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一些关于五角大楼UFO视频的分析,2017年的东西

仅针对其中一个视频(左图),但可能可以推广到其他红外成像视频


太长不看版:拍到的那一坨(包括“辉光”在内)并非实体,可能是红外成像炫光导致的,本体只是一个点光源,比如单引擎喷气机。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29 19:42:00 +0800 CST  
那段视频是以黑热模式拍摄的,黑色高温白色低温,体现在左下角的BLK (black)字样,白热是WHT (white)


以黑热模式拍摄喷气式发动机会发生这样的事:


图中是熟悉的双发客机,因为红外炫光的原因被拍成了一大坨黑色,距离较远+掩盖掉机体的话就成了花生状UFO。还要注意的是1L右图和这里都有出现的条状炫光,同样只是光学现象,本体都是发动机喷口。


该条状炫光就是视频里UFO十字形轮廓的那一竖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29 19:52:00 +0800 CST  
至于周围的那圈“辉光”,在黑热模式下理论上应该表示一圈低温区域,有人认为是某种力场,但其实也是常见成像问题,参见1L右图高热尾喷管旁边的情况,以及下面这个同样由大黄蜂拍摄的叙利亚Su-22被击落前的遗照,这次明显是白热模式(没仔细考证光学设备是不是完全一样,应该没这必要)可以看出温度差异很大的部分之间出现的明显对比


可以看出上图里热源的形状很清晰,也没有出现条状炫光,与客机那张图对比鲜明。考证这种“辉光”和“炫光”出现的具体条件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但从这几张图的对比应该可以确定都只是光学/成像现象而非实体。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29 20:13:00 +0800 CST  
拍摄设备是大黄蜂上的红外吊舱,大概长这样


这脑袋是可以转的(有个转脑袋的gif可能文件太大,我死活传不上来),成像元件旋转+可能存在的图像稳定算法把旋转后的画面转回来这两个因素会导致虽然画面没怎么变,但光轴已经改变了,一系列光学现象也会随之旋转,包括吧友比较熟悉的鬼影“UFO”(虽然在这里没出现)。


上面中间的图可以确定短条炫光的旋转是这个原因导致的,但我还没搞清楚那坨“主体”的旋转是不是同样的原因导致的,原帖的讨论看得有些眼晕。有个猜想是在特定条件下红外设备会把点热源的炫光拍成椭圆形/碟形,该椭圆形会随光轴旋转,如下

(LED灯珠作为点光源)


(使摄像头出于不同的旋转角度,拍摄两张照片,事后通过图片处理软件旋转为同一角度,可以看出椭圆炫光发生了“旋转”)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29 20:45:00 +0800 CST  
这视频没前因没后果的就很烦,发现的时候大黄蜂执行什么任务,该事件是不是任务的一部分,后来是不是有追逐拦截,是拦到了还是跑掉了没人知道...原帖里甚至找到了当时的地图模拟了该目标可能的飞行路线,但是我搞不清楚他的信源是哪来的,先不乱放。


总之,说这么多只是论证这视频里出现的很可能是单一点状热源,而不是长这样的实体。


至于这个点状热源到底是什么,单看这视频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当然无法确定,所以五角大楼只能把它称为UFO不明飞行物或者UAP不明大气现象,并没有别的选择。可以选择认为是微型球状外星飞船或者单引擎喷气机。


大概说完了,想到什么再补,原帖链接放在楼中楼里,是英文论坛,包含几个演示光学现象的有土逼视频。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29 21:00:00 +0800 CST  


对部分显示信息的解释,从标题开始顺时针方向:
雷神公司AN/ASQ-228先进瞄准前视红外吊舱显示信息
传感器指向机身轴向左侧54度
F/A-18正以20度侧滑角左转
F/A-18海拔高度25010英尺(约7600米)
白热模式,“低温”物体显示为黑色。若为黑热(BLK)模式:“高温”物体显示为黑色,“低温”物体显示为白色。
传感器指向机身轴线下方2度
传感器处于红外模式


可以看出这并不是追逐视角,而是侧视,中间的“准心”不是飞机飞行方向,只是吊舱视野中心而已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29 22:07:00 +0800 CST  
另外两张“红外炫光遮住机体形成不可辨识光斑”的例子

作者说此图跟下图来自同一个视频,拍摄一架协和号加力起飞的过程,遗憾的是他没给出来源,我也一下没找到这视频,找到的话再补链接。上图是离地飞行了一段距离后的情况,可以看到主翼和垂尾还若隐若现,也能分辨出两道高温尾流,但画面主体是炽热尾焰形成的光斑。



上图他同样没给出来源,这人写文章一点都不学术...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29 22:26:00 +0800 CST  
又看了几页,有几个人猜测“辉光”是内置的锐化算法 (USM) 导致的,并且复现了该情况
下图是网友自制的,光斑是网友自己画的,仅用于表现锐化算法的效果,不是实际UFO现象

下面这俩图是另一个人搞出来的,我不太清楚他这“原图”是怎么处理过,似乎是在公布版本的基础上模糊化了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29 23:18:00 +0800 CST  
经常处理图片的应该对锐化算法的效果比较熟悉,两个色块对比度比较大的话就会搞出一块反常的色块,下面是我自己的例子,试图做成旧照片效果的坎巴拉太空计划截图




注意炮管、顶盖和岩石周围淡淡的“辉光”




这张炮管旁边的更夸张,甚至算是PS失败了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29 23:26:00 +0800 CST  
关于第三段视频,某人根据显示数据算了一波不明物体高度(飞机平飞,高度约25000英尺,传感器俯角35度,与目标直线距离3.4海里,后两个数据一直在变,可以取多个点计算),结果是13000英尺左右(3960米)


由于飞机本身有侧滑,想算这物体本身的运动情况还得根据时间轴重构一下三维轨迹,但数据是够的(飞机空速在左下角,0.62马赫/258节,实时侧滑角可以从视野中央读出,传感器侧倾角在顶上。)
如果飞机一直没转弯还挺好算,加上这个转弯我就算不出了,谁想挑战下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30 01:26:00 +0800 CST  
洋人实在是太闲了
有人真的为掠海飞行视频重建了三维空间里的飞行轨迹,但用到了一个我没想到的参数:视频中海洋背景后退的角度。我之前太天真,飞机的方位角改变和偏航情况其实没办法在视频数据里读出,所以此人先假设飞机保持直线飞行,建了个模,发现如果那样的话海浪在视频中会以34度角后退,但实际上的后退角度在开始时是55度,结束时是63度。


(有人给视频做了防抖和对齐,以此计算海浪后退角度的变化情况)
他借此反推出一个5度的持续偏航(其实不是持续稳定的,但他说代入之后最符合实际情况),修正了模型,最后计算结果是该物体飞行速度只有34-35节,每小时六十多公里,汽车行驶速度...

(坐标单位是米,AB是大黄蜂的飞行路径,FE是物体的飞行路径)


(视频19秒内经过的路程为346米,66km/h)
他们真的太闲了...讨论这个速度计算问题讨论了300多贴,看得眼花缭乱...最后大家都认同的结果似乎是该物体高度13000英尺,速度由于偏航角度问题很难精确计算,但肯定低于100节(3960米,185km/s)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30 05:26:00 +0800 CST  
楼上的速度与高度计算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也不能因此就说它不可能是奇妙的东西,低速巡航不表示它"不能"高速飞行。


但它最有力的意义在于表明最初声称该物体“掠海飞行”和“速度极高”的人忽视了事实,甚至有意或无意地撒了谎,比如最初发布这些视频的To The Stars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机构强调它们“证实”该物体速度极高,但没给出任何证据,而且如上所述,视频里的数据其实足以计算出该物体速度不高。之前那些洋人非常怀疑该机构的目的。



遗憾的是,那个所谓的目击证人飞行员弗拉沃尔也是其中之一。


该飞行员在罗根的访谈中不仅评价了自己亲历过的视频(2004年那段,似乎吧里转载的b站视频只包含那一段),还评价了2015年那另外两段他没有亲身经历但“听朋友说过”的视频。他的言论包括“不明飞行物就像透明沙滩球里包着个立方体”、“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它周围包裹着一圈辉光,可能是某种力场”、、“有一次它们与飞机的距离几乎只有50英尺(15米),飞机差点撞到它上面,飞行员让其他人小心”、“它掠海高速飞行”,后来还一直在说那些飞行器操纵重力驱动上天如水来去自如之类的事...只能说言多必失了。当然跟其他俩人的引导也有关系,这期访谈气氛怪怪的。

他的言论我只能视为不可信,而且我不知道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挺体面的一个人...
讲真,看完这访谈我觉得我完全是在浪费时间,那群洋人也是在浪费时间。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30 05:59:00 +0800 CST  
看上瘾了,28L的图有动图版...这是那帮人最后把三维飞行轨迹简化为了俯视图(因为大黄蜂和该物体都是水平飞行,竖直方向的运动可以忽略),调整大黄蜂的偏航情况会影响物体在19秒内的位移情况,而这个偏航情况是唯一难以精确确定的参数,之前网友根据海浪后移角度的估算结果是5度持续偏航,看上去不会再多了。


假设飞机完全没有偏航(这不可能),算出来该物体的速度是最快的,但也只有123节,227km/h,63m/s。
迫真高速飞行。
虽然我数学早已还给老师,但这样的东西实在是赏心悦目。


下面这图是说明为什么物体看起来移动得飞快。作者为了给人讲解计算方法堆了一堆公式,但可以不用管,可以大致看出当物体恰好处于飞机高度的一半时(巧了,本例中确实如此)地景移动的速度会恰好等于飞机移动的速度,而超长焦镜头的极窄视场会使这样的移动显得非常明显。


此外,他们估计这个极窄的视场角(FOV)是1.5度,但我不知道这信源是啥。根据这个视场角,他们算出那个斑点的直径大约是6-7英尺,2米左右...因为没法验证1.5度对不对,姑且把这结果放在这供参考。


2m尺寸,60km/h飞行的东西,虽说不能确定是啥(这帮人倾向于认为是探空气球,但这东西在UFO界名声极差,我还是带个滑稽自保),总归不太吓人。


这顿分析看得我非常过瘾,感想是科学精神真棒。
----------------------------------------------
这层写到一半发现加精了,感谢感谢,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内容感觉非常荣幸。当然要感谢原作者超乎寻常的努力,他们来自一个致力于用科学精神分析传言的论坛,链接和有土逼频道链接放在楼中楼里了,有条件的话推荐浏览。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30 08:06:00 +0800 CST  
想起来一个点。对于那段2004年的视频,飞行员说自己尝试追踪目标并测距,但雷达返回的测距读数一直是99.9(海里),他以此大做文章,认为该物体采取了主动干扰措施让雷达失灵无法测距。

右上角那个99.9 RNG,对比下图的4.2 RNG


但如果本来距离就大于99.9海里呢...据DCS玩家反馈,这吊舱里距离大于99.9海里的目标确实会显示成这样。
而且不能确定吊舱显示界面的测距读数到底是激光测距仪还是雷达给出的,似乎是两者都能用,但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当然这不是说大黄蜂的雷达只能看100海里,只是特指这个吊舱里那个位置上的读数不会超过99.9。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4-30 21:44:00 +0800 CST  
现在发现有个我没料到的点,原来这么多人会把一个人的一面之词当铁证...


这件事里唯一被五角大楼证实的是那三段视频本身,不包括任何附加的东西,比如所谓的飞行员访谈。
能被视为证据的当然只有视频本身的内容,最有价值的就是记录下的不明现象形态和高度、速度、角度、测距读数。“号称掠海但其实在3960米高空”视频里的那些数据甚至足以重构出相当精确的三维飞行轨迹,是整个论证里最过瘾的(我发现掠海打了引号还是有人选择性无视,只能写成这样了)。
这贴的分析也完全基于这些被证实的内容和已知、可复现的光学现象。
在我关注这事之前并不知道那飞行员访谈的存在,知道之后去看了原访谈发现苟屁不通,而且觉得这一点没啥争议(光是把高空低速物体描述为掠海高速物体这一点就足够让人怀疑他的动机了),于是在30L写了几句,觉得这个论点就可以结束了。所以看到后来的回复还有不少人引用该飞行员的言论反驳逻辑与计算我挺诧异的。


我非常期望看到有人证实他们的光学现象理论和计算方法存在重大疏漏导致结果有质的变化。其他质疑也非常欢迎,唯独不想看的就是那飞行员的故事,因为那表示要么没看完贴就回复,要么表示相信人不相信逻辑,都没啥好说的了。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5-01 15:56:00 +0800 CST  
新开一层补充点关于2004年尼米兹号视频的分析,61L的提问里先提到了,在这展开讲讲。
这段视频的关注重点在于“物体最后以极高的速度摆脱追踪”,这层也主要讲这个问题。先说结论:那东西可能在天上就没动/没怎么动,是吊舱停止锁定目标后被飞机的偏航带动而偏离目标,极长的焦距和极窄的视场导致物体迅速离开屏幕。


题外话:画面质量很差,就此猜测拍到的是个啥意义不大,对1L视频的分析可能也适用于它,即该形状可能不是实体,而是红外炫光产生的光斑,本体只是一个点热源,比如遥远的喷气机。视频中不显眼而在访谈中被提到的“主动雷达干扰”问题写在58L了,目前结论是光看那99.9 RNG 99并不能实锤受到了干扰,但论证细节还不完善,有啥新的再补充。


进入正题。这里要注意是画面中部的虚拟地平线,以及顶部的传感器侧偏角。可以发现飞机虽然保持高度,但一直带着个非常轻微的右滚转角,最后几帧更为明显。当然不能排除这飞行员带着滚转角但不转弯甚至反向蹬舵向左偏航,但逻辑上更合理的情况是向右的滚转角表示飞机在缓慢向右转,偏离目标。传感器为了保持锁定目标一直在缓慢左转(视频中从0°慢慢转到8°L),抵消了飞机的运动,画面显得稳定。


也就是飞机本来是对准目标的,在飞行员的主动操作下慢慢向右偏离了,从虚拟地平线可以看出最后几帧动作更大。


最后几帧里飞行员还对吊舱搞了一顿骚操作,连续改变放大倍率(不一定只改变了这一项)。传感器在这段过程里停止或丢失了跟踪,体现在目标不再稳定地处于锁定框中心。于是传感器不再主动向左转动,从而被持续右转的飞机带动向右转,而且飞行员此时恰好增大了右滚转角,转得更快了。


这就相当于摄像头主动向右偏离目标。


极长的焦距使画面的视场角极小,只要有一点转动目标就迅速离开画面了。玩过长焦镜头的朋友应该更有体会,没玩过的话打开手机相机,倍率拉满,对准室内晃来晃去就能有类似体验,而这个光学吊舱的焦距/放大倍率可比手机甚至一般长焦镜头夸张太多了。


当然,可以选择认为“临近末尾那段其实是目标在空中疯狂跳动,这可能就是丢失追踪的原因,而末尾是目标以疯狂的速度飞离”。这就是个参考系问题,在缺少其他参照物的情况下确实没法否定这个假设(但凡有一点足够清晰的云出现在视频里标记物体相对于天空的运动情况,这视频就不会被披上神奇的外衣流出来了),但鉴于摄像头失稳能产生完全一样的效果,就看选择相信哪个解释了。这是立场问题.jpg


(谁能想到,这贴本来只打算分析1L那视频的,最后三段都齐了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5-01 22:23:00 +0800 CST  
吓尿,这贴刚被系统删了,还好申请后恢复了赶紧备份...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5-02 17:30:00 +0800 CST  
扯淡动动嘴,分析不但跑断腿还会被无视,信息污染不可避...
不过世界需要些调味料,分析这种事的吃力不讨好倒也在情理之中。我个人也被这世界的平淡所困扰,作为爱好琢磨科技、科幻和航空航天十多年,最近越发觉得幻想走得太远而现实灰头土脸,是抑郁情绪的来源之一。但能鼓舞我的不会是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只能希望有生之年真能看到些颠覆性事实。在我的期待列表里,距离最近的一个是可控核聚变实用化,证实外星文明排得比较靠后,但算是个黑天鹅事件,真发生了对我的冲击会是最大的,跟三体1的描写一致。我依然期待那一天。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5-03 17:14:00 +0800 CST  
https://forums.vrsimulations.com/support/index.php/A/G_Advanced_Targeting_FLIR_(ATFLIR)
一个模拟软件手册里对这吊舱显示的说明,里面确认了窄视场(NAR)模式下的视场角是1.5度。当然这不是雷神公司的官方手册,官方手册能不能查到我表示怀疑。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5-03 18:03:00 +0800 CST  
今日幽默,对事不对人:
不明物体据称在掠海高度以极高速度飞行:远超人类科技!不可战胜!(这个其实我理解)
计算表明不明物体速度只有34-140节:有趣的是它的低速飞行包线!如何产生升力!竟然还能滞空!不可战胜!(

楼主 阳耗子  发布于 2020-05-04 17:11:00 +0800 CST  

楼主:阳耗子

字数:8114

发表时间:2020-04-30 03: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6 15:49:25 +0800 CST

评论数:6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