实呢,我们也不想一想,如果回纥四千军队就有这种神功,那回纥派上四万大军,岂不是当时就可以实现满清后来的成功?
其实呢,大唐帝国可以翻盘成功,是因为西北三大军区(加上新疆两大军区一共是五大军区),都完整的控制在大唐帝国手中。关键是,整个西南、江南还控制在大唐帝国手里,只要大唐帝国能与回纥、土蕃实现一定的默契,随时都可以大举反攻叛军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10:03:33 +0800 CST  
看到我这样分析,也许会让人感觉,如果安禄山选择上策,就能如何如之何了。其实呢,上策自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选择上策,一旦在前线遇挫,安禄山就没有什么回旋余地了。
一切是显然的,安禄山在造反之初,就全力争夺这种驻军众多,而且地形复杂的地区;并且直逼大唐军事主力云集的地方,很容易开局就一再受挫的;甚至而言,一开局就让政府军打得抱头痛哭,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开局如果打成这样,安禄山只会败得更惨。

总的来说,选择上策,仅仅是存在一举摧毁帝国主要军事力量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谁灭了谁,还真是不一定的事。

因为类似的原因,安禄山选择了下策;当然走着走着变成了中策。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10:04:48 +0800 CST  
安禄山可以选择的下策,就是趁帝国政府没有防备之时,先集中兵力夺取河南。
这种选择,好处也有三个。

第一、整个河南地区地形简单,利于骑兵作战,而且相关地区没有驻军,在中央政府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安禄山就集中力量大举进攻这里,应该可以迅速席卷这里的。
第二、整个河南地区经济富裕,夺取这里就可以让叛军拥有一个广阔的后勤基地。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战争进行的不是太顺利,安禄山也有足够的回旋空间。

从这两点去看,安禄山选择下策,开局就可以很容易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胜利,并可以让自己拥有更广阔的后勤基地。

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相信人们都会很容易做出这种选择。因为趁自己握有先下手为强的机会,先开局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并夺取广阔的后勤基地,怎么看,也比在敌强我弱之际,上手就和大唐帝国决战好啊!

第三、夺取河南,向南还可以威胁帝国政府的大后方,一切是显然的,安禄山占据河南,整个江淮就会震恐。
更主要的是,江淮地区也没有驻军,如果进行的顺利,安禄山派军长驱直入江南,一举就可以把大唐帝国的统治秩序,最大限度的打得偏离轨道。
事实上,安禄山叛乱时,最大的突破口,其实就是南征的军队一举突破大唐的江淮防线,直插入江南腹地。如果能实现这一步,即使安禄山会失败,但是大唐帝国想翻盘,那难度可有点高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10:06:00 +0800 CST  
但是这种玩法,多少有些太保守。
因为这种玩法,意味着安禄山夺取山西的机会,会变得越来越渺茫。因为安禄山反迹明确后,大唐政府就会全面布防,在这种背景下,山西那种地形复杂、背靠西北,而且拥有成编制军队的地区,估计就无法夺取了。
我前面说了,在地缘上,山西对河北、河南都拥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如果安禄山开局不能占据这里,在战略上一直就会陷入被动之中。

更主要的是,从理论上,选择下策,可以很容易席卷江南,并且直插江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显然没有那样简单。
是的!整个中原、江淮都没有驻军,但是帝国一旦进入战争状态,相关地区马上就会组织起大量的军队。所以,表面上这里是一块没有骨头的肥肉,你可以随便啃它,但是真的啃开时,你会发现,这里也有很多骨头,更有很多可能刺破你喉咙的碎刺。

最要命的还在于,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西北军的主力兵团会完整的保存着。随时可能实现大举反攻。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10:07:57 +0800 CST  
安禄山可以选择的中策,就是趁大唐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兵分两路,一举把山西、河南全部夺取;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谋求扩张。
问题是,这种目标实在有点太大;以安禄山的实力,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玩的结果,恐怕就是白白错过握有先手的良机,于是与大唐政府在山西、河南都打成僵持战,然后只能等着坐困而亡。
这种所谓的中策,其实就是想握有上下二策的优点,结果会把上下二策的缺点也全占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面对类似的困惑。
熊掌我们想要,鱼我们也想要;我们全力以赴追求,最多也只能得到一样。我们应该追求哪一个呢?得到一个,就会丧失另一个。如果我们两个都想得呢?常是一个也无法得到!

总的来说,大唐帝国的体量实在太大了;它有近千万平方公里;它有几千万人口,战争潜力一旦挖掘出开来,可以动员出上百万的军队。
就安禄山拥有的那点资源,想一举把大唐帝国吞吃下去,难度实在不是一般的大。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10:09:41 +0800 CST  
说到里,也许有人会问,上中下三策,哪种选择更好呢?
我的答案是不知道!
总的来说上中下三策,永远是各有利弊。如果你玩好了,哪一策也不错;如果你玩不好,哪一策也有致命的危险。

选择上策;你玩好了,就可以趁大唐帝国没有反应过来时,一举夺取山西,然后以此为基础,深入西北,把帝国的政治、军事重心(西北地区)彻底打残、接管了。
如果玩不好呢?肯定是刚刚开局,就会让帝国政府把你打残的。如果你因此失败了,后人在评论这段历史时,难免会说了,你开局之时,不先巩固自己的实力,在敌强我弱之际,就哭着喊着与对手决战,你脑袋没有让驴踢过吧!

选择下策,你玩好了,就可以趁大唐帝国没有反应过来时,一举夺取河南,然后以此为基础,派偏师压制来自关中、山西的政府军反攻,同时派主力大军杀入江南,把帝国的经济重心(江南地区)打残了、接管了。
如果玩不好呢?肯定是丧失重创帝国政治、军事重心的机会,也无法夺取帝国的经济重心,最后面对政府军的大举反攻,当时就崩盘了。
事实上,叛军一直表现的咄咄逼人,却终于让大唐帝国一战打得砖崩瓦解,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而安禄山因为开局不久后抓住大奖,所以直接玩成了中策。
于是叛军占据关中,但是无力向前推进击溃政府军主力;于是叛军在南线,无法插入江淮;当然了,在山西战场上也无法打开局面。最后,等大唐帝国与回纥土蕃达成默契后,马上就面临砖崩瓦解的局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10:13:17 +0800 CST  
看到史书排列的上中下三策时,我们常常会认为,上策优于中下二策,无非是因为上中下三策,通常是以激进保守排列的。而处于局外,站着说话不腰疼,自然会认为激进的选择最好。
其实呢,如果上中下三策真有明显的优劣,他们怎么会并排出现,供决策者选择呢?

事实上,人生的道路上,永远存在上中下三策的选择。
一切是显然的,现在遇到一个问题。你是不计代价的全力去做呢?还是处处留手,希望进能攻、退能守呢?抑或是在这两种选择之中,折个衷呢?

哪个选择好呢?
以空对空的说,人们难免会认为不计代价的全力去做,是最优的选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通常都会选择下策的。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翻开史书,选择下策失败的案例实在太多了,多的,以至于人们认为,下策就是一种愚蠢的选择。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10:14:33 +0800 CST  
以空对空的说,在许多时候,想取得胜利,只有两种方法。
第一、快、快、快,还是快。
第二、冒险、冒险、还是冒险。
总而言之,不要总想着留后路,更不总想着有后路,你既然敢干这种事,你就要不代价的狂赌。

问题是,作为当事人,显然会有不得已的苦衷。
因为你想选择冒险的策略,你的小弟会认同吗?因为眼前肥羊一般的目标你不攻击,直接选择如虎如狼的目标攻击,你没事吧!

总的来说,事关自己利益时,人们都容易前怕狼后怕虎,而且谁也容易高估稳扎稳打的胜率。因为乐观的看,稳扎稳打的方案,会让你的后方更巩固,会让你拥有更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你与对手再决战,胜算应该更大;问题是,因为类似幻想,而死在造反路上的人,实在太多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10:15:06 +0800 CST  
分析历史时,人们容易居高临下的品评。就是因为我们认为,历史上的重大的决策,就是非A即B的对错选择,历史当事人选择A败了,那选择B肯定就能胜利。
问题是,历史上的重大决策,从来不会这样简单。
我们现在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在当时,通常都会摆在决策者的桌上,供他们挑选。就好像,我们人生的许多重大选择时,各种可能想到的方案,其实都会摆在我们面前,剩下的事,就看你如何挑选了。
总的来说,哪种选择也是有利有弊的。面对这种选择,我们很难说哪种选择正确,也很难说哪种选择错误。因为单纯的选择本身,并不能证明什么。事实上,任何一种选择,也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前一段时间,网上非常流行一篇文章。那就是老话说了........。总而言之,老话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老话看多了,你会感觉跟没看一样,因为正话反话都让老话说了。

其实呢,这才是人生困惑。
简单的看,它很简单。当你身临其境时,你会发现,好像从来都是左右为难的选择。好像怎么选择也是错,但是怎么选择,好像也是对的。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唐玄宗的应对

[注1]:贼之未反,邈为谋,声进生口,直取洛阳,无杀光翙,天下当未有知者,贼不从。何千年亦劝贼令高秀岩以兵三万出振武,下朔方,诱诸蕃,取盐、夏、鄜、坊,使李归仁、张通儒以兵二万道云中,取太原,团弩士万五千入蒲关,以动关中;劝禄山自将兵五万梁河阳,取洛阳,使蔡希德、贾循以兵二万绝海收淄、青,以摇江淮;则天下无复事矣。禄山弗用。
[注2]:命崔安石等徇诸郡云:“大军已下井陉,朝夕当至,先平河北诣郡。先下者赏,后至者诛!」于是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 兵合二十余万”
[注3]: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2 10:15:36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致远悠扬、怪盗基德OJ、子闻的马 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 人们为什么要跟随安禄山造反

这一节,本来计划直接写唐玄宗的应对。但是忽然想到,如果不分析一下人们为什么要跟随安禄山造反,分析唐玄宗的应对时,难免有些以空以空。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要跟随安禄山造反呢?
我还是以前一再表达过的观点。
千万不要说安禄山的官有多大,因为比官大,安禄山还能比皇帝官大?
也千万不要说安禄山权力有多大,因为安禄山手上没有三尸脑神丹,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他,他靠什么控制大家呢?
更主要的是,安禄山的手下,不要说那些军级、副军级大佬了,就是那些最普通的士兵,哪个人也是长脑袋的,哪个人也是懂得趋利避害的。
如果大家都不想跟安禄山造反,用眼神、用脚投票,就能把安禄山弄得狗屁都不是的。最简单而言,在关键时候,大家都一块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甚至干脆选择投降,安禄山还怎么玩呢?

也许有人会说,谁不服就严惩谁啊!
问题是,安禄山没有三尸脑神丹,他想惩罚别人,总得有足够多的力量支持啊。
一个人,不论他的权力有多大,只要真的众叛亲离了,他当时就啥也不是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5 09:48:06 +0800 CST  

真心支持安禄山的人,都是什么人呢?
有的人,是安禄山一手从底层提拔上来的。这种人从情感上、从利害关系上,就会和安禄山捆绑在一起。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家庭背景的人,就因为得到安禄山的赏识,所以从村连级、乡营级、县团级岗位,很快升到市师级、省军级岗位;关键是,安禄山对他就象对自己儿子一样。
这种人从情感上,就会把安禄山当成自己重生父母再造爹娘,因为毫不夸张的说,爹亲娘亲,也不如安禄山亲啊。
更主要的是,从利害关系上,他们也与安禄山捆绑在了一起,因为安禄山倒台了,他们的前途估计会一片暗淡,还有可能被清理出局的。如果安禄山成佛成祖了,他们的前途乐观的想象,应该是一片光明的;就算死于创业的道路上,就算死于后来的兔死狗烹,肯定也可以青史上重重留下一笔。
而安禄山手下这种人有很多。[注1]
当然了,和安禄山有类似的关系,未必都会支持安禄山;但是从普遍意义上,这种人就会构成安禄山造反的基本盘。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5 09:48:37 +0800 CST  
有的人,是安禄山的幕僚成员。这种人,本身就和安禄山有类似臣属的关系。
一切是显然的,安禄山是市师级大佬时,这些人就是市级大佬的幕僚;安禄山成为省军级大佬时,这些人就是省军级大佬的幕僚;安禄山是副国级大佬时,这些人就是副国级大佬的幕僚;如果安禄山成佛成祖了,这些人的地位那还了得?
这种事实本身,会让他们从情感上、从利害关系上,就与安禄山捆绑在一起。

所以这种人为安禄山关起门谋划时,从来都是基于安禄山的角度分析问题,绝不会基于忠君爱国的角度分析问题。
总而言之,基于他们的利害关系,他们希望安禄山地位越来越高,如果安禄山能当皇帝,那最好不过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当皇帝流露出收拾安禄山的意思时,这些人关起门来,难免会说出上中下三策的话来。
所谓的上策,就是教安禄山如何和皇帝哩个啷,甚至就是告诉安禄山应该造反。
所谓的下策,摆在桌面上说,自然是让安禄山宁死也要忠于皇帝;而关起门时,肯定会分析一大堆利害关系。这种内容的潜台词就是,不是我们要发自心底的要忠于皇帝,而是因为只有装孙子,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的。
至于中策,就是告诉安禄山,你向皇帝装孙子时,必须得进行各种巧妙的安排;总而言之,让皇帝收拾你时有所顾忌,绝不可以真的任由皇帝摆布。
说一千道一万,虽然他们与安禄山不是臣属关系,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安禄山就是他们的主公。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5 09:49:37 +0800 CST  
上述两种力量,是安禄山造反的核心力量。
因为他们与安禄山的利益捆绑最深。因为安禄山被清洗出局了,他们都会面临被清洗出局的风险,就算能躲过这一劫,也很难有光明的前途。
关键是,安禄山成佛成祖了,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开国功臣。

有时候,这些人的内心,恐怕比安禄山还急。就是安禄山在关键时候想退缩,他们也难免会蠢蠢欲动的给安禄山鼓劲。总而言之,以您的资历、地位、影响力,只要玩的好,天下就是咱们的![注2]

帝国政府加强军队控制时,通常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的;只要解决了这种问题,统帅地位再高,也就是一个打工仔。

在加强军队的控制时,皇帝通常会把军队的人事权力收归中央,绝不会让军队内的高级将领,都是统帅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军队内的高级将领的升迁,都是中央政府通过繁琐的程序实现。他们绝不会对统帅产生感恩戴德的心理,因为他们拥有的一切,绝不是统帅破格给予的。
其次,皇帝绝不允许统帅有地位很高的私人的幕僚,换而言之,军队的高级文职官员,就是中央政府派去的政委、参谋长;这些人和统帅没有任何依附关系,甚至还和统帅还有竞争关系;更有甚者还会凌驾于统帅之上。

如果军队的人事结构是这样的。统帅就算再不服中央政府,也不敢奢谈造反二字的。因为,这种统帅就是标准的打工仔,皇帝想杀他,随便一纸诏书就可以实现。
因为他身边的文职官员,手下的高级将领,缺乏陪他造反的动机;却难免有着要踩他的人头上位的心理。在这种背景下,千万不要说他人格多伟大、威望有多高,那都是用来扯淡用的。在这种背景下,他死了,大家能哭一哭他,他也算混得非常成功了。

从理论上,想实现这一点很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切非常难的。
这个说起来复杂,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5 09:51:40 +0800 CST  
总的来说,统帅拥有大量自己一手栽培出来的高级将领;又有众多影响力巨大的私人幕僚。就有了造反的基础力量。因为中下层的力量,通常会半推半就的跟着他们造反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中下层的力量,会半推半就的跟着他们造反呢?

因为中下层的力量,虽然是安禄山集团的外围,但也是安禄山的基本盘力量。
最简单而言,安禄山占据的地区越来越多,肯定会以他们为骨干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他们不掉队,通常总会迅速升迁的。
说得再具体点,安禄山以前是依靠他们统治一个省的地区,后来则是依靠他们统治两三个省,甚至三五个省的地区,他们的权力地位能不迅速上升吗?至于依靠他们统治天下,就更不用说了。

关键是,明天形势不妙,他们掉头站回大唐政府一边后,通常也不会受到多严重的惩罚,因为政府绝不敢把打击面扩大到这种地步。

事实上,这也是叛军,通常总会选择下策的主要原因。
我前面说了,下策就是先吃肥肉、后啃骨头的战略。在这种背景下,外围的力量半推半就的跟着造反后,很快就能见到实惠。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会坚定跟着大哥造反的决心。
关键是,类似的成功,会让他们产生某种幻觉,那就是造反的道路就是一片光明,因为这就好像闯入一片棉花地,你尽情的采摘吧。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5 09:52:13 +0800 CST  
更主要的是,在你跟着大哥吃肥肉的过程中,也是给大哥上投名状的过程。因为在造反之初,大哥拿着似而非的理由,率领你们出征,你们可以说自己不明真相,或是受到了大哥的胁迫。
问题是在随后的过程中,中央政府明确宣布安禄山是乱臣贼子,并通过各种形式,劝你迷途知返,你还跟着安禄山混,并且跟着安禄山吃得满嘴流油,你还能说你不明真相,或是受到安禄山胁迫吗?

至于说,大哥在此过程中,适当放宽一点军纪,就等于给你上了更大的投名状。因为你跟着大哥造反,可以说自己不明真相、或是受到大哥的胁迫;问题是你在造反的路上,一路爽了又爽,你也能说自己不明真相,或是受到大哥胁迫吗?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哥,深入敌境打仗,一直有意无意的放任军纪。
后来敌强我弱,小弟们都想拉稀。这个大哥就告诉他们,你们现在的形象,其实和鬼子没有区别!换而言之,千万不要因为对方高呼缴枪不杀、优待俘虏,就想跟我拉稀。就你们现在这种形象,也敢投降敌人?你们肯定连投降的下场是什么,也不知道!换而言之,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成功便成仁,跟着我一条道走到黑暗的尽头,也许有机会看到光明;其它的亮光,那就是通往火坑的地方。
你也别说,大哥这么一折腾,就折腾出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注3]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5 09:53:40 +0800 CST  
总的来说,许多人在造反时,总会选择下策。,就是因为他们需要让中下层的小弟,在造反开始后,马上能看到各种实惠,并且利用这种实惠,让他们跟自己越陷越深、捆绑的越来越深。

如果造反之初就选择上策,我是说一路啃硬骨头。
在这种背景下,叛乱集团的核心的力量,因为有巨大的利益诱惑,而且相对安全,就算眼前什么实惠也没有,只是看着一地接一地炮灰飞起,也会信心百倍的向前冲。但是跟着他们混的中下层力量呢?估计都会想着如何找机会跳下这条贼船。因为这纯粹就是给大哥当炮灰去了!

在这种背景下,千万不要说你多有威望,因为你手上没有三尸脑神丹。大家都想跳下你这条贼船,你能拦住?

项羽牛不牛?
大家都要脱离他时,那是越跑人越少;跑到乌江边时,就成了标准的光杆司令。[注4]
关羽牛不牛?
大家都想脱离他时,也是越跑人越少;离开麦城时,也成了标准的光杆司令。[注5]
至于刘牢之[注6]、史朝义[注7]之类的人,当大家都要脱离他时,更是越跑人越少。跑到最后,他们越想越绝望,只能解下裤腰带找歪脖树去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6-25 09:55:24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