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天生一对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一下熊廷弼的履历,我们不难从中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

1569年出生,同年十岁的幼龄孩童努尔哈赤丧母;

1608年第一次赴辽,作为辽东纪检委书记检查辽东工作,严打贪污腐败风气,数位暗地向努尔哈赤出售军火的明朝将领都被熊廷弼双规,此举打击了努尔哈赤扩张的步伐;

1619年明萨尔浒大败,辽东形势一片危机,作为金牌救火队员的熊廷弼第二次赶赴辽东,在短短一年中不仅力挽狂澜还打退了后金数次的进攻,使后金从全线进攻转为战略进攻,被打碎美梦的努尔哈赤送了熊廷弼一个响亮的外号:

熊蛮子。

纵观熊廷弼从出生就在于努尔哈赤做艰苦卓绝的斗争,说二人是天生的敌人也并不为过,如今辽东沦陷这位努尔哈赤的天敌又被重新启用,承担起对抗努尔哈赤这个大明头号“恐怖分子”的重任。

辽阳失陷是在天启元年的三月底,随后的辽东七十多座大小城市不战而降投降后金是在四月份,与此同时朝堂上是在激烈的讨论辽西应不应该守的问题,最后得出辽西得手的结论是在四月中下旬,然后天启立马下诏重新启用熊廷弼,再求爷爷告奶奶请出老祖宗朱元璋后才请来熊廷弼,等到熊廷弼赶到北京已是五月下旬,等到熊廷弼正式上任奔赴辽西已经是七月上旬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8 20:58:52 +0800 CST  
熊廷弼这一个月在北京忙什么呢?

开会。

以前辽东虽然也危机,抚顺失陷后,萨尔浒战败后,开原铁岭失守后,明朝都会开会,但一般就是几天,辽东经略在会议上谈谈自己的就职感想和未来策划,例如袁应泰当辽东经略连一次会议没开就over了,其实会议上就是闲聊瞎侃谈天说地,一帮真君子伪君子真小人一起玩着你骗我我骗你的游戏。

可今时不同以往,辽东的失守已经为他们敲响了警钟。

辽东、辽西、山海关是京师的三大屏障,这就好像玩游戏有三条命一样,如今辽东失守就相当于已经没有了一条命,而且按情势估计另外两条命也朝不保夕,游戏game over可以重来,但现实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

天启刚登基不久就赶上这么大的事,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天启还是证明了一点:

个人能力和读书没有必然的联系。

比起那位萨尔浒大败也不上朝的爷天启的表现都不是合格可以形容,简直是优秀。

熊廷弼五月初到北京,五月六号就被加封为辽东经略外带一个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天启本着买二送一的精神还送了熊廷弼一个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以表器重。

官也封完了,礼物也送到了,天启也好意思问熊廷弼一些正紧事了,例如这句:

“爱卿,对于收复辽东有信心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8 21:15:15 +0800 CST  
只要是正常人这时候多会做出肯定的回答,只不过他们的回答是敷衍其实内心一点信心都没有,收复辽东?辽西都不一定守得住,开玩笑!

但熊廷弼是发自真心,完全是有信心才说这样的话,这就是两者的不同。

在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向天启打了包票后,熊廷弼一点也不委婉的提出了他的条件:

要钱、要粮、要人、要军火。

天启决定的也很痛快,没钱?内帑支援两百万!不!支援四百万;要粮?通过海运即可运往辽西一百万吨军粮;要人?调兵还是征兵随你便;要军火?工部全力制造,盔甲先运往辽西两万套,刀枪支援八万柄,新型大炮一百五十门,火药两万公斤。

天启雷厉风行的批示鼓起了熊廷弼的雄心壮志,在熊廷弼看来只要朝廷给予全力的物质保障荡平后金只是时间问题。

但熊廷弼显然把政治想得太过简单了,他问天启要了一切,但有一样珍贵的东西没有要:

信任。

天启的信任。

这为后来的灾祸埋下了伏笔。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9 20:15:34 +0800 CST  
领导的战争

熊廷弼不愧是能让努尔哈赤称为“熊蛮子”的人,身为一名杰出军事家的他在北京一个多月每天各部门开会整天东跑西跑的情况下还制定出了作战计划:

三方布置策。

熊廷弼自己坐镇山海关总揽全局;巡抚王化贞坐镇广宁指挥前线战事;海上设置海军(舟师)震慑后金,时机允许的情况下对后金发起偷袭;对外联合朝鲜,在后金内部发生矛盾时配合明军主力发起对后金的正面进攻。

这三方布置策的原则只有一个:

敌不动我不动,敌先动我后动。

意思很简单,等待后金内部出问题然后再发动攻击,其他时候按兵不动,后金来攻守城就可以了。

这一策略基本就是沿袭了熊廷弼第二次赴辽时的战略,还是以防守为主。

针对这一政策历史上不少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看法都很鲜明,有的认为这完全是纸上谈兵,瞎扯淡,没有可操作性;还有人认为这堪比诸葛亮的妙计,如果实行起来收复辽东是有可能的。

我个人观点很简单:

说它是完全的纸上谈兵这是扯淡,说它力挽狂澜可以轻而易举击败后金八旗收复辽东也是扯淡。

虽说扯淡,但这是一个有效的政策,一个安稳的政策,虽说它不一定能收复辽东力挽狂澜但固守辽西稳定局势还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它就像一副中药,见效慢但却无毒无害没有任何副作用。

当熊廷弼信心满满把这一政策写成奏折呈给天启时,他满以为这一政策会得到天启的肯定和支持,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天启始终没有表示态度。

辽东经略外加国防部部长这样军事专家一手计划的政策按理说应该是高票通过的,何况还是出自熊廷弼这样的能人,天启为什么不同意呢?

假设天启皇帝和努尔哈赤一样天赋异禀天生是块军事奇才,一看计划发现许多问题,觉得计划不妥不支持也可以,但起码得给个交代,给个准确的答复。

没有。

不肯定也不否定,这才是最令熊廷弼纠结的。

其实最纠结的不是熊廷弼而是迟迟不肯表态的天启,因为此时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两份有关辽东战事的计划书,一份是熊廷弼的,另一份则署名王化贞三个大字。

(清史所的那一批人,都应单被判处“篡改历史罪”,这不是“言论自由”的问题;而是伪造、篡改历史、愚弄民众的问题。区分标准就是“书中所描述的是否历史事实”。呵呵... 看见某位网友的发言不觉好笑)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29 20:47:58 +0800 CST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出自王化贞手笔的收复辽东计划就秉持了王化贞胆子大的特点,因为他的计划可以用一个字来诠释:

进攻。

我们常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但王化贞的进攻计划胆子实在是太大了,大到疯狂的地步:

六万人。

王化贞认为只需六万人就可以一举荡平后金,收复辽东,所以我们称王化贞的计划为“一举荡平策”。

一举荡平这四个字听起来确实比三方布置要霸气,而且anying is possibile(一切皆有可能),一举荡平后金从理论角度来讲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个计划提到只出动六万明军足以,你要知道当时努尔哈赤的正规军队都不止这个数字,这还不算预备役,在人数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处于下风的明军想要战胜数量质量都处于优势的八旗铁骑这是一件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的事情。

王化贞胆子大,但王化贞不是傻子,更不是疯子,他知道自己如果只动用六万人进攻后金基本就是“肉包子打狗——连皮带馅都进去”的下场,所以王化贞一举荡平策实行有一个前提:

雇佣兵。

他把目光投向了蒙古诸部中最强大的察哈尔部落,希望察哈尔部落出动四十万蒙古骑兵“助战”,从而一举消灭后金。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无偿的帮助,察哈尔出兵四十万的前提就是朝廷“赏银”百万两。

我们的汉字真是博大进深,因为一件事情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从而产生不同的涵义,明明就是自己打不过后金想借助蒙古人的势力帮忙,害怕人家不帮拿百万两白银贿赂人家,求人家帮忙,偏偏还要美其名曰“赏银”,把贿赂说成赏赐,好像高高在上一样,真是一个面子大过天的国家。

熊廷弼主守,王化贞主战;三方布置安稳,一举荡平激进。

面对这两个几乎完全对立的计划,天启和一干大臣们还真是不知道如何决断。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30 11:08:57 +0800 CST  
习主席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精准的说出了我们社会中许多问题,高谈阔论纸上谈兵,动不动就是满嘴的空话套话,反正没有实话真话,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是不对的,但现实中确实颇为实用的,对个人发展很有利,对国家基本是百害而无一利。

王化贞的一举荡平策就是这个道理,上来就是豪言壮语,发誓六万精兵可以收复辽东,可以平定后金,当然前提还有察哈尔部的四十万骑兵。

这里就是典型的瞎扯,查尔哈部出不出兵拿了钱不办事咱们姑且不说,关键是察哈尔部落根本没有四十万骑兵,就是把部落里所有人口凑到一起怕是也没有这个数字。

人家总共都没有四十万,你王化贞上来就是让出兵四十万,这不是难为人家嘛,

四十万骑兵,这个真没有。

而且王化贞的计划很笼统,只是说我们要进攻,我们要收复辽阳,收复辽东,只是喊口号,但却没有说怎样进攻,怎样攻城,怎样调配兵力,纯粹是口号喊的震天响,正经事一点不沾边。

总而言之,这是个相当不靠谱的计划,是一个完全建立在王化贞同志个人美好憧憬、察哈尔四十万骑兵相助、后金八旗战斗力堪比农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的。

王化贞所谓的一举荡平不是梦想,因为梦想虽然遥远但还有可能实现,王化贞是幻想,毫无可能的幻想。

但是,这是我们后人的看法,王化贞的一举荡平在当时赢得了不少大臣的欢心,看来吹牛说大话这一套还是颇为适用的,起码在王化贞身上是有益无害的。

兵部尚书张鹤鸣就是王化贞的铁杆支持者,除了这个人没脑子没有基本的军事常识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和熊廷弼的私人恩怨。

熊廷弼这个人不懂社会交往,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说话没办门,看谁不爽看谁做的不对那是张口就骂,因此得罪了很多大臣同僚,而张鹤鸣就是其中之一。

古代大臣都是文人出身,文人讲求的就是个面子,特别是明朝大臣,皇帝骂我都不服不忿的何况身为臣子的熊廷弼呢?恰巧张鹤鸣又是一个特别看重面子,从此熊廷弼登上了张鹤鸣心中最恨的人前三甲,貌似还幸运的“夺冠”了。

张鹤鸣心中暗暗发誓,迟早有一天会向熊廷弼报仇。

张鹤鸣清楚的知道,如果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被天启皇帝采纳,那么主导辽东局势的将是熊廷弼,到时候熊廷弼位高权重又得到皇上的信任想报仇基本不可能,反过头来自己的乌纱帽保不保得住都是个问题。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拼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31 12:54:40 +0800 CST  
光有张鹤鸣一个人支持王化贞打击熊廷弼显然是不够的,你张鹤鸣是兵部尚书人家熊廷弼同样也是(明朝南北二京,两套行政班子),何况除了兵部尚书熊廷弼还兼任辽东经略,二加一显然是比一个说话硬气的。

所以为了不让熊廷弼“得逞”,张鹤鸣还得找帮手,他先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跟熊廷弼有过节的人身上,

其实熊廷弼得罪过许多人,他那张口无遮拦的嘴明里暗里说过许多人,也激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许多人都看不惯熊廷弼,按照这一情况分析张鹤鸣找帮手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基本就是一抓一大把的节奏。

没有。

为了表示对熊廷弼的信任和自己诚挚的认错态度,天启在熊廷弼回京之前特意把姚宗文这帮当初把熊廷弼逼下岗的言官们大骂了一番,这还不解气,熊廷弼第一天见了天启天启第二天就把姚宗文等免了职,其余该降职降职该流放外地的流放外地,处理最轻的也是一年工资奖金外带各种福利全部泡汤,一家老小嗷嗷待哺。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现在张鹤鸣再提攻击熊廷弼的事情他们也都多了个心眼,纷纷再赞颂熊廷弼是个好同志、我们都是同事要相互体谅后委婉的推辞了张鹤鸣的请求。

张鹤鸣对此感到十分的气愤,在他看来这帮人已经背叛了“伟大”的事业,一个个早已屈服在熊廷弼的“淫威”之下,内心都是贪生怕死的软骨头。

但他错了,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个世上许多事情讲求的就是隐忍二字,报仇这种危险性极大风险极高动不动就是报仇不成只能指望后人的高难度任务更是得隐忍,何况熊廷弼现在是天启面前的红人,你现在跟他对着干不是寿星公上吊?

深谙整人之道的各位御史言官都知道这个道理,张鹤鸣却不熟悉,老话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到天启对熊廷弼的热乎劲下去,好像情侣结束热恋期,这时候再找机会。

何况找熊廷弼报仇根本不用等十年,每天喝着茶水听着戏曲等十个月就可以了。

张鹤鸣显然没有这个耐心,他振作起来继续寻找帮手,可还没等他怎么找一个现成且素质高的帮手集团自己送上门来:

东林党。

(有些事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会看到希望。与诸君共勉,祝大家晚上做个好梦。)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3-31 20:20:18 +0800 CST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帮人集中在一起或是为了远大的理想,或是为了追寻某一共同的目标,或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东林党这帮文人或许别的不爱听,但大话空话套话却是他们一致的爱好,当然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爱好。

在听到王化贞的一举荡平策后,东林党人显得十分激动。

“你看看熊廷弼,又是要求四处调兵又是要求当地征兵,还得守这里防哪里,活脱脱的一头缩头乌龟;反观王化贞,六万精兵一年内收复辽东荡平后金贼寇,霸气!!潇洒!有范!”

他们这里对王化贞提出“赏银”百万两用来让察哈尔部出兵相助的事闭口不提,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他们都清楚这件事不光彩,不潇洒,不霸气,所以他们就不提。

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这是典型的新闻联播风格,也是铭刻在我们民族中的一大“美德”。

东林党喜欢说大话,但你要以为只要是大话他们就爱听的话那么你就错了,如果把这件事颠倒一下,熊廷弼提出一举荡平策,那么迎接他的绝对不会是一片赞扬和叫好,反而会是数不尽的贬低和流言蜚语:

狂妄、吹牛、激进。

所以说大话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大话是谁说话是出自谁之口的,人家王化贞是根本苗红的东林党,东林党不帮他帮谁?难道去帮那个公开指着鼻子他们骂和他们有着一天二地仇的楚党“余孽”熊廷弼?

帮亲不帮理。

何况在东林党看来他们支持王化贞理性成分大于亲疏程度,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自己既是帮亲又是帮理,说白点就是他们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世间真善美的集合。

自诩正义张口仁义闭口道德的人一般都是不怎么正义的人,所谓说一套做一套,头顶正义光环私底下干着龌龊下流事情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我们身边不也是这样吗?

这就是人性。

当几位东林大佬委婉的向天启表达支持王化贞的态度后,天启犹豫了。

大话谁都爱听,天启自然也不例外,这就好像投资理财,熊廷弼理财师要求本金一百万,而且明确告诉你一年收益率就是个几万块钱,勉强把存定期存款多一些;而王化贞理财师只要十万本金,拍着胸脯保证年收益七八十万,情况顺利一百万也不是没有可能。面对这种情况你更心动哪一种方案?

天启犹豫是正常,不犹豫反而不正常,但天启衡量再三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最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正是因为天启这一犹豫才使得熊廷弼带着不甘不解踏上了赶往辽东的道路,并最终导致本来就危机重重的辽东局势彻底变的一发不可收拾,而在这之前我们看到的就是熊廷弼和王化贞的激烈交锋。

为人处事,最忌犹豫,该断不断,必受其乱。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2 10:13:35 +0800 CST  
二把手的逆袭

当熊廷弼到达山海关后,他收复辽东的信心和把握顿时打了个三折,因为他看到此时辽西的局势确实太惨了。

如果想收复辽东第一件事就是巩固辽西的统治根基,以辽西为进攻的踏板,这是大明手中的本钱,要是辽西也没了收复辽东基本就是痴心妄想。

熊廷弼经过简单的考察,立马把注意力从收复辽东转移到了固守辽西上。

现在不是收复不收复辽东的问题,而是辽西守不守得住的问题。

打从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正式跟明朝叫板后,抚顺一战的张承胤,萨尔浒之战的杜松、刘綎、王宣、赵梦麟,开原的马林,沈阳的贺世贤、尤世功,支援沈阳与后金在城外大战的陈策、董仲揆,辽阳的梁仲善、朱万梁、杨宗业,外带自杀的辽东经略袁应泰,宁死不降的张铨,因为辽东战事自杀身亡的李如柏李如桢兄弟,还有无数的参将副将为首的中下级军官。

这是一个一长串的名单,如果全部罗列出来效果基本好似咱们电影中那夸张的电话费清单。

全国上下总兵就二十位,在辽东战死或因为辽东战事而死的总兵就有十五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如果说以前辽东经略辽东总兵是官场最危险的职业,那么现在不一样了,变成只要是在辽东工作不管什么职位都危险,辽东二字成为了让人闻风色变的词汇。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2 20:08:00 +0800 CST  
自己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王化贞,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把世界想的太美好,现在离高考还有六十五天,这六十五天里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更新的少了希望大家勿怪,多多体谅。

等到高考结束,不管结果如何,我将放下一切开始我的写作道路,预期目标四年内写完清朝。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2 20:12:55 +0800 CST  
欲练兵则必先选将,现在辽东需要的就是大量的军事将领。

一个公司想要做大做强除了拥有高瞻远瞩掌握全局的大BOSS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勤恳踏实的中层管理人员,有中层没高层这个公司做大容易做强难,有高层没中层这个公司别说做大做强,过几天分崩离析关门大吉是必然的。

熊廷弼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形势,总兵累计战死十三员,总兵以下的副总兵、参将、副将死伤多到无法统计,基本就是“一个团里只剩下个营长,一个连里只剩下个班长”的情况。

将领本就严重缺乏,在岗的将领也个个是“琐事缠身”,例如提督王威中风,前任辽东巡抚薛国用突然生病,卧床不起。

说别人生病我信,但惟独薛国用生病我是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信。

作为袁应泰张铨自杀后辽东省部级领导干部中仅剩的一个,组织本想给薛国用加加担子,这是官话,翻译成白话就是要给薛国用升官。

男人一生三大喜事:

升官发财死老婆。

收到朝中好友传来的消息后薛国用很是兴奋,这个世上没人会觉得自己官衔高,正所谓“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可当他接到提拨的正式命令后,别说高兴,想死的心都有了:

辽东经略。

打这开始薛国用就“一病不起”,并且强烈要求告老还乡,说起来熊廷弼能顺利接任辽东经略薛国用也是有不小的功劳。

至于其他因头疼脑热请病假的将领就更多了,这些人倒也干脆,不管朝廷方面批不批病假反正打死就是不带兵,熊廷弼那他们也没一点办法。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4 19:33:14 +0800 CST  
将领严重短缺,其他地方的将领还都不愿意来,毕竟辽东这两个字已经成为明朝的噩梦,谁也不想去辽东当炮灰。

所以弥补将领缺口的方式只剩一个:

任用本地将领。

总兵副总兵这些高级军官死光了,参将副将这些中级军官也战死一多半,但中下级军官例如游击守备这些还是很多的。

连长提营长,营长当团长,团长当旅长,师长直接提军长。

以前的预备干部后备干部、表现平平甚至没才能没资格犯过错误正接受处分的中低级军官都被提拔成了新一任的领导干部:

孙得功、毛文龙、张大、李四等等。

这些人有的是怀才不遇,有的是没有人脉,有的是资质平平中规中矩,当然更多的属于滥竽充数这一类型,但这些被提拔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或者说是因为这个共同点他们才会被提拔:

他们都和王化贞关系密切。

我们常说任人唯亲怎样不好怎样不好,但这也得看是从哪个角度哪个立场来看,起码现在的情况对王化贞而言是绝对的利大于弊。

任人唯亲对王化贞来说是一件好事,中层干部全是他的人自己唯他的命令是从,这样一来王化贞的个人地位和个人威望将会无比稳固;但从全局角度来讲这绝对是利大于弊,一帮没怎么读过兵书整日就知道吃喝玩乐领功劳第一个冲打起仗来最后一个上的家伙能抵抗住后金的虎狼之师?能抵抗住八旗的尖锐刀锋?

从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出不能的回答,而后来的事实也同样证明答案的准确性。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4 20:14:19 +0800 CST  
王化贞任人唯亲提拔亲信这些事情熊廷弼是毫不知情,此时的他在忙着调兵遣将。

天启对如何守辽西没有明确的表态,既不肯定三方布置策也没否定一举荡平策,态度模棱两可实在让人琢磨不透。

熊廷弼是辽东经略,辽东地区最高的军事长官,辽东一把手,从理论来说如何保卫辽西收复辽东对抗后金这些都是他说了算,熊廷弼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身在山海关的他按照原定的三方布置策开始分兵派将。

命令下去了,后勤保障跟不上,物资供给跟不上,武器调配也跟不上,这还不是重点,因为需要他们的军队压根没有按命令行动。

军令如山,主帅下达命令将领却不执行这是很严重的问题,熊廷弼二话不说就令人把这支军队指挥官拖出去重打三十军棍。

刚刚打完A军官,B军官又不执行命令,于是又把B军官拖出去打,B军官被打完,C军官又不执行命令,总之抗命的军官永远打不完,打完这个还有下个在一边排队。

面对这种情况脾气温和的人也会发怒,何况还是下级公然对抗上级,更何况这个上级还是一向脾气火爆连领导都照骂不误的熊廷弼。

熊廷弼也不废话伸手就要请尚方宝剑,把这些违抗命令的军官全部咔嚓掉,身边的人拉住了他,并委婉的告诉熊廷弼:

“大人杀掉他们也不会解决问题,抗命现象还是会继续。大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和广宁的王巡抚商量商量把!”

王巡抚就是辽东巡抚王化贞。

这急剧恶化听得熊廷弼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堂堂辽东一把手兼国防部部长(名誉性比较大)做事情还需要跟二把手商量?这不是笑话吗?

一把手向二把手低头这确实是一个笑话,但当二把手的威望人脉势力都高于一把手的时候,这就不是笑话,而是事实。

必须低头的事实。

现在的熊廷弼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可王化贞很快就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

二把手也是可以逆袭一把手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5 10:15:33 +0800 CST  
@新木椅子 1137楼 2014-04-02 20:12:55
自己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王化贞,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把世界想的太美好,现在离高考还有六十五天,这六十五天里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更新的少了希望大家勿怪,多多体谅。
等到高考结束,不管结果如何,我将放下一切开始我的写作道路,预期目标四年内写完清朝。
-----------------------------
@独孤浪子110 1142楼 2014-04-04 20:41:22
小椅子(*^__^*) 还记得我不?
-----------------------------
... 我可以说没有印象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5 10:16:24 +0800 CST  
架空

熊廷弼是个很骄傲的人,一般骄傲的人只佩服比自己强大的人,王化贞等人显然不属于这一范围。

让熊廷弼向王化贞低头,从理论上来讲是毫无可能的,因为这不是熊廷弼的风格。

不低头,这是理论;低头,这是现实。

熊廷弼发现驻守山海关的部队在没有他的命令下擅自行动。

“没有命令竟然就擅自行动?你们是要造反吗?”

熊廷弼准备以这个理由罢免这些将领,可将领们并不买账,因为他们确实是按照命令行事。

谁的命令?

王化贞。

眼见山海关的军兵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天启赐给熊廷弼的五千亲兵还有一些算不上军队的杂役捕快。

这所有的一切都指向广宁的王化贞。

熊廷弼虽然很愤怒,恨不得把王化贞撕成两半,但他还是选择了低头,因为现在的局势已经变成王化贞在一手掌控,他这位一把手必须和二把手好好谈谈。

熊廷弼决定亲自赶往广宁和王化贞进行会谈,因为按情况来看王化贞根本没有和熊廷弼谈的意思,人家根本不会来山海关。

人家不来就只好自己去了。

到了广宁见到王化贞双方先是互相寒暄,好似两个多年未见的至交好友一样亲密,虽然两人都知道这是假的,心里恨不得对方立马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当场死亡,但面子还得过得去,这叫做官场政治学。

两人一落座气氛就开始转变了,熊廷弼直接质问王化贞为什么要把山海关的军队调到辽西各地,本来军兵人数就不够,连基本的防守都难以维持,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王化贞早就料到熊廷弼会这样问,私下早都准备好了。

“既然守不住,我们为什么要守呢?不如兵行险遭集中兵力对后金发起进攻,渡过辽河收复辽东!”

熊廷弼听完这话立马就笑了出来,好像听到他人生中最好笑的笑话。

“你凭什么对后金发起进攻?我们现在人数不占优势,军队单兵作战能力差,怎么能在后金打得过善于野战的后金军队?就算我们打过辽河但你有没有想过战线过长部队的后勤给养这些跟不上怎么办?”

熊廷弼还想接着往下说,但王化贞毫不留情的打断了他:

“我们有察哈尔部四十万的蒙古铁骑,人数上我方处于绝对优势;只要我军渡过辽河抵达辽东,那些被后金统治的百姓肯定会拿着饭菜夹道欢迎我们,后勤供给根本不是问题!甚至还会加入我们一起对抗后金”

熊廷弼听完这话脸上的笑容更甚,两眼盯着王化贞,王化贞从他的眼神中解读出一种含义:

你是个傻子。

熊廷弼显然没有把王化贞的解释放在眼里。

“你还记得马林吗?当初开原被围困他的蒙古盟友出兵帮助他了吗?西虏(蒙古各部落)狡诈无常,这样的人我们能相信吗?你以为辽东百姓会帮助你,可你想想这些百姓在后金铁骑践踏他们家园的时候反抗了吗?辽人的天性就是胆小怯弱,你指望他们帮你对抗后金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辽人和蒙古人都是不值得我们相信也不能够相信的!”

(这是熊廷弼说的。不代表本人观点,蒙古汉子在我看来还是憨厚爽朗的,如果说东北爷们都胆小怯弱的话,我看全中国也没几个真汉子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5 10:57:47 +0800 CST  
有时候我们听别人说话,不要听他说什么,而要听他没说什么。

熊廷弼的潜台词就是告诉王化贞你的一举荡平不过是吹牛皮哄皇上大臣开心,真打起来根本不过是努尔哈赤的对手,还是让我来教你怎么打仗吧!

王化贞的潜台词更简单:

你熊廷弼不过是个懦夫罢了,估计是被努尔哈赤吓怕了,只知道一味的防守,我如果听你的那辽东一辈子也收复不了。

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熊廷弼认为王化贞想法太天真太激进,王化贞反过来认为熊廷弼太保守太懦弱,一把手看不起二把手,二把手也不服一把手。

王化贞也不想跟熊廷弼废话,扭头就走,只剩下熊廷弼一个人在那里坐着。

“别看我是二把手,但军队里上下都是我的人,你没有我的支持我看你这个光杆司令怎么指挥得动全局!”

熊廷弼更火大,通常都是他无视别人,别人无视他王化贞还是第一个。

熊廷弼沉着脸回到山海关,两人改善关系的和谈看来并不亲切友好,这正副两把手的关系也至此告破,两人彻底决裂,面子上都过不去了。

王化贞不会想到他引以为援的蒙古大汉并不那么可靠,熊廷弼也不会想到东北汉子不会像他认为的那样懦弱,他的继任者会向他证明着一点,只是他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一幕。

熊廷弼回到山海关后发现自己虽然是辽东的一把手,但基本就是个挂名,反而二把手王化贞才是实际的一把手,跟王化贞闹翻后所有人都像接到命令一样有意无意的把他当成了空气,根本没人理他。

熊廷弼这一腔怒火无处发泄,只好砸了一通书房外带办公室这才稍微好了一些,但平静下来的熊廷弼还是得面对残酷的现实:

自己还是光杆司令,别人根本不把你当做回事。

一辈子只欺负别人的熊廷弼选择了一个和他风格很不匹配的方法来解决这件事,这种方法通常是学生群体最爱用的:

打小报告。

只不过学生是向老师打小报告,熊廷弼是向皇帝打小报告。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5 19:26:14 +0800 CST  
论演员的自我修养

熊廷弼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把事情的原原本本外带一些有的没的全部写入了给天启的奏疏中,虽然内容大致符合事实,但熊廷弼还是出于自己的立场在奏疏中夹杂了大量的主观因素,夸大了许多事情。

一向只有欺负别人份的熊廷弼头一次别人欺负而这个人居然还是自己的下属,火气比较大找回场子这一急切心理我们可以理解,但熊廷弼觉得光对王化贞一个人发火还不解气,他仗着自己占理还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另外一个看起来和王化贞熊廷弼二人纠纷毫不相干的人:

兵部尚书张鹤鸣。

除了二人之前个人恩怨比较复杂外,熊廷弼根据自己敏锐的意识王化贞之所以在辽西如此嚣张敢公然叫板自己这个一把手背后一定有靠山,而这个靠山就是张鹤鸣。

熊廷弼坚信张鹤鸣就是王化贞背后的那个人,事实证明熊廷弼的猜测一点也没错,张鹤鸣确确实实一直在背后支持王化贞跟熊廷弼叫板。

张鹤鸣在背后支持王化贞对抗上级这种事是见不得光的,这就好比娱乐圈的潜规则,大家都知道但又都装作不知道,只要谁敢站出来点明就会被千夫所指,这是原则问题,而熊廷弼上书天启直接点出张鹤鸣就等于公开这种丑事,就是触犯官场的潜规则。

天启看完熊廷弼的奏章立马把张鹤鸣宣进宫来,把奏章甩到张鹤鸣的面前要求张鹤鸣给自己一个解释。

张鹤鸣看完奏章之后冷汗唰的一声流了下来,哪怕汗流满头也顾不上擦,此时的他知道这份奏章代表着什么。

如果情况属实那自己最轻也是免职处理,严重点就是押入天牢关一段日子,也不排除开刀问斩的可能性。

“熊廷弼你竟然不守规矩!话说的这么直白,这不是把我往死里逼吗?”

想到这里张鹤鸣心中对熊廷弼的仇恨顿时成倍的往上涨,心里暗暗发誓这件事过后一定要跟熊廷弼新帐老账彻彻底底好好清算清算,这是后话,张鹤鸣首先面临的还是应对眼前天启的质问。

要是这关过不去张鹤鸣也不用想和熊廷弼好好算账了。

“怎么办怎么办?”

张鹤鸣的大脑高速运转反复思索着应对之法。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张鹤鸣脑袋灵光一闪。

“有了!办法就是!”

“打死也不承认!”

这个办法你可能觉得稀松平常,天启不会认账,但张鹤鸣的表现让他安然逃过一劫。

我不只是兵部尚书,我更是演员。

——张鹤鸣。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6 19:11:42 +0800 CST  
割鹿刀在萧家人手中就是神兵利器,在其他人手中就是一把价值连城的烧火棍。

所以说刀不重要,关键是握在谁手中。

打死不承认这个办法我们常人也常用,但张鹤鸣却能展现出不同的效果,这就叫差距。

张鹤鸣眼珠一转顿时计上心来,使劲眨眨双眼眼泪随之浸润了眼眶,他先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气运丹田用自己全身的力量嚎了出来。

“皇上呀,老臣冤枉呀!熊廷弼所言老臣是毫不知情,这是明显对老臣的栽赃陷害!求皇上明鉴还老臣一个清白!”

天启被张鹤鸣突然一嗓子吓了个正着,低头再看张鹤鸣,一脸涕泪横流,眼泪鼻涕的映衬下张鹤鸣这张老脸也散发出一丝光亮。

眼泪是张大人刚刚死命憋出来的,鼻涕估计是张大人最近几天感冒不自禁涌出来的。

天启哪里知道这些,还是个孩子的天启一看张鹤鸣这样的老人在自己面前哭的稀里哗啦,还以为是真情流露,对张鹤鸣的怒气也就少了一多半,心也软了下来。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张鹤鸣“金光闪闪”的老脸和衣袖让素来注重卫生的天启感到了一丝恶心。

因为上面全是张大人来自鼻腔的分泌物。

天启转身离开后,跪在地上先前还老泪纵横可怜兮兮的张鹤鸣转瞬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衣袖还是布满了鼻涕,脸上依旧挂着来不及搽拭干净的泪水,只不过他的眼神中透漏出一丝侥幸。

张鹤鸣为什么能逃过此劫?套用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德艺双馨的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老师的话就是:

演员的自我修养。

看来技多真是不压身,关键时刻还真能派上大用场。

侥幸之后张鹤鸣眼神一变,我们从他眼神中可以解读出以下情绪:

愤怒、憎恨、阴冷。

他在想什么?

当然是那位在山海关也不闲着,一手导演刚才那一幕的老对头熊廷弼。

“我既然没死,那咱们之间新帐旧账也就该算一算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6 20:43:39 +0800 CST  
张鹤鸣的反击

一个人出于自身利益去攻击另外一个人,哪怕手段再卑鄙,再龌龊,在他本来看来都是没有任何过错和道德问题的,但事情反过来就不能这样理解,另一个人因为维护自身利益对你发起攻击,哪怕手段多么光明多么磊落,在你看来他都是十恶不赦卑鄙无耻的。

熊廷弼打张鹤鸣的小报告就是因为张鹤鸣私下里的小动作,我们站在第三人角度来看这属于自卫反击,但从张鹤鸣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典型的公报私仇,率先挑衅。

你能觉得张鹤鸣很不讲道理,很好笑,但现实中的我们其实也是这个样子。

我们其实都是张鹤鸣,我们本质上都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动物。

自打张鹤鸣靠着高超演技侥幸逃过天启的怒火之后,张鹤鸣就开始整天绞尽脑汁盘算怎样对付熊廷弼,这时候王化贞的一封密信到了。

这是一封改变许多事情的信,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很多人因此命运开始发生转折,至于是好还是坏我们暂且不得而知。

张鹤鸣看完这封信后是大喜过望,连续几日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了,阴沉的老脸也泛起笑容了,这一切都因为这封信中讲到的一个人和这个人做的事:

毛文龙。

这位是根正苗红的王派干部,他还没赶上被王化贞提拔辽东就失陷了,后金军队就往他驻守的地方打了过来。

毛文龙也很明白自己所面对的局面,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他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这个选择说文雅点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说白了就是逃跑。

这时候毛文龙为什么能逃跑呢?

但我想说毛文龙为什么不能逃跑呢?

全辽东都往辽西跑,辽西都往关内跑,大家都跑为什么毛文龙不能逃跑?

和尚摸的我摸不得?这个道理阿Q都懂,毛文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都司,大小就是个科级干部,但毕竟是个领导,这个道理能不懂?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8 19:46:18 +0800 CST  
毛文龙准备逃跑,可他比较悲催,后金是骑兵部队,骑的都是好马,一日百里,这样就跑到毛文龙前面了。

后金是以骑兵见长,但并不代表后金全是清一色的骑兵,它同样是存在大量步兵的,骑兵前脚走步兵后脚跟上,这就造成毛文龙前面是后金骑兵后面是后金步兵的糟糕境地。

往前跑是撞枪口,往后跑还是撞枪口,这样看来毛文龙确实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想逃跑也是奢望了。

“如果做你爱做的事情,在逆境中依然有力量。”

这是脸谱网CEO马克扎克伯格的一句名言。

每个人爱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弹钢琴甚至有人喜欢美食,千奇百怪各有不同,尽管这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

生存。

生存就是每个人都爱做的事情。

前后夹击怎么办?无路可走怎么办?逃不出去怎么办?

如果你坚信自己逃不出去,那你肯定逃不出去。

东北地区是沿海的,而毛文龙所处的地方正好是海边,毛文龙一看陆路行不通那就只好走海路了。

毛文龙找了几只小木船把身边的两百多人全拉上船,向着茫茫大海驶去。

去哪?

不知道,先保命再说。

毛文龙不会知道自己这个为保命而迫不得已实行的下下策会带他走上一条传奇的道路,他以后的人生会因此走上顶峰,但一生倒霉也倒霉在这,这是后话。现在的毛文龙还是很幸运的。

小船走了没多远就抵达了一个不小的孤岛,毛文龙便领着这两百人在这个岛上暂时安顿下来,这个小岛也成为他们的临时居所。

一心想重回辽西的他不会想到这个临时居所会成为他以后的根据地,他真正的家。

安顿下来毛文龙立马派人去打探外界消息,好消息一个没打探到,坏消息倒是一大堆,这里失陷那里失陷这里投降那里投降,只有一个消息让毛文龙感到哭笑不得。

说它是好消息吧,它还算不上,陷阱的可能性还比较大;说它是坏消息把,也算不上,反而有点像一根希望的稻草。

这个消息给毛文龙一个艰难的抉择:

干,有可能是陷阱;不干,自己还不想憋屈在海岛上。

天堂还是地狱,这一切取决于毛文龙的一念之间。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08 19:48:25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