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集注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是令人厌恶的东西。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理想的管理者往往能够顺任自然、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每逢战争,人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四处逃亡,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2-23 10:22:00 +0800 CST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柔弱的东西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


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2-23 10:23:00 +0800 CST  
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


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虚名和人的生命、货利与人的价值哪一个更可贵?不要贪图虚荣与名利,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2-23 10:25:00 +0800 CST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无为”真正的目的在于避开前进中所存在的矛盾。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


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2-23 10:25:00 +0800 CST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在认识活动中,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婴儿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


老子主张用这样的办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修养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2-23 10:26:00 +0800 CST  
各人从片面的观点出发,坚持自己的意见,排斥别人的意见,因而是非纷纭,无所适从。解纷的办法,在于要大家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片面的意见。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方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用兵要奇,治国要正。“以奇用兵”实际就是要变化莫测、神出鬼没。老子反对战争,但战争却不可避免。


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之效。


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大国、强国的欲望不过是要兼并小国、弱国;而小国、弱国的愿望,则是为了与大国修好和共处。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最主要的一方便是大国、强国。大国应该谦下包容,不可自恃强大而凌越弱小。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2-23 10:26:00 +0800 CST  
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武”、“怒”是军事指挥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现。一旦“怒”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


也就不能客观地分析、研究敌我双方的优与劣,而以主观臆断和愤怒的情绪代替客观实际,这种状况将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极大危害和灾难。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2-23 10:28:00 +0800 CST  
道,上古称为“造化”。所谓“道”,就是造就天地,化生万物的根本。一切有形之物,都是在遵循着道的规则生存、成长、发展、消亡。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要人们凡事须“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应该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肆意妄为。


道教的“不争”,是反对不讲道义、不讲策略的争斗,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正当的工作、生活和追求上。不争这些无益于身心的事情,自然能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修心,实际上就是要人扫除内心的妄念、杂念,然后内心自然清静,修道有成。道教对待一切宗教都是和平友好的态度。


道教认为,先天之道为一,后天之教有别,一切有形都是大道所化,一切宗教也都是大道的示现。修行,就是修正、改变我们的言行。修行,即是学道,悟道,行道,证道的一个过程。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身心趋于正道,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经典是先贤已经走过的经验总结。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2-23 10:31:00 +0800 CST  
讨论交流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03 08:52:00 +0800 CST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以道家而言,它期望人的生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对我们构成限制或障碍,因为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它们。道家思想的重点最后会回归内在自我,强调减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是耳目的干扰。


五种颜色让人眼花缭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纵情于狩猎作乐,让人内心狂乱;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目眩,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重视内在的满足。老子就是要我们回到内心,抛弃外在的追逐,只取内在的满足。


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生出万物,所以是万物的母亲,能够包容关怀一切,所以用慈爱来表现。道的慈爱是没有等差的,不分贵贱、好坏、美丑,就好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有所区别。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借鉴,即使再聪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这是个精微奥妙的道理。就连一根小草也有一滴露水,有它生存的机会和条件,会受到照顾,何况是更大的生命?换言之,一个人既然活在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并且应该也有继续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道对宇宙万物的关怀。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03 08:53:00 +0800 CST  
老子说:“慈故能勇。”只有真正的慈爱才能表现出勇敢。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逞凶斗很。“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如果天不怕地不怕,勇敢去做很多事,结局可能非死不可;相反的,一个人如果勇敢地不去做某些事,则可平安度日,这叫做“勇于拒绝”。


莎士比亚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慈”是一种普遍的关怀和同情,“俭”则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人在消耗这个世界的能量和资源时要尽量节俭,才能使每个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的一切。俭也代表节制欲望,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然后更痛苦。


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为它们是大自然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分享,而且任何人都不能占有。人与人之间争夺太多,最后反而众生皆苦。事实上,豪杰也有无奈与可怜之处,因为争来争去也不过这么大一个地方,美好人生就在勾心斗角中度过,最后剩下的还是空。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03 08:53:00 +0800 CST  

楼主:田中行者2

字数:12334

发表时间:2018-02-05 04:2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1 09:32:42 +0800 CST

评论数: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