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老顽童1290 2018-02-02 13:00:39
继续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14:22:25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2-02 20:33:23
精彩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22:22:55 +0800 CST  
@yy350414 2018-02-02 21:32:56
哦 又演完啦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22:23:32 +0800 CST  
一个大臣出仕时就有做权臣或者人君的说法都是诛心之论,没有哪个大臣是这样想的,这和他们所受的教育是抵触的,是大逆不道。臣子出仕时都是想做能臣、铮臣、贤臣,所谓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曹操是权臣吧?最初也只是想做个征西将军;诸葛亮够自负吧?想的也只是做管仲、乐毅。那些司马懿一出仕就想推翻曹家江山的说法纯属胡说八道,包括《晋书》里写的司马懿最初就不和曹操合作的行为,什么狼顾的说法都是伪造,都是为了后期司马懿篡权张目。
一个大臣最终成了权臣,是形势发展造成的,曹操、诸葛亮如此,司马懿也如此。当自己拥有了权力,尝到了权力带来的甜头,就再也不会放弃,只会继续攫取,特别是当自己不再拥有权力后有可能面临生死存亡时,就更不会放弃,就只能去做权臣,甚至去篡位。
没有证据显示司马懿有僭越之心,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的权力基础并不牢固,是靠特务统治(校事)来巩固权力。司马家族的权力基础完全稳固是在司马昭时期,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违诏带兵回洛阳,这才有了后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谢谢明智吴先生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22:46:26 +0800 CST  
不好意思,今天事情多,没来得及更新,只好晚上补上,影响各位看官休息,请谅。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22:48:33 +0800 CST  
此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痛定思痛,决心彻底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在地势平坦的黄沙(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屯田。同时操练士兵,改进木牛为流马。经过建兴十年、十一年两年的屯田、休整、操练,于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底,集中军粮于斜谷口,修建斜谷粮仓,为第五次北伐做准备。
恰在此时,诸葛亮历次北伐时对南中土著横征暴敛的恶果开始出现,部落酋长刘胄起兵造反,扰乱附近郡县。事情的起因是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张翼执法严峻,土著人对他很反感,于是揭竿而起。其实,随便换成谁去,都不招人喜欢,因为要为诸葛亮的北伐完成大量征粮、征兵的工作,只有强制进行,引起土著人的反弹。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江口镇平茯村)人,官宦之后,刘备领益州牧时,张翼为书佐,后举孝廉,先后出任江阳县(今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长、涪陵县(今四川省彭水县郁山镇)令、梓潼太守、广汉、蜀郡太守。建兴九年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
张翼举兵平叛,还没取胜时接到诸葛亮调其到北伐前线去的命令,手下任都以为张翼会立即赶往前线待罪,没想到张翼并不急于走,说:“我现在不能走。蛮夷造反,我是因为不称职才回去的,但代替我的人还没到,我要到前线去,更应当运粮积谷,为北伐之资,岂能因为受到处分的原因而废弃公务呢?”坚持带领士兵平叛。诸葛亮以丞相参军、副长史、(此时蒋琬为长史)领益州治中从事马忠接替张翼。马忠斩杀刘胄,平定南土,因功加马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因为北伐带来的造反。第四次北伐回来后,汶山郡(郡治今四川省茂县北)羌人就造反了,还是马忠带领将军张嶷等前去平定的。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小时在外婆家养大,取名狐笃。长大后恢复本姓,改名马忠。先为巴西郡吏,差不多与张翼同时被举为孝廉,出任汉昌县(今四川省阆中市内)长。刘备夷陵之战败退永安后,巴西太守阎芝调发郡内各县五千兵前往永安,派马忠带队。刘备与马忠交谈后,对尚书令刘巴说:“我失去了黄权,得到狐笃,这世上真是不缺乏贤才啊。”诸葛亮执政后,马忠为门下督,南征南中时,为牂柯太守。建兴八年(公元230年),为丞相参军,副长史、领益州治中从事,被李严派去通知诸葛亮撤退。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带兵出斜谷,开始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第四次北伐结束后,随司马懿一起西征的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认为诸葛亮还会北伐,方向是陇右,应该抓紧时间在陇右储存粮食,司马懿则认为:“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出陈仓,都失败了。即使还要来,也不会攻城,应当要寻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陇西。诸葛亮每次出兵都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回去后一定会大量储存粮食。依我的判断,三年之内不会出兵。”如果从建兴九年算起,到十一年,正好三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22:57:10 +0800 CST  
诸葛亮率军进驻武功县里的五丈原,(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与司马懿对峙。
魏明帝派征蜀护军秦朗,就是秦谊禄的儿子、曹操的养子带领二万步骑前来增援司马懿。战前大多数将领主张在渭水北扎营,与诸葛亮隔河而对。司马懿反对说:“百姓都积聚在渭南,那是必争之地。”引军渡过渭水,背水扎营,对诸将说:“诸葛亮如果真是个勇敢之人,就应当出武功依山而东,如果向西上五丈原扎营,我军就没有什么事了。”诸葛亮果然上了五丈原。
郭淮判断诸葛亮必定要北渡渭水,占据渭北高地,一旦诸葛亮渡过渭水,占领北原,隔断陇右与关中的通道,联络当地汉人百姓与土著族群,形势对魏国就十分不利,应该先占领,司马懿认同这个判断,派郭淮和将军胡遵一起先行前往扎营防备,战壕堡垒还没修筑好,(蜀)汉军就杀来了,郭淮、胡遵奋勇抵抗,守住了北原。
司马懿又派将军周当屯阳遂(渭水之北)作为诱饵引诱诸葛亮。诸葛亮军没能击败郭淮、胡遵占领北原,大军大张旗鼓地向西边开发,魏军一些将领认为诸葛亮要攻打己方西边的营地,郭淮却认为诸葛亮如此明目张胆地西行,是假的,想引诱己方大部队移防西边,真实的目的是攻打阳遂。魏军立即加强了阳遂的防御。当夜,诸葛亮果然乘夜攻打阳遂,魏军已有备,诸葛亮夜袭无果,只好退守五丈原。
双方就在渭水南岸相持不下。诸葛亮占据五丈原,守住南面通往汉中的斜谷道。司马懿在其东面,沿渭河一线防守;郭淮在其北面;一直驻防陈仓的后将军费曜在其西坚守陈仓。实际上魏军是三面围住了诸葛亮,诸葛亮想要前行相当困难。
归路没被魏军断绝,诸葛亮也不急于撤军,鉴于前几次北伐受制于粮食短缺的问题,诸葛亮就在当地屯田,打算和司马懿耗下去。
不幸的是诸葛亮没有时间了。屯田的效果不是短时间能够收到的,诸葛亮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司马懿主力决战,争取一战而胜。于是诸葛亮多次出兵挑战,司马懿自然明白诸葛亮的用心,不管诸葛亮怎样挑战都坚守不出。诸葛亮无奈之下用了虽然此前有人使用过,此后也有人使用过,但仍然是一个不大光彩的激将法,给司马懿寄去了一套妇人服装,司马懿终于被激怒了,上表请战,魏明帝不同意,以卫尉辛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前往前线制止司马懿出战。
当诸葛亮又来挑战时,司马懿整军预备出战,辛毗杖节立于军门,不让其出战。司马懿没办法,只好不战。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22:58:44 +0800 CST  
诸葛亮对司马懿上表请战之事有不同的看法,当姜维告诉诸葛亮辛毗来制止司马懿出战时,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之所以上表请战,是不愿意在将士面前示弱。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有办法战胜我,哪里用得着千里迢迢地请战啊!”诸葛亮这话说对了一点,就是司马懿是军前统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出兵,不需要请示。说错了两点:一点,司马懿上表请战不是要在将士面前表示威武,而是担心大多数将领受不了屈辱要求出战时自己弹压不了,故意上表给朝廷让朝廷派重臣以皇帝的名义来压住阵脚;二点,不是司马懿没有找到战胜自己的办法才不出战,恰恰相反的是司马懿正是找到了战胜诸葛亮的办法,那就是坚决不出战,以不战而胜诸葛亮。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曾经写信给司马懿询问战情,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大但抓不住时机,多谋略但少于决断,喜好军事但不懂权变,虽然有十万大军,也落入我的计划之中,我打败他已经是必然之事。”说明司马懿对战胜诸葛亮已经是胸有成竹。
相持期间,双方还有信使往来。司马懿在接待(蜀)汉使者时不问军事,只关心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回答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打违纪者二十军棍以上,都要亲临现场监刑。饭量很小。”司马懿听了后说:“诸葛亮快要死了。”
双方从五月相持到八月,历时一百多天。诸葛亮信不过下属事必躬亲的风格终于导致劳累成疾,病重不起,紧急召集军事会议,布置撤军事宜,将带兵之权顺位移交给魏延,由魏延负责撤军。
魏延命令将士烧掉营垒撤退,当地百姓看到后跑去告诉司马懿。司马懿带兵追赶,丞相长史杨仪与中护军姜维率军大举战旗,擂响战鼓,回身杀向司马懿。杨仪与姜维都是诸葛亮近臣,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的生死,摸不清虚实,看到是这二人领兵而出,还以为是诸葛亮亲自断后指挥,害怕中计,停兵不追。
撤军途中诸葛亮终于支撑不住,身死军中。魏延带兵进入斜谷道安全区域后才举哀发丧。司马懿第二天到(蜀)汉军阵地巡察,发现了许多书籍和粮食,判断诸葛亮已经死了。对诸葛亮病危之时仍旧能够全身而退十分赞赏,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辛毗不相信诸葛亮死了,司马懿下令追赶。魏延撤军时沿途抛撒了许多蒺藜,阻碍司马懿的追兵。司马懿派二千士兵脚穿软底木屐在前面开道,将蒺藜全部吸附在木鞋底上,道路疏通后,步骑疾追,追到赤岸,(今陕西省留坝县东北,已入斜谷道一半以上)才知道诸葛亮确实死了。因为赤岸通往汉中的栈道已经被魏延烧毁,无法继续追赶,司马懿才回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23:01:56 +0800 CST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成功撤回的(蜀)汉军内部却发生了内讧。这次内讧给(蜀)汉军队带来巨大的损失,伤及了(蜀)汉军的基础。
事情是由魏延和杨仪二人而起。此二人素来不和,形同水火,见面就吵,魏延有次甚至当众拔刀要杀杨仪。二人关系不光(蜀)汉人知道,连孙权都知道。在费祎、董恢等人出使吴国时,孙权曾经说过:“杨仪、魏延,都是小人。虽然有可用之才,但一旦任用得势以后,只要诸葛亮一死,这二人必定要引起祸乱。”诸葛亮在世时多次调和劝解二人的矛盾也没能成功,成为心中一大遗憾。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本来是曹操所任的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叛傅群投靠了当时驻守荆州的关羽。关羽任命其为功曹,受关羽派遣到成都向刘备汇报工作,得到刘备赏识,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为汉中王,升为尚书。夷陵之战时,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被刘备贬为遥署弘农太守。诸葛亮征南中时,启用其为参军,署理丞相府事。从此后跟随诸葛亮征南中和北伐,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迁任丞相长史,加绥军将军。
杨仪此人有才华,办事能力很强。跟随诸葛亮期间,杨仪常常参与军事规划,筹度粮谷,处理军中事务,做任何事情都效率奇高,很快办成,深得诸葛亮信任和赏识。
魏延也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赏识。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秉政,立即封魏延为都亭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提升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又升迁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并直接由亭侯破格晋封为县侯南郑侯。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以魏延为主力,一有军功,立即升迁,没有不重用魏延的地方。
史书记载,诸葛亮对二人都看重,从不偏废,只是对二人势如水火的关系深感头痛,又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来化解。诸葛亮是个力求公平公正的人,在理性认识上能够做到对二人公平对待,但个人情感和习惯上,应该是偏向于杨仪。杨仪是文人,又能干,长期呆在诸葛亮身边,属于诸葛亮核心圈子里的人。魏延是武将,并且身份特殊,是自带部曲追随刘备,深得刘备信任,不是诸葛亮核心圈子里的人。魏延和关羽很相似,善待士兵,勇猛过人,但性格却不大好,有些傲慢清高,同僚们大多躲避他,只有杨仪不服他,而这种性格也是诸葛亮不喜欢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23:04:02 +0800 CST  
此次撤军,诸葛亮将兵权交给魏延,杨仪心中又恨又怕,恨的是魏延掌权,怕的是魏延报复。魏延有假节之权,可以先斩后奏。于是杨仪上表造谣说魏延要投敌叛国,魏延也上表说杨仪要投敌叛国,双方不断上表指责对方,刘禅召集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研判这件事,蒋琬、董允全都保杨仪而怀疑魏延。请各位看官注意,这二人也是诸葛亮核心圈子里的人,自然不会保魏延。这也是为他们自己考虑,保魏延的话,以魏延的性格,今后是不会把这二人放在眼里的,朝中大事就会被握有军权的魏延所掌控,不能说魏延掌权后一定会谋反,但至少这二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既然朝廷定了调,就会追究魏延的罪责,杨仪才能以此发动政变讨伐魏延,不然就凭杨仪一个文人,官阶又没魏延高,手中又无兵权,是不可能挑战魏延的。正因为有了朝廷的支持,杨仪讨伐魏延时才会得到军队的支持,魏延失去军队支持,只好带着儿子和一些亲兵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将其斩首,把首级带回来交给杨仪。杨仪的小人嘴脸于此暴露无遗,起身用脚踏着魏延的首级说:“狗奴才,还能作恶不?”讨伐魏延时,蒋琬担心杨仪力量不够,还亲自带领禁军宿卫各营一起赶赴前方,走了几十里地后,传来魏延已死的消息,蒋琬才带队回宫。
朝廷还残忍地灭魏延三族。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23:06:32 +0800 CST  
魏延谋反,是(蜀)汉最大的冤案,也是对(蜀)汉损失最大的冤案。这件谋反案几乎是不值得一驳。两大漏洞:第一,魏延要投降魏国。如果魏延要投降,不会往南走回到(蜀)汉,是往北走,与司马懿咫尺之遥,很容易就去了。第二,魏延烧毁栈道。魏延是在大军安全撤出后,为阻止司马懿追击,烧毁了赤岸的栈道。如果像史书所记,魏延抢在杨仪前面回蜀,烧毁长达百余里的阁道,杨仪所带的数万(蜀)汉将士插翅也难飞越阁道,回到蜀中和魏延相对。
整个事件都是诸葛亮核心圈子里的人为了这个小集团的利益制造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去掉魏延这个桀骜不驯的人。其实杨仪也是受害者,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利用杨仪与魏延的矛盾,拿杨仪当枪使。《三国志·魏延传》里有句话说“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这才是事情的真相。这些人与魏延不和,害怕魏延接替诸葛亮执政,并不是魏延有背叛的行为。
诸葛亮虽然重用杨仪,在魏延与杨仪二人之间,情感上倾向于杨仪,但在小集团内部,杨仪并不是诸葛亮最信任的人,主要是诸葛亮认为杨仪的性格古怪狭隘,不如蒋琬。诸葛亮去世前,刘禅曾派尚书仆射李福到前方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诸葛亮此时估计已经病重,亲口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蒋琬以后是费祎,根本就没杨仪什么事。
果然,回到成都后,杨仪自以为功勋卓著,应该接替诸葛亮秉政,还专门叫都尉赵正来卜了一卦,结果卜出个火下巽上的下下卦“家人卦”,对自己极为不利。杨仪心里十分不快。刘禅以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而杨仪仅为中军师,不统领一兵一卒,整天闲逛而已。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2 23:09:04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2-03 12:35:33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5 09:49:32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2-03 17:25:39
顶起来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5 09:49:53 +0800 CST  
@yy350414 2018-02-04 16:39:30

-----------------------------
不好意思,又让您久等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5 09:50:35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2-03 10:37:23
由诸葛亮身后事可看出其不能识人用人,蜀汉后期的衰败他有很大责任。
-----------------------------
谢谢捧场。蜀汉人才匮乏的问题自刘备开始就一直存在。
三国前期,天下纷扰,人才流动性非常大,刘备势单力薄,不被人才看好,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田豫、太史慈、陈登,包括刘备的刎颈之交牵招都不愿跟着刘备,人才主要集中到曹操那里去了。刘备身边一直就那么几个人跟着。这也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原因,也是刘备得到诸葛亮如获至宝,如鱼得水的原因。
三国定型后,天下基本稳定,人才流动性变小,更不会流动到西南边陲仅有一州的蜀汉。
从刘焉杀益州豪强开始,益州土著对这个外来政权就采取不合作态度,刘焉父子是靠东州人士和东州兵的支持。这种态度一直延续到刘备时期,刘巴、谯周、来敏这些人都是这样。刘备主要是靠荆襄人士的支持。外面没有人才进来,里面人才不愿意出来,刘备集团只能靠自身的人才力量,难以形成人才储备。
诸葛亮执政后,忙于北伐,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人才,系统地建设人才梯队。诸葛亮北伐原因中,也不排除得不到益州土著的配合支持,不如北进取得政权的合法性,吸取中原更多的人才的因素。
诸葛亮识人用人上受个人性格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因此不蜀汉后期缺乏人才的状况全部归罪于诸葛亮。诸葛亮有一定的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主要责任还是在刘禅。
刘禅在位41年,诸葛亮执政只有12年,诸葛亮死后,刘禅收回了全部权力,执政了29年。如果说诸葛亮时期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出现了偏差和错误,刘禅完全有时间纠正。
诸葛亮对蜀汉后期的社会安稳是有所考虑的,临死前嘱咐后任不要再北伐,另外选择的两个接班人都是重文抑武,有治理社会能力的人。正因为蒋琬、费祎的正确使用,稳定了蜀汉社会,积累了财富,才保证了蜀汉政权的后期延续。二人死后,刘禅错误地重用姜维导致国亡。
在下至今没弄明白诸葛亮和刘禅为什么会那么重用姜维,真找不到姜维对蜀汉政治、军事、文化等事业做了那些重要的贡献。姜维北伐不是像诸葛亮那样有非常明确的政治目标。姜维同样得不到益州势力的支持,他的北伐就只是为了连通西北,得到羌人势力的拥护和支持。能力平平又眼高手低,活活地把蜀汉给折腾死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5 10:55:35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2-05 12:56:42
楼主辛苦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5 15:10:20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2-05 13:36:23
辛苦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5 15:10:40 +0800 CST  
杨仪资格比蒋琬老,杨仪为尚书时,蒋琬只是个尚书郎,后来虽然一起任丞相参军长史,但杨仪每次都跟随诸葛亮出征,承担了许多辛劳的差事。杨仪自认为资历、能力都超过蒋琬,应该排在蒋琬前,接替诸葛亮,现在居然成了一个闲职人员,落差太大,心里十分怨愤,精神都有些分裂了,大家害怕受到他言语没有节制的牵连,都不愿意和他来往,只有后军师费祎经常去看望安慰他。杨仪就对费祎大发牢骚,说的话确实有些疯癫不智,说:“当时丞相死了后,我如果举军投降魏国,还会落魄到现在这样子吗?真是令人追悔莫及。”没想到费祎是个告密者,把杨仪的话告诉了刘禅。杨仪回到成都还没有半年,就被废为庶民,举家迁往汉嘉郡看管。(郡治今四川省芦山县)杨仪不服气,不断地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朝廷下令郡里将其下狱,杨仪在狱中自杀。杨仪此时几乎已经疯了,是否是自杀,在下认为很难说。
可惜了对(蜀)汉忠心耿耿、功勋卓著的魏延。魏延死后,(蜀)汉再无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蒋琬等人的所作所为,无异于自毁长城。这也是家天下的弊端,在这种体制下,利益集团首先是保护自身利益,其次才是国家利益。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5 15:15:08 +0800 CST  
此次北伐前,诸葛亮派遣使者出使东吴,希望吴国同时举兵北伐,孙权以为诸葛亮北伐,魏国一定会集中兵力于西边,东边空虚,可趁虚而入,捡一点便宜,同意诸葛亮的请求,于五月分三路伐魏: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今湖北省汉口市)孙韶、张承(张昭的儿子)等攻广陵、淮阴;孙权以朱然、全琮为左、右督军,各假斧钺,进攻魏征东将军、统青、兖、徐、扬四州刺史满宠新建的合肥新城。各领兵一万多人,孙权号称十万。
此处联合北伐的消息被魏国提前知晓。(蜀)汉与吴国书信往来时,吴国的信使被魏国满宠部抓获,将书信送交朝廷。中书监刘放改换文书,说征东将军满宠想要投降(蜀)汉,然后封好信带给诸葛亮。诸葛亮誊写此信给吴大将步骘等人看,步骘等人又拿给孙权。孙权担心诸葛亮怀疑自己,写信做了许多解释。
六月,满宠计划率军援救新城守将张颖,殄夷将军田豫、散骑常侍刘邵都认为新城坚固,能够自守,不须援救。如果孙权的目的就是要围点打援的话,反而中计。
魏明帝也不同意满宠增援,认为合肥、襄阳、祁山是曹魏东、南、西三个防守重镇,城坚粮足,守城绰绰有余。魏明帝下令守城将士死守,任母亲甄夫人的侄儿甄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管诸将东征,然后自己率军乘船走水路增援合肥。
魏国可以同时在西边和南边两个战场进行较大规模的作战,说明其确实是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方。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5 15:16:37 +0800 CST  
七月,魏明帝率领水师东行。
满宠招募了几十名壮士,以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顺风放火,烧毁敌军攻城器具,乘乱射杀了孙权弟弟孙匡之子孙泰。孙权听闻魏明帝亲征,加上军中又流行疾病,带兵撤退。
孙韶一路同时撤退。
陆逊一路遇到了些麻烦,依靠陆逊机智勇敢,还小有收获。孙权撤军后,陆逊这边派亲兵韩扁给孙权送表回报情况,回来时路过沔中,(汉口附近)被魏军的巡逻侦察队抓获,诸葛瑾知道后有些害怕,给陆逊写信说:“大驾已经回去,敌人抓获了韩扁,知道了我们的情况。况且河水越来越浅,应当赶紧撤回。”陆逊没有回信,一边让人种菜豆,一边和平常一样与其他将领下棋、玩射箭游戏。诸葛瑾说:“陆逊多智,这样做肯定有原因。”就亲自来见陆逊。陆逊告诉诸葛瑾说:“敌人已经知道大驾撤退,会专心对付我们。现在他们已经守住我们撤退路上的要害,我们不能乱动,要保持冷静,想办法突围。如果显示出有退兵之意,敌人会认为我们害怕,仍然会来攻打,我们很容易失败。”二人秘密商议了一个计策,由诸葛瑾先去集中战船,隐藏在回军的河道边,陆逊则指挥全部兵马声势浩大地杀向襄阳城。城外守军素来害怕陆逊,全部返还城中。诸葛瑾趁机将战船开过来,陆逊慢慢号令部队登船,魏军不敢出城攻击。
行到白河入长江之地(今湖北省安陆县)时,陆逊扬言要停下来打猎,派将军周峻、张梁等悄悄偷袭魏军占据的江夏郡新市、安陆、石阳三县,(均在今湖北省安陆县附近)恰逢那天石阳赶集,城门外集市上人山人海,周峻等突然杀来,吓得赶集的人扔掉东西往城里跑,塞得城门都关不住。守城门的士兵没办法,挥刀乱砍,驱散百姓,关上城门。吴军在城外斩杀抓获一千多人。这可都是平民百姓啊!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陆逊家不到三世而亡,就是因为这次滥杀无辜的报应。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05 15:23:52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