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辽东在这一年的发展变化在我看来可以称为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个在昏睡和迷惘中不知不觉度过高一高二的学生在高三开始逆袭并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一模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基本可以达到一所好大专的录取线。

这个成绩在特级老师学霸家长们的眼中是不值一提,但对于几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这就是奇迹,他所经历的艰苦努力只有亲历者才会知道,熊廷弼在辽东这一年创造的奇迹背后的苦难也只有熊廷弼一个人知道。

相比同时期尔虞我诈派系斗争鸡飞狗跳的京师辽东显得很平静,这一点要归功于熊廷弼的战略:

以守为稳着。

不主动向后金发动正面进攻,对于后金的主动进攻依托坚固城池和城上的火炮进行防守,“凭坚城用大炮”这个战略的发明者是熊廷弼。

后金前来袭扰明军就进行防御,后金不前来就正常过日子。

这一招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但恰恰就是这一招打断了后金对辽东的全面进攻,这一年中后金大贝勒努尔哈赤诸位贝勒甚至是努尔哈赤都数次率大军前来进攻辽东,但结果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收效甚微,可以说努尔哈赤对熊廷弼这一战略是无计可施头疼不已。

要命的是熊廷弼并不是一味的防御,他的战略是“守中有战”,他组织明军中的精锐集中训练组成一支精锐小分队对后金进行渗透潜入袭扰,基本就是咱们现在的特种部队,时不时就侵入后金的村庄杀几个岗哨杀几个后金军官,使后金是人心惶惶。

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如果当时明朝给予熊廷弼足够的支持熊廷弼完全是可以消灭后金的,这一点我虽不完全认同,但我认为有熊廷弼在辽东明朝在辽东的局势完全是可控的,可惜历史就像人生不会有如果,熊廷弼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反而最后落得个凄惨的下场,而这一切的制造者恰恰就是本应该支持他的明朝政府。

努尔哈赤在辽东没有讨到多大的便宜,于是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处,投向了自己的内部:

女真部族中唯一没有被后金征服的叶赫部落。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努尔哈赤决定发起对叶赫的统一战争,完全意义上统一女真民族。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6 19:33:42 +0800 CST  
攘外必先安内为人所熟知就是蒋介石先生最初的抗日战略,虽然历史证明蒋介石的这一决定是错误的,但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并不就是完全错误地,只是在错误的时期这一决定是错误的,例如此时努尔哈赤为了争霸辽东在眼前无法突破辽东防守下决定先统一叶赫这样的攘外必先安内就是正确的。

努尔哈赤对叶赫发起过多次的战争,其中数次都有能力统一叶赫但都被明朝制止了,如今明朝已经无力制止后金的进攻,叶赫的失败也成为既定的事实。

当后金大军一路如破竹般来到叶赫最后一座城堡时,叶赫的首领金台失已经知道自己大势已去,面对后金的招降他体现出了自己的“男人气概”:

“你们以为我是明军吗?我誓死不降!”

这位还鄙视了一下辽东明军,但他鄙视的时候不知道想没想过他当初答应出兵萨尔浒支援开原城时候的表现。

努尔哈赤听到手下的禀报也不愿意和这位大舅子多说话(努尔哈赤爱妃皇太极生母是叶赫人,是金台失布扬古二兄弟的妹妹),因为对于这位大舅哥努尔哈赤是一点好感没有,爱妃孟古姐姐重病时唯一的心愿就是再见自己的生母一眼,为此努尔哈赤不惜脸面派人前往叶赫部请岳母前来,可最后叶赫几位贝勒只打发孟古姐姐的奶妈前来看望,孟古姐姐临死前也没有完成遗愿。

对于爱妃的含恨而终努尔哈赤对叶赫是恨到了骨子里,何况在此之后叶赫是屡屡帮助明朝对后金发动攻击,叶赫这块钉子插在努尔哈赤的心口一直是不拔不快。

后金对金台失所据守的东城发起了猛攻,金台失看到这里又后悔了,好死不如赖活着,一般人能活着谁会选择死呢?金台失又对城下的后金军卒大喊,要求议和,只不过他是有条件的。

“投降可以,只不过你们得派我的侄子皇太极来跟我谈!”

皇太极见此情景在努尔哈赤同意后便与这位自己名义上的舅舅展开谈判,可是当他耐心听完舅舅的条件后皇太极不自觉从心里看不起金台失,因为金台失的性格就像个娘们。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6 20:00:44 +0800 CST  
天开学第一天,感觉好累...以后每周一到周五更新不会太多,高三下学期大家见谅,有空周末多更一些吧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6 20:07:50 +0800 CST  
男人无论气质如何长相如何性格如何但在大事决断上一定要果断下,只要下定决心行动就要果断,磨磨唧唧像个女人一样遇事犹豫不决的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

金台失就是这样,他一面想保全自己的名节不背负投降的恶名,一面又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孟子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保全名节就得宁死不降而代价十有八九就是丢掉性命,想保全性命就得放下尊严低头称臣,尊严和生命只有二选一,想做到及保全性命还不丧失尊严这是不可能的事。

但金台失对此却抱有希望,他婉转的向皇太极表达了自己的意思,皇太极也在舅舅一大堆废话中找到了舅舅的意思:

当婊子还要立牌坊。

既要保全性命要投降还得不失脸面有尊严,天下有这好事?你是投降还是当大爷?

皇太极从心底里鄙夷舅舅,堂堂的叶赫大贝勒却是这样一个优柔寡断思想幼稚的人,难怪叶赫在他手里不断衰败,对于金台失的条件皇太极断然拒绝。

你爱投降不投降,没人请你投降。

虽然拒绝了金台失的投降条件,但皇太极还是答应了金台失的一个请求:

保全他的家人。

当皇太极当面立下誓言金台失看到自己的家人安全的到达后金营里,金台失站在城楼上纵起了大火,在熊熊火焰中金台失说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

“苍天为鉴,只要我叶赫部还有一个人哪怕只是一名女子也定要颠覆他爱新觉罗家!”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叶赫灭亡的293年后爱新觉罗家的江山终结在了一个女人的手里,恰巧她的出身就是叶赫族:

叶赫那拉·杏贞。

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的话我们不妨称呼她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

慈禧太后。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7 20:21:21 +0800 CST  
虽然我是个不怎么坚定的无神论者但对于金台失的未卜先知我还真是无法给出科学的解释,唯一能解释的恐怕也只有天意了。

金台失死后叶赫的抵抗还在继续,因为叶赫西城另外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叶赫的贝勒布扬古还在抵抗,当努尔哈赤统领后金军队包围西城时,这位贝勒明智的选择了投降,但后面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布扬古着实和明智沾不上边:

为了表示亲近之意努尔哈赤率众将接见了布扬古,按理说布扬古既然选择了投降就得双膝跪地冲努尔哈赤磕头表示归顺,但布扬古没有这样,他只是选择了单膝跪地的礼节,并且在努尔哈赤没有反应过来就自觉的站了起来。

后金众人都没看清布扬古做了什么,只是看到他往下一蹲然后又站了起来,脸上没有一点恭顺的神色,几位反应快的将领反应过来伸手就要拔腰上的腰刀,但被努尔哈赤制止了。

努尔哈赤心中也很恼怒,但为了大局还是强压了压怒火,伸手亲自倒了两杯酒,一杯自己仰头喝掉,另一杯递给了布扬古。

不要小瞧努尔哈赤这个行为,现在的努尔哈赤怎么说也是后金国主不是皇帝但半个皇帝的身份还是有的,这样的人亲自为一个投降者倒酒虽然只是装装样子笼络一些人心但礼数真的没得挑。

但布扬古推开了酒杯,拒绝喝这杯酒。

我们在现实中朋友之间喝酒都有个潜规则,朋友仰头喝了一杯酒说一句“我干了你随意”你就是再不舒服也得喝下这杯酒,表示对朋友的尊重,如果人家干了一杯酒你在那明确表示我就是不喝这杯酒,朋友肯定没得做。

布扬古对努尔哈赤就是千般恨万般恨你装样子也得喝掉这杯酒,因为你现在是投降者低人一等你的命运是在人家的手上,何况大丈夫能屈能伸现在低个头以后时机成熟正兵秣马再举旗刀子造反也不是不可以,反正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并不少见,有些还成了英雄人物。

但布扬古这样拒绝就是他政治幼稚的表现,他以为这是气节,但其实这是愚蠢。

按一般人面对布扬古如此无礼心中就是怒火万丈表面也得笑呵呵的当做没发生一样,因为努尔哈赤在之前已经许诺布扬古只要投降就可以免死,如今布扬古虽然没有礼貌很骄横但你得遵守诺言,打掉了牙也得往肚子里咽,谁让你话说出去呢。

但努尔哈赤是个例外,看到布扬古这个样子努尔哈赤二话不说直接命令代善处死布扬古。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7 20:45:14 +0800 CST  
一些人看到这里肯定会指责努尔哈赤不信守承诺说话出尔反尔,从而贬低努尔哈赤的个人道德,对于这样的人我只有一个评价:

愚蠢。

诚信也得看情况,有时候不讲诚信就得不讲诚信,秦末刘邦和项羽划分楚河汉界,如果刘邦没有背弃盟约追击筋疲力尽的楚军最后把项羽逼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那这江山还真不一定轮到刘邦坐。

我们现代对于诚信一直在宣传,但有一句话说得好:“对人不能全说真话,更不能全说假话”,见人有时候不能说人话,因为对方可能跟你说鬼话,你说人话人家说鬼话吃亏的肯定是你,现代都是如此何况还是弱肉强食的古代呢?

努尔哈赤虽然杀死了叶赫的两位贝勒,但对于叶赫的民众却没有加以杀戮,反而是善养,父子兄弟不分离,不夺取民众的财物,对军卒严加约束,对于从事农耕的百姓还赐予田地和耕种工具等。

正因为努尔哈赤对叶赫善待的政策叶赫许多将领成为了清朝的开国功臣在清与明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金台失的孙子明珠更是成为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第一功臣,为清朝和中华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几家欢喜几家忧,后金这边统一了女真各族大肆庆祝而明朝这面可就忧心忡忡了,叶赫作为明朝的盟友虽然没起到过什么大作用但还是可以起到基本的牵制作用,如今叶赫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内部已经没有对努尔哈赤的牵制力量,辽东经略熊廷弼为此感到头疼,但他不知道的是朝中一些人正因为这件事策划对他的攻击,叶赫的灭亡成为熊廷弼被攻击的第一有力证据。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7 21:05:11 +0800 CST  
熊廷弼不支援叶赫的原因只有一个:

打不过。

别看明朝现在在辽东有大军十八万,但抛开守卫城池的固定兵力流动兵力并不多,何况这帮明军刚刚克服对八旗铁骑灵魂深处的恐惧,让他们在城上放放箭打打后金小部队还行但正面和八旗交锋也只是能勉强招架几下,派这样的一支人马去支援叶赫与其不如说是陪葬。

这一点熊廷弼清楚,放眼明朝上下清楚这一点的人一只手绝对数的过来,绝大多数的朝臣都是不清楚或装作不清楚,在他们看来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是远高于后金的,萨尔浒惨败只是指挥官的责任。

正因为如此叶赫失陷熊廷弼坐守旁观引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不满,他们对熊廷弼有了意见,恰巧此时后金的一支人马还在这个时候攻占了辽东的一个城堡,干掉了几百名守军外带俘虏千余名百姓。

其实这件事很普通,后金骑兵来去如风机动能力强战斗力高,再加上这座城堡守军一时疏忽懈怠被后金钻了空子也很正常,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意外,但我认为没用关键是朝中大臣并不这样想,特别是几位专门靠骂人吃饭的御史们。

把方从哲批斗的狗血淋头的东林党干将御史冯三元率先对熊廷弼展开了攻击。

这位冯御史不愧是东林党干将批斗人的专家,上来直接给熊廷弼罗列了十一条大罪,把熊廷弼贬的是一无是处,在监狱里蹲的杨镐都比他强。

言官御史这一类一般都是以团伙作案为主,冯三元一发话另外几位东林派系的言官御史们也纷纷弹劾熊廷弼,其中一位更是扬言熊廷弼经略辽东一年浪费国家军饷八百余万两。

我虽然高中数学学的一塌糊涂几合数列平面图形都基本不会但小学的加减乘除我自认还算得上娴熟,前文熊廷弼经略辽东明朝是千凑万凑连续征收两次辽饷外带万历友情赞助才勉强凑齐这三百八十万两白银,泰昌即位后按照万历的遗嘱发内帑一百万两支援辽东,之后又调拨一百万两犒劳辽东将士抚恤阵亡家属,这三次加起来也就是五百八十万两,这还是在不扣除各级官员在流转途中贪污的因素,如果去掉这部分我敢保证这五百八十万两至少缩水一百万两,这么简单的计算我实在不知道这位御史所说的八百万两是从哪里得出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8 12:58:36 +0800 CST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凡事都有个前因后果,东林党弹劾熊廷弼有爱国心理的原因,虽然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这种爱国心理许多时候和现在很多人一样都是充满了激进无知愚昧,但除了这个原因外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党争。

大家心中或是教科书上的熊廷弼都是一副高大的英雄形象,一个忧国忧民却惨遭统治者杀害的忠臣这是我们对熊廷弼的传统印象,但在我看来熊廷弼除了光辉的正面形象外还有着一面鲜为人知的的阴暗面:

他是英雄,但他不是好人。

在齐楚浙这些反东林党中还有一个我们很少提到的宣党,宣党的创始人是宣城人汤宾尹,也就是咱们如今的安徽宣州人。

这个人有才能但人品有问题,他曾今看上一名生员貌美如花的妻子,见色起意的他强迫这位妇女做他的小妾,古代妇女对这个贞洁看得很重要,这位妇女宁死不从投井自杀了,几名诸生就联名把汤宾尹告上了官府,无奈汤宾尹只手遮天最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汤宾尹有名学生考试落榜,神通广大的他不仅打通关节让落榜学生顺利通过了考试还让这名学生获得了廷对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

一名连考试都不及格的考生会成为状元?这件事在当时那可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汤宾尹从中动手脚那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只不过害怕惹祸上身不敢举报罢了。

那几位因为汤宾尹纳妾的诸生又向官府揭发此事,连带汤宾尹逼死良家妇女的事情上告官府,他们幻想着汤宾尹接受法律的制裁,可迎接他们的却是死亡,因为他们落在了一个人手里:

当时的督学熊廷弼。

古代对于秀才诸生生员这些有专门负责的官员,当地的官府一般很少干涉,督学就是负责管理他们的。

而熊廷弼的好朋友就是汤宾尹,出于朋友义气熊廷弼随便找了几个借口就把这几位活活打死了,杀人灭口毁尸灭迹。

这件事情成为东林和宣党斗争的一个关键,东林和宣党各要帮手外带楚党浙党瞎起哄,最后的处理结果就是取消汤宾尹学生的成绩、免去熊廷弼的职务,但不久后因为朝中有组织熊廷弼又得以官复原职后来还做了御史。

熊廷弼担任御史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击报复,他和志同道合的浙党御史姚宗文等人整天就是批斗东林党,甚至把批斗东林党当成了日常工作的主要工作,一天不批斗就感觉一天缺了点什么浑身不自在。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8 20:16:30 +0800 CST  
就这样熊廷弼毫无悬念的荣登东林党黑名单前列,如今重掌朝政的东林党已经把名单前几名都收拾了也腾出手来了,他们会放过这个在他们眼中的“邪恶势力的代表”吗?

当然不能,东林党的心眼很小,他们对待曾经与他们为敌的敌人只秉持一个原则:

睚毗必报。

相比学生打架被打者常常要放出几句类似“你今天不打死我我一定打死你”的狠话出出嘴瘾,东林党却是言出必行他们这样说就敢这样做。

除了东林党弹劾熊廷弼以外还有另外几股势力也对熊廷弼发起了攻击,其中最具戏剧性的就是当初和熊廷弼统一战线以批斗东林党为己任的熊廷弼的好朋友,御史姚宗文。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句传世名言出自英国首相丘吉尔之口,以前的我只是知道这句话但如今渐渐成熟的我懂得了这句话的一些含义。

有时候朋友远比敌人更可怕,因为他会在你放松戒备的那一刻对你发起致命的攻击,通常插在要害的这一刀就是朋友的杰作。

姚宗文弹劾熊廷弼的原因就是利益,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这一明朝排的上号的封疆大吏后姚宗文立马给熊廷弼修书一封,删去信中漫无边际的闲聊和虚伪的问候,熊廷弼明白了信的大意:

看在你我兄弟多年的份上望你在辽东给兄弟安排个工作清闲但却位高权重的职位。

既不想工作劳累想整天坐办公室还得位高权重福利待遇优越,这样的美差天底下不是没有,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人脉,姚宗文自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堂堂辽东一把手是自己的朋友就这几年的份上自己这个美差也跑不了。

可出乎姚宗文预料之外的是,熊廷弼拒绝给姚宗文安排工作,连个回信都没有,连理都没理姚宗文。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8 20:39:48 +0800 CST  
社交能力很重要

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姚宗文在漫长的等待中心中的火热渐渐冷却了下来,因为他的信如同泥牛入海毫无音讯,这一度让他以为他的信没有递交到熊廷弼手上。

在向送信人确认信确实交给熊廷弼后,姚宗文觉得可能是熊廷弼公务过于繁忙一时给耽误了,出于提醒姚宗文再次写信给熊廷弼,而这封信的结果也和上一封一样,毫无音讯一去无返。

这下姚宗文就有点明白了,原来不是熊廷弼没有看到信而是看到了不想给自己调动工作。

“好你个熊廷弼,你竟然这样对待我!你先不仁那也就别怪我不义了!”

从此姚宗文便把对熊廷弼的仇恨深深埋在了心里,两人的梁子从此结下,而熊廷弼对此却是一无所知,而姚宗文则是等待时机。

当得知冯三元等东林党弹劾熊廷弼时,常年奋斗在派系斗争第一线的姚宗文看到了希望:

“报复就在此时!”

深谙整人之道的姚宗文知道光凭东林党这几个御史想要扳倒熊廷弼还得再添一把火,而能添这把火的放眼明朝上下只有姚宗文自己。

因为他是御史。

姚宗文身为御史前不久刚刚巡查地方回京,正巧他巡查的这个地方注定他成为扳倒熊廷弼的最后一把火:

辽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姚宗文整理了一下思绪向天启上交了一份工作报告,里面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在辽东的所见所闻所感,什么军兵多为老弱病残编制不全,整日赌钱不加以操练,见到后金为敌如鼠只会掉头逃跑,反正在姚宗文看来熊廷弼主持的辽东就是一副烂摊子,烂到不能再烂的地步。

这份报告要是放到万历时期那是真实写照,可放到现在就是典型的颠倒黑白,纯粹的胡扯。

可关键不在姚宗文工作报告的正确性,关键是明朝上下相信了姚宗文的报告,他们甚至得出了一个“明智”的结论:

熊廷弼守辽东,辽东必亡。

当熊廷弼得知朝堂上言官弹劾自己的时候,熊廷弼怒了,他决定为自己代言。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9 20:51:57 +0800 CST  
悲剧的序幕

熊廷弼决定为自己代言为自己申辩,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迫于无奈,因为当时整个朝堂之下没有一个人为熊廷弼说话。

这个局面熊廷弼自己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他的性格特点:

物情不甚附。

翻译成咱们现在白话文意思就是说熊廷弼这个人不太懂得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起码能过上不错的日子,但是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一定不会成功,因为他会被这个世界孤立,熊廷弼一生坏就坏在这一点上,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继他之后的另一个人也是如此。

熊廷弼立马上书天启给自己辩解,看完这封奏折我实在看不出来这封奏折那里体现了辩解,有的只是浓郁的火药味,性格刚烈的他在奏折中巴斗争的矛头直指朝堂上诸大臣,言语一点不客气:

“如今朝堂上的大臣全都不懂行军打仗,催促杨镐进军明军大败之后全都默不作声,没有人为此负责,如今我收拾辽东这些大臣又出来指责我的过失。战场上的事情是由统帅来决定的,哪里用的上这帮不懂装懂只会瞎指挥用嘴皮子打仗的无用之人!”

事实证明熊廷弼这番话是正确的,结合之前明朝对后金的战斗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准备不足仓促出战,而这一切都在于朝廷上大臣的催促,就拿萨尔浒之战来说首辅方从哲等人就是发红旗强行命令杨镐迅速出战。

正确是正确,但这番话的语气很不善,甚至说带有几分批评责备的意思,这也是熊廷弼的一贯作风,说话比较强硬。

在我看来中国很多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自命不凡,个个觉得自己比这个强比那个强,就拿大臣来说就是认为自己“文能安邦治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说不上千年奇才但也是百年难遇的文武全才,虽然真实的他们个个蠢的要命每天只会子曰,可如今竟敢有人说他们不懂装懂只会纸上谈兵瞎指挥,这无疑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触及了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你可以杀我,但你不能侮辱我!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0 13:13:10 +0800 CST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讲求的就是尊严二字,你熊廷弼又什么资格说我不懂军事?熊廷弼的奏折在他们看来就是对他们的侮辱,他们准备和熊廷弼拼命,而且还是一堆人要和熊廷弼拼命。

这让我记起了自己初中发生的一件事情,现在看来和熊廷弼这事还有点相像,事情大概就是班上一男生因为私人恩怨和X班上一男生产生了矛盾,我班上这名男生领着两三个好朋友到X班门口“理论”,X班无人过问此事,X班上那名同学也迫于形势低头认了错,一切都很顺利,可我这位同学当时身子飘飘然心中萌生了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他在门口说了这样一句话:

“X班就是垃圾。”

这话声音不大,但造成的影响却如同一颗巨石落入了平静的湖水中惊起了滔天巨浪,X班上的男生把他们包围了,个个面带怒气,最后两人的私人恩怨上升成了两个班级之间的大战,至于放学后如何的腥风血雨因为与本文无关我这里也就不叙述了。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只得罪一个人的时候绝不要再得罪更多的人,哪怕他们再卑微再普通,因为得罪一个人哪怕这个人再强大再有实力你还有存活的可能,但当你得罪一群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阶层的时候你绝对没有好下场,禇英是如此,熊廷弼也是如此。

熊廷弼的奏折激起了近乎所有大臣们的不满,在几乎全票通过的情况下天启免去了熊廷弼辽东经略的职务让熊廷弼回家呆着,但这还没有结束,熊廷弼的回家除了呆着还得等待调查,换句话说熊廷弼有没有犯罪蹲不蹲监狱还是两说。

对于熊廷弼的遭遇我自己做了一首诗来形容:

生性刚烈不认人,

临危受命守辽东。

庸臣胡闹小人诬,

愤然离职回家去。

但这首诗还没有完,因为短短一年后熊廷弼还会回到这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并最终因为这里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当得到熊廷弼离任辽东经略的消息后,朝中率先对熊廷弼发起攻击的几位御史都是弹冠相庆,但最高兴的还不是他们,而是后金国主天命汗努尔哈赤。

“此乃上天助我大金!”

在努尔哈赤看来没有熊廷弼的辽东对自己来说已是探囊取物般轻松随意,因为此时放眼诺大的辽东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进努尔哈赤的眼里。

“辽东无人可敌我大金!”

你可能觉得努尔哈赤狂妄,虽然努尔哈赤确实挺狂妄的,但事实证明努尔哈赤的狂妄是有根据的,起码现在的他有狂妄的资格,特别是当我看到新任辽东经略人选时:

袁应泰。

一个好心做坏事的大明忠臣。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0 20:15:41 +0800 CST  
一个好人

这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但这世界上的很多东西不能只用好或者坏来形容,历史就是如此,历史人物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许多中国人的历史观很畸形,在他们眼中做了好事就是好人,做了坏事就是坏人,好人一辈子不会做坏事,坏人一辈子不会做好事,对于好人我们就应该全面歌颂肯定一切,坏人我们就应该全面批判否定一切,对此我只想说:

如果怀揣这样的心理而年龄低于三十的话,那你还有救;如果你不幸高于这个年龄那只能说明你天生拥有一颗稚嫩的童心,这残酷的世界并不适合你。

在这样畸形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常常对某个历史人物产生两种极端的看法,喜欢的就是死命的捧,讨厌的就是拼命的黑,袁应泰也不例外,一部分人认为袁应泰是好人,因为他以身报国,但另一部分人就认为袁应泰是坏人,因为他的失误致使大明丢失了辽东。

其实历史上的每个人物都很难用纯粹的好与坏来形容,因为一种颜色是无法无法创作出缤纷的画作,而作为有着思想是世界上最复杂生物的人类更无法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

“你是个好人但却毫无作用”,这句出自《围城》的名句我只形容过一个人那就是老好人首辅赵志皋,在许多人眼中的袁应泰就是这样一个人,平平淡淡甚至说有些平庸,没有精彩的地方也没有诟病的地方,就是路人甲。

对于这个观点我不认同:

袁应泰是个好官,也很有能力,在明末清兴的舞台上也是一个重要角色。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1 20:36:49 +0800 CST  
袁应泰在担任地方官时颇有成绩,而且他的成绩不是我们现在官员的形象工程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形象工程,例如赈灾、救济百姓等方面,有一次袁应泰更是把政府当年的灰色收入全部用来救济穷苦百姓,他这一打破官场潜规则的行为引起了他的上司和他的下属几乎所有官员的不满,他被迫称病离职。

几年之后袁应泰重新被朝廷起用,凭借对老百姓的真信他又做出了一番成绩,恰逢萨尔浒大败朝廷决定派袁应泰替代原辽东巡抚周永春,配合新任辽东经略的工作。

袁应泰做工作是一把好手,粮草调配、修缮城墙、制造武器、安抚民众等工作在他的指挥下是井井有条丝毫不乱,熊廷弼能在一年时间内打退几次后金大规模的进攻其中袁应泰功不可没,为熊廷弼解决许多烦恼的他也成为了熊廷弼的左膀右臂,所以熊廷弼离职后袁应泰成为当仁不让的新辽东经略。

袁应泰上任后一改熊廷弼以往的战略,他上书天启表示自己为报君恩愿统大军十八万收复辽东,一举扫除后金割据势力,为表示自己的决心他还率领辽东诸位文武大臣宰白马祭天,在祭天仪式上袁应泰当众发誓。

“老天在上,我袁应泰今日发誓愿与辽东共存亡,辽东在我在,辽东亡我亡!"

袁应泰的誓言使得不少人都从心底对他产生了敬佩之心,事实证明袁应泰最终也履行了他的誓言。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1 20:57:36 +0800 CST  
袁应泰誓与辽东共存亡的勇气可嘉,决心可嘉,但世界不会因为你有勇气有决心就会让你心想事成,袁应泰想要打败后金收复辽东关键在于实力看的是拳头,而这恰恰是袁应泰所没有的:

他是好官,是好人,但不是一名好的统帅。

所以说从熊廷弼离职袁应泰成为新任辽东经略时他的结局就已悲剧注定,谁也无法改变。

袁应泰上任后首先做的就是招抚流亡百姓,心地善良的他下令把城外的流民难民全部放入城中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救济。

这是善,从道德角度来说值得我们肯定,但从战争角度来讲这一招并不怎样高明,因为这些进入城中的百姓有汉人也有女真人蒙古人,有的是真的老百姓,有的不是装作是,他们的真实身份是特工是探子是后金的谍报人员。

熊廷弼主持辽东期间后金潜伏在明朝势力范围的谍报人员和情报机构遭到了毁灭性的的打击,他们正愁怎样收集情报袁应泰这一招抚百姓的政策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

招抚流亡百姓还不算,袁应泰还把城外大量的蒙古难民放入城中,在他看来把这些蒙古人整编起来可以编成一只精锐的骑兵队伍,毕竟蒙古人的作战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有这样一支王牌在和后金面对面的争锋中也为明朝增添几分胜算。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袁应泰这完全是从正面影响出发,只想好事,但他没有想到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弊端或者隐患。

这件事的弊端他没有想到,等他看到的时候已经没有挽救的机会,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明朝也为此付出了辽东的大片土地。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3 10:03:39 +0800 CST  
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袁应泰吸取了自己前任熊廷弼被免职的教训,他开始缓和辽东的紧张气氛,例如以前一晚上五个岗哨改成三个岗哨,士兵的操练一天三次变成一天两次,晚上巡城守卫的数量和次数统统减少等。

有再一就有再二,袁应泰一开这个口子熊廷弼勉强建立起的军纪顿时土崩瓦解,本着自觉的原则着一天两次的操练也变成了一次甚至一次也取消了,巡逻次数也减少;袁应泰还把之前熊廷弼惩处的将领官复原职,该领多少兵还领多少兵,该当什么官还当什么官,有的甚至还得安慰一下,说几句“同志们辛苦”之类的场面话。

这些官员被熊廷弼惩罚都是品行有问题,问题大的直接被砍了头,问题小的也降职给予严重警告处分等。

他们这些官员主要的罪行就是虚报士兵名额多领军饷,军饷发下来再贪污一点,熊廷弼看不惯的就是这一点,一经查出严肃处理,杀头的杀头降职的降职。

从军队建设的角度来讲熊廷弼是正确的,之前辽东明军根本不能说军纪,因为他们一贯懒散惯了,赌牌睡觉个个精通,一打仗不是肚子疼就是腿抽筋,根本谈不上战斗力,熊廷弼这样做明军风气为之一变,但同时他也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辽东的军官乃至他们在京师的顶头上司和宫里的公公,所以熊廷弼严惩贪污军官整肃风纪的行为成为了御史奏折中的“胡作非为”,正是因为这一点袁应泰吸取教训一上来就给这些官员们“平反”,他可不希望得罪太多的人成为第二个熊廷弼,再者说袁应泰觉得熊廷弼的处事方式过于严苛,不利于团结。

此外袁应泰还联系蒙古的察哈尔部外带邻国朝鲜,在得到他们的明确支持后袁应泰意气风发准备策划如何收复辽东时,他眼中的“猎物”自己上门了:

后金天命六年明朝天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1年三月,袁应泰成为辽东经略的第六个月,努尔哈赤终于按耐不住他内心的渴望在一番准备后亲自统帅八旗铁骑杀向辽东,他挥起的战刀第一个指向的就是沈阳。

辽沈大战,一触即发。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3 10:26:19 +0800 CST  
装逼是会死人的

得知后金大军来进攻的消息,沈阳城的两位守将总兵贺世贤、尤世功在短暂的惊慌中平静了下来,因为他们有倚仗:

他们所在的辽阳城。

明朝在关外有三座重要城池:辽阳、沈阳、广宁,辽阳是辽东的首府,广宁是辽西的首府,这沈阳虽然不是首府但却能跟这两座城池比肩就是因为它险要的地理位置,它是辽阳的屏障。

熊廷弼主持辽东时期的战略就一个字:守,沈阳这座重要城池也投入大价钱修缮防御工事,修的是城高墙厚,城外布置了许多的陷阱,为了应对后金骑兵的威胁城外还专门修建了壕沟,史料记载这壕沟深约五米长约十六米,壕沟里面全是尖木桩,骑兵要是调到这壕沟里想不死也难,外带城楼上布置的重火力大炮,说沈阳城的防御固若金汤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而且这座城中足足有明军七万,兵力和后金八旗兵力相当,固守城池等待援军后金就是再怎么进攻想攻破这座城市也是势必登天还难,从常理来说守城是毫无问题,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两位守城的总兵身上,他们不按常理出牌,他们不想固守城池。

三月十一日,后金大军来到沈阳城下,对于沈阳周围的陷阱努尔哈赤早已收到情报,他没有下令进攻。

三月十二日,努尔哈赤派出一支小部队引诱明军出城野战,守城的总兵尤世功率领家丁出城交战,取得了小胜。

三月十三日,努尔哈赤故技重施,后金小部队仍然在城外骂阵,沈阳城门大开,这次领兵的是总兵贺世贤,一个只会装样子毫无真本领但深受明朝信任的将领,人称“辽东第一勇将:。

这个称呼主要源自贺世贤自己吹牛,杀一百后金百姓上报杀一千后金军卒,打败一名后金中下级军官在他的口中便成为大败后金四大贝勒,后金的战术撤退也成为贺世贤自己的威慑,他的官阶与辽东局势恰恰相反,辽东局势每况日下而他的官阶却一路飙升,典型的发国难财。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3 18:12:43 +0800 CST  
我看古装剧有一个发现,两军交战一方撤退另一方穷追不舍那追击的这一方肯定就是落入埋伏中,后金兵撤退贺世贤并没有放弃,他领兵继续追杀力图全歼这支后金部队,或许在他看来这又可以在功劳簿上添加浓重的一笔,等待他的是加官进爵,可事实残酷的打破了贺世贤的幻想,因为前方等待他的是后金的天罗地网。

眼看自己和后金军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可贺世贤却没有注意到自己所在的四周也越来越安静,安静的有些反常,正在这时努尔哈赤早已布置好的伏兵从四面八方涌了出来,一时间伏兵四起,你看到这里觉得贺世贤肯定玩完了,的确如此但也并非如此,贺世贤玩完没错但并不是在这里。

这样险恶的局面贺世贤还能逃脱?

因为贺世贤带领的军队,他们不是普通的明军而是贺世贤的家丁。

在你的固定思维中家丁这种拎着木棍的非专业军事人员战斗力肯定是远逊于专业的正规军队,但事实恰恰相反,相比明朝后期的军队他们反而更专业,前面提到的哱拜苍头军、李成梁的辽东铁骑其实就是只听命于他们的私人武装,无论是从战斗力还是综合素质、对主将的忠心程度他们绝对是一等一的,所以说他们才是明军真正的主力部队。

在这帮家丁的拼死护卫下贺世贤杀出一条血路冲破了后金的包围圈,硬生生杀回了沈阳城,虽然他们杀了出来但贺世贤身上还是中了四支乱箭,身边的家丁也伤亡惨重仅剩百余人。

按常理来说贺世贤回沈阳固守城池就可以了但贺世贤不答应,他非要和后金拼个你死我活,家丁再三劝谏就是不进城,贺世贤的这种行为不是勇敢而是鲁莽,他的行为直接导致城内的尤世功率兵出城支援,身在队伍中间的尤世功还没和后金正面交锋他的前队就被后金铁骑杀了个大败,明军顿时一哄而散,这位总兵被自己慌乱的下属挤下马来踩成了肉酱。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3 19:44:03 +0800 CST  
贺世贤要对沈阳失陷承担主要责任,夸张点说没有他的冲动和鲁莽沈阳未必会失陷,我个人对他也毫无好感,毕竟此人的功绩多是虚报杀良冒功等,但我承认他是名合格的军人,优秀谈不上,但相比李永芳佟养性等他是合格的。

后金几路大军同时对沈阳城发起了猛攻,这时身处城外的贺世贤无论如何是进不了城,因为这城门只要一开贺世贤前脚进城八旗铁骑后脚就随着杀入城中,所以这城门是绝对不能开。

沈阳城进不去,贺世贤身边的家丁就建议贺世贤撤退,往哪撤?往辽阳撤。

根据当时情况来看贺世贤撤往辽阳是完全可行的,几百个人把马一带就突围了,但贺世贤拒绝了这个建议。

“我贺世贤身为沈阳守将,不能守卫沈阳还有什么脸面去辽东见袁经略?”

城进不去,突围又不肯,那等待贺世贤的就只有死亡这个选择了。

至此沈阳城的两位守城主将贺世贤、尤世功都战死在沈阳城外,虽然尤世功是被自己人踩死的,但这二人的阵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沈阳城内的明军群龙无首,就拿城门的防御来说就可以用混乱两个字来形容。

大家都是参将你凭什么指挥我!要指挥也得是我指挥!我多少岁参军,跟随哪位大人打过仗,受过多少伤,外带多么能干用兵如神说的就是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全部宣传一遍,等这些人讲完该选择谁指挥的时候,城门已经大开了。

原来早已潜伏在城内的后金探子趁乱放了几把火,在守军忙着救火的时候偷偷的打开了城门,后金铁骑趁势涌入了城中,经过一番鏖战后金没怎么费力气就拿下了这座由七万明军固守的辽东重镇。

(3月14日第一次模拟考试,日子也没有几天了,此时不搏何时搏?搏完不管结果如何都算有个交代,大家放心这个文不会太监的,至于这几天或是以后没更文大家也多见谅,毕竟我总不能高考前几天还每天晚上更文吧,爸妈看见不好...)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4 20:19:08 +0800 CST  
鏖战

努尔哈赤刚准备入城可后方斥候传来的紧急战报打消了他的这一念头,因为此时就在沈阳城七里外明军的一支援军已经赶到,努尔哈赤打算先消灭这支明军。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但努尔哈赤没有想到这支明军的身份,他们是川兵。

川,指的是四川,川兵顾名思义就是来自四川的军兵,虽然户口这个东西在战场上没有任何用处就算你拿的是魔都的户口敌人也照砍不误,但在我看来这两万川兵足以抵得上沈阳城内三四万守军,因为他们来自四川,有着恐怖的战斗力,更因为一手训练他们的那个人。

原四川总兵、前前前任辽阳总兵,扬名天下令倭人胆寒在萨尔浒之战中壮烈牺牲的“刘大刀” 刘綎。

这支刘綎一手训练的川兵在萨尔浒之战熊廷弼临危受命主持辽东后才被当做主力部队派往辽东,这次是他们第一次登场,同时也是他们最后一次登场,但就是这第一次登场他们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给后金留下深刻的印象。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24 20:38:56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