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诸葛亮非常注重对儿子辈的教育,《诸葛亮集》中收录了诸葛亮两封《诫子书》,一封是教育儿子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要老来悲苦,追悔莫及,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还为今人津津乐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封是告诫儿子不要好酒贪杯,以免酒醉失态。前者着眼于人生大处,后者关照生活细节,无一不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诸葛亮也注重对儿子的培养和锻炼。养子诸葛乔长大后为驸马都尉,一直跟着诸葛亮行军打仗。北伐中原时,诸葛乔本当回成都休整,诸葛亮考虑到将领们的子弟都在军中效力,诸葛乔不能特殊化,应该和大家荣辱与共,就派遣诸葛乔带领五六百兵士在山谷中运送粮草。诸葛亮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记叙了这件事情。可惜诸葛乔身体太差,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诸葛乔死时,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才两岁。(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武功写信给诸葛瑾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喜欢儿子的聪慧,但担心他早熟,长大后反而不能成大器,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喜爱和担忧溢于言表。诸葛瞻十七岁娶公主为妻,出任骑都尉,然后一步步做到尚书事(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任),虽然主要是沾了诸葛亮的光,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还是很有胆识、气节。(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子)督率军队前往抵抗。由于诸葛瞻的犹豫,失去战机,被邓艾突入平原,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派人诱降诸葛瞻:“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怒斩来使,坚决不降,城破而死,死时三十七岁。
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最令人钦佩,城破后不逃跑,认为“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明知不敌也纵马杀奔魏军,慷慨赴死。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言传身教,怎么会有如此忠烈的子孙?一门三忠,让人敬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9 15:16:25 +0800 CST  
第三、能工巧匠。百工匠人,不是良家子弟,历来为士大夫所不齿,更别说亲力亲为。诸葛亮和传统士大夫不一样,不光没有歧视,还亲自设计、制作了不少的器械,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权”,称得上是一个设计师、机械师、发明家。作为一个士大夫,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和行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诸葛亮的一个伟大之处。
诸葛亮的发明主要是和军事有关,有诸葛连弩、苦竹枪、木牛流马、八陈图等。现在有人复制出了连弩、木牛流马。连弩的优点是射击速度快,缺点是杀伤力弱,防御性多于进攻性。
诸葛亮以《易》八卦的思想原理,将孙武、孙膑等作的战国车战八阵图重新设计,改变为步骑作战八阵图,但已失传,从现有史籍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主要是根据作战区域的地理形势来行军布阵,借助地理优势进行攻击或者防御。传说有三个地方留有八阵图的事物遗迹:一是重庆奉节;一是陕西沔县;一是四川新都;以重庆奉节的最为完整。
其发明主要为军事器械,数量也不多,也不能说是杰出的发明家。
第四、节俭廉洁。诸葛亮不光要求儿子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自己也以身作则,是一个淡泊节俭、廉洁自律的人,《诸葛亮集》中收录的诸葛亮《又与李严书》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贵为丞相之妾,却只有一套正式见客的服饰,反衬出诸葛亮的节俭廉洁。这封信也是诸葛亮纳妾的唯一证据,古人妻妾观念分明,制度严明,以妻礼待妾是会受到惩罚和非议的,以妻为妾或以妾为妻都是违反礼仪的。诸葛亮明言为妾,就绝不可能是妻。曹丕立郭女王为皇后时,栈潜极力反对的理由之一就是以妾为妻。
诸葛亮曾给后主刘禅上过一个表,对自己的财产状况作了说明:“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死后,其遗产果然就像他说的那样。
按说诸葛亮不会这么清贫的,刘备入蜀论功行赏时,曾“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是最高赏赐。诸葛亮给李严信里说的“吾受赐八十万斛”,可能是后主刘禅给的。这两次赏赐的财产都十分巨大,诸葛亮子嗣又少,足够诸葛亮一家过上钟鼎玉食的富足生活,但事实上诸葛亮一家却过得很节俭,家里也无余财,那些财产会到哪里去了呢?现在有一些三国爱好者在关注和探讨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在下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诸葛亮退还了这些赏赐或者是将这些赏赐算作公帑,一律用于国事。总之不会象一些哗众取宠的人所说的那样花天酒地的挥霍浪费了。(以诸葛亮的勤政,想花天酒地的挥霍也没有时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9 15:18:47 +0800 CST  
第五、雅好艺术。诸葛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仅有一篇《出师表》具有一定的影响,其艺术修为不为人所知,其实诸葛亮是个非常热爱艺术的人,自身也有较高艺术创作能力。
对绘画的热爱。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在其另外一书《论画》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包括诸葛亮在内的上古画家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诸葛亮集》里收录的《华阳国志》资料里,也有诸葛亮为南中少数民族画作图谱的记载,内容涉及天地日月等自然现象、龙牛马驼羊等动物形象、官员乘马巡行场面等人物形象,综合起来看有点象南中少数民族发源发展的图谱和归顺(蜀)汉政权得到(蜀)汉政权赏赐的场景,有讲述历史,记录战功的作用。场面宏大,物种众多,没有较高的绘画水平是不行的。从记载中看,诸葛亮画了还不止一幅。
对书法的热爱。中国最早把书刻和书写作品称为“书法”就是在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书法”由此从单纯的用于人际交流的实用性工具升华为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作品。诸葛亮所处的时期,篆、隶、草、行、楷五体书法艺术已基本齐备。
诸葛亮喜爱书法,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比较出色。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说明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能作为“法帖”供人临摹珍藏,自然是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书法功力。王羲之有洗墨池,诸葛亮也有洗墨池,《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
对音乐的热爱。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音乐,能吟唱、会弹奏、懂乐理,还会制作乐器。诸葛亮隐居襄阳时,居处西边有一小山,诸葛亮经常登山鼓瑟,当地人就把这座山取名为乐山。看来诸葛亮鼓瑟吟唱的习惯已为当地人所熟悉和喜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结合前面所说诸葛亮是能工巧匠的记述来看,会制作琴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其所作的书能称为《琴经》,应该是很有音乐理论修养和实际弹奏能力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9 15:19:49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2-09 23:00:40
冰天雪地,荒山野岭,挑灯夜读楼主大作。
-----------------------------
谢谢捧场。咋跑荒山野岭去了?注意安全哟。在那种环境下读帖子,如果能对你有所益,真是在下的荣幸。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1 13:35:06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2-10 09:59:29
顶起来!!!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1 13:35:23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2-10 10:49:20
文章对诸葛亮的各方面都做了全面概况,使人理解生活环境背景塑造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瑕不掩瑜,其事功令人千年景仰。
-----------------------------
谢谢捧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才是真人。英雄时势,时势英雄,有时方成英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1 13:38:58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2-11 11:36:10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1 13:39:10 +0800 CST  
诸葛亮遗命安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墓不要太大,只要能装下棺材就行,穿戴平常衣服,不用陪葬。诸葛亮墓究竟在定军山何处一直是个谜,现在勉县的武侯墓只是因为刘禅为诸葛亮立庙在那里而附会出的墓地,不一定就是诸葛亮的葬身之所。葬于何处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聪明人啊!
诸葛亮之死还差一点让(蜀)汉、吴联盟产生破裂。吴国担心魏国因丧取蜀,危及自身,就增加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守兵一万人,有两个目的,一是增援(蜀)汉,二是如果(蜀)汉被灭,就以此为与魏国的分割线。(蜀)汉听说后,也增加永安的驻防人数,防止意外发生。(蜀)汉参军、右中郎将宗预此时受命出使吴国,应该是去向孙权介绍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情况。孙权问宗预说:“我们就像一家,但却听说你们增加了白帝城的防守人马,这是为何?”宗预回答说:“臣认为吴国增加巴丘的防守兵力,我们增加白帝的,都是形势使然,都不足以互相责问。”孙权哈哈大笑,夸奖宗预不惧直言,非常喜欢他,对他的尊重和喜爱仅次于邓芝和费祎。
很有意思的是,经过仔细的研究对比会惊奇的发现,曹操和诸葛亮就象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里最具代表性的阴阳两极。曹操具有阳的特征:外向、张扬、不羁性情、极具攻击性和占有欲;诸葛亮具有阴的特征:内敛、含蓄、端庄严谨,讲求宁静淡泊。两个人把中国人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演绎到了极致,真是精彩绝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是个三国迷,对三国研究颇深,他认为(蜀)汉能生存延续下去的原因是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决定和诸葛亮执政后的管理行为。苏辙在其所著的《栾城后集》中说:“任人莫难于托国……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又发李严、杨仪,援蒋琬、费祎而授之。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过于魏、吴远甚。”苏辙是拥刘派,认为(蜀)汉“过于魏、吴远甚”这个评价难免因个人情感而有些夸大其辞,但能看到“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的现状并将其归功于刘备、诸葛亮,这个眼光还是颇为独到的。
以祝秀侠、方诗铭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也认为是诸葛亮造就了(蜀)汉政权和三国鼎立的时势。祝秀侠先生认为:“(蜀)汉的历史,是武侯(诸葛亮)一手写成的。没有武侯,昭烈(刘备)虽能有他个人的英雄历史,却不一定能有(蜀)汉的历史。三分的局面,是决定于武侯的,武侯成为(蜀)汉的主要人物,而昭烈反在其次。”方诗铭先生也说:“作为‘枭雄’的刘备后来终于取得荆、益两州,建立蜀国,这完全是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策画。其间,关羽丧失荆州,以及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惨败,都是违背了这个策画中‘结好孙权’的结果。至于三国鼎立的蜀国,更是诸葛亮所写的历史,与刘备完全无关。”两位先生出于对诸葛亮的敬爱,都认为(蜀)汉建国和三分天下是诸葛亮所为,与刘备无关,这样说还是有失偏颇,毕竟(蜀)汉国是刘备亲自建立起来的,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是在刘备带领下打下来的,但两位先生对诸葛亮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固和延续,卓有成效地造就时势的巨大功劳的发现还是值得首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1 13:42:47 +0800 CST  
第三十七章 曹睿之死
如果不算曹操,只从曹丕登基的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算起,到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发生高平陵事件司马懿掌权为止,曹操子孙后代执掌皇权的时间仅有30年,其中曹丕七年,曹睿十三年,曹芳十年。曹芳八岁继位,朝政大权实际上主要掌握在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亲手里,如果把这也去掉的话,就只有二十年。曹睿是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
有时候真的感觉是天意要灭曹。曹操世系传承不是亡于后代的无能,而是亡于短命,亡于无后。如果天假曹睿哪怕是十年,曹芳十八岁继位,也算是长君,大权也不会轻易旁落;如果天使曹睿之子无夭折之丧,顺利成长……
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假设,只是一种感叹而已。
还是直接说曹睿吧。
说到曹睿,最绕不过的就是其身世。他究竟是曹丕的儿子还是袁熙的儿子,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说他是袁熙儿子的主要理由是史载其死时年龄为三十六岁,照此回推,他出生那年正好是曹操攻破邺城,曹丕纳甄氏为妾之时,不可能是曹丕之子。
说他是曹丕儿子的主要理由是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时十五岁,那年是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那么其出生时间应当在曹丕纳甄氏一年(公元205年,按周岁)之后或者二年之后(按虚岁),不论怎么计算,都是曹丕之子。照此推算,曹睿死时为三十四岁。
不知道各位看官怎么看,在下倾向于是曹丕的儿子。理由是,一、这个时期的纪年有些混乱,曹丕登基那年,有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三个纪年称谓。曹睿登基当年没有改年号,太和元年是从第二年开始的。后来曹睿又于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改过正朔,每年的第一天为正,每月的第一天为朔。曹睿认为魏得地统,(三统论,春季有三个月,分别子、丑、寅,对应天、地、人三统)应该以丑月为正,所以将青龙五年春三月改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曹芳继位后又改了回来。这种混乱造成对曹睿年龄推算的失误,比如照曹睿纪年,应死于景初三年一月,但按曹芳的纪年,则应死于景初二年十二月,这就有一岁的出入。陆侃如先生考证曹睿死时为三十四岁,如果去掉这一岁,曹睿就只有三十三岁。古人年龄以虚岁计算,如果按照周岁计算,曹睿死时只有三十三岁,怎么也不可能是袁熙的儿子。
二、曹丕是曹操长子,关系到世系继承的问题,对曹丕妻妾怀孕分娩应该是有严格的检查和记载的,如果甄氏怀孕分娩的日期有任何可疑之处,曹睿就算能活下来,也永远不可能继位。
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灭公孙瓒后,分封子侄,以袁熙为幽州刺史,离开邺城,甄氏留在邺城侍奉袁绍刘夫人。以后没有袁熙曾经回到邺城的记载,甄氏怎么可能怀上袁熙的儿子?
曹丕不喜欢曹睿,不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只是因为厌恶甄氏而迁怒于曹睿。有人说曹丕知道曹睿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就杀甄氏灭口。曹丕傻呀,明知如此还要将皇位传给他?虽然曹丕儿子不多,但起码曹礼还在啊,曹丕也有过立曹礼的念头啊。小老百姓家的家长死时也只会把家产传给亲生儿子,而不会传给养子啊,何况是皇位!
诸多曹睿非曹丕亲子说法中,最为哗众取宠荒诞不经的是把曹睿的字作为证据。说曹睿字元仲,是“袁种”的谐音,是甄氏为怀念袁熙而取。这个想象力也太丰富了,宮斗剧看多了。为曹睿取名命字,是曹操、曹丕的事情,甄氏还真没资格来取,即使他是儿子的生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1 13:45:20 +0800 CST  
曹睿是长房长孙,生下来就深得曹操喜爱,几岁时就显得非常聪明伶俐,曹操很诧异,甚至说出“我因为你有了三世基业”的话,(有点隔代指定接班人的意味了。还真不知道曹操最终指定曹丕为接班人有没有曹睿的因素)经常带在身边出席与侍中近臣的宴会。曹睿很好学,特别对法理感兴趣,其执政后特别关注法理就和这时期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
曹丕为魏王时,封曹睿为武德侯;为皇帝时,封其为齐公,不久为平原王。因为甄氏赐死的原因,被降为平原侯。
曹丕因宠爱的郭皇后无子,下诏让曹睿以郭皇后为母,曹睿无奈,只得敬事郭皇后,早晚通过内官给郭后请安。郭皇后也因为无子,对曹睿给予慈爱。
曹丕宠爱郭皇后,指定郭皇后为曹睿之母,有保护郭皇后的意义,因郭皇后无子,一旦曹丕去世,就会沦为孤家寡人,在宫中的地位甚至命运都充满不确定性。新皇会指定自己的生母为太后,郭皇后最好的结果是保留名义上的太后,失去所有后宫权力,随时处于被人鱼肉的地步。郭皇后之所以给予曹睿慈爱,也是深深知道母以子贵的道理,将未来寄托在曹睿身上。同样的道理,曹睿也只有敬事郭皇后,通过子以母贵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甄氏之死和曹丕宠爱郭皇后有极大的关系,曹睿在情感上是排斥郭皇后的。因此,郭皇后与曹睿的关系更多的是利益关系,合则双赢,离则两败。
果然,曹睿继位后,立即尊卞皇太后为太皇太后,郭皇后为皇太后。不久追谥母亲为文昭皇后。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1 13:47:10 +0800 CST  
在曹操时期,因受曹操喜爱,曹睿经常与侍中近臣接触。曹丕时期,因为母亲的原因,曹睿“与朝士不相接”,深居简出,韬光养晦,谨言慎行,以至朝臣对其知之甚少,颇感神秘。曹睿继位多日后,单独召见侍中刘晔一人,谈了一天。其他的大臣都找刘晔打听皇帝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刘晔回答是:“可以和秦始皇、汉武帝相比,但才能稍微有些不足罢了。”
可与秦皇汉武比肩,这个评价不低啊,真是这样的吗?看看曹睿的执政经历再来述评。
曹睿是长君继位,自掌朝纲,继位当年底,封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各司其职。包含四个托孤辅政大臣在内的朝廷重臣,没有谁能左右曹睿。长君继位对稳固皇权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皇权稳固,号令一统,曹睿执政期间,国内安宁。曹睿鼓励农桑,恢复五铢钱,对孤寡老弱生活无依靠者由官府赐给谷物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魏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曹睿时期和曹丕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相比很有趣,几乎完全不同。曹丕时外部环境相对稳定,西北鲜卑、乌桓小有叛乱;东吴称臣,虽然偶尔有军事摩擦,但都没有发展成大规模战争;(蜀)汉与东吴不和,对魏国没有军事行动;辽东平静。国内局势反而不稳,青徐集团蠢蠢欲动,对曹丕的统治造成威胁,因此,曹丕把主要精力放在平定内乱上。
曹睿时内部稳定,外部环境恶劣。西北仍有叛乱;东吴与(蜀)汉结盟,诸葛亮连续五次北伐,孙权也不时或单独北伐,或与(蜀)汉同期北伐;辽东公孙渊与孙权联盟攻魏。魏国四面受敌,形势严峻,因此,曹睿把主要精力放在应对外敌上。
南方孙权率先发难。曹丕五月去世,曹睿继位。孙权八月分两路攻江夏、襄阳,引发魏吴之间的争战。
西南方(蜀)汉诸葛亮诱降孟达不成功后开始北伐,引发魏(蜀)汉之间长达近十年的争战。
西北方麴氏家族叛乱。
上述西南、西北方向的争战情况前文已叙,此不赘述。只谈北方鲜卑乌桓、东方辽东、南方吴国与魏国的争战。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1 13:48:40 +0800 CST  
前文说过,曹丕给了轲比能喘息的机会,使得轲比能重新崛起,将以前匈奴所有之地全部占为己有,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五原(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以东一直到辽河,(今辽宁省南部)都成为鲜卑的势力范围。
曹睿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鞬部落办事,不知道什么原因,夏舍被郁筑鞬杀害。田豫率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伐郁筑鞬,大获全胜。轲比能率领三万骑兵前来解救,将田豫包围在马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田豫向朝廷和就近的雁门太守牵招求救。
曹睿接到消息后,与近臣商议,中书令孙资认为轲比能很敬重已故护乌桓校尉阎柔,阎柔的弟弟阎志此时正在上谷郡(郡治今河北省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任太守,也历来为鲜卑人所信任,可以派阎志前往劝说轲比能解围。阎志领命前往,果真说服轲比能,为田豫解了围,此时轲比能已围城七天。
牵招接到田豫的求救信后,也立即集结部队,准备前去救援。雁门郡属于并州,周里的官员以太守不能越界征讨的规定为理由不让牵招驰援。牵招认为持节的将领被包围,(田豫持节。节为国家象征,失节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持节者都是奇耻大辱)不能按常规来处理,州里不让出兵,牵招就直接给皇帝上了道表就出兵。出兵时四处发布文告,说要从西北进攻鲜卑老窝,然后东行和田豫会合一起杀敌。田豫军知道消息后也兴奋无比跃跃欲试。牵招又向守卫要塞的鲜卑军队发布檄文,鲜卑人顿感恐惧,纷纷离散。大军攻到以前的平城,(今山西省左云县东五里古城)敌人崩溃即逃。轲比能又云集骑兵来到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至大同市西一带)北。牵招秘密行军,发动突然袭击,杀了很多敌人。
这个事件史书记载出现混乱,《三国志》田豫、牵招传里记载得不一样。综合其他记载,在下个人认为是上述那样的。曹睿令阎志解围是信使往来,阎志也只需要带几个人随行,行动迅速,先于牵招到达,说服轲比能解围。牵招是大军进发,准备工作繁多,又受到州里掣肘,大军行军速度也相对较慢,后于阎志。沿途攻打防御的鲜卑人,轲比能率围马城撤退之兵赶至武州塞与牵招对敌。
牵招因为诸葛亮几次北伐,而轲比能又很狡猾,两方有可能互相联络,两面出击。其他人认为他们相隔太远,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又出祁山,果然与轲比能联络,此时轲比能本人在幽州给魏国送马,派其他人带兵兵屯石城,与诸葛亮遥相呼应。曹叡命牵招寻找时机讨伐轲比能。诸葛亮北伐失败撤兵回(蜀)汉,轲比能回到漠南。牵招和并州刺史毕轨商量,说:“鲜卑人迁徙无常,如果带兵去追,不一定能找到追到。如果偷袭,道路艰险,军资粮食转运难以秘密进行。可以先派兵守住新兴、雁门两个关口,再派部队出屯陉北,(雁门关以北)对外镇抚,对内屯田,储备军资粮饷,等到秋天粮足马肥,会合州郡兵力,找机会出兵征讨,一定能取胜。”可惜此计还没来得及实施,牵招就病死了。
牵招驻守雁门郡十二年,威风远振,其治理边地之能力和功绩,仅次于田豫,深受百姓追思。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1 13:52:09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2-11 15:49:47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1 16:33:40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2-11 18:09:20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2 10:03:08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2-12 11:07:14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2 11:19:31 +0800 CST  
曹丕时期,因轲比能杀死其兄长扶罗韩而与轲比能结怨的步度根投奔魏国后一直驻守雁门、太原二郡,还召唤回了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带领部众前来与自己一同驻防。一心守边,不为边害。魏明帝曹睿继位后,轲比能逐渐壮大,其他部落纷纷依附。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轲比能以结亲引诱步度根背叛,率领一万多人马到陉北迎接步度根的家人、资产。并州刺史毕轨给曹睿上了道表,也不等曹睿的批复,立即出军,想以军威阻止轲比能,震慑步度根。
毕轨,字昭先,就是曹操任兖州牧遇到张邈、吕布叛乱时逃回去救家人的毕谌之子。毕轨少年成名,曹睿未继位前,为曹睿的文学掾。曹丕执政末期,外出作长吏。(县令、长、丞、尉为长吏)曹睿继位后,因其为东宫旧臣,召入朝中为黄门郎,并将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毕轨由此富贵。后来出任并州刺史,骄奢强横,从其此次出征也可以看出,只是给曹睿上了道表,并没等候曹睿的答复就率军而出。
果然,曹睿并不赞同讨伐轲比能。曹睿看了毕轨的上表说:“步度根已经被轲比能诱惑,心中忐忑不安。如今出军,反而会惊吓到轲比能、步度根,迫使二部合二为一,怎么威镇呢?”立即下诏告诫毕轨,即使已经出军也不能出塞过句注山。(即雁门山,在雁门郡阴馆县内,今山西省朔州市东南五十五里夏关城村)诏书到时,毕轨已经驻扎阴馆,派将军苏尚、董弼追击鲜卑。轲比能让儿子带领一千多骑兵迎接步度根,途中在楼烦(雁门郡楼烦县,在雁门关以北)和苏尚、董弼相遇,双方交战,苏尚、董弼二将战死。步度根部落全体叛逃出塞,与轲比能会合。
毕轨的错误行动导致轲比能、步度根两部合二为一,为魏国北部边境安宁带来巨大的隐忧。魏国决不能让鲜卑壮大起来,曹睿派骁骑将军秦朗率领精锐禁军征讨。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2 15:26:56 +0800 CST  
秦朗,字元明,秦谊禄的儿子。曹操在下邳打败吕布时,对关羽食言,自纳秦谊禄的妻子杜氏为妾,秦朗即随母亲居曹操宫中。曹操很喜欢秦朗,经常带秦朗一起出席宴会活动,还得意洋洋地对宾客说:“世上有像我这样疼爱养子的人吗?”
秦朗成年后并没有出仕,而是四处游历。直到曹睿继位后,才出任骁骑将军、给事中。秦朗深得曹睿宠爱,经常陪伴在曹叡左右。曹睿凡事都要征询秦朗的意见,并且总是亲切地叫他的小名“阿稣”。多次赏赐秦朗,还为他建了一幢大府第。秦朗没什么显著才能,既不能劝谏曹睿的过失,也没有为朝廷推荐什么人才,就因为曹睿喜欢他,朝中其他人就经常贿赂他,以至他的财富远远超过了朝中文武重臣。
秦朗率军至并州时,毕轨想巴结他,打算让他乘车到官署,并州别驾李憙认为这样做不合规矩,毕轨不得已才放弃。
轲比能、步度根听闻朝廷精锐来了,立即逃往漠北。只有泄归泥投降。当年十月,步度根部将戴胡阿狼泥也率部到并州投降,秦朗也算是得胜而归。
毕轨兵败后,中护军蒋济上表弹劾,认为毕轨这次失败,可以既往不咎,但恐怕以后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建议将其换到其他地方。后来和李胜、邓飏等人因为作风浮华而被魏明帝免职,不再任用。曹芳继位后复出,为曹爽党羽,后面会讲到。
同年九月,西北安定郡内原本归降的匈奴部落首领胡薄居姿职等人发动叛乱,刚击败诸葛亮四次北伐的大将军司马懿派安定人将军胡遵率军平叛,顺利取胜,胡薄居姿职等再次投降。
远遁漠北的轲比能、步度根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发生内讧,轲比能杀了步度根。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2 15:29:21 +0800 CST  
轲比能之死很有意思,既不是死于魏国大军的讨伐,也不是死于部落内乱,而是死于魏国官员争权夺利,让人意想不到。
这得从田豫说起。田豫本来是持节、护乌桓校尉,戍守北方边陲卓有成效,为魏国北方第一人。成功人士总是会有人嫉妒的,田豫就受到幽州刺史王雄的嫉妒。
王雄,字元伯,王戎(竹林七贤中最年少者)、王衍的祖父,王乂之父。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属琅琊王氏家族。曹丕时,王雄在涿郡太守任上,前同僚后来出任安定太守的孟达(非(蜀)汉降魏那个孟达)向朝廷推荐王雄,认为王雄曾经在三个县任过职,政绩卓著,涿郡太小,不足以施展其才华。曹丕下诏说:“王雄有胆智技能文武之姿,我早已知道。现在先让其参加散骑的选拔,让他学习掌握朝廷行政程序和方法,然后大用。让天下有才之士先经历散骑这个阶段,然后出去执掌州郡,这是我本意。”后来,王雄果然得到重用,出任幽州刺史。
田豫驻军就在幽州,边陲之地,极其依赖军队,军职明显比行政职务管用,再加上田豫还持节,代表皇帝守边,在当地声威也远远超过王雄。王雄虽然是幽州刺史,有监督州郡官员之权,但品秩较低,也不能监督军队将领。照孟达推荐中所说,王雄是个很有能力志向的人,势必不愿屈居田豫之下。于是王雄就与幕僚密谋,想取代田豫。他们四处宣扬田豫的守边政策有误,扰乱了边境,为国家生出许多事端。朝廷不察,竟然相信了王雄的话,将田豫调任为汝南太守,为表示安慰,加官为殄夷将军。王雄如愿以偿地以幽州刺史兼领护乌桓校尉。
王雄上任后,采取安抚政策,轲比能表面上也接受安抚,表示臣服。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轲比能率领其部落的人和丁零(丁零,中国北方一游牧族群,亦作丁令、丁灵、钉灵。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称西丁零 )部落首领兒禅一起到幽州,给魏国贡献名马。但却派人带兵出屯石城,与诸葛亮四次北伐相呼应。时降时叛,是古代中原周边族群对汉政权的常态,那种状态对其有利,他们就选择那种状态,也算是一种生存之道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2 15:30:33 +0800 CST  
轲比能青龙元年(公元233年)的背叛,对王雄刺激太大。田豫时,轲比能虽然也经常发动叛乱,但规模都没有这么大,步度根、泄归泥也一直尽心尽力地为朝廷防守雁门、太原二郡。王雄是以田豫戍边政策有误为由赶走田豫的,如今却发生了比田豫时期更为浩大的叛乱,连步度根、泄归泥也叛变了。这不是打王雄的脸吗?王雄决心除掉轲比能,挽回面子。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王雄派勇士韩龙混入轲比能部落,寻找机会暗杀轲比能。韩龙行刺成功,王雄率军进入鲜卑领地,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
轲比能之死导致鲜卑部落分离,互相攻击,其中强大的部落远行漠北,弱小的只好投降魏国。魏国北方边境得以安宁。
从事情的结果来看,王雄除掉轲比能为魏国去了一大隐患,功绩斐然。有点像现在军事战争中的斩首行动,一举击中要害。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2 15:31:31 +0800 CST  
北方安宁了,东方呢?
这又要从公孙度说起。前文说过,辽东公孙度因为老乡徐荣是董卓部将,在董卓专权时,推荐公孙度任辽东太守。各路诸侯忙于逐鹿中原,公孙度孤悬辽东,无人打扰,就做起了土皇帝。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亲公孙延为建义侯。修建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二祖庙,在襄平城南承制设坛墠,(除地祭处筑土为坛,除地为墠)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这些事情和这些服饰都是皇帝才能做和使用的,公孙度俨然一副皇帝的派头。曹操无暇分身对付他,只好安抚。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一说奋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竟然不接受,傲慢地说:“我在辽东为王,要什么永宁乡侯啊!”把朝廷给的印绶扔在武库里,不屑一顾。
当年公孙度去世,长子公孙康嗣位,把永宁乡侯的爵位给了弟弟公孙恭。
公孙康继位第二年,辽东就受到重创。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击败袁谭后,派中坚将军张辽安抚海滨一带,打败了公孙度所置的营州刺史柳毅,公孙渊失去其父夺取占领经营多年的东莱各县。张辽得胜回邺,曹操亲自出迎,与张辽同乘一辆车入城,升张辽为荡寇将军。
失去东莱,引发公孙渊对曹操的痛恨,扣留了曹操委任的从泰山太守转为乐浪太守的凉茂,不让凉茂赴任,并想趁曹操远征乌桓时偷袭邺城。公孙康对凉茂和其他将领说:“听说曹操远征,邺城没有守备,我想率领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取邺城,谁能抵抗得住?”诸将都说:“对。”只有凉茂不说话,公孙康回头问凉茂:“君以为如何?”凉茂这才回答说:“如今海内大乱,社稷危急,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辽东观看各家成败,为人臣者,本来应该如此吗?曹公担忧国家危亡,怜悯百姓受苦,率领义兵为天下诛杀这些凶残的民贼,功高德广,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因为天下初步平定,百姓开始安定集结,所以没有来责怪将军您的罪过罢了!将军居然还想带兵西进攻打邺城,那么存亡之路,不用一个早晨就可以决定。将军您好好考虑吧!”言下之意就是说公孙康想攻邺城是找死,诸将听凉茂这么说,都感到震惊。公孙度想了许久,估计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攻打邺城真的是活得不耐烦了,这才对凉茂说:“凉茂君说得对啊。”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打败乌桓三郡,袁熙、袁尚逃奔公孙康,被公孙康设计杀掉,将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左将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12 15:35:07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