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大事记

孝昭皇帝始元元年(前86)
夏,益州夷反。水衡都尉吕辟胡大破之。
秋,七月,赦天下。
大雨,至于十月。
燕王刘旦密谋造反,事泄。八月,青州刺史隽不疑逮捕刘旦党羽,刘旦有诏未治,余党伏诛。
九月,丙子,车骑将军秺敬侯金日磾薨。

二年(前85)
匈奴贵族内讧,实力大减。

三年(前84)
左将军安阳侯上官桀之外孙女入宫为婕妤。

四年(前83)
春,三月,甲寅,立上官氏为皇后,赦天下。
西南夷复反,水衡都尉吕辟胡战败。冬,遣大鸿胪田广明击之。
以上官皇后之父上官安为车骑将军。

五年(前82)
有男子假冒太子刘据,被诛。
秋,田广明、军正王平大破西南夷。

六年(前81)
春,二月,盐铁会议。
苏武自匈奴回归。
夏,旱。
秋,七月,废除盐铁专卖。

七年(元凤元年,前80)
春,武都氐人反,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頟侯韩增、田广明击之。
夏,六月,赦天下。
八月,改元元凤。
上官桀等人谋反。九月,逮捕孙纵之及上官桀、桑乐侯上官安、御史大夫桑弘羊、丁外人等,族灭;鄂邑长公主、刘旦自杀。
庚午,以右扶风王䜣为御史大夫。
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以光禄勋张安世为右将军兼光禄勋、谏大夫建平侯杜延年为太仆、右曹、给事中,辅政。

元凤二年(前79)
六月,赦天下。

三年(前78)
春,正月,上林有枯柳树复生,其叶有文“公孙病已立”。符节令眭弘上书皇帝应禅位,被诛。
夏,四月,因错判侯史吴藏匿桑弘羊之子桑迁一案,少府徐仁自杀,廷尉王平与左冯翊贾胜胡腰斩。
冬,辽东郡乌桓反。匈奴攻乌桓,汉以度辽将军范明友击匈奴。匈奴撤退,范明友顺势击乌桓,大破之。

四年(前77)
春,正月,甲戌,丞相富民定侯田千秋薨。
平乐监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安归。

五年(前76)
夏,大旱。
冬,十二月,庚戌,御史大夫宜春敬侯王䜣薨。

六年(前75)
夏,赦天下。
冬,十一月,乙丑,以大司农杨敞为丞相,少府蔡义为御史大夫。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5-26 22:17:42 +0800 CST  
二百五、昌邑王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孝昭皇帝元平元年(前74)~中宗孝宣皇帝地节二年(前68)

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执政的这十几年,不论内政还是外交,都搞得有声有色,政局摆脱了武帝晚期的混乱,汉朝也逐渐恢复元气。而小皇帝刘弗陵年纪已过了二十,能力看起来也不错,霍光满心想着再干几年,就可以放心把大权交给昭帝,自己终于能完成武帝刘彻托付的任务,功成身退了。

然而,老天似乎就是不想让汉朝好过,眼看昭帝马上就能亲政,结果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竟然——病死了!

此时是元平元年夏四月癸未,昭帝刚刚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他前几年处理上官桀时和霍光配合无间,展现出和其年龄不符的老练,可以看出来这个青年似乎是个天生的政治家,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然而世事难料,即使他有再大的抱负,也都在此刻戛然而止了——可见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当然,他死得实在太早,所以后世也有不少人认为其中有猫腻。如果昭帝真是非正常死亡,最大的嫌疑人当然是霍光——或许他并不愿交出手中的权力呢?

但如果真是霍光干的,那又会和他之后的行为产生矛盾,所以我还是倾向于,昭帝之死,就是因为天妒英才。

毕竟,古代中国皇帝的平均寿命,出人意料的并不高——即使刨除掉那些明确记载非正常死亡的,仍然不高。

昭帝死了,这下给霍光留下一个大麻烦——他太年轻了,一个孩子都还来不及有……大臣们开始发愁,这皇位该让谁来继承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5-27 22:00:23 +0800 CST  
按从周朝开始的继承法,父死子继是最优先的,如果子都没了(这里的“没”也包括子的子嗣),那么才轮到兄终弟及。而此时,武帝儿子中还活着的,只剩下广陵王刘胥,按照这个逻辑,也只能让他来当皇帝——所以多数大臣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胥。

但刘胥对霍光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当初武帝驾崩,霍光们略过燕剌王刘旦和刘胥兄弟,拥立年幼的昭帝,可以说此举已经得罪了刘胥;后来刘旦参与上官桀的谋反,事败自杀,刘胥作为他的胞弟,很难说对霍光没有什么想法。加之刘胥已届不惑之年,又怎会甘受霍光摆布呢?

有人看出了霍光的顾虑,趁机上书,声称只要得宜,废长立幼也不是不可以。霍光将此上书向群臣展示,又提拔此人为九江郡太守,大家自然心领神会,于是又把刘胥给pass了……

而且说起来,皇位继承人也并不是只有刘胥,前面说过,父死子继,如果儿子死了,但孙子还在,也是可以隔代继承的,而且理论上孙子的继承权还排在前面。那么武帝此时是否有燕王系和广陵王系之外的孙子存在呢?

当然有!还记得吗?武帝中年以后,最宠爱的是李广利的妹妹;李氏生下的儿子,被封在昌邑国,也就是昌邑哀王刘髆。刘髆虽然死在父亲之前,但他是有儿子的,也就是现任昌邑王——刘贺。

中央终于决定,由昌邑王刘贺,来当这个皇帝。于是由上官皇后下诏,朝廷派人去昌邑迎接昌邑王。

那么这个昌邑王刘贺,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5-28 22:28:20 +0800 CST  
此时的昌邑王,虽说是昭帝的侄子,但其实只比他小两岁。从史书对他的记载来看,这位仁君并不怎么靠谱——“在国素狂纵,动作无节”。爷爷武帝死了,昌邑王仍然沉迷于打猎,昌邑中尉王吉劝阻,他一时收敛,过了几日故态复萌;他又喜欢和驺奴、宰人这些“下人”们在一起玩,郎中令龚遂劝谏,他仍然是一时收敛,过了几日又故态复萌。

这样看来,这位王爷应该是个没什么耐性,自制力也不怎么强的人。

朝廷的征书到了昌邑,昌邑王没想到这天大的馅饼居然砸到自己头上,大喜过望下,火速奔赴长安。他是半夜看到的征书,第二天中午就整装出发,晚饭时就赶到定陶,半日行一百三十五里,累死十几匹马——他这是唯恐那些大臣们反悔。

在昌邑王临走前,王吉给了他一封上书,告诫他到了长安,千万千万,不要随意发出什么命令,只一心哭丧便可——尤其是要尊重大将军霍光,诸事要以其马首是瞻。昌邑王看后,不以为然,把这封上书扔到一边。

这位昌邑国的中尉,非常了解自己的主公,似乎感觉到了什么。

六月丙寅,昌邑王登基为帝,是为汉朝第九位皇帝。

那么接下来,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5-29 22:07:23 +0800 CST  
二百六、霍光的反击

皇帝刘贺即位后,发现自己似乎处于和祖爷爷文帝刘恒当年一样的处境——由于他们都不是被当作皇位继承人培养的,所以在中央都毫无根基可言。于是,刘贺也想复制文帝的手段,把自己昌邑国的班子全都拉到长安,并委以重任——比如原昌邑国相安乐就被任命为禁卫中的禁卫,长乐卫尉。

然而,刘贺身为一个从蜜罐子里长大的皇三代,比起他的祖爷爷还是嫩了点。此时的形势,看似与文帝当年差相仿佛,但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文帝当年,长安刚刚经过一场政变,诸大臣个个心怀鬼胎,这就给了文帝充分辗转腾挪的空间。然而现在,朝廷上下,早已经姓霍了,刘贺还没摸清情况就匆匆挑战这个集团,怕不是要踢到铁板上。

刘贺虽然错判了形势,但他拉来的几百个手下中,总还是有那么几个明白人的。比如前回提到的龚遂,就翻来覆去地劝他,“宜进先帝大臣子孙”,别那么着急用昌邑故人,否则,“必有凶咎”!太仆丞张敞更直白,直接上书说“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 也”——就差直接把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的名字拎出来怼到老大脸上了。

但刘贺却拥有谜之自信,对这些劝谏的态度,统统都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对刘贺这些举动的用意,霍光身为老油条,自然一眼就看出来了。对霍光来说,不是不能让出自己的权力,但他能够接受的权力让渡应该是逐渐的、体面的——最关键得是由他所主导的!这种咄咄逼人的争权夺利,就触到了他的逆鳞。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5-31 21:52:22 +0800 CST  
不过,霍光并没去费心思考怎么跟刘贺争权,而是直接釜底抽薪——干脆废了这小子,再换一个当皇帝!

是的,霍光现在的权势,就是让他有做出这种选择的从容!

霍光找到他的心腹大司农田延年,田延年明白老大的意思后,就说商朝的时候商王太甲“无道”,当时的国相伊尹就废了他三年,叫他闭门思过,后世之人仍称赞伊尹是忠臣。霍光一听,既然有先例可寻,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于是再拉上车骑将军张安世,三人密谋废帝。

这天,刘贺出去玩,光禄大夫夏侯胜拦住他,说“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刘贺一听这也太晦气了,认为此人妖言惑众,就把他逮了起来。霍光很快知道了这事,他怀疑是张安世走漏了风声,让夏侯胜知道了,于是质问张安世。但张安世实在是并没有泄密,一时也摸不着头脑,两人干脆审问夏侯胜,结果夏侯胜说《鸿范传》上有言:“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有下人伐上者。”霍、张两人大惊,感情这位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本来霍光对这些皓首穷经的经学家们并不怎么看重,认为这都是一群书呆子;这样看来这帮人还是有些真本事的,因此他之后益重经术士,从这里开始,经学家们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霍、张二人商议已定,就派田延年去探丞相杨敞的口风。我们知道,杨敞向来是很怂的,上回说整上官桀,就把他吓“病”了;这回更猛,要整皇帝,他听了就汗流浃背,嗫嚅不语。田延年等得不耐烦,跑出去上厕所;杨敞的夫人其实一直躲在厢房偷听,见状赶紧溜出来埋怨杨敞,说大将军他们明显己经商量好了,这种大事,你如果犹豫,岂不会让他们起疑,这不作死吗!于是田延年出完恭后,杨夫人直接替丈夫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01 21:57:39 +0800 CST  
说起来杨敞也是老熟人了,他的先祖杨喜,乃是昔年攻杀项羽的五名汉将之一;他的夫人也是老熟人,她就是司马迁之女——作为《史记》最初的读者,怪不得看这些政治上的事情要比她老公透彻。

元平元年夏六月癸巳,霍光突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于未央宫。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需要动员整个朝廷,正暗自揣测;霍光见人到齐了,开口就说:“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大家一听,心里都是一颤,这莫不是要把皇帝撸下来?乖乖,这种事情,即使这群官场老油条,也都是想都不敢想的,实在太刺激了,一时无人敢应。还是田延年,见状起身按剑(注意这个动作包涵的威胁意味),厉声道:“大将军乃是受先帝所托。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敛斩之!”

见大家都被田延年唬住,霍光不失时机地站出来,“斥退”田延年,然后表示一切后果由自己负责。话都说到这了,群臣还能怎样,纷纷叩头:“唯大将军令!”

想想也是,刘贺明显不信任这些“先帝旧臣”,还准备用自己人把他们都顶替掉;那这些人自然犯不着为这个并不信任自己的皇帝效忠——他们的那点迟疑,顶多是因为这是前所未有之事(伊尹废太甲之事近乎传说,而且隔了一千五百多年了),他们心里比较虚罢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02 22:05:24 +0800 CST  
二百七、海昏侯

虽然废黜皇帝刘贺的大局已定,但大将军博陆侯霍光并无意自己当皇帝——这从他后来的行事可以推断出来——因此他要把这件事在程序上办得无懈可击,以把自己从“犯上”的罪名中择出来。

虽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只出现了十一位皇帝,但不知道算是幸运还是不幸,废皇帝这事已经有先例可寻,而且还不止一次——那就是惠帝刘盈和文帝刘恒之间的两个傀儡小皇帝,刘恭、刘弘。对于第二个废帝刘弘,当时是几个主要大臣在翦灭吕氏后,直接宣布其不是惠帝子嗣,属于非法继承,所以自动废黜。刘贺的血统并无争议,当然不适用这一招。而第一个废帝刘恭,则是高后吕雉下诏,以“病久不已,失惑昏乱,不能继嗣治天下”为由废黜——那这样看来,要合乎程序地废掉刘贺,也得由太后出面。

而现在的上官太后,不就是霍光的外孙女吗?

于是在元平元年夏六月癸巳霍光召集群臣后,就去拜见上官太后;上官太后早就得了霍光指点,当即备车驾来到未央宫承明殿,从后宫来到前朝,下诏禁止放昌邑国群臣入皇宫。

而此时,刘贺本人还被埋在谷里。他当日先是朝见了上官太后,之后回宫;而上官太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得到霍光消息,出发去未央宫——结果也不知道刘贺在磨蹭什么,反而让上官太后后发先至,失了先机。刘贺到了宫门口,车驾一进大门,守门的宦官们立刻把门关上,昌邑群臣被迫和老大隔开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06 22:08:02 +0800 CST  
霍光见顺利翦除了刘贺的羽翼,下面就好办了。此时刘贺再傻,也察觉出不对劲,质问霍光怎么回事,霍光只说“有皇太后诏”,之后就命原来昭帝的侍卫、宦官们“服侍”刘贺。在这里有个细节,霍光严令这些人,一定要好好“服侍”刘贺,如果刘贺伤着了甚或死了,唯你们是问!

也就是从这个细节,可以推断出霍光并无意篡位,不然刘贺绝对十死无生。

之后,车骑将军张安世率羽林骑将昌邑群臣二百多人尽数逮捕,押入廷尉诏狱。见准备停当,上官太后将刘贺召入承明殿。刘贺本来对自己的皇位还存有幻想,但到了地方一看,上官太后穿着最正式的朝服,侍卫数百人皆手握兵器环侍左右,期门武士持戟陈列殿下,群臣则以序上殿——一看这架势,刘贺就明白这下要跪了。

当然,他也确实在上官太后面前跪了下来。随后霍光与群臣连名上奏,弹劾皇帝!尚书令宣读了这封奏书,上面的主要内容,是罗列了刘贺的几大“罪状”:

一、奔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近女色。

二、受玉玺后不封装。

三、与昌邑从官、驺宰、官奴在后宫肆意游玩。

四、居丧中奏乐。

五、驾皇帝法驾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

六、令官奴骑乘太后所用小马车。

七、与孝昭皇帝宫人蒙等淫乱……

念到这里,上官太后见怎么还写了老公戴绿帽子这种破事,赶紧叫停,于是尚书令跳过这条,继续念到:

……八、滥发印绶与昌邑群臣。

九、行长夜之饮。

十、以三太牢祭祀昌邑哀王园庙,自称“嗣子皇帝”。

昌邑王受皇帝玉玺以来二十七日,干了总共一千一百二十七“无道之事”。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因此为江山社稷计,请求太后下令,废黜昌邑王!

皇太后诏曰:“可。”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07 22:07:53 +0800 CST  
此时趴在地上的刘贺,宛如在梦中一般——就这么简单,自己就不是皇帝了?霍光见他发愣,把他扶了起来,接了太后诏,亲手摘下他的皇帝玺绶,把他送回昌邑王邸。

于是,这位倒霉的皇帝仅仅在位二十七天,就被一撸到底,是到目前为止,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就是放到整个帝国时代,在“在位时间最短皇帝”排行榜上,他也是名列前茅的。

霍光等人的这份弹劾皇帝的奏书,其实仔细看看,还是挺奇葩的——什么喝酒、飙车、玩女人,全成了刘贺不堪做皇帝的“罪证”……然而要较真的话,这些事情对万人之上的皇帝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他爷爷武帝刘彻恐怕玩得比他要high多了!而且二十七天,就干了一千多件坏事,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平均一个小时也要干两件,这刘贺到底怎么做到的——这数字还精确到了个位,感情霍光一直在小本本上记着呢……

下面就是善后。对于怎么处置刘贺,有人建议将其流放边远,但霍光并未采纳,而是将其遣送回昌邑国——现在是山阳郡了。一段时间里,刘贺的身份是平民;等过了几年朝局稳定后,又封他为海昏侯。

对,刘贺就是近几年因为墓地被发现,而大火的那位“海昏侯”。





至于昌邑群臣,被霍光尽数诛杀,只有王吉、龚遂、王式等寥寥几人,因为之前力劝刘贺不要与霍光冲突,才逃过死劫。

刘贺的小弟都杀光了,但霍光为什么要一直留着正主刘贺的命呢?

其实这才显出他的老辣来,至于原因,我们后面再解释。

现在,一个迫切的问题又摆在霍光等人眼前——谁来当这个皇帝?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有人提出一个人选:

——皇曾孙。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08 22:17:41 +0800 CST  
二百八、刘病已

刘贺被无悬念地撸了下来,那么问题来了,这皇位怎么办?此时武帝刘彻的子嗣中,燕王系、昌邑王系都不能选了,看起来只剩下了广陵王刘胥。那么这位被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两次pass掉的王爷,这回终于有戏了?

——然而并没有。霍光和刘胥显然已经结下了梁子,怎么可能再把他供起来,这不给自己找麻烦嘛!但问题是如果再撇开刘胥,武帝就没有“合法继承者”了,难道往上推一代,从景帝刘启的子嗣中寻找?但这样做也有问题,毕竟刘胥还在,之前的皇帝是他的亲弟弟、亲侄子,他没法在“合法性”上做文章;如果现在赤裸裸地越过他而立他的堂兄弟们,那他可就找到充足的理由搞事情了。

霍光等人正为此一筹莫展时,一位叫丙吉的朝臣站了出来,说道,各位有什么好愁的,现在不是有一个现成的人选吗?霍光赶紧问是谁?丙吉回答:皇曾孙,刘病已!霍光听后一拍脑门——对啊,怎么把他给忘了!

这个“皇曾孙”,又是什么来头呢?

说到他,还要回到十五年前的巫蛊之祸(又是这个事!)。太子刘据兵败后,他的三子一女和其余家属尽数遇害——只留下一只漏网之鱼。原来刘据和他的良娣史氏(“良娣”是太子妃嫔的称号,相当于皇帝的贵妃)生下其长子刘进,刘进在巫蛊之祸发生时刚成家没多久,他的妻子王翁须刚刚为他诞下长子。这里要说下,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地方的文明,对“杀婴”这种事都是颇为忌讳的——比如中国古代动不动就“灭三族”“灭九族”,十岁的孩童都不会放过,但一般都会放过襁褓中的婴儿。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10 22:08:33 +0800 CST  
也因此,这个才几个月大的小娃捡了一条命。但他年纪再小,也是“谋反罪人家属”,当官的不敢自作主张把他放了,姑且关押在郡邸狱——这个监狱本来是用来关押那些没交税的“经济犯”的,因为巫蛊案中逮的人太多,不少没那么重要的犯人就暂时关在这里。

但一个婴儿扔在这里,如果没人管,那不就是叫他等死吗?丙吉当时是廷尉监,是廷尉的二把手,参与审问巫蛊案。丙吉是同情刘据的,但他也知道自己的斤两,只能把这种同情埋在心里。此时,他发现自己手下的郡邸狱中,竟然有一个刘据的后人!为了保住刘据这最后的一点骨血,丙吉找来两个素来老实的女囚,胡组、郭征卿,来当婴儿的奶妈,而丙吉本人每天都来探望两次。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丙吉们给这个婴儿取名“病已”。“已”有停止的意思,所以这个名字包涵了亲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希望,和“去病”“延年”等一样,都是当时民间相当流行的名字——换句话说就是烂大街的名字……

但即使是一个婴儿,刘据的加害者们也不想放过。当时武帝对巫蛊案的态度一直暧昧不明,导致此案连岁不决。这时就有“望气者”声称,长安监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听后,下令尽数诛杀长安囚徒——你没看错,这个神经病要杀的是所有囚犯,不光是巫蛊案的!负责跑郡邸狱的是内谒者令郭穰,当时已是深夜,但丙吉听到了风声,一直坐镇郡邸狱,把郭穰堵在门外。郭穰威胁他这是皇帝的诏令,丙吉硬气地回道:“皇曾孙在。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11 22:00:33 +0800 CST  
就这样,两人对峙了一夜,郭穰无奈,回去向武帝告状。他本以为武帝会大发雷霆,但武帝听后,却一言不发;郭穰心里纳闷,偷偷抬头看武帝,发现武帝只是发着愣,若有所思。良久,武帝长叹道:“天使之也。”于是收回成命,并大赦天下,刘病已又逃过一劫。过了不久,武帝也就放弃了追查所谓的“巫蛊案”。

武帝虽说没有为刘据平反的意思,但显然已经后悔,不愿再在此事上纠缠,丙吉就想把刘病已放出去——监狱里毕竟不是养小孩的地方。他本来想把刘病已送到京兆尹,但京兆尹不愿接这个烫手山芋,又推了回来。没奈何,丙吉只好继续把他养在郡邸狱。后来胡组刑满释放,但刘病已尚未断奶,丙吉就自己出钱雇下胡组,胡组和小孩也有了些感情,因此又待了好几个月才回老家。

养小孩是要花钱的,丙吉怕委屈到刘病已,一直在向宫里申请经费。一开始,宫里还给点米、肉,但时间长了就不干了,直接说“上头没有诏令”。丙吉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来养刘病已。婴儿容易得病,有好几次刘病已都差点出事,多亏丙吉多方照顾,最后都有惊无险。

然而,孩子始终还是应该由亲人来养护才是最好。丙吉打听许久,发现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和哥哥史恭还在,就把孩子托付给他们。老太太很可怜这个苦命的曾外孙,亲自养视。

昭帝刘弗陵继位后,霍光得知了这个小孩的存在,就下令由掖庭接手养护,并将刘病已加到皇室属籍中——这意味着皇室终于承认了这个孩子的皇家血统,并且按惯例开始给补贴,虽然很少……毕竟,刘病已的身世太过敏感,现在能被皇家接纳,已经是谢天谢地了,不会再有什么奢望。

霍光在下了这些命令后,也就把这个孩子放在了脑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位“皇曾孙”将作为帝国庞大宗室的末端,渡过籍籍无名,但同时也是平静闲适的一生吧?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12 22:05:12 +0800 CST  
二百九、汉宣帝

刘病已作为一个身份如此敏感的孤儿,能够健康地成长,和许多好心人的帮衬自然是分不开的。婴儿时期是丙吉,儿童时期是史家,到了少年以后由掖庭养视,又幸运地碰上另一个好心人——掖庭令张贺。张贺本来是太子刘据的下属,因为刘据的事受到了和司马迁一样的刑罚;武帝刘彻后悔杀子后,就让他进宫当了宦官,十几年下来,张贺做到了掖庭的头头。因为这层渊源,张贺对刘病已就另眼相待,经常自己掏钱周济他,还亲自教他读书。

刘病已就这样吃着百家饭长大,一年年过去,转眼到了十七岁。刘病已继承了卫家的优良基因,长得一表人才,张贺越看越喜欢;现在刘病已到了成家的年纪,张贺就有心把孙女嫁给他。

这里一直说张贺是个宦官,可能有人会觉得此人没什么能量,但真要说出他的身世,能吓死人——这位太监乃是右将军张安世的亲哥哥!张贺为这事去找弟弟商量,言语间对这个准孙女婿赞不绝口;谁知张安世听后大怒——皇曾孙是罪人之后,有口饭吃就不错了,怎么能把侄孙女嫁给他呢!张贺听后只好作罢。

张家兄弟虽说在这件事上意见冲突,但张贺却并没有怪弟弟——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其实是张安世在提醒他、保护他。当时,昭帝刘弗陵刚刚二十,按理马上就要亲政,而且看起来也是个有主见的聪明之君。在这种情况下,辅政大臣张安世的侄孙女嫁给一个身份如此敏感的皇室成员,怎么可能不引起昭帝的猜忌?所以张安世此举,既是保护张家,实际上也保护了刘病已。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13 22:04:20 +0800 CST  
自己的孙女不行,张贺寻摸了一圈,发现手下暴室啬夫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正是十四五岁待嫁的年龄(古代女子出嫁早),又性格温婉,就劝许广汉,说皇曾孙怎么说都和皇帝关系近,将来至少也能捞个关内侯当当,你老兄不如把女儿嫁给他。许广汉也是因为犯罪受刑成了阉人,张贺因为同病相怜,平常挺照顾他,再加上他也见过刘病已,觉得小伙不错,就满口答应。

然而第二天,许广汉的老婆知道后,却坚决反对。原来其实许平君之前已经许了人家,但刚准备出嫁,对方就病死了;许太太觉得晦气,就带女儿去算算命,算命的都是察言观色之辈,自然哄她说女儿将来一定大富大贵,许妻听了还挺高兴。结果刚一回家,就听老公说把女儿嫁给了那个没爹没妈的孤儿,顿时火冒三丈——咱家平君不说嫁个侯爷,怎么说也得嫁个富翁吧?刘病已这小子,不被皇帝砍头就不错了,嫁给他有什么前途!许广汉好说歹说,总算把老婆劝住,最后还是把女儿嫁给了刘病已。

一直茕茕孑立的刘病已,终于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现在他也是个成年人,该出去交游了,于是就跑到一位叫澓中翁的学者门下学《诗经》,读了一段时间,也算小有成绩。不过,你要是以为他要走学术路线,那就错了。刘病已继承了刘家放荡不羁的“优良传统”,颇喜斗鸡走狗的“游侠之事”。加之并没有长辈约束,所以人虽然年轻,却已经将五陵、三辅地区踏了个遍,因此民间的人情世故、市井奸邪、吏治得失,他可以说门清——当然,这是往好里说,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你也可以说刘病已是个整日游手好闲的小混混,许太太大概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不愿把女儿嫁过去吧?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14 22:00:35 +0800 CST  
而在元平元年这个时点,本来刘病已要参加春天的朝请大会——也就是参拜皇帝——所以回到长安,住在尚冠里。虽说他只是一介平民,但毕竟在血缘上是昭帝的亲侄孙,所以每次这种活动还会叫他来,他也是个伶俐人,虽然喜欢游玩,但这种事是绝不敢出差错的。哪知那年昭帝病重,暂时取消了朝请,然后刚到夏天就驾崩了;拖到新君继位,眼看又要到秋天的朝请,加之刘病已刚刚有了第一个孩子——许平君几个月前生下一个男孩——所以他也没乱跑,一直待在长安。

结果才没几天,新君又被废掉了……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等人正愁没有皇帝人选,丙吉见机不可失,赶紧把刘病已搬了出来。霍光这才想起还有这人,赶紧和张安世等小弟商量。太仆建平侯杜延年就盛称刘病已“德美”,力劝霍光立他。霍光寻思了一下,确实没听说这小子有什么劣迹,而且妙的是此人平民出身,不像刘贺那样有一大帮子帮闲,应该不会像刘贺那样瞎折腾——那就决定是你了!

不过,虽然有这样那样各种现实因素的考虑,但或许这帮子大臣,对皇位由老太子的血脉所继承,都有着一种隐隐的期待吧!

当年秋七月,霍光等向上官太后请了诏令,派人去尚冠里接刘病已;刘病已刚听清这帮人的来意,第一反应是他们终于要因为爷爷的事对自己动手了!来人解释了半天,他才确定不是阴谋,但仍不敢相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连连摇头,你说我一个平民,怎么就能到中央当皇帝呢?还是另请高明吧!使者道霍将军说了,中央已经开会决定,就由你来当皇帝!

最后在庚寅日,刘病已还是入未央宫,谒见上官太后之后,登基为帝,成为汉朝第十二位皇帝——汉中宗孝宣皇帝,时年十八岁。随即,刘病已改名为刘询——毕竟,“病已”这个名太土了,而且这俩字太过常见,也不好避讳不是?

于是,这皇位转了个大圈,最终,竟又回到了“正统继承者”手中!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15 22:08:07 +0800 CST  
二百一十、故剑情深

宣帝刘询坐在皇帝的大驾上,到现在还不敢相信刚刚发生的一切。

自己上午的时候,还在家里看书;怎么下午的时候,就突然成了这个帝国的主人了?这莫不是在做梦?

不,这比做梦还不现实——自己可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梦!

天知道!自己之前最高的人生梦想,也不过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宣帝知道,自己虽然在理论上有皇位继承权,但也仅仅是“理论”上。不说全国了,就拿长安来说,那也是“侯爷遍地走,宗室不如狗”——在宣帝住的尚冠里就有好几个宗室,而由于那位倒霉爷爷的存在,宣帝理论上的继承顺位恐怕还在这几位的后面。除非所有姓刘的集体扑街,不然怎么也轮不到他!

但现实就是,此时的宣帝坐在皇帝大驾上,正驶往高庙。

高帝刘邦这位老祖宗的庙,宣帝也不是没来过——不过每次都被安排在角落里跪拜,看的最多的是前面人的屁股。

而这次,自己则成为了祭祀的主持者!

这是什么超展开,也未免太魔幻了吧!

宣帝下意识地看了看陪坐在旁边的那位,一开始的兴奋劲立刻冷却下来。

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

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头,在几天前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把自己那个从未谋面的叔叔,从皇帝之位上拽了下来。而那个叔叔可跟自己不一样,别人可是诸侯国王,有一大帮天下豪杰作为死党——自己的死党也就隔壁家的张三李四……

那么,他既然能把自己这个平民小子扶上来,为什么不能再撸下去呢?

霍光为什么要留着叔叔刘贺的小命?

——那就是他留下的一个保险!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17 22:04:35 +0800 CST  
一想到这里,宣帝就如坐针毡。在这位老者平静的目光下,宣帝总觉得自己被彻底看透,无所遁形,《汉书》上记载,此刻的他,“若有芒刺在背”。

虽然班固没有明说,但这种感想,只可能出自宣帝的亲述。

这也是成语“如芒在背”“芒刺在背”的来源。

祭拜完后,回程时改由车骑将军张安世陪驾,笼罩在宣帝身上的压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甚至还有兴致和这位朝廷二把手拉家常。

宣帝是吃过苦的人,对现在的生活格外珍惜,所以当霍光在本始元年,表示要交出辅政大权时,宣帝吸取前任的教训,立刻拒绝——虽说我已经成年,但没有经验,一切政事还是交由大将军处理。

霍光一看这回的皇帝比较上道,心里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他也没客气,此时的朝廷中,他的儿子霍禹和侄孙霍云为中郎将,霍云弟霍山为奉车都尉、侍中,统领胡、越兵(巫蛊之祸中出现的宣曲胡骑,就在其麾下),霍光的两个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掌禁中兵权,霍光的其他兄弟、女婿、外孙皆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这种形势下,宣帝若直撄其锋,也只是自取其辱罢了。

更何况,宣帝与霍光,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别忘了,现在的所有一切,对宣帝来说,都是额外赚到的。

而且这位中国唯一一位在监狱长大的皇帝,最擅长的就是忍耐。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18 22:00:26 +0800 CST  
当然,一味的言听计从也是不行的,宣帝也有必要展示自己的一些底线。他刚即位数月,大臣们商议立皇后。当时宣帝的发妻许平君刚刚生下他们的长子刘奭,丈夫成为皇帝后她被封为婕妤;而霍光的女儿霍成君正当年纪,朝臣们认为许平君出身不高,就有意立霍成君为皇后。宣帝知道后,特意下了一道诏书,说朕少年时有把剑;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剑,但朕用习惯了。后来找不着了,朕甚是怀念,希望诸位能替朕把它找回来。大臣们一听,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纷纷请立许平君为皇后。元平元年冬十一月壬子,许平君这个阉人之女,成为帝国的皇后。

这也就是成语“故剑情深”的来历。

宣帝其实是一个相当重感情的人,对那些在他成长历程中有过帮助的人,他真的是竭尽所能地报答——而这也就是他的底线。若非如此,他也不会下这么一道如此浪漫的诏书。霍光对此,只是一笑了之;他已经大权在手,对这个外戚的身份,并没有那么执着。再说,说起来他也是宣帝的亲戚——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确实算是宣帝的舅姥爷。

不过,他还是稍稍打压了宣帝一下,以宣帝的岳丈许广汉为阉人为由,只封其为昌成君——按惯例皇后的父亲是要封侯的。当然,此事也就到此为止,与其说霍光是报复,不如说他是不想让宣帝扶植外戚。

宣帝当然也在想办法培养一些自己能用得上的人——不一定是所谓的“嫡系”“心腹”,只要有本事能影响朝政,又不会惟霍光马首是瞻,在现阶段就足够了。他发现的两个好苗子,一个是廷尉正黄霸——此人以用法宽和公平知名,和严苛的霍光是两种风格。

而另一位,则是那个自己琢磨出刘贺下场的儒者——长信少府夏侯胜。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19 22:05:01 +0800 CST  
二百一十一、诲人不倦夏侯胜

本始二年夏五月,宣帝刘询下诏,要为武帝刘彻立庙,命群臣商议庙号和相应的祭祀礼仪。原来武帝刚驾崩时,政治形势比较紧张,只加了“孝武”这个谥号,没提立庙的事。唐朝以后庙号泛滥,什么垃圾皇帝都给立庙,所以庙号和谥号是同时形成的;但汉朝时对立庙这事真的是很严格,非有大功绩者还没这个资格。所以两汉二十多个皇帝,只有七人获得庙号,连公认的明君——景帝刘启都没捞到;而唐朝也有二十多个皇帝,却只有两三个废帝之流的没有庙号。

所谓立庙,就是把这个皇帝的灵牌放到C位;如果没有捞到庙号,那灵牌就只能在有庙号的祖宗庙里当陪衬。在武帝之前,有庙号者是太祖高帝刘邦和太宗文帝刘恒,一个是开国之君,一个开创“文景之治”,可谓众望所归。而武帝开疆拓土,将国土面积增加一倍,给他立庙,按说也是无可争议。

——但就是有人要争一争!长信少府夏侯胜见到诏书后,大肆抨击武帝,说他虽然开疆拓土,确实有大功;但同时却穷兵黩武,搞得百姓怨声载道、流离失所,这是有大过。功过相抵,不宜立庙。

夏侯胜是儒者,儒家宣扬的是用“仁义礼乐”来维系统治,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而武帝发动的战争,尤其是中后期的战争,有不少好大喜功的成分,儒门弟子自然对此不感冒——当然,虽然这样想的人不少,但只有夏侯胜这么猛,敢当面说出来。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6-20 22:02:04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