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硬笔楷书

从事写字教学差不多八年了,其间,也有些家长会问我要字,说是“拿回去给孩子们练一练。”最初那几年,我也用硬笔写些常用字哄家长。这是我2013年用颜体笔意写的常用字,原作找不到了,上传几张电脑加亮扫描图片。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6-07 11:46:00 +0800 CST  
呵呵,我故意写歪的。因为古代书家也有将“岂”字上面的“山部”写斜一点的写法。参考图如下: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6-07 13:53:00 +0800 CST  
当然,这不符合规范字的要求,不过写书法是可以这样处理的。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6-07 14:00:00 +0800 CST  
再说明一下,古文字中“岂”字上面的“山”几乎都是斜的。这是有出处的。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6-23 14:52:00 +0800 CST  
“哀而歌”网友写了个“盛”字,要我提点意见,这让我感到汗颜。
我的书写水平很一般。勉为其难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写字时要注意横画基本平行,左右分布大致对称。


2、上面这个字上部的“成”有点松,可以将“成”字的横画稍微写长一点,纵向空间望上压缩,上部再紧一点。
3、写字要有主次之分,皿字底最后一横不要写太长,因为戈钩是主笔,这个笔画长了就有点喧宾夺主。
4、皿字底里面的空白分割要大致相等,这样看起来就匀称一点。
5、另外,“成”的竖弯撇要做到上正下斜,戈钩的弧度可以再收一点。




以上是欧阳询和柳公权写的“盛”字,横画大致平行,左右基本对称。另外,这两位大师写的字都呈左收右放之势,下面的皿字底纵向距离比上面的横画间的距离都稍微大一点,这是上紧下松的处理。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以下是我刚才用钢笔写的“盛”字,仅供“哀而歌”网友参考。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6-23 15:36:00 +0800 CST  
补充一点:按现在的要求,“盛”字上面的“成”笔顺是先写横画再写撇画。但古人写这个字一般都是先写撇画再写横画,我觉得这样写起来舒服一些。你不妨试一试。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6-23 15:45:00 +0800 CST  
“尼奥爱美姬”网友也让我提点意见。坦白的说,我初学练字前三年达不到他这个水平。
我看吧里很多人都相当厉害!比我天分高多了。但仅有天分是不够的,练字是靠积累,要时间来磨。倘若能坚持下去,一定会越写越好!关于尼奥网友提出的问题其实我在36楼已经说过了,就是左右分布要基本对称。


从上图中的红色辅助线不难看出,左边的范字左右分布基本均等,而尼奥网友临的“开”字右边横画稍微长了一点点,再收一点就更好看了。


另外,我觉得“开”字的竖弯撇与竖画之间的距离还可以适当再收一点点,写紧一点,这是一个内紧外松的字型。
以下是我写的“开”字,仅供参考。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6-26 00:24:00 +0800 CST  
今天,在吧里说说“岂”、"耑”二字上面的山为什么是歪斜的?


上图中,图(1)是“山”的古文字写法。这是象形字,形如山峰相连并列,因此写的都很正,没有歪斜。图(2)是山岭的“岭”字,它成为山字头时,也没有歪斜。这是因为“岭”字的山字头和“岂”字上面的“山”原本就不是一个意思,如果“岭”的山字头也写歪,那就是错的。为此,田蕴章老师在他的书法讲座里指出:在古文字中“山”的写法与“岂、耑”二字上面的“山”写法是不同的。但田老师说的不详细,只是说“岂、耑”二字上面的“山”应该歪着写,并没有把这两个的本义说出来。“岂、耑”二字虽然写法一样,但是含义也是不相同的。
下面我就说说这两个字的含义。






先说上面这个“岂”字,百度百科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回师献功之乐。这是一个象形字,有点像我们打的鼓。
很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郭沫若先生这样解释:像竖立的鼓形,下有底座,上有羽毛之类的装饰。而《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岂,还师振旅乐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打了胜仗以后,班师回朝,敲锣打鼓。军队在行进的过程中,鼓上的羽毛被清风吹拂,所以它是歪的。因此这个字上面像羽毛一样的”山”形就是歪斜的。








最后说说“耑”字,《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
“耑”也是一个象形字。这个字的本义就是指植物刚从地里长出幼芽。下部像地里扎下的根。而歪斜的上部就是幼芽生长的形状。“耑”同“端”,引申为开端、两端。由此可知,“岂、耑”二字,虽然古文字写法一样,但含义也是不同的。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6-30 21:57:00 +0800 CST  
关于练字用的钢笔在此谈点个人看法。
陈师道说:“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因此有人说写字主要靠功夫,与书写工具的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没错。但是不择纸笔的前提就是要善书!这是对高手来讲的,对于初学者没有指导意义。而米芾则说:“笔不可意者,如朽竹篙舟,曲著哺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用不如意的笔写字就像是用腐朽的竹篙撑船;用弯曲的筷子去夹菜一样。初学者大多都是一手烂字,本来字就写不好,再用一支不如意的笔练字,岂不是更影响心情?所以,练字用的钢笔还是要讲究一点。
笔尖粗的钢笔下水都较流畅,初学者使用这种笔要写出笔锋是有难度的。
派克与万宝龙这类高档笔我至今没用过,不过我觉得练字需要有好的笔尖,设计是否精美是次要的。我练字喜欢用英雄钢笔,英雄100、616、329型都用过。英雄钢笔的笔尖都还不错,比较适合写汉字。尽管都是流水线出来的,但笔尖还是有优劣。通常一种型号的钢笔我一次会买十多支回来,然后上墨,逐一做书写体验,从中选出一支相对称手的钢笔。
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7-05 08:52:00 +0800 CST  
@I可恶的家伙I


前面你才说到“一万小时理论”。古人说:字无百日功。按时间来换算就是100天x24小时=2400小时。如果你每天练字时间是2小时,那大约需要3年左右你的书写能力才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学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关键的就是持之以恒。在这个前提下,练字方法对路,效果就更好一些。关于临帖启功先生曾说:“功夫不是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性地重复”。启功先生的意思是,一个人写字有没有功夫不是看他写了多少,而是看他有没有写准确。功夫是靠积累的,今天一笔写对了,明天一笔写对了,后天一笔也写对了,久而久之这种书写动作就会转化为肌肉记忆,一出手时,就知道长横写多长,斜撇角度多少等等。
虽然汉字很多,但是按结构类型来分,不外乎就是独体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全包围和半包围结构等,这些类型的汉字都有共性的,临帖要各个击破。你解决了一种结构类型,再遇到其它类似的生字,练起来就轻松一点。
看到你练的是田英章老师的字帖我忽然想起一个故事。田英章老师小时候,父亲督促他练字,字帖上的八个字逼他写了五年!写到田老师一看到这八个字就想吐。尽管如此,田老师还是说:虽然他父亲有封建家长制作风,但是这种练字的方法是正确的。是可以举一反三,举一反百的。
不管你信不信,这个故事是田英章老师亲口跟我说的。呵呵,绝不忽悠。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7-18 13:33:00 +0800 CST  
redwcf兄很细心,他从这篇帖子里发现了我写的两个“盛”字。因此要我谈谈这两个字的异同。趁着今天周末有时间,我说一说这两个字。
诚如fredwcf兄所言,后面写的“盛”字比前面的确要好一些。因为后面的“盛”字是我最近写的,前面的盛字则是我四年前写的,虽然在用笔上无大毛病,但是在结构上还是有问题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前面的字是为了应付差事,给家长写的。当时没有细想,信手而写,自然经不起推敲。而后面写的“盛”字参考了几位古代大家的写法。下面我就试着来分析这个字。


上图是几位大师写的“盛”字,从中可见,这个字的主体部位几乎都是上面的“成部”,皿字底处于从属部位。所以,我写的时候将下面的皿字底写的小一点。戈钩出头不长是参考了王羲之的写法;成部外面的撇画写成钩画,里面的钩画写成撇画是参考了颜真卿、柳公权的写法;戈钩的撇画写在皿字底与钩画的结合部是参考颜真卿的写法。
需要说明是,这个字是我那天中午在办公室写的,当时借用的同事的钢笔,用起来不太顺手。皿字底下面的底横右边没有写出头。坦白地讲,这不是有意为之。我原本是要将横画写出头的,只是因为钢笔恰好在这个时候下水不畅,出现断墨造成的。依稀记得《杨大眼造像》中“盛”的皿字底下面的底横也没出头。因此,我就将这个字拍了照,图片上传贴吧。


孙过庭说:“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尽管我写的这个字不影响认读,但如果没来由的话,总觉得还是有点不妥。于是,当天下午回家后我又书柜中翻出碑帖一看,的确有这写法。值得人一提的是,从中我还得到了一些意外的收获。我发现《杨大眼造像》中的“盛”字成部上面的横画与折钩之间距离很近,压得很紧,而我则写的有点松了(图2),可以再紧一些(图3)【注:图(2)是原字,图(3)是经过修改的,字型内收外放,中宫显得比较紧凑。】


“盛”字是一个上收下放,左收右放的字型,从上面的字型结构渐变示意图可见,它是一个左上紧,右下松的字型结构。同时它也具有代表性。因此,除了上面所说的字型要“内紧外松”之外,写字还要注意“左紧右松”,“上紧下松”。再加上我前面回复其他网友的话,我个人认为,字型结构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横画基本平行,左右大致对称,空间分割恰当,注意三紧三松。


常言道:“假抄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你掌握了结字规律,学书就坐进千里。fredwcf兄说网友批评人家说的笼统。我觉得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的眼睛是有视觉修复功能的,如果你写出来的字不合理,别人看起来不舒服,就会发言批评。这里面有好为人师不懂装懂的,你要他说道理,他未必讲得通。另外一种是,批评你的人是高手,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知道其中的道理,晓得你那里写得不对。但是这些人大多数都比较保守,不愿意将自己的学书心得拿出来,与人分享。不瞒你说,我是从事写字教学的。如果本地有书法教师问我这些问题,我也不会说的。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哈哈!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7-22 15:44:00 +0800 CST  
写漏了,补充一点:纵逸的戈钩是参考了王羲之,欧阳询的写法。另外,再补一张图。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7-22 16:00:00 +0800 CST  
redwcf兄从我写的这两个.“盛”字中发现了差异,这两个字中间相隔了四年,前后拿来比较,可以发现其中的差距。这说明练字要注意保存资料。其实,我以前练过的字也经常保存。但我发觉有些人练字就不是这样,今天写的有进步,就不愿意看自己昨天的字,似乎保存下来会有失颜面,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其实这些资料十分宝贵。如果把学书法比作登山的话,那这些保存的资料就是你在登山过程中走过的每一个”石阶“,你应该经常地去数一数,每过十天半月把它拿出来,与现在的字作一番比较。这样你就能看到,自己其实是在进步的。当你练字没有进步或者是进步缓慢的时候,你就可以拿出来数一数走过来的石阶。这样你就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吧里鱼龙混杂,人气旺盛。初学者敢于把自己的字贴出来“亮丑”,并且坚持每日更新,见证自己的成长,时不时还有高手在旁边指导。这是好事。科技的进步为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便利,而我年轻时学书全靠苦练,没有老师指导,走了不少弯路。相比于以前,现在实在是太方便了。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7-23 12:37:00 +0800 CST  
@十载


我个人认为你写的这个“耘”字的云旁下部撇折稍嫌大了一些,可以写小一点。另外,横画之间如果保持平行就好看了。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7-30 20:12:00 +0800 CST  
“耘”字比较难写,这是我刚才用0.5mm晨光中性笔写的“耘”字。仅供参考。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7-30 21:26:00 +0800 CST  
颜体气格开张,字越大,视觉冲击力越强。下面两幅毛笔大字是我今年春节前写的。做招生广告用的,两幅字都做了加亮处理。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09-01 22:21:00 +0800 CST  
这是我用英雄329钢笔抄写的常用字。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11-21 19:14:00 +0800 CST  
近两年为书法报社撰稿。以下是我去年为报社写的一篇硬书评论文章。
该文发表于《书法报.硬笔书法》2016-10-1第19期。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12-30 23:51:00 +0800 CST  
报社对此文略有改动,以下是我的原稿:


书名:《刘惠浦钢笔楷书》
作者:刘惠浦
出版: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9年5月
印数:1.1万册
定价:1.75元
作者简介:
刘惠浦,男,湖南邵阳人,1946年生于贵阳,中国书协会员。曾荣获“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1988年国际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首届兰花杯钢笔书法精英擂台赛”金奖等奖项。出版有《刘惠浦钢笔楷书》、《国粹民魂》、《惠浦小楷》、《刘惠浦书法集》等书法专著。
书籍信息:
本书为32开平装本,全书94页,封面由刘惠浦先生自署书名。内页部分作者用蘸水钢笔精心抄录汉代至唐代各类诗歌八十余篇。
书法特点:
刘惠浦先生的楷书熔冶诸体,博采众长,书风含蓄蕴籍,古朴灵动,自成面貌。从结体来看,造型取法钟繇,体势大多趋于扁方,有汉隶意味,格调古雅。苏东坡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而刘惠浦楷书字内空间舒朗,却全无散乱之感,点画安排妥帖匀称,恰到好处,字型有一种向外膨胀的张力,体现了书者对字形结构的深刻理解,匠心独运,艺高胆大。从用笔来看,规矩谙于胸襟,行笔不激不厉,点画精致,圆浑劲健,有羲之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之风。同时,间有行书笔法入楷,笔势与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相近,端庄中有流动之态。值得一提的是,刘惠浦先生素来喜欢采用蘸水笔书写创作,这种钢笔比其它硬笔弹性略大一点,它既可以写出粗细变化的线条,又避免了弯头书法钢笔那种笔画扁平浮薄,粗细悬殊,线条过渡不自然的缺陷。细观其字,笔画有轻重之分,运笔有缓急之别,再加上字内空间的疏密对比,构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形态,既有古风,又有己意,耐人寻味。另外,这本手抄字帖绝非一日所能完成,然而却让人找寻不到“断气”的接口,通览全书,风格一致,神完气足,展现了书者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控笔能力。此帖采用的红线界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硬笔书坛比较流行的书法格式之一。以布局章法而论,这种格式与时下五花八门的书法形制相比,显得太简单了。正因为简单,才更显现出书者的功夫。刘惠浦的楷书作品宛若不施粉黛的窈窕淑女,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之美。这也告诉我们,要想作品引人瞩目,还须回归书法本真,借鉴经典法帖,在“字内功”上,下扎实功夫。
藏书经历:
1992年的一个夏日,下班路过公园,见有人摆地摊卖旧书,其中这本封面设计新颖别致的《刘惠浦钢笔楷书》一下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翻书浏览时既欣喜又疑惑:这才几年啊?这么好的书都拿来卖了?买这本书我只花了五毛钱。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没多久,而我所从事的电影宣传工作与书法也有些关系,每日除了用毛笔沾颜料在黑板上写电影广告牌之外,剩余时间几乎都窝在美工室练钢笔字,其中临得最多的就是这本《刘惠浦钢笔楷书》。在临帖的过程中有愉悦,也有沮丧,是它陪我度过了那段闲适而又令人难忘的青葱岁月。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7-12-31 00:15:00 +0800 CST  
我今年2月为书法报社写的一篇关于仇寅钢笔字的评论文章。
该文发表于《书法报.硬笔书法》2017-3-1第5期。文字略有有改动。
以下是报社编辑发给我的电子版图文,以及我的原稿。




原稿:
书名:《仇寅钢笔字》
作者:仇寅
出版:福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9年11月
定价:2.50元

作者简介:
仇寅,男,生于1962年,江苏涟水人。曾荣获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1988年 “首届兰花杯钢笔书法精英擂台赛”银奖。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二届硬笔书法大展和首届中日硬笔书法大展。编写出版有《仇寅书外国名诗》、《雷锋日记选钢笔字帖》、《古帖新临多体钢笔字帖》等硬笔书法专著。

书籍信息:
本书为20开本,全书60页,封面由福建省硬笔书法学会会长黄学文先生题写书名。内页分为创作篇、临写篇和后记三部分。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创临结合的钢笔字帖,为了适应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学书需求,所书字体注重实用,不涉奇猎怪。在“创作篇”中,作者用易于认读的楷、行、隶三种书体潜心手抄。在“临写篇”中,仇寅先生向读者展示了他用钢笔临写的《龙藏寺碑》、《雁塔圣教序》、《兰亭序》、《争座位帖》、《韭花帖》、《蜀素帖》等九种传统碑帖,取法乎上,既有高标准,又有多样性。另外,此书最后还附有黄学文先生亲笔撰文并书写的后记,这篇后记每一页采用的书体都不尽相同,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书法特点:
仇寅先生临帖较为宽泛,行书主要取法于二王一路,行笔飘逸潇洒,结体遒美清秀,书写节奏快慢相间,能很好地把握所临行书各帖的字势结构与用笔特点。临《兰亭》气机流畅,具有整体的连贯性与律动感;书《韭花》用笔细腻入微,结字平中见奇,布白疏朗空灵;写《蜀素》用笔坚挺秀拔,结字倚正相生,字势沉着痛快。尤其是书中《争座位帖》的临作,作者一改二王书风,用笔引筋入骨,线条圆浑劲健,尽管整体看来较为中正平和,与原帖相比少了些许愤然激越的气势,但却多了几分硬笔书法的铮铮铁骨,成功地展现了颜真卿刚峻坚毅的书风与个性,是一幅较为难得的硬笔佳作。仇寅楷书取法于成熟期的隋唐碑帖,从临作可见,作者能驾轻就熟地书写不同碑帖,对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钻研尤深,其用笔方圆兼备,线条柔中带刚;结体宽博方正,疏朗而不松散;通篇看来,质朴与灵秀之气跃然纸上,深得褚书精髓。


意义:
陆游有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仇寅先生在弱冠之年就荣获1985“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放在今天来看,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能从百万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这也反映出与他长期浸淫经典碑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植根于传统,从名碑法帖中汲取养料,硬笔书法之花才会展现出铿锵怒放的生命力。

楼主 乌龙第一匪  发布于 2018-01-04 18:12:00 +0800 CST  

楼主:乌龙第一匪

字数:14606

发表时间:2017-06-07 19: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28 13:55:08 +0800 CST

评论数:4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