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对于二世,“熊孩子”三字足以形容。此君完全是由于赵公公的灵光一闪,才捡到这个皇位的。像他这样经历的皇帝,后世也有不少,大家不论性格好坏、能力高低,都会试图摆脱权臣的控制——当然成功与否就不好说了。然而奇葩的是,二世对此却毫无自觉,赵高当着面指鹿为马了,仍然无动于衷;死到临头了,还抱有天真的幻想——可见他根本就没整明白权力斗争的实质,还以为只是刺激的游戏而已。

所以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只是苦了天下的百姓。

二世虽死,但眼前秦朝的危机仍然没有解除,反而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那该怎么办呢?以赵公公的想法,自然想自己当皇帝(谁说太监没有点理想!),但恐怕难以服众。于是赵高就推出子婴到前台来。这子婴是始皇的孙子,父亲是谁已不可考,说起来也是二世的侄子;不过始皇儿子众多,这子婴搞不好年纪还比二世大。

作为宗室,子婴能在二世一朝活下来,要么他是个没威胁的白痴,要么就是很懂韬晦之术;子婴之前素有仁厚之名,所以应该是后者。赵高推出这个人,自然也知道此人可不像二世那样好控制,但宗室中也只能找出子婴来拉拢人心了。再者,赵高见自己弹指间处理掉一个皇帝,不免有些志得意满,自认子婴也折腾不出什么花样来。之后,赵高又借口说咱们秦朝实际上控制的也就以前的地盘了,怎么好意思还叫“皇帝”呢,改回“王”吧!——估计就是想空出皇帝的位号,将来好自己来当。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0 21:45:10 +0800 CST  
子婴最近心里苦。

虽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有朝一日能当上秦王,但现在这王位俨然已成了烫手山芋。外有诸侯步步紧逼,内有赵高虎视眈眈,这样下去迟早要完。但子婴可不像自己的叔叔那么二,既然想活下来,那就只好赵公公你去死了!

九月,正好赵高让子婴斋戒五日,然后到太庙举行接受玉玺仪式。到时间了,子婴故意称病不出。赵高等得不耐烦,自己跑去催——够托大的。子婴趁机刺死赵高,灭其三族。赵高的势力终于被一网打尽。

“身残志坚”的赵公公由于“志向远大”,遂成为后世“阉党”们膜拜的偶像。不过话又说回来,赵高虽然是利用自己宦官的身份发迹的,但之后一直是以一个权臣的形象在战斗,秦朝朝廷似乎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以称为“阉党”的宦官集团。宦官古已有之,一直是君主的家奴,所以宦官的势力实际上是君主权力的延伸。秦以前君主权力不像后世那般集中,宦官势力自然也不强;而秦朝时,毕竟皇帝出现不到二十年,宦官们还来不及抱团。真正意义上的阉党,要到汉朝时才会出现了。

秦王子婴快刀斩乱麻处理掉了赵高的势力,可见此人政治水平还是可圈可点的。奈何此时秦朝这剑破屋已经四处漏风,就算子婴再强,也已经无力回天了。

就像为了印证这一点,刘邦听从张良之计,先是利诱峣关的秦将投降;然后趁其松懈,绕过峣关,两次大败秦军于蓝田,终于真正地兵临城下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1 19:11:37 +0800 CST  
卷第八 秦纪三 大事记

二世皇帝二年(前208)
冬,十月,刘邦败泗川监平于丰,令雍齿守丰。十一月,刘邦败泗川守壮于薛。
张楚周文被章邯击败,自杀。
张楚田臧杀吴广,夺军权,后被章邯击杀于荥阳。
李斯劝二世用法加深。
赵国李良叛赵,杀赵王武臣,张耳、陈馀逃脱。
腊月,张楚王陈胜被章邯击败,被庄贾所杀。
原张楚将吕臣杀庄贾,复以陈为楚。葬陈胜于砀,谥号隐王。
雍齿投靠魏国周巿,刘邦还攻丰,不克。
张耳、陈馀击败李良,李良投降章邯。
春,正月,张耳、陈馀立赵歇为赵王。
原张楚将东阳宁君、秦嘉立景驹为楚王。
楚将吕臣与番君吴芮将黥布合兵。
刘邦投靠楚王景驹,路遇张良,合兵。
项梁率八千子弟兵渡江。东阳人陈婴以兵属项梁。
黥布、蒲将军以兵属项梁。
项梁击杀景驹、秦嘉,并秦嘉军。
楚国刘邦投靠项梁,攻下丰,雍齿投魏。
夏,六月,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都盱眙。
张良劝楚国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张良与韩王攻韩地。
章邯击杀齐王田儋及魏国周市于临济。魏王咎自杀,其弟魏豹逃亡至楚,借兵复攻魏地。齐国田荣撤至东阿,被章邯包围。齐人立齐王田建之弟田假为王,田角为相,角弟田间为将。
秋,七月,项梁败章邯于东阿,田荣归齐。
八月,田荣击逐田假等人,立田儋子田巿为齐王,自己为相,田横为将。齐与楚、赵有隙。
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赵高陷害李斯。李斯被杀,夷三族。
章邯大破楚军于定陶,项梁战死。
楚国项羽、刘邦、吕臣徙楚怀王自盱眙都彭城。
楚怀王立魏豹为魏王。
后九月,楚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掌兵权。
章邯围张耳与赵王歇于钜鹿。
楚怀王以宋义为“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刘邦向西攻秦。

二世皇帝三年(前207)
冬,十月,宋义停军安阳四十六日。
十一月,项羽杀宋义,夺取军权。
十二月,钜鹿之战,秦军大败,诸侯皆属项羽。
张耳收陈馀兵权,两人有隙。
春,二月,刘邦收彭越于昌邑。
刘邦收郦食其于高阳。
夏,四月,刘邦攻下颍川,与韩国张良合兵。张良再次跟随刘邦。
秋,七月,刘邦降南阳。
章邯惧赵高陷害,投降项羽。
赵高杀二世,去皇帝号,立子婴为王。
九月,秦王子婴杀赵高,夷其三族。
刘邦进军至蓝田。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1 20:48:38 +0800 CST  
四十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卷第九 汉纪一 高皇帝元年(前206)~二年(前205)

本篇终于突入汉朝!不过严格来说,汉高皇帝元年初时,秦朝尚未灭亡,而不论是帝国意义上的“汉朝”,还是项羽之后给刘邦封的那个“汉王”都还不存在,所以此时还应该叫“秦王子婴元年”——当然,也叫不了几天就是了。
冬十月,刘邦进军至霸上,兵临咸阳城下。在《史记》《汉书》中,都曾记载“是月五星聚东井”,也就是金水火木土五大行星齐现东井(二十八宿之一)所在区域。不过据北魏时的高允考证,七月倒是有可能出现这种天象,十月是不可能的;汉朝人之所以这么记载,估计是因为在天文上,“东井”是对应于秦地的,五星齐聚于此,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司马光是不语怪力乱神的,自然删掉了这一记录。

不过,人事能够上应天文星象,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所以汉朝人后来才会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说法,有出土文物为证。而后人不管写诗还是写文章,都喜欢拎出这个典故来说事。




“五星出东方”护膊,出土于新疆尼雅,汉朝文物

另外插一句,“五星出东方”这一天文现象其实也没那容易出现,两次之间大概会隔个上百年,而上一次出现,是1921年;咱们共和国的国旗,又是五星红旗。

——我似乎发现了什么……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2 18:47:52 +0800 CST  
秦王子婴虽然处理掉了朝中扯后腿的势力,但这时机对于秦朝来说已经太晚了,不管换谁上,这局都已经没法翻盘了,子婴尽力了,但也只能做到这种程度。按说咸阳的守军尚可一战——但已经没有谁会来勤王了,就算暂时挡住了刘邦,也不过是为老秦多续几天命罢了;而且万一杀伤太多,恼羞成怒的诸侯联军搞不好会来个屠城。到此地步,实在都是秦朝皇室自作自受,何苦再拉上百姓陪葬呢?

于是,“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係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总共在位四十六天。

素车、白马是出殡用的,“组”就是皇帝服饰上的绶带,系在脖子上,自然是向对方请死。“玺、符、节”都是皇帝的信物。“符”就是兵符,“节”则是交付使者象征朝廷的——“使节”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至于这个“玺”,大家都知道是皇帝用的大印——但并不是皇帝用的印都可以称为“玺”。《史记正义》上说,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文书中才会用上,像“文物破坏者”乾隆盖在字画上的那些,都不能称为“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2 21:54:57 +0800 CST  
而此时子婴奉上的玺,更是大有来头。传说此玺由和氏璧制成——这一点恐怕只是附会,靠谱的说法是出自蓝田玉——秦始皇时打造,上有“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八个篆字,相传是李斯手书。刘邦得到后,以此为“汉传国玺”。如果历史记载没瞎编,这“传国玺”的经历也是相当传奇。王莽篡汉时,太后王政君怒摔传国玺,从此缺了一角,后人用黄金补上。孙坚讨董卓入洛阳时,在一口井中发现传国玺;后来孙策为了借兵,将玺送给了袁术,袁术据此称帝。后世各朝各代,无不视传国玺为皇朝正统的象征,传国玺也流转到不同人的手中。直到千年后,后唐末帝李从珂面对后晋高祖石敬瑭不愿投降,带着传国玺自焚而死,从此传国玺下落不明。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抓住后晋出帝石重贵时,还专门问起传国玺——但石重贵压根就没有找到过,他自己的玉玺就是山寨了一个聊以自慰。虽然后世仍然冒出不少“传国玺”,但经过乾隆的考证,统统都是赝品。传国玺的下落仍然是一个谜。

如果有朝一日传国玺再次现世,这绝对是不亚于大禹九鼎的国之重宝。

大秦亡了。虽然作为统一帝国,只有区区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但秦国本身的历史长达五百多年,如果算上再往前的附庸时代,那就更长了。秦朝到统一天下的经历,完全是一出精彩的励志剧。秦的先祖本来是替周王室养马的,只是周王室的附庸——所谓“附庸”,就是周王根本就没给他一个独立诸侯的身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把自己作死时,为了击退入侵的犬戎,保护周平王东迁,秦人很是出了一把力;为了回报,周平王承认了秦国诸侯的地位,还把周朝的镐京故地封给他们——其实就是慷他人之慨,当时这片还被犬戎占着,秦国还得自己卖力气打下来。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3 19:18:36 +0800 CST  
春秋时,秦穆公和晋国打得有来有回,很是风光了一把;但还是无法突破晋国的封堵,只好“霸西戎”过过瘾。但到了秦献公时,已经连续五世出现王位纷争,国力大减,连三晋中的一国魏国都打不过。献公虽励精图治,但始终不得其法,国力恢复有限,诸侯都看不起秦国,视其为戎狄,会盟都不屑于叫上他。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变法,国力才突飞猛进,使得诸侯不得不正视秦国。那时的秦国上下,真正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到了秦始皇,经过了六世的小心经营,终于有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始皇的血统虽然可疑,但也并不含糊,最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建立华夏第一个帝国,秦始皇本人也成为了天下第一人!
到此为止的剧情都很神奇,接下来却是急转直下。不到二十年,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就土崩瓦解,何其亡之速哉!

秦朝为何灭亡如此之快,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当然原因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自然是贾谊的“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从孝公开始,一直靠着法家的严刑峻法开路。在战争年代,自然无往而不利;但和平年代,就不合时宜了。秦始皇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转换政策;二世就是个熊孩子,思考这些实在太过难为他了。

汉朝就充分吸收了秦朝的教训,汉宣帝就曾经精辟地指出:“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所以之后的历代王朝,无不是外儒内法,杂以黄老之道。

秦朝既灭,下面就该决定天下这头鹿,到底该归谁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4 18:41:54 +0800 CST  
四十九、约法三章与坑杀降卒

有一件事之前忘了说,从本卷开始,司马光的官衔从“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升成了“翰林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兼侍读,同提举万寿观公事,兼判集贤院,上护军,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紫金鱼袋”——不光升了官,还封了爵。



刘邦进入了咸阳,他手下的一帮土们,哪见过这等花花世界,纷纷争抢秦朝府库中的金银珠宝;只有萧何对这些不屑一顾,而是直奔丞相府,将存档于其中的图书典籍一扫而空——要知道,这些东西收集不易,即使在和平时期,由一个控制力强的政府出面组织,也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收集,才能保证信息的齐全,其价值不是区区金银能够衡量的。正是因为这样,后来刘邦争天下时,才得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有一点别忘了,在古代,数据备份不易,往往只有这么一套,也就是说刘邦独占了这一信息资源,可谓大占便宜。

现在是所谓“大数据”的时代,信息资源的价值已经成为了常识,比如最近的某东数据疑似泄露,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放到两千多年前,没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包括刘邦自己——要不然怎么大家都跑去抢财宝呢!只有萧何具有如此超前的眼光,无怪乎从未带过兵的他,后来被刘邦钦定为“功第一”。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4 21:37:11 +0800 CST  
这也是刘邦用人的厉害之处——他不需要自己什么方面都能考虑周全,只要有人能帮他想到,他就赢了。

其实也不能怪大家都只想着金银财宝,就连老大刘邦自己,一见秦宫中这么多千娇百媚的宫娥,一时也挪不动腿了。刘邦正在温柔乡中流连忘返时,樊哙觉得不是事,跑来劝道:“你是想得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一介富家翁?咱们赶紧回霸上军中吧!”这樊哙虽是屠户出身,但关键时刻倒挺拎得清——秦朝既灭,天下未有所属,关外的诸侯就由之前的盟友变为了潜在的竞争者,此时岂是享乐之时?

不过,樊哙作为刘邦的连襟,他的意见似乎不怎么受重视。此时张良也出马了:“秦无道,所以咱们才能得以至此;现在你这样和以前的秦帝有什么不同,此所谓‘助桀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你应该听樊哙的!”张良的话就有分量得多,终于敲醒了刘邦。于是他回军霸上。

高皇帝元年十一月,刘邦召集秦地的父老豪杰,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其它一切苛碎的律法,一概除去。秦朝崇尚法家,法律无比严苛,吏民动辄得咎;刘邦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放手为大家减负,秦地百姓终于得以长舒一口气,自然对刘邦感恩戴德,即使他实际上是个“侵略者”——可见之前的秦朝已经多么不得人心,活该被灭。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5 19:28:12 +0800 CST  
刘邦又在秦人中大肆宣扬,之前诸侯们已经约好了,先入关者王之;秦人有感于约法三章之恩,箪食壶浆以飨军士,刘邦也纷纷推谢。这种种举措,让大家伙觉得,这位新老大看起来比过去那几位靠谱,他来当咱们的新大王,也不错。

也许有人会说刘邦不过是在收买人心——也确实就是在收买人心。但那又怎样?约法三章、不烦扰百姓,可是实打实的;老百姓的要求是简单而朴实的,他们才不会管你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他们只会看你实际怎么做的。如果口号喊得再响,却没有落到实处,怎么可能得民心?

另一方面,章邯投降后,项羽终于平定了河北。眼看刘邦已经入关,项羽也率诸侯向西入关。由此可见,项羽已经有对付刘邦的意图了。不过目前还有一个问题,章邯可不是一个人投降的,他手下还有数十万秦军跟着主帅投降。诸侯们在秦朝时多受过秦朝吏卒的气,此时就趁机发泄在这些降卒身上——其实章邯所部出自骊山刑徒,说起来也是和过去的诸侯们该是同病相怜的,但诸侯们只知道你是秦人,谁管你到底从哪来的!秦军降卒们本来就是被主帅带着投降的,其实并未彻底心服;再加上现在被这帮大老粗们如此趾高气昂地对待,军中怨言四起。

这下对于诸侯联军,就非常危险了——要知道降卒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联军。虽然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中,有不少一个士兵就能看押几十甚至上百降卒的事例,但那些其实都是因为败者已经彻底丧失战斗意志了。而此时的秦军,士气低落是肯定的,但其实尚可一战。诸侯们也不傻,心里也有点慌,暗地里商量该怎么应对。大家核计了半天,最后项羽拍板,真麻烦,干脆,统统坑了!

于是趁夜,楚军突然攻击毫无防备的秦军,在新安城南,活埋二十万降卒!

——降卒尚且还有二十万,看来当初要不是赵高瞎搞,章邯还真不一定投降。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6 19:58:17 +0800 CST  
同样是坑杀降卒,白起四十万,是项羽的两倍,但相比起来项羽要更加残暴不仁。白起坑杀是有战略目的的,就是要消灭赵国有生力量;而项羽坑杀时,秦朝实际上已经无法对诸侯造成威胁了(大王都投降了怎么威胁),项羽完全是有更好的处置方法的——但他急于入关,嫌麻烦,还是都杀了干脆利落!

由此可以看到项羽相比刘邦的不足。项羽贵族出身,一直高高在上,根本不屑于与平民为伍,行事简单粗暴,视人命如草芥。他这样坑杀降卒,虽然诸侯军的安全是保障了,但在秦人中的名声算是彻底臭了——这些降卒的父兄子弟可都还在关中呢!而且与战场上杀敌,甚至一般的杀降不同,楚军已经接受对方投降了,却又暗地里搞掉,这是多么卑劣阴险的行径啊!不光秦人,恐怕作为盟友的诸侯们也心有戚戚焉。虽然大家此时不敢对项羽说什么,但这个隐患,迟早有一天会爆发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7 19:50:27 +0800 CST  
五十、鸿门宴

刘邦先入关中,抢了个先手。此时有人劝他:“关中乃形胜之地。听说项羽已经立章邯为雍王统治关中,这明摆着不想让你占据这里;不如赶紧封闭函谷关,别让诸侯们进来。”于是刘邦着急忙慌地闭关。

这个“有人”,史书已不知其名——因为此人出的实在是一个馊主意。项羽不惜坑杀降卒招致世人非议,也要急忙入关,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是担心刘邦在关中称王。说起来刘邦也曾与项羽并肩作战过,当时两人搞不好关系还不错——但那是项梁还在时。项梁死后,刘邦由于与其余诸侯较少瓜葛,遂成为楚怀王重点扶持的对象,用来制衡项家,之后也基本上在独立作战。钜鹿一战,目睹楚军的骁勇善战后,项羽得以在几乎所有诸侯中树立起了威望——唯独缺了刘邦。况且刘邦亲手灭秦,功劳不亚于钜鹿之战;放眼天下,此时的刘邦,已经成为最有资格和实力与项羽争锋之人。已俨然以反秦联盟盟主自居的项羽,自然对盟友中存在这么一号人物心怀耿耿。

更何况,“关中乃形胜之地”这一点,即使政治上往往表现得天真幼稚的项羽,也是能看出道道的。如果不是秦朝自己内部瞎折腾,怎么会让刘邦得手呢?如果关中的统治者换成了刘邦,那对刘邦不啻于如虎添翼,到时就更棘手了。而且一旦刘邦真的称王,由于楚怀王之前的“先入关者王之”,再想把他撸下来就难了——因为项羽想在天下人面前树起自己带头大哥的形象,那就不好出尔反尔。

这样看来,楚怀王当时的这一手看似闲旗,此时却终于恶心到了项羽——可惜没有帮上怀王自己。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7 21:01:35 +0800 CST  
所以项羽此时迅速挺近秦地,首先当然会先试探:如果刘邦乖乖听话,自然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有异志,那就正好携大胜之威灭了这老小子。

而反观刘邦呢?他有意与项羽争雄,这是肯定的,问题是此时翻脸为时尚早。秦地说是四塞之险,但如果内部不稳也是没用的——想想刚死掉的秦朝把!刘邦刚打下秦地,虽然有约法三章收买人心,但立刻就让秦朝的老百姓转而为他卖命显然不现实;而刘邦自己的部队,面对名义上还是盟友的项羽军,恐怕也没有什么战斗意志。刘邦这么做,过早暴露了自己的意图,同时也授人以柄。

果然,项羽发现函谷关封闭后,怒而命黥布等人攻关,轻易就攻破了。这下刘邦就要头疼了——他的兵没项羽多,也没他能打,现在地利也丧失了,这下小命不保啊!范增也力劝项羽,说刘邦入关后的做作已经显示“此其志不在小”;况且望气者言刘邦有“天子气”,所以赶紧趁此良机先灭掉刘邦再说!

所谓“天子气”,是说如果哪里有贵人,那么其地上空云雾就会出现异像;具体到刘邦,据范增说是“皆为龙虎,成五采”。当然,望气之说,不过是附会罢了,却也衍生出一个成语——贵气冲天。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大名鼎鼎的“鸿门宴”了。拜司马迁所赐,这段故事在中国可谓脍炙人口。对于刘邦来说,此次事件作为其人生中最凶险、最关键的时刻,自然记忆深刻;加上也有不少后来的汉朝重臣亲历此事,离其时代不远的司马迁得以收集了不少关于此事的资料。经过太史公妙手加工后,这段“鸿门宴”遂成为《史记》中最精彩的一场大戏,在《资治通鉴》中也被司马光全文抄录,就连“鸿门宴”一词自身也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8 18:50:47 +0800 CST  
这出戏的主角,自然是刘邦与项羽这两方的主帅。不过真到了场上,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还得看谁有戏!比这两位主角更出彩的,反而是两个二五仔、两个军师、和两个壮士。刘邦这边的二五仔曹无伤并未正面出场,但正是由于此人的小报告,才让项羽对刘邦真正起了杀心;项羽这边的无间道项伯自不必说,如果没有他通风报信、没有他挡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早挂了。军师自然是张良与范增,两人都是智计百出,奈何一个受重视,另一个被无视。两个壮士,一个是舞剑的项庄——可惜功败垂成;另一个则是樊哙——正是关键时刻他的闯入,打乱了项羽方的节奏。

项伯此宴明显胳膊肘向外拐,项羽之后也没拿他怎么样;刘邦回去后可是立刻宰了曹无伤。看来,项羽还并没有争天下的觉悟,思维还停留在战国——不,春秋时期的贵族社会,根本没有意识到他面对的到底是怎样的对手。

刘邦自然不敢再挡着项羽。项羽到了咸阳后,屠城,杀子婴,焚阿房宫,大肆虏掠而归,“秦民大失望”——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全力帮刘邦抵御诸侯呢!这下秦地百姓的屁股全坐到刘邦那边了,之后的战争中,关中果然成为刘邦稳固的后方。

项羽这么做,自然是因为对秦朝有着刻骨的仇恨,依他的性格,当然要由着自己性子来。此时有个姓韩的劝他,不如从此称王关中。项羽一看,宫殿都被自己烧光了,留在这干嘛!于是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听了之后私下里嘲讽:“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知道后,活煮了这个倒霉孩子。

这一下贡献了两条成语——衣锦夜行、沐猴而冠。韩生虽有地图炮之嫌,不过确实命中了项羽的致命之处——格局不够。项羽心中根本没想过复制秦始皇的伟业,甚至当上再之前的周天子可能都没想过。当个齐桓晋文一样的霸主,就是他理想的极限了,之后的种种举动无不印证了这点。

然而,时代已变,既然已经有人当过了皇帝,自然就会有第二个吃螃蟹的,项羽对天下的设想,不过是沐猴而冠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19 19:46:20 +0800 CST  
五十一、项羽分封十八诸侯

暂时摁住刘邦后,项羽回军。至于下一步该怎么办,怎么说楚怀王也是名义上的主君,所以项羽就姑且先问了问他看有什么意见——项羽的想法,自然是希望楚怀王能有点眼力见,按他项羽的意思来说话,这样大家也不用翻脸,否则多伤感情。但从前面的事情就已经知道了,楚怀王是不甘心当一个傀儡的,于是他赌气地回道:“如约。”——意思还是得履行“先入关者王之”的承诺。

项羽自然大动肝火,你这个王位是我们项家给你的,征讨暴秦平定天下,都是我项籍和诸位将军在外面辛苦打拼,你怀王哪里出了半分力,凭什么还听你的!不过你好歹也是个王,给你块地盘一边凉快去吧。——不是说“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吗?我看郴这个地方就在上游,你就住到那里吧!

于是,汉高皇帝元年春正月,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徙义帝于江南,都于郴。
这个“郴”,就是今天的湖南郴州,项羽所说的“上游”,大概是指湘江的上游吧。湖南在当时还没怎么开发,在中国人的眼里(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就是个边境之地;即使到了汉朝中期,相对发达一点的长沙也还被视为“卑湿之地”,更别提还要往南的郴州了。项羽这么搞,无异于流放义帝。

义帝不愿与项羽合作,实在是题中应有之意,毕竟又有谁愿意一直当个橡皮图章呢?即使如汉献帝那般的处境,也尚有衣带诏之事呢!其实要处理不听话的傀儡有很多种方法,像曹操、宇文泰,都是做得比较高明的。然而项羽却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一种——这倒也符合他的性格。或许在他眼中,义帝不过是手里随时可以碾死的蚂蚁,搅不起什么风浪。

诚然,从义帝表现出来的才能来看,他“本人”确实对项羽构不成威胁;但“义帝”这个身份带来的麻烦,将远远超出项羽的想象。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0 18:57:55 +0800 CST  
撇开义帝后,项羽彻底以带头大哥自居,开始主持分封——没错,他又恢复了或者说试图恢复周初的分封格局。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地是梁、楚地九郡,都于彭城。这个“西楚”和后世的南凉、北凉之类不同,其中的“西”字并不是后世史家为了区分加上去的,而是项羽当时就是这么叫的。因为战国时楚地幅员广大,所以被时人分成三块,陈、沛一带被称为西楚,吴一带被称为东楚,九江、长沙一带被称为南楚。项羽的地盘主要在西楚,所以如此自称。至于那个“霸”字,也是项羽自己加的——他这是要以春秋时期的霸主自居啊!

虽然算是和刘邦和解了,但项羽心里也确实清楚刘邦的危险性,但他又不愿意公开违背义帝之前的承诺,于是自说自话,说巴、蜀、汉中也算关中之地,就把刘邦封到那里,以南郑为国都;因为当时这片区域最文明的地方是汉中,所以封刘邦为汉王——这也是“汉”第一次成为一国之名。当时的四川可还没有后世“天府之国”这个称号,华夏之民都视当地土著为蛮夷;秦国拿下此地后,就一直只是当做一个分矿,顺便把看不顺眼又不好处死的家伙发配到那里——比如吕不韦的门客们。项羽这么处理刘邦,实际上也同流放无异。

同时为了堵住刘邦,项羽把之前投降的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封到秦地,三分关中——这三人是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时特意留下的,反正他们仨手里没了兵,也没法折腾。章邯为雍王,封在咸阳以西,都于废丘;司马欣为塞王,封在咸阳以东到黄河之间,都于栎阳;董翳为翟王,封于上郡,都于高奴。——这也就是“三秦”这一说法的由来。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0 21:35:05 +0800 CST  
至于其他的诸侯,项羽为了保证自己的地盘对邻国有战略优势,想要把梁地弄到手,于是改封魏王豹为西魏王,迁到河东,都于平阳。

张耳的一个亲近瑕丘申阳,之前攻下河南郡,又在黄河边迎接楚军,所以被封为河南王,都于洛阳。韩王成则还是韩王,都于阳翟。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被封为殷王,封于河内,都于朝歌。——周、韩之地就这么被瓜分了。

赵国那边,赵王歇被迁到代地,改封代王。赵相张耳钜鹿之战后一直跟随项羽,名头又响,被封为常山王,拥有原来赵国的地盘,都于襄国。

当阳君黥布英勇善战,被立为九江王,都于六。他的老东家番君吴芮之前率领百越摇旗呐喊,被立为衡山王,都于邾。义帝柱国共敖之前攻打南郡,被立为临江王,都于江陵。——基本上南楚之地就是这么划分的。

燕国方面,燕王韩广改为辽东王,都于无终。燕将臧荼从楚救赵,被立为燕王,都于蓟。

而对于齐国,齐王田巿改为胶东王,都于即墨。齐将田都之前不理田荣,从楚救赵,立为齐王,都于临菑。田安在钜鹿之战时带着济北数城投靠项羽,被立为济北王,都于博阳。原齐相田荣在项梁时期就和项家不对付,所以项羽分封时压根就没提到他。

成安君陈馀和张耳闹翻后,并没有跟从项羽,所以项羽本来也不想封他。但有人劝道,张耳都封王了,不封他的基友似乎说不过去;项羽不得已,听说他在南皮,就封给他南皮附近的三个县——也就是糊弄一下。

另外,吴芮的手下梅鋗也颇立了些功劳,封十万户侯。

为什么要把这些人都不厌其烦地罗列出来?——因为之后的剧情,这帮人统统都有戏份啊!

这下可好,天下统一还没几年,又被瓜分得七零八落,国家甚至比战国时还多——这就是项羽理想中的天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1 19:17:28 +0800 CST  
五十二、项羽的贵族情结

灭秦后,天下诸侯事实上的盟主项羽并没有试图复制秦始皇的伟业,而是决定恢复类似春秋时期的格局,原因自然有很多——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性格所致。大概是由于出身的缘故,项羽有非常强烈的贵族情结。对于政治、对于战争,他都有着一种强烈的竞赛化、表演化的倾向——就如春秋时期一样。春秋时期的战争极其强调“师出有名”,并不是看你不顺眼或者为了抢地盘而揍你,而是因为你不遵守国际秩序而揍你——对于这种维护“公理正义”的战争,会用“讨”、“伐”这样带有褒义的字眼形容。相对的,所谓的“不义之战”,就会用中性的“攻”,或者带有谴责意味的“侵”。

而且在春秋及更早之前,士兵的装备,比如兵器、铠甲之类是要自备的,不打仗时也要自己保养,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只有具备一定经济水平的有产者才能承担得起;而春秋时期的主力兵器战车,开销就更大了——那可是要养马的!所以春秋时期,作为主力的战车通常是由具有一定地位的贵族驾驭(按阶级划分法,就是大地主),有时候国君甚至亲自上阵;而步兵则由小贵族、富裕的自耕农组成(小地主与富农),鲜少见到拿贫民、奴隶、刑徒充数的。所以那时的战斗,人数不会太多,万人规模的会战,就算惊天动地的倾国之战了。

正是因为人数少,又很难承受人员损失的压力(因为都是一帮贵族老爷),再加上推崇正义性,春秋时期的战斗过程非常仪式化。比如作为战斗主力的车兵是怎么作战的呢?一辆战车上通常有三人,一个当然是司机,另外两人一个拿弓箭负责远程攻击,另一个拿戈盾负责近战。交手时,当然是两方对冲,弓箭手互射;会车的时候当然不会对撞那么莽,擦肩而过的同时,也就轮到负责近战的那位展现身手了;交错而过后,弓箭手再冲着屁股后头射箭。——这一套动作,叫做“合”。那“合”了以后呢?不管分没分出胜负,至少会有一方得兜转头来,或者继续下一轮的“合”,或者追击跑路的对手——这套动作就叫做“回”。这就是“回合”一词的来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2 19:31:47 +0800 CST  
当然,场上也不会只有战车们回合来回合去,通常一辆战车还要指挥近百名步兵,大家跟着一块回合。进入战国时代骑兵的作用越来越大后,那种骑兵冲阵、步兵撞作一团挤来挤去的场景,在春秋时是鲜少出现的。

既然更像是一套仪式,当然也衍生出不少规矩,比如宋襄公念念不忘的“不击半渡”“不杀二毛”之类。也出现了不少令后世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晋楚邲之战中,晋军战败逃跑时车抛锚了,追击的楚军当然也顺势停了下来——

——然后他们帮晋军修好了车。

之后大家接着一个逃一个追,仿佛刚才的事情根本没发生过一样。然后晋军又抛锚了……

楚军接着帮忙修……

这你侬我侬的温馨气氛到底是搞什么鬼啊!你们正打仗呢,能不能严肃点!这是干什么,学雷锋献爱心吗!还连续献了两次!

其实这种竞赛化的战争,在小国寡民的城邦时代极易出现。比如古希腊时期,奥运会就是这种战争竞赛化的极致体现。欧洲中世纪时期出现的“骑士道”精神也比较类似。在大仲马的小说《二十年后》中,阿多斯防守一座棱堡时,凭借精湛的枪法连续干掉了十来个偷袭堡垒的敌军(以当时的火枪精度来说确实很厉害)。之后他站在城墙上向着对方阵地脱帽致意,对方士兵也并没有趁机狙掉这个耍宝的家伙,反而纷纷鼓掌喝彩。虽然《二十年后》描写的时代已不是中世纪,但这种贵族做派当时也并没有完全消亡。

顺便插一句,大仲马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者,《二十年后》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个火枪手》的续集,而且之后还有一部续集——是的,《三个火枪手》其实是三部曲。虽然后面两部没有第一部出名,但也同样精彩。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3 19:52:18 +0800 CST  
这样浪漫的战争,显然是项羽这个原贵族所向往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估计潜意识里已经认识到刘邦将是他最大的敌人。然而,在鸿门宴上他明明轻易就能干掉刘邦,却最终选择了放弃。可能在他看来,这样是胜之不武,毫无荣誉可言!即使是与刘邦一对一单挑赢了,项羽可能都不满足——因为他清楚论个人武艺,刘邦不是强项。他就是想在刘邦最擅长的领域——统兵作战中堂堂正正地击败对方,这样才能为他带来胜利的喜悦。

你说他是傻也好,说他是高尚也罢。这种贵族情怀,也说不上是好是坏,只能看合不合适。反正中国自秦朝开始,贵族的时代就过去了;而西方则一直到现在还有残存,大家也都活得挺好——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到战国时代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诸侯们就撕下温情脉脉的面纱,赤裸裸的“抢钱抢粮抢女人”了。当然,“公理正义”什么的偶尔也会说说——如果想起来的话。而现在项羽这么分封,显然又倒退回了春秋时期。其实此时分封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这些诸侯都各有山头,需要安抚。后来刘邦击败项羽后,也大肆封王笼络诸侯。问题是,刘邦封王只是当做一个缓冲,在其当上皇帝之后的数年中就灭掉了大部分异姓王;而项羽显然甘心于此,他自封名号中的“霸”,说明他的目标只是当一个春秋时期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主。

虽然这个人生目标看似比君临天下的皇帝要低,但此时反而不合时宜。秦朝虽然只有不到二十年,但秦始皇已经成功地使天下人习惯了皇帝的存在——这说明秦始皇顺应了当时的“势”。大势就是要天下一统,项羽这么搞,就是逆天而行。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2-24 20:33:04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