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求不删】再读《资治通鉴》,读出不一样的世界观

小欧一直喜欢读史,《史记》以降的二十四史,也算是囫囵吞了个枣。
但相较于纪传体,我更爱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感觉读这个,世界观更完整,时间线索更连贯,而不是针对某一事件,非要到不同人物、帝王将相的纪传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资治通鉴》的编写,本身就有着历史故事。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党争失败,于是偏居于洛阳(离开了首都汴梁),专心带着一帮文人编写而成,前后用时超过19年。这19年,党争这事儿也没落下。
王安石起,司马光落;司马光起,王安石落。司马光党争失败,化悲痛为力量,就有了更多精力用在这套煌煌巨制之上。这算不算一点历史的幽默?
《资治通鉴》四字,为宋神宗所题。引用的是“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
资质通鉴,其大致意思为:把历史当镜子,以作为治世的依据。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从宋代以后统治阶级必修的政治学教材。
《资治通鉴》从高中我就有读,反反复复,现在也时而在案上放着一本。
听闻,昔者毛爷爷曾将一部《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一本书读破了,不少页都用透明胶粘住。他说“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这两年,忙忙碌碌,少读史书。拿起旧书《资治通鉴》,忽然忆起曾经因为读到书中事情、人物、争霸等,或心神通透,或感动的一瞬,又有了再读一遍的冲动。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们一起来重新发现一些历史事件背后的人和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悟哦。
古装美女镇楼,据说自带引狼BUFF( ^_^ )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8-24 16:55:00 +0800 CST  
【1】三家分晋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就是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的。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从周王手中讨到了诸侯的名位。本来吧,这三位都是晋侯的三个家臣(卿大夫),结果,主弱客强,翻身农奴把歌唱,不仅把晋侯的家底拿来分了,而且还从天下共主周王那里讨来了与晋侯平起平坐的名位。
晋侯不是不想拦,而是势弱了,拦不住,不敢拦。而天下共主周王更是早已日薄西山。所以,仅次于天子的诸侯名位,周王也只能听话地拱手奉上了。
记录此事,仅一句话而已。但司马光的评论则洋洋洒洒两大页。这事儿,仿佛捅了重视礼制的儒家的P眼。
司马光认为,周王不应该认怂,毕竟,天子最大的权利就来自于分封臣下,以及维护好这样的等级次序(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你自己都把它打破了,变成君不君臣不臣,你底牌都被人掀了,那还怎么玩啊?
然后,司马光还说了,周王啊,你虽然弱小,三晋(魏赵韩)虽然强大,但你不给他们,难道他们敢打你么?还是敢自立为诸侯?这不是让其他诸侯国讨伐他们更名正言顺么?
司马光滔滔不绝之后,总结道:正是因为三晋分晋,从此之后君臣之礼崩坏了,天下诸侯都靠计谋、力量来比大小了,原本坐庄的周王出局了。呜呼哀哉,这事儿太令人心痛了!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8-24 16:56:00 +0800 CST  
互动问题1:你认为司马光的观点是否正确,聊聊呗。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8-24 16:57:00 +0800 CST  
【2】智氏赵氏选继承人
为了映射后面三家灭智氏而分晋,司马光分别把当年智伯和赵襄子的两位老爹选继承人的事情拿出来做了个比较。
话说当初,上一代智氏的家主智宣子想要以智瑶(即后来被灭的智伯)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然后智家的一个人,叫智果的,就如同先知一般跳出来反对,同时,他还推荐了另一个人选智宵作为继承人。
他说:“智瑶这个人啊,有5方面很牛X,但有一个致命缺陷。他虽然长得帅,善于骑射,才艺双馨,擅长文辞,做事果敢——但是呢,他为人不仁厚!”然后智果还大言不惭地预言道:“如果智氏立智瑶为继承人,则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
智宣子自然是不听的,于是,智果居然脱离了智氏,另立了氏族,称为辅氏。够决绝的!
这里不能不说,有几个槽点:
1、智果的话,更像是后世史家借其口,表述自己的人才观:即你长得帅、有才能、善于口才、性格坚毅,这又怎么样?只要我认为你不仁,你就是一无是处。简言之,就是德重于才(当然,何为德,解释权全部归于儒家)。
2、智果这样的人史书上常常不绝,仿佛是为了映照某个人物后面的悲剧,一定要跳出一个这样的预言家来。而智果这个预言家还特牛X,居然干出了脱离家族自己另立山门的事件,真不知道,当时智宣子是怎么容忍下这个祸害的。
尤其典型的是,智果一直推荐智宵,我感觉更像是争嫡失败,害怕被报复赶紧跑路的节奏。最恶搞的是,很多年后,智果还跑出来劝谏过智伯(就是智果看不顺眼的智瑶),智伯当然跟他爹一样是没有纳谏。
最后,当魏赵韩三家灭掉智氏后,可是“尽灭智氏之族”,最后还把智果这货给留下了。
在儒家的描述中,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自然不缺,以预言家化身、最后即便家族尽灭但依然可以活下来的智果当然更是不缺。至于是否真有其人,那不是重点。
3、对于智瑶的描述,很有一种王安石的即视感,尤其是“美须长大”、“巧文辨慧”、“强毅果敢”,活脱脱的王安石么,呵呵哒。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8-25 11:35:00 +0800 CST  
为了衬托出智宣子选继承人的错误,司马光精选出赵简子选儿子当继承人的经典案例。
赵简子有两个儿子,长子叫赵伯鲁,小儿子叫赵无恤(这名字有种贱名好养活的即视感)。
他不知道选哪个儿子当继承人好,于是就想出了一个考校的方法。他把他平时作为父亲絮絮叨叨的训诫写到两块竹简上,分别给两个儿子。嘱咐道:“你们要好好看!”
然后,时光如梭,三年过去了。他把两儿子又叫到身边来,问竹简上的内容。
大儿子赵伯鲁说不出来,再一问,NND,居然连竹简都找不到了。而小儿子不仅倒背如流,说起竹简,就立马从袖子里掏了出来。
于是,结果很显然,赵无恤被立为继承人。
看到这里,小欧依旧有一种不吐槽不愉快的感觉:
1、赵无恤有着曹丕深深的即视感。话说,竹简好几斤呢,天天装袖兜里,上厕所方便不?
2、历代君王这种考校继承人的事例不少,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耍心机?当然知道,毕竟他们自己也在耍心机。
但是,目的有三:
一是体现出儿子对老子的重视;
二是一个连耍心机都不会的儿子会是好的继承人吗?
三是懂得遵循(扮演?)忠孝仁义,也才可能在未来拿这一套忽悠臣下子民。
智氏、赵氏选择继承人这事,孰优孰劣,仿佛一目了然。但我怎么感觉,更像是事后诸葛的架势呢?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8-25 11:35:00 +0800 CST  
互动问题2:智、赵两家选继承人这事儿,你有啥想说的?(请在本楼内回复,小欧会将有趣有料的回复提出来,向大家推荐,么么哒)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8-25 11:35:00 +0800 CST  
【3】智伯侮辱韩国君相
智瑶他爹智宣子死后,他如愿当上了智伯(伯为爵位)。
有一次,他与韩国的老大韩康子、魏国老大魏桓子一起到蓝台宴饮嗨皮。智伯非常不地道,少年人当政,以力为强,嘴巴上行为上都没个约束。不仅调戏了韩康子,还把韩康子的国相段规羞辱了一遍。
都已经自立家门改氏为辅的智果,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对智伯劝谏道:“主上,你不准备准备,危难就要来了。”
智伯闻言不喜,按他那刚愎性格,自然要这样回答:“什么危难不危难的?即便有危难,那也是由我发起的。我不发起危难,谁敢对我发起危难吗?”
智果又自觉代入了神棍角色,说:“《夏书》上说过了,一个人屡屡犯错误,别人的怨恨不会放在明面上,应该在没有发生(错误)前就注意预防。”(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智果又说:“你现在侮辱了一国的君王和国相,又不预作防范,只是说他们不敢兴起危难,这怎么能行呢?何况说,就算蚊子(蚋)、蚂蚁(蚁)、蜜蜂(蜂)、蝎子(虿),都能害人,何况是一国的国君、国相呢?”
果然,智伯不听他的劝谏。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1 20:33:00 +0800 CST  
互动问题3:从后文中智伯向魏赵韩三家要地,最后更是带着屈服的魏韩攻打赵国。智伯在蓝台上侮辱韩国君相,是出于试探的目的,就如同赵高的指鹿为马呢?还是真是个混子?元芳,你怎么看?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1 20:33:00 +0800 CST  
【4】魏韩的祸水东引之策
战国肇始,在晋国范围内(大致今日陕西东部、山西、河南西部),上演了个缩小版的四国演义。
由于出自一个国家,由于互相知根知底,当然不存在无法解决的猜疑链;但也正是因为知根知底,所以斗力斗智才更加的直接;而这种平衡,一旦打破,或就是身死国灭。晋国内部4个坐大的诸侯们,开始了一番武力胁迫、祸水东引、反戈一击等系列好戏。
智伯,有智力有勇力,也有强大的国家力量。这本来是他在四国演义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资本。或太急切,或太自大,不论如何,他因为骄傲,而将其他三家都推到了对立面。(显然,没有学好毛选嘛,拉拢一大批,打倒一小撮,如此反复可也。)
智伯首先派人威胁韩康子,说,你小子赶紧给我贡献点儿土地,要不,我就打你哦!
韩相段规劝韩康子说:“如果不给智伯土地,依照智伯那刚愎自用的性格,肯定要帅兵打我们!不如,我们贡献土地给他,这样智伯就会向其他人要更多土地。一旦其他人不愿意贡献土地,智伯就会派兵去打。这样,我们不仅避免了出头鸟的风险,而且也可以坐等机会。”(机会是什么?不可言传也。)
韩国贡献万家之邑给智伯。智伯果然调转枪口,又派人向魏桓子要土地。
魏相任章也如同段规一样,深得其中三味。他劝说魏桓子说:“《周书》上说了,如果想要打败对方,就先要暂时顺从他,想要夺取对方的东西,就先要给予他一些东西。”(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魏桓子一听,是正理儿,说:“既然书上都这么说了,那我们就这么做。怎么搞,也不能让我站前面顶缸啊!”
于是,魏国也向智伯贡献了一个万家之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韩魏君臣都还是惧怕智伯的威势的。也就是说,此时此刻的智伯占尽优势,甚至有碾压敌人的能力。所以,如果以智伯败亡的结果看,似乎是骄纵害了他;但如果他一切处理得当,比如说防范魏韩,阻止其反水或与赵国里外沟通,也许,最后的胜者是智伯也不一定。毕竟,当时,赵国只剩下晋阳一城,而且还被水淹了。
要说,韩魏两国的想法也挺好,但有些一厢情愿。如果赵国也屈服了,这事怎么弄?
这事儿有点儿像战国末年那会儿,东方六国争着向秦国割地,以期待秦国别先弄自己。最后,秦国赢了。难道那时候的虎狼之秦,就没有像智伯一样嚣张跋扈吗?
贾谊的《过秦论》,声犹在耳:“争割地而赂秦……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1 20:33:00 +0800 CST  
互动问题4:为什么秦国玩转了胁迫各国割地的把戏,而智伯却失败了呢?其中差距在哪儿?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1 20:34:00 +0800 CST  
【5】退守晋阳的选择
智伯从韩魏手里获得了土地,于是,信心再次膨胀,又将罪恶的大手伸向了赵襄子。(呃,咋有种咸湿、耽美的感觉出现呢~~~)
从智伯跟韩魏国君蓝台宴饮,而独独没有赵襄子,大胆猜测,是否一直以来韩魏都是智伯的跟班,感情稍近,而赵国则自成一格,有点孤高自豪,不服从班霸智伯的指挥?
赵襄子拒绝了智伯的邪恶要求,韩魏也等来了出头鸟,可以坐等机会了。但赵襄子拒绝得似乎底气不足,很快就撤退到孤城晋阳,有了卫国战争的觉悟。
当智伯率领他的军队,以及韩魏的仆从军攻来时,赵襄子首先想到的是退守。
正文虽然没有介绍,但我觉得本来的剧情应该是:赵国军队和智伯军队接战失利,这才让赵襄子有了向后退却。毕竟春秋以降,堂堂之师对战是必须的。(虽然,堂堂之师已经被宋襄公玩坏了,大家都玩计谋了。但野战、阵战作为战争的主要决胜形式还是没有变化的。)
赵襄子的想法是,他要拉大战略纵深,用坚城跟敌人拼消耗的想法。这多半是接触战之后才可能下的决定。要不然放弃其他国土,似乎损失也有点大。也正是因为外部压力,让撤退到晋阳的决定变得更加容易了。
一段他与随从甲的对话,说明他至少有邯郸、长子和晋阳3个退守城池的选择。其中邯郸富裕、长子城墙高大。但赵襄子最后选择了晋阳,这是啥原因呢,有悖常理啊!
这事儿又要扯到赵襄子的爹赵简子时期,他爹派尹铎到晋阳去笼络民心。尹铎是怎么做的呢?这种古代儒家标准的笼络民心方式是,少收税,询问老百姓有无等等。这个又让我想起冯援在薛地玩“焚卷市义”,帮助孟尝君积累真爱粉的故事。(冯援在薛地将那些欠孟尝君钱的欠条都烧掉了,一个“市”字点出了深意,就是把恩情拿来卖的意思。)
于是,赵襄子说了:长子城墙高大,但老百姓刚修完城墙,心怀怨愤,怎么可能为我家出生入死呢?而邯郸城钱粮充足,是建立在税收搜刮得厉害的基础上,邯郸人肯定也不能与我同心同德。只有晋阳,我老爹时就派尹铎去聚敛人心,那里的老百姓肯定能跟我和衷共济!
赵襄子这话真是打中了人心啊!最后的结果也是如此,晋阳人即便是灶都被水淹了,甚至长出了青蛙,都一直坚守住城池没有陷落。
但问题反过来,世界上无必守之城,围着就围着呗。如果我是智伯,我或可收集邯郸的财富,然后召集长子对赵家有怨气的百姓,用邯郸的财富招募他们成军,然后结果会怎样?
只能呵呵哒了。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1 20:34:00 +0800 CST  
互动问题5:对于战争,有人认为武器、城墙等硬件更重要,这是唯武器论者;也有认为人心、精神更重要,这是唯精神论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呢?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1 20:34:00 +0800 CST  
【6】三国灭智
智伯率领智、韩、魏三国军队,把赵襄子围在了晋阳。
久攻不下,就出狠招了,决堤灌水。古代城墙都是夯土,经不得泡,泡久了就会酥软垮塌。对于赵国,情况危急到了什么程度,水面离城墙只有不到三块木板宽(想象农村地窖封装的木板,大约一两公分宽),河水浸入城内,老百姓的灶头都被淹了,有青蛙无忧无虑在中间游荡着。(这青蛙也傻大胆,不怕被人捉来吃?)
但即便如此,晋阳的老百姓也没有背叛赵襄子,依旧保持着抵抗。
有一天,智伯出来瞭望战局。两狗腿子魏桓子驾车,韩康子则持着武器护卫左右。智伯看着被水淹的晋阳,眼见攻下在即,感慨道:“我今天才知道用水也是可以让人wang国的。”
旁边的两狗腿立马心里一动,魏桓子用手肘碰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轻踩魏桓子的脚。两人一副心有灵犀,心中自装WIFI的样子,背着智伯在那里“滴滴滴”眉飞色/舞地沟通个不停。难道有基情?
当然不是,这两人因为智伯一句话瞬间联想了很多:一个想汾水可以倒灌魏国都城安邑,一个想绛水可以倒灌韩国都城平阳。两人但见赵国灭亡在即,都在那里感受着唇亡齿寒、齿亡牙齿寒、牙齿寒了脖子冷的意境呢。
虽然二人心中自有WIFI,但还是被有心人发现了点儿什么。雅mie蝶~~~
一个叫【乡希】疵的人,向智伯进言道:“老大,韩魏这是要造反的节奏啊。”
智伯问:“你哪里看出来的?难道你丫知道了他们WIFI的密码,蹭人家网络?”
【乡希】疵说:“老大,我是从人情世故上判断的。你想啊,赵国灭亡了,你老人家的战争机器该往哪里开了?自然是拿他们韩魏两家来祭刀。现在虽然事前签了意向书,说是打败赵国,我们三家分了赵家的地,但是现在赵国眼看城要破、国要亡,韩魏两家的两个败家玩意儿,不仅不高兴,还一脸的不乐意,这不是要撕毁意向书是什么?”
第二天,智伯马上就把驾车的魏桓子、拿戟的韩康子叫过来,领导训话“【乡希】疵说了,你们要造反,你们要不要自辩一下呀!”
魏桓子、韩康子立马叫起了撞天冤,道:“老大,你身边这是出了馋臣啊,【乡希】疵这是为赵国游说呢,想要你自断臂膀。你老想啊,我们两家难道不想早点分赵家的土地么,在马上能分到赵家土地的前提下,怎么可能去做危险而成功率低的事情呢。”
这两狗腿,话说得很到位呀。既混淆了在智伯这里【乡希】疵言论的动机,同时,从利益的角度说明他们不可能舍去既得的利益,而去想做更危险的事情,最后,还表明了,我们的力量不如你老人家,所以,也不敢做这种事情。捧了捧智伯。
于是,果真,智伯就把他两轻轻带过了。
话说,这场面真真的很像是项羽和刘邦的事情。曹无伤之于项羽,就如【乡希】疵言之于智伯,说别人坏话,转眼就被主公卖给当事人了。
话说,【乡希】疵还真是个人精,要不怎么老拿人情世故说事儿呢。魏桓子、韩康子出去,他刚好进来。进来,就对智伯说:“老大,你怎么转眼就把我给卖了呢?”
智伯有点儿小尴尬,反问:“你咋知道的呢?”
【乡希】疵说:“魏桓子、韩康子看见我盯着我死看,然后又快步离开了。总不是因为我今天妆没化匀吧?”
韩康子、魏桓子生死惊心,一般在古代臣受主疑,只有两个出路,一则君要臣死那一套,一则反戈一击。更遑论,韩康子、魏桓子实际上并非智伯的臣下,而只是屈服于其力量而已。
既然受到了怀疑,那么自然驱动他们早作打算了。立刻与赵国暗中派来的使者打得火热,商量些暗箭啊计谋之类的。
约定好时间,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赵襄子军队突袭了守堤的智伯军队。然后反过来决堤倒灌智伯的军队。水漫金山之下,又是夜晚,智伯的军队随即发生了大混乱。
趁你病要你命,韩魏两军也立马反戈。
最终,智伯兵败身亡,家族也被屠戮一空。哦,忘了,还有那个神棍智果活下来了,不过改了姓氏,或许称之为辅果更合适。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2 21:21:00 +0800 CST  
互动问题6:看史书有种看见开始就看见结局的感觉,因为史家会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在文辞、名字、称谓、态度上,事先就将对一个人的褒贬表露无遗。如一个人最后身死国灭,那么他的道德污点和一二事例都会被放大来分解、来看。我想说的是,像智伯这样的一个人,真的从他爹选继承人开始,就决定了他人生的成败吗?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2 21:21:00 +0800 CST  
【7】儒家的才德之辩
从智伯的覆灭,司马光引申了一下,谈及儒家的人才观。
他从“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说起,认为在才和德之间,德比才更重要,而世人常常被一个人的才华所蒙蔽,而忽略了他的德行。
他进一步推论: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即便没有才德兼备的圣人或有德无才的君子,也宁愿选择无才也无德的愚人,而不能用有才而无德的小人。
为什么呢?因为愚人笨嘛,就是想做坏事,也考虑不周全,所以容易被人拿下扭送派出所;而小人呢,则有足够的智力和勇气做坏事,而且一干就干一票大的,社会危害极其巨大云云。
司马光又说了,“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这立马就有了映射时政的由头。也幸而两宋一直有优待文臣的传统。司马光老头也就百无禁忌的。(有种王安石在躺枪的赶脚,有木有)


儒家这一套才德之辨,咋听之下还是有道理的。但是小欧有一直都有一种疑惑。
以做官这件事论,一个有德而无才的君子,是否真的就强过有才无德的小人?
举个现实点的例子:一个有治才但tan污的贪官,(让人均收入和福利提升、交通基础建设完善等等),和一个无治才但道德水平高的清官(老百姓生活没有进步,城市建设也没有变化等等),谁更有益于社会、人民、国家?
就像是清官海瑞,他的治理能力也只落了个“迂阔无能”而已。
当然,这个话题值得探讨,但不必太过深究,因为一旦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话,就不太会有合理的结论。
毕竟,早在汉末,曹操就有“唯才是举”的看法。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4 21:28:00 +0800 CST  
互动问题7:我想问的是,智伯真的是因为德行有亏才覆亡的嘛?你怎么看。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4 21:28:00 +0800 CST  
【8】战国著名刺客豫让
在春秋战国,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从这个时代一直到两汉,有一种特殊职业的人群常常现身于史书,这个人群有个很拉风的名字,叫“刺客”。
刺客,这事儿,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或者是电影“英雄”那样剑光飞舞且长袖翩翩;或者是金庸笔下那些“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道德模范;又或者是身在敌后、手戮敌酋的地下工作者们……不管是古代范儿,还是民国风,总之,刺客,是一挺潇洒、挺man的一个名词。
那么,在战国时代,一个刺客是怎样一个情貌呢?是否有那种高来高去的能力,以及让万千少女为之癫狂的魅力呢?(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为刺客们列了个传,所谓《刺客列传》,以此观之,对于这种特种职业者,古今都着或猎奇或追捧的情怀。)
我们来看看战国时代,一个著名的刺客豫让的故事。
前文,我们不是说到智伯(智瑶)被三家给灭了,不仅身死而且族灭。
赵国国君赵襄子恨智伯入骨啊,毕竟,赵国差点就被mie国了。对于仇人,尤其是死了的仇人,那会儿的人如果觉得还不够泄愤。
赵襄子以一种死了老子也不放过你的方式,把智瑶的头盖骨涂上漆,做成了饮酒的酒具。
豫让这人呢,是智瑶生前的家臣。现在老主人人死族灭,死后头骨还被大仇人赵襄子当酒碗用,这就让豫让受不了了。报仇!必须要报仇!
作为刺客,必然要先谋划一番,诸如准备什么凶器、以什么身份接近、以何种方式刺杀、杀死对方之后要不要鞭.尸之类的,想得很嗨皮。豫让不仅想了,还是一个执着的行动主义者。虽然屡屡失败,但依然我心不改,一根筋到底。
第一次,豫让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不准守交通规则,戴着绿衣绿帽,被罚到赵国宫廷里去打扫厕所(对于此刑法的社会背景不做评价)。于是,豫让掏粪、挑粪、冲洗厕所忙个不亦乐乎,他想着,人必有三急,等赵襄子来如厕之时,趁其不备正好要他狗命!
想得倒是很嗨皮,结果,不知道是豫让长得太帅,还是眼神太基情,赵襄子来倒是来了,结果,提着裤子就是不愿意进来。让人进来一搜查,果然有凶器;一审问,居然是仇敌智瑶的家臣。
赵襄子的侍从要把豫让给杀了。赵襄子却连忙拦住。
也估计是豫让长得太帅,赵襄子都舍不得杀他,还帮他找借口(当然,也可能是示天下以胸怀宽广什么的)道:“智瑶都已经死了,而且一家老小都死了,连个继承人都没有的情况下,这个豫让还要帮他报仇,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筒子啊。放了吧放了吧,大不了我以后出门避着他走道就行了。”
按理说,豫让这次刺杀失败,且被被害人赦免,应该是痛苦流涕,悔过自新了吧?他不!要不怎么说他轴、一根筋呢!
他开始汲取第一次刺杀失败的教训。想了又想终于发现问题所在,估计就是自己长太帅了,以至于打败一个扫厕所的都不像。这气质、这唏嘘的胡渣子,挡都挡不住啊。不行!我不能再让别人认出我俊美的容颜!
豫让怎么做的?他居然想到了毁容这种方法。他为了让别人认不出他的相貌、形体,于是将漆料涂抹在身上,以至于身体贯疮化脓,一身癞疮;他为了让别人听不出他的声音,于是将烧红的木炭吞下去,以至于烧伤了咽喉,改变了嗓音。
为了检验毁容成果,他沿街行乞。专往他妻子啊朋友所在的地方凑。成果显著,果然连同床共枕的妻子都没有认出他来(当然,也有可能干刺客这么有前途的工作,长期未归家的缘故)。
只有他的一位朋友认出了他是豫让。好基友哭着对他说:“凭借你的才华,如果投靠赵襄子,肯定会被亲近任用,那时候你想干点啥(刺杀)的活计不是很容易吗?为什么要把自己搞成这幅鬼样子?不就是报个仇吗,怎么搞成自虐了呢?”
豫让正义凛然道:“你说这事儿我不能做!我要是委身于赵襄子门下为臣,再去刺杀他,这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刺杀模式虽然暴走了点,但正是因为这种困难,才能让以后天下间那些做臣子但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第二次刺杀,豫让扮作乞丐,埋伏在一座赵襄子必经的桥下。不知道是屁没忍住、还是体力不支,正当赵襄子乘马车而来到桥前时,马匹受到了惊吓。又是一番搜索,果然把豫让给搜了出来。
赵襄子最终把这位轴兄给杀了。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6 16:26:00 +0800 CST  
小欧读这里,有种特别二的感觉。但是,这就是生活。生活中的刺客并不会高来高去,他们在执行某些任务的时候,或许比常人有勇气,但并不见得多少高明。
豫让这事儿,让我想起此前读过的一个回忆录。据说,抗日时期,当时军统天津负责人执行刺杀汉奸的任务,结果天天转来转去,几个月没有摸清楚对方的作息、行为、起居等,然后又花了一两个月到黑市去购买枪械。现实有时比小说精彩,有时比小说更囧。
其次,我从豫让身上想到了中国古代的忠诚链的问题。在古代,只要读史就一定有种奇怪的感觉,很多人以各种理由卖国卖得还十分理直气壮。比如说,一些卖国腐儒以“五德始终”为依据,变节投敌仿佛也天然正确;比如说,许多人以“忠义”的名义,服从恩主,而不顾家国的。
忠诚链,指的是,人们忠诚的是这个链条上方的一个具体人物或集团。但这个人物或集团未必是国家。尤其是在古代这个有家族观念,而无无民族和国家观念的时代里。
互动问题8:豫让刺杀赵襄子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是什么驱动他如此决绝,以至于毁容破家也在所不惜?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6 16:28:00 +0800 CST  
【9】大国领导魏文侯
作为团结三晋,建立了强大魏国的君主,魏文侯的事例被拿出来大书特书。
那么,在儒家的眼中,一个能够富民强国的君王,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
一、屈尊尊贤
魏文侯不仅尊奉卜子夏、田子方二人为师,而且每次从名人段干木家门口过的时候,都要俯下身子拱手作礼。听说了这三位名人在魏文侯那里的待遇,以及魏文侯尊重人才的名声,四面八方“油菜花”的人都来归附魏文侯。
剖析:
话说,国家综合实力中,人才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所以,尊贤是为了达到获得人才的目的。屈尊,则是为了以吸引人才为目的的作秀。话说,作秀也要对着正确的人啊,所以,屈尊可以,但一定要对着名人屈尊。传出去,自然是“XXX都跟魏文侯混了,一定没有错,我们当然也要跟着。”
这事儿跟“千金买马骨”是一体两面,目的都是吸引人才为我所用。对于封建君王而言,“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是最快意的事情了。
二、重信重誉
有一次,魏文侯跟群臣喝酒正喝得嗨皮,乐声绕梁,情绪绝佳。不知不觉,外面下起了雨,这时候,魏文侯却吩咐手下备车想要到城外去。
陪他喝酒的哪些大臣挺奇怪,忙问他:“这会不喝酒正嗨皮吗,外面又在下雨,国君你这是准备去哪里啊?”
魏文侯回答说:“此前,我与城外的一个村子的村长有约定,本来说好去打猎,虽然我们喝酒喝得很嗨皮,但做人怎么能不遵守约定呢!”
于是,魏文侯离开宴席,乘车去告诉那位村长,今儿个下雨,打猎的干活就下次吧。
剖析:
从古至今,Leader的信用都非常重要。商鞅变法的第一件事就是“徙木立信”,言而有信、诺言必践,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再配一个赏罚分明、胡萝卜加大棒,则效果杠杠的。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8 17:44:00 +0800 CST  
三、大国风范
有一次,韩国派使者说要结盟,然后一起对付赵国,魏文侯推辞道:“我魏国与赵国是兄弟,不干!”又有一次,赵国也派使者来说要结盟,然后一起对付韩国,魏文侯又说“我魏国与韩国是兄弟,不行!”于是,两个国家都给得罪了。
但很快,两国都私下里听说了魏文侯对自己国家的维护,于是都前来朝拜魏国。于是,从那以后,魏国就成为了魏赵韩三国的大哥,其他诸侯国也是不敢跟魏国呛声了。
剖析:
有没有一种严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赶脚。当然,前提当然是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在这种情况下,以德服人,还怕第三世界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国家,不上杆子跑来当小弟吗?
再加上外敌环视(其他诸侯国),赵韩两个小弟,自然原因跟着讲义气、分果果公平的大哥。
于是,魏文侯成为了众望所归的老大。
四、有气度有手腕
魏文侯派将领乐羊,率军共占了中山国。于是,魏文侯就把中山国作为封地,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
这事儿以后不久,魏文侯跟一群大臣嗨皮的时候,情绪颇佳,心中豪情油然而生,于是问道:“你们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呀?”捧臭脚的果然不少,大臣们纷纷比着大拇指说:“您是仁君啊!”
正是一副你笑我笑大家笑的君臣相欢场景,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却插了进来,大臣任座道:“国君,你得到了中山国,不分封给你弟弟,却分封给你的儿子,这算个p的仁君啊!”
当时就冷场,鸦雀无声,魏文侯只感觉尴尬异常,随之气往上涌,指着任座一顿嘲讽技能。任座果然血槽直往下掉,受不了了,只能撩起裙腿逃窜出去。
这时候,又是一阵冷场。大家都不知道话往哪里接啊。翟璜走了出来,一阵激动地对魏文侯道:“国君,您真是仁君啊!”
魏文侯脸上没好气地问道:“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
翟璜回道:“我听说呀,如果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进谏。你看刚才任座如此敢于直言,充分说明了你是仁君啊!”
总算还有个人能救场的,魏文侯心中石头落下。于是让翟璜去把逃窜而去的任座追回来。不仅如此,等任座快进来的时候,魏文侯还亲自走下阶梯去迎接他,把任座奉为上宾。
剖析:
站在古代君王的立场,分封儿子绝对比分封兄弟安全得多,这是站在国祚传承的角度考虑的。君王的家事就是国事。但任座若非愚蠢,就是魏文侯某个兄弟的代言人,他的指责有损于魏文侯的威严和利益。但即便如此,魏文侯依然对他做出一副尊贤重德的模样。但最后的结果,该分封儿子绝对不会改变。这是政治家的气度和手腕。
另外,做明君也需要有聪明的臣子,翟璜未必就是想要帮任座(当然,也有这个可能),但客观上化解了当时的尴尬,给魏文侯了一个良好的台阶。

楼主 我是欧小马  发布于 2015-09-08 17:45:00 +0800 CST  

楼主:我是欧小马

字数:19565

发表时间:2015-08-25 00: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06 17:36:20 +0800 CST

评论数:17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