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游在家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乌克兰危机警示录———和平发展道路中的战争准备》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6-07 07:44:16 +0800 CST  
云南山歌 两个婆娘一个郎 雷敏敏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6-29 08:43:44 +0800 CST  
日剧 飞机云 我怀疑现在的中国人很少会有人喜欢这剧 平实 内敛 自省 压抑 我喜欢 尤其第一集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6-29 08:46:43 +0800 CST  
有位五年前退休曾服务银行的朋友,学历大专并不耀眼,最高职位是经理,估计月薪低于5万元,但他透露有3亿元身价,绝大多数是纵横股市的成果。他究竟是如何积上一般上班族望尘莫及的财富呢?终于他告诉我致富秘诀,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每年只进出股市一次。

在股市中我是这样赚到15倍的

很多人要来向我索取炒股绝招,

我其实也没有绝招!

我现在把一些心得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1,我先研究自己的资金,时间。年龄等因素,把操作周期制定为“波段操作”。

2,然后根据操作周期选择使用工具===K线图表,均线,macd指标。

趋势:我用20日线来判断大盘,只要20日线连续三天向上走+价格站在均线上面===我就看多!当价格跌到20日均线下面+20日线连续三天向下走===我就看空不操作!

买点:当价格在盘整区中转强,是最好的买进时机!(我把转强理解为涨3%以上,要涨上午的才算数!最好能强势涨停!!!)===我一般收盘前买,若遇到涨停我就等破涨停买进去!

卖点1:亏7%卖。

卖点2:主流热点龙头我选择在收盘前破20日线卖,一般的股票我是收盘前破5日线卖。或者日线的macd指标的红柱子比前一天变短卖。===快要收盘了再来决定是否要卖。

资金管理:第一次买33%舱位,留67%补仓。

技术特征:历史新高+长期横盘+业绩成长+主流热点龙头

1,长期横盘的时间:1个月以上,我个人认为,第一拨的涨幅越大,横盘的时间就应该越长,因为获利盘越多。

2,横盘的振幅要越小越好。

3,牛市行情的龙头或超级强势股的横盘时间就不需要一个月以上,

(7天左右吧,而且5日线和10日线的距离很小)

4,为何要选择历史新高+长期横盘?因为主要是获利盘和阻力在阻碍价格上涨,历史新高+长期横盘刚好解决获利盘和阻力这两个问题。

5,为何选择业绩成长?因为主力喜欢业绩成长,所以我也喜欢。

6,为何选主流热点龙头?因为他的上涨概率排名第一!

7,为何一定要选择龙头而不选择其他股?因为其他股在超级牛市和大牛市会补涨,遇到小牛市或中级牛市他不会涨并且还会下跌!操作10年之后不会赚。而龙头不管在那种牛市他多要涨!并且涨得比别人快,涨得比别人多!所以我个人认为只有主流热点才能长久稳定获利!

市场操作理念:

1,当市场炒完“业绩成长”的时候,我会关注周围的股市炒什么。(96,97年的业绩成长炒完了之后,99年和2000年跟随外国炒网络。2003.2004年的业绩成长炒完了之后,2006.2007跟随外国炒有色金属。)

2,当市场跟随外国的题材炒完了,我开始关注“行业景气度”

3,牛市结束后的半年到1年的真空期间炒亏损的底价小盘题材股,例如:97年7月的深圳本地+st和10月的科技股,2002年的深圳本地股+st和2005年的上海本地股+st

4,牛市我是基本面第一,技术面第二,平衡市我是技术面第一,基本面第二。

5,图表不走好,再好的好消息我也不会相信他!

6,炒外国题材的主力喜欢在新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发动行情!例如:2000年的电子商务和2006年的有色金属。

为了更好的研究沪深股市的套利技术,我发现有一些民间的土方法在特定时期也是比较有效的,这些土方法也更适合于在综合技术方面比较欠缺的中小投资者,下面就举出部分民间高手的炒股绝招,供参考。

1

技术面的绝招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面绝招操作的关键是有大盘强势背景配合,且是短线波段。

1、追强势股的绝招:这是绝大多数散户和新股民非常追求的一个方法,最常见的方法有三,分别是强势背景追领先涨停板,强市尾市买多大单成交股,低位连续放大量的强势股。

2、超跌反弹的绝招:这是一些老股民喜欢的一个操作方法,主要是选择那些连续跌停,或者下跌50%后已经构筑止跌平台,再度下跌开始走强的股票。

3、技术指标的绝招:一些痴迷技术的中小资金比较喜好这个方法,最常用的技术指标有三,强势大盘多头个股的宝塔线,弱市大盘的心理线(做超跌股),大盘个股同时考虑的带量双MACD.

4、经典形态的绝招:这是一些大户配合基本面、题材面的常用方法,最常用的经典型态有:二次放量的低位股,回抽30日均线受到支撑的初步多头股,突破底部箱体形态的强势股,与大盘形态同步或者落后一步的个股。这些都是建立在大盘成交量够大的基础上的。

详情 ↓

2

基本面的绝招

需要注意的是,基本面绝招操作的关键是目标股必须有连续成交量的配合。

1、成长周期的绝招:部分有过券商总部和基金经历的文化人喜欢的方法,因为这种信息需要熟悉上市公司或者有调研的习惯。一般情况下,这种股票在技术上容易走出上升通道的习惯,如果发现上升通道走势的股票要多分析该股的基本面是否有转好因素。

2、扩张信息的绝招:有时候有的上市公司存在着股本扩张或者向优势行业扩张的可能,这种基本面分析要用在报表和消息公布前后时期。

3、资产重组的绝招:资产重组是中国股市的基本面分析最高境界,这种绝招需要收集上市公司当地党报报道的信息,特别是年底要注意公司的领导层变化与当地高级领导的讲话,同时要注意上市公司的股东变化。

4、环境变化的绝招:时间阶段不同,流行不同的基本面上市公司。

详情 ↓

3

题材面的绝招

需要注意的是,题材面绝招操作的关键要打提前量,而且要设好止损位。

1、社会题材的绝招:这点与社会事件和发展有关,比如说奥运举办、政策倾斜、新行业出现等等,这个题材是非常关键的,它的盈利性是比较重要的,应该重视。

2、热点题材的绝招:由于主力关注的问题,把技术与热点结合起来也是很重要的。

3、低价绩优的绝招:有些习惯于中线波段的年纪大的高手喜欢这个方法,即在股价最低的100名股票中找基本面最好的几只股票,同时考虑到技术性的强势。

4、制度题材的绝招:制度缺陷、制度创新、制度利用是沪深股市最大的特色,特别是上市公司融资成功后出现技术强势的公司,往往成为涨幅最大的一类股票。

详情 ↓

4

经验面的绝招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都要注意经验依赖的背景是否发生改变。

1、熟悉主力的绝招:瞄着熟悉研究透的券商、基金、机构、股评打伏击非常重要。

2、背景习惯的绝招:每个阶段专门做几个自己熟悉的个股。

3、龙头个股的绝招:有的投资者专做阶段龙头股(成交量最大)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4、偏锋品种的绝招:偏锋品种中经常出现低风险的盲点品种。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14 11:25:54 +0800 CST  
但从最近几年的美国本科申请和招录情况来看,美国高校里排名前15的名校,在中国的录取人数总体没有减少,可在北京、上海的录取人数则有明显下降,今年下降的情况尤其突出。
难道,美国名校不再爱“北上广牛娃”了?这个现象很多人关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从原因和对策上试着对该问题进行一下分析和探讨。
“牛娃”早出国,引发录取“跳水”
其一,优秀生源分散所导致。
过去,许多学生都是在国内读高中,然后申请美国的大学,但现在有一部分非常优秀的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就选择去美国读中学。他们在初二、初三时就有把托福分数考到100-105分的水平,英语能力远超出大多数国内学生的平均水平。这些国内高中的顶尖学生分流,明显削弱了在国内高中申请美本名校的学生实力,导致录取人数减少。
当然,一分为二地说,这些在美国中学就读的学生,有一部分反而产生了许多其他问题,在申请美本名校时并没有占到优势。
比如,他们本来在国内可算是强项的英语,到了美国高中里,与母语为英语的美国本土学生相比,英文反而变成弱项,历史和生物课也需有很高的英文要求,如果课程安排不理想,没有拿到好的成绩,就会影响到申请大学名校的录取。
此外,有些在美国高中就读的学生,还是按照国内高中生的规划在安排活动,比如在暑假上没有特色的夏校,或者做“短期”志愿者。
其实这里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提前在美国高中就读申请大学的优势。
如果说在中国就读的高中生在暑期参加美国夏校,可以显示自己有能力在美国的教育体系里把书读好的话,那么,美高学生可以直接透过GPA来体现这一点。所以,美高的学生应该在假期去参加课外项目,而不是和中国学生一样选择在普通的、没有特色的“夏校”里上课。
与此同时,在美高就读的学生应该利用平常学期当中的课外时间来进行更能得到美国大学名校招办认可的“长期”志愿者。
严控成绩单,“水分”进一步减少
其二,北京、上海重点高中的成绩单含金量提高。
2008年以后,随着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大幅增加,相对中小城市的中学来说,近几年许多北京上海重点高中对于申请出国学生的成绩单有更为严格的把关。
而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学校GPA成绩和标准化考试是两个硬指标。过去在成绩单管理较为宽松的时候,很多学生可以更集中精力专心去提高标准化考试成绩,但现在如果没有好的在校成绩单来体现学生的学术实力,就算有很高的标化成绩,学生仍然不会有好的申请结果。
所以,在北京上海,可能会有学生托福115分、SAT2300,却因为这个学生的在校成绩是年级400人中的第80名,年级排名只是前20%,对于美本名校来说,成绩不在录取范围内——这个学生入学后很可能是垫底学生,招录这样的学生可能性很小,而没能被美国大学前15的名校录取。
成绩单更为严格的把关,也削弱了北京上海重点高中学生申请美本名校的竞争力,导致录取人数减少。不过北京上海重点高中学生未来到名校就读后的适应能力会提高,长期来说还是好的。
“提前规划”活动,同质化太明显
其三,无效的同质化活动过多。
现在很多学生即使身处一线城市,所列的活动与二三线城市的申请者相差不大。其原因在于现在还有很多并不专业的留学中介和机构打着“活动规划”的幌子,去二三线城市“推销”活动。他们用看起来“高大上”的活动列表吸引学生,误导学生和家长花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提前”参加“活动规划”。
其实,真正有意义的活动往往是透过父母的社交圈或真正有实力的机构提供的资源进行的,通常是有针对性、且独一无二的,而不是能够明码标价“规划”的商业化活动。
北京、上海一线城市的申请者在“活动规划”上,因无效的同质化活动过多,并没有体现出经济和文化前沿阵地的资源优势。
扎堆选择热门专业,结果成“炮灰”
其四,热门专业选择“扎堆”。
中国学生和家长对于专业选择历来都有非常明显的偏好,这也使很多“热门”专业的竞争异常惨烈。
例如,如果同一所高中有10个学生同时申请西北大学的经济或数学专业,西北大学只会在这10人中录取2名学生。但如果这10名学生分别申请哲学、艺术史、生命科学、计算机等专业,那么彼此的竞争就会下降,可能就会有三四人被录取。
北京、上海的申请者及家长,应该有更广泛的视野和专业选择,了解美国本科入学后可以宽松转换专业的政策,而不必要和二三线城市学生一起扎堆申请“热门”专业。否则就枉费了身处在一线城市更有国际化视野,更多第一手信息的优势。
缺乏有见地的思考,与名校失之交臂
其五,申请文书写作误区类似。
美国大学的申请文书写作,一直是申请材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但受制于思维习惯,中国孩子的申请文书还停留在写个人经历的阶段。
实际上名校对申请文书的要求,除了反映申请者的写作能力、自身经历外,还是思考能力和成熟度的体现。一篇真正好的文书,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体会和感悟,以及自己独特的见解。
北京、上海的学生在这部分原本应该比二三线城市的学生有优势,但却因为过度参照前几年申请学生的文书“成功”经验,缺乏真正专业的申请指导,没有体现出一线城市小孩相对较成熟的思考能力和自身独特的见解的优势。
“刷分”“泄题”乱象殃及池鱼
最后,SAT考试安排不合理,影响申请者实力发挥。
当前“刷分”和“泄题”乱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波及较广,许多一线城市的申请者SAT考分优势并没有体现。因为在一线大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考生英文程度相对较高,但因为“泄题”“答案叫卖”等不良事件的影响,许多学生的高标化成绩在申请中的效果也大受影响。
另一方面,许多申请者因担心标化高分不足以录取名校,花费大量时间参加“不靠谱”的活动,挤占考试准备时间,影响考分成绩。
综上所述,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申请者,不要总是参加模拟联合国这类二三线城市学生也能参加的活动,而美高学生要参加一些只有在美高才有的活动。比如担任学校的宿舍长、生活辅导员、学科辅导老师等。
另外,运动是美高的一大特色,也是活动中含金量较高的一个。如果不擅长运动,那么也应当争取去当球队经理这种只有美高才有的职位。
在活动规划上、专业的选择上、文书的讨论上,学生和家长都要有全局视野和理性分析,听取科学指导和专业意见,不要盲目跟风。
在名校申请之路上,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应更自信、更理性、更客观,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本文作者:学美留学总裁 张恒瑞)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15 11:58:34 +0800 CST  
在贵阳,有这样一位石匠,用20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花溪夜郎谷,占地300亩的奇幻城堡。他叫宋培伦,花溪夜郎谷谷主。56岁,他隐居山野当石匠;20年,敲出心中的奇幻世界。他的故事就像黄药师和桃花岛的传说,他用20年的坚持,把中国人的侠客梦和田园情都照进了现实。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16 17:22:03 +0800 CST  
学习经济学,重要的不是记住某项具体结论,而是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究竟怎样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在张维迎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

1、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行动就是改变现状,而之所以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其中必然有对于某种价值的追求

经济学关注人的行动,而且关注人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整个经济现象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只有个体,才有目的和行动能力。人要行动,就必须思考,需要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这些活动只有个体才能完成。

我们常常使用群体、集体、政府、国家等概念,说它们做了某某事,这让我们以为集体似乎也是能行动的。但这种说法只在隐喻意义上才是对的。事实上,集体本身不可能行动,只有集体里面的人才能行动。

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习惯把集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利益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如果是这样,很多问题就很难理解,例如,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集体决策”经常没有效率等。

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

3、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那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要为午餐所付的那个“费”,就是“机会成本”。

人类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

比如,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就是指,相对于花费而言,我们拥有的钱是稀缺的。也许有人会说,大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其实不然。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

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举例来说,如果你现在面临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年薪10万元的大学教职,另一个是年薪50万元的投行交易员,那么在不考虑非货币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去大学任教的机会成本就是50万元。

虽然人们在个人决策时比较容易理解“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考虑公共福利提供等问题时,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

相对于私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往往更低,因此那些本想获取“免费午餐”的人最终得到的往往是一份更加昂贵的午餐。

4、人在边际上做选择

经济学所要关注的问题,通常不是极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举例来说,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边际”概念的引入破解了经济史上的一个著名难题——水和钻石的悖论。

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曾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水价值很低,而对人类生存可有可无的钻石则有很高的价值?

对于这个问题,古典经济理论并没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而从“边际”的概念入手,这个问题则很容易回答。

这是因为,物品的价值是由它带给人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虽然水很重要,但是由于它很多,因此在边际上多一滴、少一滴对效用的影响不大;而钻石虽然无关紧要,但由于它很稀少,因此在边际上多一颗、少一颗对效用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钻石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水。

5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人们在资源占有上可能有丰寡之别,在个人特质上可能有各自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通过自由交换,改进彼此的收益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举例来说,我手里有一瓶水,并且我认为这瓶水对我而言值1元钱,而你却认为这瓶水对你而言值2元钱。那么,如果我用1.5元把水卖给你,我们双方就都相当于赚了0.5元钱,这场交换活动让我们双方都获益了。

交易自由是双方都获益的前提。如果我强买强卖,非要用5元钱把水卖给你,那就是在增加我的收益的同时,减少了你的收益。

我们常说,市场经济下是“等价交换”,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如果一件商品对你我的价值都一样,那么交换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小。只有我们对某件商品的评价存在差异,自由交易才会发生,交易一旦发生,就为双方都创造了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愿交换一般都不会是等价的,而是伴随着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财富的创造。

区域贸易、国际贸易,本质上也都是个人之间的交换。自愿交换能促进交易各方福利的增进。而那些阻碍贸易自由的政策壁垒,很多都是打着维护“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的旗号,事实上却剥夺了公众改进福利的机会。

6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分工是和交易相联系的。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的交易就会很少。有了精细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才能更加频繁地开展。

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如果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分工,只能自给自足。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导致了技术进步与创新,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就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的扩大。一方面,各项改革措施废除了所谓的“投机倒把”等罪名,为国内贸易扫除了障碍;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则开启了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两方面都让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了。

随着市场的扩大,良性循环就启动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奥秘就在于此。

7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以动机来判断某项行动的好坏;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值得肯定。

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论述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的打算。”屠夫、酿酒师和烙面师虽然有着利己之心,但客观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值得赞许。

相比之下,那些利人的动机导致的损人后果倒是十分值得重视。

例如,政府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但是,如果政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那么企业雇用员工时就会更加慎重,反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这一忠告我们应时刻谨记。

8自由竞争是件好事情

让“利己之心”产生“利人之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由竞争。没有自由竞争,“利己之心”就只能导致“利己之行”。

中国农村有句老话,叫“匠人要发,房子快塌”,意思是工匠要发财,就必须把房子的质量盖得差一点。

只有房子一盖起就塌,才能不断有生意。但这个发财“秘诀”只可能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才有用。如果有竞争,为了争夺生意,工匠们必须提高建筑质量,让消费者满意,那些盖房质量差的工匠就不会有生意。

尽管自由竞争是好事,但在现实中却频频遭受非难。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说过:“‘竞争’这个名词背负恶名,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模式。

在传统社会中,所有的生意、交往只有在熟人之间才能发生,这看起来很有人情味。而自由竞争让人们对于邻居和陌生人差不多一视同仁,这似乎大大冲淡了社会的人情味,因而会招致一些人的厌恶。

对此,我们必须看到,所谓“人情”,其实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超出这个圈子时,人们往往相互敌视。恰恰是自由竞争改变了这一切,让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9制度比人强

宗教和传统道德哲学多以改变人性为目的。但在经济学家看来,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人的行为。

例如,在人民公社时代,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很低,农作物经常歉收。而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但粮食产量却大幅度增加。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激励制度变了,而不是人性变了。

有一些人说,经济学家只重制度,而不重人性。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事实上,人性和制度是相互影响的。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16 17:27:24 +0800 CST  
在制度不健全的国度,往往也伴随着各类腐败的盛行;而在制度健全的国度,腐败就相对较少。这说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制度的问题。

那么最重要的制度是什么?

产权制度和个人自由。只有个人财产得到有效保护,人们才有积极性创造财富,才有技术创新;而只有在个人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将个人的善变成社会的善。一个制度如果缺少了这两项要素,就不能算是好制度。

10世界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最重要的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受许多非行动者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其复杂性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这就是世界的不确定性。

世界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

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对未来做出判断并愿意为此冒险的人。如果没有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决策就只是一个计算程序,就没有企业家的用武之地。但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判断未来,如何收集和加工信息,就成为人们做决策的首要任务。

正是由于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并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家发现了没有满足的市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过去两百多年的经济进步才成为可能。张维迎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16 17:29:20 +0800 CST  
7月15,16.广州。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17 20:16:15 +0800 CST  
一首生活化的小诗

清早 小区周边竹子采摘了叶芽
尝试煮水。
分就分
最好
一言不合 拉脸子
很讨厌这样的性格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19 09:04:12 +0800 CST  
该实验出自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Dan Ariely的《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其结果很有趣,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尤为常见。

Part 1.

实验人员找来100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男女各半。然后制作了100张卡片,卡片上写了从1到100总共一百个数字。单数的50张卡片给男生,双数的50张卡片给女生。但他们并不知道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数字。工作人员将卡片拆封,然后贴在该大学生的背后。

实验规则:

1. 男女共100人,男的单数编号,女的双数。

2. 编号为1~100,但他们不知道数字最大的是100,最小的是1。

3. 编号贴在背后,自己只能看见别人的编号。

4. 大家可以说任何话,但不能把对方的编号告诉对方。

5. 实验要求: 大家去找一个异性配对,只要两人加起来的数字越大,得到的奖品越高,奖金归他们所有。

6. 配对时间有限。

大家猜猜会怎么着?

这个实验设置很简单,就是要男女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异性,争取能凑到最大的总和。实验是有奖金的,奖金金额为编号总和翻10倍。比如,83号男生找到了74号女生配对,那么两人可以获得(83 74)*10=1570美元的奖金。但如果2号女生找到了3号男生配对,那么两人只能拿到50美元了。

Part 2.

实验开始:由于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背后的数字,因此首先就是观察别人,很快分数高的男生和女生很快被大家找出来了。

例如,99号男生和100号女生。这两人身边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想说服他们和自己配成一对。

“来跟我一起嘛! 我会给你幸福的! ”

“我们简直天作之合啊! ”

是的,有些人天生就自带“女神”/“男神”光环……谁都想和最好的“女神”/“男神”配对。但人类的一夫一妻制决定了,人不可能同时和N个人配对,因此他们(高分者) 变得非常挑剔,他们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具体是多少,但他们知道一定是比普通人的要高。

为什么? 看看围在自己身边的狂蜂浪蝶就知道了,从这些追求者们殷切的眼神中就能够看出来。

自小是女神的人为什么被外界看起来更加“高贵冷艳傲慢”,是因为从小到大她们都有太多乱七八糟的浪蜂浪蝶扑过来了。追求者太多,哪有时间去一一好口相向? 只能高冷艳一点把不合格的拒之门外才是最佳策略。那些碰壁的追求者迫于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原本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定要找90 的人配对,慢慢的发现80 也可以了,甚至70 或者60 也凑合着过了。但那些数字太小的人就很悲催了,他们到处碰壁,到处被拒,被嫌弃。

据一位学生事后表示,在参加了这场游戏之后,他对人生的理解都有了不同……因为他在短短几小时里就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他们背后的数字太小了(基本都是个位数) ,要找一个愿意配对的人简直是难上加难。

最后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无外乎两条路:

一个是大家自己找个差不多的凑合凑合算了,比如5 号和6 号俩人配成一对,虽然奖金只有110美元,那也好过没有。二是和对方商量,如果你愿意和我配对,那么拿到奖金的时候就不是对半分,我愿意给你更多,比如三七分或四六分等等,或者事后再请你吃饭,虽然请客吃饭花的钱肯定多过奖金数额,但是找不到人配对实在是太没面子了。

(这个在现实中就有交易婚姻: 交易条件包括房子、财产、其他物质不等、代际婚姻、假婚姻等)

经过了漫长的配对过程,眼看时间就要到了,还有少数人没有成功配对,这些人没办法了,只能赶紧的草草找人完成任务。因为单身一人的话是拿不到奖金的……最后的倒数阶段,没有配对的都胡乱找了个人。当然也有坚持不配对,单身结束游戏的大学生。

实验结束。

Part 3.

心理学家发现,绝大多数人的配对对象其背后的数字都非常接近自己的数字,换言之中国古人说的“门当户对”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55号男生,他的对象有80%的可能性是50-60之间的女生,俩人数字相差20以上的情况非常罕见。

你们猜100号的女生的配对对象是谁?

好玩的是,100号女生的配对对象竟然不是99号男,也不是97 或95,竟然是73号男生,两人相差了27! 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多?

原来100 号女生被众多的追求者冲昏了头,她采取的策略是“捂盘惜售” (因为她并不知道100是最大值,也不知道自己就是100号) ,她还在等待更大数字的男人,等到大家都配对完毕,她终于开始慌了。于是她在剩下的男生里找了一个数字最大的,就是那位73号幸运儿。她最后也尝试过去找90 的男生,但是人家都已经有女伴了,让他们抛弃现有的女伴跟她配对并不现实,何况已经配对了他们不会为了这点钱而损自己名声。

从中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

1、因为人太多地方太小,你并不可能跑去看每个人背后的数字。 (空间,圈子,地域限制)

2、你只要看谁边上围着的人多,谁就是数字较大的人,而那些身边孤苦伶仃门可罗雀的人,肯定是数字小的,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立刻筛选出目标对象。 (多数决择,光环效应)

3、小数字的人追求大数字的人一般都很辛苦,因为要大数字的人接受小数字的人总不是那么甘心,因此追求方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但更大的可能是你再怎么努力,对方也不理你。 (女神与屌丝)

这场心理学实验完全就是人类恋爱行为的实验简化版。

Part 4.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一个异性的时候,出于本能的就会开始评价对方的价值,这完全是下意识的。但人类的价值非常难评估,没有谁会把数字贴在自己的背后,人们还往往会故意夸大自己的价值。至于夸大的手段、浮夸的工具各种各样。

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也远远超过了100 个,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这让我们做出决定的难度成倍增加。正因为选择的难度很大,因此人类进化出了一些很简单的指标。比如,我们更倾向于基于别人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判断。

实验让我们知道,如果爱情是一场精确的匹配游戏,最最重要的是你自身的价值有多高(即背后的数字大小) ,而你采取什么办法去恋爱可能都是次要的。但和这个实验有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 人类社会实在太复杂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体现出来的。而且我们很难去判别一个人的价值。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元的爱情。张生与崔莺莺,白瑞德与郝思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故事代代传颂,足以证实每个年代都有在世人看来“不可能”的爱情正在发生。

这里的世人是谁? 就是那些“大多数人”。是你的邻居三姑八姨婆九舅舅隔壁学校的同学,甚至是你的父母。

这个社会的风潮是由这些“大多数人”去决定的,所以当你看到社会的价值倾向时,你看到的就是大多数人的标准。但大多数人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他们也许都不自知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待爱情。

人云亦云是他们大多数人“发表意见”的最佳策略。对某些邻居三姑八姨婆来说,婚姻就是一桩买卖,女人是有折旧率的,所以越早嫁出去越好; 男人的选择是对女人选择租赁而非购买……

其实,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这可能没错。婚姻本质就是一种利益交换,就像经济学里所有东西都可以量化,用等额的货币来取代。但是我们都是有感情有弱点的动物。婚姻的神奇在于,这种利益交换有时候是不对等的,而让它不对等的原因,是我们所说的变量。

这个变量叫“感情”。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21 18:50:43 +0800 CST  
何新以自已卓越的才华和独到的眼光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特殊地位。他在1987年预言苏联改革必会失败以及国家将解体,在1990年与日本教授的谈话中指出中国面临的经济主要问题不是“需求大于供给”而是生产过剩,他在1993年向邓小平及中央上书指出当时过热的房地产业可能成为“泡沫经济”;他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首先是温饱权、生存权、发展权”的观点被广泛采纳,成为中国回击美国人权攻势的武器;他的许多经济学观点尽管在理论上不居于主流地位,但由于密切联系现实和具有务实的可操作性,而深刻地影响了国家的某些经济决策。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24 10:32:40 +0800 CST  
01 奉侦探之名:每本推理小说,最终被牢记的是什么?
每一本推理小说,都有三个最重要的名字——书名、作者名,还有书中侦探的名字,问一下,你会最先记得的,或者该说你最终会记得牢牢的,是其中哪一个名字?
我个人的答案是末者,侦探的名字。尤其是人到四十几岁已然跨过人生折返点的记忆衰颓时刻,书名天天搞混,书写者姓名除非像米涅•渥特丝这样少数特例,想想,是知道福尔摩斯的人多,还是创造他的阿瑟•柯南•道尔?
因此,我们曾用星空来描绘这个奇异的景象,每一个独立的星体,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色泽、温度和其传奇,它们是以侦探名标示的。
02 The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 时间终究会把真相给“生”出来?
我认得一位聪明骄傲的朋友,偏爱所有动脑斗智的游戏,包括电脑扫雷游戏最快纪录87秒,却始终不看推理小说。有回,他听我们众人高谈阔论推理小说烦了,撂下一句狠话:“我这辈子所知道最好的推理小说是,余英时先生的《方以智晚节考》。”
好家伙,拿一代历史大家的著作来修理人,这当然是极沉重的一击。
还好,我并没有忘掉一个名字:约瑟芬•铁伊。
我的回答是,“那你应该看一本英国的推理小说,叫《时间的女儿》,这部小说讲的是一名对人的长相有特别感受的苏格兰探长,他因为摔断了腿住院,哪里也不能去,只能老实躺在病床上,却因此侦破了一桩四百年前的谋杀案:英王理查三世究竟有没有派人暗杀掉据说被他禁在伦敦塔的两名小侄儿,好保住他的王位——”
时间的女儿,The Daughter of Time这个书名出自于一句英国古谚:The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意思是时间终究会把真相给“生”出来,水落石出,报应不爽。
约瑟夫·铁伊
约瑟芬·铁伊 [保存到相册]
约瑟芬•铁伊,是古典推理最高峰的第二黄金期三大女杰之一,但走的路子和与她齐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塞耶斯大大不同。铁伊毫不掩饰她对那种不断复制、下笔如流水的讨好读者作品的厌恶,克里斯蒂一生出书近百种,塞耶斯也达五十,但铁伊一辈子只写八本推理小说,本本俱在水准之上——否则她如何能以一敌十,和大产量的克里斯蒂和塞耶斯并驾齐驱?
其中最特别的是这本《时间的女儿》。
老实说,在推理阅读尚未成气候的此时台湾出版这本书,只能说是作为编辑人的宿命和任性。
宿命是说,你很难不出版它,否则你会像哪件该做的事没做好一样,睡觉都睡不好——《时间的女儿》在推理小说史上是一部绝对空前也极可能绝后的奇书,不因为它到今天为止仍被美国侦探作家协会集体票选为历史推理的第一名作品(第二名是翁贝托•艾柯的响当当名著《玫瑰的名字》),而是因为它雄大无匹的企图、写作方式及其成果。一般而言,历史推理所做的仍是虚拟的演义方式,借用历史的某一个时段、人物、传说或事件材料,作家丢进一则犯罪故事,试图由此产生化学变化,好碰撞出不同趣味的火花,但《时间的女儿》不是这样,它不躲不闪不援引“小说家可以虚构”的特权,正面攻打一则几乎不可撼动达四百年的历史定论,比绝大多数的正统历史著作还严谨还磊落。
这需要胆识,胆子+学识——有造反的胆子不够,还要有足够支撑的丰硕学识。
而出版此书所以说基于编辑人的任性,原因在于,我个人实在不相信台湾的推理迷准备好了读这样一本书——让我学习铁伊的胆量,有话直说,这些年来,台湾的推理迷泰半习于也安于清楚模式化、轻飘飘表达方式的日本推理小说,《时间的女儿》无疑是密度太高、太严重的作品,它不像坊间日式推理,只要求读者几小时无所事事的时间而已,还包括谦逊的阅读态度、细腻的思维、高度的文学鉴赏力以及基本的英国历史认识。铁伊不是会讨好读者、侍候读者的写作者,《时间的女儿》尤其是个中之最。
这部奇书比较像推理大海中的瓶中书,写给茫茫人世中的有缘之人。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31 13:53:57 +0800 CST  
03 400年血腥英国史:理查三世锤杀长兄之子污蔑母亲通奸?
好,《时间的女儿》到底挑起了怎么样的烽火?简单说,它挑战了英王理查三世在英国历史上永恒邪恶象征的四百年定论。如果铁伊是对的,那数百年来所有英国人求学生涯所念的历史教科书里的记叙,将完全是胡说八道;被英人誉为圣人、撰写过不朽名著《乌托邦》、至今仍被认定是英史第一良相的托马斯•莫尔,在此事件中将成为是非不明的老糊涂蛋,或更严重,成为谄媚君王亨利七世而不惜歪曲历史的小人;而旷世大文豪莎士比亚依据莫尔《理查三世史》所书写的名剧《理查三世》,则是一出廉价可笑的大闹剧。
事情大了。
往下,我们交代一下历史背景,这蛮困难的,因为一来这段历史纠结盘缠,其次英国这些王公贵族为小孩取名字又没什么想像力,永远在亨利、理查、爱德华、伊丽莎白、玛格丽特这几个有限名字打转,乱上加乱,我们试试看有没有办法讲来简明扼要,如果不能,那就抱歉请大家自行翻阅一下史书了。
时间大约在十五世纪中,由于彼时在位的英王亨利六世一直有精神上的疾病,无法续任国王职位,大权握于王后玛格丽特(原法国公主)手中,遂爆发王位的争夺大战,交战双方分别是南方偏向平民大众的约克党和北方以诸侯贵族为主的兰开斯特党,这场征战持续约三十年,由于约克军以白玫瑰为记,兰开斯特军以红玫瑰为记,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玫瑰战争”。
一四六一年三月,在脱顿一地发生一场决定性的会战,是役约克军大胜,英国王位遂正式落入约克家爱德华四世手中,是为约克王朝的开端。
爱德华四世登基时年仅十九岁,是原约克公爵的次子,他的父亲和长兄在征战中败死,并被兰开斯特军枭首高悬城墙之上,底下还有两位弟弟,老三是耳根奇软、后来叛乱被监禁而死的乔治,最小的理查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理查三世。
2013年BBC历史剧《白王后》中的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1
2013年BBC历史剧《白王后》中的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 [保存到相册]
相传爱德华四世高大英挺但头脑简单,极好女色,他登基后不顾皇家的娶妻惯例,疯狂爱上一位原兰开斯特党爵士约翰•格雷的寡妇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是英史上有数的绝色美女,在和爱德华四世结婚成为王后前已生有二子,婚后,她替爱德华四世又生了两个男孩(即相传被理查三世害死的塔中王子)和五名女儿。
历史上真实的英伦第一美女:伊丽莎白1
历史上真实的英伦第一美女:伊丽莎白 [保存到相册]
爱德华四世在位二十二年,但玫瑰战争并未真正落幕,兰开斯特余党结合法国的力量,仍不时作乱,朝中亦不乏原兰开斯特党徒蠢蠢欲动。其中最严重的一回,起于爱德华四世的亲舅舅沃里克公爵,沃里克公爵是帮约克家打天下的功臣,他本欲将女儿嫁予爱德华四世好为王后,一计不成后,转而将女儿伊莎贝尔嫁给乔治,并说动乔治结合兰开斯特党夺取他哥哥的王位,一度成功地将爱德华四世逼出伦敦,后来靠着理查潜入敌营,说动他三哥反正,同时也是靠着这位当时年仅十八岁的理查领军,在伦敦近郊的巴纳特大会战中,再次击溃沃里克公爵、兰开斯特党和法兰西联军,这场乱事才化险为夷。
法国画家德拉罗什的油画《塔中王子》0
法国画家德拉罗什的油画《塔中王子》 [保存到相册]
一四八三年酒色不断的爱德华四世病逝,此时长子爱德华五世才十三岁,次子理查十一岁,因此遗命由弟弟理查(这个理查是理查三世)为护国公。然后,依英国传统历史的记载,大权在握的理查忽然变身了,由战功彪炳且敬爱兄长的国之栋梁,露出狰狞的面目,摇身成为往后四百年英国人人耳熟能详的“驼子”“血腥者”“凶手”“怪物”等英文辞典中所有脏名词的总汇,他的罪状大致可归纳为:
一、 指控哥哥爱德华四世和王后伊丽莎白的婚姻不合法,以剥夺侄子爱德华五世的继承权,窃占王位。
二、 拔除保皇的海斯丁勋爵等三位重臣,并下令将爱德华四世晚年的宠妃珍•秀尔裸体游街示众。
三、 为去除爱德华四世一脉的合法性,公开指称二哥爱德华四世和三哥乔治两人,并非他父亲约克公爵的亲生子,破坏自己母亲的名节。
四、 最罪大恶极的,他派人谋杀了伦敦塔的两名小王子。
卷福扮演的理查三世(是的,他们有血缘关系)0
卷福扮演的理查三世(是的,他们有血缘关系) [保存到相册]
这个罪大恶极的理查三世在位只两年。一四八五年,后来成为都铎王朝开创者亨利七世的亨利•都铎,纠集兰开斯特军,并在法兰西王倾力资助下,和理查三世会战于包斯渥,在这场著名的大战役中,理查三世的大将史坦利倒戈,约克军大败,理查三世战死于沙场,正式结束了约克王朝,也正式结束了玫瑰战争。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一剧的高潮戏便是这场约克家的最后一役,他描写会战前一夜理查三世夜不成眠,为幻觉(或他害死之人的鬼魂)折磨几近疯狂,战败后又懦夫般高喊要用王位换一匹马逃走,极尽肥皂剧之能事把理查三世彻底打入万劫不复的恶人地狱。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31 13:54:44 +0800 CST  
04 所谓“汤尼潘帝”: 历史传闻铸造过程某种遍在的方式
这里,我们可能有个疑问,如果疑点真如铁伊所言之多,即使这段历史的记叙,相传出自后来都铎王朝的圣人莫尔手中,一般人信之不疑,难道就没有某些个“不因人举言”的清醒史家发现不对劲吗?就没有人讶异过理查三世遽然且近乎不合理的转变?没有人注意到理查对敌手的宽宏?没有人察觉他治下的英国政绩斐然?四百年来的千千万万英国人全瞎了眼不成?
这点铁伊非常光棍,她没在小说中假称格兰特探长是惊天动地的世纪新发现者(小说有权如此也不难做到),相反的,她让格兰特和协助他的年轻美国人布兰特在追案过程中清楚找出来,原来每一个世纪都曾有不同的学者跳出来质疑此事。由此,遂令《时间的女儿》一书除了惊悚寻找真正的历史凶手而外,转入另一层更沉重更感伤的阴暗历史死角。
书中,格兰特(铁伊)提出一个名词叫“汤尼潘帝”。格兰特解释,这原是南威尔士的一处地名,传说一九一年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英国内政部长时,曾派遣军队血腥镇压当地罢工抗议的矿工,并开枪扫射,这个地名遂成为南威尔士人的永恒仇恨象征。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当时派去维持秩序的是首都纪律严明的警察,除了雨衣,什么武器也没带,所谓的流血事件也只是在场有一两个人流了鼻血而已。格兰特说:“重点是每一个知道这是无稽之谈的人,都不加以辩驳,现在已经无法再翻案了,一个完全不实的故事渐渐变成一则传奇,而知道它不是事实的人却袖手旁观,不发一言。”
铁伊并没只抓着汤尼潘帝这单一事件无限上纲,试图以一个荒谬特例来指控历史整体;相反的,她通过格兰特和布兰特的交谈,或与表妹罗拉的通信,不断发掘出更多的汤尼潘帝来。其中,布兰特提出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波士顿大屠杀,说历史真相不过是一群暴民向英军岗哨扔石头,总计死了四个人(或说三个人)而已;罗拉提供的苏格兰殉教事件甚至更精彩,该地有一方大纪念碑,镌刻着一则动人的圣洁传说,纪念两位殉教投水而死的伟大女性,然而当时在地的人谁都晓得,文件记录也清楚登载,这两位了不起的女士既不是殉教者,也根本没淹死,她们因通敌叛国被起诉,而且获缓刑安然无恙。
同样的,知道实情的人一致闭口不言,听任虚假的传说流传,直到当时活着的人全部死去,留下坚强的传说和更坚强的石碑,成为该地的骄傲和观光卖点,至此,结论简单地打上了句号。
如此,铁伊让我们进一步晓得,汤尼潘帝不是历史的偶然特例,它更可能是历史传闻铸造过程某种遍在的方式。
如果我们以为铁伊所说汤尼潘帝的概念,指的是古远湮渺、甚至无文字无历史记载的时代,如古希腊荷马神话时代或如中国的尧舜禹三代,遂教真相考无可考的历史慨叹和无奈,那我们可能就彻底错解了铁伊的不平和愤怒了。铁伊在《时间的女儿》书中指出的种种汤尼潘帝,悉数是中世纪以降、甚至近在手边的当代史例子。换句话说,不是因种种外在限制让人们无缘看到或找到真相,而是目睹真相的人,因奇奇怪怪的心思闭口不谈,有机会后来听到或找到真相的人选择避开或掩耳不信。书中,罗拉在那封贡献了苏格兰女殉教者汤尼潘帝的信函附言中,讲了一段关爱也深沉的话:“奇怪的是,当你告诉某人一个故事的真相时,他们都会生你的气,而不是生原说故事人的气。他们不愿违反原先的想法,这会让他们心中有种莫名的不舒服,他们很不喜欢这样,所以他们排斥且拒绝去想。如果他们只是漠不关心,那倒还自然也可以理解,但他们的不舒服之感却极其强烈且明显,他们是深恶痛绝。很奇怪,是不是?”
“起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耳尽聋。”这两句豪勇的诗句,仔细想来其实忧伤无比。如果我没意会错误的话,不信世人皆聋只是一份不服输的信念,是起身搏命一击,这两句诗透露的客观事实是,我虽然不信,但长久以来他们真的都聋了。
05 洗白理查三世?你得推翻整整四百年历史
从铁伊的汤尼潘帝,我们会想到,时间,其实是个麻烦的母亲,她会不孕,她会难产,当她生产时,所生的并不只有一个名叫“真相”的独生千金而已,她还生出更多各式各样奇奇怪怪的女儿来。
所以事情清楚了,铁伊取这个书名,又在扉页引述那句古谚,绝不是欢欣的发现,更不是坚实的证言,这是反讽。
了解铁伊是反讽,大家哽在喉咙里、急欲追问的这个问题,其实也就可以不必要问了——《时间的女儿》一书,从一九五一年掷地如金石出现至今,是否帮理查三世平反了恶名,改写了教科书上这段历史记述?
答案当然是没有。今天,英国的小学生仍得战栗地听塔中王子的旧版本,这两个可怜的男孩如何被坏叔叔害死;这个坏叔叔是驼子,是凶手,是血腥者,是怪物,是丧心病狂……我们外国人旅游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塔,导游书上提醒你看的仍是这个阴森森的谋杀现场——我们说过,改变理查三世这则大汤尼潘帝代价太昂贵了,要翻掉整整四百年,还要命地包括了两名历史上的不朽巨人:托马斯•莫尔和威廉•莎士比亚。
06 从一幅画像开始,铁伊从一开始挖的坑
然而,《时间的女儿》也不是完全徒劳的一击,铁伊至少勇敢且大声地把她相信的结论再说了一遍,再一次催生历史的真相。说来好玩,也由于《时间的女儿》一书在推理史的不朽地位,倒使得欧美的老推理迷成为这星球上站在理查三世这边密度最高的一组人——是,时间不会自动生出真相来,她只提供机会,让人不绝望而已,你得努力帮她催生。
铁伊的成果,我们有另一证据:这回脸谱出版本书,扬弃了原版本封面上故意画来邪恶的理查三世图像,找回铁伊在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现存于伦敦国家人像艺廊的理查三世原画像,我们发现,画像资料如今清楚加了一条注记,这就是《时间的女儿》一书所提到的原画。
说到画像,脑袋清晰缜密但也文笔漂亮的铁伊,在这部宛如一流历史学术著作的小说中,惟一使用到小说家特权的部分是,她让整个探案开始于格兰特不小心看到这幅画像复本,他对人长相的奇特感觉,令他无法相信画像中人是冷血变态的凶手,他把画像拿给出入病房的医生、护士、管家、部属、女友等每一个人看,每一个人都提出一己不同的有趣感受,只除了一点,没有人认为其中有任何一丝邪恶的气息。
腿伤只能盯着天花板的格兰特,遂因此决意探入这桩四百年前的谋杀案。
脸谱出版公司也决意将这幅理查三世的画像印上封面,帮格兰特询问更多人看这画的感受,然后,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探案开始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31 13:55:11 +0800 CST  
“伪精英教育”,不是培养真正的社会精英所必有的公共利益意识,社会关怀,底层关怀,而是灌输以“他人为敌人”的弱肉强食的所谓竞争意识,鄙视劳动,劳动人民,普通民众,逃离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人民的所谓精英意识(我们已经说过,这其实是假精英)。在这样的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所谓尖子学生,他们身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而且是建立在高智商基础上的,除了自己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信仰、信念的,精密、精细筹谋的利己主义;二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人民,不仅存在认知上的陌生感,而且在情感和心理上都有一种疏离感,他们似乎都是世界主义者(尽管他们把爱国主义的口号喊入云霄),但其实不想、也不能进入他国世界,只有孤立的个人,这样的失根、无根的状态,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真正的痛苦,但他们在相当一段时间是不会感觉到的,因为这个社会会使他们感到游刃有余,他们正在被这个体制培养为接班人。这也是必然的,能够支撑当下社会的人才,已经不可能是信仰型、盲从型人才,而必然是这样的无信仰的,因而为谋利可以听命一切,但又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才能,善于和国际资本打交道,高智商,高水平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他们可以高效率地执行国家意志,并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骨干成员。培养并输送这样的接班人,是正在贯彻的国家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之极端的伪精英教育的目标所在。完成这样的国家使命,就是一流大学了,如果进一步还能够执行国际资本的意志,那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了。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7-31 18:13:26 +0800 CST  
今天,觉得这篇短评写得不错。
虽然今年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全军覆没,日本电影也全龟缩在一种关注单元,但韩国电影工业则继续高唱凯歌,不仅有像罗宏镇《哭声》、延尚昊《釜山行》这样的类型片入围官方名单,还有传说是今年戛纳尺度最大的情色悬疑片《小姐》冲击金棕榈,再加上本片导演朴赞郁之前又黄又暴力的复仇三部曲已经汇集了大量粉丝,《小姐》绝对是今年戛纳亚洲影迷关注的焦点。

《小姐》改编自英国女同作家莎拉·沃特斯《荆棘之城》,沃特斯的作品多以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为创作背景,《荆棘之城》是萨拉·沃特斯的第三部作品,2002年面世以来就不断受到各界好评,荣获英国文学界地位崇高的“布克奖”和“柑橘奖”提名。在攻读英国历史博士期间,沃特斯的研究以1870年至今的同性恋历史小说为主要方向,因此在她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多涉及同性恋题材。《荆棘之城》讲述的就是维多利亚时期女主人与女仆间的爱情故事。

早在11年前,英国导演艾斯林·沃什就已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一部上下集的BBC迷你剧,这个版本的改编虽然大大削弱了女佣苏珊的形象,却始终是一次中规中矩的改编。作为编剧之一的沃特斯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部改编剧惊喜连连:“极度忠于原著,某些细节的处理令人惊叹不已”。最终,迷你剧收获了巨大成功,也正因为珠玉在前,朴赞郁面临的改编压力也就不言而喻。不过,朴赞郁的确想出了另辟蹊径的点子,由于原作小说作者沃特斯是专门研究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学者,《指匠情挑》表面上是个悬疑情色故事,但本质里确是对维多利亚时期文化、习俗极其完整的重构。之所以原作小说和BBC迷你剧能赢得极其成功的口碑,都和他们在复原历史背景上所下的苦工不可分割。而朴赞郁《小姐》则干脆对原作的时空背景做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把整个故事转移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据时期的朝鲜,并搭配以东方元素的场面布置,试图通过遥远而又奇异的东方风情赋予这个剧本新的生命力。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07 15:20:58 +0800 CST  
《小姐》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少女受雇于一位富有的日本小姐家中当女佣。后者从五岁起就被囚禁在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庄园,为他的叔叔整理色情书籍。假扮成日本伯爵的骗子试图接近小姐与她结婚,以骗取巨额财产。而实际上,女佣也是骗子请来的作案同伙,她正旁敲侧击,引诱小姐落入骗子的圈套。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接一个阴谋。影片依旧由三个独立段落构成,从三个视角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小姐》中,朴赞郁延续了一贯精致的场面调度,丰富的镜头语言相当吸引观众。但整体来说,这次改编虽然大胆,结果却相当令人失望。如果说,由于原著本身文本的丰富性,沃什的《指匠情挑》是一次四平八稳而不失水准的经典改编;那么《小姐》的问题则在于,朴赞郁太过急于在影片中加入强调自己风格的元素,以至于连最基本的故事都没有讲好,情感逻辑的断裂成为了本片最致命的问题。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07 15:21:36 +0800 CST  
BBC版《指匠情挑》中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社会背景的准确复原为整个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可能性——观看死刑犯被当街绞刑成了社会底层人们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娱乐方式,人们甚至争先恐后只为了挤到一个绝佳的观赏位置。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苏珊将自己的身世视为不堪道出的《耻辱》,对于即将实施的欺骗毫无道德上的羞耻感,怕的只是事情暴露也被处以绞刑。而在朴赞郁的《小姐》虽然以日本士兵占领朝鲜作为开头,也在后半段展现过日本士兵坐船回家的场景,却没能将战争背景与故事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朴赞郁的版本中,所谓“本土化”,只不过是两位女主角在国籍和相貌上换成了日本和韩国人、从哥特式的房屋搬到了日式庭院、从维多利亚时期最为流行的色情小说换成了《金瓶梅》。另外,原著故事和《指匠情挑》在情节上格外出彩的一点在于,就当时的时代而言,不同阶级的出身对二人的命运有着致命性的影响,而开头与结尾的两次身份互换更因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引申出了自我身份认同等话题。显然,在这点上,朴赞郁的改变既无新意也无深度。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07 15:29:11 +0800 CST  
虽然《小姐》涉及犯罪和惊悚题材,但它本质上还是一部以小姐与女佣间的同性爱情为情节的主要推动力的电影。朴赞郁显然意识到了在片中展现同性恋性爱的重要性,以至于他精心设计了两位女性间的性爱镜头。但无论是从机位上还是从体位上,这段性爱戏都像极了3年前斩获金棕榈大奖的影片《阿黛尔的生活》。更何况,由于先前对于两人相爱过程展现的极度欠缺,从同盆沐浴到相互宽衣,两人每一次的亲密接触都像是刻意为之。这段性爱戏更是来的毫无感情基础,有冲击力而无感染力。情感的匮乏更使得最终二人的联盟缺乏情节上的支持。

朴赞郁在改编过程中添加的喜剧元素十分尴尬,直接导致了演员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夸张而突兀,与整个剧情风格相悖。很显然, 朴赞郁非常想在改编过程中留下自己朴赞郁式惊悚悬疑片的烙印,但在剧情上加入不必要的刑罚情节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大有“为了血腥而血腥”的意味。显然,观众期待的是一部能够继承经典甚至超越经典的韩版改编,而朴赞郁这次交上的作业多少有些令人失望。现在观众们能够期待的,大概就是即将在非竞赛展映单元和大家见面的由罗宏镇执导的电影《哭声》了。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07 15:30:24 +0800 CST  

楼主:一味禅茶一清风

字数:176135

发表时间:2015-03-13 19: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7 21:36:32 +0800 CST

评论数:14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