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离毛文龙所在小岛不远的土地上有一座镇江城,城虽然不大地理位置却称得上重要:

靠近大海、靠近朝鲜。是水路交通要地。

可能是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后心骄气傲的缘故,这座本该由重兵把守的镇江城只有区区五百守军,而守将我们在前文也提到过,萨尔浒之战前弃明投金的大明副总兵佟养正,(真,为了避讳胤禛的名讳所以改为正),只不过现在我们不能称呼他为佟副总兵,投降后金的他已经光荣转正。

喝着小酒听着小曲优哉游哉的佟总兵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人敢把主意打到他的头上,这个人就是毛文龙。

二百人对五百人,学过加减法的人都知道情况谁优谁劣,况且现在整个辽东都是后金的地盘,毛文龙前脚攻击镇江后金援军后脚就可以赶来支援,毛文龙这么做无异于虎口拔牙,甚至比虎口拔牙都要危险。

这是我们从正常人角度来分析,而我们的当事人毛文龙先生偏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哪里不正常?

胆子特别大。

强将手下无弱兵,毛文龙的上司王化贞就是个胆子大的人,作为他的下属毛文龙也继承了他的优点。

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认为因为胆子大所以毛文龙决定要对镇江发起进攻?

我钦佩毛文龙的胆量,但如果毛文龙仅仅因为胆子“老子就要打”的精神就选择进攻镇江城的话那他绝对没有资格登上历史的舞台,更不会扮演在明清辽东角逐乃至明亡清兴这一重大历史进程浓墨重彩的角色。

做事情光凭胆子大就可以?那每天看《午夜凶铃》《电锯惊魂》的人早就扬名立万做出一番大事业了!

毛之所以选择攻打镇江主要原因不是胆子大,而是:

有内应。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9 20:48:38 +0800 CST  
有时候里应要比外和重要,努尔哈赤的战术核心就是里应,而毛文龙在镇江的内应是一个叫陈策的小军官。

这位小军官告诉毛文龙一些内部消息:

一.镇江城内的五百守军不是八旗军而是之前投降的明军,战斗力说二流都勉强。

这个消息很重要,如果是后金八旗别说五百人,只要一百人毛文龙就会放弃攻打镇江的计划。

二.镇江城内百姓对后金统治严重不满,只要毛文龙这两百人一到绝对会像欢迎领导一样夹道欢迎。

这说明毛文龙攻打镇江还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

可是这两点并没有触动毛文龙,镇江守军战斗力差自己这面战斗力也没好到哪里去,至于群众支持那更虚无缥缈,群众通常就是墙头草,哪面风大就往哪面倒。

陈策接下来的这句话真正使毛文龙下定攻打镇江的决定。

“城内五百守军我已经秘密联络了一段时日,多的不敢保证两百守军还是听我命令的!”

“妥了!”

陈策名字带个策,事实证明这是有效果的,在陈策的策应下毛文龙轻而易举的拿下了镇江城,可怜佟养正还没闹明白怎么一回事就成了阶下囚,等到他闹明白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收复镇江后毛文龙立即把详细经过写成信交专人送抵广宁王化贞处。

此举看似没问题,但背后却很有问题。

辽东最高军事长官是经略熊廷弼,收复镇江俘虏后金总兵这样大的事情不立即向一把手熊廷弼回报反而向二把手汇报?不立即向熊廷弼汇报也就算了,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毛文龙根本没有向熊廷弼汇报的打算,他压根没向熊廷弼汇报这件事情,堂堂辽东一把手的熊廷弼得知毛文龙收复镇江还是兵部通知。

毛文龙这封写给王化贞的信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首当其冲的就是王化贞和熊廷弼,只不过一个是好运另一个是噩运罢了。

镇江大捷是明朝的大幸,却是熊廷弼的大不幸。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0 20:28:30 +0800 CST  
王化贞了解情况后立马修书一封把这个喜讯送到了远在北京的张鹤鸣手中,这就是张鹤鸣手中那封信的由来。

张鹤鸣看完信后很兴奋,兴奋之色溢于言表,但张鹤鸣兴奋不是因为毛文龙打了胜仗收复了失地,而是因为浮沉官场几十年作为资深老油条的他知道这封信背后的意义:

这封信进是攻击熊廷弼的武器,退是反击熊廷弼的王牌。

你熊廷弼不是主张三方布置策?整天说不能打,得防御;要等待时机,不能盲目冲动,冲动进攻必定失败。基本就是悲观论调。

可是现在呢?毛文龙主动出击,收复了失地,赢得了胜利,如果按照熊大人的方针整天关起门来当乌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

所以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根本是从内到外从一开始就错误的战略,我们应该采纳王化贞的战略,一举荡平后金!

毛文龙的胜利为张鹤鸣王化贞这种主战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一时间大臣们都开始支持王化贞,相反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则被不少人诟病。

熊廷弼的战略被人诟病,熊廷弼的为人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

毛文龙镇江大捷之前熊廷弼刚刚向天启打了王化贞张鹤鸣的小报告,把二人说的一无是处顶峰都臭三百里那种,反复强调防守才是当前最正确的战略,主动出击必败可如今毛文龙主动发起攻击取得了胜利,这无疑是赤裸裸的打熊廷弼的脸。

打脸还不算,关键是熊廷弼对王化贞的攻击。

这就好比我们当今的教育体制,明面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喊得震天响,可实际还是只认考试成绩,只要成绩好就会体育好品德好一切都好,哪怕这个学生是个欺侮同学自私自利的伪君子。

教育以分数评判一个人的优劣,这种制度很荒谬也很搞笑,但这搞笑的方式也适用于现在的王化贞。

王化贞毛文龙打了胜仗,这就是忠臣良将,从里到外都很优秀,简直就是完美的人,而之前攻击他的熊廷弼就会受到人品方面的怀疑?

熊廷弼为什么攻击王化贞?难道真是如熊廷弼所言王化贞在辽西压制熊廷弼?

未必。

这种猜测在当时只是一部分人心里想想,当务之急还是欢庆镇江大捷,虽然这场胜利有点微不足道,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天启和广大大臣都相信镇江大捷是辽东战事的转折点,明军从此会一扫之前的阴霾,迈向平定后金的道路,

转折没错,但扫去阴霾就纯属痴心妄想了。

大家都在赞扬镇江大捷,都在为镇江的胜利而欢呼,可偏偏这时候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从赞美之词中显了出来,在众人的头上浇了一盆彻骨的凉水。

浇水的这个人正是辽东经略熊廷弼。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0 21:08:00 +0800 CST  
熊廷弼可以说是最后一个得知镇江大捷的明朝高级官员,而且还是由远在北京的兵部通知的。

自己负责的事物自己不知道反而由别人来通知,这对熊廷弼来说更像一种无名的嘲讽。

熊廷弼是个脾气很大的人,这种嘲讽激起了他的怒火。

还没等熊廷弼发怒,兵部的命令送到了熊廷弼手中,要求熊廷弼立马赶往广宁坐镇指挥,明军要趁镇江大捷发起对后金的全面反击,趁势收复辽东。

看过这个命令的熊廷弼不觉得好笑,毛文龙镇江一战不过击败后金几百人,还都是后金刚刚收编的明军而非后金正规军,说是大捷根本是言过其实。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六门课成绩全都是二三十分,有一天突然有一门成绩考了六十分,相比较之前二三十分这六十分可以说是飞跃,但实质还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镇江大捷可以说是明朝在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后第一次主动出击并取得胜利的战役,它打破了八旗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如果认为凭这么一个小小的所谓镇江大捷就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乃至一举收复辽东这未免有些过于乐观,这就好像成绩提升到六十分就觉得自己可以考清华北大一样。

本来熊廷弼对这个命令是一笑了之的态度,就当看个笑话,可张鹤鸣一直在天启面前鼓吹要主动出击,天启也没打过仗再加上毛文龙刚打了胜仗局势对明朝有利,于是天启下旨命令熊廷弼奔赴广宁。

熊廷弼满心的不愿但碍于天启的命令还是出发了,一路磨磨蹭蹭走到了距离广宁一百二十里远的右前卫,熊廷弼决定不去广宁了。

熊廷弼要违抗圣旨吗?

不是。

此时局势出现了转变,具体来说是在镇江的毛文龙那里出了乱子。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1 10:45:46 +0800 CST  
咱们这里许多东西都是一笔带过甚至连提都不会提的,例如毛文龙镇江大捷后朝廷怎么看礼部怎么封赏吏部怎么给毛文龙升官毛文龙在镇江接下来做了些什么这些我们都不提,不提并不代表历史上没发生,等到这些麻烦事全部处理完时间也过了一个多月了。

一个月可以做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一个月的地狱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月的醉生梦死,对于白领来说可能又是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可能漫长,可能短暂,可能一瞬间就会过去,但对于毛文龙来说这一个月他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据明朝官方记载,毛文龙收复镇江后镇江周围百里的百姓全部自发赶往镇江,这一记载虽然有夸大的嫌疑,但说明了后金统治残暴明军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努尔哈赤开始并没有把毛文龙的偷袭当成回事,打发几个将领领着几千军卒攻打镇江,(后金方面应该说收复),可事实却出乎他的意料,这几千人不仅没有收复镇江击败毛文龙反而被毛文龙率部打的死伤惨重逃了回来。

这下努尔哈赤收起了对毛文龙的轻视之心,知道毛文龙已经成气候了,要拔掉这颗盘踞在自己后方的钉子还得下一番功夫:

这次努尔哈赤开始重视毛文龙了,派代善等几位贝勒领重兵前往征剿。

这几位都是能征惯战的勇将,况且还率领着战斗力极强的八旗铁骑,毛文龙自然没有招架之力,没出几天就被打个大败,率部逃回海岛。

之前毛文龙率两百人离开海岛,而这次毛文龙率着几千人返回海岛,这几千人成为了毛文龙日后偷袭后金和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

毛文龙领着手下一走了之,可那些投奔毛文龙的明朝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从后金的角度来讲这些原属于明朝的百姓已经在己方占据辽东后划到了自己的名下,他们已经成为了后金百姓。

自己国家的百姓不种地去投奔敌国给敌国种地,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下场呢?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1 11:18:50 +0800 CST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是老祖宗常说的一句话,但换位思考,在那些被我们称为非我族类的民族眼中我们难道不是同样的“其心必异”吗?

努尔哈赤是女真人,但他的帐下也聚拢了很多的汉人,这一方面是这些人主动投降或是投奔,另一方面是努尔哈赤主动争取的结果,他知道汉人对于后金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李永芳佟养性等等汉人都得到了努尔哈赤的重用,但这不能说明努尔哈赤信任汉人平等对待汉人。

管理学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我看来这句话根本就是一句胡诌。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除了自己还会相信谁?我看也就只有父母了吧。

夫妻可以同床异梦,兄弟可以反目成仇,朋友可以分道扬镳,又有谁敢说此时此刻百分之一百的相信身边的人呢?

所以,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

努尔哈赤的内心深处对汉人还是有一种深深的警惕,他并不真正相信汉人。

对于很多汉人投奔毛文龙,努尔哈赤表现出了异常的愤怒,在他看来这是赤裸裸的背叛,而在他的人生字典里背叛的下场只会有一个:

死。

收到命令的后金军队开始扬起了手中的屠刀,纵情挥伐。

努尔哈赤认为这是对付背叛最直接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可他却不知道他已经铸下了滔天大错:

暴力是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用杀戮来停止背叛这是一种愚蠢至极的行为。

在镇江问题上努尔哈赤选择了一种错误的解决方式,并且在以后应对同样问题时还会继续的错下去,与此同时明朝方面也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答案,在这之前天启和众位大臣要做出判断:

到底是谁的错。

熊廷弼还是王化贞?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1 21:08:54 +0800 CST  
王化贞第一次全面反攻计划因内应毛文龙的反围剿失败而宣告破产,计划到此为止,但事情并没有完。

王化贞把计划失败的矛头直指熊廷弼,认为就是熊廷弼优柔寡断不肯出兵导致毛文龙孤立无援被后金击溃,丧失了明军反攻辽东的天赐良机。

王化贞说这话的时候一点没有脸红,哪怕身为二把手的他实际领导着辽西的十三万明军主力,而身为一把手的熊廷弼只指挥着山海关那跟随他的五千亲军。

在熊廷弼看来王化贞对自己的弹劾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你王大人不是一直主张主动出击吗?如今事情搞砸了觉得没面子了就倒打一耙让我替你背黑锅?门也没有!”

熊廷弼本来就对王化贞主战的战略方针持严重反对的态度,对毛文龙收复镇江后天启和兵部三番五次对他的催促心里千个万个不愿意,再加上之前和王化贞种种不和,这一切的一切就使得熊廷弼的内心像一座沉寂多年的死火山,其内蕴藏了无数没有地方发泄的怒火一样。

而现在王化贞弹劾熊廷弼的奏章就是让这座死火山“活”起来的直接原因。

熊廷弼的奏章紧随王化贞之后,奏章的内容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直指王化贞的得力助手、目前被满朝文武包括天启在内视为大英雄的毛文龙,并列出了毛文龙的六大罪状:

一.冲动冒进,只顾自己逞威风丝毫不为全局考虑;

二.冲动的进攻使无辜百姓惨遭后金屠戮;

三.浇灭了东山矿徒武装反抗后金的信心;

四.毛文龙的失败使辽西明军军心不稳,士气低糜;

五.使领国朝鲜丧失了联明抗金的勇气;

六.从根本上破坏了三方布置策,打乱了自己的全盘计划。

熊廷弼在奏章的结尾处为毛文龙的镇江大捷下了一个全新的,和之前全完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表面上是大功,实际上是大祸。

(目为奇功,实乃奇祸。)

熊廷弼的这封奏折让天启皇帝和众文武都感到难以接受。

“打了胜仗不是立功反而还得受罚?”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2 18:58:15 +0800 CST  
不仅大多数朝臣不认同熊廷弼的结论,我们这些后人对此也感到诧异,这换谁谁也接受不了。

打了胜仗不嘉奖那打了败仗的反而升官发财?这谁能接受?

其实这件事我们得站在熊廷弼的角度来分析,熊廷弼认为毛文龙应该接受处罚是基于熊廷弼的战略计划和立场,三方布置讲的就是一个守字,先守而后战,守的期间是不允许主动出击的,因为战局本来就对己方不利,战败更吃亏。

这样看来熊廷弼弹劾毛文龙貌似还挺有理有据大公无私的。

这样想你就错了。

熊廷弼不主张主动出击是害怕战败,可如今毛文龙人家是打胜了,你还弹劾人家?

这就是立场问题了。

熊廷弼攻击毛文龙主要是因为他和王化贞的个人恩怨,而毛文龙又是王化贞心腹,还是个丝毫不把熊廷弼放在眼里的铁杆王派。

“不要怪我,要怪就怪你站错队了!”

王化贞见到自己的小弟被欺负怎么可能袖手旁观?自己小弟被人欺负身为老大不替小弟出头以后还怎么服众?

王熊二人就以毛文龙有功还是有过为论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以此衍生到了其他方面,到最后双方干脆上演互相人身攻击的大戏。

熊廷弼骂人的本领一点不逊色于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往往属于那种骂了你你还没办法还口直接在心中生气的那种,王化贞看自己骂不过熊廷弼只好向天启表决心:

“微臣保证今年八月皇上一定可以舒舒服服的听来自前线的捷报!”

潜台词就是八月发动对后金的全面进攻,并且保证可以取得重大胜利,现在不要停熊廷弼逞口舌之能。

但是请大家注意王化贞说这话的时间:

七月份。

也就是说留给王化贞的时间撑死也就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时间很紧张。

熊廷弼对王化贞的表态感到很好笑,熊廷弼上书天启说了这样一句话:

“请皇上提醒提醒王化贞让他收敛收敛,丢自己的人让后金嘲笑也就算了,不要白白丢我大明的脸。”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2 19:58:29 +0800 CST  
熊廷弼这话并不是无的放矢嘲讽王化贞,在熊廷弼到任后王化贞总共发起了五次对后金的进攻,但结果都是无功而返,损兵折将。

熊廷弼说的是事实,但忠言逆耳,实话一般都是被人所厌恶的,熊廷弼的这句话使他和王化贞彻底决裂,两人从此成为生死敌人,仇怨比夺妻杀父都要深。

听到熊廷弼这句话王化贞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身在广宁的他不惜策马赶往北京面见天启要说道说道。

对骂骂不过骂人专家熊廷弼,王化贞只能发挥他的特长:

吹牛表决心。

以前王化贞是通过奏折表决心,这次进京是当面表决心,这两者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效果也没什么区别。

但王化贞没有这么简单,表决心只是他的伪装,他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

夺权。

他要把熊廷弼送下万丈深渊,死也不能翻生,而这一切只需要一个人简单的点一下头:

天启。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3 19:24:52 +0800 CST  
王化贞见到天启后并没有单刀直入一上来就要求罢免熊廷弼,他先是为天启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场景:在王化贞的率领下后金怎样溃不成军,仓惶北逃,辽东的大片土地被明军一一收复,明字旗又插在了城墙上。

我怎样一举荡平后金怎样把后金打的落花流水这就是王化贞的中心思想。

王化贞这话说的很美好,但基本都是扯淡,因为王化贞有一个地方没说:

失败了怎么办?

成大事者未先行事必先思败,凡事先往最坏的地方想然后做出相应的准备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功,一上来只想成功只憧憬美事告诉你前途一片光明只需大步向前这样的人十个有五个是传销,另外四个半是失败者。

没人会想到在王化贞说出这番话的短短一个月后残酷的事实将无情的戳破王化贞的一切念想,并告诉他一个道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王化贞的这番空话大话套话把天启说的迷糊了,在资深传销专家王化贞教授的鼎力介绍下天启心动了,这除了天启涉世未深像咱们现在的初高中生一样(实际年龄就是高三大一)对复杂的社会不甚了解外,根本原因还是王教授忽悠的功力实在太深,除了熊廷弼这样的老江湖能不为所动外大多数人都难逃王化贞的神嘴。

孩子要求家长满足某些物质条件通常的手段是亮出自己上次考试的成绩单(一般都是考得不错,低分亮出来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有生命危险。),要是上次成绩不理想没成绩单也好办,那就先开空头支票,“我一定好好学习”“我下次一定考年纪前几”等,等把家长感动了想要的苹果、PSP自然也就到手了。

王化贞的一番话已经让天启为之一动,看到这里王化贞才亮出自己的条件:

“想让臣打胜仗不难,难的就是有人恶意干扰。”

天启见王化贞话说到一半心中不免着急,忙问道:

“谁敢干扰爱卿?”

言语中透出几分强烈的不满,意思也很直白:

你说这个人,我帮你解决。

当王化贞大声说出这个人的名字后,天启却沉默了,好像没听见似得。

其实天启不是没听见,而是因为王化贞说出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辽东经略熊廷弼。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4 19:56:26 +0800 CST  
自打王化贞赴京后熊廷弼这颗小心脏扑通扑通直跳,他意思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以前两人都是以奏折形式争锋,如今王化贞直接登门上访这问题还不严重?关键王化贞又不是普通老百姓,不是简单派几个刑警(捕快)就能解决的。

熊廷弼闭着眼也知道王化贞去北京是为了弹劾自己,自己已经处于被动地位,虽然被动但熊廷弼还是决定反击,因为不反击熊廷弼会更被动,所以熊廷弼上了一封奏折。

这封奏折不同以往,不再是长篇阐述熊廷弼自己主手的战略,因为熊廷弼不知道天启现在心中到底是倾向守还是战,为了避免万一熊廷弼转变了风格:

“皇上,臣其实也是主战的!”

天启看到这句话不觉的一愣。

“不对呀,熊爱卿以前不老是跟朕说要死守吗?如今怎么转性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4 20:09:18 +0800 CST  
熊廷弼在奏折中接着写道:

“臣一直反对出战其实是有苦衷的。臣有一次检查辽西的武器库,发现其中刀锋是钝的,枪头是锈的,弓的弦是松的,火药因为潮湿已经失效,武器装备顽劣到这个地步,对于战事一定会有诸多不利影响。”

熊廷弼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说辽西武备松弛不等于再说他自己工作不力吗?

错,因为武备这些工作都属于巡抚该负责。

熊廷弼是借此机会攻击王化贞。

要命的是熊廷弼在奏章结尾处的这句话:

“臣主守而不主战的根本原因是巡抚王化贞只会说空话而不做实事。”

(抚臣不做实事,不说实话。)

这句话被记载在明朝官方的《熹宗实录》中,可见这句话并不是熊廷弼对天启说的悄悄话,应该是在公开场合说过的,有些史书中也确实提到熊廷弼曾三番五次对其他大臣说过类似的话。

而王化贞听到熊廷弼的这句话回复也很有趣。

“我怎么不说实话不做实事!”

(何尝不说实话不做实事。)

“你就是不说实话不做实事!”

“我看你才是不说实话不做实事!”

“要说我不说实话不做实事也没有你不说实话不做实事!”

“我会比你不说实话不做实事?你才是我见过最不说实话不做实事的人!”

“你才是最不说实话不做实事的!”

“你才是最不说实话不做实事!”

“是你!”

“是你!”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5 13:26:08 +0800 CST  
面对二人街头流氓似的扯皮,天启感到很无奈,他不是家政调解员没有办法让二人握手言和,这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况且王化贞、熊廷弼也不是因为生活琐事争吵旁人劝两句就会和好的夫妇。

天启累了,他决定让王化贞熊廷弼二人“自生自灭”,而他自己则回到后宫继续他从小就喜爱的科学小发明。

天启撒手不管并不代表没人招呼熊廷弼和王化贞,在回宫前天启命内阁和兵部两部门组成一个联合调查组负责解决二人的矛盾,知道不再让天启看到两人互相弹劾的奏章为止。

天启认为大臣的工作就是应该帮自己解决麻烦,而这些大臣也确实这样做了,可结果是这个麻烦不仅没解决反而还给天启带来了一个更大的麻烦,这个新的麻烦使大明朝本就有些脆弱不堪的地基直接塌了五分之一。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5 20:05:39 +0800 CST  
接到圣旨的内阁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张鹤鸣自然不敢懈怠,只不过这个时间有点紧张,天启元年(1621)的年末,眼看就要欢度春节了,所以这件事就耽搁了几天,直到大家过完新年七天假期这件事才提上议程。

天启这个决策本意是为了公平公正公开,但实际根本不是这样,看会议的两个组织者就知道了:

内阁首辅叶向高,王化贞的老师;东林党的大佬,而熊廷弼以前的身份是东林党的死敌楚党,现在貌似属于无党派人士。

兵部尚书张鹤鸣,这更不用说,王化贞之所以敢叫板熊廷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张鹤鸣背后不断的鼓吹和强力的支持,而熊廷弼跟他又是老冤家。

这样的会议能够如天启预期的公平公正公开吗?

我相信大家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按照天启的旨意张鹤鸣联合内阁组织了一个多达八十人的联合调查组,这八十余人将会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把或是黯淡或是光明的命运分配给熊廷弼和王化贞,这直接决定了二人的未来,同时也决定了辽西的未来。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5 20:21:08 +0800 CST  
苏格拉底的悲剧

我们中国古代史不一直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吗?不是一直都是专制独裁吗?怎么会有民主?

你没听错,我认为中国古代存在民主,并且一直存在。

什么是民主?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事情期间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力,最后决定按照一人一票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这就是民主。

后金每逢大事八位旗主贝勒和若干名辅旗大臣在一起商议这就是民主;如今张鹤鸣等八十多个人开会其实也是民主。虽然这些民主都很简单甚至有些简陋但你无法否认它的存在,你以现在的观念看这些可能不算民主,但我认为他们是民主的雏形,哪怕这民主脆弱到禁不起专制这狂风大浪卷起的一朵小小浪花。

张鹤鸣这八十个人开会没有一点黑箱操作的痕迹,所有选票真实有效,整个过程严格贯彻了民主制下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但民主不一定就全是好事,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特别是当民主沦为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玩物时它带来的只有一幅幅连起来的悲剧电影。

如果熊廷弼可以看到这与会的八十人,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开会的都是老面孔,那些跟他有过矛盾被他骂过跟他吵过的人。

即使有一些是熊廷弼认为没有仇怨的与会大臣,也对熊廷弼没有好印象:

熊廷弼明面上没骂过他们,但暗中骂过;熊廷弼记忆中没骂过他们,但实际骂过;熊廷弼没骂过他们,但骂过他们的亲朋好友或者小学同学。

也就是说这八十人一多半都和熊廷弼有个人恩怨,如今他们有了复仇的机会,他们会大公无私吗?

不会,他们没那么伟大,他们都很自私。

一个自私的人并不可怕,一群自私的人才可怕。

我仿佛已经看到熊廷弼被绑在行刑架,下面堆满了干枯的稻草,这一切所需要的只是一颗小火星。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5 20:45:32 +0800 CST  
天启二年正月十一日,联合调查组就经抚之争的问题进行了民主投票,在这之前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会议上总共形成了十多种不同的方案,这也是我们开会的一大特色,而其中对熊廷弼王化贞二人影响最大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就是调走王化贞,把辽东托付给熊廷弼;

第二种也是调任,但调任的人与第一种正好相反,是主张调走熊廷弼,把辽西的军政大事全都委托在王化贞的身上;

第三种则是秉持了中庸的传统,支持这种方案的人属于两方面谁也不愿意得罪,他们主张维持现状,把熊廷弼王化贞绑在一根绳子上,功过一体,打了胜仗一起领赏打了败仗一起受罚,什么事都两个人分摊。

支持这三种方案的大臣有多有少,支持原封不动凑乎着过的的大臣最多,超过了与会人数的一半;支持调走熊廷弼的大臣也不少,大约有与会人员的四分之一;但惟独力挺熊廷弼认为应该调离王化贞重用熊廷弼的只有一个,是与会人数的百分之一点二五。

支持王化贞的人虽然没有中立派人多,但这些人都是实权人物:

内阁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张鹤鸣、兵部副部长(侍郎)王在晋。

按照投票结果来看辽西的局面应该是维持现状,但支持王化贞的人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他们纷纷上书天启要求调离熊廷弼升任王化贞为新的辽东经略。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6 14:43:56 +0800 CST  
“想要王化贞接受熊廷弼的指挥,这是所有大臣都不认同的。”

(欲化贞受其节制,则举朝之人皆以为难行)

这是叶向高写给天启奏折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中使用了一个程度性很强的词语:

所有。

这个词语一下子就把熊廷弼放在了广大群众的对立面上,叶向高等人把自己这一部分人要求重用熊王化贞调离熊廷弼的呼声上升到了群众的集体呼声这样的高度,明摆着扯着虎皮做大旗,忽悠天启不懂事。

手段虽然很不光明,但结果还是好的,叶向高等人的忽悠起到了效果,此时天启心中对王化贞的好感是急剧上升,对熊廷弼则多了几分看法。

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天启再次做出决定,要求兵部和吏部进行终审,决定王化贞熊廷弼到底谁去谁留的问题。

天启这个决定本意是好的,但他显然不知道现在朝廷的状况,所谓“众正盈朝”也就是说东林党成为朝廷第一大势力,而吏部尚书更是老一辈的东林党人,这两个部门一审议基本是全票通过,他们很快就给出了答复:

重用王化贞,对熊廷弼斟酌推用。

意思很简单,把辽西大小事务全部交给王化贞,升王化贞为经略,赏赐尚方宝剑,要什么给什么,朝廷大力支持;至于熊廷弼同志暂时调任别处,组织上为这位同志安排新的工作会放到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其实说白了就是把熊廷弼随便打发到一个部门做个有名无实的领导,让熊廷弼坐办公室每天混吃等死。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7 12:59:54 +0800 CST  
这个安排看起来是坑了熊廷弼,但这只是看起来而已,在我看来这个安排简直是十全九美,让东林党满意,让王化贞满足,让邻居努尔哈赤高兴,熊廷弼虽然没有了叱咤风云手握重权,但保证自己以及家庭的生命安全还是没问题的,比后来熊廷弼的结局要好上千万倍。

如果硬要说这个安排对谁最不利的话,那就只有辽西的百姓了,因为王化贞显然没有保护他们的能力,努尔哈赤显然不会给他们过好日子的机会。

不知是老天预料到了熊廷弼离开会使百姓惨遭战火烦扰而发了恻隐之心,就在天启决定调走熊廷弼的时候一个来自前线的消息令天启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

后金兵分三路对辽西发起了进攻。

熊廷弼调职的安排就这样被搁置了,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有人因此升官,有人因此成名,更多的人因此丧命,但也有更多的百姓因此得救。

熊廷弼终于还是走上了那条属于他的既定命运,扛起本不应该由他扛的黑锅,同时还有只能他扛起的责任。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7 20:32:48 +0800 CST  
无间道

努尔哈赤发起对辽西的进攻这个事情还是颇具戏剧性的,在刚得知熊廷弼再次上任辽东经略的消息后最郁闷的应该非努尔哈赤莫属,本想秣兵历马好好休养然后再一锅端掉辽西,努尔哈赤的脑海中都把作战计划快制定好了,但熊廷弼的到来让努尔哈赤彻底放弃了原有的进攻计划。

这些只因为一个熊廷弼。

努尔哈赤开始本想安分的当个守法公民,可努尔哈赤渐渐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不堪:

理想很残酷现实很美好。

明朝内部有点不和谐,特别是在辽西决策层上,熊廷弼这个一把手和王化贞这个二把手的关系貌似有些不融洽。

后来熊廷弼王化贞的矛盾愈演愈烈,经抚之争已经闹到了朝野上下通国皆知的地步,上到六十老翁下到七岁幼童都知道这件事,一向以情报取胜的努尔哈赤自然没有不知道的理由。

不仅知道,而且还很清楚,清楚到知道明朝正月十一日开内部会议决定王化贞熊廷弼的去留问题的地步,还知道明朝决定让王化贞挑重担让熊廷弼滚蛋这个当时的绝对机密。

上天眷顾有准备的人,努尔哈赤自打得知老对头熊廷弼在明朝日子不好过基本属于被欺负的那种后心中就重燃了对攻占辽西的希望,不断加紧战备,准备随时对辽西发动全面进攻。

一个成功的人不只是因为机会,关键是抓住机会,而努尔哈赤恰恰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正月十八日兵分三路直捣辽西首府也是明朝在关外唯一的一个大城市——广宁。

正因为后金的进攻熊廷弼免除了被调离的命运,历史回到了正轨,熊廷弼的个人悲剧正式拉开了序幕。

面对后金的大举进攻熊廷弼王化贞二人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熊廷弼很悲观,他并不看好明军的防御能力,因为辽西的防守都是由王化贞一手策划的,他不相信只会整天吹牛的人可以顶住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和他麾下的虎狼之师。

王化贞正好相反,面对后金进攻王化贞很乐观,他认为努尔哈赤主动发起进攻是一块送上门的肥肉,他对自己击败后金军队充满了信心,因为他在后金高层里有一个内应:

这个内应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原抚顺游击李永芳。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7 20:54:42 +0800 CST  
说起李永芳成为王化贞内应这件事,准确的说和王化贞几乎没有关系,王化贞既没有对李永芳利诱也没有对李永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王化贞什么都没做是李永芳主动派人上门联络表示愿意弃暗投明成为明朝内应。

王化贞自然没多想,在他看来李永芳的行为是正常的,镇江大捷已经彰显了大明的实力,更彰显出了他王化贞个人的杰出指挥才能,是被自己的一举荡平策震慑到的结果。

王化贞的这个想法很搞笑,因为事情的真相压根不是这样。

李永芳为什么投降后金?

保命。

那同理李永芳也应该是为了保命才弃金投明,可现在李永芳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了吗?明朝在战场上把后金打的节节败退眼看就要一举荡平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明军不仅在战场上处于劣势,还经历了无数次的铩羽而归,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时候明朝有人投降后金还差不多,怎么会有后金的人想不开反过来投降明朝呢?

事出反常必为妖,李永芳确实是投降,只不过我们要在这投降之前加个假字:

假投降。

这是王化贞做梦都想不到的,不仅没想到王化贞反而还选择相信了李永芳,这是王化贞人生中第一次信错人,但有一就有二,王化贞接着又信错了第二个人,这个人本是王化贞绝对相信的心腹,但有时事实就是这么残酷,你最信任的人反而是最有可能在你背后捅出致命一刀的人。

正是这个王化贞极为信任的人差点把王化贞送上了死亡的道路。

这个人叫孙得功,担任广宁游击一职,也是在李永芳假投降后王化贞派出与李永芳联络的己方代表,代表王化贞和李永芳谈相关事宜。

王化贞对孙得功很放心,但小孙同志让王化贞失望了,面对李永芳的晓之以利动之以益孙得功没有拿出革命烈士的精神,他一头扎进了后金的怀抱,义无反顾的出卖了自己的老领导和养育他的家乡。

王化贞不知道自己已经“赔了亲信又被卖”,他还指着李永芳一举荡平呢。

可残酷的现实还是把王化贞从理想中拉了出来:

他视为坚不可摧的辽河防线居然在和后金初次交锋时一触即溃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18 20:24:52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