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游在家

三十年之后,乡村将是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中国乡村正如今天的城市让人们向往,城市将会成为问题与破坏的代名词,这就是我的预言。

中国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

文/孙君

中国的历史总有一些规律性,也如老子所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后30年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一定有极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预言,会发生那些变化? 笔者以为就如下这样的中国:

1、空心村为中国乡村带来希望

中国乡村逐步变成空心村,外出上学、务工,年轻人和文化人流向城市。不少学者与城市人批评政府剥削了农村的资源,不!正好相反,让农民回村是在剥夺农民的希望,农民70%的收入来自城市。

三十年后,再回到乡村土地上的主人不是曾经走出去的农民,而是从城市奔向农村的大学生和工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再没有像今天分得如此清楚,“农民”这个名词会逐步被人们淡忘,“三农问题”不复存在。

城镇化在不到20年时间内,会促成乡村20%的耕地转化,空心村会转移,都市有钱人住进了乡村,城市核心区将会成为“空心城”,交通、污染、地质灾难、人的物欲会让人们失去理智失去道德,三十年后“空心城”将取代“空心村”。

2、农村会变成新的人类家园

30年后,种田是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30万人以下的城市会变成首选之地,3-5万人的小城镇将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中国完全进入老龄化时代。随着高速、地铁、交通、互联网、物流网的异军突起,传统生活方式将逐步消失,就像固定电话与信件还有电报,自然进入了博物馆。

中国社会福利和税收改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让三十年后的农村人成为先富裕起来的人,把农民引入城市;富人住在乡村,成为新农民,农民又成为工人。

城市有工厂、有市场,是警察与小偷共存的地方;农村是家园、是生活和享受的地方。富裕起来的城市人一经跨入乡村,他们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道德与自治之间的关系,城市人会明白生活价值。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11 10:06:20 +0800 CST  
3、村长比市长更有荣誉感

30年后,乡村不再是5000到8000亩地的范围,村依然在,可能有很多改为庄园与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60%。庄园的面积可能在5公顷到15公顷之间,村里居住的绝大多数是有文化有钱的市民,他们都在村干部领导下。

农村户口可能会用10~30万元才能买到,村里有土地、户口、河流、林地等珍贵资源,就业岗位不够,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约有2.5~3亿农民涌入城市,不少城市系统处于崩溃状态,社会二元结构问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那时,城市生活指数比农村差3~4倍,中国正式步入“农民问题”转入“城市问题”的时代。

4、中国传统建筑全面取代欧式建筑

中国元素开始蔓延西方。从2006年到2036年农民房子还要经过2.5次重建,可是一次比一次建得更能恢复本土文化,这种文化会在2026年左右盛行,建筑风格以唐宋为主体,建筑材料会做得极为精致,超过今天的罗马柱、歌德墙。

只要农民觉悟,富裕了,这就是中国步入强大的开始。2030年前后,开始提出保护时代的文化与建筑,我们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保护这个时代的建筑记忆。

5、一产(农业)时代的到来

30年后,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以来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农业进入生态与科技、自然与工业化融为一体的“一产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农耕用具在20年中就基本用不上了。

农耕文明的消灭由科学技术来决定,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百分之百的商品化生活方式,让绝大多数农村开始迅速进入到乡村城市状态,中国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更是依照城市化的理念推进,推动着农民并不太欢迎的新农村,这从本质上改变了中国农民,同时也终结了城市时代的命运。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11 10:07:12 +0800 CST  
6、女人将退出半边天

安居乐业、相夫教子、男耕女织这是中国的儒教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这本身就不是什么看不起妇女,而是重新认定女人的价值,女人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如果这个价值错了,社会就乱了,因为女人是一个社会与家庭的母亲,女人是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平稳的轴心,一个家没有女人就不成家,没有了女人就失去了凝聚力,孩子没有了母亲就是天下最不幸的事,丈夫没有了女人其事业与灵魂就失去了90%。

7、“以人为本”改为“以自然为本”

从人的基本要求来看,“食”,在田园乡村绝对重要,蔬菜基本是有机蔬菜,又开始从有机蔬菜追求本地和原种食品。“住”,目前建房,住所是彻底依人们的要求为原则,三十年后,开始从内心世界关注土壤,开始把土壤与树木视为自己的孩子,把它们看成有生命的物质。

而真正能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那是50年后的事了。那时的“住”,追求的不仅是室内的舒适度,而是开始强调室内外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住房与自然间的和谐,由“以人为本”改为“以自然为本”。

乡村环境会成为城市人追求的主流目标,房地产也开始转向广阔的乡村市场。“行”,行与路是一体的。目前的城市在最初规划时,并不是现在的规模,城市是带着沉重的压力在被动发展。满大街的人,是城市发展没有预料到的,“行”成为所有人很不满意的问题之一。

城市的路在修修补补中发展,乡村的路因为每个小城市均为3~5万人,道路呈现放射状的,小城市不是在水泥钢筋之中,而是在林中、水塘边、在小山坡,这里的路是景是田是人文环境,农村不再是汽车,可能是自行车、摩托车(太阳能)盛行,很多路又把水泥给改成砂石路和泥路。

来源:北京绿十字(bjlszNGO),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在过去,农业总是备受年轻人和投资商的冷落,许多农村户口的人都想挤破头到大城市享受福利优待,然而现在国家对农业越发重视、对农民的补贴也不断加大,出台了不少利好农民的政策,久而久之,农村户口也就越来越值钱。此外,随着政府出台越来越多的扶持政策,未来农业能否带来超越房地产业的致富机会呢?

国务院释放重大利好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提出了十条具体政策措施,对农民释放了重大利好信息!

具体包括: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完善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加快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加快实施统一规范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支持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并享受职业指导、介绍、培训及技能鉴定等公共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在根据户籍人口测算分配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向持有居住证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需求;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考虑持有居住证人口因素;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

保地权、稳就业、有社保,这些一个都不能少。也就是说,农村户口迁移到城市后,不仅可以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医疗保障、就业机制等公共服务,还可以同时保留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依然享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要知道当今社会什么资产最值钱,除了土地还是土地!农民动不动家里就有十几亩地,这就等于每天在家里“北京瘫”就能有足够的收入,成为“壕”是指日可待的!

农村户口“含金量”上涨

国务院为何要给农村户口这么大的红利呢?记者调查发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缓慢的背后,存在一定的“逆城镇化”现象。

大多数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不再迁户口了,一部分常年生活在城市的农村户口人员,已经完全具备落户城市的条件,却还是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11 10:08:07 +0800 CST  
之所以常住城市的农民落户意愿不高,一方面缘于农村户口所附带的利益,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农民有宅基地和农田、山林等的承包权,甚至随着近年政策的倾斜,农村户口在养老、医疗方面也有所优待;另一方面,此前城市居民所具备的优势,诸如教育、医疗、购房,农村户口人员只要与城市居民参与同等工作即可获得,吸引力大减。

这些人要暴富了!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中国诞生亿万富豪最多的行业。中国房地产业在改革开放后起步于深圳、珠海的特区建设,从那时候起,全国各地相继冒出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而从1993年开始,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十年冷静期。也就在这十年中,涌现出万科、恒大、碧桂园等行业超级战舰,行业资源不断集中,市场逐步规范。

房地产行业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后产生大量富豪,印证了一个结论:任何行业其结构体由“分散”走向“集中”,都会产生超额利润和暴富机会!

农业,似乎也在经历着房地产行业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的过程。中国的农业似乎正在走一条路:自给自足小量供应(分散)→大耕户/合作社(相对集中)→农场主(集中)

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出台各种利好农业、农民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农业领域,新农业蕴含着巨大潜力,是一块值得投资者期待的领域。而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大整合,或许可以看作是房地产业的“前十年”,经过大整合后,也许未来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民”呢?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11 10:10:07 +0800 CST  
由拥有第一辆法拉利跑车开始,李文辉便下决心把法拉利变成事业,在风驰电疾之间,遨游天地,追寻理想。爱上法拉利,李文辉比谁都更投入,皆因他有让自己执迷不悔的理由,中、港富豪想买最新型号的法拉利,不是有钱就办得到,都得经过这位法拉利代理商首肯不可。非高档生意不沾手的李文辉,财来有方,却源于少年时的一次冲动。

和记行主席李文辉是法拉利跑车的疯狂爱好者,平日工作也好,驾车出外游车河也好,他的一身法拉利装束,包括法拉利手表、皮具、太阳眼镜,全出自法拉利品牌。李文辉位于鸭利洲的办公室,是一个小型法拉利博物馆,桌上摆满法拉利的书籍,架上放着法拉利的饰品,墙上挂着与法拉利车手舒密加的合照。 聊起天来,李文辉可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法拉利过往多年的品牌历史、新款型号、跑车性能,无一遗漏,彻头彻尾是一名法拉利跑车的超级「粉丝」。在人来车往的香港仔马路回旋处,一个拐弯、加速,足令法拉利让人刮目相看,「谁说香港地人多车密驾不了法拉利?看你有没有技术罢了。」李文辉得意洋洋的说。

标准法拉利迷
跟很多跑车迷一样,李文辉对法拉利是「一见钟情」。李文辉于10多岁时在杂志上望见法拉利的图片,跑车亮丽而富流线的外形,令他一见倾心,着迷不已。 「当时即使还没有能力买法拉利的跑车,仍发了疯似的狂储跟法拉利相关的产品。」1991年,李文辉终尝当上法拉利车主的滋味,以80万元买了一辆1962年出厂的经典红色二手法拉利,之后不断换车,先后买入多辆经典的法拉利跑车,包括612 Scaglietti及F430等,高峰期曾同时拥有3辆法拉利。 「男人没有不钟意法拉利的,这是一种虚荣感;驾驶一辆法拉利,会觉得全世界的女人围着你,周遭的男人羡慕你。」李文辉说。

最爱引擎声
法拉利出名车速凌厉,在公路上飞驰,未见其身,已先闻其声。「轰、轰」作响的跑车引擎,震耳欲聋,却是李文辉最爱听的乐章。 「最钟意听的音乐便是法拉利的引擎声。早年出厂的法拉利跑车,并无装置音响,是因为要让人一边享受驾车的乐趣,一边享受她的引擎声。F430声音清澈醒神,是我最钟意的;1964年的Superamerica,声音很raw、很纯朴、很class,音符之间有空气的流动,听起来好舒服。法拉利,爱上了,就是一生一世。」法拉利每隔一、两年出新款,城中爱好此道的富豪不惜豪掷数百万元买下心头好、经常换款,但李文辉更加疯狂,索性把法拉利变成事业。

嗜好变事业
现年50岁的李文辉,在香港读完中六后便赴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士及硕士学位。学成后回港,李文辉加入父亲李永森创办的和记电业行,做了没多久便离开出外闯天下,先后到过两家美资公司打工,吸收商场经验;1988年,李文辉重返和记行,接手父业。
和记行早年以代理日本电器、空调、电视机及高级音响等电子产品为主,业务全盛期曾是全港最大的高档音响产品代理商之一。 1993年,爱车的李文辉为了有更多机会接触法拉利,而入股「励骏汽车」,当起法拉利跑车的港澳区代理,之后把玛莎拉蒂、爱快.罗密欧的代理权亦一并纳入手中。

「把事业跟个人兴趣结合在一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可以日对、夜对我最爱的跑车;每次有新车到港,我都可以第一时间试车,几乎在香港见得到的法拉利型号,我都坐过,喜欢的就买,不想买下来的就多驾几个圈,过下瘾。」多年来,经李文辉手卖出的法拉利至今已逾1,000部,当年一时冲动的投资,不料却令和记行成功转型,亦变成今日为李文辉凝聚丰厚财富的「杀手」,以每辆法拉利毛利高达20%,加上代理其他品牌的名贵跑车,便为和记行每年贡献出约3亿元的营业额。

品味=享受=炫耀
无论代理什么品牌的电器、音响或跑车,李文辉做的生意全跟名牌、高档有关,且大多数主攻男士消费市场。在他心目中,有「钱途」的代理生意,一定要做最好、最贵、最高档的。 「优质生活,怎会不跟品味、享受扯上关系?」在李文辉而言,「lifestyle(生活品味)是随着时间和潮流而演变的。」

「廿几年前,电视机、雪柜是很奢侈的东西,被摆放在客厅,是一种炫耀。但今时今日,奢侈品的定义已经截然不同了,消费模式改变,昔日的电器变得微不足道,已是生活必需品,代之而起的是几百万元的跑车,现在有钱亦不易买得到,要落订,填妥很多文件,还要意大利生产商核实身家清白,起码等一年才行。但再多过几年,说不定法拉利也不算是什么可以炫耀身份的东西了。」

遨游天与地
李文辉做生意有一种坚持,非高档不做,而且「做生意就是要做先锋」。去年6月,他成立力保派有限公司(Noble Brand),代理台湾著名的嘉鸿游艇(Horizon Yachts)。力保派是嘉鸿游艇在香港、澳门及中国的独家代理商,李文辉说,嘉鸿游艇的设计之所以扬威国际,主因该公司拥有强劲的设计及造船队伍,并在1999年购入美国海军的「抽真空注入树脂技术」,这是一个树脂注入模型技术的制造过程,以增强每艘船的强度、耐用性和完整性,同时可减少船身的重量。今年初,李文辉又取得意大利著名游艇品牌Ferretti Yachts的代理权,引入售价每艘高达8000万至9000万元的大型豪华游艇。

在马路上,李文辉爱煞法拉利飞驰疾驶带来的快感;登上写意的游艇,人生又是另一番悠闲。今年年初,李文辉把他的高档奢侈品代理业务范畴,扩大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和记行麾下再添一新成员:代理意大利品牌Agusta Westland的商用直升机,并取得该品牌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独家代理权。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15 09:12:29 +0800 CST  
4层海边大宅花莲俪舍,从花莲火车站开出的1127/1140/1145在大坑站下,车站就停在它家门口!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26 18:44:07 +0800 CST  
琴鱼与白茶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8-31 19:25:08 +0800 CST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反对“中国今天建造超大对撞机”。昨日,提议在中国建设超大对撞机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发文提出七点反对意见,称下一个五年计划开建大型对撞机,是高能物理领域领先国际的一个难得机遇。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06 08:19:04 +0800 CST  
杨先生反对的第一点理由是造大型加速器是无底洞。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个是SSC为什么失败?第二是中国的大型加速器需要多少钱?第三是这个估计可靠吗,是不是又是一个无底洞?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06 08:20:07 +0800 CST  
断舍离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07 10:57:14 +0800 CST  
信阳刘叶琳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08 15:19:46 +0800 CST  
网络只会使人口越来越集中 童大焕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08 15:45:35 +0800 CST  
现代著名女作家白薇一生贫病交加,却出人意料地活了九十多岁,算是高寿之人了,然而这样的高寿却丝毫遮掩不了她凄凉的晚景。晚年的白薇独自住在北京和平里居民区一个独间单元里,屋里的家什很陈旧,好像有些年月了,这些陈旧的家什胡乱地摆放着,显得屋里十分零乱;老年的白薇头发稀疏而蓬乱,脸上沟壑纵横,像一只只结了网的蜘蛛;身上的蓝布棉袄做工粗糙,针脚足足有半寸多长;尤其当她扶起身边的两根棍子站起来的时候,活脱脱一个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无权、无势、没有多少值钱的家私,也没有丈夫和孩子,孤苦伶仃、日日形影相吊。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仙女”的白薇吗?这就是写出《打出幽灵塔》、《炸弹与征鸟》的女作家吗?沧海桑田的变化、巨大的形象反差令人难以置信眼前的老妇就是当年清纯、美丽而又才华横溢的白薇。一个普通女人顺理成章就可以得到的东西,为什么留过洋、受过高等教育、作为女作家的白薇竟成为奢望呢?白薇这一生都经历了什么?致使她陷入如此的窘境?!回顾白薇的一生,令人不胜唏嘘叹息。
1894年2月白薇出生在湖南资兴一个秀流的村子里,她的母亲生她之后一连又生下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那时她的父亲正在读书,家里的负担全都压在她母亲一人身上,她排行老大,自然成了母亲的帮手。然而童年的白薇虽然辛苦,却也不乏欢乐。厄运是从她十六岁开始的,那一年抗婚不成的白薇被父母强行嫁入婆家,她的婆婆是远近闻名的恶寡妇,而丈夫则是被婆婆娇生惯养的遗腹子,不通情理、异常粗暴。由于陪嫁不多,再加上一直没有怀孕,白薇在婆家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不仅天天干重活,还常常无故挨打,有一次竟被婆婆咬断了脚筋。她忍受不了这样地狱般的生活,在舅舅的帮助下,砸了婆家的锅灶,辗转来到衡州第三女子师范读书。后因反对洋教会,被校方“除名”,随即又转入长沙第一女子师范插班。
光阴荏苒,一晃几年过去了,白薇马上就要毕业了,挣脱了家庭的牢笼,刚刚过了几天舒心日子的她又面临新的困境。原来,父亲黄晦为了履行女儿卖身的婚约,从家乡资兴千里迢迢来到长沙,要把她重新带回婆家。白薇是宁死也不肯回去的,然而学校早已被站在父亲一边的“在朝派”围得水泄不通,在以四妹九思为首的“学生派”的帮助下,她才从学校一所废弃的厕所的出粪口逃了出来。在好心人的资助下,最终来到了日本的东京。
来到东京的白薇囊中羞涩、一贫如洗,只好给别人当佣工,受尽了主人的白眼和奴役,也没有挣到几个钱。后来,长沙第一女子师范的马校长给她来了信并寄了一些钱才救了急。在马校长的劝说下,父亲黄晦也寄来一些钱,这样白薇才勉强进入日语补习学校学习日语。结业后,白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京高等女子师范。白薇是到第三年才拿到官费的,这之前的日常开销全靠她给人当佣工、上街卖水、“挑码头”来维持,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可这样的“好景”也不长,她在给人当女佣时因出席一位伯爵夫人招待东方各国妇女的宴会,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污为“茶花女”式的女人,流言不翼而飞,竟传到了远隔重洋的父母耳中,父亲声言要与她脱离父女关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从家乡又传来了四妹九思被迫出嫁的悲惨消息,白薇一连写了二十多封信,责备父亲不该这样扼杀自己的女儿;父亲则回信骂她是“家庭革命”、“父子革命”、“大逆不道”的孽种。从此家庭彻底将她抛弃了,她也对这个家庭再无半点留恋。
经历的坎坷、家庭温暖的缺乏都使身处异乡、孤独寂寞的白薇更加渴望一种新的情感支撑。1924年夏,白薇与同在东京留学的诗人杨骚相识,由于气质和爱好相近,他们常常是无话不谈,在相互倾诉中心靠得愈来愈近,并产生了爱慕之情。白薇的《悲剧生涯》如实记录了他俩的这段爱情生活:一个信誓旦旦:“我非常爱你!我爱你的心、灵、影。爱你那艰苦奋斗的个性。因此,我的心灵也完全教给你。你是我在这世上寻来找去最理想的女子。”一个含情脉脉:“你也是我发现的最清新、纯洁、不带俗气的男性,你有流星一样美丽的光芒。”
封建的包办婚姻带给白薇的只有厌恶和恐惧,而与杨骚在一起才使她尝到了爱的甜蜜。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白薇说:“我以为一天有他,我的精神就是活的,我的力量会十倍地充实起来。”由此可以看出杨骚在白薇心中的分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对等的,尽管杨骚也爱着白薇,但这并不影响他喜欢其他漂亮女子,甚至咖啡店女招待的一个眉眼就能把他勾走。白薇对此深表不满,规劝杨骚,然而他却依然我行我素。与杨骚的滥情相比,白薇则是那种一旦投入,就深陷其中的女子。为了能得到杨骚的爱情,白薇选择了睁只眼闭只眼,但这样无原则的宽容,不仅没有唤回杨骚的心,而且使他愈来愈变本加厉,不久他便不辞而别,仿佛从人间蒸发了一般。白薇想不明白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为什么自己的真情投入,换来的却是爱情的节节败退?!白薇难解心结,病倒在妇人公寓。直到1925年春天,杨骚才给白薇来了一封信,说明自己已经回国,没有辞行,十二分的对不起。知道了杨骚的行踪,她砰然倒地,昏死过去。
既然我是你在这个世上寻来找去最理想的女子,为什么还要不辞而别?白薇向人借了一只金镯,当了七十元钱作路费,从东京赶到杭州,在西湖葛岭山下一个朋友家里,找到了耗尽她心血骨肉的恋人杨骚。然而杨骚不但没有久别重逢的惊喜,相反却是一脸不高兴地把白薇痛骂了一顿,并丢下她独自回了漳州老家,准备到南洋去发财。而此时的白薇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了,只好卖了自己创作的一部诗剧,才凄凄惨惨回到东京。
在爱情的羊肠小道上,白薇是一路紧追,杨骚则是不停地奔逃,白薇凌厉的情感攻势不仅没有感动杨骚,反而招致了杨骚的轻视与反感。其实,真正的爱情是两颗心情不自禁地相互吸引,不存在谁追谁的问题,所谓的谁追谁,也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在两人早已是心有灵犀。白薇放弃一个女孩子应有的自尊和矜持、步步紧逼式地追求杨骚,不仅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反而受到了深深地伤害。
杨骚真爱的人或许还是那个湖南姑娘凌琴如。他与凌琴如分手后不久即与白薇相识,白薇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杨骚情感的空白。在两情缱绻之时,说些你恩我爱的话很常见,在杨骚只是说说而已,在白薇却当了真。与白薇确立恋爱关系之后,杨骚可能是后悔了,毕竟白薇过去有过一段婚姻,毕竟白薇与他有六岁的年龄之差,但他又不好出尔反尔,于是便出现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与白薇恋爱的时候同时还喜欢着其他漂亮女人,在与白薇恋爱的时候竟然悄然回国、不辞而别。其实这正是他激情的退潮,是一种躲避和无言的拒绝,只是白薇一直不明白;或许是她太爱杨骚了,根本就不想弄明白。
如果杨骚真的不爱白薇了,用不着这样躲来躲去,你就明明白白告诉她,也好让痴情的白薇死了这条心,但杨骚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采取一些迂回的策略,且在情感上仍与白薇暧昧不清。他在杭州与白薇临别之时,对白薇说:“信我,我是最爱你的!但我要经验过一百个女人之后,然后疲惫残伤,憔悴得像一株从病室里搬出来的杨柳,永远倒在你怀中!你等着,三年后我一定来找你!” 这话让人很难理解,也不知道当初白薇是否听得明白?!从古至今,爱情都是自私的,具有排他性的,然而杨骚居然当着白薇的面,一本正经地对白薇说他要经验一百个女人后才来见她,并让她等着他。这是怎样的狗屁逻辑啊!这不是在欺负人吗?是的,他就是在欺负人,欺负她对他的一往情深,欺负她对他的死心塌地!如果换成现在的八零后,杨骚那张英俊的小脸上早起了五根红印印了。而白薇居然默许了,或许她真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爱一个人是应该有原则的,小的问题上可以将就,大的事情上决不能糊涂!正是白薇在恋爱上的这种糊涂态度,致使她以后的生活有演不完的悲剧,从而导致了她一生的不幸。
1927年10月,早已回国参加革命的白薇与从南洋回来的杨骚在上海相遇,由于私生活糜烂,他不仅没有实现发大财的梦想,还染上了性病。此时的杨骚已没有了往日的狂妄骄矜,反而有种受过折磨后的质朴,对于自己的过往他向白薇表示了深深地忏悔,就这样蛰伏在白薇心底的爱情又滚沸了。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12 18:17:10 +0800 CST  
贤者之爱
中山美穗 高冈早纪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14 17:39:01 +0800 CST  
孩子奶奶下午上楼。
一,水用了
二,充电手机拔了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18 19:18:24 +0800 CST  
毕业后他没有去往条件优渥的名寺,

而是携三位校友组成僧团回到家乡,

修葺百年古刹普安寺,

重扬佛法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23 19:17:11 +0800 CST  
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
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一个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见过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层。
你看,我把不公平包装成为另外一个词,叫教育分层,你可能会说,废话,难道教育不是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中美两个教育的差异
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
你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知道中华文明的传统结构中教育它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尤其是一千年来的科举教育,有一个特别的核心的使命,就是防止社会分层,你看,中国古代我们都知道,是皇权社会,很多人说皇帝就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过去我们做阶级分析的时候都这么说,其实不是,皇帝最怕的是官僚和地主,你看任何一个王朝,只要它还有政治活力,它就一定会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为什么?因为威胁皇权的就是这些大地主大官僚,所以发明了科举制之后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看社会底层,哪怕你们家是世代务农,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代突然今年秋收,多收了几斗粮食,就像我是不是供孩子读书啊,你放心,几代之后,没准就供出一个秀才,在过几代人供出一个举人,然后没准家里就出一个进士,整个家族光宗耀祖,彻底翻身。但是现在是官僚地主的呢,不怕,你的儿子一定会出败家子,对不对,他只要不用功读书,通不过科举制的大门,那就富不过三代。
所以在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纵有千般不好,有一条是好的,就是因为科举制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一个开放式的格局,上下层流动的。所以你看,中国的教育一直有一个传统,叫有教无类,这是孔老夫子说的,他那个时候办学校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风格,一直到明清时期,一直是这样。
那些山村的私塾里的学生,和皇家的皇子念的教材是一样的,叫四书五经,教育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就是你得给我背,所以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其实并没有出现分层,虽然教育资源可能有一点不平等。
所以今天我们要说的分层,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分层,那我们今天要说的分层是啥意思呢,是西方意义上的分层,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我们今天在美国看到的那种教育分层。
你要想理解这一点,还得建立一个背景知识,就是啥叫阶级社会。
我们过去说中国古代是阶级社会,其实不确切了,因为中国古代其实就两阶级,皇帝是一个阶级,剩下所有人都是一个阶级,皇帝想把你怎样就怎么样,那皇帝是一个阶级吗?确实也不确切,因为中国任何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只要我能造反,只要我造反成功,我就是刘邦,朱元璋,我就是皇帝,所以这叫什么阶级呢?
那真正的阶级社会,是我们在印度看到的那种姓制社会,或者是欧洲中世纪贵族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阶级是由他的血缘决定的,而不是由上面财富状况社会地位决定的。也就是说你老爹是贵族那他儿子混的再惨再穷,也仍然是一个贵族,这个现象我们中国人其实是不理解的,我们总是相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只要学习,搞科举,我也能飞黄腾达,而这一套西方人也不是不理解的,你不是贵族,你凭什么站到我们的行里来即使你发财,你也是一个暴发户,你也不是跟我们一事的,当然了,现在民主了,自由了,西方社会也没有这种概念上的贵族了,但是人家那种社会分层的结构,可是一直留到了今天。
今天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分层的社会,这一点我们中国人就没有见过了,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就是房价。
你看中国很多大城市的房价已经很贵了,但是你发现没有,它房价是均匀下跌,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缓缓下跌,二环,三环,四环,五环,房价不一样,可是在美国就不是,他是断崖式的下跌,换句话说在穷人区富人区之间,可能就隔一个马路,但是房价是一个天一个地。
我举个例子,在美国硅谷的个核心区,那个城市叫帕拉阿图,就是斯坦福大学所在的那个城市,它的东边还是一个城市,叫东帕拉阿图,你看名字就差一个字,两个城市就是一个小溪之隔,那条小溪大楷是十五米宽,而且经常还枯水,一步就跨过来了。但这两个城市的房价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住的人也完全不一样。这边住的是什么,当年的乔布斯,今天的扎克伯格,这些全球化的精英都住在这个城市;而那边呢,往往是黑人,拉丁族裔,就是用美国话说的叫老墨,他们就住在那边。
两个城市的治安状况完全不一样,那边有组织犯罪,黑帮,杀人,枪击,各种偷拿拐骗频发,是美国治安最差的城市之一;而这边呢,治安状况空前的好!
我曾经问过一个美国人,我说这两个城市到底有什么区别,他说也没啥区别,就是你打电话叫警察的时候,警察来的时间不一样,在帕拉阿图可能五分钟就来了,在东帕拉阿图可能得二十五分钟吧。你想治安状况差成那个样子,差二十分钟可能就是几十条人命就差出去了。
这两个城市最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就是人不一样,尤其是人培养自己下一代的资源不一样。这就牵扯到我们今天讲的教育公平问题了。
可是在中国,讲教育公平,我们好歹还是有一个发怒的对象,就是政府,政府应该更公平,在美国,帕拉阿图和懂帕拉阿图之间,你发泄谁,因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当地人社区自治。你别听什么公立学校,美国的公立学校可不是联邦政府,州政府拨的款,就是这个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来供给的。换句话说,帕拉阿图房产价格高,那物业税就高,学校的资金充足;而那边呢,房子不值钱,所以学校就得不到很多钱,它的教育自然就差,你怪老鬼去,你怪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不争气就完了。
所以这种意义上的教育分层,我们中国人见过吗?没见过,那这种教育分层会带来说明样的结果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万维刚。万维刚自己原来就是美国大学的教授,他的孩子现在在美国上小学,所以他对美国教育上上下下都比较了解的。面对我这个问题,他给了我两句话的答案: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25 10:38:33 +0800 CST  
第一句,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中美两个教育的差异,这个很好理解,但是紧接着来了第二句,就是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
精英教育的实质,都是应试教育。
这就让人费解了,这两个国家的教育水准是天差地别,有什么相同之处?万维刚给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脑子里假想这么两个人物,一个是中国学生,我们管他叫小明,还有一个美国学生,我们管他叫大卫。
先看小明,小明是典型的,从中国西部小山村一步一步考取了清华大学,成绩是真好,但是他到了北京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知识视野非常狭窄,课外书是没接触过,而且很土,不会穿衣服,不会说话,见到女孩子就脸红,甚至手机都没怎么见过,这是小明。
好,我们来看大卫,大卫家境当然是不错了,如果比起做最难的数学题,他比小明差远了。但是大卫面很广,首先是体育,什么游泳,击剑,高尔夫球全练过,打的还都不错,然后各种才艺,什么画画钢琴都练过。参加学生各种活动,什么演讲比赛,计算机比赛,当过学生会副主席,还特别有爱心,经常到社区医院去照顾老人……
这么一个好孩子,那放在中国家长面前看,这不就是中美教育的差异吗?你看小明是典型应试教育的产物,而大卫是典型素质教育的产物。小明很苦,很惨,大卫非常幸福,任意的挥洒自己的禀赋,兴趣和才能。
但是万维刚说,你不要被骗了,其实他们两是一回事,都是应试教育。只不过小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就奔着考试去了。而大卫,你看它干那么多事,其实也是疲于奔命,他也是为了凑够美国的精英学校——就是所谓的常春藤盟校——那些学校的入学标准,他才去干这些事的。你以为他对每样东西都有兴趣?
所以,从根子上说,都是应试教育。
但是紧接着万维刚又把这个问题往前推,就是:大卫其实处境还不如小明。因为小明毕竟面对是一个确定性的东西,就是你只要考过什么分,那什么学校就一定等着你进;可是大卫可不一样,他不管筹够多少东西,他进学校都是没准的事情。
确实前两年我们也看到——尤其是华人——学生跟学校打官司。比如说到了2013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过一则新闻,说在美国有一个华人学生叫米歇尔·王,他就一怒之下把哈飞大学告上了法庭,这在当时也是个大新闻。
这个孩子也真的很冤,因为他的大学入学考试,就是SAT的成绩非常好,那是甩掉百分之九十九的考生。那剩下来的标准呢,什么社会实践,获各种奖,他全有,甚至在奥巴马总统的就职典礼上他还参加了中学生的合唱团,那说明美国主流社会对这个孩子是接受的。
可为什么在申请常春藤盟校的时候,只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给他发了入学通知书,剩下的也就是他最想上的。说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全部把他给拒绝了。那你总得有个拒绝的理由吧! 孩子很委屈,于是打官司。
这种现象在美国的华人族群当中其实很普遍,他们甚至办了一个网站,就叫哈佛不公平,里面列举了大量这样的事例要抗议。对这些孩子来说当然是这样,这些标准是你们定的,我努力达到了,然后你们又不要我,这不是欺负人嘛?这是不是种族歧视?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万维刚,这是不是不公平。
万维刚说:很难讲。
为啥,因为这些常春藤盟校,主流全部是私立大学,他们从来没说过自己要公平,甚至招生的规则都是不确定的,从来不公布我就是按照上面规则来招生,甚至这些学校的招生办的官员,比如说招生办的主任,退休后到外面当那些大学的什么升学顾问,他们都说不清楚这些大学的招生规则,连内部人都说不清楚,那还存在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吗?公平总是对规则而言的。
当然万维刚还跟我讲了一个道理,说这是因为华人学生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去理解人家的规则导致误会。这话怎么讲?这就得回到美国历史当中,在去看这些招生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他毕竟有一个民族的主体,就是WASP,就是百人的盎格鲁撒克逊的新教徒。那这些人觉得我们是这个国家的精英、我们是主流阶级。
那这个意识原来还不是特别清楚,到了19世纪的下半叶,也就是美国的铁路网已经造成了、全国是一盘棋的时候,那这个种族的主流意识就开始觉醒。他们就觉得哈佛、耶鲁哪些学校,那是要培养我们的孩子的,我们的下一代仍然要当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所以我们就不能让其他族群的孩子轻易的进来。
但是又不能明摆着说不公平吧,因为大学毕竟是招生考试嘛。所以我们就设立了一个门槛,就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开始考希腊语和拉丁文。那其他族群公立学校是不教这两门语言的,所以自然你就考不取。
但是这个规定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也觉得这玩意不对头,为啥,因为没有竞争了,只要是WASP的主流精英的孩子,考哈佛、耶鲁完全就不费劲,其实他们的成绩不是很好。长此以往就是其他族群的精英你不能把他纳入进来你的体系,那这个国家也有问题,这个族群本身也会产生危机。
所以到了大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他们就取消了这两门考试,希腊语,拉丁文都不考了。那结果其他的族群就开始起来了,那最起来的就是犹太人,犹太人在常春藤盟校的入学标准,大概是百分之七——上涨到百分之二十几;甚至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一度达到了百分之四十。
那这些WASP的主流精英又不干了,因为自己孩子的机会被剥夺了,怎么办呢,又搞出一套标准,说你社交好不好,你体育好不好,搞出一大堆的限制条件,其实就是原来搞得希腊语和拉丁文,又把犹太学生的那个比例给降下去了。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趋势又开始出现逆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那美国人心里清楚,这一仗是不能输给苏联的,我们美国人还得登月亮呢,所以那个时候的美国名校,算是对全民敞开了大门:只要考试成绩好,上哈佛,耶鲁是可以的。所以你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是赶上了这波好时候。
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又过去了,美国的名校有开始固态复萌,开始强调那些乱七八糟的素质教育的标准。
说到这儿你就该明白了,他们其实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找一个均衡点:一方面要用考试成绩,把其他的族群精英给挑进来;另外一方面,要靠这些素质教育的标准,把他们拦出去。
所以不管怎么变化,这些标准的设立不是让你过来的,是让你出去的。这个实质我们心里要清楚。
好,一直演化到现在。那现在的一个美国高中生,如果要上哈佛、耶鲁,他怎么办呢,也有路,三条路。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25 10:39:25 +0800 CST  
第一条路,就是你得有特长,尤其是体育特长。
那你说我是一个中国学生,我会中华武术行不行?不行,这些项目上,你得符合人家WASP就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清教徒他们的文化标准的,比如说击剑,花式滑冰,高尔夫球这个可以,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因为本来人家就要维护族群本身的稳定。
但是这些项目的设立其实还有一个妙用,就是它能把有钱的家庭给挑出来。万维刚给我讲过一句金句,他说其实上这些学校,不在于你上学之后花多少学费,而在于上学之前你能花进去多少钱。因为这些项目都是靠金山银海堆出来的训练,你才能培养出一个高手。所以它自己染就把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分别出来了,这是第一条路。
那第二条路呢,就是家长得是校友。
美国这些名校有一句话,叫一代藤校,代代藤校:你的父亲上过耶鲁,那你的儿子上耶鲁,那就要轻松得多。
但是这个东西怎么办,怎么搞出一个标准,他们也是有辙,搞出这么个门槛,说新生入学的时候必须得经过一道叫校友面试。那你想,他老爹是哈佛毕业的,那他在面试的时候,当然要不照顾自己的儿子,要不照顾自己认识朋友或者同学的儿子,所以他们就开始官官相护,所以自然就进来了。
那你指责哈佛不公平,哈佛说怎么不公平,校友来面试那是免费帮忙的,对吧,我要是不照顾他儿子,下回不久没人帮忙了吗?所以这个理由你还说不出什么。后来美国的前财政部部长,也是哈佛大学的前校长,叫萨默斯,他算是讲了一句痛快话,说我们招收校友的孩子入校,这是我们建设自己的社区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啥意思,就是我们是一个社区,我们是自己人,我们要代代相传在这儿把持着呢,我们就要照顾自己,怎么地吧!你看,这也算是一句痛快话,这是第二条路。
第三条路额,就是捐款。
我们华人就是不爱捐款,因为我们华人的家长和学生觉得,大学就是一个工具,上完就完了,我跟你又不是一伙的。可是白人的很多私立学校它不是这个传统:校友和校友的孩子,跟这个学校是同气连枝的这样一个关系,终身都保持联系。所以校友捐款,是这些私立学校很重要的财政来源,那你华人不爱捐款,学校为什么要招收你的孩子呢?招收华人越多,意味着这个学校将来的财政基础就越薄弱。
那你说是不是因为华人穷呢,不是,华人的收入在美国是比较高的少数族群,但是华人对于这些私立学校的捐款,甚至比自己的人口中占有的比例还要低!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斯坦福大学,那是因为有一些华人大亨,比如说杨致远,黄仁勋,李嘉诚,给斯坦福做了大量的捐款。但即使大量,其实也不到斯坦福大学接受捐款的百分之十。
其实美国还是比较讲规矩的。比如说有一个香港的慈善家叫陈乐宗,一次性给哈佛捐了3.5个亿美元,这是哈佛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单人捐款,结果呢,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二年据吴军老师说,就在斯坦福附近——就是硅谷地区,招收了华人学生,马上那个比例就提高了一倍。当然你也不能说这二者之间一定有确定性的关系,但是确实,一个族群给大学的贡献越多它就当然更愿意招收你的孩子。
这就让我想起来一件事,中国那个房地产商潘石屹和张欣夫妇不是给哈佛大学捐了大概一千五百万美金吗?国内那个舆论那通骂:中国大学这么缺钱,你在众人身上赚的钱,你不捐给他们?这才是对的:中国大学是国家拨款,从来没有接受捐赠的这个一种传统,为什么要捐?
但是捐给哈佛什么慨念,这是为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当中,打下一代一代的基础!你这个族群爱捐款,你的孩子将来就能上美国名校,将来毕业之后,就会成为主流社会有影响的一群人。所以潘石屹,张欣这笔捐款,我们应该为他点赞。
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把,什么叫教育分层?你再回头看我们刚讲的那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小明,你到底是要这样的应试教育,还是要美国式的应试教育呢?小明的应试教育,那穷人,社会的底层人士,多少还能看到一点希望,但是在美国的应试教育下,那个社会分层,那可叫铁门槛,想越过它太难了……
而这个教育的分层,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呢?
导致贫穷的根源:首先是自控力;其次是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
而教育分层只有社会的一个侧面,实质上就是社会分层的结果,那美国的底层人民,就是穷人活得怎么样呢,我们看起来还不错——因为美国穷人的标准,是家庭收入低于两万美金。你算一下,一年十三人民币,好像还不错,在中国就不算穷人了,而且美国的穷人还能享受大量的福利,国家发食品卷,直接发钱,还可以申请廉租房。而且美国的公用设施非常好,那穷人和富人是同等享受的。而且美国的穷人往往还能买车,天天还能吃肉,看起来也不怎么可怜。
但实际上你要是了解美国社会的话,你会发现美国的穷人,面对的挑战比中国的穷人要大,因为中国社会它毕竟没有形成那个分层的结构,穷人的上升之阶它还是存在的。
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即使你来自于乡村,只要你肯吃苦,肯学习,你哪怕到人家当保姆,北京的保姆一个月收入是六千到一万,甚至更高;如果你是月嫂的这样的工种的话,那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其实挣得更多;你看蓝翔技校毕业的厨师也好,还是开挖掘机也好,一个月也不少挣。所以穷人在中国,你只要肯干,你不至于落到社会的彻底的底层。但是美国穷人可就不一样。
其实在美国这么富裕的国家,你想摆脱贫困非常简单,你只要做到三条就可以了:第一条,就是结婚之后再生孩子,第二,是高中毕业,第三条,有一个全职工作,基本上你就不会收入低于两万美金。
可是美国穷人做到这三天就很难,我们觉得匪夷所思吧?
首先第一条,什么叫结婚之后再生孩子?
就是一个人在自己性成熟之后,能够起码的控制力,你哪怕就去做爱,你至少戴套,你就不至于要生孩子。但是穷人他真的就做不到,因为他就是没有自控力。所以很多是年纪轻轻,比如说16就把孩子给生了,然后那个男的也不会负责,就跑掉了。所以美国的底层穷人,一大半就出生和生活在单亲家庭。
这样的家庭能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一个母亲,她又要照顾生计,也得给家庭挣点钱,她用于教育孩子的那个时间其实是非常少的,我在美国看过一个统计,说美国的穷人家庭比富人家庭,他的孩子长到四岁之前,穷人家庭的孩子少听三千万个单词。什么意思,富人家庭父母跟孩子是有大量的交流,对孩子的智力和理性发育是有重大帮助的。穷人的妈,你喊她几遍,她可能就答应两句就完了,没空跟你说话。
所以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他的智力发育就被锁死在一个水平线上,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再比如说,什么叫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就是好好学嘛,怎么能会不毕业呢?穷人的孩子为啥不毕业,因为他不像中国的那些高中的差学生:我顶多是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我考试作弊。美国的那个差生就是,经常忘了去上学,经常忘了考试!你让他填一张什么助学金的表,他也懒的填,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那种社区文化,穷人孩子,黑人孩子在一起,他们互相觉得我们就这样好,我们吸个毒,天天聚会在一起,我们不要变成白人那个样子,所以他又进一步被锁死。而这种人的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他也不可能进入全职工作——随便找一个工作,干两天就烦了;一点小事就是辞职了。所以这样的人,他就会变成穷人,年收入低于贰万美金,他是被牢牢的锁定在社会的底层。
美国有一个女作家,芭芭拉,写了一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她自己当然不是底层人民了,她是做一个社会实践,就是到底层去跟那些穷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挣一样的钱。她就想搞清楚一件事:美国的穷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摆脱这个命运。
后来这本书写出来了,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为啥,不是社会不给穷人机会,而是穷人自己的认知能力,把他牢牢的限定在哪个社会层次上,所以这本书有一句话是很刺目的,说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专制。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25 10:39:56 +0800 CST  
我们给大家举个一个例子吧:芭芭拉有一个同事,最底层的那个女工,就在美国的餐馆里打工,那一天呢,她大概是挣40到50美金,但是她住在哪儿呢?她住在一个汽车旅馆,一天房间的费用是四十美金——说白了,一天挣的绝大部分的钱都交了房租,自己剩下来的钱能把自己喂饱就不错了。那她的财政状况当然就非常恶劣,对吧?
那芭芭拉就奇怪了,说你为什么不租一套公寓呢,因为公寓一个月算下来,那肯定比旅馆要便宜嘛!结果那个女工翻翻白眼说:你知道住公寓是要先付一个月房租定金的吧,那得上千美金,我上哪儿弄那么多钱去?所以我只好住这个汽车旅馆。
你看,这就是认知水平问题,一千美金,你再挪也好借也好,贷款也好,想尽一切办法只要你找到这一千美金启动,你马上每个月你自己的财务状况,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但是她没有这个认知水平。她只要觉得今天还过得下去,我今天挣了四十五美金,交了四十美金房租,剩下五美金买点东西吃,这一天就混过去了,她不想更长远的事情,所以她当然就只能在这个底层。
穷人要更多的获得安全感,他们不愿意到更远的地方工作,他们在工作当中也受不了气,动不动就要辞职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认知水平对他的局限,而不是社会对他的迫害,而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出了小时候的教育环境,那就是周边的朋友,他所身处的社区,这就是美国穷人和中国穷人的实质性的差别。
中国的穷人我们好歹还能怪社会不公平,资本家心黑,可美国穷人你怪谁,限制你的事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社区,你自己的思想观念,你再也出不来了。所以说中国穷人可能对自己的境况是感到愤怒,而美国的穷人自己的情况你只能感到绝望!
请注意,我刚才拿美国的社会底层说事,仅仅是举个例子,其实相同的情况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存在。你以为中产阶级,就不受限于自己阶层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吗?他们想往上突破也是很难很难的。
我们在中国就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挣的钱不少,混的也不错,但是他去理解社会顶层精英的想法也办不到的,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套别人的想法。
比如说我亲耳听过一个中产阶级身份的人说:马化腾捐一百个亿做慈善,呸,那就是给腾讯做个广告,他们商人有一个好东西吗?
还有人说马云。什么马云说办企业要有核心价值观,招商机就要为社会解决问题,就是唱高调,马云办那个淘宝是天天挣我老婆的钱;什么王石说万科不行贿,呸,我才不信呢!
你看,我们身边持这样论调的人是不是有的是,所以乔布斯“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很多人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那是真不信。对!你就是沉在你的那个阶层,那是一个牢笼,虽然看不见,但是无比牢固,你在里面是出不来的,是看不清上面人怎么想的。
好,我们要理解社会真正分层是观念分层之后,在回头来看教育分层,那就是另外一副光景了。
培养“工具——工艺品——艺术品”:三个阶层的学校教育目标。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使命,各个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是拿美国来说。
美国社会底层那办教育,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够着一个饭碗,说白了,把你变成一个有用的社会工具就可以了。它不是在培养一个人,它只是在打造一个工具。
在这儿我要举一个例子,在美国教育界那个可歌可泣的例子,是一个完全正面的典型,叫KIPP。他其实也是一种公立学校,但是相对它的办学方针是自己自由的,那KIPP什么意思呢,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那这种学校在哪儿办呢,就是在那个最糟糕的学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底层平民聚集的那些地方。那这个学校它办的好吗?办的特别好。
刚进来的那些底层的孩子,进来的时候水准,比其他中产阶级的学校要低两个年级,可是经他这么一培训之后,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产阶级,那这个学校办学有什么诀窍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跟中国一样,做应试教育。你可别觉得美国的学校都是什么素质教育,不是,对底层来说,应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为至少可以让他够上一个饭碗。
可这种KIPP的学校的核心就是考上大学。你看应试教育,那两个基本点是,叫WORK HARD,BE NICE —— 就是努力学习好好做人。
它的基本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这些底层的孩子,尤其是那些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孩子跟他们原来的社区切割干净:
你原来不是要跟门口的小朋友一起玩吗?一起吸毒吗?现在你就天天在学校给我呆着;别人早上比如说八九点钟上学,下午三点就放学,你们早上七点半给我上学,上到下午五点钟,然后大量的家庭作业,回家做完作业累趴了直接睡觉,不要跟门口的小孩玩了。
再比如说,这个学校里面,他进行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奖励系统。如果刚进这个学校——对不起,你没有桌椅,全部坐在底下上课,但是你要有好的表现,比如说测验成绩好——赏你一课桌椅,你可以坐在哪儿。而且他们非常讲究课堂纪律,如果一个小朋友做了小动作,走了神,老师马上停下来讲课——来,我们全体帮助他一下,看怎么改掉你的坏毛病!比如你表现特别特别好,学校会给各种各样的奖励:低年级学生给几只铅笔,有的直接给发现金:更高级的奖励也有一些了,比如说今天考的不错,允许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带上耳机听音乐……这都是一个奖励。
你说:什么?连吃饭都管?对,一直管到吃饭,包括上厕所,怎么用哪个卫生纸,用多少,这都是有规定的。
所以你看,我们中国的那个什么毛坦厂中学,大家都说他是高考集中营,你到美国去上KIPP你才知道什么叫集中营。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让底层的孩子能够克服自己的那些习性,然后进入一个大学的门槛,他们的一生的命运才能被改变。
所以虽然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正好是一个反面的信息,那就是底层人所享受的教育,最好的只是这样了,跟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的那些学校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什么素质教育!
那素质教育是在哪儿展开的呢,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
这样学校培养孩子,更多的体育特长、更多的才艺,你得唱歌跳舞、画画,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组织人群的能力、还有探索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这样的学校要上历史课,老师往往就布置一个作业,我们全班小朋友会不会就这段历史事实,拍一个电影,有人专门写本子,有人专门拍画面,最后弄得非常好。
你看,这就是中国中产阶级最羡慕的,美式素质教育了。
但是请注意,这样的素质教育仍然不是培养顶级精英的,他培养的是一个中产阶级人格,啥意思,用万维刚的话说,这叫培养工艺品——请注意,工艺品和艺术品是不一样的,艺术品每一个东西都不一样,可是工艺品一个档次是它是一样的,因为它的价值取决于材质。
我们谈工艺品的时候总会说,这是黄金打造的,这个是花梨木雕刻的,中产阶级的教育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就是给自己孩子来披金戴银,来创造更多的才智,让他变得更加的优秀,这样他将来到社会上之后才能被挑选,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叫中产阶级的教育,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素质教育。
那美国顶级精英的教育是什么样呢,这种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学校来承担的,他的核心使命不是让孩子变得更好,因为变得更好是被人挑选的,他们那个阶层是人是挑选别人的人。
楼主 一味禅茶一清风  发布于 2016-09-25 10:40:55 +0800 CST  

楼主:一味禅茶一清风

字数:176135

发表时间:2015-03-13 19: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7 21:36:32 +0800 CST

评论数:14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