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有事先开会

中国古往今来遇到什么大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开会,最重要的也是开会,发生矿难矿工深陷井下赶来的领导第一件事就是开会,美其名曰部署下一步的抢救工作。

辽东失陷这么大的事情自然更得这样,此时还算不上沉迷木工艺术的天启皇帝在大殿召开紧急会议,商讨下一步辽东的局势。

作为皇帝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启自然不能先发话,因为按照惯例只要领导一发话这个会议的调子基本就固定了,下面的再发言也只能顺着领导的调子继续谈。

况且天启即位时才十七岁,也没上过学,你让他发表自己的观点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天启两眼期盼的看着殿下的众文武,他希望可以有一个人谈谈当前的局势,毕竟后金现在已经是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按这个势头继续下去突破山海关兵临北京城下也是有可能的,这不是闹着玩的。

但大臣们的表现无疑让天启感到深深的失望,这些领着国家俸禄背地里捞着外快的官员并没有为天启分忧的打算,他们选择沉默,等别人说。

大臣中自然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可是看他们说话时的表情我觉得这不是在阐述怎样援救辽东怎样打击后金,反而更像吵架。

“袁应泰他有负圣恩,圣上把辽东大局交给他他反倒一败涂地,辽东失陷他要担负主要责任!”

“胡说!袁应泰宁死不降,拼命守城,此乃大忠臣也,不仅无过反而有过,我们得加封!”

这些是在争吵,而还有另一部分人则继续高举正义大旗高谈无敌论调。

“圣上莫要担心,我大明天兵天将只要一到奴儿哈赤必定俯首归降提头来见,这次只是一次意外,因为正义是无人可以战胜的!”

那些沉默的大臣听到这些典型书呆子理论不觉心里好笑。

“意外?岂不是太多些了?”

总之这场本是为了研究下一步辽东工作的紧急会议大家不是闭口不谈就是为一些与局势无关的事情吵个你死我活,还有几个在一边扯淡,一场会议开了几个小时一点有用的东西都没有谈到,办事效率比我们现在政府开会都要低上许多。

天启望着这帮臣子,莫名的说了一句话:

“想当初熊廷弼镇守辽东一年,没有什么大错误;换了袁应泰镇守辽东不到一年辽东全境沦陷,一败涂地。”

这句话本是天启一时有感而发,没有其他意思,但这句话却无形中点燃了火药桶。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16 08:48:27 +0800 CST  
一模昨天结束,考完试的第一感觉就是浑浑噩噩,回到家后是身心疲倦倒头就睡,晚饭没有吃下午六点钟睡到第二天早上九点,醒来还是感觉很累,然后迷迷糊糊写了点文,等发上来发现中间有内容又忘写了,罪孽...

下周四还有一个全省的模拟考,一模自己也发现了许多问题,这几天还得好好复习,现在的首要目标还是考大学,管是三本还是二本,先上一个,然后在大学期间全心全意写清史。

更新少大家勿怪...我也不想这样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16 19:17:17 +0800 CST  
重出江湖

熊廷弼是怎么下岗的?

东林党逼得,准确的说是东林党内一部分人联合其余在野党中对熊廷弼不满的人士发起的倒熊廷弼运动,结果也是以他们一方获胜而告终。

如今天启一句莫名其妙的感叹令这帮人的心脏不仅悬在了嗓子眼:

“圣上莫非想要再度启用熊廷弼?”

绝对不行!

除了他们还没有忘记和熊廷弼那些芝麻大小的不愉快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深深了解熊廷弼的为人。

毗邻必报。

熊廷弼不是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有着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怀的道德模范,他回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仗着皇上的倚重收拾他们这帮曾攻击过他的人,然后再去镇守辽东边陲。

这些人害怕了,除了害怕熊廷弼他们更害怕站在熊廷弼身后的那个人——终极BOSS天启。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19 15:52:40 +0800 CST  
中国古代历史上谁最牛?

皇帝。

宦官这种身体零件残缺性别难以划分的特俗认识都可以凭着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随意指责总兵督抚这一方重臣,但历史上知名大太监太监中的名牌魏忠贤凭借天启混到了九千岁的地位,那阵势那排场比皇帝都威风,手下又是五狗五彪什么的,最后不还是被崇祯两下解决?

张居正凭借小皇帝万历赶走了老对头高拱,给万历上课万历都得给恭恭敬敬的称张为首辅张少师先生,最后权倾朝野的张先生不还是被万历来了个死后大清算?

所以说:

哪怕皇帝再弱小再年幼,他还是皇帝。

为了打消天启重新启用熊廷弼的念头,姚从文等骂人理论家不得不把工作重心转向他们不熟悉的军事领域,他们在夜晚一边翻兵书一边总结辽东沦陷和熊廷弼的联系,在结合辽西等有关部门关于辽东沦陷的报告后,这帮人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

袁应泰完全是蠢猪式指挥,让这样的人主持辽东辽东不丢才是怪事。

这帮人绞尽脑汁也没有在军事方面找到熊廷弼的责任,反而找到了一些官员对熊廷弼肯定的意见,他们决定回到自己擅长的方面,他们要讲理。

联系具有普遍性,他们很快找到了熊廷弼应该承担的责任,那就是熊廷弼时前任辽东经略。

如今接任的袁应泰丢失了辽东,身为前任的熊廷弼敢说一点责任也不负?

你可能觉得这点理由完全没道理,但他还是有理论依据的,就像咱们现在某地发生矿难等人为事故,按理说市长省长这些又不是矿主矿难也不是他们搞的,他们为什么要赶往现场,甚至有的官员为此还掉了乌纱帽?

因为这是在你管辖的地区内,你负有领导责任。

姚从文等人完全可以说是熊廷弼任期内壮大了后金的力量,从而导致辽东的沦陷,如果天启相信了这一说法熊廷弼别说官复原职东山再起估计想保住小命都困难。

按照他们这一理论推理熊廷弼确实要承担责任,但继续推理下去任命熊廷弼担任经略的万历任命袁应泰接任经略的天启同样也要承担领导责任。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19 16:30:03 +0800 CST  
天启并没有相信姚从文等人的胡诌,这倒不是说他一眼辨别出谁忠谁奸,而是局势所迫。

一问辽东局势大臣个个不是长吁短叹就是推卸责任互相攻击,问谁接任辽东经略更是无人应声,这种情况下除了熊廷弼天启还真没有辽东经略的第二人选。

既然天启知道只能用熊廷弼那下诏不就行了?

没那么简单。

当初熊廷弼下岗是天启命令的,虽说是在姚从文等蛊惑下下诏的,但天启毕竟还是要承担责任的,古代文人都讲个面子,就算你是皇帝也不能挥之即来挥之即去,你当人家是服务员吗?更何况还是熊廷弼这样寄希望救场的“巨星”。

当初是你下令熊廷弼走的,如今出事了你再下诏让人回来替你卖命,不说人家愿不愿意,单单就这一行动无疑等于是天启自己打自己的脸。

所以重新任命熊廷弼这个建议得其他人先提出,天启不能先发话。

天启的尴尬一旁的内阁大学士刘一燝看在眼中,身为东林党巨头的他自然知道天启的难处,这个时候身为臣子的刘一燝只能站出来出头。

“熊廷弼镇守辽东一年以来,没有过失辽东也平稳,不知什么缘故下诏革职,实在是不应该。”

刘一燝说这话的时候老脸怕是微微发红,不知什么缘故下诏革职?这个缘故别人不知道东林党主要领导的他不知道?典型的客套话。

天启也不含糊,明明心中急得要死表面还得装出一副淡定的样子,在刘一燝等人的建议下“勉强”下诏令熊廷弼官复原职进京觐见。

可是这个下达的诏书有一个人不同意:

当事人熊廷弼。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1 18:20:46 +0800 CST  
从某一方面来讲,熊廷弼是个骄傲的人,他有理由骄傲,因为面对军事天才努尔哈赤他是第一个告诉努尔哈赤要老实做人这个道理的明朝官员,为此也搏得了努尔哈赤的特殊对待:

熊蛮子。

这样有本事的人你说他不骄傲这是不可能的,但熊廷弼不仅是一般的骄傲,还特别骄傲,属于那种既有傲骨更有傲气的人。

面对天启的圣旨熊廷弼选择了抗旨不尊,因为在骄傲的他看来当初让自己下岗就是愚蠢之极的决定。

以前一脚把我蹬了现在事态紧急又想起我了?想我去救火?门也没有。

传旨的太监只好把这一情况回禀给天启,交由天启定夺。

往常按电视剧情节发展面对抗旨的大臣皇帝一定会杀头,狠点再来个灭几族,皇帝的权威是任何人都无法蔑视的,就算皇帝是错的臣子也得装作不知道。

对于皇帝,只能无条件的服从。

可熊廷弼是特殊情况,辽东缺他还真不可,身为天子的天启只好向这位臣子低头,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天启的诏书不像之前全然一副领导下任务的正式,反而更像犯错学生的检查。

这封诏书不仅检讨了天启自己听信谗言不辨忠奸以致辽东沦陷,还向熊廷弼表示了这类问题自己以后不会再犯等表态,最后为了说动熊廷弼天启甚至搬出了父亲泰昌爷爷万历乃至开国老祖宗朱元璋。

潜台词就是希望熊廷弼不看自己的面子看在历代先祖先皇的面子上出山拯救危局。

天启这封诏书写成这样也算不容易,毕竟在古代皇帝是不可能犯错的,例如天启的弟弟后来的崇祯皇帝就是一个打死也不承认自己犯错的皇帝。

熊廷弼看到这封诏书是声泪俱下,大哭不止,因为这封诏书还了熊廷弼一个公道,一个迟到的公道。

熊廷弼这类人其实是历史上最简单的人,他们不要权力,不要财富,不要赏赐,甚至不看重名声,他们一生追求的唯有公道二字。

哭也哭完了,熊廷弼揩了揩眼角的泪水,心中暗自生出一股壮志凌云不服苍天的豪迈之气:

“辽阳丢了又怎样,辽东丢了又怎样!只要有我熊廷弼在,这一切都不会是问题!”

熊廷弼的东山再起对于远在辽东的努尔哈赤可以说是一道晴天霹雳,是把他从美梦中拉回现实的一双手,因为这是努尔哈赤人生中第一个令他感到头疼甚至心中潜藏着一丝畏惧的对手。

可是,另一个人的出现注定了熊廷弼这次东山再起不仅徒劳无功,反而会身败名裂落得个传首九边的凄凉下场:

新任辽东巡抚王化贞,一个能把牛皮吹到天上的牛人。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2 09:55:52 +0800 CST  
其实胆大也是一种能力

别看辽沈两战打得激烈,后金六七万人,明军八九万人,可是城池攻陷之后那八九万明军真正战死沙场的并不多,其中绝大多数的选择了撒丫子逃命。

兵部尚书黄克缵曾经上书天启要给天启展示从西方进口的新型火炮,天启看完之后觉得这哪里是火器分明是神器,便询问黄克缵是否配备给辽东这样的火炮。

黄克缵表示该火炮与一般的国产火炮不同,所以配备的同时还派遣了三十名熟悉使用西方火炮的相关人员前往辽东调查指导。

天启一听这三十人会使用西方火炮,肯定是人才呀,可辽东如今沦陷,明军兵败如山倒,怕是也都战死于阵中,可惜这等人才,于是就随口问了一句这三十人如今的下落。

天启随口一问黄克缵顿时老脸通红,脸色变得很尴尬,想说又不想说,经过短暂但却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黄克缵决定实话实说:

“这三十人臣本以为都战死于辽东,前不久得知他们中有二十六人都在宁远,真是壮士呀!”

我估计黄克缵的壮士应该是指这二十六人的逃命能力非同一般,毕竟三十人能从乱军从中经历乱箭践踏等众多非人力可抗拒因素还能剩下二十六个也算很不容易了。

这二十六人只是数万明军中的小小一份子,黄克缵不会知道论逃命水平这二十六人只会是明军中勉强及格的水平,他要是知道这位国防部长也不知会作何感想。

数万来自辽东的逃亡明军走上了一路向西的路途,当他们来到辽西的这片土地时迎接他们的是自己人来自城头的弓箭,和不准入城的命令。

男人都是有血性的,只不过血性表达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大不相同,在后金铁骑面前表现血性那是自己找死,可面对同样战斗力弱甚至还不如自己的辽西守军,他们选择了彰显自己的血性,彰显自己阳刚的一面。

于是乎在后金铁骑未到的情况下明军自己打成了一片,最后的结果就是辽西守军也加入到了逃亡大军之中,在四处抢掠一番后浩浩荡荡的向他们的目的地山海关逃去。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观点,大意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受周围其他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历史上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而现在无数的人本着这一原则选择了逃亡,他们有的是百姓,有的是官员,反正辽西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一起涌向山海关,一起涌向关内。

可就在这全民大逃亡的时刻,有一个人没有选择后退,他选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选择抵挡可能随之而来的后金铁骑那锋利的大刀,他就是广宁市长王化贞。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2 10:36:40 +0800 CST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谈起自己一次在火车上的经历,一旁的几个人正在高谈阔论,马云在一边默默的听着,很快他们谈论的对象就谈到了温商,其中一个人满不在乎的说道。

“温州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胆子大一些嘛!”

马云笑了,看完这个故事的我也笑了。

胆子大其实也是一种了不起,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连基本的胆子都没有比尔盖茨何来退学哈佛何来创建微软?潘石屹何来建立SOHO?那些古往今来的风云人物何来建功立业指点江山?

王化贞这个人是个有胆子的人,还是个胆子很大的人。

当时关外的明军主力主要集中在辽东前线,辽东失陷后大量的明军和百姓都逃亡关内,辽西为数不多的守军也不例外,一时间广宁城变成了一座空城。

什么是英雄?就是发生危险别人往后退你自己往前冲的人。

巡抚广宁的王化贞不仅没有后撤,反而亲自出面安抚百姓,招抚流亡的军队,这才延缓了广宁的危机,广宁城好不容易也凑齐了大几千明军。

广宁的固守为明朝高层下决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借鉴,关外之所以发生大规模逃亡的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明朝统治者没有商议好未来关外的策略,甚至说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辽西不能守,干脆把关外全部拱手让给后金己方全力防守山海关,主张这种策略的代表人物就是那五位在辽阳激战时先前逃跑的监军,他们身后还有许多心中这样想但明面上还不敢说的大臣。

这种消极的策略也激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兵部尚书张鹤鸣就是反对派的代表,张鸣鹤身为国防部长还是懂一些军事的,如果放弃辽西那就想当于为后金敞开了大门,只要后金直叩关门那威胁的就是统治中心北京的安全,所以辽西必须要守。

天启当时也是摇摆不定,一方面觉得放弃辽西有点过于怯弱,有失的颜面;另一方面觉得后金军队过于凶猛,守辽西十有八九也守不住。

正在这时王化贞的奏折如及时雨来到了辩论激烈的朝堂,对于主张守的张鹤鸣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因为没有王化贞固守广宁广宁被放弃的话主张弃守派会稳居上风,甚至说天启也会选择放弃。

王化贞这三个字在张鹤鸣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既然广宁没有丢失天启也就不好偏向弃守辽西,主张固守辽西的一派暂时占了上风。

在固守广宁的这件事上我承认王化贞很英雄很爷们,毕竟谈论自己面对危险多么勇敢和真正面对危险完全是两码事,但王化贞也是个很聪明的人,准确的说聪明之中还带着几分狡诈。

王化贞固守广宁后金方面并没有选择趁机进攻,因为刚刚统一辽东的他们要面对太多太多的问题,这问题之多之严重丝毫不亚于萨尔浒一战和辽沈大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无暇进攻广宁。

后金不进攻广宁是因为顾不上,但对于王化贞来讲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后金不进攻广宁是因为他们顾不上?胡说!明明是奴酋(明朝对努尔哈赤等少数民族蔑视的称呼)被本大人的气场震慑到而不敢前来进攻!

话是人说出来的,广宁没有遭受进攻在王化贞口中变成了自己的功劳,而对此一无所知的明朝官员自然相信了他的鬼话,特别是天启和张鹤鸣,这两位一致认定:

“这王化贞是个人才呀!”

正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熊廷弼才在后来经抚不和的过程中一败再败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最后为王化贞背了黑锅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才”将一手葬送辽西,把明朝关外的局势再来一个雪上加霜,如果没有后来这位出现力挽狂澜大明可能灭亡的更早。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2 18:07:34 +0800 CST  
如今辽东沦陷辽西危在旦夕,王化贞这样的人才自然会得到重要,天启马上下旨把王化贞由原先的宁前道升任为辽东巡抚兼右佥都御史。

王化贞一时间就从一名地市级干部连升三级上升到了执掌一方大权的封疆大吏,如果说这仅仅是出于天启和张鹤鸣的欣赏,那当官也太简单了。

朝里有人好当官,王化贞能如此顺利成为辽东地区的二把手正是因为朝堂上一只手的暗中推动,那只手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师东林党大佬前任首辅叶向高。

虽然《明史》对王化贞固守广宁这一举动给出了高度的评价:提弱旅,守孤城,天下为之震动,但这里面的猫腻别人不知道王化贞想必是最清楚的,可是接下来的这件事告诉我们王化贞同志显然沉醉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没有醒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王化贞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干竟然在上报兵部的奏折中给出了一个未经任何调查仅仅是他主观臆断的情报:

后金没有占据辽阳的打算。

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这句话说王化贞真是一点也不假,因为就在后金攻克辽阳的第二天努尔哈赤就决定迁都辽阳,把这座大明在关外的重镇变为后金国的新首都,此时辽阳城内正为迁都忙碌不已。

后金迁都辽阳的背后有什么重大意义?什么改变了多山城的城市规划,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始有图谋天下的野心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迁都辽阳代表后金已经不满足于辽东乃至关外地区,努尔哈赤代表的女真贵族已经把目标放在了逐鹿中原上,努尔哈赤已经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一城一地之得失上了。

王化贞这一情报显然误导了明朝高层对辽东未来局势的预测,特别是影响到了熊廷弼的计划,在熊廷弼看来如若努尔哈赤决定固守辽阳那未来必成大明心腹大患,而不固守辽阳选择弃守的话说明努尔哈赤只是一个目光短浅不成气候的山野匹夫,就算现在屡次大败明军将来也不足畏惧。

当熊廷弼听到这一消息后严峻的面庞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努尔哈赤也不过如此,不足为虑。”

在他看来自己这次的东山再起会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个神话,被千万人歌颂称道,可就在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发现自己错了,错得很离谱,错的很荒谬。

东山再起有时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神话,而神话面对残酷的现实会是那么的不堪一击,那样的支离破碎。

(一模考得很烂...个人估计前途一片茫然,写文的时候旁边邻居家传来孩子和家长的争吵,又是因为成绩,那孩子高二,可悲的中国孩子,可恨的教育制度!)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3 11:32:37 +0800 CST  
打江山要比守江山难

其实努尔哈赤自己一直很纠结,虽说他建立了后金国家,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最高元首,(古代一般叫皇上,有的也叫大汗),但这个国家并不稳固,即使在屡次对外战争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当皇上了还有什么烦心事?每天那么多妃子那么多美女,光应付这些时间都不够,还有时间纠结?

你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皇上确实是有很多的妃子,而且这些妃子容貌个个天上少有地上难寻,但如果把时间全部花在美色上的皇帝那是后任皇帝,那是官二代富二代,绝对不会是开国皇帝或者是一个企业的开创者。

男人都好色,这是天性,但要想成功有时候就得压抑这种天性。

严格意义来讲后金这个政权是不合格的,因为此时的它并不具备一个政权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它的权力基础是依靠强有力的武力而维系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军事政权,是一个军政府。

武力可以取得江山,但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依赖武力永远的维系对江山的保护,让欧洲震惊让教皇感到头痛的蒙古骑兵已经用他们的经历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武力是最强力的手段,但有时候却并不是最有效的手段,

后金为什么要不断攻陷明朝在辽东的城市?除了努尔哈赤的个人野心外,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金及其落后的生产关系下后金及其落后的农业发展,其他朝代在攻陷敌人城池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把守金库银库,而后金第一步却是找粮食,找粮仓,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上汉族包揽皇帝的宝座甚至成为皇帝专业户?不是某些人鼓吹的狗屁血统论,狗屁基因论,而是我们汉族一直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有着强大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因如此汉族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导,历史的男一号才会是汉族。

而现在后金只是一味的通过劫掠的方式来尽量弥补自己在农业方面的先天不足,用武力来弥补己方很多的问题,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能缓解一时的危机却不能根治问题,长久以往这个军政府不攻自破,而努尔哈赤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以前自己地少人少,好养活,可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和随之疯狂上涨的人口,后金落后的生产关系这一问题被暴露了出来,而随之影响下的一大问题就是人多饭少,养活不了这么多张嘴。

养活不了这么多张嘴,说得简单,可实际上却会造成深远而且及其重大的影响。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3 14:00:04 +0800 CST  
吃不饱饭闹革命

农民起义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封建王朝到中后期不得不说的故事,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农民起义史。

农民为什么起义?有人说是伟大的农民阶级看到了封建统治者残暴剥削的一面,出于对自由的追求对社会黑暗自发进行的英勇反抗。

以上说法在我看来基本属于扯淡,一帮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一个字的文盲们知道自由知道不公?你让他们谈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在我看来农民起义的一大重要原因甚至说是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

吃不饱饭,甚至说是吃不上饭。

(今天的章节传不上了,跟父亲吵架中)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4 20:17:48 +0800 CST  
吃不饱饭就会感到饥饿,饿一顿两顿还好说,权当减肥,可长年累月吃不饱饭就会有生命的危险。

生命对于任何生物来说都是宝贵的,既然都是死,与其坐等饿死不如造反搏得一线生机。

所以说农民的吃饭问题一直为历代统治者头痛,吃得饱就不说了,吃不饱麻烦那可就大了,X县的张三Y村的李四立马举旗造反。

努尔哈赤占领辽阳后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以前后金人少还能凑合,还能通过劫掠的方式弥补,可如今辽东成为后金的领土,土地上的百姓也成为名义上的后金百姓,人口压力激增但粮食不足的问题深深困扰着这位身经百战但对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一窍不通的后金最高领导。

老百姓吃不饱饭就会造反,这是内忧;虎视眈眈的大明、蛰伏等待时机的蒙古诸部落,外带基本打酱油但不能小觑的的朝鲜,这些是外患。

内忧加外患,江山坐不转。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5 20:00:13 +0800 CST  
不打土豪也分田地

“打土豪分田地”是我国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流传的口号之一,这个口号传神的反映出当时土地改革的内容,剥夺地主、富农的土地分给贫农、贫下中农,其中的许多措施在新中国建立后仍实行了一段时间,但后金的政策不是这样,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有时候不打土豪也可以照样分田地。

后金攻克辽阳宣告明朝在辽东统治的终结,大量的明朝官员、百姓和有钱的地主土豪纷纷携家带小逃亡辽西甚至关内,他们有的带了上金银细软,有的带上了成群的妻妾,有的带上了耕地的锄头,外加牵起自己家中的耕地能手——唯一的一头老黄牛。

他们都带走了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带的走钱财带不走房产,他们为后金留下了一大笔珍贵的财富,比金银钱财都珍贵的东西:

土地。

数以十万百万亩计无人认领的土地。

曹操为什么会在三国那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的时代由弱变强势力由小变大占得一席之地直至后来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使诸葛亮都发出“此诚不可争锋”的感叹?

你可能会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你也可能会说是曹操唯才是举,帐下聚拢了无数豪杰英雄;你还可能会说是曹操奸猾狡诈,老谋深算。

这些都对,但我认为这一切的开始都是曹操担任兖州牧大败来犯黄巾军收降百余万随军家属,命令他们屯田,这为曹操的屯田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为曹操讨伐敌人提供了强大的后勤辅助和粮食支持。

如今努尔哈赤虽然拥有了远比曹操当初更广袤的耕地资源,但他并没有选择利用这大片的土地搞房地产,而是选择效仿曹操,解决当前重大的粮食危机问题。

相比曹操发展屯田制,努尔哈赤要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

缺少耕地的人。

世上什么最尴尬?不是便秘上不出厕所,而是上了厕所才发现没有带纸,努尔哈赤现在面临的情况基本就是这个样子。

于是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努尔哈赤在与五大臣等商议后了决定了后金的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

计丁授田。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5 20:35:53 +0800 CST  
我们看电视剧对于“抓壮丁”这个词汇都不陌生,这里的丁指的是成年男子,男丁男丁你多会听说过女丁?

《礼记》中有一句“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成年是二十岁,当然女真等一些少数民族是十六岁成年,这是特殊情况。

成年男子的范围很广,只要大于二十岁就是成年男子,大于二十上不封顶,就是六十岁的花甲老人也是男丁,“计丁”就是登记统计成年男子的数量。

“授田”顾名思义就是授予田地,也就是分田。

所以合到一起“计丁授田”就是统计男丁人数然后分别授予田地。

这个政策看起来很简单,基本类似于我国战国时期就开始实行的均田令和各朝代的分田政策,但实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努尔哈赤首先要面对的困难就是统计人口。

统计人口有什么困难的?咱们现在搞人口普查普查十几亿人也没见多么困难。

但请注意,这是现代,努尔哈赤是古代,社区居委会大妈和蔼可亲的普查人口和凶神恶煞手拎大刀的士兵普查人口效果会一样吗?知道的这是查人口,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杀人越货,干脆直接离家出走。

况且老百姓历来就有虚报人口的习惯,这里虚报是虚报成年男子的数量,也就是男丁。

古代男丁既是封建王朝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因为他们劳动力强是种地主力军,又是各种劳役如兵役等的主要承担者,国家一打仗征兵就是征男丁,木兰从军就是这个故事背景。

家里有三个男丁干三个人的活种三个人的地却缴纳两个人的税服两个人的役,这原理和咱们今天的逃税漏税基本一致。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努尔哈赤在分配土地时出台了针对性特别强的政策:

见人才给地。

按照计丁授田一个成年男子可以被分给6日的土地(日想当于亩),想要得到土地必须得本人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不能冒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5 21:01:27 +0800 CST  
这个政策的出台让那些潜藏在深山里的明朝百姓、一贯躲避征税的“黑户”纷纷亮出身份前来申请土地,后金方面也不追究,只要来者是成年男子哪怕是白发苍苍重病卧床被三四个壮汉抬过来的老人也照样分田。

计丁授田同样影响到了辽东的各大武林门派,单就弟子满天下的天下第一大帮丐帮辽东分舵就在舵主的率领下全员前往办理领地手续,辽东各大寺庙的佛家弟子也放下木鱼抛弃了侍奉多年的佛祖,奔向了大街。

“干啥去?领地去!”

这也是辽阳百姓心中一致的想法,一时间辽阳城万人空巷。

领到土地的百姓个个喜笑颜开,眉头都笑的结成了花,隔着十米远都能感到他们心中无法掩饰的欣喜;没有领到土地的百姓则焦急难耐,祷告自己的土地申请尽快获得批准。

根据努尔哈赤计丁授田的政策有人得出努尔哈赤是好人这个结论,我们不禁会疑问事实真是这样吗?

(更正一点,昨日自己说日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一亩,今天咨询了一些班上种地的同学,顺便查找了一些权威的资料,现在特此更正:一日换算咱们今天计量地位大约是五亩地的样子。)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6 20:01:05 +0800 CST  
请不要以为我是好人

计丁授田这个政策放到咱们现在就相当于给某一地区年满十八岁的男子每人分配三十亩地,直接白给,一分钱手续费都不要。

套用某广告,“计丁授田是一个神奇的政策!”

有数以十万亩百万亩计的广阔土地不开发房地产反而像街头发广告一样大量给百姓分发?努尔哈赤是傻了吗?

无论对努尔哈赤再鄙视再不屑再仇视的人都不会承认努尔哈赤是傻子。

那就是努尔哈赤善心大发,关注身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换而言之努尔哈赤是个好人。

努尔哈赤是好人?

根据努尔哈赤之前种种“光辉事迹”我们不难得出答案:

不是,努尔哈赤同志的一生离善良、好人这些评价还差十万八千里的路程。

当无数百姓为获得土地而举家欢庆庆祝自己逃离苦海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一双无形的大手已经笼罩在他们头上,为他们带来一片前所未有的黑暗。

首先就是这三十亩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问题,先说数量计丁授田政策规定成年男子每人可以领三十亩土地,其中二十五亩种粮食,五亩种棉花,这一切看起来确实很美好,其实也就是看起来美好。

规定给你三十亩土地就给实实在在的三十亩?那你太天真了,我们这里规定低保还每月五百呢,可实际到手...

根据后来的调查,绝大多数的百姓并没有得到规定的三十亩土地,大多都是十五亩也就是规定一半左右的亩数,至于个别比较悲惨的还有分得六亩七亩的情况。

亩数严重缩水,那土地的质量上去也可以,质量弥补数量嘛,可我们显然想多了。

老百姓分得的土地不是贫瘠就是荒芜,最好也就是分得普通的土地。

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计丁授田背后的问题了:

土地数量严重缩水,质量也是中下等,实际所得跟计丁授田的规定所得完全是天上地下两回事。

实际所得缩水,但承担的责任还是按理论来算,十五亩的土地按三十亩的土地收粮食税,少一分也不行。

这种行为已经不是一般无良奸商能做出来的行为了,怎么地也是吉尼斯无良奸商认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良奸商。

除了无良奸商外,计丁授田背后的小算盘还有很多。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6 20:49:32 +0800 CST  
坑你没商量

如果月薪三千的你面临一份月薪一万的新工作,你会跳槽吗?

你可能需要考虑考虑,毕竟突来的幸运换谁都不会相信,但如果是一份月薪五万或是十万的工作呢?我相信正常人的考虑时间会随着工资的上涨而变得短暂,最后会毫不犹豫选择跳槽。

你上没上当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此时的辽东百姓是上当了。

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要掉也只会是把你砸的生疼的冰雹。

努尔哈赤计丁授田应用的就是以上的原理,先用诱人的三十亩土地引诱百姓上当,等双方签订合同后百姓就会发现事实根本不是合同上写的这么一回事。

土地合同上明确规定了粮食税率:

百分之二十。

相比和平时期这个粮食税率简直就是天价,但战乱时下特殊情况倒也可以理解,百姓也不抱怨,在乱世中能吃口饭饿不死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们不敢奢望什么,相比曹操屯田制之初高达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税率,辽东百姓按理说该蹲到墙角偷着乐了,可事实却并非如此,真实情况是辽东百姓欲哭无泪,再哭就该流血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7 20:18:52 +0800 CST  
粮食税太高?

不是,粮食税虽然高但这是签订合同时合同上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的,这一点上后金没有坑百姓,百姓也认可,粮食税高并不是个问题。

这个不是问题的粮食税在结合咱们之前提到的三十亩土地上就成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一个让辽东百姓从天堂坠入地狱的问题:

这百分之二十的粮食税是建立在合同原定的三十亩土地的基础上,而我们知道农民实际分得的土地只有这三十亩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乃至更少。

实际土地远远没有达到理论规定的三十亩,但粮食税却按理论的三十亩来缴纳,这讲理吗?

如果你还是不太清楚其中原委,那么我通过一组数据来让你更好地了解辽东百姓此刻的心情。

假设粮食亩产一百斤(只是假设),一个农民二十五亩地(共三十亩,五亩种棉花),不计自然灾害生产成本等因素,可以收入粮食两千五百斤,缴纳的粮食税是五百斤,存粮两千斤。

这是从理论三十亩来讲,可现在实际情况是一个农民的土地远远没有达标,如果他有十亩地,收入粮食一千斤,缴纳五百斤粮食税后存粮五百斤。

你也许会认为存粮五百斤这个结果也不错,那你显然没有种过地,不知道种地的艰辛:

一千斤粮食,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7 20:36:59 +0800 CST  
当时辽东地区气候恶劣天气寒冷,还正好赶上全球降温的小冰河期,种地也没有咱们现代的地膜有机化肥什么的,机械化更是没有,唯一跟先进搭边的就是耕牛,那时候耕牛就是耕地利器。

反正当时的辽东很难发展农业,跟咱们今天的北大荒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根本搭不上边,在这里种粮收成不是很好。

这些是问题,但不是大问题,问题还是出在咱们前面假设的五百斤粮食税上。

一个男丁缴纳五百斤粮食税,两个男丁就是一千斤,一户家庭里男丁越多反而越吃亏,缴纳的粮食税越多。

那男丁少就是好事了?

你想错了,如果家里只有一个男丁,即使是面对已经缩水十多亩的土地仍是心有力而力不足,根据我自己的了解在我们这里一户人家有两三个劳动力种两三亩地还可以,种五亩地基本就是累死的节奏,这还是生产技术先进,你可以想想看一个男丁面对十多亩土地是什么情况?而且还是十分贫瘠基本只能满足野草生长需要的土地。

没有肥沃的土地吗?肥沃的土地都去哪里了?

当然有,只是他们的主人不是后金大员就是投靠后金的明朝大地主。

十多亩贫瘠的土地所生产的粮食自然不会太多,可能只供一家人的勉强生活,但在这之上还得缴纳高额的粮食税,还得担负沉重的劳役,还得面临许多突发情况。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残酷的封建统治者永远不会停止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哪怕这是一位杰出开明被我们后代捧上天的统治者。

有统治,就会有剥削!

总而言之计丁授田这一后金发展经济的政策主要特点就是坑老百姓,以剥削老百姓自身的利益而满足后金这个国家战争军费等各类开支为主要方式,对于已经习惯了封建租佃经济模式已经拥有了高度发达的小农经济的辽东地区来说就是历史的大倒退,基本相当于月薪突然从一万跌落到一千。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7 21:10:33 +0800 CST  
我们总是把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当作坏事,从自我角度看无可厚非,但从客观角度讲这样看问题是不对的,不能因为别人都赶上公交车自己没赶上公交车就觉得公交公司对不起你,这个社会对不起你。

计丁授田确实严重降低了本就生活水平不怎么高的辽东人均GDP,这一政策的出台给辽东百姓一个大难题:

生存还是毁灭,屈服还是反抗。

不久的将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将通过辽东百姓自发的行为向我们揭晓。

但是这个政策对于后金来说短时间内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粮食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军费开支得到后勤支持等等,最重要的是后金从此已经潜移默化的从奴隶制社会逐渐迈向封建制社会,虽然这个过程很缓慢,但努尔哈赤的继任者们还是通过对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后金有了一统中原问鼎天下的可能。

这是后话,在这之前我们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交代:

例如努尔哈赤和他一生中第一大敌熊廷弼的最后一次交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8 20:25:11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