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更糟糕的是,项羽的分封与周朝时的分封还不完全一样。首先,周朝时诸侯头上还有个天子存在,作为“霸主”,可以打出“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号;此时并没有一个类似的天子,难道去拜义帝吗?这放羊娃早就被人遗忘了好不好!

其次,项羽完全以自己的好恶为分封依据:关系铁、战功多的,分的都是好地;那些之前只是个象征的战国之后,以及和项羽不对付的,分的都是差地,或者压根没有封地。且不论那些被疏远的诸侯干不干,就是那些“关系好”的诸侯,就一定靠谱吗?周朝分封是以血缘的亲疏作为依据,至少比这种绿林好汉之间的义气要可靠多了。

而且项羽在分封时非常随意,划分疆界时完全没有考虑地理上面的因素,大部分的诸侯国都缺乏天然的边界,即使出于自保的目的,大家也会大打出手的,这天下硬是变成了一个大火药桶。

最后,最体现项羽一厢情愿的地方,就是他替那些没来参会的诸侯,根本不管他们有没有异议,也自说自话地划好地盘了——比如把原齐王田巿赶到即墨,扶立田都为新齐王。问题是,这地盘还在田巿手里呢,他凭什么听你项羽的乖乖拱手让出?
高皇帝元年夏四月,分封完毕后,诸侯们各怀心思,纷纷奔赴自己的新地盘。不到一个月,冒泡的就出来了。但首先发难的并不是刘邦,而是一直和项家不对付的——原齐相田荣!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4 21:37:23 +0800 CST  
五十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虽然之前与项羽发生了龃龉,但自忖劳苦功高,项羽为了显示公平,应该不会太过为难自己——结果没想到他竟然拿汉中和巴蜀这些边境之地糊弄事,这耳光打得啪啪响!恼羞成怒的刘邦决定出兵干他丫的,此时萧何劝阻道:“这是自寻死路啊!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咱们索性就先以汉中为基地、巴蜀为后院积蓄力量,瞅准机会拿下三秦,这样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刘邦于是决定就国,以萧何为丞相——从此刘邦就称为“汉王”了。

确实,此时的汉王并没有一个根据地,再加上诸侯们目前还慑服于项羽,汉王是根本没有胜算的。汉中、巴蜀虽然偏远,但好歹也有个落脚的地方了。从汉中出兵攻打关中,虽然不占地利,但此时的三秦也并不稳固——别忘了正是章邯等人的投降,导致了二十万关中子弟的横死;而刘邦之前又在关中大肆收买人心,此消彼长下,关中父老又有谁愿意为那三个“叛徒”卖命呢?

似乎是有些愧疚,出于补偿心理,项羽拨给了汉王三万士兵,楚国与其他诸侯中也很有些人愿意跟随汉王,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数万人了。张良送汉王到褒中后,还是无法完全割舍复兴韩国的理想,在此辞别汉王;临行前,张良劝汉王烧掉栈道,免得诸侯(主要是三秦)打过来——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向项羽显示,我刘邦对留在汉中很满意,无意东向。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5 21:55:42 +0800 CST  
在这里,有必要先说下怎么从汉中到关中。有不少人大概清楚,汉中是大巴山与秦岭之间的一块盆地;由于本身面积够大又适合农耕,能够承载一定人口,因此向北经过汉中再到陕西,向来是出蜀的最佳路径。

虽说理论上哪都可以翻山,但大部队行军一般会选择从山谷通过,一来海拔相对矮一些,二来谷道中一般都会有河,方便沿途取水以及运粮草。而联通汉中与关中,适合大批人马通过的谷道有五条。最靠东边,正对长安,也是最短的一条是子午道——也就是魏延一直耿耿于怀的“兵出子午谷”。西边的一条道叫骆谷道,这条道最难走。中间一条叫褒斜道——因为北边叫斜谷,南边叫褒谷,褒中就对着褒谷南口。再西边是陈仓道,因为北边谷口终点是陈仓(今宝鸡)。最靠西、最长的一条是祁山道——也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那个祁山,虽然这条路绕了个大圈,但却是路况最好的。

——当然,所谓“好走”也不过是相对来说。其实这些谷道走起来还是挺费劲的,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只好在山崖上架上木头铺路,此所谓“栈道”。现在汉王烧掉栈道,要想回头只有重修,自然费劲。

汉王暂时隐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耐性。一直和项家不对付的田荣,一听说项羽以背叛自己的田都代替田巿为齐王,登时怒从心头起。于是,汉高皇帝元年五月,田荣攻打田都。田儋兄弟毕竟首倡大义,在齐地威望甚高,田都根本无人支持,只好仓皇逃回楚国。然而,田巿本来只是因为是田儋的儿子,才被田荣拿来充门面的,其实是个怂货,不敢违背项羽,于是偷偷跑去即墨就国;恨铁不成钢的田荣,于六月追上这小子,在即墨干掉了他,索性自立为齐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6 19:36:29 +0800 CST  
当时彭越带着万把人在钜野,尚无所属——原来彭越之前虽然帮汉王打昌邑,但彼时还并没有真正归属于汉王旗下。于是田荣就封彭越为将军,让他打济北王田安。秋七月,彭越击杀田安,这样,田荣名下就有了齐、胶东、济北三国之地——即所谓“三齐”,这比田儋时还莽了。田荣命彭越继续攻楚,项羽命萧公角还击,但屡次大败——对上闻名天下的楚军也毫不含糊,彭越之善战可见一斑。

除了田荣,不满的人还有很多。陈馀本已与张耳有隙,此时听闻张耳封常山王,自己只有三个县,这怎么能忍!于是陈馀派人对田荣说:“项羽太不公平了!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于丑地。现在赵王反而成了代王,这像什么话!希望大王你能借我兵打常山国,复立赵王,赵国从此愿为齐国的屏障!”田荣就借给陈馀兵马攻打常山国。

项羽任人唯亲这件事,终于有人站出来公开指责了。

另一方面,韩成虽然还是被封为韩王,但项羽嫌跟随他的张良之前和汉王打得火热,不想出现一个偏向汉王的韩国,所以没有放韩成回韩国,而是带到彭城,废为穰侯,过了不久就杀掉了。此事除了再一次体现项羽的草菅人命之外,其实韩王成本人的生死无足轻重。但此人之死,却彻底断掉了张良复国的希望,使张良从此死心塌地地跟着汉王混了。

沉寂数月后,八月,汉王终于按捺不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雍王章邯仓促还击,军心又不稳,大败后撤。汉军势如破竹,打回咸阳,于废丘包围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双双投降,汉以其地为渭南、河上、上郡。

从四月到八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汉王下定决心打回关中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7 19:48:23 +0800 CST  
五十四、萧何月下追韩信

话说还在秦朝时,在淮阴有个人叫韩信。这韩信家里穷,却整日游手好闲,既没人愿意推举他当个小吏,做个小买卖也做不好,就整天跑别人家蹭饭,惹人生厌,混得比当初的刘邦还惨。有一天他跑到城下去钓鱼,指望能钓上点东西填填肚子。旁边一个正在洗衣服的大妈看他可怜兮兮的,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了一点给他。韩信大喜,夸海口说等将来发达了,必有重谢!大妈一听,这小子还有心思吹牛,就骂道:“这么大一条汉子,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在那胡吹!我是看你一个王孙活得这么凄惨才分给你吃的,哪里指望你能回报!”

这么看来,这韩信搞不好还是某代韩王的后代。

韩信虽然整天无所事事,但喜欢背着把破剑到处晃悠。淮阴集市上有那好事的少年,经常嘲笑韩信,说他虽然长得挺高大,又整天背把剑装B,其实就是个外强中干的货。一日,此君在集市上撞到韩信,就当众羞辱他:“你有种就拿你那破剑刺死我;你要不敢弄死我啊,也行,就从爷爷胯下爬过去吧!”——结果韩信只是平静地看了看这位少年,一声不响地趴到地上钻了过去。

——这就是“胯下之辱”的由来。任谁都会认为此乃奇耻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但韩信可是个有大野心的人,怎么会愿意用自己的人生和这种小人纠缠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8 21:04:43 +0800 CST  
到了项梁起兵渡过淮河时,韩信也跑过去投奔,但在其麾下一直籍籍无名。项羽当老大后,给了他个郎中的职位——当时的“郎中”可不是指医生,而是指侍卫。韩信多次向项羽进言,但项羽这样眼高于顶的人怎么会在意区区一个侍卫,所以韩信在项羽那仍然不受重视。于是汉王入蜀时,韩信就脱离了项羽,想在汉王那里再试试。

——项羽这是给自己的坟墓挖了第一锹土。他万万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当年老爱在自己面前出谋划策显摆自己的小侍卫,在数年后,逼得自己自刎乌江!而当年也正是自己,亲手把这个掘墓人送给了刘邦!

不过,韩信刚到汉军中时,也只是被任命了个连敖的官——基本上和郎中差不多,仍然不受重视。有一次他触犯了军法,和其他十三个也犯了军法的难兄难弟一起被提溜出去杀头。那十三个倒霉孩子都嗝屁了,最后轮到韩信挨刀——难道我韩信满腹经略,还来不及施展就如此可笑地葬送在这里?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此时夏侯婴正好路过刑场,韩信终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仰头大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没想到一个将死之人居然还能说出这样的大话,就不禁看了看,登时发现此人骨骼惊奇,于是救下了韩信。

——原来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是看脸的世界了……

夏侯婴和韩信聊了聊,发现此人果然有些本事,于是推荐给汉王。说起这夏侯婴,数月前鸿门宴时护送刘邦回营的四护卫,他就是其中之一,也算是汉王的嫡系了。所以汉王虽然还是觉得韩信不过尔尔,但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就让韩信去当治粟都尉——也就是管粮草的小官。

另外插一句,这夏侯婴,据说是曹操的祖先……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9 19:17:02 +0800 CST  
虽然韩信不仅没死还升官了,但仍然没有进入汉王的视线。作为治粟都尉,韩信自然要接触汉军的大管家萧何。萧何的眼光可比夏侯婴毒多了,立刻察觉到此人胸中有甲兵。正好此时汉王接受项羽的安排,去汉中的南郑;汉军大多来自中原,不想去汉中,于是开始大批大批地逃亡。韩信自忖,萧何、夏侯婴身为汉王的嫡系,他们的推荐也没有用,看来在汉军这里也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了,唉,没有办法,继续跳槽吧!于是也趁着这波逃亡的风潮,溜之大吉了。

萧何一听说韩信跑了,也来不及知会一声,自己一个人慌忙追了上去。大家以为萧丞相这也是跑路了,于是禀报汉王。汉王听报大惊失色,萧何可是自己的大总管,怎么连他也跑了?“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没想到萧何又跑回来了,汉王“且怒且喜”,真是吓死宝宝了,这下长舒了一口气。放心之余,汉王不禁骂道,你这是整的哪出!萧何回答说,我并不是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这就奇怪了,军中有什么人值得萧丞相不管不顾地去追呢?结果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火了,跑了这么多人你不去追,去追一个粮官,是不是脑子抽了?你小子怕是在耍我吧!

萧何说道:“其他那些将领,遍地都是,逃了就逃了;而韩信,则是‘国士无双’。如果大王以后安心地待在汉中,那就不用去管韩信;但如果你有意问鼎天下,那除了韩信,没有人能帮上你。”汉王当然不甘心终生龟缩在汉中,现在看萧何这么重视韩信,之前夏侯婴也老推荐他,也许他真的是胸中有丘壑?那就看在丞相的面子上,让他当将军吧!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30 19:14:34 +0800 CST  
没想到萧何不依不饶,一定要让韩信当大将军。汉王允了,就准备叫人把小韩叫过来。萧何又阻止道:“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所以韩信才会跑路。你如果真心想拜他为大将,那就挑选良道吉日,先沐浴斋戒,再筑坛封拜。”汉王虽然仍然将信将疑,但既然话都到这了,好好好那就都听丞相的吧!

于是汉王真筑了个坛。军中诸将知道这是要拜大将,各自暗中期待。结果到了那天,竟然是那个名不见经传的运粮小官韩信被拜为大将,一军皆惊。诸将纷纷猜测这韩信到底什么来头,之前默默无闻,难道是深藏不露?

以上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但细考韩信受到重用前的经历,有一事不解——为什么他之前一直无法得到上司认可?项羽本来自视甚高,不理这个小郎中倒也说得过去;但汉王没有这臭毛病啊!然而在汉军中,如果不是恰好碰到夏侯婴,韩信早就死了,如那同时被砍头的十三人一样,从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没有萧何的极力举荐,也不可能一展抱负。那么他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时人都听说过“胯下之辱”一事,认为韩信是一个懦夫,所以对韩信相当鄙视。此事能见诸史册,那一定是有人宣扬,而且是在韩信发迹前——他得势后哪有人还敢提这事!所以项氏叔侄和汉王都以为韩信就是一怂货,不值得重视。

但问题是,从后来的事情我们知道,韩信并不是一个懦夫,而只是隐忍一时。然而,能忍人所不能忍,反过来也说明此人心机深沉。而韩信不仅仅是心思深,其实已经是腹黑,甚至有些阴鸷了——这从他后面的所作所为就可见一斑。但他的“心机深沉”,却又不像八九百年后那位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一样掩饰得很好。他的一举一动,总会让人以为背后掩藏着什么。对这样说话做事不尽不实的人,一般人都会产生厌恶感,无怪乎几任上司都不想重用他。当然,急需人才的汉王最后还是提拔了他,但虽然汉王之后一直对韩信委以重任,但从来没有打心眼里信任过他——虽然看起来很矛盾,但事实就是如此。

那么,韩信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汉王即使心里排斥,但仍然毫不犹豫地拜其为大将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31 19:35:56 +0800 CST  
五十五、项羽杀义帝

虽然已经拜韩信为大将,但汉王仍然将信将疑,遂向韩信请教,到底有什么奇谋妙计?韩信说道:“大王你想争天下,对手不过就一个项羽。不过大王你自忖,论到勇悍仁强,你哪点强过项羽?” 汉王默然良久,虽然很不爽,但还是叹道:“自愧不如啊!”——不会死要面子,这一点也正是韩信欣赏汉王的地方。

于是韩信又说:“我也以为大王不如项羽,但我也可以跟你说说项羽的为人。项王一怒,千人战栗——但他却不能任命贤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羽待人恭敬慈爱,手下要是生病了,那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然而属下如果真的立了功,却爱惜爵位不愿封赏——此所谓妇人之仁。虽然称霸天下,却舍弃关中形胜之地,都于无甚险可守的彭城;背义帝之约,以自己的爱憎来封诸侯,处事不公平;置将相于其故主之上,又把义帝赶到郴,所到之处无不残灭;百姓们心里根本不向着他,只是慑于其淫威罢了。所以项羽名为霸王,实际已失天下人之心,故而‘其强易弱’。而大王只需要反其道而行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为秦将时损兵折将;后来投降项羽,导致二十万秦卒惨死,秦人早就恨其入骨。而大王入关时秋毫无犯,约法三章,深得秦人之心。所以现在大王只要举兵向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这分析实在是精辟!其实,汉王对于自己的优势,之前可能也有一些模糊的感觉,但并不明确;同时由于项羽给人的印象太过剽悍,汉王不自觉地产生了畏惧心理。韩信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把项羽的短脚暴露得淋漓尽致,汉王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即可。另外,这也是给汉王树立可胜、必胜的信心,统一了内部的思想;否则如果主帅都畏畏缩缩、进退失据,也不可能指望手下能做到“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就是所谓“战略家”的作用。三国时郭嘉的“十胜十败”、周瑜的“论曹四忌”,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01 19:01:45 +0800 CST  
果然,汉王听后一拍大腿,原来我也有这么厉害吗!于是部署诸将发兵,留下大管家萧何征缴巴蜀赋税,负责保障粮草。所以才会有高皇帝元年八月围章邯,降司马欣、董翳之事。

然而,汉王的老爹刘太公一家和他的王后吕雉,之前留在楚地,没有跟着刘邦入关。现在完全和项羽撕破脸了,汉王就派王陵想办法把自己这一大家子接回来。项羽可不是吃素的,岂能让你如意!于是项羽发兵,把王陵等人堵在了阳夏。

说起这王陵,也是汉王的老乡;当初沛公西向攻秦时收服了王陵。不过严格来说,当时沛公是奉楚怀王之命进军的,所以王陵只是归顺了楚,还不能算沛公的私兵,就如当时的彭越一样。现在刘项两家不对付了,大家需要明确站队,王陵就站在了自己老乡这一边。

王陵与楚军对峙,项羽抓住了王陵的母亲,逼迫他投降;王母不愿儿子背叛主君,遂伏剑自杀。恼羞成怒的项羽烹了王母的尸体——连一个已死去的老妇人也不放过。有这样刚烈的母亲,王陵本人自然也是忠贞不二,后来刘家的天下能保住,他也是出了一份力的。

韩王成既死,韩地现在当着汉军,不能没人管,项羽就派郑昌当韩王——此人之前是吴的县令。彻底失去复国希望的张良,现在开始全心全意为汉王工作。此时的张良名义上还不属于汉,他就借此身份,忽悠项羽,说汉王只是想拿回关中,如约即止,并不敢再和大王争锋;真正的威胁是齐与赵啊!——他甚至拿出了齐、梁的反书。项羽于是北击齐国。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01 20:45:11 +0800 CST  
五十六、大阴谋家陈平

不光齐王田荣与汉王刘邦冒泡,这短短数月,其他诸侯之间的形势也是波谲云诡。

高皇帝元年秋八月后,原燕王韩广不愿听从西楚霸王项羽的安排去辽东,被臧荼击杀,臧荼遂成为新的燕王。

二年冬十月后,陈馀与齐兵共袭常山国。常山王张耳双拳难敌四手,仓皇逃跑——不过他并没有去找项羽,而是跑到正在废丘围攻雍王章邯的汉王那里。陈馀则迎回代王赵歇,复立其为赵王;赵歇则投桃报李,封陈馀为代王。不过,陈馀也清楚如果扔下赵歇一个人对付周边不怀好意的诸侯们——尤其是汉王与张耳,那就真的歇菜了。所以陈馀并没有去代,而是留下“辅佐”赵歇,成为赵国实际上的一把手,代国则由相国夏说留守。

穰侯韩成既死,张良趁机从韩地跑出来回归汉国,从此正式加入汉王麾下。容貌如“妇人好女”的张良,身体状况似乎也同弱女子一样多病,所以汉王并不让他单独带兵,而是跟在自己身边当一个“画策臣”。前面也分析过,张良是军师、参谋型的人才,汉王这也算是人尽其才。

张耳从汉后,他的原手下河南王瑕丘申阳也投降汉王。河南国处于四战之地,根本无险可守,又没有多大的纵深,被人兼并是迟早的事——可见项羽当初的分封是多么的不科学。

汉王要从三秦攻西楚,挡在路上的是西魏、韩、河南与殷。河南入手后,汉王命战国时韩襄王的孙子韩信攻韩。韩王郑昌战败投降,十一月,汉王以韩信为韩王,不过韩信未留在国中,而是带着韩兵继续和汉军一起行动。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03 19:01:20 +0800 CST  
——要注意的是,这位韩王韩信和前两篇那位被汉王拜为大将军的韩信并不是一个人。由于这两个人重名,后世一般把这位当上韩王的韩信称为“韩王信”以作区别。这韩王信虽然打仗比不上大将军韩信,但比他的前辈韩成要强多了,大小也算个二线名将,大概和樊哙他们是一个等级的;而和韩信相比,他的故事也将会很长很长……

拿下韩国后,汉王以栎阳为都,又陆续攻下了陇西与北地,俘虏章邯的弟弟章平,章邯彻底困守废丘孤城。

项羽之前听了张良忽悠后,任由汉王在西边折腾,自己全力攻齐。春正月,西楚、齐两军大战于城阳,田荣战败而逃;逃到平原(地名)时,当地百姓为了自保,杀掉了田荣——但遗憾的是,项羽并没领他们这个情。项羽复立之前被田荣赶到楚国的田假为齐王,西楚军也乘胜一直推到北地,一路杀伤抢掠,而且项羽故态复萌,又坑杀降卒,齐人纷纷相聚叛乱。

其实项羽压根就没有兼并天下的志向,反正齐地不是自己的地盘,自然抢一波就走。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过黄河,西魏王魏豹投降,携降兵跟从汉军;之后汉军又打下河内(这可不是现在越南的那个“河内”),虏获殷王司马卬。于是,在项羽不管不顾的这段时间中,汉急速膨胀,终于与西楚接壤,而逐鹿天下的玩家数量也急剧减少。

汉王本来就是要趁项羽无暇西顾时速战速决。不过,汉兼并太快,也有隐患。这些诸侯其实都是墙头草,一旦风头不好,转脸就会把汉王抛弃。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04 19:15:36 +0800 CST  
汉王打下殷后,倒也收获了一个意外之喜——陈平投靠汉王。话说这陈平是阳武人,家里穷。但和韩信不同,陈平倒没有游手好闲,平常喜好读书,在村里也热心参加社区活动。村里的宗祠搞祭祀,陈平负责宰杀祭祀用的牲口,祭肉分配得合理平均,大家伙都很满意,纷纷赞不绝口:“善,陈孺子之为宰!”陈平回答道:“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又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陈平后来果然当上了汉朝的丞相,还为刘家保住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由于他年轻时候的这句戏言,后世遂把丞相(或者相当于丞相的官)称为“宰相”。

天下反秦后,陈平先是投靠魏王咎;但魏王咎言不听计不从,又有人挑拨离间,陈平就跑去投靠项羽。陈平这样八面玲珑之人,自然不会像韩信那样混得那么惨,被项羽赐爵为卿,在西楚国中也算有地位的人。在被汉攻打之前,殷王就曾经背叛过项羽。当时项羽派陈平平定了叛乱,事后拜其为都尉,又赏金二十镒。结果不久殷就被汉王打下来了,恼火的项羽竟把火撒到之前平定殷国叛乱的一班手下身上——也不知道这账是怎么算的。

总之,再在西楚待下去,以项羽的性子,搞不好会有生命危险,陈平就果断留下还没捂热的官印和赏金,随身只带把剑就奔汉王来了。陈平在西楚有些地位,这样的人能倒戈过来,汉王自然挺高兴,就问陈平在西楚当什么官。一听说是都尉,汉王当日就也拜其为都尉,典护军——所谓护军,其实就是监军,和现在的政委、指导员什么的有些类似。汉军将领纷纷发牢骚:“大王今天刚刚得到陈平这个楚国的逃兵,还不知道虚实,就反而让他来监视起我们来了!”汉王听说后,反而更加重视陈平。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07 18:56:22 +0800 CST  
这是当然的,身为一把手,自然乐于看到手下们和自己的纪检头子不对付——如果他们真打成了一片,汉王估计反而要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了。

张良是“画策臣”,陈平是“典护军”,这就体现出汉王手下这两位顶级军师的区别了。张良擅长的是“阳谋”。就如两人对弈,你能看到对手走的每一步,你走的每一步也能被对手看到。而分析对手下子的动机,预测他之后的走法从而制定自己的策略,同时尽量隐藏住自己的意图使对手难以看破与预测,这就是“阳谋家”的工作。举凡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倒十有八九斗的是阳谋。张良所擅正是如此,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也。

陈平擅长的则是“阴谋”。还以下棋为例,“阴谋家”可能就会一边装模作样地下,暗地里在对手的吃喝里下毒,或者绑架对手的家人好友敲诈勒索,反正最后能赢就行。举凡收买窃听、离间暗杀,都是“阴谋家”的工作。这些手段都太过阴损,往往被人所不齿,但正如有阳就有阴,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少阴谋的存在。

陈平能负责“护军”,说明汉王一眼就看出了此人的特质。陈平此人相当精细,尤其是对于人心的洞见。他在逃亡渡河时,艄公看此人器宇轩昂,觉得其一定非富即贵,说不定身怀巨款,就暗中不怀好意,准备杀人越货;陈平从艄公的神色举动中,立刻嗅出了危险的气息,立刻反应过来,于是故意光着膀子帮忙撑篙。衣服都扒光了,艄公自然看出此人原来身无分文,遂放弃了打劫的念头。后来在汉军中,陈平就成了情报头子,多次向汉王提出秘策;尤其是后来在白登山对匈奴一役,博学如太史公,百般搜罗也只能考证出陈平“出奇计”,但具体是什么,太史公也只好承认自己的挫败:“其计秘,世莫得闻。”

能让最博学的史官也无迹可循,这大概是一个阴谋之士的最高境界了。然而一直不让世人了解自己的作为,始终太过寂寞,所以到晚年时,陈平也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一把——当然,此乃后话。

有趣的是,白净秀气的张良,形象上虽然是个腹黑弱气男,干的却是“运筹帷幄”、堂堂正正的活;而“阴谋家”陈平,倒是浓眉大眼、丰神俊朗——都说貌由心生,这两位却正好相反。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07 21:02:30 +0800 CST  
五十七、彭城之败

趁项羽无暇西顾,汉军打入西楚境内。汉王南渡平阴津,进军到洛阳新城。新城的三老董公(“三老”就是乡里的乡官,一般由乡里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求见汉王,出了一条妙计:“所谓‘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杀其主义帝,这就是天下之贼。大王你应该率三军为义帝素服发丧,昭告诸侯,讨伐项羽弑主之罪!”

汉王听后一拍大腿,我怎么就忘了还有这茬呢!兴许是义帝的存在感太低,此君被项羽架空后,天下诸侯都忘了还有这个人。能留存到现在的诸侯,包括汉王,一个个都是人精,不少人内心信奉的是强者为王这一套,对于一个过气的主君,自然容易忽略掉——但并不是全天下所有人都会这么想啊!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肚子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一看一边是个逼杀主君的贼人,另一边则是为主君复仇的义士,那该支持谁不就一目了然了吗?——这就是所谓“大义名分”的作用。

现在汉王喊出为义帝复仇的口号,实际上也是打出了一个让诸侯们无法拒绝的旗号。姑且不论那些偏向汉王的诸侯,本来偏向项羽的诸侯,心里也得犯嘀咕——如果再帮项羽,自己手下那帮人会不会叛变?这就正如后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可以随意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你要是不听,就是抗旨,就可以借此揍你!你要敢反抗,那就是造反!别人要是敢帮你,那就是附逆!

所以说,义帝可是给项羽留下了一个大麻烦——不过这也是项羽自找的。

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虽然心里可能在偷着乐,义帝你死的真太是时候了!随后汉王遣使传告天下,讨伐项羽!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08 19:29:20 +0800 CST  
代王陈馀得知此消息后,虽然他心里也讨厌项羽,但恨之入骨的原基友张耳却在汉王处。于是陈馀对汉王的使者要求,只有杀了张耳才愿发兵从汉——怎么说也曾经是穿一条裤子的基友,怎么就恨到这种地步!汉王倒不会那么耿直,而是找到一个长得像张耳的倒霉孩子,把此人的头砍下来送给陈馀;陈馀上当,赵国这才发兵助汉。

乱世中人命真是如草芥,这位倒霉的张耳替身,仅仅因为偶然的相似,竟命丧黄泉——汉王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啊!

视线再转到齐、楚战场这边。齐王田荣死后,其弟田横收集散兵,渐渐又拉起数万人的队伍——这和项羽在齐地大肆烧杀抢掠不无关系。高皇帝二年夏四月,田横以城阳为据点,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这样,项羽就被绊在了齐地,继续与其对战。项羽此时已得知汉王东出之事,但一直想先搞定齐国再说;然而田横也不是那么好相与的,战事一度十分焦灼。

趁此良机,汉王招朋引伴,愣是整出一支五十六万人的联军出来——当然,大部分都是想趁机捞一把的投机分子。联军到外黄时,之前被田荣命令攻略魏地的彭越,率三万多人投靠汉王,汉王就以西魏王魏豹为魏王,彭越为魏相国。之后,联军顺利攻下西楚之都彭城。

汉王一看,什么霸王,老窝轻易就被我端了,也不过尔尔!于是放松了警惕,收罗了彭城中的货宝、美人,整日置酒高会——话说这“美人”中,不会就有虞姬吧?那样的话,这汉王可给项羽戴了顶大大的绿帽子。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09 19:48:19 +0800 CST  
项羽一看老家被抄,不愧是名将,果断放弃齐国这边。他让手下对付齐军,自己率三万精兵星夜赶回。汉军根本没料到西楚军回击如此之快,被打了个措不及手。西楚军的战斗力那是相当强悍,再加上老家被蹂躏,人人怀忿,早晨才与汉军交火,中午就大破汉军。汉军虽多,但士气已散,纷纷逃亡;慌不择路下,在穀水、泗水中就溺死十几万人。剩下的汉军被西楚军追击至灵璧东边睢水边上,再次大败,又在睢水中溺死十几万人,睢水为之不流。

汉王在此被西楚军足足围了三层,眼看就要GG,此时,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忽然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一时暗无天光。大风正朝着西楚军刮去,楚军一时大乱,汉王才得以与数十骑逃过河。

——这是怎样的狗屎运啊!此时可是夏天,怎么突然刮起西北风,而且在内陆竟然刮起这种台风级别的大风,汉王你这是开挂了吧!

有趣的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类似的案例,尤以刘秀对王莽时的天降陨石最为神奇——对这种巧合,也只能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不过也正是这些奇迹,为我们的历史添加了不少戏剧性的色彩。

汉王仓皇逃跑,途中本来准备先到沛去带上家眷;项羽也是做惯绑票的,也派兵抓汉王一家,汉王一大家子闻讯各自逃亡,汉王和项羽都扑了个空。汉王只好先顾自己逃跑,在路上撞见了大老婆吕雉为自己生的儿子刘盈和女儿,于是就拉到自己车上。刚跑了一段,楚军在屁股后头追得紧,汉王嫌车太重,就把俩小孩推了下去。驾车的滕公夏侯婴见状就把孩子们又捞了上来。跑了一段后汉王又扔下孩子,夏侯婴依然捡了回来,如是者三。夏侯婴劝道:“再怎么危急,也不能扔下自己的孩子不管啊!”汉王心急如焚,数次想把俩小孩砍了,每次都被夏侯婴拦住,所以这两个孩子才得以最终逃出生天。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10 19:30:35 +0800 CST  
汉王的举动,其实显示了乱世中一个冰冷而残酷的逻辑——妇女小孩是“没有用”的。因为在古代男权社会的观念中,女人和孩子只能用来传宗接代,而不能算作劳动力(打仗时就是战斗力)。老婆死了可以再娶,孩子死了可以再生,自己死了可就一了百了了。这种逻辑也衍生出了诸如“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说法,因为在战乱中能成为自己帮手的,只有同为成年男子的兄弟;汉王的儿子刘盈此时才十来岁,自然还属于“没用的”。

汉王手下审食其带着汉王的老爹刘太公和吕雉找汉王,可惜他们没那俩小孩走运,被楚军逮到了,项羽就把他们放到军中当人质。而吕雉的哥哥周吕侯此时屯扎在下邑,汉王跑到他那,暂时有了个落脚点,开始收集败兵散卒。而那些墙头草诸侯们,此时纷纷背汉向楚,后方关中的司马欣和董翳也趁机逃到西楚。

继函谷关之后,汉王第二次败于项羽之手,这也是汉王起兵以来的第一次惨败,汉军此役后开始转向防御。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11 18:57:53 +0800 CST  
五十八、刘邦重整旗鼓

西楚霸王项羽调主力全力进攻汉王刘邦,齐国田横这边压力骤减。田横趁机又赶走了项羽立的齐王田假,重新夺回三齐之地。田假逃回西楚,项羽见这人几次三番都被田横兄弟击败,实在没用,留着也是浪费粮食,索性就杀掉了……

彭城惨败,汉军受到重大打击,汉王也认识到了汉军与西楚军的战力差距,于是决定转入战略防守,等待机会。但这样就需要有人在关东骚扰项羽,使其无法悉主力与自己决战——即使要决战,至少也得拖上几个月以恢复力量。汉王询问手下,“画策臣”张良提议:“九江王黥布虽是楚军骁将,但现在和项羽有隙;另外彭越之前和齐王田荣联合,也一直和项羽不对付,诸侯中可以撺掇此二人给项羽捣乱。至于大王麾下,只有韩信能够独当一面。大王要实现掣肘项羽的计划,非此三人不可。”

这三位,也正是汉初的三员骁将。与汉王手下诸将不同,此三人都有主帅之才,可以托付方面之任,能力方面自然是上上之选,关键是怎么让他们听汉王的。韩信此时是汉大将军自不必说。彭越被汉王捧为魏国相国,之前也从来没有从属过项羽,此人也应该比较容易拉拢。关键是黥布,此人性格与项羽差相仿佛,军事能力也只是稍逊,项羽也比较重视此人,之前一直积极拉拢,按说要忽悠他反水,似乎有些困难。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12 19:08:17 +0800 CST  
但张良所说的“黥布与项羽有隙”,也不是在瞎说。这黥布怎么看都是个项羽二号,那让我们回想一下项羽之前是怎样的吧!楚怀王与宋义想压着项羽,结果被反杀。以项羽的高傲性格,难以居于人下;那么性格和他“差相仿佛”的黥布,又岂是甘居人下之辈?

在彭城之战前,项羽讨伐田荣时,就曾经向黥布征兵;此时已当上一国之主的黥布,心想你项羽是王,我现在也是王,凭什么总得听你的!于是黥布称病不往,只派来几千人意思一下。后来汉军攻打彭城时,黥布仍然称病不帮忙解围,坐视彭城陷落。因为这些事,上火的项羽屡次派人诮责黥布,又征召他——开玩笑,这怎么能去!而项羽这边发现,周围的诸侯要么与自己敌对,要么没啥大本事,只有黥布有实力能够帮助自己,所以也就忍了——以项羽的暴脾气,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项羽能忍,黥布却不能确定这一点;而且之前黥布不帮忙,估计也是觉得汉军能把项羽做掉,没想到项羽这么莽,一反击就摧垮了不可一世的汉军,这下黥布心里越来越慌。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汉王派出使者随何,命其游说黥布;而且要求也不高,不需要做到黥布向自己称臣的地步,只要能忽悠他背叛西楚,拖延数月时间即可。

但即使能够顺利派出这三人,也只是起到牵制与包抄的作用,汉王自己也得想办法能够在正面顶住项羽的攻势。高皇帝二年夏五月,汉王抵达荥阳,各路败军也逐渐汇聚于此,同时萧何大管家也征发关中老弱未傅者到荥阳会合,汉军军势复振。所谓“未傅”,指还没有登记到户口本上。古时官府的户籍中一般不会记载未成年人——因为官府是按户籍上的人头收税与安排徭役的,未成年就表示尚未成为劳动力,自然没有必要记录。在此时,“未傅者”就是指二十岁以下之人。

萧何这下算是把能上战场的人全都赶上了战场,虽然汉军因此恢复了力量,但反过来说,后方就没人种地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1-13 18:46:54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